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社团活动

大学生社团活动

时间:2023-05-30 08:53: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社团活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社团活动

第1篇

在过去几个月中,通过社团中各位的辛勤与付出中,与大家共同快乐地度过了一年的时间,工作的点点滴滴时时在眼,回眸望过去的一幕幕,在不知不觉中充实自己大学生活。在系十佳歌手表演工作时候,社团部和其他部门协助合作顺利开展工作。

在学校举办运动会中,我们社团部主要负责提供钉鞋服务给同学们,还有每月的献血活动时候我们部门负责提供献血者填写表格工作等。工作无小事,事事都不能懈怠。我们干事更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地服务同学。在过的时间里,我脚踏实地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自己水平和经验不足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必须地努力争取更好。总之,因为有这样一个团队,使我大学里不断的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团结,和谐默契

在一个学期的工作中,主要将工作重点放在了社团发展及社团活动的开展两方面上。在这一学期我部组织了各社团常务会长对大学生举办的活动进行了观摩学习,增加了各社团负责人之间的交流,使各社团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在活动的审批上我部在坚持各社团的社团宗旨下,对各社团活动进行了修改、审批,现将社团发展情况与我部工作情况简介如下:

一、各社团整体凝聚力与上一年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各社团负责人在任务分配,人员调动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各部门协调合作,从而使得各社团成员积极性很高。

二、为了丰富广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各社团举办了丰富的社团活动,得到广大学生的好评,也得到了院领导的肯定,同时也提高了各社团在全校的影响力。

三、各社团都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有理论研究的,有做学术的,有做公益的,有做环保的等等。各社团也积极与学生会各部门共建,或与其他院系社团合作等等。

在本学期,我部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各社团的交流,活动策划部都做了一些有效的工作,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与团委领导和社团负责人沟通太少,致使团委领导对社联及社团发展了解较少。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及时向团委领导汇报工作,定时与社团各负责人交流。

二、在活动审批上也缺少必要的一些整理和改进,今后会侧重活动的策划,严格审批,取消一些没有明确主题和意义不大的活动。

三、在与其他部门合作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在很多工作上与其他部门有交集,部门合作也显得尤为重要,各部门很好的合作,才能将工作做得更好。

一学期的工作使我们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工作,也更加深信我们能做好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部门人员将团结合作,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

第2篇

一、以大学生电子竞赛为载体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

电子设计竞赛是国家高教系统组织的大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竞赛内容是教学一线专家结合专科生知识能力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命题,引导教学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相结合,方案设计、理论计算、实际制作与科学测试相结合,电子技术基本内容与多专业方向相结合,传统器件与新型器件应用相结合,竞赛题目注重在基本设计、实际测试、撰写报告等不同环节检验参赛者的综合能力,并给优秀学生留下充分的设计发挥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我们以电子竞赛项目为载体作为社团活动内容,在目标明确,任务驱动的前提下,电子社团活动专业性强,活动规范,很快吸引了一批批学生电子爱好者,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给社团安排了活动室并配备了必要的计算机、示波器、电源等设备,社团的同学,课余时间基本都能在活动室度过,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电子竞赛项目要求,在大家充分研讨的前提下,撰写任务书,进行任务分配,分成电路设计小组、程序编写小组等,指导教师给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在一定的时间段,完成一定的任务,同学们团结协作,以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精神,不断探索着未知的世界。特别是在竞赛前夕强化培训阶段,采取封闭式强化训练,按照模拟项目进行实战操作训练,实行过程考核,挖掘学生专业学习的潜能,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得学生在大赛中能够把学习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取得了多次良好的成绩。通过这样的历练,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的很快,很多同学在这个阶段,能迸发出专业创新能力,为他们走向社会、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同学们学会了解决专业问题的方法,养成了善于思考、勤于动手、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二、社团活动促进了良好的学风

由于社团的同学参加电子竞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有的同学因为获奖免试升本,还有的同学被知名企业提前聘用,成为单位技术骨干。电子社团取得的成绩在学生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很多同学主动报名参加社团。为了营造更好的专业学习氛围,给同学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指导教师给社团提出建议,采用教师推荐、学生自荐、同学互荐等方式,对于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同学选拔进入电子社团,重点培养,因材施教,培养他们在软件、硬件、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努力,电子社团培养了一批批专业优秀的学生,为学科竞赛储备了众多的精英选手。这些学生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逐渐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促进了学风,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社团活动促进了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创新

随着社团的不断成熟,社团中优秀的学生逐步介入实验室管理工作,我们尝试建立独立的创新项目实验室,配备常规仪器设备,在教师的指导下,实验室由社团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管理,形成阶梯式“传帮带”。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奉献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高尚品德。通过创新项目实验室的运作,提高了社团学生的管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更多的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带着创新项目进入实验室开展相关实验,社团的同学进行辅导,广大了创新项目实验室的受益面,使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创新项目实验室的管理在社团同学的辛勤努力下不断成熟。

四、由电子竞赛在社团活动中的载体作用引发的思考

几年来以电子竞赛为载体的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社团活动为大学生电子竞赛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他们在大赛中取得的良好成绩,为他们的就业、升学奠定的很好的基础,有些知名企业,明确把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列为聘用毕业生的条件,这说明大学生电子竞赛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与当下企业对人才的专业要求是一致的,由此引发了我们对电子竞赛如何与教学改革相结合的思考。

第3篇

歌舞青春放飞梦想

二、活动意义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让当代大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it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在it商家和大学生之间构筑一座沟通的桥梁,营造惠园浓厚的it文化氛围。

为了强化同学们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提高,进一步加强同学们对计算机知识应用广泛性和实用性的了解及学院评估的要求,充分展示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现江西农业大学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富在校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三、活动时间

xx年12月—xx年5月

四、参赛对象

江西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

五、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协办单位:e01软件信息协会

计算机协会

240星辰动漫协会

ld景观设计协会

野人定向协会

职师电子协会

六、活动形式

1、优秀软件作品展示(为期一天)

简要说明:展示历届优秀学生的软件相关的作品,激发并提高我校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构建具有浓厚学术氛围的校园文化做出贡献。

2、计算机基础知识大赛(为期一个月)

简要说明:21世纪,信息化已经成为主导人类社会进程的洪流,作为e时代的大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为提高我校综合素质,为广大同学提供一个展现自我才华的平台,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

3、网页设计大赛(为期三个月)

简要说明:在计算机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载体,网页也随之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窗口,为了普及广大学生的网页制作技能,特举行网页设计大赛。

4、平面设计动漫设计大赛(为期五个月)

简要说明:为了推进当代大学生艺术教育工作,展示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提高审美修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提供一展示个人才华、演绎设计艺术神韵、实现心中梦想的舞台。

5、义务维修活动(永久)

简要说明:弘扬雷锋舍己为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精神,发扬我校同学服务同学,奉献校园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构建和谐校园,繁荣校园文化。

七、开展步骤

(一)组织发动阶段(xx年12月初)

xx年12月初,向各院下发比赛通知、参赛规则和报名表等,各院采取各种形式对大赛进行宣传动员。同时在启动仪式是通过计算机作品展示吸引大家兴趣。

(二)统一报名阶段(xx年12月初)

在艺术节启动的开始,启动统一报名,针对所有的大赛进行规范合理的统一报名。报名持续一个礼拜。

(三)作品准备阶段(xx年12月末—至xx年3月、4月)

xx年12月份,xx年1、2(3、4)月份,报名参赛的选手可利用这三(五)个月的时间包括节假日,自行进行软件设计制作。

(四)半成品审核阶段(xx年2月份)

第4篇

【关键词】社团活动;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以共同兴趣爱好、共同价值观形成了大学社团,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社团活动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进行自我锻炼的机会和平台,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网络。

一、社团活动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1.高校社团活动是高校学生进行心理互动的重要平台

高校大学生存在着从高中相对比较封闭的自我管理向半社会化的开放的自我管理的过渡。因此就需要有相应的心理互动平台为其提供互动的关系和平台。这种平台提供是进行朋辈互助的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整的重要途径。高校社团开放的心理互助平台具有发散性的特征。这种发散是从一个心理节点到关系复杂的心理网络的过程。这种发散性能为高校大学生心理管理提供相对开放的管理,不但可以从一个心理平衡转化为另一种心理的平衡,还有利于形成不断进行群体心理更新的和不断进行群体心理调适的自我更新机制。但是这种求助需要相关的制度保障。因此就需要相关的高校社团管理者提供相应的引导。

2.高校社团活动是高校大学生群体形成的重要机制

高校大学生心理互动包括了群体心理互动和个体心理互动,因此,存在着群体心理行为和个体心理心理行为。群体心理行为需要相应的群体互动平台,而高校大学生的社团活动刚好为大学生群体心理互动提供了平台,这种平台是以相关的管理机制作为管理保障的,这种保障是由高校管理者作为社团中大学生心理互动的关键的引导者,并将高校社团的管理要求和国家相关的教育理念作为引导的重要内容,保障了高校社团活动目标的正确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高校社团能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有效的心理互动的救助,同时也是高校大学生进行朋辈互助机制形成的重要保障。

群体心理行为的互动为高校大学生进行个体心理行为互动做了准备。个体心理行为互动需要相关的群体心理行为作为依据,并在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心理趋向中进行自我心理的调适和完善。高校社团活动中的人际互动和群体形成,有利于高校学生群体中具有积极意义的非正式组织的形成。这种形成机制是对高校学生个体心理行为的导向。当然个体心理行为和群体心理行为之间相互的互动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这种互动都可以在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这个载体中实现。

3.高校社团学生活动是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手段

高校大学生社团是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出现的,是学生进行素质工程提升的重要渠道和手段。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对高等教育基本理念和素质教育理念有效的实践和继承,希望通过高校大学中的社团活动向高校大学生进行传递。学生在这种传递和互动过程中有利于形成自我价值取向和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和价值取向是在社团活动多维的关系和价值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具有较广泛的内涵,例如基本的技能、性格形成、价值取向、社交技能、专业技能等等都是属于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而除此之外素质教育需要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依托。专业技能或者价值取向等都可以通过课堂教育等进行相关的传授,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有课程的教育,也需要有进行实践的平台和渠道来践行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同时通过实践来内化为具有自我约束能力的心理行为特征。这种可以在高校社团活动中得到实现,同时由于这种互动是多方的关系互动,因此这种心理健康互动关系具有参照的特征。大学生可以在群体心理健康互动过程中通过与朋辈之间的关系参照对自己的心理行为逻辑进行修正,得出具有自我意识的价值特征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具有客观的心理价值和意义。

二、我国高校依托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高校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脱离

高校素质教育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脱离,主要表现在高校学生社团与高校素质教育之间的内涵分离、高校素质在学生社团活动中不能得到有效的反应,学生对高校素质教育高校社团活动的表现形式产生反感等。首先是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缺乏素质教育内涵的指导。高校对于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强调了素质教育的形式和素质教育的表象,而忽视了内涵与活动之间的有效结合,以至于出现了素质教育内涵只是空头上谈的缺乏有效的实践,同时高校学生的社团活动缺乏有效的内涵建设和素质内涵融合,使得在活动实践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念作为指导,只是一味的表现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行为,而忽视了其真正具有价值意义的内涵建设和品牌建设。这种品牌和内涵建设需要有学生的心理的相心力,这种相心力的培养和维护需要有相关的心理教育作为基本保障的,而大学生社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并未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管理者将心理健康作为单一的管理职能和教育功能从学生社团活动中分离出来了,这种分离导致了学生社团中由于群体之间的关系互动变得单一,学生之间的心理变成只是单一的工作交流,缺乏有效的心理互动和心理参照,以至于朋辈之间的心理互动只是空谈。

2.强化了社团的活动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中的活动组织和举办强调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度和群体参与性,对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形式缺乏科学的设计,这种设计也忽视了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基本的功能要求。首先表现为强化了社团的活动性,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的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来选择活动、组织活动和进行活动的效果反馈。社团活动往往会出现活动搞得很热烈,但是实际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在于对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缺乏有效的合理的内容融入。因此需要关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进行融合问题。其次由于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群体的认知度,高校学生活动社团往往会选择学生普遍认为的价值理念和活动形式作为其进行活动的主要内涵,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忽视了具有向上的积极的价值导向,而是一味的从众和趋同。其次高校学生社团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缺乏有效的制度设计。这种制度设计需要有学校社团管理部门进行制度设计和运行模式的设计来具体完善。

3.高校心理教育与社团活动设计之间缺乏管理和运行机制

高校学生的心理教育与社团活动之间缺乏有效的融合机制,这种融合机制缺乏主要表现为内涵之间的缺乏融合,管理模式之间缺乏融和,运行实践之间缺乏协调。首先是两者之间的内涵之间的融合问题。高校管理者由于过分将管理职能进行了细分,使得社团管理与心理教育进行的分工和职权分离,这种分离不利于两者之间的内涵和价值导向的融合。同时由于分工和职权分离,出现了管理过程中的部门协调问题。在管理的实践中由于部门之间的相互比较和封闭,价值融合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社团活动管理之间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过分的强调了学生社团活动的学生价值的迎合忽视了各种功能之间的有效整合。尤其是学校管理者虽然进行了部门之间的有效分工但是在分工过程中缺乏制度设计和管理流程设计,使得在实行过程中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社团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对策研究

高校需要根据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情况和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具体实践要求进行制度设计和管理模式选择,并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心理健康的实施效果的评估和管理反馈的有效控制来提高高校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并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1.高校管理者需要认识两者之间融合的重要性

高校管理者在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并未意识到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社团活动之间的关系和融合。首先,需要理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内涵的相关性。因为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提升学生能力素质的统一要求,因此在融合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机的配合和共同价值的确定和管理模式的选择。需要从管理层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强化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和社团活动中的重要性,并通过管理过程中不断向教育的各个部门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种管理之间的关系和融合要求。形成相关的教育理念框架,在制定学生的教学素质培养计划和目标时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课程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在社团活动的导向过程中需要强化其心理教育的职能,指导学生如何设计社团活动的目标和形式强化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

2.制定社团活动形式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制度设计首先要考虑社团活动的活动计划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计划之间的关系。通过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专业研讨,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形成统一的相关的管理目标,并将其从管理理念和抽象的管理想法转化为具体的可以操作的管理实践。通过对高校中课程设计和活动模式的选择来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个计划的实践要求,并通过教师和管理层的实践来强化这种管理理念和管理要求。其次需要通过相关的制度和法规来规范社团和教学在心理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这种制度需要在高校总的制度框架下对相关的学生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同时将社团活动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管理中脱离出来并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科学的管理目标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实际。这种制度需要在各个部门互动的基础上形成,并得到各个部门的认可和肯定,使其更具有实施的基础。

3.成立相关的心理健康监控机制

这种依据高校社团管理和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构建的心理健康监控机制能对高校的心理健康进行时时的监控和效果评估。因此,在心理健康管理的过程中,其主要发挥有效的评估和有效的控制两个职能。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关键问题在于健康指标的设定和健康指标的有效测评。这种指标的设定需要在对高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管理实际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监控,分析当代学生的心理特质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根据实际操作过程中管理要求和可操作选择符合测评要求的监控指标,同时需要在测评过程中分析其测评的信度和效度,保证测评的有效性。其次是对管理过程的有效控制,其包括了社团管理前的目标的控制,社团实践过程中的偏向控制和社团实践过程后的效果控制。不仅需要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纠正管理与目标之间的偏向,同时也要及时将控制和测评的结果反馈给管理,以利于在第二轮的社团管理过程中及时进行目标的改进和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石国亮,万磊.试析大学生社团的现实困境与突围之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3).

[2]朱坤倩.论大学生社团发展及其建设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3).

第5篇

关键词:高校社团活动;学生期望

一、引言

在当今,大学生要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生存,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而且还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这些综合素质是课堂教育所不能全部给予的,还必须由高校社团活动来提供。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发组织的群众团体,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和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活动非常兴盛,其规模、数量、质量都远远超过以往。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才能的舞台。社团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培训,外联,集体生活等方式来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进一步与社会发生关系。因此调查高校社团活动现状与学生自身对活动的期望,可以了解社团运作的经验和不足,总结有效的管理方法,使社团更好地发展与合作,为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作贡献。

二、方法

辽东学院大学生社团活动现状问卷调查从2014年10月9日进行问卷发放,到10月31日回收答卷结束。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答卷198份,回收率为99.5%。其中有效答卷196份。有效问卷的评判标准是:一份问卷中的有效答题数超过12道(即≥总题数的2/3)。

1.调查的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方式和随机抽样方式,以班级为单位做整群抽样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答卷98份;剩余的100份在图书馆第一借书处随机发放试卷,收集到大量可供分析的宝贵数据,调查的重点大学生参加社团的目的和原因、从社团活动中获得收获以及希望社团今后发展的模式三方面。本次调查采用Excel软件作为数据统计工具。

2.调查结果

2.1大学生参加社团的目的和原因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大学生参加社团的目的和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锻炼实践能力,为自己以后得就业做准备”(所占比例为42.5%);“丰富大学生活,开拓眼界”(所占比例为34.5%);“符合自己的兴趣,展示自我才华”(所占比例为30.5%);而“创新型强的,可以展示学生才华的社团比较吸引学生”(所占比例为49%);“社团举办的活动次数较少、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所占比例为47.5%)是未加入社团或长时间未参加社团活动的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参加社团在锻炼自身这方面寄予厚望,希望在大学生活中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使自己能力提升,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而创新型强的,可以展示大学生自身才华的社团吸引学生的参加;学生如果社团活动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则会放弃。

2.2从社团活动中取得收获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经常参加哪类社团的活动”,排在第一位的是“艺能、兴趣爱好类”,看来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排在第二位的“公益类”,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最富有活力的代表,展现了他们对社会公益参与的积极性,愿意为社会贡献他们的热情和活力,同时也希望在各种活动中收获社会技能,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基础。排在第三位的为“运动类”、“专业学术类”、“语言类”,这些社团活动可以锻炼自己的身体,丰富自己的知识。

调查结果显示,在“参入社团的最初目的是否达到”问题上,学生肯定回答的比率达到八成以上,大学生所在社团都比较中对社员的培养,社团活动较多,但形式较少,社员反应一般,积极性一般。

从以上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参加社团活动方面积极性较高,所在社团对社员培养比较重视,但由于社团活动形式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热情。

2.3希望社团今后发展模式

在对社团的描述中,大学生赞同的说法排在第一位的是:“社团更应该提供和外面接触的机会,借此多了解社会实际情况”(所占比例为46.5%)。大学生希望通过社团这个媒介,对社会多一些了解。希望社团改进的方面则是“积极组织活动,提高社员素质”(所占比例为47%)占第一位;同时希望社团多与校外企业合作,同时社团搭平台,社员去企业开展实践活动(所占比例为51%);而其他的技能、学术知识等方面的竞技比赛和文艺晚会等娱乐活动则分别排在第二、第三位,这个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大学生渴望了解社会,多接触社会,为以后的就业打下一定的心理基础这种愿望。

同时,通过本次调查搜集一些个别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对社团工作则更直接、更具有针对性。在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中,比较集中涉及的问题是:希望老师也参与社团活动;社团活动可以像公益方向发展;希望社团以培养学生创新为目的开展活动;社团活动多一些实用性等。

三、结论

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锻炼实践能力,为自己以后得就业做准备;在社团活动中这个目的有八成以上的学生认为已经达到;在今后的社团活动则希望多与校外企业合作,能够提供一些培训、实践的机会。

由此可见社团的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极其重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大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开展课余活动最大的载体和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及大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所以要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同时社团自身也要加强建设,加强组织内部建设,完善社团的内部组织机构,加强管理从而提高社团活动质量,以此来达到最佳效果。

本研究为辽东学院校级科研基金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大学生社团活动对培养创新性人才素质作用的影响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东伟.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性质的作用与管理[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1)

第6篇

一、 大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问题

社团发展的动力不足,持续发展不够,出现一些模糊发展甚至畸形发展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 ,80%的社团目前普遍存在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一些社团活动不正常;许多社团轻视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不注意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的存留;一些社团活动由于指导老师投入的精力不够、缺乏整体策划。社团活动总在低水平上重复。

1.社团发展缺乏充分的制度保证,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大学生社团发展出现的种种不协调,根源在于社团建设缺乏充分的制度保证。大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由的活动组织,具有显著的社会性、实践性。社团活动持续有效开展必须以来完善的保障机制。完善的保障机制,从内容上来看,它包括过程保障、组织保障、资源保障、政策保障;从过程来看,它包括过程保障和结果保障。总的来说,在社团建设上,各个高校都建立了组织和引导社团发展的组织机制,但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机制保障并不到位。社团活动产地有限、经费匮乏。

2.大学生社团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

从指导教师的配备情况来看,大部分社团拥有一名指导教师,但指导教师都是义务兼职,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受挫,投入时间和经历也十分有限,挂名而没有实际指导的现象较为普遍。大学生社团负责人的培养与队伍建设非常重要。目前,由于受社团指导教师不足的制约,构建社团负责人素质培养与训练平台、社团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与规划等工作严重滞后。

3.大学生社团发展不平衡

各社团发展不平衡,活动层次和水平不一。有些社团规模大、活动多、影响面广、凝聚力强、自身建设完善;有些社团热衷于娱乐,对学术性、公益性的活动较为淡漠,较少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研究和探讨活动,似的活动层次停留在低水平上;有些社团广平成员一腔热情,没有把经历放在社团长期发展的活动上,忽视对社团负责人的“传帮带”和对传统的承袭,包括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的留存等等问题。

二、 引导大学生社团建设的有效途径

1.为大学生社团搭建广阔的舞台,构建新的发展模式

作为一个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的空间,大学生社团既满足了他们在知识、心理、爱好、年龄等方面不同的需要,有事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认识社会、历练人生、体验了人生价值。自由开展活动,形成自我服务、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大学生社团的活动应围绕自我服务、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需要自主地开展活动。大学生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群体,他们具有各自鲜活的个性,只要我么注意引导,充分发挥和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将会在社团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学生社团的自主策划、涉及、自主参与、自主总结成败得失,渐渐使他们走向成熟,同事也增强了学生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责任心和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动力,形成自我服务、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2.整合资源,促进和谐发展

资源匮乏是大学生社团额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合理整合资源,有效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是大学生社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资源的和里整合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加大投入,提供社团发展的有力物质保障。一是加大对社团建设的投入。学校要在活动场地、活动条件等方面给予社团以优惠和支持,为社团开展活动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二是加大对社团经费的投入,如设立社团发展专项经费,并在学校整体经费预算中单独列支,保证社团活动正常开展。经费投入要对优秀社团予以重点扶持。同时,要多方位地为大学生社团筹措活动经费。学校在划拨基本经费的同时,还要积极与社会和赞助商进行接触,向企业宣传大学生社团,知道大学生社团与企业社团合作。

(2)加强指导,发挥教师在社团发展中的作用。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打造精品社团,除了校团委和大学生社团联合发挥组织作用外,知道教师的参与和投入是社团上层次、上水平的关键所在。要在全校树立全员德育的观念,明确教师参与指导社团的相关规定;在制度上落实教师积极介入社团活动的保障,如把教师指导社团与评优、职称评审、工作量等挂钩,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事,应建设一直热心学生工作、德才兼备、专兼职相结合的社团指导教师队伍。

三、结语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方式,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在高校中,大学生社团由于被定性为非正规的组织,体现着较浓的民间色彩,是多数大学生社团无论如何发挥作用,却总是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此,要实现大学生社团的将抗和可持续的发展,除需要大学生社团注重自身建设外,还需要高校和社会的认可,为他们搭建一个开放的平台,多支持少排斥,在加强教育引导的基础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有利资源,鼓励其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学生社团;大学生就业创业;三对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105-0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也正积极挖掘各方资源,整合力量,寻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新载体。近年来各高校提出的“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也日益受重视,甚至把它提升至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的新方式,而其中高校学生社团因其自主性、开放性、灵活性等特征,也逐渐成为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正蓬勃发展,其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强化大学生就业意识,提升就业竞争力,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应如何发挥好学生社团在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笔者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学生社团”、“如何建设学生社团”两个问题,从正确处理好“三对关系”出发,对搞好服务学生就业创业的学生社团试阐述一些肤浅的思考。

一、把握好学生社团工作的难点与亮点关系

学生社团特别是创业类等与校外资源接触较多的社团对于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加快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等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参与或者管理社团活动相当于给自我教授了一堂生动“就业教育课”,因从活动中可加深自我认识与定位,审视和检验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和各种能力,培养自己的就业创业素质,也能直接提高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并通过社团工作的教训与经验使自己获得一笔宝贵的财富等,这些都是学生社团中的亮点。但我们也应看到,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在共同的志趣、爱好基础上为了满足学术、实践以及提高自己能力等各方面需求,按照一定的章程和制度自发成立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学生社团也同时存在着其自身的“软肋”,即其难点。通过笔者观察了解,学生社团的难点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一是组织的松散性。学生社团几乎都是由大学生组织起来的,虽然经过了有关学校领导的审核批准,但是其多少带有一些自发性的色彩,运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特别是组织成员的松散性,整体缺乏稳定性,缺少持久的活力。二是管理制度的薄弱性,从管理制度到学习制度都不够健全,影响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三是活动经费的短缺性。依靠会员会费难以保障活动正常开展,难以为社团的发展和成员能力的提高做出一些实质性的事情。四是发展的不平衡性。有些社团,凭借稳定的经费来源及高效团队建设,活动组织的规模大、效益高、影响力广泛,但是很多自发性社团面临诸多难题而致使社团面临近乎处于停滞状态等。

如何破解社团发展难点,转化为亮点,服务好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是我们应该思索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难点与亮点是一对辩证的关系,寻根症结,找到社团发展的根纠所在,实行对症下药,自然能把难点转化亮点。可在从体制机制到日常管理,活动品牌到社会联系等方面加以完善。一是强化社团机制建设。高校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社团工作的指导,建立健全社团机制体系。健全在学校党政领导下,以学校团委为主,宣传、学工、就业、教务、后勤等部门为辅的社团领导机制;规范学生社团从成立、审批、活动扶持、工作考核、评优奖先、财务管理和监督、队伍建设等各环节明确的规范管理办法;建立综合评价学生社团发展情况的考评与激励机制等。二是建立稳定的社团经费保障。经费不足是社团发展永恒的话题。高校应给予实质性的支持,为学生社团提供外在支撑。一方面鼓励社团走出去,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通过“校企双赢”模式不仅解决了资金缺少的问题,还可以以学习一些公司运作的流程。另一方面,可设立专项社团活动经费。“好钢用在刀仞上”,高校可拨付一定专项资金,对于重点学生社团及精品社团活动,给予必要的支持。三是加大社团品牌化建设。品牌特色是社团的生命所在。学生社团可利用社团自身的优势,创造性地举办适合大学生发展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活动,并将这些活动持续下来,通过这些活动扩大社团的影响力,树立活动的品牌效应。高校可以以创业类社团为依托,打造出精品活动,如“挑战杯”创业竞赛,模拟职业比赛等。四是强化社团社会化。社团社会化就要求高校组织一些就业实践服务类社团,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与市场企业联合开展一些诸如创业服务、模拟公司等,或通过进入社会开展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社区援助、暑期社会实践等社团活动。通过提前关注就业,提前了解职业来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未来就业竞争力。

二、把握好学生社团工作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学生社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必须把握好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两者之间关系。活动形式指学生社团在服务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开展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或影响力。活动内容指活动核心与主旨。内容与形式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同一种内容在不同条件下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同一种形式在不同条件下可以体现不同的内容。笔者纵观学生社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活动形式与内容上,还存在着一定不足。在形式上,大部分学校领导重视社团活动,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学生社团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类各层次创业活动竞赛、专题讲座、培训活动搞得火热;学生中拥有外语等级证书、职称证书(会计类、经济类)、计算机等级、创业培训等级等证书比率高(曾有调查在校大学生普遍拥有一张以上的技能证书占95.2%)。但在内容上,因学生社团与创业意识教育未纳入学生测评与课程考核范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学生社团活动指导教师缺乏或指导教师缺少创业经验和相关研究,也缺少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参与课堂,导致创业教育缺少实践性;学生社团创业教育实践中,缺少与企业的联系以及必要的创业活动设计;学生表面参加了学生社团,了解创业就业基本知识,但工作实习经历不足(曾调查有60.7%的大学生没有工作实习经历)等。致使社团活动在形式上与内容上出现脱节现象,难以达到实质效果。

在学生社团服务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方面,笔者认为可在以下一些方面加以实践探索。一是在学生社团中引入“社团教学模式”。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试行将学分或学生综合测评引入至社团活动中来。结合各高校特点,通过政策引导,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就业创业课程,形成理论教学的第一课堂和社团活动第二课堂相结合的社团教学模式,使社团活动成为教学制度、教学规范和教学成果评价机制规范的必要补充。二是发挥创业指导老师作用。在学生社团开展创业教育,指导老师的作用举足轻重。各高校鼓励学生社团通过聘请校内外专家或成功创业的企业家来担任社团的指导老师。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可以现身说法,介绍他们创业、立业、敬业的事迹,进而激发大学生们创业积极性,鼓舞大学生们创业斗志。三是建立社团创业基地。高校相关部门可依托校内各种资源,为学生社团提供创业实习基地,或鼓励学生社团走入社会,与各类相关企业联合建立稳定的学生模拟企业实践基地。这些基地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把握好学生社团活动点与面的关系

学生社团活动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还应把握好活动的“点”与“面”关系。笔者认为“点”与“面”的矛盾关系主要表现为,社团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个别社团,经费来源稳定,凝聚力强,但较多社团因经费缺乏,活动单一而发展受滞。学生社团开展如创办创业园,举办创业大赛,它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我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等活动。但由于受资金、场地、专业等限制,这类活动往往把多数学生排斥在创业教育之外,受益的只是参与活动的部分学生,大多数学生未能相应从中受益。

如何做好点上工作,扩大面上范围,是学生社团活动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要进一步加强重点社团建设,搞好精品社团活动。各高校都有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少的数十个,多则数百个学生社团。对于服务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则应把握好“点”上社团的发展,应重点加强对创业类如大学生创业社、企业家协会等学生社团的扶持,在资金保障、项目支持、活动指导、外联协助等方面予以倾斜,做大做强重点社团及精品活动,通过重点社团的带动辐射,进而搞活“整盘棋”。其次,以全校性活动促使更多学生受益。高校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作用,积极开展全校性教育活动,提高整体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在实践中,各高校要将创业教育与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模拟创业试验,职场表演大赛,可以以社团、院系或专业班级为单位报名参加比赛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业活动竞赛中来,接受胆量与魄力、团队精神、领导与服从等的全面培训,使更多大学生体验创业之艰辛,了解社会之需求,找准就业之定位。

参考文献:

[1]李安英.学生社团: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J].当代教育论坛,2011,(10).

[2]李强天.高校就业创业类社团建设与大学生就业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文化;校园文化;理论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31-02

一、引言

1904年京师大学堂抗俄铁血会的成立开启了我国大学生社团的序幕。现如今高校大学生社团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大学生社团是在校大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发组成的,按照一定章程自主开展各种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1,2]。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生社团在我国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进步促使大学生社团进步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社团发展带来了更多迷惑和诱惑,如何在物质社会中把握大学生社团的创建初衷,更好发挥大学生文化课堂的作用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当代大学生社团文化发展现状以及取得成果。在此基础上,分析在物质社会下当代大学生社团文化存在的几种主要问题,指出造成各种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给出发挥大学生文化课堂的作用的几点可行性改革措施。

二、当代大学生社团文化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加深,我国经济发展已渐成气候,在全球经济消费、制造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同时也形成了具有一定时代特色的物质观、社会观、价值观[3,4]。由于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的主力消费和信息传播者之一,所有这些影响在当代大学生的校园文化中体现更加尖锐。大学生社团文化也悄然发生了许多变化。

首先,大学生社团的种类和活动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当代大学生社团的类型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原有的文艺、体育,而是更加全面的覆盖了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原有的文体类社团也更加细化、更有针对性。另外,一些更加贴近当代生活的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比如:动感收集俱乐部、电子竞技协会、绿色数码艺术社等,更加符合当代人的生活态度,生活内容。

其次,大学生对社团热情高涨,参与度高。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2004年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80%以上的在校大学生参加过学校内外各种社团,平均每个人参加社团的数量在1.5个以上。大学生社团在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作用和影响力日益扩大,俨然成为学校开展文化、科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

最后,当代大学生社团具有多维性、时代性。大学生社团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团体,它打破了系别、专业的界限,不区分文科、理科,不考虑层次背景,因此,社团组织具有多维性,形式灵活,活动时间、空间也较为随意。大学生社团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创业协会、心理学会等一系列新兴社团蓬勃发展,而传统的文学社、读书社等社团却越来越举步维艰。

三、当代大学生社团文化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社团文化在时代潮流推动下,注入了新的元素,展现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引入了很多新的问题[5]。

首先,大学生社团组织机构松散,管理混乱。由于大学生社团数量增加,社团负责人或组织者要么身兼数职要么组织能力不足,这样的运行状态直接造成大学生社团组织机构松散,活动缺乏创新、没有新意,大学生参与热情下降。另外,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思想活跃而同时自身的自律性较差,再加上组织者能力不足,大学生社团内的管理矛盾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大学生社团管理者事务过于繁忙,乏于解决各种矛盾,从而造成本应服务大学生的学生社团反而成为滋生矛盾、制造不和的园地。在一定程度上,一部分大学生社团的存在已名不副实,甚至名存实亡。

其次,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受限于学校相关管理部门,没有体现自我管理的特点。大学生社团创建的初衷之一是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从1904年的京师大学堂的抗俄铁血会开始,我国的大学生社团发展通常与社会政治或思想教育关联较大,包括现阶段的青年志愿者协会等。虽然这些协会名义上是学生组织的自发行为,但更多灌注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社团的活动大多为了配合学校的相关活动举行。由于这些活动与学校思想宣传工作密切结合因此容易获得学校的经费赞助。但在这些活动中,管理者、组织者的角色慢慢会由原有的社团负责人转变为学校相关部分的老师,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大部分地被抑制。

第三,大学生社团活动内容繁杂,太多的活动时间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当代大学生社团类型根据不同的角度划分各不相同。很多社团的活动内容重复,与当初社团创建初衷背离,毫无实际意义,而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大量的活动时间使得他们很容易完全忘记自己当前的主业――学习。另外,社团的组织者对社团的定位有误,很多社团的活动没有新意,在学校层面没法获得经费支持,因此一批学生开始进入各大公司寻求帮助,自筹经费。虽然在和公司的合作过程中,学生们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同时由于需要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奔跑、游说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的成绩严重受到影响。

最后,学校及相关学生部分在对大学生社团活动中的定位错误,干预程度较高。学校及相关部分对于社团的指导不仅仅限于单纯的引导,更多参与活动的具体实施。大学生社团原则上应该是大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团体,活动的发起、推进、结束都应该是有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而在我国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发起者往往是学校相关部分,学生的角色仅仅是参与者,或者只是名义上的参与者。一方面,由于各种活动的经费需求迫使学生们最终向学校相关部门寻求支持;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在独立组织活动方面没有经过相关锻炼,经验缺乏,学校义无反顾承担起相关工作。

四、改善当代大学生社团文化发展现状的几点建议

首先,大学生社团的审批程序应该以大学生社团的发展为目标,更加严格要求。造成大学生社团活动混乱的前提之一是大学生社团的种类太过于繁多,活动内容重复性较高,活动没有新意。在社团审批阶段,学校相关部分应该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各社团之间的关联性,有的放矢,使得大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姿、促进学生的校园文化,同时不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业。当然,负责审批后学校相关部分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我负责、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其次,为保证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大学生社团应该有各自的规范、章程。基本的规范、章程是保证社团结构以及管理相对稳定、有效的前提。现阶段,大学生社团活动内部管理混乱、矛盾不断升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很多的大学生社团没有一个固定的基本规范和章程,而另一方面,大学生社团的发展需要社团内所有大学生具有共同的目标,在遵循既定规范情况下大家团结一心,完成社团最终目标。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社团的正常运转与其规范、章程内容密切相关,相关单位及教师在对社团活动指导过程中,可以给予适当指导。

最后,社团活动内容应该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开放性,学校应在方向问题方面作一定程度引导。在物质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大学生社团活动内容也与时俱进。大学生容易紧跟时代的潮流,勇于创新,思想开放,喜欢“标新立异”,所有这些使得大学生社团活动内容中渗透着时代精神。但在物质社会驱动下,越来越多社团活动趋利性太强,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目标是赚钱、赚学分、评奖学金等。学校相关部分此时适当的在宣传方面进行正能量的传播是引导大学生社团符合时代要求的有效途径。

五、结论

本文详细探讨了当代社会下大学生社团呈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各种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时大学生社团在实际操作、执行中出现的各种主要问题。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大学生社团为例,本文给出了大学生社团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文化重要载体,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几点可行的发展建议。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学生社团文化在学校、社会、国家的持续关注下必将沿着更加美好的发展方向继续发挥其大学校园文化主宰的角色。

参考文献:

[1]孙德明,马海龙,牛玉超,等.设计实验室科技助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4):71-73.

[2]殷树娟.面向应用型人才的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8):145-147.

[3]李丽洁,施瑞,陈树森.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中的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3):93-97.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素质教育;高校教育

自我国新课改实施以来,素质教育就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随着各高校对素质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途径也得到了不断的拓展。高校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受到了不断的关注。新形势下,为了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有组织的条件下开展,将素质教育与社团工作结合起来,成为当前大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选择。当前大学生的社团工作不断加强,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明显。

1大学生社团工作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1社团工作促进素质教育观念更新

随着大学生社团工作不断的广泛开展,更多的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交流思想,增近关系,使得校园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大学生的思想得到了不断的教育提升,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不断密切,使得学生互动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与个人素质相关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认知态度、交际原则等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大学生为了更好的融入社团活动,对自身的思想革新也不断的加快,从而促进了自身素质认知观念的提升。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而言,在这种社团工作的环境下,素质教育观念能够得到不断提升,最终满足新时期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1.2社团工作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升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最终目的在于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客观认识、价值观等得到不断强化,从而形成美好的品德和健康的人格。由于大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通过与其它社团成员的深入、广泛的接触,而受到了更多健康、进取的精神影响。因此在自身的品格塑造方面,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大学生的素质塑造更多的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大学生的社团工作正是这样一个能够为学生素质塑造提供良好契机的工具,在这种充满正能量的社团活动氛围中,学生们的素质塑造更加顺利、有效。

1.3社团工作支持素质教育工作落实

素质教育工作与社团工作结合起来,能够获得良好的成效。对于高校素质教育而言,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在学生之间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达到对学生思想、观念、综合素质等教育的目的。而传统的教育形式,以文化宣传、理论教育等形式,不仅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反而会使学生们产生厌学情绪,因而必然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成效。以社团工作为支持,通过多元化的社团活动来开展素质教育工作,能够将枯燥的素质教育生动化,使得学生们的参与热情被有效调动起来,最终促进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1.4社团工作改善素质教育工作环境社团工作对于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充盈、刺激功能,正是由于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得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能够全面的涉及到文化、精神、心理、体育、交际等诸多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的思想与品格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素质教育工作与社团工作结合起来,一方面,能够促进社团工作向着更加正确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更将社团工作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素质教育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建立起新的教育模式,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成效。

2大学生社团工作促进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2.1加强对社团工作的正确引导

大学生的社团工作在正确的引领下,才能向着健康、进取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有一个始终能够贯穿社团工作的思想主线,以素质教育的工作方向为引导,将社团工作向着素质优化的方向引领,就必然能够实现社团工作与素质教育的双赢。根据当前我国大学生社团组织活动现状,大学生社团工作应当以独立、自主为基本原则,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科技研究、文化娱乐、专业实践等活动,满足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需求。这就需要高校对学生社团工作进行积极的鼓励与正确的支持,促进社团工作的不断优化与丰富。

2.2结合学生兴趣进行科学管理

社团工作要想将其素质教育功能更加有效的发挥,需要保持与学生兴趣的结合,并且从学生兴趣出发,才能真正将其素质教育功能的效果最大化。通过与学生兴趣的结合,在社团工作方面,为学生获取相关知识、锻炼相关才能、张扬自身才能、提升综合素质等,提供必要的支持,学生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兴趣得到了激发,就能够更加高效的接受素质教育。在进行社团工作过程中,一方面要把握大学生社团的特点,另一方面要不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学生们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念,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最终达到素质的提升目的。

2.3发挥素质教育导向功能

素质教育之所以能够对学生的社团工作起到重要的影响,就在于其导向功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为了使社团工作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更加突出,需要将素质工作作为重要的价值导向,来对社团活动加以引导,根据学生社团活动自身的特点,建立起完整的素质教育导向体系,才能使得大学生的社团活动在素质教育的引导下不断发展与提升。一方面,可通过在社团中建立起校园自身的素质教育组织机构,用以传达和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标准及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在社团活动开展时,将素质教育工作以具体的活动形式进行落实,使得素质教育与社团活动真正融合在一起,发挥更加强大的素质教育作用。

3结束语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社团工作丰富多彩,促进了大学生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新时期为了使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效果得到不断提升,以社团工作的优化提升为途径,有效结合素质教育工作要求,并引领社团工作向着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是当前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选择。

作者:李阳 单位:大连大学

参考文献:

[1]徐晓晨,张颖,李莎.试析高校社团建设与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J].理论观察,2016,(2):144-145.

第10篇

关键词: 高校社团大学生主体性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发挥,而教育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人的主体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具有主体性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因此,探讨大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分析高校社团对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影响,对推动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主体性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主体性,就是作为现实活动主体的人为达到自我的目的而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把握、改造、规范、支配客体和表现自身的功能特性。它有如下三个特征:

(一)能动性。

能动性是主体性最基本的特征,主要指人自觉地、积极地认识和行动,并且主动地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对大学生而言,这种能动性表现在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等各个方面,具体包括有强烈的求知欲、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能自觉主动地学习,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主动参与各项社会工作,社会适应能力强等。

(二)自主性。

自主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核心,贯穿于思想、行为和心理等方面,主要表现为能以自己的思维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做自己活动的主人,能根据自己的意愿作出选择。自主性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对大学生而言,它集中表现为有独立的见解、有成熟而健全的行为模式,有自尊、自立、自强的自我意识,有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的个人能力。

(三)创造性。

创造性是主体性的灵魂,也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创造性以探索和求新为主要特征,对大学生来说意味着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实践能力强、想象力丰富等。

二、高校社团对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影响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大学生为了满足自身心理、情感、文化、生活和社会需要而自发建立的,并具有特定目标和一定程度活动规范的组织。高校社团蓬勃发展,其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日益彰显,已逐步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新形势下培育大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

(一)积极影响。

1.有助于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社团是学生按兴趣自愿组织的学生群体,是建立在共同的需要、兴趣爱好的基础之上的。多样化的社团活动融入与渗透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集体主义教育。高校应通过社团组织,改变过去灌输式和说服式的教育方式和途径,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形式,于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在自我参与、自主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时,学生还能通过参与社团活动不断修正自我认识的准确性,充分进行自我评价,在与其他社团成员的交往中不断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另外,社团成员之间可以平等地交换意见,有较为浓厚的民主气氛,它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尊重和培养。社团活动的开展方式、组织方式都由依赖变为自立,为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有助于促进人际交往,提升幸福感和满足感。

学生主体性的实现离不开群体性生活。学生社团从组织生成到各种活动安排都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参与学生社团避免了由于专业教育所带来的师生互动的人际结构的狭窄性。各种社团活动的开展,丰富和提升了大学生的情感需要、交往需要等。大学生通过与会员建立互动关系,有利于促进人际交往,通过参与所喜爱的社团活动,会不自觉地陶醉于其中,体验多层次需要得到满足的快乐和喜悦,个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得到进一步提升,更有利于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有助于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

社团活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应培植政治思想类社团、社会服务类社团来拓展学生的思想政治和理论素质、发展学术研究类、文体娱乐类社团来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文化素质,通过社团活动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激发和调动学习积极性。高校应发展心理健康类社团,以拓展学生的身心素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塑造自身适应时代要求的完整人格。高校社团文化以其自主、开放的浓厚气氛,刺激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4.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体验、完善个性。

所谓大学生社会角色化,就是指大学生能够按照社会对这一特定社会角色要求来支配自己行为的过程,包括意识、技能、行为的社会化。社团活动可以将社会要求和社会影响通过各种活动作用于大学生,使大学生学习与社会相适应的各种规范、知识、技能和生活方式,逐步实现社会化,并在此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爱好、特长,积极自我表现,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例如,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参加演讲协会有利于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自信心。有些学生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参加管理协会将有助于培养其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二)消极影响。

1.价值观和入社动机的偏差使个体主体性受挫。

有些社团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出现偏差,甚至背离社会要求的轨道,容易使学生受到误导,在不自觉中受到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另外有些学生盲目从众入社,而加入社团后,发现无法满足自己原有的需求和目标,容易产生心理落差,损害其参与积极性,也不利于主体性的发挥。

2.低层次、低水平的社团活动限制主体性的发挥。

尽管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有质量、高层次的活动不多,总体上品味偏低,缺少艺术性和文化底蕴。而活动内容的品质直接影响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限制主体性的有效发挥。

3.管理不善的组织体系阻碍主体性的实现。

不同于班级等有制度强制性,社团作为一个由学生以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组织,自发性比较强。再加上许多高校对社团的政策过于宽松,使社团内部的规章制度失去了学校的强制力保障,到最后社员对社团便产生了无所谓的态度,对参与社团活动也很懈怠,使其主体性无法实现。

三、社团活动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健康发展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

社团是大学生自己组成的团体,从社团的筹建,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负责人的产生,管理制度的健全,到活动内容的设计,活动方案的出台及活动经费,都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社团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特点,多采取鼓励、引导、激励等方式,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自觉能动性都能得到有效发挥,实现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

(二)严格规范,张弛有度,促进个性发展。

社团管理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而应在宏观上给予指导,对社团开展活动,要坚持原则,管理到位,创建一套制度严格、职责分明、适应个性发展的优良制度,从社团的审批到活动的开展都应严格规范,引导和帮助学生将遵守社团活动标准的习惯迁移到社会生活学习中。同时,对社团活动的安排要张弛有度,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前提下开展高质量的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大胆放开手脚,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规范考核评价体系,强化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社团指导老师、辅导员、社团成员要定期总结活动开展情况,评价活动实施效果,积累工作经验。拟定考核评鉴量化项目,拟定绩优奖励办法,将社团会员评价机制与素质教育考评体系相结合,使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得到一种有效鼓励,从而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和激励力,激发使命感、认同感和归宿感。强化主体意识,以社团主人的身份全身心地投入于社团的建设中,广泛地参与各种组织、管理和决策活动。同时,社团成员在服务、奉献过程中主体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自身增长才干,各种能力也能相应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学生主体性有效发挥。

主体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环境中生成的。高校社团工作必须优化社团外部环境,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广阔的天地。第一,学校宣传、学生管理、教务、科研等部门相结合,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支持,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学校后勤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的支持和帮助,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团组织具体管理、各部门共同关心的管理格局。第二,加大对学生社团建设的投入。高校应提供学生社团必要的经费,保证社团活动正常开展,要在活动场地、活动条件等方面给予学生社团以优惠和支持,为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第三,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生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校内专业教师、知名教授担当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促进社团的发展与提高,增强社团的文化活动的品质和吸引力。这些都是对社团工作最有力的支持,并且都能极大地调动广大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自身的发展与建构。

参考文献:

[1]张顺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思想教育研究,2008,(3).

[2]仪建红,杨波,李晓慧.浅议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内容.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7).

[3]吴国英.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之融合.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2).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是以高校的专业性、学术性为背景依托,依据大学生共同的生活理念、业余爱好、专业兴趣、学术观点或其他方面的共同追求而自发结成的学生组织。它具有相对固定的成员和特定的活动范围,有着既定的努力目标和活动规范。高校学生社团的组建和发展既有时代大背景的需要,也有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高校学生社团是有效凝聚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要充分利用高校学生社团,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积极支持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加强指导、加大投入,规范完善管理办法,进行工作创新,推动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下面笔者就高校学生社

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浅谈几点看法: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随着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提出,并已成为我们所公认的主题,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由于当前教育体制本身的制约和局限,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已经很难再让大学生接受,而且存在理论与实践不同程度的脱节。因此,让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来调动了自身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意识及在活动过程中实现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等能力的锻炼,有利于社团成员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养成民主参与意识,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良好行为规范,增强法律道德意识,遵守社会道德规范,逐步成为政治进步,思想成熟的有用社会主义人才。同时,学生社团的活动是在高校的主导和控制下进行的,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将社团活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另一块宝贵阵地,使社团活动服务于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与和改进工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团建设,社团活动,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其成员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最终实现自我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性人才成为学校培养的重点方向和社会需求的基本类型。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是课堂教育的进一步延伸。因此,社团活动成为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社团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发组织或参加的群体,学生们可以在社团活动中充分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想象力。当今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迅速,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等多个领域,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一方面可以把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的巩固专业知识,起到了完善知识结构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社团成员通过社团活动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由于不同专业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能力在活动交往中的互相碰撞,使学生得到了许多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在欢快、愉悦的气氛下得到了提高,从文化素质层面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社会交际能力

在学生社团里,社团成员之间是平等的“同学间”的关系,是相对比较民主的。正是由于社团是基于他们的共同兴趣、爱好和特长且自愿结成的组织群体,所以社团成员之间有着牢固的情感作为相互沟通的良好基础,从主观上愿意向对方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和感情。因此,他们可以畅所欲言、交流心得、吐露心声。社团成员在参加社团活动的同时,扩大了他们之间的交往面,锻炼了社团成员的交往能力。也对学生未来走向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社团与社会力量的联合,不光从表面上解决了学生社团的资金问题和日常运作问题,还锻炼了社团成员们的团队精神、团队意识、团队能力,增强了社团成员的团队素质及社会影响,提高了社团成员的交际能力及综合素质。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立足点。

四、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当今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它已日益影响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健康成长。由于学生进入大学后的角色转换、交际困难、就业压力以及对网络虚拟世界的依赖等原因,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项突出的重点和难点。因此,社团成员在参加社团活动时,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弥补自身的不足与缺陷,在社团生活中寻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并把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自我完善和社会完善相结合,在和其他同学们的沟通交往中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对少数性格孤僻、自卑内向和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可以起到一定的感化影响和引导纠正的作用。学生社团不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同学们的心理健康知识,还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渠道。通过这种发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学们受影响面大,容易予以关注和接受,相对效果好,意义深刻。同时也为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方式,顺利完成学业,自信的走向社会奠定了心理基础。

五、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论述对新世纪、新阶段教育工作具有长期而深远的重要指导意义。作为大学生来讲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的能力。因此,社团成员在参加社团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全面成才打下良好基础。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和社会联系的一个纽带和桥梁,当学生社团组织的重要特点就是除了具备一定的理论、专业知识背景外,还具有突出的实践动手特色。让学生自己亲身接触到社会实践中来,成为社会实践的主角。有利于大学生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通过社团这个有限的载体,同学们能够主动地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愿望,使自己思想行为与社会协调一致,与时俱进。同时,学生在在社团活动中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合理竞争,还要学会自制及克服自我等。因此可以看出,大学生通过参加社团组织有利于大学生较快的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使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这些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智慧的广阔舞台。它既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渠道,又是高校育人的有效途径;它对于形成学校的文化氛围,构筑学校的历史传统,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新的变化,大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

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群体凝聚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熔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的活动,把大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改变过去“你说我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性,引导大学生在自我参与、自主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氛围,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是关系到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大事,是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推进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共青团事业不断发展和党的青年工作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大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高校学生社团必将以更加清晰的发展轮廓和更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新世纪绽放在高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参考文献:

第12篇

大学生社团与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中,社团活动被列为其中一项内容。通过对部分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情况可以发现,凡是社团活动比较活跃的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效果就比较突出,其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就比较好。因为学生在根据自身专业和个人兴趣爱好参加的各种社团活动中,较好地发挥了自身优势,从而达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锻炼才干、增长知识、活跃思想、启迪思维、发展个性、实现价值的作用。笔者认为,搞好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大学生社团是不可缺少的主要阵地之一,因此,我们应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管理与改进工作,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大学生社团的特征和作用

1.有利于繁荣和活跃校园文化

“学生社团是由志趣相投的学生组成的微型文化群体,而学生是校园建设的主体,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方式,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并将促进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学生社团活动有利于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目前高校社团发展非常迅速。实践证明,学生社团建设是否规范,作用发展是否正常,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校园文化是否繁荣和活跃。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正在进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旨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温柏格曾告诫学生: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要去尝试发现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往往是最好的学生和较好的学生的分水岭。学生在社团中,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座谈讨论、参加科研等活动,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有利于引导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意识的发挥。同时在社团中,同学们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维持社团内部的团结,自己决定社团发展方向,自己组织开展活动,自己筹集资金等等,这些对同学们的组织管理与交际能力都是一个较好的锻炼和提高的机会。事实证明:凡是参加社团经受过锻炼的学生,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都有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在组织协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际沟通能力、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尤为突出。

3.有利于配合老师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目前,各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校团委主持和指导,制定计划,组织活动,然后分配到各个下属部门进行开展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社团充当着老师与学生间的中介载体作用。学校可以充分发挥社团的群体凝聚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在指导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把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性,引导学生在自我参与、自主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氛围,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契机引导大学生社团工作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社团活动是素质拓展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落实素质拓展具体目标的重要渠道和方式。通过对部分高校社团工作的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仍需要加强和改进。

1.加强社团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学生社团活动中的自我服务意识

社团干部被视为学生中的“领导”角色,更需要认真地进行内功修炼。定期地进行干部培训、考核,有计划地举办学生社团干部研讨班,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现场说教和咨询,是帮助他们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社团工作管理水平的几大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激烈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针对这一状况,学校须支持和引导学生及时成立大学生生活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法律咨询中心、择业就业研究会等学生服务性团体,矫正大学生思想在理想和现实中存在的偏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2.积极引导社团开展活动

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工作实践能力。而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的社团建设能为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架设一道中介桥梁,成为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重要的有效发展途径。

3.充分发挥指导老师的作用

笔者认为,每个社团原则上应聘请威望高、有专长的1~2名教师来担任社团的指导工作,以提高社团活动质量,确保社团活动的正确方向,促进社团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指导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在开展活动和集体商议解决问题时,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激发和调动他们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