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8:53: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升字开头的成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明字开头的成语:明明白白、明知故犯、明察秋毫、明眸善睐、明火执仗、明察暗访、明心见性、明哲保身、明珠暗投
2、明枪暗箭、明目张胆、明争暗斗、明辨是非、明媒正娶、明升暗降、明白了当、明日黄花、明眸皓齿、明镜高悬、明德惟馨、明月清风、明知故问、明正典刑、明见万里。
(来源:文章屋网 )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通过元宵这一传统节日,揭开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的神秘面纱,借助各类课程与活动的整合,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风俗,传承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
活动目的:
1、 让学生了解一些元宵节的传统风俗。
2、 让学生了解一些元宵节的文化背景。
3、 通过学生的动手参与,学会一些民俗技艺,加深对传统节日的感性认识。
通过亲子游园活动体验过节的热闹气氛,玩中乐,玩中学。
一、扮时钟
游戏规则:
1、在白板或墙壁上画一个大的时钟模型,分别将时钟的刻度标识出来;
2、找三个人分别扮演时钟的秒针、分针和时针,手上拿着三种长度不一的棍子或其他道具(代表时钟的指针)在时钟前面站成一纵列(注意是背向白板或墙壁,扮演者看不到时钟模型);
3、主持人任意说出一个时刻,比如现在是3小时45分15秒,要三个分别扮演的人迅速的将代表指针的道具指向正确的位置,指示错误或指示慢的人受罚
4、可重复玩多次,亦可有一人同时扮演时钟的分针和时针,训练表演者的判断力和反应能力。
二、循环相克令
游戏规则: 全体同学分成2组,每次每组出一个代表比赛,赢的一方继续留在台上进行下一场比赛,输的一方下台,派组里第二个选手和留在台上一方的同学继续比赛。以此类推,最后留在台上的一方为优胜方。
方法:令词为“猎人、狗熊、枪”,两人同时说令词,在说最后一个字的同时做出一个动作——猎人的动作是双手叉腰;狗熊的动作是双手搭在胸前;枪的动作是双手举起呈手枪状。
双方以此动作判定输赢,猎人赢枪、枪赢狗熊、狗熊赢猎人,动作相同则重新开始。
三、官兵捉贼
游戏规则:
用具:分别写着“官、兵、捉、贼”字样的四张小纸
人数:4个人
方法:将四张纸折叠起来,参加游戏的四个人分别抽出一张,抽到“捉”字的人要根据其他三个人的面部表情或其他细节来猜出谁拿的是“贼”字,猜错的要罚,有猜到“官”字的人决定如何惩罚,由抽到“兵”字的人执行。
四、拍七令
游戏规则:
人数:无限制
方法:多人参加,从1-99报数,但有人数到含有“7”的数字或“7”的倍数时,不许报数,要拍下一个人的后脑勺,下一个人继续报数。如果有人报错数或拍错人则受罚(表演一个节目或学个动物叫声)。
五、开火车
游戏规则:
人数:两人以上,多多益善
方法:1、在开始之前,每个人说出一个地名,代表自己。但是地点不能重复。
2、游戏开始后,假设你来自北京,而另一个人来自上海,你就要说:“开呀开呀开火车,北京的火车就要开。”大家一起问:“往哪开?”你说:“上海开”。那代表上海的那个人就要马上反应接着说:“上海的火车就要开。”然后大家一起问:“往哪开?”再由这个人选择另外的游戏对象,说:“往某某地方开。”
3、如果对方稍有迟疑,没有反应过来就输了。
六、成语接龙
根据指定的字说一个成语,第一个成语的尾字为第二个成语的首字,一直接下去,哪个组用最少的词接回第一个成语的首字为胜。
七、报纸拔河
概要:在报纸上挖两个洞来进行拔河的游戏
道具:旧报纸
方法: 1、在报纸上挖两个人头大小的洞;
2、2人对坐各自把报纸套上脖子进行拔河(站着拔亦可);
3、报纸破裂离开脖子的一方输。
注意事项:不可以用手去拉。
八、石头剪子布
游戏规则:
用具:报纸
人数:两组,每组4人
方法: 1、每组3人站在一张报纸上
2、每组出1人进行“石头剪子布”的划拳
3、的小组则要对折一次脚下的报纸,然后继续划拳,一直到某一组的最后一个人再没法站在报纸上为止,途中,任何一位同学的脚都不能站立在报纸的区域外(允许踮脚或或单脚站立),坚持到最后的一组为优胜者
中国主要的民俗节日知识问答
活动规则:
全体同学分成2组,每一题每个同学均可举手抢答,答对相应的组加十分,答错不扣分,由对方组同学回答,答对加10分;然后进行下一题的抢答,最后分数多者队为优胜。
1、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什么节日 ? 答案:春节
2、元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 答案:路神生日(财神)
3、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 ? 答案:元宵节
4、二月初二是什么节日 ? 答案:春龙节 (龙抬头)
5、清明前一天是什么节日 ? 答案:寒食节
6、四月(四)五日是什么节日 ? 答案:清明节
7、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 答案:端午节
8、六月初六是什么节日 ? 答案:姑姑节
9、六月二十四日是什么节日 ? 答案:火把节
10、七月初七是什么节日 ? 答案:七夕
11、七月十五日是什么节日 ? 答案:鬼节
12、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 ? 答案:中秋节
13、九月初九是什么节日 ? 答案:重阳节
14、十月初一是什么节日 ? 答案:祭祖节
15、12月20日是什么节日 ? 答案:阔时节
16、十二月初八是什么节日 ? 答案:腊八节
17、腊月二十三是什么节日 ? 答案:小年
18、十二月三十,腊月三十是什么节日 ?答案:除夕
中国的民俗节日知识普及学习资料(可由同学们自由讨论学习)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1911年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清明扫墓祭祖 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萌,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有时也被称做"踏青节"。
端午悼念爱国先人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一般认为,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产生的。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当秦国灭楚后,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罗江自沉;江边群众得知,便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人把这天定为端午节。每逢此节,民间有带香袋、吃粽子、赛龙舟习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谥艺,万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了,后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船则表示去营救屈原。
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是夕,陈瓜果子于庭中,女孩子结彩缕,穿七孔针。据说先穿完者为巧。“乞巧节”,又由于多是女孩子参加,故称“少女节”。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传说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称“鬼节”。佛教徒这天要设“盂兰盆”,施斋供僧,举行诵经法会以及水陆道场、放河灯等宗教活动。中国大约是在梁武帝时(六世纪上半叶)始设“盂兰盆斋”的。现在,设“盂兰盆”的在民间少见,但放河灯的习俗却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下来。
中秋合家团员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有关。在古代,每逢中秋人们就用精制的糕饼祭奉月神;祭奉之后,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团圆欢聚。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一、韵母和元音
元音是“气流从喉腔、咽腔进入口腔从唇腔出去时,这些声腔完全开放,气流能够顺利通过”[1]所产生的开放型最小音段。发元音时气流通过声门,冲开闭拢的声带,声带颤动产生乐音声波,声波经过口腔共鸣使声音美化、扩大。语言里元音最响亮。在普通话中,除了极少数语气词之外,没有不包含元音的音节。
按汉语语音学的传统分析方法划分,汉语音节中声母以后的部分叫韵母。韵母的主要部分是元音。韵母可以只由一个元音直接构成,叫单韵母,也可以由两个或三个元音构成,叫复韵母,还可以由元音和鼻辅音构成,叫鼻韵母。普通话的特点之一“听觉感觉清脆、响亮”[2]的主要原因就是元音在音节中占优势。可见,元音的发音和训练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发准韵母的基础,是练声、吐字的必要环节。元音发音要点将在单韵母发音要点部分详细阐述。
二、韵母的分类
普通话中有39个韵母。即:
ɑ、o、e、ê、i、u、ü、-i(前)、-i(后)、er(10个)
ai、ei、ao、ou、ia、ie、ua、uo、üe(9个)
iao、iou、uai、uei(4个)
an、en、ian、in、uan、uen、üan、ün(8个)
ang、eng、iang、ing、uang、ueng、ong、iong(8个)
这39个韵母,按照不同的条件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论述需要,本文主要根据语音结构进行分类,将韵母分为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三类。
单韵母,即单元音韵母,指单独由一个元音构成的韵母,简称单韵母。普通话中有10个单韵母,它们是7个舌面元音ɑ、o、e、ê、i、u、ü,两个舌尖元音-i(前),-i(后)和一个卷舌元音er。其中8个,即ɑ、o、e、ê、i、u、ü、er前面可以不需要声母而独立成为一个音节。而er不能与任何声母相拼,只能自成音节。另外,可以将er的卷舌成分附在别的韵母后,构成儿化韵。
复韵母,即复合元音韵母,由两个或三个元音组合而成,简称复韵母。复韵母共有13个,其中由两个元音组成的复韵母叫二合复韵母,共有9个:ai、ei、ao、ou、ia、ie、ua、uo、üe。由三个元音组成的复韵母叫三合复韵母,共有4个:iao、iou、uai、uei。
鼻韵母,带鼻尾音的韵母,即元音音素——单个或两个元音后面附带一个鼻辅音作韵尾的韵母,简称鼻韵母。普通话中只有两个辅音韵尾n和ng,它们都是鼻音。普通话里带鼻音的韵母共16个,分为两类。其中带舌尖鼻音n的有8个:an、en、ian、in、uan、uen、üan、ün;带舌根鼻音ng的有8个:ang、eng、iang、ing、uang、ueng、ong、iong。
三、韵母发音要点
第一,单韵母发音要点。10个单韵母都是元音。响亮、通畅、乐音成分多是元音的特点,也是单韵母的特点。声带音进入口腔后,由于口腔共鸣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声音。元音和单韵母的发音要点主要在于掌握由不同的舌位和唇形形成的口腔共鸣。口腔共鸣的不同取决于口腔形状,主要由舌位的高低前后和嘴唇的圆展决定。舌头抬高,口腔就收窄;舌头降低,口腔就放宽;嘴唇撮圆,前声腔就延长;嘴唇平整,前声腔就缩短。
“舌位”主要是针对舌面元音提出的概念,指发音时“舌头隆起的最高点在口腔中所处的位置”[3],也叫“舌高点”。舌位的高低关系着口腔的开合程度。依据舌位的高低,将口腔开合分为四种情况:“舌位高”,口腔开度小,发出的元音叫“高元音”或“窄元音”,如:i、u、ü;“舌位半高”,口腔半闭,发出的元音叫“半高元音”,如:e、o;“舌位次低”,口腔半开,发出的元音叫“半低元音”,如:ê;“舌位低”,口腔开度大,发出的元音叫“低元音”或“宽元音”,如:ɑ。舌位在上颚前部叫“舌位前”,发出的元音叫前元音,如i、ü;舌位在上颚后部叫舌位后,发出的元音叫后元音,如:o、u;舌位在中央,发出的元音叫央元音,如:ɑ。在舌位相同条件下,唇形圆展的不同会形成两个不同的元音,如:i-ü、e-o。i、ü舌位相同,但唇形展平时发的音是i,撮圆时发的音是ü。同样的道理,e、o舌位相同,唇形展平时e,撮圆时是o。10个单韵母中,ü、o、u是圆唇元音,其它都是不圆唇元音或叫展唇元音。
依据舌位高低、前后和唇形圆展,7个舌面元音单韵母发音要点可归纳如下:
ɑ是央低不圆唇元音,音质圆润明亮。发音时,打开后声腔,挺起软腭,呈半打哈欠状,微露上下齿,舌头自然放平,舌面较低,舌尖轻抵下齿龈。
o是后半高圆唇元音,音质不如ɑ明亮。这个音在普通话中单独出现的情况很少,不易读准。发音时,口腔半闭,舌头微后缩,舌根抬起,舌高点略靠后,嘴角略撮。
e是后半高不圆唇元音,音质比o明亮些。在发“o”时,嘴角展开呈微笑状即可。舌面较平,但舌高点比“o”靠前,舌尖处于稍离下齿背的位置。
ê是前半低不圆唇元音。这个音素在普通话里只有一个字“欸”,但经常在“i、ü”之后与之结合成复韵母ie、üe。把“ie”、“üe”等字的字音拉长,取后半部分的音就是这个音。发音时,口腔半开,舌尖微抵下齿背,舌中部隆起,舌高点在舌面前部半低位置,两唇开度比e大,上下门齿保持拇指宽。
i是前高不圆唇元音,音质明亮、尖锐。发音时,口腔开度较小,舌尖稍抵下齿背,舌面前部隆起接近硬腭,舌位靠前,嘴角略展。ü是前高圆唇元音,音质不如“i”明亮。在发“i”的基础上将两嘴角稍撮起即是ü,舌位与“i”基本相同。在实际运用中,如果语速过快,唇形圆展变化不够自如,“ü”容易发成“i”,影响语义。
u是后高圆唇元音,音质较闷暗。发音时,软腭挺起,后舌面上升接近软腭,舌头后缩,舌位靠后,口腔开度较小,嘴唇稍前撮呈圆形,但不能撅起。
另外,单韵母中还有-i(前)、-i(后)和er,它们的发音要点主要在于掌握舌尖的变化。其发音要点分别阐述如下:
er是央不圆唇卷舌元音。发音时,口腔半开,舌头先放平,然后舌尖卷起对着硬腭即可,舌位居中。
-i(前)是特殊元音,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或叫舌尖前元音。它只能和三个声母相拼,即zī、cī、sī。发音时,舌尖前伸,微抵下齿门背。舌位比“i”音要低点、靠后一些,口腔也稍开些。把“司(sī)”音拉长,取后半部分的音就是这个音。-i(后)是特殊元音,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或叫舌尖后元音。它只能和四个声母相拼,即zhī、chī、shī、rī。发音时,舌尖后缩、翘起对着硬腭前部即可。把“知(zhī)”音拉长,取后半部分的音就是这个音。
在确定元音音色的三项标准中,嘴唇的活动只有圆展之分,从外部也可以观察其变化,比较容易描写,但舌头的活动却很灵活,且无法观察其变化。a(ɑ)、i、u三个元音的舌位可以构成一个不等边四边形,代表了元音发音时舌位活动的外围极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i、u都是高元音,但因为u同时是后元音,舌位受到舌头后缩的影响,就要比前元音i的高度略低。同样,舌头放低后,舌位前后移动的范围就变小,发a时虽然舌头也可以前后移动,但比i、u之间的舌位距离小很多。”[4]据此,单韵母中7个舌面元音韵母和一个卷舌元音韵母可以用“元音舌位图”来直观表现,如下图:
(注:横线表示舌位的高低,左边的斜线表示舌位前,右边的斜线表示舌位后,在一条斜线上一点左边的音表示展唇,右边的表示圆唇。)
在播音实践中,单元音韵母发音要注意“以央元音为标准,宽音窄发、窄音宽发,前音后发、后音前发,圆音展发、展音圆发”[5]。所谓“宽”、“窄”、“前”、“后”、“圆”、“展”是指口腔开合、舌位前后、双唇圆展要适度,否则就会过犹不及,影响声音的清晰、圆润、集中。如,宽元音ɑ、o、e发音时口腔开度不能过大,窄元音i、u、ü发音时口腔开度不能过小;前元音i、ü、ê发音时舌位不能过于靠前,后元音u、o、e发音时舌位不能过于靠后;圆唇音u、ü、o发音时嘴唇不能过于撮圆,展唇音ɑ、e、i发音时不能太咧嘴。
总之,单韵母的舌位和唇形处于标准位置,其他韵母的发音都要以它们为标准,因此单韵母是39个韵母中的基础韵母,发好单韵母才能发好复韵母和鼻韵母。
第二,复韵母发音要点。复韵母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韵头、韵腹和韵尾,如i(韵头)-ɑ(韵腹)-o(韵尾)。不是所有的复韵母都有韵头、韵腹和韵尾。三者都有的叫三合复韵母。有的只有韵头和韵腹,如ia,有的只有韵腹和韵尾,如ai,这样的韵母叫做二合复韵母。其中,韵腹不可少,复韵母中各个元音在口腔开度和声音响度、持续时长方面不同,其中开口度大的声音响亮,发音持续时间也长,是韵母中心,称为主要元音,即韵腹。
在此基础上,9个二合复韵母ai、ei、ao、ou、ia、ie、ua、uo、üe根据有无韵头、韵尾的情况,又可以分为前响复韵母和后响复韵母两类。前响复韵母ai、ei、ao、ou没有韵头,发音时由韵腹到韵尾,舌位由低到高,口腔由开到闭,声音由响到暗;后响复韵母ia、ie、ua、uo、üe没有韵尾,发音时由韵头到韵腹,舌位由高到低,口腔由闭到开,声音由暗到响。后响复韵母如果自成音节,在书写时,ia、ie中的i要换成半元音y,变成ya、ye;同理ua、uo写成wa、wo,üe写成yue。在发音和听感上,半元音y、w因带有半摩擦性质而与i、u、ü都有区别,其原因将在“吐字归音”部分中详细阐述。另外,ie、üe中的“e”的实际发音是ê,为了书写方便写成e。
三合复韵母iao、iou、uai、uei实际上是由ao、ou、ai、ei加上韵头i、u构成的。中间的a、o、e是韵腹,后面的i、o、u是韵尾。发音时,中间的韵腹比较明亮,所以也叫中响复韵母。iao、iou、uai、uei若自成音节,应写成yao、you、wai、wei,道理和后响复韵母相同。声母与iou、uei相拼时,书写时去掉o、e,如:jiǔ(久)、cuī(催),但读音中不能省略。
三合复韵母发音时,都有舌位先高后降再升、口腔由闭到开再闭的变化过程。同时,iao、iou中韵头i是前高不圆唇元音,韵尾o、u分别是后半高圆唇元音和后高圆唇元音,因此这两个音都有舌位由前到后,唇形由展到圆的变化;而uai、uei的韵头u是后高圆唇元音,韵尾i是前高不圆唇元音,因此这两个音都有舌位由后到前、唇形由圆到展的变化。此外,iao、uai的韵腹a是低元音,舌位上下曲折幅度大;而iou、uei的韵腹o、e是半高元音,舌位上下曲折幅度不大。
复韵母不是两个或三个元音的简单相加,而是几个元音有机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声音,如:iao≠i+a+o。发音时,一个元音连续滑动到另一个元音,各个元音会由于彼此影响而发生变化,舌、唇和整个共鸣腔要逐步变化,和单元音i、a、o单独发音时的音色不完全相同了。如iao的发音,韵头i起音时,舌位、唇形就开始向a移动,音色就已经开始变化;韵尾o收音时,声音已经结束,没有将元音o完整发出;而a处在从i到o的变化中,是舌位、唇形移动变化中的一个转折点音素,分别向韵头i和韵尾o偏移,音色也与单独发a时不同。关于韵头、韵腹和韵尾发音的问题,在本文“吐字归音”部分再做具体论述。
第三,鼻韵母发音要点。发鼻韵母时,发音器官由元音发音状态过渡到鼻音发音状态,即由软腭挺起逐渐过渡到软腭、小舌下垂,同时舌面前部(前鼻音)或舌根抬起(后鼻音),最后完全变成鼻音。两个鼻辅音处于韵尾位置,发音时呼出的气流较弱。与复韵母发音道理相同,鼻韵母中元音音素和鼻辅音尾音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一个舌位紧密结合的移动过程。鼻韵母发音需要注意的是,鼻韵母发音时,在由元音向鼻辅音移动时,元音音素发音的后半段由于受到其后鼻辅音的影响,会出现一段较短的半鼻化的过渡过程,这是语音结合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不能盲目追求鼻音效果,元音过早地进入鼻腔而造成鼻音过重形成元音鼻化,也不能丢掉鼻尾音而因鼻音不足发成鼻化元音。
鼻音n可以做声母,也可以做韵尾。8个前鼻音韵母an、en、ian、in、uan、uen、üan、ün发音时,鼻韵尾“n”没有其做声母时的除阻阶段,不用发出明显的鼻音,音值弱很多,舌尖收到上齿龈“n”的音位即可。发音位置比其做声母时要稍微偏后一些。这几个音中要注意,an、en、ian、uan、üan,由于受鼻韵尾n发音时舌尖受到上齿龈的影响,元音a、e的舌位比单发a、e时要稍靠前;in由于从i到n舌头运动范围小,不容易掌握,要适度扩大i的开口度以增加从i到n的变化幅度,发出i后舌尖立即向前、上方向翻、顶;uen 受声调的影响,在阴平和阳平音节发音中,中间的e会弱化,如wēn(温)、wén(文),但在上声和去声音节中,e不能弱化,如wěn(稳)、wèn(问),这主要是由于上声和去声调值变化幅度大造成的;ün发音时,ü唇形不如单发时那么圆,这主要是受尾音n的展唇影响引起的,同in的发音道理相同,为了提高清晰度,要加大口腔开度,以增加从ü到n的变化幅度。
8个后鼻音韵母ang、eng、iang、ing、uang、ueng、ong、iong中,a、o、e、i是韵腹,ng是韵尾。要注意,发鼻韵尾ng时,舌头不要过分后缩,否则会挤压喉部以导致进入鼻腔的气流过多,造成鼻音过重。ang、eng中,因受后鼻音韵尾ng发音时舌头后缩的影响,a、e的舌位处于较靠后的位置;iang、uang发音时,口腔经历了由闭到开再半开的变化,变化范围较大。iang受韵头i的影响,a的唇形稍扁;而uang受韵头u的影响,a的唇形稍圆;ing的韵腹i的舌位偏前偏高,发音时要适度放松,以便与后鼻音ng相协调;ueng由eng前加上韵头u构成,发音时,u短促,一带而过,接着发eng;ong中o的舌位在u与o之间,口腔开度比u稍大,这与单韵母o的发音不同,另外还要注意其口型要适当撮圆,避免发成ueng或eng;iong是ong前加个轻短、过渡的韵头i。由于受到圆唇音o的影响,i在发音开始时就要注意撮口,唇形接近于ü。
鼻韵母是练声和“吐字归音”练习中不可缺少的材料。鼻韵母音节的拼合、拆分练习可以增加口腔开度并锻炼口腔的控制力以解决声音扁、立不住、口腔松、吐字不清等问题。
另外,在复韵母和鼻韵母中还需要注意区分宽窄对比练习,用以帮助语音的准确、清晰、到位。“宽窄指的是韵母发音过程中舌位动程大小之间的对比关系”[6]。每一对有宽窄对比关系的韵母,其韵头或韵尾相同,舌位运动方向相近,其主要区分在于韵腹元音的舌位高低,即口腔开度的大小。以上论述中已提到一些有宽窄对比关系的韵母,这里做进一步归纳。有宽窄对比关系的复韵母有6对:ai-ei、ao-ou、ia-ie、ua-uo、iao-iou、uai-uei;鼻韵母有7对:an-en、ang-eng、ian-in、iang-ing、uan-uen、uang-ueng(ong)、üan-ün。
四、韵母“四呼”和“吐字归音”
按照汉语语音学的传统分析方法,根据汉语语音特点,普通话39个韵母可以按韵母开头元音的唇形特点分为四类,叫“四呼”,即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四呼的分类关系到普通话音节声韵拼合关系,因此分析研究四呼的分类,加强韵母四呼分类训练,关系到韵母的发音质量。
开口呼:指没有韵头,韵腹又不是i、u、ü的韵母。普通话中有15个,即ɑ、o、e、ê、-i(前)、-i(后)、er、ai、ei、ao、ou、an、en、ang、eng;
齐齿呼:指韵头或韵腹是i的韵母。普通话中有9个,即i、ia、ie、iao、iou、ian、in、iang、ing;
合口呼:指韵头或韵腹是u的韵母。普通话中有10个,即u、ua、uo、uan、uen、uai、uei、uang、ueng、ong;
撮口呼:指韵头或韵腹是ü的韵母。普通话中有5个,即ü、üe、üan、ün、iong。
需要注意的是ong和iong。本文已说明过ong中韵腹o的舌位比u略低,是个“松u”,而不是单元音o。iong的韵头i的发音由于受韵腹o是圆唇元音的影响,带上了圆唇动作,实际发音类似ü。因此韵母ong和iong在四呼分类中,分别归为合口呼和撮口呼。
“吐字归音”是我国传统戏曲声乐艺术的发音方法,是播音吐字值得借鉴的重要方法。它强调对发音动作过程的控制,把一个音节分为字头、字腹、字尾三个部分和出字、立字、归音三个阶段,并以字头、字尾两头小,字腹大的“枣核型”来概括吐字过程。如果做到字头有力、字腹饱满、字尾归音,那字音就会清晰有力、圆润饱满。
在一个音节中,“‘吐字归音’中的字头相当于声母或或声母加韵头(介音);字腹相当于韵腹,字尾相当于韵尾”[7]。韵母是一个音节的主要部分,韵头、韵腹、韵尾与字头、字腹、字尾基本重合。因此在论述韵母发音和训练时需要对“吐字归音”理论进行简单论述。下图是普通话音节声母、韵母与字头、字腹、字尾的划分比较:
例字(类型) 字头 字腹 字尾
声母 韵母
韵头 韵腹 韵尾
边(头腹尾全) b i ɑ n
班(头腹尾全) b ɑ n
烟(头腹尾全) i ɑ n
包(头腹尾全) b ɑ o
安(无字头) ɑ n
憋(无字尾) b i e
巴(无字尾) b ɑ
阿(无字头、字尾) ɑ
字头是音节的开头,对整个音节发音影响重大。字头在发音时口腔相对闭合,同时具有阻气作用。“字头有力”是指字头发音部位要准确,字头形成阻碍时阻塞部位要保持适当的紧张度,有“叼住”的感觉。阻气有力,除去阻碍时应轻捷快速。字头中,声母的唇形应与紧接其后的元音一致,以使整个发音过程协调。因此字头与韵母的“四呼”关系紧密。若字头中有介音(韵头)i、u、ü,如例字中的“边(biān)”,则韵头应与声母贴近,柔和、自然、迅速过渡到字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单元音i、u、ü做韵母时,i、u、ü就是韵腹,而不是韵头。
例字中的“边”、“班”、“憋”、“巴”、“包”是声母、韵母俱全的音节;而“烟”、“安”、“阿”没有声母,只有韵母。没有声母的音节也叫零声母音节,这些音节没有声母,但有字头。以i、u、ü起头的零声母音节,如“音”(yīn)、“无”(wú)、“月”(yuè)等,此时的i、u、ü是半摩擦元音,与声母字头具有类似的阻气作用;而以非i、u、ü起头的零声母音节,如“安”(ān)、“我”(wǒ)、“恩”(ēn)等,实际发音时,韵腹前有一个喉塞音作为字头的形式。发音时喉部闭拢,然后打开,气流冲去,喉部呈爆破状态,以做到出字有“字头”的力度。
字腹就是韵母中的韵腹。位于字腹的主要元音由于开口度最大且发音较完整、持续时间长,因此在整个音节中明显突出。“字腹饱满”是指音节中的主要元音发音要清晰有力。在字腹练习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打开口腔。字腹是高元音韵母i、u、ü发音时,打开口腔会避免声音尖锐、缺少圆润感;而字腹是低元音韵母a发音时,打开口腔会使字音更为清楚、饱满、响亮。其次,字腹的发音在滑动中完成。这种滑动在复韵母和鼻韵母中最明显,即使是单元音韵母,也需在本音位范围内移动,以便使字腹与字头、字尾浑然一体、不脱节。
字尾就是韵母中的韵尾。充当字尾的元音或鼻辅音由于开口度较小,加上处于末尾弱化位置,发音时容易出现只大致显露字尾去向,即元音归音不到位或用元音鼻化代替鼻韵母而省略鼻尾音的情况。“字尾归音”是指字尾部分应发音完整,归音要归到应有位置上,但简短、弱收即可。元音韵尾i、u应达到应有的舌位高度,前鼻音韵尾n应抵前腭,后鼻音韵尾ng应降软腭、小舌。而o做韵尾,如“好”(hǎo),归音的实际部位是u,若归到o则会字音不清晰。对于没有字尾的音节,如“界”(jiè)、“里”(lǐ)、“学”(xué)等,它们在字腹后会有一个不发出声音的喉塞音作为字尾归音。
另外,对于没有字头、字尾,只有字腹的音节,如“一”(yī)、“阿”(ā),发音时字腹前需要加上半摩擦元音或喉塞音作为字头,字腹后加上喉塞音作为字尾。
韵母的学习和训练是播音学习入门者的必修课,是播音员应长期训练的基本功。可以说,练好韵母的发音,音节、吐字的训练就成功了一大半。那怎么练呢?除了掌握韵母基本理论外,还要反复听辨并记忆每个韵母。这一步尤其重要。播音是口耳之学,准确的发音需要大量反复听辨并能准确记忆。在此基础上,把每个韵母的舌位、口型摆对并进行初步训练。结合辅音将其练得清晰、有力,结合气息将其练得响亮、圆润。然后通过词、段子、民歌、短诗、成语进一步巩固训练。在练习时,口腔打开,下颚、舌根自然放松,不能挤压喉部,胸部放松,腹肌力量要加大。这里尤其要重视ɑ、o、e、i、u、ü六个单元音,特别是ɑ的练习。这六个单元音是普通话中最明亮的音素。练好它们,不仅为韵母的准确发音打好基础,还能解决一些播音员、主持人声音挤、扁、软等问题。而ɑ则是重中之重。单元音ɑ在普通话400多个音节中出现得最多,大约在150个音节中出现。发好ɑ音可以使声音大方、庄重并得到美化。在练习韵母的同时,将声母和声调也练好,进而将单字和词的发音规范化,做到字音准确清晰、自如均匀、圆润饱满、集中有力。这样,就为满足不同稿件对发音的要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
[1][3][4]林焘,王理嘉著:《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33页,第39页,第40页。
[2][6]吴弘毅主编:《实用播音教程第1册——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5页,第48页。
摘要:郑桂华老师的《风筝》课堂教学,很好地实现了她“在开放自由的课堂中培养生动活泼的人”的教学理想。“学生本位”的现代教学理念、教育内容的选择准确适度、灵活多变的语言艺术、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她的教学特点值得广大语文老师认真学习与借鉴。
关键词:《风筝》;教学案例;分析
著名语文教师郑桂华老师曾说过:“我理想的工作状态是,做学习型教师,在开放自由的课堂中培养生动活泼的人”。在她的课堂充满着现代教育理念,轻松的教学氛围,灵活多变的语言,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以桂华老师的《风筝》教学为例,来说明其新型的教学特色。
一、“学生本位”的现代教学理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强调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学生们各有求知向上的潜在能力,只需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就会学到所需要的一切。他主张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1](P86)。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学生本位”观念。而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受教育者个性素质的发展,均依赖于受教育者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努力。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来决定课堂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郑桂华老师《风筝》一课,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强调学生参与”的理念,以引导学生为辅,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课堂上的“感悟、争论、评价”正是《新课标》“强调学生参与”理念的体现。不可否认,鲁迅《风筝》一课思路盘综错杂,主旨深刻,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要理解鲁迅笔下的国民劣根性是相当难的。在语文课上,尤其是面对基础不怎么样的学生,更要针对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如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生活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有效地教学设计。
整节课堂中,郑桂华老师只是起着指导性作用,教学氛围很和谐,学生回答很活跃,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现代的师生关系倡导的是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的、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的指导、严格的要求的民主型的师生关系[2](P99)。郑老师的《风筝》一节课听下来,你丝毫感觉不到教师与学生地位的悬殊,感觉更像是朋友间的学术探讨,也更体现了现代教学的民主理念。宽阔、和谐、民主、平等、坦率、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心情才会感到宽松、坦然、乐观、积极,他们的聪明才智才会充分发挥出来。
(教学情境)
师:在看课文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放过风筝啊?
生:放过。
师:大家都放过吗?没放过的举手。噢,有一个同学没放过。看到过风筝吗?放风筝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啊?来,先让女生讲。
很轻松的开场,课堂导入,因为风筝很贴近生活,这样学生会有话可说,也愿意说,由同学得出放风筝是愉悦的而引出鲁迅先生看到风筝的不快乐。鲁迅先生的《风筝》写了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而郑老师却教的很松弛自然。整个课堂教学中,郑老师的话并不多,文章人物的分析,情感的分析,词句的理解几乎都是由学生自主的也很轻松完成,有争议的情况下就展开辩解或采用小组讨论式,课堂氛围十分轻松和谐,完全以学生为中心。
二、教学目标贯穿全课,教育内容的选择准确适度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拓展性很高,随着培养“全面人才”的提出,语文教师容易在人文精神层面无限拔高、拓展,从而远离了文本特色和学生的实际。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定位。所谓教学目标定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什么”很重要,一般来说,一堂课最好有一个集中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利于学生集中学习和掌握[3](P2)。郑桂华老师用明白“说谎者”是谁这个教学目标贯穿全课。她不预先设计所有教学细节和学生反应,主要关注学生在本堂课上的具体表现。当然这需要较高的课堂调度能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有些教师为一堂课设定了大大小小十几个教学目标,有的与文章不沾边,无中生有,更为关键的是,这些目标设置随意,导致教学中心游移不定。这就需要学习郑桂华老师的目标设定,围绕教学目标贯穿全课,再根据课堂上孩子们实际情况灵活应变,掌握好课堂节奏,游刃有余。
“最好的教育是适合学生能力的教育”这是世界公认的一句教育哲言。课堂上,郑桂华老师教学节奏“有放有收”、“或张或弛”。在探讨“哥哥是否爱他的弟弟”和“弟弟是否真的忘记了如此重要的事”这两个问题时,学生之间出现了争执。前一个问题,郑老师先让学生自由争论,在文中找依据作为论点,在已经有若干学生讲完依据后,她作了点评“想说的同学还有很多,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这种精神虐杀对弟弟是出于爱、出于好心,那么作者有必要那么悲哀吗?你看,作者可以这样想:我是为你好,我现在也认识到当时是害了你的。不是吗?而且从文章的结局来看,弟弟最后也是没放在心上,全然忘记的。”教师的点评总结很好的将刚争论的平复了下来,也自然地过渡到了第二个难点“弟弟究竟是否真的忘记了”。后面这个问题争论的更为激烈,郑桂华老师在同学们争论过程中常常用“有人同意,是吗?不同意,你来说”、“你看出了什么?”、“对吗?不同意的来说”。放手让学生们自由争论,把课堂真正演变为学术的殿堂,但她却又没有完全放手,“有放有收”才是她的教学特色。在同学们对于语句“无怨的恕,说谎罢了”产生疑问时,她很好的调用了朗读法,让学生诵读后再感悟。郑桂华老师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作用与学生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互相协调,更体现了对教学内容“有放有收”、“教学有度”的把握。
三、灵活多变的语言艺术性
语文教师良好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规范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具体要求是:1.简明、严谨、准确;工于达意,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2.活泼、生动、流畅;悦于耳,入于心,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3.新鲜、优美、幽默;善于传情,巧于启智[4](P207)。这里,我主要想阐述郑桂华老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譬如她的提问方式很新颖,话语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思考问题的深度,把一堂语文课真正上活,上得有趣。
一名语文老师如果能通过她生动有趣的语言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活跃,那么就可以说是成功的。郑桂华老师在《风筝》这一课堂教学中最大特色就是她那极富感染力的艺术性的语言和她所调动起的浓厚的学术氛围,不得不令人惊叹。在课堂教学中,郑桂华老师的语言时而鼓励,时而“威胁”,生动有趣,灵活多变,极富感染力。她很好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意识到踊跃发言的责任,他们之间的对话如朋友般亲近,不仅加近了距离,而且开启了学生的智慧大门。
郑老师鼓励的话语充斥整个课堂,很多学生在她的亲切话语鼓动下纷纷举起来自己的手,课堂氛围越来越活跃。“是吗?非常好,说得越来越漂亮了。还有谁来说?”、“哦,越说越艺术了!”、“哦,有人愿意帮助他。不知道对不对?没关系,去写写看”、“我们现在越来越投入了,很好”、“来,话筒给他,小家伙举手举了那么久了!”。
郑老师的话语是幽默的。我们也会时不时在课堂上听到郑桂华老师略带“威胁”的话,她致力于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敢于张口说话,这也正是很多其他老师很难做到的地方。“有没有自告奋勇的?我还是希望大家举手。一堂课到最后,没有举手的人要留下来跟我多交流一会儿,我一定要听到每个人的声音。”、后排那个同学,我们让后面的同学讲点,还有同学没举过手、说过话”。
像这样的亲切如朋友般的话语一直变换着出现在课堂,郑桂华老师用她那极富说服性和感染力的语言,不仅很好的调节了课堂氛围,更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四、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朗读是很多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喜欢用的一种方法。有些老师在同学初次接触课文时就反复纠正并强调要有感情朗读。一些老师往往会让学生读出他想要的情感,结果却恰恰相反,学生在齐读时会读的走腔走调。这也是在语文教学中值得重视的问题,即“伪圣化”的感情。所谓“伪圣化”的感情,就是被强迫的表达的感情,不表达就要受到谴责,认为你不恭敬不虔诚,这在朗读中还有点普遍性[5](P79)。在这方面,郑桂华老师处理的很好,她将朗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她在学生第一次读课文时只纠正了字词,而在学生发生争执时才采用了朗读法。只有让学生自己阅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章主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新课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原则在于含而不露,引而不发;引导的行为指向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在郑桂华老师的《风筝》课堂教学中,她时刻履行着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在课堂教学中看似无意实则有意的提醒与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整个课堂,似轻盈的微风拂进学生的心间,为他们指明了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开拓视野、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如她课堂开头的提问“大家预习过吗?怎么预习的?”、“他的预习很仔细,不仅读了课文,还查了字典,说明他学习很主动”、“她不仅查了字典,当然,不止一个同学查了字典,还提出了问题!好,这个问题问得也非常好”、“大家预习的时候,不仅要读课文,还要读得有点感觉”。一个轻巧的问法与交流既让学生主动而轻松的进入课堂,又更好地让学生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还强调了思考和读书的重要,一举多得。
“大家听的过程还是要注意字音”、“提醒一下,听到讲得精彩的地方,其他同学就自觉地把它记下来”、“做笔记了没有?大家好像没有做笔记呀,他讲得多好呀!”这是郑桂华老师针对坐着听的同学的习惯交代,学生良好的习惯养成需要教师的鞭策,久之,则会让学生增强这方面的意识,形成好的行为习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会让学生自己圈画一些重要字词句,往往反映得效果却都不好,学生要不应付式圈些,要不就没在理解情况的下做了些无用功,甚至一些孩子不知道圈什么,怎么圈画。这在刚升初一的学生看来,确实很需要教师的指导。郑桂华老师在这方面的学习方法指导上也的确很成功。“那么,你们把这段文字找出来,四人一个小组,一起来商量,从哪里看出是精神虐杀。来,四人小组一起来,先找到词语,一起来圈画那些能看出‘精神虐杀’的词来”、“可以先找到句子,再把其中比较重要的或关键的词语圈出来”、“实际上,我发现你们找到的一处两处,往往是不全面的,有的还不一定对。我们一定要将学习进行到底!”、“刚才我发现同学们圈得越来越多,而且我发现这边的同学一开始是画句子,后来进入到词语层面了,非常好。还有五六个同学,圈完后,在旁边写几个理解性的、关键性的词语,这叫作旁批。我觉得这个习惯非常好,大家可以把它继续发扬下去”。课堂上,她一步步加大对圈画的要求,先是圈句到圈词,再至旁批,层层深入,要求逐步提高,中间留有些余地给学生适应,无形间为学生指明了自学的好方法。“依据?我们的结论必须要有依据”,在课堂上,她一遍遍重复的强调“依据”,目的就是让学生意识到回答必须要有理有据,为他们培养了阅读的好习惯。郑老师在引导学习方法上才是真正做到了含而不露、引而不发。
郑桂华老师《风筝》这一课教学实录,充分体现了她对于自己教学的评价“在开放自由的课堂中培养生动活泼的人”,体现了现代“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育观,并于课堂中将语文学科特点、学生学习发展规律、教学环境的有效利用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值得广大语文老师的学习与借鉴。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