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8:53: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新闻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中西方新闻传播差异成因分析
纵观古今中外的新闻史,新闻学作为一门研究新闻传播活动及规律的科学,中国和西方的新闻传播既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又在变化与发展中具有各自不同的形态与特征。这种共同性与差异性,正体现在中西新闻的报道及写作理念之上。中国与西方各国,对于新闻传媒都无一例外地进行着必要的社会调控,其中有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国情、文化体制、社会发达程度、新闻事业发展进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西方对于新闻传媒的理念认识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中西新闻传播理念比较
新闻报道是大众传播者利用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加工,向受众传播信息的一种活动。中西新闻传播报道理念的分歧在于新闻报道的观念不同,新闻报道观念是人们关于新闻报道的一系列看法、观点的累积和整理,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加工之后的价值取向和思维定式。中西方都强调在新闻报道中要用事实说话,但就这一点,双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
首先,以体育赛事报道为例。中方以夺金牌为中心,紧紧围绕金牌的意义而论,运动员是叙述整个事件的线索。赛事以赛场的运动员为主,紧紧围绕赛事进行写作。赛事中“不会再有任何闪失,不会再给对手任何机会”等主观性的语言极富有情感煽动性。而西方报道则就赛事而论,紧紧围绕运动员而写,突出选手的个人成绩,也报道了赛事奖金。即使有对比赛发展的预测,也依旧以赛事为主,不脱离运动员。
其次,就新闻的真实性而言。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中西方都将新闻的真实性置于重要地位,但在表现手法上双方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善于从整体来看待问题,新闻报道更多的是关注事件整体概貌而非事实细节的真实,从更广阔的视角去考察事实、挖掘事实的内涵和意义。而西方国家注重的是事实,强调事实的客观性。西方新闻报道经常将真实性与客观性联系起来考察,以事实报道为其核心,强调客观中性的立场。
二、中西新闻写作理念比较
新闻写作是一个思维的运作过程,由于受到的文化传统影响不同,一个记者的认知结构决定了他思维方式的不同,从而使新闻作品写作特征不同。
就“新闻文体”而言,“新闻文体”是新闻的体裁、样式,是媒体传播的新闻报道的具体而又不同的载体形式,是新闻事实在新闻报道中呈现出的信息内容、表达特色和结构方式的整体形态。受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影响,加之新闻事业所走过的道路不同,中西新闻界对新闻文体的认识亦有很大不同。中国的写作文体分类严密琐细,各种选材方式、结构、语言、风格都有明确界定,要求记者写作时必须合乎文体规范。而西方的新闻写作相对而言在文体的分类上比较宽松而广泛,各种文体之间交融流通,不拘一格,在文体探索上锐意求新,不受陈规束缚。
就新闻写作的侧重点而言,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西方文化重科学和宗教;中国文化重统绪,西方文化重分殊。在人物写作上,中国记者重在以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心理表现人物,旨在告诉读者人物有什么意义,达到群体精神的代表高度,而西方记者重在从人物外在的动作、服饰、语言等刻画人物灵魂,旨在告诉读者人物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是一种个性的张扬。
三、中西新闻文化差异比较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或群体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是其理想、价值观、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的总和,还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是构成人的行为准则的重要方面。文化差异可分为两种性质:一是时代差异;二是非时代差异。
从时代差异上来说,主导性力量的来源不同是中西新闻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中国新闻文化始终是由社会统治者主导的,新闻传媒事业始终以其强烈的政治色彩归属于社会统治阶层,融入到国家的政治文化框架之中。西方新闻文化则是一种由社会监督者主导的文化,“对政府实行舆论监督”、“分析并解释复杂问题”则成为了其最有价值的传播内容。
从非时代差异上来说,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西方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对立的关系。中国新闻报道极少写毁灭、死亡、绝望,而代之以人民群众与灾难斗争的乐观精神及抗灾救灾的英雄气概,并以此来凝聚公众注意力。对个人独立性的肯定使西方新闻媒介得以独立于政府之外,从而具有自己独立的社会地位。
通过对中西方新闻传播差异的成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不同背景下新闻报道活动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传统的新闻报道观念是在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下发展的结果,当前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客观上要求文化的再造和创新,只有文化价值观的融合和超越才能带来新闻报道观念的变革,也才能带来新闻报道实践的真正创新。
参考文献:
[1]师全民,陆相欣.浅谈中西文化传统的几点差异.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2]张莉.中西文化传统与新闻传播.国际新闻界.
1中西方新闻传播写作理念比较
新闻写作的过程其实是作者在进行思维活动的一个综合过程,写作是与文化的氛围息息相关的,一个人从小接受怎样的文化就决定了他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这也是导致中西方新闻作品写作特征存在差异的原因。传统的中国文化重人、重道德和艺术、重人伦、重统绪;而西方文化则重物、重科学和宗教、重个人自由、重分殊。在新闻报道写作的方面,中国的记者喜欢深入对方人物的情感世界,擅长于用人物的心理、感情以及思想来表现和刻画一个人物形象,主要向受众传达人物的表现意义,可能是代表着某一特定的人群,这也是中国人民群体精神的一种体现。然而西方记者在撰写新闻稿件的时候最注重的是人物的语言、服饰、动作等等,他们更加倾向于通过对于人物的细节刻画来向观众展示人物的性格,这也是西方人个性张扬的一种体现。可以说中国的人物类的新闻报道都是散发着较为浓郁的时代气息特点的,因为他们总是以一种时代精神的风貌来设计人物报道的起点和终点。并且从人物的内心精神风貌出发,从不同的,将人物的描写更加文学和艺术化。中国著名新闻学者穆青曾经说过:“这种和英雄人物思想感情上的息息相通,水融,有时是掺着血和泪的。它往往产生一种无论如何都抑制不住的冲动和激情,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甚至简直是一种魔力。”在西方的人物报道中,常常是将人物的个性化特点作为报道和体现人物的起点和终点,这样的报道形式会突出人物个性鲜明的特点,通常是以描写动作、冲突等细节性的方面取胜。曾经有一位名记者马列根说过:“要有戏剧性!要有戏剧性!”美联社的名记者雷尔迈•莫林也曾经说过:“你要收集有关细节,如面部表现、音调、姿势等。”正是由于这种观念主导的原因,许多西方记者在采访人物的时候经常会忽视掉被采访者的主观存在,这样的报道给观众就会带来一种无视叙述者存在的感觉。这些问题在西方的一些有名的报道比如说《访基辛格》、《“老报童”罗伊去世了》等中都有明显的体现。中国拥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在写作文体上也是纷繁各异,对于不同的选材,它的结构、方式、语言和风格的运用也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和界限。在中国的几十年的新闻实践中,曾经一度、流行的“新华体”凭借着简便、精确、完整、朴实的特点深受大众的喜爱。但是这种也会有它的缺陷,由于各种文体上的限制太过于清晰,就造成了通讯稿就必须有通讯稿的样,消息稿就必须有消息稿的样,特写也就必须是特写,这样就给新闻稿件的写作造成了一个难以逾越的局限性鸿沟。对于文体的分类而言,西方的规定就比较宽泛一些,没有对某一种特定的文体给予太多的限制,而是主张各种新闻写作的体裁能够相互之间交融沟通,取长补短,冲破常规的束缚,追求更具创新形式的新闻报道方式。
2中西方新闻传播的立意和选材的差异上
2.1新闻传播立意的差异
新闻写作不仅仅只是单纯地记录,需要注意的是一份好的新闻稿不仅仅能够全面深刻地概括社会发生的热点新闻话题,同时还能体现作者的态度和思想。这一点体现在新闻稿件的写作上就是一个提炼主题,表情达意的过程,通常每条新闻背后都会隐含着一定的社会热点话题和意义,而报道本身的目的就是要向大众说明其中的问题。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国家在社会体制、政治制度以及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就决定了新闻立意的不同: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闻事业都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体制所维护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才是新闻报道的重点。而西方则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以及资本主义下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西方社会在经济发达所带来的物质享受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也有关于生存的恐慌,以及生命的威胁。所以在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在丰裕的物质环境条件下,生存的自然空间、人类的居住环境以及死亡的威胁都是新闻工作者作为敏感的问题。
2.2新闻传播选材的差异
新闻材料具体来讲就是记者通过走访从而得到的各个形态、各个侧面的信息。新闻选材就是在这些备用的新闻材料之中选择有用的新闻事实材料。对于新闻选材的核心就是新闻工作者要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来判断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将一般事物和有价值的新闻事物做到心中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对于新闻事件的选材上,中国普遍关注的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社会化问题,而西方媒体则将镜头聚焦在那些消极、悲观、血腥、刺激、狂热的事实材料。4结语新闻报道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所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方面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新闻报道的发展在今后要努力冲破这种文化上的障碍,使得新闻报道更具活力和生机。
作者:向风单位:南京晓庄学院
关键词 生态教育理论;新闻学科;范式;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1-0030-02
新闻学研究在国外已拥有独立的学术地位,在我国方兴未艾,但已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由于新闻学研究还在初始阶段,所以学术界对新闻学及其学科褒贬不一,新闻学的地位也得不到应有的肯定,由于观念的问题,使新闻学理论发展陷入不利状态,其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1我国新闻学科发展的基本现况
1980年是新闻学值得纪念的日子,上海的复旦大学,率先开设了传播学课程。至1983年,全国共发展新闻传播教育机构14家。经过12年的努力,1992年全国新闻学类院校达52所,其中新闻学类专业共开设77个。据国家教委数据表明,至1996年底,全国共有新闻类本科专业院校55所,专业点增至88个。自1995年起至1999年,在88个专业点的基础上又增加58个。此后,以国家高校扩招政策为契机,新闻学专业逐渐走向昌盛。据1999年统计表明,全国新闻学类专业院校达60多所,专业点增至140多个。教育部于2001年,正式批准设立传播学本科专业。此后5年,专业点增至335个。2005年至2006年,新增专业点202个。
2009年,全国设有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院校300多家,专业点达到新高,为881个。按专业划分,其中广告学323个,新闻学267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88个,编辑出版学共有64个,传播学31个,媒体创意为4个。以上数据为国家备案的院校,不包括民办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点。新闻学研究生教育领域,始于1977年,设有新闻学硕士点的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复旦大学等。自1985年起,人大和复旦开设博士点。1997年传播学的硕士点也开始授课,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也随后成立。此后几年,进入新闻传播学类学习的研究生越来越多。2005年,全国有权设立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的单位15家,至2008年,增至45所大学,具有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的大学为12所。
如今,全国现有的传播学硕士点已达60所之多。共有新闻学硕士点60个、传播学硕士点63个;拥有新闻学博士点10个、传播学博士点9个。笔者专注于中国传媒大学,1998年,始建1个硕士点,2004年,硕士点为8个,博士点为7个,而2007年,硕士点增至14个,博士点为9个。从招生人数分析。数据表明,全国从事新闻传播类专业学习的大学生,1992年,人数近1.7万,2005年,飞跃为12万多人,当前,已超过16万人之多。分析发现,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招收研究生1,346人,是十年前的18倍,而新闻传播学类研究生,是十年前11倍。
2当前我国新闻学科发展的环境因素分析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文化与社会都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新时期,这给新闻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并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2.1宽松的媒体环境为新闻学科发展创作条件
所谓新闻,是政治的附属物,换而言之,也可以说新闻传播是民主的一种表现。新闻传播离不开民主政治,二者缺一不可。新闻传播,是民主精神的体现,新闻自由,是一个政党民主的延伸和拓展;新闻传播是领导者的代言,是其实现民主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敢于为民主自由发言的媒体。新闻传播体现民主是其职能所在,也是其应有的品质,新闻传播本质是传播民主,弘扬国家民主政治建设是新闻传播的价值所在。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党和政府的共同心愿,国家的政治民主是大势所趋,是时代的需求,和谐的民主政治氛围,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随着党和政府对民主政策的进一步深化,新闻工作环境越来越宽松,行政干预越来越少,媒体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新闻传播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信息传播越来越迅速,舆论监督的功能也越来越完善,宽松的政治环境是新闻传播的沃土。“信息公开”、“社会民主”、“舆论监督”是国家民主的进一步体现。信息公开,赋予了群众的知情权和交流权;社会民主,是一个国家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保障;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的权利,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有促进作用。
2.2报刊新闻活动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验
随着的召开,全国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迈入了新台阶,这给新闻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新闻业的规模不仅从量上还是从质上都得到了提高。而且新闻思想与理念,以及报道的方式方法,甚至是管理制度方面都在不断改革中得到了提高。使新闻传播事业越来越具有科学性与规范性,具有理论高度,在获得丰厚的效益的同时,也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围绕都市报为中心的主要媒体与时展接轨,并关注社会、以市民为出发点,注重读者感受;对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细致的策划;重视社会对媒体报道的反馈,在把握新闻导向的情况下,利用市场经济的发展机遇促进报业飞速发展。此外,广播电视行业借助市场发展的大好形势,根据受众各自的需求,进行客户归类,并有针对性地策划出受大家满意的节目,同时进行频道与栏目类型的划分。并策划出经典节目或者经典栏目,获得关注与利益。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业表现出其强大的创造力,这些经验是一种珍贵的积累,已经成为新闻学珍贵的养料,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的构成有着深远意义。
2.3良好的学术氛围为新闻学科建设搭建理论架构
众所周知,宽松、浓郁的学术研究氛围,是研究成果的发祥地,也是其发展的平台。新闻学的发展,需要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政治环境。目前,我国新闻学研究的环境呈现新的风姿,随着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新闻学也步上了大舞台,博采众家之长,吸纳国外的先进理念,在完善中求发展,成效显著。
3 我国新闻学科建设导入生态教育理论的必要性
3.1“新闻无学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肃清
在新闻学悠久的发展历史中,新闻无学论的观点是一大阻碍,束缚了其发展进程。部分人将新闻学与政治学同等看待,部分人错误地将其归为文学,部分人觉得新闻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没有形成学科的必要……众说纷纭,但大多都觉得新闻学是没有什么知识含金量的,不可能像别的科学一样独立进行研究与学习。即使相关学者不断努力,为其争取到国家认可的学科地位,但,新闻无学论的观点已经根深蒂固,很多人依然不能正确认识新闻学的意义与价值,这一点真让人匪夷所思。
3.2飞速发展的传播学给新闻学带来的冲击与影响
这几年,传播学的发展态势迅猛,这无疑带给传统新闻学很大的影响。究其原因,首先,主要是传播学中较为深刻地探讨了社会共同性,应用较为广泛,在社会中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与关注度。相比之下,新闻学一直专注于本职学科,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其次,研究传播学的精英越来越多,并且硕果累累,使学术界认同的同时,也被社会关注。不少学者去欧美和其他地去进行了深造学习,并在相关的新闻院校成为了主力,甚至是骨干,综合多方面的因素,传播学的声势不断扩大,尽显其光芒的同时,也给新闻带来不小的冲击。
3.3传统新闻学在理论创新方面难有突破
新闻学的探索之路发展至今,是通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形成的,然而在突破与创新方面似乎很有局限。而且,新闻学这一学科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极具政治性的,政策方面的束缚较多,从理论方面进行创新是不容易的。所以,新闻学的探索之路明显放慢了步调,甚至是在原地踏步。导致部分研究新闻的学者选择转行,重新选择研究传播学。也有人不得不成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双学科研究者,还有部分人期望通过对两种学科交叉性的研究,寻找到理论方面的新破突。多种情况的出现让新闻学的研究队伍不断缩水,而研究单位也在逐步减少,对于新闻学来说,这无疑都是不良趋势。
综上所述,制约新闻学发展步伐的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使人们忽略了新闻学的意义与价值,甚至有人指出,新闻学应该归为传播学,或者变更为新闻传播学的新学科。笔者认为,新闻学暂时遇到一些发展难题,但绝不能否定这一学科的理论深度与科学内涵,从它自身的发展轨迹与理论积累。如果相关学者能够对其加以重视,并不断深入探索,拥有坚定的信念,新闻学必将会得到新的飞越的发展,并且形成与时代相协调的,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相一致的新闻学,更为完善成熟的理论体系必将会被确立。
4生态教育理论指导下我国新闻学科建设体系建设的途径
4.1重视新闻实践,丰富新闻学科建设的内容
新闻学的根本是联系实际。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实务,以及新闻方法论等课题的基础,都建构在实际的基础上。新闻工作,要有敏锐的视角,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所以新闻学科的建设,要与新闻实践紧密联系。从新闻发展史分析,新闻学术界、新闻实务界,以及新闻教育界,处在一个平面,是一种补充、互为合作的关系,因此诞生了很多新闻学家,同时还是新闻教育家,多项学术成果的交融,促使新闻实践经验,与新闻学理论融为一体。理论、实践、服务三点一线,付诸于新闻工作中,这也是新闻工作的大趋势,和时代要求。
4.2提升理论研究水平,为新闻学科建设营造学术氛围
分析新闻学科受到批评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基本概念、范畴,以及核心体系学科体系的缺失方面。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新闻学研究起步晚,发展慢,理论和概念不够清晰,有学者称其有“拿来主义”倾向,这个缺陷始于近代中国的新闻学术研究中,这与当时的社会有直接关系,政治功用也是当时新闻界的一个特征,新闻学研究多侧重于实践领域的分析和总结,对于新闻理论研究少之又少,这也是新闻学理论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而解决学科的制度化问题是当务之急,每一个学科都有共同点和差异,在社会现实研究中,内容相近的学科之间,也存在着很多不同。所以说,要以学科理论为基础。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学科也日新月异,新闻工作者可以迅捷的得到第一手消息,无论概念建构,或者站在方法强化角度,都可以与其他学科平等对话或交流。
4.3创新新闻写作文体,紧密联系群众实际
生态新闻是时下的新闻热点,是人民群众热切关注的一项大事,所以在生态新闻的处理上,要立足分析性、思辨性于一体,语言凝练,通俗易懂,具有一种导向作用,题材可以分为:短消息、专访、群众来信、连续报道、评论、照片等,形式可以多样,诸如组织专题、图片、专栏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有助于增加生态新闻的凝聚力,能迅速提升生态环保的热度,以满足公众的阅读需求。新闻照片要有代表性、个性,达到一目了然的宜传效果。新闻传媒的目的是引起公众注意,求得群众的反馈,所以,在进行生态新闻的报道时,要力求形式多样,比如:报纸宣传、电视新闻、固定栏目、连续报道等,还可以与群众互动,就生态问题展开讨论,扩大生态的影响,以及生态问题对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作性。
5结论
生态新闻是新闻百花园里的奇葩,在祖国建设的时代大背景下,必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总之,新闻学科是个需要与时俱进的学科,既要顺应新时代需求,还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是民族发展的新举措。构建新闻学理论体系,为我国新闻事业做出贡献,是每一名新闻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立新.新闻编辑学应用性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2]冯.当前高校新闻教育现状及其改革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3]赵振宇.试论新闻学博士生的专业动手能力[J].国际新闻界,2006(4).
[4]陈华明,赵欣.论新闻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8).
[5]黄芝晓.回归本源与时俱进――关于共建新闻学院的理论思考[J].新闻大学,2002(1).
【关键词】经济新闻 新闻策划 品牌意识 团队精神 运行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报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经济新闻已成为党报新闻工作的重中之重,与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共同构成了党报新闻宣传报道的三大支柱。在以经济建设中心的大背景下,通过经济新闻反映经济生活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的新经验、新举措,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党报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与此同时,当下,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发展迅猛,媒体格局发生巨变,对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构成严峻挑战。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媒体环境下,走上“突围之路”的传统媒体必须知己知彼、错位发展,在深入挖掘新闻资源上做文章。作为实现新闻资源“增值”的一种最为有效手段,新闻策划越来越受到传统媒体的厚爱。
新闻策划对于提高新闻质量、增强传播效果、强化舆论引导和提升媒体形象,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新闻策划已成为党报做好经济新闻报道的一项“利器”。
一、关于新闻策划的定义
说到经济新闻策划,首先要对新闻策划有一个清晰认识。
广义的新闻策划——新闻传媒的形象策划,它包括传媒发展战略策划、传媒营销策划、内部管理机制策划、广告策划以及媒体的风格和定位策划等。
狭义的新闻策划——新闻采编策划,指新闻工作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最好传播效果,对新闻事实的报道所作的设计与规划,也就是对将题材重大的新闻事实的谋划。
从新闻策划类型上看,可以分为预见性报道策划和不可预见性报道策划。前者一般计划性较强,以马鞍山市为例,如行政区划调整、建设小康社会、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宁安城际铁路等重大选题策划,要求报道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整个策划比较复杂。后者主要是突发性事件,比如暴雨、台风、雪灾等自然灾害,往往面临时间紧、头绪多、变化快等客观困难,要求采编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快速反应能力。
经济新闻策划是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发展这个中心,通过组织开展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的报道,关注经济生活,解读经济政策,分析经济现象,破解经济难题,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为读者提供优质丰富的新闻产品。
二、经济新闻策划大有可为
在信息爆炸式传播的环境下,对于经济新闻报道,读者已不再是以前的简单吸收,不仅要求报道准确、及时,而且要求内容上求深、形式上求活,更喜欢多层面、多角度、有观点、有特色的新闻。更好满足读者需求,要求我们在经济新闻报道过程中,必须将新闻策划摆上重要位置。党报做好经济新闻策划,不仅可以更好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促进地方经济提速、提质、提效,还可以更加贴近读者、吸引读者,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影响力。
与此同时,随着时政新闻报道的改进,领导活动、会议等时政新闻无论是发稿数量,还是稿件篇幅都在逐步压缩,这样便带来两个方面的变化:既一定程度上让出了宝贵的新闻版面,又保证了开展新闻策划的采编人员力量。这为各级党报特别是地市级党报开展经济新闻策划带来了利好。
相比其他媒体,党报最大的特点就是权威性,建立了严格的把关制度,在读者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认可度,这种特有的地位以及在新闻资源整合上的优势,为党报开展经济新闻策划创造了良好条件,可谓大有可为。
从马鞍山日报近年来的经济新闻策划工作实践来看,在做好常规性报道工作的同时,以新闻策划为重要抓手,组织实施了“新春看新区”、“破要素瓶颈,促项目推进”、“一基地四园区”、“科学发展看钢城,成就辉煌迎盛会”、“项目提速,工作提效”等一系列重点经济新闻策划,做到了重大事件不缺位、热点问题不失语,取得了良好的策划效果,也受到了读者的普遍好评。同时,通过这些新闻策划的实施,既锻炼了采编队伍,又为今后积累了很好经验。
三、注重树立品牌意识
新闻策划是提升新闻媒体传播力、公信力、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树立品牌意识,是我们做好经济新闻策划工作的必然要求。
着眼于树立品牌意识,我们要对经济新闻策划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认真的对策分析。
真实是前提。“新闻策划”绝不是“策划新闻”,两者截然不同。经济新闻策划必须以新闻事实为依据,来源于客观经济生活,要忠于事实,反映事实,绝不能主观想象、闭门造车。在经济新闻策划过程中,我们必须严守真实这条底线。
导向是关键。党报是,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开展经济新闻策划,我们必须以清醒的政治头脑,始终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找准党委政府关心、群众关注的结合点、共鸣点,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创新是灵魂。新闻策划本身就是一项创新的工作,创新是策划的生命,往往一个好点子可以成就一个好策划。视角独特、文字生动、版面美观,一个富有新意的新闻作品,能牢牢吸引读者的眼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从报道选题到报道角度,从写作文风到排版方式,经济新闻策划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创新,要努力在报道深度、广度上做文章。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才能收到更好的策划效果。
四、充分发扬团队精神
经济新闻策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新闻选题、报道方式、编排形式、报道时机等诸多环节,往往涉及采访、编辑、校对等多个部门,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很多时候,一个成功的新闻策划背后,一定是有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
一些地市级党报,在新闻策划上引入了现代企业管理手段——“项目制”。所谓“项目制”,就是明确项目牵头人,牵头人不受部室限制,在采编部门“招募”记者和编辑,组成一个临时性的项目组。在项目组,以牵头人为主导,对选题、采编、版面实行统一运作,做到任务到人、分工明晰、责任明确,实现策划、采编、出版的无缝对接。通过实行“项目制”,采编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工作效率也显著提高。这一好做法值得学习借鉴。在马鞍山日报过去一些大型经济新闻策划报道中,我们也多次尝试采编联合作战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报道效果。
未来,我们在开展经济新闻策划工作上,要更加注重打造一支充满合作精神的团队,加强分工合作,避免各自为政,整合采编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五、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新闻策划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有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作保证。一个好的机制,不仅能有效激发采编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更能为新闻策划走向常态化提供坚强保障。重点是要建立良好的采编沟通交流机制、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要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新闻策划是采编部门整体思想的反映和集体智慧的体现,策划的终极目标,是要把最好的新闻产品提供给读者。因此,在经济新闻策划组织实施过程中,记者和编辑缺一不可,双方沟通是否顺畅,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质量和策划效果。
具体来说,对于重大经济新闻策划,编辑要提前介入,参与选题的拟定和报道的策划,并为记者采访提供建议和要求;采访过程中,记者要主动向编辑反馈信息,以便于编辑及时调整稿件编排思路;报道见报后,采编双方还要对策划得失进行认真总结,不断提升策划质量和水平。
要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新闻策划是非常消耗人的心智和精力的一项工作,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采编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从“要我策划”到“我要策划”的转变。
具体来说,作为新闻单位自身来说,对于成功的经济新闻策划,要从难易程度、新闻价值、社会效果等多个方面,给予参与策划的人员一定奖励。同时,积极开展年度优秀经济新闻策划评选活动,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①蔡雯:《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②宋占禹,《用创新策划提升党报影响力》,《新闻战线》,2006(5)
③张萍辉,《“策划”是做好新闻节目的有力武器》,《新闻天地》,2009(1)
④潘建中,《重大主题报道创新三问》,《新闻实践》,2012(11)
关键词:新闻语言;规范汉语;新闻工作者
中图分类号:H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263-02
作为语言传播的重要窗口,媒体对汉语的规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新闻界存在某些语言滥用的现象,既造成了新闻语言的混乱,也干扰和冲击了汉语普通话的规范使用,已经危害了汉语语言的健康发展。要保护母语,拯救汉语,规范汉语,新闻媒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努力做到“咬文嚼字”。语言文字是心灵和思维的窗户,是新闻媒体与受众等传播对象之间互动和实现传播源巨大社会效益的最直观的交际工具。无论当代信息媒体的通讯传播手段多么超前先进,也都不开语言文字在书面上的最具传递性能的符号化特征。一个新闻工作者,在获得第一手珍贵的新闻线索、掌握丰富的自然社会科学知识、系统的新闻理论的基础上,还需掌握高超的新闻写作技巧和精湛的遣词造句语言艺术,很多新闻作品的成功正源于此。
一、新闻媒体有着规范汉语的先天优势
除学校教育外,新闻媒体是最重要的语言阵地。无论是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还是互联网络,语言文字都是其重要的传播手段。调查显示,截至2006年,全国电视观众总户数已达到3.06亿户,电视观众总人口数达到10.7亿,全国平均电视机普及率达到85.88%,中国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大约为两个半小时。2009年中国成年人报纸阅读率为63.9%,杂志阅读率为50.1%,被世界周报称之“爱读报纸的中国人”。中国网民人数达到2.53亿,网民人数已跃居世界第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网民每天都有“上网看新闻”的习惯。受众在日积月累的耳濡目染中受到新闻语言的影响是和巨大的。阅读和收听新闻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结合具体新闻内容使得新闻语言的接受度较高,尤其对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孩子来说。现阶段人们的知识面和对问题理解程度都比以往更宽广和更有深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闻语言的广泛传播。
因此,拥有如此多的受众的新闻语言是学校教育以外的最重要的社会语文的教育阵地,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语文教育的重任。新闻语言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不仅是语文教育的需要,更是汉语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新闻媒体使用不规范汉语的表现
1.语音失误:上海的《咬文嚼字》杂志,曾给中央电视台某届春节晚会的荧屏语言挑错,发现平均每10 分钟出现1 次用词错误。电视电台播音员,念错读音的现象经常出现,例如将“即将”(jí jiāng)读为“jì jiāng”,“嘌呤”( piàolìng)读为“piáolíng”等等。日前中央电视台一则新闻中就曾出现过主持人和解说员就将2012年春节晚会的导演哈文的“哈”字读错的现象,出现了 hā和 hǎ两种读音,让观众大为迷惑。其实“哈”作为姓氏只能读上声。老百姓将其读成阴平原本是误读,媒体在新闻节目中应加以纠正,引导并告知其正确读音。但解说员却沿袭老百姓的错误读音,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职。
2.语词误用:前段时间《艺术人生》主持人称嘉宾的父亲为“家父”事件,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媒体的语词失误现象随之引起广泛关注。
事实上,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2002年,姚红卫的《体育新闻报道典型语词误用辨析》一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列举了一系列语词误用的实例。文章从感彩的失误、导向失误、句式杂糅、缩略失度、语法概念混乱、术语俗语误用、概念判断推理混乱等七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举例分析,基本上可以概括新闻用语语词失误的基本面貌。(1)《日本捞到五块金牌》中的“捞”字属典型的褒义词误用为贬义词;(2)“如果因中国有一个球员登陆意甲就妄自菲薄地说中国球员的能力、中国足球水平已提高到某个档次,足以和足球先进国家抗衡的话,那就属于目光短浅了”中的“妄自菲薄”则属中性词误用为褒义词;(3)“祁宏在上海申花队中担任后腰,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是一道屏障。”将“祁宏”比喻为“进攻”和“防守”的屏障,属典型的句式杂糅;(4)“比赛前一天球员就已经开始召妓,而在输了球之后,无动于衷的球员们又重操旧业”这一段中,“重操旧业”就属于俗语的误用,因为 “重操旧业”是指重新从事先前做过的行当,此处指的是“召妓”的行为,应该用“故态重萌”代替,并且将“”写成“召妓”,也属典型的用词不当;(5)“据行家们分析,聂卫平与国内年轻棋手的棋艺水平日益接近”;(6)“只要有斗志,只要多跑动,场面上就不会被动;在凶狠的逼抢面前就失误频频,就毫无强队本色。这是甲A联赛第二轮印象,甲A玩的还是粗糙。”
以上两例均属典型的逻辑混乱。前者应改为“国内年轻棋手的棋艺与聂卫平水平日益接近”,后者则前言不搭后语,应改为“只要遇到凶狠的逼抢,就失误频频;只要遇到凶狠的逼抢,就毫无强队本色。”
媒体的语词误用还体现在数字的使用上。出错率较高的是日期的写法。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中指出: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应当使用汉字数字的两种主要情况:一是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语句,如:四面八方;二是邻近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如约三四米。此外文件的成文日期也必须要用汉字来写。很多新闻工作者也知道这一点,但在具体使用中却错误百出,即将“二一二年”写成“二零一二年”或“二0一二年”。这种现象在中央电视台及一些公开出版的刊物和正式下发的文件上经常出现,不能不说是对规范语言的一大亵渎。
此外,有的电视节目为了突出新意,吸引眼球,喜欢擅自“修改”成语,例如,“职来职往”、“天声一队”、“宠爱有家”、“看涂说话”、“一呼柏应”、“节节高声”等等。殊不知汉语中每一个成语都有其渊源,过多的不规范使用借助媒体强大的宣传力量严重干扰了人们对汉语成语的正确认知与使用,严重阻碍了汉语的健康发展。
三、新闻媒体规范汉语的措施
1.正确对待汉语的母语地位。目前在国内,汉语面临“内忧外患”的尴尬境地,正在被“边缘化”。迄今为止,中国政府尚未制订一套适用性强的母语教育法规,研究中国母语教育政策者也不多见,因此必须通过立法确立政府职能法定原则,这其中也应该包括规制政府的语言教育职能,阻止政府行为在语言教育方面的随意性。政府应从制定政策的角度,坚决维护母语地位,捍卫语言。此外,国家在加大对外汉语的投入时,应重视对国内汉语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国内汉语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汉语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国内汉语教育。
2.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语言素养。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采取积极措施,重视文化素质的教育。母语危机实质是文化认同危机。我们不能只做人种意义上的中国人,更应该是名副其实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要使自己成为对祖国灿烂文化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体验、自觉奉行的有修养的中国人。政府相关机构应多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推动公众崇尚母语、尊重汉字、敬畏传统文化的活动,强化国民的文化认同,构筑语言安全防线。教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等领域,应该起到表率作用。其次,应从语文学科的教学、考评着手,正确运用考试指挥棒。明确语文教学的重点,加强语音、文字教学,将“普通话水平测试”纳入中小学成绩测评的范围,作文教学与测试注重语言因素,加强大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把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而非现在的选修课或不修课。经过各个阶段不懈努力,全民母语素质就一定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3.媒体应承担起规范语言文字的重任。首先,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一些传播媒介上加大力度介绍汉语言的正确使用规范。这为国人尤其是正在学习中的孩子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他们可以由此认识更多的汉字,知道它们的读音、字面意思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日久天长、耳濡目染就会提高使用汉语言的正确率。当他们接触网络进行交流时就可以减少一些错字、别字和一些不雅的网络语。其次,新闻语言应尽量避免方言、网络语言及他国语言的干扰。为了规范语言文字的应用,政府应继续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媒体承载着对汉语言规范发展的巨大社会责任,政府应加大力度,进一步规范媒体用语。最后,应加大对新闻工作者的语言培训和入业门槛。新闻工作者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群体,他们承担着宣传汉语、规范汉语的重任。从主持人到记者再到编辑,都应加强语言训练和培训。《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不应只是主持人的入门资格,也应是所有媒体工作者从事新闻工作的集体门槛。此外,相关人员还应参加汉语水平考试。汉语水平考试本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国内少数民族人员)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汉语是我们的母语,针对国人母语水平下降的现状,新闻工作者应率先垂范,必须通过高级水平才获准上岗。
新闻语言是社会镜像的反映,是社会现象与百姓生活的联接点,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折射。因此,新闻工作者更应注重语言修养,勇于并善于“咬文嚼字”,为保护汉语,拯救母语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杜晓平.试论中国政府母语教育的对策[J].综合天地,2008,(11):12-13.
[2] 姚红卫.体育新闻报道典型语词误用辨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2,(9):96-98.
[3] 翁玉莲.新闻语言的研究现状及其反思[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0-15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系列课;写作能力;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262-02
写作能力是最能彰显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优势的素质之一,也是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了达到这一要求,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近几年来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课程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在“实用、实际、实效”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设置写作系列课,建立写作教学的长效机制
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是该专业毕业生的主要特色和优势。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般只开设一门基础写作课,仅开一个学期,课时量少,讲授的知识有限,达不到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目的。因此,为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的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了写作系列课,即基础写作(第一学期)、应用文写作(第二学期)、新闻写作(第三学期)、文学写作(第四学期)、学术论文写作(第六学期),大学四年写作教学不断线,这样就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训练从大一到大四不仅具有阶段性,而且具有延续性,这是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第一学期开设基础写作,这一阶段主要是奠定基础阶段,讲授的是基本的写作理论,包括“写作材料的摄取、写作思维的运行、写作主旨的生成、写作结构的构建、写作语言的驾驭、写作表达方式的选择”等[1],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为学习其他课程夯实“会写”的基础。
第二学期开设应用文写作,这门课主要使学生了解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理论和文种常识,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类文种的写作要求和写作格式,旨在培养学生常用公务性、事务性文书及办公室工作所需要的各类实用文体的写作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办公室工作奠定良好的文字功底和写作基础。
第三学期开设新闻写作,这门课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牢固掌握关于新闻写作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熟练运用新闻报道的两种主要体裁——消息与通讯,写出合格的新闻报道作品,为学生从事新闻媒体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学期开设文学写作,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主要文学文体,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评论的写作基本规律和写作个性,旨在提高文学写作能力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其文化素质与审美人格。
第六学期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这门课是学生经过一定阶段的专业课学习后进行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训练,属于最后的应用验收阶段。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的特点,熟悉从选题到终稿的各个步骤的要求,培养其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满足学期论文、学位论文乃至毕业后的论文写作方面的要求,为顺利地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是自我性写作,二是社会性写作。这样,一方面论专业有看家本领,另一方面,出校门以后,“笔杆子”立刻就能适应社会需要,立刻能发挥作用,这是未来的出路。因此,我院开设写作系列课的初衷和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我性写作和社会性写作的能力,最终适应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需求。
二、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讲授的趣味性
写作课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很多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成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采用范例教学法,将作品范例与写作理论相结合是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写作课的学习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同时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做法是,在讲基础写作和文学写作时,注重写作课与其他文学课之间的相互融合与渗透,把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之作融入到写作课的教学中来,将文学与写作理论相结合。因为“文学是人学,也是心学,是心灵为之生,为之死的精神家园”[2],文学充满着灵性之美,能够深深地打动人,所以在写作课的教学中,将文学作品纳入到理论当中,赋予理论以情感,使学生深入其中,领略到文学的魅力,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这样能增强学生对写作理论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在讲新闻写作时,除了从理论上进行准确、清晰、透彻的阐释外,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大量的时效性的新闻作品进行介绍分析,加深学生对新闻写作基本原理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另外,应用文写作和学术论文写作作为技能课和实践课,其写作的规范性要更强,在教学中,应从经典范文出发,在经典范文的基础上提炼和概括写作理论,即为学生提供优秀范文,讲前用例文引路,让学生对相关写作理论有感性认识,讲后用例文分析印证写作理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写作理论,这样既加强了写作的技法指导,同时也使学生的写作变得更加规范。
三、精讲多练,优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
写作课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写作的过程就是一种实践的过程,写作能力、写作水平必须通过实际训练才能得到提升。因此,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系列课安排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为5:5,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正确处理理论知识传授和写作训练的关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首先选准知识点精讲细讲,使学生进入写作学理论体系,形成写作和研究的氛围,其次根据每章节的重点进行写作实践训练,加大学生的写作任务量,将写作训练从大一到大四贯穿始终,使“写作训练既有阶段性又有延续性”[3],实现最终目标——每人写作各种文体的文章平均40篇左右。
具体做法是,大一第一学期重点在讲授写作理论的同时,加强一般文体训练,重点在于记叙文和议论文的训练,要求学生一学期的训练篇数每人平均不得少于10篇,学生训练主要由任课教师督促完成,本学年完成后,将学生习作结集成册,设计出封面、目录、前言、后记等,并进行评奖,第一学期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功。
大一第二学期重点训练实用文体,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5:5的原则,即第一节课教师精讲本节课主要知识点,第二节课围绕讲过的知识点进行应用文体的训练,同时让学生结合社会实践,训练社会实践中运用得比较频繁的应用文体,一学期学生训练的应用文体的总数多达15种。
大二重点训练新闻写作和文学写作,训练的方法基本相同,即每章节的训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单项训练,安排片断式的单项训练题目,每章教学中穿行不少于2次;第二部分为综合训练,安排较复杂的全面的综合训练题或撰写综合作文,每章教学后安排1次;第三部分为社会实践,在相应的单元安排一些写作社会实践活动。
大三重点训练课程论文。各门任课教师相互配合,要求学生每门课撰写的课程论文不得少于2篇,并由专业课教师督促完成,最后把写作情况汇总给汉语言文学教研室。
大四重点训练毕业论文的写作。由论文指导老师相互配合,重点训练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初步的科研能力,最后要求他们写出格式规范,内容有一定创新性的学术论文。
传统写作课的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忽视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德强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优化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之后,精讲多练,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学生通过大量的写作训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实际技能,切实提高了写作水平。写作成果显著,学生把自己四年来创作的作品编辑成册;学生在各类报刊、杂志公开发表自己的作品;出版学生作品集《新绿》,里面集结了学生优秀的原创作品;学生参加各类征文比赛,多次获得省级奖项,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08级学生季含宇的文章获全省高校庆祝建党90周年征文大赛二等奖,但梓睿获三等奖;学生的毕业论文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每年都有多篇论文被评为院级优秀毕业论文。
四、建立写作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科学的评价结果不仅可以为教学提供有益的反馈,帮助教师不断获得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写作情况和写作水平,改进写作方法,促进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首先,要建立一个科学化的写作评价体系,由于每一门写作课程的性质不同,就决定了每一门课的写作评价机制也是不同的,仅以基础写作为例,基础写作的评价考核标准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优秀应满足如下条件,即文章切题,主题突出、材料相当充实、结构完整,段落之间连接紧密、行文流畅,语言生动、格式规范,书写及文面比较美观。良好的评价标准是主题较突出、材料充分、结构完整,段落之间衔接较好、语言通顺、格式较规范,字迹清楚,无错别字。合格的评价标准是文章内容大体与题目相符,但材料不充分、结构完整,段落顺序合乎逻辑、语言不够通顺,文面大体整洁。以上是优秀、良好和合格的标准,不能达到合格要求的均为不合格。建立好写作评价体系后,按其标准进行评价。在评价方式上,贯穿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切实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领悟修改意见,自觉做好修改工作。
其次,要对教师的评价结果进行公布和讲评。由于写作具有个体创造性的特点,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是“文如其面,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文章必须全批全改,以笔谈代替一部分辅导,加强写作指导的针对性。每一次批改之后,要用一个单元时间对批改和评价结果进行讲评,讲评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改进。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尽可能客观,以正面和鼓励性评价为主,在教授学生自评和互评时,也应该强调这一策略,因为只有在不断的鼓励下学生才能有继续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董小玉.现代基础写作[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通过对比两个版本(大纲版和课标版)的《考试大纲》(2011年),笔者发现课标版在以下几个方面均有新的变化。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字音字形”这一考点上,大纲版表述为“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课标版表述为“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课标版新在调整考点:一是对字音的考查基本上立足“常用字”,二是对字形的考查基本上立足“正确书写”。两个调整透出的信息是缩小了字音字形的考查范围,但考查难度有所增加,由“识记”升级到“书写”。
2.在“常见修辞方法”这一考点上,大纲版规定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课标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反复”。
课标版新在增加考点:反复。这一变动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
1.在“名句名篇”这一考点上,大纲版表述较多:“(1)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2)识记文学体裁常识;(3)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课标版只保留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课标版新在精简考点:只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点明确,为考生减轻负担。
2.在“文言虚词”这一考点上,大纲版表述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课标版表述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课标版新在调整考点:在文言虚词中加进“意义”,非同小可,更多体现为通过翻译理解虚词的不同之处,意味着虚词可能将在语境翻译中作为一个得分点进行考查。
(三)现代文阅读
同大纲版相比,课标版所界定的“现代文阅读”实际上可分三类。第一类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一般论述类”,第二类为文学类,第三类为实用类;第一类为必考内容,第二、三类为选考内容。同大纲版相比,这一考点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一般论述类”的考查上,课标版删去了大纲版中“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这一考点,这意味着新高考在这一考点上难度会有所降低。
课标版新在精简考点:取消“推断和想像”考点,阅读难度必然有所降低。
2.在“文学类”和“实用类”的考查上,课标版设置了“探究”这一考点,而且作了具体的阐述;同大纲版相比,应该说,这是新高考的一大创举。
课标版新在增加考点:“探究”。需要注意的是,“文学类”和“实用类”是不同的文本,对探究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四)作文
1.在作文体裁的考查上,课标版将写作文体概括为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三类文章,不提大纲版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
课标版新在明确考点:提“论述类”而不再提“记叙文”、“议论文”,意味着对高中生而言,所写的文章不宜再以记叙文、议论文来划分。“记叙”和“议论”只不过是两种表达方式。“实用类”文章主要是指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文学类”文章主要是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凡所涉及的文体,只要高考作文没有明确要求不可以写,就都可写作。
2.在作文发展等级“深刻”的考查上,课标版提出了“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而非大纲版的“观点具有启发性”。
课标版新在突出考点:这显示新高考对文章本身功能的重视。文章应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当年白居易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对于当今的考生而言,作文也意味着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的一种关切。
二、高考试题新旧对比分析,解读“考卷”新在哪里
通过对比两套试题(全国卷和课标卷)的高考样卷(2011年),笔者发现最突出的区别有两点:其一是课标卷试题顺序与全国卷不一致,有了一个较大的调整;其二是课标卷在文本阅读上设有必考题和选考题,而全国卷在此只有必考题。除此之外,发现课标卷在以下几个方面亦有一些新的变化。
(一)现代文阅读
全国卷设客观题3个,每个3分,共9分;其中两个理解题,一个推断题。课标卷设客观题3个,每个3分,共9分;3个均为理解题。
课标卷新在降低难度。课标卷3个题均为理解题,设题难度明显降低。
(二)古代诗文阅读
1.古代诗歌阅读
全国卷设主观题2个,共8分;课标卷设主观题2个,共11分。
课标卷新在提高分数。课标卷在设题难度上跟全国卷相差不多,但分数有明显提高。这充分表明新课标对古代诗歌阅读的关注与重视。
2.名篇名句默写
全国卷设2题,任选1题,每题5空,每空1分,共5分;课标卷设3题,每题2空,每空1分,共6分。
课标卷新在提高难度,提高分数。全国卷二选一,有一定选择空间,难度相对较低。课标卷没有选择,并且分数由总体5分提到6分,虽然只有一分之别,但却反映出对默写的进一步关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
全国卷大阅读设主观题4个,共22分;课标卷两类(二选其一作答)均设客观题1个,主观题3个,共25分。课标卷新在调整题型,提高分数。课标卷去掉了全国卷解释文中含意的主观题,增设了一个客观题。特别要说明的是,这个客观题本是五选二,但其实有三个答案,其中最佳一个3分,其次2分,最后1分。只要选对一个就可得分。相对而言,此题难度较低,是课标卷在有意降低设题难度。剩下的三个主观题,其中也有一个是新题型,就是探究题。探究题新在个性解读,难度相对较高。
(四)语言文字运用
全国卷设客观题4个,每个3分;主观题3个,15分,共计27分。课标卷设客观题3个,每个3分;主观题2个,11分,共计20分。
课标卷新在减少题量,降低分数。课标卷客观题中没有考查字音字形,其余3个和全国卷基本一致。主观题也减少了一个,但考点并没有减少,只是年度轮空。总体上分数下降很大,由此也可见出新课标在淡化基础,强化能力。
三、历年高考试题对比分析,解读“考题”新在哪里
新课标卷(海南、宁夏卷)自2007年开考以来,已经走过五个年头,经验教训都很丰富,虽然个别题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整体上已经非常成熟。笔者想逐题做一简要分析,不仅是找新意,也是寻规律。
(一)现代文阅读
通过图表不难看出,课标卷在现代文阅读这一题上考查的主题都跟文化有一定联系,属于文化范畴的论述类文章,不同于以往全国卷的科技文或自然研究文等说明类文章。
课标卷新在考题选材角度集中,体裁偏重论述类,难度系数降低。
(二)文言文阅读
通过图表不难看出,课标卷在文言文阅读这一题上考查的都是人物传记,以唐宋为主,其他朝代为辅。所考查人物均不是热点名人。
课标卷新在考题以古代非名人传记为主,没有对古代散文、游记、书表、序跋等进行考查。
(三)古代诗歌阅读
通过图表不难看出,课标卷在古代诗歌阅读这一题上考查的作者以唐宋诗人为主,但名人较少;体裁以古代诗歌为主,词为辅;抒情方式多样,每年都考查不同类型;考查的鉴赏点也很丰富,但对景物形象和诗人情感多有考查,命题比较常规,没有出现偏题、怪题。
课标卷新在考查类别多样化,内容丰富化,形式常规化。
(四)名篇名句默写
通过图表不难看出,课标卷在名篇名句默写这一题上考查的题量相对稳定,但选择空间取消了,考查范围由以初中为主,发展到以高中为主,没有考查初、高中之外的默写。
课标卷新在考题范围固定,未曾涉及课外诗词。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通过图表不难看出,课标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这一题上考查的作品基本上一年是中国的,一年是外国的,国别轮流。而所选文章不论古今中外,都是名家作品。在知识点的考查上,人物性格、人物形象为必考之题,其次要么考结构或手法的作用,要么直接考写作手法。探究题不断出新,由原来的只单纯考查文章的某个难点,到后来的把两种对立观点对照选择探究,到最近的把几个方面或提法并列,然后选择某一个方面进行探究,探究题越考越灵活。
课标卷新在考题均为小说,国别有规律,知识点既有常点,也有变点,探究题考查渐趋成熟。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
通过图表不难看出,课标卷在实用类文本阅读这一题上考查的作品都是传记,并且写的人物多是大家或名人,前三年考查的都是教育家,近两年开始关注其他领域的大家。考查的考点多为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再转换成自己需要的答案。探究题也是在不断出新,灵活多变。
课标卷新在考题均为传记,选材稳定,且有一定规律可循,主要考查阅读文章的筛选并整合的能力,探究题考查趋于灵活。
(七)语言文字运用
通过图表不难看出,课标卷在语言文字运用这一题上考查的以常规题为主,以轮考题为辅,而轮考题五年来没有考过重样,这也是一大规律。
课标卷新在考题中常考题内容稳定,轮考题年年翻新。
(八)作文
通过图表不难看出,课标卷在作文这一题上考查的都是材料作文,考查形式非常稳定,但作文类型却是多种多样,同时作文试题水平时高时低,反映出课标卷作文命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课标卷新在考题形式稳定,作文类型仍在不断探索中。
关于新课标卷的解读,本文所言只不过是一种研究的方向与方法,限于篇幅并没有更细致地深入分析,只为抛砖引玉。下面再简单谈一下高考语文2012年的备考策略。
首先,对于复习,突出一个“自”字,自己出题自己答题。
这是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别人出题自己答题,参考书、辅导书甚至高考试题上的答案,只是一个参考答案,不能一味迷信,而应自行设计答案,自己的答案才是最有效的答案,也是最令人信服的答案,不要被参考答案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同时只有自行设计答案,才能重视做题的过程,才能真正明白答案是如何得来。
第二个层次是自己出题自己答题。自己出好题并能自己答好题,是最高境界。自行设题可以培养自己从命题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可以帮助开拓思路。既能了解如何出题,又能了解如何答题,再能预测出什么题,备考必然效果显著。
其次,对于训练,突出一个“考”字,考量考时考查分数。
不论做什么题,都应有时间意识和效果意识,但需要循序渐进。在规定时间,做规定数量的习题,最后落实做题的分数,在一次次的强化和训练中,考试能力才可得到提升。把平时当高考了,高考也就成平时了。
再次,对于习题,突出一个“精”字,精选精练精于总结。
一、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并未被付诸行动
这次课改,虽然有着国家、省区、市县、学校等不同级别的梯级培训,也有着继续教育的针对性考试,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上至主管部门、中至学校领导、下至老师,在观念的接受上仍存在较大差异。
有的地方把课改看作是老师的事,培训、考试等校长都在袖手旁观,有些教育主管部门(包括县级教研室)高高在上,频频发号施令,严重挫伤着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有的学校课改的“成绩”,充其量是健全的领导小组名单,各种齐备的课改书面材料,而学校的课改实践活动仍是教师的各行其是或我行我素。
二、课堂教学走向了重形式轻实效的极端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由于过去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甚至忽视发现和探索,因此现在所要转变的也不应是完全抛弃接受性学习,而是变机械的接受性学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时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较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
就我们目前的教育环境,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还主要以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为主,与20世纪初进步教育运动进行改造时的环境类似,显然我们不可能走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的进步教育之路,也不具备实行个别化教学的条件;不会从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这一极端一蹴而就走向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的另一极端形式,当然,也不可能是两个极端的折衷。我们所要做的,是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指导下,重新审视、吸取传统教育中的合理部分,应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来改造我们的教学方式。
在这种标准的导向下,于是就出现了有些教师为了避免不课改教法陈旧之嫌一味追求“开发”学生思维、课堂自由拓展,而不敢重视哪怕重要的基本要求和内容。这样,高一通讯单元关于新闻的理论知识不敢讲了,重要的作家、作品、背境不愿提了,学生作文书写混乱及错别字不大要求了,学生众说纷纭甚至明显错误的观点不敢指明是非了,而模式化的一味表扬;于是也就出现了符合要求的新课型是:多媒体课件作展示,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四人或六人围坐一组。形似热热闹闹学生实则收获不大,反而挫伤了优秀学生的积极性,主张了教师形式主义的教风。
三、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具体建议
(一)调整课时,把握进度
高中课改后语文教学将分为两个系列,第一个系列的五个必修模块,必须在高一学年和高二上的前半学期完成,那么每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就由原来的一本书六个单元增加到了二本书八个单元。在周课时不可能增加而教学任务又必须完成的情况下,我们的主要做法就是调整和压缩每篇课文的教学课时,以把握单元进度和学期进度。
(二)调整教法,适当放手
新课标的课文依然分为讲读和自读两大类,每个单元的课文也都由这两类构成。为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做了如下调整:一是更强调单元的整体性教学,比如必修①第一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我们整体把握的重点就在这类诗歌表现形式的变化上。二是把讲读课文当作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范本,一般琢磨得比较细,再如第一单元,我们重点讲析第二课的《雨巷》和《再别康桥》。在反重朗读的基础上,主要讲析如何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想像意境,感受真情来鉴赏新诗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将加星号的自读课文放到课外让学生自学。
(三)控制作业,鼓励读书
我们手上现有的练习主要有两类,一是教材里的课后练习,一是教辅类练习。课后练习一般配合课文教学,讨论题基本贯穿于教学中完成。教辅类练习则是有选择的做,对一味贴近高考,难度大要求高,专业性过强的题目则大刀阔斧的删除。语文课程标准说: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少做题是手段,多读书是目的,即把少做题而省下的时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多读几本好书,多背几篇名文,多记几段佳句,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积累,打好文化根基。本着这一精神,我们在处理各类练习时,就要大胆地剔除那些繁、杂、难的语基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读自己感趣的有益好书。
关键词 母语迁移 汉语环境 英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1.0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英语学习已经相当普及。由于中国学生大多数是在小学或者初中以后学习英语,这时他们对于汉语的掌握已经较为熟练,这就对英语的学习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引起了教育学者和专家的广泛关注。本文也从母语迁移的基本理论谈起,分析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的难度,然后对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的正负迁移进行比较,找出影响英语学习的主要因素,最后探讨如何在汉语环境中优化英语学习,力争对我国将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习者能有所裨益。
1 汉语环境下的母语迁移
在汉语环境下学习英语,作为母语的汉语会对英语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母语迁移现象。母语迁移是语言学中尤其是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行为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一般认为,在掌握了第一语言(母语)如汉语之后,就会熟练掌握第一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而当开始学习第二外语如英语时,就会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母语迁移。
母语迁移是借用了心理学的术语,使用心理学中研究学习过程中的“迁移”而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最早是从20世纪50、60年代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和对比分析假说而起源的,之后经过多次的理论修正,逐渐形成了当前大家所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母语迁移现象及理论解释。从当代的研究来看,影响母语迁移的因素,主要和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语言内部结构存在着较大的联系,但同时又和学习者的社会环境、学习者的心理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可以看出,母语迁移是一种较为复杂,而且包含众多影响因素的社会性认知行为。
当然,母语迁移对于第二外语的学习是具有双重作用的,有对学习第二外语积极的一个方面,称之为正迁移,也有对学习第二外语有负面的方面,即称之为负迁移。在汉语环境下学习英语,这两种正负迁移的作用均存在。而根据对现有文献的整理,可以发现,在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负迁移的作用要大于正迁移。也就是说,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习英语是存在较大困难的。这与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不同语言谱系有着重大关系。
从世界语言谱系分类来说,当今世界语言大致分为十大语系,包括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亚非语系、乌拉尔语系等等。其中,汉藏语系(主要为汉语)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而印欧语系(主要包含英语)分布范围最广,是影响力最大的语系。当在学习第二外语时,如果是学习同一语系下不同的语种,难度较小;而如果是跨语系学习,难度就要大得多。例如,德语、荷兰语和英语同属于印欧语系下的日耳曼语族,因此德国人和荷兰人学习英语的难度要较小。而当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学习英语时,难度自然要大得多。所以,这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应当尽可能的利用正迁移,克服负迁移,以便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第二外语。
2 汉语环境对英语学习的正负作用分析
由于我国的学生大多数是在掌握汉语之后学习英语,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无可避免的将汉语的发音、词汇、语法甚至汉语思维带入到英语学习中去。这种迁移,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英语,但另一方面又对英语的掌握形成了一道屏障,这两方面就形成了在汉语环境下学习英语的正负迁移。
2.1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的积极作用(正迁移)
从现有的国内研究资料看,一般都认为汉语环境中对于英语的学习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正迁移。这种正迁移大致表现为两个方面,促进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及增强学习者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
(1)促进对英语语言的理解。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一般而言,学习者对于新知识的掌握主要是基于原有的知识结构。语言的学习也是如此,都是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汉语环境下,一个孩子从牙牙学语,到会说汉语,再到上小学学会写汉字、写简单作文,然后到初中学习语法、写较为复杂的文章,都是一步步学习汉语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同样适合于学习英语,即首先应该是学会说英语,然后是英语单词,再到英语语法,最后过渡到英语作文。而且,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汉语也往往成为了比较对象。比如在英语初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将英语翻译成汉语,然后再教给学生。这时候的汉语就成为了学习英语的辅助工具。同时,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对于英语语音、英语词汇和英语句法结构的学习,教师和学生也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将其同汉语进行比较,从而帮助理解和掌握英语。
(2)增强学习者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由于初学者是以汉语为母语,所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新语言的导入就必须借助于汉语。通过将英语和汉语进行比较,初学者容易寻找到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学会一个陌生的语言,需要有信心和兴趣的支持,否则很容易半途而废、因噎废食。在初学者的学习中,利用汉语作为学习英语的工具语言,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英语学习达到一定层次之后,可能就不再需要汉语作为学习辅助了。
2.2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的负面作用(负迁移)
根据对国内现有文献的整理,可以发现,在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负迁移的作用要大于正迁移。也就是说,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习英语是存在较大困难的。这种负迁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语音的影响。汉语的语音是独立的,都是按照音节一个一个的发音,每个音节的界线非常清晰。而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初学者难免会将这些语言特征带入到英语的发音中来。例如,声母“k”,与英语发音中的[k]相似。当遇到带k结尾的英语单词时,就容易将汉语中的发音迁移过去,如把“desk”读成 [desk ]。由于汉语拼音的发音特征是开音节,并且是一个一个发出来的完整音节。因此,当初学者在见到长音节英语单词含有单个辅音字母,初学者往往会在辅音后加读一个元音,如把“script”错误地读成[sk ript]。而且,初学者在学习[i:] 和 [i], [a]和 [ ], [u] 和 [u:] 等近似音标,也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2) 词汇的影响。汉语和英语在词汇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词汇的使用上,汉语词汇是固定的,不好因为人称或者所要表达的时间不同而有所变化,例如在说到过去的时候,汉语使用中可能会增加“曾经”、“过去”等词汇,但不会通过改变词汇来表示过去。而在英语中,词汇是变动的,会因为要说明过去的而将词汇变成“过去时”,也可能是为表达将来的状态,而将词汇变成“将来时”。 例如,英语在一般现在时时态中,动词一般不做变化,但当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时,这时候动词后面加“-s”或“-es”。初学者可能就容易出现这样的错误:“Jim go to school on foot every day”。
(3) 语法的影响。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英语有着较大的不同。举个较为明显的对比例子,汉语的疑问句中,一般将主句置于句首,其后加上谓语动词,疑问词放在句末表示疑问;英语的疑问句中,则一般是倒装句,即将疑问词放于句首。因而,对于英语初学者而言,他们往往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就把汉语的语法结构带入到了英语的学习中,对他们的英语学习形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有时还认为自己的英语语法是完整或者正确的。例如,很多初学者容易写出这样的句子,“They very like this little boy”。这个例句在很多初学者眼中都是正确的,这种汉语语法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一斑。此外,汉语语法中关联词的搭配也对英语的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汉语中常用“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表达因果、转折关系。但是在英语语法结构中,往往只选择一个来表达因果或者转折关系。例如,初学者往往写出这样的英语句子,“Though our teacher is ill,but she still comes to school to work”。这是我们汉语语法套用在英语中的典型错误。
(4) 文化的冲突。一种语言的背后就是一种文化。在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很容易将汉语的文化同英语国家的文化相混淆,甚至于认为都差不多。但实际上,随着英语学习的深入,我们能发现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的干扰都能解决,文化的冲突才是语言背后的思维差异。这种差异更为根深蒂固,更是需要时间去学习和了解。首先是价值观的差别。中国推崇集体主义价值观,而西方尤其是英语国家更崇尚个人主义。因此,在学习英语中,初学者有时很难理解英语的思维逻辑。其次是思维方式的差别。中国面对别人的表扬时,普遍是采用否定的方式来回应,以表示谦虚。而英语国家的人们面对表扬时,是欣然接受,以“thank you”来回应。此外,日常用语也存在差异。例如,汉语中的见面问候语“你吃了吗”以及送客时说“你慢走”等此类日常用语,英语国家的人们就很难理解。而在聚会时,中国人普遍愿意去聊职业、年龄等话题,在英语国家中这恰恰是禁忌。
3 汉语环境中优化英语学习的建议
在汉语环境中,由于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化的影响,对英语的学习构成了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从英语的教与学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不断优化英语学习环境,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3.1 建立微观的英语学习环境
建立微观的英语学习环境,主要是建立个人学习英语的环境,包括访问英文网站、观看英文电影、收听英语广播和阅读英文报纸等方式。在网络信息化发达的今天,要获得全英文的学习媒体已经不再成为难事。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访问国外正规的全英文网站,尤其可以通过访问个人较为感兴趣的时事新闻、音乐、体育等题材的专门网站,可以将英语学习和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成效。此外,还可以通过观看英文电影、收听英语广播和阅读英文报纸等方式,来培养全英文的阅读习惯,建立个人的微观英语学习环境。
3.2 开展英语国家文化类讲座
近年来,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出国已经变得越来越容易,英语交际也已经不再变得困难,但文化的冲突始终较为明显。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英语国家文化类讲座,使他们了解外国文化,调动英语学习者的兴趣。当然,讲座的内容应该服从于教学计划,应当作为教学的拓展而非主体。同时,讲座的内容可以安排得非富多彩,易于让英语学习者或者学生感兴趣,比如关于英语国家的交流禁忌、海外旅游、英语国家的形成与文化发展等内容。
3.3 开展海外交流
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以多种方式,如假期访学、交换生等,尝试开展海外交流活动。通过这种相互交流的方式,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英语环境,让他们切身体会英语氛围。不但能让他们锻炼英语交际能力,提供他们的英语口语能力,而且还能让他们体会和学习到英语国家的文化。通过这种交流的方式,可以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甚至能在他们回国后引发周围同学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能建立一个小范围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3.4 英语教学手段多样化
从我国的教育体系来看,学校仍然是英语学习的主要场所,因而,应采用多样化的英语教学手段和方式,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一般而言,可以通过语言类和交际类两种思路去拓展教学手段。例如,通过采取短剧秀、脱口秀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通过地名翻译、英语作文比赛等方式来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等。当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会是一个挑战。但是,一旦活动开展起来之后,将会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理解英语并非是应试这一个用途,在实际生活的汉语环境中也是可以广泛应用的。
3.5 开展儿童英语教育
众多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儿童在接受英语教育方面具有较强的模仿性、较好的记忆力以及对母语的依赖性较低。应当说,在汉语环境中,儿童的负迁移作用要远远小于成人,因此开展儿童英语教育的成效可能要好于在小学或者初中才开始学习英语。在当今环境下,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提高,熟练的英语应用能力已经逐步变成一种基本素质而非技能。因此,及早开展儿童英语教育,有助于提高对抗母语负迁移的能力,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并且快速提高英语习得能力。
参考文献
[1] 苏承志.英语交际能力与策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 许菊.母语迁移的认知理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1).
[3] 唐婷.论汉语语言环境对英语学习的干扰[J].当代教育论坛,2009(09).
述职报告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述职述廉的重要应用文体,对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四年级老师个人工作述职报告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老师述职报告1弹指一挥间,又到了年度述职报告的时候了,在此,我为自己在20____到20____学年的教学、教育工作情况做一个汇报。
一、德方面
本人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并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重要思想。按照《师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自己岗位职责,服从学校、级长安排,与同事团结协作,为人师表,关爱学生。
二、教学方面
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切实抓好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认真落实备课、教学、批改、辅导、测验各个环节。为上好每一节课,我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法,不生搬硬套教案书、参考书。我与时俱进,认真学习新课标,勇于进行教学的改革,课堂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游戏、表演、辩论、调查、访问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在教学中不但传授文化知识,还注重渗透品德教育,做到教书育人,注重培养优等生,转化后进生,促进中等生。
对教研工作,我也积极参与,学校的精品课建设,我不仅参与了语文学科的精品课建设,还和杨____老师一起完成了《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走进香蕉园》精品课建设。
三、班主任工作方面
1、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刚接手的第一个学期里,我首先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让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小学生守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从而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开学第一学期初,早上我都很早下课室,指导学生提前早读,要求学生早读课前搞好卫生,午休时候,下到班级,了解午休情况,养成自觉午读习惯。
2、特别重视做好每个学生的思想工作。
做班主任工作,事无巨细,深入细致地做好每一个同学的思想工作。发现学生进步了,及时表扬,发现学生心情不好了,及时了解原因,发现做错了,及时教育促其改正。对每个学生的思想工作都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学校组织毕业班参观孙____故居和到珍珠乐园游玩外出活动,班上好几个孩子家庭经济比较拮据,不能参加此次活动。而我和学生想自愿凑钱帮她。没有想到的是那位孩子家长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不愿意接受同学们的好意。怎么办呢?于是开展思想工作。我为学生讲了大眼睛女孩——苏明娟的故事:苏明娟在小时候由于家庭困难,希望工程为了不让像苏明娟这样的儿童失学,对她们伸出了援助之手,苏明娟接受了社会的帮助,得以继续在校读书,甚至读完了大学,现在,苏明娟已经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利用业余时间经常参加公益活动。接受他人帮助的、长大成人的苏明娟成为了一个回报社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假如当初苏明娟和家人为了面子,不好意思接受社会的帮助,那么她面临的必定是失学,没有受到良好教育,长大以后,就没有什么能力,就没有多少技能,也就不能对社会做出明显的贡献。这样看来,前后两个苏明娟,哪个苏明娟会更有面子?哪个苏明娟真的有面子?你愿意做接受帮助的苏明娟,还是愿意做不接受帮助的苏明娟?
同时还做好其他同学的思想工作,对家庭暂时有困难的同学,不能嘲笑,歧视,有能力的话,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献出自己的爱心。
3、特别重视做好预防工作。
很多事情发生了,造成了事故,才后悔,才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如果把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那就更好了,因此做好预防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利用好班会,开展关于《爱护公物》,《上下楼梯怎么走》《拍拖好不好》《绿色上网》《文明伴我行》等等的主题班会。经常为学生讲述社会上的、学校内发生时事、新闻,积极向上人和事就让学生见贤思齐,不良的人和事就让学生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4、全心全意、千方百计转化后进生
只要是我的学生,无论成绩好坏,我都是那样尊重他们,对于家庭有困难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学习、纪律偏差的,我更加同情他们,偏爱他们,从来没有对任何一个学生说过不文雅的字眼。
转化后进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我们必须全心全意、千方百计地开展工作。不过如果你的学生不喜欢你,甚至讨厌你的话,就是你的道理讲得再好,学生也不会接受你的。所以,我很喜欢采用"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句俗语,我先让学生亲近我,喜欢我,怎么做得呢?我竭尽全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的地方,没有明显的优点,哪怕是他的一个善意的举动,动听的一句话,都可以成为表扬他的切入点。
班上小巫同学,是公认的后进生,同学说:"他从来不做作业。"有一次,看到他上课随意讲话,我批评他违反课堂纪律,他说:"我向人家借东西而以,这样也算违反纪律。"对他来说,讲话可以不分场合和地点的。作业不做,上课纪律散漫,偏激的性格,身上似乎一无是处。
怎么办呢?在一次大清洁中,我吩咐他完成一项任务,他爽快地回答:"劳动是我的强项",听到此话,我很高兴,忙接着他的话说"相当好,劳动是你的强项,希望学习也是你的强项。"在以后的学习中,我时不时用"劳动是你的强项,希望学习也是你的强项"这句话鼓励他。
在一次当堂背诵课文,我发现他背得比一般同学快,比一般同学流利,比一般同学准确,我对他说:"劳动是你的强项,看来背书也是你的强项。",也时不时在班上夸奖他是很聪明的学生,让他在学习上的信心越来越大。
对他的学习、思想我做到长期跟踪辅导,有些老师认为,节假日不在学校,学生犯错就不是老师的责任,但是这样想的话,就会出现5+2=0的现象,就是说在校5天所学的,双休日两天,又把老师教的丢到九霄云外去了。于是特别关注他节假日的活动情况,经常从他的好朋友入手,了解他双休日的活动情况。有一次假期,他在网吧玩了一个通宵,还有一次假期,他用过年的几百元压岁钱买了一张点卡玩游戏。我一头做好巫同学的思想工作,一头和家长联系,为家长讲解家庭教育的重要,让家长明白,如果子女现在不理睬,不管教,对自己生活、肯定影响大人的工作、生活。还教给家长家教的方法。转化他的过程,不仅面对面和他的家长交流沟通,打电话的方式用的最多,给他爸爸、妈妈、姑姑打电话的次数不少于20次。现在的小巫同学,在学习上、思想上、纪律上都有了飞跃的进步。第一学期语文第一、二、三、四、五单元分别是5分,17.5分,19分,25.5分,35分。48.5分。他在一次写作文中表达,很喜欢上语文课,在节日他爸爸也会给我发来祝福的短信。
班上小陈同学到学校就是玩、欺人、捣乱。他也是我转化后进生的重点对象,我也是从发现他闪光的地方入手,在开学的第一天,我在和学生的见面说话时有一段话是这样的:我已经认识了一些同学,例如小陈,他是我们班的大力士,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亲自和他较量过扳手腕,他力大无穷,三下五除二就把我的手腕扳倒了,他也是我们班的篮球王子,在上一年的级组篮球上,他作为主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队员勇夺冠军。希望他成为我的学生之后,继续发扬他的优点,为班级争光。和他亲近之后,帮助他分析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不好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现在的他,整个人脱胎换骨,除了喜欢体育。每天的作业都能按时、按量、按质完成。课堂上,能安分守己,专心听讲,午休时,还做值日干部,做到模范榜样作用。
还转化了有暴力行为倾向的几个同学。
5、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我时刻注重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平时,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例如我会和学生一起做广播体操,眼保健操,全校大清洁的时候和学生一起劳动,有一次打扫清洁区的落叶,我和劳动委员刘国杨比赛,分别用清洁工用的大扫帚清除草地上的落叶,比一比谁更快,结果我输了,同学们见状,劳动的兴趣、积极性大大增加。
6、特别注重培养优生、优秀班干部。
为了让优秀的同学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我大力培养班干部的工作能力,让他们更好的发挥本领,协助老师管好课前纪律、课间活动、午休纪律、早读前的带读……我班离办公室最远,从办公室去到课室差不多要2分钟时间,如果每节课都浪费这两分钟,多可惜啊,于是,我让班干部一定要管理好课前纪律,经常做的方法就是:班干部在课前组织同学一边朗读,一边等着老师到来。这样一举多得。
7、做到勤于给家长发短信、打电话。
凡是学校通知要求,每次测验我都会按时给家长统发短信,但我更注重个人发送,特别是发现学生思想、学习有进步,或者有不良苗头,我都及时和家长电话交流沟通。
8、协助科任老师管理课堂纪律。
科任老师有责任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我觉得班主任也有责任协助科任老师管理课堂纪律,因为好些学生是属于给点阳光,他就灿烂的类型,看到有些老师严厉,他就乖乖的遵守纪律,看到有些老师温柔、他就趁机捣乱,而绝大部分学生对班主任是谈虎色变,唯命是从的。因此,我会经常留意科任老师在我们班上课的情形,发现问题学生,及时教育。
四、成绩方面:
1、我班获得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篮球比赛第二名。
2、在科任老师、班干部协作下,我班的卫生、早读、课堂、午休纪律、两操等等都是良好的,班风学风良好,受到老师们的好评。
是学校文明班级;
3、陈绮倩获得"优秀少先队员"称号,周宇双获得"____百杰自强好儿童"称号。
4、辅导学生参加校《作文大王》比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1人;
继而参加镇《作文大王》比赛,二等奖2人。辅导学生参加《语文知识技能》比赛,二等奖5人,三等奖1人。
5、撰写论文《建设崇高师德之我见》获学校三等奖,论文《提高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的策略》获镇三等奖,论文《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获学校一等奖,论文《体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获镇二等奖,《家长会》在____商报的"教师心声"一栏发表。
6、上学期,我们班参加鼓号队训练,参加田径队训练学生人数全年级最多,早读,下午第三节课只剩下10多个同学,但期末成绩一点也没退,反而取得显著的进步,二模、统考都是排在第二。
四年级老师述职报告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学生的点滴进步让我无比欣慰,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今后还需努力解决。现对自己一学期的教学述职报告如下: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一个人受益终生。对于学习亦是如此,如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找问题、思考课后题)坚持课前预习,并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在学习课文时,大胆质疑,我充分鼓励并根据问题的难易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我当引导者,最后还由个别同学上来做总结。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排除学生做消极听客的现象,而让他们成为积极的求知者和主动的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既符合了教改特点,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
为此,我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有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
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好处的。有的同学为什么老是玩,可成绩却不错,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强调上课专心听讲,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然后还要及时复习。有人说,聪明与否,在于是否思考。这是很关键的,我着重指导学生学会思考。例如睡前回顾当天所学,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当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己也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将好的学习方法在全班进行推广。
四积极拓展课外阅读
要想让学生语文整体水平有所提高,光靠语文书的几篇课文是远远不行的,我的做法是结合课堂教学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多阅读课外书,通过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比如在我们学习《卡罗纳》一文时,我就要求学生读读《爱的教育》这本书,了解了解文中的感人故事,学生读书的效果也就达成了。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总之,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尽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今后还有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打牢学生语文基础。
四年级老师述职报告3这学期,我担任的是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有许多收获,同样也有许多不足,现将收获和不足做如下回顾:
一、教学方面
本学期学校依然举办了公开课观摩活动,这对于新教师来说是个不错的学习交流平台,这使不少新教师从中汲取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我也收获了许多:
1、在指导朗读方面我从多个教师那里学习,有老师引读达到很好的朗读效果的,也有逐句引导,调整语气反复读达到很好的朗读的效果的,在自己的教学中也有所体现。
2、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也有了一个新的突破,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做,在我准备的公开课中就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让他们谈谈自己对课文的感受,用一个词来形容,并让他们把这些词语出示在黑板上,这就构成了他们对课文的不同方面的认知,在让他们从其中的一个方面入手细读课文,学生很乐意选取自己喜欢的方面去读,以至于充分调动可学生自护学习的积极性。
二、对复习方法的大胆尝试
本学期我就学生的复习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了两种不同的尝试。期中考试前复习采用的方法是紧抓平时,逐渐完成学习任务。从开学每大周的周一和小周四都做为复习巩固时间,让学生对本大周的学习任务做一回顾,确保将一大周内所学内容牢牢把握。通过这样反复的复习使每一个同学都有所收获,这样把复习做在平时,就大大减轻了考前复习的强度。在段考前,有是以小单元为基本逐单元复习,把每单元所要复习的内容(基础知识、对课文理解)合在一起完成。
最终发现通过这样的复习方法复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对于期末考试,由于期中考试到期末考试时间比较短,课程安排较紧,无暇顾及平时的回顾,所以考前复习采用了分类复习:将所要复习的知识点分类共分为三类:词语类、课本基础知识类、对课文句子理解类。分三个不同时期来复习,词语类在初期复习,一次是课本基础知识和对课文句子理解,一这样的方法安排旨在于能顾及后进生的复习特点。在这三个阶段里可以直接抓后进生的基础部分,也不耽误优秀生复习。本以为这种方法是比较巧妙的,可结果却事与愿违,并没有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这些便是本学期的两种复习方法,以及两种复习方法所带来的效果。
三、对学生心心理的认知
从文学作品中,从荧屏中我们所截获的儿童形象是天真无邪的,然而在现实中他们却给了我不同的感受。他们宛若一个个“小大人”都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在他们的心中也装着满满的心事,在一次与学生交流是发现他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烦恼,家庭也好,同学也好,这一切都是他们显得忧郁。
除了这些还会发现他们耍“小聪明”的时候,例如:“老师我这道题不会”一位学生跑上讲台问我问题,当我给他讲解过后,他会从另一边绕过去,把一样东西塞在旁边同学的手里,诸如此类的事数不胜数。这些迹象表明他们都具备了自我判断能力,对于这点我在教育方式上就必须有所改变。
四、不足之处
虽然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很多收获,也学到了很多教育学生的技巧,但是对于这学期的许多新的认知还未从实践中得到认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会以此为努力方向,争取做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年级老师述职报告4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一、二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为了反思教学中的不足,总结经验,促进今后的教学上一层楼,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下述职报告。
一、深入钻研业务知识,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本学期我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业务知识,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教学中,积极采用“生本教育”的教育思想,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则信其道”。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此为依据,制定好教学的方案,选择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在教学工作中,我更是感受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因此我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学习教育教学新理论,积极参教研活动,潜心钻研教材教法,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充电”。通过阅读各类与教育相关的书籍,观看优秀教师教学视频等方式学习,使自己的视野得以拓宽,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二、关注课堂教学,使学生喜欢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也是体现出数学知识生活化的理念。因此,我注重创设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如在教学“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时,结合教材所提供的生活素材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得到大数。在练习的环节,注重突出生活性、趣味性,并且通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如数学小竞赛,小组合作、作业评比等等,积极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和做数学的快乐。
三、反思、总结,促进提高
1、取得的成绩: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作业和练习基本上能按时按量的完成。
2、存在的不足:有个别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引导;
对后进生的辅导还需加强,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待加强训练,促进提高。
3、努力方向:
1)、今后,我将本着“教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断学习和探讨,与同事、家长们保持紧密联系,共同配合,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好,尽力做到不误人子弟。
2)、数学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要多阅读有关数学方面的书籍,探讨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争取家长的支持,力争取得较好成绩。
回顾本学期,心中如秋水般清澈平和,我用真诚的努力去实践着我的誓言:为了孩子的明天,我甘做人梯,甘为儒牛。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四年级老师述职报告5
一、努力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为此,我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积极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我努力鼓励学生敢说敢为,引导学生能说会做,不断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我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和批改作业。每一堂课我都精心设计,力求做到学生愿学。
二、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形成群言堂。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挖掘教材与学生的尝试因素,引导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此外,注重鼓励后进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依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
在教学中,针对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我充分激发他们的古诗文诵读积极性,每天早上,我都坚持和学生一起诵读优美的古诗文,激发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我一直要求学生多读多想,并且要求学生在日记中写学完古诗、课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大胆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四、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形成以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为前提。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究性教学的主体。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强化好奇心,启发学生敢于想象,勇于质疑,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努力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五、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认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