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耐用消费品

耐用消费品

时间:2023-05-30 08:53: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耐用消费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耐用消费品

第1篇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特约商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支持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促进经济发展和市场的繁荣,双方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根据《_________银行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管理办法》,经友好协商,就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业务进行合作的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以资信守:

第一条 双方合作的原则

双方承诺坚持依法经营、平等互利、诚实信用的合作原则,互不欺诈,互不侵犯对方权益。

第二条 耐用消费品贷款适用商品

甲方就乙方依法销售的放置于_________区(市)_________路(街)_________号的_________内的耐用商品对符合贷款条件的消费者发放个人消费贷款。

第三条 有关名称界定

本协议所称个人耐用消费品是指本协议第二条所述场所的正常使用寿命在两年以上,单价不低于人民币_________元的家庭耐用消费品或累计价值在人民币_________元以上的数件家庭耐用消费品。

第四条 甲方承诺

甲方为确保与乙方合作的顺利进行,甲方承诺如下:

(一)对乙方推荐前往甲方申请个人耐用消费品借款并符合条件的消费者,保证在收妥消费者全部资料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审查完毕,作出是否同意发放贷款的决定,并告知乙方。

(二)甲方与消费者签订《_________银行个人耐用消费品借款合同》之后,在没有特殊情况下,依据该合同约定的付款方式在五个工作日内将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款项(包括贷款和客户的自付款)划入乙方在甲方营业网点指定开设的基本结算户内。

(三)甲方划转贷款资金后,应及时将自付款转账凭证回单、“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支付凭证(收账通知)”、《_________银行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申请书》(第二联)传真给乙方,乙方据以发货。

(四)甲方保证及时向乙方提供消费者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运转情况和其他资金信息。

第五条 乙方承诺

为保障与甲方合作的顺利进行,乙方承诺如下:

(一)乙方应配合甲方做好发放贷款申请表、贷款资料清单、贷款宣传资料等工作,配合甲方做好营销活动。

(二)乙方保证消费者在本协议第二条所指定地点购买的商品符合国家的有关商品质量标准和商品销售的合法性。若消费者和乙方就购售的商品有争议,由消费者和乙方按国家现行法律规定解决,与甲方无关。

(三)消费者在持有甲方出具的购买个人耐用消费品自付款转账回单、“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支付凭证(回单)”、《_______银行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申请书》(第一联)及其个人有效身份证件后,乙方经核对转账回单与甲方传真一致后,为消费者办理提货手续。

(四)乙方在甲方开立基本结算账户,销售资金结算委托甲方办理。

(五)乙方保证将甲方发给消费者的全部贷款用于本协议第二条所指个人耐用消费品的货款支付,不得挪作他用。

(六)乙方应及时向甲方提供耐用消费品销售政策、价格等有关市场信息,以利于甲方的贷款决策。

第六条 商业秘密

双方对在合作过程中知悉的对方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对任何一方因泄露对方商业秘密造成损失的,泄密一方负有赔偿责任。

第七条 协议的变更、终止

对本协议任何内容的变更,或未尽事宜,双方承诺经友好协商,另行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本协议在合作期限内,双方同意不得提前终止。确因客观原因,一方需要终止协议时,应提前通知合同另一方,共同就协议终止后的双方权利义务达成一致意见。

第八条 纠纷解决方式

双方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则任何一方均可依法向贷款行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起诉。

第九条 合作期限

本协议的合作期限为一年,从本协议生效之日起计算。合作期满后,双方就是否延长合作期限可另行协商。

第十条 协议生效

本协议经甲方双方有权签字人签字后盖章生效。

第十一条 协议文本份数

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______________乙方(签字):___________

第2篇

根据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cn)对国内70多家券商研究所1800余名分析师的投资评级数据进行的统计,本周投资评级上调居前的30只股票中,行业分布比较分散:家庭耐用消费品、机械制造、媒体行业排名依然第一,分别有4家公司入选,电力设备、电子设备与仪器、运输基础设施、媒体行业各有2家公司入选,本期我们选择家庭耐用消费品行业进行点评。

耐用消费品产业的内销和出口销售增速将放缓。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环比减缓和国内金融资产缩水,使得国内消费支出缺乏有力支撑。而且,耐用消费品的销售额波动幅度一般大于日用品。相比4月份,5月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增速下滑16.6%,增长势头预计继续放缓。

人民币持续升值将使我国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面临挑战。由于我国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的顺差未能有效减少,预计人民币升值进程仍将持续。汇率是影响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变量,我国过于依赖出口的产业结构和低成本生产要素的竞争基础将受到严峻考验,影响深度可能不低于日本19世纪80、90年代的情形。

企业应对能力分化。两类企业有望能有效应对当前恶劣形势:1、全球性竞争力明显,能够通过提高效率、提升研发、控制品质等方式抵补生产要素成本上涨的影响。值得注意的,在能源价格飞涨背景下,节能运营及制造节能型产品已成提升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2、满足国内特有需求并拥有强健的竞争壁垒,能无需过于考虑国际间相对优劣势的变动。

国内企业投资价值显现。广发证券分析师认为从市盈率、市净率、盈利能力、增长速度等角度综合比较,国内企业的投资价值已经不低于国际同行。重点关注以下公司:具备国际竞争力――格力电器;满足国内特有需求――九阳股份;有望在美国经济企稳后盈利能力反弹――海鸥卫浴。

青岛海尔(600690)

发展取决于关联交易的解决

从长期需求看,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家电普及率提升、更新换代和产品升级加快,以及农村市场启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白色家电行业将持续景气。

公司属于国家一级企业,主要从事电冰箱、空调、电冰柜等白色家电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主营业务比重分别为40%、35%、7%,空调器和电冰箱业务占70%以上的收入份额,是利润的主要来源。其中,冰箱是为海尔创造收益最高的品,而空调的销售成绩不是很理想。2008年一季度,青岛海尔实现营业收入82.36亿元,同比增长27.68%;实现净利润1.73亿元,同比增长31.81%;实现每股收益0.129元。从销售分产品增长率及毛利率情况看,近几年来,公司各个产品单元的毛利率纷纷上升,其中电冰柜和小家电的毛利率水平较为突出。

从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看,落后于格力、美的。我们认为除了空调销售的不利因素,费用的迅速增长更是直接原因。根据2007年报,公司销售增长27%,但营业费用增长75%,管理费用增长31%。营业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分别从8.6%、3.9%上升到11.9%、4.0%,直接导致盈利远远低于销售增长。

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显示,公司2008至2010年综合每股盈利预测分别为0.65、0.82和0.92元,对应动态市盈率为17、13和12倍。当前共有17位分析师跟踪,6人建议强力买入,8人建议买入,3位建议观望,综合评级系数1.82。齐鲁证券分析师认为不考虑公司收购海尔电器后增厚的收益,预测公司08年EPS为0.45元,09年EPS为0.50元。如果完成此次收购,预计08年将增厚青岛海尔每股收益为 0.04元,预计08年青岛海尔每股收益将达到0.49元,与07年持平。按照20-25倍市盈率估值,未来6个月目标价位约在9.8 -12.25元左右,给予“谨慎推荐”的投资评级。

从白电整合的角度,仍存在海尔集团与海尔投资持有的海尔电器54.58%的股权,全部转给青岛海尔的可能,届时对每股收益将有较大影响。

四川长虹(600839)

获南方证券破产受偿资产

四川长虹(600839)近期公告称:收到南方证券破产清算后的第一次受偿资产,主要包括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664)流通股份420万股、哈飞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600038)流通股份109万股和现金708万元。

南方证券事件回顾:南方证券由于违法违规经营、管理混乱,为了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2004年1月2日,中国证监会和深圳市政府对南方证券实施行政接管。接管后,南方证券各项业务照常经营,由政府成立以专业人士为主的接管组负责南方证券的经营管理和运作。

清算完成后,公司享有南方证券破产债权2亿元。公司曾委托南方证券进行国债投资,资金总额为1.8亿元。南方证券被政府接管后,公司于2004年年报中全部计提了减值准备。2008年4月20日,公司收到南方证券破产清算组出具的《南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破产清算组权利申报审核通知书》,确认公司享有南方证券破产债权合计约2亿元。

第一次受偿资产价值约7,338万元,若套现证券资产,将增厚公司业绩0.04元。受偿资产中的证券资产按照2008年6月25日收盘价计算,哈药集团(600664)流通股市值4,915万元,哈飞股份(600664)流通股市值1,716万元,受偿资产总价值约7,338万元。如果公司按照2008年6月25日收盘价对证券资产套现,该部分受偿资产约能增厚公司业绩0.039元。另外我们将密切关注公司对南方证券剩余债权受偿进程。

第3篇

关键词:电子废弃物 前景预测 GM(1,1) 残差修正 插值

目前世界各国循环经济有长足的发展,城市电子废弃物回收作为循环经济重要的一部分愈加受到重视。 “城市矿产”这一概念涉及到城市工业废弃物与居民耐用消费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信息技术的推广,近年来居民部门在城市电子废弃物回收中占比越来越大。2010年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城市矿产回收示范基地,加强对城市电子废弃物的利用。然而由于不同种类耐用消费品销售量、报废年限等特征量均有所差异,因此要实现电子废弃物合理、有效的回收,需要对不同类型产品进行需求量的预测。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完善的城市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因此定量分析我国城市矿产回收行业前景的研究较少。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电子废弃物回收立法及处理体系研究。在立法方面,王红梅等(2010)强调对比国内外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系统并提出对我国法律体系发展的启示;韦嘉燕(2010)综合分析我国电子废弃物立法现状得出该行业的困境与出路;王杨(2012)通过分析我国内立法现状,提出国外经验的借鉴意义。该方面的诸多研究也促进我国近几年来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迅速进展。在前景预测方面,学者多使用定性的方法对电子废弃物回收行业未来发展前景进行评估,如周全法(2006)通过分析电子废弃物处置情况及现状对国内外相关行业进行综合评述其发展趋势。本文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耐用消费品保有量进行预测,估量出未来五年内主要电子废弃物的报废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预测模型的建立

灰色是介于白色与黑色之间的一种状态,代表数据中包含的不确定性。GM(1,1)模型的优点在于所需数据量少,可以在有限的数据中寻找自身的内在规律,从而到达白化灰色信息的目的。

(一)数据选取及处理

本文选取我国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①作为原始数据,该数据集给出了16种耐用消费品以五年为间隔的从1990~2011年的六组数据。由于在进行预测时较大的时间间隔会导致数据量小,进而拟合结果差异大、预测能力弱,因而在这里运用插值法将数据进行处理。结合数据本身状况,我们认为1990~2010年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并不具有明显的曲度,因此我们选用拟合效果较好的cubic插值法,得到以下结果:(图 1 )

GM(1,1)可分为直接建模与一次累加建模,两种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数据偏离度。当偏离度R较小(■)时,直接建模法的模型精度较高模法,反之则一次建模法精度较高。计算1990~2011年原始数据③偏离度得到如下结果(表一):

由表1计算得到的偏离度可得,15个耐用消费品指标中有6个指标数据偏离度■,因而下文采用一次累加建模法对各指标区2012~2016年的耐用消费品保有量进行预测。

(二)GM(1,1)模型

1、模型假设

为保证原始数据符合GM(1,1)要求,假设上文中经插值计算所得数据能够反映真实结构且未来五年内社会发展过程中居民持有的耐用消费品数目稳定增长、无显著的持有或丢弃变化。在已有假设下,本文将已知的1990~2011年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矩阵记为■,建立预测模型。

2、模型的建立步骤

确定模型的累加序列■:将原始序列■进行一次累加得到■,在此基础上可生成离散形式的微分方程■ ④,即为■模型。

求解离散形式的微分方程:对微分方程进行求解得到带有参数序列的离散响应■,将求解出的参数序列■带入上式可即解出■。

累减还原:通过建立还原方程对■序列进行累减还原■,此时数据被还原为■,由此得出预测结果。

(三)模型检验

灰色预测模型检验的方法有多种,在此选取度量较为全面的后验差检验法。后验差检验包含两个指标:均值方差比c⑤:均值方差比越小越好。c越小,表明原始数据离散程度大,残差的离散程度小;小误差概率p⑥:小概率误差越大越好。p越大,表明残差与残差平均值之差小于给定的0.6745的点较多,预测值分布较均匀。

表2显示后验差检验法的四个等级。经计算后得到将32个地区计算结果进行整合,得到包含“计算机”等4种耐用消费品预测结果未通过检验,具体信息如下:(表3)

分析该结果出现的原因,我们认为虽然所选数据的性质符合GM(1,1)的基本要求,但并不具备序列波动小、发展趋势明显的特点,这是受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受社会发展程度、个体收入等多种因素影响,由此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使其预测精度较低。为了提高预测结果可信度,本文采用GM(1,1)的灰色残差模型,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数据进行修正,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

二、灰色残差模型的建立

相比于GM(1,1)模型对数据的高要求,灰色残差模型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根据残差的正负情况来对模拟值进行修正,使之在一定范围内回归真实值。

在对残差进行修正的过程中,将X1与■相对应的残差序列表示为■。进一步的,依照上文GM(1,1)模型的步骤确定累加序列、生成微分方程,进而得到离散相应:

■ (1)

与上文GM(1,1)模型离散相应不同的是,(1)式中多出了修正系数■(通过■得到)。■系数存在的意义为根据对应数量发展系数a的正负情况对原模型的模拟值进行一定程度的对冲,使之向真实值有一定量的回归。

将■系数代入(6)式进行化简,可得到■的最终表达式:

■ (2)

在以上步骤的基础上,仿照GM(1,1)累减方程将■进行还原,得到原始序列修正后的预测值■。

在精确度检测方面,残差模型与上文中GM(1,1)的检测相同,同样运用后验方差比C以及小误差概率P来描述。

按照以上步骤进行计算,上文已通过检验的耐用消费品精确度进一步提高,上文中未通过检验的4种产品检验结果如下:(表 4)

在修正后的残差模型中,仅有“固定电话”一项不能通过检验,这是由其非单调的固有性质决定,因而不能通过残差修正的方法进行改进弥补,出现较大误差难以避免,在下文分析中不再讨论“固定电话”项目。除此项目之外的其余耐用消费品数据均通过检验,因而认为该预测模型有效,预测结果具有较强的可信度。

图2列示了修正后的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数据。

由图2的结果可根据耐用消费品未来拥有量的增长速度将其分为三类:a.快速增长型,包含移动电话;b.稳定增长型,包含计算机与空调;c.缓慢增值型,剩余12类耐用消费品。根据以上数据及各类家电理论报废年限来进行预测,得到各类耐用消费品未来五年内的理论报废量(图3)。

三、结论与展望

结合上述模型及所得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我国城市矿产发展前景较好:虽然各类耐用消费品保有量增速差异大,除未通过检验的“固定电话”外,各类耐用消费品均为增长的趋势。增长较为显著的家电有诸如“移动电话⑦”、“计算机”、“空调”等,这预示着城市居民将成为未来电子废弃物回收业稳定的货源,这也为回收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不同种类耐用消费品发展前景差异大:图2显示高科技电子产品以及生活必需通讯设施在未来的需求量仍然强劲,而利用率较低、发展相对落后的产品则趋于衰退。针对该现象,相关企业应加强分类回收力度,在保证回收产品全面性的同时注重专业性发展,顺应现阶段社会发展潮流,对拥有量的大、报废率高的产品加大回收量、优化处理模式、提高再利用率。

我国居民回收观念落后,现有模式有待改善:如果认为以上预测结果为理论报废量,则结合实际将其与实际报废量对比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相距很大。这一方面说明我国耐用消费品回收行业缺乏主动性与竞争性,每年有大量产品流入个体回收作坊中;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我国居民安全意识不足,循环理念不强,导致大量应报废产品在继续使用或在二手市场出售。

根据以上预测结果及结论,可以认为我国未来城市居民耐用消费品回收行业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政府通过出台相应政策可以促进该行业的发展,如我国过去实施的“以旧换新”对废旧家电更新换代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另外,通过对现存不规范回收方式进行整改,建立专业部门的回收系统,集中以居民为源头的回收渠道以及提高居民循环理念,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电子废弃物回收行业的发展,对实现突破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以上模型能够较好的对我国城市居民部门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发展前景做出较好的预测,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GM(1,1)模型假设较为严格,我国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并不完全满足该要求,如上文中未通过检验的“固定电话”,这使得该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瑕疵。此外,由于插值法带来的细微误差也很难通过量化的方式来避免。该问题也需要在将来也应得到进一步解决。

注:

①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②图中圆圈表示为未进行插值的原始数据,曲线为插值后所得16种家电数量

③经插值补足后得到的1990年至2010年的22组数据

④ a为发展系数,反映变量的发展趋势;u为灰色作用量,反映数据间的变化关系;B为数据阵,Yn为数据列,可构成参数序列■

⑤ ■,其中s1、s2分别为模拟误差序列、残差序列的标准差

⑥■根据以往研究,在此假设小误差概率的系数为0.6745

⑦由于“移动电话”预测值在15组数据中过高,因而在此未将其与另外14个数列共同体现在图形中,以避免造成大量较小数据不清晰

参考文献:

[1]张大海,江世芳,史开泉.灰色预测公式的理论缺点及改进[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

[2]陈秀锋,孟红.灰色残差模型在区域物流量预测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时代.2011

[3]周全法.国内外电子废弃物处置现状与发展趋势[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

[4]王红梅.国外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系统及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对中国的启示[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

第4篇

在成熟市场上,需求基本上都已经到了一定的规模,市场的商品普及率很高。这时候会有新的消费者出现,应该都是比较年轻的人群,或者是第一次购买的人群。如果是耐用消费品,这个人群基本上是更新换代的一波人群;如果是快速消费品,则是有品牌忠诚度的人群。这两个人群要把他们分开来看。

■ 耐用消费品的定位

在成熟市场上,耐用消费品的定位要注意的是消费人群永远是新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新的消费人群永远都喜欢最新款式及最新功能的产品。所以,在同等品牌条件下,更新的款式、更新的产品内涵、更新的科技手段,总是可以轻易地抓到这些人群;如果在同等产品条件下,品牌所体现出来的优势就会更重要。

在成熟市场上,消费该类产品的消费者有第一次消费的,也会有重复消费的。如果只为了追求产品的销量,可以定位在以往教育过的人群。在产品款式基本符合需要的条件下,追求价格上的合理性。

如果为了吸引第一次消费该产品的人群,就要找出该人群中的个性人群,从产品的外观款式、功能特点上做出个性来,满足这些人的爱好和品位。当然,这只是抢夺市场的一种定位,而这种定位的目标是为了增加市场份额。

电脑、彩电、冰箱等都属于耐用消费品,它们的产品利益基本相同,所以各自要找出自己的定位,如是大众的、个性的、专业的、耐用的,还是价格实惠的,总之,需要找出自己的一个位置。

■ 快速消费品的定位

快速消费品则不同,它的产品相对固定,市场也相对固定,消费该产品的人群在短期内消费该产品的频率比较大,而这种高频率就要求企业做出品牌,因为品牌忠诚度是最有作用的。

快速消费品在成熟市场上的做法是,第一要考虑启发新的需求;第二要考虑满足已有人群的这种品牌忠诚。启发新的需求是需要将产品的普及率增大,而品牌忠诚则是能增加产品的消费频次。这两种做法一个是横向的,一个是纵向的。横向的很多人都会做,但纵向的做起来就比较难。企业要想得到市场人群对产品的品牌忠诚,就必须首先得到市场对企业品牌和产品的认同。因为得到了认同之后,才能得到消费者的好感,而且还要让这种好感永远新鲜,永远不会消失,这是相当难做到的。

纵向定位需要坚持品牌表现的统一性原则,品牌管理的一贯性原则,并运用好推广的拉力与渠道的推力在这些原则下的配合方式等,在这些纵向的市场化运作中,和消费者的情感互动是融合在其中并要充分加以体现的。所以,成熟市场的快速消费品定位,一定要有品牌观念。

方便面、口香糖、饮料等很多产品都属于快速消费品,它们的市场定位中有很多感性的因素,所以在市场定位时既要表现产品方面的内容,也要体现感性的品牌内容。比如方便面的味道好、饮料的口感好等就属于感性的产品利益,而品牌的市场表现也是其定位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5篇

关键词:消费金融;消费金融公司;信用体系;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4―0082―04

2010年1月,经银监会批准,北京银行在北京设立独资的北银消费金融公司;中国银行联合百联集团和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公司在上海设立合资的中银消费金融公司;成都银行联合马来西亚丰隆银行在成都设立四川锦程消费金融公司。随后不久,我国首家外资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也获准在天津筹建。

在我国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能力低下的情况下,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下,为了维持我国经济增长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在此背景下,消费金融公司的推出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可以提升个人消费能力,激活潜在消费市场,带动有效需求;同时还可以丰富金融机构的类型,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一、我国消费金融公司的特点

(一)设立门槛高

《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试点办法》)规定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出资人总资产不低于600亿元,入股资金必须是自有资金,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不低于3亿元,非金融机构的净资产率应不低于30%的条件,并且要具备5年以上消费金融从业经验。目前来看,符合这样的设立条件的机构大多是商业银行。

(二)不能吸收存款

消费金融公司不能吸收公众存款,其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此外,它还可以从同业拆借、向金融机构借款、办理信贷资产转让,经批准发行金融债券、与消费金融相关的咨询、业务、代销与消费贷款相关的保险产品、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收益等其他业务中获得资金。但在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尚不完善、同业拆借期限较短的情况下,这些外来资金来源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需求。

(三)提供快捷、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贷款

消费金融公司为个人提供小额贷款。无须抵押担保。大大降低了获得贷款的门槛,使得那些收入相对较低而无法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消费者有了新的融资渠道。此外,消费金融公司消费作为较为专业的消费贷款提供商,其客户量大而分散,要求其贷款决策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作出,凸显其便捷性。

(四)贷款额度及审批具有特殊性

消费金融公司向个人发放消费贷款,不超过借款人月收入水平的5倍。只有已申请过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且还款记录良好的老客户,才可得到一般消费贷款。可以看出,对贷款额度及一般消费贷款的授信安排分别是为防止消费者的过度消费及防止一般个人消费贷款的挪用,但这一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规模。

(五)业务范围受限

试点阶段的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主要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及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前者通过经销商发放而后者是消费金融公司直接向贷款人发放。目前的贷款业务不涉及房地产贷款和汽车贷款。由于车贷和房贷是我国消费贷款中需求占比较大的贷款类别,消费金融公司在这两类贷款上的经营受限使其较商业银行优势并不明显。

(六)利率设定具有自主性

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在利率上的安排是最高为基准利率的4倍,允许一定范围内的浮动,消费金融并可以根据消费者的真实风险而进行自主定价以覆盖其所承受的风险。按照我国目前的贷款基准利率计算,消费金融公司贷款利率最高达20%以上。为更具竞争力,试点阶段的贷款利率可能达不到最高程度,但由于该类贷款的高风险性特征,其利率也必然不会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金融公司所提供的消费贷款,与信用卡公司或者银行的信用卡融资、银行无担保产品以及典当行的贷款等较为相似,都属于消费信贷产品(见表1)。但它们也有所区别:(1)消费贷款主要针对中低端收入客户,而信用卡融资和银行无担保贷款分别对高中端和高端收入客户;(2)典当融资由于除利息支出外,还要支付其他费用,融资成本最高(赵倩,2009);(3)贷款期限一般都较短,信用卡融资期限最短,银行无担保产品的期限最长;(4)除典当融资外,其他均不需要抵押。

二、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一)竞争力不强

目前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都可以由信用卡来提供,并不存在较强的竞争力。理由是:第一。信用卡免息期使其相对于消费金融公司具有成本优势。第二,消费金融公司贷款指定购物商场,而信用卡无此限制。第三,信用卡是支付工具,可以全球通用,成为网上购物的重要支付手段。第四,信用卡既具有循环信贷功能,又具有分期付款功能,是小额贷款业务无法企及的。第五,最高贷款额度是消费者月收入的5倍,可能低于信用卡可以授予的透支额度。第六,信用卡业务已相对较成熟,提供刷卡消费奖励、积分换礼等增值服务(张奎,2009)。

(二)目标客户群的地域受限

消费金融公司目标客户群应是中低端客户,与信用卡的高中端客户群的定位相区分。目前消费金融公司在城市试点,客户群选择方面如上海的消费金融公司试图选择比较优质的客户作为试点对象。事实上。购买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耐用消费品对这些优质的城市客户来说,并不是一笔很大的消费支出,其耐用消费品贷款吸引力并不强。相反。我国农村居民对家电、农机具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较大。是耐用消费品贷款较大的潜在客户。目前我国将要建立的消费金融公司数量较少,选择区域在大城市试点,不能马上惠及广大农村消费者。

(三)无法改变居民消费倾向

我国居民长期养成的消费习惯是阻碍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首先,居民具有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我国居民具有储蓄的传统,一般倾向以当期收入为基础来消费支付。而不会选择负债的形式来购买日常家用消费品。其次,居民具有观望心理。家电、电子产品更新速度快、降价速度快。其价格高时,即使无能力购买居民也不会去借贷,而是采取观望的态度,等待降价后有能力购买时再买。再次,我国居民的医疗、住房以及教育等支出比例较高,老百姓有钱一般也不敢随便花在耐用消费品上。

(四)产品供需不对称

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产品将汽车贷款和房屋贷款等信贷排除在外,而只面向家电、旅游、婚庆、教育、装修等消费项目。事实上,目前这一类消费信贷只占市场需求的20%。而房屋和汽车信贷余额占个人消费信贷余额大概80%。因而,对于居民来说,房贷和车贷

更具有迫切性,而消费金融公司无法满足。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对于服务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大,这方面的支出较商品消费来说较高,比如医疗支出有时会是很大一笔开支。因而,服务消费贷款对居民来说存有潜在需求。目前我国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产品都是商品消费贷款,无法覆盖居民服务消费贷款需求(郝智伟,2009)。

(五)经营风险大

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贷款应以“快捷、无担保”为特点。而二者的结合可能是风险的来源。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贷款无需抵押担保。完全靠个人信用。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尚不健全,征信报告因数据来源局限难以全面覆盖。近期由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协助中国人民银行开发出的个人信用评分系统尚属测试阶段,无法在消费金融公司业务中全面运用。另外。消费金融公司做授信决策时,客户收入信息是重要信息。由于我国收入确定机制尚不明确,收入造假时有发生。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客户的月收入可能被夸大,导致消费放贷规模被放大,潜在风险扩大。

(六)资金来源有限

消费金融公司不允许吸收存款,初期资金来源全部为自有资本。可以从事同业拆借、向金融机构借款、办理信贷资产转让,以及经批准发行金融债券等业务。从现有商业银行经营来看,耐用消费品贷款和一般消费贷款风险较高。坏账一旦发生,应有相应的资本冲销。消费金融公司设立初期从自有资本中划拨这部分准备金。当坏账率足够大。自有资本无力冲销所有风险时,需要靠外来资金支撑业务发展。目前国内资产证券化处于试点阶段,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基本行不通。发债由于其严格的审批条件而无法灵活使用。因此,资金有限可能成为消费金融公司无法持续发展的原因。

三、国际经验

(一)主体多元化

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市场中,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主体大都呈现多元化的形态。商业银行并不是其中的主要部分,更多的是其他类型的机构。例如,美国消费信贷的主要提供者有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储蓄机构、信用社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日本消费金融公司包括专门向工薪阶层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公司和票据贴现公司,还有当铺、信用卡公司、邮购公司和综合租赁公司等。众多的主体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使消费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为消费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动力(喻强,单昕欣,2009)。

(二)产品丰富

国外消费贷款的品种较为丰富,一般包括两类:(1)特定用途的贷款,如家庭耐用消费品销售商户POS贷款、商家会员卡、汽车贷款、住房装修贷款等:(2)未设特定用途的现金贷款,如现金贷款、现金透支、循环信用等。家庭耐用消费品贷款通常是指用于个人或家庭购买电器、家具、健身器材、音乐器材等耐用消费品的信用贷款。而无特定用途的现金贷款主要以现金支付,针对个人用途的小额贷款,通常为无担保的信用贷款,以借款人的诚信和还款能力作为放款依据(陈琼,杨胜刚,2009)。

(三)信用体系完善

以美国为例,20世纪初它就开始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工作,到20世纪中期。消费信贷的各种制度都逐步完善。它有专门的征信机构Tram Union、Equifax和Exqerian提供消费者信用服务,拥有庞大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大量的信用管理人员。此外,它还拥有比较完备的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将信用产品生产、销售、使用的全过程纳入法律范畴。

(四)风险管理手段完备

西方消费金融公司一般都具有比较严密的风险管理程序,主要包括内部信息系统和外部征信系统,具体包含:(1)获取尽可能详细且经过核实的客户资料;(2)录入贷款申请、贷款处理系统判定违约几率和贷款欺诈的可能性。确定风险加权价格和最高贷款额度;(3)贷款发放后,对客户贷款账户进行持续监测,收集客户的还款信息,及时更新客户数据库,并对逾期账户提出预警以备催收。

四、发展我国消费金融公司的出路

从目前几家预备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的情况来看,它们与国际上成熟的同类公司还存在较大差距(见表2)。

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发展我国的消费金融公司应当注意以下七个方面:

(一)丰富设立主体

当前我国相关政策对设立主体资格方面的规定,使得银行成为满足设立条件的几乎唯一的主体。设立主体过于单一,无法形成很好的竞争,缺乏消费金融产品创新的动力。因此,长远看来,设立门槛应相应降低,让更多的机构能够加入到投资主体中来。

(二)应开拓农村市场

农村对家电、农机具等耐用消费品和消费贷款需求均较大。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因此。应积极开拓农村市场,考虑将具有稳定收入的农户做为服务对象,提供家电、农机具等耐用消费品贷款,同时发展以教育为重点的一般消费品贷款(郭新民,2009)。

(三)扩大产品范围

与车贷和房贷相比,耐用消费品贷款和一般消费品贷款在居民消费信贷需求中所占比例太小。借鉴国际经验。消费金融公司长期来看还是应将车贷纳入其经营业务范围。若提供车贷,其直接竞争对手有商业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比起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在资金成本方面没有优势,但可以提供更专业的汽车金融服务。比起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对居民的消费习惯更了解,更能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四)尝试服务消费贷款

目前我国消费贷款基本是商品消费贷款,没有涉及服务消费贷款。对于我国居民来说,除了购车、购房外,养老、医疗和教育在居民消费支出中都占有较大比例。虽然医疗保险可为城市居民的医疗支出提供一定的保障。但特殊情况下居民的实际医疗支出仍较大。鉴于此,应当将医疗支出纳入消费贷款的业务范围。消费金融公司应考虑与医疗机构合作间接贷款,也可采取直接贷款给客户将医疗贷款业务积极展开。

(五)加大促销力度

由于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来源有限,业务规模的扩大及经营业绩提高应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消费金融公司应积极向消费者开展消费金融知识讲座,引导消费者接受其产品。此外,还要拓展营销渠道,扩大消费贷款可以触及的商家范围,与商家合作为客户提供更完善的服务。最后,借鉴国际信用卡业务开展经验,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设计出个性化产品,为消费者提供附加服务。

(六)完善信用机制

由于我国征信体系尚处初步阶段,相关法律不完备。消费者信用记录不易获得等,给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开展增添了困难。短期内我国不可能建立起像国外那样健全的信用体系,消费金融公司应积极与银行、电信等机构合作获取消费者信用记录,同时充分利用央行的征信数据尽可能多地获取信用信息。鉴于我国网上购物日益流行,消费金融公司还可以考虑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获取消费者的信用数据。

(七)加强内部风险管理

应建立严格科学的贷款审核制度和审批流程,审慎审批。从源头控制风险;和商家合作即时跟踪贷款去向。以加强贷后风险控制;建立风险预警指标,及时反映消费者的贷款风险状况;建立合理的催收技术,收回不良贷款。

参考文献:

[1]赵倩.典当融资[J].现代经济信息,2009(8)

[2]张奎.简析消费金融公司对信用卡业务的影响[J].中国信用卡,2009(6)

[3]郝智伟.消费金融公司:挑战重重,难担重任[J].IT经理世界.2009;9

第6篇

(小标题)消费信贷“门槛”抬高起波澜去年下半年以来,上海南京路上的第一百货商店一度热闹非凡的个人耐用消费品柜台贷款逐渐冷清下来。建行、中行、上海银行对耐用消费品个人信贷业务相继挂出了“免战牌”,工行、交行则升高了 “门槛”:工行规定这项业务今后只对“银行、证券、保险、跨国公司、股份公司的管理人员,公务员,律师”或月收入3000 元以上人员发放贷款;交行规定只对“公务员、银行职员、医生、教师”发放贷款。

“上海银行界正面临个人消费信贷崩溃危机”等标题赫然出现在一些报纸的版面上,在商家和消费者中间也激起不小的波澜。

上海第一百货商店信用消费推广部主任吴宁说,上海工薪阶层家庭“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观念很强,他们很想分期付款添置或更新空调、冰箱、家具等。自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各商业银行推出耐用品消费贷款以来,这项信贷销售的金额1999年和2000年均超过2000万元,2001年为630多万元,其中主要是电脑和家电。

但是,银行提高“门槛”后,上海大型商业机构耐用消费品信贷销售业务急剧滑坡。上海唯一一家专业性信贷消费购物中心-三百集团信贷消费购物中心副经理邓朝薇告诉记者,2000年他们的信贷销售额为274万元;去年1至8月完成170万元,8月份后,因其合作者工行上海市分行提高了耐用消费品贷款的“门槛”,销售额明显下降,迄今每月只有二三万元,购物中心也变得前途叵测。

工行上海市分行最近与中泰担保公司在第一百货商店推出了以专业担保公司为借款人承担连带担保责任的方式受理耐用品消费贷款申请,但因设置了“金卡”持有人和“大专以上文化”等门槛,几星期来只做成功了两笔。

上海一些银行对借款人身份、收入状况作出限定,直接影响了一些开展信贷消费商家的经济效益。对此,上海三百集团信贷消费购物中心副经理邓朝薇提出了异议。她说,工行现在规定:贷款申请人要有每月2000元收入,担保人要有3000 元收入,还需附上工资条证明、未婚或已婚证明;而过去对未婚申请者只要求每月还款后有可支配的收入600元,夫妻双方也可相互担保,只要每月还款后尚有1200元的生活费以及单位工资条证明就认可。现在私营企业员工不能申请了,要是国有企业职工、机关人员才行。

邓朝薇说,现在年轻的申请人最不希望什么单位证明,未婚已婚也和单位没多大关系,结不结婚找公安局一查就行了。她表示,今年耐用消费品信贷销售很难做大了,商场正在考虑开展汽车信贷业务,以扩大信贷消费量。

(小标题)个人信用缺失筑高了消费信贷的“门槛”

与上海不同,北京的一些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高门槛”始终没有降低过,不少银行将发放个人消费信贷的重点放在高档公寓、别墅和汽车上,并通过抵押和担保来分散风险。即使发放耐用消费品个人消费贷款,也限定贷款申请人必须是本银行所发行的信用卡的持有者,而且在使用信用卡时不能有止付记录。

由于北京商品房的价格高,首付20%的条件对一般工薪阶层来说已经是沉重负担了,这实际上就将住房信贷的发放范围限定在高收入阶层,而且由于房产证在还清贷款之前被抵押在银行,一旦还款人无力偿付时,银行可以将抵押的房产拍卖收回部分贷款。而欠款人不仅失去了房产,首付的20%房款也打了“水漂”,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银行的风险。一些商业银行从不单独发放装修贷款,而是与商品房按揭“组合”起来发放。

在开展汽车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时,北京的一些商业银行通过让汽车经销商担保来降低风险。北京三业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五一说,他们为购车人做担保时,要求客户提供身份证、户口簿、收入证明和房产证明。根据房产证明提供的客户所拥有住房的面积、地段、户型等信息,他们可以判断出购车人的经济实力和偿还能力,基本可以判定购车人将要购置的车辆是否与其偿还能力相匹配,有些外地人购车还要有北京人做担保才行。

银行、经销商设置种种防线,实属无奈,根源在于个人信用缺失。其中最让他们头痛的是个人收入信息的不完整、不准确,而且无法验证其真实性。中行北京市分行消费信贷业务科副科长尚进说,单位出具证明也不能保证贷款申请人信息完全真实,一位18岁的贷款申请人提供的收入证明是月收入3000元,职务是某公司总经理,他们根据常识判断贷款申请人提供的信息是不可信的。现在个人收入信息也是不完整的,银行最关心的是贷款申请人的可支配收入情况,因为这直接影响着他的偿还能力,但银行很难掌握贷款申请人每月的纳税情况。此外,目前我国公民的实际收入与工资收入有较大差距,这也加大了验证难度。

除了个人信用制度缺失,一些商品的产权难以界定也使银行不敢介入某些消费领域,这也是消费信贷“门槛”较高的重要原因。在我国,个人住房信贷主要集中在商品房,房改房、福利房、危改房基本不在消费信贷的范围之内。建设银行信息与开发委员会办公室副总经理赵晓英认为这与我国住房产权十分复杂有关。她说,公房出售有标准价、成本价,有安居房价、经济适用房价和商品房价,住房产权有完整产权和不完全产权,完整产权有含地价的产权和不含地价的产权,单位购买在政府出让的土地上建成的商品房,再按房改成本价卖给职工,有单位产权和个人产权的划分。

由于住房产权复杂多样,产权界定不清晰,现实中除证件齐全的商品房能办理抵押登记外,其它住房都办不了抵押登记,即使政府出台有关规定能办理抵押登记,如何处分抵押住房的收益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涉及抵押权益人和单位的利益分配,因为政府对如何确定土地收益尚无具体规定。

(小标题)没有对违约者的制裁,就谈不上建立信用制度

第7篇

    原告:新津县太平光明贸易服务部。经济性质:个体。地址:新津县太平乡迎先村。业主:辜祥林被告:四川省新津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法定代表人:陈长清,局长。

    原告新津县太平光明贸易服务部(以下简称服务部)于1985年下半年开始,经被告四川省新津县工商行政管理局(以下简称工商局)批准并领取营业执照,经营五金交电,兼营建材和日杂。1988年12月1日换照,经批准经营范围为:主营:五金交电;兼营:摩托车及配件、农副产品、日杂、副食。经营方式为零售、批量销售。1990年10月19日和1991年5月25日,被告又先后两次变更原告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主管:五金交电(不含国家专控商品);兼营:日杂、饲料原料(批零销售)。经营方式为零销。经营期限至1992年9月30日止。

    1990年10月19日至1991年1月,原告从四川省川西嘉陵摩托车经销部等单位购回嘉陵70型等各型摩托车135辆,已卖出82辆。1990年和1991年被告分别收取原告个体户管理费2000元和2300元。1992年1月17日,被告在原告经营地书面宣布扣押、封存各型摩托车42辆;几天后又将原告剩余的15辆(包括代销的4辆)嘉陵70型摩托车口头宣布扣押,未出具清单。1992年4月3日,被告以原告“倒卖重要生产资料”构成投机倒把为由,对原告作出强制收购被查扣的53辆各型摩托车(原告代销的4辆双狮摩托车已在处罚前退还)和罚款4万元的处罚决定。

    处罚后,原告不服,向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复议。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经复议维持了被告的处罚决定。原告仍不服,于1992年6月10日向四川省新津县人民法院起诉,称:经营摩托车没有违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请求法院依法撤销被告的行政处罚决定,并赔偿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45000元。被告辩称:根据国务院国发(1987)76号、川府发(1987)153号和川府发(1989)56号等法规、规章规定,摩托车属重要生产资料,不准个体户经营。原告无权经营重要生产资料,没有经营两轮摩托车资格,请求法院依法维持处罚决定。

    「审判

    四川省新津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在原告的营业执照上填写“不含国家专控商品”属越权行为;根据国发(1989)74号文件的规定,摩托车不属重要生产资料,被告认定原告无权经营两轮摩托车的理由不能成立。关于被告称两次书面通知原告不准经营摩托车之事,原告在法院查询和审理中矢口否认,被告又提不出原告对两次书面通知的签收依据,故证据不足,不予认定。被告在扣押、封存原告摩托车时,其中有15辆嘉陵70型摩托车没有给原告扣押、封存通知单,被告在程序上有部分违法。此外,被告两次变更原告执照后,还先后收取了原告两年个体户管理费,虽然在诉讼中被告称此费系原告经营玉米、编织袋和变更执照前经营摩托车的个体户管理费,但经查原告在此期间并未经营过玉米、编织袋,所以原告交纳的个体户管理费就是经营摩托车的个体户管理费,这也说明被告准许原告经营摩托车。原告提出的赔偿请求过高,不予全部支持,但被告的具体行政行为使原告停业达三个月之久,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被告应承担赔偿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第一、二、三目,第六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该院于1992年8月21日作出判决:撤销新津县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92年4月3日作出的处罚决定;被告新津县工商行政管理局赔偿原告新津县大平光明贸易服务部停业的经济损失1万元。

    判决后,工商局以服务部倒卖摩托车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投机倒把,对其给予行政处罚是正确的为理由向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请求撤销原审判决,维持其作出的处罚决定。

    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工商局在变更服务部的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中没有明确界定不含摩托车,且在原审庭审前提供不出足以证明服务部曾收到不准经营摩托车的通知的证据。国务院国发(1989)74号文件并未将摩托车列为限制或禁止个体工商户经营的重要生产资料和紧俏耐用消费品的品种范围。因此,工商局认定服务部经营的摩托车属于重要生产资料和紧俏耐用消费品并以投机倒把定性给予行政处罚的主要证据不足。根据《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工商局扣押、封存服务部摩托车中有15辆未向其出具《扣押、封存物品通知单》,在程序上部分违法。工商局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原审法院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该院于1993年1月14日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评析

    本案中,服务部作为个体工商户能否经营两轮摩托车是原、被告双方争执的焦点,对这一问题的认定也就成为处理好本案的关键。其中,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五金交电”的经营范围应包含经营摩托车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0年11月编印的《核定个体工商户经营范围用语规范(试行)》中,“交电商品”的经营范围是包括了摩托车的。工商局在两次变更原告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时都使用“五金交电”的用语,并且在营业执照上又未明确限制服务部经营摩托车。所以,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虽未明确写有允许经营“两轮摩托车”,但不能据此认定其经营两轮摩托车超出经营范围而否定其经营的合法性。

    二、营业执照上填写经营范围“不含专控商品”不能认定为取消了原告对两轮摩托车的经营权。“专控商品”这一术语的含义与“国家专营的重要生产资料”是迥然不同的。按照国务院国发(1988)10号、69号文件及其他文件规定,专控商品是指国家对社会集团控制购买的商品。“专控商品”控制的对象是作为购买方的社会集团,而不是销售方,其调整的行为是购买而不是销售。所以,在原告的经营范围中限制“专控商品”的销售对原告的经营范围不具有任何限制的作用。况且,“专控”是国家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管理机关行使的职权,不属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范围,故新津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原告的营业执照上填写“不含国家专控商品”应属越权行为,是无效的,更不能据此而限制原告经营两轮摩托车。

    三、两轮摩托车不属于重要生产资料和紧俏耐用消费品。根据国务院《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及其施行细则规定,禁止非经营单位和个人倒卖重要生产资料和紧俏耐用消费品,违者可给予限价出售商品、强制收购商品、没收非法所得、没收用于投机倒把的物资、没收销货款、罚款等行政处罚。摩托车原属重要生产资料和紧俏耐用消费品,如(85)工商71号《关于禁止就地倒卖的重要生产资料和紧俏耐用品的品种范围的通知》,工商市字(1988)196号《关于调整禁止就地转手倒卖的重要生产资料和紧俏耐用消费品的品种范围的通知》以及川府发(1989)56号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重要生产资料管理和整顿流通秩序的通知》中,都将摩托车列入重要生产资料和紧俏耐用消费品范围。新津县工商局也正是根据这些法规或者规章认定服务部构成投机倒把而对其进行处罚。但是,近年来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国家又对重要生产资料和紧俏耐用消费品的品种范围作了调整。1989年10月18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发(1989)74号文件重新公布了41种禁止个体工商户经营的“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其中排除了摩托车,该文件是明确下达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的,并明确要求“遵照执行”。应视为自该文件颁布后,摩托车已不再属于禁止个体工商户经营的重要生产资料和紧俏耐用消费品。本案中服务部经营两轮摩托车是从1990年10月开始,故认定摩托车是否属于重要生产资料和紧俏耐用消费品应以国发(1989)74号文件为依据,而新津县工商局对服务部作出处罚所引用的是已经失效的法规,其处罚决定当然是错误的。

第8篇

金融危机中中国面对的问题是什么

在面对目前这场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尽管这场金融和经济危机是由美国引起的,但美国的问题不一定是中国的问题,进一步说。即使中国的问题是由美国引起的,美国的问题也不一定是中国的问题。截至目前为止,美国的金融危机并没有对中国的金融产生严重的影响,美国金融危机中的一些核心要素在中国几乎都不存在。中国没有美国那种大面积的房贷断供,没有明显的信贷链条的断裂,没有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倒闭破产,整个金融系统在正常运转。中国股市的大幅度下跌,从时间上看似乎是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但两者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因为中国股市在2007年10月跌势开始的时候,其时美国的次贷危机尽管已经发生,但其世界性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的实质性影响还没有发生。

危机中“中国的经济问题”反倒是表现在另外的方面。

目前“中国经济问题”的出现,是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产物,换言之,是内因和外因这两个因素共同起作用的产物。我说的这两个因素,外部的当然是指世界金融危机,即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整体下滑,外部需求减少,外部订单减少,出口困难。内部因素我具体指的是,中国正在发生一场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的过程,而这个转型迟迟转不过去。现在就是这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了。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转不过去,核心的问题是内需和市场的问题,而金融危机给中国出口造成的困难,恰恰是击在我们的软肋上。这就是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问题”的实质。也许更确切地说,是中国本来正在酝酿一场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转不过去而形成的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恰在此时,由世界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阻断了中国避免这场生产过剩危机的出口,从而引爆了中国的生产过剩危机。

明确以上问题的意义是:

第一,中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更具有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的特点。应当看到、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场经济危机是一种崭新的经济危机,与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的传统生产过剩危机是不一样的。比如,在这场危机的原发地美国,危机发生前几乎没有任何生产过剩的迹象,相反倒是“消费过旺”。如果说这次危机中也存在生产过剩因素的话,这种过剩也是在世界经济整体的意义上存在的,是在危机的非原发地存在的(如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美国的“寅吃卯粮”则使这种过剩维持了表面的平衡。就危机原发地美国本身而言,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特别是金融危机转化为经济危机之后,由于信贷紧缩,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恶化,才出现了生产过剩的问题(美国大量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是建立在信用消费的基础上),而且尽管如此,直到目前这个问题并没有到达一种很严重的程度,并不是其经济危机中的主要问题。而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则不一样。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一开始就是发生在实体经济的环节上,生产过剩是引发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对于生产过剩危机形成的原因,特别是对其“周期性发生”的原因,尽管人们提供了许多不同的解释,但笔者则倾向于认为,生产过剩危机是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特有的现象。因为耐用消费品时代打破了生活必需品时代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直荜,扩大了产能的弹性,从而也就强化了生产与消费之间不均衡的风险。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其说同今天的美国相近,不如说同历史上生产过剩危机的情况更相近。

第二,原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只是引发了正在酝酿中的中国生产过剩危机。对于目前中国经济所发生的问题,实际上既可以看作是世界性金融危机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看作是一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中国进入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的过程。但正如此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发生的过程那样,这个转型是相当艰难的。如果一个社会的生产已经全面转向耐用消费品,而同时该社会还形不成全面消费耐用消费品的条件,生产过剩危机就有可能形成。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内需不足,市场疲软”现象,就是这种生产过剩危机的端倪。不过,冷战结束后突然加速的全球化过程,特别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外移过程对“中国制造”的需求,缓解了这个问题。有一种看法认为,如果没有新全球化的影响,中国早在2005年就会进入传统市场经济式的生产过剩危机,新全球化使中国面临的危机得以迟缓,但也在被推迟后以更大的程度出现。而这种危机的发生,可能会取决于许多可能的引爆因素。克拉斯穆尔・佩佐夫在2004年写的《中国的大萧条》一文中就指出,以下几种情形可能会成为中国萧条的触发点:(1)一场世界范围的货币、银行或者衍生产品危机;(2)美国的一次衰退;(3)扼制通货膨胀的措施;(4)中国失去贸易盈余;(5)一场石油供应危机。当然,这不是说中国目前的经济问题与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没有关系。但这种关系更多的是‘种引爆的关系,或者说是挤压金融泡沫和资产泡沫的过程演变为挤压中国生产过剩的过程。这是我们分析这次危机中一些重要问题的前提。

第三,生产过剩危机将会是我们今后将不时面对的一个问题。改革开放30年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转型期的非常规发展过程。但在30年后的今天,这种非常规发展过程将会逐步转变为一种常规的发展过程。在常规发展中,有两个问题是必须加以正视的。一、中国有可能将告别两位数高增长时代,我们也许要习惯一位数的增长。当然,这种变化也许是在若干年之后。二、生产过剩危机将可能周期性发作。西方发达国家在两次大战之间用了差不多30年的时间才真正完成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的转型,期间要解决消费信贷、城市化、中产阶层发育、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等一系列问题,为进人耐用消费品时代创造条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前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的不时爆发将会是不可避免的。强调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直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有两种误解。一是以为这场金融危机只是一个插曲,插曲总会过去,一旦插曲过去一切又可以回复往常。二是以为就中国本身的发展来说,这次的危机是一个偶然性的事件,而且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这两种误解将会导致我们对今天和将来的一些重大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

危机的波浪式推进:危机波与冲击波

就这次金融危机本身来说,有一个鲜 明的特点,即犹如海浪一样,一波接着一波。而且,自2008年10月前后金融危机演变为经济危机之后,金融层面的冲击和实体经济层面的冲击可能会交替而来。不过,这里我们需要更加注意的是,在这场危机原发地美国形成的危机波与对世界经济形成的冲击波并非是一回事。而现在人们对于这两者往往是混为一谈,这可能会导致对一些问题的误判。

作为原发地的美国,这场金融危机至少已经经历了两波,人们现在预测的是,第三波会不会到来,以及何时到来。第一波开始于2007年2月,即通常所说的次贷危机。到2008年9月美国政府接管“两房”、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至此,次贷危机已经转化为全面的金融危机。

第二波则始于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加深,金融危机开始向实体经济转移,经济衰退的迹象出现。典型的标志性事件是,美国通过7000亿救市计划以应对经济衰退,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宣布金融危机演变为经济危机,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陷入困境,钢铁生产急剧下滑。

对于有可能到来的第三波冲击,目前人们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有,有人认为不会发生。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原发地美国本身金融危机的发作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与对外部的冲击所产生的影响,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而且,我们可以大体看到一个趋势,越是到后来,这种差异就越大;越是到后来,受冲击国家受影响的实际过程,就会愈加取决于其内部的因素。换言之,越是到危机的后期,各个国家所面对的问题就越是受内部逻辑的支配,就越是“自己的问题”。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意义是可以使我们看到,在危机原发地美国要解决的问题,与受冲击的国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完全一样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金融危机第一波冲击中受打击最沉重的,往往是金融体系最脆弱的国家,特别是虚拟经济比重比较大的国家,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冰岛。冰岛是个人口仅32万、国土面积10.3万平方公里的岛国。冰岛曾长期跻身“世界最幸福国家”之列,多次被联合国评为“最宜居国家”,其国民的人均收入也在全球前列。但冰岛也是全球内负债水平最高、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截至2008年6月30日,冰岛三大银行的资产规模总计达到1280亿美元,而其200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银行业的资产总值高达该国GDP总值的8倍。同时,其外债超过1383亿美元,以冰岛32万人口计算,这大致相当于每名冰岛公民身负37万美元的债务。在亚洲,首当其冲的则是被称为“亚洲第一倒霉蛋”的韩国。从去年9月底开始,韩国金融市场出现严重恐慌情绪,股市和汇市一路暴跌。但总起来说,在这一波冲击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受到的影响较为有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认为中国甚或亚洲的经济发展已经与欧美等国家脱钩,在金融危机中可以置身事外。

但事实证明,当时几乎整个世界都低估了这场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和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威胁程度。当美国的金融危机演变为经济危机的时候,其对外部的第二次冲击也就开始了。这第二波冲击主要是以影响实体经济的方式展开的。美国的金融危机导致了美国、日本和欧洲相继宣布进入经济衰退过程,由于金融紧缩,经济衰退,需求减少,进口大量缩减。在这一波中受打击最大的,无疑是严重依赖对外出口的新兴市场。也正是在这一波中,中国开始明显感受到金融危机的压力。尽管珠三角企业中小企业的倒闭潮发生的时间更早,但整体来说,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情况的恶化主要是发生在这个时期。但尽管如此,中国,包括其他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这一波中受到的主要还是外部的“冲击”。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第三波可能的冲击。尽管目前对在美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波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我的看法是,即使原发地美国本身不发生金融危机的第三波,或者由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危机不会明显恶化,其危机对外部的第三波冲击也会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波冲击也可以看作是前两波冲击在其他国家内部的再次回响,或者是危机在受冲击国家内部的发酵过程。在这一波冲击中受打击最大的,可能将会是内部经济结构问题最大的国家。可以想象的是,在主要发达国家进入经济衰退之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兴起,新兴市场国家内部问题以全球化解决的空间缩小,内部经济结构的问题将会进一步突出出来。如果说在第二波冲击中中国就已经明确意识到不可能独善其身的话,那么,在这一波的冲击中,中国遇到的挑战会更有实质性。事实是,在金融危机发生前,一些过度借贷、盲目扩张和投资的企业就已经存在严重的隐患,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一到来,这些企业就会陷入困境,甚至出现破产、倒闭。因此这一时期将是内部结构问题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彻底显露的时期。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在这一波冲击发生的时候,也正是目前各国政府采取的紧急应对措施效果开始显现的时候。这一次金融危机中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各国政府联手对危机进行干预,主要国家政府都出台了大手笔的救市措施。在短期内,这些措施对于防止危机的恶化,无疑会起到明显作用的,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下滑等。但同时必须看到,这些措施中的许多政策是仓促出台的,在缓一时之急后其某些消极效果会逐步暴露出来;一些措施只是使问题的爆发推后了,或减缓了,而不是解决了,过一段时间,问题还会暴露出来;更重要的是,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无法从根本上消解金融危机,特别是无法消解实体经济危机。因此可以想见,在一些最初的应对措施潜力释放完毕之后,造成这些危机的那些因素还会浮现出来。甚至目前的一些应对措施,也可能正在埋下未来的隐患。正因为如此,像克鲁格曼这样一些经济学家在提醒,全球经济可能陷入日本式的长期经洲氐迷期。在一些国家,急风暴雨式的金融危机可能演变为一种慢性病。

危机波与冲击波的差异,会让我们想到一个问题,这次危机最后会不会导致一个令人惊讶的结果,即作为原发地的美国在经济上所受到的实质性损失并不大,甚至会成为最后的赢家,而处在危机边缘的国家,反而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不但对于相关国家的发展,而且对于整个世界格局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危机中最重要的机遇,是转变发展方式

在有关这场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的讨论中,人们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即这场经济危机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但如何理解这个机遇?目前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下降,趁机建立资源储备是一个机会;世界上其他地方出现空白,我们填补进去是一个机会。但我认为,最大的机遇,就是在经济危机的压力之下,下决心进行社会变革,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9篇

关键词:进入壁垒;策略;多产品;产品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043-02

1 文献综述

1.1 进入壁垒的定义及相关阐述

哈佛学派的创始人贝恩(1968)第一次较为完整地给出了进入壁垒的定义:从长期看,一个产业的进入条件是指在位厂商可以持续地把价格提高到最小平均生产和销售成本,即最优生产规模经营成本之上,而又没有达到引起新的厂商进入这个产业的程度。

以斯蒂格勒(Stigler,1968)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在产业分析中指出:进入壁垒是指由一个寻求进入某一个产业的厂商,而不是由已经在该产业内在位厂商承担(在某一产量水平下或者每一个产量水平下)的生产成本。冯・维泽克(Von Weizsacker,1980)进一步指出,这种(由新进入者承担的)生产成本意味着社会资源配置的扭曲。

由此可以做出如下定义:在位者为了获得长期、稳定的超额利润,并使得潜在进入者难以进入某一产业,而主动采取的各种策略的集合。

1.2 在位企业的策略

策略是指一个企业旨在通过影响竞争对手(潜在进入者)对该企业(在位者)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该预期的基础上做出有利于该企业(在位者)的决策的行为。

1.2.1 掠夺性定价策略

作为新产业组织理论的中心理论之一,掠夺性定价策略是指在位企业将价格降低至竞争对手平均成本之下,在承受一定期间的损失的情况下,遏制潜在进入企业的进入或将产业内的竞争对手赶出该产业。

1.2.2 企业产品策略

按照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在所提供的产品上,造成足以引起消费者偏好的特殊性,从而导致产品间替代的不完全性。其重要性在于,产品的差异性改变了消费者需求结构和需求弹性,造成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和寡占的产生。哈佛学派将产品差异化作为决定市场结构的三大因素之一。

1.2.3 纵向一体化策略

科斯(Coase,1937)认为,企业是市场的替代物,市场和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手段。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是指企业参与商品与服务一个以上的、连续的生产和销售环节,对上下游环节进行控制,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确保投入品的稳定供应,以增强其赢利能力的策略。

2 较低进入壁垒下的企业策略研究

2.1 研究案例综述

2009年初,政府出于反垄断的原因,对于可口可乐入主汇源一事,政府并没有发放通行证,准备了近一年的并购工作至此已经全面停摆。这一结果对汇源集团产生了重大冲击,汇源果汁(01886.HK)上半年财务报告显示,其销售额为8.8亿元人民币,同比去年的12.94亿元下滑了32%;上半年净利润更是从去年同期的3.67亿元人民币,直线跌落至6674.4万元人民币,锐减高达81.8%。汇源果汁上半年的营业收入下跌了32.0%,平均售价下跌了7.8%。多家券商将其评级从“持有”,下调至了“卖出”。于是为了能够尽快挽回损失,2009年9月伊始,汇源集团从多个领域,对其企业战略进行了调整,展开了更大规模的扩张战略。

2.2 汇源集团的策略研究

2.2.1 中国饮料产业的进入壁垒分析

根据哈佛学派的经典定义,构成一个产业的进入壁垒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企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性、必要资本量、绝对成本费用、产品差异化等。下面将从这几个因素,分别对饮料产业的进入壁垒进行考察。

随着技术生产力的大幅提高。饮料产业的企业可以认为均达到了规模经济的生产水平,也就是说规模经济在饮料产业并未造成进入壁垒。从芝加哥学派的观点分析,造成规模经济性的因素对所有产业内外的企业都是一样的,不存在任何非对称因素,所以可以认为在中国的饮料产业,由规模经济产生的进入壁垒很低,或者可以默认为忽略不计。

必要资本量是指新近企业进入市场所必需的投入资本,必要资本量越大,新近企业的难度也越大,则进入壁垒也越高。对于中国饮料产业的企业来说,由技术产生的资本需求并不高,建造一个新厂或者更新一条产品流水线,相对于该企业一年的收支额并不是一笔很大的开销。统一集团动用40亿元人民币用于建设乳制品生产基地,可口可乐动用15亿美元推出新产品“果粒奶优”,汇源集团投入10亿元人民币建立宿迁基地,这些资本项目的开支仅仅占到三家企业年收入的30%~40%,理论上一年左右即可收回投资。由此可见,必要资本量对于饮料产业的企业并不构成困难,无法形成进入壁垒。

作为产生进入壁垒的另一因素,绝对成本费用是指在位企业在任何产量水平下的平均成本都低于潜在进入企业。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在位企业通过对专利和专业生产技术的控制和绝对垄断;第二,在位企业对高质量或低成本投入品的供应渠道的控制;第三,在位企业对产品销售渠道的控制;第四,进入企业在筹集资金时需要支付更多的融资成本。如果所有的成本因素对在位企业和潜在进入企业都是对称的话,绝对成本费用将无法产生足够的进入壁垒。饮料产业作为非耐用消费品产业,其生产技术和专利的外溢性很强,基本不存在垄断性技术。原材料的产品供应对于几大企业也相差无几,可口可乐、统一、康师傅、娃哈哈、汇源集团都拥有自己的原材料生产加工基地,为其产品生产销售提供了有力支持。汇源集团于2009年9月29日,获得了中国银行北京分行50亿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并同时提供包括融资服务、资金管理服务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作为准备扩张的潜在进入企业汇源集团,筹资成本显然并不高。由此,绝对成本费用在中国饮料产业同样不足以阻止进入行为的发生。

产品差异化在哈佛学派分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产品本身的物理特性、给消费者带来的主观效用,使得产品异质化。产业中,原有企业的品牌已经为消费者所熟知,并籍此创造出良好信誉。而新进入企业需要从陌生的品牌到让消费者熟知、信赖的品牌,在广告宣传、产品销售、售后服务、新品研发等各个方面的付出要远远大于在位企业,偏离程度越大,由产品差异化所产生的进入壁垒也就越高。在植草益对产品差别化造成的进入壁垒考察中,将产品分成了中间品产业、投资品产业、耐用消费品产业和非耐用消费品产业,并进一步得出结论:在这四类产业中,非耐用消费品产业的产品差异化程度最高。由于此类产业的产品大多生命周期较短,企业会投入大量的广告宣传以影响消费者的主观偏好、消费习惯,以扩大自身的市场占有率,无形中扩大了产品差异化程度,提高了产业的进入壁垒高度。中国的饮料产业按照植草益的产业分类,归属于非耐用消费品产业,其产品差异化程度在中等水平上下。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饮料销售旺季之前的1~5月,10大饮料品牌5个月内共投放广告60.68亿元,其他品牌合计投入33亿元;投放金额排行榜中,娃哈哈以15亿元从去年的第15位,一跃成为老大,投放增幅高达1090%。康师傅投入9.4亿元,从去年的第5位升至第2位,同比涨幅223%。每年庞大的广告开支,使得中国饮料产业的产品差异化程度一直维持在一个中等水平。由此可以认为,中国饮料产业中,由产品差异化所造成的产业进入壁垒处于中等水平。

综上分析,对于中国饮料产业的进入壁垒可以得出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根据哈佛学派对进入壁垒形成因素的经典定义,以及参照植草益对日本产业进入壁垒的研究,中国的饮料产业目前的进入壁垒较低,唯一对进入壁垒具有支撑作用的是饮料产业的产品差异化程度。

2.2.2 较低进入壁垒下汇源集团的策略分析

中国饮料产业的进入壁垒并不足以阻止新进入者的进入。虽然汇源集团在高浓度果汁产业中占据头把交椅,但统一、康师傅等企业明确表示将向这一细分产业发起冲击。对此,汇源集团主动推出新品,建立新的产品生产基地,通过自身的扩张来改变饮料产业的市场结构,优化自身的生产布局,以此对其竞争对手的预期产生影响。汇源集团在竞争对手进入产业之前,在宿迁投资建厂以及对新产品研发的投入,大幅增加了其不可逆性的沉没成本,提高了其实行掠夺性定价的威胁可信度。

汇源集团此次的多产品策略中,含乳饮料产品的推出令人瞩目。早在3月,汇源集团并购重组后战略规划已经将含乳饮料新品放到了产品名册上,这次含乳饮料的重新布局,表明汇源集团对含乳饮料产业的前景充满信心。这主要源于中国含乳饮料产业的监管部门对此类产品尚无明确的监管标准,导致含乳饮料产品的政府政策和法律监管门槛较低,减少了潜在进入企业进入的难度。三大学派虽然对于产业进入壁垒的定义和影响因素还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达成了共识:产业内存在的超额利润是潜在进入者进入产业的唯一经济诱因。中国饮料产业的进入壁垒较低,不足以阻止进入行为的发生;为了避免自身的市场份额被快速侵蚀,汇源集团主动采取策略,从建立全产品的大饮料企业到投资新建工厂、研发新产品,辅以大量的广告营销开支,并进行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调整升级,意在利用产品特性和产业规律,提高产业的进入壁垒高度,达到威慑阻止竞争对手进入或逼迫已在产业内的竞争对手的退出,实现在中国饮料产业的寡占,获取长期、稳定的超额利润。

3 结论与启示

经过对汇源集团近年来的策略分析,总结其企业行为的实施动因是:为了在中国饮料产业获取长期、稳定的超额利润,提高饮料产业的进入壁垒,以阻止潜在进入企业的进入,或者给予产业内竞争对手压力,压缩其利润空间。其策略的核心,旨在提高整个饮料产业进入壁垒,利用对产品差异化程度的扩大来实现策略性壁垒的设置。同时,为了发出具有足够可信度的掠夺性威胁,汇源集团也进行了大量的资产投资,拓展了产品线以建设全产品的大饮料企业。可见,产品策略依然是汇源集团的核心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生产效率将大幅提高。不久的将来,企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性、必要资本量,绝对成本费用都无法在任何非耐用消费品产业中产生有效的市场壁垒,即使产业集中度很高,寡占企业的市场份额也会毫无价值。企业只有采取有效的策略,主动地提高产业进入壁垒,才能享有长期、稳定的超额利润。其中,积极拓展产品线的宽度和深度,利用广告营销、新产品研发的策略,增加产品差异化程度,对非耐用消费品产业来说,是较为有效的企业战略。

参考文献

[1]埃里克・弗鲁伯顿,鲁道夫・芮切特著,姜建强,罗长远.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

[2]蔡.工业竞争力与比较优势[J].管理世界,2003,2.

[3]程承坪.科斯的企业边界和规模理论再思考[J],管理科学,2004,(3).

[4]戴魁早.产业集中度与利润率的关系研究――来自钢铁产业的实证检验[J].当代经济科学,2007.(6).

[5]多纳德・海,德里克・莫里斯.产业经济学与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第10篇

1.1定义

物质流分析方法描述了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资源,进行人类生产和消费的经济活动,并产生出废弃物,以及废弃物的再使用和资源化再生利用的过程中物质的实物流量和流向,图1表示出这种物质的循环过程。中的虚线边框表示了系统的边界,边界内是人类生产和消费的经济活动,边界外是自然环境。因为物质流核算体系主要用来研究一个国家的物质循环,因此这个系统边界以一个国家为界线。

1.2物质循环系统中涉及的主要指标

1.2.1直接物质投入量(DMI,DirectMaterialInput)直接物质投入即为人类经济活动的输入端,按照MFA核算体系,一个国家经济活动的直接物质投入量,除了包括国内开采的资源量之外,还包括了从国外进口的物质量,以及再生资源的利用量。表示为:直接物质投入量(DMI)=国内开采资源量+进口物资量+再生利用物资量国内开采的资源包括国内开采的一次能源、矿产资源,以及农作物和森林产品,主要有以下类型的自然资源:(1)一次能源:原煤、原油、天然气;(2)建筑用材料:碎石、砂、石块;(3)工业用非金属矿石:①用于建材生产:砂、石膏、石灰;②用于化工原料生产:盐、硫矿石、磷矿石;(4)工业用金属矿石:铁矿石、铜矿石、铝矾土;(5)森林制品:建筑用原木、造纸用材、薪柴等;(6)农产品:粮食、秸秆、水果蔬菜、奶制品、畜产品、甘蔗、油料作物、棉麻等。进口的物资不仅包括从国外进口的一次能源、矿产品、农产品、林产品等资源性物质,也包括了半制成品和制成品的商品类物质,甚至包括了废纸、废塑料、废钢、废铜等回收利用的废弃物。再生利用的物资是指国内产生的废弃物经资源化处理后的再生物资。

1.2.2国内资源开采过程中伴生的隐性物质流(HMF,HiddenMaterialFlow)隐性物质了流主要包括了三种类型:(1)伴生物质流,指那些随矿产品一起开采出来,在洗选过程残留下的尾矿;(2)开挖物质流,指矿藏的覆盖层,农业生产导致的水土流失,以及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建设开挖的土石方;(3)农业秸秆和森林残留物,指随农作物和森林产品一起收割,但不进入商品经济活动的废弃物。这些物质流没有商品价值,因此未进入到社会生产和消费经济活动的边界之内。但是这些物质流对于自然环境生态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些物质往往侵占了大片的土地,破坏了周围的景观,尘土飞扬,影响大气质量,随雨水冲刷,污染水体。

1.2.3国内过程产出(DPO,DomesticProcessedOutput)投入的物质经过生产活动产生出各类的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一些物质成为副产品或下脚料,称之为废弃物;有一些消费类产品在消费过程中被消耗掉了,变成为废弃物。这些废弃物从经济活动边界内排出,进入到自然环境中。废弃物进入到周围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包括大气、水和土壤,根据进入到周围环境的第一排放点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包括:

(1)排入大气的废弃物。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工业和城市垃圾填埋场和垃圾焚烧产生的气体废弃物,如CO2、SO2、CO等。

(2)排入到水中的废弃物。包括酸、碱、化学品、粪便等。

(3)最终处置的工业和城市垃圾固体废弃物。工业和城市垃圾中经过处置,将其中可利用的废弃物如废钢、废铜、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经过回收处理变成为再生利用的资源重新加以利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将城市垃圾进行焚烧处理,将焚烧产生的热回收利用。因此,应将这些物质流从工业和城市垃圾的废弃物加以扣除,其余的固体废弃物计算进为最终处置的废弃物。

(4)流散的废弃物。流散的废弃物是一类难于控制和处置的废弃物,包括农村散落于田间的人和牲畜的粪便、施用农田的化肥、农药、用于溶化积雪撒到路面的盐等,一些过程的损耗,例如汽车轮胎的摩擦落下的颗粒,从刹车片摩擦掉下的颗粒,以及包括溶解油漆的材料挥发后进入到环境中。

1.2.4增加的资产存量人类经济活动生产的产品,一部分产品出口到国外,一部份为消费品,其余的产品成为新增加的资产存量(Stockchange),仍留在人类的经济活动边界内。新增加的资产存量是指使用到新建筑物、新的基础设施中的物质,使用于制造新的工业设施和交通工具中的物质,以及家电、家具等耐用消费品中的物质,包括:(1)建筑物;(2)基础设施:公路、铁路、港口、航空港、输油管等;(3)机械设备和车辆;(4)耐用消费品:家用电器、家具、服装等。为了界定新增加的资产存量,以一年为核算的基础,也即只要在一年内仍存留在经济活动边界内的物质,都计入到新增加的资产存量中。同样,对于使用期超过一年以上的消费品,也应考虑为耐用消费品计入到新增加的资产存量中。随耐用消费品淘汰而抛弃的物质除非作再循环利用,其余的也均算作为国内过程的产出,称为当年折旧的资产存量。因此,净增加的资产存量=新增加的资产存量-折旧的资产存量。

1.3物质流的核算

从物质流平衡考虑,直接物质投入应为国内过程产出、净增加资产存量,以及出口物质之和。但是由于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原物质中的水分会蒸发到大气中去,大气中的氧会参与反应成为废弃物中的成分,使得这种衡算变得复杂。考虑到这些影响因素,对于净增加资产存量可以采用两种核算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间接核算方法,按直接物质投入、国内过程产出、经济活动过程中吸收的氧,以及排放出的水分进行物质流的重量平衡加以计算,可以表示如下的关系式:净增加资产存量=直接物质投入量-国内过程产出量+燃烧和工业过程中获取的氧-排放出的水分式中,国内过程产出量包括了当年淘汰的资产存量。另一种核算的方法就是直接核算的方法。也即直接计算当年新增加到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中的物质流;制造工业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中新投入的物质流;制造成耐用消费品的物质流,以及增加库存的物质流,再扣除原有资产存量当年折旧的物质流。在进行物质流核算时利用了下列的平衡关系式:直接物质投入=能源消费+净增加的资产存量+非耐用消费品+出口产品+工业废弃物非耐用消费品中,能源消费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作为气体排放物进入大气,但二氧化碳中的氧和水中的氧不计入气体排放物的重量;工业废弃物包括了当年淘汰的资本存量。此关系式表示,直接物质投入除了其中的能源消费转变为二氧化碳和水作为气体排放物进入大气外,均转入到净增加的资产存量、非耐用消费品、出口产品和工业废弃物的物质中。包括食品、衣物、纸张、包装等,其中食品为人使用,形成人的新陈代谢,吐出的二氧化碳和水进入大气,排出的粪便进入废水排泄,其余的非耐用消费品均变成为城市垃圾,以及农村流散废弃物。国内过程产出即为各类废弃物的总和,表示为:国内过程产出=气体废弃物(含能源消费废弃物)+工业和城市垃圾+废水+流散废弃物其中,在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中包括了淘汰的旧资产存量(旧机器、旧建筑物、旧家电等)中的物质。

2基于MFA的日本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日本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上,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基础上,明确制定出循环型社会推进计划,并采用MFA方法制定了具体的发展目标[3]。日本的循环型社会发展目标有3个主要指标:物资生产率、再利用和再使用率、最终处置量。物资生产率是指单位物资投入量所生产的GDP。日本确立该指标的方法见图2。根据MFA方法核算出1980-2000年的历史数据,得出物资生产率的年变化趋势,然后再根据该趋势外推出2010年的发展目标。再利用和再使用率是指再利用和再使用物资的数量与总物资投入数量的比值。总物资投入既包括直接物资投入,也包括再利用和再使用物资的投入。采用MFA方法对过去20年数据的分析,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再利用和再使用率变化趋势可以得出2010年的预期目标为14%。最终处置量是指那些无法再利用和再使用,最终成为废弃物的物资的数量。通过MFA分析可以看出(见图4),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最终处置量呈现快速下降趋势。考虑到继续减少最终处置量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因而在将趋势外推的时候,最终处置量在2000-2010年期间的下降趋势要稍缓于1990-2000年期间。2010年的最终处置量的预期目标定为约3000万t。日本的实践经验表明,MFA方法所核算出来的一些重要指标(尤其是将3R定量化的指标)是制定循环型社会发展目标的理论依据。通过对我国的资源利用情况进行MFA分析,也可以为我国建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确立具体而明确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提供直接有力的理论依据。

3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经济增长模式。因此,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应以评价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最终处置量,废弃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为主要目标。我国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指标:

3.1资源利用的评价指标

资源利用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资源消费总量、人均资源消费量、资源消费强度、资源生产率等。

3.1.1资源消费总量资源消费总量可以表示为某一种资源(如石油、钢铁等)、某一类资源(如能源、矿产资源),或各类资源综合的消费总量。MAF方法中的直接物质投入即表示为一国资源综合的消费总量。

3.1.2人均资源消费量同样,人均资源消费量可以表示为某一种资源、某一类资源,或各类资源综合的人均消费量。人均直接物质投入即表示为一国人均资源综合的消费量。

3.1.3资源消费强度资源消费强度系指单位社会经济指标的资源消费量,大多以创造单位GDP所投入的资源量来表示。单位GDP的直接物质投入量即表示了资源综合消费强度,即资源综合消费强度=直接物质投入量/GDP国际上还经常采用GDP的能耗强度、GDP的水消耗强度等指标,表示创造单位GDP的能源消费量、水资源消费量等某一种资源的消费强度。资源消费强度是一种表示资源利用经济效益的指标,资源消费强度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等因素有关,其中资源利用效率是属于技术性的指标,例如生产单位重量产品的能耗、材耗等。国际上也有的采用资源生产率表示资源利用经济效益的指标,资源生产率是资源消费强度的倒数,是指单位资源投入量所创造的GDP。

3.2资源循环再利用的评价指标

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包括了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再利用是指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在制造后继续使用,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资源化是指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可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2.1物质平均使用周期

物质平均使用周期建议用作为废弃物再利用的评价指标。物质平均使用周期是指,从物质作为直接物质投入进入到社会经济活动边界内,直到作为废弃物离开社会经济活动边界为止的年限。物质平均使用周期是衡量资源利用效益的重要因素,延长物质平均使用周期可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目前我国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经常拆了又盖,盖了又拆的,使用年限短,资源浪费很大。物质平均使用周期可以表达为物质资产存量年淘汰率的倒数,即:物质平均使用周期(年)=1/物质资产存量年淘汰率(年-1)物质资产存量年淘汰率可以由物质资产存量关系式来求得。物质资产存量可表示为,At=Bt(1-a)+SSt-1•b(1)SSt=SS0+∑ti=1Bi-At(2)将(2)代入(1)中,得到At=Bt•(1-a)+SS0•b+(∑t-1i=1Bi-At-1)b(3)其中:SSt为第t年物质的资产存量;At为第t年物质废弃物的产生量;Bt为第t年新投入的物质量;a为生产和消费过程物质损耗率;b为物质资产存量的淘汰率。因而根据(3)可以得到回归方程:At=C+α•Bt+β•Dt+(4)其中,At是被解释变量,C是常数项,C=SS0•bα,β是回归系数,α=1-a,β=bBt,Dt是解释变量,Dt=∑t-1i=1Bi-At-1,并且令Dt=0是随机扰动项。其中,物质废弃物年产生量为物质加工和消费过程废弃物年产生量,以及物质资产存量年淘汰量之和,物质年新投入量即为物质年表观消费量。这两组时间序列数据可以从统计中获得,通过对上述的关系式进行最小二乘法处理,可求得物质资产存量的年淘汰率,再由物质资产存量的年淘汰率取倒数,即可得到物质平均使用周期。

3.2.2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评价指标

(1)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量占废弃物产生量的比例。实际上,废弃物回收利用率包括了废弃物回收率和回收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两项指标。废弃物回收率是指回收的废弃物占废弃物产生量的比重,表示了废弃物回收工作的成效;另一项指标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量占回收废弃物的比重。废弃物产生量可能难于从统计上获得,而废弃物回收量是可能由统计获得的。

(2)资源循环利用率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量/直接物质投入量。废弃物回收利用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两类指标可用于一种物质、一类物质,或各类物质的总和。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更关注于能源资源、铁资源、铜资源、铝资源、森林资源和造纸原料等物质的循环利用。应对这些物质建立资源再利用的指标,如钢铁物质的回收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可划分为以下几类:生物类、土石类、金属类和油脂类。此外,废弃物等的焚烧处理时,通过发电,蒸汽,热水利用等进行热能回收,但只占很少比例。

3.3废弃物排放量

废弃物排放量即以MFA中国内过程产出量为评价指标。

第11篇

从商品货币关系角度考察生产过剩,生产过剩的出现并不全是坏事。消化生产过剩,关键是要缓和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又在于消费,也就是说,缓和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主要是要刺激和启动消费,因为持续多年的消费不足至今没有明显改观。启动消费,重点又在于农村消费。当前城市消费已相对饱和,但是农村消费则停滞不前,城乡消费反差太大。消化生产过剩,根本落脚点是要启动农村消费。农民收入增速持续4年下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减少。未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是为农民兄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这又主要依赖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与中国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603种主要商品2001年下半年的全国市场供求情况的分析显示,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03种,供过于求的商品500种,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经济日报》2001年7月16日第2版)。该分析还表明,下半年供过于求情况最为严重的是家电商品,其生产能力仍然严重过剩,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当然,这项分析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所选取的600余种商品存在结构上的问题,没有包括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public goods),而这些公共物品很大程度上至今供给不足。因此,当前我国市场局势一方面是生产过剩(overproduction),另一方面事实上还存在有效供给不足,产品品种不丰富,但是总的说来,当前市场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过剩。 

生产过剩,简单地说就是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产品滞销,物价下降。生产过剩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一般都从“坏”的角度认识生产过剩,认为生产过剩导致经济不景气,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当然不好。此言不错,但是我认为还是要辩证地看待生产过剩。生产过剩诚然有坏的方面,但是较之“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短缺经济时代,你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进步,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生产过剩无疑是“好的”。生产过剩的“好”,理论上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的生产过剩危机理论告诉我们,生产过剩危机是一个商品经济范畴,买和卖的分离包含着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的第一种可能性,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包含着危机的另一种可能性。这就是说,不论是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还是古典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只要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就存在着生产相对过剩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尽管这种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但是,危机的可能性不是危机的原因,危机的可能性要转变为现实性,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写道:“现实危机只能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运动、竞争和信用中引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第585页)。因此,8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出现现实的生产过剩,并不有悖于商品经济的自然属性,相反,它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信用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也说明中国经济已具有了市场经济国家的若干重要特征。这其实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这样,从商品货币关系角度考察生产过剩,生产过剩的出现并不是坏事,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生产率提高和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生产率日益提高和新的投资领域不断开拓大规模增加了供给。 

当然,我并不是为生产过剩叫好,唱赞歌,既然要辩证地看待,那么在看到“好”的同时,确实还要关注生产过剩的“坏”。坏,体现为生产过剩是通货紧缩(deflation)和经济萧条(depression)的直接诱因,破坏社会再生产的顺畅运行,无疑需要克服和遏制。生产过剩的原因在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在我们传统观念中,生产过剩主要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论述,生产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定期爆发,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之间对抗性矛盾的表现。这种对抗性矛盾,源于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不存在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之间的对抗性矛盾,但并不意味着生产和消费之间不存在矛盾。改革过程中,由于体制的变异,加之生产和消费之间本身的固有矛盾,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愈益尖锐,进而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张的趋势与普通城乡居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生产过剩。因此,生产过剩的根源是改革过程中生产和消费矛盾的日益尖锐。按照这个思路,消化生产过剩,关键是要缓和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又在于消费,也就是说,缓和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主要是要刺激和启动消费,因为持续多年的消费不足至今没有明显改观。启动消费,重点又在于农村消费。当前城市消费已相对饱和,但是农村消费则停滞不前,城乡消费反差太大。1999年,乡村地区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已从1985年的52.96%下降至38.68%,减少了14个百分点,而农村人口却占全国人口的69%。今年上半年,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1.6%,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1%,城镇高出乡村3.5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为1.8个百分点,去年底为2.3个百分点,城乡市场零售额增幅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远低于城镇居民。1999年底,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38.24台,电冰箱10.64台,洗衣机24.32台,照相机2.69部,同期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量分别为111.57台、77.74台、91.44台、38.11部。在城镇流行的空调器、热水器、排油烟机、微波炉、家用电脑、影碟机等耐用消费品,农民的拥有量更低。因此,消化生产过剩,根本落脚点是要启动农村消费。启动农村消费,必须立足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购买力。农民收入增速持续4年下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减少。未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是为农民兄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这又主要依赖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快速增长了,就会为农民外出打工提供更多的机会,乡镇企业也会得到较快发展。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仍然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乡镇企业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为此政府必须继续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乡镇企业的政策不宜简单关闭了事,要积极引导。金融市场的改革方向,也应该保证乡镇企业的融资需求。只要乡镇企业再度蓬勃发展,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以转移,农民收入增速继续下跌的趋势必将得到扭转。此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直接途径。 

其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农民的家用电器拥有量低,除开收入因素外,农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一般的家用电器都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相配套,例如电视机需要电压稳定和有线电视信号,电冰箱需要电源供应不间断,洗衣机离不开方便的自来水供应,但是农村的这些基础设施的现状是:电视信号比较弱,收视效果差;电力供力跟不上,电压不稳定,收费比较高;自来水普及率很低;不通公路或路况极差。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严重限制了家用电器在农村的普及。因此,启动农村消费,必须尽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其内容包括农村电网、有线电视、自来水、农村道路等方面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公共物品,其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贫穷的中国农民当然出不起,这无疑需要政府投入,将城市供水、供电、电信、道路建设、广播电视等公共事务职能伸入农村,兼顾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差距。同时,也应鼓励农民集资办小水电、小水塔、电视信号接转站等。水、电、路、信号等基础设施问题解决后,广大农村地区将很可能出现一个家用电器消费热潮,蓄势待发的潜在需求将变为现实,进而消化掉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严重过剩的生产能力。

再次,进一步搞活流通,加快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目前农村流通网络残缺不全,农民购物并不方便,影响农民购买力的实现。供销社曾经是农村销售网点的主渠道,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早已陷入困境。国有商业网点又不愿进入农村市场。活跃于农村市场的主要是一些分散的个体工商业户,这些个体工商业户大多实力不强,素质不高,不具备经营耐用消费品的能力,难以担当开拓农村市场“主力军”的重任。因此,当前农村市场的销售网络和服务网络很不完善,耐用消费品的维修网点少,售后服务无法保证,坏了无处修,遇上假冒伪劣产品也很难投诉,索赔更难,使得农民即使有钱也不敢购买耐用消费品,从而人为地抑制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实现。因此,启动农村消费,一定要合理布局农村商业网点,构筑点线面相结合、适应农村市场特点的流通网络,拓宽销售渠道。建议国有商业企业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进军农村市场,在县城和农村乡镇逐渐引入连锁经营、配送制、直供等新型营销方式,同时定期到农村进行产品促销宣传活动,增设家电、农机维修服务网点。

第四,深入农村市场调研,开发适应农村市场的产品。长期以来,我国工业企业大都只偏重于适应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新产品的开发,追求高科技、高档次的商品,忽视农村市场的系统调研与营销策划,农民的消费需求很少得到商家、企业的重视,致使农村市场的商品供求结构脱节,工业品结构与农民消费需求结构严重不相适应,“卖不动”与“买不到”并存。一方面是厂家大量产品在城市积压,国内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农村又缺乏适销对路的商品,农民有需求欲望的产品却不容易买到。例如农用汽车在农村市场有较大需求,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开发,高档小汽车生产能力却闲置。这种不合理格局,限制了农村市场的消费空间。因此,厂商必须深入农村市场调查研究,了解农民的消费心理与消费特征,研究农民需求,既不能用老眼光看待今日之农民,又不能简单地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等同于城镇居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顺应农村市场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开发适应农村市场的产品。这些产品中,以下两种确实较有开发潜力: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农业生产资料,如优质农药、高效化肥、新型良种、小农机、农用汽车等;结实耐用、功能简单、价格便宜的耐用消费品。据悉康佳集团曾针对农村地区电压不稳、信号弱等实际情况,成功开发了“福临门”彩电,深受农户欢迎。这种开拓精神,值得提倡。

第五,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积极发展农村消费信贷。我国消费信贷非常落后,农村尤甚。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贷存比逐渐降低,存贷差逐渐增大,大量资金流入城市,农民从信用社很难得到贷款,不得不依靠民间借贷,承受很高的利息。信用社不愿贷款给农民,原因当然是担心农民不能按时还款。正如谚语所言,银行只把钱借给那些不需要钱的人!人穷年景坏时,哪个银行愿意慷慨相助?农民贷款难,阻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也制约了农村消费的增长。一些农民可能有很好的赚钱门路,但就是因为缺少资金,贷不到款,机会稍纵即逝。当然,由于农民个人信用不稳定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消费信贷困难确实大于城镇,但是银行不能“因噎废食”,要有所作为,大胆创新,深入农村调研,掌握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从贷款方式、利率、期限等方面开发出适应农村特点的消费信贷品种。例如,对有较稳定收入来源的农户,可适当发放住宅贷款;农民子女上学,可以推出教育助学贷款;还可以在农村推广农业机械和家电的消费贷款。尤其是农业机械消费贷款,既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增加农业机械的销售量,直接扩大农村消费,一箭双雕。

第12篇

[关键词] 经济发展 消费文化 中国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的现代经济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积累带来了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也使自然科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当这些新技术的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时,从而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将科学知识大量运用到生产当中,使科学真正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工业生产领域内部引起了一系列的变革,为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度创造了条件。而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也成为以后大众消费被日益关注的必要准备。由于美国是发达国家中第一个进入高消费的国家,又是当时经济发展最为迅猛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本文将以美国经济作为消费主义在现代出现和发展的主线。

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其中美国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0%,超过英国而跃居世界第一。20世纪初美国农业机器制造业的产值己相当于欧洲各国产值的一半,此外,新兴的石油部门、电力工业、汽车工业、化学工业也都有了迅速的发展。在这一时期,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超过轻工业,工农业的比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工业总产值己经超过农业的两倍,美国的工业化基本完成。综观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可以总结出以下特征:通讯和交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首先出现了电报和铁路,接着又出现了电话、汽车、卡车、飞机等工具;公司得到广泛发展,遍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大众市场兴起;国际经济的结合更为紧密;在大多说产业中,传统小店铺和中型工厂与新兴的产业巨人齐头并进;从19世纪中期开始,在铁路中首先出现了管理人员职业化的倾向;第一批商学院出现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这一时期出现的典型产品包括钢材、涡轮机及化学品等生产物质以及一批新型消费商品;汽车、收音机、家用电器,以及电视机等耐用消费品成为日常消费品的主流;各种各样新产品的不断推出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的标志。

二、消费主义的兴起

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人的消费观念、消费品和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后,美国出现的福特主义极大缓和了过去在低消费条件下经济增长缓慢、工资低、大量失业等问题;高效生产使过去只有社会上层才能享用的“奢侈品”成为社会中下层也可以购买的普通商品,技术革命使洗衣机、电冰箱、吸尘器等家用电器广为普及,一个以耐用消费品取代日常用品为消费社会正在形成。正像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中分析的那样,现代社会的文化改造主要是由于大众文化的兴起,或者说由于中低层阶级从前视为奢侈品的东西在社会上的扩散。人们对消费欲望和需求的态度己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生产者和销售商利用广告、媒体和各种可利用的信息渠道宣扬一种“占有”的生活方式,并将它许诺为一种时尚生活,不断刺激人们的欲求,使今日的奢侈品不断成为明日的必需品。

虽然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拖延了消费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数百年所积累和创造的物质财富,加上对内外剥削的加重,廉价能源资源源源不断地供给,经济获得了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物质财富急速地增加。同时,消费主义,以及消费主义象征的商品渐渐成为文化意识形态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消费生活中的主流价值和规范。当然,决定消费者欲望的不单纯是经济的因素,还掺杂着意识形态的因素。消费主义文化不但创造出这种欲望,同时将这种欲望制度化和道德化: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无力消费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就是贫穷”。这成为人们认同的信条。

从以上可以看出,现代消费主义的出现,一方面得益于从蒸汽时代进入电子时代,耐用消费品成为日常消费的主流,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精神上的各种享受;另一方面则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带来了观念的变革。

三、消费主义在我国的出现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从美国兴起的消费主义通过大众传媒向世界各地全面扩散和渗透,我国社会中也开始出现了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大都市,消费社会也渐露雏形。依据上面的内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方消费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雄厚、物质消费产品极大丰富、消费社会业已形成这一经济状况相适应的,而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消费主义的出现与扩散同经济发展状况的适应性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甚至是正好相反。对此有学者认为,在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条件下,消费主义在我国的兴起与传播,主要是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与扩散的结果。换句话说,即当代中国社会中的消费主义与其说是来自经济因素的推动,不如说是来自文化领域的先导。

20世纪下半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巨大增长,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带来了商品的极大丰富,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消费选择。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在为获得温饱而不断努力。在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间,电视、洗衣机、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已经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家庭中得到普及,现在,更多的人已经开始追求空调、汽车、名牌时装、豪华别墅等奢侈性消费品,不仅是为得到更为舒适的生活享受,而且也试图显示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显示自己的品位、风格、和格调。通过对消费的追求来实现自我,表达自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就是消费主义,它将消费和身份、地位的确立联系起来,倡导人们在消费中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