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白头翁的故事

白头翁的故事

时间:2023-05-30 08:53: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白头翁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白头翁的故事

第1篇

白头翁故事

漳州龙文许淑丽

从前,有一只非常漂亮的小鸟,它很想学一套和别人不一样而且又高超的本领。但是,小鸟想:“什么样的本领和别人与众不同呢?”这连它自己也想不通。

一天,小鸟看见好朋友喜鹊正在为自己盖房子。它觉得喜鹊这本领就和别人有点不同。于是,小鸟便去请教喜鹊,教自己盖房子。

刚开始,小鸟学得好好的,可过不了多久,它就厌倦了:“整天都在衔树枝,这样的本领多没意思呀!”想着想着,小鸟就飞走了。

晚上,小鸟听见了“美声天后”——黄莺在歌唱。“真动听。”小鸟想着,“干脆和黄莺姐姐学唱歌去吧!”想完,小鸟就伴随着动听的歌声入梦了。

到了第二天,小鸟真的来到了黄莺家,向它学唱歌,黄莺也欣喜地答应了。开始学得还好,可是几天以后又觉得太苦了。一天,它对黄莺说:“学唱歌整天都吊着嗓子,喉咙都快破掉了。我不学,太难受了。”说完就飞走了。

后来,小鸟又学飞行,学打猎……但都是虎头蛇尾,直到长了一头白发,也没有学到任何本领。

小鸟为了吸取教训,它把一头的白发,传给了它的子孙。直到现在,它的子孙还都顶着一头白发。

现在,人们都管它叫“白头翁”。

第2篇

办公室的窗外是一片叫不出名的灌木,大约有三米多宽一尺来高的样子,冬天的绿色和夏日的棕色让人一看就明白自已身处在什么时候了;灌木中间穿插着桂树的影子,到秋天能闻到吴刚伐桂时震落的芬芳;比桂树还高的是一种叫广玉兰的大树,四季常青,郁郁葱葱的,白色的花盛开时常常以为是云朵挂在了树梢上,煞是好看。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窗外的这一片绿荫里来了一对娇小的客人——-两只灰色的鸟,因为头顶上有一块白色羽毛的标记,大家都说是白头翁,我回家特意上网查了一下,果然是。等我想和它们握手的时候,白头翁已经很喜欢这里的环境了,整日里鸣啾抒情,灌木、桂树、广玉兰都镶上了它们快乐的身影;追逐、游戏,觅食成为了树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渐渐地,我和它们熟悉了起来,也慢慢产生了共同语言,那就是我们能彼此长久地注视,一个在窗内,一个在树上,而我从它们的眼睛里明显看到了自己曾经杀戮过的血腥。

有一天,我看见了其中的一只白头翁叼着东西回来,好像是只倒霉的蜻蜓,我就知道有故事发生了。只见白头翁轻轻地含着蜻蜓在树丫上跳来跳去,并不急于吞下肚去,见我在窗口盯着看它,越发不安了,嘴里紧张地叫了几声,唤来了同伴,它们一起在我的视线上不停地转来覆去,直把我的注意力转得晕眩,突然,叼虫子的那只白头翁不见了,而灌林丛里传来了小鸟欢快的咀嚼声,啊,原来是白头翁有孩子了,而且是一窝宝贝,它们的家就安在不引人注目的一尺多高的灌木中,那对白头翁夫妻眼花缭乱的迷踪拳,确实应该把我的打扰击落在一边的。

后来,我尽量地不到窗口伫立了,原先放松的眺望改成了在走廊上踱步,当我告诉了同事们这个消息后,以往办公室的声音一下子蔫了很多,大家的走路也是轻手蹑脚的,个个像学会了轻功一般,唯恐惊动了窗外的一家子。是啊,我思维的空间少了,却能给白头翁更大的自由天地;我们的笑声轻了,却与大自然的距离更走近了一步……

我不知道白头翁一共有多少只了,只是忍不住的时候,我才会远远地偷看一下窗外那一家子的欢乐,并把自己的祝愿传递到它们的手中。

第3篇

这本书是王一梅写的温馨童话。是写一个木偶人罗里的故事,想听吗?别急!我一个一个讲给你听吧!

在一个森林里,有一棵像树叫罗里,一只白头翁飞来,教橡树讲话,还教橡树魔法,白头翁走后,留下了两张乐谱,一张能让人失去记忆,一张能恢复记忆。一个木匠把罗里砍下来做成了木偶人,罗里的心很冰冷,他要报复人类!

正巧,小熊白黑黑来城里玩,可是被罗里控制了,他和大象斑斑、猴子丢三和落四、狮子毛毛一家,在马戏团里,为罗里服务。

好心的阿汤先生想帮助白黑他们。可白黑黑早就忘记阿汤先生了。

我想:木匠真可恶!如果不是他,白黑黑和大家就不会被控制,罗里也不会报复人类了!

阿汤先生找来了阿灿,阿灿把罗里的心融化了。罗里也笑了,他说:“我要离开这里,我要等到开花、结果,我的果实落在土里,那时,森林会长出很多会说话的橡树。

后来,阿汤先生送他们回家,罗里找到了下半张乐谱,白黑黑恢复了记忆,罗里很开心!

我心想:“罗里知错能改,真不错,我要学习阿灿的善良,阿汤先生关爱动物,才让动物们再次恢复记忆呀!

如果我是罗里,我会保护动物们,让小动物重新返回大森林,帮助别人,快乐自已。这才是罗里该做的呀!

第4篇

小学语文 目标确定 目标实施 目标检测

一、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前教师预期实现的,学生通过教学所发生的认知和行为变化,即预期的教学结果。如果目标过高,学生就不容易接受,会造成消化不良;如果目标太低,则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考虑到以下几点:

1.把握教材实质,合理确定目标。

由于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写作目的、内容、文体和表达方式,所以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仔细的揣摩,从而制定出整体、具体的“三维”(认知、情意、能力)教学目标。

2.针对学生实际,合理确定目标。

在确定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到教材的实际,更应针对学生的实际,考虑到哪些是已学过的,哪些是未学过的;哪些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哪些是比较困难的。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教师再确定重点、难点、上限、下限目标,力求做到准确、恰当。

3.遵照单元的整体目标,安排课文、课时目标。

每个单元都有整体教学目标,教师应该认真钻研单元知识结构,努力把单元目标体系有机地落实到每篇课文的设计之中。在安排课文目标的同时,应考虑课时教学目标的落实,使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在每堂课中层层分解,减少重复性、增强有效性。

二、目标的实施

把握了教材,确定了合理的教学目标之后,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各种适宜的教学方法。但必须做到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指的就是教学目标,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自读为主,读中求解。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不仅有利于他们领会知识掌握技巧,而且对他们的发展也有重大的意义。可见,在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无疑是一种应提倡的方法。如《白头翁的故事)一课,组织教学时,我共分四步让学生进行自学。第一步,初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标好段次(自然段),读通课文。第二步,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思考:

小鸟学过哪些本领?怎么学的?结果怎样?第三步,精读课文各小节,要求学生说出小鸟每一次都是学什么、怎样学,结果怎样。第四步,熟读全文,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假设自己是这只“白头翁”,现在有什么要对大家说,从而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与熟读的基础上,明白“白头翁”为什么学不会的道理。

2.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每篇课文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之间都有着必然的联系,特别是重点词、句、段同全篇课文的联系更是十分紧密。教学时,只要抓住重点词、句段,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小猫钓鱼>一课,可用两个意思相对的词

概括全文,“三心二意”和“一心一意”。要紧紧抓住这两个关键性词语,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从而使其理解课文内容。

3.注重整体,加强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主要目的,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中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课文时,我设计了大量的练习,有机地穿插其中,如让学生用简短的话语概括出每个自

然段的内容,用一些关联词或重点词造句;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动笔圈出动词;做填空题;分小组讨论问题及表演等。既注重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读书少、动笔少、思考少的”三少“现象。

4.分层训练.降低坡度。

在训练过程中,不仅体现出整体性,还应体现出层次性,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教学原则。如说话训练《小手帕).教学时我采用分层导练的方法,降低了说话训练的坡度。先出示投影,让学生观察后,用“我有一块( )的手帕”的句式说。要求学生全体参与,人人有说话的机会。再让学生仔细观察,用“上面画着什么”的句式来介绍手帕上的图案,通过同桌互说,小组说,然后指名个别说,基本上做到人人达标。最后一步则提高要求,要求学生加上想象,向大家介绍“我用手帕干什么”。

三、目标的检测

目标的检测也可称作是“量标”。教学量标,就是教师按照教学基本目标设计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其目的不在于分数的高低,而是获得教学目标达成与否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目标检测可分为课内、课外两种。课内可采用口试法、笔试法、讲练法及小组评议法等,题型可活泼多样,但题量不宜过大。课外可与家长取得联系,采用信息反馈法。当然,在评价的同时,应注意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一滴的进步,都应该给予肯定,以增强他们积极进取的信心。同时注意哪些地方还未达标,以便及时矫正弥补。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目标教学法意义重大,实施起来有难度但是不是不可能。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具备进行目标教学的能力。在目标导练教学中,只有合理地确定目标,以目标为主线,精心组织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德胜.试析新课改视野下的小学语文目标教学[J].新课程学习(小学),2009,(03).

第5篇

??兰,开在几上,暗香。雪,飘在窗外,静静的等待梅开。所有的语言,隐去。所有的浮躁,沉寂。夜,走进诗的怀抱,细数梦是飘落的玫瑰雨。一个人的房里,用心转动那串檀香的念珠。丈量,那些纯洁的向往。抚慰,岁月深深浅浅的暗伤。

??

??雾

??一场雾,落满近处、远处,迷茫了整个的早晨。露,凝在丁香树的枝头,像一丛隐约的愿望,惟美而空灵,冷艳而深刻,欲落而不落。我能穿越这迷雾,却不能将生命看清楚。有一双眼睛,曾是照彻我生命的星辰,却从一首主题歌里走失,我找不到回归的路。

??

??湖

??微山,我的微山湖。赶了很远的路,我来看你。看你碧波上长满薄薄的冰;看成片的芦苇,老成白头翁。其实,你从未远去,大洋的彼岸,我都可以听到荷的笑声。青石的雕栏,已经断臂残肢,我还是想坐坐。风,固执的刮着,不知道是不是往年的风。往年的风,是否还记得往年的我?

??

??遥

??冬天还没走,梦却走了。只有雪花如约而来。隔了冰封的沂水,我的心事,瘦成一枝旷野的梅,瘦成一帧千年古画里不肯开放的花蕊,透过尘世,透过人间风雨,我在等待那声隔世的呼唤。等待属于一个人的春天。

??

??缘

??有些遥远,可以走向贴近。有些陌路,可以走成相知。为什么?佛在菩提下微笑,慈眉善目的吐一个莲香的字:缘。原来,情起情落,恩怨牵拌,花开花逝,悲欢离合,冥冥中早已注定。这就是缘的禅机和弦妙。无神,却确信缘的存在。不是沉沦,不是消极。只是岁月的碾磨,修炼了处事的心平静气,学会了“得之,我幸,不得之,我命”的淡然自若。

??

??悟

??有些忧伤,欲盖弥彰。有些苍凉,写在心上。所以,总是写那些自恋的文字,像临水的少年厄索斯。总是写那些哀婉的故事,构筑不堪一击的海市蜃楼。像夏夜里的荧火虫,提着小小的灯笼,给自已一种虚幻的温暖。每个字都像走了很远的路,疲惫而颓废。自己便在那些文字的背后,寂寞的行走,却不知道走向何方。看一友人博客,发现一行顶置的“老佛”语:写作,是为梦找一个方向,是为生活的问题找一个出口。恍然。

??

??等

??风过后,天空是透明的蓝色,如海,如水晶。你离去,孤独是深深的紫色,如梦,如幻觉。冬之霜,落满我的眉心,落满我温热的双手,我所有的日子都烙着薄薄的霜痕。想念,不说。我用纤纤素心去等待。等待你可以蔑视那条波诡云谲的河。我等你像水手,去拥抱每一朵浪花和云影;等你搁浅后,再次扬起生命之舟不倒的帆旌;等你在失败100次后,从101次站起来,再次启程。

??

??云

第6篇

关键词:文化多元化;民间美术元素;视觉传达设计;应用

引言

中国民间美术艺术源远流长,其丰富的内容以及深刻的艺术内涵为视觉传达设计师提供了设计灵感虞姬创作源泉。尤其是在艺术设计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任何一项视觉传达设计都需要深刻的文化内涵作为支撑,才能够充分彰显出其独特的生命力与艺术价值。因此,设计师们需要从传统民间美术中汲取设计元素,不断丰富创作内涵,进而提升视觉传达设计的艺术品格。

一、民间美术元素与视觉传达设计概述

(一)民间美术元素概述

民间美术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积累与沉淀,仍然显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地现实作用,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把这些优秀的民间美术元素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起来,结合现当代的情况,赋予新的时代特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可以不断传承以及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创作中融入民间美术元素,将视觉设计的艺术多样的表现形式与民间美术丰富的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让艺术作品更加贴近国人的生活。通过现代艺术将这传统文化形式在现代生活中赋予新形势下的含义,在现代艺术创作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从而有力促进我国艺术设计多元化发展。

(二)视觉传达设计概述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是一种生动的艺术形式设计。通过将可视的艺术形式与现代艺术设计这两种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的新的艺术,这就是视觉传达艺术。在现代社会,艺术与数字技术相互融合,以一种生动形象、高质量的艺术形式呈现给观众。对于优秀的艺术作品来说其本身不仅仅是用图像来表达作品,更是在用一种积极主动的方式向观众讲述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表达的思想和主题就是艺术作品的表达目的。视觉传达艺术不仅仅要讲究精良的艺术造型设计,更重要的是其中传递的文化元素以及艺术思想。视觉传达艺术取材于生活,通过将民间美术元素进行艺术提炼并进行艺术创造,将视觉传达艺术完美地展现出来。

二、民间美术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一)视觉传达设计对民间美术中造型元素的应用

对于传统民间美术作品来说,其造型设计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单一的造型设计以及图形的组合。单一形式的造型设计是指由单一的动物、植物、人物等造型为原型,表述出相应的寓意。例如民间美术中常见的造型“盘长”,通过一条线按照相应的规律进行穿插走势,进而构建出具有一定寓意的图形,因此民“盘长”造型普遍被用于建筑、针织、印染等方面。联通公司的标志“红色中国结”就是采用民间美术造型中的“盘长”,以线条的川折迂回表现出现代通信网络的四通八达,寓意着信息社会中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井然有序、 信息畅通;组合式的美术造型时由多种单一形式的形象组合而成的,也可能是动物与植物的组合,也可能是植物与植物的组合,没有固定的组合形式,而是根据根据表述的主题决定。例如图1所示的“白头富贵”造型,该造型是由白头翁和牡丹组成,取白头翁的白头偕老之意和牡丹的花开富贵之意,象征着夫妻白头偕老,生活富贵美满。

图1 白头富贵

(二)视觉传达设计对民间美术中色彩元素的应用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色彩文化源远流长,这在民间美术文化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民族特色鲜明、文化底蕴丰厚的赋色体系。民间美术的色彩简洁、 明快,在表述上多采用鲜艳饱满的红、 黄、 绿等深色调,形成了鲜明饱和、 具有强烈装饰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在年画、剪纸、面花、玩具、服饰等民间美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依据人们在生活中的心理反应与审美的视觉经验,彰显出鲜明的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趣味,进而在广大受众心理形成强烈的情感与心理共鸣。例如在节日礼物的包装上多采用红色和金色这两种颜色,这两种颜色除了达到较好的醒目、喜庆的视觉效果的目的,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人们普遍认为红色象征着喜庆、吉祥,黄色象征着成熟、丰收、富贵,金色寓意高贵、辉煌,而绿色则寓意着生命、希望与向上。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充分利用这一色彩要以,根据设计目的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色彩元素,给观众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在视觉与心理方面与观众达到强烈的感情共鸣。

(三)视觉传达设计对民间美术中艺术手法、图像元素方面的应用

民间美术一方面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哲学、宗教、政治、道德、文学、艺术、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多个层面。另一方面又有体现全人类普遍价值的内容,这种体现全人类普遍价值的内容,也表现在哲学、宗教、政治、道德、文学、艺术、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多个层面。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要将民间美术中艺术手法、图像元素融合进去,将当今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通过产品包装体现出来。同时视觉传达设计也是人类文化活动体现,每一个视觉传达设计都是设计人员的文化结晶,也深受人类社会文化深层次的影响。因此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民间美术文化的影响,通过产品设计将民间美术传递出来。如图4所示中国著名设计师陈幼坚设计茶缘包装,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著名设计师陈幼坚革新传统的茶文化包装设计,采用复古设计。通过采用手提鸟笼的传统文化习惯为设计切入点,再加上诗情画意的背景衬托,这就将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以及茶礼仪展现给当今的消费者。使得消费者在品茶的同时,能够了解到中国的茶文化。由此可见陈幼坚设计的用心良苦,同时又能间接地衬托出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图2 中国著名设计师陈幼坚设计茶缘包装

(四)视觉传达设计对民间美术内在的精神及所营造意境的应用

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国民间美术文化的精髓,是民间美术内在的精神实质与最深刻的人文内涵。民间美术元素所传递的精神与意境在当前的视觉传达设计仍然具有较强的借鉴与运用价值,能够进一步丰富视觉传达设计内涵与精神意义。例如著名的水木清华地产广告设计就充分借鉴了民间美术内在的精神及所营造意境,设计师将传统中国画的技法造型与现代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形象设计中进行了创造性的剪裁取舍,改变以往满屏的图像设计的方法,而是预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出灵动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这种民间美术中的留白守法的运用,能够引导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画面情景交融, 传达出了如诗如画的 艺术情景,表述出艺术设计的魅力。

图3 留白手法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

三、实现民间美术元素与视觉传达设计有机结合的策略

(一)明确民间美术元素的内容,注重对于民间美术元素精神内涵的挖掘

民间美术文化传承,不仅仅是通过口耳相传或者是文字记录来传递、传接传统文化的民俗内容。民间美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历史积淀与文脉传递,因此对于现代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来说要汲取优秀的民间美术元素的内容。民间美术文化源远流长,其通过多种多样的传递方式来进行传递,其中包括书画艺术以及音乐表演、戏剧、舞台剧等肢体行为表演、书籍文字记载以及观念意识传承,因此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要注重对于不同形式的文化作品的吸收;民间美术也不完全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因此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元素,摒弃将那些消极否定的文化元素。将民间美术文化中诸多文化载体用现代设计方法传递出来,深层挖掘传统题材,将其赋予鲜明的时代含义,将其蕴含的精神实质、思想感情、表达线索等深层次的内容用现代视觉传达艺术展示出来,让观众在观看视觉传达作品的同时,能够深受视觉传达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的感染。

(二)积极开展民间美术采风活动,邀请民间艺术家讲授示范

为了将自己的艺术作品设计的更加富有传统文化,设计师们要深入民间,积极开展民间美术采风活动,欣赏并且感悟原汁原味的民间美术艺术品,掌握最原始最全面的民间美术资料,并且充分吸收与借鉴这些第一手的民间美术资料,进而设计出更加富有民间美术内涵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除此之外,还应该邀请民间艺术家讲授示范。积极主动向那些具有较强美术造诣的民间艺术家们虚心请教,就他们对于民间美术作品的理解以及创作过程进行分析,在领略到民间美术的魅力和博大的文化价值的同时,学习到民间美术审美心理及技法技巧并从中吸收到有益的设计灵感,从而提高视觉传达设计。

(三)增开民间美术选修课程,培养具备较强民间美术功底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

民间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设计元素,这也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积极引入民间美术选修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不与当前的设计课程冲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开设民间美术课程,这样就可以将更多的民间美术文化引入到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汲取民间艺术的养料,充分发挥出民间美术文化的艺术导向作用。在教学中应着重把研究民间美术装饰的趣味性、功能的实用性、题材的丰富性、结构的合理性、技巧的高明性、形式的多样性放在重要的位置,结合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教学要求,培养出具备较强民间美术功底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

结语:借鉴并且融合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国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解决当前我国视觉传达设计创意不足、内容空洞等问题的有力措施。中国视觉传达设计需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在广泛吸取民间美术等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以民间美术等传统文化为创新基础,充分融合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技术,从而制作出大量优秀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绘.民俗艺术符号与当代广告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2] 周勤.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0.

第7篇

梦里听到火车启动的声音,我知道自己正离家越来越近。阳光一缕缕洒下来,依稀中我又看到了葡萄架下那个天真的女孩在院子里玩耍,伴着银铃般的笑声。那片片盛开的绿色一泻而下,在阳光下纷纷扬扬,美的令人心醉,仿佛那纯粹又透明的年少光阴。

那个女孩笑着回过头来,只是中间和我隔着那段明朗却短暂的岁月。那时的我总是踮起脚尖,嗅着葡萄即将成熟的芳香,张望着挂在眼前却难以到手的幸福。那时我就知道,有一种生活会一幕幕落下。从小到大,一路告别,一路成长,花堪须折,不知经年。

每年的寒暑假期,我都会回去,看看家里那个珍藏记忆的葡萄架,和家人静静地分享成长的故事。因为这株葡萄和我同岁,所以家人对它都怀有特殊的感情。它随着我一起长大,起初只是伸着细细的枝条,吐着纤小的新芽,在风中轻轻摇摆。慢慢地,绿叶渐生,边如细齿。一年又一年,冬日沉眠,夏日疯长,枝干越来越粗壮,爬得也越来越高。如今已郁郁葱葱,盘如虬龙,密密地铺满了整个房顶,在更广阔的空间里伸展着自己。每一片叶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绿色的生命,每一根枝条都是一尊在岁月里蜿蜒游走的坚强的雕像。远远望去,叶翠枝壮,蝶舞鸟飞。所有关于它的回忆都在静静地流淌着,已经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闭上眼睛依然清晰可见。

清晨,当第一线曙光飞上云端时,窗外的葡萄架上便开始了各种鸟儿的大合唱:爱吵爱闹的小麻雀,不时变调的巧百灵,情柔语细的红火燕,粗声大气的白头翁……那音韵,那节奏,组成了一首魅人欲仙的交响乐。因为葡萄架的这片绿荫,又引来百鸟的歌声,为小院又平添了几分灵动。我常常一个人站在葡萄架下,望着那翩翩飞来的鸟儿,欣赏着它们的清歌啼唱,一种难以言说的自适和满足便溢满了心怀。

记忆中,最令我激动的,要数摘葡萄的时节了。亲朋好友们一起来到葡萄架下,欢声和笑语便挤成了疙瘩。“真大”、“真红”、“真甜”几句称赞的话,缱绻之情便系满了架上架下。他们有的性急的紧倚着葡萄架,伸手压下一串葡萄,拣最红最亮的送到嘴边,轻轻一咬,那香那甜便缓缓流入心底了。小孩们则在葡萄架下急得绕圈圈,不时仰着头吵着要最红最大的那一串。当然,年年葡萄熟的时候,母亲少不了让我把一串串水灵灵、红亮亮的葡萄东邻西邻地挨家送。比起葡萄收获时的喜悦,这种馈赠时的惬意和自豪更让我心里无比甜蜜。

更多的时候,我还是喜欢怀想午后葡萄架下的读书时光。每年暑假,小院都是相似的风景,却有不同的书伴我度过。阳光只从密密麻麻的叶隙间透出斑斑点点的亮眼,偶尔随风晃动几处光影。捧一本喜欢的书,在藤椅上一坐就是一个下午,静静地享受着生命的流动。思想这株看不见枝叶的植物就这样在盛开的夏日里尽情地绽放。年年如此,我如归鸟飞回熟悉的故乡,在小院里那片绿色的慰藉里,梳理着自己的羽毛,想着往后该怎样飞,朝哪儿飞。许多平时来不及思考的问题就在这里有了头绪,我盘枝错节的烦恼也在这里找到了出口。

这片绿荫就像过滤阳光般滤去我心中浮躁的尘埃,只留一份淡定从容,留一份清新惬意。在这葡萄架下的夏日阅读以及收获到的许多关于生命的感悟,更是对我成长最好的礼物。我从内心里,想默默地说声谢谢。因为有它,庭院不寂寞,处处暗涌着生命的活力;因为有它,飞鸟不寂寞,有了栖息的场所和心动的风景。我更想让这份无言的感恩就这样一直延续下去。

第8篇

因为我无法栽培我所喜欢的全部花卉和林木,就像很多热爱青花瓷器的朋友,他们去博物馆,而我最常去的是植物园。

植物原本不需要名字。它们不点名不串门不签单,不填履历表,不在乎批评与获奖。如果它们之间需要互相打招呼,用的是它们自己的语言,像我们用“铁头”、“阿毛”、“菜鸽”那样称呼老邻居。

人却要做生物界的上帝,理所应当使用冠名权,于是要给它们命名。被“点油做记号”(闽南语)的植物,名正即可言顺,通行人的世界里。设想运动员入场,在蔷薇花科的举牌后面,是端丽矜持的各色蔷薇、月季和玫瑰等名门闺秀;而在鸢尾科的举牌后面,则是摇曳多姿的射干、黄菖蒲、马兰、蝴蝶花等窈窕淑女;然后是菊科嬉笑怒骂的庞大家族,然后是毛茛科门下那些水灵灵液汁充盈的娇娘们……

与其说我迷恋花草,不如说更迷恋植物的芳名。植物的名字充分体现了人类的观感、文明、智慧,充满想象力。例如兰、蛇目菊、灯笼花,因为它们的花貌像,像毒艳媚人的蛇眼,像倒挂透红的灯笼。火鹤花是缩小版振翅欲飞的火鹤鸟,或者说火鹤鸟是放大的休憩凝立的火鹤花,它们平时都叫做火鹤。至于天堂鸟,见过的人都不会忘记,它美得让人目眩而感叹,真是“天上仅有,人间绝无”啊。

因形态接近而取名,以模拟动物为多,比如白头翁和翠雀,这类手法是植物生涯的描写和叙事。有时却是音乐:悬铃木、喇叭花、约钟柳;有时是唐宋辞赋:剪夏罗、美女樱、唐菖蒲;有时是乡间民谣:牵牛、落新妇、荷包牡丹、打破碗碗花;有时是异域舞姬:波斯菊、东瀛珊瑚、地中海蓝钟花……植物的名字美不胜收,象形状貌风情万种,款款娓娓呼之欲出。

一些植物的名字达到最高境界,令人着魔。

有一种灌木在夏天蓬蓬勃勃地开放,巴掌大的黄色花瓣薄如丝绸,你猜它叫什么名字?芳名黄蝉。其实它的花托呈浅浅的喇叭形,并不具有昆虫的外观。只是它那般鲜艳欲滴的嫩黄,明亮炽热,即使在暗夜里,似乎还在反射灼目的阳光。黄蝉黄蝉,它是夏日正午高亢迸射的蝉鸣,被骄阳熨烫过,落地生根,化为无声的喧闹和烈焰,重新招展在枝头。

另有一种多用盆栽叫黑法师。它会慢慢长成一棵树,黑紫色的叶片油光水亮,簇拥成醒目的莲花座,巨大的花头在春夏之交抽出黄色的花蕊。黑法师,它一定来自沙漠或荒野,让人联想起手鼓、篝火、咒语、祭祀和漫漫黑夜。

亲爱的酢浆草、雏菊、矢车菊,点缀在俄罗斯文学里,被我们所深深爱慕着,是我们这代人的文学初恋。其实酢浆草在我们的花盆台阶后院,见缝插针偷着长,一经发现总是被除掉。俄罗斯人未必知道它还是中草药呢。前几天我的左脚盘子忽然无名肿痛,乡下阿姨教我用酢浆草捣汁敷裹,果然当天就能出门散步去。

“山楂树啊山楂树,你为何要悲伤?”“在乌克兰遥远的原野上,在那青青的小河旁,长着两棵美丽的小白杨……”山楂树啊小白杨啊,忧伤的俄罗斯民歌让我们怀旧的鼻子发酸。

中国古典文学里的花卉,有情有义,神通广大,例如《秋翁遇仙记》。《聊斋》里还生出许多花魅的故事,更是让人想入非非。半个多世纪以前,我家园子里有一株煽情桃花,春天不过初萌三分潮热,它就要炒作得十二分骚包,艳光四射,满园子蜂蝶蛾蛱沸沸扬扬。胆小的丫头们交头接耳,说日暮里常见细腰女子影绰在桃树后。老人们更不喜欢了,于是着人伐去。老桃桩附近种木瓜,木瓜青瘦未熟就一颗颗萎落,没魂似的;继而种金橘,金橘不果;现在半枯着一株当年的老桑树,吊着三两粒桑葚,蜜甜,有桃味儿。

比起老百姓,我等文人掌握的花草名字是太有限了。我曾在文章里提到小时候吃的野菜糍粑,闽南话叫“鼠壳龟”。不久,集美一位中学教师给我写信,指点我那种美味的野菜真名叫“鼠曲菜”。他手书那个“曲”字,有个“麦”或“米”字偏旁,是个正统字,意思可以与米麦同用,现在电脑找不到这个字,太可惜了。名酒“洋河大曲”,不也只好弃“麦”委“曲”吗?

第9篇

有民谚

冬虫夏草性平、味甘,微苦,无论热证、寒证,无凉燥之虑,一年四季,男女老少,都可使用。单用有效,如果能见证配伍,应用得当,则有病可以防病治病,无病可以强体健身,益寿延年。因此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宁要虫草一把,不要金玉满堂。这充分说明了冬虫夏草对人体健康的意义。

有古诗

蒲松龄是清代伟大的文学家,他不仅以满腹才情书写了动人心弦的《聊斋志异》,他还精通医道,对中医中药颇有研究。蒲松龄在乡间做私塾先生时,就经常给百姓看病,他写过一首中药诗:“冬虫夏草名符实,变化生成一气通。一物竟能兼动植,世间物理信无穷。”冬虫夏草一药而兼有动物和植物的属性,使蒲松龄觉得非常神奇。

有传说

在我国地区,关于冬虫夏草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山神唐西拉为了帮助善良的王子躲避杀身之祸,施魔法将他变成一只虫子藏入草丛之中,还让他长出了一根草尾巴。后来,王子看破红尘,不愿重返人世,宁愿用自己的身体造福人类。山神为帮助王子实现这个愿望,就在王子已经变成虫子的身体里注入了一种长生不老之药。这个美丽的传说为冬虫夏草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有故事

武则天晚年体衰多病,咳嗽不止,稍感风寒便病情加重,尤其冬季,不敢轻易地走出寝宫。太医为治疗她的病,什么贵重的药品都用过,但仍不见好转。

御膳房的康厨师记起家乡的老人常用冬虫夏草炖鸡滋补身体,便想给武则天做一道菜,试试冬虫夏草的作用。但鸡是发物,有可能引起老病复发,他惟恐对武则天的身体不利,于是用鸭子取而代之。谁知鸭子炖好后,武则天见汤里有黑乎乎的似虫非虫的东西,疑惑不解,认定是康厨师要加害于她,便吩咐左右将其打进了大牢。御膳房的李厨师与康厨师是同乡好友,非常同情康厨师的不幸遭遇。他就琢磨怎样用冬虫夏草炖鸭子,既让鸭子有营养又看不见那黑乎乎的东西。他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扒开鸭子的嘴,把几棵冬虫夏草塞了进去,之后,将其放进锅里炖起来。这道菜就叫“虫草全鸭”。武则天食用后觉得鸭子做得很好吃,肉嫩,味鲜,此后每隔三两天便吃一次。一个月后,武则天的气色好转,不再咳嗽了,宫廷上下都为她的健康而高兴。当然,高兴之余,武则天没忘记吩咐手下把康厨师放出了大牢。

有对联

在古代,不少以中药名撰写的对联颇值玩味。明朝一家药店的店主有个小女儿,她聪慧俏丽,为择贤婿,店主特意以药名出一上联来为她征婚――玉叶金花一根蔓。青年李时珍正好路过此店,他略思片刻,便对出了下联――冬虫夏草九重皮。店主暗自高兴,随即又出一上联―― 白头翁牵牛耕熟地。李时珍很快又吟出下联――天仙子相思配红娘。店主问过李时珍的姓名、年龄、经历后,心里更加欢喜,立即答应李时珍与女儿订婚。

有记载

在公元710年出版的《月王药诊》中,首次记载了用冬虫夏草医治肺部疾病的史料。在公元780年出版的《藏本草》中记载,冬虫夏草具有“润肺、补肾”的功能。在1765年出版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夏草冬虫,功与人参同,能治诸虚百损。以其得阴阳之气全也。”清道光年间,齐学裘在《见闻续笔》中记述:“扶滇时复得异卉数百种,其奇形异色,真有思议不及者。有冬虫夏草,冬则虫蠕蠕而动,首尾皆具;夏则为草,作紫翠杂色。山中人取其半虫半草者鬻之,植物动物合为一气,何生物之奇也。”

第10篇

一、平等中对话一搭起心灵的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这就意味着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这时的教师已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基于这一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地尝试。请看特级教师钱梦龙的教学片断:

师:有的同学提出来冬天象征黑暗,是不是呢?

生:不是的。当时时间正是冬天。

生:我认为是的。寒冬过去,春天就要到来。(笑)

师:这个想像很有诗意,很有道理。不过我认为作者在这里还是要渲染一种荒凉、萧条、冷落的气氛。如果不是这样写,而是写故乡鸟语花香,行吗?

生:老师,我认为鸟语花香也可以。只要写出人物心情的不高兴来就可以了,而且这一衬托,效果就会更强烈了。

师:对,对!你比老师高明。(大笑)这种手法叫反衬。

这是富有个性的对话,是师生平等的对话,是激活思维的对话,是生命的对话,也是真正“研究”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搭起了心灵的桥梁。用叶澜教授的话来说,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二、感悟中对话――激发荡漾的情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就是让学生读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要达到“感”并且“悟”的境界,必须通过整体的感知、感受、把握、体会、揣摩、领会,进而“感”并且“悟”。可见,“感悟”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要还给课文生命灵性,流溢学生生命的光彩,靠的是感悟,在感悟中对话的课堂,能激发学生荡漾的情怀。现以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荷花》一课教学为例。

大屏幕上那一朵朵姿态各异的荷花在碧绿的荷叶映衬下强烈的冲击着孩子的视觉,一阵阵悠扬舒缓的乐曲又将整个教室幻化成一个圣洁的殿堂,孩子们沉浸其中,有的指指点点,有的交头接耳,甚至于手舞足蹈……请同学们赶紧读一读课文,找一找,你最喜欢课文中描写的哪一种荷花?

刚才我们讨论的是自己喜欢的荷花。那么现在再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有没有你特别喜欢的描写这些荷花的词语呢?

“我喜欢‘冒’这个词语。”

“让我们一起想一想,课文中这个地方除了可以用‘冒’字,还可以用上哪些词语呢?”

“还可以用‘钻’,但是这样总感觉这些荷花太硬了,像钉子一样。”

“用‘跳’字我觉得也可以,但是这样的话就让我们感觉这些荷花开得太快了……”

“也不美,是吗?”

“是的。”

“我读着这个‘冒’字,觉得她那么急匆匆地从水里冒出来,就是想和我们交朋友。”

“她想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

“老师,老师,我还感觉出春天温暖的阳光。”

学生完全沉醉在一种忘我的境界当中,而这一切,都源于引导学生对词语,对“冒”字的内心感悟,是一种无形的心灵感染。真如叶澜教授所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是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人性的张扬。

三、互动中对话――折射人性的光辉

全息互动是语文课堂对话的运行状态。对话要求学生亲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这个过程,有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和观点的论争,有问题的质疑、矛盾的激发、障碍的排除。因此,互动是多元的。

教第四册《画风》这一课,在接近尾声时:

师:三个小朋友真聪明,画出了看不见摸不着的风,你们打算如何画风呢?想一想,再说一说吧。(学生兴致勃勃地思考讨论起来。)

生:我画妈妈的裙子飘起来。

生:我画姐姐的长发在跳舞。

生:我画窗帘飘了起来。

师:你们可真行,想出了那么多画风的办法。

生:当然了,我还能画声音呢。

师:哦!说给大家听听吧。

生:玻璃掉在地上碎了,一个小朋友在旁边捂住了耳朵。

生:我也能画。一个小朋友在唱歌,一个小朋友在认真地听着。你们能画出香味吗?

师:又是一样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个挑战有难度哦!

生:我能。太简单了。蜜蜂在花丛中采蜜。

生:不对,采蜜是蜜蜂的工作,看见花就是没有闻到香味它也会采蜜的。

师:那怎么办呢?

生:对了,那就画一丛花,再画一座山,山背后一群蜜蜂飞了过来。这可是花香引得蜜蜂来呢!

师:谢谢你帮我解答了难题,你的答案精彩得让我吃惊。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的对话,犹如两块玉石相互碰撞,只有这种平等互动的作用力,才能擦出火花。在真正的对话中,学习是相互的,而不是权威的或由上而下主宰的。学习者不仅有机会说,而且共同决定着对话的形式和内容。师生相互请教,双方互为老师和学生。这样的语文课堂,处处充满情趣,处处折射着人性的光辉。

四、生成中对话――绽放个性的花营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生命的活力,有发展的潜能。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致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语文课堂呈现丰富多彩的景象;师生是课堂互动的两个主体,但他们之间存在着情感与体验、观察与思维等诸方面的差异,他们的互动带来语文教学的多变性。因此,教师既要保持预设的教学进度,又要使教学具有更多的内容量和灵活性。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要敏锐地捕捉住它,并把它引燃,使不同的体验都有一个对话的机会,从而使课堂动态生成,处处绽放个性的花蕾。例如:在教学《群鸟学艺》时,小朋友们读完最后第二段时,忽然一学生冷不防插了嘴,说:“老师,我有问题。”我说:“请你说出来,好吗?”“燕子听完凤凰老师的话,除了唱歌表示感谢,还有可能会表演舞蹈呢!”忽然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说不定还讲故事呢?”面对这一“节外生枝”我先是一愣,然后笑着说:“是啊,聪明的同学,燕子会唱些什么歌呢?跳什么舞呢?讲些什么故事?”这时课堂上一下子沸腾起来了,有的说唱《同一首歌》,有的说跳民族舞,还有的说《白头翁》的故事……我高兴极了,说:“太棒了,喜欢唱这些歌吗?会跳这些舞吗?会讲这些故事吗?下午我们班就举行才艺大比拼,好吗?”接着我又让学生们朗读课文,结果朗读效果好极了,个个绘声绘色,仿佛自己真的是课文中的那一只诚心诚意学本领的小燕子。

由此看来,对话中时常会发生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有意或无意的,教师要善于倾听,用心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灵光,以自己的教学智慧去支持对话的持续展开和不断优化,构建一个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参与充满创造的活力,让课堂教学个性飞扬。

第11篇

一、文学的雅俗共存促进了宋代艺术的大众化

宋朝由于重视水利建设和扩大农田灌溉,使得农业经济得到了强化和巩固,同时,统治者也十分重视城市建设,矿产开采,经济贸易等,可以说宋时期的经济十分繁荣。任何一个朝代,只有经济发展才能带来思维意识的改变。由此,文学艺术形态逐渐显现出发展的态势,民间流传下来的鼓子词、杂耍口技、民间故事、民间绘画等民间文学艺术像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作为文学形态的宋词,为了迎合时代的需要,词人们也开始放下高雅的姿态,进入到表现市井趣味的文学创作中来。在人与人之间彼此广泛的传播下,宋词从昔日的阳春白雪成为了下里巴人,那些喜爱文学的民间艺人,他们也纷纷进入到创作的阵营里,普通大众中也涌现出大量的填词者。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民间落寞词人柳永,在柳永的词中,很多是关于市井民俗、歌妓生活、其中有很多属于离别情愁,这些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语言的应用符合社会大众的欣赏口味,他在一首《定风波》里写到:“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将“太阳”、“摇曳的花”、“穿梭在柳枝间的莺”。描述的十分生动,但是,作者这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描写,此种表达的是,这些本来非常美好的环境对于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来说,只能是一个看客、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她们虽然生活状态不能与常人相比,但是,她们的内心深处也像人们一样有渴望、有追求、有憧憬。作者在词中赋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照。词人所创作的作品,营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词句中那些具体的事物具象,为其他艺术类别提供了参照。

二、宋代文学成就了其他艺术的发展

宋词中有许多属于寄情于山水,钟情于自然的词作。据相关史料提供的数据表明,大词人苏轼的三百多首词作中,关于自然描写的就有135首,其中和郊游有关的词有80多首。如苏轼的:“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这些词句描写的是词人外出郊游看到的山水风景,从中不仅展示出了“落日”“亭榭”“波浪”“天空”等自然景致。同时也向我们表达了此时此景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慨和豪情,这样的景致无疑给那些独爱绘画艺术的艺术家们提供了大量绝好的创作素材。创作者只要从中感受到词人身上所具有的超凡脱俗的处世精,就能创作出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作品。辛弃疾是宋代具备了豪放品格的词人,作为胸有国家的文学大家,虽然遭遇到不公平的待遇,但是,为国家和民族奋起抗金的精神始终是他身上的闪光点,因此,他的作品中“爱国主义”就是他作品的主旋律。辛弃疾在其所作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尽情地挥洒着豪情和笔墨:“......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词人无法实现为国家出力的悲愤之情。词人姜夔的虽然流传下来的作品不是很多,但是其中的词作《暗香》和《疏影》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向我们展现出了具有人生意义的精美图画。词人兼绘画家的周邦彦以一首《春雨》赢得关注。宋代词作大都具有了美术绘画所需要的意象特点,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其他艺术的旨趣中,感知到宋代的文学艺术与自然有着至亲至近的关系,文学和艺术的同频共振,让艺术家们借用山水自然的描述,来抒怀,表达自己的追求而和理想。

三、宋代文学艺术雅俗冲突的文化环境

文学作品以及其他艺术的创作者,其创作的素养和创作的水平往往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作为文学创作者实际上在时展中,他们是带着审视的眼光去看待社会、看待人性、看待国家。因此,独立的思考意识成就了一批具有前瞻性的文学大家和优秀词人,在他们的影响下,社会会出现一种新的、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文化环境,他们的创作思想和创作倾向可能会引领当时的文化时尚。我们知道,所谓的文化形态,是与时代的文化内在结构有很大关系,也是各种文化因素综合形式的一种体现。上至秦始皇时代的大秦帝国,下至明清时期,可以说不管那一个时代,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也是这个时期文化构型的一份子,文学艺术从来都是属于整个社会,并不会因为有强权就可以独享。我们知道,整个社会是由不同阶层、不同层次的人组成,文学自然也会去适应这样的人文环境,这就产生出了雅文化与俗文化共同支撑的文学天空,宋代文学当然也不例外。从最初兴起的贵族文学,到在道德文化约束下的精英文学,直至不断被民间传播的大众文化的文学形式,一个时期的文学无不与当时的文化面貌相一致,尤其与文化的雅俗问题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在社会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雅文化与俗文化始终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存在,雅俗观念因为在人们心中长期发挥着作用,这种意识形态,从一开始就注定会影响甚至是改变着文学的演进状态,同时也在影响其他文化艺术形态的改变。宋代形象表意文化的独特性,就具体文体来看的确存在着诗词由俗而雅的转变期待。就宋代文学整体发展情形考虑,文学主流总是体现在雅俗不断的交融过程中,这种文学艺术的融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的雅俗矛盾以及在融合过程中的不断变化,也就更加明晰了宋代文化的独特的一面。可以说,是文化的不断转型促成各种文化形式相互交融的调和手段的形成。到了宋朝末期,宋代文化的的整个环境已经出现了衰败的迹象。而这种没落的文化形式的出现也就预示着有一种更能适合大众的文化形态即将走向文学艺术的舞台,以其雅俗共赏具备着形象表意文化特点的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文学的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得到了揭示。

四、结语

宋代文学中的形象表意文化其实就是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其不是外在的表象呈现给人们的一种视觉美。其就像玉一样具有自外而内的美,宋代文化艺术就如玉石一样,内部有光彩,这是文学艺术应该具有的含蓄的光采。含蓄美是蕴藏在宋代诗词的形态之外,其思想、情感、个性、审美特征完全是文学艺术文本本身提供出来的,需要学习者去认真领悟和思考。对宋代文学环境下的形象表意文化研究,对我们进一步推动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具有极高研究价值。

作者:张娜单位:河南大学

第12篇

关键词陶瓷青花,装饰,民俗

1引 言

民俗与陶瓷似乎是两个格格不入的名词,但两者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尤其是彼此之间有着内在结构和外在表象的沟通。民俗从题材、内容上制约着陶瓷青花装饰,陶瓷青花装饰也承载了一定的民俗催生功能,甚至成为民俗生成、开展和延续与传播的重要途径。正确地认识、了解陶瓷青花装饰中所包含的深刻民俗观念,考察一定的民俗风情对陶瓷青花装饰的影响,将民俗文化巧妙地加以运用和充分地在现代陶瓷青花装饰领域中展现,对今天研究陶瓷美学与民俗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陶瓷青花装饰与民俗在表现世俗理念上具有对吉祥寓意的共性追求

陶瓷青花装饰与民俗在表现理念上具有追求吉祥意愿的同一性。民俗作为一种艺术活动,其本身就是生活过程的一部分,众多的民俗活动中就有对太阳的敬仰、对风火雷电的畏惧、对花的寄托。正如远古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开始时就带有极大的神秘和恐惧感。日出日落、风雨雷电、凶禽猛兽无不对早期人类的生存及生命构成威胁。他们将巨大的自然力看成天意、神灵而敬奉之,把凶禽猛兽尊崇为自己民族部落的保护神。在一系列、节令庆典、婚丧寿诞等民俗活动中,集中体现着他们对生命繁衍、欢乐、圆满、幸福的善良祝愿。围绕这一主题,积淀成了一系列谐音成语、寓意纹样、意象图式等民俗事象,在内容上崇尚喜庆和吉祥,无不体现出劳动人民坚定乐观、积极向上的审美理想。而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有许多有关花、鱼的陶瓷装饰,而发展到青花装饰阶段,那些装饰题材主要来源于生活、民俗,表现一些大自然的物象,有赞美生活:如婴戏图、牧牛图、捕鱼图、松下读书图等;有表现幸福吉祥:如福寿图案、龙凤图案、牡丹、云鹤、鱼水纹、荷花、锦鸡等;有反映民俗风情:如狮子戏珠、对奕图;有表现情操:如松竹梅;有描绘历史故事:如萧何月下追韩信、昭君出塞等。这些都是民间艺术家丰富想象力和对艺术生活感受的积淀,凝聚着深沉的民族情感和大众审美情趣,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为人们的实际生活服务,而且以艺术形象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有认知教化、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同样反映了劳动人民于痛苦中求欢乐,于贫困中求富贵,于劣境中求解脱的艺术人生观。凡此种种大抵是为了一种寄托和慰藉。这恐怕就是这种民俗思维直觉的图像再现,由此可见,求生避灾的功利意愿主线贯穿在民俗与陶瓷青花装饰艺术的审美理想中。他们在世俗理念上有着共性的追求,同样追求富有吉祥的寓意,表达了人类的美好愿望,这种表达意愿上的一致性使人类能取得文化精神上高层次的满足,也求得精神慰藉,表现了生活之美和吉祥之意。

3民俗的内容与形式成为陶瓷青花装饰表现的题材与内容

陶瓷青花装饰就是用一种单纯的青花彩料,描绘在白色的瓷坯上,再罩以一层透明釉,入窑经1300℃左右高温烧成。所绘的青料在烧成后会熔合于釉质中,通过青白对比把画面表现得极为生动,形成青花艺术色彩的形式美,给人们以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许多民间青花山水、花鸟小品的构图寥寥数笔,把秋江的清潇深远、鸟雀的欢跃鸣跳,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知白守墨”――用心于无笔墨处的典范。还有很多青花山水更充分地表现了山水画的意境与本质,而且题材都有一定的定式,如龙纹、凤纹、荷花、草虫鱼虾等都是吉祥喜庆、淳厚朴质的民风民俗。青花装饰吸取了中国画的构图、笔法特点,用淋漓酣畅的料色,使画面表现得极为生动韵致,特别是在构图上,往往摒除一切非必要的配景,以突出主题来描写某一特定对象为重点,以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构图特色使画面显得极为和谐。

分析陶瓷青花装饰的题材、内容,一个显而易见的特点就是受到民俗思维因素的制约。这制约促进了陶瓷青花装饰的民俗化。陶瓷青花装饰中浓厚的民俗思维因素的表现,实际上是陶瓷美术特质的一种反映。其艺术创造中自然流露出的民俗思维,适合了广大民俗层面人们的审美特质以及民俗中自由、淳朴的特点。陶瓷青花装饰的创作伴随民俗活动的形成,传统节庆活动是民俗艺术的大展示。这种自发的民风民俗活动表现在陶瓷青花装饰中往往都是潜移默化中带给观众不同寻常的真切感受,给人以深远的回味和思考。这类具有浓郁民俗倾向的作品,往往把民俗化精神当成自己创作的原始动力,通过对民俗形态生活的逼真描绘,展示了社会生活的本真面貌,借此揭示出社会存在的某些客观本质。如陶瓷花鸟装饰中就格外能体现民俗思维因素所赋予的种种象征意义,如龙、凤等神兽神鸟的大吉大祥、牡丹花的大富贵等所决定的“俗”基调,正是大多数人们所喜欢、所追求的。此外,人们实际生活中还常常赋予花鸟以爱情意义,比如“花好月圆”、“白头偕老”、“好鸟和鸣”等含义,往往通过花鸟双栖于背景为明月的花枝上,或画一对白头翁依偎在一起,或双鸟愉悦地鸣叫等景致来突出寓意,像画上海棠锦鸡寓意“锦绣前程”之义,玉兰花、海花、牡丹花组合的“玉堂富贵”之义,桃花鸳鸯、莲池鸳鸯的“爱情”之义,另外荷花象征清洁平安、石榴象征多子、桃子象征长寿、佛手谐音为福寿、象征吉祥、游鱼象征有余等青花装饰艺术,都具有一定的暗寓和象征意义,对应了世俗生活、愿望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被自由地挥洒于瓷器之上,或以吸收文人写意的姿态体现于瓷器之上,可见,民俗活动为陶瓷青花装饰提供了精彩创造,体现了不同民俗活动中的民俗心理、民俗观念,成为陶瓷青花装饰诞生的合适温床,同时,民俗的内容与形式,也成为陶瓷青花装饰所表现的最初内容与形式,并在后者的发展中不断得以提升和演化,致使民俗化倾向的陶瓷青花装饰作品,常常具备其它作品难以替代的非凡艺术魅力。

4陶瓷青花装饰将民俗活动以不同形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民俗从题材、内容上的渗入与形式构成上对陶瓷青花装饰产生影响,体现出自身的多重艺术价值。反过来,陶瓷青花装饰的共性审美意识又为民俗节日烘托气氛,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充实了民俗的内容和活动情景,让观众娱乐的同时,让人感觉似曾相识,使他们得到民俗文化内外兼修的回味和潜移默化的熏陶,同时,对民俗的审美起导引程式,有时甚至像一种习惯势力一样,传承下来。值得注意的是,陶瓷青花装饰中融民俗的“拙味”、“野性”、“满盈”、“原始”于一体,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民俗魂”。

民间文化生活和民俗活动对陶瓷大量需求,为陶瓷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尤其是受人们喜爱的陶瓷青花装饰瓷。如饮食活动中的餐具、茶具、酒具;宗教祭祀中的香炉、烛台、花机;文化活动中的笔筒、笔架、瓷砚、笔洗印盒;陪嫁用的“喜”字坛和合器等,都是民间风俗中不可缺少的用品。

在历代的青花瓷中,有很多作品描绘了丰富、生动的民俗风情,表现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艺术,如“八仙庆寿”、“岁寒三友”、“南极仙翁”、“四君子”等,它们往往不是视觉印象的直接复制,而是主要通过青花装饰的线条美,以概括的手法使物象理想化。他们采取简化、夸张、分解、重组等艺术手法进行创新,再运用粗细、疏密、点线等笔法来表现各种艺术意象。一笔之下有刚柔、虚实、浓淡、轻重之变化,运笔之法有中锋和顺、逆、拖等不同。以简练的笔法和单纯的色彩表达了丰富的装饰语言,有着感人的艺术吸引力,正如陶瓷青花中的“福禄寿三星”,平易近人、笑口常开,与年画中神态庄严的“福禄寿三星”不同,使人们感到很亲近。“福禄寿三星”中,“寿星”的形象尤为百姓喜爱。在大“寿”字中间画上一个笑容可掬的“老寿星”,就是“寿上添寿”。有的还用优美的图案线条界定画框等,提高其艺术品质,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家们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念去把握形象的整体安排,直观地表达自己的视觉感受。在大大小小的画面之间,以装饰的手法增加陶瓷青花装饰的情感因素;有的使用多种透视的混用组合,增强了画面的形式感,造就了与众不同的装饰趣味;有的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人物面部的表情刻画。

如果说以虚求实、疏密空灵、简而有意是陶瓷青花装饰布局上的一种意境的空间美,那么,以实求虚、青中求白、密中求疏,则又是陶瓷青花装饰另一种艺术意境的空间美。如青花装饰中的“并蒂同心”。并蒂莲是一枝花梗上长出的两朵莲花,比喻夫妻恩爱,生死与共。利用植物本身进行“协调”,莲梗刻画得比较大,下面的莲藕处理成“曲形”,整个造型姿态生动活泼。还有蝴蝶凤尾,花与古钱结合等。

5 结语

从美学的角度体察民俗,可以发现蕴藏在民俗活动中刚健、清新、欢娱、福乐的原发性视觉思维模式,为陶瓷青花装饰的多元表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在了解这些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尝试从审美的角度将民俗融入陶瓷青花装饰中,探求用陶瓷青花装饰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来刻画民俗活动超越世俗、祈求生活多姿多彩和生命永恒的乐生精神,才能使人们欣赏到更多的融民俗形态逼真描绘于一体的陶瓷青花装饰艺术品。

参考文献

1 欧志图.岭南建筑与民俗[M].百花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