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藤野先生读后感

藤野先生读后感

时间:2023-05-30 08:53: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藤野先生读后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藤野先生》学生读后感

  "在我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鲁迅先生这样说。

  他是谁?没错,他就是令所有学生都爱戴、敬重的老师——藤野先生。

  这篇《藤野先生》出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文中,鲁迅描述了当时“爱国的”“清国留学生”在日本的生活窘况:备受那些具有狭隘民族观念学生的排斥,这是鲁迅厌恶不已的。

  在这样的状况下,作为日本老师的藤野先生,他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鲁迅没有任何傲慢与偏见,没有用大家固有的弱国、腐朽形象去看待、嘲笑鲁迅和他的同胞们,反而在教学上更加地关心和照顾鲁迅。

  虽然有时候藤野先生自己不修边幅,但对于自己的学生,却生怕他上课记不全讲义,每周仔细地帮鲁迅修改讲义,对鲁迅的学习,关怀的细致入微。

  鲁迅画解剖图时,血管位置不正确,藤野先生不仅给他重新改正,而且还幽默地告诉鲁迅,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什么样子就要照原样画,藤野先生教学一丝不苟,严谨认真。

  藤野先生是一个纯粹的教育者,他对每个学生都有着热切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和一颗播种知识的心。

  小而言之,是为学生,就是希望学生们能学有所成,走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医学能发展得越来越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这大概就是鲁迅在很长时间后还能记着和感激藤野先生的原因。

  虽然教的时间不长,但在鲁迅心里,在我们读者的心里,藤野先生的人格是伟大的,令人尊敬的。

  《藤野先生》学生读后感

  在周六早晨灿烂的阳光下,我阅读了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鲁迅去日本留学时,遇到的一位良师益友。藤野先生虽然穿衣模胡,但治学严谨,同时,他也乐于接受新知识。他给了鲁迅很大的激励和勇气。

  不仅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敬佩,我对藤野先生也很敬佩。他治学严谨,那怕一丁点儿错误也给学生及时指出。鲁迅做笔记时把下臂的血管移了一点位置,认为那样很好看。藤野先生在检查笔记时发现了,和蔼地指导鲁迅解剖图不是美术。我应该向藤野先生学习,学习他那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以后在学习上我要认真对待,学习藤野先生一丝不苟的精神,那怕一点儿不明白的问题,也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犯低级错误,对简单的问题,拿出100%的认真态度来对待,不能因简单而大意失荆州。

  鲁迅从积贫积弱的中国来到日本,藤野先生不仅没有瞧不起他,还关心他笔记能否记得上,鲁迅的笔记先生一看就是三年。但凡读到这里的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动于藤野先生的伟大,这种伟大穿过时空,与日月同辉。

  得知鲁迅就要离开日本了,藤野先生把自己的一张照片送给鲁迅,照片背面还写有“惜别”二字。后来,每当鲁迅写作累了,正想偷懒时,在灯光下瞥见藤野先生黑瘦的面容,便使鲁迅有良心发现,增加了勇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厌恶的文字。可见,一位好老师多么重要啊!能让人终生受益,源源不断地给你力量。我就有一位好老师,在别人不相信我、看不起我的时候,只有他一直鼓励我激励我,给我纠正错误,给我指点动作要领,给我指导锻炼技巧。就是他,让体弱瘦小的我有了今天的体育成绩——体能测试四个项目拿到了两个第一。我是多么开心啊。感谢您,敬爱的好老师!

  合上书,我发现,像藤野先生这样的人,其实很多……

  《藤野先生》学生读后感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先读时并没有什么感触,只当是普通的回忆老师的文章来看而已。但我想鲁迅的作品是值得我们摘录在自己珍藏的小本子里,反复阅读的。在一遍遍的品味中,我似乎不断地从每个句子里都能发现新的瑰宝,对于这篇文章也有了更深入些的体会。

  《藤野先生》回忆作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鲁迅初到东京时,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在饱含中国人的耻辱的上野公园的樱花树下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们傍晚学跳舞的喧闹。这让鲁迅甚为厌恶,也正是这样,他去了仙台,在那与藤野先生相识。藤野先生的衣着模糊,他为鲁迅添改讲义,他就正解剖图,他关心解剖实习,他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在这一个个片断中,我看到了那个对学生要求严格的藤野先生,那个对鲁迅关爱有加,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那个对科学严谨求实的藤野先生。这样一位有着高贵人格的老师,也难怪鲁迅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它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第2篇

王安忆说:“生命不过一场记忆。”但是谁又不是活在记忆当中呢?《朝花夕拾》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儿时与青年时的各种美好的回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朝花夕拾读后感想心得650字范文,供大家学习。

朝花夕拾读后感想心得650字范文1《朝花夕拾》是鲁迅晚年时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但记叙的却是他少年和青年时期的事,让我感受到脉脉温情,也透露出年少轻狂的童真。

阿长是鲁迅家的保姆,她和鲁迅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因为旧社会的习俗,阿长留下了许多看似迂腐的规矩:总喜欢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上下摇动,过年的时候要说“恭喜!恭喜!”,据说这和一年的运气有关,还要吃福橘……现在,我们过年的时候也要互相说:“新年好”,也要吃饺子,这是我们的传统,只是和一年的运气无关。

虽然鲁迅在为阿长踩死他心爱的隐鼠而怨恨她,但不久后阿长买来了他渴望的“三哼经”(《山海经》),这让鲁迅大吃一惊,他相信阿长有神力,长妈妈去世后,鲁迅还在为她祈祷: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三味书屋里的先生是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严而不厉的人;鲁迅的父亲倒显得有些封建了,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鲁迅很期待这个赛会,可他父亲却让他背完书再去看。父亲并不理解他急切的心情,批判了旧社会的思想扼杀了儿童好玩的天性。可是,我羡慕鲁迅,他还能去看五猖会,我们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藤野先生是一个真正的君子,他不像另一些日本人对中国人轻蔑、讽刺,而是给了鲁迅更多关怀和鼓励,藤野先生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鲁迅把一根血管移了一下位置他都能看得见。

最后一个人物是范爱农,起先鲁迅很看不起他,他的老师徐锡麟被杀害了,他竟然连一个电报都不敢发,这让鲁迅很恼怒。但随着与范爱农熟识了,到他英勇就义,鲁迅对他的看法渐渐改变了。范爱农也许是自杀,他无法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立足,所以就去了阴间,希望在那里得到光明。

我们的童年也在渐渐逝去,不一样的年代,却有同样的欢乐,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朝花夕拾》吧!

朝花夕拾读后感想心得650字范文2寒假,我看了《朝花夕拾》这本书,这是一本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记述了鲁迅的童年生活和青年是求学的历程。

在《狗猫鼠》中,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嚎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恨;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在《二十四孝图》中,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在《父亲的病》中,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作玄虚、勒索钱财、革菅人命的实质。

《朝花夕拾》是鲁迅对往事的回忆,有趣的童年往事、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件一件往事,同时也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表现了鲁迅对艰苦劳动人民的惋惜、同情,也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告诉我们不要再回去那让人受苦的社会,更表现了对阻遏人民前进、折腾人民、损害孩子、保留封建思想的人的痛恨。让我们了解历史,感谢美好生活的由来。

朝花夕拾读后感想心得650字范文3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今年的寒假里我读的书中就有鲁迅的《朝花夕拾》。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户晓”的世界上都有名气的大作家,更是有点恐惧,不敢轻易读他的书。怕读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从读过鲁迅那《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离拉近了。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交谈。

这是我从新华书店买回来的书,捧起鲁迅的这本《朝花夕拾》,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 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地狱,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而鲁迅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而今,我们的生活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孩子们当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教育,仍然让人快乐不起来。

《朝花夕拾》的原名是叫做《旧事重提》,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欢快的时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袭来;郁闷不乐的时候,我感到无名的寂寞前来吞噬。这一切,确实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朝花夕拾读后感想心得650字范文4在来去如飞的世界里,在流云中,可曾有过这么四个字——“朝花夕拾”,在过去的时间里,踏着记忆的风尘,日暮中,拾着一枚枚闪烁的光芒,但在鲁迅眼中,那光芒总是在叹息中闪过。

鲁迅在散文集《琐记》中写到了衍太太,大家一定也有听过这名字,就以衍太太为例子,她是庇护鲁迅的,对小孩是温和的,但是,衍太太也是不关心小孩的,正因为这样,她才随意对待小鲁迅,看到鲁迅和其它小伙伴在一起吃冰时,她从未关心关照过他们,还对鲁迅说:“我记着,看谁吃的多。”衍太太说话也是有技巧的,从这么小小的三个字——“我记着”,就可以将自己整个好人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衬托出衍太太的温柔以及对小孩子的态度。还有一次鲁迅到她家中谈需要的钱时,衍太太就演戏说:“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衍太太还讲可以到大厨的屋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打住!总可以寻出珠子是什么意思?说明了衍太太是个表里不一的人,当我按衍太太的话去行事后,竟流言出鲁迅偷家中之物,衍太太就是一个搬弄是非的人,鲁迅骂人还真不带脏字话!《琐记》这文中就能明白鲁迅的讽刺,这是一个沉重的大石。

拾到的贝壳总是纯亮的,鲁迅的童年梦幻而又悠长。我小时候也有摘过桑麻,我喂蚕时,总得拿出几片桑叶的,那时我是开心的,如鲁迅一样,我的童年也是充满乐趣的,在《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我总能寻出自己的一些影绰绰的回映。

踩这卵石的路上,杂乱的碎花漫天飞舞,弯下腰,放慢脚步,总能寻到一股香,那便是杂琐中一点一点的碎花。

朝花夕拾读后感想心得650字范文5在这一次的阅读之中,鲁迅先生通过众多的侧笔之中,反应出了他那一个时候的封建社会时,中国的万分黑暗。

在《父亲的病》之中,幼小的鲁迅因为他的父亲病了,也迫不得已的根据医生的那十分稀奇的药单,去寻找这那些稀奇古怪的药品。鲁迅先生怕找错了药,受尽了人们的白眼。而世人们的那一份迷信,更是让小鲁迅感到十分的不解,也让那些庸医有了医失败了之后而脱逃的理由了。这里面也写出了封建社会时,人们草菅人命,只认钱,不认人的缺点。那些人命如同草芥一般的庸医,却也利用着那封建社会人们迷信的特点来解释自己的无能的医术,让人们信以为真,随意糊弄人。

在最后的那一个部分,人们都废尽了财产,去买人参给自己那只剩下几口气的父母亲,还天真的认为自己给父母几两人参,就是尽了最大的孝了。可他们却不知道,父母在死亡之前最想做的事情,却是想要再看他们几眼呀!从这里可以得知道,那些只有封建思想的人们将会是多么的无知迷信啊!

第3篇

【关键词】职业高中;作文教学;人文性;培养;对策

写作是学生自我个性的创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个体在创作中,主体意识得到培养,自我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施展,借助语言这一工具,个体的思想、意识、观念在以社会、历史为支撑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反观,促进了主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发展。人文性在作文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和体现,而这都需要建立在生活和主体这两大因素之上。

一、以生活实际为源泉、激发人文性

生活是学习的源泉,生活更是创造的源泉。传统职高语文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学生在被动的状态中去习作,自我的意识和感情得到不到较好的抒发,长期的束缚让学生只能是在作文中写点道理、说些流水话,人文性被掩盖在那些口号下的雕版教学中。要以作文来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就不能忽视兴趣的重要性,也要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泉,在生活中去感悟和体验。

1、从生活中激发兴趣

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心有多大,梦想就有多大。作为职业高中的学生,一方面要掌握专业技能,一方面要提高知识基础理论和文化修养,而学生的生活面又较为狭窄,如何在此基础上来作文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性?表面上看,学生的生活不免单调很多,而当你仔细深入是才发现,原来那单调的背后不也藏着青春的无限梦想和渴望,那生活的点点滴滴何尝又不能成为创作的源泉。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灵感。如一次争吵、和教师的一次矛盾,学校偶尔的停电事件、运动会、甚至是一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成为写作的范畴。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写生活,让我手写我心,摆脱传统作文的命题、半命题作为限制,学生的兴趣将得到激发,人文性就获得了广阔的空间。

2、从生活中吸取素材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的确,生活中拥有着丰富的创作素材,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就如写人一样,书中有“藤野先生”、“包身工”,生活中也不缺“藤野”和“包身工”。学生中有很多的父母都是农民工,这难道不是表现的素材?班级转来新同学,这为何不能成为一种素材?学校组织扫墓,这次活动为何不能写作文?今天我被老师批评了,心里难受,为何又不能用文字表达?一切的一切,都将是写作的素材,那早晨的浓雾、那夕阳的余晖、一次微笑、一个动作,只要善于去观察,写将成为一种习惯。

在这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生学会去观察,用学生自己的特点眼光去观察生活,将生活中的素材当做自己写作的素材;其次,要是要引导学生形成一种习惯、无论是日记或是读后感都要在坚持中变成一种习惯,一种用自我的方式进行表达的习惯。

3、从生活中感悟人文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家庭背景、社会经历的不同,看待的事物的方式和产生的感受就有所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在不同中,我们都能找到一点相同——人文性,同样是歌颂母亲,有的学生通过散文来抒发、有的学生用记叙文来记叙,无论哪种问题,凝聚着的是目前的勤劳和善良,抒发的是对母亲的感恩。生活是我们的场景,而感受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方式。因此,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以自己的体验来看待生活,书写生活,让生活成为自己的一面镜子。哪怕是一次小小的误会事件,疑惑是像小悦悦一样的悲剧,教师都应以此为契机,带领学生来讨论、交流,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再借助文字去书写。

二、以主体意识为基础、展现人文性

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还需要以多样化的方式来发扬学生的个性,从而展现学生在作文中的人文性表达。

1、关注主体性

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不是口号式的,而应贯穿于作文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作文主题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还是遣词造句,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来进行,教师更多的是给予学生引导。教师应摆脱传统教学中作文由教师命题、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方式,让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提供一个方向,让学生自主命题、自主作文,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实施帮助和引导。但这并不是将作文的整个过程抛给学生,而是强调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作文过程。

2、发扬个性化

雕版化、模式化越来越成为影响职高教学发展的拦路虎。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摆脱传统工具性的限制,让学生将自己的个性发扬出来,这也是体现因材施教的方法。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主张学生不拘一格的进行作文,诗歌、散文、小说、甚至是剧本创作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写作体裁;有的学生擅长修辞,教师就应鼓励去向诗歌创作发展:有的学生擅长叙事,教师可鼓励去小说创作;有的学生喜欢将心里的所想用文章表达出来,教师可引导去写散文;教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不必非得限定五百字、六百字,不一定非得在作文的最后要求“诗歌除外”。但凡学生喜欢的,都将是作文的素材。

第4篇

关键词:语文;课外阅读;阅读兴趣;阅读指导

语文是美好的,它永远是最基础、最博大、最富有文化内涵和最具有人文色彩的学科。而承载语文学习的阅读呢?书香校园的阅览室,为何依旧沉闷?我们的语文课堂为何依旧教材啃了又啃?教者戴着沉重的“镣铐”,按部就班地照着教参支离破碎地讲解,不仅残酷肢解了美文,还斩断了学生通往语文伊甸园的金光大道。学者记笔记,背标准答案……如果没有课外阅读的营养补充,那语文真的就只能是干瘪瘪的了。如何走出语文课外阅读的窘境?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好习惯,构建语文课外阅读“三名工程”不失为有利途径。

一、循名师足迹,走阅读成长之路

语文教师先是书虫,才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继而铸就名师风范。我们往往佩服名师的真知灼见,教学如行云流水般美妙,育人如轻车熟路般驾驭,殊不知点亮名师身上光芒四射的光环是庞大的阅读量。辽宁的魏书生、四川的李镇西、北京的窦桂梅、江苏的高万祥、上海的郑杰等教育名师,他们教育教学业绩卓著,共同点就是他们广泛阅读。

广泛阅读让他们成了“书虫”,自然也教育出“小书虫”。他们往往通过活动推动学生阅读,组织精彩纷呈的读书研究会、好书推荐课、读书交流课、同读一本书、读书节、书香家庭评选、遍布校园的“图书漂流岛”、班级读书会、小书虫俱乐部、作家与读者见面会等等,他们的学生阅读量慢慢庞大,如窦桂梅的学生,小学六年背诵了300首古今诗词,积累了1000多条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阅读量远远超过了课标规定的数量。

紧跟大师的足迹,我在语文教学中也展开了课外阅读的指导活动。

1.抓住教育契机,激发阅读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在课堂上,我抓住教育契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回忆起当年语文课堂,记忆最深刻的是语文课上的书籍推荐。我常常在备课时,收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筛选出来。在课堂上,利用几分钟说说与课文相关的故事、人物简介、轶事等趣事,学生往往竖起耳朵倾听,并急切想知道书名。课后,他们都会去找原著阅读,把阅读感受写进读后感,或是与我交流分享。

遵循以下几点阅读方法:学习课内节选了作品的一部分,引导学生在课外读全文;学习课内某作家的文章,引导学生课外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学习课内选了某作家的作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另一作家的同名作品。如,上《孔乙己》一课时,联系以往学过的鲁迅的文章《鲁迅自传》《藤野先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让学生可以横向地了解作家的作品。

每个星期有一次阅读课,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这是学生最放松、最珍惜、纪律最好的一节课,学生畅游书海,享受文化盛宴。

每个月总有一次给同学讲小说,每次讲一本名著名篇,不超过两节课的时间,小说都是经过浓缩和提取最精彩部分来讲的,很吸引学生。讲的第一本外国名著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来又讲过《老人与海》《堂吉珂德》《麦田里的守望者》《梦里花落知多少》等。由此,学生爱上了语文,爱上了阅读。

2.师生共读一本书。师生共读,相互监督,促进阅读进度和质量。作为语文教师,应是经典阅读示范者,读书嗜好直接影响了学生。为此,我和学生通过相互约束和监督的方式,共同提高读书时间和读书进度。

例如,详细规定了师生共读每天的读书时间不少于一个小时,每两个星期读完一本书,而且明确了学生的读书要求及处罚方法。如果违反了规定,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师生共读一本书,让师生的话题逐渐多了起来,就一本书进行深入探讨。

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语文学习不再是苦差事,提升了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由此,阅读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师生都得到了共同的提高。

3.为学生确立阅读目标。“教师应当是给学生开书单的人”。这是语文教师的不可懈怠的责任。人的一生毕竟有限,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畅游书海汲取精华?经典阅读无疑是最佳选择。在浩瀚的书海中,为莘莘学子选出适宜的阅读书刊,根据每个年龄段的不同,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特色、爱好进行选择,以获奖童书和经典书籍为主。

在班级里为学生精心挑选书籍:新学期一开始,我必定会给学生列出一张全学期的阅读书目,让学生利用课余课外时间阅读。数目尽可能全面,囊括古今中外人文社科等方面,学生根据提供的书目选择自己喜好的篇目阅读。书的选择还遵循性别差异:如大多数女孩子最早喜欢看公主书、童话书,男孩子喜欢看兵器书、车辆书等;因年龄阶段而异:最初阶段是以图为主,逐渐转向以字为主。

二、借名人读书方法,作阅读指导

爱好读书是许多天才和大师的共同特性,他们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出口成章,而“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读书本领更是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如,明末清初杰出的学问家和思想家顾炎武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法;学问家钱钟书,主张先博后约,由博返约;鲁迅的读书十种方法:泛览、硬看、专精、活读、参读、设问、跳读、背书、简报、重读;还有爱因斯坦、培根、朱自清、郭沫若等鸿儒的阅读方法,都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培育“书呆子”的可悲。究其原因是读书和实践严重脱节。我在与学生及家长的交流中,了解到许多学生虽有阅读习惯,只是效果不尽如人意,还在为写作犯愁。家长们很疑惑,不知从何下手。

了解到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我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1.对于班上的尖子生,常常是只“读”不“思”的,让他们清楚地明白“学而不思则罔”的道理。重点指导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提出问题,带着问题阅读,系统地找出相关性的书籍,并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对比事物,从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2.对于“读”了不会“写”的学生,让他们注意阅读的过程中要挑出重点,并写出自己的体会,还要背诵佳作名句。识记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不记在自己的脑子里,那永远成不了自己的东西,阅读也就成了没有意义的过程。

3.对于阅读不感兴趣的学生,趣味阅读是最为关键的。从孩子平常的喜好着手,现今许多孩子都有一两个课外兴趣班,找到他所喜欢的范畴。如,热衷围棋之类的学生,可介绍他们阅读围棋方面的书籍:围棋的入门、围棋定式等,并推介优秀的棋手宗师给学生做学习的榜样。从程度上分为:初学者从围棋的入门着手,具有一定棋艺基础的学生可以让他读读一代棋圣吴清源的《21世纪的围棋》,提高自己的棋艺水平。而喜欢画画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看看绘本和漫画。

4.对于阅读面不广的学生,则是一方面启发他们掌握教科书中属于最精华和基础的知识,学校的教材是无法编写出庞大的内容,只能依靠课外去补充,而各级考试的内容越来越灵活了,若拓展课外知识,是极为不利的。另一方面让他们在报纸、杂志、书店、图书馆等多浏览一些新信息,增长见闻。

总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还能使我们在阅读的数量、质量上取得新的突破。

三、仿书香名校氛围,构建班级阅读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校图书馆或者个人藏书里,教师应当有一批书籍,用来扩充学生在大纲教材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用大纲以外的知识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捕捉教育契机无疑能不失时机地打开学生潜能的缺口。

世界各地名校都很重视阅读,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被喻为“大学的心脏”“学校的支柱”。其中哈佛大学的图书馆是美国最古老的图书馆,也是世界上藏书最多、规模最大的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的藏书达1000多万件,设有100多个分馆。不仅学校的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图书馆,而且还有各类专业图书馆。

而在我国北京大学图书馆总面积超过51,000平方米,阅览座位4000多个,藏书容量可达650万册,在规模上是亚洲高校第一大馆。

书香名校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营造班级阅读环境我从班级的小环境着手。

1.配置教室图书角。收集学生书籍,安排图书小管理员,登记借阅书刊的情况,掌握学生的阅读取向,从而建立与学生课内外作业交流沟通的基础,指导学生的阅读;根据借阅情况评选出每周的阅读之星,以鼓励积极阅读的学生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阅读之列。为克服图书量不足,定期交换书籍,每两周更换一次,图书在班内以及在班级间作流动,大大增加了图书量。

2.出黑板报。定期出学生喜闻乐见一内容丰富、版面形式多样的黑板报,以阅读类、节日类、安全类、感恩类等专题,让学生自由组织,成立板报小组,分配学生收集素材、绘画、书写、擦洗等,轮流分工合作出黑板报。学生在阅读每期的黑板报中,能够形成阅读的良好氛围,感受到自创的快乐。同样,办班报、手抄报、成立班级文学社等,都是有效营造班级阅读氛围的好办法。

构建课外阅读的“三名工程”,是我们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有效捷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我们时刻谨记,语文老师的历史使命――让你的学生爱上阅读,因为爱上阅读,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