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时间:2023-05-30 08:53:39

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第1篇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后,这片大陆便诞生了人类,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遭受了无数的灾难。你知道有哪些开天辟地的可以知道摘抄的好句子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开天辟地的造句,供大家参考。

一、开天辟地含义古代神话传说:盘古氏开辟天地,开始有人类历史。后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示例】:感谢那些~,披荆斩莽的英雄们!只有你们才配承受这最高的幸福,最大的快乐。 刘白羽《从富拉尔基到齐齐哈尔》

二、开天辟地典故三国·吴·徐整《三五历纪》:“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

三、开天辟地造句1.学会坚强,犹有开天辟地,移山倒海的勇气;

学会坚强,就有守得云开见明月的耐心;学会坚强,就有大呼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概。

2.太阳,是开天辟地的神,是大地的气息,是万物的生长的依靠,是全人类的希望,是我们灵魂的寄托。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

4.“一国两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谋略。

5.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6.这大概是两人关系开天辟地的时刻她却在这个时候呻吟了一下.

7.想到这里他兴奋极了,仿佛这就是在看开天辟地.

8.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9.自开天辟地以来,任何难棋中从来没有黑子取胜的.

10.开天辟地,盘古创万物,九州四海珍宝现,群雄并出竞相逐!

11.吾神傲天,开天辟地,一气生两脉,两脉生三灵,三灵生四象,四象生五脏,五脏生六腑,六腑生七窍,七窍生八卦,八卦化乾坤。

12.掌开天辟地之力,虎魄刀凶威盖世,一力破万法。

13.何为人主,开疆辟土,功德天下,开天辟地,成盛世大业!

14.却说盘古大神开天辟地,这洪荒世界分为了四大部分,分别为日后的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足足占据了洪荒一大半的气运。

15.盘古开天辟地,将大陆一分为四。

16.天地灵气,阴阳交错,灵轮虚转,混沌蚀万物,涅盘开天辟地。

17.刀,兵之帝品,剑,兵之圣品,两者,至尊至贵!混沌开天辟地第一个黎明,远古十大神剑神刀,现世大地,混乱从此永无休止。

18.堪称自盘古开天辟地其一番精心力作,真是盘古的鸿章钜字啊,在六剑山上显得琨玮灿烂。

19.相传当年盘古大神开天辟地之时,阴阳初分,现出玄黄之气和太初紫气,两者合成为太初二气,玄妙无穷。

20.大衍之数五十,盘古开天辟地为数四九,其一而破,变为当初的疑虑玄黄之气,后为太清祭炼成塔。

21.传说,盘古大神开天辟地之初,混沌不分,清浊难明,时常发生地动山摇的大破灭,大灾难。

22.罡煞玄黄,日月无光,开天辟地,气吞八荒!

23.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三皇五帝,夏商周秦,世代相传,华夏文明光辉灿烂,生生不息。

24.白起继盘古开天辟地之雄壮,创气吞山河囊括四海之伟业,展鲲鹏远望吞吐八荒之志。

25.而原先的金伦加鸿沟也在这次的开天辟地之中消失不见,只余下一片隔绝了四块大陆的无尽大海。

26.鸿蒙之初,混沌不分,晦暗不明,盘古历经四劫,开天辟地,身死化万千造化;

其时天生妖族,地生巫族,二族又生人族。

27.混沌之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起源之说,众说纷纭,扑朔迷离。

28.通臭揍临到头还给绑了去,也算是在历朝历代开天辟地头一遭,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29.自鸿蒙开天辟地以来,天下共称“九州”。

30.窗外,太阳发出耀眼的白光,乡野七月的宴席以满心的欢喜开场,一路开天辟地般的热闹,雷电为鼓乐,梅雨作帷帘,拉开来,阳光倾城,笑声朗朗,热情洋溢。

31.翻天印瞬间泯灭神器,打神鞭削去众神本源,诛仙剑诛灭无尽高手,造化玉碟预知万古,盘古斧开天辟地……

32.崇山峻岭与断崖流水之间,苍莽猛兽遍地,太古遗珠流连,断断续续,起起伏伏,在这寂静的夜色里,连绵续绝,天地间直蹦的火花,犹如盘古开天辟地般壮烈。

33.奇幻仙侠世界,奔雷凌日,追星逐月,斗转星移,一刀所至,开天辟地。

34.天地之初,混沌如鸡子,阴阳不分,清浊相杂,有巨神盘古生于其中,开天辟地,乃有这浩瀚天地,芸芸众生,历经三皇,横亘五帝,更有众王纷争,烽火四起,争夺问鼎。

35.举人便能以言定凡人生死,虚空成笔,若是圣人,文力能通天,开天辟地,夏雨雪,冬震雷。

36.明人周游《开辟衍绎通俗志传》中则补充了非常华丽壮烈的盘古用工具开天辟地累死化生的剧情,形成了目前流行于世的盘古开天辟地说。

37.以此之剑,嗜杀千人,封印于此,若遇缘人,重见天日,开天辟地,斩妖降魔,世人臣服,唯我独尊。

38.天地玄黄初开,万物应运而生;

六道轮回有数,阴阳交替而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精卫衔石填海,后羿蓄弓射日。

39.据说这大力诀只是基础,还有更为高深的层次,可以达到鬼神莫测之力,甚至开天辟地。

第2篇

第12课《盘古开天地》知识点

掌握程度

备注

1

熟练认读“劈、缓”等8个我会认的字。

2

熟练听写“睁、翻”等15个我会写的字,带拼音、组两个词。

3

带拼音听写“睁眼、黑乎乎”等14个要求掌握的词语。

4

“血液”中“血”读xue第四声。

5

理解“清而轻、重而浊、精疲力竭、混沌”的意思。

6

本课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宇宙混沌,盘古沉睡;

第二部分: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万物的过程;

第三部分:盘古倒下

7

盘古的形象:力大无穷、勇于开创、持之以恒、无私奉献

8

主旨:这篇神话讲述了巨人盘古用神力开天辟地,以身躯化作万物的故事。文中用神奇的想象、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伟大的开创精神和勇于献身的美好品质。

9

文章最后一段,是对文章的总结,也是本文的中心句。

10

学生运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天和地分开后、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倒下后”这些词语,加上自己的语言,来讲讲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11

概况并背诵本课课文中心思想。

12

查资料,课下读一读其他的上古神话故事。

序号

第13课《精卫填海》知识点

掌握程度

备注

1

熟练认读“帝、少”等5个我会认的字。

2

掌握多音字“少”的两个读音和组词

3

熟练听写“帝、曰”等5个我会写的字,带拼音、组两个词。

4

“故为精卫”中“为”读第二声。

“以堙于东海”中“堙”读yin第一声。

5

书上补充注释,【游】游玩;【于】在;【不返】没有回来;

【为】化为;【衔】用嘴含、叼。

6

标记《精卫填海》停顿。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7

精卫形象:坚韧执着、不屈服命运、目标远大、意志坚定

8

熟练背诵全文,理解文章意思,正确默写。

第3篇

上下五千年华夏史代指中国历史。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约有五千年的历史渊源,所以上下五千年华夏史也就代指整个中国历史。

中华文化历史久远,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2000年以上。华夏民族在中华大地上演绎出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故事,出现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中华文化就是我们生命之源。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古时候流传着一个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说的是在天地开辟之前,宇宙不过是混混沌沌的一团气。这时候,出了一个盘古氏,用大斧把这一团混沌劈了开来。以后,天每天高出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氏本人也每天长高了一丈。后来,盘古氏死了,他的身体的各个部分就变成了太阳、月亮、星星、高山、河流、草木等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盘古比女娲早许多。道家中有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盘古就是在两仪中的,两仪就是天和地,而女娲则是出现在八卦的时候。盘古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在道教的传说中盤古是元始天尊的化身。关于盘古的传说有很多版本,但都普遍认同盘古是开天辟地的人物。盘古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著的《三五历纪》。其后,题为梁任昉撰的《述异记》称盘古身体化为天地各物。《五运历年纪》及《古小说钩沉》辑的《玄中记》亦有类似记载。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娲皇,女阴娘娘,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后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 ,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第5篇

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合而成的国家,有56个民族,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他漫长的社会生产及生活实践的发展史。因而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就显得十分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生动的民族神话画卷。

汉文古籍《三五历记》、《五运历年纪》中叙述的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天地本来像个鸡蛋,生于其中。后来,天地开辟了,天每日高一丈,地每日厚一丈,每日长一丈。18000年以后,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深,也变得极长了。他怕天地又会合拢,就顶天立地拼命撑着,最后精疲力尽地死了。死后他的全身化成了万物:气为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太阳,右眼为月亮,血液为江河,肌肉为田土……。

蒙古族神话《麦德尔创世》中说:女神麦德尔骑着神马,踏遍三千个宇宙。马踏洪水溅起烈焰,将宇宙尘土烧成灰,灰尘越积越多形成大地,使天地从此分开,又将自己的一个化身落入大地,生出万物。

壮族神话《姆六甲》中说:天地没有分开的时候,宇宙中旋转着一团大气,越转越快,变成了一个蛋。后来,蛋破开分成三片,一片飞到上头为天,一片飞到地下为水,一片留在中间为大地。

布依族《力戛撑天》神话中说,力戛撑住天后,将天钉住,力戛钉天的牙齿,就变成了满天星星;拔牙齿流下的血,就变成了彩云;喘出的气,就变成了风;淌下的汗,就变成了雨……

白族《创世纪》神话中说,、盘生为兄弟,变成天,盘生变成地。天不满西南,只好用云来补。地不满东北,只好用水来补。

瑶族《密洛陀》神话中记载,开天辟地女神密洛陀,创造天地的方法与众不同,用雨帽造天,用身体和两手两脚做柱,分成天地。

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也有关于天地起源和结构的种种传说。

古代巴比伦人认为大地像个巨大圆屋顶,或者是个无底深渊中升起的空心山。

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由四头大象驮着,大象站在一只巨龟的背上,巨龟则浮在水中。

古代的埃及人设想大地是一个斜躺着的神,他的驱体上长满着植物;天则是一个弯着腰的古神;太阳每天乘船过天空。

古代的俄罗斯人认为大地像一个圆盾,由三条极大的鲸鱼驮着,使它浮在大洋表面上。

第6篇

关键词:金鸡;阴阳五行;礼制;放赦文化

作者简介:于赓哲,男,山东乳山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吕博,男,陕西延安市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赦礼乃

第二,后凉吕光说。依今存正史、笔记所记,北周不见有此制度,最先独见于北齐。依《唐六典》所云源于拓拔北魏、吕光后凉,而《魏书》不言。何见于吕光后凉?笔者认为,永嘉之乱后,汉族文士举家西迁,如江琼西投张轨者,故而河西亦是汉晋以来中原传统文化保留的重要区域。金鸡源于后凉吕光之谓,似可用“八卦五行”学说以解释出其本义。然考究金鸡所蕴含之卦易五行,应当为汉晋以来中原王朝所兴盛之学说,决非某些先生所说的氐族旧俗。吕思勉先生认为:“行序之说,本谓治法当随时变易,后乃流为空谈,入于迷信,……魏晋以后,迷信已淡,而此故事仍存。”五胡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为了现实政治之需要,常模仿汉族中原王朝之天人感应、谶纬、五德终始等学说,以赢得政治、文化上之正统地位。定五行秩序,实为争正朔、夺法统,故而十六国时期存在“五胡次序”之说。如慕容氏之燕:“(倩)僭位,将定五行次,众论纷纭。恒时疾在龙城,?y召恒以决之。恒未至而群臣议以燕宜承晋为水德。既而恒至,言于?y曰:‘赵有中原,非唯人事,天所命也。天实与之,而人夺之,臣窃谓不可。……’?y初虽难改,后终从恒议。?y秘书监清河聂雄闻恒言,乃叹曰:‘不有君子,国何以兴,其韩令君之谓乎!。’”又据《晋书》卷110《慕容?y载记》,东晋穆帝永和八年(352),?y称帝,“群下言:‘大燕受命,上承光纪黑精之君,运历传属,代金行之后。宜行夏之时,服周之冕,旗帜尚黑,牲牡尚玄。’?y从之”。又如苻坚之前秦,《姚苌载记》:“自谓以火德承苻氏木行,服色如汉氏承周故事”据此,苻秦承石赵之水德而为木行。钱大昕也说苻氏自居木德,“盖以前后赵为一代当水德也”。

由此,或可推论氐人吕光也不能免俗。我们应注意《杨文公谈苑》中的这样一段史料:“究其旨盖西方主兑,兑为泽,鸡者巽神。巽主号令,故合二物置其形于长竿,使众者睹之。”又有《宋史·仪卫志》载:“其义则鸡为巽神,巽主号令,故宣号令则象之。阳用事则鸡鸣,故布宣阳泽则象之。”对于这两段史料,学者们长期以来没有解释清楚,或予以忽略。《杨文公谈苑》、《宋史·仪卫志》的记载至少可以说明宋人对金鸡的认识——用八卦、五行来解释其所蕴含之义。那么隋唐时期的人怎么看?现在所存隋唐时代解释阴阳五行学说最可信的著作,莫过于隋代萧吉的《五行大义》。萧书中有这样一段史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杨文公谈苑》、《宋史·仪卫志》的记载。现录文如下:酉为鸡雉乌者,酉为金,威武之用。鸡有五德,以武为先,见敌必斗,是其本性。《说题辞》云:“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炎上,故阳出则鸡鸣。”以类感也。《考异邮》云:“鸡火畜,丑近寅,寅阳,有生火,喜故鸣。”武事必有号令,故在西方。巽为鸡,亦为号令。辰巳并于酉合,故在酉。雉是火鸟,为武之威。《方伎传》云:“太白扬光则鸡呜。萤惑流耀则雉惊。”《易通卦验》云:“雉者是阳,雄鸡叫则雌应,阳唱阴和之义。”当时则鸣,亦号令之义。鸟者,阴之禽,而居日中。《元命苞》云:“乌在日中,象阳怀阴也。”以其在日中,得阳气,故仁而能反哺。在酉者,春时日临兑,酉是二八之门,日所入处,取其终也,故并配酉。又云:“暮为死石”者,取其金气衰也。《禽变》日:“暮为死士”者,土至金末,气衰败也。《本生经》云:“墓为鸢”者,亦迅击有武用也。无五德,故在暮。笔者根据《五行大义研究》,列出下表,说明卦形、卦名、卦象、方位、五行、动物的对应状况:(见表2)

我们再来考察吕光的发迹史。东晋太元八年(383),前秦吕光受命率兵讨平西域,苻坚淝水兵败后,公兀386年,吕光称王,建都姑藏(今甘肃武威),吕光遂占有甘肃、青海等地,地理位置处于西部。依阴阳五行学说,兑居西方,地支酉也指正西,五行属金,巽居东南,五行属木,而金又能克木,八卦每一卦对应着一种动物,与巽、木对应的动物是鸡。根据《五行大义》中“酉为鸡雉乌者,酉为金,威武之用”,及“武事必有号令,故在西方”,“《本生经》云‘墓为鸢’者,亦迅击有武用也”的记载,可推论出鸡在古人的观念中是用兵的象征。于此,我们或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金鸡的原始含义大概蕴含着吕光想打出陇右,兼并东南的想法。

《易》云:“巽,君子以申命行事”、“巽为鸡,亦为号令”,因此,树金鸡于长竿,使众人一看就能明白这是君王要发号施令的象征。金鸡应为河西所保存汉晋之卦易、阴阳五行学说,于吕光的政治需要而形成。疑北魏攻占河西,由河西文士传迁至北魏。

所谓“阳用事则鸡鸣,故布宣阳泽则象之”,则是巫术中“相似律”思维,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曾引用《春秋题说辞》说明:“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炎上,故阳初鸡鸣,以类感也。”

第三,六朝说。《封氏闻见记》云:“金鸡,魏晋已前无闻焉。”今所存文献金鸡不见于三国、两晋,宋、齐、梁、陈亦未见,六朝只是一个约略概念。

第四,唐说。唐之谓,高承因唐代礼仪记载完备,故言如是耳,然其起源绝非唐代,当更早。

二、“天鸡星动,必当其赦”——金鸡寓意之探索

依以上5种文献记载,金鸡之寓意,可分为两种:

其一,《唐六典》、《封氏闻见记》引《关东风俗传》云:“武帝即位,大赦天下,其日设金鸡。宋孝王不识其义,问于光禄大夫司马膺之日:‘赦建金鸡,其义何也?’答日:‘按《海中星占》天鸡星动,必当其赦。’由是王以鸡为候。”有学者指出“金鸡”礼仪为氐族旧俗,但实不知其所据为何。若以卦易五行学说或星象学说解释金鸡之寓意,均为中原汉民族之思想学说,为氐人吕光政权所继承。氐族风俗之说似不可立。天鸡一如天狗、天柱等属于古代星官名,《开元占经》中即存“天鸡”一星官名。

《海中星占》其书已逸,不妨利用《唐开元占经》、《乙巳占》钩检的史料来认识一下有关“天鸡星”的记述。

通过上表所列材料,可以对天鸡星形成一个大概的认识:天鸡星属于尾宿九星之一,有二星,在狗国星北,一说其为金星,主候时。匏瓜星一名天鸡,其星象之变动影响果物丰稔程度。日食之象若天鸡夹日,象征着后妃要谋夺君位。天鸡星若非其本来的样子,就意味着要发大水。古代星占学中,经常有某星犯某星,某星守某星,某星舍某星之说。倘若客星犯天鸡星,将意味着西北方向的夷狄要来投降;倘若客星守天鸡星,则意味着山要像洪水来袭一样摧崩;倘若荧惑星(木星)离开天鸡星30天,天下就要大旱;倘若流星要是犯冲天鸡星,就意味着“兵起方霸”。通检《唐开元占经》、《乙巳占》中保存下来的有关“天鸡星”的材料,未发现“天鸡星”和大赦产生任何关系。古代星象变动极其复杂,几乎同一个星象的不同变动就代表着不同含义,也许司马膺之“天鸡星动,必当其赦”的解释是天鸡星的另一种象征意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天鸡星绝不是惟一能象征大赦的星象。根据《唐开元占经》、《乙巳占》的记载,可以发现:在古人的观念中,日晕的变动,荧惑星(木星)的变动,太白星(金星)的变动,彗星的变动,以至于老鼠啮宫府文书等等,都能作为大赦的先兆。

在古代,鸡往往象征帝王之运,在十二属相鸡为德禽,《韩诗外传》中云鸡有五德: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因此金鸡是帝王权力的象征,又由于“大赦天下”是新皇帝登基之后的必要举措之一,因此大赦用金鸡同时成为皇位及政权更替的象征。因金鸡本身蕴含着阴阳五行八卦学说。一如葛先生所言,金鸡之金,非简单金饰,乃五行之金。余于“金鸡源于后凉吕光”处已详论,兹不赘述。

三、金鸡赦礼的流传及程式

在北齐,则可以确定建金鸡而宣赦已经成为一项典章制度。

《通典·刑法典》载:“北齐,赦日,武库令设金鸡及鼓于阊阖门外之右。勒集囚徒于阙前,挝鼓千声,脱枷锁,遣之。”当时人普遍认为金鸡下的泥土是吉祥物,争相佩戴,以致出现了“万人竞就金鸡柱下少取土”的盛况,几天之后就挖成一个大坑,有关部门也听之任之,不加禁止。南北朝以后,文献中关于大赦用金鸡的礼仪记载更加详细具体。《旧唐书·刑法志》载:“太宗又制在京见禁囚,刑部每月一奏……其有赦之日,武库令设金鸡及鼓于宫城门外之右,勒集囚徒于阙前,挝鼓千声讫,宣诏而释之。其赦书颁诸州,用绢写行下。”建金鸡而宣赦一般在天子脚下,京都之地,只是象征性的当场释放一些犯人,而地方上的犯人则以颁布赦书的形式宣布,即文人笔下的“忽闻铜柱使,走马报金鸡”。《李相国论事集》中《论请驿递赦书状》一文恰可与沈铨期诗相印证,“元和三年三月,御丹凤楼,大赦天下。知枢密中使刘光奇,党比同类,奏:‘准旧例,散差中使,走马往诸道送赦书,所贵疾速。’”

《大唐开元礼》所存《宣赦书》说:在宣赦的时候,文武官员在顺天门外就列,文官在东面,武官在西面。设中书令在群官的西北,刑部侍郎率领他的部下,将金鸡陈于西朝堂的东方,金鸡下设鼓,各个官员各司其 职,就列典礼现场。据《旧唐书·百官志》记载:在大赦的那一天,树金鸡于仪仗的南方,竿长7丈,鸡高4尺,鸡头用黄金装饰,嘴中衔7尺红色长布,承以彩盘,维以绛绳。金鸡独立,高高在上,旨在说明即将举行大赦的典礼。宣赦的仪式结束后,老百姓也乐在其中:坊小儿抢着爬上木竿,争夺鸡首,如果“坊小儿得鸡首者,官以钱购,或取绛幡而已”。唐人元澄《秦京杂记》说明得到鸡首时的奖品是“月给俸三百石,谓之鸡粟。”

据有关学者研究,唐代赦礼一般在南郊举行,赦礼完毕之后,要“御楼宣赦。”《通鉴》载:“太后御则天门,赦天下,改元。”“九月,庚子,御则天门,赦天下,改元。”可见,武则天时多在则天门举行放赦仪式,而在德宗时赦宥仪式经常在丹风楼举行。例如,大历十四年(779)六月一日,德宗御丹风楼大赦,贞元四年(788)春又于丹凤楼大赦。而上文所举杨巨源《元日含元殿下立仗丹凤楼门下宣赦称贺相公二首》、李益《大礼毕皇帝御丹凤楼门改元建中大赦》二诗题目都表明了此项典礼举行的地点——丹凤楼,并且杨巨源和李益都在德宗一朝为官,二人的诗也恰好证明德宗时举行这项典礼的地点。又见同时代的王建《宫词一百首》:“丹凤楼门把火开,五云金辂下天来。阶前走马人宣尉,天子南郊一宿回。楼前立仗看宣赦,万岁声长拜舞齐。日照彩盘高百尺,飞仙争上取金鸡。”顺宗时有元稹诗《永贞二年正月二日上御丹凤楼赦天下,予与李公垂、庾顺之闲行曲江,不及盛观》也能证明赦礼举行的地点。

在宋代,这项制度仍然传承,礼乐制度较前代更加完备。有罪在身的人们时刻期盼着金鸡消息,以获得人身自由。宋词中经常可以体现出这样的期望。“鹤书飞下,鸡竿高耸,恩霈均寰宇。”“鸡竿肆赦,鸳行均庆,翱飞浸泽,斯万保升平。”

《东京梦华录》对北宋大赦礼仪记载的甚为详细。每逢赦日,皇要亲临宣德楼,楼前树有几面大旗,其中最大的一面旗子与宣德楼一样高,称“盖天旗”,取“君德天临无不尽”之意,固定在御道正中。同时“设宫架乐”,待击之声响起,迅速树立十几丈高的鸡竿,竿顶有一大木盘,盘中有金鸡,口衔红幡,上写“皇帝万岁”4个大字。盘底垂下4条彩带,4个头戴红巾的人争先恐后地攀彩带而上,争夺金鸡红幡。争到手后众人大呼谢恩,此时从宣德楼上垂下一红色锦绳,落在城门下一彩楼上,原来是一只凤凰口衔赦书,通事舍人拿到赦书宣读,开封府大理寺排列罪犯于宣德楼前,听到鼓声,除去枷锁全部释放。此时众人又大呼谢恩,楼下万乐齐奏,载歌载舞;楼上皇帝赐百官喝茶饮酒,直到哺时整个礼仪宣告结束。

宋室南渡后,于高宗绍兴十三年(1144)重新实行这项典礼。吴自牧所作《梦粱录》中有《明桎礼成登门放赦》篇,周密所撰的《武林旧事》卷1《登门肆赦》,都对临安举行的放赦仪式有细致地描述,具体情况与北宋大同小异,只不过对赦礼过程中的用乐记载更为详细。南宋的金鸡放赦,要在皇家举行“庆寿册宝”的典礼时进行,皇帝从宫中起驾,伶人乐工之流作为先遣,皇帝随后登丽正门楼。一切如上朝时的礼制:鸣鞭、奏曲、帘卷扇开、撞钟、出黄伞;大臣叩拜,按部就列。与唐代金鸡下仅置一鼓相比,宋代的仪仗要复杂的多。大赦典礼开始时,太常在丽正门前设架宫乐,在门西架钲鼓,皇帝从文德殿起驾,登上丽正门,到达御阁,大乐正下令撞黄钟,右面5口钟应声而响,随之奏响《乾安之乐》,皇帝落座,音乐停止。赦书宣读完毕,大乐正下令撞蕤宾钟,左面5口钟应声而响,皇帝还宫,音乐停止。宋人还用“立起青云百尺盘,文身骁勇上鸡竿。嵩呼争得金幡下,万姓均欢仰面看”的诗句形象地描述争夺金鸡的过程。大赦期间各地设在京城的进奏院分别安排腰系铜铃、手执黄旗的速递手若干人,待赦书宣读完毕,即火速前往各地宣布大赦消息,最先到达太平州、万州、寿春府,取“太平万寿”之意,一时间出现“铃声满道,都人竞观”的景象。

“木兔与金鸡,刑德临门偶有奇。”正因为唐宋大赦用金鸡较为普遍,所以金鸡已然成为赦宥的代名词。肃宗至德二年(757),李白因追随永王李?获罪,在流放夜郎的途中,李白极盼获得赦免,曾作诗《流夜郎赠辛判官》,表达自己极度渴望自由的心情:“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等到行至巫山的时候,李白果然遇赦获释。敦煌曲子词“早晚树金鸡,休磨战马蹄”,亦表达了人们期待大赦天下,渴望和平的心情。黄庭坚《梦李白颂竹枝词三叠》:“杜鹃无血可续泪,何日金鸡赦九州?”也以金鸡寓意大赦。《全宋词》收录所谓宋江《念奴娇》一首:“六六雁行连八九,只待金鸡消息。”也言其对大赦的期待。

四、金鸡的延续与消失

元明清时期,“金鸡”这一饱含传统文化深意的文化符号按照两条脉络发展下去,一条延续至今,一条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里,本文所探讨的“金鸡放赦”属于后者。下面就这两条发展脉络及其形成原因加以分析:

第7篇

论文关键词:仡佬族 神话传说 生态伦理思想

“仡佬仡佬,开荒辟草”。仡佬族作为贵州土地的开拓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为悠远古老的濮、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仡佬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用民族语言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歌、童话、寓言、谚语、谜语等。尤其是神话和传说,仡佬人通过它解释万物,总结经验,传授历史,辨别是非,表达愿望。在不断的传承中,神话传说逐步被深化,战胜自然的神灵,开荒辟草的仡佬先民,惩恶扬善的英雄人物,无不被颂扬,并成为了仡佬人的理想追求。

仡佬族神话传说可分为五类:开天辟地、战胜自然、与其他民族的斗争、发明创造和伦理训诫。在这些神话传说中处处闪烁着哲学的光芒,蕴涵着仡佬族民族精神。仡佬人认为天地万物均是神物所造,对生存环境,仡佬先民有惊叹、有恐惧,更多的是敬畏和警觉。他们祈求神力战胜它,然而也警示同族人必须尊崇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反映出仡佬人与自然万物共同诞生、共同生存的整体生态观,因而形成了仡佬族自己独特的生态伦理思想。袁鼎生等主编的《生态审美学》将生态美分为自然生态美、社会生态美、自然社会系统生态美。自然生态美指生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所产生的美,社会生态美指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环境之间及社会环境各因素之间的和谐关系美,自然社会系统生态美指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所产生的美。我们对仡佬族神话传说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其生态伦理思想可归纳为三类:重生意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和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

一、重生意识

仡佬族认为自然万物一切皆有生命,所有生命皆是神物所造。因此,对大自然生命必须万分崇敬,对个体生命必须珍视,这是他们对世界朴素的认识。

仡佬人的生命观里先有天地万物再有人类。在开天辟地神话中记载了天地日月是神物所造。关于人类的起源,据说是经几翻几复发展到第四曹才得以延续下来的。第一曹人是天神用泥巴捏的,第二曹是天神用草扎的,第三曹是天上星宿投生来的,后来才有兄妹成婚制人烟。前三曹造人的神话反映了仡佬族源于自然的人类起源观。万物的形成更是形象生动,《布什密制地》闭讲述布什密制地就像人的身体:肉就是遍坡遍地的泥巴,脑壳就是高高低低的坡头,头发汗毛就是漫山遍野的树木和草,眼睛就是大大小小的消水坑,嘴是山洞,手和脚是分枝分岔的山坡,肚皮就是那些龙潭,肠子就是弯弯曲曲的江河,骨头就是又重又硬的石头,肋巴骨就是那又高又大的大岩另一则神话《巨人由禄》也讲述了万物的生成,同汉族开天地神话相似。《巨人由禄》讲述巨人由禄死后身体变成了万物。这两则神话,《布什密制地》记载了自然万物像人一样五脏六腑齐全,《巨人由禄》记载了万物由巨人由禄的身体转化形成。尽管故事显得怪异而又浪漫大胆,但它表达了在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对生命的重视。自然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由其生活方式而影响其文化精神。因此,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生活方式制约着人的意识形态,从根本上决定了仡佬族神话发展的基调。建立在原始落后的农耕经济上的神话,使他们相信,万物有灵,万物都有存在的理由和条件。

万物皆有生命,它们的生命就像人类的生命一样不可亵渎,崇敬自然生命也就是珍视个体生命。在懵懂之初,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自然生命在某种程度上还高于个体生命,因此仡佬人对自然万物生命无比敬畏。有人说,敬畏是文明起源的触角,人类对于生存恐惧的思索才促使古人逐渐从野蛮走向文明。仡佬人在长期生产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自然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对自然之道不断探索。

仡佬族这种重视生命的意识一直贯穿于仡佬族神话传说中,贯穿于仡佬族文化精神中。首先体现在对自然万物生命的敬畏。仡佬族先民固有天地、日月、万物由一种超自然力量支配和主宰的“神创论”看法,使其对创造万物的神物由衷膜拜。山神就是仡佬族最鼎力膜拜的神,并成为诸多神的化身。每年“三月三”仡佬人集体隆重祭祀,称作“仡佬节”。关于山神,据《兄弟赶山》网记载,天神敖伟封“仙体凡人身”的仡佬九兄弟为地盘官,掌管人间事,后赶山壮烈牺牲,“敖伟表彰其功绩:生前他们管底盘,死后追封为山神。敖伟追封时,恰是三月三。敖伟封了代代传,从古至今才祭山。”祭山活动非常隆重,不但要准备丰富的供品,而且在祭山神前十六天先推空磨三转,以此“空空”之声惊动山神准备受祭,然后在祭师的组织下唱念“三月二到了,三月三来了,我们齐来敬山神!敖伟天神,列为山神,地盘业主,请来喝酒喽!”并跪求山神保佑全寨安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除祭山神外,每年七、八月“吃新”还祭专主土地的土地神,土地神有八兄弟,分别是天宫土地神、天门土地神、山关土地神、桥梁土地神、龙王土地神、秧苗土地神、寨门土地神和家中土地神。祭拜土地神以求年年有收益,岁岁得安宁。

仡佬族人相信万物有灵,认为天地山川、风云雷雨、日月星辰、金石草木、五谷种子皆有神,他们把成败得失归功于自然物,把难于把握的自然变化和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动植物人格化。他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对自然进行创造,供奉和祈祷,以求神灵的庇佑和保护。而对自然万物生命的敬畏随时间的流变、认识的深化进而对自然实体崇拜,正如黑格尔所言,抽象的无形象的自然力量到较具体的、形象已较明确的自然力量,因此,崇拜的对象也就具体、明晰化了。具体表现为:

(一)“竹”图腾。两千多年前,仡佬先民建立了“夜郎国”。关于夜郎王,《后汉书·南蛮西夷列传》记载,“初,有女子浣于(逐)水,有二节大竹流之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竹”,仡佬语音“仡佬”,因而称作仡佬族。从此,竹便成为仡佬族的标志,生命出于竹,死归宿于竹,再度投生的起点也是竹。在不断的与外族的斗争中,仡佬族人民更表现出竹的性格:谦虚不自弃,忍让不忍辱,坚忍不拔的精神。

(二)敬牛王。每年十月初一,仡佬族都要过“牛王节”祭祀牛恩人。仡佬是多难的民族,多次被侵几尽灭亡。据说有一次曾被外族围侵,正在危难之时,仡佬首领家的老牛“哞哞哞”把全寨人引进山洞里终于躲避了灾难。正所谓“仡家一头牛,性命在里头”,从此,仡佬族没有打牛、吃牛肉的习惯,把牛敬奉为“王”。并且每年十月初一用鸡、糯米粑、酒等喂牛,以敬奉牛王,敬慰耕牛终年辛劳。“牛王节”这天还将糯米粑挂在牛角上,牵牛到水塘边照影吃糍粑,年青人对歌欢愉,表示替牛祝寿。

(三)敬树神。仡佬人还把树看作是神,每个仡佬族村寨总有大神树,通常为银杏树。每年八月十五仡佬族要过“拜树节”,他们身着新装,置上酒肉祭树以祈安宁、兴旺。古树还寄托着仡家人的许多情感。瓮安县的相思杉诉说着满珠、敖哥凄美的爱情故事,他们死后变成两股青烟,随着长出了两株杉树,每当明月初升的时候,从树梢上就会唱出动人的歌声,仡佬人把它称作“鸳鸯树”(《相思杉》)。正安、道真等县有拜古树为“保爷”,以保佑孩子“易养成人”(《树干爹》)。还有为纪念先生栽桂花树命名“启蒙树”(《启蒙树》)。

总之,仡佬族对山神、土地神的祭祀,对竹、牛、树等自然实体的多神崇拜,反映了仡佬人对自然万物生物的崇敬,对个体生命的珍视,对生命延续的渴望。

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基于仡佬族的重生意识,因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仡佬族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敌对和奴役的关系,而是一种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们与自然万物共同生存与发展,很多时候自然还成为仡佬人生命的保护神。因此,在与自然不顺应时,仡佬人便采取一系列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把自然视为是有神性和灵性的生命圣灵并加以崇拜敬畏和祭祀,使自己与自然达到某种协调关系。

(一)生命的保护神。

在人类的起源神话故事中,诸多植物和动物都是仡佬先民的保护神。《人皇制人》记载:洪水滔天,兄妹俩在一个白胡子老公公(实是天神)的指引下分别躲在葫芦和扣空的梧桐树里逃难。兄妹俩照老公公的吩咐一人拿一个鸡蛋放于腋下,等鸡崽孵出来后就打开葫芦和梧桐树(传说人不知天地,鸡知道天地,它知洪水何时消)。结果哥哥落于平地,妹妹挂在悬崖上。后在岩鹰的帮助下,岩鹰驮着妹妹到山脚,兄妹相见成婚。仡佬祖先就是因为葫芦、梧桐树、鸡和岩鹰的搭救才得以保住性命,延续子孙。这类神话反映出山林树木作为仡佬族赖以生存的家园,在他们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和人类自身的生存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因此在仡佬族传统文化中被赋予神圣的色彩。

(二)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破坏环境遭惩罚。

“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山旮旯”。仡佬族的住房一直和山石树木相伴,最早是石居,然后“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日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树”(《魏书》)干栏式巢居。这种依山而建,房前屋后植树栽竹的习惯一直沿袭至今。再加上仡佬族一直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因此对自然的依赖非常明显,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破坏自然遭惩罚的观念代代相传。《洪水潮天》就记载了远古时代为何发洪水家园被毁的原因:有一天,雷公看见人间糟蹋粮食,于是下凡来进行惩罚教育,没想到遭到暗算,还差点被吃掉。雷公一怒之下就发起洪水,只有对他友善的兄妹俩被留下来。

仡佬人不但意识到自然的重要性,还非常注重保护自然环境。许多神话传说借助其教化功能传递着生态保护观念:《围腰坟》讲述一对青年恋人杏子、岩旺抵制寨主迫害,逃婚的故事。他们的遗腹子担任州官后去寻父亲死的崖洞,发现父亲葬于洞里的大坟下,传说是洞里的蚂蚁被杏子的泪水感动,衔黄泥垒起来的。于是州官告示:严禁伤害野生动物,大搞封山育林。《栽树修桥惩恶人》记载阴阳先生命令栽九百九十棵柏香树,搭一座“凉桥”,惩宋恶霸的故事。除传说故事的相传说教,仡佬族还通过一些活动来贯彻执行,比如过“吃新节”,还检查处理乡规民约的执行情况,对破坏寨子安宁、偷砍树木的人进行处罚和教育。

三、和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

仡佬人为了生存、发展,面对恶劣的环境,靠打制粗糙工具与自然抗争,获取生存的权力;同时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以自然神灵为精神,崇敬自然生命、珍视个体生命。随着民族的发展,仡佬人在他们的生活中开始直观到人的伟大的自由创造力量,他们歌颂那些争取民族解放和进步而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赞美智慧、力量和献身的精神,倡导和谐的婚姻家庭观,从而产生欢愉的感情。仡佬人在对人的创造的积极肯定的过程中形成一定尺度、标准和面貌的社会道德价值观,这些主要通过仡佬族神话传说的伦理训诫表现出来。它是仡佬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是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它深刻地蕴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一)崇尚勤劳勇敢的精神。

一个民族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和抗击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勤勤恳恳,勇于拼搏,敢于斗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住在石旮旮的仡佬族由于一直尽受歧视屈辱,因此形成了勤劳和勇敢的民族性格和伦理精神。在仡佬族神话传说和古歌中,不厌其烦地讲述仡佬先民开荒辟草的故事,反复复歌颂他们的丰功伟绩。

“当抱原来无人烟,开荒辟草是告佬”(《兄弟赶山》)、“敖伟天神,列位祖先,地盘业主。现在我们地方好,全靠你们的业绩。坡是你们赶来的,山是你们留下的。你们开辟的地盘,宽广抵天边。我们享你们开的田地,享你们开的大河,享你们砌的城墙,享你们建的仓房,享你们修的瓦房,子孙后代用不完,千秋万代不用买。”(《祭山神》)

仡佬祖先创下如此基业,为感恩先辈,后代用敬祭祖先的活动来悼念祖先。在仡佬人的观念中,他们认为生时为人,死则为鬼,灵魂不灭。祖先的灵魂会暗中助后人,因而虔诚地祭祀祖先,就成为人们重要的道德义务。于是,在堂屋或灶房帖“古老先人,地盘业主”的字幅祭祀。“吃新节”便是隆重的祭祖活动,人们把祭祀物品置于神树前,挂在树枝上,由祭师主持唱念丰收吃新不忘老祖宗开荒之功。到底开荒的老祖宗“地盘业主”是谁,是阿仰兄妹?是告佬九兄弟?是竹王?各地有各地的传说,他们均是仡佬先祖,而且他们都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勤劳勇敢多智慧,机灵能干有作为。”(《泡桐歌》)这是老祖宗具备的优良品质,不畏劳苦,开荒造田。仡佬族过“牛王节”也正反映了仡佬人崇尚勤劳的社会心理。仡佬人还敬“宝王菩萨”祈求荫佑,祭祀时念祷词:“人家有年我无年,提起猪头要现钱,若得宝王来保佑,朝朝日日当过年。”嗡纪念其开采丹砂之功。

仡佬族祭祖先、祭牛王、祭宝王,一方面是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以此怀念;另一方面也是缅怀后人要勤劳勇敢,不畏劳苦,艰苦创业。

(二)原始集体主义道德观。

仡佬族神话传说中塑造了众多的英雄人物,他们多具非凡的本领,担负起全民族的理想愿望。有率领众人历经艰辛捉阿风怪的阿利(《阿利捉风》),有为凿岩修渠与财主作斗争而壮烈牺牲石鹅大姐(《石鹅坪》),有舍己救人的神医韩婆(《韩婆岭》),有揭竿而起抵御外族浴血奋战被困成仙的田先玉(《田先玉》),还有誓死保家园的奇才晟打浦(《晟打浦的传说》)等。他们不畏,惩恶扬善;为了集体,牺牲个人的原始集体主义道德观正是仡佬族得以发展的核心因素。

(三)和谐的婚姻家庭观。

第8篇

紧张的社会生活中,城市中众多人徘徊于酒桌饭店和形形的高脚杯烈酒之间,饕餮挥霍之余,人多口病,吃喝无度,且下咽之物杂乱无章。秽物招致体弱,体弱而心乱,心乱则事倍功半。古人云,天地之间万物,皆由气而生,精气为生命之本。精气是维持人类个体体态平衡、正常代谢的源泉,因此,以气养生便呼之欲出,养生旨在养心,而养心又贵在静心。何以静心?古之流传,辟谷之法,要旨便大抵在此。

古人称辟谷为“一食为适,再食为增,三食为下,四食为肠张,五食饥大起,六食人凶恶,百疾从此而生”。可见辟谷并非部分都市人所理解的绝食,或者一串念珠,一把佛尘,盘地而坐的餐风饮露,辟谷之精髓在于少食而非不食,精食而非杂食。所谓少食,只在辟谷过程中逐渐减少进食,慢慢节食;所谓精食,指在服用一些滋补良药或者养分高的加工品,用以补充每天的身体所需。

静谧的韵味,仅仅以一个词,用一句话是不能诠释的。安静于人,有一种贴心暖胃的舒适。时而如诗,灵动飘逸,婉约柔美;时而如画,水墨淡彩,养眼润心。时而如茶,碧澈通透,清香宜人。时而如歌,宛转悠扬,直抵心扉。

从香文化中体味沉静也是一种豁达,而香文化与禅韵又是紧密相连的。世间种种,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如说世间种种终必成空,那放空的心态,超脱的心灵,在人这短暂的一生里便显得弥足珍贵。佛家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大乘以“无所得”为宗旨,故曰解脱;小乘以“成果”为目的,故曰执著。道家的精髓在于《道德经》,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无论是哪家之言,最终目的殊途同归,那便是养心,以静养神。静守自己的人生坐标,净处自己的人生位置。生乃道之本体,养道便是养生。抛开辟谷与闭关的反常态表象,诱发人体的种种潜能,对天地间真谛的独特思索和理解,达到灵力和智力的双重飞跃,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源于生活又超乎生活的存活状态,一种与世无争的淡泊,一种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融合。

现代社会急速发展,忙碌的人们在灯红酒绿下难以逃脱世俗的桎梏,他们渴求与现实截然相反的另一个世界,他们渴求一个卸掉伪装的归宿,一分虚脱后的宁静。他们在大千世界苦苦搜寻,只为那一个可以身心俱净的去处。这样的养心方式好似趁虚而入,带他们回归最原始的状态,回到生命本来的地方。2012来了,但是2012也终究只是传言。丢却慌张焦躁,寻觅一方静谧的空间,让心灵在无我之境放松,为2013释放空间。

第9篇

王世襄的收藏,与陈梦家是分不开的,本文的作者收藏到了陈梦家先生自1935年至1963年间写的140多件书信,以独家的材料,为您讲述王、陈二人的收藏往事。

有人这样说,提到王世襄先生的古典家具收藏和他编著的《明式家具研究》、《明式家具珍赏》,都离不开一个人物,那就是陈梦家先生。

王世襄先生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收集古典家具的。而比他年长几岁的陈梦家比他早一些,大概1947年从国外回到清华大学就开始了。说起王世襄先生收藏古典家具的起因,其实很简单,据说,一次看见北京街上卖的算盘珠有的是用珍贵木材紫檀做的,很是好奇。本来就喜欢刨根问底的他经过追问,才明白,原来古旧的硬木家具已经不时兴了。算盘厂用很低的价钱把这些紫檀、黄花梨制作的家具买回去,做算盘架子和算盘珠。王世襄先生弄明白之后,到古旧家具店和市面上去看,果然有不少雕刻精美的各式硬木家具在那些店里随便地堆放着。于是他开始收购各式各样的古典家具。10几年过去了,王世襄先生的家里已经存有100多件明清时期的古典家具。

陈梦家是上世纪30年代新月派著名诗人,抗战时期先是随清华大学去了西南联大担任教授,不久到国外执教、游历数年后,于1947年回到北京从事古青铜器和古文字学研究,并担任清华大学的教授。陈梦家同王世襄一样,对明代家具、漆器、竹刻、版画等的古典艺术嗜爱,并作为自己生命最终的归宿。五六十年代,陈梦家因发表《慎重一点“改革”汉字》,不赞成废除繁体字实行简化字,由此被定为“”。1966年,陈梦家被批斗、被罚跪、被侮辱、被关押。之后,他留下遗书,在1966年9月3日含恨自杀。陈梦家多年购买的明代家具、珍稀古书被悉数抄走,装了两卡车放在文物管理处。“”结束后,那些明代家具才重新回到了陈梦家的四合院中。

关于王世襄先生与陈梦家先生收集明清古典家具的故事,王世襄先生曾写过《怀念梦家》一文:

梦家比我大3岁。1934年我考入燕京大学,他已是攻读容庚教授古文字学的研究生。他非常用功,而我则是一个玩得天昏地黑、业荒于嬉的顽皮学生。只是由于他和赵大姐结婚后,住在校旁我家的园子中,晨夕相见,渐渐熟识。……1937年沟桥事变,梦家夫妇离开北平,辗转到了昆明西南联大。1944年他们去美国。1947年梦家回到清华大学授课,一直到1952年转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住在钱粮胡同我舅父遗留的一所大房子内。那时因和陈梦家先生,都在搜集明式家具,有了共同兴趣,不时想着对方买了什么好物件,彼此串门才多起来。

我们既已相识多年,现在又有了同好,故无拘无束,不讲形式,有时开玩笑,有时发生争论,争到面红耳赤。梦家此时已有鸿篇巨著问世,稿酬收入比我多,可以买我买不起的家具。例如那对明紫檀直棂架格,在鲁班馆南口路东的家具店里摆了一两年,我去看过多次,力不能致,终为梦家所得。但我不像他那样把大量精力倾注到学术研究中,经常骑辆破车,叩故家门,逛鬼市摊,不惜费工夫,所以能买到梦家未能见到的东西。我以廉价买到一对铁力木官帽椅,梦家说:“你简直是白拣,应该送给我!”端起一把来要走。我说:“白拣也不能送给你。”又抢了回来。梦家买到一具明黄花梨五足圆香几,我爱极了。我说:“你多少钱买的,加10倍让给我。”抱起来想夺门而出。梦家说:“加100倍也不行!”被他迎门拦住。当时我故意说他的家具坏了,上当受骗,想逗他着急。一件黄花梨透空后背加格是他得意之物,我偏说是“倒饬货”,后背经人补配。一件黄花梨马纹透雕靠背椅,他更是认为天下雕工第一。我指出是用大兀觉及镜架拼凑而成的,还硬说在束装上靠背之前就曾见过这具兀觉,言之凿凿,真使他着了急。事后我又向他坦白交代我在说瞎话。“不过存心逗逗你而已”。梦家比我爱惜家具。在我家随便搬动随便坐。梦家则十分严肃认真,交椅前拦上红头绳,不许碰,更不许坐。我曾笑他“比博物馆还要博物馆”。

实际上我们谁也不曾真想夺人所好,抢对方的家具,但还要像煞有介事地表演一番,实因其中有说不出的乐趣。被抢者不仅不生气,反而会高兴:“我的家具要是不好,你会来抢吗?!”给对方的家具批毛病,主要是为了夸耀自己的眼睛赛过你。不管说得对不对,我们也从来不介意。能听到反面意见,总会有些启发。待冷静下来,就会认真地去考虑对方的评论。至于买家具,彼此保密是有的,生怕对方捷足先登,自己落了空。待买到手,又很想给对方看看。心里说:“你看,又被我买到了!”如此10多年,一直到“”,就是1957年两人都被错划成“”,也没有中断过来往。

正如王世襄先生所叙述的,陈梦家还经常把搜罗到的明代家具展示给友人、同好。陈梦家收藏的明代家具,造型结构考究,并呈现出明代家具特有的疏阔大方。当时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上世纪50年代陈梦家收集的一批精美绝伦的明代家具,其中一把椅子号称“天下第一交椅”,其仿制品在美国就拍卖了53万美元。

关于陈梦家购置明清家具的故事,陈梦家在写给夫人的信中,亦有所记述。我曾将敝斋中收藏的陈梦家先生自1935年至1963年间写给夫人的140多封零散书信,进行过研读,得知陈梦家收藏明清家具最为痴迷的时期是1947年他回国之后,清华大学给了他一处住宅,他开始买家具是为了家庭起居生活的需要。1948年后,赵萝蕤已决定提前回国。陈梦家为了爱妻的归来,几乎每周休息日都要到城里的古旧家具店去寻觅称心的家具。每购置到一件如意的家具,他都要写信告诉尚远在异国他乡的妻子。

王世襄先生编辑《明式家具珍赏》是“”后的事情了。王世襄先生产生了编辑明式家具的书籍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一定要把好友陈梦家先生收藏的家具也收录进来。2003年秋,王世襄先生编著的《明式家具珍赏》出版,扉页赫然印有:仅以此册纪念陈梦家先生。足见王世襄先生与陈梦家先生交谊至深。

第10篇

民国初建,伴随着清帝国的,满清贵族的衰落,明清官窑瓷器散失民间。在社会的大动荡中,一顶顶王冠落地,一批批新贵产生,导致珍贵古代瓷器流通加剧,新一轮收藏热又蓬勃兴起了。

在四川,在成都,为了生计,为了发财,精明的人们发现成都琉璃厂古代陶瓷窑址和邛崃十方堂古代陶瓷窑址是聚宝盆。

1935年,一支军队在成都琉璃厂揭开了大规模非法盗掘古代瓷窑的序幕。由于军队严加保密或移防,这次盗掘并不被人们广为知晓。

1936年夏天,驻防邛崃的另一支军队在十方堂窑址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盗掘:大约 5、6月间,军民齐集三、四百人,在军官们的直接指挥下,夜以继日地疯狂地向古代文明攫取。但见,在铁锹、锄头的挥动之中,一件件精美陶瓷器从地层中露出峥嵘,省内的古董商来了又走 ,走了又来,生意火爆;在背兜、箩筐的背运之中,一批批精美陶瓷器被搬进船舱,运到成都、重庆、上海……乱挖乱掘,使整个窑区被翻了一个个儿。

完整的器物不仅被挖掘一空,连那些色彩斑斓的瓷片也最终成为成都达官贵人建筑和美化公馆的镶嵌材料。据说,在上海城隍庙,至今人们还能看见镶嵌在地面上的邛窑瓷片。

二、昙花一现的邛窑美瓷

数量巨大的邛窑古陶瓷器还通过成都、重庆、上海……再流散到加拿大、美国、日本……

当时,邛窑古陶瓷的盗掘、流散,轰动了中国考古学界、美术界和社会各界,评论邛窑和邛瓷的文章出现在国内外的学术杂志上,新闻报刊的报道更是连篇累牍,邛窑瓷器的彩色照片刊登到当时国内以印刷最为精美著称的《美术生活》杂志上,邛窑古陶瓷器不仅登上上海市博物馆的大雅之堂,公开展出,还先后成为四川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和国外各大博物馆的珍贵藏品。

六十多年后的2001年4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川省文物管理局、邛崃市人民政府联合发起召开的“中国邛窑古陶瓷科技考古研讨会”在邛崃市热烈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博物馆、考古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集聚一堂,对几十年来邛窑古陶瓷研究的大量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估;参观、考察了十方堂、固驿瓦窑山等古陶瓷遗址;参观、鉴赏了邛崃市文管所和邛窑古陶瓷博物馆所收藏的两万多件邛窑古陶瓷出土器物和收藏品。所有这些活动使专家、学者们茅塞顿开,大开眼界,群情激动。包括中国历史博物馆资深研究员俞伟超先生、故宫博物院资深研究员耿宝昌先生、李知宴先生、南京博物院资深研究员张浦生先生在内的众多专家惊讶了,感叹不已,纷纷挥毫泼墨,题词著文,齐声赞颂“邛窑”、“邛瓷”这一古代蜀人创造的科技和艺术紧密结合的文明瑰宝。

三、宣传的滞后让人们遗忘了邛窑

遗憾的是,多少年过去了,由于邛窑大量精美完整的器物不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来的,以后对邛窑系各个窑口的正式性的科学发掘又远远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绝大多数窑口没有正式发掘过;通过正式发掘出土的为数不多的精品,长期存放在文博考古单位的库房里,极少向社会公众公开展示。加之图书出版、普及宣传的缺失或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直到今天,邛窑及其高档产品的精美程度仍然没有被更多的人们所知晓。

在四川,在成都,甚至在邛崃市,问及邛窑,很多人都知之不多。有几次,有同事听说笔者在研究邛窑,还热心地告诉笔者说,“琼瑶”在成都有亲友,可以联系一下,有机会时,与“琼瑶”见见面。真是令笔者哭笑不得!

笔者曾经将以邛窑为代表的四川唐宋时期的各瓷窑生产的数十种不同颜色和色调的瓷碟和瓷盘放在一起,拍了照片发到全国各个大型收藏网站上去。许多网友断定不了这些东西的出处,甚至一些在网上被人们公认为鉴定高手的网友对我发的照片中的瓷器也感到迷惑,都是“老货”,器形是唐宋的,釉色如此多样,如此艳丽,究竟是哪些窑口的呢?有一个对全国瓷窑都比较熟悉的瓷器版版主发回帖,说我发的瓷器有汝窑的、临汝窑的、哥窑的、龙泉窑的、邢窑的、鲁山窑的、钧窑的、寿州窑的、建窑的等等。

四、四川邛窑精美瓷器让人大开眼界

近十几年来,成都地区改建旧城区,兴建新住宅,修城市地铁,筑高速公路,基本建设如火如荼,大量的但又是零星的完整的邛窑器物及其残片陆续面世,其中不少器物还进入了古玩旧货市场。由于笔者长期注意收藏邛窑瓷器,并集中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故而收集了数量较多的实物和实物照片。据此完全可以这样认定:邛窑鼎盛时期(晚唐―北宋)的精细瓷器,完全可以与全国同期各个瓷窑所烧制的精美瓷器平分秋色!

这里,笔者不妨提供几张邛窑精美瓷器照片,供读者鉴赏。这些照片所拍邛窑瓷器件件是珍品,或许有些还是孤品!每一件瓷器里都包含着有趣的故事。

(一)唐宋 邛窑系 各色“锅盔碟”灯盏

这张照片(图一)是笔者十几年收藏的结晶!

十年前,笔者在翻阅旧文献中,了解到唐宋时期邛窑烧制的瓷器釉色十分丰富。

早在唐代,邛窑就烧制成功以铜、铁着色的多色彩釉,到唐、五代时期,釉色计有青绿、青黄、青灰、绿、深绿、浅绿、油绿、灰白、乳白、蓝色、酱褐、黑、黄、米黄、茶黄、菜子黄,深浅不同的色彩近三十几种。据史料记载:“黄者如金,黑者如漆,绿者如玉,青绿苍翠可爱最为贵重,棕釉而有花纹,或釉彩如窑变者最难得,其釉水无美不备”。

一生致力于四川古代陶瓷研究的陈丽琼先生在《四川古代陶瓷》一书中讲到“唐代四川陶瓷的釉色”时,这样写到:“根据发掘的资料,釉色将近数十种,特别是黄色、绿色、青绿色最美。”

唐宋时期,邛窑真的能烧制如此众多美丽的釉色吗?

于是,笔者开始有意识地收集釉色不同的“锅盔碟”。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几年后的今天,笔者收藏的“锅盔碟”已成系列,颜色众多,蔚为大观。

这些邛窑“锅盔碟”灯盏所显示的众多釉色说明邛窑确实是颜色釉瓷器的故乡。

(二)“省油灯”――中国古代科技之光

四川生产省油灯的时间横跨唐、宋两代,长达数百年之久,其实用性和科技意义,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影响深远。《中国陶瓷史》关于唐代邛崃窑的记载全文不过八百字,但对“省油灯”的描述却用了一百多个字。不仅对“省油灯”的形状作了具体描绘,而且对其节省燃油的科学原理和社会影响也作了表述。

笔者查阅了商务印书馆1915年出版发行的《辞源》,书中有“省油灯”这一辞条,按其解释,“省油灯”源于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所写《老学庵笔记》。

载于《宋史》的《老学庵笔记》曰:“宋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灯盏诗。今汉嘉有之,盖夹灯盏也。一端作小窍,注清冰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寻常盏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独不然,其省油几半。邵公济牧汉嘉时,数以遣中朝士大夫。按文安亦尝为玉津令,则汉嘉出此物,几三百年矣。”

当年,陆游客居四川的时候,曾担任邛州天台山崇道观的主管,所吟诗歌中,涉及邛崃的达22首之多,对邛窑省油灯耳闻目睹,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因此,陆放翁对省油灯的描述不仅真实可信,而且,“省油灯”的光辉也就透过陆放翁声播远扬的名气,撒向了全国各地。正是由于陆游的推崇和宣传,邛窑“省油灯”的制作工艺才得以传播到全国,而使各地瓷窑竞相仿制。当“省油灯”在全国民众中普遍得到认同时,人们从此有了“省油灯”和“不省油的灯”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流逝,智慧的人们又赋予“不省油的灯”新的内涵,以“不是省油的灯”这一概念来表达,很显然这一个包含人文主义内容的概念就不再是仅仅局限在陶瓷“灯具”和陶瓷文化这个范围了。

一般来说,四川生产的“省油灯”分色调不同、色差各异的青绿色釉、黄褐色釉、酱褐色釉和酱黑色釉等,其中以青绿色釉为上品。(见图二)

(三)隋末唐初 邛窑 釉下褐色彩绘 酒罐和执壶

长期从事巴蜀地区古代陶瓷考古发掘和研究,多次对邛窑遗址进行考察研究的老专家陈丽琼先生说:瓷器“由单色的釉下彩向五彩缤纷的彩瓷世界发展”发端于邛窑;邛窑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彩绘瓷的故乡”;她开创了“中国瓷器与科技发展新的里程碑”,“是中国古代陶瓷艺苑中一枝绚丽的奇葩”。

此说是有依据的:

四川邛窑出现的釉下褐色点彩或许不算最早的,但是,釉下斑彩和黑、褐、绿三色高温彩绘瓷的出现是最早的。与全国其他出土过釉下彩瓷器的窑址和地区相比较,邛窑出土的釉下褐色点彩瓷器,釉下黑、褐、绿三色高温彩绘瓷器,黄、绿、褐、蓝等数种颜色为基调的高温彩绘瓷器和低温彩绘瓷器以及三彩瓷器品种多,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是连贯不断的。持续的时间也最长,有一个清晰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这两张照片(图三)中的瓷器是隋末唐初邛窑生产的褐色彩绘四耳(桥形系)酒罐和带棱短流执壶。六朝至唐初,四川酒罐的耳或系一般为“桥形”,以后才演变为“条形”。“桥形”是鉴定此彩绘罐年代的重要特征,而执壶的带棱短流也是典型的唐代早期的产品。两件器物均属酒具,造型规整大气,彩绘笔道潇洒流畅,色彩明丽,令人赞叹。

(四)唐代 邛窑 绿釉 瓷塑彩绘 “狁猊出香” 香熏

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出使高丽的宋臣徐兢写下了《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书中记述了他在高丽的见闻。在该书卷三•十二器皿条中载有:“陶炉,狁猊出香,亦翡色也,上为蹲兽,下有仰莲,以承之诸器,惟此物最精绝。”据说到了汉代,古西域城国的疏勒王将“狁猊”敬献到了“大汉帝国”。“狁猊”实际上就是以后人们所说的“狮子”。

大概是当时来到中国的狮子实在是太少,能亲眼看见狮子的人也是少之又少。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庞然大物被看见过一两眼的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地描述传播,其形象久而久之成了虎与狮的统一体――辟邪,再后,辟邪又演变为狁猊――狮子。艺术家们用石头、用玉石、用陶瓷、用木料、用金银铜铁等材料制作出辟邪――狁猊――狮子的立体现象,将其供奉起来,镇妖驱魔辟邪气,使之成为吉祥物。

这张照片(图四)和笔者收集的其他残件说明:徐文所说的“上为蹲兽,下有仰莲”的“陶炉”、瓷炉――“狁猊出香”器物在邛窑的十方堂就曾出土过。这件精美的香熏现在已收藏在无锡香炉博物馆里,被更多的人观赏,真是落得了一个好归属。

(五)邛窑五代青釉 官样印模印制 莲花纹 花口 高足供盘

这件四川邛窑十方堂窑口生产的橄榄绿釉花口模印莲花纹高足盘,最大直径17.5厘米;高约5厘米;底足呈大喇叭口状;盘面模印多达四个层次:中为莲蓬花须,四周围以莲瓣,莲瓣上面呈半圆形突起,盘沿为花口;整个器形采用形与纹相同一致的风格制作,即盘呈莲花状,则盘内壁亦印莲花纹图案。这种造型与纹饰高度统一的装饰艺术,体现了表里合一、以写实为准的理念。这件器物以金银贡盘为标准,是仿金银器的佳作,器形规整,胎薄釉润,做工精细,虽然口沿有残缺,但瑕不掩美,仍可堪称邛窑五代珍品。(见图五)

邛窑十方堂遗址曾出土一件莲花纹盏印模,其背面有一行呈环状的阴刻文字:“乾德六年二月上旬造官样杨全记用”。经考证,乾德六年(公元924年)应为前蜀王衍之时。印模铭文给邛窑在五代时给皇室专烧贡瓷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

这只盘子代表了唐代青瓷制作和烧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当然只能是皇室贵族才能享受得到的!

此外,这只盘子胎釉结合紧密,青绿之中约带黄色,并有暗蓝浅紫彩斑点――这是四川邛窑青瓷常有的特点,也是后世仿制者不可“克隆”的难关。

(六)晚唐――五代“邛三彩”捶丸

古陶瓷界有“北有唐三彩,南有邛三彩”之说。

所谓“邛三彩”是指唐、宋时期,四川邛窑生产的三彩陶瓷器。“邛三彩”有别于中原的唐三彩,它是在釉上和釉下用铜、铁、锰、钴为着色剂进行绘画或点染,以高温或低温一次烧成。最初是黑、绿、褐三彩,再后,更新为黄、绿、褐、蓝等数种颜色为基调的彩绘。“邛三彩”有瓷胎也有陶胎。“邛三彩”在创烧出来以后,工艺技术日趋成熟, 尤以唐宋产品享誉于世,其工艺技术和产品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如果说,邛窑在唐、宋时期生产的三彩器,人们称之为“邛三彩”的话,那么,属于邛窑系并深受邛窑工艺影响的成都硫璃厂窑,在明代生产的三彩硫璃陶器,则被人们叫做“明三彩”或“琉璃器”。

这里展示的是一只晚唐――五代 邛窑十方堂窑生产的 三彩捶丸。(图六)

这只捶丸系高温烧制出来的。先用陶泥制作出正圆形的素胎陶珠,然后在陶珠表面凿出大小、深浅、珠距基本一致的孔洞, 然后施彩釉高温烧成。晃眼看是金黄色,定神再看,珠子正中有一绿斑,眼睛盯视绿斑向其他部位移动,则发现整个珠面都散发着淡淡的绿光――真的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更使人叫绝的是,这只捶丸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小的三彩器物,最细小的等边三角形“芝麻挣钉”垫烧出来的器物,是邛窑在全国最早使用“芝麻挣钉”垫烧窑具的佐证之一。

第11篇

世人称“韩文如潮”,指的是韩愈的散文有海潮一样壮阔而汹涌的气势,而韩愈的诗歌用晚唐诗论家司空图的话说,则是“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简单地说,就是以气势见长,以宏大的气魄、丰富的想象,改变了诗坛上的纤巧卑弱现象。韩愈把过去规范整齐、追求节奏和谐、句式工稳的诗歌的外在形式加以破坏,使之松动变形。“文如其人”,这样的诗文特色是和韩愈性格中的直爽、狷介分不开的。

(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写作背景】

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有八千里之遥。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

【赏析】

首联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

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很有胆气。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

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就艺术上看,此诗是韩诗七律中的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成之感。五、六句宕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写得有力。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此诗虽追步杜甫,但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律诗有严谨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六联,在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己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体,诗味浓郁,诗意盎然。

【练习】

(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之情。

(2)第六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大雪阻路,马难前行,虚写诗人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的感情。

(二)

送李愿归盘谷序(节选)

【唐】韩 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①。”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②不维,刀锯不加③,理乱不知④,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⑤,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⑥!”

【写作背景】

这篇赠别的序文作于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当时韩愈34岁,到京城谋职。自从贞元八年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汲汲于仕进,却始终得不到重用。

【注释】

①盘旋:同“盘桓”,留连、逗留。

②车服:车辆与服饰,代指官职。古代以官职的品级高下,确定所用车子和服饰。

③刀锯:指刑具。

④理:治。唐代避高宗李治的名讳,以“理”代“治”。

⑤趑趄(zī jū):踌蹰不前。

⑥徜徉(cháng yáng):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

【赏析】

这篇序文,既是赠友之作,又是抒怀之篇。它巧妙地揭露了官场的丑恶,倾吐了内心的不快,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选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简练的笔墨叙写了盘谷之美及得名的由来。第二部分借李愿之口,写李愿在盘谷的作为和生活:洁身自好,无悔无忧;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看似叙述李愿言论,实含作者强烈感情。第三部分,先用“壮之”赞美李愿的话,表明“愿之言”即“愈之意”;再以“歌”词极言盘谷之美、隐居之乐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是散文,全文贯串着散文的章法和气势。却有辞赋的特点:第一部分是散体,第二部分用了铺叙手法和排偶句式,第三部分则是韵语。

苏轼曾经说过:“余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平生欲效此作,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虽然有些偏颇,但也可见此文感人之深。

【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草木丛茂,居民鲜少

鲜:少

B.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

辟:法律

C.谓其环两山之间

谓:算是,算作

D.膏吾车兮秣吾马

膏:用油脂涂抹

2.以下各项全都属于李愿隐居的原因的两组是( )

①宅幽而势阻

②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

③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④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⑤触刑辟而诛戮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②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③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参考答案】

1.C “谓”通“为”,因为。

第12篇

 

一、创世神话 

 

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中以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最为著名: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 

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自然界中卵生是一种很普遍的生命现象,先民们由此设想宇宙也是这样破壳而生,其间有擎天柱地的盘古,表现出非凡的联想力与想象力。 

盘古不仅分开了天和地,同时也是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缔造者。另一则神话说他死后,呼吸变为风云,声音变为雷霆,两眼变为日月,肢体变为山岳,血液 变为江河,发髭变为星辰,皮毛变为草木……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万物的神话还有多种表达形态,如帝舜的妻子羲和生育了十个太阳,帝俊的妻子常羲生育了十二个月亮等。 

宇宙的诞生,山川的形成,日月星辰的运行,创世神话都给我们提供了富有想象的答案。 

 

二、始祖神话 

 

“我们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曾经是人们不停追问的一个问题。关于人类自身的起源,神话同样给予了大胆的解答。在中国的神话中,关于人类的繁衍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先人类而生的女神女娲。据《大荒西经》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 

女娲不仅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有重整宇宙之功,更是人类的创造者。《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人也。” 

这一则神话意蕴丰富,它不但浪漫而生动地虚构了人类的产生,科学而经典地反映了华夏先民与滋养他们的黄土地的深刻关系,说明了华夏先民是黄色人种的原由,同时也试图阐释人类为什么会存在社会地位的差别。 

另一个版本是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繁衍人类的故事。 

《太平御览》卷78引《诗含神雾》所记:“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明确指出伏羲的身世是由其母华胥在践踏了神的大脚印后怀孕生育的,是神与凡人结合后所生的神人,并能缘天梯建木以登天。《风俗通义》云:“女娲,伏希(羲)之妹。”清代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也说:“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由此可见,在华夏先民的传说中伏羲和女娲是“同母”所生的兄妹。唐代李冗《独异志》卷下又云:“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自此,他们自相婚配、繁衍后代,成为人类始祖。汉代造像中屡见不鲜的伏羲女娲交尾图表明两者之间亲密的关系,并成为后世顶礼膜拜的婚姻神。 

这两个关于人类起源的版本,一个是由高高在上的神创造出人类,一个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有神力而非神界的人类自我的结合、繁衍。这两个版本皆流传甚广,实质上反映出人们在氏族社会不同发展时期对此问题的不同认知,以及远古时代氏族内部的确经历过兄妹互相婚配的社会发展阶段。 

 

三、洪水神话 

 

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西方的洪水神话,主题大多是表现天帝对人类堕落的失望,洪水是对人类的惩罚。而中国的洪水神话,则主要把洪水看作是一种自然灾害,所揭示的是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在这些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人物是鲧禹父子。 

《山海经·海内经》载: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禹继承了鲧的遗志,改用疏导的方法来治理水患。在治水过程中,“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其家”(《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股无?,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遂以死于外”(《史记·李斯列传》),可谓历尽千辛万苦。除此之外,他还要和诸多恶神展开艰苦的斗争,如诛杀相柳(《山海经·大荒北经》,《山海经·海外北经》)、擒服水怪无支祁(《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等。他的精神也感动了诸多的神灵,传说河伯献出河图(《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下),伏羲帮助他丈量土地,还有一条神龙和一只灵龟帮助他从事劳动(《拾遗记》卷二,《楚辞·天问》)。最终,弥漫天下、祸害人间的洪水终于被大禹制服了。 

 

四、战争神话 

 

黄帝和炎帝是活跃在中原的两个大部族的首领,分别兴起于相距不远的姬水和姜水,他们在向东发展的过程之中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猿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阪泉之战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而正式形成,并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成分。 

另一次著名的大战是发生在黄帝和蚩尤之间: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 

蚩尤铜头啖石,飞空走险。(黄帝)以牛皮为鼓,九击而止之,尤不能飞走,遂杀之。(《山海经·大荒北经》) 

这几则神话反映出古代部落间的争斗与融合,古代的祈雨、止雨巫术,黄帝由此确立其中国历史上五帝之首的形象。后世又把许多文化史上的发明创造,如车、陶器、井、鼎、音乐、铜镜、鼓等归功于黄帝,黄帝在神话中又成了一个善于发明创造的文化英雄。 

 

五、发明创造神话 

 

黄帝之后,神话进入了一个英雄的时代,自然之神被人类历史发展中诞生的神所代替,这些神话的主人公通常是人类的形象,有着神异的经历或本领,他们的业绩在于创造和征服,如教人钻燧取火的燧人氏、教人造屋的有巢氏、遍尝百草的神农氏、创造文字的仓颉、教人稼穑的后稷等等。 

其中,后羿的故事广为流传,为百姓苍生所景仰。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同时也是一个神射手。后羿凭着自己发明的弓箭和神技,为民除害,造福人类。死于羿的弓箭之下的害人妖孽有凿齿、九婴、大风、??、修蛇、封?等。不过,羿最为辉煌的业绩,还是射落了九个太阳。据《山海经·大荒南经》和《大荒东经》载:“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这十个太阳住在树上,轮流出现,“一日方至,一日方出”。《楚辞·天问》王逸注引《淮南子》云:“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于是后羿弯弓搭箭,“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使人间的秩序得以恢复。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神话人物彰显了突出的个性和勇气,表现出不可动摇的信念。 

据《大荒北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又据《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另据《中次六经》:“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