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30 08:53: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观潮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观潮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学语文教学;新课堂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课文中描写的景象,同时借助多媒体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文中的难点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说,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自学,学生可以借助网络了解许多知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也需要网络技术的配合,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网络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小学语文由于小学生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特殊性,网络技术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网络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有哪些呢?

(一)情景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导入过程十分重要,导入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导入的设计需要教师充分考虑课文的特点,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观潮》这篇课文主要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壮丽山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结合这篇课文描写的内容可以很好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现钱塘江大潮的景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文的导入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钱塘江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钱塘江的壮丽。“同学们有没有见过钱塘江来潮时的景象?”每一年农历的八月是把这一天,钱塘江就会涌现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参观钱塘江的大潮,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和壮丽。“有没有同学见过呢?同学们想不想感受一下呢?”接着老师通过多媒体放一段录像,学生静静地感受。通过视频的播放和钱塘江大潮声音的震撼,学生一下子就会被钱塘江大潮的其实所吸引,所震撼。通过多媒体视频的导入,使学生迫不及待的想学习课文,更好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疑问,但是学生只能根据语文科文中的语言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只能通过语言来了解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或者人物的形象。但是如果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的描绘,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在《观潮》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中主要是要学生理解文章描写“潮来时”的句子,感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气势。这篇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学生需要反复阅读来理解和想象潮来时的场面。钱塘江大潮的雄壮其实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想象,但是仅仅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来理解,学生难免会完全理解,这是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学生提高视频和音频资料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通过使学生感受钱塘江来潮时的磅礴气势更好地使学生理解本文关于钱塘江的描写。作者通过由远到近的顺序描写了潮水的变化,作者又按照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描写了潮水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如此壮观雄伟的奇观。

(三)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力对于语文的学习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更好地使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文中人物的形象。对于《观潮》这一课来说,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更好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魅力,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对于文章中对于钱塘江大潮的描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学生会通过发挥想象力来想象钱塘江大潮的画面,但是如果加上声音和图片的辅助,学生对于钱塘江大潮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气势磅礴。在学生阅读课文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之后放一段大潮来临时的声音激发学生的灵感,增加学生的想象力。

在《观潮》这篇课文将要结束的时候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再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使学生产生一种敬畏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是人们的生活更加现代化。网络技术也可以应用与教学领域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方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备课

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可以很好的辅助教师备课,网络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综合各种优秀的教学资源为自己所用。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上的优秀公开课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加教学经验。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教案的编写和优化,为学生提高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

(二)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同时制作精细的教学课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视频和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语言和情景,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

(三)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网络技术除了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高帮助之外,还可以为学生的自学提高丰富的资料。小学语文中一些知识需要学生自己通过自学来掌握,学生在自学的时候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查找资料更好地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增加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2篇

一、整体播放法

将原资料原封不动地在课堂上播放。如果在讲读之前播放,可起到总览全文,整体感知的作用,容易唤起学生兴趣;如果在讲读后播放,可起到总结全文、加深印象、升华知识的作用,使学生感到回味无穷;如果在讲读中播入,可起到设疑解惑,突破重点、辅助和弥补教师讲解之不足的作用,使学生感到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资料库》中多数课题都可用此方法,至于播放环节和时机,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恰当安排。

二、分段播放法

将原资料分成几段逐段播放。这种方法灵活多变,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显示教师驾驭课堂、运用电教媒体的能力。播放目的更明确,具有针对性,可起到巩固知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使课堂节奏清晰明快,气氛轻松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强,使其注意力更集中。如《钱塘江潮》一课,在讲解大潮到来前的内容时,播出观潮的人们熙熙攘攘、翘首以待,以及江面平静如常的电视画面,使学生了解和体会到大潮到来前的情形。在讲大潮来时的内容时,播放水天相接处出现一道白线,横贯江面,闷雷滚动之声,由远及近,白线越来越粗,声音越来越大,直至大潮来到近前,白浪滔天,惊天动地的壮观场景,使学生非常自然地理解了课文这部分内容和描写潮来时的关键词语。再如《黄山奇石》一课,根据课文内容和顺序,逐段播出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奇石电视录像,使学生得以逐个观赏、引发联想,之后再播映仙女弹琴等奇石录像时,学生竟然为这些奇石起出各种形象的名字而拍手叫绝了。

三、重点重播法

对于课文中最关键的内容,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彻底理解消化知识,可采取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重播的方法。如钱塘江大潮来到近前的场景,虽已播放过了,但专门对大潮如何冲击江岸,激起冲天巨浪,发出惊天动地之声的壮观景像再播一次,学生不但不厌烦,而且更加全神贯注地去观赏倾听,对这一天下奇观惊叹不已。再如《赵州桥》一课,关于赵州桥的建筑特点,虽然学生已经观看了一次,但由于原带节奏较快,有的没有看清,有的记忆不全,有的印象不深。再重播一次,甚至多次,学生也愿带着问题去观看。重点内容重播是非常必要的,《资料库》中多数内容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四、静音静像播放法

《资料库》中的电视画面和原声信息,是极为珍贵的教学资料,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听得清楚,观察得更精确,使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料更具感染力,可采取重点画面静像播放法,但要求所使用的放像机必须有此功能。如豹突泉的泉眼、赵州桥全景、长城的垛口、黄山的各种奇石;挺拔高大的白杨,大榕树的支持根,爬山虎的须蔓、树枝上的雾凇、蒲公英的种子等。对于重要的声音信息,可采取静音播放法,即遮住电视屏幕,让学生专门注意听声音,在无视觉干扰的情况下,专心致志去倾听钱塘江大潮声、庐山瀑布声,虫鸣鸟叫声,风声、雨声、雷声等,我们认为更能引人入境,领略大自然的美,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五、配音配像播放法

《资料库》中有些没有配音乐和课文朗读的电视画面,这种无声资料可留给教师更大的、更灵活的发挥余地。但在整体播放、分段播放或其它播放方法中,为了增加艺术感染力,为了保持与课文讲解同步,可以采用配以合适的音乐和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学生的原声朗读。如《林海》一课中,在对大兴安岭地貌的广而温柔、林海的绿而浩大、花的多而绚丽、资源的广而丰富等特征的描写上,再配上悦耳的音乐及课文解说词,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另外,《资料库》由于在拍摄中受时代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有许多场景无法再现,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对北大荒当年“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情景的描写,用《资料库》提供的画面已经解决不了教学需要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从其它电视资料中搜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配合播放,加以补充,就能使学生了解到当年北大荒物产丰富、美丽富饶的情景,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57-01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为这种价值的实现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得到自由、充分地舒展。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教师的思想境界和素质同步不断提升和自我完善。同时我们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完善,寻求新颖的教学方法,重视课堂教育。

1.改变观念,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教育的改革,一言堂、满堂灌现象少了,但是,有相当多的教师,他们的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他们仍把自己当作主体,把学生当作客体,即使承认学生是主体,却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如今新课程理念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其核心是:教育直面生命。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这个时期,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宝贵的,但他们自己却并不完全认识其价值。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各方面都处于形成状态。这个时期,又是学生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生命时期,他们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可能。这段时期教育的影响力,超出现阶段而扩展到学生的终身。

因此,对学生的热爱和他们多方面发展的关注,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增强教学设计意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要学会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善于开拓和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敢于质疑问题,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将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的功能,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这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位老师讲授《五彩池》,在解题之后问道:"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3.课堂二重奏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

3.1 "精致"──巧妙简约,细致入微被誉为诗意语文的倡导者与实践者──王崧舟老师曾经在《长相思》的精神三变一文中细述了此课他的创作历程。或许有人说王崧舟的《长相思》的成功是偶然,而我说这实属必然。诚如潘新和先生所言:教学是否有教案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是否具备了良好的教育和专业素养,是否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否有适应学生需求和教学情境的能力。我认为这种能力,就是通过巧妙设计,达到细致入微的效益。

3.2 "扎实"── 返朴归真,学有所得一堂好课,难在文、课、人的统一,难在真实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扎实而有效地教学,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一堂好课,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构筑的匠心独运,或如品茶,含蓄优雅恬淡;或欣赏音乐,回味舒缓悠长,还必须如"清茶淡饭"──不求浮华,只求一份从容恬淡、实实在在,真正让学生品其文、悟其道、领其神。

4.抓住重点段落,教给学习课文的方法

第4篇

一、教师要展示个人独特的魅力

1.教师的语言要有个人特色

教师的语言要有个性。我认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其语言要有“诗歌语言的凝练,小说语言的生动,演说语言的雄辩,相声语言的风趣”,要么自然亲切,引发感悟;要么文采飞扬,富于感情;要么生动流畅,幽默风趣;要么妙语连珠,意味深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借助自身特有的个性语言去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产生强烈的欲望,模仿老师的语言动情朗读,深深的陶醉于文本之中。

如在教学诵读欣赏中的古诗词时,我常常指导学生吟诵,让学生明白读诗就是吟(唱)诗。并且,我还在学生吟诵时播放合适的音乐伴奏,因为古诗词的节奏感强,讲究韵律,所以学生伴随着音乐伴奏读来朗朗上口,容易动情。

2.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别具一格

我认为教师的教学如同演员的演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个演员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合适的技巧演绎剧中的人物。语文教师更要演练内功,遵循教学规律,把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起来,展现自己别具一格的教学设计与个人独特的课堂魅力,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更精彩。

如讲授《我们爱你啊,中国》,可以让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诵读,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感悟美中积累美言,在写作实践中尝试运用。而对《负荆请罪》,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形神兼备的演示,以情节感人,让学生在表演中领悟课文内容,在表演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表演中学会大胆创新。

对于适合绘画的文章可以绘制其内容,以图形喻人。如《姥姥的剪纸》、《广玉兰》,通过学习剪纸、用简笔画画广玉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轻而易举理解其内涵,而且还能诱发学生强烈的作画意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堂上善于歌唱的学生尽可以放歌一曲,宛转悠扬也好,慷慨激昂也罢,用歌声打动学生的心,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如在教学《长江之歌》时,一位学生“你从雪山走来……”的歌唱,一下调动起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追求教学内容的个性化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是多元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珍视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面对同一文本,会产生异样联想启迪和个性化感应。教学中,教者不能无视所接触的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任由学生“信马由缰”,而应珍视个体差异,联系生活,适时引导,在师与生和生与生的对话交流、思想碰撞中提高认识,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端正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如讲《小镇的早晨》一课时,学生体会“船驶远了,但船工哼的小调,还在河上轻轻荡漾”一句时,我有意识地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感悟这句话,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有的学生从字面的角度来读,感悟到这句话说明河面很静,连驶远后船工哼的小调还可以听到;有的学生从作者写作心态的角度来读,认为这时小镇的早晨很静,依稀可以听到船工哼出的小调,并不是真正的一点声音没有,而是作者心里觉得很安静,给人以心灵上的回响……这位学生发言时带着回味悠长的表情,充满了饱满的感情,他把同学和老师带进了他所描述的意境之中。

三、培养有个性的学生

纵观如今的语文教学,课堂上难以听到学生朗读的声音,难以听到学生交流、表达的声音,更不要说那种争先恐后的发言场面。这是新课改面临的一个实际的并且也最难改的事实,它涉及到教育理念和教师教学习性。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只有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给足学生交流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课堂交流积极性,让学生充分的发表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理解、体会和独到见解,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并培养思维,发展个性。

第5篇

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着生动丰富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尤其蕴涵着动人心魂的人物形象美。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在阅读教学中,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下面,我就谈谈自己是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审美意识的。

一、品词析句,分析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鉴赏美

“浓缩的往往都是精华”,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体美,鉴赏美。如《海上日出》文中对日出过程的描写,对不同情况下,太阳的形状、光亮、色彩、动态及周围事物的状态描写都十分准确、生动、传神,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景物的个性。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描写。把日出的过程写得细,仪态万象。语言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借代、映衬等多种修辞手法。词语选择运用都十分恰当,耐人寻味。无限情态尽在眼前。通过阅读欣赏,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了解自然所表现出令人赞叹的美,继而使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得到升华。

二、模拟现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美

“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教学时,模拟现场或者亲临现场,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例如,《观潮》一课可以通过播放钱塘江潮的电视录像,把钱塘江大潮来时那汹涌澎湃、气壮山河的宏伟气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进而领悟大自然的奥秘与力量。如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概括地介绍圆明园的总体面貌,通过圆明园四十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的美,通过安排英法联军犯下滔天罪行的视频信息和圆明园的断壁残垣的记实图片,让学生在一种至美到至恶的情景中产生强烈的震撼,迅速投入到一种极度激昂悲愤的情绪中,真正了解到“落后就挨打”的道理,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转化为积极向上的情感追求。

三、感情朗读,带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例如,朗读《草原》一文,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蓝,地很绿,是色彩美;有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戏,是动态美;蒙古族人穿着各色袍子,骑马飞奔几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内热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传统美。学生可以闭目遐想,自己脑海中所呈现出“美丽草原”的景象。又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通过模仿读,让学生有真切的体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听者也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师要重视范读,范读饱含着浓缩了的个人体会和独特感受,它可以把课文准确的词语概念,生动的修辞手段,感人的描写抒情、优美的韵律节奏充分表现出来,给学生以具体的启迪。不但辅助了讲解,而且起到美育的作用。

四、剖析形象,驾驭情境,激发学生追求高尚品质精神美

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老师要在言传身教中时刻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分辨美与丑、判断善与恶、识别真与伪,陶冶儿童的情操,进而追求美。例如,在出示昂首挺胸舍身炸暗堡图片时,分析品味神态的刚毅、动作的果断、目光的坚毅、话语的激昂,体现了一位杰出的战斗英雄,誓死卫国的光辉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唤起学生爱国报国的美好愿望,也使学生感到真正的英雄形象的力量。

五、启发想象,再现情境,训练学生表达美、创造美

第6篇

“是‘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使我的语文学习更自主、更多机会与同学们合作学习,我今天能有如此大的进步,感谢番禺区的‘研学后教’……”这是我班四一班杨同学在番禺区读后感征文评比领奖台上感人的一番话。

情结一:沐浴课改阳光。

2012年番禺区绽放出了课改的阳光,我校也如火如荼地开始了“研学后教”课堂的改革,我幸运成为第一批改革者,心中颇感幸运。到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四川芳草小学学习成了每间学校、每位教师的热点话题;到象贤中学、桥兴中学、德兴小学、市桥中心小学……等校参加课改观摩和培训、反思和聆听,研讨再探讨,学习生活开始变得充实起来,感觉自己的教学观念在不断地更新:自主学习、研讨学习、合作学习,等等教学理念深入人心,感觉有史以来第一次吸收了新的血液,如沐春风。

情结二:曾经的彷徨。

我也开始认真反思自己早已习惯的传统课堂: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以前我生怕漏了这个知识点,生怕那个知识点学生不会,苦口婆心,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累得不亦乐乎。特别是要开研讨课的时候,熟读教学参考书,上网搜集资料,看看别人的教学设计,看看别人的课件,自己也做一份精美的课件,然后是磨课,一次次下来憔悴不已……学生反而不怎么喜欢上语文课,说不出什么原因,感觉学生更喜欢英语和数学。

在课改过程中,我开始有意识地转变自己的角色,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并注重引导学生形成他们自己的个性,努力创设质疑、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力求形成一种生态的课堂。我要让自己的生命在课堂上焕发出亮丽的光彩,让学生们因为我的课堂而幸福成长。

情结三:“研学问题”成了我引领学生探究的法宝。

根据课改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我借助教材,每节课设计一两个统领性、趣味性,能够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学习的研学问题,因为研学问题是课堂学习的中心,引领学生质疑问难、思维碰撞的桥梁。我借助这些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自主学习后进行研讨,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记得在教学《观潮》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本文的描写的时间、地点是什么,人物是谁,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接着,就引导抓住人物的感情线索,要有适当的联想和想象,要体会作者的情感。我设计这样的研学问题:【问题一】在本文的描写中,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情景有何变化,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和修辞方法?;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我设计【问题一】“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这一问题让学生去合作学习,提醒孩子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环境的描写,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这一对父子的“了不起”。在教学《蟋蟀的住宅》这一课时,我设计【问题一】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问题二】蟋蟀住宅是怎样修建的?让学生围绕这些统领性的问题展开学习,我改变了以往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枯燥乏味地学的状态。让学生们自主学习,然后展开合作研学,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思维活跃,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每一个同学在小组里都要发言,他们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能自由展示自我,也能相互学习,并按自己的节奏完成学习任务,可以说不光是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活动的组织者,自然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兴趣。整堂课,前前后后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研讨学习等形式,学生自己也可以提出问题,学生围绕研学问题在思考、讨论和感悟的过程中顺利把握文章的感情。我发现学生学习的热情更高涨了,学习效果更好了。

开始我每次设计研学问题都要用到研学案,慢慢的,我觉得有点浪费纸张,就改用了研学纸条,学生也觉得这样更突出重点,研学纸条成了我和学生学习的好伙伴。

情结四:合作研学使我的课堂精彩绽放。

随着“研学后教”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我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和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在2013年的5月份,在番禺区的语文教研开放日时,我执教《扁鹊治病》一课,我放手学生合作研学以下的问题:

【问题1】扁鹊的高明体现在哪几方面,蔡桓公为什么到最后还是死了?

请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圈划思考:请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勾画出描写扁鹊和蔡桓公神态、动作和语言的词语或句子,研学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问题2】扁鹊最后一次拜见蔡桓公,为什么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呢?

请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读完组员交流自己的看法。

我是放手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然后大家交流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困惑;接着就请同学积极举手,汇报小组学习的成果,可以结合人物的内心,想象人物当时的感情,揣摩字词的内涵作用等来谈。其他同学也一起来感受当时扁鹊劝说无功的无赖和国王不听劝告、固执己见的心理。进而了解人物的思想。感受扁鹊的医德高尚和医术的高明。

通过组内合作朗读和交流,当让学生感受扁鹊的无奈,并说说自己最想对文中的人物说几句话,学生的热情就来了:

生1: 国王阿,你再不听劝告,你的生命就难保了。

生2:国王,扁鹊我可是为你好啊。

生3:扁鹊,你真是一位高明的医生啊!

……

师:当得知国王的病浸入骨髓时,扁鹊会怎么说呢?

有的说“我再不逃走,我自身就难保啦!”有的说:“我再不逃走,我肯定自命难逃”,有的说;“我再不逃走的话,国王肯定要了我的命” ……学生们精彩的发言,赢得了前来听课老师的肯定和喝彩。

通过学生小组研学和交流学习来传情和悟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提高阅读的能力。这样学生会受到感情的熏陶,也会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与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

情结五:放手研学拓展,百花齐放,师生共长。

每次结合所学的课文进行提前预习和阅读的拓展,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结合上课表现还评出最佳小组,学生们特喜欢这个环节,尤其是阅读报告这一环节,学生们阅读后的都想说说阅读的主要内容,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有的喜欢写成小诗、写成感悟和自己的感想,每个小组都争着来汇报。

在《猫》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提前让学生去了解猫性格特点,收集不同作家笔下的猫的文章,欣赏优美的段落,并自己去尝试写一写猫的特点,学生们兴致可高了!个个争着要汇报自己阅读报告;在即兴练笔这一环节,个个笔下都有不同个性的猫:

生1:每当我给它喂食的时候,它都会眯着眼睛先看看我,还冲着我摇尾巴,我甚至能从它的表情里感到一丝笑意。每当我给晶晶喂完食,它都会蹲在我的脚下舔我的裤脚……

生2: 我也经常逗小花猫玩,你只要拿一个小绳子在它面前轻轻的摆动,小花猫就会猛扑过去,然后就用它的小爪子来回的拨弄着绳子,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生3:有一次妈妈买回一些蚂虾,小花猫好像发现了敌情一样,它弓起了脊背跷起了尾巴,它踮起了脚尖小心翼翼的向蚂虾靠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