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捕蛇者说译文

捕蛇者说译文

时间:2023-05-30 08:54: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捕蛇者说译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要求做到:信、达、雅。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意译。

(一)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二)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硬的筋骨。(定语后置)

在直译和意译的同时也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意译相结合。

三、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一)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人名、官名、物名、国号、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如句首发语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倒装句式的标志词、句中表停顿的语气助词、衬音助词、表敬副词、偏义复词的衬托成分等。

(三)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以啮人,( )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它的)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四)换:有些文言词语随着时代的演变,词义发生较大的变化:

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江”,古特指长江,今泛指一般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了(如“臭”,古泛指一般的气味,今特指臭气),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牲口,今已无此义)……甚或有些词语已经不再使用。

因此,翻译时,这些词语必须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

(五)调:文言句式中存在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等。对于这些特殊句式,翻译时,将语序重新调整,以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

例:饮酒于斯亭而乐之。(2004年湖南考题)

译文: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状语后置)

四、文言文翻译错误类型

例: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内有状推兄,请君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学生错译:俊臣于是用绳子系住大瓮,在周围点火执法。

俊臣于是就去找来大瓮,加上火把围上作法。

俊臣于是索要了一个大瓮,用火围着它就像兴说的办法。

有内部消息推脱兄长,请您进入这个瓮中。

里面有些东西给你/有状况,请您进去。

正确翻译:俊臣就找来(一口)大瓮,按照周兴的办法用炭火把大瓮围起来。

现在有宫里的罪状追究老兄,就请老兄钻进这瓮里吧。

误点诊治

留、删、补、换、调、变,在这些过程中或遗漏或错误。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2.粗疏遗漏,省略补充不当。3.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掌握不准。4.文言句式不明。5.不读题审题脱离原文进行翻译。

第2篇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判断句有以下类型:

1.“者……也”式。这是文言判断句式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蔺相如者,赵人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也”式。此类判断句中,“者”和“也”不同时出现,省略“者”,只用“也”表示判断。如“此世所以不传也。”(苏轼《石钟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3.“……者也”式。此类句式在文言文中也属常见。其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司马迁《鸿门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4.“……者……”式。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为……”式。这里的“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这个判断动词。如“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6.“……是……”式。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滕王阁序》)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于”表被动。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以及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或“为……所”式。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4.用“被”表被动。“被”字表被动,与现代汉语相同。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无标志的被动句。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如“洎牧以谗诛。”(苏洵《六国论》)“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三、疑问句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其类型可以分为两大类。

1.疑问词(疑问代词)“孰”“谁”“曷”“何”“胡”“安”“焉”“奚”“恶”“盍(盖)”等引导的疑问句。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司马迁《鸿门宴》)“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2.疑问语气词“乎”“诸”“欤或与”“邪或耶”引导的疑问句。如“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庄暴见孟子》)“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鱼我所欲也》)

【专项训练】

1.指出下列各文言句式各属于哪一类句式(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

(1)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司马光《赤壁之战》)( )

(2)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

(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孟子《庄暴见孟子》)( )

(4)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司马光《赤壁之战》)( )

(5)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

2.下列疑问句中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蹈死不顾,亦曷故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B.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六国论》)

C.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D.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3.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各属于什么句式。

(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

(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文:

(3)奚暇治礼义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

4.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毋宁毙于虞人

D.不拘于时,学于余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且相如素,吾羞,不忍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6.下列各句中,“为”字用法不表判断的一项是( )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

第3篇

1.古代与官职有关的词语:①任命,授予官职:拜、陈、授;②提升官职:升、迁;③降职:左迁、谪。

2.古代五谷家畜:麦、稷、黍、菽、麻、稻、豆、葵、豚、彘等。

3.古代刑罚:黥、刖、刺配、笞、杖、谪戍、汤镬、菹醢、宫刑、大辟等。

4.古代器用:鼎、角、爵、觚、甑、兕觥、尊、方彝、勺、簟、壶、盂、簋、豆、案、俎、箸等。

5.古代谦、敬词:阁下、足下、鼎力、斧正、如聆梵音、乔迁、垂青、台鉴、拙荆、刍议、鄙人、补壁、续貂、识荆等。

6.古代年龄段特称:垂髫、始龀、束发、弱冠、而立、不惑、花甲、耳顺、耄耋、期颐等。

7.古代地理名词:西域、百越、朔漠、山东、关东、江表、江左、淮左、京畿、山水阴阳等。

8.古代时间名词:鸡鸣、平明、隅中、哺时、日昃、人定、夤夜、朔、晦、望、既望等。

二、注意修辞手法。古人行文讲究修辞,注重音律,骈句居多,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读起来能产生乐感。如果不了解文言文常用的一些修辞格,仅按字面意思去理解,难免会有偏差。

1.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词组,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互相呼应,互相阐发、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实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关塞。”

2.连及,这是古人在行文时为凑个音节而在一词的前面或后面连上一个与其意义相类或相反的表达习惯。如“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鲧”与“禹”义类相关,“鲧”是“禹”的被连及,起陪从作用,求得音节和谐、词句整饬。

3.合叙,把两件相关的事合在一起说,翻译时为了不发生误解,应把它们分开叙述。如“兵革非不坚利也”,即“兵非不利也,革非不坚也”,译为:武器不是不锋利,盔甲不是不坚固。

4.委婉,故意不直言其事,而用含蓄、婉转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它有四种情况:(1)求雅致。为了避免粗俗,用雅致的语言,从而收到文雅而委婉的效果。如《赤壁之战》:“权起更衣。”“更衣”就是上厕所,把上厕所直接写在史书中不雅观,故换成“更衣”。(2)图吉利。如《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古人忌讳言“死”,因而产生了数十种关于“死”的委婉说法,如“晏驾、驾崩、登遐”等。(3)怕冒犯。如《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人”本是“民”,因怕冒犯唐太宗李世民,而避讳为“人”。(4)为外交。如《赤壁之战》:“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两国交往时,敌国下战书,很讲究外交辞令。其特点是:语意含蓄,语气婉转,柔中有刚,刚柔并济。“会猎”实指交战。

5.对偶。如《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上句中“兴隆”易理解,但下句中相应的“倾颓”却不好理解。分析全句,此为一个前后意义相反的对偶句,“倾颓”与“兴隆”为一对反义词,故可将“倾颓”,翻译为:“衰败”“衰亡”。

6.借代。文言文中,借代是借用相关的事物来称代要说的事物,对借代的翻译就是要译出所代的事物。如果按字面翻译,往往会造成误解。如《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戎马”是具体的,用来指代抽象的“战争”。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有效教学

文言文是汉语母语的另一种形式,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载体,记录了浩瀚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继承这份遗产是继承整个中华文化的前提。在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毫无疑问,新教材中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

文言文在初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实际教学的低效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模式,使得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读不懂文言文。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给文言文的教学注入新的生机,达到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

一、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初中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所以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等,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一句中,“腊”不读“là”而应读“xī”。司马迁《陈涉世家》一文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应读“pī”。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为必要,教师的范读能使学生掌握音节停顿,读来朗朗上口。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一面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让学生以十足的兴趣和信心投入学习。读多了,背诵就水到渠成了,且能理解大意。所谓的“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这个意思。

二、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这使得文言文学习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应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一字一句地翻译文言文意思,若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以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为三步: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直接保留就可以。

三、品味分析,启迪深思

品味分析是指通过对关键的字、句、段的品味,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主观情感。在品味关键词的过程中,对那些一词多义的实词、虚词,以及过去学过的词语,要回忆、联系、比较,品出现有环境的味来。初中文言文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教学时,要让学生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口”,达到了解和认识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灿烂文化,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的。如韩非子《塞翁失马》蕴含的道理是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些道理不正是我们思想教育的内容吗?

四、写作实践,古为今用

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巧妙地运用一些古诗文经典佳句,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学生在写《春天》时,就引用了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样的作文给人清新亮丽之感。有的学生还以名句为题,画龙点睛,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等。巧妙地运用古诗文中的名句作为文章标题,能使作文题目一枝独秀,靓丽夺目,扣住读者的心弦。

第5篇

可是在高考复习中,很多同学对文言文翻译感到困惑,明明能读懂文本,可是等到翻译文句时却又抓头挠腮、百般纠结,结果失分频频,让人叹息。究其原因,主要是翻译文言文不是光靠读懂文本就可以轻易做到的,因为心里理解不等于能用言语表达,能用言语表达不等于能诉诸笔端,更何况翻译的好坏还看个人的现代汉语书面表达能力。所以,在时间紧迫的考场上,此题虽容易得分,但是实在难以得高分。

为帮助同学们更加有效地进行文言文翻译复习,我选取了往届高考试卷中极具代表性的考题,给大家例析高考文言文的一些翻译方法。

一、考情分析

不打无准备的仗,若要得高分,必须先了解考情:所谓“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在对文言句子理解的基础上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是翻译的基础,翻译是理解的物化,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理解把握,这三项正是《考试大纲》规定的考点:⑴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⑵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⑶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概而言之,“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第一考学生的知识积累、厚积薄发能力,第二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言语段、句子的融会贯通能力,第三还考了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真可谓一石三鸟。

例如2016年全国1卷第7题“(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答案:(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计分点:锡,通“赐”,赐给;虔,恭敬;而,却;之,这样的事;句式,安乎,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计分点:责,责备;救正,纠正弊病;世,当时的人;持禄固宠,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本考题中,文言实词方面考查了通假字、一词多义等,如:“锡”通“赐”,通假字;“虔”,恭敬,“不虔君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责”应是“责备”;“救正”即纠正弊病;“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加固宠幸”。文言虚词方面考查了“而、之、乎”,如:“而”作转折连词,却;“之”作代词,代这样的事;“乎”,译成“吗”。 句式,“安乎”,译作“心安吗”?总的看来,本题的得分重点在于正确解释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与文言句式,分值已占全题分值的八成。由此可见,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与文言句式这些关键得分点是多么重要。

二、备考策略与方法

(一)有的放矢抓关键,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这两大类关键得分点,我们就掌握了攻克文言文翻译的重型武器。

虽说“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取决于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理解和对文言句式的把握,但文言实词数量多、变化多,包含诸多文言现象,如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单音节词变双音或多音节词、偏义复词等。再者,文言文试题的选文虽都出自课外,但是所考的文言实词、虚词大多来自教材,尤其是那些出现频率很高的常用实词。所以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要着重复习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知识点。因为这都是分值所在之处,也是能够稳拿的。例如2010年全国2卷翻译第1小题“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本题总分5分,1分归大意,4分归属关键字词――本题考查的几个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是“贷、没、鬻、以”:贷,借;劳,犒劳;“没”,通假字,通“殁”,死亡;鬻,卖;以,目的连词,来。故全句可译为“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本题的得分重在正确解释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分值已占全题分值的八成。由此可见,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这两大类关键得分点是多么重要。

除了增加知识的储备外,我们要充分运用所学的翻译技巧与手法,像文言翻译的首要标准“信”靠拢。“一一对译、字字落实”便是最基本的方法技巧,但我们还需要学习文言实词、虚词的一些推断方法,例如字形分析法、通假推断法、结构观察法、语法分析法、借助语境法、知识迁移法等,提高思维能力和判别能力。这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因篇幅所限,不再一一赘述。在此只例谈一下如何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以供同学们借鉴。

如:2013年高考山东卷翻译第2小题“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根据语法分析法,可以知道“薄”应为“牧守”的谓语,应作动词,而“薄”本为形容词,故可以判断“薄”在此处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再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可以判定它的解释为“轻慢”而非“轻薄”,其它“迁徙”“盖”二处,一一对译即可。全句可译为“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李揆)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薄”字能准确翻译,得益于语法分析法和借助语境法的综合运用。

又如:2015年高考广东卷翻译第2小题“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N。” 观察“惜弘文”和“多象N”的结构,一致,判定“多”应与“惜”一样是动词;根据语法分析法,也可以知道“天下”为主语“多”应为谓语动词,而“多”本为形容词,故可以判断“多”在此处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再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可以判定它的解释为“赞叹、赞赏”而非“增多”,其它“由此”“惜”二处,一一对译即可。全句可译为:“老百姓因此惋惜侯弘文(的遭遇)而赞叹卢象N的(义举) 。”此例也是语法分析法、结构观察法和借助语境法的综合运用。

(二)独具慧眼辨句式,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就掌握了准确翻译的又一法宝。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整句翻译,但命题者总是选择那些含有关键性词语和带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些得分点呢?考纲涉及的文言句式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最典型的是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这些前置或后置现象,如一一对译,会造成语意逻辑上的不通,所以就要灵活处理。

如2015年高考重庆卷翻译第2小题:“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单纯看“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可理解为“一个方子的良善,一句话的好处”,这样对译也未尝不可,但结合全句来看,运用语法分析法,可知“人”是主语,“有”是动词谓语,“有”的宾语应当是“方”与“言”,不是形容词“良”与“善”,所以“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应理解为“一良方,一善言”,为“之”字式的定语后置现象。此知识点在教材课文《劝学》中学过“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可运用知识迁移法。故综合判断,全句可译为“(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言论,(徐若虚)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此题综合运用了语法分析法和知识迁移法。

(三)静心淡定应万变,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方法,译尽句意。

古文典籍何其多,文言句子更是千变万化,有时不免会遇到比较复杂一点的文句翻译,单纯用文言实词或用一种方法往往难以译尽句意,此时就要具体句子具体分析,逐个突破,译尽句意。

如2015年高考重庆卷第10题:“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综合来看,此句难点倒是较上例少。但要真正译好,也是不易;要利用所积累的知识、所学的方法技巧,方能准确翻译。前半句中,“殚其财,竭其力”,不能简单地翻译为“用尽他们的财富,竭尽他们的人力”,这样稍嗦,不够简洁;它令我们想起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对得工整,又有修辞手法互文,它的意思就是“竭尽他们的财力、人力”;“乃”是虚词,初看似乎是表承接的连词,译为“就、于是”,但结合语境看就不妥,应该理解为表转折的“反而”;后半句“是……也”是典型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翻译后的格式是“……是……”;但句首的“是”不能想当然地把它当作现代汉语的判断动词“是”,它在句中作主语,为指示代词“这”。全句可译为:“竭尽他们的财力、人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四)谨记翻译原则主直译,七大翻译方法来护航。

在实际翻译中,同学们要谨记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原则,还可以灵活运用文言翻译中常见的七大方法“留、删、换、补、调、缩、贯”,译尽句意。例如2015年高考湖南卷翻译第3小题:“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此句翻译使用了四大方法“留、换、删、调”:

(1)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使用了方法“留”的字是“子孙”,可以保留下来,直接译为“子孙”;

(2)换。把古词换成现代汉语。基本模式是把单音词变为双音词。使用了方法“换”的字是“使、为、则”:“使”,表假设,译为“假使,若使”;虚词“为”译为“为了”;虚词“则”译为“那么”;

(3)删。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等,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和偏义复词中陪衬的词应删去。使用此方法“删”的字是语气词“也”;

(4)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若把“不能我救”一一对译成“不能由我来救助”,虽硬译成文,但却不是原文本意,因为这是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所以此处使用了方法“调”: 正确理解应为“不能救我”。全句可译为:“假使为了子孙而去做这些事,那么子孙不能救我。”

又如2015年高考上海卷第18题:“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这个句子比较长,前后两句,好几个得分点:“阙”“为从弟所讼”“弗之罪”“将”“令观于……”。若一一对译,则不通顺。此时便要综合运用翻译方法,进行一一突破:“滏阳”是地名,“焦通”是人名,均可以保留,所以此处使用了方法“留”;“事”翻译为名词“事情”则不通,根据语法分析法,其后有“亲”,故它应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侍奉”,所以此处使用了方法“换”;“阙”不是削减,也不是城阙,而是“缺”的通假字,翻译为“缺失”;“为……所……”是典型的被动句标志,翻译为“被”;“从弟”指堂弟,运用知识迁移法,因此知识点在教材课文《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中学过;“弗之罪”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弗之怠”一样,为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必须调换语序为“弗罪之”,所以此处使用了方法“调”;“罪”又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治罪”;根据语法分析法,“将”后省略“之”,应是动词,可译为“带着(他)”,所以此处使用了方法“补”: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词语活用的新增内容,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令观于……”涉及省略句和“于”字式的介词结构(状语)后置,“观”不仅有“看”的意思,还有“学习、反思”的意思,“强令(他)到……观摩学习”;全句可译为:“滏阳有个叫焦通的人,侍奉双亲礼数缺失,被他的堂弟告发。彦光没有治他的罪,带(他)到州学,强令(他)到孔子庙去观摩学习。”

第6篇

一、狠抓字、词、句的理解

曾经有人把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看成是文言文教学的“本”,而学生学习文言文,一要对文章词、句的含义有基本的理解,二要对文章能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一味强调前者,放弃后者,则是放弃了文言文教学的文学性,文言文教学须两手抓。

有人认为,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仅此而已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如《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曹刿论战》、《出师表》、《赵普》等虽节选自古代史书,但也是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作为课文是取其文学性而入选的;《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等能传诵后世、脍炙人口;至于文言文的诗词曲就更是文学作品了。既然这些文言文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那么我们的教学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诠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那还像语文课吗?其实,这些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等,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因此,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反复深入的朗读

首先,要抓好文言文诵读,既能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是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诵读诗文。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反复诵读。依据文言文的特点,诵读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1〉破音异读的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说”同“悦”读(yue),〈2〉古音异读的字,特别是专有名词的读音,如人名、地名、官名等。比如“大夫”在表示官职时就读“dafu”。〈3〉读准句读,特别是长句中的停顿,要仔细斟酌语意和结构。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放在句首具有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全篇的作用如夫、盖、若夫等,此类虚词在诵读时要作必要的停顿,否则就没有读懂文意。(4)读出语气。古人诵读文章讲究表现文章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把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读出来。这样一来,字正腔圆,语调语速恰当了,文章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

其次,要重视领读和范读。文言文文本的读法多种多样,朗读、默读、个人读、集体读,范读不一而足。传统教学中这些诵读方法是科学的,它对语言的积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对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不容置疑。范读是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的范读是基于教师认识水平的教材解读,兼具指导、示范唤起学生审美的共鸣作用。通过范读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如句读、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甚至发声、酝酿感情等,增强文本的表达效果。

三、加强文言文的翻译

学生要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了解其内容。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熟读的基础上利用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章。通过翻译,不仅了解文意,还深入地学习相关文言的一些基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阅读水平。

文言文的翻译大致可以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即可。翻译后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等都有了大致了解,并且也学习了一些文言语法,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通假字等等。

例如,学生在翻译时,会遇到古今词义差异的文言现象,他们会利用工具书或查资料,了解到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范围的扩大或缩小。如古文中的“江”、“河”一般专指长江和黄河,而现代的“江”、“河”则泛指一切河流,“江”、“河”这两个词的意义范围今比古大。(2)意义上的转移。如古文中的“牺牲”指祭祀时供奉的猪、牛、羊等牲畜,而现在的意思是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这种意义发生了变化的词在文言词语中占有一定的数量。(3)感彩的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在古文中的“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自谦的中性词,而现在的“卑鄙”指品行恶劣,属贬义词了。

四、横向比较,灵活运用

第7篇

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从浩渺的天空到广袤的陆地,从巍峨的高山到宽阔的海洋,无论何处,自然的舞台上,动物们从来都不曾缺席。从远古到现代,它们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生命的执著与坚强在这里交替上演。

庞大的恐龙,微小的蚂蚁,漂亮的飞鸟,丑陋的甲虫……它们都是一首绝妙的自然之诗,一幅五彩的生命图画。

这些生活在地球上的生命,无论是珍稀可贵的,还是普通平凡的,都和我们人类一样,富有情感和智慧。催人早起的鸡,勤奋准时;犁田耕地的牛,朴实善良;驮物作战的马,任劳任怨;更有那警犬、猎犬、导盲犬,忠诚、机敏、义气……从古至今,它们与自然相生相伴,它们与人类相偎相依,它们是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生命。

【聆听天籁】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每一种动物都是一首诗,每一种动物都是一首歌,每一种动物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请听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M阿嫩阿嫩绿地刚发芽M蜗牛背著那重重的壳呀M一步一步地往上爬M阿树阿上两只黄鹂鸟M阿嘻阿嘻哈哈在笑它M葡萄成熟还早得很哪M现在上来干什么M阿黄阿黄你呀不要笑M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

在你的生活里,总有某种动物与你相识相伴,可爱的小猫,呢喃的燕子,辛勤的蜜蜂……你和它们之间是否也有过故事?请把你的故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地上奔跑着的牛羊,它们是我们最亲密的伙伴。可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正一点点被侵蚀,请听发自它们心中的痛苦《动物的悲歌》――

小黑与小花挛生于晨光下M也是母亲心里呵藏已久的愿望M它们生来便强壮M它们歌声正清亮M形影不离天不怕地不怕M小黑与小花嬉游于碧山下M追着落日余霞浮云微笑和星光M它们开怀而欢笑 它们并没有看到M地平线上耸起钢铁爪牙M这个家园充满芬芳的青草M春风吹过想起感激的歌谣M而如今M天不是它们的M地不是它们的M它们还拥有什么M山不是它们的M花草不是它们的M生命之泉行将干涸M而如今M天不是它们的M地不是它们的M它们还拥有什么M楼宇不是它们的M道路不是它们的M只剩这首动物的悲歌

“天不是它们的,地不是它们的,山不是它们的,花草不是它们的,它们还拥有什么”,面对被人类日益破坏的自然环境,面对即将失去家园的动物们,你想说些什么?请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

【妙语连珠】

1.名人故事

拿破仑的动员讲话

拿破仑真正开始踏上他惊天动地的人生历程时,接手的是一支半饥饿的、衣衫褴褛的军队,炮兵、骑兵严重不足,物质条件极为匮乏。为了鼓舞士气,出征前,拿破仑发表了极富煽动性的动员讲话――“士兵们,你们缺吃少穿,共和国亏欠你们很多,但是国家还没有力量还债。我是来带领你们打进天下最富庶的平原去的。那里丰饶的省区、富裕的城镇,全都任凭你们处置。士兵们,你们面临这样的前景,能不鼓起勇气坚持下去吗?”这是他第一次对自己的部下讲话。士气日益低沉的士兵们听了这位年轻无畏的带头人的一番讲话后,无不满怀希望和信心。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取得了抗击反法同盟第一战的全面胜利。

拿破仑这一简短的动员讲话,是怎样达到振奋士气的目的的?

2.技法贴士

动员讲话是指在一些活动需要较多的人参加时,为激发众人的参与热情,或鼓舞大家的志气,在某种公开场合所做的讲话。如何让你的动员讲话达到预期的效果呢?可以把握以下几点技巧。

第一,做好动员准备。主要包括:了解听众的思想状态、知识水平及心理需求等;对主题与内容进行事前熟悉与研究,把握本次动员的目的,以免讲话时内容跑离跑偏;查找相关资料,搜集相关素材,只有做到准备充分,才能使讲话真正达到动员目的。此外,写好讲稿提纲,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注重讲话内容。无论是动员参与还是激发热情,动员讲话的内容一定要与本次活动的主题相关。讲话时,要分析形势,有的放矢。可运用具体事例(特别是现实社会中最典型的事实材料、身边故事等)、名家言论、谚语格言等来说理,做到中心明确,动员得当。动员时切忌东拉西扯、漫无边际地泛泛而谈。

第三,语言要通俗易懂,富有鼓动性。动员讲话时,语言要切合大多数听众的能力水平,尽量做到通俗易懂,浅易明白。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动员讲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语言要有激情,富有鼓动性与号召力。可以使用感叹句、反问句等感情强烈的语言来鼓动听众。同时还要注意与观众互动,适当运用一些手势,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听众的情绪,渲染现场氛围,引起听众的共鸣,增强感染力。

3.情景练习。

3月5日是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纪念日。今年3月5日前夕,学校准备召开一次学雷锋动员大会。请你以学生代表的名义,拟写一段动员讲话稿。

【悦读天地】

1.读图片

漫画世界

图1.恐惧的鳄鱼 图2.猴子上课

请仔细阅读上面两幅漫画,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各是什么?

新闻热图

带狗乘公交,还给它刷卡找座

【图解】

据2012年7月26日《扬子晚报》报道,浙江宁波一个女孩,抱着宠物狗乘坐公交车。为了能让小狗光明正大地坐在座位上,她还给狗刷了公交卡。

网络上流传的一段视频则显示,这个女孩先是抱着一只宠物狗刷卡后上了浙江宁波的一辆公交车,因为车厢中乘客较少,还有不少空位置,该女孩便将宠物狗放在了身边的座位上。看到这一幕的几名乘客感觉不妥,便在一旁窃窃私语。女孩听到别人的指责,二话不说,拿着公交卡重新刷了一次,然后理直气壮地让宠物狗坐在了座位上。

【热议】

某公交司机:虽然公司没有明确规定,但司机大多不愿意让乘客带宠物狗上车,因为带宠物坐车有一定的风险。万一宠物有传染病,可能危害其他乘客的健康,而且比较大的宠物狗会让人感到紧张,甚至影响司机驾驶。

某乘客:这种现象很不文明。公交车是用来载人的,狗毕竟是动物,即使刷了卡,也不能占座位。再说了,它有可能随地大小便,影响公共卫生,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某法律人员:如果乘客带宠物上公交车,公交司机应该进行劝阻,但没有权利强行制止。因为没有法律规定,所以只能靠乘客自觉。如果乘客不听劝告,我们也毫无办法。

某市民:我带小狗出门,通常都是将小狗放在手提包中,露出个鼻子透气。这样公交车驾驶员看不到,也不会伤害到小狗。现在还有一种专门的宠物袋,是网格的,不少人都是用那个带宠物出门。

你的观点:

2.读国学

【对联台】

黄莺鸣翠柳

紫燕剪春风

喜庆花红送玉兔

吉祥爆竹接金龙

布谷鸣春人勤物阜

瑞狮舞彩国富年丰

[诗词苑]

画 眉 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病 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文言阁]

义猴之墓

李印绶

某山隅有一老圃①,早失偶,惟一女远适②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者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③不掣④,而不离不逸。如是这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⑤,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养,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⑥甚。未三月而偃卧⑦坟间。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勒⑧石其上,曰:“义猴之墓”。

(选自《杏林集》)

【注释】①老圃:老农。圃,种植蔬菜瓜果的人。②适:女子出嫁。③链:用铁链拴。④掣:牵引,拉。⑤姐:老农的女儿。⑥殊:特别。⑦偃卧:趟下,这里指死去。⑧勒:刻。

【译文】

某座山的角落里住着一个老人,早年丧妻,只有一个女儿远嫁他乡。猎人怜悯他的孤独,送给他一只猴子。老人疼爱猴子就像亲生儿子一样,每次出门都带着它,既不用链子拴着,也不去拉它,而它也从来不跑开。这样过了五年。一天,老人突然死了,猴子关上门,跑到老人女儿那里,泪如雨下。老人的女儿问:“父亲死了?”猴子点点头。老人的女儿于是和猴子一起回家。老人家里很穷,没有钱安葬他,猴子就哭遍了乡里,乡里人于是集资掩埋了老人。老人的女儿让猴子离开,猴子作揖感谢她,但是仍然坚守在老人的房子里,自己采果子吃。每过五天必定要哭祭老人,好像在感念老人养育了它五年,异常哀伤。没过三个月,猴子就僵死在老人的坟前。乡人可怜它,于是把它埋在了老人的坟旁,并立了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义猴之墓。

【点拨】短文主要写一只被主人养了五年的猴子,为了感激主人,在老人去世后一直守在老人墓旁,不离不弃,直至死去。文章告诉我们,要懂得感恩,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3.读幽默

音乐家与批评家

音乐家与批评家在公园里散步。

这时,有群小鸟在枝头婉转歌唱。批评家指着小鸟说:“它们才是这世上最有才能的音乐家。”

不一会,一只乌鸦叫着飞来。音乐家指着乌鸦说:“它们是最优秀的批评家!”

毒蛇的失误

蛇父子俩有一天下午出去溜达。

儿子问:“爸爸,我们是毒蛇吗?”

父亲骄傲地回答:“是的,儿子。我们是响尾蛇!可是你为什么要这样问呢?”

“因为我刚刚咬到舌头了,爸爸!”

鱼饵

第一天,小白兔去河边钓鱼,什么也没钓到,就回家了。第二天,小白兔又去河边钓鱼,还是什么也没钓到。第三天,小白兔刚到河边,一条大鱼就从河里跳出来,冲着小白兔大叫:“你要是再敢用胡萝卜当鱼饵,我就扁死你!”

4.读美文

【美文重读】

保姆蟒

沈石溪

儿子生在边远蛮荒的曼广弄寨子,寨子里曾经发生过动物残害小孩的事。

就在我犯愁之际,寨子里一位名叫召彰的中年猎人说可以帮我找一个不用管饭、也不要开工资的保姆――一条大蟒蛇!

“先让它试十天吧,不合适,再退给我。”召彰说着。

我和妻子勉强答应下来。

第八天黄昏,寨子里有个女人要生小孩,叫我妻子去帮忙,她就把儿子放进摇篮,交给了保姆蟒。晚上我回家推开门,就闻到一股扑鼻的血腥味,点亮马灯一看,只看见保姆蟒长长的身体裹住一匹红豺,蛇头高昂着,嘶嘶有声;被它裹住的那匹豺双眼圆睁着,豺嘴大张着,嘴洞里含着大口血沫。我急忙奔到摇篮边,可爱的儿子正睡得香,我这才放下心来。

等妻子回来了,我俩哄劝了半天,保姆蟒才松开身体,早已僵硬了的老豺咕咚摔下地来。我们仔细查看了一下,保姆蟒脖子和背上被豺爪撕开了好几条口子,流出浓浓的血,靠近尾巴的地方还被叼走一块肉。妻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十天的试用期很快结束了,保姆蟒理所当然地成了我家的正式成员。它不分昼夜忠实地守候在我儿子的摇篮边。儿子不再被蚊子咬了,毒蛇不再光顾我家了,老鼠也自觉搬家了。

一转眼,儿子开始学走路了,保姆蟒又自觉担当起教儿子学走路的角色。它弓起脖子,高度正好在儿子的小手摸得到的地方,随着儿子的行走速度,慢慢朝前蠕动。每当儿子踉踉跄跄要倒时,它就会“吱溜”贴着地面蹿过去,蛇头很巧妙地往上一耸,扶稳儿子。

光阴荏苒,儿子一点点长大。没想到,我们和保姆蟒之间却渐渐产生了矛盾。

儿子三岁多了,却没有小伙伴玩,因为有这条蟒蛇守在儿子身边,小孩子见了都躲得远远的;妻子喜欢将儿子紧紧搂在怀里,在他粉嫩的小脸上亲个够。这个时候,保姆蟒就会竖起脖子,波浪似的摇晃蛇头,还在地上扭曲打滚,直到儿子离开妻子的怀抱,它才会安静下来。

那天晚上临睡前,我让儿子去刷牙。叫了几次,他都装着没听见。这时我撩起一巴掌,重重打在他屁股上。小儿无赖,躺在地上哭闹打滚。我更是火上加油,举着巴掌刚赶到儿子面前,保姆蟒冷不防从儿子身后蹿出来,瞪着眼,弓着脖子,拦住了我;我一怒之下,飞起一脚朝蛇腹踢去。平时行动迟缓的保姆蟒,此时反应却极快,蛇脖子像弓似的一弹,那只方方的蛇头就像一柄流星锤,击中我的胸口,我四仰八叉跌倒在地。

我匍匐前进,可恶的保姆蟒唰的一声蹿过来,蛇头一钩,把我的双臂连同身体一起缠住。我只觉得胸口被勒得发闷,喘不过气来,整个骨架似乎也要被勒散了。我大声叫唤咒骂,保姆蟒就是不松劲儿。

我无计可施,只好向儿子缴械投降。儿子面露胜利的微笑,跑上来摸摸保姆蟒的头,保姆蟒立刻柔顺地松开了身体……

就在我动脑筋想把保姆蟒辞退的时候,我的知青生涯结束了。城里有幼儿园,儿子也不需要保姆了。那天,我们打整好行李,等保姆蟒滑进箐沟去觅食时,逃也似的坐上马车,扬长而去。

两个月后,我在街上遇见召彰,他告诉我说,我们走后,保姆蟒咬着我儿子穿旧的一件小汗衫,待在我们废弃的那间茅草房里,喂它什么它都不吃。半个月后,它活活饿死了,死的时候嘴里还咬着我儿子的那件小汗衫……

(选自《沈石溪动物小说获奖作品集》,湖南少儿出版社2012年,有删节)

[鉴赏空间]文章主要写“我”的朋友借给了他一条蟒蛇,用以照顾自己的儿子。保姆蟒用它的智慧与责任心,将孩子照顾得极为周到。在“我”将儿子带走后,保姆蟒不吃不喝,活活饿死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深挚情感,在娓娓动听的讲述中自然流淌,让人感动。细致的描写,生动的情节,读来亲切自然。

[读有所思]读了这篇文章,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你从文中选择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时文在线】

和一只麻雀过年

冯伟山

上小学三年级时,我做了一件不能原谅自己的事儿。

那年的冬天很冷,教室里又没有取暖的火炉,下了课,我们男孩子就跑到校园里疯跑,一会儿身上就暖和了。可我却不小心把裤兜里的一只鸡蛋弄破了,当时我就吓哭了,那只鸡蛋是爹昨晚跑了好几家才借来的,让我带去村里的供销社换钱,买一个本子和一支铅笔。

见我弄破了鸡蛋在哭,刘老师赶忙拿了一个搪瓷缸帮我把鸡蛋放了进去。中午放学,我端着搪瓷缸进家,看见爹,不安地说:“爹,我把鸡蛋弄破了。”爹呵呵一笑:“没事儿,晚上我给你弄点儿葱花吵了吃。本子铅笔的事儿我再想办法。”

这时,一只麻雀飞了进来,跌跌撞撞地一头扎在了桌上。爹把它放在手心里,说:“这鬼天气,它可能又冷又饿吧。”

爹把麻雀捧到我的被窝里,说让它暖一下,咱再给它喂点鸡蛋清吧。我点了下头,赶忙把搪瓷缸端了过去。爹用手轻轻掰开麻雀的嘴巴,再把蛋清一点点送到里面。看着麻雀无力的样子,爹说:“你去上学吧,让它睡一会儿。”

下午放学回来,我惊奇地发现麻雀站在我的枕头上四处张望呢。我兴奋地让爹过来看。爹说:“大毛,把那个鸡蛋给麻雀吃了吧。”我点了点头。

等一只鸡蛋喂完,麻雀就完全康复了。它很快活,在小屋里飞来飞去。爹也高兴,就叫它“二毛”,还把它弄到天井里让它远飞,可二毛飞得再远也要回来。

一天,我正在上课,一只麻雀飞进了教室,在我的身旁“叽叽喳喳”地叫。我惊异地抬头看时,却看到了麻雀那双黑亮的眼睛,似有泪花在闪。是二毛!我突然意识到了一种不祥,拉着刘老师的手就往家跑。跨进柴门,我一眼就看到了仰卧在天井里的爹。

爹被送到了公社医院……医生说,亏了来得及时,再晚了就没救了。爹从医院回来后,对二毛更加疼爱了。在那个寒冷的冬天,爹满脸喜色,总说心里暖烘烘的。

眨眼,春节就到了。除夕守岁时,爹说:“大毛,咱爷俩过得是不容易,可这个冬天里遇上了二毛,咱爷仨不也天天快乐么?你好好学习,出息了你娘就回来看你了。”我啥也没说。其实我知道,我是爹捡来的孩子。

和一只麻雀过年,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那是1978年的除夕。

天逐渐暖和的时候,我上学,爹出工,二毛在家就显得孤单了。突然有一天,二毛不见了,我和爹找遍了院子的角角落落也没找到。是遭了野猫的黑手还是中了小孩子的弹弓,我们不得而知,但爹一直坚信二毛去找自己的亲娘了。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6期) 请你批注:

【笔底生花】

[写作导航]

动物与人类相依相伴,怎样才能写好有关动物的文章呢?

选材恰当,感人至深

生活中,我们接解的动物有很多,飞鸟昆虫,家禽野兽,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写作对象。写作时,要选择那些我们感悟很深的动物来写,如一只可爱活泼的小猫,它的丢失令你伤心不已;那只与人打斗的雄鸡,它的不畏强大令你十分敬佩;一次快乐的养蚕经历,蚕的化蛹成蝶让你感慨万分……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那种动物,那次经历,并将其记述下来,定能打动自己,感染他人。此外,还可以写从动物身上得到的独特感悟。

寓情于事,真情抒发

描写一种动物也好,叙述动物的一个故事也好,其目的都不在于状物与叙事,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从而使读者受到感染,引起共鸣。写作时,要融情于物,寄情于事,让情作主,将情感渗透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使叙述与抒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语言生动,写活动物

传神的动词、形容词,能够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具体,从而生动准确地刻画出动物的外形、动作和情态,让动物的特点鲜明地在展现在读者面前。“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这段文字中的“花白”“活泼”“滚来滚去”等词,就准确地写出了这只猫的可爱。同时,文章还可以借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将所描写的对象表现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也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具感人的魅力。

【习作展台】

教室里来了不速之客

章华东

自习课,教室里安安静静地。

突然,“嗖”的一声,一只小鸟轻盈地飞进教室,落在了天花板上吊着的日光灯上。教室里立刻闹腾起来,大家都用充满好奇与欢欣的目光注视着它。

有人嚷着:“快,快关门!关窗户!别让它跑了!”

大家于是急忙行动,把教室的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的,接着就又朝它欢呼起来。

小鸟似乎感觉到了潜在的危险,展开翅膀,在教室里到处飞窜,好像在寻找出口。它一会儿箭一般地飞向教室后面的墙壁,一会儿又撞上窗子上的玻璃。它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已经“在劫难逃”了。它慌了,拼命地叫着,在教室里盘旋。大家仍在拍手叫好,我也放下手中的笔,注视着它。

突然,它停在了一个很低的窗棂上,眼睛里流露出一份焦急与惊恐。那颗小脑袋不时地左右晃动――面对这座“迷宫”,它迷茫了。

这时,班上的一个捣蛋鬼离开了座位,轻轻地将步子移向它。大家看着他,他向大家扮了个鬼脸后又马上镇定下来,蹑手蹑脚地走了过去……

完了,那只小鸟肯定没命了!他那双手不知扼杀过多少小鸟的性命。小鸟在他手里挣扎着、鸣叫着,拼命地扇动着翅膀,可都无济于事。听到这凄厉的叫声,大家的心软了,纷纷指责他:“放了它!”“别再伤害它了!”

他嘻皮笑脸地回到座位。大家用愤怒的目光看着他,他却泰然自若,把小鸟上下打量了一翻。突然,他从抽屉里掏出一把小刀来。天哪,这家伙竟然如此残忍,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要大开杀戒。

我不忍心看到这血腥的场景,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这时,旁边的同学捅了捅我,我睁开眼睛,只见他正用小刀把粘在小鸟身上的脏东西一点点剔掉。小鸟也不再挣扎,低垂着头。清理完后,他捧着小鸟,走到走廊上,松开双手。小鸟抖了抖翅膀,叫了一声,然后飞向了天空。

大家望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又欢呼起来。他也笑着走进来,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简评】一只突然飞进教室的小鸟,让教室里变得闹腾起来。一阵骚动后,一个经常伤害小鸟的同学将小鸟捉住,帮它清理完粘在身上的脏东西,然后将它放飞。简单的故事里包含着小作者对动物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关爱,主题深刻。欲扬先抑的写法,环境描写的衬托,既渲染了气氛,增强了故事性,又有力地表现了人物,突出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