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时间:2023-05-30 08:54: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清明节的起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清明节的起源

第1篇

1、清明节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2、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3、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4、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5、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6、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7、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一、时间和起源不同

中元节又叫“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其历史应渊源于佛教,起源于佛教中“目连救母”的故事,中元节由佛教盂兰盆会发展而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按阳历来说,清明节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二、祭拜对象不同

中元节:从古至今中元节祭拜对象,从祭田、祭祖发展到超渡“无主孤鬼”。所以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称为“鬼月”,需要祭奠,“七月半”也就演变成“送鬼节”。佛教徒每都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道教也在这一天举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烧冥纸,让无主孤魂饱吃一顿。

清明节: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活动为扫墓。清明节是后人用来怀念先祖,祭祀先人的日子,大多数孝子贤孙都会到坟地、火化厂或骨灰庵施行祭拜仪式,以寄托对列祖列宗的一片哀思、纪念和缅怀之情。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谜底是数字5。解意是:清明节是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节气,所以是5。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6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1、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

2、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礼,后来民间百姓仿效,也在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

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清明节前后,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力体育活动的习俗。

4、清明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目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伤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1、《清明节周记》。

2、全文: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想必大家一点也不陌生吧!每当清明节的时候,我们便跟着大人们去祭奠祖先。记得很小的时候,第一次跟着大人去上坟,清脆的鸟鸣咕咕地在耳边低语,空气里有纸钱燃烧的味道,我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一定要今天才上坟呢?”妈妈笑着摸了摸我的脑袋,说:“因为今天是清明节呀。”

踏着山间的泥土,我晃着手里的映山红,听着妈妈跟我讲清明节的故事。清明节的起源是来自古代的一名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百姓也争相效仿,于此日祭奠先祖、扫墓。渐渐的,清明节变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踏青扫墓也成了清明节的固定习俗。

我一路紧跟在外婆和妈妈的身边,却不禁被沿途的风景吸引了注意。山边长着几棵香葱头树,红绿相间的叶子格外打眼,十分好看;路边长着几簇不知名的小花,蓝的蓝,黄的黄,俏皮极了。绕过山顶的那颗大树,便是太公的坟了。外婆麻利地清理了杂草,砍掉了些树枝,不一会儿清理出了一块空地。妈妈摆放出准备好的纸钱和祭品,当然还少不了鞭炮。外婆摸了摸口袋,掏出一把打火机,点燃了香烛。外婆看着墓碑,掸了掸衣角的尘土,双手合十红了眼角:“阿爸,今年我们又来看你了,你在那头过得好吗?”我跟着妈妈跪在坟头,烧着金元宝,妈妈说太公会保佑我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学习进步。我点了点头,虔诚地向太公拜了三拜,心里默默祈祷:“以后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和外婆还有妈妈来看你,你在天上也要开开心心的。”

空气中纸钱的味道愈发浓重了,风刮来了几丝小雨,山间传来炮竹声声入耳,敬祖之情油然而生。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清明是我国的一个春天的节气,而清明的时间是比较久的,在民间当中也有一些传说故事,那么2022年清明的由来故事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2022清明由来故事介绍,欢迎大家来阅读。

2022年清明的由来故事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2022年清明的节气意义清明是进行春祭,扫墓祭祀、缅怀祖先,踏青郊游的肃穆节日,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还能让人到自然中去,拥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的生机。清明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养生的注意事项是哪些注意“病从口入”

多变的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此时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膜炎等的多发季节,因而要认真注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以及尽量少出入公共场所,尤为注意“病从口入”。

忌食“发物”

此节气亦是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之时,如关节炎、哮喘等因而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发的食物,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可适当吃些凉性食物,因此“寒食节”也有一定的养生道理。

心情舒畅、动中有静

同时这个节气又是高血压的易发期,因此要保持心情舒畅,选择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如太极拳等锻炼方式;避免参加带有竞赛性的活动,以免情绪激动;避免做负重性活动,以免引起屏气,而引起血压升高。

换衣不宜过早

第7篇

清明后可以扫墓吗祭扫的日期,各地风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十天;有的称"前三后三";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所以,并不是清明节当日扫墓最好。

还有,对于某些习俗来说,给去世一年内的亲人扫墓和给已经去世超过一年以亲人扫墓,时间上也有些差异。提醒朋友们,扫墓的时间还需要根据当地的相关习俗去做。

祭祀的习俗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作为鬼节,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节属于鬼节而通常不被冠以鬼节之名,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亡魂,重在表达孝思亲情。另外两个鬼节则连恶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在安抚鬼魂,不让它们作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也有清明节祭祀其他鬼神的做法。上海旧俗就有在清明节举行的专祭厉鬼的祭台会仪式,祭祀那些饿鬼、幽鬼孤魂,防止它们成为恶鬼作乱。这种祭台叫祭厉台。旧上海还有清明节的前一天迎请城隍神的做法。在清明节这天,城隍神要坐大轿出巡祭厉台,以赈济安抚孤魂野鬼,其场面十分盛大热闹。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旧时,北京人祭扫坟墓不在清明当天,而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墓。浙江丽水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在山东,旧时,多数地区在清明当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内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晋南人则将扫墓的时间分为两次。一次在清明前几天,是各家分头去扫墓。第二次是在清明当天,一个村里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上海人扫墓时间,新坟旧坟有别。凡是新近过世的,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没做过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节这天请僧道诵经做法事或道场。如果是老坟并已做过法事或道场,扫墓不一定在清明当天,可以前后放宽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围,俗谓:“前七后八,阴司放假。”意思是过早或过迟都会失灵。

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清通礼》把修整坟墓解释为“扫墓”名称的来由:“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过去由于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或用石块、坷垃压在坟墓边。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这样,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观。没有纸钱者,一般就是缺少后嗣的孤坟了。后来,一般不再讲究禁火,就把纸钱烧掉。旧时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烧包袱”。所谓“包袱”,被祭祀者当作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的“包袱皮”,即用白纸糊的一个大口袋。这口袋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有图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莲座牌位,写上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张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包袱里装有各种冥钱。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扫墓的由来清明节一个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主要项目是扫墓。清明节的起源,有传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被大众纷纷仿效,在这天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第8篇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每逢这个时节,让我想起杜牧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转眼间,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已经来了。今天,我们全家一起去老家给去世的亲人扫墓。

一路上,远处的景色映入我的眼帘。鸟儿唱着美妙的歌曲;

金黄的迎春花像给大地穿上外衣;

粉红色的桃花像害羞的小姑娘红着脸;

洁白如雪的梨花像一只只白蝴蝶;

到处一片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到了墓前,只见周围长满了野草。我们小孩们也不负众望学着大人的样子先把野草一扫而光。再在墓前摆放各式各样的祭品,然后点然香火并烧纸钱。把备好的元宝、阴币、锡箔放入火堆,顿时,火堆熊熊燃烧,最后每个人跪在墓前拜祭。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思念和祝福,并为他们心里默默祈祷,祝愿他们在天堂快乐的生活,也祈求他们保佑我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缅怀先辈,真令人留念、令人悲伤、令人振奋!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五月四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是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在民间亦相仿效,于次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名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源于商朝时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四月五日前后。清明节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或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或自然共处人体,都在此时换取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

清明节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经开始,历代承袭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添加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或烧纸,其实扫墓是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

清明节我到了文化宫去“踏青”,中午在外面野炊,晚上又去给去世的姥爷烧“钱”,嘴里还要不住的说:“姥爷,我们给你烧钱了,你安息吧!”

清明节也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戴柳,射柳,打秋千。辽代最重视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呢!

每到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一些同学到革命烈士园去扫墓,今天我要很荣幸的成了队伍里面得一员。

早上,我们早早地来到了学校,在操场上集合。没大一会儿,开着校长便来到我们眼前。我们大吃一惊,平常穿着华丽高贵衣服的"校长,今天却变成了一个“拾破烂”的(因为今天穿的很朴素,所以称之为“拾破烂”的)“小老头”。我们笑着问校长:“大贵人变拾破烂的啦?”校长一身严肃,说:“今天我们是去扫革命烈士的墓,穿那么好干吗啊!”说完,又向我们挤了挤眼,我们再一次笑起来。

说着,说着,我们便上了车,来到了革命烈士的墓前。我们扫了墓,祭奠了他们。我站在烈士墓前,想了很多:我们之前的先驱们,为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为了能使我们的祖国解放,曾不惜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我们有什么理由辜负他们的希望,有什么理由辜负他们的期望。为了之前的先驱们;

为了自己的父母;

为了生我们养我们的祖国,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有什么理由使我们爱贪玩。

在清明节这天看到烈士纪念碑上曾经的英勇,和大无畏精神,每个人都为之感动。

【2020年清明节的三年级作文】相关文章:

1.清明节的作文

2.过清明节的作文

3.清明节的作文初中

4.清明节的追思作文

5.又是清明节的作文

6.清明节的节日作文

7.有关清明的时节的作文

第9篇

>> 朝鲜族的传统婚俗 朝鲜族王姓的异化 浅谈朝鲜族的“农乐” 馆藏朝鲜族乐器的思考 浅析朝鲜族的认同变迁 论朝鲜族的死亡观 朝鲜族的“花甲礼” 走进延边朝鲜族 朝鲜族师传奇 朝鲜族民俗趣闻 朝鲜族上将赵南起的多彩人生 浅谈朝鲜族舞蹈的民俗意识 对传承朝鲜族春节拜年习俗的思考 浅谈朝鲜族民族服饰的传承 浅谈朝鲜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关注朝鲜族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 试论朝鲜族舞蹈教学的技巧和方法 朝鲜族旅游景观的审美特色 对朝鲜族象帽舞的整体研究 浅析朝鲜族舞蹈教学的重要环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朝鲜族的清明祭 朝鲜族的清明祭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张新朝")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朝鲜族老人祭扫烈士墓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也一直在延续,一些带有中华民族传统色彩的风俗、节日、礼节在岁月的流逝中,已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专属,而成为各族人民共同的追随与传承。每个民族在传承中都会附加自己的民族特色,使得一些风俗与节日更加熠熠生辉,朝鲜族的清明节便是其中的翘楚之一。

清明节的由来

对于清明节的由来,我们并不陌生,最动人且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晋文公为纪念忠臣介子推,实行禁火令,规定在那一天不许生火,只能吃寒食,由此得名为寒食节。但当时的寒食节并不等同于清明节,且当时也无清明节之说,它只是清明节的一个小小的起源。从寒食到清明的演变起始于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将在晋地广为流传的寒食习俗带到中原腹地并加以推广;唐玄宗时颁布权威礼法,将其钦定于清明日的前二日,并放假3天。此时,寒食节与清明节气的融合初露端倪。到宋朝时,寒食与清明两节更趋于融合,开始以一个独立的节日融入到百姓生活之中。元朝时期,废除火禁,寒食习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清明节从此流传至今。

至于清明节何时传入朝鲜族,史书并无定论,但朝鲜族清明节的来历除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说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说在古代,每年二三月之际,朝鲜官府都会分赐给百姓新的火种,百姓在领取“新火种”的前一天,必须先将“旧火种”熄灭;灭火后,人们只能食以寒食,而且这一天恰巧是冬至后的第105天,从而形成寒食断火之风俗。这一说法与唐朝“赐火”习俗颇为相似,且朝鲜族的清明节仍保留寒食之习俗,因此可以大致推断朝鲜族清明节的兴起应在唐朝成立以后、元朝成立以前。虽无具体时间可考,但从史书典籍的片言碎语中可以看出,清明节在朝鲜族的传承历史悠久。朝鲜李朝诗人在题为《西江寒食》的诗中写道:“天阴篱外夕寒生,寒食东风野水明。无限满船商客语,柳花时节故乡情。”金宗直也曾在题为《寒食村舍》的诗中如此生动地描绘朝鲜农家清明节的情景:“禁火之辰春事多,芳菲点检在农家。鸠鸣谷谷棣棠叶,蝶气款款芜菁花。带樵垄上乌犍返,挑菜篱边丫髻歌。有田不去恋五斗,天亮人笑将奈何。”两首诗一首描绘商贾,一首描绘农家,由此可以看出清明节已在当时各阶层、各行业中盛行。清明节在朝鲜族发扬光大的背后,也必定伴随着某些风俗的继承和发展。 铁架是秋千架,每逢清明节,朝鲜族村民都要举行秋千比赛

朝鲜族清明节的祭奠仪式

清明节虽历经千百年的发展与变化,但它所承载的一项重要职能却从未改变,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哪个民族,人们都要在清明节这一天虔诚地履行这一职责,以示对逝者的怀念与敬慰,这一职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坟”。

朝鲜族的上坟祭奠仪式,可以说是从古至今传承最好的,没有因为时代的进步和岁月的变迁而发生巨大变化,这主要与朝鲜族崇信“孝道”有很大关系。但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朝鲜族因为分布地域不同,其清明节的上坟风俗多少会有差异。 荡秋千

如生活在我国吉林省的朝鲜族人民,在清明节这一天的早上,会先准备好各式各样的祭品(多是食物),且这些食物必须都是冷食;然后来到逝者墓地之前,开始祭奠。在正式祭奠之前,一位亲人会先围着逝者的坟墓绕上一圈,看一看坟堆是否有坍塌和破损,称其为“踩圈”。 在确保坟墓完好之后,祭奠正式开始。首先对坟墓进行加土,就是通常所说的“培坟”,这与汉族的填土之俗无异;接着进行“土祭”,在坟前的石阶或土堆前铺上一张素纸,将斟满的3杯酒置于纸上,众人向逝者祭拜,长辈或平辈鞠躬3次,晚辈磕头3次;然后开始“敬食”,把事先准备好的冷食一次性摆放在坟前,念祝辞,以盼逝者安息、生者得佑。敬食完毕之后,祭品不能全部收起或丢弃,还要为亡者留一些食品。为避免食物被鸟兽吃掉,要在坟前用土将食物埋起来,因此,“留食”也十分讲究,一般要选择一些容易保存、便于掩埋的食物。祭奠仪式结束后,众人便席地而坐,在逝者坟前将剩余的冷食分而食之,意为与逝者共同进餐。

居住于我国黑龙江省的朝鲜族的上坟仪式稍有不同。每逢清明节,一家老老少少身着素服,带上朝鲜族的特色食品如打糕、八爪鱼、明太鱼、泡菜、自家酿制的米酒等,踏着清晨的露水,来到逝者坟前准备祭奠。不同于吉林朝鲜族的踩圈,他们会先将坟墓上的草清除干净,然后对坟墓进行培土整修,也不需要土祭,直接将祭品整齐地摆放于坟前,请死者静享美食。片刻之后,在坟前燃烧稻草(因为稻草为金色,在当地朝鲜族人眼中它象征着金条),以此来表示对死者的寄钱之意。稻草焚尽,众人即向逝者敬酒、跪拜,以示哀悼之情。最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共享祭品。

虽然清明节起源于中国,但在现代社会,上坟仪式最具古风韵味的当属韩国。在韩国,人们对逝者的祭奠无一不恪守古代仪礼,颇为庄重而肃穆。清明节这一天,人们身穿素服,手持素色鲜花(一般为兰花),携带祭品来到亡者墓前进行祭奠。韩国人对修墓一事极为重视,不是简单的培培土、除除草,而是尽可能将坟墓修缮一新。修缮完毕后,人们便将事先准备好的传统食物如艾草、年糕等作为祭品郑重摆放在坟墓之前;除了食物,必不可少的还有酒,祭拜逝者所用的酒不是普通的白酒,而是韩国传统的清酒。这种酒用纯米酿造,醇香清冽,口味独特。此酒在朝鲜民族中历史悠久、意义深远。古朴的仪式完毕之后,韩国人还会在墓前种一株小树,以示万古长青之意。值得一提的是,传统清明节中焚烧纸钱、香烛、纸元宝之类的习俗在韩国并不盛行,并非韩国没有继承,主要是为避免引发山火而自觉不使用。

虽然风俗因地域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不难看出,有些方面在朝鲜民族当中是一致的。首先,上坟所用的祭品都必须为寒食,清明节传入朝鲜族之时,恰逢寒食之风兴盛,此后元朝废除火禁之时,朝鲜族也未受此影响,因而就将这一传统保留了下来。这种对古代仪礼的保留与传承,不仅仅表现出对历史和先辈的尊重,更是孝道和忠诚的完美融合,延续和发展了这个古老节日的习俗和理念,也体现了朝鲜民族的伟大之处。其次,朝鲜族在清明节时都必吃一种名为“明太鱼”的食物,这种鱼是鳕鱼的一种,对于其名称的由来,朝鲜文臣李裕元著述的《林下笔记》中有如此记载:有一官员至咸镜道明川郡时,吃到一太姓渔夫献上的鱼,觉得此鱼异常美味,却不知是何种鱼,便取明川郡的“明”和渔夫的姓,将其命名为“明太鱼”。明太鱼在朝鲜民族中食用历史悠久,它营养丰富,食之强身健体,对朝鲜族人民来说,吃明太鱼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祝福。还有一项习俗是整个上坟仪式中最为重要和不可或缺的,此习俗就是祭奠仪式结束之后,人们要在逝者的坟墓之前共食祭品。这种吃祭品、供品的做法在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中并不少见,如敬佛供祖之后,人们常常顺手拿过“供果”而食,这并非亵渎神灵,而是人们通过食用沾染神灵或祖先“灵气”的食物为自己祈福,渴望神灵和祖先的保佑,是人类祈求平安、幸福、吉祥的一种本能体现。朝鲜族清明祭中生者与逝者在坟前同饮同餐的做法,所体现的不只局限于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更是生者对逝者一次真诚的心灵陈述和反思,与逝者一起“进食”是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之上,如同逝者真的存在于他们身边,与他们分享美食和这一年生活的点点滴滴,具有很强的生活意义和现实意义。 娱乐活动

仪式之后的活动

清明节从诞生之初就不单纯是一个悼念先人、祭奠亡灵的节日。清明节之时正是春意盎然之际,逝者得以安息,生者为之愉悦。在肃穆的上坟仪式结束之后,进行一些体育娱乐活动也为清明节增添几分缤纷的色彩。

第10篇

寒食和清明的关系区别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有城隍出巡的仪式。

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垦利地方自清明节前三日算起,称“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为清明,人们于这四天内扫墓、踏青。鄄城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又称清明节为“鬼门关节”。

扫墓是清明的一项主要活动。旧时,泰安的扫墓仪式比较隆重。男主人挑着四个小菜和水饺到祖坟,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香烧纸,洒酒祭奠。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扫墓时还要给坟墓添新土。据说,这是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实质上是对祖先的怀念。多数地区是在清明这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而龙口、博兴等地则在清明前四天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扫墓。

清明节山东各地都插柳条、松枝,据说是纪念介子推。泰安家家户户插柳条,并给狗戴上柳条圈。民谣:“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即墨则习惯戴松枝,寓意要象松柏一样兴旺。临沂、诸城却用柳条、松枝在墙壁等处轻轻抽打,边打边说:“一年一个清明节,杨柳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蜇。”

清明踏青在山东极为普遍。临朐、滕州的儿童一早就到村外踏青、放风筝。有的用柳条做成口哨吹,哨声十分动听。有的地方,儿童仰脸大口呼气,据说可以泄内火。大部分地区都有打秋千的习惯,潍坊地区的秋千有三种:一种是直秋千(适合老年人玩),第二种是转秋千,第三种是翻秋千。即墨比较重视清明节,这天人们一起床就换上节日服装,特别是妇女,个个打扮得漂漂亮亮,到处串门,先看新媳妇坐寒食(新媳妇要象举行婚礼那天一样在炕上坐着),然后去打秋千。秋千甩得高,意味着生活过得好,所以大家都你争我抢,兴高采烈地打秋千。这一天,妇女玩得十分痛快,因此,当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说法。

清明节的来历和发展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 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 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 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要谈清明节,需从一个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8天,也就是距清明节 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 ,故而得名。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 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 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 ,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 不过的一个词。

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 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节气。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原因,所 以会相差两天。

农历是反映物候变化、指导农时的阴阳历,它还结合了阴历,即以月相29.5天为 周期(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的时间间隔)。因为阴历纪月推算节气所在具体时间需要准确 的天文知识和数学知识,所以,以前的历书所载各个节气发生的时间是要由国家颁布的( 如立春精确到年月日时分秒),而且,不同的时代推算的规则有所不同,《清史稿·时宪 志》就用很长的篇幅和很多图形公式来说明当时的推算方法。一般所讲农历中节气的设置 规律往往只是确定月首为节气,月中为中气,两个节气间隔是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 依据,节气歌也是一般人掌握节气规律的必学知识。稍微复杂一点的推算是习惯上以上一 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阳最低的时候)过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算就简 单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从天文角度说,4月5日 或6日视太阳(视太阳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到达黄经15度的时候。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 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 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 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 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 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 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 么来的。

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 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

从20xx年开始,中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xx年,又改为 三天。一直延续至今。

寒食节习俗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

百姓上坟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3、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

4、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5、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

6、寒食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

7、寒食蹴球:盛行于唐

第11篇

通过多年的实践工作得知,当前国内大部分幼儿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都非常少,五千年传承的传统文化已经逐渐被幼儿所淡化。而导致这些情况的因素有多个方面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传统节日教育的“伤风”现象。

伴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国际间的来往也越来越密切,国内许多人开始崇洋。当情人节、父亲节以及圣诞节等国外的节日开始被人们所接受的时候,国内的传统节日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划龙舟、中秋节吃月饼等只是简单的一个形式,幼儿对于这些传统节日的起源以及风俗等一无所知。与此同时,当前许多家庭,节日只是简单的追求热闹,在这些传统节日中,通常都是安排吃喝、娱乐以及聚会等活动,传统节日的文化气氛开始被淡化,又或者一些年龄较大的老人在传统节日中开展封建迷信的活动,歪曲了传统节日的文化,造成歪风邪气的蔓延。

1.2、传统节日教育的“吹风”现象。

在幼儿园的活动中,或许有的教师针对传统节日开展了一些活动,而这些活动通常都非常简单且随机性很强,根本没有将传统节日的文化渗透进去,导致孩子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节日的表面现象,孩子根本不能在这些简单的活动中掌握传统节日的文化。

1.3、传统节日教育的“暖风”现象。

当前这种大环境中,我们也必须要看到,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重视发扬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开始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人们去关注传统节日文化,并且让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例如,国内许多城市在每年的元宵节都会开展元宵灯会活动;一些城市在端午的时候会组织划龙舟活动来纪念屈原。

二、清明节幼儿应该学习什么

2.1、感恩精神

根据相关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在逃亡的过程中,伴随其逃亡的臣子介子推为了保护重耳的生命,介子推从自己的腿上割肉给重耳充饥。之后重耳逃亡成功,回到晋国做上了皇帝,便将隐居山林的介子推去世的日子定为寒食节,让全国哀悼介子推。寒食节经过多年的传承之后,就变成了当前的清明节。祭奠先驱、悼念英雄,这些都将感恩的情节充分展现出来。

2.2、体会生命的意义

清明节中的扫墓活动以及祭奠革命英雄的风俗,虽然只是简单的一束白,一个简单的鞠躬,却可以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义所在,从而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即使传统的“舍生取义”已经逐渐被当前的“利己主义”与“实用主义”所侵袭,但是当前国内社会无私奉献的人仍然受到人们的推崇。

2.3、体现忠孝为核心的儒教秩序

在清明节中为已经逝去的亲人扫墓以及对先人进行的祭奠活动,这些活动都蕴藏着浓厚的儒家气息,将忠孝的传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可以看出,清明节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应用清明节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清明节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让幼儿学习清明节知识

在清明节前,教师可以幼儿注意收集与清明节相关的风俗、传说以及故事等,同时将幼儿收集到的内容进行对比,让幼儿之间互相传阅。同时组织相关的活动,例如开展清明节知识竞猜或者讲故事等活动。

(二)情感激励

仅仅了解清明节这些简单的知识对于培养幼儿的民族意识以及激发幼儿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还远远不够,道德行为的源动力是来源于道德情感。通过相关学者证实,道德信念属于理与情的结合,就是道德情感与对应的道德认识进行有机的融合,才可以产生道德信念。

孔子曾经劝人学诗,因为“不学诗,无以言”,也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可以看出,诗词的应用非常广泛。而清明节上千年的积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幼儿学习这些诗词可以更好的了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三)开展接近清明节的活动

首先,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来加强幼儿对于延续与发扬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这样可以提升幼儿对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的认知,让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幼儿对道德观念认识越准确,其道德情感也会自然而然的得到升华。

其次,创建合适的环境,渲染清明节的气氛。环境创建属于幼儿园的一门隐性科目,其可以较好的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而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教师要考虑到清明节的情况,让环境融入到清明节中。比如,在清明节即将到来的前几天,幼儿园组织进行大型的扫墓活动,并且注重幼儿穿戴的严肃性,通过祭奠活动来激发幼儿对于清明节文化的认知。而在追忆革命先烈的时候,要教育幼儿学先的良好品德,让幼儿心怀敬畏与感恩之心。也可以在清明节假期中,组织幼儿春游,让幼儿亲近大自然,彰显生命的活力。

最后,培养幼儿的民族精神。当前,要培养幼儿的民族精神,最为关键的是必须要以当前社会发展与时代想谋和,不断为清明节添加全新的富有活力的活动。例如,植树活动并只是植树节才可以开展的活动,其作为非常有益的风俗文化,是值得中华儿女继承与发扬的传统文化;而清明节祭奠活动也不必局限于一种模式,也不必局限于陈规陋习,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采用文明祭奠的模式,比如在革命英雄墓前献花来祭奠先烈。采用这些绿色、环保且安全的活动,都是当前形势下非常好的祭奠模式。

第12篇

1、守岁: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

2、闹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3、赛龙舟: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

4、扫墓祭祖: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清明节本属“祭祖节”,在后世发展演变中才被冠以“鬼节”之名,古时人们祭祖是为了表达孝道、感恩追始,并不将祭祀自己祖先的节日以鬼节称之。

5、登高: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人对山岳既敬畏又充满崇拜之情。“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流行开来。还有登高避灾之说,全家人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康健平安,免受瘟疫。重阳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于是,重阳节登山“辞青”与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