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8:54: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黄河的俗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九曲黄河十八湾
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黄河黄,长城长,英雄百战走四方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孤柏嘴着了河,驾部唐部忘往外挪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黄河清,圣人出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2.俗语:
天下黄河富宁夏
不到黄河心不死
圣人出,黄河清
跳进黄河洗不清
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3.民谣:
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
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4.信天游:
黄河船夫曲
冬天将至的夜,总是那么安详,街上的人群渐渐散去,冰冷的空气在身边肆意掠过,关于冬天的谚语你知道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冬天谚语,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描写冬天的谚语1、冬至阴天,来年春旱。
2、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
3、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
4、冬至黑,过年疏;
冬至疏,过年黑。
5、阴过冬至晴过年。
6、冬至有霜年有雪。
7、一年雨水看冬至。
8、冬至冷,春节暖;
冬至暖,春节冷。
9、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
10、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
11、冬至打霜来年旱。
12、冬至晴,明年阴雨多。
13、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
14、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
15、冬至有雪,九九有雪。
16、冬至头,冻死牛;
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尾,不要被。
17、冬至南风百日阴。
18、冬至头,天气暖;
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
19、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
20、冬至无雨一冬晴。
形容冬天的俗语谚语1、立冬不砍菜,就要受冻害。
2、冬无雨,把麦浇,湿冻冻不死,干冻冻死了。
3、立了冬,耧再摇,种一葫芦打两瓢。
4、立了冬,把地耕。
5、好地难得淤沙,碱地难得坷垃。
6、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软枣。
7、三耕六耙九锄田,一季庄稼抵一年。
8、立冬打软枣,萝卜一齐收。
9、立冬有风,立春有雨;
冬至有风,夏至有雨。
10、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
11、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
12、冬天要忙,土壤改良。
13、黄河水不可靠,平原也要水库造。
14、山地塌了堰,跑了粮一半。
15、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16、冬耕灭虫,夏耕灭荒。
17、干菜晒满筐,不怕年景荒。
18、冬季多挑一担土,夏天少担一份忧。
19、水土不出田,粮食吃不完。
20、麦子过冬壅遍灰,赛过冷天盖棉被。
21、冬天耕地好处多,除虫晒垡蓄雨雪。
22、立冬景象秋蝉叫一声,准备好过冬。
23、洼地修台田,不缺小米饭。
24、一成坷垃一成苗,十成坷垃保全苗。
25、今冬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
26、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
27、秋冬多耕地,来年多打粮。
28、挖地如挖粮,整地如修仓。
29、半截坷垃半截苗,无有坷垃不长毛。
30、一个坷垃四两油,留下坷垃有盼头。
31、勤上坡,时间挤,莫忘随时把肥积。
32、田要冬耕,羊要春生。
33、种麦到立冬,种一缸,打一瓮。
34、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
35、立冬无雨一冬晴。
36、种麦到立冬,来年收把种。
37、粮田棉田全冬耕,消灭害虫越冬蛹。
38、立冬节到,快把麦浇。
39、水土不下坡,粮食打得多。
40、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
冬天谚语句子大全1、立冬不砍菜,就要受冻害。
2、冬无雨,把麦浇,湿冻冻不死,干冻冻死了。
3、立了冬,耧再摇,种一葫芦打两瓢。
4、立了冬,把地耕。
5、好地难得淤沙,碱地难得坷垃。
6、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软枣。
7、三耕六耙九锄田,一季庄稼抵一年。
8、立冬打软枣,萝卜一齐收。
9、立冬有风,立春有雨;
冬至有风,夏至有雨。
10、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
11、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
12、冬天要忙,土壤改良。
13、黄河水不可靠,平原也要水库造。
14、山地塌了堰,跑了粮一半。
15、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16、冬耕灭虫,夏耕灭荒。
17、干菜晒满筐,不怕年景荒。
18、冬季多挑一担土,夏天少担一份忧。
19、水土不出田,粮食吃不完。
我想在电脑上看电视,可是没有声卡,也只能看着耳机望洋兴叹了。知道有哪些望洋兴叹的可以知道摘抄的好句子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望洋兴叹的造句,供大家参考。
一、望洋兴叹含义望洋兴叹(wàng yáng xīngtàn),汉语成语,意思是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出自《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二、望洋兴叹典故秋天按时到来,千百条河川都奔注入黄河,大水一直浩瀚地流去,遥望两岸洲渚崖石之间,辨不清牛马的外形。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欣然欣然自喜,以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今为渤海)。
他向东遥望,看不见水流的尽头。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己了。’这正是说我呀。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的浩瀚无穷,如果我不到你的面前,那是多么危险,我将会永远被有见识的人讥笑了。”
北海若说:“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知识浅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谈大道理,因为他被拘束于狭隘的教育。现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你的鄙陋,你才可以同我谈论大道理了。天下所有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百条川流都归注到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而不溢出;从尾闾流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流尽而又不空;无论春天或秋天,大海总没有变化;无论干旱水涝,大海永远没有感觉。这就是大海胜过江河水流之处,海水不能以容量来计算,但我从来没有以此自夸,我自以为形体同于天地,气魄受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象太山上的一块小石,一株小树,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会因此自大呢。请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内,不就象一小块石头浸在大湖里吗?整个国家在四海之内,不是象太仓中的一粒细米吗?世上的物类数以万计,人只是万物之一。九州之大,住了许多人,生长了许多谷物粮食,通行着许多舟船车马,人也只是其中之一。人与万物比较起来,不是象马身上的一根毛吗?古代三王五帝所要继承和争取的,讲仁义的儒者所担忧的,讲任劳的墨家所努力的,都是这些东西。可是伯夷却为了节义之名而辞让不受,仲尼为了显示多知博闻而讲个不停,这是他们在自我夸耀,不是像你刚才自夸其水之大一样吗?”
三、望洋兴叹造句1.望洋兴叹的人,永远达不到成功的彼岸。
2.文献学的范围很广博,有些人不免望洋兴叹,趑趄不前,这是很自然的事。
3.招工时,小胡不巧生病住院,他只能在病床上望洋兴叹。
4.他成绩很好,但家里没钱,别人上大学时他只能望洋兴叹。
5.他不懂古文,面对图书馆里满架的中国历史资料,只能望洋兴叹。
6.本想去听音乐会的,可票价却让我望洋兴叹。
7.他学习那么好,我能做的只有望洋兴叹。
8.眼前的高楼洋房、豪华轿车让普通百姓望洋兴叹。
9.班长年级第一的成绩令我望洋兴叹。
所谓想象,汉语词典中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是指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无论哪种解释都体现出想象创造性的特点。而这,我想亦是古往今来中外人士一直强调想象对于人类重要性的原因吧。不是有诗云: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此等形容想象其轻重足见一斑。我从教三年,有幸在第二年加入新课程的行列,对其中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显然是令人眼前一亮。如若真正实施于课堂这对开启学生的想象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导作用必定是毋庸质疑的。一旦这样无疑给原先由老师一堂讲下来的、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活力,使学生如沐春风,于是学生可以拥有一方想象的空间。
关键词:
想象,课文朗读,质疑解惑,综合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语文综合素养
一、在朗读课文时给学生一片想象的天空
有一段时间往往这样,以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来代替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有意识地流露给学生,似乎不是学生在学,而是自己。你看,就拿朗读为例,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或许在另外如自习课中得以弥补,但往往以齐读居多,虽书声琅琅,然个人思索时间有限)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不可否认,课文录音字正腔圆,无论是对发音还是对情感的把握上我们早已是望其项背。而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再配以适时的音乐,与课文录音相比简直是毫不逊色,若再加上些人为因素如现场演绎、自己的语文老师等,那效果想必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此以来,教师个人魅力确实展露无遗,但令人佩服之余,学生是否以我们的理解作为他们自己的理解,学生有没有自主去学呢?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认真读它几遍,有没有找出生字词,翻翻词语手册,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把握了吗?若没经过学生的思索,录音就播放了老师就范读了,那么我们无疑是越俎代庖,这与空中楼阁又有何异。学生想反正老师可以扫除雷达,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这样真的就够了吗?他们的理解能力又增强了多少呢?最多只是学到了一些表面而已,真正的实质却领悟甚少。针对这一情形,势必在课堂上将日益运用新课标所倡导的“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逐步地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发自于内心,才颇具感染力的。尤其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去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去诠释作品带给你的震撼…… 此时的朗读就鲜活地带上了你独一无二的色彩,或许有些偏颇,或是稚嫩,但它却有蓬勃的生命力,这何尝不是一种趣味?如在《土地的誓言》中,让学生细细地品味“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特别是“那奔腾的鹿群”、“红布似的高粱”几句,那修饰事物的形容词和短语,所体现出来的浓郁的东北浓郁的地域特色怎不令人深深陶醉?
二、在质疑解惑中给学生一方想象的空间
在备课的时候精心设计,往往考虑学生会提怎样的问题,于是就一一列举再逐一准备好,以防到时难以招架。用来贯穿课堂的几个问题,也是思索之后再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一旦引导成功那是心满意足,一堂课下来感觉良好,可学生思维开启了多少,主动探究意识又唤醒几何?于是乎出现这样的情形也不足为奇:学生明明回答的很正确,老师还是坚定地在黑板上写上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口头上虽大力赞扬,但实际上还是让学生以为自己回答正确与否不重要,反正老师会告诉标准答案,长此下去,还有谁敢想,敢质疑,敢解惑,还有谁来打破这沉闷的课堂气氛,而这岂不是语文老师的悲哀。韩愈说过“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孔子也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认真对待疑问且是正确的态度,敢于质疑更显其重要性;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这样的课堂学生肯定喜欢,谁又会否认不是留给学生一片想象的空间的功劳。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给学生一方想象的空间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中有一项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它是这套教材的一个亮点又是一个难点,与阅读课文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的一个项目,第一次被写入新课标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倡。”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新教材把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它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作为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将以往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并在学习过程中留给了学生一方想象的空间
综合性学习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就决定了它的学习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比如, 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前提下,又设计了若干层次的子课题,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探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以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为例,在“黄河,母亲河”这一母课题下,又按层次递进的分成这样几个子课题:
1.、复习《黄河颂》一课,查找有关在黄河流域的历代王朝建都的史实,黄河的发源、流域、长度。(搜集)
2、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包括黄河之源的传说、与黄河有关的神话故事、与黄河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搜集,讲故事)
3、黄河的俗语、谚语、成语和诗词(搜集,吟诵)
4、有关黄河的歌谣(搜集,配乐歌唱)
5、保护黄河(辩论赛)
6、综合写作(运用资料,发挥想象,写作)
很显然,这几个活动是以突出黄河的文化和倡导环保意识为中心内容的,学生们可以充分运用各种途径搜集到的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为己所用。这几个活动在组织形式上已给学生留出了想象的空间。学生在有选择的进行上述活动时,将在兴趣的吸引下,自行查找资料、自行设计汇报成果的形式,这样在各个环节中,学生根据主题搜集 、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团结协作的意识,以及他们在综合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不小的提高,学生的想象也有了一定的发挥,于是乎,展示活动成果时,小品、辩论会、知识竞赛等等,内容多样,形式活泼。学生设计,学生主持,学生展示,教师退居幕后指导,逐渐体现出有利于发挥学生想象思维的趋势了。综合性学习又给学生的想象开辟了一方乐土!
从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文化传统等方面分析了英语习语与汉语成语的产生和发展,并根据喻义和喻体的关系研究了二者的特征,得出:在英汉语言文学阅读语翻译中,要结合不同国家、民族的生活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语境来研究。
英语和汉语都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汉语中,成语、习语、谚语以其精炼、优美、生动而富有表现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样,在英语中,也有许多广为流传的较为固定的、富有涵义的语句,俗称习语或谚语,即idiom。汉语的成语与英语的idiom虽然不是完全对应,但是二者都具有形式上的稳定性和意义上的整体性,都是其语言的精髓,大大提高了其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一、英语idiom与汉语成语的形成与发展因素分析
语言的形成与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同时还要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词汇是受外部因素影响最大的部分,其中成语习语最能反映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特征对英语idiom和汉语成语的不同影响。
1.自然环境、经济生活的差异与成语习语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有着显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由此发展的不同的经济生活。
在地理位置方面,我国的文明发祥地在黄河流域,因此许多成语都与黄河或江河有关,比如:一帆风顺、过河拆桥、逆流而上、隔岸观火、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等等。在气候上,我国地域宽广、气候多样,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以及中原气候差异较大,这种情况在成语中也有很好地体现,如:风云变幻、风和日丽、天寒地冻、阴雨绵绵、风驰电掣、大雪冰封、云清风淡等等。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汉语成语中很多是与土地和农业相关的,如:斩草除根、披荆斩棘、席地而坐、瓜熟蒂落、瑞雪兆丰年、良莠不齐、风马牛不相及,鸡飞狗跳、水到渠成等等。
英国诗歌岛国,四面环水,也就有了许多与海洋、捕鱼、航海相关的idioms,如: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the net.英语的idiom中经常会用fish来比喻事物,相对于鱼来说,中国更常见的和吃的是蔬菜,因此汉语有一个俗语叫“捡到框里都是菜”与之相对应。与与航海相关的idiom还有“be in the same boat”(处于同样的境地),“to take the wind of one’s sails”(阻止某人事业的发展),“to get one’s sea legs”(习惯海上生活)等等。
中国东部虽然也临海,但是文明发源于中原地区,离海洋较远,因此汉语中的“海”多让人觉得遥远和神秘,如:大海捞针、沧海桑田、海市蜃楼、天涯海角、海阔天空等。
与我国多样化的气候相比较,英国气候较为单一,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夏温差不大,全年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常年多雨,晴天较少,所以英语中有“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晒草要趁太阳好)表示做事要抓住时机。英国盛产蘑菇,因而英国人长用like mushroom来形容一种事物大量生产或迅速发展。与之对应的是,中国南方盛产竹子,汉语成语中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快速发展。
2.民族的历史文化差异与成语习语
英汉民族都有各自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诞生过很多灿若群星的伟大作家,创造出彪炳史册的文学巨著,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典故、神话、寓言故事和历史人物传记。这些历史文化素材反映到成语中,给语言染上了浓重的民族文化色彩。
汉语中有许多描写古代战争的成语,如与秦赵相争的有“价值连城”、“怒发冲冠”、“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和楚汉争霸有关的“取而代之”、“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约法三章”等。与历史人物和事件相关的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班超“投笔从戎”,《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说曹操曹操到”、“身在曹营心在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都浓缩了特定的历史事件,寓意深刻。
英语中也有很多反映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习语。例如: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相传古罗马凯撒等将出征时,常烧毁船只,士兵无任何退路,只能勇往直前,背水一战。Hang by a thread/fair(千钧一发、危在旦夕)。这个比喻来自达摩克里斯的剑,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叙拉古国王戴奥尼夏请他的廷臣达摩克里斯赴宴,要他坐在以一根头发丝悬挂的剑下,以示君王处在危难之中。另外还有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这样的成语。
汉语中有好多来自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中的成语。“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八仙过海”等是来自神话传说;“愚公移山”、“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叶公好龙”、“郑人买履”、“塞翁失马”等都是出自寓言故事。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是来自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传说,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点),the apple of discord(祸根、争端)。也一些来自伊索寓言,如cry wolf(发假警报),fly on the wheel(狂妄自大的人),Hobson’s choice(无选择余地),the touch of Midas(点金术)等等。
二、英语idiom与汉语成语的特征比较
1.成语中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
第一,喻义和喻体都相同。虽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心理,但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都有一些共识,因此,人们对比喻的认知心理基本相同。在英汉成语中有很多比喻的喻义和喻体都相同。如as light as feather(轻如鸿毛),new wine in old bottle(旧瓶装新酒),walls has ears(隔墙有耳),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英汉语境中是喻义和喻体是对应的。
第二,喻义相同,喻体不同。人类文化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各民族文化又有鲜明的个性。英汉成语中有些喻义相同,但是喻体不同,而这只存在部分对应关系。如: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杀鸡取卵),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no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浪)。
第三,喻义和喻体都不同。由于民族生活习惯差异、思维特征差异而引起民族语言的差异。英汉成语中,有些成语的喻义和喻体之间完全不对应。这种形似而已不似的成语在翻译时根本不能互译,意思相差甚远。如:black sheep就不能译为“黑羊”,而是“害群之马”的意思;to call somebody names不是“叫某人的名字”,而是“谩骂某人”;to pull one’s leg不是“拉后退”,应译成“取笑某人”。
2.成语内部形式与结构的相比
汉语成语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语音的双声、叠韵,文字简洁明快,多以四字构成;英语习语的语言特色则利用发音的和谐,文字简练,朗朗上口,以利于记忆。主要有以下形式: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创造出融洽、民主、恬静、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双方尽快进入智慧交流的状态,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做学生的忠实听众,倾听他们的心声,时常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主动靠近他们,聊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加入他们的行列与之一起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俗话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只有喜欢你,才会认真听你的课。从我的教学实际不难看出,学生哪一门功课好,往往就是从喜欢这个老师开始的,学会让学生喜欢你,与之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是老师要有无私的爱。让我们的手在责斥时变得轻纤,在时更加温柔,关心爱护每一位同学,真诚的和他们交朋友。记得教学时,我们班里有一名从外地转来的学生,刚到这个班时,他对一切感到是那么的陌生,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显得畏手畏脚的,特别是对老师更是敬而远之,听课时总是心不在焉。于是,我找到了他,聊他的家乡,他的朋友,他的兴趣等,从他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与他谈心,并不时地鼓励他,推倒了他心灵上的围墙,使他很快进入了状态,听课效果也随之渐入佳境,并能主动地去回答老师的提问,学习成绩很快就进入了班级前列。
教师更要重视对个人魅力的铸造。博学多才的教师能从灵魂上征服学生,让他们接纳。从知识上,教师必须要“凌驾”于学生之上,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学识是渊博的,是自己所不能企及的。在师生课堂教学和交流的过程中,这种落差是始终存在的,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我特别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积极阅读古今书籍,不断尝试练笔,本着“与学生一起学习” 的思想,力求达到教学相长。
二、精心备课和精于设计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前提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要以最少的时间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一方面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去钻研教材,一方面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知识的实际情况。从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入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只要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就是好方法。例如,我在准备《社戏》一课的教案时,设计了这样的思路: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那夜”的豆其实不过是普通的罗汉豆;“那夜”的戏也并不精彩,作者为何在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深入探究。通过点拨,让学生阅读有关词句、文段,点导结合,使学生悟出:作者怀念少年时代的生活,眷恋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情谊,向往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快乐,而这便是小说的主旨所在,备课时注重细节和关键性语句的把握,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只有充分阅读教材,吃透文本,才能走进作者的思想,以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来理解文章,对文章的重难点把握才能准确。对主题的理解才能够上升一个层次。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会有的放矢,让学生少走弯路。如《台阶》一文,要教好这一课,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把握父亲形象,读懂父亲对尊严的追求,对农村生产力落后的现状给予思考。教师应该紧扣这一重点进行教学设计,那么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父亲形象,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
语文是一个贴近生活,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的学科,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体验、创造。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如《绿》一文,在学习文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章中的比喻句构成的相似点是什么?你还能把一潭绿色比喻成什么?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挥想象,勇于表达,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激烈的讨论,不但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比喻这种修辞的认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综合性学习这个板块,更是一项很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实践活动,可以充分锻炼他们搜集提炼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切切实实提高学生能力的内容,让学生受益终生。在七年级《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让学生课下搜集关于马的成语、歇后语、俗语等,让他们尝试着讲关于马的小故事,编演关于马的小品,结果学生在这节课上收获很大:积累了很多生活中有意思的俗语,如“马脖子上挂铃铛——叮当响”“ 猴子骑马——一跃而上”等;从深层次理解并掌握了成语“指鹿为马”,因为他们很好地将这个成语转化成了小品,更为可喜的是学生还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创编了新版的“指鹿为马”,让赵高栽了一个大跟头。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所以我们不但要重视综合性学习这个新鲜事物,并且可以不局限于书本,而是适当地增设一些内容,让学生以各种形式展现,如请学生编一场“孔乙己与范进相见时的戏”,制作放大以后的“核舟”,展开关于《黄河颂》的演讲比赛等,这些活动都能在一定限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语文的学习由课上延伸到生活实际当中。
清明源流 三节合一
清明本为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之后。《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如《岁时百问》所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每逢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草木萌茂,桃红柳绿,天朗气清,万物勃发。此时,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等农谚,足见清明节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这个标志物候变化、敦促春耕的节气,之所以会变成以祭奠祖先为中心的综合性节日,首先要从古代非常有名的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节日时间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讲究,一般是从清明的前一或两天开始,持续3天,期间禁火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它源于介子推的传说:在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只得流亡于国外。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只有几个忠心耿耿的臣子,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就是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
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正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经人提醒之后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但当时介子推因看不惯众臣的争功邀赏,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隐居。晋文公多次派人上绵山搜索,都没能找到。后来他听从他人计策放火烧山,只留下一条路,想让介子推自己走出来。谁料大火接连烧了三天三夜,仍没见介子推出来。大火熄灭后,人们上山一看,才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亲,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被烧死了。晋文公悲痛不已,在厚葬介子推之后,他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并把介子推蒙难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此日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以示纪念。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介子推。行至坟前,只见那棵介子推死前抱着的老柳树竟然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仿佛看到了介子推。他敬重地走到跟前,掐枝条编圈戴在头上并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清明柳”。
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由于清明与寒食节日子接近,二者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就逐渐合二为一了,寒食节变成了清明节的别称,禁火和扫墓的寒食节习俗,也被融合进了清明节。
上巳节
清明节还融合了上巳节的一些习俗。上巳,系指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因此上巳节俗称“三月三”。 上巳节在春秋时代已经开始盛行,习俗活动繁多,其中一种是“修褉”,即人们为了去掉不祥、祈祷幸福而到水边沐浴、采兰、踏青嬉游。
后世文人饮酒赋诗的集会,也称为修禊。书法家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就是记录东晋永和九年上巳节时,文人墨客欢聚兰亭,曲水流觞的情景。明代文徵明还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著名的《兰亭修褉图》。由于时间上的相近,上巳节的踏青饮宴与清明扫墓后的春游娱乐逐渐合而为一。
扫墓祭祖 慎终追远
祭奠祖先、敬贤感恩是清明节的核心礼俗。祭祀扫墓的习俗起源很早,自秦汉相沿承袭,历两千年而不衰,成为清明节不可缺少的礼俗活动。正如民谣所言:“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
在唐代,为了使百官士庶都有充分时间致祭祖先坟墓,官员们在每年清明期间都会有四到七天的假期。因此,在唐后期,出仕外地的官员在清明期间返回家乡拜扫亲人坟墓已相沿成风,清明扫墓这一习俗民间也得到了普及。
自古以来,清明祭祀扫墓往往倾家出动,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庶民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时至今日,清明祭祖扫墓仍是全体华夏儿女一年中的重大事宜。每年清明时节,各家各户都上坟祭扫。祭扫时要修理茔墓、铲除杂草、培加新土、祭献食物、焚烧纸钱。许多地方清明扫墓后除要插柳外,还要在坟旁栽松柏等常青树,这是人们对生的渴望,既希望死者永生,又祈望生者长寿。
《论语》中,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要慎重地为死者办理丧事,虔诚地追念先贤。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去做去思考,激励自己效法先古圣贤,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清明扫墓这一习俗的背后,其实正是承载着人们这种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道德情怀,更与祖先崇拜忠孝文化传统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在祭奠与追思中,渗透出中国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更孕育着我们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这正是清明节扫墓祭祖的文化精髓。
插柳戴柳 辟邪寄情
民间有俗语“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足见柳树与清明的不解之缘。关于清明插柳戴柳的功用,解释则众说纷纭。其一是纪念介子推。传说中,介子推抱柳树而死,第二年柳树复活了,晋文公将柳树看做了介子推的化身,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表达对介子推的纪念。
其二是避疾疫。早在唐代,人们便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古人的这个习俗其实不无道理。阿司匹林是我们熟悉的一种解热镇痛药,它的发明正是源于柳树。我国传统医学还认为,柳树入药,一身是宝:柳枝是接骨妙药,柳根能祛风利湿、消肿止痛,柳皮能除痰明目、清热祛风,柳叶有清热解毒之功,柳絮做枕芯则能镇静安神。
其三是避鬼邪。我国以清明节、七月半和十月朔为冥三节,其间百鬼出没,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称之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节是鬼节,又正值柳条发芽,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古人对柳树强大生命力的崇拜。俗语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生命力强,成活率高,正可作为人类生命的潜意识投射物。因此,人们在清明这个万物复苏、草木萌动的时节,选择最富有生命力的柳枝,或插或戴,希望能感染其顽强的生命力。诸种说法虽然不同,但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演变,清明柳承载了越来越多的文化蕴含,人们借柳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
踏青郊游 寻春健身
我国清明踏青的习俗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在当时,每逢上巳节,人们便会相互结伴,带着春食、春酒,到郊外的溪水之畔“曲水流觞”,嬉戏为乐。到了唐代,清明踏青的活动更为盛行。由于古代礼教森严,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而只有在清明这个难得的时节,她们才能盛服结伴出游,尽情的嬉戏赏春,因此民间有句俗语“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
在宋代,清明踏青出游愈加盛行,达到了顶峰时期。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清明时节东京(今河南开封)人竞相出城,“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生动描绘了当时人们踏青游玩的盛况。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首段部分也展现出汴京郊野的春光里,人们扫墓踏青而归的生动画面。
清明寒食 百草入馔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人民在寒食期间便不生火做饭,只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即寒食之具,也称“寒具”。寒具在历代的叫法不尽相同,有“细环饼”、“捻头”、“环饼”、“粔粧”等。在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寒具的做法:“环饼一名寒具,以水搜,入牛羊脂和作之,入口即碎。”宋代林洪《山加清供》也有:“寒具,捻头也。以糯粉和面,麻油煎成,以糖食之。可留月余,宜禁烟用。”从文献来看,这是一类将面粉、糯米粉和油加以揉搓扭曲成环状细条的油炸食品,类似我们今天的馓子、油条、麻花这些食品的祖先。
为什么古人在清明禁火期间要吃寒具呢?在清明期间,古人不动烟火,因此只能吃冷食冷饭,清明时节天气尚存寒意,吃冷饭对肠胃实在是一种负担,远不如耐储存、高热量的油炸食品对身体有好处。此外,寒具在中药巨著《本草纲目》中也有一席之地,李时珍认为它具有“利大小便,润肠,温中益气”的功效,因此,寒具在清明禁烟的时代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
在隋唐时期盛行全国的一个清明食俗就是吃画卵。人们在清明头一夜,把鸡鸭卵煎熟,染成蓝黄杂色,在卵壳上加以雕镂成画,作为冷食礼品相互赠送。唐代的人们还会在寒食节前制作很多“甜饧”,类似于今天的麦芽糖,来就着冷粥喝。李商隐的“粥香饧白杏花天”描写的就是当时寒食的情景。
到了宋代,清明时节除了街市上所卖的稠饧、麦糕、乳酪等现成的食品之外,富人家还会在在清明节前用面粉和枣泥制成形似燕子的点心,称为“枣锢飞燕”,据说是从前用来祭拜介子推的祭品,因此又叫“子推燕”。明朝人还会有意将一部分的枣锢飞燕留到立夏,用油煎给家中的孩童吃,据说吃了以後,可以不蛀夏(蛀夏,即人到夏季,精神倦怠、胃纳不佳)。
清代的清明食俗已不局限于寒食,热食也开始成为应节食物,如清代赵筠《吴门竹枝词》中描绘的:“相传百五禁厨烟,红藕青团各祭先。熟食安能通气臭,家家烧笋又烹鲜”,说明当时热食已经出现在清明节的食俗中。
如今,清明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已淡化,人们虽然仍喜欢吃清明饼之类的食品,但更多的是热食,且注重营养。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青团子是在糯米粉中加入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制成的,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甜而不腻。
浙江人清明节有吃艾饺的风俗,认为清明食艾饺能避邪驱毒。此饺采用鲜嫩艾叶和米粉和匀做皮,以白糖芝麻馅做馅,蒸制而成,其色泽翠绿,味道清香而略带苦味,食之别有风味。
宁波一带的人清明节喜欢吃用面粉、马头兰等野菜和青草制成的蒿饼,此饼翠绿清香,且富营养。温州爱吃的清明果,是采用田野的棉菜同糯米粉捣和,馅以鲜肉、冬笋制成。棉菜即鼠曲菜,又叫清明菜,味微甘而清香,全草入药,有祛痰止咳之效。
此外,黄河、淮河流域清明节还沿袭着吃“子推燕”的习俗,并将其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闽东地区无论城乡,在清明节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因在当地语言中,“芥”与“轿”同音,寓意先人坐轿归去,免受乍暖还寒之苦。而且在这段时间里,在当地还可以吃到一种富有闽东特色的食品,那就是将春菊和金樱子花拌到磨好的米浆里,烙熟为时令小吃,颇具乡野风味。
潮汕一带清明时节则喜食蒸朴籽粿,朴籽树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植物,清明时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人们采此树叶,和米舂捣成粉,陶模蒸制成朴籽粿。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此外,清明时节,苏杭一带还食红藕,北方一些地方吃香椿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等食品。
农历五月十五的清晨,草原的
>> 鄂托克旗优化投资环境情况调查 内蒙古鄂托克旗探明我国特大型石膏矿床 内蒙古鄂托克旗紫花苜蓿气候资源分析 浅谈鄂托克旗蒙西工业园区道路工程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鄂托克旗点、线、面结合建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管理体系8则 鄂托克旗点、线、面结合,建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科学管理体系 留住川北农耕生活的文化背影 青州旗城:一个王朝的背影 崛起的鄂托克前旗 老字号:留住渐行渐远的背影 奋进崛起的鄂托克前旗 鄂托克前旗的科学发展之路 鄂托克赛尔水库大坝的安全运行管理 成吉思汗的野心 成吉思汗的草原 气候:成吉思汗的崛起 成吉思汗的云南遗 成吉思汗的那达慕 《成吉思汗》帝国的远征 剪旗的学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鄂托克旗 留住成吉思汗的背影 鄂托克旗 留住成吉思汗的背影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巴图·吉日嘎拉 仁钦道尔吉")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达尔扈特人传袭八百年的祭祀
农历五月十五的清晨,草原的天很早就亮了,但此刻太阳还未升起。拖雷伊金祭祀宫所在的草场绿意几无,放眼是一望无际的灰黄色,只有祭祀宫两顶洁白的穹顶格外醒目。祭祀宫外,着盛装的达尔扈特人陆续赶来,小孩子在祭祀宫周围站着,好奇地打量他们将来也要参与的神秘。
三只全羊祭已经备好,宫帐内拖雷伊金神位披上了白色哈达,他暗金色的宝剑、浅褐色的火镰、朱红色的蟒头板等在光亮处静静地摆放着。献全羊席的大盘被抬出来,敬酒的金色连座酒杯、盛马奶的祭祀桶、圣灯盏等一一准备就绪,这些器皿沿袭了元代宫廷宴会器皿的模样,连司祭达尔扈特的职位称谓,也都以蒙古汗国和元代朝廷大臣的职官名称来命名。一切仿佛为拖雷伊金生活的时代打造背景,一个回头就回到了汗国和元代。
我们被外人称作达尔扈特人,但实际我们不是特殊的民族,而只是肩负特殊使命的人。拖雷伊金是成吉思汗的幼子,忽必烈的父亲,为大蒙古国立下汗马功劳,是我们的圣人。在他逝世后,我们的祖先——成吉思汗九杰后裔鄂尔鲁特氏达尔扈特人世世代代守护和祭祀拖雷遗物。祭祀传到今天,已经有八百余年历史。
今天正是夏季淖尔大祭的日子,其他的季祭分别是农历三月二十一“查干苏鲁克祭”、九月十二的“断奶祭”和十月初三的“达斯玛祭”。拖雷伊金的祭祀种类繁多,有日祭、月祭、季祭、年祭、嘎日利祭、圣火祭等,常让外人眼花缭乱,但我们从学习祭祀起就要一一铭记在心。一年365天祭祀宫内香火不断,圣灯长明。
眼前这座祭祀宫是在2002年重建的。自拖雷逝世,他的祭祀宫因各种原因一直在移动。经过八百年时光,祭祀宫与它最初的所在地——怯绿连河源头已相隔甚远。因为游牧,我们的祖辈常带着祭祀宫迁移,走到哪儿就祭祀到哪儿。为追思拖雷伊金,大家皆从拖雷敖包下拿一块石头随祭祀宫迁徙。这些石头已经在达尔扈特人手上传承了七百余年,如今它们静静躺在祭祀宫的敖包边,毫不起眼,却承载了信念的永恒。
人陆陆续续地多起来。除了达尔扈特人,还有周围的牧民。他们有的骑摩托来,有的骑马来。他们熟悉祭祀的日子,今天的祭祀结束后还要一起赛马和摔跤。负责主祭的是黄金家族的族人,他们是拖雷、忽必烈的后裔——旗扎萨克和台吉们。巴达玛道尔吉是年龄最长的“雅木特”(负责主持祭祀的人),他穿一身金色镶边的棕色蒙古袍,头戴黑色软毡帽,花白胡须,清瘦但精神矍铄。三只全羊祭品放在供桌上后,他准备主持祭祀。 拖雷的重要遗物——火镰。每年的大祭,参加祭祀的达尔扈特人都要接受它的“火星洗礼”,以此消灾辟邪。 《圣旨六十份雅门份子祝词》手抄影印本,该手抄本是1987 年扎·玛克斯尔扎布先生在喂马棚中找到的,“”间有关成吉思汗祭祀与拖雷祭祀的许多文书都遭到毁坏,“”结束后这些东西无人理会,被吊在马棚的大梁上。
火撑子里燃起柏叶,跳动的火焰旁,吹起的螺号声沧桑辽远。大家盘坐在祭祀宫外的灰黄土地上,巴达玛道尔吉带领大家诵“伊金桑”、“苏勒德桑”,古老的颂词本在他手里一页页翻过,大家跟着他喃喃诵读;随后是三次祈祷仪式:捧哈达祈祷、捧酥油灯祈祷、捧全羊供祈祷;祈祷毕开始祭灶(火撑子),因火撑是火神所在地,是家族兴旺的象征,按蒙古族习惯法,家族圣火由幼子继承,当年的拖雷就继承了成吉思汗家族的圣火。现在全羊供的羊尾被分割成许多小方块,献祭人员和司祭人员各捧一块,主司祭人诵起“金帐祭文”,诵毕人们将手中的羊尾块放入火撑中焚烧;祖先享用了羊肉后就该享用美酒:金色连座双杯中淌出白酒,献祭人将酒捧在胸前,步入祭祀宫内跪下,司祭人员则接过双杯,把酒倒入祭台上的金质高脚杯中。这期间音乐不停,庄重的敲蟒头板的声音响起,一人唱起天语歌,唱十二首歌,献十二次酒。
天语歌是几乎不能听懂的歌,达尔扈特人用它和祖先沟通。所有人静静聆听,那歌声神秘、肃穆,环绕在祭祀宫外,有力而敬诚,最后像风一样飞过草原。
庄严肃穆的歌声落下后,每个参与祭祀的人都要到供桌前接受圣火的洗礼。我十岁开始学习祭祀知识,现在还记得第一次参加圣火洗礼的紧张之情。我们都跪在拖雷神位前,双手合十,头低着,等待主祭人施礼。我低垂着头,在余光中看着巴达玛道尔吉回身从拖雷遗物神位中取下火镰。
巴达玛道尔吉后来在“”期间用生命保护下火镰,但幼时的我还不知道它的意义,只是对要在头上响起的火星感到紧张。他到身边了,我赶紧低下头,听见火镰和燧石在头上“噌噌”地打出火星,就此驱邪消灾。祭祀最后的是抢祭品——参加祭祀的人们涌向祭祀宫外堆满祭品的地毯,争着分享拜谒过祖先的祭品。阳光暖洋洋地照着每个达尔扈特人,它也曾照耀我们的祖祖辈辈。
淖尔祭结束后,日子又恢复平静。第二天,该值班的达尔扈特人依然要在祭祀宫守护。一早一晚,祭祀宫前的禄马风旗祭台柏叶燃烧,飘散出淡淡清香;诵“伊金桑”与吹螺号的声音响起,值班的达尔扈特人向天洒奶祭。到每月的初三日,前来交接的达尔扈特人从家中带来全羊供,举行月祭。逢到下一次季祭,祭祀又将盛大举行。到新年正月初一,代表旗扎萨克前来主祭的台吉会在除夕日到拖雷伊金祭祀宫守岁,初一日举行祭天仪式。此外还有两项特殊祭祀:圣火祭与嘎日利祭。就这样,祭祀走完完整的一年,然后又年复一年地传下去。 阿尔寨石窟
造物主在这里埋藏宝藏
1981年的一个秋天,我和老爷子骑毛驴在草原上穿行。草原广袤无声,只有我们的毛驴一颠一颠地踢踏大地。没有毛毡的驴子让我坐立难安,但没有它,前面的漫漫长路不知何时才能走完。这是我第一次去找阿尔寨石窟,此前有专家告诉我石窟里藏有许多世人未见的壁画,但究竟是什么样的壁画?绘于何时?何人所绘?好奇心让我希冀毛驴能走得快一点。
这是我们从村民家租来的毛驴,一人五毛钱,可以走一个来回。前一天我们骑的是自行车,但迫于崎岖不平的土路,我们把坐骑改换成毛驴。就这样颠簸了百公里,第三天到鄂尔多斯高原与黄河河套地带交接处,阿尔寨山平坦的峰顶终于映入眼帘。穿过一片荒凉的草原,石窟在暮色下投下一片暗影,显得越发神秘。这是我第一眼望见石窟,心中激动,又有些胆怯。踩着凹凸不平的小土包往前,但脚下之景让人脊背发凉——时值十月,蛇爬出石窟准备冬眠,阴郁的天空下石窟荒凉伫立,脚下一条条细长爬行的蛇让气氛紧张到极致。我硬着头皮慢慢爬上石窟,黑洞洞的恐惧感再次袭来,借着手电筒的一点光亮,这个神秘的世界向我们打开了。
绘有各式佛像的壁画环绕石窟,而佛像形态各异,或站或坐,衣着飘逸。壁画多以绿、黑、白、红等色组成,色彩非常漂亮。后来我们知道壁画是先用掺麦秸的黏土将洞窟壁面抹平,然后用白垩粉涂白,再施以彩绘。彩绘用的颜料为矿物质,经久不褪色。石窟内不仅有壁画,还曾有佛塑像,残留的佛龛是它们曾在此伫立的证据。穹顶正中有方形莲花藻井,面积约0.5平方米,为典型的西夏风格。
在手电筒的光亮中,我遁入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世界。偌大漆黑的壁画就像舞台,随着手电光的移动照耀,一幅幅亮起,沉静地演绎着过往岁月。
1983年我再次去石窟探访。这一次的主要任务是“数数”——数清楚有石窟多少眼、壁画多少幅,逐一盘点先人留下的宝贵遗产。
到访时是天光大亮的中午,这次我才看清了阿尔寨石窟的外貌。在这个高约80米、东西长约300米的平顶桌形山的四壁上,散布的大大小小的石窟大致有三层。在第10窟和第28窟内的方形佛塔透露出石窟“生辰”——窟内中雕方形塔柱,后壁开凿佛龛,这种形制与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相同,结合其他资料,我们将石窟开凿时期定位在北魏中晚期。
站在石窟外,一个个凿得方正的洞口因阳光照不进而黑洞洞的,像通往奇异世界的入口。
从外到内,我们统计出关于石窟的一组数字:阿尔寨山共计有65座石窟,其中较完整的43座、塌陷或风沙掩埋大部的18座,开凿半途停工的4座。在石窟间的岩壁上,有浮雕覆钵式塔24座,阁楼式塔一座。石窟内佛塑像不存,遗存壁画近千幅。这些壁画呈现了一段段鲜活的历史,它们在讲故事,而它们本身也是故事。 阿尔寨石窟里留存有珍贵的回鹘蒙古文、梵文及藏文榜题,内容大体是关于佛教的赞美词。 成吉思汗的故事
三条遗嘱定天下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已是64岁的老人。这一年秋冬之际,成吉思汗偕夫人率大军在今鄂托克旗与西夏军队隔黄河对峙。军旅之中,成吉思汗在阿尔巴斯山围猎野马,坠马受伤,在阿尔寨石窟养伤。除了养伤,成吉思汗也在这里与大臣商议军事大计。攻克西夏后,成吉思汗病倒,病重期间,他招次子窝阔台与四子拖雷交付遗嘱——立窝阔台为大汗,齐心抗敌;取道南宋,共同灭金;秘不发丧。三条遗嘱奠定下大蒙古国的日后发展。
成吉思汗戎马一生,最后的军旅生活在阿尔寨石窟度过,石窟内也相应绘有“成吉思汗及其家庭成员受祭图”,场面浩大,人物最多,可见其备受尊崇。 八思巴讲学图,绘于31号窟西壁,画面中听讲的有梵人、藏人、蒙古人及其他地区的众多僧人,可见八思巴为“帝师”尊崇的地位。 阿尔寨石窟的岩壁外部雕有覆钵式佛塔24座,高度在1.5米到1.8米之间。这座佛塔腹部雕刻的是密宗黑教的驱魔标志,为首次发现,是判定其为西夏时期的断代标志之一。 石窟内的方形莲花藻井体现的是典型的西夏风格。
成吉思汗逝世后,阿尔寨石窟旁矗立起一个土堆的敖包。蒙古族不祭肉身祭灵魂,那里正是祭祀成吉思汗灵魂的地方。 八思巴与忽必烈的故事
全民尊崇八思巴
1253年忽必烈奉命进军云南,在返回途中,他与八思巴相遇。忽必烈在军帐中向他询问历史的诸多问题,八思巴对答如流。后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让其统领全国佛教事务、管理藏区。八思巴还为大汗、贤贵们宣讲佛法,授灌顶之礼。1271年,八思巴37岁,他向大汗辞别回。大汗预感其寿命不古,此别即是永别,故亲自护送他到河套。
八思巴逝世后,忽必烈向全国发出吊唁布告,为他建立灵塔。世祖之后的诸皇表达了怀念八思巴的心情。石窟中也留下了许多八思巴的画像。
据记载,1258年八思巴受大汗之命与中原的十七名道士辩论《老子花胡经》的真伪。这场大辩论以八思巴获胜告终,而这场辩论就呈现在第31号窟西壁第二组第三幅画中。
在31号窟窟门右侧的财宝天王像下,有二十多人接受一位高僧授戒之图。正中间讲经的僧人可能就是八思巴。僧人右侧听经的威武端庄者大概是忽必烈,忽必烈旁梳两束辫的女性应该是忽必烈夫人。这一情景与《八思巴传》中记载的忽必烈和夫人及其家族25人接受萨迦灌顶之说相吻合。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打造;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392-01
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做到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自如,课堂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应做到以下几点:
1.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创造出融洽、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双方尽快进入智慧交流的状态,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做学生的忠实听众,倾听他们的心声,时常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主动靠近他们,聊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加入他们的行列与之一起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对他们少一些惩罚,多一些宽容。俗话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只有喜欢你,才会认真听你的课。从我们的教学实际不难看出,学生哪一门功课好,往往就是从喜欢这个老师开始的,学会让学生喜欢你,与之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是老师要有无私的爱。让我们的手在责斥时变得轻纤,在时更加温柔,关心爱护每一位同学,真诚地和他们交朋友。班里有一名从外地转来的学生,刚到这个班时,他对一切感到是那么的陌生,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显得畏手畏脚的,特别是对老师更是敬而远之,听课时总是心不在焉。于是,找到了他,聊他的家乡,他的朋友,他的兴趣等,从他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与他谈心,并不时地鼓励他,推倒了他心灵上的围墙,使他很快进入了状态,听课效果也随之渐入佳境,并能主动地去回答老师的提问,学习成绩很快就进入了班级前列。
教师更要重视对个人魅力的铸造。博学多才的教师能从灵魂上征服学生,让他们接纳。从知识上,教师必须要"凌驾"于学生之上,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学识是渊博的,是自己所不能企及的。在师生课堂教学和交流的过程中,这种落差是始终存在的,而且这种落差的广度、深度越大,对于课堂教学就越有利,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更新就会越有成效,特别是语文教师,丰厚渊博的知识储备更是尤为重要,所以在平时的生活别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积极阅读古今书籍,不断尝试练笔,本着"与学生一起学习"的思想,力求达到教学相长。
2.精心备课和精于设计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要以最少的时间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一方面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去钻研教材;一方面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知识的实际情况。从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入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只要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就是好方法。例如,笔者在准备《社戏》一课的教案时,设计了这样的思路: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那夜"的豆其实不过是普通的罗汉豆;"那夜"的戏也并不精彩,作者为何在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深入探究。通过点拨,让学生阅读有关词句、文段,点导结合,使学生悟出:作者怀念少年时代的生活,眷恋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情谊,向往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快乐,而这便是小说的主旨所在,备课时注重细节和关键性语句的把握,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只有充分阅读教材,吃透文本,才能走进作者的思想,以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来理解文章,对文章的重难点把握才能准确。对主题的理解才能够上升一个层次。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会有的放矢,让学生少走弯路。如《台阶》一文,要教好这一课,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把握父亲形象,读懂父亲对尊严的追求,对农村生产力落后的现状给予思考。教师应该紧扣这一重点进行教学设计,那么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父亲形象,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
语文是一个贴近生活,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的学科,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体验、创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如《绿》一文,在学习文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章中的比喻句构成的相似点是什么?你还能把一潭绿色比喻成什么?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挥想象,勇于表达,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激烈的讨论,不但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比喻这种修辞的认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在教读诗歌课时,主要以学生自己朗读、品析、学后联想等环节展开,真正将课堂给了他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改以后增设的综合性学习这个板块,更是一项很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实践活动,可以充分锻炼他们搜集提炼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切切实实提高学生能力的内容,让学生受益终生。在七年级《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笔者让学生课下搜集关于马的成语、歇后语、俗语等,让他们尝试着讲关于马的小故事,编演关于马的小品,结果学生在这节课上收获很大:积累了很多生活中有意思的俗语,如"马脖子上挂铃铛――叮当响","猴子骑马――一跃而上"等;从深层次理解并掌握了成语"指鹿为马",因为他们很好地将这个成语转化成了小品,更为可喜的是学生还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创编了新版的"指鹿为马",让赵高栽了一个大跟头。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所以教师不但要重视综合性学习这个新鲜事物,并且可以不局限于书本,而是适当地增设一些内容,比如将一些课文变成课本剧,或者教师自己巧设一些内容,让学生以各种形式展现,如请学生编一场"孔乙己与范进相见时的戏",制作放大以后的"核舟",展开关于《黄河颂》的演讲比赛等,这些活动都能在一定限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语文的学习由课上延伸到生活实际当中。
4.有行之有效的学法指导
很多学生成绩较差或不理想,大多是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没有学习方法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懒于思考、观察;缺少学习兴趣;不喜欢课前预习;不会总结归纳知识;没有自学能力等等。学语文,就应该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文字的书写、工具书的使用、课外阅读到观察生活、随时练笔、积累资料、思辨感悟,可以说,在课堂上学法指导无处不在。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是第一步。良好的预习对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是非常关键有效的。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让他们能够抓住预习的内容,把握预习的重点,从而为课堂的学习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课堂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更快地进入听课状态。如在教学《新闻两则》时,可以鼓励学生去搜集报纸、网络等新闻资料,分析归纳这些资料的特点,如标题的类型,导语的概括性,语言的准确性等,这样学生就会对消息的特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起课文自然就如鱼得水,深入透彻了。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搜集、综合、分析、运用信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十点指出: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是当今社会必备的能力,更多的学生将走出社会,他们面临的更多是要如何适应这个信息复杂多变的社会。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一书中说道:“未来社会属于那些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的人。”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情况好坏,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成败。因而,要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收集整理材料这个环节十分关键。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里,他提出了“知学”,“好学”,“乐学”三种学习态度;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位名人的话,都指出了培养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那么,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激发学生对收集整理材料的兴趣就非常重要。那怎样激发学生的这种兴趣呢?
第一:要让学生爱上色彩斑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现行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丰富多彩,极富时代气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要引导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课外天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有滋有味的语文学习。例如:有关于神奇的大自然的话题:感受自然、雨的诉说、黄河,母亲河、马的世界、寻觅春天的足迹;有关于生活态度的话题:这就是我、“我也追星”、微笑着面对生活、漫画探险、青春随想、成长的烦恼;有关于价值观的话题: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有关于学习习惯的话题:好读书,读好书、;有关于爱的教育:让世界充满爱、献给母亲的歌、我爱我家、关注我们的社区;有关于科学的话题:追寻人类起源、探索月球奥秘、科海泛舟;有关于艺术的话题:戏曲大舞台、说不尽的桥、到民间采风去、乘着音乐的翅膀;有关于和平的话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有培养文学素养的话题:走进小说天地;有关于历史名人的话题: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针对以上内容,我们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诗歌朗诵比赛、小小辩论会、手抄报评比、讲故事比赛、过一把导游瘾、小品总动员、青春歌手、丹青妙手等等(根据内容的需要,每次的综合实践活动可采取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形式。)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金钱、共同面对的问题”这个活动,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成果展示阶段应该怎么做呢?展示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交流成果。我在两个班上采取了不同的活动方式。一个班首先以 “学术报告会”的形式,展示探究金钱的昨天、今天、未来,资料详实具体,辅之以实物展示,给人印象深刻;然后通过“圆桌会议”的形式,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引人思考的故事,从而引发学生应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最后是 “今天我当家”的心得交流,一个个亲身体验的故事让同学们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眉头紧锁,时而点头赞许,不一而足。在另一个班上则采用辩论赛的形式进行,设置“金钱是万能的”“金钱不是万能的两个辩题”,让同学们在紧张激烈的唇枪舌战的辩论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两个班均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同学们都明白了:人类社会生活与金钱的密切关系;我们应该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取金钱,但不能有“拜金主义”的思想;生活中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但金钱也不是万能的,人世间有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
第二:努力营造轻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
和谐之美犹如一幅画、一首歌。和谐之美不仅仅是赏心悦目的,它的引人之处还在于其对人有着强烈的感召力。
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关键的影响,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前,教师应学会“蹲下来”与学生平等相处,引导学生不要盲目相信权威,学会搜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创新。陶行知先生曾大力提倡实现学生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双手、大脑、眼睛、嘴巴、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成为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主体”,这样才能使学生健康、主动、活泼地发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应注意做一个忠实的文明观众,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张扬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力量,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如小鸟一样自由地、尽情地飞翔,敢想敢说,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第三: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注重表扬、激励,在评价方法上激发学生学习。
有人说:“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学生在学习中有了自信,才会有学习的恒动力。谁都喜欢听表扬、鼓励的话,受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同,学生自然不例外。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关爱、保护那些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处于“文化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使之共享学习资源,想方设法去触动、激活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体验。对他们的表现,教师都应有积极的评价,不要只重结果,不看过程,应以鼓励为主,抓住学生的可取之处及时表扬,哪怕是一丁点的闪光点,教师都应给予表扬、鼓励,让学生自信“我能行”,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乐趣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第四: 科学分工,有效开展搜集整理材料的工作。
科学的分工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划分小组的类别,发扬每个学生的长处。2、要明确任务。在小组内通过学生的协商确定初步的活动方向后,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任务,避免了盲目性。3、要培训骨干。教师要通过培训小组长等学生骨干来实现各个成员的间接指导,使各个小组都能达到学习目标。教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大班情况下。4、要加强对优生和后进生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践证明,采用上述措施后,学生活动的有效性明显得到增强,效率得到较大的提高。由于目标明确,任务清楚,学生大都能筛选有用的信息,对获取的信息也能进行有效整合,因此,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微笑面对生活”,活动准备前应做好以下的工作:第一步:课前全班同学自由分成三大组,分别搜集有关“笑对失败”“善待他人”“善于合作”方面的诗歌、俗语、名言、警句、名人故事、歇后语等材料。每组里面又可以分工:每两个人负责搜集一个板块的资料,然后由每组的组长进行整理,整理之后,小组成员共同筛选出最有价值的材料。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保障了材料的多样性,学生做起来比较轻松,自然乐意去做。第二步:让每个学生回顾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失败或善待他人或善于合作的一些典型事例,在小组内交流,挑选出最能表现主题的事例,已备在活动课上展示,体现个人风采。第三步:明确演讲稿的写法,掌握演讲的基本技艺拟写演讲稿。这个任务可以交给每组里面写作水平好一点的同学去完成。第四步:分小组制定活动方案,设立金点子奖。第五步:课前招聘活动主持人三名,准备有关互动游戏的一些资料。这样筹划,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个性展示,又有合作的畅快。
第五:平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搜集整理材料的习惯。
巴金爷爷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平时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勤上网、查阅书刊杂志等获取资料的习惯,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发现信息资料间的关联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的能力。平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语文活动,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新闻会”等,这些活动,比较容易展开,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依据教材来确定主题,预先布置好任务,让学生对照材料查找资料,并充分归纳整理好。
学生旷课检讨书2000字一
尊敬的学校领导老师:
您好!我是xx-xxx,在这里给您写下这份检讨书,以向您表示我对旷课迟到这种不良行为的深刻认识以及以后也不旷课迟到的决心。
早在我踏进校门,老师就已三申五令,一再强调,全校同学不得旷课迟到。但是我还是无故旷课迟到。关于旷课迟到的事情,我觉得有必要说一说。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每次放学放假我就想提前出去所以,我选择了旷课这种行为。虽然我知道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但是我还是做了,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而且也是应该向老师做出这份书面检讨,让我自己深深的反省一下自己的错误。
对不起,领导和老师!我犯的是一个严重的原则性的问题。我知道,领导和老师对于我的无故旷课也非常的生气。我也知道,对于学生,保证每堂课按时上课,不早退,不旷课是一项最基本的责任,也是最基本的义务。但是我却连最基本的都没有做到。事后,我冷静的想了很久,我渐渐的认识到自己将要为自己的冲动付出代价了。
几经深思,我决定以以下的行为向老师表达自己认错的决心:
1、向老师认错,写检查书。既然自己已经犯了错,我就应该去面对,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
2、提高纪律性。我应该认真ѧϰ学校的校规校纪,并且做到自觉遵守。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有事应该先向老师请假。
3、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对各门课程都应该引起重视,并且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作风。
4、制定学习计划,认真克服生活懒散、粗心大意的缺点,努力学习,以好成绩来弥补我的过错。
检讨人:
x年x月x日
学生旷课检讨书2000字二
尊敬的老师:
我知道我错了对于29号上午那件事,我现在想起来非常后悔。虽然后悔,但是我必须接受事实,勇敢的承担起来,我确实是错了。
还有两天就是国庆了,所以我再三承认我错了,我不应该旷课。
我错了,受了党和人民的这么多年教育培养,我还是禁不住西方腐朽思想的诱惑,我不应该旷课。我错了,我给班级带来了很坏很严重的影响,真是一条死鱼惺了一锅汤。我不应该旷课。
守时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当代大学生理应具备的品质,是。我旷课了两课,虽然仅仅两节课,可反映的问题可不少!
这不能成为我旷课的理由。鲁迅先生说过歌德也说我们只有认真反思,寻找错误后面的深刻根源,认清问题的本质,才能给集体和自己一个交待,从而得以进步。
古往今来,多少开明之士 比如春秋时期,有个叫李离的司法官,。李离就这样死了,在他面前,我岂能不惭愧,恨不得替他受了这一剑!
现代社会只有才能
现在,我正处在党对我的考验之中,党教育我们
旷课,决不是一件可忽略的小事!只要我们有两条腿可以走到教室开会,就没有任何借口,任何理由可以开脱!我们只有认认真真思考人生有那么多事要做,那么担子要挑,就没有理由不守时了。我相信,守时会成以我个人品格的一部分!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次迟到,几次忧愁,此恨难消在心头,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就在风和日丽,似水柔情的一个早上,不幸的我不幸的在迟到铃刚响过后不久不幸地迟到了,并且不幸的在别人的记录上留下了我不幸的名字,很不幸的把上学迟到的光荣传统从高中带到大学。
这次迟到违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管理体制,影响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此乃不忠,一罪也。 又有辜负了伟大祖国十三万万衣食父母之殷切希望,此乃不孝,二罪也。还让班主任老师为此事殚精竭虑,寝食难安,人比黄花瘦,此乃不仁,三罪也。 最后还要麻烦在座同学费时来检阅本之所做之检讨,此乃不义,四罪也。 综上所述,尔等乃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辈,本该身首异处。所幸生在改革开放春风所沐浴的现代化文明社会,才苟全一命,阿弥陀佛! 无奈,造化弄人,天亡我也。俗语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 又是一个风和日丽,似水柔情的一个早上,不幸的我又一次在迟到铃声响过后又一次不幸地迟到了. 并且又一次不幸地在别人的记录上留下了我这个充满不幸的名字。 事又至此,独中两天,只差帽子戏法。此时深感不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境界想必也不过如此了,顿时心潮澎湃,有如涛涛江水连绵不绝,又如泛滥黄河,一发不可收拾。 此事难辞其咎,自知罪孽不浅,难以修成正果重返正途,只求上帝与如来佛祖网开一面,从轻发落。
古训有曰,事不过三。如果有一次重来的机会放在我面前,我一定不再迟到,不能待迟到之时再去反悔莫及,人世间最无聊的事莫过于此,如果诸神赏我这个面子,给我把这个机会加上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
楔 子
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与西安、南京、北京合称为“中国四大古都”。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它,有“十三朝古都”之称,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唐、后梁、后晋13个王朝先后在此建都。
决定洛阳这一特殊历史的,是它e具一格的地理位置。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因在洛河之北故名洛阳。
不同朝代,洛阳有不同的名称,成周、雒阳、东京、河南府等等,使用次数最多的名称便是洛阳。同学们可以查找下历史,看看洛阳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在古代,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东升西落的太阳光能照射到山的南面,而无法照射到山的北面,所以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江河湖海的北岸能受到阳光的照射,而南岸则无法受到(阳光通常被南岸边高高的树木、房子等遮挡),所以水北为阳,水南为阴。
若把古代所称的九州画成一张棋盘,那洛阳就在棋盘的正中间,可以说是位居天下之中。再加上它还有着旖旎风光,山川形胜甲天下,于是便成为了历代立国建都的首选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
从众多名称,到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再到我国最古老的寺院白马寺以及满城牡丹……纵览洛阳的历史,就如同看到了中国历史兴衰的缩影。
那提起洛阳,你的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形象是什么?
闻 香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纷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作者本想徜徉花海,一睹牡丹芳姿,却没想到受天气影响,牡丹没能如期开放。于是作者另辟蹊径,转而写牡丹的拒绝,赞扬牡丹不慕虚华,向世人展示了牡丹娇嫩外表下蕴藏的铮铮傲骨。
牡丹的“傲”早已出名,在唐朝时它就因此开罪了女皇武则天,不仅遭受了焚身之苦,还被贬至洛阳。
相传,有一年冬天,武则天到上苑饮酒赏雪,看到银装素裹的世界中冒出点点红梅,不禁诗兴大发,在白绢上写了一首五言诗: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放,莫待晓风吹。然后,她叫宫女焚烧白绢,将自己的命令传给花神。第二天奇迹出现了,其他的花都开了,唯有牡丹未开。武则天大怒,下令将牡丹花烧为焦灰,并将其连根拔出,贬出长安,扔到洛阳邙山,以解心头之恨。谁知牡丹却在邙山扎根,开出片片花海,引得人们纷纷前去观赏。
文人墨客纷纷为牡丹所倾倒,留下佳作诗篇,牡丹也因此成为了洛阳著名的文化名片。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白牡丹
[唐]韦 庄
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
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
如今,赏牡丹依旧是洛阳的一大盛事。4月是牡丹花的开花期,想要欣赏牡丹华贵的身姿,我推荐几个最佳去处!
洛阳王城公园
王城公园坐落于洛阳市中州路北侧,建于东周王城遗址上,是全国第一座遗址公园,园内开辟了牡丹观赏区、牡丹文化区、历史文化区等。园内种植红、白、粉、绿、黑、黄、紫、蓝、复色九大系牡丹,800多个品种3万多株。历届牡丹花会的主会场就在王城公园,花开时节,漫步其中,牡丹花争奇斗艳,与园中的亭台楼阁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
洛阳国家牡丹园
国家牡丹园位于洛阳北郊,目前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牡丹基因库。它分为南区和北区。大家到牡丹园,一定不能错过南区,因为著名的隋朝西苑遗物“千年牡丹王”就在那里,它可是洛阳牡丹的“活化石”。
园内建筑继承了隋西苑和唐神都苑的神韵,这里四季如春,百品争艳,一年四季都可以饱览牡丹的国色天香。
洛阳的牡丹品种丰富,除了常见的红牡丹、白牡丹、黄牡丹、紫牡丹,花木专家们还培育了许多新品种呢!
我的名字叫“绿玉”,也有人叫我“豆绿”。你们喜欢我吗?
大家好,我是黑牡丹。我还有个文雅的名字, 叫“乌龙卧墨池”。
赏 石
洛阳另一个为大家所熟知的,应该是石窟艺术了。我国石窟雕像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位于洛阳市南郊的龙门石窟,是我国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为我国四大石窟。而龙门石窟以其年代久远、蕴含丰富、保存完整,被列为众窟之首。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位于伊水两岸绵延1公里的峭壁上,此后直到宋代,都有开凿,共有10万多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不管有没有到过龙门石窟,我想你们都应该见过这张照片。这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最精美、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组。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中间的这尊主佛名为“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佛像雕刻艺术的精华,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前方。
关于卢舍那大佛形象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民间流传最广泛的是:佛像是根据女皇武则天的长相雕刻的。你们觉得这种说法可信吗?
除了雄伟壮阔的佛像群,龙门石窟还有因洞顶雕刻着一朵高浮雕莲花而得名的莲花洞,有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的万佛洞,有因窟门刻有诸多药方而得名的药方洞,等等。千百年来,精美的石窟文化让大家惊叹不已。宋代诗人韩维曾有诗记述他游览龙门十二处景观后的所见所想:
游龙门诗十二首・宝应寺
林峦若无路,钟磬时出谷。
凿石排僧龛,研金画佛屋。
日没上方夕,明灯满云木。
想一想:这首诗哪几句描写了龙门石窟优美的自然环境?哪几句又直接描写了龙门石窟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呢?
前一段时间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的“剪刀手”佛像,就坐落于龙门石窟宾阳洞。你们觉得有趣吗?
品 汤
拐个弯不到十公尺就到粮集市场,那里小吃摊林立,样式繁多,品种颇丰,其中最大众化的杂烩粉条汤,使大众赞不绝口。杂烩可分牛杂烩与羊杂烩,内容包括肝、心、肠、筋、肚、碎肉等,经过10个小时以上的火候,加上葱、蒜、姜等作料调制而成,嗜辣的人不妨自加些油炸的辣椒油,色香味俱全,真个是又香又辣,入口即化,既营养又便宜。尤其是在严寒的冬天,寒风刺骨时,一碗下肚,浑身暖和。所有粮集的食客,包括达官显贵、贩夫走卒,各色人等,都会去光临。而经营杂烩粉条汤的店摊,莫不生意兴隆,门庭若市。据说洛阳生的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封洛阳牛汤为“神汤”。洛阳人喝汤一次付钱,多次添汤,是刘秀当皇帝时下的命令。故汤馆不厌其烦地(为有需要的食客)免费添汤,沿袭至今。
――卫繁昌《怀念洛阳小吃》
卫繁昌先生祖籍洛阳市孟津县,后迁居我国台湾。隔着一道浅浅的海峡,一碗热汤倾诉着他对家乡无限的思念。这汤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在洛阳有这样的俗语:清晨一碗汤,神仙都不当;不喝牛肉汤,不算到洛。走在洛阳的大街上,经常可以听到:“走,喝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