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规划书大一新生

大学规划书大一新生

时间:2023-05-30 08:53: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规划书大一新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规划书大一新生

第1篇

关键词:大一;新生;学习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082-02

大学一年级对于每一位大学生来说,既是人生的新起点,又是一个转折点。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内容、理想目标等多方面的变化,使得大一新生遇到了很多不适应,进而出现迷茫。而在遇到的所有问题中,学习方面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也是首先需要面对的。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心理工作者通过大量调查分析表明,大学一年级新生存在学习方面的问题。[1]如何抓住新生入学这一关键时期对其进行学习方面的指导,已成为一个普遍需要关注和急需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大一新生学习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

1.学习目标比较迷茫。大学和中学两个教育阶段的特点和任务完全不同。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很明确,就是在高考中过关斩将,进入理想的大学,“上大学”几乎是中学生唯一的奋斗目标。而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为自己未来的事业和生活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环境等因素,从大一开始就要给自己的大学生活确定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2]所以,每个大学生除了共同需要完成的学业任务外,更大的目标是需要因人而异,自己确定的。对新生而言,大学是一种新的学习生活节奏。在这里,抛却了高考的巨大压力,摆脱了家长和老师的监控,他们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松懈感。学习目标的迷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想上的困惑——产生了“理想间歇症”。考上大学了,原有的目标实现了,离考研或就业等新的目标又还远,对大学生活还没有一个足够的认知;二是发展的困惑——大学新生渴望发展,寻求发展,但又不知道如何入手,无所适从。[3]

2.对教师授课方式的不适应。中学开设的课程门数少,教师讲得细、速度慢、内容少、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一个知识点往往要讲几遍,反复练习巩固。而大学阶段要开设几十门课程,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有基础课也有专业课,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大学课堂信息量大,讲授时间相对少、内容多、速度快、跨度大、抽象性强,教师往往只讲授有关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介绍有争议的问题和学科发展的趋势,较多的内容则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掌握。[4]

3.学习方法的不适应。中学生主要从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以听老师讲课为主,学习途径和方法相对都比较单一,大多数处于被动状态,探索性和自主性不强。而大学的学习则具有较强的专业定向性和一定的研究探索性。大学特别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5]

二、加强大一新生学习指导的几点措施

1.加强目标教育。确立目标是成功的起点。大一新生陷入无助和迷茫之初,通过举办讲座、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请专家现身说法,引导学生认清自身肩负的责任,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尽快树立新的学习目标。目标的确立要适合自身的特点,既要明确、具体、简明,又不能脱离社会实际盲目空想;既要有长期目标,又要有短期目标。可以引导学生确定一个大学四年的有针对性的整体规划。针对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对自己的专业了解甚少这一现象,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方式对大一新生开展学习指导,例如,请专业负责人讲解本专业的特点、研究方向、发展趋势和就业前景,开展新老学生交流座谈会等,使大一新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形成专业自豪感,以便更好地确立学习目标。

2.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调查表明,不少大学生(特别是新生)学业失败的很大因素是与学习的“散漫”与“无序”,即没有合理而科学的学习计划紧密相关的。[6]因此,首先要教会大一新生制定学习计划。如制定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直至四年的年计划,使学习进入一个有序状态。其次,培养大一新生的自学能力,做学习的主人。大学尽管学习的内容很多,但供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很多。根据大学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尽快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适应大学学习就尤为重要。通过请往届学长做报告、与杰出校友座谈等形式,引导大一新生尽快克服中学学习方法的惯性,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负责,从而学会自学。还可以组织大一新生上晚自习,保持中学学习的惯性。再次,大学图书资料和各种信息丰富,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化,熟悉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来收集资料、获取信息也成了必备的学习技能。聘请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对新生进行讲解,从图书馆的构成,图书检索,互联网的运用等方面进行讲解,使大一新生从入学起就养成去图书馆学习的良好习惯。

此外,也可以聘请有科研课题的老师,为大一新生讲解科研课题的选取、研究方法等,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科研老师的课题组进行科学研究,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大一新生正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是人生的一个展新阶段,充分利用好这一关键时间点,对大一新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会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芙蓉.新时期高校新生教育初探[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2]李国雄,冯志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3]庆承松,张勇.我国高校新生教育研究综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8).

[4]杨磊.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思路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08,(6).

[5]潘谊清.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工作策略[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3).

第2篇

关键词:青年辅导员 大一新生 教育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辅导员在高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优秀毕业生加入到了辅导员的行列,且对于新任辅导员来言,一般学校都会要求从管理大一新生做起。新生刚从高中步入到大学的殿堂,做好大一的教育管理工作,使其形成良好的习惯,将影响到大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甚至影响到一生。对于新任的青年辅导员来说,如何更快地进入辅导员角色,准确把握大一新生的实际情况,更好地教育管理大一新生至关重要。本文从新任青年辅导员和高校新生的自身特点谈起,对青年辅导员如何进一步做好大一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新任青年辅导员的特点

青年辅导员富有活力,充满朝气,但缺乏有效的工作积累,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不足和优势:

1.1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现在部分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虽说一般都要求是党员,但往往不限专业,思想政治科班出身的辅导员占少数,这就使得青年辅导员在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基础略显薄弱。因此,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中容易出现政策性把握不到位,可能会导致工作上的失误。

1.2工作经验较为欠缺。很多青年辅导员在学生时代大多当过学生干部,但学生干部的工作和辅导员的工作还是有区别的,这就使得青年辅导员缺乏有效的工作积累,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学生工作规律。另外,青年辅导员刚刚走出校门就进入了工作岗位,没有经历过社会的磨练,在阅历方面往往显得不够丰富,在某些情况下会表现出应变能力相对较弱,处理事情不够成熟。

1.3容易与学生沟通,取得学生的信任。青年辅导员刚从学生时代走出,与学生年龄相近,因此,对于当前学生所出现的各种情况能较好地全面地进行把握,并且能够从自己亲身经历出发,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更易取得学生的信任,也有助于深入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

二、大一新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目标迷茫,学习动力缺失。大多数学生在高中时代读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考上大学。但进入大学后,一些学生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因此容易失去进取心,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意志。此外,由于中学的教育完全老师来安排,学生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进入大学后,新生对大学教师的启发式授课方式和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不适应,多数学生会感到不知所措。

2.2自我认知片面,不能客观评价自我。大一新生正处于中学向大学转变的过渡期,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心理等方面尚未完全成熟,对自我的认识不够客观真实,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很多学生在中学时期都是班中的佼佼者,到了大学,各路佼佼者相遇,由于有了更优秀的同学,而变成了普通的一员,因此产生嫉妒心理。还有一些新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身材长相一般、学习成绩不如别的同学好、懂得知识不如别的同学多,容易形成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等各种自卑心理问题。部分学生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同学,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些学生知道自己不足,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低于或高于现实自我,容易产生自卑或自负的心理。

2.3生活自理能力欠缺。众所周知,我国的中学教育是应试教育,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看重的都是学生的成绩,在此背景下,许多学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性较强,自理能力较差。进入大学以后远离了父母,许多事情都得自己动手。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会安排与协调自己学习生活的时间,因此,经常会觉得寂寞和孤独,往往容易产生思念亲人的情绪。

2.4集体观念淡薄,集体荣誉感缺失。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九零后,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人宠着,本身就比较自私,在最近的军训过程中,明显感觉到他们集体观念的淡薄和集体荣誉感的缺失。正式上课后,由于高校课程安排的原因,班级同学上课的时间和地点都不固定,同学之间的交流比较少,部分同学以自我为中心,在班级活动和日常宿舍卫生方面,只顾自己的利益,缺乏应有的集体荣誉感。

2.5人际交往障碍。中学期间由于压力大,大多数同学只顾自己埋头学习,缺少必要的人际沟通,故很多大一新生刚入校时并不具备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但随着人际交往的增加以及对于人际关系重要性认识的提高,他们开始产生人际关系方面的焦虑心理。因此,当他们进入大学集体生活后,常常不能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同寝室、同班同学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很多困惑。

三、如何做好大一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面对管理大一新生过程中的问题,青年辅导员应该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充分运用自身优势,正确把握新生的心理,加强合理的引导和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3.1激发新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青年辅导员要针对大一新生的情况,狠抓学风建设。大一的课程设置往往偏向基础,多数课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课、英语、数学等基础性课程,专业课程的开设要相对少一些,这样新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弱一些。针对此,要围绕学习问题,经常召开主题年级大会或班会,强调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防止新生出现学习的松懈。我们还应该经常与任课教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对于学习方法欠缺的学生,可以请优秀学生介绍经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优秀学生和他们结对子,对于自觉性较差的学生,新生辅导员一方面要严肃批评,另一方面还可以与家长加强联系,请家长共同督促其努力学习。

3.2加强大一新生适应性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大学新生从入学到基本适应大学环境这一段时间,被称为大学新生的适应期。大一新生能否顺利度过这个适应期,对于整个大学生活都将产生较大影响。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做好新生的学习适应教育、生活适应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心理适应教育、人际交往适应教育。青年辅导员应结合自身的经历,努力帮助并引导大一新生提高各方面的适应能力,促使新生较快的融入大学生活。

青年辅导员可以以自己亲身经历作为例子,帮助大一新生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首先要使新生充分认识环境与个人的关系,承认自己的现实状况,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其次,要使新生学会宽容与谅解。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要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别人,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第三,要使新生学会求助。当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在生活上碰到棘手问题,在心理上感到困惑的时候,可以向老师和同学求助。

3.3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帮助大一新生确立合理的目标,。新生大学阶段远离父母,加上社会上各种诱惑很多,所以他们容易产生困惑,这个时候十分需要辅导员的关心与帮助,及时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困难,应给予积极的帮助和解决。通过关心学生,贴近学生,拉进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是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使其心理问题更加突出,他们多数性格孤僻、不善言辞、不爱与人交流,集体活动中也很难见到他们的身影。对于这样的学生,辅导员要主动找他们聊天、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给他们足够的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通过知识的学习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

另外还要使学生认识到,上大学不只是混一张管用的文凭那么简单。努力培养自身的能力,将来在社会能够立足才是大学生们奋斗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最好的方法是首先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做一个规划,有计划地度过大学生活。青年辅导员应注重一新生的大学生活规划的制订,帮助他们确立大学期间的发展目标、发展前景以及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新生的学习方向感才会更有针对性,学习效率才会更高。

3.4着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青年辅导员在开展新生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利益,注重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要把握住大一新生的需求,对一些就业问题、个人发展的问题等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多给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教育。

结语

新任青年辅导员在进行大一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时,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地对大学生当前的特点进行研究和思考,切实提高自己各方面的工作能力,努力实现对大学新生生活的正确引导和对新生工作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漆小萍主编:《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一版

[2]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编:《高校辅导员工作手册》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

[3]谷军:《新环境下大一新生心理问题探析》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第3篇

关键词: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63-02

十二年寒窗苦读之后,最终进入理想的大学,是诸多中学生的目标。然而从高中迈入大学校门,迎接大一新生的却是与中学时代完全不同的东西。不同的学习环境、生活方式、上课方式、人际交往……如何快速适应大学生活成为刚踏进大学校门的新生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适应不好就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而对于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首要目标,成为大学新生教育的首要环节。本文对大一新生常见心理问题进行了归纳,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应对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大一新生常见心理问题

1.焦虑。焦虑,是人们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战、困难或危险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大一新生踏进校园大门,面对新的人、新的环境、新的课堂授课方式、新的学习方式、新的人际交往往往无从适应,从而导致焦虑心理问题的产生,严重地甚至会影响到大学新生的学习和生活。

2.自卑。当大一新生接到录取通知书时,身边是亲朋好友的祝贺和同学的羡慕,那种优越感是很让人留恋的。进入大学后,面对自己的成绩不如别人、家庭条件不如别人、在一些活动中不能崭露头角而得不到别人的认可等等,这些久而久之都会让人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3.冷漠。对人、对事表现出漠不关心以此来保护自己,这是有些大一新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选择的方式。虽然这种方式作为一种防御手段可以很好地使自己不受到外界的干扰,但是这种消极的心态,会导致人们情感的冷漠。

4.空虚。步入大学之前,每个学生都有着清晰而唯一的目标—考上大学,因此他们的生活是充实的。进入大学之后,除了上课之外的时间完全是自己支配,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约束,没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一些同学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因此终日觉得无所事事,生活空虚。

5.孤独。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90后”,而且还是独生子女,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上大学后,远离父母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独自生活,生活上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很多大一新生都会想家,有的甚至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不愿与人交流,感到强烈的失落与孤独。

6.抑郁。抑郁症被西方国家称为“世纪之病”,也被一些学者称作“蓝色忧郁”、“心灵感冒”。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抑郁症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在认识上自我评价过低,兴趣减退,不愿意参加各种活动,学习缺乏信心和主动性,记忆力差、存在睡眠障碍、有些甚至有自杀或自伤的行为或念头。

二、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引起的原因

1.学校大环境的改变。中学时代每个学生在班上都是佼佼者,备受老师的重视和同学的艳羡。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或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能使成绩名列前茅,这种挫败感会使学生产生焦虑等情绪。同时家庭条件上的对比差距也会使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有些学生思维太过绝对化,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对学习失去信心,感觉前途一片渺茫,甚至发展为抑郁症。中学时期迫于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每天的生活都是“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式,没有空余的时间,生活虽单调但很充实。进入大学以后,有大把的自由时间可够学生自己支配,但是没有了奋斗的目标,他们往往不知如何支配时间,如何使生活过的充实,并缺乏必要的时间管理的理念,于是便觉得生活既无聊又空虚。现代的“90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大都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进入大学以后,什么都要靠自己,一旦生活中遇到挫折,就会苦于无人倾诉,感到孤独寂寞。

2.家庭教育的不足。作为家长普遍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心愿,然而过高的期望值却会不自觉地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反之,一些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在家什么都不让孩子做,遇到什么问题都替孩子冲在前头,使得孩子丝毫没有抗挫折的能力。然而,进入大学后什么都要靠自己,一但遇到问题就容易情绪崩溃。

3.个人人格的缺失。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大一新生由于自身人格相对不够健全,因此在面对问题、挫折时就易产生焦虑、自卑等负性情绪,同时由于此时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也相对不成熟,对于自己的人生理想没有清晰的认识和规划,因此容易变得懒惰,感觉生活空虚、无聊,天天混日子。

三、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应对对策

1.学校教育方面(学校该怎么做)。新生入学后,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十分必要。在军训时期,学校可通过报告、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大学与高中的不同。在军训结束后,班级里应建立起有凝聚力的班委,通过开展各项积极有益的活动帮助学生熟悉校园环境,熟悉身边的同学,使他们消除刚踏入校门时的陌生感。此外,学校也应当对每一个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每一个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并建立个人心理档案,设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和疏导。

2.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该怎么做)。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整个教育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临床研究发现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在对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家长应当多与孩子沟通,共同探索一条合适的模式。对孩子的期望值要适当,既不过高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又不一味溺爱导致孩子心理承受力脆弱。应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家长也应该定时、积极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动向,以便产生问题及时解决。

3.个人人格方面(个人该怎么做)。进入大学后,大一新生要尽快适应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身份的转变,在面对身边优秀的群体时要欣然接纳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客观对待与别人的差距。既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别人请教学习,努力完善提高自己,又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同时,应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发展自己的友谊。此外,应明确自己的目标,制定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每一个小目标开始,一点一滴实践目标,充实大学生活,使大学生活过得既有意义又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谷军.新环境下大一新生心理问题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162-163.

[2]傅激.讨论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J].理论与当代,2008,(3):44-46.

第4篇

一提升生活环境的亲和力,构建温暖的心理环境

大一新生初入校园,对生活环境的陌生感能够降低他们对环境的控制力,如果陌生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逾越了他们所能承受的限度,则很容易让这些学生产生心理落差和心理负担。为了降低或减弱陌生的生活环境给大一新生带来的心理压力,我们可以从大一新生的生活环境着手,对大一新生进行隐性的入学适应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在迎新举措中重视“家·院”主题,以提升迎新工作“情感浓度”为理念,一方面悉心布置和营造迎新环境,在新生到校后安排专门的学长带领新生脚踩红毯步入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大厅,并邀请新生在学院提前精心准备的“欢迎到家”的暖色展牌上“到家”签到。学院通过强化“到家”等情意浓浓和亲切怡人的迎新环境元素,着力在新生入学之初,尽快帮助他们建立心理归属,并逐步帮助他们建立爱院如家的情感。另一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关怀会对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形成良性的影响,他人的关怀也是大一新生初入校园时较为典型的心理需求,因此,在构建迎新环境的每一个环节中,高等学校工作者都应尽量让新生感觉到“被关心”、“被关注”,让新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鉴于此,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每年都会要求班主任(学业导师)和一些迎新工作人员,提前查阅学生档案,了解学生信息,力争让各位班主任(学业导师)和迎新工作人员能在入学之前便对尚未入学的新生有所认识和了解,并在大多数学生报道时,亲切地喊出新生的名字。再者,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每年还会专门组织由学生会的师长组成的“学生拜新团”和由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学院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学业导师)组成的“教师拜新团”,在新生报到当晚,走访新生宿舍,慰问新生及家长,交流校园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新生协调和解决入学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着力提升陌生环境对于大一新生的亲和力,努力将大学校园陌生的物理环境转化为大一新生温暖的心理环境。

二加强人际交往的外驱力,降低新生的归属焦虑

大一新生刚刚入学,对环境的控制能力较弱,容易产生焦虑等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人际关系的渴望更加强烈,如果他们“归属的需要”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很容易产生孤独、恐惧、过分怀旧和自卑等负性情绪。然而,虽然大一新生人际交往的亲和倾向明显,但对于大部分学生尤其是一些被动型交往性格的新生来讲,与他人建构人际关系的首次“破冰”可能会成为他们非常大的困难。在此情况下,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应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根据大一新生的心理需求,设计班会内容和相关心理拓展活动,尽力为这些学生提供人际交往的外驱力,让新生在参加班会等各项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消除人际的防卫和不信任,有效地构建愉悦的团队气氛。以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2008年新生入学教育为例,该学院高度重视新生入学之初的班会,各班班主任(学业导师)在班会过程中大都通过悉心策划的各项班会内容和形式,为新生人际关系破冰提供外驱力,并帮助学生迅速构建心理归属感: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班主任,通过让学生参与“千千结”、“能量圈”、“盲人寻路”等团体心理拓展活动,迅速帮助学生增进了友谊、加深了认识;游戏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则在班主任的组织下,集体到学校食堂举行班会,班主任(学业导师)从介绍“广院三绝”等校园美食开始,将学生带进大学生活,“餐桌班会”上,大家边吃边聊,不仅打破了传统班会带来的严肃和呆板,也大大加深了新生对学校的感情;新媒体设计专业的班主任则以班级同学的生日为契机,将班长在私底下准备的“意外班礼”,在班会现场献给第一次远离家乡异地过生日的新生,这样的悉心设计不仅让班会现场情意浓浓,也是从这次班会开始,该班级的每位同学过生日时,班里的其他同学都会秉持“创意就是心意”的理念共同为这名同学送上一份令人期待的“班礼”,这样的传统一直持续到学生毕业之后;动画专业的“自画像”的班会方法已经传为佳话,并且一直被09、10、11级的很多班主任效仿:动画专业班主任(学业导师)在第一次班会上除介绍校史院情外,还根据动画学生的专业特点,让学生们用漫画形式进行自画像创作。待创作完毕后,每个同学拿着各自创作好的自画像到讲台前介绍自己,虽然动画专业的很多学生不善言谈,但是他们创作的自画像漫画不仅让班会妙趣横生,也让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记住了彼此的特点。这种结合学生专业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在学生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直有所贯彻,教育形式自身所具备的亲和力,放大了新生寻求集体归属感、实现人际破冰和人际委身等过程中的外驱力,有效的帮助学生消除了归属焦虑,并帮助他们迅速地熟悉和沟通。

三提高对学习体系的认知度,消除学业目标的迷茫

学业学习是大学生四年大学生活的核心内容,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规划。由于大学生步入大学后的学习体系与中小学阶段的学习体系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断层,这种断层表现在学习的内容、目标、方式、考核标准等多方面的不同,一旦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不能通过合适的方式对这种断层进行有效的弥补,则会影响到学生学业任务的完成,更有甚者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和迷茫,处理不好,也可能会导致退学、休学、转学、留级等后果。为此,大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渠道,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体系。多年来,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在新生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始终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大一新生适应大学崭新的学习体系:学院每年都会召开专门的新生专业介绍会,以2011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新生专业介绍会为例,该专业所有教师和新生悉数到场,各位老师首先纷纷对自己所教的课程和研究的方向进行介绍,接下来系主任将2011届毕业生创作的优秀毕业作品展示给2011级的新生,通过作品展映让大一新生非常具体的明白自己毕业时需要达到的专业能力。另外,到场老师会将该专业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目标、人才培养的目标等介绍给同学们,同学们如有疑问,老师们会一一做出解答;除专业介绍会外,学院辅导员还会专门组织高年级的学长与大一新生共同参加学业经验交流会,学院首先甄选部分优秀的在校学长和新生见面,让学长们从学生的角度介绍大学学习的经验,并具体告知新生们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困难和克服的方法;另外,学院还通过班主任(学业导师)、班会、新生座谈会、毕业生见面会和业内知名专家讲座等渠道,帮助大一新生对学习体系和学习目标进行更加清晰的了解,以摒除学生在学业目标上的迷茫。

四提高自我认知的科学性,避免行为模式的扭曲

自我认知的科学性对个体心理环境的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如果累积了比较多的积极的自我认同,行为处事便会相对自信。相反,一个人消极的自我认同如果多于积极的自我认同,这个人便容易产生自卑的情绪。宁波大学心理研究所陈传峰教授多年来的一项调查显示,“69.4%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担心自己会由原来的优等生变为差生。”[1]以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学生为例,在步入大学之前,这些学生大都为尖子生。步入大学后,他们会“突然”发现身边“藏龙卧虎”、“高手如云”。在此情况下,一些同学面对自己与其他同学在文化学习成绩、专业方面的特长等方面的差距,往往会“自叹不如”或产生自卑,在各种新的机会和挑战面前,这些学生高中阶段的自信和优势往往会不自觉的被“击败”,部分同学往往会陷入痛苦的自我否定之中,不能自拔;相反,一些学生因为在入学前就有一定绘画、摄影、编程或软件等方面的基础,便在大学的专业学习中过分自负,眼高手低,不仅没能把原有的优势放大,反而因为轻浮的学习态度不能很好的继续学习。针对以上自我认知存在偏差的学生,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老师大都会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尤其是面对自卑的学生,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会努力与学生一道,在消极的自我认同中,寻找隐藏在其中的积极的自我认同。叙事心理疗法认为,过分自卑的学生往往会把自己积极的资产压缩成“薄片”,甚至对自我良性的心理资源视而不见。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会尽力帮助这些学生将“薄片”还原,在意识层面加深学生积极的自我觉察,帮助他们形成积极有力的自我观念。面对过于自负的学生,学院老师会把他们置身于平等的学习环境之中,用环境的力量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自我认知。库里的“镜中我”理论认为,别人是发现自我的一面镜子,过于自负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专业能力提升面前,会对自己进行相应的自我认知调节。另外,为了帮助学生进步和成长,在新生入学之初,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和其他老师往往会及时帮助新生认识到自己的自我认知方面存在的偏差,并引导学生如何去合理、积极地进行自我调试,以避免因为自我认知存在偏差,致使学生行为模式发生歪曲,并对未来的发展形成不良的影响。

五敏感捕捉负性心理信号,高度重视学生的过往经历,建立翔实的心理档案

众所周知,过往经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非常重要,负性的过往经历往往会在学生的心理上留下烙印,然而新生入学后,由于现行国内教育机制的原因,高等学校无法迅速得到所有学生的过往心理档案,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新生入学之初要通过开心、校内、微博、qq、博客等网络渠道以及班干部、寝室成员、同学等多种渠道,敏感地捕捉学生的负性心理信号,积极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并通过与班干部、寝室成员甚至个别新生的中学老师的沟通,对那些负性心理症状明显的学生的相关信息进行深入了解。另外,辅导员、班主任要在新生入学时期有针对性的对个别有负性心理表现的学生家长,通过电话家访等手段进一步了解学生过往经历及心理健康状况,并在相对全面掌握学生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大一新生刚刚入学时间短、负性心理掩饰性弱的特点,着重对学生的心理数据进行全面的收集和积累,面对有不良心理病症的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要在征求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意见后,对其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尤其是对那些曾有过巨大的创伤性心理经验的学生,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要视情况掌握好心理干预的程度和形式,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更多地是了解学生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学生情况适当的对学生投入积极的关注。如果辅导员、班主任等不具备给学生心理创伤进行“手术缝合”的能力的话,则一定不要轻易触碰这些学生的“心理伤疤”。

另外,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信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每年都会在新生入学之初,积极统计家长联系方式,为日后搭建家长信息平台(飞信群、qq群等)打下基础。学院还配合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筛查,并根据筛查结果积极组织学生与心理健康教师进行访谈活动,帮助学生及时有效地解决相关心理问题;再者,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还要积极的与军训带队老师联系,根据学生在高压军训环境下的表现,与每名学生进行不同深度的访谈,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积累心理健康档案,并根据学生心理档案的信息中普遍存在的需求,积极的与北京地区相关心理专家联系,为大一新生开展诸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为学生学业、职业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大一新生心理正处于由青涩过渡到成熟的重要时期,容易产生不适心理,加之初入校园陌生的生活环境、多元的人际关系、崭新的学习体系、错位的自我认知等都更容易让大一新生产生心理不适,为此,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高等学校工作者通过各种显性和隐性的举措努力为大一新生营造宽容的心理环境,并尽可能的帮助他们消除各种心理压力。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高等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重视新生入学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力争通过合理、科学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日后的成长成才奠定夯实的基础。

第5篇

关键词:新生;适应;措施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217-01

一、新生不适的表现

(一)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由于我国一直实行应试教育,学生从小开始就被灌输了一种思想,只有考上大学自己的未来才有出路,这样的思想灌输使他们大多都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期望。他们心目中一直存在一种思想,即考上了大学我就可以不用再像高中这样刻苦地学习了,我的目标就完成了,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是我完成了我父母为我设定的目标。而现实中,大学由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的差异,使得教学与现实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节,使得不少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感到自己花费了4年所学的东西在工作中可能用处不大,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太大。

(二)人际关系方面

学生在脱离了熟悉的人际环境转入新的环境后,面对众多的老师和同学,由于缺乏交往的技巧和薄弱的集体意识而不能很好的建立协调稳定的人际关系,时常耍小孩子脾气,不能很好的处理同学关系,不习惯集体宿舍生活,不能很快的结交新朋友,加之高校教学的特点,学生不能与教师进行积极交往,不免使学生产生迷茫和失落,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持怀疑和保守态度。

(三)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没有自己的理想

大学生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12年为之奋斗的目标――考上大学后,很多同学开始感到空虚无聊,无所事事。没有一个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燃烧在自己心中,同学们很容易失去方向,把时间浪费在网络,爱情等方面。让他们明白考上大学并不是宣告人生奋斗过程的结束,而是人生真正开始时,发现自己已经大四了,要开始找工作了,这个时候大部分同学开始后悔自己浪费了三年的时间,发出如果再给我四年时间,我的大学生活绝对不会这样过的感叹。

二、尽早适应大学生活的措施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由中学生变为大学生的过程其实是其人生重要的橘色转变,而新旧角色转换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新旧角色的冲突。如何引导新生树立良好、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使他们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早日融入到集体当中,我们只有将学生培养成为道德情操高尚,心理素质过硬,专业知识扎实的人才会使教书育人这项职业变得更有意义。具体措施如下:

(一)用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大学新生的情操

针对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尽量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大学生,陶冶净化新生的精神世界,调动新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指导大学生自己组织一些体现大学生特点的活动,如院系之间、班级之间的体育友谊赛,老乡会,宿舍联谊活动等,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增强友谊,培养集体观念和集体意识,争取使他们早日走出自己狭窄的交际圈子,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适应大学的人际关系,使自己具备协调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参与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可以推荐一些素质高、表达能力强、善于热心帮助同学的高年级学生干部作为大一新生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有针对性的进行调节、改善和适应。

(二)用严格的纪律约束大学生的行为,用科学的方法指点迷津,国有国法,校有校规

新生一入学,老师应及时向学生传达灌输学校的规章制度,认真学习《学生手册》,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教育学生做到令行禁止,让学生知道如何才能成为合格的当代大学生。另外,要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引导学生善于寻求别人的帮助是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绝对不是无能的表现。

(三)规划未来,帮助新生树立新的奋斗目标

第6篇

论文摘 要: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生活环境改变、原有的生活经历以及社会上的不良因素的影响,会造成新生学习信念不合理,从而导致学习意志的缺乏。

一、大学生学习信念合理化策略理论基础及现阶段研究状况

学习意志是以大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认识为基础的。对待学习活动不合理的信念才是造成大学生学习意志缺乏的主要原因。心理学家李中莹先生在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ABC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局限性信念”(limiting belief),描述了这一现象。所谓“局限性信念”就是我们接受信念时没有好好理解和消化,或者欠缺全面的定位(与其他信念契合),因此在某些情况出现时,发现有冲突存在。

二、大一学生不合理学习信念的类型以及原因

大一学生进入大学后,在许多方面会与以往的学习习惯、学习环境等形成强烈对比,有比较明显的差距,部分学生因此在学习上出现诸多不合理的学习信念。主要有几种类型:

1.学习无用论型

这部分学生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认为现代社会学习理论知识用处不大,根据校友工作的经验说明进入工作单位后学校的许多理论知识派不上用场,而且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学习再多的知识也未必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认为大学学习不过是混个文凭,于是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2.学习痛苦型

正如前文所举的例子,很多人很小的时候都是这样的经历:放学回家要马上写作业,写完后才能玩耍。对孩子来说,玩耍是愉快的,不允许玩耍是痛苦的,而学习的时候被要求不允许玩耍,因此孩子会把学习与痛苦建立起条件反射作用,于是学习成为了孩子最不受欢迎的活动。

3.学习挫折型

考上大学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基本上都是优秀的,进入大学以后,由于环境、学习方法的改变,不适应会造成部分学生学习上产生困惑,如果考试学习成绩出现下滑,就产生挫败感,得不到认可。于是一蹶不振,认为自己不聪明,也不喜欢学习了。

三、辅导员引导大一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学习信念的有效策略

理论灌输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对刚进入大学校门新生,辅导员要运用理论灌输法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树立远大理想,引导他们把个人和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辅导员要抓好新生教育中的一件大事,对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让新生对专业产生认同感,热爱所学专业,并认真规划自己的人生。

四、小结

政治辅导员对大一学生学习信念合理化的引导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要求辅导员要不断学习、研究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正确的策略。学习信念合理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也有可能出现反复。政治辅导员更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耐心,让大一新生尽早融入大学的学习生活之中,努力学习,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李中莹著.NLP简快心理疗法[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第7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辅导员 入学教育 新生

独立学院区别于普通高校,生源具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这就意味着独立学院更应该重视大一新生的教育管理,不能照搬普通本科高校的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必须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学生工作理念,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周期,不断探索有针对性、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工作思路,对大一新生管理工作进行全新规划。

一、分阶段的入学教育模式

独立学院与其他普通高校一样,对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一般采用集中时间进行的模式,即在大学新生入学后,学校(院、系)用大约一周或两周的时间对新生进行教育,之后也就意味着入学教育的终结。这种短暂的、集中的新生入学教育模式虽然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际成效并不是很明显。针对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3个系,即法律系、经济管理系、旅游管理系共211名同学进行的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面对目前的入学教育模式,30%的同学认为入学教育效果显著;50%的同学认为一般;11%的同学认为作用很小;甚至9%的同学认为没用。传统的入学教育方式亟需更新,理论型、传统型的说教、枯燥的方式很不受欢迎。31%的同学倾向案例讲解形式的入学教育模式;31%的同学倾向师兄师姐分享经验;32%的同学倾向优秀校(院)友面对面;其他占6%。

笔者认为可以延长入学教育的时间并分阶段地开展新生管理工作,分为三个阶段比较合理,通过下述三个阶段,可以较好地保证新生认识并逐步地适应并投入大学生活:

(一)第一阶段入学教育

在向大一新生发放录取通知书的同时,针对家长与新生,应当详细介绍本专业特色:采用图片与文字的结合,详细介绍本专业的科研建设、学科设置;采用历届顺利毕业、就业的实名制的师兄师姐案例;采用光盘形式刻录老师与优秀毕业生寄语。

(二)第二阶段入学教育

大一新生开学一周后,新生稍微熟悉学校环境跟周边设施的情形下,首先,分班级进行新生入学心里普查。其次,介绍本专业优秀老师及老师精品课程特色。再次,学生工作部专任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学习学生手册及教学工作部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本专业教学计划。最后,通过主题班会、交流会的形式。例如邀请大二优秀学生、学生会优秀干部、毕业生代表与新生面对面交流。

(三)第三阶段入学教育

大一新生入学二个月以后,已经适应了从高中到大学的过度。首先,邀请专家进行学习、考研、就业讲座;其次,请家长与学生结合的形式,针对逃课、宿舍矛盾等问题,进行事例交流。

二、辅导员的“自我教育”

根据笔者的工作体会,转化学生的自我认知,辅导员需要有“自我教育”意识:

(一)辅导员必备三要点

由于独立学院有着自身的办学模式,造就独立学院的学生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上面。笔者认为以下方面是必备要点:

首先,辅导员应该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我国独立学院的创建时间一般不长,因其特有的办学模式,往往造成形式性的理解:辅导员是大学生的“高级保姆”,辅导员兼备“爹娘”角色,辅导员就是打杂的。虽然这些都是对辅导员的一种戏称,但同时也反映出辅导员事务的繁琐,对自身定位的困惑。对于辅导员来讲,充分利用学生管理工作开展各类活动,时刻铭记自己兼具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素质培养,准确的给与自我定位。其次,辅导员应不断提高自我能力。现在大学新生大多都是“90”后,“90”后新生是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的优先体验者,他们热衷于通过QQ、飞信、MSN、BBS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喜欢通过微博、空间日志、网络游戏来进行情感的传达和宣泄,习惯通过互联网来获取各种信息资源。网络使辅导员对90 后大学新生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辅导员应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90”后大学生相对以往大学生思想更前卫,他们追求个性的性格厌烦了从小到大说教式的教育模式,渴望大学够给与的自由、独立。当辅导员面对学生存在的一些恋爱、说谎、口角、偷盗、逃课、打架等状况时,一定有充分的谈话准备,抓住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改变单一说教式训导的教育模式。换位思考,是掌握学生心理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对症下药

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在开学之后就应该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工作,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例如高考成绩、生源地、家庭情况、兴趣爱好、优秀(恶劣)事迹等,特别应高度重视与新生的第一次谈话。新生开学初期第一次的谈话与其他时期谈话不同,应有不同的侧重点。第一,

有些性格外向的新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过高的幻想勾勒,新的起点放飞新的自我。这时候要给与鼓励的同时,多听听新生对大学的具体勾勒,根据新生的优势条件放开让学生自己去做,让其自身体会理想与现实的差异,能够在实践中反省自我,并提高自我。第二,有些捣乱学生,其本质是比一般学生更渴望受到别人的关爱、重视,只不过通过一些特别的方式来表现。这时候切忌说教式的教育,应根据前期对学生本身特点的了解,抓住其本身的特长,让其发挥。只有使学生感到不但老师没有歧视自己,而且同学们也在真诚的尊重自己,进而唤起他对集体的热爱之情,并把这种感情转化为上进心。

参考文献:

[1]高治军.《辅导员工作100个怎么办》[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第8篇

关键词:高等数学;中学数学;有的放矢;平稳过渡;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05-02

高中的课改给大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的课程与教学出现了部分脱节现象。一方面高中教师不会去了解大学的教材,所以在教学中很少设计为大学铺垫的内容;另一方面大学教师也很少有时间了解中学课程。这样对于大一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的不仅是学习方式、授课方法的转变,还面临着内容上的脱节。作者在深入了解新课标下中学数学的具体情况和大一新生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探索出以“有的放矢、平稳过渡、培养创新”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新模式,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高等数学和中学数学的脱节和衔接问题,实现了从中学数学到大学数学的平稳过渡。

一、以基层中学的调研情况和大一新生的问卷调查情况为出发点,坚持有的放矢,稳步推进项目进行

1.到中学调研,了解新课标下中学数学的真实情况。为了切实了解中学数学的实际情况,我们深入到淮南一中、淮南三中、淮南四中进行调研,与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举行座谈会,针对大学数学与新课标下中学数学的脱节问题深刻交换了意见。会上,大家针对大学数学和中学数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畅所欲言,普遍认为解决好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的脱节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通过与中学数学老师面对面接触,掌握了课题的第一手材料。

2.在大一新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真实情况。围绕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在培养目标、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知识内容的连结、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问题设计了问卷,对学校201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采矿工程、土木工程等16个专业的本科学生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20份,回收率达96%。利用Microsoft Excel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处理。

二、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着眼点,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从中学数学到大学数学的平稳过渡

1.建立机构,形成制度,有计划地开展项目研讨活动。为了保证项目研究顺利进行,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组长由项目负责人殷志祥教授担任,其主要成员都是我们学校高等数学教学工作中有着丰富经验的骨干教师。我们每两周都要开展一次课题研究的例会,深刻分析了高中的新课标,探讨与分析项目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还制订了年度项目研究方案。

2.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重新调整了高等数学教学大纲,重新编写了教案和讲义。现行的大学高等数学教材都是参照传统高中数学课程编写而成的。然而,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无论是课程的内容与结构,还是教学的目的与要求,甚至包括教育的思想与理念,都与传统高中数学有着极大差异。我们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重新调整的教案和讲义在大一新生中使用,学生反映很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结合修订的教学大纲,重新编写教材、讲义和课件。编写了省级规划教材《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已经在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程技术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5所本科院校作为教材使用。配套的讲义和多媒体课件已经制作完成,已在我校2014级本科生中广泛使用,教学效果显著。

三、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落脚点,优化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体系

1.开设数学实验选修课,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兴趣。开设数学实验课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进入做数学的境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和创造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真正促进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提高。我们在全校大一、大二学生中开设数学实验选修课,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归纳所学的数学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如编程、建模等实际问题,反过来又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通过开设数学实验课,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

2.增设数学建模教学课,将数学建模融入到高等数学中,实施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衔接。数学建模是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对各种实际问题建立模型的过程,是实际问题数学化的产物。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想象力,增强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到实践中,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今后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开端和必备基础。数学建模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到实践中,反过来又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真正起到了“在应用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的效果。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举办青年教师数学建模研讨班,邀请安徽大学、汕头大学等高校的数学建模专家来我校讲学,采取多种措施扩大数学建模指导教师队伍。我们还在学生中开设数学建模教学课,选拔成绩优异者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开设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我们又适时地邀请了校内外有关专家及一些优秀毕业生介绍数学的应用前景、就业市场的要求等,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认真学习,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以应对日益变化的就业市场。

3.鼓励大学生课外参加各种数学应用大赛。主要包括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等,使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向多渠道、开放式、规模化方面发展,形成一种浓郁的创新氛围。现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不仅课堂教学大有改观,而且学生还自行成立了数学建模、程序设计、网页制作等兴趣小组,在校园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成果特色

近几年内,主持省级教研项目4项,发表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研究论文近16篇,编写教学教材4部,教学讲义12本,负责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修订了高等数学教学大纲,根据大一新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进行了调整。其效果如下:

1.重新编写高等数学大纲、教案和讲义,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有的放矢,查缺补漏,教学效果有较大提高。通过到中学调研和对大一新生的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内容有了较大调整,一些高等数学要具备的基本知识被删除了,如极坐标、反三角函数。为此,我们重新编写了高等数学教材、教案和讲义,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在大一新生中使用,学生反映很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修订了的课程体系更具有科学性。通过梳理各个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应对方案,教学质量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反馈较好。根据新大纲编写的《高等数学》等教材已在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程技术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5所本科院校广泛使用,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2.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通过开设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我们又适时地邀请了校内外有关专家及一些优秀毕业生介绍数学的应用前景、就业市场的要求等,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认真学习,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以应对日益变化的就业市场。现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不仅课堂教学大有改观,而且学生还自行成立了数学建模、程序设计、网页制作等兴趣小组,在校园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竞争力有所提高,竞赛获奖日益增多。随着我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学生高等数学统考成绩日益提高,在各类竞赛中获奖也越来越多。

通过到中学调研和对大一新生的问卷调查,掌握了学生的真实情况,继而有的放矢地查缺补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我们的探索与实践经验已得到不少高校的认可,纷纷前来与我们广泛交流。还有其他高校邀请我们去报告交流,也有的向我们索取新修订的高等数学教学大纲。他们认为,我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具有明显的特色,所取得的成果和办学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成绩非常显著,可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由于大学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相当繁重,个别老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还不到位,导致参与研讨、写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还比较欠缺,成果水平亟待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压力很大,很多人想去搞建模,但又力不从心,所以加大数学建模指导教师的培养力度刻不容缓。目前,我们探索的经验还未在全校范围内推广,这也是下一阶段要加强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孙侠,殷志祥.现阶段大学数学和中学数学脱节的现状[J].今日中国论坛,2013,(19):211-212.

[2]孙侠,殷志祥,许峰,徐辉.高等数学与新课标下中学数学的脱节与衔接问题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214-215.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素质拓展活动 班级凝聚力

随着国家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加快推进,广大的学生家长也在转变着孩子上学不是一定要上名牌大学,技术也是时代需要的思想,特地将孩子送往职业技术类院校,因此高职院校将迎来多样化的生源。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的新生入学门槛低,刚入学的新生在班级中存在着多样化的差异,这就给学工管理工作者带来了巨大挑战。素质拓展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目前已被广泛引入学校,但在学生中开展时间不同,效果却有很大不同,大一新生作为刚入大学的新群体,班级的凝聚力不仅会对他们的大学生活有重要意义,甚至对他们的的一生都会有影响,因此,本文就素质拓展活动对班级凝聚力的作用做一综述。

1 高职院校大一新生的特点

1.1高中学习基础差,高考失利,通过优惠政策等入校

高中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成了他们上大学的捷径,一般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都存在有自身的学习能力差,厌学,找不到学习的兴趣等特点。他们上大学后面对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和相对高中自由的管理制度更加的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与课堂中的气氛和教学的活动完全融入不到一起去。此外,通过国家优惠政策进入高职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语言沟通、文化差异等很难融入大学生活。

1.2独生子女偏多,不喜欢群居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计划生育的严格要求,现在的很多学生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家庭的原因,很多独生子女在性格、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又从不同的地方来到大学,在学习、生活中很难融入同学中。

1.3不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已经从高中的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所以很多大一的新生很难从高中的教学模式中转变角度。在高职院校的课堂里,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很多的教学内容老师都是引导型的学习,对于课堂的内容要加深理解,还需要同学们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等途径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对于刚进校的新生在自主学习和合理安排时间这一方面还有待提升,所以导致了他们对教学模式的不适应。

1.4没有学业规划和专业认知,出现“忙、茫、盲”现象

从高中过渡到大学,学习的任务和学习目标也发生了改变。很多的新生入学后不知道该干嘛,没有学习的目标,总觉得自己需要学的东很多,但不知道从何学起,怎么学。很多人在入校的时候虽然选择了自己的专业,但对于自己本专业的认知不度够,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而改变,陷入迷茫状态。

2 班级凝聚力对大一新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2.1 转变思考角度,取长补短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每一个同学是组成这一个单位的基本个体。也因为班级这个名词将很多的个体凝聚在一起。当每一个同学都融入到这一个集体中,自己的生活范围和大局观也会更随的改变,小到做的每一件事,言行举止都关系着班级的荣誉,关系着大家的荣誉,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才能让更多的同学找到存在感和亲切感,能充分的让同学们在班级中互相学习,提高自己。

2.2丰富课堂内容,增加学习兴趣

课堂上简单的科任老师讲授内容无疑是枯燥的,但是因为一个班级中总有那么一些思想活跃的同学能够带动课堂的气氛,而凝聚力强的班级总会因这些同学带动全班同学学习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3树立团队意识,提高自信力

在高职院校里面,会开展很多的活动,比如运动会,演讲比赛等。开展运动会很多的活动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班上有同学去参加长跑,同班的有的同学会呼喊他的名字,有的会陪他一起跑,等到同学跑到终点的时候会去迎接他。当一个同学站在讲台上代表班级参加演讲,台下有本班的同学在为他鼓舞,他就会觉得很有信心。通过长时间的这种团队的鼓励与激励,团队意识就会越来越强烈,自信心也会有所提高。

2.4学会协作,学会分享

在班级开展团体活动的时候,领导者会把班级的同学召集来商量活动的分工和步骤,刚入学的新生对学校的基本情况都还不是很了解,有的新生甚至还有些胆怯的心理,所以他们对于班级领导者的话都会特别的信任。通过这样的一种团队协作的形式参加活动,在下次开展活动的时候,他们就会慢慢的学会协作分工。每经历一次团队的相互协作,班级领导者都让每个人对一件同样的事情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对于一些比较好的意见给予采纳,让同学们知道他们的意见有对集体有用,在下次开展的活动的时候,他们就会再提出自己的想法,慢慢的他们的成功感就会让他们分享自己一些比较好的意见和看法。

3素质拓展活动对班级凝聚力的意义

3.1打破男女同学的界限,拉近同学间距离

对于大部分的新生而言,进入一个不熟悉的班级体,对于陌生环境和人的排斥,加之多种心理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男女同学之间关系分化比较明显。通过开展一些素质拓展活动,拉近男女的同学之间的距离,比如让男女同学搭配玩完成“两人三足”的游戏,这个活动男女同学必须紧密搭配,把左右脚有一个明显的分工,才能很好的完成这个游戏。在游戏中通过一些肢体和近距离的接触,让男女同学之间的那种对异性的排斥感得到解除,打破男女同学之间的界限,拉近同学间的距离,塑造良好的班级凝聚力。

3.2带动班上同学的积极性

素质扩展活动一般都是不会限制同学们的思路,大多数的活动都会告诉同学们的规则,但是不会规定完成的方法。比如让大家做一个剪纸游戏,不同的人剪的方法和角度不一样,剪出来的图样也有所不一样。利用不一样这一特点引起每个人注意,让同学们寻找和自己图案一样的人在一起交流一下他们为什么剪出来的图案是一样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转变对这个游戏的体会角度,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带动他们对这个游戏探索的积极性。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90后”新生;公共基础课教学

公共基础课是对大一新生进行基础教育的课程,是对大学新生进行基础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要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须了解并针对“90后”大一新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一、“90后”大一新生的特点

(一)个性张扬,依赖性强、适应力较差

“90后”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已取得斐然成绩的时代,生活条件普遍较为优越。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得“90后”大学生在性格特征中多表现为无忧无虑。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积极乐观,但由于“90后”新生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对父母产生的依赖感较强。因此,当他们离开父母、离开过去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环境时,有的学生会暂时表现出难以适应新环境的各种心理反应,如失落、被动、孤僻、空虚等现象。

(二)理想信念淡薄,现实目标暂时缺失

“90后”的大一新生,刚刚结束高中阶段的学习与生活踏入陌生的大学校园,他们对大学有着由想象而来的美好憧憬,他们将从网络上、电视剧中的有关大学的片段安放在自己的大学生活中,憧憬能够在现实的大学遇到和想象中一样美好的事物。可是,当他们真正跨入大学校门时,却发现理想和现实往往存在着一些差距,有的甚至差距更大。由此引发的大学新生心理上的落差就难免形成,有的学生可以正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积极调整心态,但仍有部分新生因此失去了昔日对大学校园的向往,失去了继续努力学习、生活的动力。还有部分新生觉得考上了理想中的学校就意味着学习任务的完成,可以大松一口气,好好的放松自己,把学校当成游乐园,弥补高三一年失去的娱乐时间。还有部分新生仍沉醉在高考成功的喜悦之中,在对大学的学习生活不甚了解的情况下,想当然以为大学的生活应是轻松自如,大学的学习应该很容易应对。以上种种心理的产生,使刚入校门的大多数新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详细的人生规划,理想信念淡薄,现实目标出现暂时缺失。

(三)很强自我表现欲及竞争意识,人际协调能力较差

“90后”大一新生具有思想活跃、自我表现欲强、竞争意识强烈等鲜明特征。面对新鲜的大学环境,他们对很多事情都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和好奇,这种群体性的性格特征较“70后”、“80后”大学生而言,表现得更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新生们在积极参与竞争的同时,不自觉的表现出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与做法,遇到问题时,考虑自己较多,为他人考虑的较少,许多人经常会表现出霸道、缺乏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突出举止。

二、当前公共基础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牢牢把握住“90后”新生所具有的这些时代赋予的群体特点,是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针对性程度的前提条件和关键之处。此外,要有效提升公共基础课教学过程的感染力和有效性,还必须了解目前公共基础课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课堂授课缺乏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公共基础课是培养人、塑造人的课程,为了这一培养目标,针对“90后”大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等特点,就对大学课堂及授课教师抱有了较高的要求。面对这样具有时代特点的鲜活学生,教师需要在正式开始课堂授课之前就在学生间进行零距离的沟通,营造一种良好的师生交流、沟通环境,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打通交流通道。然而,目前仍有部分教师,潜意识中没有与学生主动进行沟通交流的意愿,也不具备与学生进行较深层次沟通的能力,课堂上只能凭借自我说教或照本宣科来完成教学进度,课堂教学内容枯燥且脱离现实,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如此课堂中的循环往复,不仅不能将学生的精神集中在课堂中,更让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抵触情绪,无法融入正常的教学环节中来。此类课堂教学,严重打击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较为陈旧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

自新一轮教改贯彻实施以来,各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大力推进教学、教法改革,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很多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据调查,目前很多高校的公共基础课依然还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上。问题原因归结如下:

公共基础课的考核方式仍采取闭卷的的考试方式,题型大多仍采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判断分析题等,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简单记忆的内容占了大多数,这就直接影响了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内容的选择,不得不抽出绝大多数的时间进行课本知识的讲解和重复。

把学生当成容器的教学观念影响互动。部分教师仍将学生当做“只灌不倒”的容器,填鸭式的将知识成批量的输送,忽视学生的主体个性与个人价值。这些老师认为,自我说教或满堂灌的传统教学,学生虽然不爱听,但备课不用花太多的时间,上课我念你听,这样的上课方式轻松,没压力。

第三,公共基础课程在各高等院校各部门的领导的高度重视的基础上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在部分教师思想上还存在着从思想向行动落实的困难,导致现在高校的公共基础课普遍以“大课”的身份出现。许多院校的公共基础课一般都安排两个班级以上学生同时授课,人数多达一两百人,少的也有七八十人,这样的师生比处于严重失衡状态,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种种情况下,一些老师只能采用老旧的教学方法,其课堂教学质量自然也就无法保证了。

(三)个别教师责任意识不强,对学生的态度冷漠

大一新生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由于远离家乡父母,生活、学习环境变化很大,因此,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心理上都有很多的不适应,特别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授课教师的关心和指导。但是作为肩负教书与育人重任的一些公共基础课教师,责任意识却非常淡薄,对学生缺乏应有的热情,不闻不问,态度冷漠,这大大降低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针对“90后”新生的特点,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针对“90后”大一新生的特点及公共基础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切实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一)转变教学观念

公共基础课是对大学新生进行基础学科教学的课程,因此,作为既教书又育人的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大胆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形式各异的教学方法,力求生动活泼,贴近学生思想动态,努力提升教学效果。

(二)增强责任意识

讲授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更不可忽略的是育人。为此,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有较强的责任意识。为了确实做到上课具有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上课前不仅要将教材研究透彻,还要注重对学生的了解与熟悉,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及在学习中即将遇到的实际困难,了解各个层次学生的各方面特点,同时针对新生依赖性较强、适应能力较弱这一普遍问题,教师要在课堂中利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及方法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寻找方法、勇敢实践的独立意识。教师只有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切实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才能将课堂变成汲取营养的肥沃土壤,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教学的迷人与有趣,从而自然的融入新的环境,融入大学的新生活。

(三)提升个人素质

教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要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就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

首先,教师要提高个人的业务素质。时代的风云变幻,要求各行各业都要与时俱进,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新事物、了解新情况,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潜心学习先进的思想理论、教育理论,系统地学习专业学科及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使自己适应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视野开阔、兴趣广泛的特点,才能找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共同语言。

理论素质是教师业务素质的灵魂。教师理论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的理解程度,关系到教师分析社会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能力,关系到教师引导教育对象正确认识社会的价值取向,关系到教育有效性的实现。只有具备了宽厚的理论功底,才能让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才可能抓住更多的知识切入点,与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想交流。

当然,教师的业务素质不仅包括理论素质,还包括能力素质。教师的能力素质左右着课程的进展方向与深度,拥有较高能力素质的教师可以较为准确、清晰、生动的讲解课程,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形成认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重大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公共基础课教师的个人能力素质也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教师要提高个人的人格素质。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的资格。人格素质主要包括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公共基础课教师的人格素质作为人格健全的个体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格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师能否卓有成效地进行教学,关系到公共基础课是否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公共基础课教师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提高教学吸引力和课堂感染力、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作为公共基础课教师,还必须具有开展教育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既是一种心理的状态,也是一种精神的能量,是由积极的、自信的、有为的动态心理激发出来的精神力量。 公共基础课教师要具有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情感和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关怀。只有在这样一种情感的支配下,才能有动力的持续开展相关的课堂教学活动。这样一种连续的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支持教师教育的动力源泉,也是激发教师教学灵感的泉眼。可以说,在这样教师的感召下,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更多时候是一种享受,一种徜徉在知识海洋的畅快,这样的教师能够让学生体会学习带来的。

“90后”学生已逐渐成为高校的主要学生群体,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与环境是目前高校教师应普遍关注的问题。其中,公共基础课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其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具备过硬的理论素养、良好的课堂掌控能力和良好的人格素质,才有望使得公共基础教育在学生中重树形象,彰显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钟万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公共基础课课程面临的问题与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7):175.

[2]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34.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课题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修订版):2.

[4]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公共基础课”教材的编写过程以及对广大任课教师的几点希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增刊):24.

[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76.

[6]卡尔.罗杰斯.促进学习中的人际关系[A].转引自:方展画: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论评述[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0:151.

[7]傅统先,张文郁.教育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176.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适应性;入学教育;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适应是指大学生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积极调整自我,使自身发展与大学学习、生活发展达到平衡的过程。大学阶段是学生由学校教育步入社会工作的过渡时期,能否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对大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至关重要。大学适应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并不仅仅是针对大一新生而言,适应性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

一、大学适应的内容

“在大学感到迷茫和空虚”,这是很多大学生有过的感受,是大学适应性低下的表现。大学生实现了高考的目标,进入大学后需要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更好地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并付诸行动。大学适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学习适应

研究发现,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其中以大一新生最为突出,而且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存在学校类型差异和性别差异,综合类学校的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最好,男生学习适应性显著优于女生。[1]大学的学习,在学校管理、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都与中学有很大不同。在学校管理上,大学更注重自我管理,班级管理有所弱化。由于可自由安排的时间增加,很多大学生面对这些空闲时间无所适从,他们还习惯于对老师的依赖,自我管理能力缺乏,而荒废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在教学模式上,由于大学课程门类多,每门课程知识量大,课堂上老师又不会完全依从书本讲授,很多大学生不适应这种教学模式而导致学习困难。在学习方法上,大学学习更具自主性,要求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另外,大学学习并不是学生的全部,大学生要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专业认同

大学区分了专业,学习具有专业性。专业认同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大学生认同自己所学专业,就会对专业产生积极情绪,进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反之,如果专业认同低,很可能表现出学习倦怠等行为。研究表明,专业志愿选择、专业就业前景、专业学习条件、专业类型、年级和学校类型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专业认同。[2]专业认同程度越高的大学生,学习动机越强,同时越注重运用学习策略。[3]因此,大学生要积极培养专业兴趣,激发专业热情,认可自己所学专业的价值,从而适应大学的专业学习。

(三)生活适应

大学要求学生能够独立生活,能够融入集体生活。尤其是对于大一新生来说,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地方,难免感到孤独,特别是外地大学生还存在适应新的气候、新的语言文化、新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等问题;对于习惯于父母照顾的大学生来说,在大学需要锻炼独自面对生活,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对于没有宿舍生活经历的大学生来说,如何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与寝室同学融洽相处也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生活适应问题。

(四)心理适应

一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决定其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水平一般,心理适应能力较差。[4]例如,由于学习上的不适应,可能会产生学习焦虑或考试焦虑;由于专业不理想,可能会产生挫败感,引发抑郁情绪;由于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可能会产生孤独感或人际焦虑。大学生的心理适应主要包括与自我有关的适应和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适应。与自我有关的适应主要是指:一方面,经过高考,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涌入大学,面对陌生的新环境,大学生要重新认识自己,要有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积极地接受自我;另一方面,进入大学后,学校、专业、生活与学习可能和自己的想象有很大区别,面对心理落差,大学生要能够积极地调整自己。大学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广泛和重要,由于交往对象的变化,以及交往对象在生活习惯、成长经历和个性等方面巨大的差异,大学生要能够开放自我,接受他人,主动与同学交往,积极提升人际交往技能,建立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提高大学适应性的教育

(一)及时开展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后,以班级、院系、学校为单位多层次地开展新生入学教育,让新生全方位地了解全新的大学环境。入学教育内容应包括:第一、学校和院系情况,使大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和发展,了解所学专业的综合情况、发展沿革和未来前景,引导他们热爱专业,激发专业兴趣,树立专业信心。第二、学校管理教育,包括校规校纪和管理制度教育,例如学分制,奖惩制度,请销假制度等,有利于大学生适应大学的管理方式,养成好的行为习惯。第三、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尽快调整自己,重新确立新阶段的奋斗目标,确定努力的方向。第四、学风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大学学习与中学的区别,合理安排时间,调整学习方法,正确处理好学习与社团活动的关系。新生入学教育的主体除了包括院校党政干部、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还要吸收朋辈群体和学生家长。辅导员要深入学生宿舍,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经常性地与学生谈心,开展主题班会,让新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开展新老生交流会,邀请优秀学长为新生传授经验,注重榜样的力量,充分发挥朋辈群体的教育作用。同时,学生家长要积极参与,经常与子女交流,加强学校与家长的合作,帮助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

(二)持续渗透专业思想教育

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就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并在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持续进行。对于低年级学生,注重正确认识和了解专业,激发专业兴趣,明确专业目标,探索适合本专业的学习方法;对于高年级学生,注重热爱专业,认同专业的价值,树立与专业相一致的职业理想,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将专业教育渗透于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专业教师要通过自身对专业的热爱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引导大学生的专业信心。选拔专业教师担任学生导师,实施“导师制”,为学生解决专业困惑,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学术科研活动。适时邀请领域内专家做学术讲座,开拓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专业现状,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专业。

(三)尽早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自身条件和未来从事工作的认识,以及基于这种认识对自己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所作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和调整,以适应未来工作发展需要的活动。[5]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运用发展的眼光,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修正方向,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它不仅能够对个人的职业前途做出规划,还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了解自己,不断实现自我价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分阶段持续进行,大一主要进行就业形势和职业意识教育,大二、大三主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实践,大四主要进行择业就业教育。[6]

(四)依托校园文化开展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各种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团日活动等,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集体归属感,有利于大学生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风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新生入学后进行心理状况筛查,建立心理档案,重点关注心理有问题学生、家庭贫困学生和学习后进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各种主题的心理卫生讲座和团体辅导,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大学生解除心理困惑。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积极评价自我,勇于接纳自我,了解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积极完善自我。教育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在平等尊重的原则下,接纳他人,与同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育大学生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合理排解负性情绪。教育大学生塑造积极人格品质,使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更感幸福。

参考文献:

[1]穆怀容,程刚.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06):128-129.

[2]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3]陈翠华.大学生专业认同与自主学习的关系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4.

[4]王孝红.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性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6(42):31-33.

[5]任凤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68-70.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适应;辅导网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4-0064-04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初步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毕业生能否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大学生的学习任务既有文化知识和技能训练,强化专业学习和规划,更需要职业意识和角色认同等适应性的能力训练。良好的职业适应能力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职业适应

适应性的概念最初来自生物学,是指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生物的一种基本特性之一。适应性被引入心理学界后有很多不同的定义,通常从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心理上的适应和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三个角度来解释。总的来说,适应是个体和种群为了生存或发展,在身体结构和机能上进行改变以适应客观环境的过程。“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有机体通过同化或顺应的方式取得平衡的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在价值层面上,适应实际上是个体通过客观努力达到自我一致的过程。

职业心理学领域将适应性定义为:在职业活动中,人们对工作内容、环境、人际关系等的适应过程,是人员条件和工作特点相吻合的互动过程和结果。人们对自身的职业角色、能力、态度、价值观及人际关系进行评估,不断磨合,做出调整,以达到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从本质上来说,职业适应是一种职业能力,是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任务时必须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特征、多种能力的综合考量。它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高职院校职业适应研究现状

(一)关注职业适应现状多,提出解决策略少

职业适应作为所有从业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职业细分的大背景下尤其受到关注。我国目前对职业适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系统理论研究。如吴玉峰分析了国内外关于职业适应性的研究;谭明分析了职业适应性的内涵和构成要素;符如春伊等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角度分析了职业适应问题,并从个人、企业、高校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归因。二是对大学生群体的适应性研究。如林洁提出了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方翰青等提出了“高职生职业适应障碍现状分析及教育策略”,用“职业适应障碍量表”进行了实证研究;刘颖等从个案研究出发,提出“高职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等建议。总体来说,职业适应在我国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大学生群体的职业适应研究集中在就业阶段。近两年关于高职生的职业适应研究逐步展开,目前从心理学、生涯规划角度进行研究的增多。整体来说,以单项研究为主,且以对职业适应现状描述为主,具体提出解决策略的较少,实证研究正在逐步开展中。

(二) 职业适应辅导形式缺乏系统性

近几年,随着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兴起,心理测评、职业测评为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有了更多的方法,对职业选择和规划提供了帮助。毕业班的就业教育也让学生对职业意识、职业期待有了更多认识。这种以大学生生涯规划课、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的形式开展相关的职业教育,让“职业适应”作为一个重要课题逐步进入教育者的视线,并慢慢引起重视。与此同时,学生也开始逐渐关注自身适应能力的培养。但整体来说,包括课程辅导、课后咨询、团队活动、心理训练等,职业适应辅导形式虽然比较丰富,但辅导过程比较零散,目标不够集中,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职业适应辅导内容缺乏针对性

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注重全程化、全员化、全面化。大学的每个阶段,学生的职业适应主题均不一样。比如,大一新生注重从高中生向高职生角色转变的适应,大三学生注重进入职场后的职业人角色的适应,两者的辅导内容和方式不同。同样,大一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三学生的就业辅导中也有职业生涯的内容,目前两者在教材内容上大同小异,没有考虑到前后衔接,缺乏针对性。但逐年增多的职业辅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职业适应的相关知识,对学生的能力提升起到了帮助,但多是泛泛而谈。

三、职业适应辅导网络的实践探索

我院从2006年开始在管理类专业中开设“职业心理训练”课程,对大一新生进行职业适应为主的训练。通过几年探索,不断创新和完善职业适应辅导的途径和方法,全院各部门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各司其职、团队合作,建立了系统化、立体化的职业适应辅导网络,进行了有益的实践。

(一)理念层:“三阶段三人行”目标和辅导重点

目前,高职院校逐渐重视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但是重心都会放在大三阶段。在大学生毕业实习之前进行就业创业教育,包括就业环境、角色心态的转变、自我定位等内容,往往忽视大一、大二阶段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研究表明:大学生适应性有先降后升的过程,大一阶段的目标和行动一致性较高,但是在大二阶段陷入了低谷,毕业前学生的目标和一致性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所以,大学三年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重视职业适应的辅导。根据大学生学习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我们对三阶段制定了不同的目标,以突出辅导的针对性,如图1所示。

大一阶段:高职人适应。高职学生是比较特殊的群体,同样为大学生,和本科生相比,他们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动力不足,专业思想不稳定,有很多高职学生选择的不是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专业,而是为读大学服从的专业调剂。并且,他们内心情感丰富,敏感且脆弱,思想上往往存在一定的自卑感。同时,和技术类培训学校相比,他们有较强的优越感,但动手能力较弱,主动性不强。高职学习和高中学习相比,要求方法上更加灵活,自主性开放性更强,同时作为大一新生,面临环境、人际关系等的变化,需要综合适应。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大专以上学历和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上岗技能证书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所以,要求高职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要清晰认识到自己的定位,明确目标,从生理适应、人际交往适应、角色心理适应、学习方法适应、情感控制适应等方面进行积极转变。

大二阶段:专业人适应。高职教育强化了工作过程导向、核心能力导向,实用性、应用性是主要特点,要求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需更加关注学生掌握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能力和组织能力,要求他们具有适度的理论基础、技术应用能力。每个专业都具有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懈怠、迷茫,喜欢投机取巧,追求获取证书等短期的目标。在专业学习上,不愿多下苦功,缺乏精益求精的态度。所以,大二阶段应以“专业人”为目标,培养学生专业适应能力。在专业学习中,突出职业技术岗位适应、技能训练适应、心理适应等。

大三阶段:职业人适应。在这个阶段,学生实践实习机会增多,学生遇到工作岗位的适应问题也更加实际,如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人际关系复杂、工作环境陌生等,这都影响他们对自身定位的认识。这个阶段,职业适应辅导的重点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协助学生完成向职业者的转变,在工作中给予更多的方法指导,以便他们形成对就业、职业和事业的关系认识,重新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以不卑不亢的心态,和同事密切合作,尽量融入团队。所以,职业适应辅导的重点是压力适应、竞争适应、职业环境适应、职业选择适应等内容。

(二)操作层:主线和点段结合

主线一是设计“生涯记录手册”。把职业适应辅导的“三阶段三人行”的目标落实到每周的辅导中,通过每周指导语、节日温馨驿站、每学期指导要点、寒暑假实践指南等,把职业适应的理念和方法贯穿三年的每一个星期,把学生可能遇到的适应问题和拟解决的途径都通过手册告知学生。学生人手一册,班主任在手册上根据三年不同阶段给予有针对性的回复,形成了循序渐进、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操作性强的主线。

主线二是职业生涯辅导。大一阶段以课程形式,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训操作,辅导学生制定生涯规划,一般在16课时。大二阶段4课时左右,跟进学生规划的实施和调整,主要以答疑指导形式进行;大三阶段在就业指导课中,生涯规划章节突出入职前的心理和行动准备,一般2课时左右。生涯规划形成第二条主线,把生涯管理作为学生的技能来培养。

三年的不同学期,突出点段重点。大一阶段,主要有职业心理训练课程,一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心理品质;二是始业教育和心理测试辅导,让学生熟悉新环境,学习心理调试方法;三是专业认知实训课程,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学习。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更好适应“高职人”的要求。大二阶段,以专业学习和实践、专业竞赛、技能比武等形式为主,让学生掌握某种职业的核心特质。同时,通过考证强化专业技能的掌握,并结合企业导师授课和企业岗位实践,强化学生“专业人”的适应。大三阶段,就业辅导形式增多,其中校外辅导主要通过实习平台给指导教师下发周记指导指南,每周和学生进行交流,给予职场适应指导。

(三)基础层:双平台支持

职业适应辅导是连续性立体化的系统,多部门多渠道双平合进行。其中,第一个是实体平台,通过教务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心理咨询室、生涯指导教研室等实体部门,各司其职、突出重点。教务处和生涯指导教研室,主要负责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包括课程标准、课时安排、课程形式等;学生处负责生涯记录手册的编制和实施;招生就业处负责生涯规划大赛、就业创业指导相关内容;心理咨询室和生涯指导教研室分别负责心理咨询、生涯咨询;各个教研室负责学生专业教学和活动,如分院的“新生自助成长指南”,就是较好的职业辅导手册。第二个平台是网络平台。包括网页专题学习、QQ群、BBS、微信、微博等辅导工具。如生涯人才测评,就是通过网络进行测试,结合学生自我分析、辅助教师指导,让学生形成对自我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的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探索“人―职”匹配。大三阶段的实习平台,也较好地完成了双向定期的辅导,如图2所示。

四、职业适应辅导网络的创新之处

(一)理念创新:聚力大学生适应问题,培养职业发展力

职业适应辅导网络把“职业适应”作为高职生在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进行理念创新。认识到职业适应不仅是群体心理问题,更是职业发展力的问题;不仅是语言辅导,更需要行动支持;不仅是应急解决,更需要持续跟进。学校努力创造环境,转变观念,多方聚力,积极行动,帮助学生建立心理支持,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力。

(二)方法创新:创新辅导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适应辅导应用了丰富的手段,除了心理咨询、心理讲座、团体辅导等,更多以训练的方式进行,“多体验,少说教”,用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改变自己。特别是职业心理训练课程和生涯规划课程的创新,在项目设置、资源配备、过程实施、考核方式等方面都转化为操作性项目,强调团队任务解决方式和团队绩效。同时,生涯规划课程分三年跟进指导,也是目前该课程的有益尝试,并且大一阶段开展了教师面授、网络课程加面授两种形式的对比研究。

(三)执行上:促进多维整合,协同共进

高校对职业心理的辅导涉及诸多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又多交叉重叠。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如果没有目标,日常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往往分散了目标。学生处心理咨询工作、就业处的就业辅导课程、教务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业课中的认知教育、实习实验教学等,都涉及职业心理辅导与教育问题。但咨询工作重在突发型问题解决、就业指导中临行毕业抓一把、专业课程重技能轻心理,大家都在做,但却缺乏合力。所以,明确指导目标,理清主线,整合多部门资源,把高校职业心理辅导工作真抓实管起来。

五、探索与关注

一是由于师生比失衡,虽然参与辅导的教师较多,但仍然无法做到一对一指导。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的主动性。比如,生涯规划课程后,参加生涯比赛的学生接受持续强化辅导,效果会更明显;有主动寻求生涯咨询的学生,对自身提高更快。

二是全程指导的过程,特别是三年生涯记录手册,大部分任务集中在班主任身上。对参辅教师进行生涯知识和心理知识的培训,建立一支专业化队伍,也是整个辅导系统的关键。

三是整个系统里,企业参与较少。应该发挥校企合作平台的作用,增加企业对学生职业适应的辅导,如企业环境认识、企业岗位适应辅导等。

参考文献:

[1]王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适应性研究[M]重庆:西南大学,2011.

[2]符如春伊,张舒,王春月.大学生职业适应情况研究综述[J].大学生就业,2013(2):51-54.

[3]谭明,方翰青.我国职业适应性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 (18):34-39.

[4]吴玉峰.职业适应性研究综述[J].科技创业月刊,2005(6:):133-134.

[5]林洁.对大学生职业适应性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7:):203.

[6]方翰青,谭明.高职生职业适应障碍现状分析及教育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85-89.

[7]刘颖,谷云香.高职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5(8):25-28.

Research on Students' Vocational Adapt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ING Mao-fen

(Lis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ishui Zhejiang 3230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