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西医内科

西医内科

时间:2023-05-30 08:54: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西医内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西医内科

第1篇

肝硬化腹水是肝脏疾病引起肝脏出现反复炎症,肝硬化或者纤维化后由于低蛋白血压、门脉高压等多种病理因素导致一些临床症状,如腹腔积液、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肝性脑病等并合症现象的疾病[1]。肝硬化腹水是肝脏疾病(如酒精性肝炎、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等)终末期或者失代偿期最明显的临床表现之一,它的发生率较高,有达到76%以上。一旦出现肝硬化腹水,对患者的生命会造成严重影响,如果不进行及时地治疗,预后不佳[2]。所以,肝硬化腹水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极为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对不同症状患者进行治疗和分析,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于2008年3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和肝硬化腹水患者240例,其中男156例,女84例,年龄在42~76岁之间,平均年龄(51.7±1.8)岁,病史在10个月~20年之间,平均(12.5±2.7)年,肝硬化腹水的持续时间平均是(9.2±1.4)个月,并且选取的对象都符合肝硬化和肝硬化腹水的诊断标准。

1.2治疗方法

首先对肝硬化及肝硬化腹水患者采取最基本的治疗方法,若此治疗方法不能改善患者的病情或症状,随后对其继续实施药物治疗。在选本文由收集整理取的240例患者中,有50例肝硬化患者实行每天服用240 mg的螺内酯,服用方法为口服,3次/d,每三周即为一个疗程;另外12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在服用氨体舒治疗后病情没有得到明显好转的情况下,对其足三里及三阴交穴位实施速尿注射,每天1次,每次注射量为20~40 mg;对其余的64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采取限水,限盐和保肝等一般治疗,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在辅以白蛋白静脉输注,2~3次/周,每次40~60 g。

1.3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的数据都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在对不同的患者实行不同的治疗方法后,其疗效都达到了令人较为满意的结果。服用螺内酯的50例肝硬化患者,在进行一段时间治疗后,检查发现其尿na+有一定增加,用水也相应减少,缓解了水潴留以及钠潴留等不良症状,由此可得出,螺内酯能使血清的醛固酮有所下降,减轻腹水,以及降低水与钠的潴留等现象;使用速尿注射进行治疗的12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和采取白蛋白静脉输注的64例患者,同样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显效率甚至达到了100%。

3 讨论

3.1基本治疗

对于患有肝硬化腹水的病人,最首要的就是改善病人的肝功能指标,可以通过加强饮食质量,提高营养摄入,适量休息以及减少钠盐和水的摄入等等,当患者在卧床休息的过程中,可以增加肾钠的排泄,提高肝血的流量,另外还有利尿的作用。蛋白质和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可以平衡患者机体的氮质,一般情况下,患者应当维持每天2 kcal(1 kcal=4.184 kj)左右的热量和60~70 g左右的蛋白质。另外钠的潴流与水的潴留关系密切,因此,有时候限制钠的摄比限制水的摄入更为重要。

3.2药物治疗

有些患者在采取基本治疗却始终得不到好转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对其进行一些药物治疗。现分别介绍如下。

3.2.1利尿剂:利尿剂能够帮助患者排尿,并降低细胞的外液容量,从而消除患者肿胀症状,利尿剂有很多种,最普遍使用的是双氢克尿塞、安舒通等,对于不是很容易治疗的用水,应当再辅以甘露醇这样的渗透性利尿剂。该药物的使用方法通常是:刚开始的时候应当以小剂量利尿剂为主,然后针对不同的尿量、尿na+和尿k+的不同比值等采取相应的调整,其应用原则一般是间歇、联合、交替等。肝硬化腹水患者一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继发性醛固酮增高的状况,所以,在选择利尿剂的时候,最好选择具有抗醛固酮性质的利尿剂。螺内酯的结构和醛固酮的结构十分相像,若螺内酯和醛固酮同时存在,则两者会竞争醛固酮的受体,从而导致mrna的合成阻断,抑制na+与k+的交换,并减少k+的分泌以及na+的再吸收[3]。

3.2.2白蛋白:低蛋白血症是导致肝疾病演变成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肝硬化腹水增加白蛋白的摄入,能够有效提高血浆胶体的渗透压,进而保障血流量的循环。

3.3其他疗法

除上述治疗方法外,还有对腹腔采取穿刺治疗,放液后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症状:(1)腹水的高度太过会对心肺的功能造成影响,如压迫肾静脉,影响血液的回流。(2)自发及并发性的腹膜炎,可采取冲洗腹腔的方法。对腹腔实行穿刺治疗放液,可一定程度上治疗肝硬化腹水,若放液量过多或者重复次数频繁,会降低患者的电解质和蛋白质,甚至使患者体能出现紊乱现象。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放液后也要保证其及时补充电解质和蛋白质,有研究表明,有些患者在补充蛋白质的时候会出现利尿剂耐药的现象,为保证这类患者的安全,每次放液时应控制液量在4l到6l之间,之后还需补充10 g/l的白蛋白,这些疗法能有效地防止患者的血清肌酐和电解质的减少。

第2篇

【关键词】中西医;内科治疗;中晚期胃癌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64―01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以及饮食结构出现变化,越来越多的疾病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其中癌症对人们的生命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威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胃癌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癌症,特别是中晚期癌症患者死亡发生率相对较高,以往对中晚期胃癌患者应用化疗方法进行治疗,但是治疗效果却不如人意。我院自2008年始对中晚期胃癌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方式,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08年-2011年收治确诊为中晚期胃癌患者共70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证实为中晚期胃癌。对患者胃癌分期以TNM为分期标准,共有Ⅱ-Ⅳ期,其中Ⅱ期患者有9例,Ⅲ期患者有40例,Ⅳ期患者有21例。胃癌种类具体如下:低分化腺癌患者有23例,中分化腺癌患者有5例,粘液性腺癌患者有10例,印戒细胞癌患者有4例,浸润性腺癌患者有11例,溃疡型腺癌患者有15例。有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最大的为74岁,年龄最小的为36岁,其平均年龄为54岁。患者的Karnofsky评分最高为80分,最低为60分,平均分数为68分。患者的转移部位主要如下:出现肝转移患者19例,出现骨转移患者9例,出现腹水的患者7例,出现腹腔转移患者18例。以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35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胃癌种类以及转移情况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住院之后均需要接受血常规、心电图、B超以及肝肾功能等检查,如有必要进行MRI以及CT等辅助检查。

1.2.1对照组

在上述常规检查之后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的化疗方式治疗,一般情况下化疗会选择ELF或者小剂量FP方案。其中ELF方案主要使用在Karnofsky评分超过70分的患者身上。在第1天-第5天的时候静脉滴注四氢叶酸,剂量为50mg;第1天-第5天静脉滴注5-氟尿嘧啶,剂量为0.75g,使用输液泵维持10个小时;第1天-第5天静脉滴注足叶乙苷,剂量为0.1g。小剂量FP方案主要应用在Karnofsky评分低于70分,一般状况较差的患者。应用剂量为0.375g的5-氟尿嘧啶,进行深静脉置管并使用便携式微量药物化疗泵维持24小时的输注,主要在第1天-第21天;第1天-第5天以及第10天-第15天静脉滴注顺铂,剂量为10mg。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接受治疗基础上,在化疗间歇时接受中药治疗。应用中医辨证分型方法进行针对性治疗:(1)瘀毒内阻型。使用龙葵、蒲公英、仙鹤草以及藤梨根各30g,生蒲黄、当归、赤芍、元胡以及桃仁等各10g,白屈菜、玉竹以及藕节各20g;(2)气血两亏型。枳壳、白芍、川芎以及熟地等各10g,黄芪还有党参各30g、枸杞子以及菟丝子各12g。每天煎煮1剂,早晚各服用1次,1个疗程为2个月。

1.3疗效标准[1]

本次研究疗效标准以根据WHO颁布关于实体瘤近期治疗效果评价为依据,共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以及进展等四个级别。临床治疗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 ±s),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优越性,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胃癌的发病率以及致死率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已经占据了致死恶性肿瘤疾病当中的前2位,胃癌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在其还是早期时通过外科手术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但胃癌早期时没有特异的临床表现形式,早期的发现率占据治疗患者的比例不超过10%,当患者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时已经进入到中晚期,这个时候通过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成功率明显偏低,因此使用化疗或者中西医结合等内科综合治疗[2]。

化疗是内科综合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近年来其临床应用价值已经得到了验证,但是对于进入进展期的胃癌患者,其治疗效果依然不如人意,另一方面使用化疗治疗还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对化疗临床疗效产生消极影响。当前导致化疗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有肿瘤本身耐药性以及免疫抑制等因素。中医认为出现胃癌的因为长期饮食习惯不良,过度疲劳以及心理压力大等导致体内阴阳之间的平衡失调,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病例变化。

在本次研究中,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相对于单纯接受化疗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其临床治疗效果具有显著优越性。该结果提示了中医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提高对中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存概率。

综上所述,对中晚期胃癌患者应用中西医进行内科治疗,能够让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得到调整,让其全身脱离虚弱的状态。不但能够收到突出的临床治疗效果且患者不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另一方面中医治疗也能够降低患者接受化疗之后所引发的毒副作用,具有高效安全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第3篇

利用网络技术,借鉴众家之长

我们以前没有教授中医内科学的经验,所以必须学习其他院校好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经验。时间及财力有限,无法过多地到外地院校参观学习。现在处于网络时代,上网查阅资料极为方便,足不出户便可上网查阅学习多家中西医院校的优秀教案、教材教法、多媒体课件以及其他大量有关中医教学文章。通过上网检索,我们下载了河南中医学院、辽宁中医学院以及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教案和课件,经过进一步的整理,编写出适合我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中医内科学教案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备课认真充分,讲授条理清楚

中医内科学涉及的病种多、范围广。我校教学大纲安排授课90学时,见习20学时,课时数量明显少于中医院校的中医本科专业。故必须适当精简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质量,争取在相对少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内容。所以必须认真研读,吃透教材,充分领会其精神。广泛查阅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仔细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一些重要的、难懂的问题,如何引出、展开、深入讲解,比如:治血三法、治痰独取阳明等,都要考虑周详,做到心中有数,条理清楚。认真书写教案,反复思考、推敲、修改,要符合教学规范要求。进行预讲演练,合理掌握讲课速度,调整课程结构,请本教研室的教师观摩,提出改进意见,直到满意。

讲授中医理论,联系西医知识

由于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方法不同,对疾病的论述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与西医学有明显的差异。在中医内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与病名相应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类证鉴别、发展演变、转归预后的系统认识,以及辨证论治的具体治法、方药和预防调护,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我们的学生西医课程学的比较多,经常会提问某些西医的病如何用中医治疗。因此在讲授中医内科学时,要经常联系西医相关的疾病,并阐述中西医在一些疾病的认识与治疗方面的差异,指出中医的优势。如讲胁痛、膨胀,可以联系到西医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这二种病可以参照中医的胁痛、朦胀进行辨证论治,但中医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的效果,明显优于西医。讲授消渴,可以联系西医的糖尿病,在降糖方面,中医没有特效的降糖药,但在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中医药有明显的优势。我们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可以博采中西医之长,根据具体情况,优先选用比较好的治疗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列举有效医案,加强中医信念

泛泛地讲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犹如听讲天书,使人昏昏欲睡,难以产生良好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地对临床病例有浓厚的兴趣,在讲授中医内科的过程中,可以引用较多的临床验案,往往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中医的信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黄疽的阳黄证,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病势重,尤其急黄,类似于西医的重症肝炎,病情危重,单纯用西医治疗死亡率极高。近些年来,我们用茵陈篙汤加大剂量的赤芍治疗重症肝炎取得良好效果,其治疗效果远远优于西医。有数例西医己下病危通知书的病人,经用中药治疗,转危为安,完全康复。在2003年发生非典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70例非典,实现三个零突破一零传染、零死亡、零转院,其疗效明显优于其他西医院,引起医学界震惊,大大提高了中医的声望。通过列举这些病例,使学生认识到中医不仅能治疗慢性病,在有些急性病的治疗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甚至疗效优于西医。这样对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

经常提出问题,开发学生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当时所教具体内容,经常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活跃课堂气氛,每节课留下5一10分钟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回答或与学生展开讨论,改变过去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在讨论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各抒己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深入思考,加深理解,激发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兴趣。例如,血癖证为临床常见之证,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血癖有关,不少西医师对中医的活血化癖感兴趣,可让学生举出与血癖证相关的的疾病,并分析其发生的机制,不少学生提出冠心病、脑血栓形成、肝硬化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这些病的发病机理。这样,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第4篇

    (一)治疗原则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一般为自限性疾病。治疗以控制症状、防止并发症、促进病肾组织恢复为主。

    (二)基本治疗

    1.休息 急性起病期间卧床休息,直至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血压恢复正常,通常需2~3周。2~3个月以后,可逐步恢复轻体力劳动。大多数学者认为当急性肾炎患者各种临床表现均已恢复正常,仅尿检未完全恢复时,可以适当活动,但应定期随访。

    如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如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心力衰竭、血压明显升高、严重头痛、呕吐等临床症状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2.饮食

    (1)给予富含维生素的低盐饮食,肾功能正常者蛋白质入量一般不必限制,保持一定比例的优质蛋白。

    (2)水肿及高血压应给予低盐(2.0~3.0g/d,不包括食物中含钠)饮食。严重水肿且尿少者,钠盐应限制在0.3g/d,并控制入水量。每日摄水量以不显性失水量加尿量计算。

    (3)氮质血症应限制蛋白质入量(<0.5 g/kg),并尽可能地给予优质蛋白(如牛奶、鸡蛋、瘦肉等),以补充体内必需氨基酸,并减轻肾脏负担,也有利于减轻氮质血症。

    (三)药物治疗

    1.利尿 经控制水盐入量后,水肿仍较明显者,可应用利尿剂。常用噻嗪类利尿剂,必要时可用襻利尿剂,如呋塞米(速尿)20~40mg/d,口服或注射。禁用保钾利尿剂。

    2.降压 积极控制血压对于增加肾血流量,改善肾功能、防止心脑严重合并症的产生很有必要。

    常用噻嗪类利尿药,如氢氯噻嗪25mg,每日3次,口服;必要时可用钙离子拮抗剂如氨氯地平5~10mg,每日1次,口服;血管扩张剂如肼屈嗪(肼苯达嗪)10~20mg,每日3次,口服;α1受体

    阻断剂如哌唑嗪0.5~2.0mg,每日3次,口服。

    急性肾炎患者因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下降,故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一般不单独使用;但严重高血压可与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联合应用。

    3.防治高钾血症 急性肾炎少尿期应警惕高钾血症的发生,应避免应用含钾的药物(如青霉素钾盐)和保钾的利尿剂(如螺内酯、氨苯蝶啶)。一旦出现严重的高钾血症应即刻紧急处理,一般可采用腹膜透析和(或)血液透析。

    4.心力衰竭 主要措施为利尿、降压,必要时可应用酚妥拉明或硝普钠静脉滴注,以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如限制钠盐摄入与利尿不能控制心力衰竭时,可应用血液滤过脱水治疗。

    5.感染灶治疗 目前一般主张在病灶细菌培养阳性时,应积极应用抗生素治疗。也有不少作者认为,不论培养结果如何,均应用青霉素等药物治疗2周或直至治愈。

    (四)透析治疗

    患者出现以下两种情况应采用透析治疗:①少尿性急性肾衰竭,尤其呈高血钾时,则以透析治疗维持生命;②严重水钠潴留,引起急性左心衰竭者,透析疗法超滤脱水,可使病情迅速缓解。

    (五)治疗注意事项

    1.利尿剂的应用 有时较大剂量襻利尿剂方可达到预期目的,但大剂量呋塞米可能引起听力及肾脏的严重损害,应予以注意。保钾性利尿剂和渗透性利尿剂(如甘露醇),在急性肾炎少尿期不宜采用,汞利尿剂因可引起肾实质损伤,临床上目前使用较少。

    2.洋地黄类药物 对于急性肾衰竭合并心力衰竭,洋地黄治疗效果不肯定,不应作常规应用。

第5篇

【关键词】中西医;内科治疗;高龄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主要是肝胆外科中常见的疾病类型,临床患者通常出现胆道梗塞症状,并伴随着发热、腹痛及寒战等其他症状。在疾病严重的情况下,出现休克、精神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因老年人的身体条件,部分高龄患者不适合进行临床手术,通过观察20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3月来我院进行治疗高龄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整合,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70~95岁,平均年龄78.2岁;病程1个月~22年,平均病程3年。所有患者均出现恶心、呕吐以及其他类似症状,病程中伴随发热6例,皮肤粘膜14例。所有患者经超声明确证实为胆总管结石。结石单发9例(50%),多发7例,直径度为3~12mm。全部伴有胆囊结石。本组整合胆道恶性肿瘤及胆道完全梗阻者。所有患者情况伴随高血压、脑梗死、心肌梗塞等症状。

1.2 治疗方法

羟氨苄青霉素 0.165~0.15g 2次/日,口服;甲硝唑 0.15 3次/日,口服。感染明显时配合抗生素静滴。利胆排石片,5~10片/次,日3次,10天为1个疗程。胆维他,成人2片/次,日2次。服药后进餐。伴随胆绞痛症状患者注射562-2注射液11mg。所有治疗均得患者以及家属同意,并交代注意事项。16例疗程中曾住院观察,其余均在家属照看下回家口服药物治疗。

1.3 疗效判定指标

痊愈:患者病状全部消失,经CT检查后无胆总管结石;好转:患者病状有所好转,胆总管结石面积呈现缩小现象;无效:患者病状无明显好转,胆总管结石面积无变化。

2 结果

经3~4个疗程治疗后,本组痊愈16例,好转3例。3例患者坚持期间治疗,其中1例经治疗17个月及32个月后并发腹膜炎死亡,4例经1~2年疗效随访治效果满意。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高龄胆总管结石出现的概率逐渐增多。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对胆总管结石的成因经过调查,其中年龄、性别、类脂质代谢阻碍、胆囊感染、低纤维、高热量饮食结构占据主要成因部分。且以化学成分分类,具有胆固醇结石和胆色素结石两种类型。因胆总管结石具有急化性,作为临床急症之一,对高龄总管结石进行治疗时,不能运用常规手术进行摘除,容易出现胆汁淤积性肝炎,对患者造成相关类似症状。并且,胆总管结石的胆管阻塞问题,对患者的肝胆存在损伤问题。这些问题不进行及时解决,容易从胆管阻塞问题演变为急性胰腺炎,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由此可见,患者面临胆总管结石病状,应在还未完全成型之前,利用腹腔镜来摘取胆囊,从而取出结石。

中医学认为,胆总管结石症状属于肝胆内部失调现象,具体表现为:心情不加、口胸气闷、饮食不节、内部湿热,因这些症状致内体湿热、肝胆气滞,转变为结石问题。结石易致内部肝胆排毒功能下降,阻塞胆道疏通,出现胁痛、黄疸现象。本组患者临床案例中的中药利胆排石颗粒,主要有金钱草、木香、郁金、槟榔等构成。现代中医认为,金钱草具有清热降火、利胆排石功效,解决肝胆淤积毒素症状;木香、槟榔具有通气止痛、分泌胆汁病效,对肝胆舒经、活化淤毒产生病理效用。综合利胆排石颗粒的构成成分,利用中医药物治理结石症状,具有溶石功效,还可畅通胆道,解除肝胆阻塞。同时,辅以西药治疗,致1.0以下的结石排出胆管,保持肝胆通畅,致胆总管结石患者痊愈。

据本组资料显示,所有患者在经过3~4个疗程后,有16例患者症状出现明显减轻,3例患者存在一定的症状继续进行治疗,余下1例患者死亡。其中本组1例81岁患者的身体内部大便结石经度分别是11mm、22mm,疗效与之前CT结果统一,经再次复查之后,确认胆总管结石离开体内,直至患者痊愈。本组5胆总管结石较大患者,时常伴有胆绞痛,服用中西医口服药物,缓解镇痛。另外,本组3例,高领患者肝胆功能衰弱,经治疗过程中,时常进行CT检查,确认结石消失之后,保证年前复查,并口服利胆排石颗粒。

从本组患者案例中,得出以下结论:针对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具体治疗前利用医学诊断治疗,如:合并但总管良性肿瘤。对胆道功能薄弱的患者,进行术前检查,如:结石面积大小、胆道通畅情况、肝胆疏泄阻碍、胆道性能检测和胆管内部排泄,保证患者安全,减轻黄疸、胁痛症状。另外,辅助一定的药物治疗,解决湿热病状,保持肝胆管道通畅,为患者赢取最大化痊愈机会。

综上所述,胆总管结石具有“重症急病”之称,临床患者深受病痛折磨。关于胆总管结石,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制定治疗手段,避免患者安全隐患。目前,多半医院对患者采用镜网篮取石手术,完善外科治疗技术,解决胆道梗阻。本组患者临床资料中,较大面积结石患者可采用医疗碎石气,保持胆道结石碎裂,60%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辅以药物治疗痊愈。内镜治疗作为新型治疗手段,可以利用于结石治疗,具有减小痛苦、干净无创、无瘢痕等优势,患者满意度较高。总而言之,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高龄老年胆总管结石具有成本低、痛苦小、见效快的效果,在现代医疗中颇受欢迎。

【参考文献】

[1]陈秋源,钟小生,谭志健. 梗阻性黄疸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02:221-225.

[2]黄牛.大柴胡汤加味治疗腹腔镜术后伴肝硬化胆囊结石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04:411-413.

[3]邓宏.手术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02:136-138.

[4]潘利,李斌辉,姜成文,张洪禹.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高龄高危急性胆囊炎的临床体会[J].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6,01:57-58.

[5]黎志辉.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与前列腺电切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6,01:26-28.

第6篇

关键词:现状;中医;内科;护理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加大了在各个医学研究中的经济投人,很多的新式医学研究开始不断涌现出来,而且现有的医学模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其中就包括越来越现代化的中医内科护理学,中医内科护理学很早以前就有了,但是它的发展却一直在停滞,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加入,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发展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

1.中医内科护理概述

中医护理是我国自古就存在的,指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的相关护理工作,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而我国本土存在的护理中,古代中医师既是治病救人的医生,同时又扮演着中医的护理工作者。中医护理,尤其是中医内科护理在数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人,现代医学的护理行为和护理理念初入中国,使得中医护理进入了一段时间的低迷期。但近年的各种研究数据显示,中医护理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较大幅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点得到了医学界学者的普遍认可。

中医内科护理以整体护理和辨证实施护理行为为基本理论和基本特色,这也是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基本理论之上的,体现了中医内科护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临床护理离不开各种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内科护理的核心,包括针灸、拔罐、中医贴敷等等,其正逐渐得到医学界人士的广泛采用,也得到广大患者的充分肯定。

2.中医内科护理发展的现状

2.1中医内科护理专业人员匮乏

虽然我国现在的整个医学系统相对已经较为完善,而且从医人员也在大幅度增加,但是,专业素质较高的中医医学人员却非常之少,只占到所有医学人员比例的9%。现在的很多医学专业学校大部分都是以教授西方医学为主要内容,中医医学的教学内容非常少,所以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人员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专业素质较高的中医内科护理人员。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很多大医院中的护理人员中的92%都是学习西方医学出身,对中医内科护理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手法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不足,对中医内科护理中常用的针灸、药透等等护理方法的运用很不熟练。因此,中医内科护理人员的匮乏是目前中医护理发展的一大阻碍,人员的匮乏直接导致了中医内科护理的地位始终不能提升,医学护理也会因此不完善,出现明显的短板。

2.2中医内科护理人员操作自由性不足

在现在的绝大部分医院之中,很多能够实施中医内科护理人员的实际护理过程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比如说经常用到的穴位按摩、中药敷贴以及拔罐等等,由于很多医院沿用了人为老式的护理制度,导致这些中医内科护理方法失去了被执的灵活性。总体来说,利用中医内科护理来恢复患者的过程会受到严格的限制,中医内科护理的实际运用不容乐观。

2.3中医内科护理创新匮乏、制度老化

现存的中医内科护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潭死水,由于护理人员无法进行大量的中医内科护理,因此经验的缺乏使得他们没有方法去通过自身的认识以及护理过程的问题解决并去创新中医内科护理技术,即便是专业的中医内科护理创新研发人员,也是因为缺少临床的实际经验而事倍功半,而中医内科护理的制度固守也导致了这项技术不能将制度作为依托来发展,因此制度的老化也使得中医内科护理技术发展缓慢。

3.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发展趋势

3.1人才培养模式

中西医结合护理事业是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有中西医结合机构已有200多家,至2009年,我国有三甲综合性中西医结合医院18所”。在现代医疗服务正形成治疗、康复、预防、养生、保健的多元化形式背景下,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社会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而高层次、高素质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在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依托中医药大学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高校中医护理人才优势,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科研攻坚能力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为中西医护理的真正融合储备人才。另一方面,加快西医院校护理学专业的中医护理课程改革力度,逐步实现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基本融合,培养具有较强西医护理能力以及一定中医护理能力,能在临床护理、社区护理领域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基层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3.2培养目标

目前公认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内涵标准为“系统掌握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知识与技能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人才培養目标应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顺应社会的需求,并反映时代先进水平。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应具备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社区护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沟通能力,跨文化护理能力。将中医整体观、辩证施护与西医整体护理、护理程序有机结合。辨病护理、辨症护理、辨证护理有机结合。

3.3课程内容改革

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以中西医结合内科护理学引领和整合临床护理;选取中医护理特色明显的病种,以整体护理和辨证施护理念,根据护理程序重组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内容,使中西医护理措施有效融合。加快中西医结合社区护理课程内容改革步伐,以顺应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进程。社区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内容改革可采用系统论的观点,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应遵循整体优化原则、合理组合原则、环境适应原则、动态平衡原则。

4.小结

第7篇

诊断思维是临床医务工作者通过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临床信息及资料的整理、综合、分析、推理,以期作出能够解释患者临床现象的逻辑思维过程[1]。诊断思维是临床基本的医疗活动,诊断思维的培养是临床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以及患者对中医师知识要求的增加,现代中医院要求中医师不仅要有坚实的传统中医理论知识,而且应具备一定的西医学诊治本文由收集整理疾病的能力[2]。如何针对中医学生的特点加强其西医诊断思维的培养也是中医院校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认为西医内科学习阶段是培养学生西医诊断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的诊断思维能力重点要使学生把握好西医内科的学习。以下就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同道交流。

一、目前中医院校学生西医诊断思维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⒈由于中西医诊断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医院校学生学习西医内科时多存在“入门难”的问题。

由于在开设西医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若干中医课程,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中医诊断思维模式,在学习西医课程时不可避免地会沿用用中医的思维模式,但中西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是有差异的,中医侧重证候分析,注重舌脉等大体表象,诊断多是证候诊断,如“咳嗽”、“喘证”,讲究辨证论治;而西医侧重疾病分析,注重微观指标,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等,在“症”的基础上得出“病”的诊断,如“肺炎”“心力衰竭”,讲究因病论治。可见套用中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来学习西医必定会导致头绪混乱、难以入门的情况。事实上也是如此,中医院校内初学西医内科学的学生往往把症状描述的非常全面,但是他们往往不能从描述中看到是哪种“病”,缺乏相应的逻辑归纳能力。

⒉中医院校西医课时有限,内容学习多不够深入、全面。

中医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五年期间,要学习中医和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课程设置几乎是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各半,中医院校的西医内科课程较西医院校明显压缩,比如西医院校系统讲授西医内科学需要两个学期约550学时[3],而中医院校仅仅安排100学时左右。同样因为学时限制,中医院校的临床见习不可能和西医院校一样细化、全面,比如西医的见习是按病见习,中医只能按系统见习。西医基础课程如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亦是如此。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

3.学生对西医课程不够重视,学习西医内科的主动性不强

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学生已经认识到学习西医内科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中医学生在和西医在同样的学制情况下既要学好中医,又要学习西医课程,相对任务紧、课业重,一些学生就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只好选择求“中”摒“西”,把大部分精力用于中医学习,而在西医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及精力很少。

4. 临床资源限制

中医院校在实践教育条件方面和同级西医院校相比普遍薄弱,病源相对较少,加上近年的扩大招生,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见习、实习机会少,其临床思维能力自然也不容易提高。

中西医思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临床资源改善非一时之举,中医学生在学制五年首先要学好中医,西医课程时间亦不可能过多提高。所以我们认为要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西医诊断思维水平重点要抓住西医内科学习阶段,在有限的课时中提高西医内科学习效率。西医诊断思维的培养首先要从改善西医内科教学模式入手。

二、西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探讨

⒈针对中医学生的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上,化难为简,重点突出的学习指导至关重要。我们教研室结合我院的特点和教学大纲及执业医师要求,制定了内科学常见病诊断训练与量化考核指导,把临床上常见的一些疾病的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按条目进行归纳总结,比如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特点:起病缓慢,反复发作,主要症状为:咳,痰,喘,炎。体征:早期可无异常体征及呼吸音增粗,合并感染时有干、湿罗音,哮鸣音。 辅助检查:血常规,痰检、x线、肺功能。学生结合指导便于更好地正向记忆和理解教材中疾病的内容。同时针对疾病的 临床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我们也按条目进行了归纳总结,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问诊归纳为十个方面,便于学生更快的建立逆向思维的思路,做到识特点而知疾病。西医病历书写也重点强调突出疾病特点,达到“看主诉知疾病”的标准。指导能大大促进和帮助学生的自学,学生通过自学,也更好的推动了各种教学互动模式的进行,促进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及临床见习阶段,采用pbl教学模式、情境教学等多种互动模式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o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创立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既往研究表明,pbl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4]。我教研室从症状入手,分基础诊断阶段、临床诊断和治疗阶段、临床见习3个阶段进行pbl教学研究,显示p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治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我们体会pbl教学实践的优点: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②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加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推理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④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全面消化[2]。

情景模拟是一种设置一定的情景,组织学生扮演事件的角色,生动再现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具体活动,进而展开讨论和分析的教学方法[5]。我们主要讲这种模拟训练用于临床问诊和病案分析中,学生分别模拟病人和临床医师,看似简单地一问一答,学生事先要对疾病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断思路有了更切身的认识。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的教学手段[6]。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有很多优点,它可以帮助我们把平时临床的典型病源整理出来,弥补学生当堂课堂见习病源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创设临床情景,拉近理论讲授与临床的距离,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从而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另外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也有不错的效果。

3.全面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估和终结式评估结合[7],以考促学,促进学生平时对课堂学习、见习和实习的重视。

在课堂教学及见习阶段,即采取平时考核和终末考核结合的方式。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占总分数的5%;另外平时的病历书写、病案分析均纳入考核范围,占15%左右;期末考核占80%,期末考核除了基础知识,也注重临床分析能力,其中病例分析占期末成绩比值的10-15%。

第8篇

心外科

上海瑞金医院心胸外科是我国最早开展心脏瓣膜疾病外科治疗的单位之一,对于心脏瓣膜置换、心脏瓣膜成形等常规手术有极丰富的经验。近十年来,开展了微创小切口瓣膜置换术,同时,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方面,Bentall手术、全弓置换等高难度手术亦已成为常规术式。在罕见的心脏肿瘤治疗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心内科

上海瑞金医院心血管内科为上海市心脏介入质量控制中心,拥有国内外几乎所有心血管临床仪器及设备,能开展各种成人心脏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技术。在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术、起搏器安装术、难治性心力衰竭、高脂血症的个体化治疗和其他复杂、疑难心血管病的诊断、治疗方面在国内处领先地位。

护心建议:

对于冠心病,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旦发现有症状要高度重视并认真检查。调整生活饮食习惯、防止过度饮食导致的脂肪沉积引起心脏内膜的增生和钙化。平时做好心脏CT、造影等检查,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防患于未然。

从左至右:吕安康(心内科主任医师)、赵强(心外科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心脏内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是我国重要的心脏内科临床和科研基地,拥有国内各种心血管疾病诊治技术中的许多“第一次”,以冠心病、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扩张性心肌病的治疗为特色。

心脏外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曾创造十余项“中国第一”,手术数量与效果居国内领先地位,部分已达国际水平。微创瓣膜手术国内最佳,微创搭桥手术、心脏移植手术、主动脉瘤手术国内领先。

心脏超声诊断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超声诊断科是我国创建最早的心脏超声诊断室之一,总体医疗和科研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作为国内主要的心血管病超声诊断中心之一,超声诊断与手术符合率达到98%以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护心建议:

管住嘴,迈开腿,悦心情。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规律睡眠,合理运动,劳逸结合。疾病提前备好抢救方案。心脏的健康与心理的健康相辅相成,严重的情绪问题也可能引发胸闷、胸痛等心脏不适感,当发现症状时要及时就诊治疗。学会保持乐观的心态和情绪,让健康常伴身心。

从左至右:沈雳(心脏内科副主任医师)、魏来(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程蕾蕾(心脏超声诊断科副主任医师)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心内科

上海市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也是内科学心血管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以及国家FDA获准的心血管临床药理学基地、上海市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基地。科室主持多项国家级和上海市科研项目,在心律失常和肺循环疾病研究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在《Science》和呼吸循环系统等多个国际权威刊物,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中国青年科技奖。 目前科室在冠心病介入诊断治疗、心律失常诊断治疗、肺循环疾病诊断治疗、心脏有氧运动康复以及心力衰竭再同步化治疗等方向上形成了自己的显著优势和鲜明的特色。

护心建议:

世界心脏日主要是唤起全世界的人们对心血管疾病和危险因素的重视。在这里也要激励人们积极改变生活方式,逐步地开展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行动,养成定期(到医院)体检的习惯。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中,可控的危险因素包括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情绪不良、睡眠不足、吸烟、饮酒等,我们建议低糖、低脂、低胆固醇、低盐的饮食。避免肥胖,戒烟少酒,加强体育锻炼,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从左至右:王娟(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蒋金法(心内科主任医师)、许嘉鸿(心内科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是国内最早开展心血管疾病的介入诊断治疗的专业学科之一,也是上海市最早开展此项目的专业学科之一。该专业目前涉及的疾病诊疗项目为全市最全面,包括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肥厚梗阻性心肌病(HOCM)、瓣膜病、大血管及外周血管的介入治疗,同时多项技术在国内或市内领先,如经桡动脉冠状动脉疾病介入诊治、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研究等。

护心建议: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护心的基础。不要因为初步的健康体检结果正常,就完全忽视心脏健康。若家族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则更应该关注心脏健康,有些疾病普通体检可能难以检测出来,对于有条件的家庭,建议可做一些较专业的检查进行筛除。

此外,良好的生活作息是保护心脏的关键。饮酒、精神压力大或者熬夜工作都是对健康的损耗,建议大家平时应多注重保健,勤运动,将疾病扼杀在萌芽中。

从左至右:李京波(心内科主任医师)、魏盟(心内科主任医师)、陆志刚(心内科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心内科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心内科组建50余年,技术力量雄厚,学科梯队合理。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治领域成绩斐然,如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尤其建立近8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绿色通道团队,每年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百余名,此外在急性肺栓塞的诊治方面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心外科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心外科医疗设施先进,拥有目前世界一流的心外科手术专用仪器和设备,如最新型数字智能化体外循环机系统等。医师专业团队人员精干、医技水平高,在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胸部大血管病、心脏肿瘤、心包疾病等手术积累了丰富经验。专业特色:微创心脏外科手术、老年、重症或复合心脏外科手术和介入或“镶嵌杂交”手术。

护心建议:

冠心病与气温变化有很直接的关系,春冬季应做好防寒保暖,夏季则需注意室内外温差,防止忽冷忽热引起血管痉挛。做过心脏换瓣手术的患者应定期去医院复诊,根据监测指标调整抗凝药的使用,切忌术后放松警惕,降低瓣膜的使用寿命。

从左至右:林雷(心外科主任医师)、郭新贵 (心内科主任医师)、陈阳(心内科主任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心病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心病科为上海市中医临床优势专科、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科,上海中医大A级重点科室,是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科室结合不同病种针对性开展了中医适宜技术的治疗,如高血压病耳穴埋豆,冠心病穴位贴敷,心衰芒硝外敷等,并研发了具有科室学术特色的“舒心饮”、“复律宁”和“复方银杏胶囊”制剂,形成了临床中医专病特色。科室对急性心肌梗死全天候开通抢救绿色通道,采用紧急介入手术等治疗手段挽救生命,利用血管内超声成像(IVUS)和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测提高冠心病介入诊疗质量,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防治支架内再狭窄并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取得一定疗效。作为中医大本科生、研究生、基地规培生的带教科室,心病科连续三年被评为学生心目中最喜爱、最规范、最有收获实习带教科室。

“世界心脏病日”寄语:

行动起来!从调整生活方式开始,规律运动,保护我们的心脏!

从左至右:朱利民(心病科副主任医师)、 邓兵(心病科主任医师)、 刘宇(心病科主任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血管科是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组成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组成学科,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重点专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慢性心衰专病建设(副组长)和 “十二五”心血管病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学科以“中医为主、中西并重、全面发展”为指导原则,充分发挥祖国医学的优势,在充血性心衰、高血压病、冠心病、各种心律失常等常见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预防和治疗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世界心脏病日”寄语:

心血管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我们会保持和发扬中医药心血管病治疗的传统和特色优势,与现代医学取长补短,真正造福心血管病患者。

从左至右:郭蔚(心内科主任医师)、王肖龙(心内科主任医师)、戎靖枫(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心内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自成立之日起,就秉着"同时使病人获得规范一流西医治疗及全面的中医治疗"的宗旨,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研制、整理出一系列专科用药,特色疗法。近年来开展冠脉造影、冠状动脉成形及支架植入术,肾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下肢动脉造影及支架介入术,永久起搏器安装术,心室同步化起搏器安装术、下腔静脉滤器安装术、IABP等手术治疗及电生理检查术。

此外,结合现代心血管科发病特点,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不断在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高血压等疾病的临床疗效上获得突破,深受广大患者好评。2005年,心血管内科成为岳阳医院的重点科室,上海市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临床诊疗与研究基地、虹口区重要的心血管危重病诊治中心之一。

“世界心脏病日”寄语:

舒畅情志、淡泊名利、缓慢运动、科学用药,保护生命之源――心脏。

中西医结合,让您用健康、快乐之心,拥抱属于你自己的幸福生活!

从左至右:符德玉(心内科主任医师)、罗海明(心内科主任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

心病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心病科目前拥有床位49张,其中CCU9张,医师16人,博士6人,目前承担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课题9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上海市中医药科技进步2等奖1项,年门诊量15万以上。心病科技术力量雄厚,在“一切以病人利益为中心” 的理念指导下,坚持中西医结合,发扬中医药特色,在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系统常见多发病、危重病方面形成了非常鲜明的特色,尤为擅长诊治心力衰竭、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心律失常及心脏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创制了养心方、强心方、畅流方、整律方等使用广泛、疗效确切的协定处方。

护心建议:

第9篇

目的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安排进行调整,并进行调查研究其合理性,以便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方法选择广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参加实习的2009、2010级学生共95名学生。2009级实纲按旧计划,2010级实纲按新计划。实习结束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计划实施合理性,结合毕业考核成绩分析两组差异。结果两组同学的毕业考核成绩中总成绩、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经分析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提高专业能力和实习安排合理方面,2010级的同学认为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安排更合理,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习医院总体满意度、基地设施及安全管理、管理制度、指导老师教学效果方面两个年级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的方案的实习安排较合理,新增的实习医院在管理、实习基础设施及指导老师的安排方面也基本可以满足同学们的需要,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

关键词:

中西医临床医学;实习方案;问卷调查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适应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中医学专业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一个新专业,它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长期实行的一项工作方针,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我校中西医临床专业从2007年招生,从当前实际出发,着重培养临床实用人才,面向基层培养中西医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以“中医与西医并重、能力与素质协调、人文与科学兼顾、医德与医术相长”为专业教育特色。本专业截止2014年有四届学生完成全部培养计划,第一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6.2%,从事医疗技术职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88.9%,基本完成培养目标。调查研究前四届实习生实习情况后,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实习基地少、中医专科特色实践少、学生自主选择机会少等。针对实习安排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安排进行了调整,并进行调查研究其合理性,以便不断优化实习方案,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实用型临床人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广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参加实习的2009、2010级学生共95名学生。其中2009级32名,2010级63名。两组学生年龄、性别、入学成绩及前期基础课成绩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009级实纲按旧计划,2010级实纲按新计划。

1.2研究方法对2009级的学生应用原有的实习方案,其资料作为空白对照。对2010级的学生实施新的实习方案。原方案:实习时间共52周,中医门诊6周,中西医内科病房18周;西医内科14周,外科4周,妇产科3周,儿科3周,传染科2周;选科2周(急诊科,皮肤科,影像科,心电图。)新方案:实习时间共52周,中西医综合科12周,中西结合内科8周,中西医结合妇科4周,中西医结合儿科4周,中西医结合骨伤科4周,针灸科4周,西医内科4周,西医外科4周,传染科2周,急诊科2周,选科4周(影像科,心电图,其他)。实习结束后收集学生对实习中遇到的困难、专业轮科安排、实习基地条件等进行反馈,提出建议等。评价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实习学生参与调查。结合毕业考核成绩分析两组差异。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ANOVA分析。

2结果

2.1毕业考核成绩比较两组同学的毕业考核成绩中总成绩、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经分析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

2.2问卷调查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提高专业能力和实习安排合理方面,2010级的同学认为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安排更合理,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习医院总体满意度、基地设施及安全管理、管理制度、指导老师教学效果方面两个年级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各高校虽有开展中西医结合专业,但培养模式各有不同,加上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中医和西医是在两种异质的文化土壤和社会背景中发生发展起来的科学,属于典型的不可通约的理论框架,培养绝非简单的将知识相加。中西医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与疾病,但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很大差异[1]。因此目前在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方面强调“中西医并重,相互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中医、西医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更好地应用中西医两套知识及技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国内各高校对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培养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模式,根据各自的优势及特点有“两个基础,一个临床”模式,也有“两个基础,两个临床”模式,在实习的安排方面也各有特点,如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和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附属医院为主的优质临床教学资源已相对紧缺,因此有的院校[2]利用设计模型求解的错位生成算法,在确定附属医院对实习生的最大容纳量后用该算法制订实习轮转安排表,使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有的院校[3]根据教育部、卫生部新近下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医学院针对实习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比如医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工作中擅离职守、缺乏锻炼机会、心理问题等,积极开展对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及管理工作的改革,加强学生入科前思想教育及技能培训,优化实习轮转安排,增加了康复科、社区卫生中心、老年病科、肿瘤科等科室的轮转,并在实习期间有3~4周机动时间供学生考研复习。总结各院校对中西医临床专业培养的安排,大都结合培养目标以及各院校实际情况,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规范学生的实习行为,全面提高实习质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理论联系实际,获得实际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工作作风和敬业创业精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习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毕业生走向社会和上岗前提高全面素质的必经阶段。在实习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解决临床问题相联系,培养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毕业后向合格医师成长奠定基础。在调查研究前两届实习生实习情况后,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第一,由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新专业,而我校是以西医教学为主的综合医学院校,因此实习基地以西医教学基地为主。前两届实习生的实习基地较局限,以目前广州医科大学三间附属三甲医院为主。第二,由于实习基地的限制,实习轮科安排以西医科室为主,中医科室轮转时间上虽然没有减少,但中医科室以门诊为主,一些如骨伤、康复、妇科、儿科的中医特色不明显。第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机会不大,大多数时间已经按规定排满,而有的学生如果对某个专科感兴趣,希望将来朝某个专科方向发展,选择在相关科室轮转的时间自主性不大。随着近几年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科的不断发展,拓展了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山中医院等几间以中西医并重的实习基地,结合以上实习安排中出现的不足,对实习方案进行了一些改革,突出“临床实用型”目标,从融合中西医并重理念、拓展实习基地、强化专科技能、提倡因材施教等方面优化实习方案,并推行建立实习生档案,尝试进行实习后调查追踪机制,分析实习改革结果,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提高实习生整体素质。具体措施如下:

①融合中西医并重理念:由于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师资优势特点,培养方案中按照“两个基础,两个临床”进行教学,即中医基础、中医临床、西医基础、西医临床等分别由学校附属临床学院的中医教师和西医教师进行授课,在原实习方案中的具体安排也是按照中医临床和西医临床进行轮转实习。只有在中西医结合病区实习生才可以体会到中西医融合的理念。虽然中医、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实际临床中取长补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故两套理论如何互补融合是优化实习方案的一个重点,新方案中增加了中西医结合内科、妇科、儿科的实习安排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合中西医并重的理念。

②拓展实习基地:由于我校中西医临床专业为新专业,所以前两届招生人数每届为30人,实习基地为学校附属的医院。而附属医院均为西医为主的综合医院,所以学生的中医技能实习机会少,不全面。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和专业依附学科的发展,我们拓展了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山中医院等几间以中西医并重的实习基地。给学生选择锻炼的机会更多,更有利于培养“实用型”综合人才。

③强化专科技能:原实习方案中除中医、西医,内、外、妇、儿外,急诊、皮肤为选科,又根据目前临床中对医师急诊技能的要求,以及部分专科如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针灸科的发展较好,市场需求大的现实,在新实习方案中增加了专科实习的时间,如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针灸科实习时间各为4周,急诊为必选科室,时间2周。这样的调整有助于增加专科技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符合实际临床需求。

④提倡因材施教:每位实习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临床技能以外,均有自身的发展需求,因此在新方案中西医综合科室、中西医内科、西医外科等科室轮转中,设定了总的时间,具体的专科轮转时间可由学生选择,如中西医结合内科总实习时间为8周,在中西医结合心内科、中西医结合呼吸科、中西医结合肾病科、中西医结合消化科和中西医结合血液科等科室中选择2个,每个科室4周。这个情况可以根据实习基地医院的实际情况,如可选择基地医院的重点专科科室,也可结合学生的实际兴趣进行选择。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也充分利用了优势资源,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学到更实用的知识,也为学生今后专业兴趣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果显示两个年级在毕业成绩上没有明显差异,调查问卷结果显示2010级同学对新的实习安排、对专业能力的提高方面比较满意,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新方案的实习安排较合理,新增的实习医院在管理、实习基础设施及指导老师的安排方面也基本可以满足同学们的需要。另外,同学们也提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如在实习期间加强师生互动,增加动手能力;实习讲课增加实用性内容;实习安排上对重要科室可以适当增加实习时间等等。结合培养目标,通过与同学们以及实习基地老师的沟通,我们会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提高实习生整体素质和动手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实用型临床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宁,李文剐.用比较的观点看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J].北京中医,2004,23(6):365-367.

[2]郭煜,孙思文,朱晓霞.基于目标规划的临床实习轮转安排优化设计[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6):669-671.

第10篇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研究生;培养

Abstract: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curre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rnal medicine graduate students in our school there are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is not solid, professional thoughts to consolidate, the lack of clinical experience,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learning of related subjects,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o cultivate skillful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peration skills and clinical thinking; At the same time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good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strong professional thought concept;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clinical, make its master the skills of communicating with family members; With strong clin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promote 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Graduate students; Cultivation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探讨的课题,对于中医研究生的培养尤其是中医内科研究生的培养,如何做到在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精华的同时又能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来发挥中医的优势,是目前中医内科的导师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我校中医内科研究生来源大致可分为:①中医本科生直接考研;②从其他学科转来(如本科是针灸推拿、中药专业考研到内科);③从临床考入(多数是其他专业)。因此部分中医内科研究生存在着专业思想不巩固、专业基础不扎实、缺少临床经验等先天不足的状况。要使中医内科得到很好地继承、发展和创新,做好内科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是关键。高层次的中医内科人才,应该就在这些人员中产生。我们认为中医内科研究生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基础知识的培养,融通中西医学

我校部分研究生对中、西医基础课程并不重视,况且其中还有其他专业考入的学生,故往往在研究生课程学习中,其中医基础并不扎实,现代医学的基础则更薄弱。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临床带教,均更应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做为研究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中医基础,而且要把本学科的现代医学基础做为必修课。只有系统掌握中、西医学基础,融会贯通中西医,才能体会到中医的优势,寻找到本学科的内在规律,进一步学好中医;并且在内科临床碰到急危重症时,才能处变不惊,从容应对。

2 加强思想素质教育,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观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医内科学尤其是祖国医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数千年来随着中医学的发生、发展、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在当前医患矛盾较为突出社会背景下,医务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医生应更有爱心、仁心、责任心、奉献之心。中医内科研究生应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观,不为名利而动,培养“大医精诚”的思想境界,才能潜心学术,专于临床[1]。

3 培养熟练的临床诊疗、操作技能和临床思辨能力

在当前经济发展迅速,物质条件越发丰富的社会现状下,患者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及个人权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培养学生胆大、心细及娴熟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做腰穿、腹穿时,患者可能会有所顾忌,所以,操作前必须和患者交待清楚所有注意事项,同时要求医生的操作准确、熟练,才不容易出现医疗纠纷。其次,对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忽视。如面部的望诊,面色的红、白、黄色,面部有否青筋暴露,在何位置;舌苔厚薄、白、黄、腻、滑;要仔细观察,从中寻找临床诊断依据、疾病原因以指导临床诊疗。而临床思辨能力则是中医内科学研究生重点培养之处,中医内科诊病,必须四诊合参,辨证施治以达到用药准确,药到病除的效果。如患者咳痰量多,质地粘稠,苔白厚腻,本应是二陈汤之证,但大便却是干结的;又有患者外感高热,咽红充血,却又大便稀溏;这些都需要对临床所得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求得出最合理的诊疗方案。带教过程中,如不能在当时指导学生,也应在诊后向其讲明,并进行临床病例分析,以提高学生的临床辨证能力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能力,使中医内科研究生一踏上工作岗位就能胜任本职工作,与临床无缝接轨。

4 教会学生与患者、家属沟通

临床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经常遇到患者和家属对某些情况的不理解,而出现沟通障碍,有时学生会觉得很委屈,这时要指导学生如何去进行有效沟通,让学生去理解他们的心情,用最恰当的态度和语言与其交流。有些患者病史较长,需长时间用药,医生有必要反复进行解释和指导服药,我们在后期先让学生进行解释和指导,若不全面要及时予以补充,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又能让患者感受到我们对他的重视,同时也检验了学生对各种疾病的熟悉程度。带教时,导师还要言传身教,使学生学会尊重患者及家属,真正做到无论富贵贫贱“皆如至亲”。

5 培养中医内科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创新能力

既有临床能力,又有科研能力,并掌握学科前沿知识,使学生到了临床不仅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同时具有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潜质,经过若干年能在本学科载露头角,带领学科前进,这是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因此,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能力。①要培养了解学科动态、前沿信息的技巧,通过文献检索,参加各类学术活动等以提高他们对学术研究的兴趣;②培养学生从临床实践和学习中发现本学科的新问题、新方法,激发科研思维灵感,寻找新的科研课题;③在现有的科研工作中鼓励其独立完成科研工作,在科研实践中锻炼提高,最终形成自己新的科研设想和进一步研究的新思路,使之成为高层次的中医内科临床科研型人才[2]。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出能够将中医理论、诊疗技术和现代医学的理论、诊疗手段相结合的、从事创造性研究的人才,如此才能使祖国医学不断发展,才能惠及于民。其次,无论是研究生的理论授课还是临床教学,都要沿着一条主线来完成,即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教育质量、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促使祖国医学不断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问卷调查;建议;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2014年度山东中医药大学教学实践项目((2014)zz026);2009年度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SDYC09027)

[作者简介]何明月(1990—),女,山东邹平人,中医学硕士,常州市金壇区中医医院脑病科住院医师,主要从事急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纪孝伟(1970—),男,山东鱼台人,医学博士,山东中医药大学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急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4-0103-02[收稿日期]2019-11-19

“西医内科学进展”是中医学博士研究生的重要课程,但是由于课程内容涉及广泛,难免有同学觉得不易掌握;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做了这次问卷调查,以便深入了解学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广泛征求学生对“西医内科学进展”的感受与建议,并对获得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如下数据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本次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为修过“西医内科学进展”课程的43名博士研究生,2006级12名,2008级13名,2009级18名。对这三个年级的同学进行调查,以便更加深入的了解“西医内科学进展”对学生临床工作的帮助。此次问卷通知43个学生,要求写出自己对“西医内科学进展”主观感受、对临床工作的帮助以及对该学科授课的建议,收回41份问卷调查报告,同学们对该次问卷调查接受程度达95.35%,重视程度高。

二、结果

1.有38名同学对“西医内科学进展”的授课给予了高度评价,达92.68%。有的写到“老师们生动活泼的授课方式、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循序诱导、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都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有的学生说,各个任课老师授课内容深入浅出,既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也带领大家了解了西医内科各领域的最新前沿研究进展,受益匪浅;有的同学说,每一次上课,都让他们感觉不虚此行,老师们的精心备课、精彩演讲都让他们倍受感动;还有的同学说,西医内科学的教学形式新颖,所请授课人员多为综合医院临床专家、教授,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基本功娴熟,态度和蔼,令其受益匪浅,开阔了视野,并且学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一位中西医结合肝胆病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说,在学习本专业理论时,很容易陷入一种思维定式,而通过此次学习,接触其他专业,尤其是各位专家的精彩授课,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视野,可以将其他专业的学科研究思路借鉴过来,为本专业服务,所以,他认为这门课程是非常有意义的,对其启发极大。一位资深的中医临床学生说,在众多的专家讲课中,给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解读高血压指南的那一部分,接触到了很多高血压治疗方面临床经验和最新进展,比如: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降压治疗的必要性和长期性、高血压病最佳联合用药策略、如何提高血压治疗的依从性等知识,使他对高血压的治疗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更有利于对高血压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的同学说,此次授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聘请外院知名专家和教授进行授课,他们的教学紧密联系临床,探索医学前沿问题,通过本学期学习,使他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西医内科较差的现实,为今后狠抓西医基础从思想上得到了加强。一位从业多年的临床学生说,尤其是齐鲁医院的教授们用流利的普通话,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及精心准备的讲稿,深深吸引了他们,让他们深刻体会了医学的前沿知识,为他们临床工作打开了一扇窗。由此看来,学生对我们的授课还是比较肯定的,我们授课方式、教学内容、授课专家以及教授都普遍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值得我们继续发扬。

2.尽管同学们对我们的授课给予了高度评价,但也给予了我们一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19.51%的同学提出了内容不够新颖,希望老师多介绍一些现代医学前沿的内容,从而能够用最先进的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指导临床和科研。17.07%的同学提出,虽然老师讲得很棒,但是由于课时少的原因,致使内容不够丰富,让大家有意犹未尽之意,希望能够增加课时。17.07%提出,希望老师增设一些科研方面知识和技巧,启迪大家的科研思路。正如一位同学说,作为博士研究生,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课题设计和科研思路,希望老师在授课之余,多讲一些西医院校的科研设计。14.63%的同学提出,希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介绍一些临床的经验,并带领大家多开展实践课程,而非“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同学们的临床能力。12.20%的同学提出,希望老师能够课前通知学生讲课的方向及大致内容,方便学生课前预习。正如一位同学所说,术业有专攻,由于每次上课前不知道老师所讲内容,所以听起课来有些盲目,专业以外的内容听得有些吃力。如果能够提前得知讲课顺序,听课就会比较有目的性,课前还能进行充分的预习,从而提高听课效果。有极少数同学建议,可以扩展授课内容,增加国外先进、前沿医学,适当引进外文。也有极少数同学提出上课略显乏味,可以增设一些提高大家兴趣的内容,适当活跃课堂气氛。

第12篇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骨牵引疗法;动力髋螺钉;临床疗效;预后

随着我国进入老年社会,股骨粗隆间骨折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成逐年上升趋势[1]。由于老年患者自身多伴有多种内科基础疾病,因而部分老年患者西医治疗术后恢复较慢,因而并发症较多,故有研究者提出可以采用中西医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目前我院应用中西医治疗方案的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入住我科接受治疗的4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9例,女19例,平均年龄(69.8±7.6)岁,就诊时间为受伤后(7.3±4.4)h。患者按Evens骨折分类:1型5例、2型24例、3型10例、4型9例。合并有内科基础性疾病为:①2度以上心力衰竭7例,②高血压病30例,③2型糖尿病23例,④慢性支气管炎16例,⑤脑梗死8例。

1.2 分组 4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25例,予以动力髋螺钉(DHS)治疗;研究组,共23例,予以DHS疗法和术后中药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内科基础性疾病等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3 治疗方案

1.3.1 中医治疗 早期治疗原则主要为消肿止痛、行气活血,药用当归12g、乳香10g、川芎10g、赤芍12g、红花10g、枳壳10g、生地12g、桃仁10g、自然铜30g,牛膝12g、甘草6g、没药10g,每日1付,每付煎水服用3次。晚期治疗原则主要为强筋续骨为主,药用当归12g、川芎10g、白芍15g、枳壳12g、自然铜30g、熟地12g、补骨脂12g、丹参15g、骨碎补15g、木瓜15g、牛膝12g、鸡血藤15g、甘草6g,每日1付,每付煎水服用3次。

1.3.2 西医治疗 采用DHS手术方案,具体为:在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情况下,行髋外侧切口,在C臂下透视下监视复位及导针位置准确后测量其深度,根据导针刻度调整组合钻长度钻孔,攻丝后缓慢拧入DHS,固定后拧上尾加压螺丝钉帽,放置引流管,逐层关闭伤口。

1.4 临床疗效 分析两组患者的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褥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髋内翻、肢体短缩等并发症的各自例数,计算发病率并进行比较。比较两组的功能恢复情况,具体按照Harris评分标准,计算优良率。

1.5 预后指标 随访6月,比较析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的差异。

1.6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分析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褥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髋内翻、肢体短缩发生率明显减少,而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增加(P

2.2 预后指标分析 随访6月,研究组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患者预后指标分析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较为普遍的髋部骨折,发病率在老年人骨科中一直较高,骨折后患者必须长期卧床,从而多导致众多并发症,病死率很高,有文献报道可达近15%―20%左右[2]。由于老年患者多伴有众多内科基础性疾病,如:高血压病、心力衰竭、2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因而以往对于老年患者多采用手术治疗。然而临床研究发现,虽然西医手术治疗方案可以使部分患者恢复到愈合水平,但由于老年患者体质较差,骨折愈合时间长,因而常会因机体运动导致骨折断端的不稳固,给老年患者带来痛苦,并且愈合时间长也会出现众多的并发症,如:褥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髋内翻、肢体短缩等,同时手术治疗方案临床疗效的优良率也并不满意,因此有部分专家提出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给予中西医手术治疗。本研究为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成果,故回顾性分析我院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西医治疗的疗效及预后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从治疗的过程显示研究组患者的预后快、出院快,这给患者家庭及医院减轻负担。同时与对照组比较,在治疗中显示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如褥疮、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髋内翻、肢体短缩发生率明显增加,说明中西医治疗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急性指标效果显著。而功能恢复优良率指标主要反映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情况,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在为期6月的随访中,研究组患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明显减低。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及预后较优,故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