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羚羊木雕

羚羊木雕

时间:2023-05-30 08:53: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羚羊木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一段时间后,那件事情渐渐在我们脑海中淡忘了,我们一家人过回了平静的生活。但是,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

前一天,老师布置我们把自己珍爱的收藏品带到学校来,因为我们班要举办一次展示会。回到家,我非常的兴奋,因为我打算明天把我心爱的羚羊木雕展示给同学看,好炫耀炫耀。

这天,我小心翼翼的把羚羊木雕放进书包,高高兴兴的去上学。来到班上,我看到同学们个个手里都拿着各式各样的装饰品,看得我眼花缭乱。我也不甘示弱,从书包里拿出羚羊木雕,同学们看到这木雕,个个都跑过来,用着羡慕的眼光看着木雕,顿时,我感到非常的自豪。

展示会开始了,老师让我们把自己带来的东西放上讲台,我也得意的把羚羊木雕摆到最前面,好让同学们看清楚点。在这整个展示会中,班里的气氛都到达了最,热闹极了。但是偏偏就在这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砰”,羚羊木雕被碰倒在地上,热闹的教室顿时安静了下来,变的好安静,好安静,好像大家的心跳都禁止了下来,只听到木雕掉在地上一声声清脆的响声,慢慢的远去。羚羊木雕的头远离了它的肢体,被分成了两半。我当时被吓的愣住了,肢体像结冰了一样,动弹不得。我心想:我该怎么办呢?回到家,我一定必死无疑。

放学后,同学们都高高兴兴的回家了,惟独我还在学校里,不敢回家。犹豫了半天,我还是鼓励自己,拖着沉重的步伐慢慢的走回家。到了家门口,我轻轻地敲了敲门,妈妈马上就开了门给我,只见我站在家门口老半天不肯走进家里,还全身颤抖,站都站不稳。妈妈急忙的问我:“孩子,怎么啦?是不是又犯错了?有什么事进来了再讲,好吗?”我立刻扑到妈妈的怀里,大声的哭泣了,嘴边还边喊:“妈妈,对不起,对不起!我犯了大错!”然后从书包里拿出头身已分离的羚羊木雕,妈妈看了,嘴角颤抖了,脸色变得苍白,步子有点站不稳,摇摇欲坠的。我马上把妈妈扶着,哭得更大声了,“妈妈,对不起!你打我,你骂我吧!”我说。“孩子,乖!没事了,去洗澡吃饭吧!”妈妈说。

经过了这次,我知道了妈妈总是最宽容的,无论自己的孩子犯了什么错,总是无私的包容她(他),原谅她(他)。

tt初一:xx

第2篇

关键词:《羚羊木雕》 结尾问题 怪谁

张之路在《羚羊木雕》的结尾借“我”之口向读者提出了一个颇为令人深思的问题: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师生共同探究的问题。那么究竟该怪谁呢?

围绕羚羊木雕产生的矛盾冲突而涉及到的人物有两家:“我”、“爸爸、妈妈”和奶奶;“万芳”和万芳的妈妈。

小同学相互之间赠送礼物增进友谊表达情感本来就无可非议,但要说大人们去插手干涉也许就有点不该了。羚羊木雕是由我送给万芳的。作为接受礼物的“万芳”她是不应受到责怪的,也毫无道理去怪她,当然也就更毫无理由去怪万芳的妈妈了。

而作为赠送礼物的“我”呢?

首先,羚羊木雕虽然在爸爸妈妈的眼里是多么的名贵,但我却丝毫没有意识到它有多么的名贵,更何况爸爸也没有对我说过它有多么的名贵。我是在毫不知情的状况下,把它送给万芳的。

退一步讲,就说我是“自作主张”也不为过。

因为爸爸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我了,羚羊木雕理所当然的就应该为我所有,我就是它的主人。难道说我自己的东西我就不能作主吗?我当然就有权力自由支配了,想送给谁就送给谁。按说这是不应该受到哪怕是来自父母的干预的。我之所以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很重要的原因是万芳在我眼里是个仗义的好朋友。见她特别喜欢,我就随手送给她了。爸爸妈妈又怎能怪我“自作主张”呢?。

如果羚羊木雕不是一件名贵的雕刻工艺品,而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东西,也许爸爸妈妈就不会硬是逼着我去万芳那里要回它了。关键就在于它的确就是一件名贵的工艺品,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这就是爸爸妈妈硬逼着我去要回的缘由了。这表明爸爸妈妈看重的就是它的名贵它的价值,可我看重的则是同学之间的情谊。其实在“我”看来,羚羊木雕再怎么的名贵,又能名贵到哪里去呢?因为它只不过就是一件木质的雕刻工艺品,又怎能比得上象牙质地的,或是金银材质地的羚羊不成?

可是爸爸就是站在妈妈一边,一起硬逼我去要回羚羊木雕。这让我是多么的为难,为难得让我伤心让我流泪让我心痛。

如果大家是站在“我”的立场上,要怪也许就会怪爸爸妈妈事先为什么不告诉“我”这羚羊木雕是怎样怎样的名贵;而我对它一点名贵的意识又没有。即使是有,我倒觉得把它送给万芳这样仗义的好朋友也是值得的也是应该的。毕竟礼物有价情义无价。再说,日后要是万芳知道了这羚羊木雕是一件多么名贵的工艺品,说不定她会主动地退还给我,或是也送我一件同样名贵的其他工艺品。因为万芳是个仗义的好朋友,她一定会这样做的。

如果大家仍旧还是站在“我”的立场上 要怪也许就会怪爸爸妈妈干涉我的“自作主张”不说,还硬要伤害我和万芳之间的情谊。爸爸既然说过把它送给我了,那羚羊木雕就该为我所有,我就是它的主人,我就有权力支配它。可爸爸妈妈过于看重羚羊木雕的名贵和价值,却无视我和万芳之间结成的纯真友谊,一点儿也不询问万芳对我竟然是多么仗义的事实。爸妈硬是逼着我去要回羚羊木雕的作为简直就是地道的重财轻义之举。按说大家不应该这样评价我的爸妈,但他们的做法确实就是如此。

第3篇

回到家后,爸爸妈妈一把从我手中夺回那只在他们眼中比什么还重要的羚羊木雕,特别是妈妈,想是看着稀世珍宝似的。我再也受不了了,跑进我的房间哭泣。父母只管那只羚羊木雕,哪还顾得上我的感受?这时,奶奶在我的房门卡口站着,她对我说:“孩子,你不要怨你的父母了,他们也是紧张那只羚羊木雕,其实你也有责任啊!”我停止了哭泣:“我也有责任?”“是啊,要是你送这份礼物时先问一下父母,就不会弄成这样的局面了。”“那有什么补救的办法吗?”“你的好朋友虽然把礼物还给你了,但她一定是很难过了,如果你处理不恰当,就会破坏你门之间的友谊。你应该向她解释清楚,这样你们就能和好如初了。”我心里高兴极了,却有一点担忧,万芳会原谅我吗?

第二天早上,万芳没有约我一起去上学。我回到学校,看见万芳的座位空空的,问她隔壁的同学,也不知道,我纳闷了,难道她病了吗,要知道她平时是很早上学的。直到上课,我才知道,原来她请假没来上学。

下课了,我就连忙奔向她家。来到门口,我发现里面静悄悄的。我喊了几声也没人应我,我发现门没锁,就轻轻地推门进去,看见万芳正躺在床上。我走过去问:“万芳,你怎么啦,病了?”这时,她才发现我来了。有气无力地回答说:“没什么,只是发烧而已。”接着,我们又沉默了许久,我才鼓起勇气说:“万芳,昨天的是真对不起,其实都是我不好,希望你原谅我。”“算了吧,我都不怪你了。”“真的吗?那我们还是好朋友?”她轻轻地点了点头。“那好吧,我来帮你补课吧。”

我真是太高兴了,因为万芳已经原谅我了,可是父母他们能理解我们这样友谊吗?

第4篇

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中总不免有磕磕碰碰。我们常常抱怨父母不太了解自己,不能够尊重自己。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具有自己的主见,在生活中常常会与父母发生分歧,甚至是争执。它常常会让我们感到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些成长的烦恼是不可避免的吗?有没有方法可以解决?请让我们跟着作家张之路一起走进《羚羊木雕》,来进行一次成长的思考!(板书:课题)

二、解读课题,整体感知。

一)解读题目,体验储备。

师:孩子们,文章标题叫做《羚羊木雕》,你知道“羚羊木雕”是什么吗?

生:(集体回答)是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

师:很好,孩子们。这是一种雕刻的艺术品。既然是艺术品,一定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价格比较昂贵。

(教师可以用课件展示“羚羊木雕”艺术品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为文章的探究学习增强直观体验)

二)整体感知,初步体验。

师:孩子们,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单的概述故事情节。

生:文章中“我”将父母送给我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父母逼着我要回羚羊木雕,结果我很伤心。

师:那么,你知道我为什么要送羚羊木雕给万芳吗?

生:因为我和万方是好朋友。我俩友谊深厚。

生:因为万芳很喜欢羚羊木雕。

生:因为万芳很仗义,跟我关系很好。

师:同学们说法很好。但是请你告诉老师你从哪里看出万芳很仗义,和我关系很好?

生:万方和我上幼儿园就在一起。她学习好,一点不自私,我俩“形影不离”,老师也叫我们“合二而一”。

生:万芳很热心。她体育课和我换了裤子,避免我被父母责骂,而自己却被妈妈罚站了一个钟头。

师:很好。同学们了解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对故事情节有了准确把握。文章情节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逼”和“要”。(教师板书:逼 要)

三、阅读探究,质疑探究。

师:孩子们,在经历了这件事情后,“我”是怎样的心情?

生:“我”感到非常伤心、委屈。

师:是的,文章很多地方表现出我的伤心、委屈。文章中哪句话最能表现“我”的心情?

生:“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师:很好。孩子们,文中的我最后说:“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你认为这件事应该怪谁?

生:怪父母。因为父母不理解,尊重孩子的友情,不能体谅孩子的心情。

生:怪自己。因为自己自作主张,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师:很好。孩子们很有自己的主见。有些同学认为怪父母,有些同学认为怪自己,意见很不统一。我需要同学们能结合人物的言行来说明自己的理由——

一)赏析父母的言行

师:孩子们,大家认为应该责怪父母请结合原文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我认为父母过于严厉。文章多处写到母亲对我的逼问,看出母亲不近人情。

师:哪些地方?请列举出来。

生:如“母亲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看见母亲很严肃。也能看出母亲非常重视羚羊木雕,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生:还有。“妈妈变得十分严厉”、“妈妈坚定地说”。都可以看出母亲不近情理。

生:还有母亲对金钱十分重视,却忽略了孩子只见纯真的友情。

师:哪里可以看出?

生:母亲说了:“你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师:很好。还有吗?

生:父亲也很严厉,漠视孩子的感受。

生:对。文章写父亲的表现虽然“静静的”、“慢慢地说”,但是仍然“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他还批评我送羚羊木雕是“自作主张”。

生:文章中奶奶对我是充满理解,这也表现了父母的不通情理。

生:父母如果不愿意我送,就不应该将羚羊木雕送给我。

师:孩子们说的很有道理。大家对文章的阅读感知也很仔细。不过,我孩子要请同学们注意,难道只是父母错了吗?——

二)赏析我的言行:

师:那些同学认为“我”有错误?情也结合文章说出自己的看法。

生:羚羊木雕是父母从遥远的非洲带来的,很昂贵。作为孩子要表现友谊,不应该用珍贵的物品作为礼物。

师:你很有见解。很好,还有吗?

生:羚羊木雕是父母送给我的。这里面包含着父母对我的心意,见证了父母的爱。作为孩子为了友谊,而将凝聚父母爱的礼物转送他人,我认为这也是不可取的。

生:文中的“我”作为孩子并不理解父母的苦心。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母亲因为羚羊木雕珍贵而要“我”要回来,而且还拿了一盒糖给我作为礼物。这说明父母并不想同学们说的不理解孩子,而是因为羚羊木雕太珍贵了。

生:我认为文章中的“我”作为孩子不仅不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而且还听不进去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和建议。我认为这是我不懂是造成的。所以说这件事必须怪我。

生:对啊。文章中父母虽然神情严肃,但是并没有对我发火,而是一直在跟孩子讲道理。这就说明父母非常在意孩子,关键还是孩子一意孤行造成的。

师:孩子们,你们对文章阅读很仔细,对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见解。老师为你们高兴?大家再将最后一句话细心读一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句话?(教师可以自己试读一遍,也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试读这句话)

师:孩子们,这句话是什么句式?谁来将这句话改成陈述句?

第5篇

关键词:兴趣 情感 情操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175-0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化的高度统一,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 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两者和谐统一呢?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

1 以生活的反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事情也特别感兴趣。在教学中,我通过钻研教材,首先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羚羊木雕》一课,同学们都清楚,作者是反对父母的做法的。但是,如果父母不让“我”要回羚羊木雕,全家人就不会这样不愉快,“我”也不会感到如此的委屈。学生们对此都不理解父母为什么会如此的霸道,如此的重财轻义,当我引导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时,提出:“我”为什么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送给万芳时父母的反映如何?这个问题使学生们产生了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他们认真阅读课文。通过思考讨论后,才知道原来不但父母在处理这件事时考虑不够周全之外,“我”在送给万芳之前也没有找父母商量,何况那件物品父母虽放在我桌子上,但“我”也没有及时了解它对于父母的用处。全班同学围绕这个问题读读、想想、议议,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人生价值的讨论,让学生懂得在责备父母做法不对的同时,也要反省自身的不足,这样,家庭当中才不会出现“代沟”。和父母之间才能和平相处,才能成为朋友。

其次,抓住课文中的对比。教材中强烈的对比也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主要因素,它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使课堂效率成倍提高。如《咏雪》一课中,当谢太父问他的儿女“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两个人都用比喻的方法道出了白雪的样子,虽然谢太父没有直接道出谁说得更好,但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当我问到哪个比喻的更好时,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对雪的认识各抒己见,有的说,冬天的雪有时会形成颗粒状下落;有的说冬天的雪纷纷飘落,既白,又在风中飘舞。同学们的观点各有不同。但是当我问到谢太父的意见如何时?学生由这个问题产生了求知的欲望,通过深入读文,小组的研讨,达成共识,谢太父的大笑就是对兄女的默认,而且文章在结尾之处又补充交代了兄女的身份,可见,作者也是站在兄女这一边的。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之间的反差,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自然的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2 以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仍以《羚羊木雕》为例。当我们身处母亲的位置,体会“‘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这一情景中的“突然”时,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提出当你的母亲所拥有的一件名贵的物品不见时,心情是如何的?她是如何询问你的?很多同学都体验过。我就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生活,通过学生的体验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了解母亲“突然”问时的心情如何?再问妈妈突然问的原因在哪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很快发现羚羊木雕对于父母来说价值不匪,此时母亲非常着急,惊异,责骂的成分不是太多。此时,学生就能很好的把握母亲这一角色。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把母亲的情感体现出来。结果,学生个个投入并读得声情并茂,有声有色。可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情感。

又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中,当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这一情景和学生们的生活体验太近了,也就是说学生们都有着丰富的相似的冒险体验。我就利用这一体验做文章:先请个别学生读,再请其他同学评议,看看是否读出“恐惧”的味道。就这样,学生在读中自然地进入角色,并在读中很好地理解了“恐惧”的词意,进而水到渠成地运用这个词语。可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以提高,也使学生的阅读习惯、想象能力都得以提高。

3 以生活的辐射 陶冶学生的情操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社会生活辐射进课堂)。那么她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例如:《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就以《羚羊木雕后传》为题,让学生续写课文。由于这件事故事性强,又切合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故此,学生写作热情高涨,想象奇特,感情深刻。在他们的续文中,既有真挚的友情,又有浓浓的亲情,还有做人的诚实和守信等等。通过课堂的延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第6篇

亲爱的万芳:

见信好!

你还记得那只羚羊木雕吗?我刹那间的反悔,一定让你很心痛吧!但你的不计前嫌却更让我难过,一想到你打小起给我的陪伴,心中便思绪万千。

时光仿佛突然倒回到几年前,那时你我两小无猜,无话不谈。就连在我跳山羊时被钩破了裤子,你为了我不被责骂,还主动地与我交换裤子,回到家里,我倒快快活活,而你却挨了顿骂。现在回想起这种小事也让我无比感动。可是自从那个晚上之后,为什么你我好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无往来,各自形单影只地飘荡在各自的天空上。守望着对方的身影,却又有一堵无形的墙将你我隔在了两边。你对我的种种好,让我背负着一笔逐日加重的友情的债,我终于负担不起了。我是多么希望有你的一句问候,只要一抹微笑,那也会让我好受些。

上次的那只羚羊木雕,见证了你我的友谊,却深深地暴露了我的胆小与怯懦。当我在一人独处的时候好孤独、好寂寞,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个晚上。凄凉的月光冷冷地打在我单薄的身上,我不知为何突然向一条漆黑的小巷拐去,雨从蒙蒙细雨变成了瓢泼大雨,打在我脸上,火辣辣地疼,对你的愧疚又多了几分。我抱在怀里的羚羊木雕用一种几近嘲讽的眼神望着我,看得我心里发虚、手脚发麻,我走不动了。突闻几只恶犬朝天吠叫,家家户户寂静无声,漆黑一片,我害怕极了,在路灯微弱的淡黄灯光下,沉沉睡去……

万芳,你说,我们还能做一如既往、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吗?千万别因这件小事而记恨我呀!原谅我一时的冲动,好吗?

祝你开心!

你的好朋友 胡苏庭

2016年4月12日

指导老师:吴卫新

书信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内容不拘,结构自由,表达灵活,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因为面对面,可以很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情感会更真实更真诚。孩子时代的友谊没有功利,是最纯真的,当自己被迫去要回送给好朋友的礼物时,那是多么尴尬啊!其实那个疙瘩一直在心里,所以现在有机会用书信的方式来表达这份愧疚和愿望,字里行间有的是真诚。小作者善于运用画面与想象,借助“漆黑的小巷”“瓢泼大雨”和想象中的“嘲讽的眼神”“心里发虚”“手脚发麻”等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活动,企望万芳原谅的想法就显得更加地可信了。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特征;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又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情境教学通过创设真实的、虚拟的教学情境,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更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感受人文精神,塑造完美人格。那么如何看待并实施有效的情境教学呢?

一、情境教学的特征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理解情境教学的特征才能更有效地实施情境教学。情境教学突出“情境”二字,创设情境教学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情境的创设要有真切感

此特征就是要求情境的创设要与教学内容的意境相符合,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想学和会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认知经验,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新知识的链接、同化,直接让学生感知知识,在相似的情境中获得对应的形象感知,从而带给学生真切的感觉,更加投入到学习中。

(二)情境的创设要富有情感性

语文情境教学,情感性是关键,丰富的情感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知识的传达中伴着强烈的情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爱,学生才会更喜爱学习,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更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满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情境的创设要能诱发学生的“情”,让学生在文本中感受各种“情”(亲情、友情、师生情、爱国情等),不仅让学生自主地学到了知识,而且提升了精神境界,更加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情境的创设要富有想象力

富有想象力的情境设置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情绪,推动内需,更能成为学生想象的契机。把教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设置富有想象的情境,更能拓展深远的意境,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文本所要展示的情境中,加强学生间的交流,通过联想、想象拓展思维,让语文教学更加富有情趣。

二、创设情境教学的策略

(一)重视情境的问题性

1.在情境中提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们学习的助推力,因此在创设问题时要关注学生的好奇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羚羊木雕》教学,上课初始教师设置问题情境:请同学们从标题入手,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这就把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了,学生主动提问:羚羊木雕的主人是谁?羚羊木雕名贵吗?不知羚羊木雕的形状是什么样的?课文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的猜想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是这样的情境创设是需要的,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给学生自由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时间。

2.在情境中揭示矛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果探求“是什么”体现了学生的好奇心,那么,寻求“为什么”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一般由好奇心发展而来,是人们探究、了解自己未知的东西而产生的愿望和意向,它激励着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研究问题、探索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情境的设置中要适时揭示事物本质,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奇妙的克隆》教学,教师设置了4个问题:“克隆是什么”“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克隆技术如何造福人类”。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逐步找出问题的答案,在问题处适时地插入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让学生感悟并学习科学家研究、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重视情境的互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经常处于紧张机械式的学习中,导致学生学习失去自主性,缺乏心理安全,思维受到限制。因此,要想充分引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必须有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钟启泉教授指出:“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没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就没有对话者的真正自由,就没有对话;没有民主的精神氛围,也谈不上对话。”因此,情境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1.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宽松、和谐、民主的情境教学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愿意参与到情境学习中,利于学生进行思维再创造。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师生共同探索,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2.创设良好的生生互动氛围,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互动,进行交流,互相合作,互相补充,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情”“境”“人”互动

师生是情境的实现者,亦是情境的一部分,师生充分地融入情境中,更能发挥情境的教学意义。如,《天净沙·秋思》写的是诗人马致远的所见所感所悟,通过多媒体播放画面,配上“秋日情思”的曲目,可让学生充分融入诗的情境中,充分感受诗的意境,更能激活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

三、重视情境的开放性,培养学习思维

开放性的情境教学,能扩展学生的认知范围,对事物的认知更加深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给学生的思维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如,《最后一课》尽管描述了小弗郎士的种种变化,但没有交代他后来会怎样做。教师可以让学生设想一下: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之后会怎样呢?通过对情境的拓展,激励学生发散思维的提升。

总之,情境教学不是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不断地思考和分析研究,那样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教师应在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思考、想象、实践,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显示自己的个性,从而实现有效的情境教学。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上海教育,2001(7).

第8篇

什么是悬念?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设置,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手段。那么,如何设置悬念呢?笔者就平时教学体会来谈谈设置悬念六法:

1、倒叙法。事情的结果或情节中最精彩的部分特意提到文章的开头,使读者产生一种追根溯源的欲望,然后再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如朱自清《背影》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却让读者心中泛起波澜:在过去的两年多了,最让他难忘的不是父亲的音容笑貌,不是嘘寒问暖,却是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背影为什么会让“我”如此难忘呢?接下来,作者追叙往事,层层铺叙,把父亲的背影置身于特定的背景下,感人至深。

2、设问法。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起首提出疑问,或用问题开头,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思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羚羊木雕》开头:“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妈妈说的羚羊是一只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的犄角上。妈妈的问话不仅让“我”的心一紧,也让读者的心提了起来:这是一只怎么的羚羊木雕?它贵重吗?被“我”拿去干嘛了?

3、欲言又止法。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就这样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话,却把读者的心紧紧地抓住:是什么样的奇景让“我”停住了脚步?是什么样的仙境让“我”惊叹?让读者急切地想读下去,一探究竟。

4、误会法。利用误会设置悬念,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读来妙趣横生。如《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一次,接受了部长举办的晚会的邀请。玛蒂尔德由于虚荣心作祟,向一个贵妇人借了一条项链。后来这条项链不慎在舞会上丢失,玛蒂尔德为了赔给朋友一模一样的项链,落入高利贷的陷阱,就此开始了艰辛的生活,葬送了十年的青春。最后,当她在还清欠款后,偶遇那位贵妇人时,妇人却告诉她那条项链其实是假的。这简直是天大的误会,天大的讽刺。其实在前面早有暗示:她的朋友居然爽快地答应,还有珠宝店说只是卖出了这个盒子,而虚荣的玛蒂尔德居然毫无察觉。这样的故事读来让人欲罢不能,结尾却让人掩卷深思。

值得注意的是误会法的运用一定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误会设置要合理,要给人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避免出现不真实的细节;二是要想出各种办法,有意识地将读者的思维引向相反的方向,误会要到文章结尾处才解开,因为解得太早,读者就不愿意把文章看下去了; 三是要避免悬念落空,如果设置的误会悬念,既无深刻的教育意义,又在读者的预料之中,文章就显得过于做作了。

5、插叙法。插叙是叙述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既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如鲁迅先生的《故乡》中,当写到“我”回故乡准备拜访亲戚本家时,情节突然中断,插入一大段回忆少年闰土的文字,给读者心中留下了许多悬念:“我”拜望亲戚本家了吗?闰土为什么很想见“我”一回面?“我”心目中的少年英雄闰土现在怎样了?“我们”见了面,闰土还会口若悬河,无话不谈吗?

6、矛盾冲突法。事件叙述过程中利用人物之间的矛盾展开情节,引人入胜,让读者有欲罢不能之感。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第一幕“法庭”一场是全剧的。这场戏以鲍西娅上场为转机,分前后两半,前半场主要是夏洛克的戏,后半场主要是鲍西娅的戏。作者运用层层铺垫的手法,推波助澜,将矛盾的双方推向白热化,前面是夏洛克步步紧逼,寸步不让,一定要置安东尼奥于死地,眼看矛盾无法调和,剑拔弩张,让观众们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为安东尼奥的命运捏一把汗,这时鲍西亚上场了,先是肯定夏洛克是对的,然后求情,在各种办法无效后,决定按照契约判决割下一磅肉,条件是不能多不能少,也不能流血。这时奇峰突起,使剧情急转直下,安东尼奥得救了,轮到夏洛克求情了。

悬念能制造某种气氛,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收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效果。那么,学生在写作文中设置悬念要因文制宜。只有多体会、揣摩经典作品,并在平时的练笔中,多加尝试,才能运用起来得心应手。

刘倍珠,教师,现居广东中山。

第9篇

【关键词】新的语文教学视角 阅读教学 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02-01

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新课改浪潮中,彰显出它独特的视角。学生是整个教育的主体,语文教师在教学之余,不免为自己的阅读教学进行留白,认真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吸收和扩充知识,转变观念,关注学生在阅读中人格、思维方式的生成,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是简单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读书用书,不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思想。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困惑

在新视角下,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和观念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也使得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很多困惑。一是教师讲多少的困惑。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注重课文分析,忽视了学生自我品味和欣赏语言的主体性地位。但是不讲又不行,学生已经依赖于老师讲授,不愿意主动学习,讲多少已经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最大困惑;二是教师如何调动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后拓展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困惑。我们知道很多教师以自我接受能力为基点,把设计的相关课堂问题充斥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不但没有调动学生学习阅读材料的兴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审美欣赏的能力,如何把课前课后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调整教学手段的困惑之一。三是阅读教学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所带来的困惑。新视觉下,依然存在部分教师把语文阅读教学的视野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到底语文阅读这一块学到了什么?仅仅凭借学期末考的语文成绩来衡量,这就削弱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后所获取知识的优势,评价方式偏重考试,用一分定高低,显露出评价方式的单一和绝对化,没有形成动态评价体系。

二、新视角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一)案例精彩回放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情感,浓浓亲情,动人心弦,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心。本单元所安排的课文都是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不能不引起学生和教师的心灵共鸣。新视角下,笔者准备这样进行本课的教学:

1.课前预习,全面获得本课的相关信息

在学生预习本课时,不应该孤立地看待本课,应该关注本单元专题“亲情”进行预习。可以理解本文所出现的新词、读好课文、积累词语、了解作者、提出相关的问题等等,鼓励学生把自己所获得的知识信息记录在“预习本”上,做好语文课文中的问题批注,为新授做好充分的准备。

2.课中新授,教师精讲给学生读书的时间

对学生收集的资料和预习所获得的信息进行交流共享,然后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小组交流,筛选不理解的问题,在全班让小组长作为代表进行交流,最后提炼一个问题,即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给了“我”,“我”把木雕转送给好朋友,这样可以吗?为什么?全班同学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以讨论,如同学间讨论、查资料来解决问题,问题可以形成为小练笔、小演讲等等,把每位学生的想法都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要激发学生品味语言的兴趣和敢于提问的勇气,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总结,羚羊木雕有价,情义却无价。只知道珍惜有价的木雕,不知道珍惜孩子们的感情,重财轻义,只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心灵。针对所提的问题和解决的方式,再多读相关的文章,进一步体会亲情。

3.课后阅读,扩大阅读量

课后布置作业,美美地诵读课文,并且积累本课你认为最好的句子。让学生养成勤积累的好习惯,并且能够读一本关于亲情的文章或者小故事,记忆一句感人的亲情语句等等,进行课后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更多的阅读资料,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

(二)新视角下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

1.彰显于课外阅读中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拓宽范围,扩充阅读空间,让阅读教学生活化。加强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外阅读量,其语文实践性活动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语文阅读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加强课外阅读与课内优秀文章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自己的视野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彰显于欣赏美文佳作

语文课本上的优秀文章,其语文文字之优美真是堪称“一绝”。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讲,把剩余的四分之三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品味语言文字,深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写作意境,而且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要有目的去读书,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彰显于多写多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的最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写作。阅读教学后,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多写多练,把平时看过的书籍和杂志等上面的相关句子或者优美的语言进行摘录和积累。把自己的读后感分享给全班同学听,让大家为你的体会和感悟喝彩。

三、结束语

新课改、新视角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尽量让每堂课都有琅琅的读书声,并能激发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享受到多资多彩的精神生活。因此,新课改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勤于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许敏.语文新课程理念与魏书生语文教育教学改革[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山东省沂源县中庄中学 焦玉安.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化[N].学知报,2010年.

第10篇

关键词:语文课文 创新精神

所谓拓展,顾名思义,“拓”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展”就是展开,发展,拓展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发展新的自我之意,同时拓展还体现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它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又能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具体一点说,就是结合教材,让学生多读一些与教材有联系的文本材料,多知道一些,多思考一些,使他们既会做人,做思想品德高尚、情感健康丰富、审美意识较强的人,又会作文,写出思想积极,思维新颖,构思富有创意,语言别具个性的文章。那么如何拓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实践。

一、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来拓展

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相当一部分的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论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身边的自然生活都有所涉及。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社会,来关注我们人类生活,自然和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视野、思维的拓展。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本人的生活体验,说一说自己童年的乐趣,那么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童年时玩水、上山摘野果、同屋场小朋友姓氏大战等有趣的事,这样,学生对这篇文章就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认识。

又如《观舞记》这一课,先叫一个同学表演一段舞蹈,然后请同学说说感受,并讲讲对舞蹈的认识,且请同学做一个动作。经过这个铺垫,再学习这篇文章就象在感受平时生活一样简单了。

二、通过续写课文来拓展

续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续写,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富于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如《最后一课》这一课,在教学可设计让学生续写小弗朗士下课后所做的事情。

如《羚羊木雕》这一课可以让学生用一段话来说说“我”从万芳家拿回了羚羊木雕后,回到家中父母对“我”的态度。

通过这样拓展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通过改写课文来拓展

对课文的改写,本人认为比续写更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它能够更加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和结局,从而达到拓展的目的。如《木兰诗》这一课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改写:假设木兰在战场上就已经被战友们认出是一个女将,那皇帝将会如何处置?战友们又将会如何看待?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这样的改写,学生的思维应是异常活跃的,笔下所涌现的也就是一个个不同的、令人深思中发笑的结局了。

《福楼拜的星期天》这篇课文写的是欧洲当时的大文豪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在福楼拜家聚会作客的情景,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所写的,但却没有写到莫泊桑本人。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做些这样的尝试,让学生模仿课文从外貌、语言、行动描写人物的方法,用一段话来刻画莫泊桑在福楼拜家作客的情形。这样的改写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却能大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通过组织辩论来拓展

在课堂上组织辩论,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激活课堂的气氛以及锻炼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如在《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中就可针对羚羊木雕既然已送给了别人,该不该再去取回这个问题进行辩论。辩论分甲乙双方,甲代表爸爸的意见,乙代表“我”的意见,分别来陈述自己的理由。

五、通过更换课题来拓展

课文的题目往往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或者是中心、主旨的体现。在教学时就可以考虑利用课文的标题来作文章,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设计其他标题来代替课文的标题呢? 如在进行《木兰诗》一课的教学时,就可向学生提问:“可以用其它题目来代替吗?如在人名前加一个修饰词,那该定一个什么样的题目才好呢?”学生纷纷回答:“英勇的木兰”,“智慧的木兰”,“可亲的木兰”等等。

通过这样的训练,对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文章主旨的理解,很明显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结合字词教学来拓展

拓展不仅体现在上面的步骤中,就是在字词教学中也可以应用。传统教学中字词的教学只是停留在掌握字词的音义的基础上,学生学的枯燥,也提不起兴趣。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局面,在字词教学上努力进行一些尝试。

如在教学《邓稼先》这课时,老师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生字词,并且提出要求:在弄懂音义的基础上,写一段话,这一段话要用上所有的生字词,到上课时念给同学听。这样的字词教学,既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七、借助艺术来拓展

第11篇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像行星似的围着我们转。由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就造成了他们对子女的种种不理解。在生活上,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孩子,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他们为孩子买来大量的钙片,口服液,每天逼迫孩子吃这吃那。在学习上,他们为孩子制定了“成长路线”,除了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外,又安排了各种辅导班,家教。考试成绩成了他们喜怒哀乐的催化剂,考好了,和言悦色,喜上眉梢,考砸了,大发雷霆,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为了掌握孩子的动向,有些家长隔三差五查看孩子的书包,偷看孩子的日记,私拆孩子的信件等等。(幸好,我没遇到这样的家长)他们恨不得永远将孩子护在自己的羽翼下,锁在家庭的保险箱里。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不敢有自己的思想,失去了童真和童趣。语文课本中《羚羊木雕》一文,就向我们诉说了父母逼主人公要回了送给好友的羚羊木雕的故事。做父母的,为什么就不能进行一下换位思考呢?

但从另一个方面说,我们对父母理解了多少呢?父母的爱子之心,爱女之情,我们又读懂了多少呢?夜深了,父亲把一杯热腾腾的牛奶送到孩子书桌,为了孩子的学习,父母电视不敢看,大气不敢出,陪孩子读书到深夜。这一切不正表现了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吗?

理解,它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两代的之间,只有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才能撞击出理解的火花,才能双赢。《约翰。克利斯朵夫》里有这么一段话:“父母和子女之间要能彻底地推心置腹,哪怕彼此有十二分的相亲相爱也极不容易做到:因为一方面,尊敬的心理使孩子不敢把胸臆完全吐露;另一方面,有自持成长和富有经验观念从中作梗,使父母有轻视儿童的心理。”由于年龄不同,阅历不一样,父母与我们之间不可能取得完全一致。我们不可能强求父母去听流行歌曲,父母也不可能苛求我们去欣赏戏剧。

我们应该保持各自的喜好,而又彼此尊重对方,用我们最真挚的爱,在“代沟”上架起一座理解的桥。让信任和尊重和着爱的小溪在桥下流过,我们两代人毫无隔膜地肩并着肩,手挽着手,共同走向幸福美好的明天。

第12篇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文中的“三问三答”,就是对话描写。

那么,这则寓言中的对话描写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特点。

第二,彼此承接、照应,推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三,表现出故事的细节之美,表现瞬间细节描写的生动。

第四,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

第五,形成了故事的奇妙波澜,如本文最后一次对话也是一种情节陡转的手法。

第六,表现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与生动。

第七,在对话前后的“修饰性”描写中表现人物瞬间的神情意态。如文中的“笑”字。

第八,表现出“运用对话构成故事”的写法。

知道了上述对话描写的作用,我们就能对许多作品中的对话描写作出比较准确的分析。

如《羚羊木雕》中的对话描写的作用,根据前述的道理,我们就可以分析得八九不离十: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我小声地说。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