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海鸥老人

海鸥老人

时间:2023-05-30 08:54: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海鸥老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海鸥老人

第1篇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到云南参加一个会议。在昆明报到前夕,我下榻海鸥宾馆。这里离翠湖很近,翌晨我就直奔翠湖而去。翠湖公园早早就布满了晨练的人群。漫步其间,仿佛自己也是其中一员。湖边有一海鸥与老人的铸像特别引人注目,仔细一瞧,那老人与海鸥相逗成趣,栩栩如生。旁边还有一块石碑,题为《海鸥老人铸像落成记》:

翠湖,古之泽国也,连滇池,后水位渐退,形成沼泽,称菜海子。明清之际,先为沐府林园,后为吴氏宫苑,波光柳色,鱼跃鸢飞,昔人有诗赞曰:六尺小船呼不应,水禽沙鸟向人啼。此昔日翠湖之景色也。及至近代,曾一度湖水干涸,殿宇鸠居,水禽沙鸟之景已不复见。今时逢盛世,翠湖几经修治,引水注湖,种树植草,蓝天碧水,柳暗花明,彰显我春城之丽质,呈现我鄯阐之丰姿。环境优美,百鸟不招而至,二十年前,海鸥从天而降,翔集湖光之表,嬉戏绿水之间。市民惊喜,群集观赏,抛食飨鸥,迎接天外来客。尔后,每年入冬,群鸥必如期而至,诚乃祥瑞之兆也。观鸥人群中有一古稀老者,背虽驼而神采朗健,言笑而面目慈祥,每日按时来饲鸥,多年不辍。久之,众人瞩目,独不知其为何许人也,乃以海鸥老人称之……

这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

有一天,昆明《都市时报》记者采访了他,才知道这位海鸥老人的一点身世。他叫吴庆恒,建国初毕业于革命大学,“风华正茂,意气俊爽,因与世龃龉,屡遭缧绁之祸,岁月不居,年华虚度,及至,已垂垂老矣”。

然而,吴庆恒虽命运多舛,却具有“黉宫学养,深明齐物之理,人海沉浮,恒存仁爱之心,故能人鸥相处,以寻诗意栖居”。

他节衣缩食,从微薄的退休金中留出大半来购买海鸥的饲料,并且天天喂养,“与鸥同乐”。实际上,这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图景,也是春城人民爱鸥情结的象征。

碑文最后写道:“如今斯人已逝而精神不泯,故铸像以志其永恒。夫天人合一,国泰民安,乃华夏文明之精义,然则,海鸥老人之精神,亦可通天人之道也。”

此碑是昆明《都市快报》、市园林绿化局和翠湖公园于2006年1月18日立的。爱鸥自有后来人。从此,殊不知又有多少喜爱海鸥的春城市民延续着“与鸥同乐”的故事,无论青年男女或妇孺老少,无论在职的或离退休的,也无论国内旅客或国际游人……

这其中,有一位是昆明的离休干部,他携带着数码相机和海鸥饲料,几乎天天出现在这里,并不厌其烦地给海鸥喂养饲料,给没带相机的游客拍摄人鸥照片,因而他也就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是昆明市又一位杰出的“海鸥老人”,名叫高峰。

爱鸥情缘

高峰老人对于海鸥的情缘源自“海鸥落户昆明”。

1985年11月12日,一群白色的海鸟在昆明城市上空盘旋翱翔。一开始人们没太注意,因为这里是候鸟迁徙的通道,然而这次鸟儿们没离开,几天后,在盘龙江、大观楼、翠湖都可以看到它们美丽的倩影。

传说,海鸥是一位美丽善良的渔家姑娘,为寻找出海未归的恋人,身着素装,赤诚忠心,祈求神灵将自己化为一只俊鸟,飞翔在苍茫的大海上。她依呜吁吁地叫喊着,仿佛是在向每朵浪花询问:“他在这里吗?……”那急切的神情,那凄厉的叫声,寄托着渔家姑娘对恋人的无限深情。

在海鸥家族中,共有43个种类,通常统称它们为“海鸥”是用词不当的,因为只有很少几种鸥长期待在海上。最能体现海鸥这两个字的是鲱鸥,其数位居群鸥之冠。它离开海岸主要是寻找一处没有干扰和骚乱的繁殖地。高峰说,海鸥的繁殖地通常在海岸、湖、河周围的沼泽湿地,这些地方大多气候温和、阳光明媚、饵料丰富。昆明市鸟类协会曾收到两只俄罗斯贝加尔湖威尔克汉雅繁殖地环志放飞的海鸥。高峰说,海鸥从繁殖地飞往昆明,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来自贝加尔湖湿地。

每年的9月以后,贝加尔湖就会进入冰天雪地。为了生存,严冬到来前,海鸥远离家乡,举家向温暖的南方迁徙。它们由北而南,千里迢迢,从西伯利亚飞到昆明,空间直线距离3000多公里。鸟类学家研究表明:“海鸥迁徙的行为惊心动魄”,每次迁徙,数字高时,甚至会有一半左右的红嘴鸥惨烈死亡。

我们现在看到的海鸥是一群勇士。高峰说,候鸟的繁殖地冬季不适合鸟类生存。越冬地,海鸥会选择冬天气候温暖,有水域、湿地、有丰富食物和安全的环境。这成就了昆明人与海鸥的这份情缘。

鸥传两岸情

2008年12月15日,这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即台湾海峡两岸直接通邮的第一天,80岁的高峰意外地收到了盖有台湾邮戳的信。信封正面粘贴着台湾邮票,寄信人的地址:台湾嘉义市中山路422号,寄信人为何信吉。

打开信封一看,里面装有一张刻录数码照片的光盘。

高峰兴奋地回忆说:那是半个多月前的11月27日,“我到大观公园去拍人与红嘴鸥亲密接触的照片,何信吉和另一位台湾同胞当即请我当‘模特’,我一直喂着红嘴鸥让他们拍到满意为止。拍完后他们连声道谢,表示回台湾后一定要将照片寄来给我。”

没想到他们说话算数。老人说,这封信可以成为两岸通邮的见证,红嘴鸥也成了两岸人民友谊的信使。他和两位台湾游客的信件来往会一直保持下去。

第2篇

现代人因忙碌于社会的竞争与个人的生存,常常匮乏于与自然的和睦与亲近。久而久之,自然在其心目中便成为满足其欲望的攫取对象。当你偶尔发现那些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好故事时,或许能够使你暂时忘却那人欲横流的现实社会和那满目创痍的自然环境。今天在小学六年级的一节语文课堂上,我便深深地沉浸在那美好故事的陶醉之中,心灵如被清泉涤荡过一般舒爽润泽。这篇题目为《老人与海鸥》的散文,如同它的作者一般默默无闻,但它所讲述的故事却能让人释放那难以抑制的强烈感情。在你不经意中去阅读这篇文字的时候,首先印入你眼帘的是那位普通的老人:“他的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的褪了色。显然,这是一位普通到“褪色”的老人。我不知道这老人的来历,也不知道他的生活状态,但是,却从他的形态和所用物品上,看到了他的生活色彩——一种“褪色”的简单与朴素,或许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寂寞与清贫。他从二十多里以外的城郊步行来到这翠湖边,不是为垂钓,也不是为散步,“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正是这个普通的老人,却做着一件普通人未必能做的事。且看老人是如何为海鸥送餐的。“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的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读到这里,使你不由的想到:仿佛老人不是在哺育一群野生的、自由的海鸥,而是在喂养一群家生的、笼养的鸽子。这些自由生长着的自然宠儿竟然能享受到只有笼中的家禽才有的人类的待遇。此时,他和它们之间的距离只有“一步”之遥。我不知道其中的一只海鸥是否曾经历过来自人类残忍猎手的攻击与不怀好意的接近,但至少,那些能够在老人身边“起起落落”的海鸥,必定还信赖人类族群的善意与美好。看来,人性的美好不仅仅要听凭人类自己的判定,还需要听凭自然界与其共生的其他物类的判定才更为完整。记得在自己很小的时候,每当看到秋高气爽的天空中由北向南飞过的雁群时,心中总会涌现出浓浓的与之为伴的渴望与憧憬之情。因为那像是与仙为伴,甚至还比与仙做伴更令人陶醉和神往。而这个老人却有幸能享受这人间的仙境。而仙境中的人总会迷醉于其中而忘却人间的一切烦恼。“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的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角’、‘灰头’、‘红嘴’、‘老沙’、‘公主’…”。这里,海鸥与老人的遥相互应已经远远突破了彼此间的语言障碍,他们的融合是那样的亲切与自然,形成了一幅精美绝伦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画像!“啧…啧…海鸥听到老人的唤,马上飞了过来,把他团团围住。”而那只名叫“独角”的海鸥竟然还在老人的呼唤下“飞过来在老人手上啄食”,如同家中被老人精心呵护的小孙女一般耍泼撒娇。当老人以“立刻生动起来”的眼神和他人述说海鸥“重情意…”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以最大的包容心理解着现实人生中的种种丑陋与绝望,并以此来唤醒因欲望的压迫而迷失情意的人们。而海鸥的每次离去,总会带走老人的殷切期望与无限关怀之情。“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期盼”。我想,在老人的期盼里,不仅包含着与海鸥再次的相伴,更包含着对海鸥重情意这种美好品质的期盼。老人的期盼原来是确切无疑的!他对海鸥的那份美好的感情,早已经被那“重情意”的海鸥受纳,并在老人离开它们之际,竟以动人心魄、震撼人心的力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我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了翠湖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与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一样…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叫着,翅膀扑的那样近…”读到这里,一种的难以名状的激动终于湿润了我的眼眶,我在为老人的幸福而湿润,更为那些情意深重的海鸥们而热泪盈眶!

从这篇美丽的文章中,让我看到的毋宁说是老人美好的人性,倒不如说是海鸥美好的品性。而更让我激动不已的是,在这美好人性与美好品性之间相通着的东西——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融,原来是那样美好,如此动人!

---------------------------------

光明磊落地上弦

第3篇

读罢课文《老人与海鸥》,我不禁为课文中老人与海鸥之间那真挚的情感默默叫好,又为生活中人与动物之间的冷漠而哀叹。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写:在翠湖畔,一位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喂养海鸥,他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子女,海鸥也把他看作了亲人。最后,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围着老人的遗像,为他举行了一场独特的送行仪式。这篇课文既表现出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又展示了海鸥对老人那令人震撼的情。展示出了老人与海鸥之间浓厚的情感,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那真挚的情谊后,使我想到了我们的周围——人与动物之间的冷漠。

动物也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所以我们要尊重动物,和它们相亲相爱,和谐共处。

在生活中,我经常遇到:大家捉住小鸟,把它的腿绑起来拉着玩儿,有意踩死蚂蚁等不良现象。

这就是对小鸟的不尊重,你想:把小鸟的腿绑住了,就等于约束了它的自由,任何有思想的人或动物,如果没有了自由,就等于生活没有了希望。

我们要保护所有的动物,要与动物建立一份真挚的情感,真挚的友谊。

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铁门镇克昌小学五年级:邵晶晶

第4篇

*昆明市翠湖公园里有一座青铜像,它不是政府捐资,也不是企业募捐,而是由市民们自发捐钱而建起的......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老人,他叫吴庆恒.老人是一个退休工人,他没有成家,十几年来几乎天天都到昆明翠湖边喂海鸥。老人收入菲薄,为了喂海鸥,他的生活愈发过得紧巴巴,但他仍然乐观地生活着。有一天,老人来喂海鸥时被几个摄影师看见了,他们给老人拍了一张照片,这张放大的照片在电视中反复地出现了几次。一段时间后,摄影师又来到江边,但却找不到老人的影子。于是他们一路打听着去找老人,终于找到了老人所在的工厂。工厂的人告诉他们,老人已经去世多时了,摄影师还从他们口中得知有关老人的故事,多年以来他是如何勒紧裤带坚持喂那些可爱的海鸥……摄影师们感动了,他们把那张放大的照片放在湖边的石头了,准备悼念老人。这时,感人的事情发生了,湖边飞行的海鸥认出了照片中的老人,它们立刻围着老人的照片盘旋着,它们柔软的翅膀悲哀地在空中扇动着……

*看那海鸥还记得当年老人的关爱........

*他叫吴庆恒,昆明市的一名普通退休工人。他一生历经磨难。1985年冬天,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开始飞临昆明,一辈子孑然一身的吴庆恒好像见到了自己的儿女,他说,海鸥一来,我就知道,我的福气来了,昆明人的福气来了。从此,有红嘴鸥的日子,吴庆恒心满意足。

*尽管每月的退休工资只有308元,但吴庆恒总要拿出一半钱来买饼干、面粉合着鸡蛋喂海鸥,而他自己一天只吃两个馒头一碗饭就点咸菜;他穿自己缝制的粗糙布衣、抽3角钱一包的香烟;他从不舍得坐5角钱一趟的公车,他每天走3个多小时从城郊的家到市中心的翠湖公园去喂鸥;他背上那个破破烂烂的布包里,装着他沿途捡的、带回家当燃料的煤渣和树枝,还有一瓶用旧饮料瓶装着的茶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鸥认识了这个脊背佝偻的老人,只要老人一来,它们就会围绕着他久久不散。

*一些人也开始注意到这位老人。摄影家李志雄是其中之一。他拍老人,并和老人成了朋友。他答应给老人一组照片并带他到滇池去看海鸥的夜间栖息地。可是,这两个简单的承诺却没能实现。一天,李志雄发现老人几天没来喂海鸥,他立即和朋友驱车去看老人。当他们终于找到老人的家时,却被告知老人已于头天去世。在老人那只有一张床和一张桌子的穷酸屋子里,李志雄伤感地看见一张散落在地上的海鸥照片,那是老人花3元钱请人拍的。

*几天后,李志雄和朋友们在老人常喂海鸥的地方了讣告,并摆上了一张老人生前喂鸥的照片。这时,无数海鸥飞了过来,它们围着老人的遗像盘旋数周后,竟在照片的前后,纷纷落地整齐地肃立成两行,为老人守灵数十分钟。

第5篇

[摘 要]语文是一门最富有情感性的学科。阅读教学如何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来感悟文本,以达到情感的共鸣的目的。

[关键词]情感 策略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43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百变精灵。情感教学之于语文,如同涓涓细流之于山脉,润泽土壤又藏于层峦叠嶂之间。语文教学如果缺少了情感,则如山脉缺少了溪水,将渐行枯槁。每个学生都有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是个人经历、生活体验累积而成的。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出学生内心的涓涓细流,使之与文本融合,是情感教学的核心问题。

一、探究文本,以情融心

探究文本的前提是融入文本中。不可否认,营造课堂阅读氛围等外部手段,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从内在驱动力来看,情感才是牵动学生阅读、保持长久兴趣的关键。只有做到“以情暖心”,才能使学生迁情入境,沉醉于文本阅读的氛围中。

(一)抓住主线,探究文本

尽管外部情境的创设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情绪,但深入探究文本,还需要情感的牵引,也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本的情感主线,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如,教学《老人与海鸥》一文,要紧紧围绕“老人”与“海鸥”的情感来开展:在老人逝世前,是以老人对海鸥的照顾为主线;在老人逝世后,则是以海鸥对老人的眷恋、不舍为主线。抓住文章情感主线前后的变化进行文本探究,能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情怀,让学生积极参与。

(二)以情融心,体验情感

感情真挚的文章总是经过作者精心雕琢的。要引导学生融入文本世界,了解作者的情感,就要调动学生相似的情感经历,以理解文本的情感。如上面的案例中,海鸥并不是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很多学生虽然没有接触过海鸥,但却有过养宠物的经历。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宠物交往的过程,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以激活学生的情感,减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陌生感,达到“以情暖心”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走进文本。

二、体验心动,以己度人

心动是情感被触动的瞬间所产生的感受。心动是一种微妙的心理,是情感的迸发,是一种感性的认识。阅读文本往往是从感性开始的。在产生感性认识后,要回归理性分析,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梳理文本框架,用个人经历客观地分析文本,“以己度人”,全面剖析作者的精神世界。

(一)勾连想象,体验心动

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引导他们体验心动的感觉。比如,在上面的案例中,“老人”与“海鸥”之间特殊的感情,需要特殊的经历才能体会。小学生由于生活经历的限制,要理解这种特殊情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诱发学生的想象,以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可以运用多媒体出示这一真人真事的图片,如老人喂海鸥、海鸥在老人照片上空盘旋等,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这样通过视觉的刺激,让学生体验心动的瞬间。

(二)实践感悟,以己度人

在上面的案例中,为了让学生有亲身的感受,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实践活动,到动物园去喂鸟。在喂食的过程中,教师特意要求学生模仿“老人”,将饼干碎成小丁来喂食。这样,一方面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体验到“老人”的大爱,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喂食动物并不容易,体会付出的艰辛。通过亲身经历,以己度人,学生理解了老人为海鸥所付出的爱心,了解了海鸥面对老人照片久久不愿离去的原因。

三、心境交融,思想升华

教育的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智慧,升华学生的思想。在教学中融入情感,可使课堂教学富有活力,牵引学生沉浸在文本世界中,达到学生的个人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合二为一的境界。

(一)创设情境,心境交融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阅读环境是极为重要的。如上面案例中提到运用多媒体播放“老人”喂食“海鸥”的图片, “海鸥”围绕“老人”照片低旋的图片,从视觉上给予学生心灵的冲击。如果再配以相应的背景音乐,就可为学生营造出催人泪下的情感氛围。同时,这篇文章是根据真人真事所写的。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搜集采访老人的视频资料,并制作成短片在教学过程中播放。这样可使学生沉浸在特定的氛围中,达到学生情与文本情交融的境界。

(二)情感牵动,思想升华

当学生对文本产生了情感,他们就会从内心深处理解人物,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达到升华思想的目的。在《老人与海鸥》一文中,作者的情感牵动学生去理解老人义务喂食海鸥的大爱;从另一角度看,也展现了孤寡老人晚年生活的凄凉,内心的孤寂。这是学生在理性反思后引发的思考,体现了学生在阅读课文后认识的提升。

第6篇

师:在这一“喂”一“送”之间,传达出了老人与海鸥怎样深厚的情感?读课文,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回答。

生:“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师:读读这句话,读着读着,你脑子里冒出了哪些问题?

生:老人为什么每年冬天必来,而不是春、夏、秋这几个季节?

师:是啊,老人为什么冬天来喂海鸥而不是一年的其他季节呢?请同学们想一想。

生1:因为冬天天气寒冷,那些虫子之类的已经死了,海鸥没东西吃,所以老人才冬天来喂食。

生2:我认为不对。课文第十二自然段说“听说它们歇在滇池”,滇池是在云南,云南一年四季如春,不会没虫子吃。

师:说得有道理。你能联系上下文来学习,真是一个好办法。那老人每年冬天必来,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再联系上下文想想。

生3:课文第12自然段说,“听说它们歇在滇池里,可惜我去不了。”说明海鸥春、夏、秋这几个季节不在翠湖,而在滇池,而老人只能在翠湖给它喂食,所以是冬天才来喂。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4:我认为他说得不对。这里是说海鸥冬天就在滇池过夜,白天就在翠湖来玩,老人也白天来翠湖给它们喂食。

众生:是啊,是啊。(对刚才生4的说法表示赞同)

生5:(见同学们还是一脸疑惑)老师,不如这样吧,下课我们去查查资料,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师:谢谢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供我们大家探讨、学习。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同学们又想到了去网上查找资料来解决问题,真棒!当然,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有很多,比如请教别人、去图书馆搜集资料等等。

……

第7篇

一、关爱溢课堂——评出“热情”

教师应凭借自己的教学功底、文化底蕴、良好的口语素养和科学的教育理念,通过课堂评价中的人本关爱,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上,教师要擅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给学生“解压”,与学生沟通感情,以童心换童心,营造出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这样,课堂上自然笑声阵阵,趣味盎然,不断。例如我在教学《蜗牛》时,刚一上课,我就发现孩子们情绪不够积极,怎样调动他们上课的热情呢?我就说:“老师最近听了一首特别好听的歌曲,你们想听吗?能猜出歌名来吗?”接着我就唱了《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有些孩子还跟着我唱,我就及时表扬:“看,咱们班的歌星诞生了!”“唱得很好!”“男女生赛歌好了。”课堂气氛很快就调动起来了,孩子们快乐地唱着、笑着。我顺势引出课文。

教师在评价时要竭力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只有一句说得好的话,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教师在时时关注着他细微的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

二、巧抓“意外”——评出“精彩”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不再是完全预设的,而应随机地以学定教。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采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抓住“意外”做文章,巧妙引导,展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颇具个性的心灵体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课堂上,学生常常会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他们的思维有时比教师更宽阔,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旁逸斜出,甚至出现和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想法。教师课前未重视的,也许恰恰就是学生最有感触的,是不可多得的课堂教学资源。

三、小处有洞天——评出“细微”

大纲明确地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要将品词析句与朗读相结合,有品有读,语言文字才能得以消化、积淀,学生才能学会阅读。

在教学《山村的早晨》一课时,学生读课文“缤纷的彩蝶舞姿轻盈,采花的蜂儿歌声嘤嘤;欢快的小河舒展着腰肢,轻巧的炊烟袅袅地上升。”教师引导学生与下面的段对比体会:“彩蝶舞姿轻盈,采花的蜂儿唱着歌儿;小河舒展着腰肢,炊烟袅袅地上升。”然后我问:“哪一段你觉得更美?美在哪里?”学生抓住“缤纷、嘤嘤、欢快、袅袅”这几个词语来说,我又追问:“袅袅是什么意思,你在生活中见到什么东西是袅袅上升的?”学生议论纷纷:“爸爸点燃的香烟、点燃的蚊香……”一边说,孩子们还一边用手比画着烟气袅袅上升的样子,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美读课文。细微之处反复品读理解,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把握,并教给了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品味字句,感情朗读。

四、润物细无声——评出“感悟”

第8篇

关键词:情感体验;阅读教学;境界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247-01

一、情境创设,激感

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每篇文章都有其自身的情感因素,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创设相应的情境,为学生架好一个情感的阶梯,使他们顺利地进入预定的角色,进行情感体验。如《老人与海鸥》一文的教学,为了引导学生体验海鸥对老人的那种“不舍”情感,我播放了一段关于海鸥围着老人相片上下翻飞的图像,伴着伤感的音乐,辅以略带悲伤的激情语言,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海鸥对老人的依恋之情中。这样,既使学生体验了海鸥对老人的“不舍”的那种真挚情感,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学生领悟了文章“情以物迁”的特色。

二、情之以“动”,情感交融

人们常说“以情激情”、“以情动情”的“让情感进入课堂”的教学模式,就是利用情感的渲染性,拉近时空的距离,激起学生的情感交融。在教学中,要想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需要教师本身的情感必须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这种情感来自于教师对语文的挚爱和对学生的真爱。先感动自己,才能打动学生;先尊重、信任、理解学生,学生才会主动与教师交融情感,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信人者,人恒信之”。

《老人与海鸥》一课的教学就曾出现一段感人至深的师生对白,大家说着说着,竟动情地哭了起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就是海鸥,老师就是老人,人鸟相依,似父子深情,溢于言表,感人至深。

三、大胆想象,放飞情感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这是爱因斯坦的名言。《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诵读儿歌、童谣等,要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随文补白,也是一种艺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作者在作品中往往会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挖掘文中的艺术空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根据作品中透出的内在逻辑,再加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再现生活原貌,启迪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无限的想象。

四、角色演绎,体验情感

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在学生初步熟读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情境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演绎课文,角色互换,体验角色性格特点,使学生的情感真正投入课文的语言环境中,与课文的角色融为一体,并进一步感悟课文,深层次地揣摩语言、品味语言、创设语言,从而锻炼语言能力。对童话类、记人类、叙事类的文本的教学,可以先发动学生做头饰,自己喜欢哪个角色就做哪个角色的头饰。学生做头饰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课文初步感知的过程,然后让学生把头饰戴起来进行分角色表演,细心品读课文内容,情感就在这“一举手,一投足,一语言,一表情”中得到充分体现。

五、情感评议,抒感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对朗读进行评议,知道哪些地方读得不够好,哪些地方读得好,在各抒己见的氛围里逐步披文以入境,披文以入情,明白怎么读好,并进行自我矫正和自我完善。教师应教会学生评议的方法、评议的具体要求,即引发学生从语气、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进行评议。在读读、评评、议议的情境中,学生专心聆听,认真思考、判断和表达,逐步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以及情感的抒发。

朗读《唯一的听众》时,学生要么读得很响亮,要么读得很平淡,要么读得很快,总是领悟不到老人的情感。这时,教师表示也想来读读这句话,然后配以适当的表情,读得有声有色。“老师读得怎么样?”学生纷纷谈自己的所听所感:有的说我仿佛看见老人微笑着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作者;有的说仿佛看到老人正微笑着鼓励作者呢;有的说我听出来了,这话里边有老人的关爱;有的说我仿佛看到老人赞许的微笑,听到肯定的话语……这些评议清新活泼,让学生置身于听琴的情境之中,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激情与参与意识,都情不自禁地模仿老师读起来,这次可就就绘声绘色了。这样,学生在评议中,加深了对课文的体会感悟,抒发了情感。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因此,只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情境,大胆启发想象,角色精妙演绎,认真组织评议,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学生情感体验,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阅读教学才能达到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目标,自主生成

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作为提供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有的放矢,高效学习。如:我在教学《丑小鸭》这篇课文时,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制订教学目标的。师:我们先商量一下,怎么学这篇课文?要完成哪些任务?生:首先要认识这课的14个生字。师:好,我们除了要记住这14个生字的读音,还要记住这14个生字的字形。师:(板书:认识14个生字)还有吗?生:我觉得要求写的生字中有两个鸟字旁的字“鸭、鹅”很难写,我们应该要把它们写好。师:他添加了一个目标。(板书:会写“鸭、鹅”)还有吗?生:我觉得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必须把它读熟。师:他也添加了一个目标,熟读就是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板书:熟读课文)生:我还想知道丑小鸭名字是怎么来的。师:好,那我们等一下一起来探究丑小鸭名字究竟是怎么来的。(板书:名字的由来)师:那我们这节课就来完成这四个任务……这样让学生参与制订教学目标,易于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当然,这也仅是一种尝试,不可能每节课都这样进行,更多的时候,应将教学目标自然地分解、融化在教学环节之中,关键的是,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必须切实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与需要。

二、方法,有效探究

1.教给自主读书的方法。一是读提示。很多学生一拿到课文,就迫不及待地读起来,往往忽略了课文的提示与习题,因而对学习要求茫然无知,自然不懂得从何学起。所以,要引导学生课前认真阅读安排在课文前面的“导读提示”和课文后面的习题,初步了解文章的编排目的和学习要求。二是读资料。让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从容应对自己能知会的内容,减少对教师的依赖。三是读重点。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和精彩片段,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可以有效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四是读疑惑。即学生在自主读书、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在形成的新问题上做记号,提交小组或班级交流研讨,在解疑中获得新的认知。

2.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一是质疑课题。要紧紧抓住课文题目,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如教学《花钟》一文,就可启发学生:普通的钟我们都见过,你有见过用花做的钟吗?让学生齐读课题,读完后问:此时你最想知道些什么?有的学生说,花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有的说,花钟是用哪些花做的呢?有的说,花钟真的可以报时吗……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质疑关键词句。如教学《草船借箭》,引导学生围绕文中关键词“神机妙算”提出问题:诸葛亮草船借箭首先算到了什么?为了保证借箭成功,他还算到了什么?接着,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思考,从课文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同时鼓励学生互助解疑,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解读,把握核心

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的篇幅越来越长,所蕴涵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而一节课仅仅四十分钟,如何把握这短短的四十分钟,发挥它最大的有效性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具体的学习情况大胆地处理教材,选择最有价值、最核心的内容进行教学。

1.找准切入点。我校一个老师教学《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时,没有过多的渲染与铺垫,而是根据课文内容找准切入点,开门见山地切入课文: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1课《老人与海鸥》,看着课题猜猜看,课文写了什么?一个学生说:“写了老人与海鸥的故事。”“对,那么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个场面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然后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几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写了两个场面,一个是老人爱海鸥,另一个是海鸥爱老人”,“写了两个场面,一个是老人对海鸥的爱,一个是海鸥对老人的情”。“同学们真会读书,一下就切中了课文的要点,现在就请同学们动动笔,把描写‘老人对海鸥的爱和海鸥对老人的情’画出来,细细品味,开始吧!”因为找准了切入点,少了花架子,也少走了许多弯路,学生当然学得高效而省时。

2.抓住关键句。不少课文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句子,如果在教学中能抓住这些句子,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文。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和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的这对父子经历了什么?父亲为了做到“和儿子在一起”在地震中是怎么做的?儿子为了做到“和父亲在一起”在地震中又是怎么做的?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父与子的了不起。这样的教学,切中要害,方向明确,学生能够较快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住文本的内涵。

四、拓展,提升能力

第10篇

————超越亲情的感情

老人啊,在几千只白色的海鸥中,您或许不认识我了,我曾经被您亲切的称呼为“灰头”。

在海鸥群中,我可能是最丑的。因为所有海鸥的羽毛都是洁白的,可唯有我,羽毛是浅灰色的。

您不但没有嫌弃我,还每天冲我亲昵地打招呼“灰头,灰头,快来吃饭!”您对我来说,就像父亲一样,我很幸福,每天都有您的陪伴。

您对我的感情,是一种超超越亲情的感情,这种感情,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而您,这个每天与我们相伴的老人,我更是永远把您放在心中。

那天,我依旧静静的等待着您。可等了好久,也不见您的踪影。又过了一会儿,一些人抬着您的照片,走了过来……

我起初没有反应过来,还开玩笑般地拍打了一下您的袖子。过了好久,您还是一动不动,我恍然大悟。原来,您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

想到再也见不到您了,心里那份不舍与难过之情油然而生。我加入了他们的队伍,也变成了为您守灵的白翼天使。

虽然您已经不在了,但我想此刻,您定能听见我的呼唤。那份超越亲情的感情,我把它埋藏在心灵的最深处。

第11篇

关键词:网络;作文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056

从多年参与中考作文改卷,笔者发现大部分习作叙述不清,文句不通,书写不规范,表达不明白,学生作文能力弱。随着互联网、特别是校园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作文教学的网络化正在运行。资源共享的网络将为广大学生的作文学习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就能使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一、利用网络培养习作的愿望

有一位名人说过,“我们做家长的要知道自己的孩子每天在做些什么,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子女。”基于这一点,我们布置家作时利用“校讯通家校互动平台”,就作文这块通过校讯通便捷地把作文题目、要求发在家长手机上,让家长清楚地知道如何去指导孩子写作文,创造了家长与孩子共处的时间,商榷与交流,互动与生成,哪怕是学到了一个词,一个字也是语言表达所要达到的目的。有时读写相结合,比如,读了《老人和海鸥的故事》,作者细致地描写了摄影师亲眼目睹了一位老人是怎样十几年来一如既往地喂海鸥的,海鸥又是怎样围着老人吃食的情景。人与动物相处的和谐画面已经表现得非常不错了,可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在江边未见老人,在寻找时才从邻居那里知道他是一位孤单的老人,一直喂养着海鸥至病故呢?摄影师又一次被感动,他们拿着老人的相片来到江边,感人的一幕发生了:飞翔的海鸥认出了照片中的老人,顿时飞到照片四周,悲哀地扇动着柔软的翅膀……摄影师第三次被感动了。从写作的角度上深度思考:作者是在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把这些有关写作方面值得探讨性的问题发表在班级博客上。此后,博客里洋溢着浓浓的探究氛围,发贴、跟帖是开展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通过实践,然后在博客上发的专题活动帖子上回复进行交流,讨论,当然,学生可以独立的重新发表和专题有关的新讨论帖子,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学习。这种从新帖子提出问题,跟贴回答问题的形式,具有极强的交互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的状态。他们知道文章之所以要这样写,是因为老人的这一举动不但感动了摄影师还得到了邻居的认可,从邻居那里了解到他还是一位孤单的老人,一直喂海鸥实属不易,正因为他退休十几年来几乎天天都到江边喂海鸥,老人与海鸥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海鸥看到老人的照片围着它悲哀地扇动着柔软的翅膀飞翔……我们可以想像海鸥当时的心情、想说的话,对老人有多么的留恋,读出这份情感的交融,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揣摩作者是这样借助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突显文章中心思想。作者就是这样在写的,安排了一次又一次被感动的场景――人与动物的和谐、友好,只有充满着和谐,充满着爱,人与自然才能和平共处。这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二、利用网络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网络改变着学生的阅读方式。由于条件所限,传统的阅读方式中,普遍存在学生的阅读面窄、量小的情况,因而造成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能力差,阅读效率低等现象,而且因为怕抄写,学生极少做读书笔记,作文素材的积累较少,写起作文“无米下炊”了。网络阅读以其容量大、内容丰富,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使学生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指导学生进行网络阅读的同时,我指导学生建立素材库,下设几个分类文件夹,并将搜集到的资料及时进行归类整理;引导学生进行资源共享,让大家把搜集到的资料共享。这样,学生作文时就再也不会“无米下炊”了。笔者还指导学生积累优秀范文,从优秀范文的思路以及写作方法中得到启示。

三、利用网络优化习作的评价

叶圣陶先生说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可见,学生能评价和修改习作也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组织、指导、激励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借助网络选择自己喜欢的素材进行在线观察、想象、构思和表达。尤其是作文的评改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通过网络交互,使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有机会得到来自教师、家长、学生的多元信息反馈。所以我们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尽可能让学生及时、准确、具体地了解自己写作的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就。反馈的及时和不及时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影响有着巨大的差异。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多么渴望老师给一个评价。可是,等了两个礼拜之后作文本发下去的时候,他的感觉全没了,学生已不知道当时写作文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全忘了,因为这期间没人关注,没人评价,没有反馈。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与学之间信息传递与信息反馈的控制过程。没有建立写作的反馈系统,学生不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写作成果,也就很难再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有了多重的评价主体,多元的信息反馈,这种多次和高频率的反馈,不断点燃学生创作的激情,对学生的写作行为和结果进行有效地调控,从而保证学生写作希望的及时实现,写作成就感的适时满足,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可随时在专题学习网站和页面链接的“小书房”、“小荷作文”、“核心作文”等作文网上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和进行网上交流。网页的设置可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想象、读后感等作文类别,分为“习作评价”、“习作修改”、“美文比赛”等模块进行设计。另外我在自己的教学博客上开辟了“小书房”专栏,建立多元评价机制,除了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外,还有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交流、学生可以在网上对其他人的作文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学生也可以从其他人对自己在网上的作文的评论中获取信息。这就更大范围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获取多方面的信息,进行更全面的作文修改。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四、借助网络构建成功的体验

作文是学生花费心血最多的学习成果,其成功的幸福体验有时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所以在写作教学中,许多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作品“发表”。当然,教师也有责任为学生提供发表与共享写作成果的机会。“成功是成功之母”,这一点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尤为显著。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在网络作文教学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润色,使其成为正规发表的作品,把自己的成果发表在网络上,让大家共享。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的继续创造,培养其自我认知、社会责任感等其他发展性能力。网上作品,对学生有着更大的激励作用。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在网上的作文,可以有效扩大作文的读者范围和影响效益,学生的成就感能够得到更大的满足。另一方面,为了习作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同、欣赏,可促使学生对习作进行完善加工,这就提高了习作的质量,也培养了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的习惯。网络的公开化还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防止学生的抄袭。这些是网络写作教学较之于传统写作教学的不可取代的一大特点。我们能欣喜地看到学生除了在自己专题网站上发表大量作品以外,在教师和自己的博客上也发表了众多的文章,我班已有二十几名同学的作文发表在班级作文网上,有十几名学生的作文发表在校园教育网站上。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的成功体验往往只是老师当众诵读时个体内心的短暂愉悦,作文公开发表这种彰显的成就感,只要一点击网页,就随时充溢在心间。另外建立学生“电子写作成长记录袋”,将耗费学生心血最多的作品,保存下来,成为学生自己终身的幸福体验,为架构他们积极而健康的精神家园涂抹亮丽的人生底色。习作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言语创造和言语生命的自我实现。

第12篇

【关键词】读写结合 综合运用 迁移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113-0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杜甫用最简洁的语言阐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可以说,阅读与写作两者相辅相成,是紧密联系,也是密不可分的。

对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要学好语文,要学以致用,就要把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做到读写的有效结合,才有所获。

教师通过长期实践证明:读写结合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相互迁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课文教学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将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组织运用有机结合,彼此交融,从而真正地做到读写结合,以读来带动写作,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下面,笔者就谈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读写结合的一些实践体会。

一 激发兴趣,多模仿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仿写是他们习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在阅读教学中,范文能示范性地把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表达方法等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形象地告诉学生怎样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例子,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这样就降低了写作的难度,也能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

《草虫的村落》(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了想象、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写自己追随着一直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把读者带入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感受到作者在神游这个想象世界中所透射出来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看得出,学生们很喜欢这篇文章。在引导他们领悟了文章的表达方法后,我让他们依照文本的表达方式记录和描述大自然。有一位同学创作出了《蚂蚁的王国》。小作者写到自己追随着找到食物的小蚂蚁来到了它们的王国;看到了熙熙攘攘的蚂蚁村民;看到了庞然大物的来访者――蜻蜓,乐于助人的蝴蝶;看到了蚂蚁们的劳动生活――大蚂蚁力气大,搬运食物。小蚂蚁力气小,为休息的大蚂蚁擦汗、倒水……小作者模仿课文的视角,以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描述,赋予蚂蚁生命、美丽与智慧。学生通过模仿,把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作文实践中,读与写的结合为提高学生创作能力提供了渠道和路径。这样的练习,表达出了学生自己独特的感受,他的收获也是独有和特别的。

二 寻找空白,善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文章,读来朗朗上口,有很多地方留有空白,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极佳的机会。如果教师能做一个有心人、做一位引路人,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意犹未尽之地,让学生把含蓄的地方进行扩展,把简练的地方补写具体,把文章未尽之意按作者思路加以想象和延伸,或者对一些有意义的故事进行拓展想象,写出更丰富多彩的结尾……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一定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

教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金色的脚印》一文时,有一段写到正太郎不小心掉下了悬崖,当他醒来时,看到一只大狐狸在不停地舔着他的脸颊,另一只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可是文章并没有写出他是怎样被救回家的。因此,我在此处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同学们,请你想象一下正太郎是如何得救的呢?有的同学写道:“……一只狐狸继续温暖着正太郎,而另一只狐狸竟然撕下正太郎衣服的一角,然后跑向了正太郎的家,妈妈见到狐狸嘴巴上叼的是儿子衣服上的一角,赶紧跟着狐狸走了……”有的同学写的是:“一只狐狸在正太郎身旁静静地守候着,另一只狐狸跑向了正太郎的家,用嘴咬着正太郎妈妈的裤子,用尽全身力气向外拉。正太郎妈妈感觉不对劲,便跟了上去……”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课文之外,这种读写结合的学习,既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方法的使用,效果不言而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他们除了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对语言的表达也更加形象和入神了。

三 品味情感,重体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无数篇课文中,蕴含着丰富动人的情感与深刻的哲理。教师要通过教学营造情感的氛围,使学生如置身其中、置身情中,加上教师精当的讲解,学生的品读体会,他们与课文的作者或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受到感染,与文同喜同欢,同乐同悦,同苦同悲。当学生沉浸在文中的意境中,就会有许多话要说,这时正是让他们练笔的绝佳时机。

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段进行品析,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老人对海鸥奉献了无私的爱,以及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更有对老人的一片深情。学生被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动了。此时,我设计了如下的小练笔:海鸥对老人的情感如此之深,对你又有什么启示呢?只见学生们纷纷埋头,挥笔写下了自己的感悟。有的学生说:“人类关爱动物,动物将回报以爱,我们应该善待动物,与大自然友好相处。”有的学生说:“善良的老人,深情的海鸥,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令人震撼,我们也应该与动物建立深厚的友情。”我当场一一宣读,并热情地赞扬了学生的善于思考。其他同学也不甘示弱,纷纷举手。课堂中短短几分钟的小练笔,就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的训练。

四 拓展思路,巧妙写

每册教学教材都编排有古诗,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内容精妙而且浅显易懂。写景的古诗将景物描绘得生动、细腻;叙事的古诗表达的情感真挚感人。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将这些古诗变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可以将它们变成一则则小故事写下来。有一位同学是这样来写《咏柳》这首诗的:贺知章和他的孩子来到了家门口的柳树下,他出神地望着柳树,不禁吟起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边说一边折下几条柳枝给孩子编帽子。孩子看着那长长细细的叶子,忍不住问爸爸:“爸爸,那嫩嫩的叶片不知是谁黑夜爬在上面裁的呀?”贺知章听完后哈哈大笑,摸摸孩子的头说:“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的训练,无疑促进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以及对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除此之外,改写练习也可以尝试使用。如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叙述,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表述同一个内容;还可以改变文章的篇幅,如把篇幅较长的的文章进行缩写,让学生运用凝练的语句进行描写和叙述,都能很好地锻炼和提高其概括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结合中,学生的习作能力才会逐步提高。”总之,读与写是个整体。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时机,巧用教材,选准读写结合点,经常性地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富有个性色彩的练笔活动,就一定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较强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