时间:2023-05-30 08:53: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贫困大学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贫困
心理扶贫。
一、“心理贫困”的定义。
1.何为“心理贫困”。
湖北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谢桂阳给出了以下定义:心理贫困,就是指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从而产生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变化。
2.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谢桂阳教授曾对湖北大学185名贫困生和271名非贫困生进行过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同年龄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个性特征和行为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更为敏感、拘谨;在心理健康状况上,他们心理健康水平过低———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精神病性的得分明显高于非贫困生。
无独有偶,宁夏大学学生工作部和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在校贫困大学生进行的一次心理调查结果也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堪忧:在217名被调查的贫困大学生中,有73.27%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64.51%的贫困生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还有52. 53%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
从以上调查结果不难看出,相对于其他学生,贫困学生在人格和心理健康上更容易陷入“心理贫困”中,更容易罹患各种心理疾病。
二、贫困生“心理贫困”的表现。
1.性格问题。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布的《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校中,60%的贫困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羞愧难当”; 22. 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
自卑、敏感、脆弱是一部分贫困生最普遍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会出现三种行为表现:一是通过优异的学习成绩来补偿因贫困带来的心理自卑;二是在盲目的攀比中产生无助感,自愧不如别人;三是逃避离群,仇视社会和他人,在心理极端脆弱的状态下容易采取极端方式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人际交往问题。
贫困生因贫困而自卑,但又有极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融入集体,被他人接纳和认可,却又不愿接受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有的贫困生因经济困难而故意疏远同学;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因贫困受到打击,他们一般很少参加需要花销的集体活动,更有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
3.学习问题。
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多和更高的期望,他们中的一些人给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标。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一方面因期望值过高而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许多现实问题很难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而得到解决。贫困对学业的影响较大,他们除了与别人一样竞争之外,还必须为生计问题而奔波。这就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使学习压力更大。
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强烈的自卑感、极度敏感脆弱的自尊心、拘谨压抑的性格、尴尬的人际关系、因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学业压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时候,就会引发问题行为。在贫困生的问题行为当中,比较突出的除了人际交往困难、学习失败以外,还有出走、旷课、偷窃、打架等。据统计,因学业不良而留级、退学、结业的学生中,贫困生的人数明显偏高。
三、心理帮扶的渠道。
1.完善勤工助学,提高贫困生自助能力。
现在许多高等院校对贫困生都采取传统的资助方法,从生活费、学费上资助,减轻经济方面的压力,但上述各种手段容易使许多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产生依赖心理。而勤工助学与其他资助方式最不同的一点就是“参与式”,学生不再消极被动的等待捐助,而是靠自己的劳动来自救。勤工助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家庭减轻学习和生活负担,还可以克服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大学生自主、自强意识。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大学生们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角色,在与不同的人和事频繁接触的同时,学会了应付多种多样复杂局面,增加了对社会和人的了解。最关键的一点是,通过勤工助学,贫困生从观念上摆脱了等待救助,学会了平等、积极、主动。
2.消除学校对贫困生帮扶的误区。
(1)对贫困生资助的宣传要合理。
学校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援助时,很容易就把贫困生的资助做成对外宣传的工程,比如邀请受助学生公开谈感受、表决心,公开曝光等,殊不知很容易造成对贫困生自尊心的伤害。这种公开的宣传会使他们的生活状况完全暴露,加重敏感和自卑心理。因此,高校在宣传时应征得受助人同意,尽量保护贫困生的隐私和自尊,以合理的不伤害贫困生心理的方式来表彰献爱心的精神,鼓励受助贫困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2)对贫困生心理问题不能“一刀切”
有些心理问题不光是贫困生特有的,普通大学生群体也会存在类似情况。但有的高校政工干部经常把贫困生置于学校的焦点下,将贫困生与其他学生区别对待,放大贫困生身上出现的问题,殊不知这样对他们是一种很大的心理刺激,非但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3.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
(1)建立一支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创新心理辅导模式。
高校应建立一支以专业心理健康教师为主体,政工干部、辅导员为辅助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分清职责,各司其职。同时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在心理教育模式上一方面要秉承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另一方面要探索创新的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
(2)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多开设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让他们知道自己需要改变的心理特点以及引起这些不健康心理的原因,学会如何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完善应对的方式。
(3)加强贫困生回报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有些贫困生在得到学校或社会的帮助后,对赞助人却很冷漠,也没有回报社会的意识。这给学校对贫困生回报社会的思想教育提出了要求。学校应有意识地将支助活动加以深化,变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才的动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丰富回报社会的途径,例如参加志愿活动等,让他们通过公益活动在奉献社会中升华自己。
四、结语。
总之,对于贫困生而言,助困与育人不能相脱节。如何强化育人环境,形成和谐成长氛围,注重贫困生人格培养,这需要社会和高校不断地努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宫龙江。贫困大学生双重倾向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学习倦怠;自尊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164-02
一、问题提出
学习倦怠作为倦怠的一个子集,其概念源于职业倦怠。随着对教师、护士等职业倦怠的深入研究,Maslach & Leiter和Branko Slivar等学者提出了倦怠在学生学习范围内的研究。学习倦怠是指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学习倦怠的存在不仅影响贫困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对其和谐发展及心理健康也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总体评价,包括自我价值、重要性和能力等方面。自尊涉及个体对自身的总体判断,以学习知识为主业的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评价自然与其自尊有联系。Villa A[1]和时金献[2]研究表明,倦怠与自尊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自尊是倦怠的影响因素之一。通过查阅已有文献,有关自尊与倦怠的关系研究,较多以教师、护士、大学生、高职生及其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高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未见报端。而且,采用相同的调查工具,卢晓灵等[3]对921名贫困生进行调查,学习倦怠检出率高达43.3%,马勇[4]对1 29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学习倦怠检出率是24.8%。因此,贫困大学生学习倦怠有别于一般大学生,对其学习倦怠与自尊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有其特殊意义和重要价值。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六盘水师范学院贫困生数据库中随机抽取1 000名学生为被试,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950份,无效问卷29份,有效问卷921份,有效回收率为92.1%。其中,男生407人,女生497人(未填写性别的17人);大一年级388人、大二年级381人、大三年级152人。
(二)调查工具
学习倦怠量表。采用连榕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该量表包括情绪低落、行为不当与成就感低三个维度。问卷采用五级记分法,从“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分别给予1-5分,分数越高表明学习倦怠程度越高。基于研究对象的差异,对问卷作了修订,修订后的问卷信效度良好[3]。
自尊量表。采用Rosenberg的自尊量表(SES)测量外显自尊,该量表包括10个项目,四等级评分,从“很不符合、不符合、符合、非常符合”分别给予1-4分,分数越高,自尊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 a一致性系数为0.748,分半信度为0.738。
三、结论与分析
(一)学习倦怠在不同自尊水平上的差异
将被试按自尊总分从高到低排序,由高到低取27%(因得分相同原因,实际取值为25.7%)作为高自尊组,由低到高取27%(实际取值27.7%)作为低自尊组,然后比较两组被试在学习倦怠上得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自尊水平对贫困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显著(P≤0.001),低自尊组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及其学习倦怠总体方面的得分都显著大于高自尊组(结果见表1)。
(二)学习倦怠与自尊的相关分析
考察贫困大学生学习倦怠与自尊的相关情况,对学习倦怠三个因子得分及其总分与自尊两个因子得分及其总分进行了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从表2中的数据看出,贫困大学生学习倦怠与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01),相关系数为-0.398。在因子相关方面,成就感低与自尊的相关比较突出,相关系数为-0.403;其次是行为不当和情绪低落,相关系数分别为-0.298和-0.297。
(三)学习倦怠与自尊的回归分析
学习倦怠与自尊的相关分析说明,两者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作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将自尊的两个因子作为自变量,学习倦怠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考察自尊对学习倦怠的预测作用。回归分析表明,自尊的两个因子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先后进入回归方程,回归模型显著(F=78.787,P
四、讨论
研究发现,高自尊组贫困大学生学习倦怠程度显著低于低自尊组,这表明高自尊地个体能够更好地克服和面对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学习中能体验到更多的成就感。相关分析表明,自尊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说明贫困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学习倦怠之间具有一定的依存关系。回归分析表明,自尊对学习倦怠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综上,自尊是学习倦怠的一个影响因素,并且负向预测学习倦怠,也就是说,自尊水平越低,个体产生学习倦怠的可能性越高,而自尊水平越高,个体出现学习倦怠的可能性相对较低。本研究进一步支持了Villa A和时金献的研究结果,同时也支持了张向葵[5]和Brown[6]自尊能够缓解失败产生的情绪压力这一观点。这可能与高自尊个体的自信水平有关,对学习自信水平越高的人,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和挖掘学习中的成功与乐趣,愿意接受来自他人的赞许和帮助,拥有相信自己能克服学习问题的优势心理资源,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往往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那些因积极主动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又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自信水平,在学习中更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对学习保持一种乐观态度,形成良性循环,产生学习倦怠的可能性也就相对降低。
五、建议
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自尊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即低自尊者更容易产生倦怠。因此,培养贫困大学生自尊是缓解或防御其学习倦怠的有效措施。鉴于此,从学校教育层面提三点建议,增进贫困大学生自尊。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谢桂阳[7]采用SCL—90测验得出,贫困生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敌对、精神病性得分均高于非贫困生。这与贫困生自身条件有一定的关系。高校贫困生珍惜学习的机会,同时又因经济拮据而困惑,不但为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而烦恼,而且也为无经济条件和精力进行人际交往而焦虑。因此,与非贫困同学相比,使他们在心理上倍感寒酸,自卑感油然而生。高等学校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解决好贫困生的学习倦怠问题应有所作为。学校除了在经济上对贫困生帮扶外,还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本,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或困惑进行及时疏导,用更多的关爱与尊重,鼓励他们克服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坚定他们的信心,使他们在大学校园中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
(二)加强自我尊重教育
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因此,高校教育及其管理者应关注并尊重每位学生的情趣、需要与尊严,少用甚至不用指责、挖苦的语言与学生说话等,对待高校贫困生尤其如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贫困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其独特需要及其选择,甚至尊重其不足之处和缺点,以培养其能力感和价值感为核心,让其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成功和爱的体验。
(三)构建积极校园文化
黄希庭[8]等研究认为,自尊在相当程度上根植于社会文化价值观。自我尊重不但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内在潜能和固有力量,更是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Greenberg.J等人认为,人的自我尊重需要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是与其所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的,积极的环境影响能增进人的自我尊重,消极的环境影响则会对人产生伤害,并降低人的自我尊重,使人产生恐惧感。因此,学校要大力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和谐校园文化,以此塑造贫困生的个体价值,增进其自信心,促进效能感。
参考文献:
[1]Villa A, Calvete 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s self-concept,
evaluation scale and its relation to burnout.Studies in Educatio-
nal Evaluation. 2001,(1) : 239-255.
[2]时金献,谭亚梅.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的相关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8,(3):736-737.
[3]卢晓灵,伍友琴,刘红等.贫困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特点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1):50-53.
[4]马勇.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1):84-86.
[5]张向葵,田录梅.自尊对失败后抑郁,焦虑反应的缓冲效应[J].心理学报,2005,(2):240-245.
[6]Brown,J.D.,Cai,H.,Oakes,M.A.,&Deng,C..Cultural sim-
ilarities in self-esteem functioning[J].Journal of Cross-Cult-
ural Psychology,2009,(40):140-157.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成因的分析
(一)自卑与自尊的心理冲突
自卑是人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是一种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心灰意冷的情绪。自卑是贫困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也是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都是从自卑开始的。自卑感强的学生往往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短处和劣势,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在与别人比较时,总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样就形成了消极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有的贫困生自尊心又极强,他们宁愿贷款、勤工俭学,也不愿接受社会、个人的资助,不愿欠人情债。
(二)焦虑与抑郁心理的困扰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是在日常生活中,因预感到困难将要到来或有祸事降临,感到没有把握、无能为力而又无法有效地加以预防和解决,从而产生的一种担心、紧张的情绪。贫困生不仅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还要担心父母由于多年辛苦积劳成疾的身体,同时害怕因学业差而对不起父母的一片苦心。所有这些,使得贫困生精神压力大,形成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的情绪状态,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现象,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抑郁是一种感受到自己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和自卑等多种情绪体验。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边远贫困地区,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为自己的将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然而,他们又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使他们感到痛苦万分。
(三)渴望人际交往与自我封闭的冲突
孤独是指个体因主观上感到受人排斥和否定而产生的情感,是个体违背主观愿望,被动地独立于群体之外而产生的离群的心理体验。贫困大学生虽然渴望人际交往,渴望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但多数贫困学生因经济拮据而吃穿俭约,使得他们自惭形秽,不敢轻易和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在一起,更不敢轻易和他们说话。由于害怕遭受挫折和伤害而羞于交际,把自己包裹起来,不愿轻易袒露心迹,渐渐地给人一种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
(四)虚荣与依赖心理较强
大部分贫困生能正视贫困,注重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然而也有一部分贫困生,受虚荣心驱使,为了让别人瞧得起,维护自己所谓的面子,求得心理平衡,不惜花重金包装自己,盲目与人攀比;部分贫困生面对父母到学校探望,竟然向同学谎称是自己的老乡,惟恐给自己丢人。虚荣心使他们对金钱的渴望与日俱增,部分贫困生为了经商赚钱而本末倒置,把学习搁在一边,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五)妒忌、敏感与攻击心理较重
部分贫困生不愿提及经济上的窘迫,也最怕同学怜悯或瞧不起他们。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贫困学生的内心极为敏感、多疑,其他同学无心的说笑,在他们听来就可能是嘲笑;与自己本来无关的事情,他们也会认为同学是在背后议论自己,于是在内心深处重重设防;还有些贫困生心胸狭窄,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内心产生对他人的不满、不服气,进而又心生憎恨、妒忌。贫困生的这种消极、冷漠、厌世,在思想上很容易走向极端,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少数学生会产生行为。
二、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
1.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从新生入校开始,学校就要通过各种渠道详细调查和掌握学生家庭的状况,建立贫困生综合档案,包括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品行说明、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心理状况等。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思想政治工作者、学生干部等都要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从不同侧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
2.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选修课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心理健康对学习、生活、就业等的重要性,教育贫困大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和人格面对贫困,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
3.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咨询引导贫困大学生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通过个别辅导和行为指导等步骤,分析学生无助、困惑、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帮助学生直面环境和压力,进行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习生活。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设立网络心理辅导,在虚拟的空间内完成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救助。
4.加强心理咨询宣传。要营造心理咨询的良好氛围,使大学生从观念上普遍认同和主动接受心理咨询,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二)帮助贫困大学生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
1.宣传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消除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疑虑和不满情绪。使贫困大学生充分认识到高校招生并轨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加深对国家经济状况及贫困现象产生的原因、国家对于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的政策和学校对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等方面的理解,督促学生正视困难,引导他们正确处理解决经济困难与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关系。
2.引导和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困难观。教育贫困大学生理性地对待贫穷,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起自强自立的精神,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幸,正确看待贫富和义利,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经济贫困的现象。教育贫困大学生懂得只有摆正心态,奋发图强,德才兼备,自我完善,才能报效祖国,才能最终彻底摆脱贫困的道理。可以定期邀请校友或校外的、一些在生活经历或创业经历上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成功人士来学校进行现身说法,通过他们自身成长过程和不断追求事业的成功经验,教育和引导贫困大学生调整心态。3.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就是使贫困大学生树立感恩的思想观念,并在实践中努力践行,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和谐思想的人。进行感恩教育,最基本的是对父母感恩的教育。学校和社会要将感恩教育与学习实践“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逐渐使贫困大学生学会知荣明耻、知恩图报,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要教育贫困大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学习机会,培养其珍惜岗位、忠于职守、团结协作、精益求精、具有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的敬业精神,塑造其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的诚信品质,用实际行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将来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4.树立贫困大学生中成人成才的楷模。要让典型引路,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栏、座谈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对优秀贫困大学生的感人事迹和顽强、豁达、吃苦耐劳、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良好精神风范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和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信心,摆脱困境。
(三)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1.对贫困大学生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要努力营造对贫困大学生理解、尊重和关怀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全体学生中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风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排除虚荣心理的干扰。同时,教育家庭富裕学生,要真诚、主动地和贫困学生交往,热心而讲究策略地帮助他们,言谈举止注意分寸,尊重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其隐私,充分考虑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感受,尽力避免使他们产生被施舍的感觉。
2.开展适合贫困学生特点的集体活动,实现心理良性互动。根据贫困生的特点、爱好和专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开展一些深入实际、适应竞争、有利于发展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通过建立贫困生自己的社团组织,定期召开贫困学生座谈会、联谊会等,让贫困生敞开心扉,彼此充分交流内心的困惑和感受。还要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实现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性心理互动,达到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使贫困生获得理解、启发和帮助,并借此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其心理危机感。
(四)关心贫困大学生的物质需求,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1.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及各项管理制度。高校要成立专门的助学机构,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国家、省和学校的相关救助贫困大学生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奖、贷、助、补、减、免”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及各项管理制度。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从家庭收入、个人消费和同学评议三方面综合考虑,深入细致地做好贫困生经济贫困的等级(特困、贫困、一般贫困)界定工作,并定期对界定结果进行复核,实行动态管理,在进行各种资助时,要确保重点、补到实处、补出士气。
2.发挥舆论作用,支持贫困大学生帮扶工作。主动与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联络,宣传贫困生帮扶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呼吁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慷慨解囊,对贫困大学生献出一片爱心,使贫困大学生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3.拓宽助学渠道,提供就业支持。面对贫困大学生生活窘迫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对贫困大学生的支持应侧重于能力培养和就业信息提供两个方面。政府、学校、民间团体和社会经济主体等部门和单位,应设多种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的专项基金,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贫困女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是社会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社会群体,如今国内外学者和专家更多的是针对女性消费这一大的社会群体进行研究,更进一步的研究可伸展到对80后女性的消费研究,很少有学者对女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女大学生这个极其特殊的消费群体进行研究,并且关于贫困大学生这一群体,微观上多数是从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自卑心理表现及调节、宿舍人际关系、援助工作、心理问题、社会支持网络、科学素质研究等角度来分析这一群体,宏观上多是研究其经济、交际、就业、心理等方面,但是贫困女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她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与其他群体有一定的区别,贫困女大学生的特殊身份在学校的整体氛围中乃至社会上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特征上表现的不是很明确。针对此种情况,本文将以沈阳师范大学具有一定消费特点的贫困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进行调查探索,并试图全面了解贫困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的消费情况,探索贫困女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在消费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心理特征。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法调查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沈阳师范大学部分本科贫困女大学生,二、三年级贫困女大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71.4%和26.5%,其中63.3%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县级及其管辖之内的乡镇、农村地区,并且多数贫困女大学生来自农村,所占比例达到34.7%。
(2)调查工具。自编问卷,问卷共15道题目,其中有关消费水平和消费来源地题目分别为1道和2道题,消费行为方面有7道题,消费结构方面有3道题,个人基本信息方面有2道题。3、问卷回收情况。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65份,回收60份,回收率为92%,其中有效问卷为49份,有效回收率为75%。
(二)综合观察法
本次调查数据资料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将个体性信息、消费水平、消费来源、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消费结构等方面作为自变量,通过对自变量进行统计上的频数、频率、相关性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实现对因变量――贫困女大学生日常消费心理的综合性分析。
三、概念界定
贫困大学生:是指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高等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本研究选取地点为沈阳师范大学,该学校中女大学生占据严重比例,并且在这个群体中,贫困女大学生更是一支特殊的消费群体。
消费行为:本研究的消费行为概念强调的是消费者角色和消费者决策过程,是一定社会环境期待下的消费者为了满足要求,在购买产品中的决策过程。其中包括该特殊群体在购物及日常生活中进行消费活动时所存在的购买动机、地点寻求、购买陪同对象、品牌等几个方面。
消费水平:指按照人口平均的消费品或劳务的数量,反映了人们物质文化需要满足的程度。本问卷中通过被调查群体的平均月消费额来表现。
消费心理:指消费者在购买过程全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胡娟,2003)。
四、研究小结
(一)就消费目的而言,本次贫困女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消费项目为食品、通讯、学习资料,其消费结构呈现在服装购买上主要考虑的是价格和款式,饮食考虑主要是可口与饱腹,这些数据证明了贫困女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在消费程度上满足其自身的基本生活需求。
(二)本次数据分析显示,贫困女大学生的消费群体其消费水平呈现低水平状态,其消费来源最主要是靠家庭、其次靠制度性(如贷款、奖学金和生活补助)获得,而勤工助学在这一群体中却占据很小比例。同时助学金本身是一个经济参考评选的结果,其本意是应该是发给指定对象的,但据研究者本身了解,现有的助学金的发放就正如现行的低保生活补助,本身掺杂了诸多的非经济性因素,比如:人情、关系等因素。
(三)就消费行为和消费态度而言,贫困女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主体人员在消费时往往呈现出以下的基本特征:其消费项目主要倾向于满足基本需求,如食品、通讯和学习资料;购物时往往会存在“货比三家”和”讨价还价“这些行为;其购买服装的地点最多选择小店;购买服装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是价格和款式;购买同类商品时主要参考自己的需要程度;她们往往关注打折消费品;着装的购买主要基于穿着应很舒适;在日常生活饮食时最主要考虑的是饱腹和可口。这些特征表明当代贫困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态度的理性,并且其消费心理呈现出一种成熟状态。
(四)在本次研究中还发现,贫困女大学生这一群体拥有的耐用消费品多数是手机、MP3和笔记本电脑,所占比例分别为97.96%、67.35%、59.18%,其余16.33%和10.2%的人群拥有数码相机和台式电脑。针对这一数据本次研究认为:正如手机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必须品一样,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正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电子必需品,而传统意义上认为笔记本电脑和数码相机是一种奢侈品,在本次调查研究贫困女大学生日常消费心理研究中对这一观点提出疑义,就其原因,可能是笔记本电脑和数码相机在当今市场经济中存在巨大的价格差异,如:二手电脑、低端电脑的存在可能仅需低廉价钱就可获得,而高端电脑和数码相机需要非常高昂的金钱来支付,正是这一巨大价格差异的存在,才造成多数贫困女大学生现阶段拥有笔记本电脑和数码相机。
参考文献:
[1]胡娟.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2):297298
[2]周裕新.现代女性心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3]王宁.关于消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几点思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1999,05
作者简介: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校园中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背负着因经济窘困带来的种种心理压力。在做贫困大学生思想工作时应充分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尽量“润物无声”,既要帮助他们解决物质方面的困难,又要在精神层面激励他们,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要以关爱为支撑点,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工作,特别注重用贴近他们实际的典型事例,引导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
贫困生;方式方法;辅导员资助工作
1 贫困大学生的问题
在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工作中,人们一般对他们中间存在的自卑心理比较关注,其实,他们中间有的人存在的“过分自尊”心理也值得关注。面对贫困生这一群体及这种担心“受歧视”的心理,我们应当给予充分尊重和理解。比如,资助款主要的方式是先借给他们,立下借据,约定毕业工作后,有了条件及时还上;或者多给他们提供一些打工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收入,这样,可以避免给他们造成心理负担,消除那种为维护自尊而表现出来的不愿接受帮助的“过分自尊”行为。
在这里,“理解人”就是要做到两点:一是不要把贫困生的抵触看成道德问题,甚至谴责他们从而放弃扶助贫困生的善举,因为这种不接受事出有因,他们是由于心理压力太大,他们从内心里都是感谢扶助者的,他们不是不愿意与扶助者多联系,相反,他们是担心与扶助者联系太多、接受的扶助太多,会使自己“越来越没面子”,应该说,这种想法与行为的确不是道德问题。二是要积极地有耐心地帮助这一部分贫困生克服心理障碍,完善心理品质和性格。性格本身是在特定的生活条件下待人接物、顺应环境的产物。现实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人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其性格特征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是性格的可塑性。要鼓励贫困大学生多与人沟通,多参与校园和社会的活动,让自己有一个广阔的心胸;并为他们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能坦然面对周围的人和事,逐渐形成不卑不亢的良好性格。
2 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注
2.1帮助大学生
人的生活总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物资生活与精神生活。对贫困生的帮助也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物资帮助和精神帮助。从长远的意义上说,对贫困生的精神帮助是更有意义的帮助,物质的帮助总只能使用一段时间,精神的帮助可以终生受用。而且,从对贫困大学生开展思想工作的角度看,精神上思想上的帮助是不可或缺的。
做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工作,要善于抓住时机。时机抓得好,事半功倍;时过境迁,事半功倍。把握时机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比如在学校开学时、放假前、假期中、毕业前;在学生受到批评或表扬时、获得或失去奖学金时、谈恋爱或失恋时等等。前面讲的大学生毕业后失踪的悲剧中,主要就是有关方面没有把握好对学生进行精神帮助的时机,相反,在大学毕业前夕的重要时机,学校有关方面和家长都没有掌握学生的实际精神状态,没有意识到这个时候的敏感,没有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措施,以致产生严重不良后果。
2.2贫困大学生的教育
贫困大学生是一个特别的弱势群体,需要特别的关爱。要对他们实施教育,首先要对他们有特别的关爱,没有对他们的关爱,实施的教育是没有着落的。所以说关爱是支撑点。而且,要将对大学生的关爱形成一种氛围、一种环境,才能使大学生真正受到教育,才能巩固对他们的教育成果,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是环境的产物。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学校风气、社会风气是重要环境,而经常与他们接触的教师、辅导员是影响更大的更直接的“环境”。因此,要实现环境育人,首先要让老师和辅导员们真正关爱贫困大学生。
其次,新近通过的《纲要》明确要求:“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的。就对贫困生的教育而言,最重要的也是要“立德树人”,用正确的“三观”武装他们的头脑,帮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这样,才是抓住了教育的根本,才可能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踏平坎坷奔大道,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一辈子立于不败之地。
2.3贫困大学生的引导
引导人,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但对贫困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成人成才,即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目标所在。那么怎样引导人呢?教育学的普遍原理告诉我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是某种思想品德的具体体现,具有生动、鲜明的形象,使人们对于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易于理解,易于效法,能使人受到感染和激励,因而具有强烈、深刻的教育作用。所以,我们应当为贫困大学生找出好的榜样,为他们引路导航。
(1)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组织开展各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不断规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次序,建立和完善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为实施资助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2)认真贯彻学校国家奖学金评比制度,切实抓好国家奖学金评比工作。
(3)认真实施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评比制度,客观公正地抓好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比工作。
(4)严格按照学生处国家助学金评比制度的要求,抓好国家助学金的评比和落实工作。
(5)认真做好学生贷款管理工作,进行政策宣讲,指导表格填写,协助进行审查,做到严审申请、严谨管理、严格监督。从确定困难学生、公示贷款学生名单到收缴贷款材料,从组织学生填写《审批表》到认真录入贷款数据.
(6)认真落实学院勤工助学工作制度,切实发挥勤工助学制度在学生资助中的作用。
(7)扎实做好助学贷款利息催缴工作。
综上所述,在贫困大学生思想工作中,就是要以人学、教育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注重理解、帮助、教育、引导贫困生,使他们成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脱贫的人,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懂得感恩图报和自力更生的人。总之,要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参考文献】
[1]冯萍芳,胡玲俐,杨淑敏.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探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06:3-7.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生;贫困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078-01
所谓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解作用。
1、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核心。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经济大发展时期,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的价值体系处于一个急速变化和重整的时期。21世纪,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国际上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各种社会形态层出不穷。整个社会的道德呈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对人们的价值观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近些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受到信息化社会的强烈冲击。大学生这个群体作为社会中的高知群体,成长于这个急速发展的时代,本身对外界的信息接收能力非常强,对社会变化及价值观的发展有着很高的敏感性。由于受到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受到较大影响,呈现出思想意识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尤其如此。而作为思想意识核心的价值观,受到的影响势必更为突出,因此,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非常迫切。
2、贫困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在大学生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标准,甚至没有能力支付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由于沉重的经济压力及社会资源占有的匮乏,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背着沉重的包袱,带着自卑的心理,在高校艰难的求学。他们不仅同家庭没有经济负担的同学一样要承担着学习和发展的压力,同时还要为经济问题担忧,在学校的生存及发展可谓面临着很大的问题。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入学人数不断增加,贫困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在这个利益最大化的时代,如何在高校生存及如何在社会中生存成了严重制约贫困大学生发展的一道枷锁,而且随着贫富差距加大,这个问题日益突出,引发越来越多的学生个体,家庭和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近些年来,国家一直在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帮困力度,设立各种奖学金鼓励贫困大学生自立自强,设立各种勤工助学岗位,以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但是,这也仅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不良状况。经济状况不佳随之而来的是贫困大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他们出现的这些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贫困大学生往往会由于经济贫困而产生很大压力,并导致一系列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态的负性变化,他们经常会有抑郁自卑的情绪,对生活缺乏满意度,从而导致一系列的问题。目前的社会,可谓是“笑贫不笑”,一切向“钱”看,经济利益至上,这种观念对人们价值观的腐蚀是比较严重的,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会波及大学校园是毫无疑问的。因此,贫困生在这种环境中遭受较大物质和精神压力的情况将会愈演愈烈,那么对他们的行为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一个极端的倒于是2004年2月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4名同学,一时成为震惊全国的事件,并被舆论所谴责,认为其是一个心理严重扭曲的邪恶的人,但是从后来他被捕后与心理学家的对话及他在监狱中所写的信的内容看来,他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学生,相反,他心地善良,智商较高,孝顺父母,渴望真情,迫切希望知道如何成功,但是家庭的极度贫困使他的求学之路充满艰辛,在学习的同时不得不疲于应付经济拮据给他带来的各种问题,并形成了缺乏自信、内向封闭、敏感自卑的性格。那么这是一个典型的因为家庭贫困导致心理贫困,从而价值观没有正确确立的例子。近些年来,还有不少在校生,竟然用“贫困”去作武器获取利益,利用国家的政策,而不是因为贫困发愤图强地努力改变自己的境遇,使国家的政策也开始变味。还有一些贫困大学生,缺少感恩意识,在受资助的过程中形成了接受资助心安理得却不思回报,好逸恶劳的不良现象,这对贫困大学生的价值观都是一种腐蚀,如果处理不好反而会颠覆国家和社会对其进行资助的初衷。因此,教育不仅应该在经济上改善贫困生的生存现状,而且要从精神上关注贫困生,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引导贫困生健康成长,制定符合这个群体心理特征的教育策略,使贫困生经济贫困的状况有所缓解,同时心理不贫困,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和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各位家长、同志们、同学们:
参加今天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会,我的心情既兴奋又沉重。兴奋的是,我县又有200名同学受到资助,顺利跨入大学的校门,愉快的学习和成长,沉重的是,尽管这几年西乡县域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仍然有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考入大学需要帮助,倍感担子之重,责任之大,深感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任重而道远。
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对家庭困难学生十分关注,尤其重视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和教育工作。目前全国各高校基本建立起了以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争取社会资助为补充的多元化资助体系解决在校贫困大学生问题。各级政府也从多渠道帮助贫困新生从家门入校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今年,我们争取到了西部助学工程、陕西纯山教育基金等对我县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同时,县委、县政府还开展了系列贫困助学活动,如县委、县政府拿出15000元对计划生育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拿出36000元开展民政福彩爱心捐助,财政专款10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路费和生活费。并将在今后建立一种多措并举的助学机制。
今天,得到资助的大学生都值得高兴,值得庆幸,值得珍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及县政协向受资助的200名学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希望你们不负重望,在新的学习历程里取得成绩,在新的生活征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一是希望你们奋发图强。你们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不容易,能得到这份资助更不容易。这里包含着父母双亲的辛勤与期盼,包含着西乡父老乡亲对你们的关心与厚爱。请大家珍惜这份情感,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在大学生活中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克服困难、勤于学习,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毅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过硬本领。也希望你们在新的人生历程中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做一个敢做敢为、开拓创新的能干人,做一个实事求是、堂堂正正的实在人,做一个无私奉献、扶贫济困的热心人。
二是希望你们立志成才。你们中的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家庭条件差,生活环境差,非常艰苦。但你们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改变家乡、建设国家的责任,这就是你们立志成才的宝贵财富和精神动力,希望你们学好知识,掌握新技能,立志成为有真才实学,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希望你们尽早成才,回报家乡,建设家乡。你们要记住,不管明天你们身在何方,西乡永远是你们的家,西乡永远需要你们,牵挂你们。你们的成才更是西乡的骄傲,西乡的希望。
三是希望你们严于律已。同学们!你们今后的道路是一条充满阳光、充满爱心、充满希望的道路,你们的前程无可限量。同时,也将面临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在名与利的诱惑下、公与私的交锋中、情感与理智的冲突里、吃亏与占便宜的纠葛中、是非曲直的评判等面前,要学会用理智驾驭自己、用法律约束自己、用道德规范自己、用智慧疏导自己,向世人展示一个西乡青年端庄稳重、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公正文明的精神风貌。
同学们,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辈有人才出。我相信!你们一定会不辱历史赋予的使命,不负西乡人民的期望,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立志成才,为西乡辉煌的明天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祝同学们学业有成、人生辉煌!家长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首先要知道助学贷款要准备哪些材料:贫困证明、父母和自己的身份证(新版身份证要同时复印正反两面),户口簿复印件。这些到是要在家里准备好,开心学时就要带到学校去的,所以决定申请助学贷款的同学,越早准备越好,别等到要上学了没时间,如果到了学校,没准备好或者材料不符合要求又得回家弄,就很麻烦了。所以下面说一说贫困证明的要求:
贫困证明的一般格式为:
大学名称:
贵校学生 xxx 其家长属本地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如下:
一、家庭人口 x 人,家庭成员组成: 家庭年收入约 000 元
二、主要收入来源: xxxxxxxxxxx (填写)
三、目前家庭主要困难: (比如家庭成员是否有重病医疗开支是否较大,是否有残疾,收入来源是否单一,劳动力是否较少)
确属贫困家庭。特此证明。
村委会(街道居委会) 乡、镇(含)或 县区政府民政部门
或家庭联系人所在 街道以上民政部门
单位盖章 盖章 盖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最需要注意的是也是经常材料不合格的地方在于最后的这几个盖章,首先章肯定是要一级一级的盖上去的,你别想着不到乡镇盖章直接就跑到县区政府去盖章,那样县区政府是不会给你盖的,另一方面,最重要的章是最后的那个章,如果没有县区民政部门的章就是不合格的贫困证明,是没用的。这就是一般都要求三级人民政府民政局的章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是县的,最后的章要到县政府民政部盖章;如果是市,属于那个区就到那个区政府民政部盖章。
把重要的说到前头了,还没说贫困证明谁给你写的问题,其实能自己家里人写,就自己家里人写就可以了,或者让村里有文化一点的人也可以,不过很简单没那个必要麻烦别人,就自己写好了,纸要用信签纸大小的,不要用太小纸了就行。
以上是在家就要准备好的,再说一下:要准备好盖好章的贫困证明、父母和自己的身份证(新版要复印正反两面),户口簿复印件。就这些。
到学校以后的注意事项:首先是把从家带来的贫困证明,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都拿到学校附近的复印店每份复印4份,自己保管好,反正便宜,省去以后很多的麻烦;其次,开学报到,交不齐学费,也没关系,先把床上用品和军训费给交了,先住到宿舍再想其他的事。其实任何学校不会也不敢因为交不起学费而不让人读书的,放心好了,剩下的就是安心搞好军训,平时留心一下助学贷款的通知。万事大吉。
(补充一点,在大学里每个贫困生一般可以申请到1——2次助学贷款,而每一年的申请材料中,贫困证明需要重新准备)
助学贷款贫困证明
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并广东111111学院:
是 省 ( 县) 镇 (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人, XX 年考入 xxxx大学,其家庭因(以下填写申请人家庭经济困难原因) 该家庭生活困难,父母在家务农,以种田养蚕为业,每月收入约300元左右,其哥哥在广州某电脑学校工作,每月收入600元左右。XX年秋季与其弟弟同时考上大学,家庭经济收入少,无力支持其完成学业,拟申请助学贷款。
特此证明。
经办人:
村民(或居民)委员会(公章)
上述情况属实。
经办人:
街道办事处、镇或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公章)
20xx 年 8月 25日
家长承诺书
广东xxxx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
我是贵校 系 ) 专业 06 级 学生的家长。我同意我的子女在校期间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承诺成为我的子女国家助学贷款的永久联系人,及时向学校和银行提供我的子女的联系方式。我将积极配合学校和银行教育我的子女做一名诚实守信的人,毕业后按期履行还款义务。
家庭固定联系电话:(含区号)。
家庭详细联系地址:
邮政编码:
家长亲笔签名:
贫困证明怎么写
贫困证明
兹证明xxx,身份证号:xxxxxxxx,住xx省xx县xx 镇xx组,xxx上有年迈的父母需要扶养,下有小孩需要抚养,完全依靠xxxx在外面打工来维持家庭生活,家庭经济情况较差,加之因发生xxx事故,更是雪上加霜,xxx家庭属于我村贫困户家庭。
特此证明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救助体系;对策
一、我国现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救助体系
(一)奖学金
我国各高校现行的奖学金来源主要有国家奖学金、学校奖学金和其他社会资金(包括企业和其他基金组织)设立的各奖学金项目。其中国家奖学金在级别和金额上都远超其他两种。但也恰恰因为这两种特点,反而使国家奖学金并不能完全发挥其助学作用。首先,国家奖学金名额太少;其次,国家奖学金金额虽然较高,但是往往“僧多粥少”,许多学校为了兼顾更大范围学生的利益,采取对贫困生划分等级分配或者平均分配的现象,导致国家奖学金最终只能杯水车薪。另外学校奖学金每年发放的总额相对较少,大部分学校都是以综合测评成绩为主要评定标准。综合测评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考勤、纪律、活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的结果,而又以学习成绩为主要评定依据。在学习成绩的评定方面,有的学校不仅有班级名次还有不及格门数等限制,名目繁多。这些规定看似合理,其实不然。尤其是对于那些来自偏远山区的学生来讲,他们与其他学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的差异,往往导致他们即使非常努力,仍然会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得不到奖学金。由此导致学校奖学金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救助作用也是微弱的。
(二)勤工助学
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费用支出问题,许多高校在校内为学生开辟了勤工助学岗位,如保洁、搬运、资料整理、发放文件、传递信息、仪器维护等,一些大学还设立了“助学、助管、助研”三助岗位。这些工作岗位的设立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辟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自立自强解决经济问题的途径,也成为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乐于从事的工作。很多学校的“三助”岗位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救助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学校的力量毕竟有限,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数量有限,工作报酬较低,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基本解决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
(三)特困补助
特困补助主要是高校针对一些经济上遇到特殊困难或者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的学生设立的非固定性的补助方式,是针对学生本人或者其家庭遭遇的特殊变故,向学生所发放的一次性、临时性的补贴。这种补助方式在高校尚不普及,涉及面比较窄。由于其非固定性和不普及性,所以这种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学费甚至生活费等问题。
(四)助学贷款
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国家助学贷款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和生活费的重要渠道。借款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弥补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这种借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只需要承诺毕业后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因此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和高校学生的助学贷款工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旨在保证高校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进行。近年来,为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财政部和教育部还联合出台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暂行办法》,规定高校毕业生签约基层就业,服务三年期满,其在校期间申请的国家助学贷款由国家采取逐年代偿的办法。从而加大了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助学贷款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遭遇到银行的不合作态度。由于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不够完善,银行出于规避风险考虑,在办理助学贷款时往往设置门槛较高,助学贷款的发放数量较少,各地银行助学贷款办理手续繁琐,部分学生由于申请手续不齐全而贷款失败,从而无法按时缴费。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极其困难的学生,很多银行拒绝放贷,导致越是急需借款的学生越是无法办理助学贷款来抵偿学费。
(五)减免学费
减免学费是高校针对那些家庭经济困难,存在缴费障碍的大学生实行的按一定比例减免学费的政策。这种政策虽然在大多数高校都存在,但是具体实施起来却极为困难。尤其是一些相对落后、偏远的地方新建院校,没有足够的财力去应对此种情况,因此减免学费政策在救助贫困学生方面并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很多学校标准不一,有的按照学习成绩,有的依据学生的日常消费水平(包括手机、数码产品的使用)等方面。由于评定标准不一,操作起来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使得各高校在贫困生的认定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不能兼顾公平,一些学生颇有微词,各高校在这方面开展工作时也进行得不够顺利。
(六)绿色通道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实行成本分担机制,是国际惯例,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支付学费理所应当。为了保障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许多高校为大一新生开辟了“先入学、后交费”的“绿色通道”,实行缓交学费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为那些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筹措学费的大学生提供了方便。但是缓交学费不能等同于不交学费,即使顺利入学,这些贫困学生仍然会为学费、生活费、住宿费等学习生活费用支出困难而担忧。有些学校为了防止欠费现象的发生,还将“是否交费”作为学生评定奖、助学金的首要标准。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无法按期缴纳学费同样享受不到奖、助学金的救助。
二、完善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的对策
第一,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应该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接受高等教育应该按期交纳和支付学习费用。目前,很多学生和家长对此问题认识有偏差,“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过分依赖和等待政府部门和学校救助。甚至有些大学生即使家庭经济情况不困难,也存在着恶意欠费的问题。很多高校尤其是地方新建院校由于学生欠费,财政运转困难,严重束缚了学校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自强意识。国家和学校的救助能力毕竟有限,只能作为解决一时困难的辅助手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校应该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诚实劳动,多方探索途径,真正实现自我救助。同时,由于在校生家庭经济情况参差不齐,有些高校大学生盲目攀比现象严重,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压力过大产生自卑、焦虑和抑郁情绪,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理障碍。因此,学校尤其要重点关注这部分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育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培养节俭观念,学会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通识教育不仅是课堂的教学。“课堂的教学是正式的教学,还必须辅以许多课堂外的非正式教学,教学方能见成效。教室外的广大环境和许多时间更是通识教育的空间和时间”,即第二课堂(学生活动)的开展。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重视学生活动第二课堂的开展。
一、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感恩可理解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后对自身产生过积极作用的人和事物的一种感激与回报。“但一些受助贫困生感恩意识淡漠的情况却日益凸显。”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
经过统计,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2010级受助贫困生人数为326人,他们受到不同程度的资助。因为该校区是第一年运作,同时远离校本部,大学文化积淀少,高年级学生影响小,因此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对受助贫困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以及进行感恩教育模式的探讨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开展感恩教育的依据
为了更好地了解受助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探讨怎样更好地开展感恩教育,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随机选取了来自14个院系的100名贫困生,并采用匿名方式调查,调查问卷发放100份,收回100份,回收率为100%。问卷主要就贫困生对感恩的看法和如何进行感恩教育两方面进行调查。
(一)针对贫困生对感恩的看法,应营造感恩氛围,注重“感恩”的养成教育
“在接受学校资助后,你有想法做个知恩图报的人?”这一题中,有90%的人选择“有”,2%的人选择“没有”,8%的人选择“没思考过这个问题”;“在良乡校区中,是否有老师对你的付出和同学们的关爱让你有感恩的想法?”这一题中,有67%的人选择“有,有很多事我都很感动,我常常抱有感恩之情”,有28%的人选择“偶尔几次同学老师让我很感动,并怀抱感恩之心”,有4%的人选择“同学和老师与我只是师生和同学关系,不存在感恩”,还有1%的人选择“从来没想过感恩这个词,但是彼此尊重”;在“当你周围的人有困难需要帮忙时,你会怎么做?”这一题中,52%的人选择“竭尽全力帮忙”,21%的人选择“不太费事的才帮忙”,26%的人选择“能帮就帮,帮不了就算了”,1%的人选择“不帮忙”;在“面对多年国家对我们的栽培,你是如何看待祖国的这份恩情的”这一题中,8%的人选择“我会积极参与义务服兵役等各种活动,以响应国家的号召”,82%的人选择“我一定认真努力学习,力图为祖国尽自己的力量”,9%的人选择“做好自己的分内事,不违法犯罪就行了”,还有1%的人选择“作为中国人,国家就有义务培养我”。
通过贫困生对感恩的看法,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感恩”,学生的选择也标示出感恩氛围的营造和外在影响更能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怀,对于个别人漠视国家、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应进行感恩的养成教育。
(二)根据应如何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调查,应该重视“感恩”的实践教育
在“目前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情况是怎样的?”一题中,有22%的人选择“没开展过”,34%的人选择“开展过,但感恩教育有形式无内容”,18%的人选择“感恩教育浅尝辄止,没有计划性”,26%的人选择“救助政策实施后没有及时开展感恩教育,没有达到教育效果”;在“在高校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你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是”这一题中,60%的人选择“开展感恩的社会实践活动”,24%的人选择“国家以奖、贷、助、勤、补、减为主的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进行修订”,10%的人选择“开展感恩教育”,6%的人选择“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素质”;在“你认为以下哪些方法可以改进高校受助学生的感恩工作?”这一题中,49%的人选择“开展有意义的活动,营造良好感恩氛围”,37%的人选择“感恩教育不是蜻蜓点水,应建立有效制度长期坚持”,14%的人选择“学校救助重点应在内容,以取得实际效果为目标”。
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结合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目的,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应坚持一个目标、两个维度展开,即“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从“实践”和“养成”两个维度展开。
三、感恩教育与素质提升
在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开展感恩教育时,学生社团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自身优势,与学校教育形成互补,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对受教育者达到更加深远的影响,实现了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
(一)以学生自治感恩组织为抓手,营造感恩氛围
我校开展的感恩教育以学生自治感恩组织为抓手,组建受助大学生“爱心接力社团”,该社团奉行“学生自发组织、自行招聘、自我管理、老师监督”的原则,包括了首都师范大学14个院系55名贫困生,他们策划、组织、实施了许多活动,在活动中社团成员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而且有效地为感恩教育中的被教育者树立榜样,成为感恩教育实施的“加速剂”。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本”,依托此社团唤醒同学的感恩意识,传递同学的感恩行为。
(二)在社团内部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的能力
社团成员来自各个院系,依托不同院系特点,发挥学生专业特长,实现了文理学科的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不断协调发展,展现了通识教育的理念。一年中“爱心接力”社共举办了八项全校性质的大活动,如表一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活动中,来自不同院系的社团内部成员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带动本院系学生,进而渗透到全校进行“感恩教育”活动。
四、开展感恩教育的措施
(一)感恩教育注重过程养成
正确的认识、信念,只有经过连续的、长期的教育才能巩固。所以,建立感恩教育长效机制,是增强感恩教育有效性的保证。为此,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基础学部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把感恩教育作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将感恩教育活动纳入学校的长远规划,结合形势的发展,不断研讨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使感恩教育成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推动力。
其次,把感恩教育活动系统化、序列化。在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面对大一学生的独立校区,学校首先通过感恩系列讲座引导学生接触感恩,再通过一系列活动,贯穿全年,形成感恩父母、感恩同学、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的感恩教育的系统化活动。
第三,促进感恩教育向外延的延伸。将感恩从亲情、友情等提升成为自己的一种世界观、人生观,让学生了解感恩是生活中一种积极向上的、谦卑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将感恩外化为实际成果,实践于生活中。
(二)注重感恩的实践教育
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实践环节必不可少。进行感恩教育时,让学生进入实践平台,体会劳动的不容易,这需要从培养感恩意识、激发感恩情感、进行感恩行动三个方面进行感恩的实践教育。
1.环境熏陶,培养感恩意识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我们全方位、多方式营造感恩教育氛围,深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如,开展感恩教育系列讲座;选择电影进行感恩教育,通过观看电影,创设丰富感人的情境生活,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首先在情感上接受感恩教育等。
2.自主体验,激发感恩情感
感恩情感的激发,要靠自主的体验。在“爱心接力社”开展的“冬日暖阳爱心募捐”活动中,社团成员通过走访宿舍,发动全校学生将宿舍里的废品变卖,并自愿捐助家庭困难学生。将“美化宿舍爱心募捐”两个主题很好地契合。通过此次活动,全校学生发现其实通过非常细小的事情就可以帮助弱小,激发了学生的感恩情感。
3.深入实践,展开感恩行动
感恩不仅仅是懂得回报这么简单,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基础学部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比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为父母邮寄一封信”、“为老师献一束花”、“为智障儿童讲一堂课”、“我的校园我绿化”等活动,使学生收获报恩的快乐感和价值感,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参考文献
[1]张寿松.通识教育的八个基本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2005(7).
[2]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大学生贫困申请表范文
尊敬的领导、老师:
您们好!
我是xx工程学院xx工程xx班的学生xx,xxx年出生于xx省、xx市、xx矿区、xx镇的一户农民家庭,家里有四口人,爸爸、妈妈、我和弟弟,我们四口和爷爷、奶奶住在同一个家里。爸爸妈妈都没有工作,只能靠着家里的两亩来地勉强的维持生活,收入十分的微薄,为了我和弟弟能够好好的学习,家里一年省吃俭用的钱都供给我和弟弟上学读书用了。家里也欠了不少钱,所以从小我和弟弟俩个人就知道不乱花钱。
在我六岁的时候,爸爸在我们村附近的一个小煤矿上班,刚开始家里还挺好的,有爸爸在煤矿上班,家里还有剩余,结果好景不长,毕竟小煤矿的安全不好,在一次夜晚,小煤矿发生了瓦斯爆炸,那一次事故死了好多的人,爸爸也被引起的火灾烧成了重伤,整半个身子都被烧伤了。许多人都被送到了医院里治疗,医生要把烧毁的皮肤全部都剥下来,那时候妈妈整天在医院里照顾爸爸,我和弟弟只好被姥姥照顾,经过几个月的治疗,爸爸恢复了一点,也能下床走路了。出院后又修养了几个月,终于恢复的差不多了,但一直没有敢干重体力活。
爸爸、妈妈没有文化知识,他们深知知识的重要性,所以从小他们就严格要求我们兄弟两要好好的学习,将来要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不要像他们一样在农村没工作。我们兄弟两也很争气,在学校学习一直名列前茅,在我们看来只有以优异的成绩才能使爸妈高兴,才能回报他们的苦心。直到XX年的高考,我终于考上了一所好大学-xx理工大学。当时家里一片欢腾。
XX年是高兴的一年也是家里爷爷奶奶不幸的一年,他们年过七旬,身体又不是太好,经常生病吃药。我知道我们兄弟两的费用增加了家里的负担,但是更不幸的是爷爷在六月份的时候摔倒在地,被家里人送到了医院,医生检查结果是爷爷偏瘫,这一结果很让人意外,爷爷也哭喊着让医生帮忙治疗,医生用针灸的方法给他治疗,效果挺好,好点后考虑到家里的情况,还是决定出院慢慢锻炼治疗,锻炼了一段时间爷爷可以下地拿着拐棍走路了。可是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奶奶的心脏病犯了,又被送到了医院,家里又比得安宁,又得忙着去医院照顾奶奶,还得照顾爷爷,等他们的病都好点了后,家里也花了不少的钱。我知道爸爸犯愁了,他开始四处奔走到处借钱,在我开学的时候爸爸把钱借够了,我拿着钱来到了学校。上大学一年来,我深知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我一直很刻苦,一有时间就去图书馆学习,看自己喜欢的专业知识,我认为这是对家人对自己最大的回报。我也是一个非常节俭的同学,从来不乱花一分钱,我省吃简用化压力为动力,化爱为能量,无时无刻不再努力着,各门功课均达到优良水平,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热情帮助同学,在班里名列前茅。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我的家人宽慰,用良好的成绩来回报帮助过我的亲人和朋友,来回报国家和社会。
现如今,党和国家的政策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让我这样的学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我满怀热血感谢党和国家对贫困学生的关心,当然,我也知道还有不少同学的家境更困难些,无论我是否申请到了这笔助学金,我都要感谢各位领导老师的培养,也衷心的祝愿各位领导、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但我相信如果我能申请到这笔贫困生助学金,我将作出一定的成绩以无愧于这贫困助学金。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
【中图分类号】 R 161.5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1-1037-01
【关键词】 情绪;精神卫生;学生;贫困
快乐感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的主观情绪体验,包括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2个方面[1],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情绪状态与经济状况有关[2],家庭经济困难因素可对大学生活产生困扰[3]。本研究将从正性情感、负性情感2个方面来考察贫困大学生的情绪体验,并与非贫困大学生进行比较,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并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法,从湖北师范学院一~三年级贫困生数据库中抽取230人为研究对象,另选取湖北师范学院一~三年级非贫困生230人。剔除无效问卷26份,有效被试为434人。其中贫困生218人,非贫困生216名;男生125名,女生309名;大一学生174名,大二学生135名,大三学生125名。平均年龄(20.78±1.24)岁。
1.2 方法 采用Diener编制的“快乐感量表”[1],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该量表包括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2个维度共14个项目,采用7级计分,每个测验项目的分值最低为1,最高为7。分数越高,说明正性情感或负性情感体验越强烈。严标宾等[4]对该量表进行过修订,已有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快乐感比较 贫困大学生正性情感得分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贫困大学生负性情感得分高于非贫困大学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贫困大学生快乐感比较 男生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较女生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文科与理科学生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来自城镇与来自农村的学生正性情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负性情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来自农村的学生负性情感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见表2。
3 讨论
贫困生由于经济条件受限,生活、学习、休闲等一些需要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导致心理压力偏大,自我评价较低,与周围同学相处不融洽,有明显的敌对和偏执倾向[5]。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评价不如非贫困生,因此体验到的正性情感比非贫困生少。尽管如此,贫困生负性情感并不比非贫困生多。一方面说明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是2个相对独立的维度,正性情感多并不代表负性情感就少;另一方面说明影响负性情感的因素不是单一的,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的压力也会给非贫困大学生带来情绪困扰,使负性情感体验增多。
贫困大学生的快乐感不存在性别、文理科差异,这是因为男、女大学生,文科、理科大学生学习目标期望大致相当,知觉到的现实自我状态与期望自我状态之间的差异比较接近。同时由于生活、学习环境趋于一致,知觉到的资源与限制差异较小,因此对自己、对总体生活的满意度等,生活中体验到的情感没有太大差异。不同生源比较发现,来自农村的学生负性情感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农村的文化、经济、教育条件与城镇相比均有较大的差距,导致来自农村的学生在穿着、言谈举止、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比城镇学生逊色,整体心理健康素质水平也明显较低[6],同时他们又背负着更大的期望和压力,因此体验到的负性情感更多。
本研究提示,应给予贫困大学生充分的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提高其人际交往技能,增强其生活的控制感和自信心,帮助其获取更多成功体验,增强正性情感,减少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的负性情感,以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 参考文献
[1] 张兴贵,郑雪.青少年学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2):98-103.
[2] 张红静.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1):129-132.
[3] 韩秀霞,马爱国,孙永叶,等.大学生生活困扰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7,34(6):1 036-1 038.
[4] 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3):60-64.
[5] 曾天德.高师贫困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接纳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1 009-1 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