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

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

时间:2023-05-30 08:53: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

第1篇

首先要明确拟题的原则,拟题的总体原则是力求使自己拟的题目准确、凝练、简洁、新奇,能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从而达到出题制胜”的效果。下面具体介绍拟题的三大原则:

1、准确贴切:准确,就是宽窄适度,标题与内容密切相关。既不可“题”大于“文”,也不可“文”大于“题”。否则就不当。如“我想握住你的手”就不能写成“握住你的手”或“想握住你的手”,“一节生动的语文课”也不能写成“一节生动的课”或“枯燥的语文课”,两者的内涵与外延不一样,写作的要求也就不同。贴切,就是要适合文体,不同的文体,对题目也有不同的要求。

2、简洁醒目:简洁,就是精炼,富有概括性。简洁不只是字数越少越好,还要含义明确。醒目,就是要态度明朗,旗帜鲜明,夺人眼球,摄人魂魄。《拍卖诚信》、《你不诚, 我不信》、《听人之语,走己之路》、《躺着读书, 站着做人》、《榜上无名, 脚下有路》等可谓精炼醒目,旗帜鲜明。

3、新颖别致:新颖,就是不落俗套,别开生面,独具匠心;别致,就是有意味,发人深思。这是作文拟题的高标准要求。如在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一同学以《千手“关”音》为题目,批评了只看见别人的缺点,面对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建议视而不见百般狡辩的同学,读后令人拍案叫绝。

其次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补题法:在所给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进行增补,将话题扩充为短语或句子,从而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如:以“选择”为话题,可拟为《那次,我选择了放弃》、《选择挫折》、《无悔的选择》等。

2、引用(或化用)法:用人们熟悉的诗词、歌词、名言、成语、谚语、典故、书名、广告词、影视剧名等作为文章的标题。这种方法能让文题显得别致,使人产生亲近感。如:以“读书”为话题的《想说再见不容易》,以“牵挂”为话题的《牵挂你的人是我》都引用了歌词。谈节俭的文章,可拟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或《粒粒皆辛苦》;谈逆境的文章,可拟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3、修辞法:灵活地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法,不但可以使题目生动、鲜明、贴切,而且能传递出拟题人的褒贬之情,显现出拟题人一定的语言功底。如:《诚信――人品的试金石》、《价值――人生的引航灯》,以“亲情为话题的《母爱是一把小伞》,以“青春”为话题的《长发长,短发短》等。

4、数学算式法:借助数学公式或数学关系算式拟题,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7+1>8》,作者用“1”代表体育课,“7”、“8”代表课堂学习的时间,“7+1>8”,意在强调同学们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它比“要重视体育课”之类的题目要新颖活泼得多。其他如《真诚+守信=真正的友谊》等都很有特色。

5、巧设悬念法:用疑问句做题,巧设悬念能抓住阅卷人的心,让人产生欲罢不能的阅读冲动。如:《明天我们还有水喝吗》、《学生最需要什么》等标题就能一下子勾起人的阅读欲望。

6、逆向思考法:通过逆向思考,利用新视角,别开生面地拟出有穿透力的违反常情或促人想象的题目,发人之未发,自然会别具一格。如:《真想当个差生》、《100分,我恨你》、《最后一滴水》等,无不传递着新奇的信息。

7、故事新编法:许多名著是我们非常熟而又可以开发的话题资源,可以借其中的艺术形象来演绎现实生活,用老故事来阐明新事理。如:《悟空三回花果山》、《八戒减肥记》等,用老瓶装新酒,出招新奇,受人青睐。

8、应用文体法:嫁接应用文体,把新颖的形式与丰富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凸显个性,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可令阅卷人眼睛一亮,怦然心动。如:《家庭教育合同》、《一道关于环保的证明题》、《我的忏悔书》等。

9、意象组合法:把多个意象组合在一起,以引起读者思考,显得有气势,有深度。如:《骄阳・爸爸・书》、《那脚印,那亲情》等。

第2篇

关键词:话题作文;补充法;另立新题法;标新立异法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好的作文题目,新颖别致,就像文章的眼睛,让人赏心悦目。话题作文就是出示“话题”后作文,也属于半命题作文,话题就是指说话的中心、主题,不等于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提示写作的内容指向,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切忌直接使用话题作为题目。因此,拟好题目对于话题作文的写作尤为重要。我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词语添加补充法

就是在所给话题关键词语的前面、后面或前后都添加补充词语,构成适合自己写作的新题目。如,以“理解”为话题作文,在理解之前可以加新词语构成《学会理解》《感受理解》《解读理解》等题;在理解的后面添加新词,可以构成《理解真好》《理解万岁》《理解是什么》《理解是一种乐趣》等题目。在理解的前后都加新词语构成《妈妈,请您理解我们》《我们需要理解》《我们生活在理解中》等题目。

二、抛开话题,另立新题法

这就是围绕话题,结合你的构思和要表达的中心,另拟题目。但是,不能离话题太远,偏离中心。为了防止作文有跑题的嫌疑,要求写作时,在作文开头或者结尾要点题和扣题,就是行文中出现话题中的词语。例如,以“墙”为话题作文,墙这个词是一个专有名词,很抽象,没必要牵强出现在题目中,可以围绕这个词的比喻义和引申义拟题。例如,《迈过这道坎》《理解父母》《揭开云雾》《走出影子》等,题目中虽然没有“墙”字,但是却意在其中,然后再恰当选材,点题扣题即可。

三、明确话题中心,标新立异法

就是结合命题作文拟题的方法,分析好话题的含义及中心范围,大胆开拓思路,拟出漂亮的题目。

1.使用修辞方法拟题

巧用比喻、拟人、设问等修辞方法,可以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如,巧用比喻:《温馨的港湾》(话题“家”)《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话题“阳光”);巧用拟人:《幸福的自述》(话题“幸福”)《“诚信”演讲》(话题“诚信”)等。

2.妙用名句拟题

引用俗语、格言、谚语、诗文名句、影视广告等,通俗易懂,妙趣无穷。如,《言必行,行必果》(话题“诚信”)《众里寻他千百度》(话题“诚信”)《背起爱的行囊走四方》(话题“亲情”)。

3.引用歌词拟题

就是引用流行歌曲的歌词作标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心语》《妈妈再爱我一次》(“理解”话题)《潇洒走一回》(“自我”话题)《常回家看看》(话题“思念”)《让我们走进新时代》(话题“家乡变化”)。

第3篇

一、巧用辞格 新颖生动

1.比喻含蓄 拟人活泼

在全国各省市的中考写作中,很多考生善用比喻、拟人拟题,出现了不少的好题。如以“真情”为话题,有学生拟题为“我心中那朵永恒的山茶花”,以物喻人,作者以淡淡的文笔在叙事中折射出小姑娘“山茶花”般的精神和毅力。情感含蓄,耐人寻味。有学生拟题为“给‘流感病毒’先生的信”,小作者以书信格式把“流感病毒”人格化,列数其罪孽,文末署名“一个不畏的中学生”,痛快淋漓地鞭挞了祸乱百姓的“流感病毒”的行径。文中也洋溢着对白衣战士的褒奖和对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前景充满自信的感情。再如,“钢琴别哭”、 “森林王国‘减肥’风波”、“与幸福交流”等,用拟人的方法入题,生动活泼。

2.引用得法 诗词入题

有的学生引用、借用或套用诗句、名言、成语、俗语、影视名、歌曲名、广告词等,令人耳目一新。如以“和平”为话题,有学生拟题为“今夜,星光灿烂”。这是个电影名,小作者以真挚而强烈的感情关注战火中的伊拉克小女孩、叙利亚遭轰炸的场面,主题鲜明,道出了“让世界永远和平”这一全人类共同的心声。另外,如“女大四十变”、“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我的眼里只有你”、“都是闹钟惹的祸”、“笑傲考场”、“何以解忧,惟有文章”、“怎一个‘蠢’字了得”、“在那遥远的地方”、“柳暗花明又一村”、“锅碗瓢盆交响曲”等,在不同的话题作文中,用作题目,都颇为贴切形象。

3.反复回环 韵味无穷

利用“反复”这种辞格来拟题,给人印象深刻。如以“变”为话题,有学生拟题为“变了 变了”,小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洞察社会生活。前一个“变了”包含着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种种便利,后一个“变了”意味深长,诉说着人们在享受自然呈现的种种美好时却破坏着自然环境。小作者最后呼吁:“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变了,已不再是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也不再是体味人间最美好的真情,人变了,这‘变’是以失去世间最美好的东西为代价的,那是无价的代价啊!”题文呼应,情感强烈,振聋发聩。再如以“探索未知世界”为话题,有学生拟题为“生命的萌芽,萌芽的生命”,小作者以科幻童话故事的形式,叙写了一粒种子萌芽而诞生生命的过程。故事匠心独运,韵味无穷,耐人琢磨。当地球的绿色消失殆尽时,科学家利用基因培育地球绿色,萌芽地球生命,此等立意何等高远!又何等警醒啊!

4.列锦生辉 双关蕴意

“列锦”即以相关的几个词语或短语,或并列或递进,组合为题。这种拟题方式,古已有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便是例子。如以“青春”为话题,有学生拟题为“路 •人生”,由笔直的、平坦的、崎岖的、蜿蜒的路,进而类比联想到充满荆棘,充满挑战的青春之路,排比句段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另外如,“男人•酸菜•女人”、“暖水袋•痒痒筢•灯光”体现了家的融融亲情;“太阳•月亮•星星”、“蓝天• 大海 •高山”、“荧屏 •人文• 交流”等则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这种“杨柳岸•晓风•残月”“古道•西风•瘦马”式的“列锦”拟题,别致有韵味。再如,话题“责任”,一学生拟题为“军装是绿色的”,题目一语双关,既指人武部长爸爸的军装是绿色的,又指爸爸的绿色风采、坦荡和正气。题目蕴涵深意,使人读来意味无穷。

5.呼告显情 反问有力

对于“回忆”的话题,一学生拟出了“呼告”式的题目“妈妈,是你让我拥有了现在”。文中,作者以单亲家庭的独特生活经历,真实地展现了伟大的母爱使我重拾自信,在各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在文章结尾小作者深情地写道:“我还想对妈妈说,妈妈,是你让我拥有了一切,我一定会回报你一个美好的未来!”文章情满四溢,读来催人泪下。这让我想起了诗人柯岩的《 你在那里》,文题以“呼告”的辞格,强烈地抒发了全国亿万人民对的思念和崇敬之情。再如以“读书”为话题,一学生拟出了“敢问父母,你留下的就是这些吗?”的题目,发人深省,颇见功力。文章从一首小诗发端:“秋,蒲公英老了。子女问:‘有什么遗产?’母亲默默地,在每个孩子的头上,戴上一把远飞的伞。”由此,作者以“我”的物质生活的丰富和邻居“兰兰”因家中盖房而辍学的事例,生发议论:“牛棚里跑不出千里马,花盆里长不出万年松。”呼唤着父母要给子女留下值得回味的精神的东西。这种反问拟题,触人深思。 有时还可以用对偶、设问、通感、借代等拟题,使得题目熠熠生辉。

二、 设置悬念 展示情景

从内容的角度看,有时可以在拟题时,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考,给人以曲径通幽之感。如以“展示个性”为话题,一学生拟出了“将个性进行到底”的题目,文中展示了这样的情景:在寒风凛冽之中,操场上,一个顽强的“我”在奋力的奔跑着,嘴里还在不停地念叨着。这不禁使人生疑,给人多种遐想,文中的“真我”个性立显在读者的面前。用悬念法拟题时,一定要注意题文相符,文中的叙述要有波澜,尺水兴波。标题中可以展示情节,也可以展示环境。如有学生拟题为“流沙在闪烁”、“我不想做‘乖小孩’”、“外号风波”、“黄昏,那个废旧的邮筒”、“点燃卡通的导火线”、“本子里的世界也精彩”、“课堂真难”、“月亮,总会从阴影中走出来”、“一条海豚的幸福感觉”、“生日,在合作中欢唱”、“信任,在出洋相后回归”、“那次,我把握住了自己”等。这样的标题利落却又不失其含蓄。

三、 扩展引申 准确恰当

我们可以以话题为中心词,在其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限制、修饰、补充性的词语或短语,从而使宽泛的话题扩展成具体可感的标题。以“读”为话题,可以拟出如下标题:“读书乐”、“我的阅读习惯”、“我爱阅读大自然”、“我读懂了妈妈的眼睛”、“这段生活令我百读不厌”、“读书需要思考”、“我读贝多芬”、“读‘龙井茶’”、“我从琴声中读出”、“我读飘零的梧桐”、“我在读书中成长”等。这种拟题方法是最简便易行的,利于学生把握话题的重点。还可以以话题原义或比喻义为原点发散思维,引申话题,由引申义拟作标题。如以“考题”为话题,可拟出如下标题:“我找到了这道考题的答案”、“直面人生的新考题”、“一道耐人寻味的考题”、“无法解答的考题”、“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考题”、“我终于答对了这道考题”、“生活中的考题无处不在”、“我能做好这道考题吗”等。这样拟题不浮于表面,而是开掘了话题的内涵,使文章的立意恰当、深刻。

四、数字符号 新颖独到

有学生用数字或符号的方法拟题,妙不可言。如用数学法,一学生以“10-1=……”为题,化用数学式,对生活中的“10减1”的现象多层面多角度地进行了思考;也有拟作“0+0>7+(-3)吗?”,“7”指人的优点,“-3”指人的缺点,而“0+0”指人既无长处也无缺点。题目寓意深远,发人深省。如用符号法,“我们,SOS”,借用国际通用的符号,表达学生要求减轻课业负担的心声。这种标题简洁明快,启人心智。这种创新的写作意识值得借鉴。

第4篇

一、当前农村家庭在亲子阅读中的燃眉之急

1.家庭阅读缺失必须的氛围

如今农村家长大多初(高)中毕业,只有极少数家长拥有阅读习惯。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拥有一定藏书和固定阅读空间的家庭还不到10%,家庭阅读环境令人堪忧。这与家长的学习生活经历有重要关系,他们大部分忙于工作,有空闲时间也在看电视、打牌中消遣,几乎不再读书,极少数也只是偶尔翻阅翻阅报纸而已。尽管有部分家长意识到身教的欠缺,尽量为孩子多购书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但物质上的满足终究弥补不了氛围的缺失,带不来习惯的形成。

2.家庭阅读缺少必要的引导

书籍的来源已不成问题,绝大多数家长支持孩子购书。但是,购书之后的利用又让家长操心不已,“好买书却不爱读书”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与家长缺少必要的引导不无关系。家长的行为仅限于买书,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同时却不愿成为其精神上的伙伴。让不爱阅读的孩子爱上阅读,让爱阅读的孩子读得更有质量,这需要家长具备一定的引导技巧,不能简单地停留于责骂、警示或听之任之的状态。

3.家庭阅读缺乏正确的目标

家长对具体年龄阶段的阅读要求不甚清楚。因此,面对书架上琳琅满目的课外书,家长不知从何下手。同时,对于孩子个体的阅读水平也不甚明了,所以只能凭着孩子的意向或自己的主观臆断购买,也就出现了作文写不好就买《作文集锦》,日记不行就买《日记大全》等头痛医头,脚痛治脚的购书方式。如果家校间能对各年段阅读要求作整体交流,或针对个别学生的阅读需求作具体指导,无疑会极大地提高阅读实效。

二、以“亲子阅读”为话题的家长信的作用体现

1.唤起家长家校交流的意识

农村家长与教师沟通的意识较弱,随着年段上升,与教师沟通次数呈明显下降趋势,有的整个学期都不曾与老师有过一次交流。以读书为主题的书信联系方式,能有效唤起家长的交流参与意识。随着交流次数的累积,许多家长都会被老师执著的精神所感动,许多原本不善于表露的家长也由衷地对老师的做法给予热情洋溢的评价。在家长的反馈意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话语:作为一名老师,你是如此负责。你的认真时常让我们感到惭愧,做父母的就更没有理由放弃自己的责任。尽管我读的书也不多,但我愿意和孩子一起成长。

2.更新家长的亲子阅读观念

要求家长在短时间内扭转已有的阅读观念,显然不是很现实的事情。他们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渗透的过程。书信沟通的过程就是更新家长阅读观念的过程。以读书为话题的每一封家长信,都围绕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这一目标,将这一大目标分解为每一个具体的小目标,在信中对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具体做法指导。如在《让孩子享受阅读快乐》这一封信中,我们提出如下建议:孩子读书,家长也要跟着读,读完后一起大致聊聊书中的人物、情节就行了,有心的家长,在这随意聊聊中,自然就会对孩子做人、做事、作文的指点和引导,这随意聊聊中不仅有对书的感悟,更有亲情的温馨!

3.搭建家长间相互激励的平台

同伴的榜样最具激励作用,这不仅针对学生而言,家长之间也是如此。从这一点而言,家长信还搭建了家长间相互激励的平台。在每一封信中都有这样一部分内容,即从上次的家长反馈中挑选部分可行的作法加以推广,在家长群体中相互影响。如在《分享孩子的读书体验》一信中,我们列举了一些家长的具体用法:

梁敏的家长写道:“每天晚上我都和孩子一起读书,我做他的读伴,或静观默读,或细心指导,既充实了自己也丰富了孩子的精神世界……”小文的家长写道:“有空的时候,我们会和她一起谈谈所读的内容,提问一些能引发她思考的问题;有时鼓励她积累词汇,对于她不经意中冒出的优美词句及时给予表扬……”这样的列举,一方面,实现智慧共享,借助书信平台让更多家长了解其他家庭的做法;另一方面,不断激发家长的参与意识,激励他们不断尝试可行的阅读指导方法。

三、以亲子阅读为话题的家长信的撰写主题及内容

农村家庭阅读的现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客观性,并非我们的学校教育能够彻底影响并改变的,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其进行引导与影响,理念先行,改善行为。笔者通过一段时间实践,认为写家长信不失为促进亲子阅读的有效途径。围绕“亲子阅读”的话题,尝试了以下几类主题的家长信。

1.以阅读书籍推荐为主题

2.以阅读习惯养成为主题

3.以阅读活动的推广为主题

4.以阅读方法的指导为主题

第5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也即希望我们在习作中能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摒弃虚情假意或“无情无意”,让习作打上“我”的鲜活感情印记,有“事”更有“情”。那么“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哪里?在于真实,真实就是有特色。

人们常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当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或两种经历。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道风景。那么真实一定就是鲜活而有特色的。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千人一面,人云亦云。记得在一次以“亲情”为话题的写作训练中,在引导同学们时,我就说在文中大家可能会写到父亲或母亲以及他们的外貌或职业,希望同学们“儿不嫌母丑”,你的双亲长什么样子就写成什么样子,也许他腰围和身高相差无几,也许他驼背``````他从事什么职业就写什么职业,也许他只是化肥厂的工人,也许只是普通的农民,或者街头卖油条打饼子的小贩……是他们养育了你,请以一颗感恩的心去记录你们生活中一段真实而感人的经历。那次的作文大有起色。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写出真实而有特色的文章呢?我总结了如下几个简单易操作的环节:

一、看新闻,读报纸

要求学生每天晚上七点半收看新闻联播,每位学生在家中订阅一份自己喜爱的报纸(征得家长的同意),可以是体育的时事的甚至娱乐的……每天饭前饭后读十到二十分钟的报纸。可以在课余时作为聊天的话题。每周安排一节课“本周要闻’,同学们自由到讲台前发言交流认为本周最热点或最感兴趣的新闻以及自己的看法。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一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态度,并通过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没有健康的思想,再美的文字也只能是歪理邪说,糖衣炮弹。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敏锐地观察体验生活。

二、写日记

日记,生活中素材的源泉。必须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日记可长可短,内容不作限制,重在记录自己的真情实感。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天批阅一个小组的日记,在每周经学生同意的基础上对上周的优秀日记进行展览。

我认为写日记,没什么技巧可言重在坚持。

三、多阅读

要提高写作能力,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中学生除了《课程标准》推荐的必读篇目外,还应大量阅读。我们提倡“枕边读”、或叫“睡前读”,在每晚睡前读二十分到半小时的书,形成一种习惯。并尽力安排每周一节“自由阅读课”,在学生中形成一种阅读的氛围。

四、多积累

第6篇

一、立意不阳光,思想偏执,委靡消极。

一道中考作文题的材料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大学没毕业却一夜之间成为电脑巨头,旨在说明人只有扬长避短,才能成才。但是,一位考生却据此得出结论——中国的教育制度扼杀人才,需要改革。显然,这一立意比较偏执,所以很难拿到高分。

二、立意不真诚,浮于表面,大话连篇。

在以“幸福”为话题作文中,一位考生讲述自己考试失利后,内心极其痛苦,后在同学的开导下,豁然开朗,结尾这样写:“想起这几天因为考试失利而不愉快,真是不值得。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他们比起来,考试失利算什么啊!我的心里惭愧极了,也幸福极了……”这完全是为了突出中心,让立意更加明晰而进行的生搬硬套,显然落入了“假大空”的俗套。

三、立意不准确,偏离中心。

如以“网”为话题,一个考生写的却是为中国足球加油,中国体育需要宽容,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主要是考生的联想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由网想到了球网,又想到了足球网,再联想到中国足球。看似扣题,实则离题万里。

那么,如何避免出现立意问题呢?下面为你支上三招:

一、将立意化大为小。很多作文的命题很宽泛,比如2012年的中考文题“远方”“偶像”“凝聚”“礼物”“我想对你说”“爱是_________”等,都没有明确的立意指向,这就需要将立意聚焦到某一方面,通过有代表性的小事例来反映深刻的大道理,做到“化大为小,小中见大”。如“凝聚”很宽泛,若直接进行议论或抒情,势必让读者觉得空洞。如果选择“凝聚亲情”这类比较小的立意,则生活气息浓郁,又不落俗套。

二、让立意平中见奇。只要善于观察,小事中也可挖掘出不平常的主题。比如福建一考生的《在尝试中成长》,文中讲述了敲门的几个小故事。本来忘记敲门,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考生却从中学到了换位思考,懂得尝试也是一种成长,可谓平淡中见奇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立意求异创新。作文忌“千人一面”,应运用逆向思维另辟蹊径,把旧话题翻出新意来。按常规,我们常把书本、文具等作为礼物,然而一位考生独具匠心,反弹琵琶,以“苦难是成长的礼物”为题,抓住苦难对磨炼人的意志,锻造人的品格的特殊意义和作用进行作文,颇有意蕴,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病 文】

和退缩在一起

武汉市阳光喔学校初中部 茹心悦

一颗不起眼的风雨花种子,“混”进了百花谷。数天后,她“冒”出了几片小叶。百花丛中,风雨花叶子是那么脆弱,那么微乎其微,就像完全不属于这个世界。(交代故事的主角:风雨花,童话气息浓厚。)

“哎哟,哪来的野草啊!”在傲慢的红玫瑰的嘲弄下,她缓缓睁开眼睛。“走开!你这棵野草。”又一朵白玫瑰说道,“别占了我们贵族小姐的位置!别玷污了我们小姐的红裙子!”(对话描写及神态描写鲜活生动,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忽然,旁边的小草说话了:“她不像是草,是花!”“是草。”“是花。”花儿们争执着。(花草们关于风雨花身世的对话,过于简略,不能很好地表现它们的心理。)

“我不是草,我是风雨花!”风雨花竭尽全力喊出声来。可是,招来的还是阵阵讥讽。从此,沉默寡言的她更加不愿说话了。(在嘲讽面前,风雨花将如何应对?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在她的沉默中,冬天被“熬”过去了(“沉默”与上段重复,苍白无力),春天随之到来。在和暖阳光的照耀下,风雨花终于“冒”出了不显眼的嫩绿。旁边的玫瑰在人们的精心侍弄下,出落得像美丽的新娘,不久开出了娇艳的花,更加傲慢了。在春雨的滋润下,风雨花也变强壮了,叶片变宽了,颜色更绿了。(一片春的世界,和谐之中隐藏着危机。)

闷热的夏季到来了。一天,乌云密布,停止呼吸的风忽然像个醉汉,狂奔不已。不一会儿,下起了倾盆大雨,风雨花在风雨中摇晃着,她觉得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既然无法与风雨抗争,那就学会退缩吧。躲过风雨,照样可以成长。(对风雨花的心理描写折射出立意上的偏激,会给读者带来负面影响。)

于是,风雨中,一株瘦弱的身躯摇晃着,躲避着……(悲壮的味道过于浓厚。)

数年后,百花谷开满了风雨花,白的像雪,红的像霞……路人纷纷赞赏,风雨花不禁感慨,正是你,伴我度过一生,我要带着你——退缩——敲开成功的大门!(景物描写优美,但是“带着退缩敲开成功的大门”无法让读者信服。)

【诊断结果】

本文的立意是:学会退缩,成功的大门将会为你开启。很显然,这个主旨过于颓废,无法给人积极的影响。可做如下修改:

一、确立正确、阳光的立意。

风雨花的盛放不是因为退缩,而是因为坚强,执著。可确立类似于“风雨之后见彩虹”“因为有信念所以才成功”的立意。

二、根据立意修改故事情节。

立意确定后,应对故事情节进行修改,重点在于暴风雨来临时,风雨花的心理活动应该是阳光的。

三、根据故事情节美化语言。

比如当产生坚强的信念或阳光的心态时,配上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一定会让文章如诗一样的优美,如画一样灵动。

【升格文】

和信念在一起

武汉市阳光喔学校初中部 茹心悦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一颗不起眼的风雨花种子,“混”进了百花谷。数天后,她“冒”出了几片小叶。冬日的寒风中,风雨花叶子显得那么羸弱,好像风一吹就要倒似的。

“哎哟,哪来的野草啊!”傲慢的红玫瑰嘲弄她,她缓缓睁开眼睛。“走开!你这野草。”又一朵白玫瑰说道,“别占了我们贵族小姐的位置!”

忽然,旁边的小草说话了:“她不像是草,是花!”红玫瑰说:“小草老弟,你别替她说话了。在我眼里,她不过是一棵又黄又干的草,乱蓬蓬的,像乞丐。”其他花儿也附和道,“草!丑野草!”

“我不是草,我是风雨花!”风雨花竭尽全力喊出声来。可是,招来的是更多的讥讽。从此,她不愿多说一句话。但她心里仍然坚守着一个信念:我要开花!

鼓励,是一种表扬;讽刺,也能化为力量。她在沉默中,“熬”过了冬天,春天随之到来。在和暖阳光的照耀下,她终于“冒”出了不显眼的嫩绿。旁边的玫瑰在人们的精心侍弄下,出落得像美丽的新娘,不久开出了娇艳的花,便更加傲慢了。可怜的风雨花淹没在玫瑰花丛中,用了好大的劲儿才露出脸儿,猛吸着新鲜空气。她仍然坚持着 “我要开花”。在春雨的滋润下,风雨花变强壮了,叶片变宽了,颜色更绿了。

闷热的夏季到了。一天,乌云密布,停止呼吸的风忽然像个醉汉,狂奔不已。眼看暴风雨就要来临,玫瑰早已经被吓得花容失色;小草匆忙地收起张开的叶子。不一会儿,下起了倾盆大雨。花草们发现,只有风雨花在风雨中昂然挺立。

“恭喜你!”远处传来了小草的声音,“你战胜了自己!”

数年后,百花谷开满了风雨花,白的像雪,红的像霞,路人纷纷赞赏。风雨花不禁感慨,正是你,伴我成长,我要带着你——坚定的信念——敲开成功的大门!

第7篇

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有以下几个部分。

(一)指导学生“心入”生活,多角度多层面地体验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学会写文章,就要先在观察生活这一关上认真下功夫,进而感受体验生活。观察生活的关键在于不但要能在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新鲜的生动的东西。

怎样才能“身入”“ 心入”生活呢?

(1)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我们要让学生留心生活,能尽情地体验生活的甘苦,进而唤起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多种途径来丰富学生的生活。比如,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鼓励学生发展课余爱好;让学生趁课余空隙或节假日之闲,就某些问题作一些调查访问,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各类人物……总之,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法,努力使学生超越自己生活的狭小圈子,去感受生活的丰富。

(2)以活动“心入”生活,深切体验生活。教师要善于有目的、有计划地和学生共同开发真实生活中的作文资源,精心设计一些主题活动,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引导学生心入生活,深切体验生活。比如,在 “母亲节”到来之际,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为母亲献孝心”活动,可以为母亲作一件事,可以给母亲一件礼物,也可以给母亲写一封信等等,相信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对亲情有更深切的体验、理解和感悟。

(3)以读心入生活,诱发生活体验。中学生的圈子比较狭小,生活内容比较单一,对他们而言,最直接、最便利的诱发生活体验的方式,不能不说是阅读了。通过阅读,能懂得许许多多个人无法接触到的事物,冲破个人生活的局限,这是体验生活的又一重要途径。

(二)引导学生积累体验

当学生在活动中已形成了诸多体验之后,就需要将体验形成文字表达,保留最本真的体验状态,并训练文笔。

(1)读书笔记——积累阅读体验。刘勰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做读书笔记,是积累阅读体验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为了让学生积累有 “方”我们可以规定统一的读书笔记形式,要求在每次阅读课后或者是自由阅读后完成,也可以规定如在一定的时段内必须完成的读书笔记篇数。

(2)体验日记——积累生活体验。体验的主题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可以根据这次体验的主要内容来拟定。如,可以分为三类:温馨港湾(家庭生活)。这样就使积累眉目清楚,可以在写作时迅速而充分地搜索到相关的生活体验。“真实再现”就是要求学生如实记录这次的生活体验经历,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而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悟可以写在 “小小论坛”里。

(三)情境还原,引导学生入境表达生活体验

布鲁纳说:“教学论必须探明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与情境。”学生一旦进入某一种实际情景,或接触模拟情景,是头脑中想像的情景,就能激起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在此基础上形成真实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就能诱发学生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正是解决学生写作时“无米下锅”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学会有意识地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和作文的灵感。

(1)营造情境,通过入境诱发体验。营造情境的途径是很多的,如联系生活展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运用实物淙情境等。比如,在一堂作文课上,让学生将家庭相册中的一张照片带到课上,讲讲老照片的故事,在趣味盎然中打开学生记忆的心门,让学生将往事记录成文。

(2)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写作教学中,教师可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如师生同台演出,接受采访,讲讲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等。如一堂以“沟通”为话题的作文课,老师一开始就和学生谈话聊天询问学生平时有什么烦恼,和父母谈得最多的话题是什么?你认为有多少种沟通的方式?你满意现在的交流沟通状况吗?你有过成功沟通或沟通失败的经历吗?每一个问题的抛出,都激起学生较大的反响,整节课师生都是在轻松的气氛中谈话聊天,学生争着说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老师也适时地谈谈自己的沟通故事,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学生对“沟通”的感受更加深刻了,随后写出了不少的佳作。

(3)学生修改,完成作文的全过程体验

“玉不琢,不成器”修改,是文章写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体验——写作——修改,才能完成作文的全过程体验。这一过程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学生自我修改。教师要让学生不断养成自己改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发展的实际,体现主体性和实践性,逐步培养学生自我评改习作的能力,养成自我评改的习惯。

第二步是学生互评互改。可以把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讨论、评改,认真推敲,写好眉批、总批。然后把批改完的作文交给作者本人审查后写出评改后记,评改后记应侧重诸多体验的收获。在这一互读、互评、互改过程中,打破了学生之间互相封闭的局面,学生不仅能取长补短,互相借鉴,相得益彰,逐步提高写作水平与改评水平,而且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老师的改评而变成了现在自己主动去参与改评,同时也增长了阅读体验、情感体验和写作修改体验。写作学习中,学生只有处于这种主动地位,才能有选择地吸收他人的长处,有所突破和发展,真正地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和个性。

第8篇

关键词:作文 打开 储备 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119-01

作文是学生知识经验、情感和文字表达的综合结果,是语文教学的难题之一。在实际写作中很多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没什么可写,写作就走到了悬崖边。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学生写作时“没话可说”,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则是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反思和改进思路。

1 学生“有话不愿说”,教师就要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初中学生已经对外界产生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于成长中的困惑,涉及自身内心世界的话题,大多心中有许多感受有话要说,一般也不太愿意像小学生那样在作文中说出来。成绩好的学生越来越忽视作文,认为与其耗在阅读提高作文上下功夫,还不如做几道难数学题得分快,于是疲于埋头苦读,没有时间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水平不好的同学怕写作文,一方水平有限,另一方面怕老师的批评,怕作文成后进作文的典型,更怕老师点评自己的心里话,遭受别人的嘲笑。这些因素使学生作文怕说话,说真话,有话不愿说。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课外练笔,写日记、周记、心得、片段等,把生活中的困惑与感想记录下来,不要只局限于课堂内的作文训练。并且告诉学生应把写作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精神成长方式,自己记录自己欣赏。在寒假和暑假中,可以让学生记录自己假期生活中有趣的事情、读书与观赏影视作品的感受等。教师看到涉及学生内心的感受,要尊重他们的隐私,学生就没有顾虑,自然也就愿意打开话匣子说话了。

笔者从学生“周记”中发现,以下东西写得最好:父母艰辛的劳作、家庭简朴的生活、同乡无私的帮助,学习的甘苦、顽强的进取、亲情的美好、友谊的纯真……无不浸透着孩子们深沉的情感和话语权的欲求。教师在改作文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精当的描写,一段感人的话语,都要给予鼓励,不要吝惜你的语言,因为你的每一字的鼓励都是学生前进的动力。

2 学生感觉“没什么内容可说”,要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师在布置作文时,往往会有种种限制,让学生觉得这也不能说,那也不能写,再加上初中学生大多读书少、知识储备少,对于生活观察不细、感悟少,导致越来越无话可说。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知识积累和生活的体验。

2.1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考

叶圣陶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的一种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1]”。生活就是文章的本源,文章是生活的真实,不是点缀和装饰。因此作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走入学生的生活,展现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学生才有内容可说。如果远离他们的生活,作文也就失去了来源,学生自然就无话可说了。

一棵竹子,一朵红花,一只小狗,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个模糊的身影,都可能引发人的感触,成为写作的切入点。朱自清《背影》中催人泪下的表现父子深情的永恒画面则来自一次平常的车站送别;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则是把黄土高原背景下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的描写渲染而成的……,这些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体验生活的范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一天静夜的星空,能读出缠绵的诗意;一泓轻漾的春水,能品出空灵的画魂;一节傲然挺立的竹枝,能悟出铮铮的风骨;一枝随风摇摆的杨柳,能引发幽深的思念……

学会观察生活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现代学校管理一般很严格,学生学习时间也很紧,但语文教师应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走入社会,观察自己的生活世界:友谊、欢乐、苦恼、自由、激情、疑惑、合作、冲突、苦读、家庭、朋友、同学……,这是一个多么丰富的知识世界!

2.2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汲取写作的素材

广泛的阅读可以弥补初中学生生活的不足。《少年科学》《中学生学阅读》、《读者》、《报刊文摘》等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好材料,利用假期可以阅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外国名著等名篇经典之作,这些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陶冶自己的艺术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阅读课外文本不仅要学习艺术技巧,更重要的是借鉴别人对生活的独特视角和情感体验。阅读要搞摘抄、写读书笔记,记下自己的心得、认识。读《西游记》可以评价人物的个性,读《伊索寓言》要写出自己对寓言的赏析和感受,对《中学生阅读》中的好文段要摘抄、感悟,读李若微的《我的空中楼阁》,在欣赏淡雅清丽、美妙多姿的风景图的同时,更应与作家那颗崇尚自然、追求自由和诗意的心灵碰撞。

2.3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作文导向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个好等因素各不相同,他们的生活体验也不一样。作文后进的学生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作文涉及到他们所喜爱的领域,他们也能滔滔不绝、绘声绘色的表达。有的同学喜欢写家乡和家庭题材的文章,因为他最了解,最有感触;有的喜欢写父母题材的文章,因为给他影响最大,感受最深;有的擅长写景色,因为他对初夏秋冬四季观察细致……。这些题材就是自己所喜爱的生活,它就是写作的资源库。笔者在学生入学初让学生写《我》,就涌现出许多展示自己个性的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优秀作品。

3 学生“有话不会说”,要教会其说话的技巧

一个好的题材,到了一些学生的笔下,如果不知如何表达,脑子里即使有许多话,但觉得“无话可说”,不知怎样说,既使说出来也会成为枯燥无味的垃圾文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打通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隔阂,实现读写结合,帮助学生学会表达、能够表达,学会谋篇布局、组织材料、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说到什么程度即详细说还是简略说。这些问题具体落实到作文中就是如何构筑全篇、如何恰当叙述议论等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等问题.如综合训练以“土地”为话题的作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有关土地的故事或长辈们对土地的感受来表达主题,细写对土地热爱的动作,以动作传情,在叙述中加入议论、抒情,升华文章的主题。

总之,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块。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作文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的话表达出来,让作文成为学生内心世界表达的中介,成为描写世界、展示自我的平台。

第9篇

在这之前,莫言的小小说《卖白菜》已被选入山西省职业高中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作者聚焦一段非常岁月——糠菜半年粮的1976年冬天,以一种孩子的真切和成人的冷静,加上些微的温情,把当时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本真呈现给读者。文章的精彩看点很多,我仅从对人物的细致刻画方面,谈谈对作文教学的一些启示。

复杂记叙文的写作,是职业高中对口升学考查的一个重点。

记叙文写作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写好,并非易事。

比如,在写人记事时,学生习惯于对人物的活动、事件的过程作概括的叙述,而不愿意或者不善于具体细致的描写。

比如,以“亲情”为话题的记叙文。有学生这样写道:“明天就要开学了,妈妈仔细地帮我收拾着东西。她把我该带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又嘱咐我到学校后,要听老师的话,该吃什么就吃什么,别舍不得花钱,还说有空会去看我。”

这段文字意在表现母亲对孩子的关心,但由于叙述平淡,让人感觉索然无味。下面我以莫言的《卖白菜》做一简要的分析。在学习本文时,可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研讨交流。

一、文章第一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引导学生找出细节描写的关键字词后,逐一分析:

1.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这是描摹神态。

2.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

这一连串动词的运用,写出了母亲的犹豫不决。

3.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这些眼神和动作的刻画,表现了母亲的无可奈何。

4.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作者从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非常细致地刻画了母亲的心理变化:犹豫不决——无可奈何——痛下决心。应让学生明确:母亲心理这种复杂的变化,就是文章的“波澜”。随着文章波澜,读者的阅读心理也时起时伏,随着主人公的感情而变化。作者极力描写母亲下决心卖白菜时的心理变化,其用意何在?就是要表现当时那个年代家庭的极度贫困和窘迫,衬托母亲的坚强品格。

二、第八段:母亲安慰孩子的部分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文中词语运用相当精准,透过文字,我们看到了母亲

虽倔强但又很慈爱的一面。

三、那棵最小的白菜滚到水沟里后,母亲的反应如何

母亲的语言:骂道:“穷种啊!”动作: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她就“颠着小脚”,“乍着”两只胳膊,“小心翼翼”但又“十分匆忙”地“下”到沟底,将那棵白菜“抱”了上来。

通过这些语言和动作,作者要表现的是白菜在母亲心目中的分量。这几棵白菜对于我、对于母亲,甚至整个家庭都有重要意义,也侧面反映了当时的贫困。

四、文章结尾处,母亲为什么哭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泪就挂在了腮上。

“我”不过是想宣泄一下内心的气愤,多算了一毛钱,谁料到母亲会因此而伤心流泪。以前,无论多大的事儿,就算是天要塌下来,母亲也不会哭。这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贫困母亲都可以挺过去,但人穷不能志短,待人需真诚实在,是这位母亲教给孩子的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五、文中老太太的形象是如何刻画的

1.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这里塑造了一位挑剔的老太太形象。

2.老太太将她胳膊上挎着的柳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

“老太太”撕扯那棵小白菜的同时作者也感觉是在撕扯自己的心似的,这个细节为下文多算她一毛钱埋下了“厌恨”的种子。

3.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叠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数着。

本处表现了在当时极度贫困中,人们对每一分钱的重视和谨慎。

《卖白菜》一文中,细节描写贯穿全篇。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文章时,必须将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合二为一,让学生从名家优秀作品中汲取自己写作的营养。引导学生从作者平实而又细腻的语言中体悟到:写人记事类的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注意细节描写。如果不善于捕捉细节,那么文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单薄,可能也无力承载浓厚的情感。文章如果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就谈不上能感动别人。

第10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五体验”;实践

21世纪是竞争更激烈、对人要求更严格的世纪。只有基础扎实、敢于创新的人,才能在其中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综合运用各科所学知识的要求。它不仅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等能力,且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但是,在实践中,许多学生谈作文而色变,每当布置作文,总是叫苦不迭。笔者对中学生惧怕写作的原因进行了新的探讨并提出了“五体验”的有效对策。

一、中学生惧怕写作的原因新探

(一)生活之“源”干涸。写作材料源于生活,但为应试,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埋头作业堆中,缺少对生活的观察,另外,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缺乏观察的计划性和良好的观察习惯等,也会导致学生缺乏第一手材料的积累,长此只会形成素材储存仓库的空虚。

(二)阅读之“流”堵塞。写作中字词的积累及技巧多来自阅读。平时,学生为应付繁重的课业,极少看课外书,就算看,也只追求情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只是为教阅读而指导阅读,学生无从在阅读中得到精美语句的滋补及无法获取精巧结构的模仿。

(三)思维之“路”迷惘。思维之“路”迷惘是指学生的写作思路受到限制。它表现在:①作文教学过程单调,死板,大多沿袭老一套,由教师命题——指导学生作文,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主宰,学生没有多少自,学生作文有如鸟在笼中跳,又如何能写出好作文?②老题目,旧题材重复出现。如《童年趣事》、《有意义的一天》、《我的老师》,从小学一直写到初三,学生懒得考虑其他,以致篇篇都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四)表达之“门”紧闭。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创设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它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训练,而到了初中阶段,大多数学生在表达上仍不尽人意。表现为“心门”紧闭,言不由衷,说话不连贯,不得体,条理混乱。在此影响下,学生作文的内容、结构、情感等肯定大打折扣。

(五)实践之“趣”缺乏。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生的心目中,作文是枯燥无味的,作文只是应付老师的布置,只是为了得到老师的分数,而不是自己主观情感表达的一种需要,因此,对实践写作缺乏浓厚的兴趣。教师不懂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是以强制性的手段迫使学生完成作文,更易引起学生对作文的厌恶。“看了题目皱眉头,咬断笔头开不了头”这种现象,已到了令人同情而又悲哀的程度。

以上死板的教法,无目的性的写作训练,不但浪费了学生时间,更易引起学生之反感。学生怕作文、厌作文,作文教学因此而徘徊不前。基于此,笔者尝试“五体验”的作文教学,下面谈谈具体的做法:

二、尝试“五体验”的作文教学

(一)走近生活,体验情感

吴惠玲老师说过:“要注重生活化的体验,积累鲜活的作文素材”[1]。笔者于是模仿发达国家教育实践家的作文教育方式,提前一个月,将几个作文要求布置给学生,敦促学生走近生活,深入家庭、商界、政界去观察,亲临现场协助服务;去体验,萌生各种酸甜苦辣的情感。如在假期鼓励学生到麦当劳、工厂社区等参加工作,亲身体会生活的味道。教师也可有意识地设计,组织校内外有益于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各种情感的活动,如笔者组织学生到福建东山岛、绿岛山庄、海门等旅游点游玩;组织学生参加吃苦耐劳的攀登莲花山活动,步行到海堤的野外“拉练”活动;组织科技小实验,手工小制作等活动;组织故事会、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自由参与并切实体验,丰富学生“快乐与艰辛的情感”。这样,既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阅历,又使其在老师悉心指导下,观察自然,了解以人为本的社会,逐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留心周围人事物的良好习惯,积累材料,营构体验性情感,解决临到作文时搜索枯肠,无话可说的突出问题。

(二)有效阅读,体验迁移

现行阅读教学与作文教育是脱节的。在学生的心目中认为,阅读对作文写作的迁移效应没有什么作用。因为许多学生的阅读量不少,可作文水平仍很低。因此,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让学生体验到阅读迁移到作文之中的成功喜悦,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笔者的做法是:指导学生阅读冰心的《谈生命》,分组进行讨论,交流自身听课学习的体验,模仿谈谈“当生命遭受困难和挫折,你会怎么做?”让学生感悟到坚强、乐观地面对生命;指导学生阅读《我的叔叔于勒》,提问“你家有没有类似值得写的人物或事件?”激活大家回顾,体验亲情;布置学生课外阅读,自由选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水浒传》、《西游记》……任选一个角度写读后感受;阅读诗词,感悟诗人人生,以“我最喜欢的诗(词)人”为话题进行创作……从他们的习作中可以看到“阅读——体验——迁移”的鲜明痕迹,学生的习作中写道:“我的身体不好,家庭也不和,这一直困挠着我,但比起保尔柯察金的瘫痪要幸运得多。因此,我要克服重重困难,在学习这个熔炉里使自己锤炼成钢”“旧时代的骆驼是为了生存,今日的骆驼,比如我的父母亲,则是为了我的成长和求学,我要学习骆驼勤奋、善良的品格,鞭策自己好好学习”“生当作人杰,死也为鬼雄,李清照,我读懂了你‘人比黄花瘦’背后的坚强,我知道女人以后的名字不再叫‘软弱’”……这样,学生体验到由“读”到“写”的迁移效果,领略到阅读的无穷魅力。

(三)多向思维,体验创新

有了生活情感体验,有了阅读迁移的体验,还得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多向思维,整合从各方面得来的材料、语言、表达方式、结构方式,在作文写作之前,进行思维活动。笔者这样指导学生:一是想清楚为什么写,二是想清楚怎样写,写什么不写什么,多写什么少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选择什么表达方式为主,采用什么结构组织材料,均要通盘考虑,让学生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历经个体的思维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逐步体验思维创新。这是作文各个环节中最为关键的富有成效的活动。而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①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变方向,变角度,变途径地思考问题,摆脱思维常规、寻求超凡脱俗的感觉。如引导学生了解春蚕有无私的一面,“春蚕到死丝方尽”,也有自私一面,像所谓的“作茧自缚”;再如“这山望见那山高”,可以批评那些见异思迁,不脚踏实地的人,若反其意“这山望见那山高难道不好吗?”人要永远有新的目标,不断地追求、攀登,生命才有意义。②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多种正确方法。如引导学生从“O”之外表和本质特征去联想社会生活,类比人生中的种种问题,将他们描写出来,答案是多样的:“O”象转动的车轮、像漏水之筛子,像明月,像红日,像孩子脖子上的项圈,像妈妈手上的戒指。“O”是起点,也是终点。有志者失败了从“O”开始,无志者一事无成,以“O”告终……其他的还有训练学生的比较思维,归纳演泽思维等。可见,只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收到作文创意创路创辞的新体验。

(四)流畅表达,体验交流

古往今来,许多人才虽思维力很强,但是表达能力却很差,现在学生高分低能,与表达也有关系。因此,创造性表达的激活,急待加强。教师要努力创造求真,求诚的作文氛围,尽力拓宽学生表达的时空,让学生无拘无束,打开思路,流畅地表达。如笔者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前五分钟的演讲或讲故事、朗诵比赛等;定期组织学生分类交流各自创作的日记、周记、观察记录、阅读摘要,吸收于已有用的表达方式方法,以收到互补的良性效果;组织学生自办手抄报、班报、班刊;组织采访、通信、假期社会调查、服务社区等活动;以此来激活学生的表达,点燃交流的激情,体验交流的快乐。这样,学生实践作文的兴趣方可更浓。笔者负责指导的“原上草”文学社,更是一直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支持,每期参加人数多达两百多人。因为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表达交流的平台。学生在这里流畅地表达,快乐地交流,积极地投稿,已出版期刊35期,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了高考、中考语文科尖子的摇篮。

(五)具体实践,体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