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8:53: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进料加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加工贸易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加工贸易以“三来一补”为起点(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而近年来进料加工已逐步占据主要地位(进料加工是指国内有外贸经营权的单位用外汇购买进口部分或全部原料、材料、辅料、元器件、配套件和包装物料加工成品或成品后再返销出口的业务)。
在进料加工贸易下进口的原料免税,出口可退税,且进料加工贸易在外汇创收,技术进步、税收贡献等各个方面都优于“三来一补”贸易,故不仅政策鼓励,企业亦乐于享受免税并退税的政策。但在进料加工贸易看起来很美的外表下亦隐藏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海关监管所面临的问题
1.加工贸易手册的形式化问题
进料加工贸易以开立贸易方式为进料对口的加工贸易手册为起点,在手册中海关要求备案各款出口成品、进口料件的品名、规格型号、数量、单价、总价,并备案成品对应料件的单损耗情况。但因对各项需备案项目应细化至何种程度缺乏标准,故海关操作弹性较大,有的企业可能因产品本身型号较单一,而将成品备案至最细化的型号,而有的企业因产品型号繁多(有的多达几百种),而将成品按类别进行备案。而对按成品类别进行备案的企业则其单损耗亦势必需按类别备案,但相同类别不同型号的产品会因尺寸大小的不同、工艺流程的不同而导致其实际的单损耗并不相同。现行很多客观上仅能以成品类别来备案的企业的做法是将各种同类但不同型号成品的单损耗进行加权平均,在加工贸易手册中备案的即为此经加权平均的单损耗率,亦即形式上的单损耗率,但一经备案的加工贸易手册将成为企业进出口报关及海关检查的依据,也即依据即可能演变成形式上的依据,在源头上即与实际存在客观上的差异。
但若虑及此问题而要求所有企业的成品均需以最细化的规格型号来备案,则很多型号繁杂且产品更新换代快的企业将面临无法操作的困难,企业报关人员即使每天都沉浸在不停地更新成品、审海关编码、审单损耗的过程中可能仍无法满足市场变化的要求。
2.进口料件与出口成品监管问题
因进料加工贸易下进口料件免税进口,且海关对于进出口的实际查验均采用抽验,故即存在部分企业可能免税进口的料件牛头不对马嘴的问题,即本是与手册上备案的料件不相关,或仅是类似的物料却以手册上料件免税进口。
因进料加工贸易下进口料件为免税进口,故不允许在未补税的情况下制作产品内销,即使对这部分进口料件的边角料及产品生产过程的废品均存在补税的问题,但现实情况下有部分企业为了规避一般贸易打税进口材料生产内销产品的成本或申报过多边角料或过多废品无法平衡手册的备案且补税增加企业经营成本的问题,可能采用废品或次品充成品报关出口以平衡手册的方式。
因上述手册本身备案时即与实际存在差异,且在进出口时亦存在可能的监管漏洞,并且既使手册备案时正确无误,但生产过程是有很多无法客观化的变数的,而手册备案的仅是客观的单损耗,故在海关下厂对进料加工企业的进口料件与库存存货进行查对时,按手册备案计算的相关库存将与实际企业的库存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企业为可消化这部分差异带来的罚款、补税问题又势必想出很多办法,如偷梁换柱、指鹿为马等等。
二、税务管理的问题
1.进料加工贸易下关联交易的问题
现行企业的进料加工贸易多是先由投资者或与投资者密切相关的人员或公司先在境外注册境外公司,该境外公司负责向海外供应商实际购买料件,亦负责向海外客户接单并实际销售,而大陆境内的进料加工企业的料件向该境外公司以进料加工方式免税购进,生产的成品亦报关出口给该该境外公司。因进出口对应的都为实际上的关联公司,故进口与出口的单价都存在可随意调整的漏洞,而在现行对国际贸易各类信息的共享程度非常有限且境内外税负相差较大的情况下,这类关联交易的税收问题将是无法避免的现实问题。
2.出口退税的监管问题
因可能存在进口料件的混淆进口,出口成品的残次充出口、进口料件与出口成品的单价随意调整等问题,而税务部门在受理出口退税申报时以企业的进口报关单及企业的账务处理为依据。故可能造成参与出口退税的各项数据的真实性问题。
三、与一般贸易方式相比存在政策明显偏移问题
1.进料加工企业进口料件时免税进口,且进口料件因可采用收汇差额核销故可不对外付汇,故进料加工企业可大大减少进口料件部分税金及购买成本的资金占用,但一般贸易企业进口原料需实际付汇购买且打税进口。
2.因进料加工贸易企业实际上对的供应商及客户均为自己的投资者,且在收汇核销上可采用差额核销(即将出口收入金额减去进口料件的金额后的差额收入外汇),而一般贸易企业仅在收汇核销上仅能采用全额核销,而出口退税均需在收汇核销后方可参与退税计算,故进料加工企业因其进口报关单亦可参与收汇核销,故其在收汇核销上明显占时间上的优势,从而 在收回出口退税资金上亦占先机。
四、更易操作、更易监管亦更公平贸易方式的探讨
如上所述,进料加工贸易以进料加工手册为起点,虽自手册备案开始即全程监管,但因各种不可避免的企业趋利心理及客观上本身即无法全面监管而带来的名义上虽监管,但实际上无法监管的现实,再虑及进料加工贸易方式所带来的本文所述的各项问题,进料加工这种贸易方式是否有可再改进的空间?或者将如“三来一补”一样将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而换之而来的将是更简单操作、更节省监管成本、政策更公平划一、更使贪利者无从隐藏的贸易方式?
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点作探讨:
1.因进料加工贸易料件免税进口,成品亦免税出口,故海关从手册备案至手册核销全程均对进料加工贸易进行监管,但因客观存在监管难的问题,极易导致花费巨额的监管成本但整个的监管过程仍流于形式,且容易滋生本文所述的众多问题,故笔者认为应逐步地缩小加工贸易的规模直至最终完全取消此一贸易方式。企业进口料件需以实际价格报关交税进口,成品出口仍适用退税政策,且成品出口报关单上价格亦应严格按实际价格报关。海关可将原用于监管进料加工手册的人力物力用于对交易真实性(包括实物真实与价格真实)的监管。
2.在取消进料加工贸易的操作下,降低了企业采用关联交易转移税收的操作空间,在现行的税收政策下企业的实际税负率势必大于现行进料加工贸易操作方式下的税负率,故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负,以平衡贸易方式变动对企业带来的冲击。
五、结语
进料加工贸易在我国的经济舞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长足的进步,但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对外贸易的形式应有不同的更新,在一种贸易方式已带来极大的弊端的情况下我们应不断开拓,寻求更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更利于监管的崭新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来料加工 进料加工 会计核算 水产品加工业
近几年,我国水产品加工保持着高速发展,2004年水产品加工产量1032.2万吨,2005年水产品加工产量1195.5万吨,2006年水产品加工产量1332.5万吨,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13.6%。其中,2004年~2006年我国水产品国外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贸易数据如下:
单位:万吨,亿美元
资料来源:2004年~2007年《中国渔业年鉴》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国外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贸易在我国水产品加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们首先应该了解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贸易的含义及区别。
来料加工贸易即来料加工装配贸易,也简称来料加工。是指外商提供原料、材料、辅料、元器件、配套件、零部件和包装材料(以下统称料件),必要时还提供机器设备,由中方按外商要求进行生产加工装配,成品交外商销售,中方收取加工费的合作生产形式。进口时不付汇,制成品由外商销售,经营企业收取加工费的加工贸易,进口料件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属于外商。制成品必须复运出口,来料加工项下的进出口货物,不实行进出口许可管理和不征收进出口税。
进料加工是指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为了加工出口货物而从国外进口料件,加工货物收回后复出口的一种贸易方式。
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主要区别如下:
1.所有权和收益权不同:来料加工进口料件和制成品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属于外商,进料加工进口料件和制成品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属于加工企业。
2.销售方式不同:来料加工贸易加工企业不负责产品销售,只收取加工费,进料加工贸易加工企业自行销售成品,自负盈亏。
3.双方关系不同:来料加工的双方,一般是委托加工关系,部分来料加工,虽然包括加工企业的一部分原料,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买卖关系,但一般加工企业为了保证产品的及时出口,都订有对方承购这些产品的协议,进料加工再出口,从贸易对象来讲,没有必然的联系,进归进,出归出,加工企业和外方都是商品买卖关系,不是加工关系。
4.来料加工原料进口和成品出口往往是一笔买卖,或是两笔相关的买卖,原料的供应往往是成品承受人;进料加工,进是一笔买卖,加工再出口又是一笔买卖,在进出口的合同上没有联系。
5.税收核算不同:来料加工,海关对进口料件全额免税,成品出口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加工企业加工费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出口成品耗用的国内材料支付进项税额不得抵扣计入成本。进料加工贸易,海关一般对进口材料按85%或95%的比例免税或全额免税,货物出口按“免、抵、退”计算退(免)增值税。
由于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存在主要区别,下面我们举例分析水产品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会计核算的区别。
案例:某公司从事水产品鳕鱼对外加工业务(以及国内销售业务),对外加工出口冻鳕鱼产品,进口鳕鱼360吨。
1.该业务采取来料加工方式
公司验收材料入库开具只有数量没有金额的入库单,财务部门收到入库单时不做账务处理,在备查簿中统计数量。
2.该业务采取进料加工方式
进口鳕鱼到岸价格400万元,海关按85%免税比例征收进口增值税60万元。
进口鳕鱼
借:原材料――鳕鱼400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400
支付进口增值税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60
贷:银行存款60
加工时,发生国内成本:国内材料成本400万元、国内其他成本(工资、折旧等无进项税金)100万元。
借:生产成本500
贷:原材料400
贷:应付工资/累计折旧等400
该业务采取来料加工方式
加工费免征增值税,出口货物耗用国内材料进项税金不得抵扣计入成本,加工产品收取来料加工费650万元。
销售收入(来料加工费)=650万元
销售成本=国内材料成本+国内其他成本+耗用的国内材料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
=400+100+400×17%
=568万元
应交增值税=0
销售利润=650-568=82万元
耗用的国内材料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计入成本
借:生产成本68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68
完工结转成本
借:产成品568
贷:生产成本568
销售时确认收入
借:应收账款650
贷:主营业务收入650
销售时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568
贷:产成品568
2.该业务采取进料加工方式
产品当年出口销售收入(离岸价×外汇兑换率)1050万元,加工产品进口材料成本(当年海关核销免税组成计税价格)400万元,当年应退税额15万元。
适用“免、抵、退”出口退税政策,进料加工出口货物免、抵的增值税不征收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产品税率13%、退税率5%,城建税税率7%,教育费附加费率3%。
销售收入=1050万元
销售成本=进口材料成本+国内材料成本+国内其他成本+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400+400+100+1050×(13%-5%)-400×(13%-5%)
=952万元
应交增值税=-免、抵税额
=-(出口销售收入-进口材料成本)×退税率-应退税额
=-(1050-400)×5%-15
=-47.50万元
销售利润=1050-952=98万元
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借:生产成本26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6
完工结转成本
借:产成品926
贷:生产成本926
销售时确认收入
借:应收账款105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50
销售时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926
贷:产成品/加工成本926
通过上述案例比较,销售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其中:
来料加工销售利润=来料加工费-销售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
=来料加工费-(国内材料成本+国内其他成本+耗用的国内材料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
进料加工销售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
=销售收入-(进口材料成本+国内材料成本+国内其他成本+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销售税金及附加
一、天津市出口加工贸易现状及特点分析
(一)加工贸易出口现状及样本企业情况
截至2010年底,天津市共有869家企业存在加工贸易出口业务,加工贸易出口额较大,在天津市出口贸易额中占比较多。2008年-2010年,天津市加工贸易企业出口额占天津市出口总额比例均在一半以上,且这一比例连续2年相对于一般贸易出口占比高出10%以上(见表1)。我们利用出口收汇核销监管系统中2010年的出口收汇数据对样本企业进行了筛选,其中进料加工企业选取了19家,2010年核销出口额占进料加工贸易核销出口总额的42.34%;来料加工贸易企业选取了20家,2010年核销出口额占来料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71.1%;以上39家出口企业核销出口额占加工贸易核销出口额的46.7%。
(二)加工贸易境内增值率较高
如果假设天津市加工贸易企业产品不在国内销售,且一个年度周期内进口材料全部出口,那么可以认为:海关统计的加工贸易当年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额即为加工贸易国内工缴费的增值部分。根据近三年海关统计数据所测算的加工贸易增值率显示:近3年来,天津市加工贸易出口增值率较高,且进料加工贸易增值率远大于来料加工贸易的增值率(见表2)。
(三)加工贸易出口额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
根据出口收汇核销监管系统中统计的已核销出口额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天津市加工贸易出口额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占比均在60%以上,在本次选取的样本企业中,其中一家企业既有进料加工贸易也有来料加工贸易,总样本企业数为38家,外商投资企业共有35家,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比样本企业加工贸易出口额的98%以上。
(四)不同企业的加工贸易增值率不同
根据出口收汇核销监管系统中企业的来料加工工缴费率和进口贸易付汇核查系统中数据测算的进料加工贸易增值率显示,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并未呈现出一个规律性的范围分布,根据样本企业数据统计显示:一是来料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增值率与进料加工贸易出口增值率不同。由于来料加工贸易与进料加工贸易特点的不同,整体上来料加工贸易企业增值率小于进料加工贸易企业增值率。但个体企业层面上不遵循这个特点。例如:天津武田药业有限公司来料加工贸易出口增值率高达95.84%,阿富特(天津)天津电子有限公司进料加工贸易出口增值率仅为9.21%。二是不同行业间加工贸易企业增值率不同,例如:同样为进料加工贸易出口企业,生产重型机械的丹佛斯(天津)有限公司由于产品国内销售占比较大且国内购买原材料较多导致增值率高达96.45%,而电子行业企业优爱特(天津)电子有限公司增值率为43.84%。三是相同行业不同企业间增值率存在差异。例如:同样属于电子制造行业,天津泰进光电子有限公司进料加工贸易增值率为63.23%,阿福特(天津)电子有限公司进料加工贸易增值率为9.21%。
二、对加工贸易出口及收汇的监管
(一)海关对加工贸易物流的监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加工贸易货物监管办法,海关对加工贸易监管有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出口企业备案。加工贸易出口企业首先向海关申请货物贸易的备案,如实申报贸易方式、单耗等。海关审核合规后,向企业核发加工贸易手册。其中,单耗是指加工贸易企业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加工生产单位出口成品所耗用的进口料件的数量,是海关凭借判断申请企业本手册下是否可以结案的依据。二是加工贸易进出口报关及加工。出口企业持加工贸易手册等有关单证在海关办理加工贸易货物进出口报关手续。若企业发生使用非保税物品加工、退运、退换时,应及时向海关进行申报,海关按相应数量在手册中进行扣除。此外,海关要求出口企业将加工贸易货物存放在经海关备案的场所,设置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账簿、报表及其他有关单证,并按照规定向海关提交上年度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年度报表等资料。三是加工贸易货物核销。出口企业将同一手册中进口材料加工复出口结束后,向海关进行申报核销,并如实申报进口料件、出口成品、边角料、剩余料件、残次品、副产品以及单耗等情况,海关审核单证齐全无误后,受理报核并予以手册结案。
(二)外汇局对加工贸易资金流的监管
当前,外汇局对加工贸易分为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两种贸易方式并使用出口收汇核销监管系统和联网核查系统进行收汇核销的监管。一是来料加工贸易收汇核销的监管。针对来料加工贸易进口原材料时不付汇,出口时只收取工缴费的特点,出口收汇核销监管系统中只要求企业对来料加工出口贸易对联网核查要求的比例内工缴费率部分进行收汇核销;对超出联网核查比例外的收汇,收汇银行在出口收结汇系统中凭相应关单进行比例外登记为企业进行结汇处理。十进料加工贸易的收汇核销监管。出口企业进行进料加工贸易分为进料对口(进口原材料后加工复出口给同一家企业)和进料非对口两种,企业进行进料加工贸易的核销时,允许企业使用收汇水单核销出口报关单或者使用收汇水单和进口报关单进行抵扣核销。若企业存在抵扣时,按照联网收结汇核查额有关规定,外汇局定期将虚增可收汇额度进行扣除。
三、应关注问题
(一)工缴费率的核定没有统一标准,监管难度大
选取的样本企业中,多数存在来料加工贸易的企业和少数进行关联交易的进料加工贸易企业的工缴费率通过关联公司间进行协商决定,不同行业、同行业不同企业间分别受汇率因素、原材料市场、企业战略决策等因素的影响在工缴费率制定上差异很大,因此从政策制定上无法选取一个适用于每个企业情况的工缴费收取比列来监管加工贸易出口收汇。
(二)进料深加工结转出口收汇币种无限制,异常资金有可能流入境内
进料深加工结转出口,企业既可以收取外汇也可以收取人民币,若收取人民币进行核销时,按照规定,企业应持相关单证到外汇局进行核销,同时按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操作规程,按人民币核销额进行可收汇额度扣除。但是如果企业重复收汇,对同一笔出口既收取人民币也收取外汇,通过网上核销系统直接办理收汇核销时,系统无法监测该笔收汇是否为同笔收取人民币项下的深加工结转重复收款,因而使得企业通过此种渠道收取非贸易背景的外汇存在可能。
(三)跨境人民币结算以外币报关、收取人民币,异常资金有可能借道流入境内
按照规定,出口企业出口报关使用出口收汇核销单,以外币报关,就应收取外汇,但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展后,有的出口企业出口时使用核销单并以外币报关,结算时使用人民币,有可能存在对同一项下的出口进行双重收款的异常资金的跨境流入。
(四)外汇监管与海关物流监管的相互独立,监管对象各有侧重
当前,海关对加工贸易的监管主要以单耗为依据对同一加工贸易项下进口材料的使用情况通过电子手册进行,对加工贸易企业境内采购、退运、退换、境内销售实行企业报告的方式监管。外汇监管只是对企业已签订的加工贸易合同资金流进行监测,从而无法准确的了解加工贸易企业出口收汇规模的准确性。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部门联合监管,有效监管加工贸易工缴费收汇的合理性
与海关联合加强对加工贸易的监管,对企业出口报关过程的审价应参考市场行情和历史价格各种因素,制定合理的工缴费率,对收汇异常的加工贸易企业调阅资料进行现场联合核查。
(二)进一步从政策上完善对加工贸易的监管
加强对企业境内贸易人民币账户与外汇账户的联合监管。同时,加快人民币跨境结算和外汇监管业务政策制定的对接,进一步完善对进料深加工结转业务的法规制定,促进贸易便利化的同时堵塞异常资金跨境流动的可能性。
【关键词】生产企业 出口退税 税收筹划
在出口大幅回落的情况下,出口企业效益明显下降,其中以低端制造业受到的影响最为直接,有些企业甚至面临生存压力。在人民币升值和欧美市场需求的锐减,退税率不断调整、贸易经营方式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生产型出口企业要想在利润挤压中生存下来,更应该积极运筹,采用不同的退税筹划方法,把出口成本降到最低。
一、生产企业原材料采购方式的税收筹划
生产企业从事加工贸易出口,在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途径上有国内采购和国外进口两种方式。而国外采购有3种方式:按一般贸易报关进口、按进料加工贸易报关进口、按来料加工贸易报关进口。下面根据有关退税政策来分析生产企业在不同情况下采取何种方式购料有利。
(一)国内购料方式下,从小规模纳税人处采购具有优势
企业从小规模纳税人处购进特准退税的货物,由于征税率为6%,退税率也为6%,不产生自负税款。而从一般纳税人处进货,大部分商品的退税率都小于征税率,从而产生自负税款,增加成本。因此,企业如果可以从小规模纳税人处购得同质产品,且不含税价格相等或高出的金额小于从一般纳税人处采购金额乘以征退税率之差的情况下,应从小规模纳税人处采购对企业更有利。
(二)国内采购与进料加工方式进口相比,宜采用进料加工方式
如表1所示,很显然在进料加工方式下,由于不予抵扣税额的减少而降低了企业的税负。因此,在原材料、零部件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只要进口料件的采购成本与国内价格相等,或高出的金额小于进口料件金额乘征退税率之差,企业应采取进料加工。
(三)国外进口时,对一般贸易项下进口、进料加工、来料加工的选择
一般贸易项下进口,国外料件正常报关进口,缴纳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加工复出口以后再申请退还已缴纳的增值税及消费税。这种方式手续繁琐,占用企业的流动资金,不仅增加资金使用成本,而且会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因此应舍弃这种方式。而对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两种方式的选择将在下文详细说明。
二、不同贸易方式下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的税收筹划
我国享受出口退(免)税的货物贸易方式中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占有约95%的绝对比重,是我国出口贸易方式的主要类型,下面仅就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两种主要类型的出口退税来进行分析筹划。
(一)一般贸易方式与加工贸易方式选择的税收筹划
1.一般贸易货物主要是从境内采购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等料件,是来自本国的要素资源;而加工贸易的货物主要是从境外进口料件,是来自国外的要素资源,只是在我国进行了加工和装配。
如上文采购方式的筹划所述,国内采购与进料加工方式相比,宜采用进料加工方式,而一般贸易主要的原材料是来自于国内;并且在国外采购的3种方式中加工贸易的方式也较为合理。随着国内材料比重的减少,进口材料的增加,进出口差额在缩小,总税负也在减少。因此,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下企业承担的总税负要低于一般贸易方式,企业选择进料加工方式为佳。
2.根据财税[2005]25号的规定,自2005年1月1日起,经国家税务局正式审核批准的当期免抵的增值税税额应纳入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计征范围,分别按规定的税(费)率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由于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下税负较轻,也就是说一般贸易方式下要承担比进料加工方式下更多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因此企业选择进料加工方式为佳。
(二)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方式的选择的税收筹划
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是加工贸易最基本的两种方式,企业可以通过加工贸易方式的选择,达到降低税收负担的效果。以下从3个方面对两种贸易方式下的出口税收进行比较(不考虑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1.征税率与退税率的大小
一般情况下,增值税的征税率比退税率高,征退税差额要计入出口货物成本。在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下,征、退两个比率差异越大,不予免征的税额就越大,也就是要算入成本的数额就越大。
例1:某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出口企业为国外加工一批货物,进口保税料件价格为2 000万元,加工后出口价格为3 500万元,为加工产品所耗用的国内原材料等费用的进项税为70万元,增值税适用税率为17%,出口退税率为13%。假设货物全部出口。
(1)企业采用来料加工贸易方式:因来料加工贸易方式下,企业进口和出口货物都是免税的,企业不用交纳增值税税款。
(2)企业采用进料加工贸易方式,计算税额如下:
当期免抵退税不予免征和抵扣税额=(3 500-2 000)×(17%-13%)=60万元
当期应纳税额=60-70=-10万元
也就是说,在上面的假设条件下,如果采用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企业能得到10万的增值税退税。
但是,如果将出口退税率改为11%。那么:
当期免抵退税不予免征和抵扣税额=(3 500-2 000)×(17%-11%)=90(万元)
当期应纳税额=90-70=20(万元)
可以看出,征税率与退税率的差越大,当期免抵退税不予免征和抵扣税额就越大,也就是出口货物进成本的数额就越大。
2.耗用国产料件的数量
因来料加工方式下,国产料件的进项税额可以进行抵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能否退税,从而左右加工贸易方式的选择。延用例1,如果将国内原材料等费用的进项税改为50万元,则情况又有所改变:
当期免抵退税不予免征和抵扣税额=(3 500-2 000)×(17%-13%)=60(万元)
当期应纳税额=60-50=10(万元)
当国内采购料件少,也就是进项税额低时,若采用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可抵减的进项根本不足以抵减销项税,因此要交纳税额。相反,如果进项税额大,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下,抵减额可以办理出口退税,其业务成本就会等于或者小于来料加工贸易方式的成本。在来料加工贸易方式下,进项税额越大,因为不能办理退税,就会存在出口成本随着国产料件的增加而增大的现象。
3.企业利润水平的高低
企业利润的高低也会对交税有影响。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下,利润越大,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就会更大,那么,当期应退税额就会变少,甚至要交纳税额。如果利润少的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也会小,退税会多一点。
延用例1的相关数据,如果出口价格改为4 000万元,利润增大,应纳税额发生改变:
当期免抵退税不予免征和抵扣税额=(4 000-2 000)×(17%-13%)=80(万元)
当期应纳税额=80-70=10(万元)
也就是说,在上面的假设条件下,如果采用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企业要交纳10万的增值税,而采用来料加工则可以省下10万增值税。
企业应根据实际业务的需要,综合考虑上面的3种因素,找出一个最佳的经营方式,使税收负担减到最低。
(三)进料加工方式下可以通过调整货物的内外销比例和出口货物国产化率减轻企业税负
改变货物的内外销比例对生产企业当期应纳税额和计入成本中的增值税额都将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生产企业根据材料采购、生产、货物销售(出口和内销)等具体情况,合理调整内外销比例,将有助于生产企业减轻增值税负或节省出口货物成本。
三、生产企业出口方式选择的税收筹划
生产企业出口货物执行“免抵退”增值税计算方法,外贸企业出口货物执行先征后退的计算方法,退税的计算公式与计税依据不同,且退税率往往低于征税率。生产企业可直接出口或设立关联外贸公司间接出口,两种出口方式的税负往往不相等,应通过纳税筹划选择更为有利的出口方式。
生产企业直接出口应纳增值税=不得退税额-进项税额=出口价格×(征税率-退税率)-进项税额。
如果通过关联外贸公司间接出口,公司集团应纳增值税=(关联外贸公司购进价格×征税率-进项税额)+关联外贸公司购进价格×退税率=关联外贸公司购进价格×(征税率-退税率)-进项税额。
将上述两式相减,可得出通过关联外贸公司间接出口比生产企业直接出口少纳税或多退税的公式:[出口价格×(征税率-退税率)-进项税额] -[关联外贸公司购进价格×(征税率-退税率) -进项税额]=(出口价格-关联外贸公司购进价格)×(征税率-退税率)。
一般情况下,出口价格总是大于关联外贸公司购进价格,当退税率等于征税率时,(出口价格-关联外贸公司购进价格)×(征税率-退税率)=0。也就是说,当退税率与征税率相一致时,生产企业直接出口与通过关联外贸公司间接出口的税负相等。
当退税率小于征税率时,(出口价格-关联外贸公司购进价格)×(征税率-退税率)>0。也就是说,当退税率低于征税率时,通过关联外贸公司间接出口比生产企业直接出口可少纳税或多退税。
四、改变收购方式,变非自产产品出口为自产产品出口
按国家规定,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出口的自产货物,实行“免抵退”办法,但生产企业出口的非自产货物不予退税。这样无形中增大了企业出口成本,因此,这类企业在出口之前就要进行筹划,避免损失的发生。
国税发[2000]165号规定,对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出口的下述产品可视自产产品予以退税:一是外购与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名称、性能同,且使用本企业注册商标的产品;二是外购的与本企业产品配套出口的产品;三是经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认可后收购其他企业的产品;四是委托加工收回的产品。
针对此政策,当企业生产能力不足而从外单位购买部分非自产产品与本企业生产的产品一道出口时,可与其他企业合作商谈,使用本企业的商标;若协商不成,可以变购买为委托加工收回,这样就可将出口的产品由非自产产品变为自产产品,不仅可以得到出口退税带来的好处,还可以享受到“免抵退”政策的优惠,使企业降低成本、节约开支。
五、新发生出口业务的企业和小型出口企业应利用好90日的期限进行税收筹划
国税发[2005]68号规定,出口企业应在货物报关出口之日起90日内,向退税部门申报办理出口货物退税手续。逾期不申报的,不再受理该笔出口货物的退免税申报。生产企业未按规定在报关出口90日内申报办理退免税手续的,如其到期之日超过了当月的“免、抵、退”税申报期,税务机关可暂不按视同内销货物予以征税。当生产企业应当在次月“免、抵、退”税申报期内申报“免、抵、退”税,如仍未申报,税务机关应当视同内销货物予以征税。
因为办理出口退税的办法有两种:一是按月退税,二是结转下期抵扣其内销货物应纳税额并在年底对未抵扣完的部分一次性办理退税。对于新发生出口业务的企业和小型出口企业采用后一种办法,这种办法对企业来说造成了一定的资金占用,但其90天的期限又存在一个筹划的空间。
例2:某企业4月1日出口一批货物,外销货物取得的进项税额500万元,该企业既有内销货物,又有外销货物。其中假定该期内销货物应交纳的增值税400万元。如果把外销部分全部并且在单据收齐以后就随同该期一起办理申报退税,由于进项大于销项,就存在退税,假设当期应退税额为100万元。在实际操作中这笔退税一般需要一年以后才能退给企业。对于企业来说就造成了一定的资金占用,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状况。所以企业可以全盘考虑企业的内外销比例,在90天(可能不止3个月)的期限里,进行一定的筹划,使企业尽量保持既不退税,又不缴税的状态。当然,如果企业外销远大于内销,有大量的应退税额,则企业应尽早申报办理退税,以享受更多的退税优惠,合理安排企业的资金运作,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通知[财税(2002)7号].
[2]樊琳.浅谈生产企业加工贸易出口的退税筹划.对外经贸财会,2004年第7期.
[3]于杰,郭天炜.出口退税调整的应对策略及建议.国际商务财会,2008年第3期.
关键词: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双高”阶段问题
实践证明,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新加坡)和地区(香港)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初期,都在自己国内或地区内设立出口贸易加工区,开展加工贸易与补偿贸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抓住亚太地区乃至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有利机遇,积极调整政策,使我国贸易迅速发展,加快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20多年来,加工贸易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量”和“质”上有了很大的飞跃。
一、来料加工阶段
为了抓住以我国香港为代表的亚洲“四小龙”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机遇,1978年6月我国制定了对外来料加工装配业务的有关政策。来料加工业务首先在广东、福建等省市开展起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来料加工开始向沿海其他地区乃至内地迅速扩展,加工工厂近3万家,加工商品品种成倍增加。1980年~1987年,来料加工进出口从13.3亿美元增至116.71美元,年均增加36.4%,在全国对外贸易的比重由1980年的3.4%上升到1987年的14.1%。
来料加工又称“对外加工装配业务”,广义的来料加工包括来料加工和来件装配。它是指由一国客户作为委托方提供一定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由另一国的被委托方按对方的要求进行加工装配,成品交由对方处置,被委托方按照约定收取费用作为报酬的贸易方式。来料加工发挥了我国的生产潜力,补充国内原材料的不足,为国家增加外汇收入;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发展我国劳动力众多的优势,增加就业机会,繁荣地方经济。
二、进料加工阶段
随着我国加工能力的提高和资金短缺状况的缓解,加工贸易由来料加工这一初级阶段向进料加工中级阶段迅速发展,并在加工贸易中居主导地位。1989年,进料加工进出口额达192.5亿美元,首次超过来料加工进出额,在对外贸易总值中比重由1987年的9.1%飙升至1989年的17.2%,1991年又升高到24.7%。
进料加工一般是指从国外购进原料,加工生产出成品再销往国外。由于进口的原料的目的是为了出口,所以习惯上称进料加工为“以进养出”。进料加工有利于解决国内原材料紧缺的困难,利用国外提供的资源,发展出口商品生产,为国家创造外汇收入。有些不能出口的产品还可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开展进料加工可以更好地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和客户的要求,组织原料进口和加工生产,特别是来样进料加工方式,有助于做到产销对路,避免盲目生产,减少库存积压。通过开展进料加工,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的优势,并有效利用相对过剩的加工能力,扬长避短,促进我国外向经济的发展。
三、“双高”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工贸易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加工贸易产业构成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我国进出口商品构成开始自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双高”方向演变,最明显的例子是机电产品加工贸易迅速发展,并位居加工贸易主导地位,使我国加工贸易的技术档次发生了巨大变化。
加工贸易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中,通过积极开展加工贸易,无疑是引进外资、提高生产力,使我国经济赶上和超过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加工贸易的作用及在发展加工贸易中应注意的问题
上述实证结果显示了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发展加工贸易有利于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和政府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把握国外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带动了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其次,发展加工贸易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加工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且这种产品生产对员工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要求并不非常高,能较多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增加就业机会,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裕优势。第三,发展加工贸易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工贸易可以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较高的比较优势,提高了生产资源的配置效率,加快了劳动密集型加工制成品的出口,使生产资源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的转移,推动了我国工业化进程。
第四,发展加工贸易有利于推动外贸经营体制改革。来料加工的贸易方式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生产管理经验,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民营对外贸易发展。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585.86 万吨,进出口总额194.26 亿美元,同比分别降2.42%和增6%。其中出口量272.18 万吨,同比降4.1%;出口额134.45 亿美元,同比增8.09%。进口量313.68 万吨,同比降0.91%,进口额59.81 亿美元,同比增1.6%。贸易顺差74.65亿美元,同比增9.12亿美元。
来进料加工贸易和进料加工比重均下降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水产品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量82.18万吨,出口额38.5亿美元,同比分别减8.76%和0.03%,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水产品出口总额比重为28.64%,同比降2.3个点。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来料加工凭借客户相对稳定、风险较小等优势,表现继续好于进料加工。进料加工出口量61.22万吨,出口额27.87亿美元,同比分别减9.1%和1.67%;来料加工出口量20.95万吨,出口额10.63亿美元,同比分别减7.75%和增4.53%。
一般贸易出口量减额增,多数产品出口单价上涨
前三季度水产品一般贸易出口量177.51万吨,同比减1.33%,出口额94.31亿美元,同比增11.91%。其中,对虾、鳗鱼、贝类、罗非鱼、大黄鱼、小龙虾、鮰鱼等名优养殖水产品作为一般贸易主要出口品种,出口额占我国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46.6%。对虾、贝类和鳗鱼出口量减额增,大黄鱼出口量和出口额均有下降,罗非鱼出口形势有所好转,出口量和出口额均有一定幅度的上涨。淡水小龙虾由于去年大旱,出口锐减,今年呈现恢复性增长,出口量额分别增98.5%和77.2%。自捕水产品中蟹类(含梭子蟹、其他蟹及加工品,以捕捞蟹及其制品为主)出口量11.1万吨,出口额15.4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9.11%和25.18%,超越贝类、对虾等传统优势品种成为我国一般贸易第一大出口种类。主要出口品种中除罗非鱼和小龙虾出口单价略有下降外,其他各品种出口单价均有一定幅度上涨,其中受鳗苗资源限制,鳗鱼出口单价继续大幅上涨。
多个市场出口下降
日本和美国依然位列我国出口市场前两位,1-9月份分别出口31.36亿美元和21.2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10.7%和7.8%。韩国从我第四大出口市场滑落至第六位,且份额持续下降。主要出口市场中,出口到美国以及台湾省和香港特区的量额均有增长,出口至日本、东盟的量减额增,而欧盟和韩国则量额均减少,尤其是连续多年稳定增长的欧盟市场,自去年下半年起出口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今年1-9月份出口为15.96亿美元,同比减12.2%。
主要省份出口增速有所放缓
山东、福建、广东、辽宁、浙江、海南、广西、江苏等沿海省份仍是我水产品主要出口省份,出口额之和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93.8%。其中,山东、福建两省出口额之和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近一半。山东省前三季度出口量同比下降5%,但仍继续稳居我国水产品出口第一大省位置。福建省出口量减额增,出口额增幅明显低于上年同期。浙江省水产品出口量大幅下降,出口额小幅增加。辽宁省出口量额双降。和其他省份不同,广西自治区前三季度出口量额均有较大幅度增加,超过江苏居全国第七位。内陆省份中,江西、湖北和吉林省位于前三位,其中,湖北省去年因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出口量额大幅下降,今年呈现明显地恢复性增长。
来进料加工原料进口量额均降,鱼粉进口量增额减
前三季度水产品进口量313.68万吨,进口额59.81亿美元,同比分别降0.91%%和增1.6%。其中来进料加工原料进口量107.34万吨、进口额22.14亿美元,同比分别降5.24%和7.41%,预示未来几个月的来进料加工贸易形势仍不容乐观。鱼粉进口量增额减,进口量103.89万吨,同比增7%,进口额13.76亿美元,同比降4.82%。供国内食用水产品进口量102.45万吨,进口额23.9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3.5%和增长16.59%。自俄罗斯进口量额均减少,从日本进口水产品呈较大幅度增长。
关键词冷冻干燥;羊栖菜;超微粉
羊栖菜既是一种营养价值比较丰富的海洋蔬菜,同时又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很多沿海国家都对其非常推崇[1]。我国著名医学专著《本草纲目》也将羊栖菜收录其中,并对其药用价值进行了详细注释。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羊栖菜不仅能够有效减缓高血压,而且能够对抗大肠癌和多种肿瘤[2]。大量医学事实还表明,羊栖菜的提取物中富含大量碘、褐藻酸和甘露醇等有用物质,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3]。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更加注重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因此在食品加工业领域掀起了非常激烈的竞争,超微粉碎技术和冷冻干燥技术等高新技术纷纷引入到食品加工和食品开发中,由此生产出很多高新技术产品,比如日美等国家利用这些技术生产出骨粉、速溶茶等。面对食品加工领域的这种变化趋势,我国也开始注重对超微粉碎技术和冷冻干燥技术的应用,并取得了一些成绩[4]。试验将对超粉碎技术和冷冻干燥技术引入到羊栖菜的加工中,重点研究其加工工艺条件,以期为羊栖菜的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1材料和方法
1.1原料
羊栖菜,当地市售。
1.2试验仪器与设备
BLXK-JA3003B型电子天平:上海精科实业有限公司;LGJ-10型真空冷冻干燥机:天津通净仪器设备有限公司;BKL-100型微型气流粉碎机:深圳市鼎鑫宜实验设备有限公司;TG16-WS台式高速离心机:上海美伊设备公司,等。1.3试验方法1.3.1工艺流程羊栖菜洗净预冻升华干燥解析干燥预冻升华干燥解析干燥冻干羊栖菜超微粉碎羊栖菜超微粉[5]1.3.2升华干燥条件优化试验考察真空度、加热板温度和冷凝温度这3个单因素对羊栖菜冻干率的影响,再取各个因素较优的试验范围,用正交试验优化羊栖菜升华干燥条件。1.3.3超微粉碎工艺优化试验考察粉碎时间、进料量和粉碎机转速这3个单因素对粉体粒度的影响,再取各个因素较优的试验范围,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微粉碎工艺[6]。
2结果与分析
2.1羊栖菜升华干燥条件优化试验
表1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试验号A真空度/PaB加热板温度/℃C冷凝温度/℃冻干率/%11(35)1(55)1(-20)90.1212(65)2(-25)94.3313(75)3(-30)95.342(45)1291.2522397.5623194.773(55)1385.7832189.3933289.4k193.2338991.367k294.46793.791.633k388.13393.13392.833R6.3344.71.466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分别选取真空度为35,45和55Pa,加热板温度为55℃,65℃和75℃,冷凝温度为-20℃,-25℃和-30℃,利用正交试验对羊栖菜升华干燥条件进行优化。由表1可以看出,羊栖菜升华干燥条件的各因素主次顺序为A>B>C,即:真空度>加热板温度>冷凝温度。羊栖菜升华干燥条件最优组合为A2B2C3,即:真空度为45Pa,加热板温度为65℃,冷凝温度为-30℃。
2.2羊栖菜超微粉碎工艺优化试验
2.2.1粉碎时间对粉体粒度的影响选取3,5,7,9,11和13min6个水平的粉碎时间,设定其他各因素条件,在不同梯度粉碎时间下,观察羊栖菜粉体粒度变化。从图1看出,随着粉碎时间增大,羊栖菜粉体粒度逐渐降低,在粉碎时间为9min时,羊栖菜粉体粒度达到较低水平,之后随着粉碎时间增加,降低幅度不大。所以选取粉碎时间为9min左右为宜。2.2.2进料量对粉体粒度的影响选取10,20,30,40,50和60g6个水平的进料量,设定其他各因素条件,在不同梯度进料量下,观察羊栖菜粉体粒度变化。从图2看出,当进料量为10~30g时,羊栖菜粉体粒度较低,升幅不明显,当进料量超过30g,羊栖菜粉体粒度不断升高。所以选取进料量为30g左右为宜。2.2.3粉碎机转速对对粉体粒度的影响选取3000,3500,4000,4500,5000和5500r/min6个水平的粉碎机转速,设定其他各因素条件,在不同梯度粉碎机转速下,观察羊栖菜粉体粒度变化.从图3看出,随着粉碎机转速增大,羊栖菜粉体粒度逐渐降低,在粉碎机转速为4500r/min时,羊栖菜粉体粒度达到较低水平,之后随着粉碎机转速增加,降低幅度不大。所以选取粉碎机转速为4500r/min左右为宜。2.2.4羊栖菜超微粉碎工艺优化在单因素试验为基础,选取粉碎时间为7,9和11min,进料量为20,30和40g,粉碎机转速为4000,4500和5000r/min,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羊栖菜超微粉碎工艺进行优化。分析羊栖菜超微粉碎工艺优化试验可知,粉碎时间,进料量,粉碎机转速这3个因素都是显著因素。栖菜超微粉碎工艺的二次回归拟合方程如下:粒度=+8.49+4.28A+1.56B-3.82C-6.37AB+5.31AC-2.12BC+4.01A2+2.74B2+8.49C2(其中,A为粉碎时间,B为进料量,C为粉碎机转速)从表3可知,羊栖菜超微粉碎工艺优化试验模型的p<0.0001,而且失拟项的p=0.7726,说明羊栖菜超微粉碎工艺优化试验模型和实际情况拟合度比较好,所以能对羊栖菜超微粉碎工艺优化进行预测。得到羊栖菜超微粉碎工艺条件为粉碎时间8min,进料量23g,粉碎机转速4700r/min。2.2.5验证试验依据设计表(表4)来进行验证试验,以验证试验得到的栖菜超微粉碎工艺条件的可靠性。从表4看出,试验序号4的粒度最低,因此羊栖菜超微粉碎工艺条件为粉碎时间8min,进料量23g,粉碎机转速4700r/min。
3结论
羊栖菜升华干燥条件为真空度为45Pa,加热板温度为65℃,冷凝温度为-30℃。羊栖菜超微粉碎工艺条件为粉碎时间8min,进料量23g,粉碎机转速4700r/min。
参考文献:
[1]唐志红,吕家森,贾晓晨.羊栖菜多糖微波提取工艺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1(10):2440-2442.
[2]杨旭东,张杰,杨骄霞.羊栖菜多糖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保护作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3(1):65-66.
[3]钱媛华,杨靖亚,孙立春.羊栖菜急性毒性试验及体外抑菌活性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3(2):339-342.
[4]杨磊磊,王然,王凤舞.干燥方式对西兰花超微粉理化特性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2(19):92-96.
[5]李爱玲,翟文俊.冻干光皮木瓜超微粉的加工工艺[J].食品科学,2009(18):222-224.
一、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1.进料加工增长快于来料加工
根据江苏省外经贸厅数据显示,1980 年来料加工进出口额为 13.3 亿元,占加工贸易总额的 70%。而到 80 年代末期,进料加工比重增加,1989 年进料加工进出口首次超过来料加工总额。2009 年江苏省进料加工进口额为3462.09 亿元,出口额为 7357.96 亿元;来料加工进口额为1357.16 亿元,出口额为 995.60 亿元。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外商投资企业比内资企业更倾向于进料加工方式,而外商投资企业倾向于进料加工方式的基本原因在于,随着我国国内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外商投资企业日益注重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随着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增加并且逐渐成为主要力量,加工贸易的整体格局也从以来料加工为主转变为以进料加工为主。
2.主要贸易伙伴格局发生变化
2005年欧盟取代日本成为江苏省加工贸易第一贸易伙伴,日本、美国、台湾、韩国名列贸易伙伴前茅地位。近年来台湾省继续成为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口第一来源地,韩国取代日本成为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口第二来源地。欧盟、日本、美国、香港、韩国、东盟仍未江苏省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市场。“十一五”期间,欧盟、美国、日本稳居江苏省前三大贸易伙伴的席位,欧盟一直是江苏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同期,韩国由江苏省第六大贸易伙伴跃升为第四大贸易伙伴。在此期间,江苏省对韩国贸易的增长异军突起,对韩国进出口有 2006 年的 298.4亿美元增长至 2010 年的 538.6 亿美元,增长了 80.5%,其中出口增长了82.9%。2010年韩国已成为江苏省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3.江苏省内加工贸易区域差异明显
在全国看来,江苏省的加工贸易可以算是领头羊,然而,就江苏省内部而言,每个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情况也有较大差异。整体而言苏南地区首屈一指,2009年,苏南地区累计进出口1795.9亿美元,与此同时,苏中累计达到116.4亿美元,苏北地区累计达到21.56亿美元。2010年苏南地区同比上涨 32.2%,达到 2133.3 亿美元,苏中苏南也有所增长,分别达到139.1亿美元和28.32亿美元,在2010年,苏南地区所占比重达到92.7%。
4.出口加工区继续发挥作用
2005年全省加工区进出口249.1亿美元,同比增长77.1%,占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的16.9%,高于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增幅 36.5 个百分点。其中,出口 141.4 亿美元,进口107.7亿美元。昆山、苏州工业园出口加工区分别出口 107.9 亿、22.2 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 64%、83%、328.7%。2007年1- 10月,江苏省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额360.3 亿美元,同比增长 28.8%。其中,出口 249.2 亿美元,同比增长33.4%;进口 11.2 亿美元,同比增长 19.5%。全省加工区进出口、出口、进口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幅 8%、9.4%、3.5%。昆山出口加工区继续独占鳌头,进出口217.8 亿美元,同比增长 28.3%,进出口规模位列全国第二。
5.出口产品结构有所优化
江苏省加工贸易早期是以服装、玩具、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现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高。2006年第一季度,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额的 71%。2010 年 1 月江苏省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额为900 亿元,同比增长 60.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565.39 亿元,同比增长 42.3%,而纺织服装类产品的出口额159.36亿元,同比负增长 7.9%。江苏省出口产品档次大幅提高,出口产品结构得到改善和优化。
二、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对外贸易的两种主要方式,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本文拟用出口增值率对两种贸易进行研究,然后,采用贸易对 GDP 的拉动度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对江苏省 GDP 的组成部分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加工贸易与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关系。
1.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出口增值率对比
加 工 贸 易 出 口 增 值 率 反 映 了 生 产 加 工 环 节的 附 加 值 增加程度,通过公式 :出 口增 值 率=贸易出口 - 贸易进口贸易进口,计算出 1995- 2008 年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出口增值率并且对比两组数据,从而了解江苏省加工 贸 易 附 加 值 的 现状由上图可知,一般贸易的出口增值率1995年至2001年经历了一个直线下滑的趋势,之后保持平稳波动,2005年以后又表现出来上涨的趋势。加工贸易基本波动幅度不大,增值率总体而言没有一般贸易波动明显。总体而言,一般贸易出口增值率的平均值要高于加工贸易,因此我们认为江苏省的一般贸易附加值要高于加工贸易。这也证明了,江苏的加工贸易虽然在量上出现了大幅增长,但是其生产的产品仍然是出于价值链低端的产品,附加值比较低,考虑到贸易对经济的作用存在正反两个因素,一是在通过溢出效应发展中国家的 TFP,二是在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使发展中国家被迫专业化于附加值比较低的行业。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江苏省的一般贸易比加工贸易具有更强的溢出效应。
2.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对比
为进一步说明江苏省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与 GDP之间的关系,采用数据模型对 1995- 2009 年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利用SPSS17.0 软件进行回归分析,首先建立多元回归模型:Y=aX1+bX2+cX3+dX4,其 Y为 GDP,X1 为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为X2,X3 为一般贸易,X4 为加工贸易,通过分析得出每一项的系数分别如下表:由上表得出:a=0.369,b=0.428,c=0.094,d=0.123,即Y=0.369X1+0.428X2+0.094X3+0.123X4,从这个表达式的系数可以看出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总额与 GDP 之间均有正相关性。这说明江苏省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对经济增长都具有促进作用。GDP 对加工贸易的回归系数为0.123,说明加工贸易总额每增加 1 个单位,就使 GDP 平均增加 0.123 个单位,而 GDP 对一般贸易的回归系数只有0,094,这表明加工贸易总额对江苏省 GDP 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都是江苏省的主要对外贸易方式,但是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加工贸易对江苏经济增长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促进作用,也直接影响江苏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大力培育和发展加工贸易是促进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选择。
三、对加工贸易提出建议
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是对外贸易多种贸易方式中的两种主要方式,对于经济增长都具有促进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的增加,加工贸易得到迅猛发展,已逐渐赶超一般贸易而成为江苏省对外贸易的最主要方式,同时通过回归分析得知加工贸易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虽然一般贸易的产品附加值要高于加工贸易,且具有更强的溢出效应,但是一般贸易受资本积累的约束,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因此效应比较缓慢。综合上述结论,笔者认为江苏省更应该注重于加工贸易的发展升级,因而针对江苏省加工贸易目前的现状,对加工贸易的转型与升级提出了如下建议。
1.提高加工贸易的本土化程度
从大体上来说,来料加工和进口加工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税务处理上,总结出三个方面:一是来料加工进口材料是全额免税,进口加工进口时要付材料费用,但不需缴纳增值税和消费税,关税的缴纳要看具体哪种材料;二是来料加工的加工费免征增值税、消费税,进口加工不涉及加工费的问题;三是在货物出口时,来料加工免增值税,但不退税,进料加工则免税且退税。而从得出的数据来看,应该扩大进料加工,加工后增值部份可以退税,进口材料免税。从自身来讲,促进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替代部分加工贸易进口的中间投入品,这既可以“借船出海”,又可以在配套过程中充分利用加工贸易的“溢出效应”,提高本土的管理、质量和技术水平。
2.加速加工贸易的转型与升级
通过分析,江苏省加工贸易仍然处低附加值状态,所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拓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渠道;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组织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开发能力;重视高新区的建设;吸取传统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都是加速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有效途径。另外政府部门也应该为企业在加工贸易升级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提供融资、国际市场资讯、人才引进等方面。扩大产品领域,提高产品层次,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引导加工贸易型企业将生产转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加工贸易。
3.降低省内加工贸易的地区发展差距
重视省内教工贸易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加工贸易得到很大的发展,其中苏南地区发展尤其迅速,但是在这同时,苏北地区的加工贸易却仍然没有发展起来,这严重影响了江苏省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政府应给予苏中、苏北地区加工贸易相关优惠政策,对其在发展过程中提供融资、国际市场资讯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帮助。加快苏中苏北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缩小苏中苏南苏北地区差距,使得整个江苏省的加工贸易一起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当省内差距减小后,加工贸易必然会对江苏省经济发展起到更有利的作用。
关于热钱进入我国的渠道,有人概括为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其他非法渠道三大类,经常项目下,热钱通过货物或服务贸易流入我国,资本项目下,热钱通过FDI(直接投资)、证券投资,贸易信贷和贷款等渠道流入。众所周知,国际收支平衡表构成分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净误差与遗漏四大类,其中,经常项目分为货物和服务,收益、经常转移三大类,资本与金融项目分为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两大类,金融项目下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三大类,储备资产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平衡项。以上关于热钱流入渠道的判断并没有给出事实和数据依据,只是猜测而已。
通过对1999年以来我国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各构成项目的增长速度及其占外汇储备比重,结合2005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我国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价格上涨预期不断增强进行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热钱主要通过经常项目下的货物贸易进入我国,2005-2007年我国货物贸易账户余额分别增长45%、62%、128%,占当年新增外汇储备的比重分别是68%、88%、64%,货物贸易是热钱流入的主要渠道。(见表1)
通过对海关进出口数据进一步分析,目前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顺差,1995―2007年,我国加工贸易顺差快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6.1%,特别是2003-2007年,连续五年增长速度均在30%以上,1999-2006年加工贸易顺差占贸易顺差的比重均在100%以上,最高的2004年达到324.2%,最低的1997年也达72.3%,2007年为94.9%,今年上半年为135.3%。
加工贸易包括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出料加工贸易。1995-2007年,我国进料加工贸易顺差高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4%,高于加工贸易顺差4.1个百分点,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国进料加工贸易顺差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加工贸易顺差。进料加工贸易顺差占加工贸易顺差的比重,1995-1999年保持在70%左右,2000-2003年,稳定上升,2004-2008年加速上升,今年上半年,达到94.3%。因此,我国进料加工贸易顺差是加工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也是热钱流入的主要渠道。
其次,热钱通过外国在华直接投资渠道流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直接投资,指的是投资者以寻求在本国以外运行企业获取有效发言权为目的的投资,分为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其中,对外直接投资中包括我国境内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和境内银行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所拨付的资本金和营运资金以及从境内外母子公司间的贷款和其他应收及应付款。
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包括我国非金融部门吸收来华直接投资和金融部门吸收境外直接投资(包括外资金融部门设立分支机构、中资金融部门吸收外资入股和合资金融部门中外方投资存量),以及境内外母子公司间的贷款和其他应收及应付款。直接投资获取有效发言权指的是直接投资者与被投资企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利益关系,并对企业经营管理施加相当大的影响,它往往体现为占企业注册资本的比重和长期投资的最短时限以及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适当地位等。2007年外国在华直接投资1384亿美元,占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30.0%,比2006年增加603亿美元,增长77%,由此可以判断其中可能含有热钱。
第三,热钱通过外债渠道流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负债,包括贸易信贷、贷款、货币和存款、其他负债四项。贸易信贷指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间,伴随货物进出口产生的直接商业信用,借方表示我国出口商的出口应收款以及我国进口商支付的进口预付款,贷方表示我国进口商的进口应付款以及我国出口商预收的货款;贷款,借方表示我国境内机构通过向境外提供贷款和拆放等形式而持有的对外资产,贷方表示我国机构借入的各类贷款,如外国政府贷款、国际组织贷款、国外银行贷款和卖方信贷。货币和存款,借方表示我国金融机构存放境外资金和库存外汇现金,贷方表示我国金融机构吸收的海外私人存款、国外银行短期资金及向国外出口商和私人的借款等短期资金。
2007年我国负债账户净流入818亿美元,比2006年多367亿美元,其中贸易信贷净流入291亿美元,比2006年多159亿美元,贷款173亿美元,比2006年多63亿美元,货币和存款343亿美元,比2006年多236亿美元,其他负债11亿美元,比2006年多0.8亿美元。2007我国净负债比2006年增长81.3%,占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17.7%,可以认为其中含有大量的热钱,并且热钱主要通过贸易信贷、货币和存款流入我国,这与热钱通过贸易渠道流入相响应,也与热钱投机A股市场相应。
第四,热钱通过非官方经常转移流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转移,包括所有非资本转移的单方面转让,如侨汇、工人汇款、无偿捐赠、赔偿等项目。官方经常转移指国外的捐赠者或受援者为国际组织和政府部门,非官方经常转移指国外的捐赠者或受援者为国际组织和政府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或个人。2007年我国经常转移净流入387亿美元,其中非官方净流入388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95亿美元,增长32.4%,占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8.4%。
第五,热钱通过投资收益流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收益包括职工报酬和投资收益两大类,投资收益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它投资的收益和支出,直接投资的收益再投资也包括在此项目内。2007年我国收益净增加257亿美元,其中投资收益净流入213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62.1%,占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4.6%。
以上5个项目合计占我国2007年新增外汇储备的129%,完全可以解释热钱是如何流入我国的。
热钱流入我国的规模
目前对流入我国热钱规模的估计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错误与遗漏项”法,二是残差法。这两种方法估算的主观性成分大,可信度差,并且,两种估算结果的差异大,很难达成一致。我们根据对热钱流入五条渠道的分析,结合进出口贸易统计,确定通过贸易渠道流入我国的热钱规模,结合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确定通过直接投资渠道流入我国的热钱规模,结合国家外汇管理局外债统计,确定通过外债渠道流入我国的热钱规模,然后根据非官方经常转移和投资收益的增长趋势,测算通过经常转移和投资收益渠道流入我国的热钱规模。
通过进料加工贸易顺差估算热钱规模
上面已经分析,热钱主要通过
进料加工贸易顺差流入我国。进料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比率,直接反映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利润率,间接反映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及我国的产业结构,在我国要素价格、劳动力成本,宏观税赋和出口产品价格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进料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比率是相对稳定的,于是,我们可以根据这一比率测算进料加工贸易中热钱的规模。
从1995年以来我国进料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比率可以看出(见图1),1998-2003年,除去2001年(1.616),我国进料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比率稳定在1.5的水平上,2004年后有了明显的上升,2007年达到1.792,今年上半年达到1.890,可以判断,2004年后,进料加工贸易顺差中包含有大量热钱。在进料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比率稳定在1.505的前提下,可以推算出,2004-2007年流入我国的热钱分别为68、211、432、803亿美元,今年上半年为546亿美元。
通过直接投资渠道流入热钱的规模
利用外资是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之一,它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外国在华直接投资联系紧密,但又有明显不同。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按其工作内容和实现方式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其他费用三个部分。建筑安装工程指各种房屋、建筑物的建造工程和各种设备、装置的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置指购置或自制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设备、工具、器具,其他费用指在固定资产建造和购置过程中发生的,除建筑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具、器具购置以外的各种应摊入固定资产的费用。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实际上是以上三部分投资活动中的利用外资,不包括用于关于企业控制权的直接投资活动。因此,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外国在华直接投资会高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活动中的利用外资。
实际情况也和指标解释一致,1999―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外国在华直接投资明显高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活动中的利用外资,1999―2006年两者差距比较稳定,2007年外国在华直接投资迅速攀升,而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利用外资增长依旧平稳,由此可以看出,2007年外国在华直接投资中含有热钱。
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的数据(见图2),可以看到,2005年和2006年有少量热钱,2007年则有大量热钱流入。经测算,2005-2007年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的趋势值分别为689,749和810亿美元,实际值分别为701、781和1384亿美元,差距即为热钱,分别为102、31和574亿美元,合计708亿美元。
通过外债渠道流入的热钱规模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净负债增加,是负债项目借方与贷方之差。它与我国对外负债简表在构成项目是一致的,包括贸易信贷、贷款、货币和存款及其他资产/负债四类形式。
贸易信贷指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间,伴随货物进出口产生的直接商业信用。资产表示我国出口商的出口应收款以及我国进口商支付的进口预付款,负债表示我国进口商的进口应付款以及我国出口商预收的货款。贷款,资产表示我国境内机构通过向境外提供贷款和拆放等形式而持有的对外资产,负债表示我国机构借入的各类贷款,如外国政府贷款、国际组织贷款、国外银行贷款和卖方信贷。货币和存款,资产表示我国金融机构存放境外资金和库存外汇现金,负债表示我国金融机构吸收的海外私人存款、国外银行短期资金及向国外出口商和私人的借款等短期资金。其他资产/负债,指除贸易信贷、贷款、货币和存款以外的其他投资,如非货币型国际组织认缴的股本金,其他应收和应付款等。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净负债增加与我国对外债务简表中的当年外债增加在数额上并不一致,它们之间的差额即无法解释其来源的部分可以看作是热钱。2002―2004年,通过负债项目的外逃资金,分别为25.6、103.9、28.0亿美元,2005―2007年分别为流入113.7、31.7、311.8亿美元,合计457亿美元。
通过投资收益渠道流入的热钱规模
2001-2004年我国投资收益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趋势线方程为v=50.06x-388.94,据此可以推算出,2005年、2006年和2007年投资收益应为11.5、61.6和111.7亿美元,而实际分别为91.2,131.7和213.5亿美元,它们的差额分别为79.7、70.1美元与101.8亿美元,合计251.5亿美元,这是2005―2007年通过投资收益流入我国的热钱。(见图3)
通过非官方经常转移渠道流入的热钱规模
通过非官方经常转移渠道流入我国的热钱规模基本上可以参考投资收益渠道流入的热钱规模的测算。不同的是,2001―2004年经常转移在直线v=47.853x-107.62上,这样测算,2005年和2006年有热钱流出,2007年只有少量的热钱流入,这与实际情况不符。1998-2001年在直线v=14.536x+23.26上,以此为参照,2002―2007年我国非官方官方经常转移分别为96、110、125、140、154、169亿美元,流入我国的热钱分别为35、66、105、116、139、220亿美元,合计680亿美元。(见图4)
今年上半年流入热钱规模测算
今年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增加2806亿美元,假定今年上半年直接投资、外债、投资收益与非官方经常转移渠道流入的热钱之和的增长速度与外汇储备增长速度相同,则可计算出,今年上半年此四项的热钱总量为850亿美元,加上进料加工贸易流入的热钱546亿美元,合计1396亿美元,占今年新增外汇储备的49.8%。
2005年到今年上半年流入的热钱总规模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负增长。2009 年全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下降了 14.8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下降了 2.56%。自 2009 年 8 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单月同比增长转正以来,我国进入了新一轮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期。表 1 给出了《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历年利用外资情况的整理数据和商务部网站提供的 2009 年 8 月以来的利用外资情况的资料。2010 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1057.35 亿美元,同比增长17.44%,超过了“九五”时期、“十五”时期和“十一五”时期的前三年的年平均增幅。
我国目前持续的实际利用 FDI 金额增长并不仅仅是危机之后的反弹回升,而是预示着世界经济将会出现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热潮。联合国贸发组织的《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认为当前的 FDI 流量已出现复苏迹象,并预计 2010 年的世界 FDI流量超过 12000 亿美元,2011 年将进一步上升至 13000 亿美元至 15000 亿美元,2012 年将上升到 16000 亿美元至 20000 亿美元。
世界 FDI 流量增长和国际产业转移加速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全球的经济和金融形势得到好转,企业盈利状况和能力得到改善。根据 IMF 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将增长 4.8%,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或其它发展中经济体,基本上均能实现一定程度的正增长。微观上来看,2010 年世界上很多企业都实现了主营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其中一些亏损企业还扭亏为盈。(2)发达国家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相继制定并出台,其产业结构调整有加快趋势。2009 年 2 月奥巴马签署了以新能源产业为核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并作出了将经济刺激资金投入到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中去的承诺。欧洲和日韩也各自出台了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英国的“绿色振兴计划”、德国的“信息与通信技术 2020 创新研究计划”、韩国的“机器人强国”战略。(3)金融危机中跨国公司的受损程度控制在了一定范围内。金融危机并没有阻止生产国际化的上升势头。2009、2010 年,虽然跨国公司拥有的海外子公司附加值有所减少,但其降低幅度低于全球经济的降低幅度。2009 年跨国公司的产值在全球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创历史新高,而且其海外雇员总数也在提高。(4)各国为吸引外商投资,出台了各项有利于投资便利化的政策措施。2009 年,各国政府出台的外资政策中约有70%是支持放宽限制和促进外商投资的,各国之间共签署了 211 项新的投资协定。而且,投资争端解决(ISDS)机制也得到了改善,一些国家修订了国际投资协定中的投资者与政府间争端解决条款。总之,鉴于各种因素,我国面临着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
国际产业转移是国际分工的模式与结构变动的结果。分工决定交换,因而对国际贸易结构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当前我国面临着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热潮,这对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型来说是一次契机。尤其,本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使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不再是金额和份额的简单增加,而是有了新的发展趋势。
总量上的影响。
目前,随着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流,国家间的竞争优势不再仅仅体现在最终产品和特定产业上,而是体现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上。中间产品在国际间流动越来越频繁,因而加工贸易得以迅速发展。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过程,也是吸引 FDI 的过程。表 2 给出了根据海关统计月报的相关数据整理出的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表 2 显示,首先从加工贸易出口的企业构成来看,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较大,并且基本上逐年上升。1995 年这一比重为 57.1%,到2000 年上升至 70.6%,2009 年进一步上升至 84.1%。其次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方式构成来看,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总额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虽然处于逐年下降的状态,1995 年这一比重为 89.7%,2000 年降为81.4% ,2010 年 1-10 月 份 进 一 步 降 至71.9%,但是加工贸易在外资企业出口中所占比重,要显著高于各类性质企业的平均水平,20101-10 月份,加工贸易在外资企业出口中的比重为 71.9%,在各类企业出口中的比重为 47.0%,高出 24.9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主体,我国加工贸易的规模与 FDI 额直接相关,因而外商直接投资带动了我国加工贸易的规模扩大。
结构上的影响。
我国加工贸易保持总量快速增加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包括产业结构、贸易方式结构和投资主体结构的变化。这都与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构变化密不可分。对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加工贸易的优势主要在于服装、玩具、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生产较少。90 年代中期开始,机电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生产迅速发展,形成了劳动密集型加工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加工并重的格局。表 3 显示的是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优势产业和加工贸易的优势产业的变动情况。从表 3 中可看出,纺织产业由 1995 年的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额中的制造业第一位,降至 2000 年的第三位,再降至 2008 年的第五位,份额连续下降;而电子通信和机械设备产业的份额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再看加工贸易的优势产业变动情况,机电产品虽然在加工贸易出口中排名不变,但份额增长迅速,由 1995 年的 28.24%增至 2000 年的 43.22%,再到 2008 年的 64.67%;而纺织品虽然一直占据第二位,但份额呈直线下降。由此可见,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基本同步的,国际产业转移的高级化必然引起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高级化。
对贸易方式结构的影响。
我国的加工贸易以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两种方式为主。改革开放初,加工贸易以来料加工方式为主,1989 年进料加工进出口额占加工贸易的比重为 53.1%,首次超过来料加工的比重。后来,进料加工贸易的份额逐年增加,1995 年进料加工贸易与来料加工装配贸易的比例为 2.6∶1,2007 年这一比例为 3.8∶1。表 4 给出的是我国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内需率及其增长率的变动,以及与 FDI 增长率的比较。从表 4 中可知,进料加工的出口与进口的差值远高于来料加工,其能够带动国内配套的原材料、零部件及除生产所需原材料、零部件外的其它生产消费的迅速扩大,也就是其内需率的持续提高。这必将也能够带动国内配套值的提高。因而,进料加工比重的扩大,能够带动整个加工贸易的附加值的提高,改善贸易条件。从表 4 中还可以看出,进料加工内需率增长幅度的变动,是与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幅度的变动基本同步的。可见,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扩张和结构变动能够引起我国加工贸易方式结构的变动。
对投资主体结构的影响。
我国的加工贸易投资主体结构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变动而变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初,加工贸易以来料加工为主,同时投资主体以东南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为主,主要是承接香港企业转送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业务。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中期,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开始转向机电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因而逐渐形成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再后来,由于国际产业转移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加速,以及国内企业结构的各种因素,外资企业成为了加工贸易的主要微观组织。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为 84.1%,2010 年,这一比重为 83.7%。在机电产品和其它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上,外资企业的比重更高。这将有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我国内资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能力的培养。
国际产业转移机遇下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战略
加工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一种重要形式,能够对贸易各方带来各种利益,而且能够推动国际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以及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在即将到来的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中,我国的加工贸易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机遇。我们应采取有效战略,保持加工贸易的总量的持续发展,并使其内部结构得到优化。
认清形势,总结历史规律。
为了认清当前的形势,我们需要对加工贸易与国际产业转移的相互关系的客观规律进行认真总结。回顾历史,每一次外商直接投资的大规模增长都能够引起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而且能带动其产业结构、方式结构和主体结构的变动。目前,跨国公司有将整个价值链中更多的环节纳入转移内容中的趋势,而且越来越多的高端制造业企业参与到了国际产业梯度转移之中,因而这给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发展、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甚至是其自身内涵的丰富化,都提供了重要的机会。我们应在认清这种关联性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对国际产业转移与国内产业转移的关系的研究。国际产业转移加速必然引起国内产业转移。虽然加工贸易由于运输条件、交易效率等因素的限制,还不具备直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条件,但是可以依据现有条件,形成东中西部的产业联动,尽量扩大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基地和需求市场的范围。制定加工贸易发展战略,需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的关系、加工贸易的波动性和加工贸易的替代竞争等问题。总之,加工贸易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建立在通过总结经验规律来认清环境的基础之上。
发挥优势,保持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走的是一条多层次的发展道路,也就是高端产业和低端产业相结合、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相结合。虽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但这说明各个层次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是由我国当时的客观条件所必然导致的。虽然加工贸易的前后相关联和溢出效应不如一般贸易,但我国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两者并举才能够实现外贸的健康发展,并获得动态比较优势。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必须得有附加值较低的外向型产业来保障国内就业。因此,不能简单地看待贸易方式结构的调整,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不是替代关系,现阶段保障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目前,虽然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有所上升,而且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替代竞争加剧,但是这都是由我国劳动者素质提高和法制健全所导致的,其它发展中国家能够替代中国承接的只是部分产业领域或者更加低端的领域,而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国际产业转移更加需要中国这种结构的劳动群体来完成全球价值链的重塑。在这一过程中,加工贸易这种贸易方式仍是一种重要载体和途径。同时,我国应充分重视动态比较优势的培育,确定适合我国长期发展的目标产业,使其确立该产业的国际市场主导地位,从而打破被动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路径。
优化结构,合理配置要素。
我国的加工贸易应利用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热潮,主动调节其内部结构。
第一,进一步调整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我国应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具有更高技术水平、更大附加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放在我国来完成,并争取其将研发、营销机构转移到我国。我国应遵照最新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将新能源、信息网络、光电、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加工贸易向高端产业环节升级的主攻方向。另外,应加强利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出口产业,走出质量效益型的发展之路。同时,出台各项政策,为促进加工贸易中对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的打造良好环境,形成以模仿创新带动自主创新的模式。
本文所描述的塑件是接线盒上的一个结构件。作为接线盒主体部件之一,其要与多个部件配合,产品结构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产品上有八个贯穿整个产品的异型孔,要求具有比较高的形状精度和相对位置精度;
产品上具有多出小孔结构,直径尺寸不到4mm;
产品上的小孔与异型孔联通,这将增加模具设计制造的难度;
产品接近中间的位置有一圈宽度仅为2mm、深度最深处达3mm的凹槽;
由于配合的需要,产品上的多处棱角部位,倒圆角半径极小,这对模具加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此结构件选用胶木(又称电木)作为原料,因为胶木具有非常好的绝缘性能,特别适合作为电器的结构件。
二、模具结构设计
该塑件为批量生产,考虑到产品本身结构的复杂性以及模具制造的成本,采用“一模一腔”的布局,模具采用普通的两板式结构。考虑到型腔结构复杂,且产品要求较快填充满型腔,应采用直浇口进料。
1.成型零件结构设计
(1)由于产品结构非常复杂,且部分细微结构尺寸精度要求较高,所以成型零件采用镶拼结构,这样做既能对成型零件尺寸或位置较高部分的成型零件单独进行加工,保证了加工精度,降低了加工成本,而且也便于热处理、修配和更换。
(2)型腔、型芯模块采用斜面锁紧的精定位结构,以保证其较高的相对位置精度。
(3)由于要生产的零件上有两组位置精、尺寸精度要求较高的通孔和异型孔,所以成型这些孔的镶件单独加工,镶嵌于成型主体的模具体积块上,和体积块的配合选用H7/k6的过渡配合,以便拆卸、修配和更换。同时,为了保证镶件不会沿着与之配合的通孔发生滑动现象,在体积块的另一端使用挡块顶住镶件。
(4)注意到零件的两侧的两个凹陷的曲面,由于有配合要求,因此形状和尺寸精度要求较高,零件这部分壁厚很薄,若和模具体积块做成一体很难加工,所以也做成镶件,同时还能起到对模具体积块的定位作用。
2.浇注系统设计
本模具由于镶嵌件较多,若采用多型腔布局势必大大增加模具的加工和装配难度,并且考虑到此塑件要求生产一模的时间较短,产品的表面质量要求较光洁。由于产品的结构比较复杂,为了能够快速充填满型腔,采用单一型腔布局,直浇口进料,这样进料口较大,能够满足快速充填的要求。
(1)最佳浇口位置分析。其分析结果如图1,最佳浇口位置为图中深蓝色的区域(左图),但是由于深蓝色区域型腔结构较为复杂,不适宜作为进料位置。同时注意到零件另一面的淡蓝色区域也很适合作为进料位置(右图),并且淡蓝色区域型腔结构较为简单,因此选择淡蓝色区域作为进料位置。
(2)浇注时间分析。图2是用软件进行的塑件填充分析,得出填充完成型腔所用的时间为0.92秒,满足快速填充的要求。
3.侧抽芯及锁紧机构设计
由于此塑件最大抽芯距离较大,可达5.4cm,相当于抽芯方向上塑件整体尺寸的90%,因此设置了抽芯导向滑块。在进行侧向抽芯时,将固定侧向型芯的滑块用螺钉固定于抽芯导向滑块上,通过抽芯导向滑块与动模板上的T型槽配合导向。这样的设计可以大大减小侧向抽芯滑块的体积,降低抽芯力。
侧向抽芯的锁紧斜面,直接加工在定模板上,不再另外设楔紧块,以便缩小模具的整体体积,使模具结构更加紧凑。但进行这样的设计必须保证斜导柱的中轴线与楔紧斜面平行,或者使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大于斜导柱相对于水平面的倾角,否则无法完成侧向抽芯。由于塑件左右两侧的抽芯长度不一样,为了节省成本,同时减小模具的整体尺寸,两侧的斜导柱的长度也要做成不等的。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注塑产品的原料为酚醛塑料,属于热固性塑料,在进行产品生产时,模具本身要进行加热,所以模具结构中属于动配合的部件,如抽芯导向滑块和动模固定板之间以及斜导柱和抽芯导向滑块之间的间隙要做的比普通注塑模具大些。否则在模具进行生产时由于模具温度较高,会出现活动部件胀死的现象。
4.推出机构设计
本模具采用推杆推出,推杆的布设位置的选择是推出设计的关键。推杆设置位置的选择原则是设置在产品对型芯包紧力最大的位置,并且为了避免产品在推出时被顶破,一般应该选择产品的壁厚较大的位置。经过综合考虑,最终选择的推杆布设位置如图3所示。
事实上本模具的抽芯力主要是侧向的抽芯力,在完成了侧向抽芯以后剩余部分对下模的包紧力并不大,所以选用四根Φ3的推杆推出已经能够满足要求。而推杆的位置应该选择在下模凸出部分的中间位置。
三、结束语
本模具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注塑的产品结构的复杂性和具体的生产要求,在设计的过程中解决了如下问题:
第一,通过对将尺寸精度较高的细微结构做成镶嵌件单独加工,保证了塑件的精度,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尺寸控制。
第二,通过选用直浇口和最佳浇口位置分析,满足了产品快速填充的要求。
第三,通过使用抽芯导向滑块,解决了在侧向抽芯距离较大时,滑块体积过大的问题。
【关键词】东莞 加工贸易 转型升级 价值链 理论。
广东省东莞市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加工贸易非常发达,在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东莞加工贸易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在国际环境发生变化、国内生产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丧失成本优势的东莞加工贸易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
一、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界定及价值链理论。
国际上对加工贸易的定义并不明确,根据《国际贸易实务与合同全书》的定义,所谓加工贸易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贸易方式,人们常说的来料加工与来料装配是加工贸易的两种主要方式。[1].
(一)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
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在整个国际贸易中,不同环节所承担的任务分享着不同价值,一般而言,越是接近产品设计等富含技术含量的环节,其占有的价值就越高,而承担的任务越简单,所能获得的价值也越少。对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 尽量将自己在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地位向上游发展,是其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追求。加工贸易的转型包括多层意义,既有增加加工贸易主体,鼓励更多民营企业参与加工贸易的要求,也有加大国内采购率,转变大量进口发展方式的要求,进而加大加工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工贸易的升级是努力推动加工贸易向产业上游进军, 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使加工贸易能够带来更大的利润,以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更高价值产出。
(二)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最早由美国人波特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提出,其以企业为研究对象,将企业经营活动分成一个个活动单元,对应于价值链上的不同环节,企业的价值就是由一个个活动单元的价值创造实现, 每一个单元的活动都与企业的价值创造有着密切关系,并共同形成一条价值链。后来,古特以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为基础,从企业范围向国家拓展,每个国家或每个地区在全球贸易中占据着各自不同的地位, 其在全球价值创造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与公司在价值链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和价值链系统中其他链条的联系程度决定了其竞争力一样,一国或一地区在价值链中的地位,也决定了该国或该地区的竞争力。古特对价值链理论的应用,突破了波特局限于企业竞争力的范畴,对价值链的完善和价值链理论的广泛运用具有突出贡献。
在加工贸易等国际贸易领域,价值链理论可以更好地分析加工贸易在国际贸易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加工贸易各个环节企业在加工贸易价值链上的地位。[2]对于东莞的加工贸易发展而言,分析加工贸易各个环节的价值, 看清自己在整个加工贸易价值链中的环节, 可使东莞实现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更加明确的目标与努力方向。
二、东莞加工贸易发展格局。
东莞市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比较早且比较发达的地方,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加工贸易体系,在全球加工贸易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加工贸易是东莞对外贸易的主要内容。
加工贸易是东莞对外贸易的开端,时至今日,加工贸易依然是东莞对外贸易的主力军。2013 年东莞市对外贸易总额为1530 亿美元,增长5.9%,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1120.9 亿美元,增长3.3%,占同期东莞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的73.2%。事实上,无论是在东莞的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还是进口总额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都远远超过一般贸易。2013 年,一般贸易在东莞市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仅为19.2%。可以说,加工贸易是东莞对外贸易的主要内容,而且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加工贸易的重要地位依然难以撼动。
(二)加工贸易是东莞经济的主要动力。
东莞的加工贸易发展历史十分悠久, 从20 世纪70 年代的“三来一补”开始,在80 年代逐步形成了服装、纺织、玩具、制鞋、箱包等传统制造产业,90 年代又在日韩和台湾地区IT 企业的OEM 模式下形成了计算机代工产业。进入新世纪以后,东莞的加工贸易在其经济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东莞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加工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传统产品加工贸易。
东莞加工贸易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家具、玩具、纺织服装及鞋等初级产品是其对外出口的主要产品,这些价值较低的初级产品、传统产品多以国际代工(OEM)为主。以2013 年为例,东莞纺织服务、鞋类、玩具、家具等四大传统产品的加工贸易总额为863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72%,在东莞的对外贸易中,传统产品加工贸易依然是主角。
(四)加工贸易发展的主导力量是港澳台商投资。
东莞与香港只隔了深圳市, 与香港有着天然的联系,改革开放之初, 在中央政府众多优惠政策的吸引下,港澳台商对广东省的投资大幅增加,东莞利用其有利地形, 也获得了其中相当的份额。从东莞的情况来看,港澳台、欧美、日本、东盟和韩国是东莞最重要的5个合作伙伴,这5个地区的直接投资占到东莞市的90%以上,2013 年与上述5 个伙伴间的贸易总额达1158 亿美元,其中香港是东莞最大的出口市场,台湾是东莞最大的进口市场。
(五)加工贸易的主要方式是进料加工。
在东莞外贸的最初发展阶段, 来料加工基本上是其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从1978 年香港商人在东莞兴办加工厂开始,到台资与欧美等国资本的大量进入,东莞来料加工贸易获得了极大发展。在进入新世纪以后,进料加工这种企业利润更高的加工贸易模式在东莞逐步取代来料加工成为东莞加工贸易的主要方式。1995年,东莞加工贸易中,来料加工占比是67.8%,到2002年下降到49.1%, 进料加工贸易首次超过来料加工。
2006 年进料加工贸易的比例进一步上升到61.2%,2008 年、2009 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东莞市进料加工有所下降,但随后又进一步上升,2012 年、2013 年东莞进料加工比重分别达到72.4%、74.5%。不难看出,近十年来,东莞的进料加工贸易发展十分迅速,企业也越来越重视进料加工形式, 特别是在国内用工成本和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企业通过进料加工,就近获得原材料,对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三、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人民币升值明显,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失去了价格竞争优势, 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但东莞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加工贸易企业缺乏转型升级意识。
在全球贸易价值链条中, 东莞的加工贸易处于低端,高附加值的产品很少。虽然东莞市有些加工企业主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峻性, 但大部分加工企业对转型升级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 对转型升级的前景顾虑重重。[3]一方面,部分加工贸易企业对国家产业政策倒逼转型的形势认识不清,有做一年算一年、做一天就赚一天的想法,对转型升级的目的、不转型升级的后果没有清醒认识, 造成这些企业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观望。另一方面, 部分加工贸易企业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对转型升级顾虑重重。
(二)转型升级成本压力加大。
东莞加工贸易在国际市场上靠打价格战来抢市场,然而近年来加工贸易企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以往极具竞争力的比较优势正在消失。2010 年,东莞与广东省其他地区一样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 为了缓解用工荒,广东省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全省企业用工成本普遍上涨20%左右。在此情况下,想进行转型升级的加工贸易企业,不得不考虑在越来越高的用工成本、土地成本面前,转型升级的成本将会是以前的数倍。
(三)表现出强烈的飞地效应。
东莞绝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在价值链中以低价值的生产装配环节为主, 这缘于外资企业在东莞的投资办厂,主要是看重当地的地理位置和低廉成本,作为企业的飞地进行建设。相对于企业总部所在地,飞地生产对技术水平要求极低,大多生产附加值低的产品。这些企业一般不在本地进行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 与本地企业的关联度低, 不具备对东莞本地的技术溢出效应与示范效应。[4]可以说,除了有限的税收贡献,这些企业对本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并不大, 很难迅速融入转型升级的环境中去。
(四)核心技术品牌转型升级的力量不强。
东莞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短、延伸性差。虽然从最开始只能生产简单商品, 到现在也可以参与部分产品的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而言,东莞加工贸易并没有从价值链末端前移,缺乏核心技术品牌,转型升级的力量并不强。一方面,设计、研发、服务等环节是销售链中价值更高的环节, 向着这些环节进行转型升级才有可能为企业赢得更好的发展, 但东莞加工贸易企业多数依然是以OEM、ODM 为主, 对产品的设计、研发、销售和服务环节参与不多,想要转型到这些高附加值的环节上去并非易事。另一方面,多数加工贸易企业的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 无法让自己成为独立的产品生产提供商, 实现转型升级的成功率要低多得。
四、推动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目前, 东莞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末端,处于微笑曲线的低谷。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从价值链末端向价值链中上游前进,是东莞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明确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目标与路径。
1.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目标。总体而言,将加工贸易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挺进,从OEM 的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发展, 从制造型企业向创造型企业转变,应该是东莞加工贸易转型的目标。一方面,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向上游或下游挺进。另一方面,加大来料加工向料件国产化转变,以节省企业资金,提高东莞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从目前来看,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有三: 一是实现来料加工到进料加工的转变, 抓住新一轮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将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企业向外转移的机会,淘汰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二是实现“三来一补”到三资企业的转型,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通过自身技术研发参与到全球价值的高附加值环节。三是实现“设计加生产”的经营模式转型,使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及产品的议价权。
(二)推动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具体做法。
1.积极培育高附加值本地民营企业,推动向高价值链前移。东莞加工贸易企业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经济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民营经济在加工贸易中的占比只有10%,这种失衡状态不利于东莞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在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大规模的外资企业撤出,使东莞经济发展遭受重创,对东莞这种严重依赖外资企业的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应该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通过开展有效的产学研结合,创造更多的民营企业合作交流平台,提升民营企业技术水平,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为民营企业进入加工贸易领域奠定基础。通过扩大民营企业对加工贸易的参与,改善东莞加工贸易主体结构。
2. 加强品牌战略, 实现产业链从OEM 到ODM转型东莞加工贸易要实现从OEM(贴牌生产)到ODM(委托设计生产)转型,一方面,要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促使企业从宁可贴牌生产、薄利多销的思维中跳出来,逐步树立自己的企业品牌;另一方面,要增强企业品牌创建能力, 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与长远角度出发,在充分认清企业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开展品牌创建活动,避免企业品牌的大起大落。特别是要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开展行业品牌创建的交流平台建设,通过行业的规模效益, 加速加工贸易企业品牌创建速度与质量。[6]
3. 以优惠的税收政策推动中间产品本土化战略,提高价值链联动效应。现行政策规定,对加工贸易企业的进口料件不征收增值税,从国内采购的相同料件却征收增值税,导致出现国内市场本来可以买到料件,加工贸易企业依然花外汇从国外采购。实现加工贸易企业中间产品的本土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与示范效应, 加之近年来我国企业技术加工能力的提高,完全可以满足加工贸易企业的料件需求。为此,要从政策上鼓励加工贸易企业从国内采购料件,实现加工贸易料件的国内国外采购同一税收政策; 推动中间产品的本土化,提高加工贸易产业的配套率,放大价值链联动效应。
4.鼓励外资企业的核心技术转移,延伸价值链。要鼓励外资企业向本土企业转移核心技术,一方面,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并出台相应的优惠补偿措施,让外资企业能主动转移核心技术;另一方面,提高外资企业的准入门槛,保证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如限制低技术含量企业、不愿意转移核心技术企业的落户等。
【参考文献】
[1]曾贵,钟坚。全球生产网络中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探讨[J].软科学,2011(2):62-73.
[2]罗建兵。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国内价值链构建[J].财经科学,2011(2):98-104.
[3]房慧玲。广东“双转移”的重头戏:推动加工贸易转移———关于广东加工贸易转移研究[J].南方经济,2010(2):74-81.
[4]龚惟平,董华。珠三角加工贸易企业升级转型研究[J].产经评论,2010(6):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