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8:53: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充分认识基础计算的重要性
学生必须熟练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灵活应用乘法口诀,这是一切计算的基础。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不仅是50以内、100以内加法的基础,也是万以内笔算加法的基础,更是笔算乘法的基础。为什么说加法是乘法的基础?因为在乘法竖式计算中也涉及到加法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100以内减法的基础,也是万以内笔算减法的基础,更是笔算除法的基础。为什么说减法是除法的基础呢?因为在笔算除法竖式计算过程中,也有减法计算,如果减法计算不过关就会直接影响到余数的正确与错误,导致试商成败。如果基础计算都不过关,笔算乘除法就无法进行。混合计算肯定错误百出,速度也会变慢。因此基础计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也是整个义务教育数学的基础。
基础计算如此重要,作为教师应如何训练学生呢?
首先教师应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诀表进行整合和精简。经过多年探索和研究,结合教学实践,我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算式精简为以下几个:
9+9 9+8 9+7 8+8 9+6 8+7 9+5 7+7 8+6 9+4 8+5 7+6 9+3 8+4 7+5 6+6 9+2 8+3 7+4 5+6
上述算式中避免了重复,便于学生记忆与掌握。
20以内退位减法算式精简为以下几个:
18-9 17-9 17-8 16-7 16-9 16-8 15-8 15-7 15-9 15-6 14-9 14-5 14-8 14-6 14-7 13-9 13-4 13-8 13 -5 13-7 13-6 12 -9 12-3 12 -8 12-7 12-5 12 -4 12-7 12-6 11-9 11-2 11- 8 11-3 11-7 11-4 11-5 11-6
上述算式中除了18-9 16-8 14-7 12-6不能相互转换,其他算式都能相互转换。如 17-9 与17-8,15-8 与 15-7等等。
其次夯实基础计算,扎好根基。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记忆力差,思维方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学习计算的方法大都是数指头和数小棒,来获取答案。但是到了三年级以后,随着知识的加深,教学内容出现了万以内加减法和多位数乘一位数,原有的数指头和数小棒的做法已经不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这需要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来提高计算速度。怎样提高计算速度呢?必须提高口算能力。口算能力的提高的根基是基础计算。基础计算的掌握靠记忆与训练。到三年级后,学生记忆力增强了,记忆空间扩大了,达到了8%左右,这时要求背诵基础计算的算式,大都能达到背诵的要求。对于少数学生记忆力特别差的,教师要加强个别辅导;还可以让学生服用一些增强记忆力的药物来提高记忆力,如服用金思力、生命一号和补锌办法。在背诵基础上加强计算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渗透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诀,逐次训练,力争收到实效。
一、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本班有学生15人,两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测量、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直观教学。
3、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4、多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由于三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直观教学,因此应制作和收集一些教具和学具,如计数器、方木块、小棒、钉子板、卷尺和测绳、七巧板、钟面、转盘。
五、教改实验专题: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教学进度: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关健词: 聋校 低年级 加减法教学
加减法是聋校数学教学的的基本内容之。传统的聋校算术教学集中于四则基本算术运算,较少涉及到基于多样化的生活情境和算理的深入理解。聋生更多的是机械地模仿和高强度的题海训练,不能深入理解运算的实际意义,也不能将之灵活应用。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讲清算理,才能更好的帮助聋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培养数学思维。
一、创设情境是基础
数、符号在没有与有意义的情景相联系时,儿童在理解简单的加减法时会有困难。刚入学的聋生处于知识上的真空期,数学语言更无从说起。数字、运算符号、算式对于他们来说也只是一个图形,并没有任何意义,更不要说理解和应用了。教师可以从聋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真实的情境,帮助聋生理解。例如,教学10以内加法。课堂中老师以本班学生为例,男生有几人,女生有几人,一共有几人?在这样的与自己切身相关的情境中,聋生更能理解算式中的数字、符号及运算的意义。
聋生的思维水平长期的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聋生思维的这一特点也要求聋校数学课堂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供给学生可操作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数量关系,掌握加减法的基本运算。例如,教学10以内减法。出示5包糖,分给同学们吃了2包,还剩下几包?通过真实的操作聋生能理解“吃了2包”可以用“-2”表示。当然,进入二、三年级后,聋生对具体情境的依赖程度会有所降低,情境呈现的形式可以稍作变化,实物可以被表征实物的符号、小棒、线段图代替。
二、讲清算理是关健
聋校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数的四则运算在分开逐一学习讲解时,聋生都掌握的较好。可是一到综合运算或是时日久了之后,运算方法就五花八门,张冠李戴了。究其原因,还是算理没搞清,而只是停留在机械模仿计算阶段。
从低年级起,笔算教学就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使聋生既要懂得怎样算,更要懂为什么要这样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低年级聋生碰到的第一个大难题。大部分学生习惯“记大数、数小数”的方法。怎样计算的又对又快,“凑十法”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例如“9+5”,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10+几”的加法,这时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从5当中移1根到9,组成10,10和余下的4根合起来就是14。像这样反复训练之后,聋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凑十法”,大大提高运算效率。
三、发展思维是核心
要聋生从“学会”到“会学”,须在教学中长期的对聋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的培养和训练。尽管通过加减法活动,聋生体验到了一些数学思维策略,但是作为聋校数学教师,如何引导聋生体会多种思维策略,体验数学的一些重要思想,仍是一项不可懈怠的教学任务。
1.积累数学语言,重视“说”的训练
由于缺乏语言功能的调节,聋生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重要的属性。而聋校低年级数学中语言文字教学又普遍滞后于数学教学,因此聋生课内外数学语言的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一年级聋生可以准备一本摘抄本,主要抄录教学中出常用到的字、词,如:送、给、买、卖、一共、还剩等,以此来增加聋生的识字量,提高他们读题和解题的能力。课堂上让聋生多“说”,说题意,说算法,说算式,从而培养聋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并在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直观性的教具、多媒体课件等帮助聋生理解,分析,发展聋生的思维。如“连加”这一内容。通过课件动画,让学生体会,走来了几人,又走来几人,连续两次使用加法,出现了和平时不同的算式――连加。
3.探求多种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
在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聋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多种算法,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如上面所举“凑十法”,即可以将9凑成10,也可以将5凑成10。
四、加强训练是途径
俗话说:“熟能生巧”。对于低年级的聋生,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浙江舟山教育学院的钱金铎老师提出,老师在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之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与知识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数学活动以验之后,可以用“加法口诀”来练习20以内的加法运算。
对于百以内,万以内的加减法,可以以“不进位退位、进位退位、连续进位退位”的层次逐步训练。在训练之前师生要同时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若辅以游戏、竞赛等多样化的训练形式更能激发聋生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源于生活,要提升低年级聋生对于加减法的理解和应用,必须要让他们有意识地经历加减法的形成过程,并在教学中不断地思索探求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聋生克服困难,提高他们解决加减题的能力,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飞雪.《听觉障碍学生教学法》[M].天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
[2]顾定倩.《聋校课程与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这一学期我继续担任三年级(4)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本班现有学生46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3人。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两年的数学学习经历,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如长度、质量、时间,都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初步发展起长度、质量和时间的观念,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有关量与计量内容的编排上,实验教材注意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本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四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几何形象直观的探索活动不仅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 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四边形以及有余数的除法。
五、本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措施
1、认真整顿课堂纪律,让孩子有良好的听课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按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本期的教学工作,在教学时要注意认真备好课,上好课。保证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3、对学生缺失的知识进行调查,并及时寻找时间进行补充,尽量让全体学生都能顺利地、较轻松地学好相关知识。
4、密切关注学困生,从态度、兴趣、习惯、方法等各方面入手,从课上到课下,把握各种时机帮助辅导,努力让他们在原有水平上能进一步的提高。
5、加强自身的学习,多向同组
老师学习、交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六、教学进度
第一周: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 第二周:测量: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第三周: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四周:万以内数的减法、加减法的验算
第五周:加减法的验算 第六周:国庆假日
第七周:整理和复习、四边形 第八周: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第九周: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第十周:估计、有余数的除法
第十一周:有余数的除法 第十二周:时、分、秒:秒的认识、时间的计算
第十三周: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
第十四周: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一位数乘二、三位数)
第十五周:多位数乘一位数:末尾、中间有0的乘法、整理和复习
第十六周:分数的初步认 第十七周:分数的初步认识、可能性
一、20以内进位加法
看大数,分小数,凑整十,加零头。
(掌握“凑十法”,提倡“递推法”。)
二、20以内退位减法
20以内退位减,口算方法和简单。
十位退一,个加补,又准又快写得数。
三、加法意义,竖式计算
两数合并用加法,加的结果叫做和。
数位对其从右起,逢十进一别忘记。
四、减法的意义竖式计算
从大去小用减法,减的结果叫做差。
数位对齐从右起,不够减时前位拿。
五、两位数乘法
两位数乘法并不难,计算过程有三点:
乘数个位要先算,再用十位乘一遍,
乘积末位是关键,要和十位来对端;
两次乘积相加完,层层计算记心间
六、两位数除法
除数两位看两位,两位不够除三位。
除到那位商那位,余数要比除数小,
然后再除下一位,试商方法要灵活,
掌握“四舍五入”法,还有“同商比较法”,
了解“折半定商法”,不足除数商九、八。(包括:同头、高位少1)
七、混合运算
拿到式题认真看,先算乘除后加碱。
遇到括号要先算,运用规律要改变。
一些数据要记牢,技能技巧掌握好。
八、加、减法速算
加减法速算你莫愁,拿到算式看清楚,
接近整百凑整数,如下处理无谬误。
加法不足减补数,超余零头加在后。
减法不足加补数,超余零头减在后。
九、多位数读法
读书方法很容易,首先四位一分级。
要从位读起,几千几百几十几。
级的单位读亿万,末尾有零都不读
(级末尾0不读,整个数末尾0不读)
中间夹零读一个,汉字表达没参和。
注读零的:
1、万级个级首位有零
2、整个万级是零
3、上级末尾下级首位都有0
4、每级中间有0
十、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计算题,以点对准好对齐。
算法如同算整数,算毕把点往下移。
十一、小数乘法
小数乘小数,法则同整数。
定积小数位,因数共同凑。
十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除数的小数点一划,(去掉小数点)
被除数的小数点搬家,向右搬家搬几位,
除数的小数位数决定它。
十三、质数歌
一位质数2、3、5和7,
两位1、3、7、9前加1,
4后3,7前有9,7后1,
3、4、6后加7、1,
2、5、7、8后添9、3,
二十五个质数要记全。
十四、分数乘除法
分数乘法易学懂,分子分母分别乘。算式意义要搞清,上下能约更轻松。分数除法方法妙,原来除号变乘号。除数子母打颠倒,进行计算离不了。
十五、约分
约分、约分,相乘约净,省时省力。从上往下,从左到右,弄清数据,一数不漏。遇到小数,去点为整,位数不够,用“零”来补。
十六、互质数的判断
分数比化简,互质数两端。观察记五点:1和所有数;相邻两个数;两质必互质。大数是质数,两数定互质。小数是质数,大数不倍数。(是小数的)
十七、文字题
叙述形式有三种,读法意义和名称。解题方法要记清,缩句化简一步算。标点词语把句断,分层布列莫迟延。列式方法有两种,可用算式和方程。
十八、比较关系应用题
(一)相差关系
1、多多少,少多少,都是大减小。
2、已知条件说比多,比前用加比后减。
3、已知条件说比少,比前用减比后加。
(二)倍数关系
1、倍在问题里用除。
2、倍在已知条件里,求是前用乘,求是后用除。
(三)求比几倍多(少)几的数
根据倍数分乘数,根据多少分加减。
算除先加减,算乘后加减。
十九、找单位“1”
单位“1“藏得巧,根据分率把你找。
“其中“的前站得好,”是、占、比“后坐得妙;
“问答式“能找到,补充说明要搞好。
百分数常遇到,不带“率“字有礼貌。
找出一对好朋友,然后确定乘除号。
找单位“1“的说明:
抓住含有不带单位名称的分数的“关键句“、“关键词”,进行剖析,这样就解决了不少学生对于分数应用题苦于不知“从何下手”进行分析数量关系。因此,使学生学会迅速找“关键句”、“关键词语”进行剖析数量关系,不仅能有利于掌握解答分数应用题的一般规律,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先“找”后“析”是六年级学生普遍的学习规律,切记引导学生认真有序地进行分析。
分数应用题1、找 2、明 3、定 4、对应的解题思路。
二十、正反比例应用题
正比例,分三段,不变数量在中间,
前后归一分开列,然后等号来连接。
反比例分三段,不变数量在前面,
“如果”分开归总列,再用等号来连接。
你学会了吗??
顺口溜用题思路举例: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
六年制数学课本第四册中“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与“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两种应用题,是大小两数进行比较,可以得到一个差。已知差与两数中的一个数,求另一个数,这就是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所以“比……多“与“比……少“两种应用题,都是求两个数相差的逆推题,题目结构相同。已知条件得”多几“与”少几“应用题,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而已。学生解这类题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见”多’ 就用加法算,见“少”就用减法算,凭个别字眼判定算法。
教学思路是:
1、分析数量关系,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2、充分发挥线段图的作用,使应用题的“事”转化为“理”,又由 “理”转化为“式”直观地表达出来,然后找出规律。
例:P17例5 光明小学种树,种了300棵柳树,种的杨树比柳树多70棵,种杨树多少棵?
一、 提问:有哪几种树? (柳树,杨树)
谁与谁比?(杨树与柳树比)
谁多?(杨树多) 谁少?(柳树少)
二、计算的关系式:柳树棵数+杨树比柳树多的棵数=杨树的棵数
三、算式表示:300+70=370(棵)
四、如果把第一个条件改为问题,问题改为条件,应该怎样算。
五、然后得出关键句:已知条件说比多(要求数在比前)比前用加,(要求数在比后)比后减。
解应用题儿歌
题目读几遍,从中找关键;
先看求什么,再去找条件;
合理列算式,仔细来计算;
一题求多解,单位莫遗忘;
结果要验算,最后写答案。
四舍五入法儿歌
四舍五入方法好,近似数来有法找;
取到哪位看下位,再同5字作比较;
是5大5前进1,小于5的全舍掉;
等号换成约等号,使人一看就明了。
长度单位认识歌
1厘米,很淘气,仔细找,才见你。
指甲盖1厘米,伸出手指比一比。
长短和我差不多,大约就是一厘米。
100个我是1米,我是米的小兄弟,
物体长了别用我,要不一定累死你。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除数一位看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一看)
除到哪位商那位, (二商三乘减)
除数是两位的除法
除数两位看两位,两位不够看三位。
除到哪位商那位,记熟口诀定好位。
试商方法要灵活,不够商“1”“0”占位。
余数要比除数小,然后再除下一位。
除数当姐余当妹。 (四比五余)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括号括号抢第一,
乘法、除法排第二,
一、遵循思维特点,获得口算方法
1.直观演示,感悟口算方法。如教学“9+4”时:先出示共有10格的盒子,其中已经装有9个桃子,再出示盒子外面的4个桃子。
师: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一共有几个桃子?
生1:我从盒子外面的4个桃子中拿出1个放进装有9个桃子的盒子里。
生2:我从装有9个桃子的盒子里拿出6个和盒子外面的4个放在一起。
2.动手操作,体验口算算理。如上述案例当学生建立表象后,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摆小棒,然后让同学们分别说说是怎样摆小棒计算9+4的。
3.强化说理,形成口算方法。如上述案例当学生通过摆小棒操作后,可以进行下面教学:
师:你能结合摆小棒用算式说一说9+4是怎样算的吗?
生1:9+1=10,10+3=13;生2:4+6=10,10+3=13;生3:9+1+1+1+1=13;生4:4+1+1+1+1+1+1+1+1+1=13
在学生总结出几种口算方法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与比较,寻求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从而能正确口算出结果。
二、找寻计算规律,加快口算速度
当学生基本能在理清算理的基础上运用方法口算后,就应教给学生一些口算技巧和规律,让学生在准确口算的基础上达到脱口而出的地步。如出示一组9+2、9+3……9+9的题目,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结果后,可进行如下的教学:
师:仔细观察每题的得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十位上都是1。
师:得数个位上的数和第2个加数相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得数个位上的数都比第2个加数少1。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第2个加数拿出1个和9凑成10了。
师:怎样很快算出9+8?
生:8-1=7,10+7=17。
知道这个“凑十法”后,学生只要碰到9加几的题目,就可以马上想到“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的口算过程,利用这个规律可以大大提高口算速度,并且为继续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起到了知识迁移的作用。
三、变换训练方法,培养口算兴趣
教师在进行口算训练时切记不要搞题海战术,而应采取多样化的训练方法让学生更多地品尝学习的乐趣,在趣味盎然中获取知识,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
1.分散集中结合练,即先做专项训练,然后再做综合训练。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口算,可以先练习9加几,再练习8加几和7加几,然后练习6、5、4、3、2加几,最后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合在一起练。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训练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凑十法”,熟练使用“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的计算规律。
2.每堂课上安排练。每节数学课课前,教师可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训练内容一般是配套的《口算练习册》中精心选择和预留的;每次训练后,对做得全对的学生奖励一张书中的小贴画,对有错误的学生要求分析错题,找到错误原因后订正在旁边。这样长期进行,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多种形式变换练。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不使他们对枯燥的口算厌烦,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①自编儿歌,帮助学生记忆;②利用卡片,加强训练力度;③学具操作,帮助弄清算理;④视听结合,调动多种器官;⑤口算游戏,提高学生积极性。
4.家长配合学校练。孩子的学习离不开家长与教师的密切配合。家长可以在饭前、饭后与孩子闲谈时,进行对答式的口算练习,或者当孩子跟父母外出购物时,让孩子用口算帮助家长算出买东西用了多少钱,这都是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反应能力的有效途径,还能使孩子体会到口算在现实社会中的巨大作用。
四、注重习惯培养,提高口算能力
不良的口算习惯是学生口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表现为不能全面仔细地看题,不假思索,提起笔就匆匆写得数,做完了也不检查等,再加上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的不稳定性和较差的分配能力,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口算能力薄弱,影响下一年级学习的原因。因此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我班共有学生31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16人。绝大部分学生家蒲塘、鲁村等行政村,有水部分学生家离学校较远。根据上学年成绩检测情况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仍有部分学生成绩不够理想,其原因主要是父母在外地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管教,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本学期重点工作除了继续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以外,还要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力争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测量、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多位数成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1.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目标和要求
1.会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乘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初步知道分数是平均分的含义,会读、写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些分数的加减法。
4.认识时、分、秒三个时间名词,能够很准确的说出三者之间的进制关系及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
5.认识周长的含义,会计算四边形的周长,提醒学生注意漏写周长的单位名称。
6.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每小时是多少分钟、每分钟是多少秒组成的;并学会准确认识时间。
7.了解不同形式的可能性,知道哪些事情发生是一定的、可能的还是不可能的,进一步体会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按时、按质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多位数成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本册开始引入分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分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分数及分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五、学困生辅导
日前,学校又举行了学生口算竞赛,综合近几年的口算竞赛,我发现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学生的口算能力一年不如一年,越高年级的学生口算能力越差。不禁给我们带来一些疑问:是什么造成学生的口算能力日益下降?作为教师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我认为,“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从小抓起,打好基础。对学生而言,小学低年级的计算是整个数学学习的基础,如何走好这一步,把好这个关,对今后学习数学至关重要。新课标指出:低年级学生应该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达到这一水平呢?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达到正确、合理、迅速、“脱口而出”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要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数概念和计算方法,不能离开学生的亲手操作。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学具的亲手操作,去获得数概念,领会计算方法。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部分,每认识一个数后,我都通过图画或实物图片,让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和分解,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操作巩固数的组成和分解,还注意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口密切结合,培养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动手能力、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并没有急于揭示计算方法,反而是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圈十”操作,让学生从操作中领会“凑十法”。这样做,不仅使我班学生都较好地掌握了“凑十法”,更为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打好了基础。又如:为了让学生理解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算理,我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在算“16–3”时,让学生先摆一捆零6根,然后从6根里拿走3根,这样,为学生理解记忆算理建立了清晰的表象,也为学生正确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要想会算而且算得快、算得好,理解算理是教学的关键。如何达到激发学生要算、想算、怎么算的意识呢?那就要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探究出合理的算理。如: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可以设置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发现。首先在引入环节设置情境:小猴子要请客,它为好朋友准备了两盘桃子,第一盘里有9个桃子,第二盘里有8个桃子,小猴子一共准备了几盘桃子?小朋友你能帮小猴子算一算吗?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进行引入,学生会感到很有意思,愿意帮助小猴子算一算,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在学生考虑了一会儿后,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有多少个桃子吗?这时学生就会深入思考该怎么办,于是凑十法就自然而然的被学生发现了,既从第二盘中拿出一个放在第一盘中,第一盘凑成十,加上第二盘中剩下的7个就是17个;或者从第一盘中拿出两个放到第二盘中,第二盘凑成十,加上第一盘中剩下的7个就是17个。学生从动手操作中,很快并且很直观地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这时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进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而理解算理更有益的地方还在于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计算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进位加法时能够进行知识间迁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即使学生在计算中遇到了问题也能根据算理推算出不会算的题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设置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算理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
当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形成了数的概念,领会了计算方法以后,更应该通过及时、充分的练习,逐步形成熟练的计算能力。既要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又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就要求教师选择多种练习形式,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又便于教师及时检查。还可以采用集体视算、听算,同学之间互相出题目给对方计算等形式,让学生人人动脑动手。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还创设游戏情境“小猫钓鱼”,要求学生根据屏幕上出示的一些数字鱼篓,找出相应的算式鱼,然后请学生把算式鱼钓进相应的数字鱼篓里,看谁钓得又对又快。这种练习形式很受学生欢迎。
练习计算不能一味多练,而是要有针对性,进行形式多样的练习。比如对那些易错、易混的题目进行练习,让学生在辨析中真正提高计算能力。如直接写出得数,看谁算的有对又快,在圆圈中填上大于号、小于号或等号,在方块中填上合适的数等,又或者是本班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等。在不同的题型中既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总之,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在小学计算教学中,我们只有做到不断思考,不断创新计算教学方法,才能把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只要多花心思、巧妙设计,我们可以相信,学生“脱口而出”的那一天不会很远。
一、词序变化的形式表征
“解决问题”变成“问题解决”,不仅仅是词序的变化。分析“解决问题”与“问题解决”的结构,会发现“解决问题”是动宾结构,意味着问题已经摆在那里,强调的是解决已有的问题,如同“巧妇为有米之炊”;而“问题解决”是主谓结构,突出的是问题,首先要有问题,然后才能解决,即“巧妇要为无米之炊”。任何科学的发展都不是因为有某一个现成的问题供人类去研究,而是皆源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发现了问题,然后提出问题,再分析、解决问题的结果。数学的发展也一样。
二、词序变化蕴含的理念
“问题”从“解决问题”中的宾语变成“问题解决”中的主语,其中蕴含着的理念是新课标所提出的“四能”培养目标――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新课标对“什么是问题解决”没有进行明确定义,但对其内涵给予了具体阐述: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三、从“解决问题”到“问题解决”的教学思维演变
1.“问题解决”教学要有始有终。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对“解决问题”内容的编排突出情境创设,体现在现实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偏重于解决给定的问题。没有对分析问题的过程、解题策略及解答是否正确进行回顾与反思等内容的呈现。教师的教学往往是创设情境学生尝试解答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讲解。这样的教学虽然有形式上的开放,但忽略对学生解决问题思维完整性的培养,特别是缺少对解决问题中一些实质性方法的分析和归纳。如,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23页的例4(如图1),仅出现“全校卫生评比”的情境图、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及算式。而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对“问题解决”内容的编排,同样也提供情境,但不拘泥于情境,同时还完整地呈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培养学生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能力。其编排特点是,从一年级上册开始一般都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情境。第二部分是解决问题的三大步骤,即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反思与回顾,分别对应于:(1)知道了什么?(2)怎样解答?(3)解答正确吗?这三大步骤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问题解决”内容相比较于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的“解决问题”内容及区别于本册教材中其他内容的显著标志。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㈡”第23页的例4(如图2),不仅出现“二年级卫生评比”的情境图,还出现三个解题步骤:(1)知道了什么?(2)怎样解答?(3)解答正确吗?在“怎样解答?”环节画出了数量关系图,叙述了算理,列出了算式;在“解答正确吗?”环节,呈现了检验过程及口答的内容。
这样的呈现特点,给教师的启示是“问题解决”的教学应该有始有终,让学生经历先从现实的问题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多种途径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问题解决,再对解答的结果和方法进行检验和反思,最后作答,这样一个完整的解题过程。其教学环节包括创设情境学生尝试解答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讲解引导检验、回顾与反思作答,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
2.“问题解决”教学要重视方法的多样化。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下册及二年级上册中“解决问题”的内容,因其题型不够丰富,局限于“根据两个已知条件解决一个问题”的形式,导致其可用的解题方法和策略也比较贫乏,仅限于画图、列表、计算等常态的方法,且画图、列表往往只作为分析问题时的辅助手段,最后都要列式计算。不管千法万法,最后都归结为一法,即列出算式、算出结果,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窄化了。而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下册及二年级上册中“问题解决”的内容,其解决问题的方法除了上述提到的画图、列表、计算等常态方法外,还出现了判断(估测)、动手操作、猜一猜、数一数等众多方法,而且这些方法往往都作为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法出现。就其中出现的解题方法和策略来看,大体分为三种情况:
(1)题不同,法不同。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下册及二年级上册中“问题解决”的内容丰富,各种不同内容的“问题解决”题目,其所采用的解题方法和策略往往也不一样。如一年级下册中“问题解决”共出现了8个例题,就使用了8种解题方法和策略:
①动手操作法:第1单元“认识图形(二)”第4页的例3。
②通过画图理解并列式计算:第2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20页的例5。
③通过画图或操作(注意一一对应)理解并列式计算:第2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21页的例6。
④画图和根据数的组成来解决:第4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第46页的例7。
⑤罗列和尝试――调整策略:第5单元“认识人民币”第58页的例7。
⑥通过画图理解并以连加解决和列表法:第6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第77页的例4。
⑦画图和用箭头符号记录倒着连减的过程:第6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第78页的例5。
⑧利用规律来解决:第7单元“找规律”第88页的例5。
(2)一题多法,不分主次。
有的“问题解决”例题,则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解答,且每种方法都能单独解决问题,不分主次。如上面提到的一年级下册第5单元“认识人民币”第58页的例7就用了罗列和尝试调整两种策略,且每种策略都能单独解决问题。
(3)一题多法,有主有次。
有的“问题解决”例题,同样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解答,但并不是每种方法和策略都能单独解决问题,而是有主有次,有的方法和策略是用来帮助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有的方法和策略是用来最终解决问题。如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21页的例6,通过画图或操作(注意一一对应)理解,然后列式计算。这里的画图或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架起“比多少”问题通向原来认识的减法模型之间的桥梁,从而获得解决比多(少)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理解用减法计算的道理。当学生对比多(少)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有了透彻理解后,就可以不用画图而直接列出算式。
因此,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将某一个具体问题解决,而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各种解题方法和策略的精妙之处;要重视引导学生根据各种问题解决题目的特征,学会根据不同的问题现实,采取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提炼,从而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问题解决”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反思。新课标对“问题解决”的具体阐述中指出: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目前人教版已出版的三册义务教育教科书中“问题解决”的例题中普遍出现诸如“拼出的是钝角吗?”“猜得对不对?”“解答正确吗?”“解答合理吗?”等评价与反思性提问及内容。
如,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㈡”第23页的例4(如图2)在“解答正确吗?”环节出现了如下检验内容:“15减12等于3,二班确实比一班多得了3面,解答正确。”这样的内容呈现,其目的是为了提醒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评价与反思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解答的结果是否正确,解题的过程是否简洁有条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合理,从而,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7页的例8(如图3),在“分析与解答”环节,当学生以一定的长度作标准对旗杆的高度作出判断后,教师一定要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解答合理吗?可以启发学生像书中给出的例子一样用“一支新铅笔的长度”作标准或用其他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回到情境中对解答的结论进行检验,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应给予肯定。
4.“问题解决”教学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已出版的三册教材,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情境。如,在“问题解决”例题的“阅读与理解”环节就有“图里有什么?”“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等。有的例题还让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如,二年级上册第6单元“表内乘法(二)”第78页的例3就有这样的问题:“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同时,在练习中安排了专门的题目让学生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如,二年级上册第7单元“认识时间”第94页就安排了如下练习(如图4)。
本期数学教学仍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注重有创新、开放精神的主动学习,同时,努力培养学生严谨、塌实的优良习惯,从而达到二年级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48人,家长有一定辅导能力的约占50%,其余学生全靠课堂教学进行数学学习。上期考试结果,及格率100%,优生率68%。总体来看,学生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的计算方面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但少数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仍需提高。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但一部分学生欠仔细、灵活。在数学的学习习惯上,听课习惯、作业习惯都有一定进步,但学生在学会审题上还需要培养和训练。
本期教学内容:
以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为教材。
教学要求: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l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表内除法。
2、万以内数的认识。
3、用数学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课,夯实基础知识,确保每一个学生扎实掌握新知,巩固旧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给关注,多给发言机会,激发其参与热情。
2、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双基的基础上,注意适时发展优生的思维,培养优生的能力,从而也带动中差生的发展。培优主要体现在:
(1)、在每堂课的新知教学后,安排适量发展练习题。
(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每个知识点上,适时引导,相机点拨,给学生“摘桃”的机会。
(3)、利用每周的思维训练时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组织愉快的思维训练。
减负提质措施:
1、钻研好《新课标》,精心备好课,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任务在课内完成,课外尽量不留作业,或只留兴趣性、发展性作业。
3、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不用一个刻度要求每一个学生,作业布置分层进行,避免部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内容课时
1解决问题5
2—5表内除法(一)16
6—7图形与变换6
7—8表内除法(二)6
8—9万以内数的认识7
11克和千克3
11—1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3
15统计4
低年级学生 口算能力 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在“数的运算”中,低段要求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学生的口算能力的高低影响作业的质量和效率。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只有口算好了,笔算的速度才能加快。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在口算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要培养学生口算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最活跃的心理成分之一,它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教育家乌中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只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一开始就对学习内容本身感兴趣,而是对隐含学习内容的表象产生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把对表象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把学习内容转化为内在需要,从而树立学习自信心。要培养学生口算练习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帮助学生认识口算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以及与实现自己学习目标的关系,从而使他们产生对口算练习的内在需要和兴趣。
2.口算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使学生不感到单调、乏味。在口算练习中,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适当采用以下口算方法:视算、听算、口算卡片、口算游戏等。口算练习时间可安排在每堂数学课前几分钟或专门时间。
3.应用互动竞赛和自我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口算练习的兴趣。例如,可采用个人赛、小组赛或计时赛等。
二、要重视过程和算理
低年级口算训练,首先要重视培养小学生会说算理,学生能说就能想,这样有利于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进而提高口算能力。如教学进位加法可以让学生讲出各种思考过程,同样,学生说口算思路的过程也就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就能促进他们更好的理解算理,口算能力也必然得到培养。
我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要求学生轻轻地边摆小棒边说。如做9+8=?时,一边说一边做:9+8=?先把8分成1和7,把1借给9,9+1=10,10+7=17,所以9+8=17。学生通过一种数形结合的形式更好的理解了算理,掌握了方法。
三、要加强和改进教学方法
口算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口算直接关系到学生笔算能力的提高,能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提高学生计算水平的重要途径。
(1)直观操作,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学中采用直观手段,理解算理,在理解的基本上逐步抽象、概括出口算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边想、边说、边摆来优化儿童的思维过程。在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规范操作程序,使学生在操作、表述、观察、思考的训练过程中,脑、口、手等多种感官都动起来,为操作过程上升到口算方法,建立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抽象、概括出口算方法。
(2)加强训练,培养能力,形成口算技巧
口算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学时,必须扎实地抓好“知识――训练――技能的各个环节。口算训练必须经常化,练习形式多样化。开火车、抢答、对口令、小组接力等。简便易行,讲究实效,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练习的机会,巩固和深化口算知识。根据口算训练重点,要选取较为典型的口算题,计算后再让学生说出算理,这样把学生想的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有利于对算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计算中常用数据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基本口算要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还要利用数字特征和运算关系,自觉的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通过深入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
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
良好的口算习惯是提高口算正确率的保证。大量事实说明,口算速度快的,笔算速度也快,正确率高,反之,口算速度慢的,笔算速度也慢,正确率低。“计算要过关,口算是关键”,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条规律。没有良好的口算习惯是学生口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养成良好的的口算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口算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看清楚、想明白、算仔细、查认真。
1.看清楚。一年级学生在口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有时看错数字,有时看错符号。因此,做题前,先要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字和每个符号,决不看错题目,这是正确口算的前提。
2.想明白。脑海里要迅速的闪过所选择的运算方法的具体步骤。
3.算仔细。一年级学生很容易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或者加法当减法做,因此在确定运算步骤后,要认真地进行计算。即使是简单的口算,也要谨慎。
4.查认真。平时学生除了对规定的验算题目进行验算外,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每一步。所以要强调学生算完一步要及时“回头看”,检查是否正确,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
五、要有计划的持之以恒的练习
口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需要在教学中长期懈地、有计划的进行,这就要求教师持之以恒地进行口算训练。
1.课堂上注重口算训练。一般在授课之前,坚持3~5分钟的口算训练,并结合内容,有目的的选择口算题目,这样即能训练学生本节课的各种能力,又可以训练口算能力,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效。在课堂练习中变换各种形式如:夺红旗、开火车、抢答、口算比赛等。通过开展竞赛符合儿童年幼好胜、不甘落后、喜欢表扬的年龄特点,竞赛中,通过竞争促使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让学生在“玩”中练,既能达到复习旧知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教具
6+1蒙台梭利开心数学百宝箱
包括数棒、加法板、减法板、乘法板、除法板、蛇形加减、1~100连续数板、银行游戏、邮票游戏、万变磁力计算板。都是使宝宝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的教学工具。这些教学工具在发扬实用性及逻辑性的同时。侧重规律性变化,从而培养宝宝精确的秩序感。适应3~8岁幼儿的理解和进度,包含由易到难的千位以内加、减、乘、除、连加连减等丰富的数学内容。完全由宝宝自己动手,在学习数学的游戏中自我超越。妈妈也可以借鉴这套教具的特点,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利用常用物品进行自制。
玩具
扑克
建议在亲子游戏中注入数学启蒙的意识:分类――黑桃、红心、梅花、方块;认识数字――利用扑克牌上不同图形的个数与标识的数字,建立数与数字之间的关系;比多少――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也是加减法的起步与乘法的起步,还可初步建立数字与数字之间的拆分与组合的关系。
积木、积塑
宝宝在操作活动中。通过拼插、堆积、摆放、平衡等方式,感知尺寸、形状、重量、空间关系、结构、对称、体积等基本数学概念。不同的创意还可锻炼宝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穿珠
宝宝在用各种形状、颜色的珠子串出自己喜欢的彩链时,自然辨认了形状、颜色,并注意到了各种规律及顺序。
水沙
沙箱中提供各种类型的碗、纸盒、瓶子、管子、漏斗、水枪、小桶、勺、杯子等,当宝宝把水或沙从一个容器倒向另一个容器时,很容易对容量、重量、容积等概念进行感性认识。沙还可以用来建模型,以此了解固体的形状、体积。
书籍
《玩游戏学数学:0~6岁儿童数学能力培养方案》
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儿童的数学能力、儿童数学能力与智能开发、儿童数学能力培养方案、数学能力培养的其他方法等内容。
主编:区慕洁
出版: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阶梯数学》
内容:包括2―6岁共5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内容,可以系统地、一阶一阶地训练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是系统科学的儿童数学学习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