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8:53: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秋景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杜甫;登高;沉郁顿挫
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沦落潦倒的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气,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传达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
首联、颔联侧重于写景;颈联、尾联侧重于抒情,集中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首联六个物象,而用急、高、哀、清、白、飞来形容,把秋天景物的凄凉气氛铺陈得十分浓郁。把眼前的秋景写得更具体、更凄凉。“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让诗句的种种意象顿时有了浓烈的伤感色彩。颔联则从更大处落笔,侧重写诗人眼前恍如所见的、耳边仿佛听到的整体景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无边”二字展开了“落木萧萧下”的画面,以“不尽”二字展开了“长江滚滚来”的画面,把秋景描写得既肃穆肃杀又空旷深远。这从以景抒情的角度来看,是为后两联抒发感情作铺垫。前两联写景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两联诗句一气贯注,全诗开头“风急”二字最紧要,因为“风急”而“猿啸哀”“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二是两联诗句抑扬顿挫,首联写近景,颔联则写远景,而“无边”一句为仰视,“不尽”一句为俯视,这样一远一近、一上一下,层次分明,起伏“顿挫”。
后两联以前两联描写的秋景为背景,着重抒发忧愤深广的情感。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显示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范例。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将颈联悲秋之情的容量增大了,也更深沉、其中“艰难”二字,指出时世艰难,社会动荡;“苦恨”二字,形容诗人百感交加,恨到极点,“艰难苦恨”兼指社会和个人,在诗人摇落悲秋的情感巾溶人了广阔的社会内容。而“潦倒新停浊酒杯”,则将杜甫的“艰难苦恨”之情写得更加具体,一个多愁多病、忧愤深广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杜甫的悲哀有他的特殊性,那就是他的悲哀虽然是个人的命运,却博大深厚。境界由大到小,由开到合,情绪也从高亢到悲抑,情绪有微妙的跌宕。杜甫追求情感节奏的曲折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默默的,有时却有突然的转折。古代诗话上说,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沉郁是许多人都做得到的,而顿挫则殊为难能。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后来,当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民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创作日趋成熟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述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表面是深沉郁结,表现为有节奏的抑扬起伏和盘曲转折。它涉及诗歌的内结构和外结构,涉及内结构的沉重的充实感,以及外结构上有控制的骚动感和弹性。
《登高》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方面:
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表达上的迂折含蓄。作者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遗。《登高》具有沉而悲的特色,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兀立高台的穷儒形象。然而,作者之情,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
《登高》语言形式的“顿挫”表现于下列四方面:
章法上开合变化。前四句写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的客观特征达到和谐统一,产生的艺术魅力已非一般描摹景物的诗句可比拟。后四句的抒情,则将万里漂泊多病的孤零悲苦之情作了直接抒发。最后却令人颇感意外地落笔于“新停浊酒杯”这一生活细节上,纵横开合变化自如。
结构上的回环照应。一、三两句相承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写江景,五、七两句相承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写多病。照应之妙,实不多见。首、颔二联写景,引出“悲秋”,颈、尾二联写景,由“悲秋”而及“苦恨”,因“多病”而致停杯。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秋 的 约 定
痴痴地等,年复一年秋的到来。
走过了夏的热烈,我们踏进了秋的高远。小时候,我把秋比作一位妖绕的女子,并给她起名叫“秋姑娘”。秋就如名句中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秋总是以一颗炙热的心来对待任何人。
秋不仅与我有个约定,秋与世间万物都有一个约定,每当第一片渐黄的叶子落下来时,秋也就履行了她的诺言。
“妈妈,还有多久才到秋天啊?”
“快了,快了,秋总是会来的,溜也溜不走。”——哦!秋天总会到的,快了,快了……
古今名人喜爱秋的可真不少,赞颂秋的诗句也广为世间流传,如最常见的杜牧笔下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还有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是一幅多么凄清悲凉的秋景图啊!写秋的诗句实在太多了,我这里也不一一例举了。
呵!瞧啊!橘子熟了,石榴妹妹笑得合不拢嘴了,葡萄们着急地换上“秋”给亲手缝制的紫袍,瞧瞧,那叫一个艳啊!走在羊肠小道上,微风在耳边唱起了歌,仿佛在向我诉说它那愉悦的心情。我高兴地跑了起来,稻穗们见了我,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接二连三地低下了头。我弯下身子拂起一枝稻穗的脸庞,嘿,真把我逗乐了,刚一松手,又低下了头。我纳闷着,难不成稻穗们真的害羞了!
我拽着丝巾迎着风奔跑着,哦!秋的约定,秋与我们的约定!
我痴痴地等——永远,永远……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是作者站在高台之上,看到、听到的。诗人描写的主要意象有风、天、猿、渚、沙、鸟。风急、快,突出风的迅猛。风儿急急而去,是那样的无情。无人陪伴已觉可悲,连那风儿也好像故意欺负作者,匆匆离作者而去,可以想见此时他那悲苦的心境。天高带给人一种苍凉、空旷感,登上高台的人是何等的渺小。猿呢?作者用啸声,并且是哀凄的啸声。诗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哀凄之声让人动容,声声刺透他那几近破碎的心。
渚,用“清”来形容,可见洲渚之上草木凋零,凸显萧瑟,传达凄凉之意。沙白,可见岸边白沙漫漫,这冷的色彩,又增一份寒意。鸟,正是没有依靠所以徘徊而不肯离去,就像这时候飘泊无依的杜甫,这只鸟是不快乐的。这也充分说明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本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和“长江”。“落木”用“无边”、“萧萧下”形容。体味诗句,我们似乎看到秋风染得草木醉,苍翠的群山上弥漫着枯黄的叶子,一阵秋风吹过,那枯黄的叶子从枝头飞下,纷纷扬扬飘落而下,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结。远望群山,好像被黄色染过一样。面对这一切的人自然也会想到人生就像这落叶一样慢慢地走向生命的终结,于是会为年华的逝去、青春的流逝而感到痛彻心扉。杜甫写这首诗时55岁,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那秋风中慢慢飘落的枯叶,正是他漂泊一生的象征。秋风劲吹,无情地把他卷下树梢,他的飘舞因命运不青睐反而变得更加壮美,纵然已经枯黄,他甘愿化做泥土,滋养着大树,融入那片他所热爱的土地。
“长江”用“不尽”、“滚滚来”修饰。奔腾万里的长江浩浩荡荡奔涌而来,这是何等的气势。长江水一去不复返,让人想起“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个体生命、个人的成败在浩荡的长江面前是何等的渺小,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而自然却是永恒的。作者因个体生命的短暂和个人的渺小感悟到生命的悲哀,他用酣畅的诗句为自己的生命唱出一曲悲歌。
通过以上各个意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首联和颔联中的景物描写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这里有无边落木和滚滚不尽的长江,凄凉之中有壮阔和深远。所以杜甫虽然悲愁,但是不哀婉,细细读来,景物描写字字关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客”可看出客居他乡,漂泊流浪,而“万里”可看出地域之广,漂泊之远,“常”可看出时间之久,杜甫经安史之乱,十多年来一直漂泊在外,虽然有过短暂的稳定生活,但是一直漂泊西南天地间。“独”正是说明漂泊的结果,孤独一人,无亲无友,“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漂泊中适逢九月九日登高祈福之日,“独登台”,自有对家的一种思念。
人生百年,杜甫早已是垂暮老朽,总想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在“多病”的登高中自有对生命的叹息。而杜甫早年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壮志。纵观杜甫一生,他仅仅做过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等低微的官职,回想自己一生能不苦闷、能不忧愁吗?他在为自己的生命流逝、功业无成而悲歌。
满目秋景,凄凉萧瑟,满怀愁绪无法排遣,秋景添悲意。杜甫虽然是年迈多病孤单一人却依然要登上高台祈福。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一种对不幸的抗争精神。所以杜甫的诗歌虽悲却悲而不伤,悲而能壮。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中虽有个人境遇的叹息,但年迈多病的诗人为何会长年漂泊,不能终老故里,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动乱。这时安史之乱虽已经平息,但地方割据乘机争夺地盘,民不聊生。而杜甫却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所以“艰难苦恨”中自有忧国的情怀。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纵使“吾庐独破”他依然想到“天下寒士”,所以“艰难苦恨”中还有忧民的叹息。杜甫是宁苦身以利人,这样的一个悲天悯人的伟大诗人独登高台,想到自己的漂泊、人民的流离失所,可以说是悲从心中来。
“繁霜鬓”是自然的规律,更是“艰难苦恨”所致,而这更使杜甫“艰难苦恨”。
千般悲愁压于心头。在贫病交加中,杜甫连喝酒浇愁的权利都没有了,更要命的是“新停”,刚刚不敢喝酒,悲愁之深总对酒有一份向往,情感的需要而理智却告诉自己不可以,真是“长恨此身非我有”。这是个人多大的不幸,想到此真是又加一层悲愁。
综观全诗,杜甫为萧瑟秋景而悲,为长年飘泊流浪而悲,为孤独登台而悲,为年老多病而悲,为壮志未酬而悲,为国家百姓而悲,为潦倒穷困而悲,为不能饮酒解忧而悲。《登高》是杜甫在乱世中为我们唱出的一曲悲歌。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漂泊、思乡、孤独、悲秋、年迈、多病、抗争、潦倒、贫困、忧国、忧民的杜甫。
时代用冷酷的目光选中了杜甫,让他受尽了种种磨难,他用满含泪水的双眼审视着这片他所热爱的土地,他用枯瘦的手拿起饱蘸人间悲苦的墨汁的巨笔书写下生命的感怀。
9月的第一缕秋风使大地褪去了夏季的炽热,没有了知了的喧嚣,没有了空调所带给人们的不自然。它引领着我们进入另一番天地,那里会让我们忘记烦恼,只留恋那里的美景。
秋天有着如夕阳般的火红,金黄的稻谷用最美的容颜迎接太阳。它的凄美引无数诗人尽折腰: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陶渊明的“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他们用美妙的诗句写出了对秋的热爱。都说秋天是凄凉的代名词,因为秋天凄风苦雨,枯草落花,雨打残荷,雁鸣长空,因为秋天树叶会飘落,树木会光秃,风中也透着丝丝凉意。古代诗人常常以描写秋景来寄托对家人的思念,诗句里的悲凉让人为之触动。但同时秋天也是希望的代名词,它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其实在秋天当火红的树叶一片片从树上飘落,一阵秋风吹过,掀起无数落叶时,当你漫步在这样的情境中时感受到的一定不是凄凉,而是一个人的幽静,倾听万物的私语。你不会感到孤独,因为有着美景的陪伴。
秋天更是旅游的好季节,我们走在田间小路上,风儿轻轻抚摸着我的脸颊,带走我的汗水,蜻蜓在身边自由飞翔,清澈的河水载着落叶流向远方。我可以尽情奔跑,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魅力。也可以调皮的钻进稻田里,与那茁壮的稻谷比比谁高谁低。仔细观察可以看到里面是另一个世界,无数的精灵在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忙碌着。这样的景物让我陶醉无法自拔。
秋天,没有夏天的热浪,没有冬天的寒冷。它的到来是自然的馈赠,是为大地的一次洗礼。这样的秋天怎能不爱。
一年级:蓝颜girl
关键词: 《真州绝句》春景秋景
“半江红树卖鲈鱼”出自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的第四句。原文是: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关于第四句的解释各家说法不一:
(1)《古代诗词曲名句选》(广西人民出版社):半江,江边枫树很多,倒映水中,遮满半面江水。红树,枫树,秋天枫树经霜,叶子变成红色,所以叫做红树。……卖鲈鱼,指卖鲈鱼的热闹场面。
(2)《诗词曲名句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红树:秋日下霜,枫树叶子变成红色。鲈鱼:盛产于长江下游的一种口大鳞小的味美之鱼。句意:最好的景色还是太阳偏西,风平浪静之后。红色的枫树下,渔民在卖鲈鱼。描绘出了富有渔村生活气息的图画。
(3)在《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中黄立新认为这首诗是写真州江边渔村秋天傍晚的旖旎风光。半江,半个江面上;红树,长着红叶的树。有的树叶秋天变红。鲈鱼,一种体呈银灰色而背部有小黑斑的鱼,产于我国沿海一带。“半江”句说,在江边红叶树下,渔人们正在卖鲈鱼。
(4)在《历代绝句精华鉴赏》中艾治平认为这首诗是写秋景。红树:枫树。枫叶秋天经霜变成红色。他是这样解释第三、四句的:最好的时光怕就是红日西斜,风平水静的傍晚时分了。你看,江水波平,碧光闪闪;枫叶经霜,艳红如染;走着,走着,请听,在你耳畔响起了“卖鲈鱼呵”的声音,声韵悠远,余音不绝。
(5)在《古典文学鉴赏集》(三)(辽宁教育出版社)中陈体津认为此诗描写秋天傍晚江边的渔家风光。他是这样解释最后两句的:后二句描写渔人的生活即景,落日的余辉斜照在经霜的枫树林上,倒映江边,半边江水像被染红了似的,显得分外妖娆明艳,渔人们趁看傍晚晴好的天气,在江边树下售卖自己刚刚打来的新鲜鲈鱼。诗中洋溢着渔乡的气息,却又透露出清远的闲情逸致,真有耐人寻味的意境。
(6)陶文鹏在1993年《古典文学知识》第6期第113页是这样解释的:《真州绝句》组诗是写真州春天风物。他是这样解释最后两句的:在黄昏时分,日斜风定以后,斜阳照在江上,一半江面碧绿,一半江面嫣红,江岸金丝轻漾的柳树,传来一声声很有地方风味的吆喝,原来是渔民们正在高兴地叫卖鲈鱼。
从以上列举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关于“半江红树卖鲈鱼”所写之景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以艾治平老先生为代表的,认为此句是写秋天的景色;一是以陶文鹏先生为代表的,认为此句是写春天的景色。前五个主张此句是写秋天的景色,只有陶文鹏先生认为此句是写春天的景色。分歧的焦点是什么?到底谁是谁非呢?
我认为分歧的焦点是对“半江红树”的理解。艾治平老先生认为“半江红树”的“红”是形容树的,红树也就是枫树,因为枫叶秋天经霜变成红色。人们自然会想起杜牧有名的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而陶文鹏先生则认为“半江红树”的“红”是形容江的。江面没有被斜阳照射的一边是碧绿的,被斜阳照射的一边是嫣红的。人们自然会想起白居易有名的诗句“半江瑟瑟半江红”。
我认为这句诗应该是春天之景,理由如下。
首先,从《真州绝句》组诗的写作时间来看。王士祯所写的《真州绝句》一共有五首。我们看一下《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的目录就会发现,这五首诗排在“《维扬萧尺木画册四首》壬寅稿”下面,壬寅应该是康熙元年,也就是公元1662年。当时,王士祯二十九岁,这首诗应当是1662年写的。查《渔洋山人年谱》可知,这一年,他在扬州做推官。真州在扬州西南六十里,他的《真州绝句》(其一)写道:“扬州西去是真州,河水清清江水流。”从这里可知王士祯对真州是比较熟悉的。其中,《真州绝句》(其二)说:“白沙江头春日时,江花江草望参差。行人记得曾游地,长板桥头旧酒旗。”写了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白沙洲一带长满了各式各样的野花野草,一眼望去,煞是招人喜欢,是人们游春的好地方。那长板桥边的酒店,悬挂着引人注目的酒旗,更是人们休憩、观景、叙谈的好场所。这首诗写出了人们在春天到白沙头游乐的欢快情景。由此可知《真州绝句》肯定是写春天的景色。再看《真州绝句》(其五):“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第一句“江乡春事最堪怜”是《真州绝句》组诗的总结性诗句,是说真州春天的景物最可爱,也是《真州绝句》组诗的诗眼。其中第二首和第五首都写明是春天,所以第四首也是春天写的,也是写春景。因此这句诗是写春天之景。
其次,从“杨柳”的意象来看。清朝诗人所写的“杨柳”意象,要么是歌咏春天之景,要么是伤春惜春。总之,是写春天的景物。如张问陶的《阳湖道中》:“百分桃花千分柳,冶红妖翠画江南。”魏源的《三湘棹影》:“溪山雨后湘烟起,杨柳愁杀鹭鸥喜。”沈德潜的《过许州》:“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也写了杨柳的意象,这首诗也应该是描写春天之景。因此,“半江红树卖鲈鱼”所写之景应是春天的景色,而不是秋天的景色。
为什么认为“半江红树卖鲈鱼”是写秋天景色呢?我的理解是如下:
其一,犯了“就诗论诗”的毛病。鲁迅在《草(六至九)》中指出:“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我们分析、赏析诗歌,一定要顾及全诗。如果是组诗,一定要顾及整个组诗,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掌握这首诗。否则,“就诗论诗”就可能曲解作者的原意。
其二,受宗梅岑《读阮亭先生真州绝句漫作》的影响。惠栋在《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里引了宗梅岑的这首绝句,全文如下:“板桥山色晚秋初,楚泽真州画不如。我爱新城诗句好,半江红树卖鲈鱼。”此诗对于王士祯的《真州绝句五首》,特别推重第四首,还引用这首诗的“半江红树卖鲈鱼”,称为“诗句好”。宗梅岑认为此首诗的艺术特色是诗中有画。不但诗中有画,而且胜过画,画出来也不如诗。这一点宗梅岑先生是别具眼力的。但宗梅岑认为“板桥山色晚秋初”,认为《真州绝句五首》是描写秋天的景色,这就有问题了。原来宗梅岑读“半江红树卖鲈鱼”,读成“红树”,成了“霜叶红于二月花”,所以说成“晚秋初”了。可是这五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物,不在晚秋,是写“半江红”,不是写“红树”,所以不对了。
其三,是受杜牧《山行》诗的暗示。人们一看到红树的字眼,第一反应就会想起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很自然会联想此“红树”可能是枫树的叶子经霜变成红色。再加上没有顾及整个组诗,很自然地认为这句诗是写秋天的景色。
参考文献:
[1]刘利等.古代诗词曲名句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2]赵传仁.诗词曲名句辞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3]马美信,贺圣遂.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
[4]艾治平.历代绝句精华鉴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5]中央电大古典文学教研组.古典文学鉴赏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摘要: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黄粱梦》等15种杂剧。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作品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其中《天净沙秋思》、《夜行船秋思》是他散曲作品中的精品力作,最能体现他的风格,成就了他“秋思之祖”的美誉。马致远《夜行船秋思》扩大了散曲的表现范围,并充分运用俚曲俗语,句式自由,节奏明快,从表现艺术上提高了散曲的境界。马致远《夜行船秋思》,后代明清曲作家皆有和韵,终因才力不及,都没有超过此作。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黄粱梦》等15种杂剧。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作品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其中《天净沙秋思》、《夜行船秋思》是他散曲作品中的精品力作,最能体现他的风格,成就了他“秋思之祖”的美誉。
秋思本是我国古代诗词的传统题目之一。长期以来,人们由此产生无数的感慨,使秋思的词义本身凝聚着思索自然之秋和人生之秋的丰富内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使秋景与抒情主人公的情绪达到高度的统一。他册一电影蒙太奇的手法白描出一幅幅典型的秋景图。作者撷取了“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本不相干的意象,描绘出一幅“晚秋昏鸦图”。枯藤盘根错节,缠绕在老树之上,上有乌鸦筑巢而居。在这幅水墨画中不着一字言情抒怀,但作者的思乡伤怀之情被作者巧妙地寓于意象之中,创作出一种情景交融的悲愁境地。“小桥、流水、人家”三个意象描绘出一幅“温情村落图”。迫近黄昏,作者看到在林木环抱中的村落,轻柔的河水在尽情的欢唱,俊美的小桥掩映在水波中形成一个虚拟的圆月,村落上升起袅袅的炊烟。此时,作者感慨万千,思绪禁不住飞回那日思夜想的故乡小桥。也许自己的父母妻儿在小桥上去翘首盼望远行的人儿……这幅图画巧妙地将抒情主人公的盼归之情和旅途的寂寞惆怅之情嵌入景物之中,为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余地。“夕阳、古道、西风、瘦马”几个意象描绘出一幅“古道独行图”。在苍茫寂寥的古道上,作者裹紧衣衫蜷伏在瘦马之上。一阵秋风袭来,作者禁不住心中一颤。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真可谓“人穷志短,马瘦毛长”。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心酸,怎不令人想回温馨的家园,怎不令人盼望与家人促膝畅谈……所以清人王国维称赞“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之妙”。
马致远《夜行船秋思》扩大了散曲的表现范围,并充分运用俚曲俗语,句式自由,节奏明快,从表现艺术上提高了散曲的境界。《夜行船秋思》有七支曲子组成,虽题为秋思,却不写秋景,但迟暮之愁,忆旧之情处处关合秋字,实是人生之秋的思索。第一首曲子感叹人生如梦蝶,何不及时行乐。作者分别按帝王、豪杰说明富贵无常。你看:昔日的秦宫汉阙已成牛羊的牧场,往日的丰功伟业已成渔樵闲聊的话题。纵有座座丰碑,已成短碑残碣,上面那笔走龙蛇的碑文已模糊湮灭。当时壮观的陵寝已成狐兔的洞穴,哪还有什么魏晋江山。第四五支曲子运用“和驾日车”的典故,化用李白“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诗句,点出时光如飞,生死一瞬,劝众人莫笑不会筑巢的斑鸠,它只不过是糊里糊涂装傻。这两支曲子愤世嫉俗表达了作者“大道不明,则隐。”的人生主张。最后作者又比较了两种人的处世态度。现实中那些,那些争权逐利的人好像争穴的蚂蚁和吸血的苍蝇。而作者冷眼旁观,参透人生,看破时局,他向往陶令裴公的归隐生活。从整首曲子来看,作者似乎看破红尘,消极避世,实际上是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和满腹牢骚的发泄……所以元代曲作家周德清称赞“万中无一”。马致远《夜行船秋思》,后代明清曲作家皆有和韵,终因才力不及,都没有超过此作。
一、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开拓想象,发展其创造性
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我们常说的诗歌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的“意境”。
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落寂单调的悲凉秋景,而它要表现的则是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意境是通过枯藤、老树等九个事物所感悟到的,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古诗中的想象当然也需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在读中译出诗文,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初步理解,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对诗文不加限制的改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会跃然纸上,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当堂竟说。
二、把握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古典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诗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三、把握诗歌的语言美、让学生背诵积累,增添其文化底蕴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等精妙含蓄的词语永远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
故乡安岳是一块自然生命的风水宝地,清静绝尘的绿惑着百鸟朝拜,婉转悠扬的山歌吆喝着白云奔跑,挡不住的诗情画意让花果飘香……
故乡舒展在四川中部的丘陵地带。起伏的群山,蜿蜒的河流,错落的沟坝,层叠的梯田,加上温和的气候和适量的雨水,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山坡丘岭、万家庭院,娇艳欲滴的春桃,红蕾吐蕊的石榴,形如鞭炮的一串红,傲立寒风的腊梅,踏着季风的旋律尽情绽放。故乡的开花植物,大部分的花期只有一季,有两三季的尚为数不多,但柠檬却是四季开花、四季结果。童年记忆中的茅屋和瓦房、瘦骨嶙峋的山岗和丘坡,被柠檬树覆盖成了绿色的海洋。
伫立绿风浩荡的田野,看到畅茂生长的庄稼和绿树。一些柠檬花像穿着紫色的衣衫颤动枝头,还有一些柠檬花像换上白色的婚纱,把柠檬树装扮成风情万种的新娘,村连村乡连乡的果园,好似庄重而热闹的婚礼殿堂。
故乡的土地古朴而神圣,香风涌动的蛙鸣、爽朗的山歌、嘹亮的劳动号子、“叮叮当当”的打石声,仿佛依旧萦绕于耳边,让我情不自禁地回望饱经风霜的山岭,寻找先民们辛勤耕耘的足迹。我想,如果没有那些远去的先民,就没有开荒而来的良田沃土,就没有浩浩十万余尊“安岳石刻”。故乡人让柠檬开花漫山遍野,让石头开花纵横心海。芬芳扑鼻的柠檬之花,古色古香的艺术之花,都是故乡人的智慧之花,令人震撼而敬畏、幸福而感恩,让清幽如泉的佛音撩拨心灵,让倾泻如水的月色铺满吉祥。
留守村庄的女子,依恋田园不舍家园,浣洗衣裳,乘船赶场进城,邀邀约约,结伴而行。她们在出门前收拾得光鲜如花,让波光粼粼的溪流倒映出自己温柔如水的样子。她们就是这样自信自强,让生活充实饱满,让人生道路充满阳光。
秋风淡褪了夏天的绿,秋色尽显五彩斑斓,如烟秋雨就成为上天最畅快的情感流露。油纸伞撑起春花秋月的美好,让飘落的雨滴在古城文庙温情软语,让柠檬的香气在亭台楼阁缭绕升腾。
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把酒临风,举杯邀月,难免抒发感慨。唐代诗人贾岛任普州司仓参军时,以“一点新萤报秋信,不知何处是菩提”的诗句表达夏夜思秋的情绪。秋天是一个诗歌的季节,也是一个张扬明媚的季节,更是一个享受收获的季节。山坡田野上的柠檬树摇晃着应接不暇的累累硕果,野一团团一簇簇热烈地开放。还有很多不知名的野花野果,喜笑颜开地穿上一身大红袍,给故乡秋景增添黄灿若金、红艳似火的色彩。
情致故乡,拈花微笑。有缘在视觉听觉与味觉中认识故乡,就会了解故乡丰厚的文化底蕴,就会坚信故乡人会走向更加富裕文明的未来。瑞雪起舞,辞旧迎新,柠檬花携着深冬的花朵,去拥抱又一年如火如荼的生动表情。碧草葳蕤、花果满山、人和天香、岁月如歌,这是故乡的天然之美和人文精神。其实,在祖国辽阔的疆土上,每一处都是我们的故乡,都是我们希望的热土,都是我们激情燃烧的阵地。让美好的花香弥漫人类世界,让梦想越过故乡而崛起飞翔!
一、“山”与“月(日)”意象交织的意境美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以生动形象的意象来开拓诗境,形成淡泊悠远、闲适自然的意境。明代的朱承爵在《存馀堂诗话》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王维借自然景象,融入恬淡之情,使他的诗歌展现出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中,“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这几句先是描写山中秋景,山色苍翠葱绿,秋味正浓;秋水日日喧流不息,打破秋日的宁静。然后视线转向乡村风情:在落日的余晖下渡头一片宁谧,炊烟袅袅升上云天,给和谐的乡村增添一分生气。苍翠的山、熔金的落日,营造出一番生机无限、秋意浓郁的意境美。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境界不在于简单的描摹大自然的美景,而是在景物中融入一种情趣寄托,达到情景交融的诗意。这首诗又借与知己友人临晚风、听暮蝉、看落日、赏孤烟、醉饮狂歌,把自己和裴迪比作陶渊明和接舆,那份高洁脱俗、超然物外的品性和这幅秋日晚景图浑然融合在一起,意蕴深远。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旷、深远的意境,这种意境美是在虚实相生的审美空间与想象视野中产生的。例如,《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首诗,不著一字朋友离别后的想念,却在平白如话的平淡中给读者留下余韵无穷的想象空间。诗歌的起首句打破常规,不细写相送的情景、话别和心境,只以“山中相送罢”将这一难舍难分的场景一笔略过。山路高远,难以再见朋友的身影,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百无聊赖的时光及相见何时的叹息,俱化作“日暮掩柴扉”的动作中。友人离别已经远去,留给诗人的是漫漫长夜和独守草舍的寂寞。“山中”和“日暮”,一个点名环境,一个说明时间,实写了友人的离别。最后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感叹王孙出游不归。春草绿非眼前之景,是诗人设置的艺术联想,绿草会随春意如约而至,但与友人能否见面却尚未可知。诗人拉远时间和空间的镜头,将对友人的思念表现得更加真切。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中国的诗词文章里都着重这空间的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手法,使诗境里面有空间、有荡漾,和中国画具有同样的意境结构”。王维借想象设置独特的虚实相生的意境,寄情感于言外,令人神远。
二、“山”与“月(日)”意象交织的组合美
盛唐时的《河岳英灵集》中对王维的评价时说:“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王维善于捕捉山水田园的景色特征,运用自然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幅优美深远的画卷,抒发亲近自然、追求闲适的心境。他的“山”与“月(日)”意象交织的诗歌所体现出的组合美,常常反映在诗歌的画面层次美和动静结合的图景美中。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读王维的诗如同进入画境,在感受诗人热爱自然的诗情外,还能领略到层次变幻、组合精妙的画意美。《山居秋暝》使是充满了画面组合美的著名诗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秋后的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群山如洗,一番澄澈的清丽之景。夜色逐渐降临,皎洁的明月照在疏朗的松林间,落下斑斑驳驳的树荫,洒下一地月色,泉水显得格外清亮,缓缓地流淌在山石之上,发从淙淙的响声,山林变得越发清静。竹林喧动,渔舟下行,莲叶摇曳,一群美丽的浣衣女子归来,山居的闲适感油然而生。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人,人与景同在。上是空山明月,下是清泉光影,一群女子在其中穿行。青山、明月、翠松、碧莲、浣女,以有人、有声来衬“空山”,由静到喧,营造出一种空灵、洁净的世外意境。
这首诗同时体现出动静结合的艺术。月光和空山是清静的,淙淙的流水更衬出环境的寂静。竹喧、浣女笑和莲动是在安静中才能听到的声音,以喧衬静,动静结合,这比单独写静更富诗意。有月下秋景,有潺潺水声和浣女嬉笑声,视听相融,使诗歌富有立体感和流动感。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清寂、明净、深幽的景,正是诗人洁身自好、追求理想境界的品性的外化。
王维对大自然的声音的体验,是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将诗人的心境和环境融为一体的。例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歌从静态的人闲、夜静、山空入手,构成雨后的山间夜晚宁谧的氛围。桂花落、月出、鸟鸣,制造出动态的声音,尤其是一声声的鸟鸣,打破宁静的环境,更突现了山中的幽静和生机,这正是诗人以自然美来展现自己对理想社会环境的追求。
三、“山”与“月(日)”意象交织的情感美
“山”意象是王维在诗歌中常用的,如“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等。王维诗歌中的的山,不是其他诗人笔下神秘的象征,也不是王朝兴衰、人事代谢的映射,而是寄予了空灵淡泊之境界的“远山”意象。例如,《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在诗中,远在云峰之上的香积寺,高不可测,似入“无人径”却在深山处闻钟声,泉水在曲折的危石间逶迤流淌,薄暮的雾色使青松更添阴冷色。在“深山”和“日色”的外在笼罩下,诗人的禅意和超然出尘的心境渗透其中。
王维晚年只喜好静,“万事不关心”,欣赏“落日满秋山”的美景,过着“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自在闲适生活,以“山”为伴,以“月”为友,远离尘嚣,诗人的心灵与山水合一,精神境界出世。
一、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开拓想象,发展其创造性
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我们常说的诗歌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的“意境”。
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就是一幅落寂单调的悲凉秋景,而它要表现的则是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意境是通过枯藤、老树等九个事物所感悟到的,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古诗中的想象当然也需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在读中译出诗文,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初步理解,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对诗文不加限制的改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会跃然纸上,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当堂竟说。如《钱塘湖春行》一诗,有的学生这样描绘:春水初平的堤岸,春云舒展,贴近湖面,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飞鸣,轻巧的燕子衔泥喃喃而舞,是春花初绽令人眼花瞭乱,是绿茵的草长得可没马蹄……当学生能够当堂联想、想象到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时便是入情入境了。如此诵读,学生既读出了画意,脑中展现了立体的图景,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的意境,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其创造意识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把握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古典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诗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把握诗歌的语言美、让学生背诵积累,增添其文化底蕴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等精妙含蓄的词语永远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
而更多诗句则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邃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如:激励人们乐观开朗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寓意顽强拼搏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还有表达英雄气概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许多陶冶文化情操的诗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学生学习背诵这些诗句,对学生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作用。他们往往通过诵读很快受其感染,势必会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从而达到心物交融、心领神会。这样不仅增添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形成了他们健全的人格。
怎么办呢?在一节课上完之后,我想到了要让学生喜欢诗歌,必须在诗歌和学生之间找到一个共鸣点,那就是寻找能真正打动他们自己的诗歌。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首先找到了一首自己喜欢的诗——余光中的《乡愁》,然后找了一张海峡的照片作为背景图片,并配上罗大佑作曲、余光中作词的《乡愁四韵》作为背景音乐,制作成课件拿到课堂上放映。可以看出,学生一下子被这个课件所感染了,因为他们都在底下跟着音乐轻轻地念呢。
抓住这个契机,我提出让他们回家寻找一首自己喜欢的诗,也为它配上图片,尽可能地配上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也可以几个同学一起合作)。在我的一句“看看谁能做得比老师还好”的话语之后,教室里沸腾了,学生一个个摩拳擦掌,信心十足。
果然,三天后,他们拿出了自己的成果,并已经在偷偷地比着“谁的更好”了。
第一个上来叶倩倩的是一个学习中等的女生,她很腼腆。她后来说之所以第一个上来是因为她确信自己找到的是一首最美的诗。她找到的是泰戈尔的《第一次的茉莉》。她是这样解释这首诗的:“泰戈尔的诗让我想起了童年,想起了曾经在田野上玩耍,在田埂上采野花的情景。那些原本已经模糊的记忆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突然便得十分清晰。我觉得,他写的,就是我的童年。”我没想到一首简单的诗居然会让一个普通的女生有如此深的触动。也许,年轻的心与诗情画意是相通的吧。
第二个上来的还是女生,他们是三个人合作的,选择的是《在漫长的旅途中》。解说词是:“诗歌写的是一个人在旅途中,在车上看到灯光所想到的。灯光让他觉得亲切、温暖。他喜欢这灯光但又没有勇气去靠近它们。甚至还有人对这旅途中的一切美的事物视而不见。选择这样一张图片作为背景是为了表现旅途的单调与枯燥。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上如果加上一盏昏黄的灯光,会显得如何的生动。这样,就可以留给人更多的想象的空间。”
接着展示的是男女两个同学合作的课件,是泰戈尔的《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他们说,选择这样的画面最重要的原因是喜欢这幅画,就这么简单。后来又觉得图中这个宝宝脸上的泪珠恰好可以表示诗歌所带有的淡淡的忧伤。选择这首诗是因为它很符合自己目前的心境。我没有再追问下去。谁不曾经历这样的青春岁月呢?
后来,班级里最调皮的五个男生拿出了他们合作的课件。他们挑选了《月下待杜鹃不来》、《黎明》、《秋枫》等三首诗,也配上了图片。虽然有些文不对题,可看得出,他们很用心地去做了。还有人挑选了冰心的诗,认为诗歌写了自然的美和对自然的留恋。简单的几句话勾勒了一幅纯净清朗的自然美景。还有人挑选了诗歌《兰色的海洋》,配上极富动画感的画面,完完全全地为我们展示了孩子们心中的诗。
所有的课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几个女孩子制作的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她们说:“喜欢海子,喜欢他谜一样的生命,喜欢他简单而真诚的诗句。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动画片《水果篮子》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选择动画人物作为背景图片的主角。她的周围翩翩地飞着几只蝴蝶。整个画面洋溢着春暖花开带给人的温暖的感觉,单纯而浪漫。这也是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感觉。”我不得不承认孩子们对诗的敏感。这是他们眼中的诗,心中的诗。这是属于年轻人的诗。
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虽然只有短短的40分钟,可我和学生都有很多的收获。这是诗歌所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
中国古代的一些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他们眼中有所见,耳中有所闻,心中有所感,由此触发灵感,写下的诗篇,就是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诗,或描述个人游历的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表达了古人对亲情、友情的重视,有极高的人文价值。羁旅思乡诗情真意切,真实地表现了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温馨家庭的憧憬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羁旅思乡诗的命题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对思想内容的感受与理解、对遣词造句的鉴赏以及对相关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辨认与评析等。
一、羁旅思乡诗常见主题
文人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生活潦倒、互勉互慰、珍爱友谊等。
二、羁旅思乡诗常见意象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寒蝉――悲凉。猿猴――伤感。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沙鸥――飘零;伤感。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
三、羁旅思乡诗阅读方法
1.要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展开想象和联想,在此基础上理解和把握诗歌意境。
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作者是怎样把羁旅之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探寻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4.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5.能欣赏一些打破常规的构思方法,感受诗的魅力。
另外,在解答羁旅思乡诗时,我们容易走进以下误区:(1)构图意识不强,缺少整体的画面感。(2)判断失误,对关键字词的理解不到位,随意作答。(3)有一定的见解,但讲不出理由,不能自圆其说,不能联系诗歌本身来分析评价,只是无端猜想或无根据地归纳,答案牵强、生硬。(4)没有从羁旅思乡诗的内容和特点去把握全诗,只是套用一些空泛的答题术语,表述缺少严密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阅读训练】
乡 思
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钱钟书说:“诗歌里有三种写法:一、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二、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三、想望中的人虽远,却近在比邻。”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写法?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着眼空间距离来抒写思乡之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几个层面的“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渡汉江[注]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北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说明这两字有怎样的意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后两句,按常情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却与常情相悖,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调]沉醉东风 秋景
卢 挚
挂绝壁松枝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简要分析这首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曲仅45字,其所蕴含的情与景却十分丰富。请结合本曲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 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写“归梦”突出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梦”是诗眼。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分析作者当时怀着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有关内容作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