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商业银行管理

商业银行管理

时间:2022-08-24 06:23: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银行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商业银行管理

第1篇

所谓商业银行实施管理创新,主要的就是运用全新的思想、方式对银行内部进行管理调配,从而达到在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等在内的一种管理创新。首先商业银行通过改革相关的管理体制,详细划分各个机构、部分和具体人员的职责范围,建立起明确的责任归属制。其次通过改革银行内部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建立一套以量化管理和定性管理相结合的现代银行管理模式,并不断的增添相应的指标体系。再就是调整银行内部各个部门的管理层次,简化管理的流程,压缩繁琐的管理步骤,实行高效率的管理模式。商业银行是以营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金融负债、金融资产分别是它筹集资金的方式和经营的对象。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在竞争逐渐激烈的市场上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实现可持续的发现,需要加入创新的时代潮流中,革新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积极的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同时,商业银行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就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内部资源调配的作用,突破原先繁琐而呆滞管理模式,打开另一条创新型的管理渠道。

二、商业银行实施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

商业银行实施管理创新的过程是漫长而艰巨的,因为商业银行的管理创新要求它不仅要充分整合各类资源,还需要实现根本的营业目标。这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创新管理不仅需要一定的条件作为推进的因素,还有可能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笔者从商业银行所处的市场环境下分析出影响商业银行实施管理创新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方面。商业银行是金融行业中的特殊机构,它需要靠人去支配和调动各类资源,然后才能实现经营的目标。因此,在商业银行进行管理创新时,首要影响因素就是银行人员的思想,包括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工的思想都有可能对银行实施创新管理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如果银行内部人员从管理层到下级人员都存在守旧思想,或是对管理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清晰,那么创新的观念一旦受到制约就无法深入银行管理核心中,因而无法实现银行的管理创新。

2.物质方面。就当前形势来看,商业银行在资金筹集方面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且主要表现在投资的成本数额超过获得效益的数额,在实际的经营中难以获得价高的,效益,有些时候甚至可能会承担较大的风险。商业银行主要依靠信贷的业务来维持自身的日常经营,由于市场经济的突变性,商业银行仅仅依靠信贷业务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是不行的,而借助股票融资的方式去筹集资金很显然是不够的,这样容易使银行陷入被动的局面,资金筹集不足,银行管理就会容易失效的局面。

3.利益方面。商业银行要实施的管理创新首先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在保证不影响银行正常运营的前提下进行利益的再分配和调整,才能保证银行管理上实现创新。正是由于利益的分配问题,可能会导致原有利益所属者失去既得的利益,在经过调整后仍然不满自身利益的得失而影响管理创新的后续开展工作,使得管理创新的工作打了折扣。而工作效率一旦下降,高效率的管理模式就难以实现。

4.外界方面。商业银行在进行创新管理过程中,不仅会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还有可能会受到外界环境的推进和阻碍。商业银行在激烈的金融市场上同政策性银行、信用社、邮政储蓄、非金融机构等一同应对经济多元化、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它们之间既是相互合作的模式又是相互竞争的状态。商业银行在进行管理创新时还需要考虑众多外在因素的影响,这无疑使它面临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随着市场很可能有来自各种政策和法律等的变化和要求,这些政策和法律又可能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利,还有可能会阻碍其管理的创新过程。

三、商业银行管理创新的建议

商业银行如何在保证不影响盈利的前提下有效实施管理创新,笔者根据当前商业银行发展现况和相关数据资料提出以下几点策略及建议:

1.吸收和引进管理创新的理念。商业银行在进行管理创新时,首先就需要扭转陈旧的管理理念,积极吸收和引进先进的管理观念,让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学习这些观念,让创新的理念深入每一个在职人员,从而保障管理创新后续工作的开展。同时,商业银行还需要结合自身的性质、特点和定位,将经营思想和管理哲学联系起来,打造出符合发展需要且具有自身特点和时代特征的商业银行文化。将这些创新文化进行阐述、表达和发扬,去影响员工的观念,影响员工的态度,直到影响员工的行为。从而保障银行内部人员在思想上达到高度的一致,并且认同这些先进的理念,实现管理思想上的创新。

2.创设和营造管理创新的氛围。创新从某个方面来说也可以是打破常规,打破原有的、陈旧的氛围,让新的、先进的思想融入进来,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优良氛围。商业银行在实施管理创新时,首先需要鼓励员工大胆创新、解决思想,并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各种创新活动,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才能得到真正的创新。商业银行在营造宽松创新环境时,首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树立依法崇新的观念,让员工在积极、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创新,商业银行的管理才能得到实质的创新。

3.引进和开发创新型人才。高效、合理的人才运用同时也是管理创新上的一个突破口,也是加快商业银行管理创新的要点所在。首先在用人观念上要坚持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并重的原则,并大胆重用有创新思想的员工。其次运用多种方式引进和选拔人才,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吸引人才。最后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挖掘员工内在潜力,实行激励制度,强化内部团队精神,实现管理创新的目标,从而推动商业银行的发展。

4.实施管理制度、模式创新。用管理制度、管理模式推动管理的创新无疑是商业银行进行管理创新的又一大法宝,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一起创新,用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去影响银行的各项管理工作,从而保障银行内部的组织机构形成一个大的框架,这个大的框架一旦形成就会实现高速高效的运转模式,商业银行在管理上的创新就容易实现,且实现的效果会更好。

5.推行管理技术的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技术是未来商业银行竞争和发展的关键点,也是商业银行在金融领域站稳脚跟的不二武器。商业银行首先需要推行日益高新的技术,积极的学习和引进先进的技术,并鼓励员工自己开发新的技术,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撑。同时,商业银行还要注意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力,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让管理技术实现创新,以促进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6.整理和完善金融法规体系。在世界经济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金融行业有些法律政策已经不适应商业银行长远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金融行业的法律法规做出全面的整理和完善,从而形成一套权威的、适合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与国际法规结合的、健全的金融领域法规体系,促进商业银行的管理创新的提高。

四、结语

第2篇

本文概述了管理会计的含义,对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应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的途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

商业银行;管理会计

在当前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在利差收窄、增速放缓、金融脱媒、市场竞争加剧、市场监管趋严的经营环境中,商业银行在转型构建全市场、全客户、全价值链的管理业务和综合服务模式中,管理会计的应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管理会计概述

管理会计以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运用多种技术、方法,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预测、规划和控制,是与财务会计并列的、着重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一个会计分支,是为“管理”服务的“会计”,履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和考核的职能。

二、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完成、风险积聚和金融脱媒程度的加剧、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同业竞争的加剧,经济金融环境在客观上促使商业银行寻求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科学决策以及提高自身科学竞争力的更为科学先进的管理理论。而管理会计理论的日趋成熟以及在发达国家良好的实践效果,为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的探索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整体金融业而言,我国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无论是在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在城市商业银行已渐渐普及,各个银行在引入管理会计的内容、应用推广方式上各有不同。例如,工行银行开始应用时间是2004年,从2000年开始启动机构、产品、部门、客户四维度的管理会计系统开发;2004年业绩价格管理系统和成本还原系统上线,目前机构、产品、部门为维度的矩阵式管理体系已在全行投入使用。上海浦发银行2003年起建设了以责任会计、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全国成本管理和风险资本分摊为主要内容的绩效分析和评价体系。从管理会计理论方法在商业银行应用的情况来看,随着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银行业财务管理水平有所提升,完善了综合经营计划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但国内银行对管理会计的应用程度还相对较低,目前主要应用的是全面预算管理、费用核算、资金管理与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绩效考核等等。

三、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环境制约使得管理会计的应用效果不理想

商业银行内部的软环境和硬环境直接影响管理会计的应用效果。软环境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亟待改变,二是未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国内银行多采用总、分、支的管理模式,而国外银行多采用扁平化事业部制,使得管理会计很难在传统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下得到很好应用。

(二)应用模式选择不当

从西方和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实践来看,目前能基本满足企业管理会计需求的模式主要有责任会计模式、全面成本管理模式、全面预算模式、本量利分析模式。但由于客观上存在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特点与工业企业的差异,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与西方商业银行的差异,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组织架构上的差异,在选择管理会计的模式时,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有些甚至照搬国外的模式,导致实施管理会计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缺陷

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建立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并且在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及考核等方面发挥了其应用优势,但是管理会计作为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在应用价值链分析银行业务流程、确定银行竞争优势及处理银行定位问题时,不仅需要内部信息,还需要采集竞争对手的相关资料数据以便对竞争对手进行跟踪了解。通过对竞争对手相关信息的分析,能够使商业银行尽可能地掌握竞争对手的优势、劣势及可能对银行产生的影响,这对于银行决策层进行决策和管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四、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的路径

(一)改善管理会计应用的内部环境

要改善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的内部环境,需要自上而下营造应用管理会计的氛围。高管领导层应认识到,在如今大数据、互联网时代,作为一种理论和实践均具备创新空间的管理工具,管理会计以组织战略为基础,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其目的是为管理服务,应高度重视管理会计在行内的推广应用。一方面,为便于管理会计在行内有序开展应用,应根据行内资源状况、组织架构、经营模式等制定管理应用的阶段规划,并围绕规划制定系统建设、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激励约束机制等详细计划;另一方面,要为系统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其他规划工程合理配置人力、财力及物力资源。

(二)全面设计,选择合适的应用模式

目前,商业银行主流的组织架构形式为“一级法人、分级管理”,在短期建立网点、人员为责任中心的模式尚不现实的情况下,应强化一级分行的条线管理职能,按条线对所辖分支机构的业务、产品进行统一的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在成本和风险分摊的基础上,可以建立银行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的管理机制。在实行责任会计时,全面预算模式更为合适。与传统的责任会计模式相比,全面预算模式能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同时可以实现激励方式的多样化,这对于国内业务种类繁多的大型商业银行来说更为合适。

(三)因地制宜,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管理会计系统

在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时,要满足深入开展分机构、分客户、分产品核算的需要,分别建立包括利率、流动性、资本充足率等内容在内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块、客户信息数据分析模块、产品数据集中分析模块、风险预警机制等功能模块,建立一套“机构预算、业务预算、产品预算、客户预算”一体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包含运营成本、税务成本、内部资金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等在内的全面成本管理体系及以经济增加值(EVA)、关键绩效指标体系(KPI)等为方法的绩效管理体系为主体的系统,形成“前、中、后”一体的管理循环。

(四)充分利用管理会计工具系统,为管理提供“定量化”支持

以管理会计平台为依托,将各放射状的系统重构为一条环形信息路,银行各层级各部门可以共亨信息成果,服务绩效评价和管理经营,增强信息应用时效性,准确计量客户贡献、产品效益、员工业绩、部门条线业绩和机构业绩,满足评价与激励决策,调动全行经营活力和价值创造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经济金融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的业务增速明显放缓,选择先进的管理理论进行管理创新对于商业银行实施精细化管理进而提高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3篇

论文摘要:当商业银行为适应内外部环境而高度重视战略管理的同时,战略管理会计也将成为其必然的选择。文章将围绕战略管理会计的原理、特征和技术方法,分析和探讨战略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使之成为推动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发展的有力工具。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对战略管理的推崇引起企业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的一系列变革。由于局限于本企业这一单一的会计主体,传统的管理会计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变化。为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作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管理会计将逐步延伸至竞争对手分析,并从战略的角度重新审视企业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产品开发以至资源配置等各个领域。由此,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

一、战略管理会计较之于传统管理会计的特点

尽管目前对战略管理会计仍处在理论研讨和初期实践的阶段,关于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也多种多样,但较之于传统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有其显明的特点。

1.战略管理会计拓展了管理会计对象的范围。由于传统管理会计注重本企业内部的决策、计划及控制执行,只对本企业的成本管理、决策及责任会计负责,因此忽视了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其所提供的信息与企业战略决策缺乏明显的相关性。而战略管理会计则站在战略的高度,充分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以企业取得竞争优势作为主要目标。其不仅要收集、分析企业内部的数据信息,更要走出企业为本企业提供外部市场环境及竞争者的信息,从而得以知己知彼,保持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2.战略管理会计注重长远目标和整体利益。传统管理会计往往注重于单体企业在有限期间内的发展,其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对企业内部经营决策及经营管理发挥作用。对投资方案的评价也仅限于从财务效益的角度展开,企业经营业绩表现在当期利润上,注重追求企业短期利润的最大化。而战略管理会计则主要服务于企业的长期战略,追求企业长久的竞争优势,从长远利益角度来分析、评价企业的资本投资。企业的经营成果也从单纯地反映经营利润提升到反映企业总体价值的增加上。

3.战略管理会计注重非财务信息的研究。传统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的财务信息,其忽视了非财务信息对企业的影响。当外界环境及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变化带来对管理会计信息的新需求时,只注重于单一财务信息的传统管理会计显然不再能适应这一变化的要求。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根据外界环境及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从企业内外广泛收集、加工和运用各种与企业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其中包括更多更为复杂的非财务、非经济、非物质层面的信息,得以帮助企业最终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4.战略管理会计在处理信息上更为多元和综合。传统管理会计的具体应用更多地体现在预测分析、决策分析、预算编制、绩效评价等基本职能中。而战略管理会计为适应外界环境和企业内部的变化,其应用方法较传统管理会计有着很大的变化。如,企业核算的重心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移;引进作业成本管理办法以改进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更多地使用行业环境分析、企业价值链分析、矩阵定位分析和对手分析等综合应用工具;实行目标成本管理、非财务指标的业绩评价及分层激励机制等;从而更加有助于企业管理层在更广泛、更深入的层面上掌握信息和做出决策二、战略管理会计将成为商业银行必然的选择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起步较晚,而商业银行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和运用战略管理更是不足二十年的时间。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尤其在商业银行中尚属新生事物。但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战略管理会计必然成为商业银行在推动制度创新和管理发展的有力工具。

1.作为市场主体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商业银行已基本蜕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化要求商业银行不能再孤立、单一地思考和研究问题,这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可能。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使得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递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获取竞争优势的需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要想能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上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以谋取卓越的竞争优势。这需要商业银行能够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选择适当的经营战略,以及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在这样的要求下,商业银行需要借助战略管理会计为其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3.适应新经济形势的需要。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目前商业银行正处于产权重组、调整和上市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顺应历史的潮流,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成为商业银行管理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而传统的管理会计在这方面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行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三、战略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应用的主要领域

1.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除了要按传统管理会计的方法进行成本管理外,更应站在战略和业务流程的角度探究成本管理。尤其要运用作业成本管理的办法重新审视银行运营的各个环节,并通过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重塑达到有效降低成本的作用;要通过运用企业价值链的分析,把成本管理看作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实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从而有助于拓宽成本管理的范围和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最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2.在新产品策略中的应用。在开发新的金融产品过程中,商业银行往往选择成本领先战略或产品差异化战略。从前者看,商业银行需要特别注重竞争对手的成本分析、营销的成本分析和成本在定价决策中的作用,需要运用行业价值分析和作业成本控制等战略管理会计方法,以实现低成本领先优势。从后者看,商业银行则更为注重产品的高质量、服务的高水平等因素。为了追求产品的差异性并通过此途径赢得客户的青睐,商业银行往往需要借助于增加必要的成本投入和金融创新。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对手的成本分析就由重要转变为必要,营销的成本分析和定价决策也不如成本领先战略那么重要。

3.在客户价值分析中的应用。在客户需求多元化和高标准趋势不断增强、银行对客户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客户价值分析无疑是商业银行学习和运用的重要手段。因此,商业银行需要运用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对特定客户与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甚至利益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核算出该客户给银行带来的现实损益和预期损益,进而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评价该客户对银行的价值贡献。在此基础上,对客户进行策略定位和提供富有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4.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得人者得天下”,以人为本才能使人、财、物达到最优配置。传统管理会计忽略了对人力资源的单独确认、计量和揭示。而这些正是现代银行管理的核心。因此,运用战略管理会计中灵活多样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分析方法,正好可以帮助银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它既可以应用于为提高银行整体和员工个人绩效而进行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也可以应用于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事后的员工绩效评价。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并实施恰当的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保证银行各项战略的实现。5.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战略管理会计较之于传统管理会计更为关注银行长期的战略性问题。它既重视银行的资金运营过程,也重视其他的价值链活动;既重视现有的经营范围内的活动,也重视各种可能的活动。因此,战略管理会计更能把握银行各种潜在的机会,以及回避可能的风险,如经营多样化而导致的风险、市场变化导致的风险、资产和客户过分集中而产生的风险等等,以便从战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平衡银行的现实收益和潜在风险。

6.在绩效考核评价中的应用。绩效评价是银行管理中的一项主要内容,而评价依据大多来自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我国传统管理会计重结果不重过程,因而难以提高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战略管理会计则将绩效评价指标与银行实施的战略有机地结合,充分提高绩效评价的效果。在具体方法上,银行可运用业绩层次法对绩效目标进行分解,并通过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的设计进行责任目标考核;可运用平衡记分卡的方法把财务指标、客户关系、运营流程和学习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可通过寻找行业标杆或同业比较,对自身的业绩表现进行评估和寻找差距,由此建立自己的绩效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战略。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战略管理会计的不断学习与实践,相信战略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应用领域也将越来越广,并在推动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正林,耿斌.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之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2)

2.梅旭辉.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比较[J].大众科技,2005(9)

3.康秀梅.浅论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8)

第4篇

一、管理会计的核心是责任制,主线是预算管理

我国已在20世纪80年代全面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管理会计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管理机制,其应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以随意拆解。若将其中某一单项技术拆分应用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或者结果是花大钱办小事,得不偿失。

管理会计不是一门纯粹的管理技术,而是一种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机制就是目标管理责任制。它以责任制为核心,以预算、控制、考核为主线,以核算为基础,构成管理会计的全部。

(一)管理会计的事前管理是以预算编制为重心。管理讲究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从这三方面着手的。事前管理内容包括预测、决策和预算三部分,但管理会计是以预算为重心。在企业管理中,一切预测活动是为决策服务的,决策分析的结果就是确定下一步行动目标。为了保证决策确定的目标得以实现,必须通过编制总预算将确定的目标具体化,并通过量化形式将经营目标落实于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形成总预算统驭下的分级预算、分部门预算、分产品预算、分客户预算、分货币预算等,为经营管理的过程控制提供标准,为经营管理的事后评价和考核提供依据。

(二)管理会计的事中管理是以预算执行中的差异分析与控制为重点。管理会计事中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预算执行情况在年度内进行监控,以期企业的经营运转按照预算量化的目标推进。分级预算、分部门预算、分产品预算、分客户预算、分货币预算确定后,必须按照管理的频率将各类预算进一步分解为月度预算或旬度预算,配之以分级核算、分部门核算、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分货币核算,按月或按旬反映实际经营管理结果。

分级预算、分部门预算、分产品预算、分客户预算、分货币预算一般情况下是按月监控的,预算数与实际核算出来的结果之间会有差异,而差异又有有益差异与有害差异之分。对差异进行分析,确定是有益差异还是有害差异,进而制定调控措施,干预和调控有害差异向有益差异转化,保证企业的经营朝着预算确定的方向运行,这就是管理会计事中管理的基本内涵。

(三)管理会计的事后管理是以业绩考核为要点。管理会计事后管理的内容就是对企业一年来执行预算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分析完成或未完成预算目标的主客观原因,评价业绩,确定考核的奖惩方案,并与薪酬挂钩。

(四)管理会计是以责任制为核心。无论是分级预算管理、分部门预算管理,还是分客户预算管理、分产品预算管理,其核心都是责任的落实与管理。分级预算管理的责任人是各级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分部门预算管理的责任人是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分客户预算管理的责任人是客户经理(个人、组、处),分产品预算管理的责任人是每种产品的经营管理者(小组、处室、部门)等等。管理会计以责任管理为核心,通过责任主体的落实,确定每一责任体的预算管理目标,并通过对责任体预算执行情况的如实核算,实施预算控制,最后对责任体的业绩进行以责任目标完成情况为基础的考核。

综上可见,预算是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企业控制管理的标准,是企业评价与考核业绩好坏的尺度。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责任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流程再造的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管理机制,而不是一项管理技术。

二、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产品管理、分客户管理和分货币管理

推行管理会计应以引入一项管理机制为认识上的先导。同样,推行管理会计下的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客户管理、分货币管理,是这一管理机制下的具体应用。无论是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还是分客户管理、分货币管理,管理的循环框架均由确定责任主体、制定预算、核算、差异分析与实时调控、分析评价与考核五部分组成。但是不同类别的管理,其内容是有别的,现简要探讨如下:

(一)分级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按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的不同级次进行的、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管理。分级管理的主要是实施按管理级次确定责任主体、按管理级次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级次的经营管理目标,按级次进行核算,按级次进行预算控制,按级次进行目标责任考核的管理体制。分级管理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每一级次机构的经营管理业绩与该级次机构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

(二)分部门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在同一级次的机构内部,对各经营和管理的所有部门进行的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管理。分部门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部门确定责任主体、按部门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部门的经营或管理目标、按部门进行核算、按部门进行预算控制、按部门进行目标责任考核的管理体制。分部门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部门的经营管理业绩与该部门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与该部门员工的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

(三)分产品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对银行经营管理的产品进行的、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管理。分产品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营销每种产品的人群确定责任主体、按责任主体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种产品的经营管理目标、按产品进行核算、按产品进行预算控制、按产品进行并进行目标责任考核的管理体制。分产品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每一产品的经营管理业绩与该产品经营管理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与该产品经营管理相关人员群组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为分析评价每一产品盈利能力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多年来,商业银行一直在进行分产品管理的探索,但尚未有实质性的进展,难点很多,其中许多概念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例如,如何、合理地确定商业银行“产品”概念,把工商的产品概念、产品成本概念、成本核算和产品管理方法,如何借鉴到商业银行等等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存款”、“贷款”、“结算”定义为金融产品,这种观念对不对,需要。我个人认为,“存款”、“贷款”、“结算”不具备产品的基本特征。

(四)分客户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对银行的重点客户进行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管理。分客户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客户经理确定责任主体,按重点客户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重点客户的经营管理目标,按重点客户进行核算,按重点客户进行预算控制,按重点客户进行分析并对客户经理(个人、科组或处室)进行目标责任考核的管理体制。分客户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对重点客户的营销及客户对银行贡献率的大小与该客户经营管理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与该客户经营管理相关人员群组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为分析、评价和进一步开发重点客户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

(五)分货币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对银行经营管理的货币币种进行的预算管理工作。分货币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银行经营管理的币种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币种的经营目标、按币种进行核算、按币种进行预算控制、按币种进行分析并进行经营决策的管理体制。分货币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分析评价每一经营货币的盈利能力,二是为进行由于货币之间的不匹配所带来的缺口损益和缺口风险进行管理和提供数据。

(六)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客户管理、分产品管理、分货币管理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它们是相互关联的。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客户管理、分产品管理、分货币管理的起点是预算目标的确定,而分级预算、分部门预算、分客户预算、分产品预算、分货币预算是银行总预算下按照不同管理要求进行的分预算,是总预算的分解预算。二是分级预算、分部门预算、分客户预算、分产品预算、分货币预算与总预算之间,以及各种预算之间是互动的,任一预算项下的项目金额变动,都会总预算和其他分预算金额的变动。三是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客户管理、分产品管理、分货币管理之间及其与综合管理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映衬的,综合管理是以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客户管理、分产品管理、分货币管理为基础的,而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又与分客户管理、分产品管理、分货币管理为依托,另一方面各种管理的目标是一个,就是完成总预算确定的经营管理目标。

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有差别的管理,侧重点不同。前文已经论述,各种管理所要解决的不同,确定的分解目标有差别,管理的不同,责任确定的主体不同,核算计量的方法也是有差别的。

三、还应分渠道管理问题

该渠道是指银行经营产品的营销渠道(Channels),又称分销渠道。前面我们谈的是分部门的管理、分产品的管理、分客户的管理、分货币的管理。但银行营销产品、服务客户都是通过各种营销渠道完成的,营销渠道的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设置了专门的部门管理营销渠道,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营销渠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客户进行面对面营销服务的渠道,叫做有人机构网点;另一类是非面对面营销服务的渠道,包括ATM机营销渠道、电话银行(Call Center)营销渠道、手机银行(Wap)营销渠道、网上银行营销渠道等。传统的银行营销渠道是通过单一营销渠道棗有人机构网点向客户提供服务的。随着的和竞争的需要,银行的营销渠道多样化,客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但是,商业银行建造每一种营销渠道是要投入巨额资金的,而建造每一种营销渠道的目的是增强银行整体盈利能力。因此,必须建立并进行以责任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营销渠道管理。首先要确定每一种营销渠道的责任主体;其次要建立分渠道的预算管理体系,包括分渠道的预算编制体系、核算体系、控制与体系;最后要建立分渠道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同理,分渠道管理与综合管理、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客户管理、分产品管理、分货币管理之间是既相互关联又有管理差别的关系。

四、核算从一维核算发展到多维核算

按照会计科目进行核算,是人们对会计核算特征的常规认识,当机广泛于会计工作时,一些人对会计科目产生怀疑,进而又对会计核算产生怀疑,认为进入计算机,会计科目没了,会计核算也不存在了。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进入计算机时代,会计科目并没有消失,会计核算依然存在,会计核算已从一维发展到多维,核算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会计科目的实质,就是对经营活动的分类。会计是对经营活动的观念和过程控制,而观念的总结和过程的控制是以对经营活动进行分类为基础的。在以手工核算为主的落后时代,会计核算仅采取一种分类标准,即。所以说,传统的会计科目定义是指对企业经营活动按照经济内容的分类,而对企业经营活动按照其他标准的分类反映,由于核算手段跟不上,则通过统计来完成。但是,会计科目并不仅仅限于按经济内容标准来分类,随着核算手段的化,可实现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

(二)计算机时代,会计科目可以实现多重分类。随着电算化的应用与完善,核算已跳出一维空间,会计核算的分类标准已不再局限于按经济内容分类,它已扩展到按部门分类、按产品分类、按客户分类、按货币分类、按区域分类、按行业分类、按期限分类、按风险分类。人们对会计科目的认识也不能停留在按照经济内容分类的标准上,要与时俱进。同时,会计核算也不再局限于按照经济内容分类标准进行的财务会计核算,它已发展到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的事后反映,发展到对企业经营活动按照管理需要设定的各种分类标准进行的事后反映。只要管理需要,我们可以实现同源数据下的按经济内容分类的财务会计核算、按部门分类的分部门会计核算、按产品分类的分产品会计核算、按客户分类的分客户会计核算、按货币分类的分货币会计核算、按区域分类的分区域会计核算、按行业分类的分行业会计核算、按期限分类的分期限会计核算、按风险分类的分风险会计核算,等等。从这一意义上讲,将会计划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已失去了实践意义,将会计分类为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更具有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当今高度发达的信息,无论在上还是技术条件上,都已实现科目从一维分类到多维分类的飞跃、会计核算从一维核算到多维核算的飞跃,这一飞跃值得理论界及时,更值得实务界抢抓战机。

五、分部门核算、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分货币核算的意义仅仅是为推行管理会计提供基础

在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实务中有一项重要的逻辑关系,即管理会计是一种管理机制,它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控制、考核为主线,以核算为基础,构成管理会计的全部。在这一管理体制的内在逻辑中,核算仅仅是基础,核算为管理体制服务,在确定了预算模式、控制方式和考核内容后,才能确立核算体系,确保核算体系为管理体制服务。这一逻辑顺序不能倒过来,不能在没有建立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预算模式、控制方式、考核和体系的情况下,先行建立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的核算体系,这样违反了管理会计的基本,这样做投入大,收益小。

这里还需指出,分部门核算、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分货币核算不是管理会计,它们是推行管理会计工作中的一个环节,属于事后核算的范畴,不能把建立与推行分部门核算、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分货币核算简单化为管理会计在银行的应用。这种观念上的偏差和处理上的简单化,不仅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实务上是有害的。

六、内部资金价格在管理会计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商业银行在推行管理会计时,会遇到一个非常棘手的,即内部资金价格问题,也可以称为内部资金转移价格问题。内部资金价格有两个范畴,一是在一个法人内部的资金转移价格,二是在一个集团内部的资金转移价格。这里讨论的是前者。

(一)内部资金价格的重要作用

1.内部资金价格是定价的依据。如信贷部门发放贷款,其定价不得低于从“内部资金市场”取得资金的价格;又如存款部门吸收存款的价格,不得高于“卖”到“内部资金市场”的价格。

2.内部资金价格是衡量内部机构业绩的“跷跷板”。如内部资金定价高,存款部门的业绩会受益,但贷款部门的业绩会受损;相反,如内部资金定价低,存款部门的业绩会受损,但贷款部门的业绩会受益。

3.内部资金价格是实施银行经营战略的工具。内部资金价格同样具有杠杆作用,用以引导资金的流向,是银行贯彻经营战略的工具之一。

4.内部资金价格是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手段。例如存款部门将存款“卖”到“内部资金市场”时存在资产与负债之间利率缺口、期限缺口问题;又如信贷部门从“内部资金市场”买入资金发放贷款,也存在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利率不匹配、期限不匹配等问题。这些内部资金交易的过程既可以进行量化缺口风险的工作,也可以进行缺口风险的转移和控制工作。

上述四点列举了内部资金价格的作用,然而内部资金价格发挥其作用则是通过两种途径:一是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也叫做“内部资金池”;二是实体的“内部资金市场”。

(二)内部资金定价

在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下,内部资金的定价有成本法、市价法两类,其表现形式又有低进高出、平进平出和高进低出三种交易方式:

1.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下的低进高出定价,是指资金供给部门和资金剩余部门以低于基准价格强行将资金“卖”给内部资金池,资金使用部门从内部资金池“买”资金用款时是以高于基准价格交易的。这种定价交易方式将部分利润强行留在内部资金池,侵占了资金供应部门和资金使用部门的部分业绩,容易挫伤各部门的积极性。

2.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下的平进平出定价,是指资金供给部门和资金剩余部门以基准价格将资金“卖”给内部资金池,资金使用部门从内部资金池“买”资金用款时也是以同样的基准价格定价交易的。这种定价交易方式不存在内部资金池截留利润问题,但这种单一价格定价的合理性问题就显得十分突出。

3.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下的高进低出定价,是指资金供给部门和资金剩余部门以高于基准价格强行将资金“卖”给内部资金池,资金使用部门从内部资金池“买”资金用款时是以低于基准价格定价交易的。这种定价交易方式是通过内部资金池向内部各经营管理部门让利,内部资金池每年都有“政策性”亏损,是一种扩张型战略取向的定价交易选择。

在实体的“内部资金市场”下,内部资金的定价都是通过内部各经营管理单位(部门)与内部资金市场实际交易完成的,内部资金价格随着期限、风险、外部市场价格、经营战略等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内部资金市场的交易品种不仅包括实有资金的交易品种,而且包括衍生交易品种。

(三)内部资金定价的步骤和原则

内部资金价格在推广、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是广泛和重要的,然而定价的方式和实现的形式也是多样和复杂的。我认为,要解决内部资金价格,首先,要确定是选择“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交易形式,还是选择实体的内部资金市场交易形式,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涉及到组织架构和机构设置问题,涉及到管理体制的方方面面,而且常常被忽视。应该说,上述两种交易形式各有优缺点,银行要结合经营战略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实体的内部资金市场交易形式不仅能够实现内部资金价格在应用管理会计方面的功能,而且能够实现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缺口风险量化和缺口风险转移的功能,而“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交易形式则无法实现这些功能。

其次,在确定的交易方式下内部资金定价问题。概括起来,内部资金定价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定价要有依据。要么以成本为依据,要么以市场为依据,要么以经营管理战略为依据,不能靠拍脑袋定价。

2.定价政策要有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随意调整。

3.定价政策要透明。因为定价政策关系到各责任主体的利益,关系到各责任主体的经营管理决策。

4.定价要公平。尽量避免因价格的不公平导致一些责任主体享有政策上的收益,而另一些责任主体被迫担负政策上的损失,从而挫伤各责任主体的积极性。

七、的成本核算体系能否建立是推行管理会计的关键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成本信息对于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分营销渠道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建立起成本核算体系(包括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分营销渠道成本核算体系,同下),建立在成本核算体系基础之上的预算管理体系就不可能搭建起来。如果没有建立起成本核算体系,就无法对部门的、产品的、客户的、货币的、营销渠道的效益进行和研判。如果没有建立起成本核算体系,就无法从部门、产品、客户、货币和营销渠道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科学有效的决策。如果没有建立起成本核算体系,更谈不上控制与绩效考核工作了。

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非常重要,是推行管理会计时不能忽略的一个环节。

(一)商业银行的成本概念

对于成本,人们并不陌生。一般认为成本就是费用,就是业务费用加人事费用,控制成本就是控制业务费用和人事费用。而成本的概念更是五花八门,有认为是利息支出和手续费支出,也有认为再加上折旧,还有认为是全部支出,等等。上述认识都是错误的,错误的认识会科学管理机制的应用效果。

实际上,费用与成本是两个并行的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费用是资产的耗费,它与一定的会计期间相联系。成本则是按一定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将费用对象化到部门上时就是部门成本;将费用对象化到产品上时就是产品成本;将费用对象化到客户上时就是客户成本;将费用对象化到货币上时就是货币成本;将费用对象化到营销渠道上时就是营销渠道成本。谈成本,一定要有对象化的目标,不能泛泛而论,商业银行在研究、分析和推行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工作时,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要与管理体制相适应,是会计工作的一项法则,不能违背。只有在确定了分部门管理体制之后,才能着手搭建分部门成本核算体系。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分渠道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也是这个道理。

(二)要认真、严肃地借鉴工商的成本核算较之商业银行的成本核算与管理体系,工商企业的成本核算与管理体系比较成熟。商业银行在建设成本核算与管理体系时,需要认真地、借鉴工商企业的做法。在借鉴工商企业成本核算体系方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1.完全成本与变动成本。

上有完全成本与变动成本之分,完全成本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成本概念,是指生产经营产品或提供服务所消耗人财物的全部费用;变动成本则是指生产经营产品或提供服务所消耗人财物的部分费用,是指在相关范围内随生产、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的量进行正相关变动的费用;在相关范围内不随生产、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的量变动而变动的费用叫固定成本。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完全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

管理会计提出变动成本的概念,意义在于经营管理决策需要边际利润(价格-变动成本)的与管理。同样,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也不能缺少边际利润的管理理念。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设计、搭建成本核算体系时,要考虑经营管理的需要,一方面要建立完全成本核算体系,这是基础;另一方面要考虑在完全成本核算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变动成本核算体系。

2.直接费用、间接费用与期间费用问题。

对于工商企业的成本规则来说,企业直接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其他直接费用,直接计入产品或劳务的成本;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需要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将这些费用分摊到各项产品和劳务的成本中;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为销售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销售费用,不参与产品和劳务的成本计算,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作为商业银行,成本的核算是否要依循工商企业的做法,将费用首先划分成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然后再对其中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进行成本的计算?我认为,商业银行的成本核算要借鉴工商企业的做法,但不能盲从,否则银行的成本核算体系的建设会走向“死胡同”。我认为:

(1)期间费用的划分不适合商业银行。这是因为工商企业经营的是有形产品,其经营产品的资金流和物资流常常是脱节的,而工商企业的收入确认往往与物流挂钩。为了贯彻稳健性原则,会计上把与生产经营产品的物流关联度不太紧密的企业管理费、财务费、销售费,作为期间费用直接列入损益,不再进行成本核算。也就是说,对于一家运转着的或商业企业,不管它是否生产了产品,也不管它是否销售出去了产品,对于维持正常运转所必须开支的企业管理费、财务费、销售费,全额列入当期损益表中,避免出现企业产品大量积压,而已消耗的资金也大量挂在库存产品中,随物流的静止而停放资产负债表的库存商品项下,造成虚盈实亏的问题。但商业银行经营的是货币,属于服务行业,不存在经营产品的物流问题,商业银行的收入确认不与物流挂钩,因此期间费用的划分不适用商业银行。

(2)通过会计分录的账务处理来直接核算成本的设想是行不通的。直接费用直接计入成本对象,间接费用通过合理的分配比例分配计入成本对象,这是建立成本核算体系要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在商业银行进行成本核算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是否可以通过设计一套账务处理体系,在通过记录经营事项的借贷会计分录的同时,便可核算出部门成本、产品成本、客户成本等?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道理很简单,直接费用可以通过会计分录的账务处理在配加部门码、产品码、客户码、货币码的情况下,将费用直接归集到成本对象项下,但间接费用不可能通过会计分录完成成本归集的过程,因为间接费用需要按照一定的分配比例在不同的成本对象之间进行分摊,而且分摊的结果也不可能再通过会计分录将间接费用记录在各成本对象项下,而是通过成本计算的系统方法、通过编制成本计算表、通过编制部门损益表、产品损益表、客户损益表等工作来完成。

(3)建议的工作方向。对于商业银行的成本核算,将费用划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三类是无意义的,仅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即可,并且按照“直接费用直接计入成本对象,间接费用通过合理的分配比例分配计入成本对象”的原则,建立成本核算体系。在此基础上,将费用划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来部门、产品、客户等对象的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也是有意义的。

3.成本计算的。

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三种。品种法是以某一种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费用、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分批法是以某一批产品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费用、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分步法是以产品的生产步骤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费用、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成本的计算是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手段,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管理情况,选择适合本企业特点的成本计算方法。

对于商业银行,如何根据银行经营管理的特点和自身的管理要求,借鉴工商企业的成本计算方法,建立银行的成本计算与核算体系,这是需要认真的。在设计商业银行成本计算与核算体系时有两个问题需要着重考虑:一是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在商业银行的适用性。每种方法都有它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这些产生于工商企业成本计算方法的应用特点和适用范围能否结合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特点和管理要求引用到分部门成本核算、分产品成本核算、分客户成本核算、分货币成本核算、分营销渠道成本核算中?我认为是可以的,但必须具体结合每种管理体制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加以确定。二是每一种管理体制下(指分部门管理、分产品管理、分客户管理、分货币管理、分营销渠道管理),都有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都对应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商业银行在建立成本核算体系工作中,不能仅将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作为其内部各种管理体制下成本计算的惟一方法。在分部门管理体制下,其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决定了它所对应的成本计算方法。同理,分产品、分客户、分营销渠道的管理体制都对应各自的成本计算方法。即使在一种管理体制下,由于产品经营特点的不同和管理要求的差别,也可能对应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

八、推行管理不能违背的几条原则

(一)主体框架不可拆分原则

如上所述,管理会计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管理机制,其应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以责任制为核心,以预算、控制、考核为主线,以核算为基础,构成管理会计的主体框架。在此框架内,责任主体的落实、全面预算的确定、核算反映、差异与适时的控制、绩效的考核,一环扣一环,环与环之间存在着极强的内在逻辑关系,不可拆分,不可倒置,不可“缺斤少两”,否则,将破坏管理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机制的功效。

(二)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管理会计是以责任制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的责任随着责任主体的确定而落实到各个经营管理的责任中心。在分部门管理体制下,是以企业内部各部门为责任中心;在分产品管理体制下,是以企业内部各产品营销的部门、处室、科组或团队为责任中心;在分客户管理体制下,是以企业内部各客户经理、客户营销服务处室或客户营销团队为责任中心等。这些责任中心在充分享有经营决策权的同时,承担与其经营管理决策权相适应的责任,并且配套与其承担责任相对等的利益机制。责权利结合是运用管理会计必须遵守的原则,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略。

(三)责任认定的可控性原则

由于各责任中心的业绩与其责任主体相关人员的利益是直接挂钩的,因此对其业绩的考核评价必须遵循可控性原则。这是因为一个责任中心若不能控制其可实现的收入或控制其可发生的费用,也就无法合理地反映其真正的业绩,从而也就无法合理地评价与考核其业绩。一般情况下,银行发生的收入和费用,总体上来看都是可控的,但对于每个责任中心来说,并不都是可控的,管理会计要求将这些收入和费用,通过“直接收入与费用直接确认,间接收入与费用分配确认”方式,分解到各可给予其控制的责任中心。为此在设计和运行分部门管理体制、分产品管理体制、分客户管理体制和分营销渠道管理体制时,须考虑如下:

1.责任中心责任预算的编制与确定,要注意可控性原则。

2.配合各管理体制设计的核算体系,收入的核算和费用的核算要注意可控性原则。

3.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运行必须注意可控性原则,各责任中心不可能对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采取调控措施。

4.对责任中心的、评价和考核,一定要贯彻可控性原则,否则,考核的结果就不合理、不公正,会挫伤各责任人的积极性。对于因不可控因素所的责任中心业绩,考核时一定要予以扣除,只有可控的收入或费用,才是责任中心真正的业绩。

(四)区分责任中心与责任中心责任人业绩的原则

管理以责任主体落实为起点,以业绩考核为落脚点,而且在进行业绩考核时,必须区分责任中心与责任中心责任人的业绩。不能简单将责任中心的业绩与责任中心责任人的业绩划等号。举一个例子,一个能力较强的零售业务经理花费同等的努力,在北京分行零售业务部门创造的利润与在青海分行零售业务部门创造的利润是不一样的,或者说在创造同等的利润情况下,所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样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所处的区域环境、环境、人文环境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业绩考核时,一定要区分责任中心的业绩和责任中心责任人的业绩,这对于一个分支机构遍布全国或全球的商业银行而言,尤为重要。不能对处于不同区域环境、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同性质的责任中心(如所有一级分行的公司业务部门),实施同一指标值下的利益挂钩考核。在区分责任中心业绩与责任中心责任人业绩方面,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同等能力的人在付出同等努力后,应该取得同等的利益。

(五)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相分离原则

从会计学科分类上,管理会计的实质是“过程的控制”,它所要解决的核心是生产经营过程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考评。核算会计的实质是“观念的”,它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事后反映,如实、完整、及时地反映生产经营的结果和财务状况。然而在会计的管理循环中,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是管理循环中相互连接的链条,不可分割。但从内部控制角度考虑,两者必须分离,因为管理会计工作涉及到经济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按照《会计法》要求,会计核算必须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经办和财物保管分离,并相互制约。否则,就会出现内控失衡问题,就会导致其他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因此,落实内部控制要求,将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分离,是推行管理会计必须遵循的原则。

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分离的另一个好处是,强化专业化管理。管理会计专司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与管理工作,将责任的落实工作、预算的编审与分解工作、差异分析与控制工作、业绩考核和分析工作抓细抓实抓精;核算会计专司事后的反映工作,不仅仅要做好综合核算工作,更要按照分部门管理、分产品管理、分客户管理、分货币管理和分营销渠道管理的要求,组织分部门核算、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分货币核算和分营销渠道核算工作,做到每种专项核算既要如实、客观,又要及时、完整,充分发挥核算工作应有的基础管理功能。否则,会计工作就会顾前不顾后,或者顾后不顾前,管理控制工作抓不上去,核算工作也无精力抓实、抓细、抓到位。

(六)效益原则

与推广管理会计工作要遵循效益原则。这里的效益包含两个:

1.推行管理会计的目的是促进效益的提高。不是为推行管理会计而推行管理会计,也不是仅仅为加强内部管理而推行管理会计,应该是为了促进业务提高效益而推行管理会计,为了通过加强管理提高盈利水平而推广管理会计。

2.机制的选择要有成本与效益的分析。管理会计是一种管理机制,机制不是万能的,每一种机制都有它的优缺点、适用环境和适用条件,而且一种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是有成本的。因此推行管理会计之前要进行可行性,要研究新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所要花费的成本,要研究新机制的应用会给带来的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要进行成本与效益的分析。如果效益大于成本,则可行;如果成本大于效益,需要三思而抉择。

第5篇

管理会计在各行各业没有统一的模式,行业特点及管理层需求决定了管理会计差别化的内容。经验教训表明,战略目标不清晰或问题不明确将严重影响管理会计的实施效果。

1.受传统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干扰,对管理会计理念缺乏深刻认识。现代管理会计是对传统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超越,是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服务的重要工具。在统筹考虑银行总目标和子目标方面,管理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或成本会计的差异较大。

2.片面刚性压缩成本费用,对成本费用差异化不进行深入分析。管理会计的成本控制强调分清是有利的成本差异还是不利的成本差异,然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管理对策。

3.成本费用主体化基础和方法不尽合理。成本费用核算应细化到各条线、部门、网点、产品或客户等不同的责任中心。明确具体条线、部门或网点的最小核算中心,分别确定可主体化和不可(或无法)主体化的成本费用等等事项都取决于组织整体战略需要。此外,选用何种成本费用主体化方法应依据拟要解决的问题,甚至采用不同方法的组合以解决不同问题。

4.混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数据,误用管理会计数据。尽管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相关数据或指标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但仍存在误用管理会计数据情况,如直接用管理会计数据进行帐务核算或直接将管理会计数据提供给外部使用者(如监管部门、税务部门),都可能导致信息误导给银行带来负面影响。

5.部分实施措施可操作性较差。例如考核单位绩效数据和成本费用细分数据的统计分析等。从发达国家银行的管理会计实践看,成功运行的关键是在系统或工具操作的繁难和实效间达成动态平衡。

6.就数据论数据,不结合经济意义进行分析,导致数据无法升级为信息。管理会计的最大优势是其能将数据和数据背后的经济意义统一进行分析,最终挖掘出大量具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强的信息。如成本费用差异有利与否,应从经济意义上去找依据,而不应仅是数据或指标间的简单比较。

7.绩效考核指标中缺少非财务指标,指标计算灵活性较差。管理会计的绩效考核应以最大限度调动下属单位积极性为目的,制订不同于财务会计指标的绩效考核指标;除财务指标外,绩效考核指标还应有非财务指标,其计算方法应较灵活。

二、东北地区某中型城市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实践

该行自2010年以来,分步推行了系统整合和开发,在财务会计、成本核算、分产品分客户盈利分析、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总结了如下实践经验:

1.管理层高度重视是成功实施管理会计的大前提。此项目的实施是该行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的集体决策,总行主管行长亲自挂帅,组成了相关部门专家参加的项目组,形成定期汇报制度,保证了项目开展。

2.适时进行制度变革是成功实施管理会计的保障。该行财务管理制度的适应性变革及未来拟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的改革,为管理会计实施提供了较好的内部环境和组织保障。

3.数据及其信息质量是成功实施管理会计的核心。根据全行的发展战略以及约束与激励机制,重点开发PA、ECIF、利润贡献度分析等决策支持系统子模块;深入分析和挖掘决策支持系统的财务和非财务数据信息;研发开放的且可操作性强的实用模型,运用特征分析、关联度分析、趋势预测和决策分析等技术手段、加大管理会计实施深度;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机结合,不断拓展会计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为该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及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提供有力保障。

4.专业型人才梯队建设是成功实施管理会计的关键。项目的成功不可能只依靠采购现成的基础系统软件成品,研发人员尤其是二次研发人员、模型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是项目成功推行并延长系统生命周期的关键。可以说,该行在项目研发和实施中总结的最宝贵经验就是持续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懂业务的专业人才或全面能手,以保证管理会计项目旺盛的生命力。

三、管理会计系统下一步需完善的要点

1.建立全面的指标体系,实现管理或战略发展要求。指标体系可体现核心绩效指标和内生动力指标两大部分,核心绩效指标应体现相关财务指标和外部监管指标,内生动力指标应体现资源挂钩、责权利对等方面指标,从而实现资本内生动力、稀缺资源配置、提升资本效率等等多项战略及管理要求的传导。

2.建立合理的成本费用及利润分摊规则。尤其针对受业务系统所限及管理架构的变化等原因,部分资产负债及损益事项暂无法核算至责任中心的情况,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成本、费用及利润的分摊规则,既可激发责任中心积极性又可体现公平公正。

3.实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机整体的数据流初衷是:财务会计数据→管理会计数据源→模式或模型数据输入输出→管理或决策信息→业务或管理措施的实施→再至财务会计数据,这一数据或信息流循环提高的过程。但在实践中发现“模式或模型数据”环节是数据环流的瓶颈,导致管理或决策信息量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在于模式或模型开发等数据挖掘能力与水平还亟待提高。

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管理会计 全面预算管理 费用核算 绩效考核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提速,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已难以满足银行发展需求,银行业转型已刻不容缓。旨在分析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的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管理模式中起重要作用,是推动银行管理模式发展的重要一环。

一、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作用

管理会计以现代管理科学作为前提,应用专门的技术与对策,通过对各类信息收集、分类、汇集以及分析等,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和参考。理解银行管理会计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会计立足本银行的经营管理,按照管理层需要编制报告,为内部决策提供参考;第二,管理会计不受会计准则约束,以管理层需求为准;第三,管理会计是对银行各个责任单位的经营和业绩进行控制、评价和考核的学科。

从1993年我国银行业商业化改革方案实施以来,银行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而管理会计自身特质及其作为决策制定工具的身份,使其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成为必然。目前,我国银行业管理会计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综合经营计划的编制与应用、成本核算与费用管理、内部转移价格、责任会计、业绩考核和决策分析等方面,成为商业银行抵御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危机的工具。由此可见,管理会计在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西方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现状

目前,管理会计已成为西方商业银行的主流管理方法,它通过电子、网络等手段,准确提供业务经营和财务数据信息分析,体系已臻成熟。其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本、量、利分析法进行产品定价、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

通过对各项业务的成本核算,测算其盈亏平衡点;将盈利分析与风险分析相结合,确定产品定价;通过分产品、分客户的风险量化核算,取得风险、成本、效益平衡,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二)利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分摊和控制

商业银行作业成本法与制造类企业原理一致,西方银行一般开发专用软件进行成本分解。在精细的成本量化基础上,决定各项产品的扩大或收缩,控制高成本、高风险客户发展,提高成本利润率。

(三)利用全面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落实经营责任制

西方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建立了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预算管理体系,将各项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形成平衡计分卡与经济增加值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模式。通过对指标层层分拆,落实到各个“责任中心”。

三、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在管理会计的理念、方法和推广上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一些银行已经建立起管理会计系统,国内管理会计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全面预算管理。包含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主要方面,以综合经营计划为载体,形成机构绩效、产品绩效和部门绩效挂钩的全方位预算约束体系。

2.费用核算。推行财务集中,将费用核算层级上移,甚至一个分行只有一个财务核算中心,同时采用总量控制和收入成本比控制的方法控制费用,部分商业银行还对单项费用实行上限控制。

3.资金管理与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各商业银行普遍拥有自己的资金池,将资金集中到总行统一管理,全行统一调度。分支行在资金上存和使用时按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计算成本收入。

4.绩效考核。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基本建立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绩效考评体系,辅以其他利润、成本、业务量等方面指标,构成多维度的考核体系,并依此作为费用、薪酬、职位晋升的重要依据。

虽然管理会计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已经逐渐普及,但是距离将管理会计真正系统性的应用到成本控制、风险控制和绩效考核上还有差距,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全面预算管理不完善。管理会计以责任制为核心,旨在从全局的高度做出预算规划和动态监测,并落实到责任主体,而非仅关注于如何完善会计核算、成本利润等指标分摊。商业银行有众多分支机构,各机构之间的指标制定、责任划分难以做到考虑全面细致;且大多数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业务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定期下达上期指标完成度,全面预算管理的动态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以上均影响了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战略规划中的作用。

2.组织架构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日益发展,经营手段日益更新,规模日益扩大,银行内部上下层级、同一层级各部门不断增多,且多存在“重存贷指标轻内部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情形。因此,要强化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必须优化银行内部部门设置、在机构精炼的基础上全方位明确责任主体。

3.业绩考核不健全。我国商业银行业绩考核虽然已经做出了巨大进步,从仅考虑事后结果指标向事中、事前的发展潜力指标倾斜,然而这些指标大都是围绕银行产出的。如何设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规范和激励后台服务部门、前后台所有的服务过程,将通过指标拉动绩效转变为内部推动价值产出,还值得深入思考。

4.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备。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了系统建设,提高自动化程度,但在数据质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手工录入数据较多、系统漏洞、数据加工方法不科学以及非财务信息缺失等。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程度将极大影响管理会计的成效。

5.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管理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管理科学,又是融合了会计、企业管理、行为科学以及决策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叉学科,对从业人员要求很高。同时,管理人员往往对管理会计理解存在偏差,或是夸大其作用或是认识不足,这些都影响了管理会计的应用实施。

四、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管理会计意识,加强组织建设

商业银行应对管理会计的定义、范围、职责和内容等有明确认识,对管理会计所要达成的目标要定位清晰,将管理会计与本行的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最终将其应用于产品定价、营销管理评估等、项目决策追踪等,并通过管理会计制定和修正本行的发展战略。为此,应加强管理会计岗位建设,建立从总行到分行的管理会计体系。

(二)完善成本核算

通过完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成本核算模式等对成本进行更科学的核算。对内部资金价格的制定上,要能反应真实的资金机会成本和机会收益,更多考虑市场资金价格,这样也更有利于与其他行的比较和竞争。对产品成本核算上,也要充分考虑开发成本、推广成本、对产品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等因素,建立一整套成本核算体系。

(三)优化绩效考核

在考核体系建设上,纵向考核和横向部门考核应并重。应加大资本回报率指标权重,引入平衡计分卡方式,增加客户满意度、员工成长性和企业文化等非财务指标考核,激发内部创造价值的长效动力,避免经营行为短期化。同时,区分横向部门间性质,比如对直接经营部门、前管理部门、后台保障部门制定不同的绩效考核方式,最大程度激励和约束员工行为。

(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考虑到管理会计面对的是繁杂的数据加工工作,因此管理会计应用必须建立统一的数据收集和处理系统。为此,可以建立综合信息平台,打破系统间独立状况,通过数据的生成、归集和使用实现信息的动态有效利用。

(五)加强队伍建设

对各层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培训使其树立管理会计的理念;对财务人员,可以通过鼓励其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学习、加强外部交流等使其掌握管理会计的应用能力。

(六)银行外部支持

中央银行、银监部门、各级政府等应完善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银行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学术理论界应重视管理会计应用研究,深入实践,开展典型案例方面的分析及其应用经验的推广等。

参考文献

[1]舒家伟.西方银行新成本案例[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2]余绪缨.管理会计学科建设的方向及其相关理论的新认识[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02).

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构建与应用

从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到欧债危机的持续蔓延,国际银行业的巨头们纷纷陷入了沼泽中,但中国银行业在近些年却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跻身全球银行业排行榜前列。归其原因,离不开国家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以及对银行业严格的监督管理政策。自21世纪以来,我国银行业内部治理框架发生了变化,引入国际上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提升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但和国际上一些先进的商业银行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主要在于管理技术精细化管理水平上。所以,中国银行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拔得头筹,就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构建一个具有强大经营管理能力,能够实现资本增值的现代化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那么,这样的管理会计体系具有什么特色,如何科学的构建管理会计体系成为了本文探究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会计的历史与现状

会计学科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分支,其中,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科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可能对多数人来说,管理会计是枯燥乏味的,但却又高深莫测,各种抽象的专业术语,让你觉得可望而不可即。其实不然,在实际生活中,几乎我们每个人都会和管理会计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简单的说,管理会计就是为”管理“服务的”会计“,它主要是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有用的信息资料。正所谓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管理会计就是决策者身后的”诸葛亮”,搜集信息并进行整理和综合分析,据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作战方案。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将管理学从经验管理阶段转向了科学管理阶段,从”成本会计”中萌生并成长起来的管理会计,为会计服务于企业管理开辟了新道路。管理会计至此之后开始了阶段性的发展历程。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战略管理会计开始诞生,管理会计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以多维度价值衡量为核心内容的管理会计体系应运而生。在设计价值计量和管理的各个经营管理环节中,管理会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也已经将精细化管理推向了极致。

二、商业银行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的必然性

20世纪末,国内商业银行就已经引入了管理会计。十几年间,管理会计不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不仅为商业银行制定了发展战略,促使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而且帮助银行创造了经营收益,实现了自我价值。到20世纪90年代末时,银行业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革,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从此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1.利率管制已基本开放,利率市场化进入新阶段经过10多年的发展,利率市场化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因此,银行业因利率管制所带来的重要利润来源不复存在,现如今的银行必须考虑定价问题,来应对激烈的同行竞争。2.金融脱媒愈演愈烈当今世界,资本经济发展迅速,金融脱媒已然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商业银行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为了银行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准确衡量客户和产品的利润贡献,这时借助管理会计这样的定理管理分析工具就发挥着重要作用。3.监管要求不断增强,银行陷入资本困境2012年我国推行了新资本管理办法,使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受到更严格的限制。资本成为银行最核心和最稀缺的资源。我国商业银行要想从资本短缺的泥潭中脱身,必须要做的就是进行战略选择,通过对资本金的补充、业务结构的调整、资本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来提高资本充足率。4.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如此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始终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对于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建立一个以客户和产品为中心的组织架构体系迫在眉睫,而管理会计对客户和产品的盈利化衡量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在这个重重压力与约束的经营环境下,商业银行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只有对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对商业银行内部追求精细化管理,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这些,都需管理会计作为后方强有力的支持力量。所以,构建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可以说是大势所趋。

三、构建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所面临的挑战

不仅受到银行管理水平、会计体系的制约,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也会影响着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使得它的建设与发展受到了阻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1.对管理会计认识不充分一直以来,银行都会受到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侧重的是对财务的核算。虽然近几年来,银行经营理念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人们对于管理会计的认知、理解和接受能力似乎还是有些不足,未能主动的学习管理会计的方法,利用管理会计的管理职能。2.基础数据管控薄弱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会覆盖银行各个方面的数据,数据之多,管控难度可想而知,而管控难度的系数之大必然会造成数据质量较低;业务类型和统计口径的不同也会造成数据的标准不一致。如此种种,都体现了银行在基础数据管控方面的力度不足。3.信息系统实施复杂核算是管理会计运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而为了实现核算的精细准确必然需要一个科学、有效、优质的信息系统作为支撑。但是银行业务系统繁多,各业务的复杂程度又不趋于统一,将这些数据分类进行整合,然后再从一个统一的系统中反映出来,实施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很难满足管理会计系统假设的需要。4.成本分摊制度不完善管理会计对于成本的管理是十分重视的,为了衡量各个方面的价值创造能力首先要以取得准确的成本为基础。虽然银行根据自身的业务需要,已经构建了自己的成本分摊方法,但是由于分摊设置不太合理,进而影响到了分摊结果,使得银行对于经营业绩准确性的评价有些偏差。因此,要想构建有价值的管理会计体系,必须解决好成本分摊模型在准确性和科学性方面的问题。

四、构建商业管理会计系统应做的准备

1.强化管理会计的地位和作用管理会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管理学科,它的出现对于商业银行内部相关人员是个不小的挑战,它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经济、金融和管理方面的能力,还要求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因此,要建立一个由银行管理层至分支机构自上而下的支持体系,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促使管理会计工作获得认可和支持,方便工作的高效开展。2.优化基础数据质量银行内部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仓库,将业务相关数据设置统一的标准。对目前的数据进行整理,可用的信息留下,无用的信息进行清理,一些不完善的信息则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补充和完善,并对数据加强管控,防范垃圾数据二次进入。3.优化信息系统建设开发新一代银行综合应用系统,完善银行各业务系统的建设,确保管理会计中所需要的大量数据信息能够从财务核算系统中自动采集出来,且效率高,从而减少时间的浪费。尽量避免业务手工记录的出现,为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保障。4.划分责任中心,提高统筹管理意识一家银行想要维持高效的运转,离不开组织内部分工合作。如果缺少责任中心的划分,就容易出现权责重叠或者经济责任归属不清的情况。相反,划分责任中心,使每个组织单元的权责与绩效能够明确划分,进而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实现银行经营目标。

五、构建独具特色的商业银行会计管理体系

天下大事,必精于细。管理会计体系是一种细节管理,但细节管理远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耗费些时日,更需要持之以恒。商业银行现今运用成熟的现代管理会计方法和工具,来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努力提升银行价值。1.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银行产品主要是以货币的形态存在的。其中,我们所熟知的负债业务,对银行来说,不仅仅是开展资产业务的资金来源,更是一种产品。但是,在引入内部资金转移价格(FTP)前,由于我们无法获知银行”负债”和“资产”的盈利性,而只有将FTP引入后,这两类产品才可以独立核算,从而获得”机会收益”和”机会成本”。因此,FTP是实现银行产品、客户、行业等多维度的盈利性核算的必要条件,通过建立FTP来明晰产品核算,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2.风险成本的划分与管理商业银行在日常的经营业务中,承担着各种类型的风险,如贷款的本金无法收回的信用风险;利率或者汇率的变动带来的市场风险,还有操作风险等。可以说,管理与经营风险贯穿于银行经营活动的始终。但是风险与收益并存,面对高风险的同时,银行就有机会获取高收益。但是,高收益的获取并不是一个必然事件,需要银行自身做到防患于未然。所以,银行若想在承受住风险的压力下,实现盈利与资本增值,必须要做到的就是能够准确的识别出风险,并通过各种手段来管理风险,从而有效的控制和化解,获得收益。3.多维度盈利和分析体系银行涉及的业务很多,覆盖的员工也比较广泛,工作流程复杂,这使得运营成本的划分成为诸多成本中影响管理会计盈利核算准确性最关键的环节。运营成本的划分包括了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摊。成本核算是运营成本的基础和前提,成本分摊为银行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商业银行制定成本分摊需要将银行的各个维度都兼顾到,但是各种维度所体现的多样性恰巧给制定成本分摊方案增加了困难。作为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的核心,多维度盈利和分析体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管理会计为商业银行开启了知识经济时代精细化管理之门,所以推行这种独具特色的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不仅仅是顺应了当下价值管理的世界潮流,也是现如今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成为商业银行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曹国强.管理会计也时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第8篇

理的构建,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根据卡尔•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让学生从被动的听讲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可以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习惯性的敬畏之情转为本性好奇心驱动下的学习之情,从而有利于学生安全心理的构建。在安全心理下,个体将减少僵化表现,以新鲜自然的方式来实现自我,从而步入创造之路。[2]而学习小组的方式根本作用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学习,而且教师的评价不针对学生个体,而是针对学习小组,从而使个体安全心理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基于上述原因,在《商业银行管理》教学过程中引入学习小组的方式。

二、《商业银行管理》学习小组的实践

(一)运用状况介绍

2014年2月下旬至4月底,分别在一本和三本的金融专业两个班级的《商业银行管理》课程中运用了学习小组的教学方法。一本班级的《商业银行管理》共计40课堂学时,按教学计划讲授36课时、研讨4课时,学生共计91人。三本班级的《商业银行管理》共计48学时,学生共计94人。两班学生均是在大二下学期上该课程。分组方式:采用EXCEL随机分组法,将每班学生随机分成16组,每组5-6人。分成16组的原因:我国目前在境内上市商业银行共16家,这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内容详细(按照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要求披露相关信息)真实(经权威机构审计)。每组负责一家上市银行的数据搜集、整理和汇报。小组任务:在整个课程中,共布置小组任务6次,分别为:根据银监会最新年报做出银行业统计数据表;搜集所负责银行的历次股票和债券的发行情况;搜集所负责银行的股权结构和股权投资并做成图表;分析所负责银行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和盈利结构;分析所负责银行的中间业务种类及收入构成情况;分析所负责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动态变化状况并解释原因。这6次任务基本上包含了《商业银行管理》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汇报方式:由于讨论课时有限(4学时),前三次作业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点评,后三次作业由各小组学生上台进行PPT演示,并及时答辩。上台演示学生由任课教师随机选取。成绩评价:根据小组作业情况和上台展示情况,由任课教师给小组的6次作业分别打分,加权平均后成为小组作业的总成绩。每个小组只有一个成绩(组内成员成绩一样)。分组作业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20%。

(二)《商业银行管理》学习小组效果的描述性统计

为了验证学习小组方式在《商业银行管理》课程中的运用效果,设计调查问卷并在最后一次课由学生随堂填完上交。为了解学生对各操作环节的看法、对学习小组方式的认可度、以及学生特征对各操作环节和总体评价的影响,设计的问卷涉及三类问题:学生对各操作环节上的反馈、学生对学习小组的总体评价、学生特征(学生性别、生源区域、获得奖学金与否、参加社团活动与否、知道家庭金融资产比例与否)。共发出185份,有效问卷177份(其中一本班级86份,三本班级91份)。学习小组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如表1至表3所示。学生特征对各选项的影响:经过比较发现,学生性别、生源区域、获得奖学金与否、参加社团活动与否、知道家庭金融资产比例与否等表层和深层特征的差异对各项目选项的选取没有明显差异(差异一般在五个百分点以内,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三)问卷调查结果及操作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1.《商业银行管理》适合采用学习小组方式根据被调查者对学习小组的总体评价(见表2),81%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小组对课程学习有正向作用,91%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小组对成员间的关系有正向作用,超过88%的被调查者认为《商业银行管理》适合采用学习小组的方式,而且将近90%的被调查者不排斥在后续课程中使用学习小组方式。2.一本班级与三本班级在多个选项上存在明显差异将一本班级和三本班级的调查问卷分别统计,对比发现,一本班级和三本班级在9个项目的选择上存在超过十个百分点的差异(见表3)。整体倾向是三本班级的被调查者比一本班级更喜欢学习小组方式。根据对两类学生多年教学观察,认为存在这一差异的原因是一本班级和三本班级在课时、班级稳定程度、学生性格、学生素质上存在差异(见表4)。课时数的差距使得三本班级有相对充分的时间开展课后的学习以及课堂上的汇报和讨论,认为学习小组浪费时间的较少;三本班级人员相对固定,关系相对融洽,即使搭便车的比一本班级多,仍然觉得学习小组的方式很好;学生性格上的差异又使得三本学生表现欲望相对强,课堂汇报环节主动挑其他汇报组的毛病,很有主人翁精神;三本学生更喜欢新鲜活跃的教学方式,而且很快能融入进去,并在学习小组的作业中有很多创新。3.本次学习小组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次问卷调查显示,虽然学习小组得到多数被调查者的认同,但在运作过程中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就分组方式上,随机分组的方式受到有些学生(尤其是一本班级学习较好的女生)的强烈反对,一些学生提出了自由组合、按宿舍分组、按学号分组等分组方式;分组展示环节,上台学生如何选取是个问题,如果随机选取,选取好学生和差学生都有可能,从而严重影响小组成绩,若小组自选,容易导致小组学习过程中其他组员的消极对待;分组展示环节,每组只关心自己组的展示,对其他组的展示一点不关心,甚至如果不是自己上台连自己组的展示也不关心,从而产生浪费时间又学不到知识的感觉;两个班级都存在比重不小的搭便车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组内成员一样的成绩就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付出更多的组员不能获取更高的成绩,付出较少甚至没有付出的组员也获得较好的成绩。

三、《商业银行管理》学习小组要素的再建构

(一)分组方式选择

学习小组的分组方式对组内的相互协作及组间的竞争产生极大影响,从而影响其在教学上的效果[3],因而一些研究探讨了学习小组的分组方式(王静,陈英和,2008)[4]。综合相关研究和实践体会,学习小组的分组方式整体上看有三种: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和随机分组。成员的特征分为表层特征(性别、民族、种族、教育背景等)和深层特征(人格特征、能力水平、认知风格等)。若成员特征相同,即同质分组,否则即为异质分组。调查问卷中,学生选取自由组合、按宿舍、按学号等方式分组即会形成同质分组,该分组方式往往使组员在性别、宿舍、班级、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方面具有同质性。异质分组较多见的是以能力水平的异质性为标准分组。具体做法是教师在分组前对学生学习特征进行打分,用聚类分析法对学生进行分类,然后在每类学生中按比例抽调成员,组成小组[5]。按照这种方式分组可以实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而随机分组则按随机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这样出现同质小组的概率比较小,多数小组都是一定程度上的异质小组,而且这种分组方式较为方便快捷。采取何种分组方式应根据小组的学习任务不同而定。若是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则宜采用异质分组,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差异实现互补性;若是为了完成差异性的教学任务,则应根据学生资质不同分组(同质分组),对不同小组布置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若小组存续时间较短且时间有限,则适宜采用方便快捷的随机分组;若是为了建立长期而固定的学习小组,则应根据学习小组的任务进行同质或异质分组。由于《商业银行管理》的分组作业是以小组完成共同任务为主导而进行的设计,因而宜采用异质分组。但由于课时较短,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则适宜采取随机分组。调查问卷中,54.6%的被调查者支持随机分组,反映出学生对随机分组较为接纳。

(二)成绩评定方式的再构建

小组学习会因责任分散而使部分学生产生依赖小组其他成员、坐享其成的懒惰思想和行为;另一些学生可能会认为,在小组学习中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属于集体,从而不愿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呈现消极合作态度。这两种现象都是搭便车行为。为避免这种行为出现,从而降低小组学习的效果,需要设计有效合理的考核体系。借鉴徐林清(2013)[6]的评价建立小组考核体系:1.小组成果集体考核。小组展示时,由教师和每个小组对展示小组进行评分,以加权平均成绩作为小组集体成果的最终成绩(避免教师个人打分的主观性)。2.小组考核个人努力程度和贡献程度。小组给出每个成员的努力程度系数或小组贡献系数。同样为避免个人打分的主观性,采取小组成员背对背打分,加权平均算出各个成员的小组贡献系数。个人努力程度和贡献程度由小组合作过程中的表现、是否上台展示、是否主动提问等因素决定。3.计算每个学生个体得分。用小组成员的贡献系数乘以小组成果打分,计算每个学生个体得分。这样的评分体系区分出了小组和组内成员的成绩差异,有利于激励每个成员的积极努力。

(三)上台展示环节的再构建

在学习小组对课程学习的作用的调查中,6.3%的被调查者认为有负效应,12.6%的被调查车认为正负兼有,而在这些选择负效应的选项中,90%的选择都是“浪费了时间”。根据进一步调查了解,学生所指的浪费时间主要在上台展示环节(如前所述)。学习小组成果的展示环节本应是学习小组方式最重要的环节,但由于责任人明确,往往使得其他组员对这一环节高度不重视,从而不能通过此环节有效获取相关知识,为此应该进行合理设计以提高学生对该环节的重视。根据经验,认为课进行如下改进:1.由小组决定上台展示成员。如上所言,随机抽选上台组员会产生因展示组员自身能力差异而导致小组成绩的差异,而由组员商定,必将推选形象、谈吐和知识素养较高的同学担任主讲,可以更好吸引台下学生的重视,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上台展示组员应该提高其小组贡献系数。2.小组展示后,不仅教师对其打分,其他小组也对其打分(见成绩评定),并要求其他小组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提问同学增加其在小组的贡献系数。3.由于课时限制,严格控制每组汇报时长。

四、结论

第9篇

(一)信贷市场风险管理方法相对落后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就信贷风险管理的方法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依旧停留于量化模型的理论介入阶段。我国大部分的商业银行在其信贷风险管理水平还滞留于头寸匹配管理以及根据资产负债指标进行管理的低水平上,其信贷风险测算工作难以实现科学化与制度化,这样的窘状是同商行内部量化分析手段缺乏、管理不够严密以及相关数据信息不完善等现实情况息息相关的,从而使得商业银行出现了对于潜在的信贷风险难以进行预测,风险识别不够精确等一系列问题。

(二)信贷风险管理缺乏持续性监管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对于市场准入监管力度大而对于银行信贷业务的监管力度小的弊端,从而导致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缺乏持续性监管,特别是对于如银证通等金融创新工具的监管力度明显不足。一方面,商业银行对于当下开展的金融创新方式的具体监管方式缺乏必要的经验,并难以形成科学全面的监管机制;另外一方面,针对于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而言缺乏必要的规定,使得金融机构的退出形式没有按照科学的流程开展,从而进一步弱化了金融市场对于金融机构的惩戒约束力度,同时还容易致使商行出现道德风险,进而最终导致银行的经营风险。

(三)信贷风险监管力度相对不足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商业银行其监管重点为机构经营的合规性领域,例如对于金融机构其业务操作流程以及所涉及到的业务范围是否合乎规范予以管理。其实,就监管的实效而言,这种监管方式对于金融市场的把握不全面,敏感度较低,从而难以全面反映出银行信贷的风险性因素,另外其监管措施同样呈现出滞后于金融市场发展的弊端。其实,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应当在充分了解信贷市场运作的基础之上,严格遵守审慎监管的科学原则,从而制定出相对完善的监管对策,而正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难以把握好信贷风险监管这一重要环节,从而使得信贷风险大大提升。

(四)内部调控体系不够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还存在着内部调控体系不健全的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银行内部缺乏相对完善的针对于现代金融企业的相关决策制度与程序,从而导致金融决策者缺乏有效的制约管理手段;银行的各个职能部门仅仅注重对于具体业务的调控,而对于职能部门的内部管理缺乏必要调控;相关业务岗位的责任制度相对抽象,缺乏必要的量化考核等。

二、实现我国商行信贷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的相关路径

(一)实现金融监管及协调力度的强化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不足,就整个金融市场的监管而言就应当充分发挥其协调控制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对于商行监管的重心由传统的市场准入领域的监管转移到关于银行工具或是银行产品等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领域监管上来并且还应当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从而实现对于商业银行的持续性监管上来。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往来的监管如银行同证券或是保险之间所有的业务往来都应当强化监管的力度,督促银行对于业务办理过程中所潜在的金融信贷风险予以有力防范与化解,从而保证商业银行的资金有效利用,充足的资金储备也能够切实提高商行对于金融风险的抵御能力。金融市场的监管部门理应制定长期尽管规划,实现其监管的预见性与持续性,提高监管效率;另一方面,针对于商业银行的金融监管还应当实现由当前的风险监管替代以往的合规监管作为金融监管的重点内容,这就要求在我国金融市场内部应当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以及预警机制,以便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监管当局还可以制定相应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制,为风险评估与防范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二)构建相对健全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首先,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相对完善的信贷风险监控体系,对于每一笔信用贷款业务都要做到严密周全,在资格审核、贷前信用调研与审查、相应贷款审批以及具体的发放,甚至是贷后的追踪管理等环节都要做到从严处理,对于各个环节所潜在的风险强化其稽核监管的强度与广度,对于相应的责任认定工作也要做到科学严密,逐步建立起逐笔测算、逐户分析以及定期审核的制度,从而能够为信贷风险预警提供详实有效的数据;其次,商业银行还应当根据自身信贷状况建立相应的分级预警机制,即可以根据信贷风险的风险程度将信贷风险分为不同的级别,针对于不同的风险级别制定相应的预控管理办法与解决方案;最后,商行还可以依托当前便捷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风险分析软件等提高风险防范的预警水平,可以针对于不同级别的信贷项目开发相应的风险分析与预警软件平台,对于银行的每一笔信贷业务进行全程跟踪与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避免出现更大的经济损失。

(三)进一步培育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商业银行应当充分确立以诚信审慎为核心的文化机制,正是通过培育科学健全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从而将个人信贷行为同企业发展相关联,将银行的业务拓展同风险管理相结合,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内部的每一位员工都应当秉承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对待每一位顾客以及每一笔信贷业务,坚持以实事求是、审慎务实的工作态度对待信贷审查工作,从而做到对客户负责,对银行负责,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商业银行通过建立诚实守信,审慎务实的信贷管理文化氛围,通过建立一支作风严谨、品德高尚、技术过硬的信贷业务团队方能够保障安全信贷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同时,银行还应当充分强化信贷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既要使信贷工作人员增强其风险管理意识,实现信贷业务的规范化操作,又要充分解决商行当前信贷质量普遍不高的现实问题,切实加强其业务技能培训,同时还要完善信贷管理制度。

(四)实现信贷风险内部管控的加强首先,应当在银行内部建立民主科学的信贷决策体制,提高对于信贷业务的约束力度,一方面可以构建科学的授权体制,即由一级法人坚持分类授权以及分业经营的原则建立起相对全面的授权经营体制,例如信贷的审批与信用证的开立都需要得到相应的授权许可方可,同时商业银行信贷客户经理的权责分工也要进一步明确;其次,还要强化权责,实现不同岗位的明确分工,通过进一步梳理工作流程构建岗位责任制度,切实做到各岗位人员各司其职,各自承担岗位责任;最后,商业银行的内部管控离不开稽核监管工作,做好银行的内部稽核工作,相关部门既要及时发现各部门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同时还要将考评结果如实反馈到上级管理层,从而为各规章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必要的现实基础,最终实现商行内部管控的进一步完善。

第10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激励机制; 年薪制; 股票期权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企业经营的好坏,关键在人;人有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键在管理;管理的好坏,关键在于企业家的选择、激励与约束;而激励又是关键之关键。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和激励措施的总和。美国前150家大公司总裁的薪酬构成的分析表明,在总裁的总薪酬中,48%为股票期权,其他股票薪酬形式占11%,业绩奖金占23%,基本工资占18%。商业银行在设计激励方案时虽然不能照搬美国的激励模式,但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设计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具有自身特点的激励方案。根据国内外银行经营的实践,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可以考虑实行“年薪+股票期权激励”的方式。

一、年薪制及其理论基础

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所有权和控制权逐渐分离,在社会上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经理人队伍,企业的控制权逐渐被经理人控制。为了把经理人的利益与企业所有者的利益联系起来,使经理人的目标与所有者的目标一致,形成对经理人的有效激励和约束,产生了年薪制。因此年薪制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目前,“年薪制”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完整定义,在美国、日本和欧洲,所实行的“年薪制”由于当地的文化和法律差异有着不同的表现。本文中“年薪制”的基本含义是指企业以年度为单位,根据个人贡献情况和企业经营成果支付高级管理人员的一种人力资本参与分配的收入制度与激励制度。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合作契约,企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合作的生产性能够创造新的财富。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博弈过程中谈判力也发生了变化,这就决定了他们在企业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关系协调的过程也就构成了企业发展和制度变革的主线。在古典企业中,人力资本在与物质资本博弈过程中的谈判力弱势造成了它只能处于被物质资本雇佣的地位。雇佣劳动作为一种商品用于交易,雇佣工人领取仅能维持生计的固定报酬,剩余利润全部归资本所有者占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古典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物质资本所有者的谈判力逐渐减弱,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作用和地位与日俱增,形成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合作关系。因此,确立经营者的合理权益、对经营者的功绩进行激励势在必行。而且,物质资本所有者承担的风险逐渐降低,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企业风险的承担者之一,人力资本所有者应该拥有企业的部分剩余收益分配权。对企业经营者实行年薪制,就是承认企业经营者的特殊劳动价值,将其收入分配与其经营责任、经营成果和经营风险挂钩,合理确定其收入。年薪制比较完整客观地反映了企业家的工作绩效,在工资关系上突出了企业家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同时,使得企业家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体现了利益、责任与风险的一致性原则。

在我国年薪制受到了企业家的普遍欢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2003)》统计表明:“年薪制”在企业家中最受推崇,选择比重为51.5%;其次是“股息加红利”;第三为“期权股份”。但是,年薪制只考虑了企业的年度收益,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容易导致企业家行为短期化,追求短期的高收入后一走了之。另外,年薪制不包含长期报酬,在缺乏动力激励的情况下,企业家可能通过其他渠道获取收入,如通过各种途径“寻租”、在职消费、公款吃喝等。为弥补这一缺陷,可以借鉴国外企业实施的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机制,使企业家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由此可以看出,笔者选择“年薪+股票期权激励”的激励方式是有理论与现实依据的。

二、商业银行管理层年薪激励模型

商业银行高层管理人员的年薪收入(用S表示)可以由薪金收入和利润分享两部分组成,即

Y=α+β(π-πb) (α>0,0<β<1) (1)

上式中,α为按劳分配的固定年薪,也就是基本工资(可以看作是固定的常数),β是分享系数,π是利润指标,可以用税后净利润来衡量。πb表示奖励的利润基数,也就是正常情况下银行能获得的利润,这部分利润与管理层的努力程度无关,应从利润中减去。另外,πb部分也可以看作银行为管理层制定的利润指标,超过该指标的部分才能进行利润分享。(1)式可以理解为管理层的年薪收入是银行利润的增函数,因此Y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如图1所示)。

(一)基本工资α的确定

基本工资α主要包括岗位工资、学历工资、年功工资、福利、津贴、交通费、通讯费、招待费等以及其他该职位相应的合法隐性收入,如发放的各种物品,按规定享受的车、房等。基本工资是一个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必须能保证基本的生活需要。这部分收入基本上与管理者的工作绩效无关。因此,为了激励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者,笔者认为这部分收入不宜过高,只要能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就可以了。而且笔者特别反对有些人的观点,即认为这部分收入应包含所谓的“养廉费”!笔者认为,“廉”不是靠钱来养的,而是要靠道德修养和制度约束。一般来说,随着人们拥有的财富增多,人的欲望也会越来越大,所以,人越养只会越贪!

(二)利润分享系数β的确定

β(π-πb)部分可以看作是绩效工资或银行利润分享(剩余索取权)部分,即根据经营者的业绩或银行的盈利状况对他们进行的奖励,或分享部分利润。这部分与经营者对银行贡献的大小密切相关,贡献越大收入越多,使经营者的利益与银行利益密切结合起来,能起到更好的激励效果。这里关键是确定β的值。显然其值越大,在银行的税后净利润中分配给经营者的也就越多,激励效果越大,但是其边际效果呈递减趋势。而且其值越大银行用于发展的资金就会越少,不仅对银行的发展不利,从长期来看,对增加管理层的收入也不利。

如果我们用效用函数U表示管理层年薪的激励效果,很显然,U是β和π的增函数,记为:

U=F(β,π) (2)

dU/dβ>0,dU/dπ>0,但d2U/dβ2<0,效用曲线凹向原点(如图1所示)。

由年薪制的现实结构可以看出,年薪制比较完整客观地反映了经营者的工作绩效,在工资关系上突出了经营者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同时,使得经营者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体现了利益、责任与风险的一致性原则。通过对美国38个大型公司建立以业绩为基础的薪酬机制的分析表明,在建立以业绩为基础的薪酬机制后,公司的业绩大幅提升,表现为资本回报率三年平均增长率由2%上升至6%,资产回报率三年平均增长率由-4%上升至2%,每股收益三年平均增长率由9%上升至14%,人均创造利润三年平均增长率由6%上升至10%。

但是,年薪制仅考虑了企业的短期收益,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容易导致经营者行为短期化。为弥补这一缺陷,在设计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时可以借鉴国外企业实施的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机制,使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与银行的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鉴于银行业的特殊性,商业银行在设计考核指标时,不仅要注意银行的盈利能力,更应该关注银行经营风险的防范,考核时要把不良资产率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 转贴于

三、股票期权与激励机制设计

股票期权制度是期权的一种金融衍生工具,它是借助股票期权这种手段让企业管理者拥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并承担相应的风险的一种激励方式。股票期权(Employee Stock Options),又称为优先认股(沽)权,是由企业产权的所有者向其高级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提供的一种在一定期限内按照预先约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的权利。由于股票期权的设计一般只针对以总裁为首的少数高层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因此通常也被称为“高级管理者股票期权”,是企业所有者即委托人对管理者即人实行的一种长期激励的薪酬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看涨期权。相对于以“工资+奖金”为基本特征的传统薪酬激励体系而言,股权激励使企业所有者、经营者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更加牢固、更加紧密的战略发展关系,为企业解决经营者“道德风险”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股票期权作为一种激励制度,曾经对西方发达国家公司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股市的日益活跃以及新经济特别是IT业的日益蓬勃,股票期权制度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其激励效应,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公司的青睐。许多成功的高科技公司因为大力推行股票期权激励制度而得以迅速发展。可以说,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对西方公司特别是高科技公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简直是一个奇迹。据著名的《Fortune》报道,目前全球最大500家企业中已有89%的企业,实施高层经理人员股票期权计划。根据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Black Scholes)期权定价理论与公式计算,1998年在美国最大100家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薪酬收入中,高达53.3%来自股票期权。据著名的《福布斯》杂志每年5月对美国800家上市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企业家的薪酬结构中,股票期权行权收益的中位数从1985年的4 947美元上升到1997年的88万美元,增长了178倍,而同期的规定工资和奖金的中位数仅从73万美元上升到122万美元,增长不到一倍。股票期权激励把“报酬激励”与“所有权激励”巧妙地结合起来,对经营者来说,使其长期行为和利益与企业所有者利益休戚相关,并且使其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之一,拥有部分所有权。对企业而言,企业形成开放式股权结构,可以不断吸引和稳定优秀管理人才;经营者的股票期权收入由证券市场提供,可以减轻企业支付现金报酬的负担,节省大量营运资金,使企业在不支付资金的情况下实现对经营者的激励,还可以减少非对称信息,降低成本;可以矫正经营者的短视行为,使经营者不但关心企业的现在,更加关注企业的未来。

关于股票期权的有效期限和行使期限的确定。期权的有效期一般为10年,强制持有期为3至5年不等。期权执行日期的确定也有两种方法:一是在预先确定的持有日(比如说,2012年)获得期权,且获得期权必须立即执行,否则过期,这种期权在高级管理层的薪酬和为股东创造价值之间建立直接联系,适用于经理可以基本控制价值创造过程的情况;二是在预先确定的持有日(比如说,2012年)获得期权,在持有日到某个确定的执行日(比如说,2021年)间都可以执行期权,超过这个时间则过期,这种期权的特点在于,执行期更长,因此期权价值更高,但执行期长,也可能出现环境变化频繁,从而经理创造价值的能力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设计分阶段实施股票期权的激励措施,比如在到期的一至三年、三至五年、五至八年、八至十年可以行使多少权利等等。

应注意的是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本身是一柄“双刃剑”,在西方国家的实践中既有过很大成效,也有过明显的负效应。因此,在实施股权激励的同时,必须注意避免其负效应,充分发挥其正效应。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萍.饭店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评估与定价研究[D].青岛大学,2005.

[2] 黄晓虹,梁玉.北部湾银行模式探讨[N].广西日报数字报刊,2007-9-4.

[3] 刘兵.基于年薪制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EB/OL].yeshare.com/LW/18/qq-sun10523/.

[4] 苗向阳.我国企业管理层激励机制构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郑州大学,2007.

[5] 让-雅克·拉丰,大卫·马赫蒂摩.激励理论:委托——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 汤明.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创新刍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0).

[7] 杨新立.包头××纺织公司薪酬制度再设计[D].内蒙古大学,2005.

第11篇

摘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的商业银行开始重视客户关系管理。随着我国加入WTO,商业银行不但要面临来自国内的银行的竞争压力,还要面对国际银行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如何挖掘自身潜力,寻找优质客户,开展客户关系管理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必然性和重要作用,并对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提出了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策略

1、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

银行客户关系管理主要是为银行保持已有的客户。吸引新的客户而设立的银行与客户的联系通道并进行渠道的管理,同时分析客户需要为银行决策提供支持。银行主要通过客户关系管理来加强和完善客户关系,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并提高客户服务效率,使银行能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客户的需求,赢得更多的客户,整体上降低银行的运营成本=

2、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必然性

2.1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是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增强盈利能力的必然选择

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将客户的需求挖掘出来,将银行的金融产品推销出去。并通过后台的协同工作,发挥银行整体优势,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客户有什么要求,银行就做什么业务,开发什么产品,商业银行正是这样在满足客户需要的过程中来不断进行服务创新,来赢得市场和客户,增强自己综合性的盈利能力。

2.2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是银行推行市场营销战略的必然选择

市场营销观念认为,只有通过一个完整、有效的体制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来挖掘、引导和满足客户的需要和需求。—个企业才能有效地达到其追求利润的目标。

2.3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是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进行金融服务制度创新的必然选择

客户关系管理的出现就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它要求银行在为客户提供服务时,不再是“我有什么,你用什么”而应是“你需要什么,我为你设计什么”。这种服务理念上的更新,使银行的服务手段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从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客户的需求。

3、商业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作用

3.1客户关系管理能提高商业银行的销售收入

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本质是客户价值差别化管理,以及应对方法差别化管理。而客户关系管理能帮助银行识别客户价值的差别化和需求差别化,便于银行明确目标,采用最合适的方法对最具价值的客户和最具成长性的客户不断创收,开发一般客户和潜在客户,对低于边际成本的客户找到问题所在和原因。

3.2客户关系管理能改善银行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

客户关系管理强调服务是个性化的,能提高客户对银行满意度的。是银行整体营销的一个环节。客户评价银行服务质量不仅看其技术质量,也看其功能质量。

3.3为银行产品定位,市场决策提供决策支持

通过客户关系管理,银行可以快速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变化,并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客户的需求。从而使银行在产品定位和市场决策上能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使银行能够提供客户最需要的业务和服务,从而达到引导客户消费和吸引客户的目的,不断巩固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现代金融业的竞争和发展已开始突破传统业务的框架,进入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变革时代,注重收集客户信息,并进行充分的数据挖掘、分析和创新服务,设计出高附加值,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的核心。客户关系管理为银行提供了一个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方式获得客户信息的系统,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经营战略和方法。它可以帮助银行充分利用它的客户关系资源扩展新的市场和业务渠道,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银行的盈利能力,使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和发展。

4、商业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面临的困难

4.1没有健全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中存在着管理链条长、市场反应慢、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不能适应市场和客户已发生深刻变化的要求。客户战略缺少明确的寻求方向,在处理与客户的关系方面,往往采取单向的促进方式,未对客户关系中多种制约因素采取持续和经常的协调管理,对区域经济文化趋势和重点客户、潜力客户的价值分析不深解少前瞻性的定位机制,造成客户不稳定。营销层次过低,在客户管理上存在大客户、小银行的现象,银行市场拓展体系与客户群体无法实现资源对等,在服务的量上、层次上、地域上无法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客户信息交流机制不畅,由于没有统一专门的软件和管理工具,客户档案资料收集不全不规范,系统内客户信息交流机制无法建立,信息获取滞后。

4.2对客户关系管理在认知上存在的问题

(1)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观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传统的绎营模式和服务方式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真正地认识到客户是银行生存的根基,以客户为中心是银行生存发展的需要,银行和客户的角色还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转化。因此,客户关系管理在国内商业银行的运用还没有建立起牢固的思想观念基础,缺乏推动客户关系管理的主动性。

(2)对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解有误区。由于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银行间对客户的竞争,人际关系起了主导作用,一个企业因为换了关键人物就转向其他银行的例子举不胜举。客户关系管理由此被片面的理解为人际关系,认为银行竞争客户有好的人际关系就行,只要与客户的关系好,就能开发客户、留住客户。

(3)对“客户就是上帝”的认识也存在片面性。传统的理念认为“客户就是上帝”。客户关系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发现并实现客户价值,追求客户价值的最大化。如果在客户关系管理中,把所有的客户都作为上帝,那么,银行就难以实施差别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一些只为优质客户才提供的服务也提供给普通客户,无疑将加大服务成本。客户关系管理体现出来的是“客户并非都是上帝”,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可以细分客户,甄别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大小。

5、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策略

5.1针对客户关系管理重组银行业务流程

客户关系管理要实施成功首先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涉及银行各层机构的岗位、职能的重新定位,要通过银行营销组织架构的重新设计,并最终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扁平化营销体系。这要求逐步整合信息渠道,获取全面、准确、及时的客户信息,通过有效分析客户的利润贡献率来制定相应的市场、销售和服务策略,并具此审视各项业务流程,对不合理、不科学的部分进行优化,以达到方便客户、减少客户等待时间,提高客户服务效率的目的。只有根据业务发展的要求对组织结构进行扁平化整合,按照市场细分后的不同客户群来重组新的内部职能部门,才能从组织实施上保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得以贯彻落实。

5.2调整和改进银行客户关系管理业务流程

由于客户关系管理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实施前应根据银行的需要,对实施方案进行总体规划,并从控制和使用新工具、新流程的业务人员角度出发,对项目需求进行细化,分阶段以渐进方式推进客户关系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要能够根据业务需求随时调整系统,而不至于偏离银行应用的目标可先开发局部应用模块,在特定部门、区域进行试验和质量测试,评估阶段成果并加以调整和改进,然后向系统添加功能或在更多部门部署。最后实现与其他应用系统的集成。

5.3明确市场定位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二八”法则其实质是本利对称,即商业银行80%的效益来自20%的优良客户。按照这一法则,界定和选择大客户是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首要问题。从关系营销角度看,市场定位实际上是银行与特定客户群体的关系定位,即确定与谁打交道,这种关系定位,不仅仅指银行与其产品消费即客户的关系定位,也包括与存在于银行特定市场环境中其他关系主体的关系定位。作为商业银行必须全面分析区域内的经济结构、趋势和同业情况按照成本收益法对现有客户进行分析、论证,找准自己的优劣势,确定自己的客户定位。在这过程中,要把维护现有客户、拓展潜在客户、挖掘潜在客户与客户定位结合起来,集中资源优势,有的放矢开展针对性的营销,提高客户的整体质量,提升经营效益。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在确定的经营重点和市场目标中寻找那些具有一定规模和需求潜力的客户作为优质客户。根据客户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从了解客户需耍什么转向为什么需要,从中发现市场机会。细分市场后,通过规模、业务量、信誉等指标将客户划分等级,建立客户分层策略:然后对产品或服务方式进行有效地整合,集中资源为特定的客户群提供优质与个性化的服务,并通过顾问式的服务,创造客户需求。

5.4处理好信息、流程、技术和人员的关系

为了取得客户关系管理实施的成功,银行应更多理解信息、流程、技术和人员这四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并积极管理这些要素的整合,以确保客户关系管理实施中各阶段上的信息、流程、技术和人员的完美组合。在客户关系管理实施的不同阶段,这四个要素的重要性不太一样。例如在建立项目团队时,人员的作用是比较突出的;为了确定需求时,就希望能确一个结构化的流程来识别需求,并进行优先级排序。在考虑系统集成时,技术因素就非常重要了。

第12篇

一、周期法该方法是由结构化系统分析和设计组成的一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图1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开发过程亦称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其基本思想是将系统的生命周期划分为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与转换、系统维护与评价等阶段。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照规定的步骤和任务要求,使用一定的图表工具,完成规定的文档,在结构化和模块化的基础上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开发过程一般是先把系统功能视为一个大的模块,再根据系统分析设计的要求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模块分解或组合。基本做法如图1所示。结构化生命周期法主要特点是:

⑴开发目标清晰化。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系统开发以"用户第一"为目标,开发中要保持与用户的沟通,取得与用户的共识,这使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⑵工作阶段程式化。结构化生命周期法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明确,这便于开发过程的控制。每一阶段工作完成后,要根据阶段工作目标和要求进行审查,这使阶段工作有条不紊,也避免为以后的工作留下隐患。

⑶工作文件规范化。结构化生命周期法每一阶段工作完成后,要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文档报告与图表,以保证各个工作阶段的衔接与系统维护工作的便利。

⑷设计方法结构化。结构化生命周期法采用自上而下的结构化、模块化分析与设计方法,使系统间各个子系统间相对独立,便于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与维护。结构化生命周期法被广泛地应用于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中。该方法适合于银行业务工作比较成熟、定型的系统,如作为银行管理信息系统信息采集的自助银行、企业银行、电话银行、销售点服务系统、多媒体查询系统等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信息咨询的系统。在管理系统开发方式上,银行根据系统的复杂程度以及自己的人力、资金等状况,可在独立开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购买现成软件这四种模式中选择其一。

二、原型法该方法是一种根据用户需求,利用系统快速开发工具,建立一个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与用户交流,最终实现用户需求的快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开发过程包括系统需求分析、系统初步设计、系统调试和系统转换、系统检测与评价等阶段。用户仅需在系统分析与系统初步设计阶段完成对应用系统的描述,开发者在获取一组基本需求定义后,利用开发工具生成应用系统,快速建立一个目标应用系统的最初版本,并把它提交给用户试用、评价、根据用户提出的修改补充,再进行新版本的开发,反复这个过程,不断地细化和扩充,直到生成一个用户满意的应用系统。原型法的开发过程如图2所示。目前,我国市场上的管理信息系统快速开发工具有:POWERBUILDER、VISUALBASIC、VISUALFOXPRO、DELPHI等。利用这些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可使开发者的精力和时间集中于分析应用问题及抽取反应应用系统实质的事物逻辑上,而不再拘泥于应付处理繁琐的开发实现细节,节省了大量的编程工作,并且使系统界面美观,功能较强。原型法具有开发周期短、见效快、与业务人员交流方便的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银行的财务报表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工资人事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的开发中。

三、综合法综合法是将周期法和原型法两者结合使用,采用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设计思想,在系统分析与系统初步设计上采用原型法作出原始模型,与用户反复交流达成共识后,继续按结构化生命周期法进行系统详细设计及系统实施与转换、系统维护与评价阶段的工作。综合法的优点是它兼顾了周期法开发过程控制性强的特点以及原型法开发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商业银行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可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合理采用综合法,使开发过程更具灵活性,往往会取得更好的开发效果。

四、实例今年上半年笔者采用原型法,开发了交通银行南通分行计划信息管理系统,下面就以该系统为例具体介绍一下原型法的主要开发过程。

(1)系统需求分析、系统初步设计。通过与计划处交流,明确了本系统的设计目标,即通过对财会处人民币和国外部折美元会计月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计划处信贷收支表数据进行收集、存储、检索、传输、加工、分析,为计划处及其它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服务。并根据确定的设计目标初步完成系统基本数据流图、主要功能模块图、网络结构图的设计。

(2)系统模型的确定。为实现不同部门间信息资源的共享,本系统的基本模式设计为典型的Client/Server体系结构,在分行计划处设立数据库服务器,作为数据处理中心,计划处及其它管理部门的客户机,通过局域网与服务器相连,进行操作。Server端采用Sybase数据库作为数据库系统,Client端采用PowerBuilder6.5作为开发工具,网络协议采用TCP/IP的通讯协议。

(3)系统模型的实现。使用面向对象的PowerBuilder6.5设计界面快速且美观,因此本系统的Client端设计重点不是在界面设计上,而是在提高系统的通用性上。由于计划处报表统计条件改变频繁,这给生成报表数据带来一定的难度。本系统设计上采用?quot;参数表驱动法",使数据与程序相分离,即基于通用报表结构的报表程序,极大地减轻了报表的编程工作量。Server端设计主要是建立帐务类、字典类、控制类系统数据库表。

(4)用户审核。将本系统的最初版本提交给计划处使用,笔者根据计划处在使用过程中提出的修改意见,不断完善系统,如此重复,直至计划处满意为止。

(5)系统维护与评价。本系统提交给计划处正式投入使用,为维护方便,笔者建立系统开发档案,至此,本系统的开发过程基本结束。电子商务网站访问量的统计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王建华内容提要:作者就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中的一个实际问题--网站访问量统计,介绍了电子商务网站访问量统计信息和方法。关键词:点击数;页读数;访问人数;访问量我们的主页的页读数是多少?有多少人在访问我们的网站?这往往是电子商务网站迫切需要知道的实际问题。遗憾的是,大多数电子商务网站建立初期,往往只考虑网站的内容和版面,并没有想到某一天会要跟踪网站的访问量。当广告客户询问网站的访问量,想知道有多少人访问网站,浏览网页时,为跟踪访问量忙得疲惫不堪的工作人员往往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统计资料。本文就此问题,谈谈电子商务网站访问量的统计信息和方法,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一、点击数和页读数Web服务器能记录它得到的每次请求的信息。对我们有用的请求的信息包括:点击的日期和时间、主机名、请求、被授权的访问者的登录名、Web服务器的反应码、涉及者、访问者的useragent、访问者的IP地址、访问者的主机名(如果其IP地址可以被翻译出来)、传输的字节数、被访问的文件的路径、访问者发送的Cookies、Web服务器发送的Cookies。上述能收集到的访问量数据不多,而且得到的信息也不可靠。可用的信息不准确,但不是完全不可用。虽然数据不精确,但仍然可以知道有多少人在用我们的网站。正如我们知道的,用计数器可以很容易地知道有多少点击数,但对于更精确的分析,我们将不得不存储得到的点击数。一个简单的办法是把信息存储在Web服务器的log文件中,然后定期地加载数据库的br或直接把信息写到数据库的br中。点击是我们的服务器收到的任何文件请求,包括图像、声音文件和任何出现在页面上的东西。如果直接加载数据到数据库中,我们需要一个已经实现这种功能的Web服务器(如Microsoft腎IS),或需要源代码。也可以用第三方的API,如Apache的DBILogger。实现了这样的功能,就可以收集失败点击的次数(只需计算状态码为4xx的点击的数量)。页读数更准确些,因为它把一页当作一个整体,而不是它的各个部分。计算点击数不如计算页读数得到的信息量大,而且点击数计算的结果与其它网站很难进行比较。页读数就不同了:按时间块的页读数,可以查看每5分钟的页读数变化;按访问者的域名分类的页读数,可以确定他们是在工作时,工作前还是工作后访问我们的网站;按登录用户的页读数和非登录用户分类的页读数,可以确定允许用户登录是否值得;按信息来源分类的页读数,可以确定访问者进入页面是通过一个连接还是一个旗帜广告?他们从哪里来?这些信息可以帮我们了解访问者的兴趣,可以确定往哪儿投资,与哪些人合作;按访问者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浏览器及其平台统计的页读数,可以确定Mac用户和PC用户的比例各为多少?Netscape和IE的用户各为多少;按访问者主机统计的页读数,可以确定访问者中有多少人用AOL?有多少人用Earthling?总之,页读数的统计,也就电子商务网站访问量的统计鼻子

二、页读数的统计为了计算页读数,需要制定一些把页读数从点击数中区分出来的方法。下面是电子商务网站经常考虑到的一些因素:文件名、文件类型(HTML、GIF、WAV等)、Web服务器的反应码、访问者的主机。一旦确定了哪些点击是页读数,哪些不是,就可以计算网站的页读数了。我们按照文件的路径确定页读数算在哪个具体部分,如:/web/99/13/index0a.html算做Web的页读数;而/sys/99/12/index3a.html则算做Sys的页读数。如果这种标准在网站的各个层次上实行,可以得到网站的详细统计。我们有时希望把一个页读数算在某一部分,在其它部分算在另一部分。电子商务网站页读数的统计方法通常有如下几种。

1.远程数据跟踪页读数增长的速度是多少?年底的时候我们期望的页读数是多少?网站的哪部分页读数增长得最快?哪部分最慢?各种浏览器的比例随着时间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人们过多久访问我们的网站一次?从其它网站的旗帜广告第一次进入我的网站的人,他们随后读了多少页?一旦我们看到可用的各种类型的信息,我们就会得到需要长距离回答的各种问题。如果我们对回答这些问题感兴趣,那么多天的跟踪就会有用。进行远程数据跟踪,可以考虑使用数据库。我们可以编写程序从点击数日志中提取想要的信息。如果数据库设计得合理,查询信息的时间比用程序从日志文件中提取信息快好多倍。数据量越大,这种差别越明显。如果只存储感兴趣的点击,可以节省大量的数据空间。也可用SQL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SQL是一种小型的、简练的只需学很少的命令和语法的语言。而且,其命令结构简单明晰,好的程序员建立一个SQL查询比编程做同样的事快得多。而且其结果错误更少,更容易理解。如果不想用SQL,可以用一种数据库访问工具如MSAccess或Excel。这些工具都很好用,而且是图形界面。

2.计算访问时间电子商务网站的市场部和广告部都喜欢统计访问时间,即某人在离开我们的站点前停留了多长时间。但是,用HTTP是不可能确定这个数值的。假设一个客户在正午时访问Hot的一个页,然后该客户在12:28p.m.访问Hot的另一页,那么该客户对Hot的访问时间是多长呢?该客户可能在这28分钟内一直盯着第一个Hot页,但是该客户也可能在这28分钟内新开了一个窗口,浏览另一个网站。但是,我们的用户确实需要这种信息,那么该怎么告诉他们呢?我们可以去InternetAdvertisingBureau,它定义了一个访问为"没有连续30分钟的不活动的访问者的一系列页面请求"。当有人问起我们的网站的访问时间时,我们也可以在IAB的定义的基础上告诉他们。

3.计算访问来源如果访问者点击某个连接或某个旗帜广告到达我们的网站,他的浏览器会随着这个请求发送他刚离开的站点的URL,这个URL称为"referer"。Netscape和IE对访问的来源的处理方式不同。如果我们点击原始页到一个有frame的页,Netscape将把原始页作为对包含frame的页和每个frame中的页的来源;IE把原始页作为包含frame的页的来源,这个包含frame的页反过来把它本身作为各个frame页的来源。进一步,我们可能还会得到每页的页读数的数据。如果把网站分成频道或部分,则可能得到每部分的数据。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方法计算出的页读数不是我们的网站的实际页读数。这是因为我们统计的是在Web服务器的访问日志中计算访问记录,而很多请求从不在访问日志中留下痕迹。因为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案,所以使用哪种统计方法取决于网站的实际情况。

三、计算访问人数计算访问人数比计算页读数难得多,而且没有绝对可靠的计算访问者人数的方法。基本上有三种信息可以用来跟踪访问者:IP地址、成员名(如果网站使用成员注册)和cookie。最简单的办法是计算log文件中的唯一IP地址的数量。但是,最容易的办法通常不是最好的办法。这种方法是可用的最不准确的办法。大多数人在每次连接时得到不同的IP地址。这是因为很多ISP为用户赋予动态的IP地址,例如,当一个AOL用户上网时,AOL给他一个IP地址,当他断开连接时,AOL把这个地址赋给另一个用户。这样,当我们进行统计时,我们不知道这是两个用户。如果要求用户使用成员身份登录,统计将很容易和准确。但很多人不喜欢需要登录的网站,这就使得跟踪成员名的统计没有实际意义。最后,可以使用cookies。为每个访问者定义一个包含唯一值的cookie,我们把它称为机器ID。如果某人访问我们的网站时没有提供机器ID(可能她是第一次访问,或者她的浏览器不接受cookies),把她当作新用户,并为她访问的页发送一个cookie。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的是:

1.很多人关掉了cookies的功能;

2.可以用浏览器删除旧的cookies;

3.cookie存储在访问者的机器上(访问者可能用不只一台机器访问我们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