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羚羊木雕

羚羊木雕

时间:2023-05-30 08:53:47

第1篇

一段时间后,那件事情渐渐在我们脑海中淡忘了,我们一家人过回了平静的生活。但是,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

前一天,老师布置我们把自己珍爱的收藏品带到学校来,因为我们班要举办一次展示会。回到家,我非常的兴奋,因为我打算明天把我心爱的羚羊木雕展示给同学看,好炫耀炫耀。

这天,我小心翼翼的把羚羊木雕放进书包,高高兴兴的去上学。来到班上,我看到同学们个个手里都拿着各式各样的装饰品,看得我眼花缭乱。我也不甘示弱,从书包里拿出羚羊木雕,同学们看到这木雕,个个都跑过来,用着羡慕的眼光看着木雕,顿时,我感到非常的自豪。

展示会开始了,老师让我们把自己带来的东西放上讲台,我也得意的把羚羊木雕摆到最前面,好让同学们看清楚点。在这整个展示会中,班里的气氛都到达了最高潮,热闹极了。但是偏偏就在这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砰”,羚羊木雕被碰倒在地上,热闹的教室顿时安静了下来,变的好安静,好安静,好像大家的心跳都禁止了下来,只听到木雕掉在地上一声声清脆的响声,慢慢的远去。羚羊木雕的头远离了它的肢体,被分成了两半。我当时被吓的愣住了,肢体像结冰了一样,动弹不得。我心想:我该怎么办呢?回到家,我一定必死无疑。

放学后,同学们都高高兴兴的回家了,惟独我还在学校里,不敢回家。犹豫了半天,我还是鼓励自己,拖着沉重的步伐慢慢的走回家。到了家门口,我轻轻地敲了敲门,妈妈马上就开了门给我,只见我站在家门口老半天不肯走进家里,还全身颤抖,站都站不稳。妈妈急忙的问我:“孩子,怎么啦?是不是又犯错了?有什么事进来了再讲,好吗?”我立刻扑到妈妈的怀里,大声的哭泣了,嘴边还边喊:“妈妈,对不起,对不起!我犯了大错!”然后从书包里拿出头身已分离的羚羊木雕,妈妈看了,嘴角颤抖了,脸色变得苍白,步子有点站不稳,摇摇欲坠的。我马上把妈妈扶着,哭得更大声了,“妈妈,对不起!你打我,你骂我吧!”我说。“孩子,乖!没事了,去洗澡吃饭吧!”妈妈说。

经过了这次,我知道了妈妈总是最宽容的,无论自己的孩子犯了什么错,总是无私的包容她(他),原谅她(他)。

tt初一:xx

第2篇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文章作者:吴高珍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22日8:49 二十二 羚羊木雕 应城市城南初级中学 吴高珍 课文解读 本文讲述了一件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普通事情。“我”把爸爸送给我的珍贵物品羚羊木雕送给了我的好朋友万芳,父母知道后,硬逼着“我”去要回来,“我”迫于无奈,只好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父母的不理解和对自己的出尔反尔的做法感到极度伤心。课文提出的问题是,怎样既尊重父母,又尊重孩子的情感。本文是描述少年儿童心灵世界的一部杰作,对家庭教育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对刚步入中学阶段的七年级学生会产生强烈共鸣。 课文中父母再三强调羚羊木雕的,讨论问题 1、至“……‘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时,讨论以下问题: (1)爸爸把羚羊送给了“我”,“我”把羚羊转送给好朋友,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2)爸爸说,羚羊木雕很贵重,是相对什么而言的?他忽略了的、更重要的参照物是什么? 2、至“……‘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时,讨论以下问题: (1)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这样是哪样?有哪些不好? (2)在父亲与母亲的逼迫下,你希望我怎么做?为什么? 3、至“她不会再跟我好了……”时,讨论以下问题: 万芳还会跟我做朋友吗?为什么? 4、至小品结束。讨论以下问题: (1)万芳为什么最后原谅了“我”? (2)在这个故事里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二)朗读总结,拓展思维 1、朗读课文并用简单的话总结一下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思维拓展: (1)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这件事? (2)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的发生? 三、故事新编 1、按自己的想法合理改动课文的部分情节,编成一个新的《羚羊木雕》。 2、将改动的情节讲给同组同学听,请同学评说。 教学后记 在上《羚羊木雕》一文时,我紧扣教学要点,结合教材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因文定法,因生定法,采用了对话式教学法。整节课中,我以“对话”贯穿始终,采取了不同的对话方式,如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等。在师生的相互交流中,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学生与课本的交流中,使学生理解课文展示的两种内心世界,并在总结课文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学生的相互交流中,激发学生的灵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下面将对话教学中把握的三个要点分别进行分析。 一、师生对话,培养能力 为了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课文的能力,我特地把课文制成了一个短片。在学生在观看短片的时候,每至一个转折处便停下来,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让他们猜测情节将如何的发展,并就关键性的问题进行探讨。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达到了培养能力的目的,一举两得。播放短片,吸引学生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领悟。 师生的对话过程不宜过长,重要的是抓住课文关键,关键是什么呢?关键是奶奶的一句话,奶奶说得好:“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这样是哪样?有哪些不好,要讲出来。那些关于我的心情的话,如“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为什么孩子的心灵会受到那么大的伤害,要从妈妈和爸爸的话里找原因。他们喋喋不休的是“贵重”“贵重”,就是没有“情谊”二字,所以是似是而非的道理。课文的好处在于作者的思想倾向隐藏在故事之中。在教学中,抓住了关键性的话语,就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出作者作品的思想倾向。如呆停留于故事,就很发现中心意思。在这个环节中,我还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生本对话,拓展思维 生本对话的形式就是朗读课文。朗读课文不是为朗读而朗读,而是为了弥补师生对话过程中的不足。因为在学生观看短片时,仅从片断上感知了故事的情节,缺乏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这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有障碍的。因此,我特地安排了自由朗读课文这一环节。 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羚羊木雕》写的是一家人因为一件贵重的工艺品而发生的很不愉快的事情,“我”的心灵遭受了伤害。“我”和万芳是“合二而一”的好朋友。“万芳到我家来玩。我见她特别喜欢我桌上的羚羊,【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第3篇

羚羊木雕续写

回到家里,我把羚羊递给了妈妈。妈妈马上舒展了眉头,神情也变得温和,“这样才是妈妈的乖儿子,以后一定送东西前。”我没等听完妈妈的话就慢慢的走回了我的卧室。我真想和妈妈说:你难道只认为钱是最重要的吗?你就不能尊重一下我的选择,友谊比财产更贵重!可是,我却说不出口。

虽然万芳原谅了我,但是我心里还是很难受。如果换做万芳,像她那么仗义的朋友一定不会把羚羊要回来。想到这里,我更觉得对不住她。可是又能怎么办呢?我想了想,从床底下翻出来个生锈了的铁糖盒,从中拿出几个硬币,我终于笑了。

第二天,我把包装好的礼物送给了万芳,对她说:“我不应该送你礼物还反悔,我很过意不去。这个是我拿我的零花钱买的,虽然这不如羚羊贵重,但是这是我攒了2个月的零花钱买的,希望你能收下。”万芳听了,知道也拒绝不了我,于是就笑嘻嘻的说:“那我就收下了!”放下礼物后,我就和万芳出去玩了。

回到家里,妈妈阴着一张脸问我:“听说你又给万芳送礼物了,你是不是又被她感动,又把羚羊送给她了?恩?”我说:“没有啊,我拿我的零花钱买的工艺品送她的?”你还狡辩,一巴掌打在了我的脸上,火辣辣的痛。这时候奶奶跑出来说:“哎呀,我给收起来了,我都忘告诉你们了,你们怎么能不分青红皂白就打他呢?”听了这话,妈妈的语气平静了许多,抚摸着我被打的脸说:“疼吧,我给你擦点药?”

“不用了妈妈,”我忍住哭声说。“只要您不会再错怪我,我就原谅你了。”“真的,太好了!”妈妈说。全家都笑了。

初一:飘落的樱花

第4篇

张之路:

你好!在前几天,我在课本上看见你的作品《羚羊木雕》,看完你的后,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想写信给你的冲动,当中也让我明白了人生中的不少道理,学习到了交往需要,受益匪浅。

从这件事中,我想对你说——三思而后行。这句成语告诉我们无论什么事都要花时间想过、考虑过才做。所以说,你在这件事中,事前没有与家人商量,就把你父亲从非洲带回来的名贵黑色硬木雕——羚羊木雕,送给好朋友万芳,丛此说明你是一个重财轻义的人,不过你有一点是不对的,作为子女,你没有理解父母的难处,你应该不时调换角色,站在父母的位置与立场考虑,是否应该送给万芳,我知道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不过它对于你的父母来说,这个羚羊木雕是多么宝贵与重要。在这同时,我也有不少亲身体会与独特的见解。如果当时是我的话,说不定我也会这样,有时也会难以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对于这样,我还有一句话对你说:金钱能买来礼物,但买不来你们之间从小至今的真诚友谊,要想友谊万存,就不要计较个人的财物得失,就连我自己应该做到,让我们一起为“友谊”打出一道圣灵之门吧!

从“三思而后行、金钱能买来礼物,但买不来友谊”这两句成语与名言中,我相信你已经有了少体会,这也说明了在人生道路上有将更家容易建立人际关系的桥梁打下一个坚定的基础。

让我们一起不断努力吧!为我们的友谊建造出一道华丽的“星光大道”。

祝:

友谊万存

家庭和睦

读者:李光耀

2008、12、7

第5篇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风雨,都会遇到与《羚羊木雕》中的“我”类似的伤心事。“我”把家里的“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后又迫于父母的压力,不得不将它要回。个中矛盾与无奈,若非当事者倒还真难体会。其实,阴晴圆缺本自然,对风风雨雨的回味不也是一种幸福?

“天空不留痕迹,但我已飞过”。事物往往在矛盾中发展,同样,人往往也要在矛盾中走向成熟。经历了这样一件伤心之事,文中的“我”与万芳自然而然在成长之路上跨出了一步,读罢此文的读者也会自然而然地得到一些启示,收获一些思考。对于“羚羊木雕”,因为最要好的朋友十分喜欢,我就毫不犹豫地将它送给了她,友情之纯真,友谊之透明,全都跃然纸上,即使事先知道它的贵重,难道就不该或不会送出去?不合孩子的心愿,不符孩子的心理。可贵的童真,难得的童趣,如同一张白纸,没有半点污迹,滴上几滴泪水,才能彰显生活的真谛。

而在大人的眼中,礼物有轻重之分,朋友有亲疏之别,让孩子要回“羚羊木雕”并非一定是重利轻义。毕竟白纸已然染色,工笔白描重彩浓墨皆已试笔。让孩子感受一下心中的委屈,经历一下生活中的风雨,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这点“痛”算什么,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别开生面的教育。

面对夏天,有人说“充满阳光,活力四射;饱含激情,满怀希望”,也有人说“多了炎热,少了温馨;多了火气,少了清凉”,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很明显,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有异。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换一种角色去处理,你就会站得高看得远,豁然开朗。正如作者张之路在《我和我的〈羚羊木雕〉》一文中所言“至于是不是告诉孩子要讲信用?是不是表现家长不理解孩子?以至于是不是批评家长重利轻义?说实话,在写作的时候还来不及想,要想的就是写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心理!争取做到每个人的行为和语言站在他的角度上似乎都是合理的。文章写得有意思了,意义可能就在其中了……”大人有大人的眼光,孩子有孩子的理解,想作者之未想,言自己之所言,也就可以说是真正读懂作品之意义了。

我们不应该奢求太多,成长路上都会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只要带着一颗炽热的心,风里来雨里去,那恼人的霞失意的风堕落的雨就都会离你而去。没有越不过的坎,没有趟不过的河,时常回味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在这俯首仰首间,你会迎来人生的艳阳天。

第6篇

然而,初中语文教学的客观现实总是不能令人乐观:教学的投入与产出太不成比例,程式化的套路死死束缚着教师的手脚,课堂效益不高。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中,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必须要冲破这套程式。笔者认为突破口在于运用好“问题教学法”。

一、“问题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问题教学法”并不是在新课程改革中才提出来的新概念,而是早已有之的,并且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问题教学法的创始人是杜威。杜威反对传统教育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书本知识、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经验相脱离的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基本步骤是:

第一,学生必须感觉到困难,最好是他在自己所参与的活动中受挫,这样,如何使活动继续下去的问题就产生了;

第二,学生一旦感觉到了问题,就要明白地确定问题,并加以探索;

第三,在彻底调整和分析了情境以后,学生就要收集资料,以明确怎样使自己开始时的活动得以继续下去,或者将其改造成一个更合适的形式;

第四,学生根据假设,从自己的资料中推出它的含义;

第五,学生把看来最能达到他的目的的假设付诸实践,并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正确。

可以看出,杜威的问题教学法是充分地体现了他所主张的“做中学”的活动原则的,他认为学生并不是先了解了事物以后才利用事物的,而是在利用事物达到某一目的的过程中了解这一事物的。“问题教学法”看重的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并认为只有把教学和学生天生的活动倾向联系起来,学生才会有内在的自发的兴趣。

二、“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当教师基本明确问题教学法的含义之后,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也就有了明晰的思路:

第一,教师首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造型思维。如教《春》,笔者的主问题是:品美——联系课文语句,用“春天的 是美的,它美在 ,请看 ”这样的句式说话。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读书和品句活动。这样的说话训练,把春天的美景放在了一个整体中去理解和感悟,学生不仅找到了“美”,还自主归纳了景物的特点。在赏美过程中,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生成了美的“画面”。

第二,适时转到以学生发现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开始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但要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能独立地进行听、说、读、写,就必须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师生互动贯穿课堂本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点拨学生理解问题,使学生敢想、敢问。如在教学《羚羊木雕》一课时,教学生从标题入手,看看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问题:羚羊木雕的主人是谁?课文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羚羊木雕名贵吗?不知羚羊木雕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学生们的猜想不一定都是正确的的,但这样的训练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此外,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不宜在课堂上包办,而应把时间和任务还给学生。

第三,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寻求最佳解决途径。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对这类问题,一般用婉转的语言告知学生,因为与上课内容关联不紧,建议在课外帮助他解决。

第二类,与课文内容有关,但没有切中要害、关键的问题。处理这类问题,教师可以自己解答,也可以请同学帮助解答。

第7篇

一、扣人心弦的情节

1.开门见山,展示激烈冲突

如《羚羊木雕》的开头: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羚羊是一只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的犄角上。

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把它送给我的好朋友万芳了。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赏析:羚羊木雕,非洲带回来的,送给朋友了,我撒谎,妈妈生气,开篇就火药味十足。假如开头写成:“我有一尊羚羊木雕,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被我送给好朋友了,结果挨了妈妈一顿训。”那真是平铺直叙,味同嚼蜡,丝毫没有吸引力。

2.一张一弛,制造波澜

《鲁提辖拳打镇关东西》文章开头写鲁提辖等三人在潘家酒楼吃酒,听到哭声,便要问个明白,于是便引出了金氏父女的哭诉,故事由此展开。听到哭声,鲁提辖先是破口大骂,接着要立即去打死了那厮便来。后来他去打镇关西了吗?没有,被史进、李忠两个三回五次劝住了。先“三激”郑屠,再“三拳”打死,痛快淋漓,大快人心。“文似看山不喜平”,张弛有度,才能使情节一波三折。

3.设置悬念,激发心理期待

唐伯虎是传说中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一次应邀为一个富翁的母亲祝寿。他画了一幅画后,接着题诗,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第四句“偷得蟠桃献母亲”。刚写完第一句,满座皆惊,富翁也十分愤怒;第二句写完,满座宾客转惊为喜,富翁也转怒为乐;第三句惊得众人瞠目结舌,富翁一家更是怒气冲天;最后一句写完,满座宾客赞叹不已,富翁也顿时对诗画赞不绝口。悬念迭生,反差强烈,跌宕起伏,充满智慧和幽默,使唐伯虎的诗博得满堂彩。

利用悬念,在故事发展中只亮开谜面,而藏起谜底,激发读者心理期待,看不完不过瘾,作者在适当的时候再点破。

二、感人至深的细节

平平之作:儿时,冬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总是在一盏昏暗的油灯下纳鞋底,我们渐渐睡了,她辛劳一晚上。第二天,新鞋就做好了。

升格描写:儿时的冬天,夜深人静。在“刺啦”“刺啦”的声响中,我睁开惺忪的睡眼,只见母亲正在一盏昏暗的油灯下纳鞋底,她先用锥子使劲穿透厚厚的鞋底,再用顶针将针顶出,最后用手将露出的针尖,麻线翻飞,母亲不时地将针锥在头皮上划一下,白发垂下。看着母亲凌乱的头发,我鼻子一酸,眼泪不由得流出眼眶,不知什么时候我又睡着了。

文章通过母亲深夜纳鞋底的细节,表现出母亲对儿女深深的爱,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母亲深深的敬仰和怀念,“穿”“顶”“拔”“划”等动词的使用生动、传神。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得益彰,细致入微,增强了感人泣下的力量。记叙文要以情感人,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是引人共鸣的一大法宝。

三、引人入画的意境

精美的自然环境描写,有时虽然着墨不多,却能渲染气氛,引人入画,使文章锦上添花。

请欣赏鲁迅的作品:

《故乡》: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祝福》: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鲁迅作为文学巨匠,很善于运用景物描写,《故乡》中的画面清新幽美,衬托出少年闰土的纯洁活泼可爱;《祝福》中的欢庆场面反衬出祥林嫂的孤独凄惨。寥寥数笔,却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恰到好处的景物描写,可谓出新制胜的轻骑兵。

学生习作:记得那年八月十五月圆夜,吃过晚饭,外祖母一手拿着小凳子,一手拉着我来到院中,我在外祖母怀里看柔和似絮,轻匀如绡的浮云,簇拥着盈盈皓月从东山上冉冉上升,清辉把周围映成淡黄的光晕,若有若无,素雅可人。微风吹拂着,飞萤点点,轻烟缥缈,远山近树,都在幽幽的虫声里朦胧地睡去。我躺在外祖母的臂弯里静静地听着她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画面充满诗情画意,我对外祖母的深情,在淡淡的月辉中显得深沉而绵柔。这种效果,其他描写难以企及,景物描写的神奇效果可见一斑。

第8篇

各位游客.各位朋友:

欢迎大家来到七星潭生态旅游区参观游览。首先,我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景区的基本情况:七星潭景区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中华物种的基因库。景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位置坐落在整个保天曼景区的东南部。景区内有七个连环飞瀑,故称为七星潭,这条常流不断的七潭河清溪贯穿连缀整个景区,一潭一景,交相辉映。景区内的“天下一绝摞石群峡谷”。是在近亿年前地壳的平稳抬升和水流的平缓下切形成的独特自然景观。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感受到原始的震撼,一块块巨石仿佛经过刀削石劈,大自然在这里尽情舒展岁月的沧桑变迁。七星潭的四季景色变幻莫测。景区的春天群峰拢翠.山花烂漫;景区的夏季处处飞瀑溅珠.幽兰飘香;到了秋天枫叶如火,层林尽染;景区的冬季更是迷人,银装素裹、冰雕玉砌。无论你何时来到这里都能领略到七星潭带给您的不同美景。

进入景区,大家首先看到的景点是“磐石圣树”。此树为古楝树,树龄已经上千年,此树常年吸收天地灵气,树根将巨石一劈为二,当地村民把它供奉为神灵之树,常来此祈福祈寿。据说若抱此树,能够去病消灾,延年益寿。

游客朋友,进入七星潭景区你就进入一个植物的世界,动物的王国。这里生长着千余种珍稀植物,如珍贵药材山茱萸、何首乌、桔梗、灵芝、各种菌类等;生活着百余种珍稀动物。如大家都知道的娃娃鱼、羚羊、秃鹫、蜥蜴等等... ...。还有这里的罗汉瀑特产一种奇鱼[这种鱼奇就奇在每一条鱼都只有一个眼睛],等会儿大家到了那里可以仔细观察。

前面到了羚羊隘,因羚羊经常在此山崖上行走而得名。此处山体大部分都是裸露的花岗岩体,坡度在80度以上,有一大片石面程青黑色的浑石组成。由于长期受到雨水的冲刷侵蚀,形成一条条的白色凹槽,恰如瀑布从天而降,又名开天石瀑。大家都知道,羚羊角是珍贵的中药材,此处山顶上生长有羚羊爱吃的金柴.石豆等植物,所以这里时有羚羊在上面行走觅食。羚羊的大小好像山羊,它们及其善于在悬崖峭壁上觅食。羚羊晚上睡觉也是很特别的,它们将双角悬挂在悬崖或者树上,使身体悬挂在空中躲避猛兽袭击,适宜的环境,造就羚羊选择在此繁育生息。

大家注意看前方的这块石头,似一艘快船穿越时光隧道从林海极速飞出,故名“林海飞船”。在景区内类似于这样惟妙惟肖的天然石头很多。例如到前面我们将看到的“天马行空”,“金龟攀岩”等,它们独立成景造型各异形态万千,真可谓一步一风景,一景成一体,又景景相连,变化万千。大自然用它自己的神奇魅力造就这些大小不同,厚薄相接的巨石群景区。

游客朋友,大家都知道伏牛山是世界地质公园,前面即将看到的就是有名的摞石林峡谷。摞石林峡谷位于七潭河的中游地段,这一带的地质构造主要就是岩性为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冈岩[岩石的形成大约在5--4亿年前]发育着垂直与水平两组原生节理。到了距今八千万年前后,这一带的河流下且速度与地壳抬升的速度缓慢了,协调了,就在河床下切同时,侧蚀的作用又十分活跃,地壳的匀速抬升,又与河流侧蚀作用的共同雕凿,这才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种罕见的地质风貌“摞石林峡谷”的如画美景。此地独特的地质构造,造就了这种世上少见的天下奇观。

大家仰头向上看,这座山峰叫灵鹫峰。山顶之上有三块条石悬空伸出,前段尖翘翘突出的是鹰嘴,每当雨后初晴,常有鹰在这里飞翔。这种鹰叫鹫,体型特大,生性凶悍,喜欢居住在陡峰和悬崖峭壁之上。大家注意了,灵鹫峰下面的潭叫“专鱼潭”。专鱼是七星潭特有的鱼种,它通体黑色光滑,体型在一筷子长左右,体重不过二两,身上没有横刺没有鱼鳞,喜欢在石洞间穿梭游戏。

游客朋友,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七星潭生态旅游区。这里珍稀植物遍布山间,随处可见蜥蜴穿梭爬行。前面这棵树叫九月黄,每年到了九月,整棵树的树叶金灿灿。大家看它的树根,它的树根是生长在岩石夹缝中的,九月黄用它顽强的生命力来体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向上精神。在这里随处可见这样的九月黄,它们扎根石缝却透着一股傲气,穿破重重障碍,寻求生命的最佳境界。七星潭是一个超级氧吧,这里的植被覆盖率在百分十九十以上,空气是经过无数的绿叶过滤后的超级氧,大家可以深深地吸一口气,这里的空气透着特有的清爽和独特的花香。我们前面的这片树林是“万木争光”,在这片茂密的林子里,里面的树木为了得到阳光的照耀,竞争生长,高耸入云,树荫相连遮天蔽日。以小喻大,树木也是和人类一样竞争生存,只有努力才能更上一层。夏季的这里是天然的凉棚,休闲的佳境,避暑的圣地。

我们从这里再往里面走就是天井了。在浓荫德的遮盖下沿着山间的石阶走过来,大家看这里像不像一个自然生成的天井呢?走过曲折的林间小道,猛然看到这里,一定会心胸开阔吧!这里的流水顺着80多米高的石瀑跌宕而下,崖壁下的清潭夏季清澈无比,游鱼穿梭。冬季山上的水流形成百尺冰挂,到了潭里又形成莲花宝座,冰雕玉琢,晶莹剔透。

大家再往上走,就到了连环七星潭了。七星潭原是一块较大的花岗岩石体,经过大自然的神奇变化,形成了今天连环七潭。据当地流传的故事说:“天有北斗星,地有七潭河”自从有了盘古开天地,就有了七星映北斗。七星潭位于七潭河的上游。河床是由花岗岩垂直节理发育和不均匀的地壳运动抬升形成的。当河流溯源侵蚀时,又沿着节理下切,陡峻的新河段与原来平缓的河道之间形成了裂点,河水长期在裂点处向下倾泻,又形成了瀑布。到了洪水期间,河中夹带的沙粒掏蚀河床形成“潭”,“潭”与瀑布的梯形排布,又表示了水流侵蚀作用的周期变化。这里青山叠翠,碧水清幽,千谷飞鸟鸣 ,万涧玉珠滚。我们看着这里的青山绿水,感受七星潭的自然生态,地貌景观,让我们忘了一切的烦恼,融进大自然的怀抱,尽情的畅游吧!

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347-01

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价值观?光靠在思想品德课和其他专题场合穿插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学生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无意识的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并且呈上升趋势,大量未成年人犯罪的例子想教育敲响了法制教育的警钟,课堂成为实施法制教育的首选。我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传授有关的法律知识,对加强他们的法制观念起到积极作用。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在课堂中融“法”

课文教材相当一部分篇目都涉及到一些法制常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应该消极回避这些知识,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讲述课文相关法制知识的重大责任。

在语文《羚羊木雕》一文中,“我”把家里的贵重物品(羚羊木雕)在未得到家长同意的情况下送给了别人,以此来表示小伙伴之间的友谊。家长则因为物品的贵重而要求索回,这就形成了一个从道德与伦理角度都不容易讲清楚的问题。究竟是顾及孩子们之间有友谊重要,还是孩子应该听大人的话重要?事实上,如果仅仅从道德伦理的角度讲,这确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孩子与家长双方似乎都有自己的理由,似乎谁都没错。怎样才能对此给出较有说服力的解释呢?只能从法律的角度寻求答案。

《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18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第十六条则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由此可见,课文中的“我”把羚羊木雕在未得到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就送给别人这件事究竟是否正确,首先应该看是否符合有关法律规定。

根据课文内容,“我”的年龄应该是在16岁以下,因此“我”的行为应该得到法定监护人(即家长)的同意。课文中的“我”在并没有取得法定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就把家里的贵重物品羚羊木雕送给别人显然是不对的。因此,对课文中提出的“我”究竟应该怎么办的问题,正确的回答是首先应该按法律办。

二、在阅读中悟“法”

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描法精妙,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都注重了鲁提辖值得歌颂,因为他嫉恶如仇,仗心相助,而郑屠仗势欺人,自私可恶,应该被打死。作为教师,是否可以考虑周全,让学生评论郑屠是否该死?即使该死,是否由个人快意恩仇?要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在宋朝、在今天乃至将来都是一种犯罪。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并使之养成一个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比如让学生经常阅读“四大名著”等。此外,建议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阅读《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优秀刊物杂志。

总之,让学生读好书并因此受到熏陶,学生久而久之就可以把书中的一些思想变成具体的实际行动,进而每一个人都可以站得正、走得直。

三、从积累中看“法”

在语文积累中,必将会遇到不计其数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词语,在理解某一个词语意思的同时,不妨尝试一下用法制视角来解释分析这些词语。如“拾金不昧”一词在词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除此之外,还应该从法制视角去理解,如果我们捡到别人遗失的贵重物品不想返还并且占为己有,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这种行为就属于盗窃行为。为此,不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讲,我们都需要对生活中的词语进行最详尽最全面的了解。

再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思是:“比喻用对方使用的手段还击对方。”讲完了字典中的意思,还要从更高层次的法制层面来解析这个词语的意思。如果别人挖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也一定要去挖掉别人的眼睛。这样看似合情合理的以暴制暴的做法,在古代法制不健全的社会情况下也许行得通,但是在法制相当完备的现在,却没有任何立足之地。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如果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就应该果断地拿起法律这个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要求侵犯我们权利和利益的人赔偿我们的经济损失甚至是精神损失。

四、在课外学“法”

第10篇

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

藏羚羊在学术上也称藏羚,是一个很古老的物种。从柴达木盆地发现的动物化石分析,早在远古中新世(2500万年前)起,在湿温的土地上,就生活着古藏羚羊。在更新世(300万年前)时期,所生存的古藏羚羊的体形要比现在的藏羚羊小得多。在古羌人一些青铜器皿的装饰图案中,有些图的造型上,从高而直挺的角上,依稀可以辨认出一些藏羚羊的模印T谝逊⑾值奈鞑卦缙谘一中,西部日土县乌江乡境内塔康巴岩画上就已雕刻着藏羚羊的图形,其一对犄角没有现代长。

藏羚羊是一种比牛小、比羊大的有蹄类,属牛科哺乳动物。它体重约50多公斤,雄羊有一对细而直的犄角,长达60-70厘米。中国很早就有关于藏羚羊的文字记录。《山海经》中记载有一种动物,名曰“酃羊”,从图形看,牛眼睛、马嘴巴、胸腹尾尖有须毛、腿健而偶蹄,尤其是所绘的一双角,直而长,生长于额顶,角有明显的环棱,角尖稍稍向前弯曲――这一切描绘与现代藏羚羊形象非常近似。同时,“酃羊”的“酃”(lín溃钟搿傲纭蓖音。元明清时期,经常有大臣经青海到,他们也曾亲眼见到奔跑的藏羚羊,并做了记录,侧面观察公羚羊一双平齐的犄角好像是一只角,称其为“独角兽”。给皇帝的奏章中描述到奇兽藏羚羊,出自中国西部的吉祥之物,称其为“瑞兆祥兽”。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它们灰黄褐色的毛被颜色夏深冬浅,与其生活环境大地貌相协调。它们活动于海拔4000-5500米的高寒荒漠地区,包括荒漠草原、荒漠草甸草原、高原草原。在地势平坦开阔、水草丰盛的高原地区,藏羚羊的分布密度相对较高。

藏羚羊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羌塘大地上,涉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自治区,基本上是中国所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羌塘地势平坦开阔,干旱、寒冷,看上去荒凉和空阔的土地常年伴随着大风。这里空气稀薄,氧气仅为平原地区的60%以下。日照时间长,紫外线辐射强烈。许多地面半年被冰雪覆盖,甚至夏天也下雪。这样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藏羚羊这种极耐寒冷、喜开阔、善奔跑、抗高紫外线辐射、能高度抗缺氧的奇特动物――在羌塘海拔5000米的大地上,它们奔跑的速度每小时可达80公里。

羌塘大地上,除了边缘有些牧民,绝大部分地区仍然无人定居或者人烟稀少。偏远和高海拔使得藏羚羊分布区羌塘大地空旷无比,对人类“严酷”的气候和严重的“危险”,使这里保持了大自然的美丽,成为藏羚羊的乐园。

百年以前,世界上藏羚羊分布区域达200余万平方公里,其中45%以上的范围在现在中国自治区的行政管理区内。明清时期所记藏羚羊的分布区,从我国的汉水上游西行180公里就能见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藏羚羊自然分布区域不断收缩。到现在全世界藏羚羊的自然分布区估计约100万平方公里左右,以羌塘为主体,东面有青海省,北面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部分地域,西面有印度与尼泊尔的小块地域。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行政管理区内藏羚羊的分布区域分别约占目前世界上藏羚羊分布区域的70%、17%、8%,中国境外和其他地区约占5%左右。

高原生活的邻居以及每年的迁徙

羌塘的景色与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大不相同。尽管第一眼望去它显得贫瘠,大部分植物都不超过几厘米高,实际上羌塘是一片广阔的干旱草原,有各种各样单子叶植物的禾本科、莎草科等草本植物以及双子叶的豆科植物等,也有低矮、丛生、垫状的木本植物如沙棘、垫状水柏枝等。所有植被又依次维持着一个独特的大型哺乳动物群落。

除藏羚羊外,这里还自由生活着与藏羚羊相伴随的其他大型野生动物。大部分是藏羚羊的朋友,有些是它们的天敌。

如野牦牛,体大黑褐色,有着披风一般流畅的毛,被誉为羌塘土地上的大力士,能够与藏羚羊和睦相处。

英俊的藏野驴,有灰黄色、褐色和白色相连的皮毛,常和藏羚羊同向赛跑,获得冠军。

轻快的藏原羚,有一双轻巧的角,机灵而活泼,常单个或集成小群活动,虽然胆小,有时还想跻身到藏羚羊群的边缘。

稀少的盘羊,顶着巨大而盘曲的头角,人们形象地称它为“大头羊”,据说是家绵羊的祖先,常在高处羡慕着藏羚羊兴旺的家族。

在雪山下山脊裸岩上俯视的兽王雪豹,偶尔伤害藏羚羊,但只有岩羊和其他野生动物才是雪豹的美味。

伴随藏羚羊在羌塘大地上活动的还有狼,它从来没有伤人的案例,但它确是藏羚羊的天敌,当然它的存在也保证了藏羚羊种群的健壮和发展。

猞猁和棕熊也是藏羚羊活动区内常见动物,它们会经常拣食一些藏羚羊的遗体,不至于使疾病在羌塘大地上传播和蔓延。

藏羚羊平时多集成几十只小群活动,亦有单独活动的个体。随着季节和藏羚羊生活节律的变化,藏羚羊有迁徙的习惯。

藏羚羊迁徙存在明显差异。

分布区北部、东部较大的种群在每年的夏秋季以固定的南北栖息路线去产仔,迁徙路线较长,在300至400公里之间。

分布区南部和西部藏羚羊迁徙路线较短,在100公里左右,有些更短仅有十几到几十公里。

在西昆仑山新疆境内藏羚羊的繁殖迁徙路线是由北向南短距离迁徙,到昆仑山脉的谷地或较僻静、水草较好的生境产仔。

藏羚羊随季节和食物条件的变化在羌塘大地上过着游牧生活。它们多以禾本科、莎草科、豆科等植物为食,一般在晨昏觅食,中午和晚上躺卧在低凹处休息。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个世纪以前,藏羚羊曾以百万种群数而让西方探险家们惊叹。但是随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人类挤占了藏羚羊自然分布的很多区域。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暴利的驱使,让一些不法分子在藏羚羊自然分布的边缘地带,特别是在青海省的可可西里地区,大肆残害这一珍贵物种。

藏羚羊也还算幸运。在其分布的主要区域――北部羌塘地区,20世纪90年代初C布了《自治区实施办法》,同期组建了以打击盗猎野生动物为主要任务的羌塘森林公安队伍,并建立了北羌塘区域的羌塘自然保护区和南羌塘区域的色林错(原申扎)自然保护区,成为藏羚羊现有种群的重要避难区域,保存了目前藏羚羊种群数量的70%以上。2016年夏季,科技工作者们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色吾雪山脚下,发现有一个50-80平方公里的藏羚羊产仔区域,这可能是藏羚羊在青藏高原集中产仔面积最大的“产房”,这里藏羚羊种群数量超过15万只。

藏羚羊作为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其特殊生存环境造就了其绒毛成为“毛中之王”,极其珍贵;特有抗高寒缺氧、高紫外线辐射的生理功能,具有难以估量的科学价值。藏羚羊种群也是构成青藏高原羌塘大地上生物多样性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后,国务院随即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藏羚羊确定为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严禁非法猎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亦由于藏羚羊绒制成的披肩过去在国际市场上受到追捧,以致20世纪90年代初之前青海省可可西里藏羚羊分布区枪声不断,藏羚羊数量锐减,将其列为濒危物种。

1987年-2006年,为了摸清藏羚羊的生态习性和种群状况,动物学工作者与国内外动物学家们连续近20年对藏羚羊的分布、习性、繁殖、种群结构、密度、与家畜的关系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和考察。至2006年估计,仅地区藏羚羊的种群数量达15万只左右,连同羌塘大地的边缘地区新疆、青海和西部国境线以外的藏羚羊,总的种群数量达20万只以上。

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强化了对藏羚羊分布区羌塘地区的保护。为有效保护好藏羚羊这一珍贵濒危物种,国家和各省、自治区在藏羚羊重要分布区先后划建了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日南木错湿地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洞错湿地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处自然保护区。各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了专门保护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藏羚羊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课文 创新精神

所谓拓展,顾名思义,“拓”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展”就是展开,发展,拓展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发展新的自我之意,同时拓展还体现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它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又能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具体一点说,就是结合教材,让学生多读一些与教材有联系的文本材料,多知道一些,多思考一些,使他们既会做人,做思想品德高尚、情感健康丰富、审美意识较强的人,又会作文,写出思想积极,思维新颖,构思富有创意,语言别具个性的文章。那么如何拓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实践。

一、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来拓展

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相当一部分的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论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身边的自然生活都有所涉及。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社会,来关注我们人类生活,自然和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视野、思维的拓展。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本人的生活体验,说一说自己童年的乐趣,那么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童年时玩水、上山摘野果、同屋场小朋友姓氏大战等有趣的事,这样,学生对这篇文章就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认识。

又如《观舞记》这一课,先叫一个同学表演一段舞蹈,然后请同学说说感受,并讲讲对舞蹈的认识,且请同学做一个动作。经过这个铺垫,再学习这篇文章就象在感受平时生活一样简单了。

二、通过续写课文来拓展

续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续写,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富于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如《最后一课》这一课,在教学可设计让学生续写小弗朗士下课后所做的事情。

如《羚羊木雕》这一课可以让学生用一段话来说说“我”从万芳家拿回了羚羊木雕后,回到家中父母对“我”的态度。

通过这样拓展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通过改写课文来拓展

对课文的改写,本人认为比续写更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它能够更加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高潮和结局,从而达到拓展的目的。如《木兰诗》这一课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改写:假设木兰在战场上就已经被战友们认出是一个女将,那皇帝将会如何处置?战友们又将会如何看待?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这样的改写,学生的思维应是异常活跃的,笔下所涌现的也就是一个个不同的、令人深思中发笑的结局了。

《福楼拜的星期天》这篇课文写的是欧洲当时的大文豪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在福楼拜家聚会作客的情景,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所写的,但却没有写到莫泊桑本人。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做些这样的尝试,让学生模仿课文从外貌、语言、行动描写人物的方法,用一段话来刻画莫泊桑在福楼拜家作客的情形。这样的改写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却能大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通过组织辩论来拓展

在课堂上组织辩论,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激活课堂的气氛以及锻炼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如在《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中就可针对羚羊木雕既然已送给了别人,该不该再去取回这个问题进行辩论。辩论分甲乙双方,甲代表爸爸的意见,乙代表“我”的意见,分别来陈述自己的理由。

五、通过更换课题来拓展

课文的题目往往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或者是中心、主旨的体现。在教学时就可以考虑利用课文的标题来作文章,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设计其他标题来代替课文的标题呢? 如在进行《木兰诗》一课的教学时,就可向学生提问:“可以用其它题目来代替吗?如在人名前加一个修饰词,那该定一个什么样的题目才好呢?”学生纷纷回答:“英勇的木兰”,“智慧的木兰”,“可亲的木兰”等等。

通过这样的训练,对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文章主旨的理解,很明显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结合字词教学来拓展

拓展不仅体现在上面的步骤中,就是在字词教学中也可以应用。传统教学中字词的教学只是停留在掌握字词的音义的基础上,学生学的枯燥,也提不起兴趣。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局面,在字词教学上努力进行一些尝试。

如在教学《邓稼先》这课时,老师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生字词,并且提出要求:在弄懂音义的基础上,写一段话,这一段话要用上所有的生字词,到上课时念给同学听。这样的字词教学,既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七、借助艺术来拓展

第12篇

【关 键 词】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

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过去,我们往往偏重于“填鸭式”的教育,忽视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去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的火花,导致教师作为主体对学生实施知识灌输,而学生作为客体被动接受知识。然而,在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反感“你教我学,你讲我听”的教学模式,乐于接受生动活泼的互动交流的教学形式;他们反感“书山题海”、挑灯夜战的疲劳战术,乐于接受宽松自由的学习方式;他们反感泾渭分明的“师道尊严”,乐于接受平等和谐的朋友式师生关系。这些新变化就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新思路、新途径、新观念、新手段,自觉地把学生作为主体,善于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振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每个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调。”情感是主体对客体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时所持的态度体验。它的发展,是个性的情感机能和情感品质在有利于个人成长发展和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变化的过程。情感和认识是人心理发展和教育的两个不可分割和相互作用的方面。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调节,充分利用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触动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它必须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氛围下,教师不但要“走近”学生,还应“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心灵深处,启动学生的情感伴随学习活动。中学语文教材篇篇含情:催人奋发之情、山河壮美之情、语言精美之情、令人泣下之情、形式巧妙之情等等。课堂中,教师要在教育方法上多动脑子,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启示学生,如适当地、有针对性地使用比较教学法,以读代讲、以板书激趣、以故事助讲、借图激趣、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情景等进行适当的引导,把课文中的情感源源不断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受到情的感染和熏陶,在情中获得知识,在情中培养能力。如在教学《献给母亲的歌》时,我先请学生展示与母亲有关的格言俗语,并让学生与小组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接着,我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妈妈的吻》,让爱和温情在学生心间自然流淌,同时,大屏幕播放一些母爱图片,让暖暖的亲情紧紧环绕在学生周围,此时学生心中必然会泛起涟漪,学生对母亲和母爱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随后,我会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谱写献给妈妈的歌,让他们的情感得到完全的释放。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新鲜感,学得生动活泼,兴味盎然,并自觉发展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内动力。

二、理解形象,深化情感

语文课程更多地承载了人类的情感和社会精神的寄托。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奥秘,挖掘内在的情感因素,能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受到积极因素的情感体验,有效地陶冶学生爱的情操。形象则是学生最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文学巨匠巴尔扎克说过:“作家必须看见所有描写对象。”教师在教学中,当学生从初步进入精读的过程时,要用与课文相关的情感语言去描绘、展示文章主旨,让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眼前。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描写父爱的不朽之作,在朴朴实实的语言描写中流露着爱的光芒,是丰富情感与完美人性的结合,是进行爱的教育很好的载体。其讲述了他的父亲离别时的背影,从而引发作者的种种思绪,同时也能体现出父母对子女的疼爱,子女对父母的感激。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在课文中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小冰同学很快就举手,得到我的应允后,她说:“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的句子最令我感动。”“你可以把这些句子读出来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其他同学也纷纷说出其他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接着,我用多媒体展示父亲蹒跚的来回帮“我”买橘子的图片。同时,我深情地说:“父亲在家境惨淡,祸不单行,悲伤愁苦,心情沉重情况下,还无微不至的关怀体贴儿子。”再接着,我让学生带着情感齐读这些句子,人非草木,这些朴实的话语一定能拨动读者心弦,引发读者无限的联想。学生领悟到此,真挚而灼热的感情达到了最高点,爱自然会在心中升腾,想起自己的父母,细腻的情感绵绵不绝,汇集成一条温暖的小溪,在心中缓缓流过。

三、通过角色体验升华情感,产生共鸣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角色体验,促进其感悟发展。生动、逼真的情境常常极富感染力,极能调动学生内在的真实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当学生在理解课文形象而为之动情时,要牢牢把握住这一教学成功的契机,顺势把教学活动推向深处,通过创设角色体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中,品味那些渗透着作者情感的词句,让学生体验情感,从而得到情感的收入。

如在教学《羚羊木雕》时,我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三个小组,分别扮演担当特定父母、“我”、万芳角色,再让学生阅读教师设计的情境要求来决定摆事实讲道理,并根据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就《羚羊木雕》这一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辩论。我送木雕、父母追问木雕、万芳还木雕,分别表现了“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由此教育“我”,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从“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可知万芳是“仗义”的。学生设身处地模仿体验情感,使其理解自己的角色形象,更容易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同时,教师可以以这次的角色体验活动为契机教育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在生活中要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和冲突。

综上所述,情感因素在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性和效率等方面有不可替代、不可缺失的巨大作用,若教学活动伴随学生的情感,必将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语文课堂教育过程的情感化,可以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诚的、理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学习效果的能动作用,灵活机智地组织教学,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感到语文学习是阳光、是鲜花,让他们有愿意去学的兴趣以及积极去学的决心。

【参考文献】

[1] 朱智慧. 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情感教育[M]. 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