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8:53: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养殖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分散养殖 生太鸡 养殖模式
[中图分类号] S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209-01
近年来,桐梓县围绕“建议生态畜牧业强县”的发展目标,按照“巩固发展养猪,大力发展牛羊,积极发展家禽”的战略思路,畜牧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与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尤其在分散养殖生态鸡方面呈现出许多新亮点。通过调查分析我县分散养殖生态鸡的现状,有以下主要养殖模式。
一、基本情况
桐梓县适宜分散养殖生态鸡,2012年末全县鸡只存栏87.2万羽,出栏125.6万羽,其中分散养殖生态鸡存栏38.4万羽,出栏70.2万羽。桐梓县分散养殖生态鸡的品种主要有土杂鸡、黄杂鸡和本地鸡等商品鸡系列。
二、养殖模式
1.生态鸡“小规模、大群体”养殖模式
以容光等贫困乡镇为主的“小规模、大群体”分散养殖生态鸡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认可。户均饲养50~100羽,2~4个村连片饲养,每个村可达30~80户,多的每个村可达100户以上饲养,达到了整乡整镇的全面推进,这种模式便于技术干部集中指导养殖,统一建圈,统一引进优良品种,统一搭配饲料,统一搞好销售。这种养殖模式散养生态鸡成了养殖增收的新途径,成为新农村脱贫致富的亮点。养鸡户利用房前屋后、果园林地、菜地饲养生态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户均年增收1100元。2009~2012年,全县在推广“小规模、大群体”养殖模式的养鸡户达7820余户,三年间年均出栏28.6万羽。
2.种草养鸡养殖模式
种植优质牧草饲养生态鸡,可以大大降低精饲料的投入,减少饲养成本,增强鸡只的疫病抵抗力,同时通过草地放养生态鸡,补充一些维生素的缺乏,采食草地间昆虫,土壤里的虫子,达到提高鸡只的肌肉品质。种草养鸡养殖模式的推广,彻底改变了养鸡户认为鸡只只料的养殖观念,近三年来,种草养鸡工作得到有力推动,全县分散种草养鸡占分散养鸡户的10%以上示范户达4050余户,出栏生态鸡24.5万余羽。
3.散养生态鸡两段式养殖模式。
即鸡只0~2月龄在圈内饲养,2~3.5月龄在圈外放养的两种时间段的散养生态鸡模式,该模式在鸡苗统一引种、集中育雏等良种家禽技术规程要求下进行,达到散养鸡出栏时间缩短,饲料报酬大幅度提高。在这种饲养模式下,官仓、楚米等乡镇积极探索散养鸡适度规模发展,散养鸡适度规模户的选择较为严格,要求农户有适当的生态地(果园、林地、菜地、灌木丛、牧草地等)外,经济基础相对较好,户均饲养400羽商品鸡,一年饲养2~3批,户均出栏1000羽,投入资金一批接一批滚动发展,年收入可达4800~12000元的较大的经济效益。近三年来,在这些养鸡户的带动下,全县以这种模式散养鸡适度规模户达1230余户,出栏生态鸡87.2万余羽。
4.传统自产自孵自养模式
传统的做法,即有少部分农户用自喂的母鸡自产自孵鸡苗进行育雏,然后再放养,这种传统方法由于本地品种生长慢、放养时间长、管理粗放等原因,经济效益较低,出栏时间较长(一般要8~12个月)。近三年来,这种传统的养殖模式年均出栏生态鸡约15万羽。
三、主要成效
一、四大家鱼养殖模式分析
四大家鱼养殖技术较成熟,现在养殖户一般采用投饵机,加上增氧机,高密度粗放型养殖方式,这样在养殖管理方面还是相当高效的,但是这种方式,病害发生较多,增加用药量,而这两年饵料、渔药价格上涨,养殖成本自然增加不少,而且这样高密度高产量的商品四大家鱼价格相对较低,特别是最近几年,这种粗放的养殖方式使四大家鱼养殖效益下降较明显。四大家鱼这类传统养殖模式亟待改变,生态养殖、混合养殖、品牌发展是未来四大家鱼养殖模式开发重要方向之一,投喂配合饵料的的鱼品质较差,通过投喂初级饵料,如菜籽饼、豆粕等,严格控制密度,科学预防病害等生态养殖模式可以有效改进鱼的品质,例如江西省九江县赛城湖水产养殖的“四大家鱼+螃蟹”模式成为水产养殖提质增效的亮点“,鹤问”大闸蟹连获全国大奖。2014其年产草、鲢、鳙、鲫120万kg,螃蟹5万kg,水产销售收入突破1500万元,同比增长30%。而且由于是采用生态养殖,出产的水产品远销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大闸蟹还销到台湾,价格也高出15%左右,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释义:第50条》还提出:养殖500g鳙鱼可从水中吸收57.85g碳;养殖500g白鲢可从水中吸收60.75g碳。在投饵养殖翘嘴红鮊等品种时,可以在养殖网箱外面加套网箱,选择以鲢、鳙鱼等滤食性鱼进行套养,利用食物链原理,充分利用残渣剩饵,消耗水中的导致富营养化的物质,以达到有效控制水质。
二、四大家鱼养殖案例点评
据文献报道,在万峰湖就进行了不投饵式网箱养殖鲢、鳙鱼,其位于贵州、广西、云南三省交界处,是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电站建设而形成的电站水库,湖区面积176km2,总库容102.6亿m3,全年最低水温13℃,最高水温32℃,每年有240天水温在20℃以上,非常适宜温水性鱼类的生长。湖区不投饵式网箱养殖鲢鳙的模式,鱼类生长完全依赖水体中天然的基础饵料生物。以不投饵式网箱1000口,面积3.6万m2为例,通过3年的养殖,产量可以高达50万kg,经济效益较为可观。而且,增加不投饵式网箱养殖鲢鳙后,以前常见的“水华”现象基本没有发生,湖区水质得到了较好的净化。有养殖户结合丘陵山区,山坡地多、山坑塘多、天然草料多等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出四大家鱼为主的“鱼-畜-沼”立体养殖,其经济效益较好,且养殖周期短、见效快。山区以山坡地多、山坑塘多、天然草料多为突出特点,将畜牧业(猪、牛和羊等)粪便排放到沼气池,经沼气池发酵后,将沼气用于日常生活(作燃料,既可减少生产与生活成本,又可减少场地的环境污染),将沼液和沼渣放入饲料塘中(或在塘堤上种植青饲料)进行净化处理,经饲料塘(或塘堤上)生产的青饲料(如无根萍、蕃薯等)再喂鱼(或喂猪),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最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三“、四大家鱼”的生态经济价值构建
根据2014年FAO的推测,到2050年,要满足全球粮食需求,农业产出,必须增长60%以上。而同年,OECD和FAO共同的《农业前景:2013-2022》中的预测,未来水产品产量的增长将主要来源于水产养>:请记住我站域名/
关键词:规模化畜牧养殖;生态环境;破坏;防治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5-0181-01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户与养殖户开始实行规模化养殖。相对比分散养殖模式,规模化养殖可以为养殖户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规模化养殖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在其发展期间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甚至会影响生态环境。针对规模化畜牧养殖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必要研究分析规模化畜牧养殖所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治策略。
1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事实上,规模化养殖模式对畜牧业的发展具有促进性的作用,但是生态环境已经在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即便规模化养殖模式产生经济效益较为可观,但是生态环境问题实在是不容忽视。首先,规模化养殖迁徙破坏环生态环境。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畜牧产品的需求逐步提高。需求量持续性增多,有效的促进畜牧养殖规模的扩大。不少养殖户将畜牧养殖基地搬到距离城镇比较近的区域。相对比养殖基地,距离城镇较近的区域有助于满足人们的需求,但同时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压力。畜牧养殖地的变更,导致城镇可用地面积逐渐缩减,而养殖户需要不断的减少养殖面积,但是这样就导致养殖过程中动物粪便与污水难以有效的处理,影响生态环境。其次,养殖规模的持续性扩大,养殖户的养殖方式越来越倾向于饲料养殖。这样的饲养方式有利于减少人力与物力,但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养殖户在选择动物饲料时,选择那些花费较少的产品,而这些产品中必然包含较多的化学成分,对动物生长产生影响的同时,动物的粪便会对环境产生直接性的污染。最后,管理方式不当,破坏生态环境。养殖畜牲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畜牲生病或者是死亡的情况。如果不善加处理病死的畜牲,就会破坏生态环境。但是大部分养殖户并不具备这方面的认识,管理和处理病死牲畜不科学,没有做好隔离工作,将生病牲畜粪便或者是已经病死的牲畜直接处理,继而破坏生态环境。比较严重的情况还有,部分养殖户为谋取利润,将病死的牲畜产品直接投放到市场中,影响禽畜类产品质量。[1]
2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防治的措施
规模畜牧养殖规模的扩大,有效的提高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但是却对生态环境产生极为严重的破坏。针对此,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生态环境的防治。
2.1提高环保意识
在防治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提高养殖户的环保意识非常重要。唯有提高养殖户的素质,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善环境问题。针对此,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就需要对养殖户展开教育,同时也可以通过培训措施来加强养殖户环保意识,促使养殖户能够认识到畜牲养殖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全面提高养殖户的素质。与此同时,根据当地养殖的实际情况,应当建立完整的养殖制度,促使养殖户提高自身要求,促使养殖户在养殖的过程中,能够满足环保的各项要求。
2.2加强环境监督
为保证环境保护能够落到实处,环境监督管理不么就应当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在开展监督管理工作期间,可以根据养殖户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促使养殖户的养殖模式与养殖规模符合生态环境发展趋势。当然,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强对规模化养殖基地周边环境进行监测,保证养殖地空气质量与水质量。若如发现出现污染比较严重的规模化养殖基地,研究分析环境污染产生的因素,若是养殖户的养殖行为造成环境破坏,就应加强力度进行整顿。促使养殖户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2]
2.3改善养殖技术
养殖产业属于传统型行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方式并未有明显的改善。传统养殖模式规律性较强,但是养殖方式很难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对此,为提高养殖的有效性,养殖户需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通过改善养殖方式来减轻对畜牧养殖对环境的破坏。因此,养殖户在养殖期间就需要注意处理好动物的粪便。养殖户在处理动物粪便的时候,可以采用科学的管理机制,从源头上将动物粪便中的有害物质清除掉。与此同时,养殖户还需要处理好污水,理应净水设备,保证水的质量。且利用这种方式还可以有效促进水资源的循环使用,以此减少水体污染。多选用有机肥料,可有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
[1]翁伯琦,雷锦桂,江枝和,等.集约化畜牧业污染现状分析及资源化循环利用对策思考[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14(s1):24-32.
关键词:家禽饲养 禽病 控制 家禽 生态养殖 环境保护 管理
安全的生活环境是家禽在生态化养殖过程中保证动物健康的关键,在家禽养殖业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家禽处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因环境应激而引起疾病发生屡见不鲜。如:温度、湿度、光照、空气、噪音、饲料、饮水、微生物等。其应激反应表现为生产性能下降,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条件性疾病暴发,免疫抗体下降等,对家禽养殖的危害性极大。
一、家禽生活环境与禽病的关系
1.温度:家禽没有汗腺,是通过呼吸和饮水来调节体温,调节采食量来控制产热量。既要把生理活动中产生的热量排掉,又必须保留足够的能量来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家禽周围的气温应低于其本身正常体温,以便吸走机体产生的热量,过低则不舒适。家禽的最佳舒适温度为18~31℃。当环境温度过高时,即使产热量控制在最低水平,多余的热量也难以散发到周围的空气中,从而引起中暑,造成家禽死亡。温度过低时,家禽会互相拥挤在一起,常常诱发呼吸道疾病。温度超过39℃时可引起大批死亡。
2.湿度:温度舒适范围内最理想的相对湿度为60%~65%,最大范围为40%~72%,当环境湿度超越上限,排热量的增加是靠加强呼出湿气,此时环境湿度过高引起热应激而加剧中暑的发生。相反,在低温的环境条件下,家禽释放出来的部分热量被过多的湿气吸收,以致不能用来加热周围的空气,易引起冷应激。湿度低则会引起啄肛等现象。
3.光照:良好的光照控制能使家禽发挥其良好的生产性能,反之亦然。光照时间不可忽长忽短,光照强度亦不可忽强忽弱,必须按规定进行,突然延长和突然停电等都会引起严重的应激。如:啄肛、生长发育迟缓或过快、产蛋率上不去等。
4.空气:空气对于鸡舍的小气候非常重要,禽舍内需要新鲜空气提供氧气,利用通风来排除废气、多余的热、湿气和微生物。鸡的消化道短,粪便中残余蛋白量高达20%~28%,在温暖季节极易发酵产生氨气和硫化氢。这两种废气对家禽非常有害,能刺激鸡的呼吸系统而诱发呼吸系统疾病,亦可诱发腹水症、大肠杆菌、眼炎等。鸡舍在设计时必须优先考虑通风性能。
5.噪音:当噪音在40分贝以下时,其生产性能良好。60分贝时生产性能为正常的80%,70分贝时仅为50%,80分贝时只有30%。突如其来的响声会引起严重的惊群而发生猝死综合症,有的甚至在短期内停产,在选择场址时首先就应考虑远离公路、铁路以及嘈杂的场所。
6.饲料质量和饮水卫生:病从口入,饲料质量和饮水卫生指标要求非常严格。饲料和饮水是养禽的物质基础,饲料来源复杂,加工、运输和保存过程中饲料很容易被污染,造成饲料中沙门氏菌、大肠杆菌严重超标,甚至霉变引起霉菌毒素中毒和霉菌性肺炎发生。有条件的最好做饲料和水的卫生监测。如:病原微生物污染程度;残留农药及其他有害物质;微量元素及其他微量养分的含量;新鲜度或变质程度;纯洁度及杂质种类、含量等各种主要营养成份含量。
7.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是危害养殖业最大的敌人。传染病的发生有3个环节,即病原-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当这3个环节都存在时,便发生传染病。注意与野禽、野兽进行隔离,各种动物不得混养,防止互相传染
二、家禽在生态养殖过程中环境管理的现状
我国家禽养殖业的发展为我国的消费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家禽产品。特别是一些成本低、效率高的家禽养殖业在近年来发展很快。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这些家禽养殖行业中也存在着家禽食品安全和养殖污染的问题。家禽生态养殖是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主要是针对传统的家禽养殖业中出现大量的畜禽粪尿及废弃物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采取的一种养殖新模式。生态养殖不仅能够发挥养殖业优势,而且能够保护环境。因此生态养殖受到了越来越多养殖户的认可,有利于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生态养殖主要是指遵循生态学的主要原理,采用系统的养殖方式,能够因地制宜地做好养殖项目规划、设计、组织和管理养殖生产的全过程。
1.在养殖的过程中保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维持养殖和生态之间的平衡发展,既要实现养殖的经济价值,又要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维持整个生态平衡发展。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家禽生态养殖的发展还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生态养殖的模式单一、养殖过程中的环境管理不到位、生态养殖的技术更新难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限制了我国家禽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生态猪;养殖技术;发展趋势
在国家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猪养殖技术的应用是较为重要的,相关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必须要对此类问题加以重视,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实施工作,使其向着更好的趋势发展。
1生态猪养殖意义
就国家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生态猪养殖工作是较为重要的,绿色健康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传统的猪养殖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对健康有着较大的破坏性影响,同时,还会对国家的经济效益造成损失。然而,生态猪与传统的养猪技术不同,生态猪最大的特点就是干净,不仅需要注重生态猪的健康与卫生,还要保证其食物的绿色性,再加上先进养殖技术的引进,使生态猪能够向着无公害与健康的方向发展,传统猪养殖技术对人们的身体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伤害到身体健康,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生态猪养殖技术,能够促进社会进一步的发展,不仅对传统的猪养殖技术进行改良,还能使人们能够放心食用,被人们广泛应用与认可。
2生态猪养殖技术
2.1食用饲料的选择
对于传统的生态猪养殖技术而言,要想保证猪肉健康与卫生,就要重视绿色饲料的选择。生态猪养殖技术中饲料都是选取绿色、生态、无公害有机饲料,通过长时间的使用,可以使生态猪的肉质较为良好,并且更加鲜美,对人体没有危害性的影响。同时,在有机食物中,还要不断的添加维生素物质,使生态猪的体制有所提升,保证其身体健康,进而提升人们的食用质量[1]。
2.2疾病预防技术
在生态猪养殖过程中,疾病的预防是较为重要的,一旦生态猪感染到了疾病,不仅会使生态猪出现病死情况,还会对养殖场造成经济效益的影响,使其受到严重损失。因此,生态猪养殖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对生态猪的饮食进行控制,有效调节其饮食情况。同时,还要对生态猪养殖卫生情况加以重视,严格控制细菌的侵入。虽然,生态猪感染的某些病是不可以控制的,但是,要不断的杜绝疾病发生情况,仔细的关注生态猪精神情况,保证饮食的健康,使其营养更加均衡。如果生态猪卫生情况出现问题,就会对其健康情况造成不利影响,出现较为严重并且无法控制的疫病情况,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
2.3卫生环境的良好
在生态猪养殖过程中,其卫生环境是较为重要的,一旦出现卫生环境不良的现象,就会使生态猪感染疾病。因此,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必须要重视生态猪养殖环境,保证其卫生的清洁性,例如:在生态猪生长环境中,铺设柔软的草垫,并且保证水池中饮用水的安全性,使其在长期情况下都处于清洁状态中。同时,对于生态猪生存环境的通风性,必须要对其加以重视,进而使生态猪的生长情况有所保障[3]。
3生态猪养殖技术发展趋势
在国家生态猪养殖过程中,虽然已经受到广泛重视,但是,在其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较多不利的影响,没有设置完善的生态猪养殖制度,在实际养殖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对生态猪环境卫生情况不重视的现象,无法有效提升生态猪养殖效率。同时,对于生态猪养殖的饲料选择情况,经常会出现选择不科学的情况,一旦出现影响其生长的问题,就会出现损失经济效益的现象,对其发展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由此可见,生态猪养殖技术的发展是较为可观的。
3.1放养与种养的结合
对于生态猪的养殖方式,科学、合理的就是放养与种养,将其放养在草地中,所食用的饲料都是较为新鲜的,生态猪的健康有所保障。同时,在生态猪放养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活动区域,其所使用的材料都是绿色无污染的,能够更好的与自然相互贴合,使生态猪能够在自然环境下生长。同时,要想保证生态猪的健康,就要促进自然有机生产能力的提升,不仅要保证生态猪的健康,还要重视环境的绿化,使生态环境得以保护,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生态猪生长情况,还能有效提升国家的经济效益,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4]。
3.2信息化养殖
近年来,现代化技术开始发展,很多养殖专业户也是在利用远程程序对生态猪进行观察,针对生态猪的实际生活情况,建立专业性的数据库,在观察其日常生活状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数据进行分析,保证能够根据生态猪生长数据实施管理工作。同时,在生态猪养殖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对其生长状态加以监督,及时的发现生态猪生长问题,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不仅保证了生态猪肉质鲜美,还能提升生态猪质量,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3.3立体养殖模式
立体养殖模式,就是将生态猪的养殖饲料作为生物链的起始端,逐渐的将不同生物放置在一条生物链中,根据对食物链的分析,结合生态猪养殖情况,设置较为科学的养殖模式。例如:在生态猪养殖过程中,可以设置立体式养殖模式,将生态猪作为养殖中心,利用鸡、鱼、沼气等形成较为科学的循环模式,根据对这四种生物形成新的养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升生态猪养殖效率,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结语在国家实际发展过程中,生态猪养殖技术的应用是较为重要的,关乎着其未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升生态猪肉质的鲜美性。同时,相关管理人员还要重视生态猪养殖技术的应用,重视生态猪养殖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阶段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可以掌握先进技能,为其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井玉香.浅谈生态猪的养殖技术[J].中国畜禽种业,2015(12):89-89.
[2]王良军.探究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J].农业与技术,2015,35(22):164.
[3]陆扬,吴淑杭,周德平等.发酵床养猪垫料的养分转化与植物毒性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30(7):1409-1412.
[关键词] 生态养殖 SWOT分析 永安市
畜禽生态养殖是指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组织、调整和管理畜禽生产,以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生态平衡,保持畜禽养殖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形式。
目前我国养殖业的加速发展是以大量消耗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来实现的,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失衡。因此,实施生态养殖,在大力发展养殖业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证养殖业资源的持续利用,实现畜禽养殖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综述我国生态养殖业的发展实践主要有:太阳能利用技术、浙江省余姚市生态养殖模式、福建南平生态养殖模式、食用菌栽培技术、细绿萍养殖及综合利用技术、设施生态农业模式、观光生态农业模式等等[1-2]。
1 永安市生态养殖业发展状况与环境代价
1.1 养殖业发展现状
永安市地处福建省中西部,山多地少,有丰富的饲草资源,畜牧业有较好的养殖基础和发展潜力。近年来,永安市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发展迅猛,已成为永安农业中的支柱产业之一。
2004年全市生猪出栏21.85万头,家禽出栏1063.32万只,羊出栏1.6211万头,生产优质禽苗3000余万羽,拥有种鸡生产企业11个,重点养殖龙头企业4家,其中年屠宰1000万只樱桃谷鸭速冻加工生产线和年屠宰300万只肉鸡速冻加工生产线各1条,实现畜牧业产值3.44亿元,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8%(90年不变价)。
据2005年-2006年畜禽养殖企业不完全统计,永安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62个,其中猪养殖场30个,常年存栏量24928头;鸡养殖场13个,常年存栏数279500只;鸭养殖场1个,常年存栏数23100只;羊养殖场5个,常年存栏数1400头。目前家禽饲养量及种畜禽场规模已居全省之首。
针对永安市养殖业发展现状,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亟待加强:
1.1.1 规模化养殖企业数量还较少,散养农户较多,企业未能整体通过ISO9001和ISO14001体系认证,企业品牌的推广和突破绿色壁垒受到一定的限制;
1.1.2 缺少足够的相应政策支持体系和财政补贴政策,农户发展生态养殖业的积极性不高;
1.1.3 目前的信息交流匮乏,交易平台的设置不完善;培训和信息服务的推广有待加强;
1.1.4 市场对生态产品的需求比例随公民的环保意识增加而逐步加强,促使企业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
1.2 养殖业发展的环境代价
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永安市早期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在建设时,大多没有配套污水厌氧消化池等处理设施,大多设置了简单的污水分离设施,采取清干粪便的方法,而立体养殖、综合利用的也较少,仅有14家企业设置了沉淀池,面积为2710m2;21家企业设置了沼气池,容量为8135.5m3;4家设置了曝气池,面积为1100m2;相应的配套土地(农田、果园、鱼池)约1533亩,氧化塘数量约为2618亩。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在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集中了大量的粪便、污水,形成较大的污染源。由于目前多数的畜禽养殖废物采用还田资源化处理,因此造成局部地区畜禽粪便的农田负荷量高,部分养殖场排放的污水对沙溪河永安河段造成环境污染,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形成水体富营养化,也污染了区域环境空气质量。
1.3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生态链建设
为使得整个养殖过程达到无害化的清洁过程,永安市由5个禽养殖场和5个有机肥加工厂投资270万元组成了有机肥生产线(10000吨/年,目前为5000吨/年),对鸡鸭粪便进行加工,实现了废物的综合利用,避免了粪便运输的不便和沿线污染,且设备简易,厂址周围无明显恶臭,蚊蝇少,无污水排放,产品无臭味,味道和饲料相似。工艺流程为:养殖房粪便(地势高)通过半圆管道流到搅拌机内,加入一定量的木屑粉、腐殖土和菌种。混匀后放置堆肥(定期翻,40天左右)。后运到总厂,添加粉煤灰等,再磨粉包装。产品价格在500-1000元/吨。与普通化肥相比,有利于增加根的吸收能力及吸收面积,分解土壤中残存及积蓄的有毒物质,减少对植物的危害。
此外,永安市投资180万元建设以畜禽养殖场的羽毛、蛋壳、血水及不可食用的内脏等为原料年处理固态污染物10000吨的无害处理厂,该处理厂将羽毛、羽毛杆等肉禽屠宰场和羽绒厂的下脚料(蛋白含量高达75%到88%),采用新的羽毛膨化法对羽毛等进行处理,较目前国内生产羽毛粉较普通的加工方法有如下特点:工艺简易,设备投资小,不易造成环境和产品的二次污染,更主要的是这种羽毛粉普遍存在蛋白含量高,消化吸收率高,适口性好及不易使禽畜感染疾病的优点。
可见,循着“养殖-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养殖”这一生态链,可达到动物、微生物系统良性循环,形成环保生态模式。具体流程图如下:
1.4 生态养殖业主要发展模式
目前永安市生态养殖业发展模式主要有:
猪-沼-果(菜)生态农业示范:以小陶镇八一村为中心建立千亩莴苣高产示范片,及全市小陶、安砂两万亩示范带。在示范片(带)中实施猪-沼-莴苣等高效生态栽培模式,示范推广增施无害化有机肥,配方施肥,轻减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无公害栽培技术。“三位一体”种养相结合模式,产出沼气是优质燃料,沼渣、沼液是理想的有机肥料,实现生物种群、食物链结构平衡健全,能流物流良性循环、永续利用。
生态草鸡立体养殖模式:使茶林果园和山坡地的杂草得到清除,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山林小气候得以净化,使得原来杂草丛生的荒草坡地变成了具有良好天然小气候的养殖基地,也为开发生态旅游农业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山林立体养殖模式:以水田为主,茶园、果园主要分布在山地缓坡上的茶果园基地。
牛-粪-食用菌模式:利用养殖场内的畜禽粪便,经过收集、晒干、碾碎;选择未发霉的沼渣、秸秆等,按一定比例配料、堆制,配制食用菌的培养料。而后经过接种、覆土。充分利用畜禽粪便和秸秆作为原料。
鸡-有机肥-茶、果园模式:利用养殖场内的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将粪便进行加工后送入优质茶园和果园进行施肥。
山坡地循环养殖业发展模式:鉴于永安市的特殊地形地貌,丘陵居多,在坡度较小的山坡地顶部上适度放养山羊、牛、禽类等物种,中间种植果树、茶树等高经济价值的林木,在山坡地底部设置鱼塘等休闲娱乐场所,将山坡地的资源利用起来,达到节约土地又发展经济的双重作用。
2 永安市发展生态养殖业SWOT分析
SWOT分析法[3]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SWOT分析是把内外环境所形成的机会、风险、优势、劣势四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主要目的在于对综合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以识别各种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因素,有利于开拓思路,为正确地制定政策提供依据[4]。
2.1发展生态养殖业的优势
2.1.1地理与交通优势
永安市位于闽中偏西,沙溪河中游地段,处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的过渡地带,是闽西北交通枢纽。目前正突出构建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龙头的综合交通体系,构建永安在海峡西岸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在建的高速公路有泉(州)三(明)高速公路永安段,而永(安)武(平)高速公路永安段、永(安)宁(化)高速公路永安段正在积极筹备动工建设,努力推进永(安)漳(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一步完善国道205、省道307、208干线公路网等。
2.1.2生态环境优势
永安地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地势东、西、南三面高,中部低,山地、丘陵多(占90.87%),盆谷、平原少(占6.23%),九龙溪横贯东南。土壤砂性强,土层深厚,水湿条件优越,植被覆盖好,森林茂密;自然条件差异小,土壤肥沃,水热条件最为优越,地质松软、多为中偏酸性;溪流密布,有大小河流73条,总长386.4公里,流域面积2500平方公里,具有坡度陡、落差大、水量多、水质好和含沙量少等特点。
2.1.3起步优势
在传统农作物生产中进行轮作、套种,借以提高地力增加产量;在传统农业和养殖业中,人畜粪便和农作物秸秆既是农业的主要副产品,又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人畜粪便是很好的农家肥,秸秆是农村能源的主要来源,也被广泛用作饲料、肥料和建盖屋顶。人畜粪便和秸秆在农业内部就完成了生产――利用的循环。
20世纪90年代后,环境保护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受到广泛重视,科技的发展为永安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05年,养殖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7.78%,生猪当年出栏22.55万头,牛当年出栏1628头,羊当年出栏15794万头,家禽当年出栏1050万只,兔当年出栏190064头。计划到2010年出栏生猪33.8万头,优质肉鸡在2000万羽,樱桃谷鸭1500万羽,肉羊5万头,提供优质鸡苗4000万羽;在优质肉鸡生产上主要以抓质量、增总量、扩规模,延长完善产业链等方面入手,到2010年,带动农户5000户以上,实现养殖户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
2.1.4禽类生产优势
目前永安市年饲养2000羽以上的专业户近800户,以贡川为龙头的养殖大镇,日销售成鸡量达万羽以上。根据市畜牧水产局的规划,至2010年,禽类养殖业要以闽燕、融燕、昌民等十余家禽业企业为龙头,发展特色的优质鸡苗生产基地;以贡川镇为中心,继续向周边乡镇辐射的优质肉鸡生产基地,努力发展贡川镇内年出栏50万只的村镇6个,年饲养5万只以上的大户50户。以贡川带动大湖、安砂、洪田、小陶、青水、槐南、上坪等乡镇、街道禽业生产发展,计划到2010年,大湖、安砂年出栏家禽要达300万只以上,全市年出栏优质肉鸡2000万只,屠宰加工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2.1.5其他发展优势
在抓好家禽、生猪生产的同时,永安市积极抓好草食性动物生产的发展。
2.1.5.1 以大展牲畜和戴云牧业为龙头,发展肉羊生产,计划在“十一五”期间,把肉羊产业建设成为永安市草食动物的主导产业,至2010年达到年出栏5万只。
2.1.5.2 以茅坪奶牛场、安砂奶羊场、贡川奶羊场为中心,大力发展牛奶和羊奶的生产,以草换奶,做好奶产品的开发,满足我市奶制品的需要,到2010年,奶牛存栏400头。
2.1.5.3 大力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的肉兔生产,努力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以草换肉。至2010年,永安市场肉兔自给能力上升到50%,出栏到34万只,养殖区主要分布在洪田、西洋、小陶、贡川、青水、槐南等乡镇。
2.2 发展生态养殖业的劣势
缺乏先进科技和工业设备的推广应用。2007年农村沼气用户(约8000户)只占总户数(约45500户)的17.6%左右。从总体上看,传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新的特色产品、优势产业不多,并且在这些产业中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生态环境方面,由于林业生产、农业综合开发、采矿等造成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体系较为脆弱,抗干扰的能力以及受到干扰后的恢复能力较差。
法律法规方面:缺少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法规,例如缺少资源使用的经济补偿办法或管理手段,管理调控不够得力。
生产要素大量外流,对外开放程度偏低。一是资金较为缺乏,二是人才大量外流,三是产品科技含量低。
2.3 发展生态养殖业的机会
从宏观发展情况看,首先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可促使经济发展摒弃单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粗放经营和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变为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讲究发展质量和追求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对循环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其次,魅力城市的当选为永安市的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机遇,不仅为永安市旅游经济在新世纪快速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品牌效应也会吸引国内外众多投资者到永安寻求商机,这将全面拉动永安的投资和消费增长,激发经济增长的旺盛活力,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再次,通过近几年经济发展的实践,市级领导也已经认识到传统的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并且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
从国内外市场需求看,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2005年永安市养殖业中绿色食品认证数仅1个,占全省绿色食品认证数(558个)的0.2%。在畜牧业生产总量中,无公害食品畜牧业的份额接近40%,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市场的需求直接为永安生态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2.4 发展生态养殖业的威胁
与许多山区城市一样,处于生态养殖业起飞阶段的永安市面临的重大课题是:能否在生态养殖业起飞中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双赢?目前最突出的三个战略威胁:一是永安市目前尚未形成良好的循环经济体制、机制,相关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调控手段比较缺乏,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实质性推进;二是缺乏循环经济方面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这对循环经济的建设、管理等都是现实和长远的战略威胁;三是部分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很多循环农业模式的推行缺乏基本的保障条件,必须花费大量的资金来修复,资金的来源困难重重。
2.5 SWOT分析小结
运用生态学研究方法,结合永安的资源、环境等条件,以及永安市发展总体规划,将调查得出的各种因素进行排序,构造出永安市发展生态养殖业的SWOT矩阵。
可见,只有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回顾过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永安市才能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养殖业。
3 永安市生态养殖业发展对策分析
针对永安市养殖业发展状况,结合SWOT分析,从保障体系角度对永安市生态养殖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3.1 通过生态立法进行保护
(1) 对与面积有联系的动物饲养,必须规定各种动物饲养的最大密度;
(2) 规定一个企业要从普通企业转为生态经营型企业应满足的条件;
(3) 对各种动物饲养杜绝拴系饲养;
(4) 不能饲喂任何含抗生素和激素的生态饲料;
(5) 动物健康主要依靠自然抵抗力实现,防疫和治疗基本禁止;
(6) 生态性生产肉类通过定期检查和来源证明制度,最大可能地保证消费者的消费安全。
3.2 货币化补贴政策
生态养殖业建设的启动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一般从事生态农业经营的农民的前期收入水平与“传统型农业”经营者相比,大约低7%,生态转型期对企业而言直接意味着巨额的经济负担和经济损失。为了鼓励农民进行经营转型,政府必须制定和实施相关的转型货币化补贴政策。
3.3 物质保障体系
必须建立一个物质保障体系。作为生态循环链中的核心资源具有稳定性,核心产业应具有发展前景。
3.4 推行清洁生产、ISO9001、ISO14001认证体系制度、绿色识别标志认证工作
按照“发展、规范、创新”的原则和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集约化的要求,突出做好清洁生产和ISO9000和ISO14001认证工作,做好养殖场的标准化建设,促进畜禽生态养殖场建设,鼓励上下游立体养殖模式的建设。
3.5 公众参与制度、培训和信息服务的推广、建立交易与服务平台
实践表明,一旦有广泛的公众参与,就能提高项目的公众支持度并有助于其结果的实施。
信息交流、咨询平台:为了进一步改善生态农业发展的条件,政府与相关部门应对农业经营者和劳动者提供相应的技术保障,如培训和信息服务,促进有关的研究和技术发展,以及对实践中形成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
交易与服务平台:①建立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副产品交易市场,为种植户与养殖户间买卖农业生产副产品,种植业与养殖业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搭建交易平台;②建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机械设备及其他物资供应和维修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3.6 制定农业特别是养殖业发展产业规划
优化布局,调整结构,科学划定及调整畜禽养殖禁养、限养区,优化养殖布局。依据不同区域比较优势和资源承载能力,合理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和生产布局,发展适度规模的高效生态畜牧业,积极研究和探索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4 结语
本文在分析永安市生态养殖业发展状况及环境代价基础上,介绍永安市着力发展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生态链建设及生态养殖模式,利用SWOT方法对永安市养殖业发展循环经济进行分析,得出永安市发展生态养殖业的主要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从保障体系角度对永安市生态养殖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可为同类城市生态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卞有生.生态农业中废弃物的处理与再生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 叶夏等.发展循环经济是闽江流域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的重要途径――长富六牧“牧-沼-肥-草”技术模式初探[J]. 能源与环境, 2005,(2):53-55.
黄河三角洲海岸线长900km,占全省海岸线总长度的28%.滩涂面积24.6万hm2.沿海未利用的盐碱荒地93.3万hm2,土地后备资源颇丰.海岸带生物资源丰富,滨海湿地维管束植物有197种,湿地植被类型主要有灌丛、盐生草甸、盐生植被、沼泽和水生植被4类;拥有海洋生物800多种,游泳动物渔业资源85种,较重要的鱼、虾、蟹、贝类等近40种,其中,滩涂贝类29种,可增养殖的15种[2].是我国四大渔场之一,海珍品的重要产区.海岸带盐卤、油气、贝壳砂等矿产资源丰富,地下卤水静态储量约135亿m3,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分别约50亿t、560亿m3;拥有3条长56km,总地质储量达3.6亿t的世界罕见的贝壳砂矿带,也是世界上唯一每年增加10万t以上的新、老并存的贝壳堤.海岸带风能、地热资源丰富,潮汐能、波浪能、盐差能等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海岸带有多条河流入海,大量水沙入海对海岸塑造、陆架沉积作用及生态环境等具有深刻的影响.拥有马颊河、徒骇河、小清河、潍河等河口,港湾资源条件良好.拥有大小海岛89个,岛岸线长219km,占全省海岛岸线长的29.7%,海岛面积33.8km2,占全省海岛面积的24.9%[3].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区位优势日益显现,海洋产业初具规模,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海岸防护设施不完备,防潮堤建设标准低,防潮能力弱,受风暴潮威胁较大,制约了海岸带的开发利用;二是近海渔业资源捕捞强度大,岸线和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缺乏规划和科学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三是受纳上游地区大量污染物,致使滨海湿地和海洋受到污染,生态受损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四是受围垦、盐田、养殖等的生产活动影响,自然植被退化,景观破碎化,湿地面积减少和退化;五是自然灾害频发,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日益凸显.这些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海岸带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
2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可选模式
所谓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就是依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组织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组装配套技术,构成一个结构稳定、高效、生态与有序转化的现代农业系统格局.黄河三角洲海岸带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概括地说,因地制宜就是根据当地资源条件、气候条件、生产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乃至生产、生活习惯条件,具体决定采取怎样的模式,勾画什么样的蓝图.在充分认识、分析该区域条件的基础上,提出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9类模式,以供选择[4-10].
2.1暗管改碱模式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多为荒碱地,土壤含盐量高,开发利用难度大.采用暗管改碱工程技术,可实现土壤快速脱盐,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较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民生工程,还可通过新增土地用于占补平衡,缓解高效生态经济发展中建设用地增加过快同严格保护耕地的矛盾,拉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一些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该模式的工程技术要点是利用专业大型成套机械设备,在一定土壤深度埋置具有滤水、排盐功能的PVC管道,实现开沟、埋管、裹砂、覆土等施工过程一次完成,并通过灌溉淋洗,使含盐水渗入暗管排走,从而起到控制地下水位、土壤快速脱盐的作用.它与明沟排水的技术原理相同,都是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将淋洗土壤而渗入地下的含盐水排走,用以大规模改良盐碱地和盐渍型中低产田.由于排碱暗管均埋于地下,并可设计为宽深布设或浅密布设等不同形式的地下管网,因此不占用耕地并且排碱效果突出、均匀,优于明沟排碱.有条件的可将灌水渠系也改为管道模式,再植入节水灌溉系统,完成排灌模式的全面转换,从而实现高效生态农业的目标.暗管排碱模式改碱见效快,效果好,经济效益高.通过暗管布设控制地下水位,抑制土壤返盐,利用自然降水和引黄灌溉淋洗土壤,可在1~2a内使盐渍土迅速脱盐,土壤含盐量可由10‰~30‰降为3‰~4‰.暗管排碱的另一项重大收益来源于节地.因为暗管布设本身不占用地上土地,原来的“农级”排水沟所占面积则成为新增耕地面积.如按农沟间距40m、深度1.5m,边坡1∶2计算,排水明沟占地大约是耕地面积的15%,在农沟布设间距较大的地块,沟道占地不低于10%.采用暗管排碱,再加上所改良的零星地、边角地和插花荒碱地,可新增土地面积15%以上.由于暗管排水的优越性,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如荷兰、美国等,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实现了农田明沟排水向管道排水的转变.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正在推广暗管排水系统.该模式非常适合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大面积盐碱地的开发利用,也适用于大面积改造中低产田.
2.2高效生态种植模式
高效生态种植模式是指依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粮食、果树、蔬菜等农产品的高效生产,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其他生态类食品[6].2.2.1“间套轮”种植模式该模式是指在耕作制度上采用间作、套种和轮作换茬的模式.利用生物共存,互惠原理发展有效的间作、套种和轮作倒茬技术,是进行高效生态种植的主要模式之一[4].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可选择的典型的间作套种种植模式有玉米与豆类间作、棉花与蔬菜间作、枣粮间作等,小麦玉米套作、麦棉套作、小麦玉米蔬菜套作等.典型的轮作倒茬种植模式有禾谷类作物和豆类作物轮换的禾豆轮作,水稻与棉花等旱作轮换的水旱轮作,大田作物和绿肥作物的轮作.2.2.2保护耕作模式用秸秆残茬覆盖地表,逐渐减少耕作,防止土埌结构破坏,并配合一定量的除草剂、高效低毒农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栽培模式.保护性耕作通过保持土壤结构、减少水分流失和提高土壤肥力达到增产目的,是一项把大田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技术,俗称“免耕法”或“免耕覆盖技术”.2.2.3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旱作节水农业是指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通过工程、生物、农艺、化学和管理技术的集成,把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技术.其主要特征是运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手段,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消除或缓解水资源严重匮乏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提高经济效益[7].
2.3农林牧复合型高效生态模式
该模式是指借助接口技术或资源利用在时空上的互补性所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或组分的复合的生产模式.所谓接口技术是指联结不同产业或不同组分之间物质循环的能量转换的连接技术,如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饲草,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料,其中利用秸秆转化饲料技术、利用粪便发酵沼气和有机肥生产技术均属接口接术.比较适合的农林牧复合型高效生态模式主要有粮饲—猪—沼—肥高效生态模式、林果—粮经立体高效生态模式、林果—畜禽高效生态模式[6].2.3.1粮饲—猪—沼—肥高效生态模式该模式的基本内容包括:①种植业由传统的粮食生产一元结构或粮食、经济作物生产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饲草作物三元结构发展,饲料饲草作物正式分化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为饲料业和养殖业奠定物质基础.②进行秸秆青贮、氨化和干堆发酵,开发秸秆饲料用于养殖业,主要是养牛业.③利用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料,用于种植业生产.④利用畜禽粪便进行沼气发酵,生产沼渣沼液,开发优质有机肥料,用于作物生产.主要有粮—猪(牛)—沼—肥、草地养鸡、种草养鹅等模式.2.3.2林果、粮经立体高效生态模式该模式主要内容是利用作物和林果之间在时空上利用资源的差异和互补关系,在林果株行距中间开阔地带种植粮食、经济作物、蔬菜、药材乃至瓜类,形成不同类型的农林复合种植模式,也是立体种植的主要生产形式,一般能够获得较单一种植更高的综合效益.适合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的主要有枣粮间作、杨粮间作、林药间作、果药间作等模式.2.3.3林果—畜禽高效生态模式该模式的基本内容是在林地或果园内放养各种经济动物,放养的动物以野生取食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饲养,生产较集约化养殖更为优质、安全的多种畜禽产品,接近或达到有机食品标准.黄河三角洲海岸带比较适合采用的模式主要有林—鱼—鸭、林—牛(鸡)、果园—鸡(兔)等.
2.4高效生态畜牧业模式
该模式是以畜牧业为中心,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匹配组合起来,形成合理有效开发、利用多种资源,防治和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三统一的高效、稳定、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根据养殖动物生活环境不同,高效生态畜牧业模式可分为陆地畜禽养殖生态模式、水体畜禽养殖生态模式和水陆复合畜禽养殖生态模式三大类;根据规模与环境的依赖关系,可分为复合型生态养殖场和规模化生态养殖场两种生产模式.2.4.1复合型生态养殖生产模式该模式主要特点是以畜禽动物养殖为主,辅以相应规模的饲料粮(草)生产基地和畜禽粪便消纳土地,通过清洁生产技术生产优质畜产品.根据养殖动物的种类可以分为以猪为主的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以禽为主的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和以其他动物(兔、貂等)为主的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7].2.4.2规模化养殖场生产模式该模式主要特点是以大规模畜禽动物养殖为主,但缺少相应规模的饲料粮(草)生产基地和畜禽粪便消纳土地场所,需要通过一系列生产技术措施和环境工程技术进行环境治理,最终生产优质畜产品.根据饲养动物的种类可以分为规模化养猪场生产模式、规模化养牛场生产模式、规模化养鸡(鸭)场生产模式等.
2.5高效生态渔业模式
高效生态渔业模式是遵循生态学原理,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按生态规律进行生产,保持各种水生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和食物链网的合理结构,保持和改善生产区域的生态平衡,保证水体不受污染,确保水生生物、水资源的永续利用.2.5.1池塘混养模式池塘混养是将同类不同种或异类异种在人工构建的池塘中进行多品种综合养殖的方式.其原理是利用生物之间具有互相依存、竞争的“适者生存、劣者淘汰”的规则,确保生物多样性,符合水体的养殖容量,合理利用水城、饲料资源,根据养殖生物食性、垂直分布不同,合理搭配养殖品种与数量,使养殖生物在同一水域中协调生存,以获得最大的经济、质量效益.池塘混养模式可分为淡水混养和海水混养两种类型.(1)淡水混养模式.该模式包括常规鱼类多品种混养以及常规鱼类与名优特鱼类品种混养两种类型.常规鱼类指草、鲢、鳙、青、鲤、罗非鱼等大宗鱼类.主要利用草鱼为草食性、鲢(鳙)鱼为滤食性、青鱼与鲤鱼为吃食性、罗非鱼为杂食性的食性不同,草、鲢、鳙为上层、鲤鱼为中层、青鱼和罗非鱼为中下层的垂直分布不同,充分利用生物特性,合理搭配品种进行混养.(2)海水混养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海水鱼虾混养、鱼蟹混养、鱼贝混养3种类型.①海水鱼虾混养.以中国对虾为主,同时放入少量的肉食性鱼类如鲈鱼,鲈鱼摄食体质较弱、行动缓慢的病虾,避免带病毒对虾死亡后释放病原于水体中的可能.②海水鱼蟹混养.通常由梭子蟹与鲈、鲷或对虾、青蟹与遮目鱼混养,梭子蟹为底栖动物,以动物饵料为食物,鲈、鲷的残饵与排泄物可以起到肥水促进浮游生物生长的作用,为梭子蟹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海水青蟹与遮目鱼混养,青蟹是以动物饵料为主的杂食性生物.遮目鱼以植物食性为主,主要摄食底栖硅藻及有机碎屑等,遮目鱼对养殖青蟹不会构成威胁.③鱼贝混养.在缢蛏、泥蚶等贝类养殖池塘中放入少量的鲈、大黄鱼进行混养,由于鲈、大黄鱼的残饵与排泄物可以起到肥水作用,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同时摄食体质较弱的贝类.肥水增加的浮游生物又被滤食性的贝类所利用,从而达到生态平衡.2.5.2海湾鱼虾贝藻兼养模式根据海洋生物多样性、海域生物净化和自然净化规律,充分利用水生生物的食性、栖息不同和生物共生时相互作用、依赖、竞争等的生态特点,合理搭配养殖品种及数量,根据海流、流速合理布区,在同一海湾中同时进行鱼类、贝类、虾类、蟹类养殖的模式,使海域资源永续利用.2.5.3基塘渔业模式(1)果基鱼塘.塘基种的果品种类很多.塘泥使果树生长茂盛,结果多.果树下养鸡(鸭),鸡(鸭)在果树下食虫松土,排放大量粪便,经雨水冲刷流入鱼塘,既可肥塘,又可促进塘鱼生长.塘泥肥,有机质增多,上基后又促进果树生长.(2)花基鱼塘.塘基种的花品种多,可有盆栽和基面种植两种类型,需要塘泥培育,塘水浇淋,促进花卉的生长和发育.暴雨或用塘水淋花后,花基和一些残肥随流水回到鱼塘,增加了塘水的肥力,有利于塘鱼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3)基围渔业模式.基围养殖主要构造在潮间带滩涂上,为便于潮汐纳水,一般建成“下埂上网”的养殖池,开展新对虾属类品种的养殖.2.5.4以渔改碱模式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的低洼盐碱地带,为充分利用国土资源,通过深挖池塘、高筑台田,构成鱼—粮、鱼—草、鱼—鸭的种植—养殖结合的模式.修筑台田的目的主要是降低地下水位和淡水压盐,一般在条状台田上连续种植水稻3a后,土埌的盐分明显降低,可再种棉花、蔬菜等,也可间种刺槐、紫穗槐、枣树等.在无引黄条件的台田,可利用夏季雨水压盐,种植田菁、芦笋、紫花苜蓿、沙打旺等,逐渐改良台田土埌.在改造台田盐碱土的情况下,塘内引入黄河水养鱼、种藕,池水养鸭.可利用台田作物或牧草打浆喂鱼,也可用发酵的鸡、鸭、畜粪喂鱼,形成一种良性循环.2.5.5渔牧综合模式根据生物的生长环境、动物的食性不同等特点,在互不干扰的前提下,使牧、渔、农成为互为利用的综合生态模式.(1)鱼与禽综合养殖模式.主要有“鱼禽混养”、“上禽下鱼”的养殖模式.“鱼禽混养”中的鱼类多为常规性鱼类,需求耐低氧、食性广、抗性强的种类,一般是草胡子鲶、罗非鱼、鲤、鲫、草鱼等.“上禽下鱼”中的禽,可是鸡或鸭等,往往需要在池塘上构建禽舍,养殖鱼类同“鱼禽混养”的鱼类.该模式利用禽粪肥水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浮游生物又被养殖鱼类所利用.(2)鱼与畜综合养殖模式.养殖鱼类多为常规性鱼类,同“鱼禽混养”鱼类,畜可为牛、猪等.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疾病属人、畜、禽、鱼共患,因此利用畜粪肥水之前,必须经无害化处理后方可使用.(3)牧、渔、农复合模式.该模式主要有“三元”复合模式和“多元”复合模式两类.“三元”复合主要包括“菜猪鱼”、“猪草鱼”、“草鸭鱼”、“鸡猪鱼”综合养殖模式;“多元”复合主要包括“鸡猪蛆鱼”、“鸡猪沼鱼”、“草猪蚓鱼”综合养殖模式.
2.6高效生态设施农业模式
该模式是在设施工程的基础上,通过以有机肥料代替或部分替代化学肥料(无机营养液),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为主要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动植物的共生互补良性循环,实现系统的高效生产等生态农业技术,实现设施环境下的无害化生产,最终达到改善设施生态系统环境、减少连作病害和农药化肥残留、实现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的目的[6].2.6.1设施清洁栽培模式通过以有机肥料为基础的设施栽培技术的应用,减少化肥用量70%~80%,使土壤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连作病害进一步减轻;通过以生物、物理防治为基础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模式的应用,可使农药用量减少60%~70%,蔬菜品质达到无公害标准的要求.同时,通过膜下滴灌技术的配套应用,节水率可达70%.2.6.2设施种养结合生态模式该模式是通过温室工程将蔬菜种植、畜禽(鱼)养殖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质能互补、良性循环型生态农业系统.在这一系统中畜禽(鱼)在呼吸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CO2,为温室蔬菜生产源源不断地提供光合作用资源,同时白天蔬菜在同化过程中产业的氧气还可改善畜禽(鱼)的养殖环境.畜禽(鱼)与蔬菜之间互为利用,相得益彰,形成良性生态链.该模式目前有两种主要形式:①温室“畜—菜”共生互补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利用畜禽呼吸释放出的CO2供给蔬菜作为气体肥料,畜禽粪便经过处理后作为蔬菜栽培的有机肥料,同时蔬菜在同化过程中产生的O2等有益气体供给畜禽来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实现共生互补;②温室“鱼—菜”共生互补生态农业模式.利用鱼的营养水体作为蔬菜的部分肥源,同时利用蔬菜的根系净化功能为鱼池水体进行清洁净化,互为利用.2.6.3设施立体生态栽培模式该模式是充分利用设施光温环境的优势,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手段将“果—菜”、“菇—菜”、“菜—菜”按照空间梯次分布的立体栽培模式有效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优势互补、资源高效利用型立体生态栽培模式.该模式有3种主要形式,①温室“果—菜”立体生态栽培模式.利用温室果树的休眠期、未挂果期地面空间空闲阶段,选择适宜的蔬菜品种进行间作套种,形成立体生态栽培模式;②温室“菇—菜”立体生态栽培模式.通过在温室过道、行间空隙地带放置食用菌菌棒,进行“菇—菜”立体生态栽培,食用菌产生的CO2可作为蔬菜的气体肥源,温室高温高湿环境又有利于食用菌生长;③温室“菜—菜”立体生态栽培模式.利用藤式蔬菜与叶菜类蔬菜空间上的差异,进行立体栽培,夏天还可利用藤式蔬菜的遮阳作用为喜阴蔬菜作天然的遮阳网,互为利用[6].
2.7观光休闲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观光休闲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是指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形成具有第三产业特征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6-8].2.7.1高科技生态农业观光园主要以设施农业(连栋温室)、组配车间、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转基因品种繁育、航天育种、克隆动物育种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或技术示范,并通过生态模式加以合理联结,再配以具有独特观光价值的珍稀农作物、养殖动物、花卉、果品以及农业科普教育(如农业专家系统、多媒体演示)和产品销售等内容,形成以高科技为主要特点的生态农业观光园.2.7.2精品生态农业公园通过生态关系将农业的不同产业、不同生产模式、不同生产品种或技术,建立具有观光功能的精品型生态农业公园,一般包括粮食、蔬菜、花卉、水果、瓜类和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精品生产展示、传统与现代农业工具展示、利用植物塑造多种动物造型、利用草坪和鱼塘以及盆花塑造各种观赏图案与造型,形成综合观光生态农业园区.2.7.3生态观光村专指已经产生明显社会影响的生态村,它不仅具有一般生态村的特点和功能,如村庄经过统一规划建设、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清洁管理,村民普遍采用沼气、太阳能或秸秆气化,农户庭院进行生态经济建设与开发,村外种养加生产按生态农业产业化进行经营管理,而且由于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已经具有较高的参观访问价值,具有较为稳定的客流,可以作为观光产业进行统一经营管理.2.7.4生态农庄一般由企业利用特有的自然生态和特色农业优势,经过科学规划和建设,形成具有生产、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乃至承办会议等综合功能的经营性生态农庄,往往具备赏花、垂钓、采摘、餐饮、健身、狩猎、宠物乐园等设施与活动.
2.8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复合模式
该模式是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2.8.1果蔬加、贸工农一体化复合模式依托黄河三角洲冬枣、金丝小枣、鸭梨、香椿等特色农产品,从果蔬的品种选育、种苗培育、栽培、果蔬产品冷藏保鲜,到果蔬精深加工,直至高端果蔬精深加工产品的物流、营销形成一条龙,生产基地覆盖周边地区农户[9].2.8.2粮油加、贸工农一体化复合模式依托当地的特色粮油资源,从粮油作物品种选育、种苗培育到栽培,重点培育孵化优良种苗生产的龙头企业,提升种苗生产和栽培技术含量,提升粮油加工技术科技含量,培育粮油及粮油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高技术加工企业,生产营养型食用油、营养麦片等精深加工产品,直至高端食品的物流、营销,建立标准化粮油作物生产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专业生产农户.2.8.3水产加、贸工农一体化复合模式依托黄河三角洲海水、淡水生物资源,建立海、淡水水产品选育、种苗孵化、养殖基地和龙头企业,集成功能性水产品和保健品精深加工、休闲即食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水产品保鲜冷冻为主的高端食品加工技术,培育水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水产品一部分直接进入物流平台,高端精深加工水产食品通过营销物流进入消费市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设施养殖、池塘养殖和高效生态水产养殖[9].2.8.4畜禽加、贸工农一体化复合模式依托当地的珍贵畜禽资源,培育龙头企业从品种选育、胚胎培养、畜禽养殖,到畜禽产品精深加工,直至高端畜禽食品的物流、营销形成一条龙,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工厂化畜、禽高效生态养殖.
2.9生物修复与重建型模式
生态修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是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重建是去除干扰并使生态系统恢复原有的利用方式.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退化生态系统,其修复方法亦不同.根据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生态系统退化现状,现推荐退化草地生物修复与重建、退化湿地生物修复与重建两种模式.2.9.1草地生物修复与重建模式黄河三角洲海岸带有着广阔连片的草地,但不少天然草地退化.草地生态恢复是遵循植被分布的自然规律,按照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运用现代草地管理、保护利用技术,实行封滩育草、减牧还草,在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补播牧草和分区轮牧的方式修复、改良天然草场.通过人工引种苜蓿和飞机播种沙打旺,重建人工草场.进一步实行草场林网化,开展草粮轮作、草林间作、牧草更新,实现草地生态良性循环.2.9.2湿地生物修复与重建模式由于黄河三角洲海岸带湿地水分补充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易受海潮侵袭,植物群落建群种少,群落结构简单,湿地生态系统脆弱,加之不合理的湿地开发利用、环境污染等的影响,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该模式按照循环经济原理,采用芦苇补植、造纸废水灌溉生物技术和工程措施,形成“芦苇修复或重建—芦苇造纸—造纸废水灌溉—芦苇处理造纸废水—盐碱类湿地生态修复—利用芦苇造纸”的模式,实现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10].
3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建议
3.1加强沿海防潮堤建设
防潮堤坝是关系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保障线,必须作为海岸带开发利用的基础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坚持高标准建设、市场化运作,新建和改造加固并重.新建和改造工程均按五十年一遇防风暴潮和防震标准设计建设,关键岸段堤坝按百年一遇标准建设.为防止防潮堤坝改变海陆交汇的生态环境,必须留足河流入海流路.要充分发挥防潮堤坝减灾、交通旅游、国防安全、生态建设、滩涂养殖、产业开发等综合功能.
3.2加强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
按照优先发展、强化保护的原则,明确岸线、滩涂、海湾、岛屿等空间资源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强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海洋与渔业保护区的保护,重点加大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套儿河口海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马颊河文蛤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尽快制定完善沿海地区生态保护规划,实施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示范工程.加强海岛及其周围海域生态系统的保护,重点发展浅海滩涂增养殖、经济作物和药用植物种植,加强贝壳砂的开发利用.加强海岸带综合治理,科学利用岸线资源,实施破损岸线和沿海滩涂治理修复工程.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完善沿海生态防护林屏障,实施泥质海岸带防护林封育试点,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植被原生态,恢复和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改善沿海生态环境,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供环境条件.
3.3防止海岸带开发的“同质化”和“人工化”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全面启动建设,实际上实现了区域内海岸带“发展规划”的全覆盖.随着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陆续实施,重化工项目向滨海集聚的趋势明显加快,交通运输业、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加工、钢铁等产业遍地开花,海洋产业同构、布局趋同和低质化等问题明显.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做出规划,防止开发混乱无序、开发的“同质化”和海岸带的“人工化”.
3.4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
1.然伴随而来的是酸雨、沙漠化、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森林退化、物种灭绝等一系列环境灾难,人类开始深刻反思,并寻求改革之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2003年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并为英国发展低碳经济设立了一个具体目标,提出到2020年,英国CO2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将低碳经济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2]。低碳经济理念始于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消耗,随着实践的深入,其内涵也得到了深化和拓展。2006年10月著名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向英国政府提交了气候变化经济学评估报告,即《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做了较为权威的定量评估,指出如果目前全球以每年各国GDP1%的减排成本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5%~20%的GDP损失,以此呼吁全球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3]。我国学者鲍健强等认为,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实现粗放式经济发展转向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也就是说,低碳经济的内涵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三低三高”(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小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4]。
2.中国畜牧养殖业每年的废水排放量超过100亿t,这一数据远远超过全国工业废水与生活废水排放量的总和。据调查,国内大部分养殖场没有建立相应的环境处理设施,因此养殖污染物排放到自然界中,直接由大气、土壤和周围水域来承担,不仅不能实现良性的循环养殖,而且一旦污染物排放量超过自然界的自净能力,便会产生新的污染源,形成恶性循环,由畜牧养殖带来的环境危害也将不断扩大,这一发展模式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的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水禽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正劲,是我国畜牧业发展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伴随着水禽产业的快速发展,其生产方式也在逐步转变,逐渐由传统的分散饲养方式向现代的集约化饲养方式转变[5],新的饲养方式也带来了污水和污染物的集中排放,造成新的环境污染问题。另外,相较于其他涉农产业,水禽养殖模式落后,没有统一规范的饲养方式,环境脏乱,饲料转化效率低,与“低碳”养殖理念相去甚远。鉴于水禽养殖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在畜牧业中日益重要的地位,选择低碳发展模式,是水禽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也是水禽产业顺应低碳经济理念所应做的选择。
二、从低碳角度看我国水禽养殖业发展现状
1.养殖场环境管理水平低下,水禽养殖者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据统计,目前大部分养殖工作人员都没有为养殖场做环境影响评价的意识,全国90%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缺乏必要的固体废物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7]。再次,政府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以规模化、集约化作为结构调整和实现产业增长的重要途径,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环境问题,始终未将养殖污染防治细则纳入政府规划之中。另外,相对农业污染问题,政府和社会目前更重视工业污染问题,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在工业污染的防治工作之中。包括水禽养殖在内的农业污染,虽然对环境影响日益增大,但尚未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管理防治工作严重滞后。
2.其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是水禽排泄物。通过一定的加工处理,可将水禽排泄物作为饲料营养成分再次使用或投入到农田中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农作物产量。但目前大部分水禽养殖场并未对这些排泄物进行有机处理,而是将它们直接排放于环境之中,导致其所含的营养成分不仅没有被有效利用,反而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一是污染周围水域,使水质恶化。目前水禽养殖所产生的含有大量污染物质的排泄物大多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于周围水域之中,造成水域中有机生物逐渐死亡,水质不断恶化。这些受污染的水体一旦进入地下水系统,其中所含有害成分会污染地下水,降低水体自净能力,使原有水体水质恶化,形成持久性污染,难以恢复和治理。二是降低土壤质量,危害农田生态。养殖场粪便等污染物含有的一部分有机物可以被种植的植物吸收利用,但如果含量过高,超出土壤自净能力,便会出现有机物不完全降解或腐败情况,改变土壤原有成分,破坏土壤的基本功能,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另外,当前对水禽死尸采取的主要处理措施仍是焚化或者深埋,没有经过任何无公害等基本措施处理,掩埋的尸体腐烂之后,容易造成病菌蔓延,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类健康。三是产生温室气体,危害人体健康。水禽集中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以及水禽排泄物分解产生的甲烷、氨气和硫化氢等200多种有毒气体,加剧了温室效应。扩散到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一旦超出大气的自净能力,则会影响养殖场周围的大气环境,如果动物吸收到体内,会间接威胁食品安全及人类健康。如果人类直接吸入体内,会损伤人体代谢功能和免疫机能,损害人体肝脏、肾脏,危害人体健康。
3.大气环境中的氨气含量过高,使水禽呼吸道受到伤害,机体免疫力下降,生产性能下降,并有可能感染其他并发症,从而使其后代的生产和培育品质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其中包括病原菌、寄生虫等容易引起传染病蔓延的物质,一旦这些病原繁殖蔓延,扩大成流行病疫情,将直接影响水禽存活率。经过国际案例研究,某些病菌是可以直接由畜禽传染给人体的,水禽发生传染病或疫情蔓延,也会严惩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三、我国现有水禽低碳化养殖模式及比较分析
1.5种养殖模式
(1)稻田养鸭是利用鸭成长和水稻收割时间上的重合点,将鸭放养于收割后的稻田中,以遗落的稻谷为养鸭饲料。据笔者在湖北省孝感市卧龙乡大明村的调研,该村肉鸭养殖采用的“水域+稻田”养殖模式,分为2个阶段,首先以天然水域和草滩散养加补饲的方式喂养30~40天,之后,再将肉鸭放养于收割后的稻田中,以遗落的稻谷作为鸭子的饲料,在鸭重量达到一定的标准后,由订单公司进行收购。这种“河道水域+稻田”的鸭饲养模式,有利有弊。首先,肉鸭的部分饲料来源可在自然水面、草滩和刚收割后的水稻田中获得,节约了饲料成本,消耗了稻田中遗落的稻谷,防止了重生稻的产生,实现了农牧结合。其次,该养殖方式不受场地限制,几乎没有场地租金成本,完全开放的散养和放养方式,将养殖户的养殖管理成本降到最低;再者,以稻谷为饲料增强了肉鸭的品质,长周期放养的肉鸭品质也比集中规模化饲养的“快大型”肉鸭品质高。但这种饲养方式疫病风险较大,且肉鸭的排泄物直接进入河道,导致水质恶化,影响生态环境。据调研,为降低疫病风险和减轻环境污染,养殖户隔周排一次水,利用河水将排泄物冲散,每出栏一批鸭搬一次场地。在养殖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养殖排泄物比较容易被河道生物吸收消化,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不严重。但随着养殖户数量的增加,养殖规模的扩大,造成的污染也会加重,因此简单的搬迁也不是解决矛盾的长久之计。
(2)稻鸭共作技术改传统稻田散养方式为围养,将雏鸭放人稻田后,直到水稻抽穗为止,无论昼夜,鸭一直生活在稻田里,利用鸭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同时以其不间断的活动,促进稻田内水体增氧及养分循环,刺激水稻生长。鸭的粪便可作为肥料,减少无机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增强水稻的健康营养性,减少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稻鸭共作技术利用水稻和鸭成长特性的互补合作,形成一个相互促进、共同生长的复合农业生态体系,减少了化学药剂和农田肥料的使用,实现了优质鸭和优质稻的双丰收,改善了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是目前低碳经济要求下,水禽的较优养殖模式。自2000年我国引进稻鸭共作技术以来,结合不同地区实际生态环境和生产实践,对该技术不断完善,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截止2010年,稻鸭共作技术在我国推广范围达20万hm2,主要是浙江、江西、江苏、湖南、安徽、云南、四川和广东等省,目前正在向新疆等边远地区发展[8]。但目前稻鸭共作技术中所包含的模式结构、品种选择、田间管理、配套措施等方面仍缺乏合理标准,关于其统一操作流程和模式仍需要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以进一步实现低碳经济养殖模式。
(3)鱼鸭混养模式是以鱼塘作为承载养鸭带来的污水和排泄物的载体,以养鸭排泄物中未消化完的饲料残渣作为鱼的饵料。其主要模式有3种,一是放牧式混养,即将鸭群散养于池塘或湖泊水面。这种方式在节省一部分鸭饲料的同时,有利于鱼类养殖,但由于没有集中管理,增产效果不明显。二是圈养式混养,即在与鱼塘相连的一块空地上建立鸭舍,将鸭舍每天残留的排泄物和饲料冲入鱼塘。这种方式较放牧式混养便于对鸭群进行集中管理。三是搭架式混养,即在鱼塘一角隔成半开放式鸭棚,一方面鸭子可以直接在鱼塘内活动,另一方面便于养殖户清洁场地、管理鸭群,这是目前国内常见的鱼鸭混养方式[9]。整体来讲,鱼鸭混养模式下,鱼塘水体及淤泥可以承载大量的污水和鸭排泄物,促进环境自净,而鸭子排泄的粪便中含有的未消化完的饲料残渣,可以作为鱼的饵料,促进鱼的生长发育,二者相互促进,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在鱼鸭混养模式是否适用于规模化养殖、如何加强鱼鸭饲养管理及确定鱼鸭最优养殖比例问题上,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完善现有鱼鸭混养模式,扩大其适用范围,协调养殖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
(4)养鹅大部分成本是用于购买饲料,而鹅本身是食草动物,可以食用任何无毒、无怪味的草类植物。因此,如果以天然青饲料代替部分精饲料,可大大降低养殖成本,同时可以提高鹅的生长速度[10]。在水禽养殖发展初期,小规模养鹅饲料主要来源于田间或滩涂的野青草,但随着水禽产业发展,产量低、品质差、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的野青草,已无法满足鹅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要求。因此,对于养鹅专业户或大型养殖场来说,种植青草,保证持续、稳定、优质的青饲料供应是降低养鹅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林间种草养鹅模式应势而生。这种在林地间隙中种植牧草以喂养肉鹅的养殖模式中,肉鹅生长周期短,一般80~90天可出栏,资金回笼较快。鹅排泄的粪便和吃剩的草渣混合后,被土壤吸收,增强土壤养分,促进林木生长,形成林地种草、以草养鹅、鹅粪肥林的循环型生态模式,充分实现了养鹅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但这种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如最优林地密度确定方式,以及如何选择营养丰富、鹅喜食、且不会影响树木生长的牧草种类。
(5)其优势主要为:第一,农户投入的饲料可以循环多次利用,一部分用于饲养水禽,另外一少部分用来喂鱼,而水禽食用的饲料经过不完全吸收排出后,可以被鱼二次吸收,形成循环多次利用;第二,保留了鱼鸭混养、种草养鹅模式的优点,即水禽在水面的活动可以增加水体含氧量,刺激鱼的生长,同时减少对池塘的饲料投入量,降低养殖成本;第三,水禽粪便一小部分排入鱼塘,作为鱼饵料,另一部分和秸秆及其他污染物一起进入密封的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供日常生产、生活使用,节约家用能源,有效利用水禽粪便生产清洁能源;第四,经过沼化后的粪水仍然可以用来浇灌种植物,在不污染环境的同时,减少农田化肥使用量,进一步促进农业种养过程的生态循环。目前,这种综合利用生态模式因其具有能够节约生产、生活成本、经济回报更高,且操作便利等优势越来越受农民欢迎。
2.比较分析综上所述,我国现有5种低碳化养殖模式各有利弊,但均对传统养殖方式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基本实现了复合农业生态体系或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符合低碳养殖理念。第一,传统“水域+稻田”养殖模式、稻鸭共作技术、林间种草养鹅3种模式实现了农(林)牧结合,既节省了饲料成本,增强了水禽及种植物品质,又净化了水禽排泄物中的污染成分。第二,5种养殖模式均在一定程度上了实现了环境自净,利用稻田、鱼塘、林地承载吸收养殖排泄物,降低水禽养殖行为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时水禽排泄物代替一部分肥料,减少化肥使用量,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第三,综合利用生态模式在鱼鸭混39养、稻鸭共作、种草养鹅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沼气环节,节约了成本,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且操作便利,适宜在农村大范围推广应用。虽然低碳化养殖方式已有初步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如这5种养殖模式均是将水禽与大自然相结合,不利于水禽养殖集中管理;又如,这些养殖模式大多来自民间经验改良,缺乏系统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操作流程,难以保证持续稳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利用生态模式对前几种低碳养殖模式进行了改良,最大程度上实现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有利于低碳经济,但该种养殖模式目前应用范围不广,应进一步加强推广应用。
四、促进我国水禽业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1.提高水禽从业者的低碳环保意识传统水禽饲养方式对环境污染大,不利于水禽疫病防控和水禽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从而影响了农民经济效益,与低碳经济要求相背离。因此水禽从业者应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在水禽养殖实践过程中,以低碳经济要求规范自身行为,创新健康科学的水禽养殖模式,一方面,以健康养殖模式减少水禽养殖对资源环境的伤害,尤其是对大气、水体和土壤的破坏;另一方面,提高资源利用率,比如合理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禽养殖和其他畜牧业、种植业之间的互补合作关系,降低养殖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同时通过政策导向,鼓励养殖户朝低碳化养殖方向发展,通过理论宣传和技术指导,增强养殖户低碳环保意识,让农民乐意尝试既能减少环境污染、又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经济效益的水禽生态养殖模式。
2.加大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应用根据前文的分析,传统“水域+稻田”养殖模式、稻鸭共作技术、鱼鸭混养、林间种草养鹅、综合利用生态模式等养殖模式以低碳养殖理念对传统养殖方式进行了改良,基本实现了复合农业生态体系或循环农业生态系统。但这些养殖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推广力度不大,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需求对低碳化养殖模式进行推广宣传。将我国在水禽养殖业取得的一些经验,如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农牧结合、渔牧结合及生态综合养殖模式,针对地域和生产条件差异,进行示范推广。
3.增强水禽低碳养殖的技术开发力度保证养殖过程的低碳化,发展低碳养殖模式是重要的一步,降低水禽养殖中的饲料消耗,减少养殖行为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低碳经济,技术支持必不可少。低碳经济条件下,水禽养殖的技术开发主要针对以下几点:第一,利用先进生物处理技术,对水禽粪便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有效减少粪便污染,并对其中含有的营养物质进行循环利用,形成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第二,研究新的饲料加工技术,提高饲料消化率,减少氮和磷等污染物的排泄量,降低环境污染,节约饲料成本。第三,继续开发沼气使用技术,将水禽粪便中的有机物质转换成清洁能源沼气,有效促进能源转换和资源再利用。第四,研究如何将水禽排泄物转化利用,相比于水禽粪便发酵后直接还田,将其进一步加工成有机肥施用,以减少原有化肥施用,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更具有经济和生态效益。
五、总结
关键词:草原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养殖业
新疆是我国的草原畜牧业大省,但是由于放养密度过大导致草原载畜量过高对草场生态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需要及时进行生产与生态协调工作,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
1草原畜牧业养殖问题
新疆在养殖业上相对其他省市自治区相对较为发达,草原畜牧业也是新疆的主导产业,在对新疆整体的农牧民经济水平提升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且长期沿用传统的放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生产质量降低了生产投入,但是过度的畜牧对草场也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没有科学根据草场中可食性牧草的生长周期进行畜牧规划,长期超载畜牧让整体环境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牧草种群的衰减和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的减弱对草原畜牧养殖产生了一定的阻力。
2适度规模养殖经营形式
针对草原畜牧业养殖现状,很多地区已经进行了适度规模养殖经营模式,适度规模养殖相对于传统养殖模式有着更好的生态协调性,并可以提升养殖规模和畜牧业生产力,可以说现阶段实施适度规模养殖经营模式对草原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也是绝对必要的,目前我国的适度规模养殖经营形式一共分为4种,分别是家庭牧场、股份合作、专业合作、产业化经营模式,针对这4种模式进行分析来提高对适度规模养殖经营模式的认知。
2.1家庭牧场模式
家庭牧场养殖模式有两种情况,分别是单一农户养殖和农合合作经营两种情况,这两种生产模式都是需要针对草场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生产需求进行结合,既保证畜牧业的生产规模和经济收益,又保证草原生态破坏减少有时间得以修复,不仅提升了生产集约化也逐渐对畜牧业进行整合进而完成现代化技术融合逐渐实现现代化养殖普及。
2.2股份合作模式
股份合作就是通过股份形式进行整体资源整合形成草地共享生产经营模式,通过草场经营的转换权进而完成股份收益可以有效的提升草场的利用率并可以通过草场经营权转让和抵押减少农民的顾虑,这种股份合作经营已经逐渐被普遍接受并且成为一种主流经营模式。
2.3专业合作模式
专业合作模式通过草场和并将养殖草场进行连接成片,在年底进行统一利益结算,具体结算方式按照投入股份和人力物力资源投入进行。
2.4产业化经营模式
产业化顾名思义就是产销一体的生产经营模式,这种一般比较少见常出现在大型畜牧企业,这种模式需要与当地的农户进行生产养殖标准统一有着很好的优势,但是存在投入成本大的问题,目前只占少数。
3适度规模养殖发展
3.1加强草原人力资源和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想要草原达到适度利用就需要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和机械化引入,这些方面都会严重破坏草原生态系统平衡,其次大部分草原人口依赖草场和畜牧业生活,需要进行生态移民工作加强商贸区建设和交通运输建设让草原人力资源和劳动力进行城镇迁徙再就业,可有效缓解草原的压力。
3.2完善草地资源的管理机制
就现在草原草地流转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流转成本高信息准确性差等等,这需要针对性完善草地资源的管理机制,相关部门进行严格的监管和评估保证信息准确公开,通过各个部门协调完成整体协调工作,让草地科学流转,这样既保证草场资源科学配置也促进集约化生产经营发展。
3.3制定相应的适度规模经营激励制度
需要逐渐对传统草原畜牧业进行改革转型工作,想要完成草原畜牧业的长效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政府进行政策制度扶持,并积极推出激励政策加强各地区的基础建设,对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牧民进行一定的经济扶持这样能有效带动整体畜牧业的发展形式。
4结语
【关键词】生态养殖;节能减排;畜禽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不断增加,畜禽养殖数量也急剧扩增,大量粪尿、垫料以及废弃物对养殖环境的空气、土壤、水质等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危害。畜禽生态养殖通过一定的技术和饲养管理,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和熟化等技术处理,循环利用于能源和农作物种植,既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也实现了农业、畜牧业自然循环、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
1.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1.1再生饲料
将收集的新鲜畜禽粪便通过烘干、高温灭菌、除臭、发酵、微波处理、化学处理等方式处理,经机械粉碎后,作为其他畜禽的饲料或饲料添加剂利用。据报道,鸡粪发酵处理后其蛋白质含量达50%;与适量玉米、麸皮和米糠等青贮后的鸡粪具有酒香味、营养丰富、含粗蛋白20%和粗脂肪57%,高于玉米等粮食作物,是牛、猪和鱼的廉价而优质的再生饲料。
1.2食物链饲料
利用畜禽粪便养殖蚯蚓、蝇蛆、蝇蛹和培育浮游生物等。将食物链条中的这些中间生物进行回收,作为畜禽饲料等,从而提高粪便利用率和利用的安全性。该模式具有方法简单、粪便利用降解效果好、二次污染风险小的优点。
1.3再生有机肥
在畜禽粪便中添加人工培养的微生物发酵菌株,促使粪便快速发酵,通过烘干、杀菌、消毒、粉碎、造粒、包装等一系列工艺的处理,生产有机肥料。该模式具有效率高、除臭效果好等优点,发酵后的生物有机肥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适用于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但是该技术投资大、工艺技术复杂,适合工厂化的规模生产。
1.4沼气能源
沼气能源生产是利用受控厌氧细菌的分解作用,将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经过厌氧消化转化,利用厌氧微生物活动将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为甲烷、二氧化碳和水,实现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沼气能源工程是实现集约化养殖粪便污染防治、对畜禽粪便污水进行工程化治理的一条主要途径。
2.生态养殖基本模式
2.1“种―养”结合型或“种―养―加”结合型模式
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等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是一种宝贵的有机肥源,施于农田后有助于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农作物的增产。
2.2“种―养―沼”模式
畜禽粪污在产生沼气的发酵过程中,粪便中的病原菌、寄生虫卵可减少95%以上。沼气用作能源,供做饭、采暖(如温室大棚等)、照明、发电。沼液是一种速效性有机肥料,用来浸种、浸根、浇花,并可对作物、果蔬叶面、根部施肥,浸种可使有壳种子的发芽率达98%以上,成活率可提高16%,用沼液作蘑菇的生物助长激素,不仅可以提前10d左右上市。提高产量15%左右,沼液喷施果树苗,能明显提高果树叶片的抗冻能力;沼液作为优质饵料,用以喂鸡、喂猪、养鱼、养虾等效果较好。沼液喂猪具有增重快(缩短育肥期25%左右)、成本低(节约饲料15%左右)、饲料转化率高等优点。
2.3“种―禽―林”模式
利用林树、果树间空地,进行家禽的放养,让其在林中自由活动,采食林间的杂草和虫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饲料,粪便还田。该模式益处有三:①养殖的家禽可以充分利用林地闲置空间生长,既可除草、灭虫,又可充分利用生畜肥增加地力,有利于树木的生长;②家禽在林地内生活,活动范围大,肉质好、无污染,养殖效益高;③林地内发展养殖业,节省开支,见效快、风险低、管理简便,是致富的好门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实现“三赢”。
2.4“种―养―果(林、茶)”模式
利用林园、果园、茶园空地,进行家畜圈养。粪尿分离后,粪便发酵生产有机肥,粪尿等经沉淀处理后用作附近果(林、茶)园的肥料。
2.5“种―养―菇”模式
是将畜禽粪便在阳光下晒干后粉碎或堆积发酵,以一定比例与粉碎后的秸秆等混合,制作成蘑菇的培养料。该模式使畜禽粪便中的营养物质得到了充分利用,种植蘑菇的废料还可以继续利用种植其他的菇类,或者还田种菜、种粮。
3.节能减排在生态养殖中的应用
3.1基本原则
3.1.1减量化
在畜禽养殖过程中通过干湿分离、雨污分离、饮污分离等技术手段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降低治理成本。如猪的饲养过程采用“改自来水冲圈为无水打扫,改滴供水为自动乳嘴式饮水,改稀料喂为湿料饲喂,推广“良种缩短饲养周期”等技术措施可减少粪尿排泄。
3.1.2无害化
将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控制环境污染。通常的做法是将粪便干湿分离,干粪经堆积自然发酵后用作肥料,污水经蓄粪池沉淀后,做到达标排放。
3.1.3资源化
通过制作有机肥、再生饲料等综合利用途径,减少污染物排放,如养殖场可建设沼气池和有机复合肥料厂或再生饲料厂,变废为宝。
3.1.4生态化
将养殖业与种植业、水产业、林业等进行有机结合,推广多种生态养殖模式,大力推行饲料、肥料的转化技术,提高农、畜废弃物的转化利用率,降低能耗,促进养殖业和农业生产的生态循环发展。
3.2具体措施
3.2.1畜禽饲养前期
①合理选址、合理规划、适度规模是防止畜禽养殖业污染的重要途径。在选择上应远离人口稠密区、远离环境敏感区;②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区),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场区建设必须做到:畜禽粪肥资源综合利用措施及污染防治设施在畜禽养殖场投入运用的同步落实;生产区、生活区、管理区相互隔离;养殖场的排水系统应推行干湿分离、雨污分离、料水分离的方法,减少污水浓度和排放量;设置防渗处理工艺的畜禽粪便贮存设施,防止污染地下水;③提倡发展中小型集约化养殖场,有计划地推广生物发酵舍零排放技术。
3.2.2饲养管理期间
①节约用水、减少液体肥和污染物排放总量。鸡场、猪场宜采用饮水器,以降低饮用水量的浪费和污物排放量。采用节水型的圈舍清洗方式,降低用水量,减少液态水粪的形成,减少养殖场污水排放量;②通过营养调控降低畜禽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排出量。在饲料中合理使用合成氨基酸、植酸酶、益生素和非淀粉多糖(NSP)降解酶、有机微量元素、除臭剂等,以相应地降低粪尿中氮、磷、不可消化营养素、微量元素的排出量,以及有害气体的产生;③做好固体粪肥、畜禽场污水、臭气处理。
4.结语
生态养殖效应体现于畜牧业生产,不是简单地扩大畜牧生产数量,而是要在养殖畜禽品种结构布局、调整、区域性发展上科学规划,重点发展特色型、节能型、生态型、适合规模型、市场适应型的现代养殖企业。着力改进养殖饲养工艺,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能源,减少和降低畜禽粪便废弃物的排放和污染;采取生物有机肥、饲料生产、沼气发电等综合技术无害化处理和利用养殖废弃物,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的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技术与成效
1.1创新种植模式促进农业增效云和县属浙南山区,山多地小,造成本区域具有明显的垂直性气候差异,山区气候特征明显,形成了光、热、水、气不同的生态环境特点,为创新种植模式提供了生态环境条件。按照创新模式、产业循环发展的要求,推广轮作、间作、套作等农作技术和农牧结合、粮经结合等农作模式,研究示范推广了稻-鱼﹙鸭﹚、耳﹙菌﹚-稻、稻田养鸭、稻田养螺(甲鱼)、稻药轮作、果药套种等多种农作制度,年均推广耳-稻轮作面积150hm2,稻田养鱼230hm2,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其中耳-稻轮作栽培模式、浙贝-水稻模式分别获丽水市十佳和十佳优秀农作制度新模式。
1.2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根据减少农业投入品减轻农业污染的要求,实行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和清洁化生产,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规范农业生产和使用农业投入品。云和县年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5340hm2,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314hm2的73%。推广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和水稻统防统治面积1600hm2,通过推广应用生物、低毒、低残留农药,2013年化学农药单位面积使用量较常规减少20%左右,病虫危害损失率下降5%以下。据调查,水稻统防统治实施区全年平均用药防治3次,667m2农药用药量(有效成分)为258g,常规区全年平均防治5次,农药用药量为319g;水稻统防区平均节约工资84.1元;统防统治区平均667m2水稻产量497kg,比常规区增产9%;水稻统防统治实施区比常规区667m2节本增效124.5元。
1.3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三品一标”认证按照质量安全、环境生态的要求,实行农产品安全、绿色生产。以提升品牌公信力为主题,围绕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加强“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企业生产管理、产品认证和证后监管开展工作,实行“三品一标”(一标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3年,云和县通过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整体认证)1160hm2,通过“三品”认证的农产品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个、有机食品1个。开展“三上墙、两规范”,即安全责任制度、内检员责任制度、质量安全承诺书要上墙,生产记录、农资管理要规范。
1.4做好畜禽粪便处理促进畜禽清洁养殖为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加快推进“五水共治”,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根据云和县委《关于全面实施“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要求,编制了《云和县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调整了云和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出台《云和县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方案》,按照畜禽养殖“减量化、规模化、生态化、无害化”的原则,对全县范围内的所有畜禽养殖场进行整治。通过建设沼气池或格栅式厌氧沉淀池,利用农田、园地、林地等就地和异地消纳畜禽排泄物等措施,使沼液和污水进入氧化塘,畜禽养殖场达到了雨污分流、干粪收集、固液分离等生产工艺标准。逐步实现养殖场排泄物达标排放。
1.5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和沼液(渣)综合利用近年来,云和县积极推广农村沼气建设,把农村沼气项目与“千万工程”、村庄整治工程、农村污水治理等紧密结合,实现了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以“一池三改”(沼气池建设与改造圈舍、改造厕所、改造厨房同步设计、同步施工)的模式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到2013年底,全县共建沼气2543户,服务网点31个。年处理养殖污水15.3万t,年产沼气100万m3,年提供沼渣沼液肥2.5万t。通过引导和扶持养殖户走向养殖-沼气-种植为主要模式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为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1.6实施生态循环农业项目促进生态农业发展为进一歩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标准化和经济生态化。农业部门积极争取生态循环农业项目,2012-2013年向浙江省农业、财政厅争取生态循环农业项目11项,争取项目资金280万元,2014年储备生态循环项目5项。通过项目实施,提高了云和县畜禽排泄物、作物秸秆、食用菌废菌棒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0.7万t,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2.56万t。
2工作措施
2.1加强组织领导云和县农业部门成立农业水环境污染治理领导小组,农业局领导任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加强对县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的领导。以农业生态能源办公室为主,成立农业治水办公室,农作站、质监、畜牧等相关专业的技术骨干为成员,负责规划、指导全县农业治水各项工作。
2.2制定方案整治农业水污染根据浙江省农业系统水环境治理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及云和县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结合云和农业发展实际,制定云和县农业水环境治理实施方案,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农业治水目标、任务及措施,有计划地开展农业水环境治理。
2.3政策激励积极推进农业水环境治理2007年以来,云和县出台的云和县粮食生产意见,明确对水稻开展统防统治给予600元·hm-2补贴,对全年统防统治33.3hm2以上的合作组织财政再给予150元·hm-2的奖励,有力地推进了统防统治工作和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应用。云和县政府出台了《云和县农业产业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关于全面实施“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云和县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等政策措施,有力地推进了水环境保护和治理,通过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使畜禽养殖逐步达到水污分流、干粪收集、固液分离等工艺标准。
2.4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认真总结和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好做法、经验和好模式,以生态循环项目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生态循环示范项目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生态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
3问题与讨论
进入21世纪,山西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大规模开展生态建设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雁门关地区生态养殖产业的建设,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模式,雁门关地区可用于家畜饲料的作物种植面积达10万hm2,占种植业的15%,使得其产业结构得到了有效调整。同时畜牧业标准化养殖小区从无到有,养殖方式从零散粗放式到规模集约化发展,大力推进了雁门关地区生态养殖事业的发展,摸索出了一条稳定、协调、快速的生态养殖发展之路。理清发展的思路就能提升发展的速度。瞄准生态养殖发展的“软肋”,雁门关生态养殖在建设中因势利导,遵循“种养结合、集约发展,立体开发、循环利用”的思路,形成了统一规范布局,统一圈舍建设、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的规模化发展模式,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养殖发展道路。(1)建立了责任明确的工作体制。雁门关生态养殖经济区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明确个人的分工和职责任务,把生产建设内容具体化使得工作效率极大地提高,保证了生态养殖事业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成立了由主管农业的相关领导担任组长的生态养殖区领导小组,畜牧、发改委、财政等有关部门参与,并定期召开领导组会议,及时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共同协调,相互配合,整体推进,形成了强大合力,极大地推进了生态养殖建设的发展。二是强化领导责任,在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基础上,县主要领导要亲自安排部署,分管领导深入一线组织推动,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细化任务、落实责任,确保了建设任务顺利完成。三是强化考核奖惩,把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上级的文件精神,严格地执行相关的政策。在落实国家和省里出台的各项政策的基础上,雁门关生态养殖立足于发展实际,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创造了优良的发展环境,实现了率先发展的目标。初步建立起政府搭台、部门组织、群众唱戏的组织分工模式。(2)农业生产与生态养殖协调发展。雁门关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脆弱的农业生态环境,为了加快生态养殖建设发展速度,提高本地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在雁门关地区开展了一系列与生态养殖区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活动。如:小流域综合治理,通过植树植草改善地区植被覆盖,治理各地的水资源等,形成了“一行柠条、六行苜蓿”雁门关地区特有的饲草料种植模式,牧草种植实现了规模化、科学化、集约化发展。同时,试验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大力发展优良牧草品种,发展优质牧草,与此同时,结合养殖规模、劳动力数量,部分农作物用地改变为饲草料种植地,实现了农业与畜牧业的协调发展。(3)以重点工程为龙头,带动畜牧业的全面发展。依托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工程,引导零散小规模的养殖场户向集约化、规模化的标准型养殖方式发展。目前,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覆盖全区60%以上的村庄,养殖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严格执行国家有机、绿色、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标准,并逐步与国际接轨,在部分县区建立了出口肉品加工企业,全面提高了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4)完善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发展方针,本地围绕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联合山西省农科院、山西省农业大学及相关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开展了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通过关键技术解决,提高了区域畜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推动了畜牧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支撑与技术服务体系。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4点:一是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作用;二是推广了一系列实用科学技术,主要包括合理调配饲料喂养、牲畜快速增肥、隔离喂养、草料加工等先进技术;三是加强了无害化处理畜禽的技术;四是对生态养殖人员和基层干部群众进行了技术培训。
2促进雁门关地区生态养殖建设的建议
2.1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和管理力度
要发展良好的生态养殖经济,就要依托当地区域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方式筹措投资资金,加大对雁门关地区生态养殖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生态建设、强力推进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用自身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的资金投入,保障生态养殖经济区的发展。
2.2创建品牌以建立信誉体系
通过打造自主品牌,吸引外部投资,扩大经营规模与品牌影响,逐步建立安全、优质的肉品信誉体系,推动雁门关地区乃至全省畜牧业的高效发展战略的实施。
2.3创新发展长效机制
雁门关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恶劣,限制了其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要使雁门关生态养殖建设平稳、快速地发展,就必须在发展过程中摸索出一条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创新机制。一是创新领导机制,能够发挥各级领导对资金的引导作用,优化雁门关地区生态养殖产业的融资环境。二是改变投资机制。在建设生态养殖经济区时,不能单一地仅靠政府资金的投入,要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优势,多元化地进行筹资,保证雁门关地区生态养殖建设的顺利进行。三是管理机制的完善。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就是要建立一个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管理制度,如股份制、合作社大户负责制等都是有效的管理机制,结合当地特色,选择合适的管理机制,就能极大地促进生态养殖的建设。四是考核机制的创新。制定相关的制度政策,要求各地区严格地执行,并对其进行不定时的突击检查,同时组成专人小组对其进行严格的考察验收,保证生态养殖建设的顺利进行。
2.4加大技术研究与科技成果推广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