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利设施

水利设施

时间:2023-05-30 08:54: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利设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水利设施

第1篇

水利设施建设具有公益性,属于城市基础设施产业,主要靠国家和省市各级地方政府的投资,所以水利自身的融资能力相对较差。水利事业的建设通常都是周期长、投资大的工程,其社会效益明显,但经济效益却并不突出,过低的投资经济回报率造成了水利投资事业对外国资金和社会资金吸引力较差。例如,防洪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以及灌区改造、节水灌溉等纯公益性项目,社会效益确实很好,不过经济效益却是几乎为零,而且这些项目也不能用财务利益最大化来衡量。供水、小水电等带有经营性的项目,由于受特许经营、价格、上网困难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也很难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在水利设施修建过程中,还存在无偿使用农民劳动力的现象,一些地区要求农村劳动力每年要无偿提供30个工作日的无偿劳动,如有到特殊情况,农户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大部分无偿劳动用来从事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在少数地方,农村劳动力如未完成规定劳动量,农民还要向国家或集体缴纳一定费用。一些水利设施建设者为了节省资金,用人工劳动代替机械化,不仅增加劳动强度,使得工人工作危险程度上升,导致工程建设效率低下。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工程投资主体为国家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户等,但完工后工程产权主要由政府掌控,农户虽参与投资、建设,但未获得产权和收益权。这种产权制度一定程度上损害农民合法财产所有权,减少了农民收入,削减农民购买力,也影响农村市场消费水平。部分地区为增加政府可支配收入,调高水利工程的使用定价权,人为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价格,致使农户使用水利工程设施的成本居高不下。据2011年12月在木兰县东兴镇的调查,农民每亩地交水费在30~100元之间,并且在后续的使用水利的过程中,每亩地每年还需要缴纳40元的使用费,这无疑提高了农户使用水利设施成本,加重农户负担。

水利基础设施必须在正确界定水利设施的类型和性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行为和公共财政的双重作用,使水利资金的使用结构随工程项目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于公益性项目,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其建设、运行和维护资金,地方政府和各级财政部门要适当对水利投人给予政策倾斜,确保水利资金的安全和落实。对于经营性(非公益性项目,因为其投资是讲求回报的,所以,项目建设资金主要通过非财政性的资金渠道筹集,因项目投资而形成的经营性资产,要促使其保值增值。由于经营性项目可以产生一些私人利润,在利益驱使的情况下,非政府资金也是愿意进入的。对于已建经营性水利工程,可探索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以加大水利设施投人力度。为了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合理配置水资源,要适当考虑水环境容量和资源承受能力,坚持标本兼治、统筹兼顾、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以水定发展、以水定规模;要仔细地按照国家政府编制的《节水灌溉规划》、《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中长期供水规划》、《十五期间水利发展规划》和《黑龙江垦区水利现代化实施方案》等来扩大水利投资规模,组织实施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兴利除弊,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活力。资本的供给与投资是水利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同时,科学有效的融资是推动水利发展的有力保障。在当下水利事业自身融资能力差的不利情形下,我们必须尽快完善相关融资体制,建立灵活、高效的融资机制。其方法主要是:1调整融资政策,形成标准的、有效率的水利融资政策;2改善投融资环境,首先要规范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适当发挥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作用;其次是积极利用外资和私人资本,鼓励有条件的国内外投资者以多种投资方式参与水利建设;3创造新的融资方式,以独资、TOT、合资合作、BOT等多种方式参与水利建设。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农村劳动力可以创造价值,农村劳动力也是商品,如果能建立合理的用工制度,充分调动农村劳动力的积极性,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更明确地体现投资者投入的工作量和货币额,适当引入激励机制,水利工程的建设效率和施工进度将会大大提高。由于劳动力的有偿使用,投资者比人减少人工成本,采用机械化方式作业,这能促使生产力水平提高。劳动力会活得一定收入,相应会增强了城镇居民购买力,将改善农村消费结构和水平。在产权方面存在“谁受益谁投资”的做法,没有从产权角度和经济效益角度考虑问题,单纯的从社会效益角度考虑问题,政府也以此原则强制要求农民集资兴修农田水利工程,不符合基本建设法则和市场经济规律,结果是农民仅仅获得了工程建设带来的社会效益,却完全丧失了因参与投资而理应获得的投资收益权和财产所有权;政府则以少量投资甚至零投资就获得了整个农田水利工程的全部产权和收益权,真正的受益者还是政府。通过规范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不仅能够保障每个农民投资者的财产所有权和投资收益权,而且能够保证农民投资农田水利工程同时得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规范而健全的产权制度还能增强农民投资者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鼓励更多的投资者节约工程建设成本,加强工程管理,提高建设效率,提高工程使用效益。水利设施建设是黑龙江“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内容之一,是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黑龙江省应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明确产权,建立规范的投融资渠道,保证水利设施建设顺利进行,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作者:张国富工作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第2篇

靖远为全省十二个半农半牧县之一,牧区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制约着牧区经济的发展。

一、自然地理概况

靖远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东连宁夏自治区海原县,西靠白银区,南与会宁、榆中两县接壤,北与景泰及宁夏自治区的中卫县毗邻,中心怀抱平川区。境内沟壑纵横,川塬相接,山峦起伏,海拔在13””~31””米之间。地形地貌复杂,自西北向东南有祁连余脉哈思山、水泉尖山、黄家凹山、崛吴山绵延相连,由山脉走向与行政区分割为南北两部,北部是群山起伏的丘陵沟壑及兴堡子川盆地,南部是黄土丘陵起伏的山塬沟壑及黄河河谷阶地,总的地形是东南向西北倾斜。区域属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24”mm,年蒸发量为降雨量的7~9倍。四季多风,尤其春季为多,最大风速21m“s。年平均日照时数26””h,无霜期168d,年平均气温8.8e。全县所辖21个乡镇,46.22万人,总土地面积58.”9万h,其中总耕地7.58万h,水地3.2”万h,草地13万h。

二、牧区概况

靖远为半农半牧县,牧业人口4.46万户,22.69万人,主要分布在崛吴山西南的高湾、大芦两乡,云台山周围的曹岘、若笠两乡,哈思山与黄家凹山区域的永新、石门、兴隆、双龙。、北滩、东升、五合、靖安等北部八乡。占草原地面积的8”%以上,刘川乡及沿河各乡有少量分布。

1.牧区草原现状。牧区草场幅员辽阔,资源类型复杂,自然条件严酷,草山植被稀疏,覆盖率低,约2”%~3”%,全部为草甸草原,草场资源中植物种类繁多,多为耐旱藜科、禾本科、沙草科等盐碱植物,主要有蒿类、碱草类、冰草和丛生灌木等,在高山草地还有桔梗、车前子等中药草。据实际调查,靖远县13h草地面积中仅有”.2h饲草料地,年产草”.24亿kg,适宜载畜量9.”万羊单位,而12.8h的天然草地年产草”.22亿kg,适宜载畜量8.2万羊单位,实际载畜量43.”4万羊单位,超载量34.84万羊单位。由于严重的超载放牧及其他对草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原因,全县6”%以上的天然草地出现了沙化、退化、盐渍化,其中沙化面积”.5万h,风蚀面积”.5251Fh,水蚀面积2.1h,并且逐年递增,现状不容忽视。草原退化不仅给畜牧业造成了不利影响,而且导致草原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结构变化,鼠害和虫灾发生面积和强度上升。因此,必须合理保护和利用草地资源,遏止草原退化势头,并创造条件使其逐步得以恢复,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保证可持续发展。

2.牧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全县水资源总量为329.36亿,黄河穿越全县154公里,过境客水329.2亿m,地下水资源量”.16亿。牧区地表水开发利用总量1.69亿,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12亿,占全县地下水的75%,近年来由于干旱少雨,地下水补给量较少。靖远县牧区主要有三大高扬程引黄提灌供水工程刘川(主要灌溉刘川乡),兴电(主要灌溉北滩、东升、五合、靖安四乡),靖会(灌溉高湾、大芦两乡),年供水量1.”1亿。沿黄小型扬水站6座,年提水量592万(分布在双龙、兴隆、石门三乡),井泉汇流工程有深井6眼,浅井4眼(主要集中在永新、兴隆、高湾等乡)。塘坝7座,蓄水量33万h(主要在大芦、双龙、兴隆三乡)。南部曹岘、若笠两乡,为纯干旱山区,主要依靠雨水集流,年集流25”万,有水窖及旱井2355”眼,集雨潜力巨大。

三、牧区草原治理对策及措施

1.治理对策。紧紧围绕国家关于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发展牧区经济、增加牧民收入的目标,以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为核心,以建设节水、高效、优质灌溉饲草料地,以实施大片天然草场围封、轮牧、休牧、禁牧为手段,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牧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和改善草原生态,主要依靠草原的自我修复能力,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必须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草原牧区水利是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草原生态自我修复的前提条件和保证。因此,要坚持“发展牧区水利,以水定草,以草定畜”的原则,在水、草、畜各个方面下功夫,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

(1)在水环节方面。依据“充分利用天上水,科学引用地表水,合理利用地下水”的开发原则。靖远县牧区曹、若两乡,主要以充分利用天上水为主,要雨雪两用,在雨季收集雨水,冬春季收集雪水,雪水潜力巨大、不可忽视。要在田间地头多打窖,多建集流场,实行农作物及饲草料地的点浇、点灌、微型喷灌等节水措施。高扬程灌区以科学引用地表水为主,靖远县三大高扬程灌区土地面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应通过灌区的节水改造,续建配套,实行生态式移民(即将生态脆弱地方的农牧民移居至水土条件较好地区),这也是今后农牧区发展的主要方向。如靖远县2”””年实施的北片生态环境建设兴电黑山支干工程,就是集生态移民、生态建设、扶贫开发、节水农(牧)业于一体,工程已将北部八乡15””户、45””农(牧)民移至灌区,使山区的”.3万h的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退牧还草(原)。当然,应通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高新技术农业,提高土地的生产率,以该地区较少的土地促使生态脆弱地方退牧还草(原),不宜再去大量开垦该地区的荒地、草地,应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合理利用地下水。全县牧区地下水利用率达75%,近年来干旱少雨,地下水补给量较少,应科学合理有计划的利用,严禁盲目、无秩序的开采,特别对深井开采严令禁止。牧区地下水丰富地区主要集中在崛吴山附近的高湾局部地方,黄家凹山的靖安局部地方及哈思山附近的永新、双龙、兴隆、石门等乡,对牧区有泉水溢出的地方,县水务部门应进行水资源量分析、评价,认为储量丰富、适宜开采、效益明显后,县水务行政部门才能颁发取水许可证,允许开采。泉水截引后主要采用pvc管,输水至下游塘坝(水库)蓄水,不要让水白白浪费,冬蓄夏灌,提高地下水的利用率。

(2)在草环节方面。靖远为半农半牧县,应本着“以牧促农,以农养牧,农牧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发展优质高效的灌溉饲草料与灌区粮食及经济作物相结合。种植粮食及经济作物时应考虑它的多重利用率,如玉米、黄豆、小麦、洋芋、大豆、油料等,其桔秆(干草)可以为畜用,但用机器粉碎成糠、壳与油料的渣拌和后,便成了精饲料,其利用率更高。据测算,全县水旱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6万,年生产畜用秸秆1.8亿kg,可解决1~4.83万羊单位的饲草料问题,而通过机器粉碎与油料残渣、洋芋淀粉等拌后成精饲料喂养牲畜,可解决18.”万羊单位的饲草料问题,而且牲畜的质量及成长速度也较快。因此,应多方面、多层次开发饲草料,为落后的放牧向舍饲养殖、退牧还草(原)奠定良好的基础。

(3)在畜环节方面。应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从落后的放牧中退出来,围牧、休牧。引进先进的牲畜品种,首先实行先进的舍饲养殖,规模养殖。据了解,由于本县羊羔肉加工销售快速发展,本县滩羊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已在三大高扬程灌区的高湾、刘川、靖安、五合、北滩及北部井泉灌区永新、石门、双龙三乡建成了八个养羊基地,基地羊存栏量14.8万只,其中百只以上养羊大户47”户,专业户饲养量达8.26万只。同时,牧区养牛业也从耕田型向商品肉用型,奶用型转变,刘川乡已初具规模。通过扶持畜牧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化生产和集约经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为依据,建立公司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依靠科技和政策提高生产力水平,从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牧民生活水平。

2.保障措施。为了使本县牧区草原生态环境建设能顺利进行,应具有相应的组织保障措施。

(1)领导组织体系。成立牧区草原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田主管畜牧业的县长任组长,农、林、牧、水、打岔等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高度重视、常抓不懈,作好退牧还草(原)的协调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技术指导与服务体系。县各职能部门要紧密配合,团结协作。县水务部门要作好牧区供水工程的建设工作,作到工程节水措施到位、技术到位,抓好水的问题。县农业部门要探索农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培育优质高效的粮食经济作物及饲草,实行节水型农业,要抓好草的问题。县畜牧部门要作好牲畜良种培育引进工作,抓好畜的问题。

第3篇

关键词:旱灾原因;基础设施滞后;建议

干旱是在一定时间内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河流及其他水资源短缺,而按照当时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经济条件,不能获得足够的低成本高品质的水,使当地农业,工业,城乡供水和用水和生活用水等方面的严重短缺,水,限制了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旱灾则可以理解为在某一地区出现干旱现象时,社会未能采取必要的措施或采取的措施不足以解决维持正常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所必须的最低额水量所造成的一种缺水的灾害。

2009 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16个省市发生旱灾。2010年春季,我国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5省市遭遇世纪大旱,农作物大面积受灾,部分良田绝产。面对旱情,相当一部分水利基础设施不能排解旱情,这反映了我国目前水利建设设施和科技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产生旱灾状况原因,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

1.天气因素是造成旱灾的一个重要原因

极端的天气因素可以视为是造成自然灾害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中国气象局对2009 年旱灾的介绍,2009年在中国北部的旱灾成因主要是由于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少和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导致的。虽然经历了几次强冷空气过程,但冷空气未能带来降水,仅带来大风和降温天气,风大也导致了土地失墒,冷空气过后的高温进一步导致了水分的蒸发。而对于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的旱灾,气象专家分析认为是,能够形成我国西南地区降水的暖湿气流输送能力较弱,2009年西南地区雨季结束较早,秋后气温持续偏高,水汽蒸发量大都是造成气候干旱的原因。面对旱灾可以减缓的对策应该是相应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然而,目前我国农村的水利基础设施和技术问题令人堪忧。这一现象在我地区特别严重,由于气候干旱,地下水位下降,致使原有的农田灌溉井水量不足,使原来的水浇地变成旱地,拿我乡来说原有机电井206眼,2年的时间现在能保证灌溉的机电井136眼,有70眼井不能使用了。

2.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扩大了旱灾对农业的影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均是我国劳动人民主动改造水利设施,用于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农业水利建设的手段。人们只要善于利用和精心呵护这些措施,就可以有力地对应各种旱灾。然而,当前农村对水利设施的管理问题很多,由此扩大了旱灾对农业的影响。

2.1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的责任认同的缺失

在建国后,我国也开展过数次大规模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20世纪末期也重点开展了节水型灌溉,对部分农业水利设施进行了改造。但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办责任制之后,土地等生产资料分到了农户个人手中,部分原归集体所有的水库、沟渠、机井等仍然实行集体所有,集体管理。这样,就造成了农民对集体所有的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的责任认同的缺失,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变成了被动的承受,甚至认为会增加农民本身的负担。如此,就造成了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老化、损坏等情况的日益严重。根据水利部网站提供的资料,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大多建设于20世纪50到70年代,由于近30多年来管理维护较差、长期运行,工程普遍存在老化失修问题:全国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建筑物完好率不足 40% ,工程失效和报废逼近 30%,个别地区可灌面积减少 50%。

2.2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科技水平与管理水平落后

由于城市条件优势,以及相应政策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旱灾对城市的影响要小于对农村和农业的影响。而在近两年的旱灾中,农田灌溉保证率低,由于投入不足,水利设施(渠道)建设标准低,技术配套设施不完善,渗漏严重,无法保障农作物的灌水,严重影响农民增收。大部分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着设施老化,许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存在着建后管护机制不健全、重建轻管等问题。

通过上述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4篇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下列水利工程设施的保护:

(一)防洪、排涝工程设施;

(二)水利蓄水、供水工程设施;

(三)灌溉工程设施;

(四)水土保护工程;

(五)水电工程设施;

(六)水文报汛工程设施;

(七)水利工程配套的附属设施设备。

第三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水利工程设施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规定的实施。

区、县级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分级管理权限,分别负责所管辖的水利工程设施的保护。

镇人民政府依照分级管理权限,负责保护本级的水利工程设施,并协助保护市、区、县级市管辖的水利工程设施。

第四条水利工程设施保护范围的划定,应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权属状况、自然现状以及安全操作规程的要求,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依法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并设立保护标志。

新建、改建、扩建水利工程设施,必须同时划定保护范围。

第五条在水利工程设施保护范围内,影响水利工程设施正常动行的障碍物,按谁设障、谁清除的规则,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清除,所需费用由设障单位或个人承担。因设障对水利工程设施造成损失的,设障单位或个人应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条在水利工程设施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修建影响水利工程设施正常运行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

(二)倾倒余泥、渣土、垃圾等废弃物;

(三)在堤坝、渠道上挖沙、取土、采石、垦植、砍伐、破坏防护林木和植被;

(四)损坏工程设施管理单位的通讯、报汛线路;

(五)损毁、破坏水利工程设施及其附属设施、设备;

(六)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七条在水利工程设施保护范围内从事下列活动的,须经水利工程设施管理单位同意,并按管理权限报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一)在水利工程库区或引水、提水工程范围内取水、截水;

(二)向水体设置或增大排污口;

(三)改变河涌、河道流向;

(四)筑坝拦水;

(五)进行其他建设和经营活动。

依照法律、法规规定须经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从其规定。

第八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各类工程建设,影响水利工程设施正常运行的,必须制定配套的保护方案,按分级管理权限,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经审核同意的保护方案,应作为工程建设的必备项目,按基建程序报批,并应与工程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经水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第九条各类水利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其资质按管理权限由市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认定。

已获省以上行政主管部门认定资质的单位,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人事水利工程设施设计和施工的,应到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输登记手续。

第十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按国家标准对水利工程设施进行安全等级分类,确定水利工程设施安全使用年限。

水利工程设施管理单位对其管辖的水利工程设施运行情况,应建立检查制度。需要维修的,应制定维修方案,按管理权限报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需要报废的,经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分级管理范围,对所管辖的水利工程设施,每年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并作出安全技术鉴定。

第十一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对管理范围内有安全隐患的水利工程设施,应及时组织维修。维修费用根据工程性质由政府或水利工程设施所有者承担。

第十二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明晰水利资产产权,加强监督管理。水利工程设施管理单位的固定资产和物资需要处理的,按管理权限报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属国有资产的,还应报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水利工程设施因开发建设需要占用的,实行有偿占用和等效替代相结合的原则。占用者应按分级管理权限报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负责兴建与其效益相当的替代工程;不具备条件兴建替代工程的,应按新建等量等效替代工程设施的总投资额交纳开发补偿费用。具体补偿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十四条违反本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理;违反本规定,涉及其他法律、法规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违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5篇

关键词:农村水利设施 安全问题 生命财产 管理体制

一、农田水利设施安全问题现状

地表水丰富的地区拥有较复杂的引水灌溉设施体系,安全隐患尤重。农田水利设施主要包括农田灌排渠系设施,由取水枢纽、输水配水系统、田间调节系统、排水系统(排水沟道、农田桥、涵、排水闸、排水站等)、容泄区以及各种灌排建筑物组成;截流提水设施,包括小型水库设施,小型抽水站等。而其中部分水利设施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众多小型水库存在垮坝危险。现一些地区使用的小型水库大部分都是建立时群众筹劳建设的,坝体以土坝为主,在过去几十年中,坝体维修不及时,损坏程度严重,现在大多数小型水库超负荷运转,设施损坏严重,安全隐患多。不仅如此,许多小型水库的泄洪洞堵塞,下游闸门、涵洞损坏。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浪费了水资源,而且一旦出现山洪或暴雨,泄洪一旦不及时,垮坝淹及农田村庄的恶性事故将有可能发生。

农田灌排渠系设施同样存在安全隐患,其中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是人工水渠和坑塘。“夺命渠”不断涌现,这些水渠在设计之初未充分考虑安全隐患问题,大多数水渠缺少安全防护与应急设施。例如咸阳讯宝鸡峡引渭渠咸阳段在半个多月时间内,就有14人落水而亡。河南洛宁县有一条45公里长的水渠,15年来,吞噬400多人的生命。这样的案例接二连三,这些足以证明用以灌溉的人工水渠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水源相对缺少的地方(例如北方部分地区),直接使用地下水灌溉农田作物,这些地方的灌溉设施体系相对简单,安全隐患相对较轻,农友一般从井中抽水通过毛渠或管道将水直接引入农田灌溉农作物,安全事故虽然相对较少,但是安全隐患同样不容小觑。由于地下水位下降,上世纪修建的部分井(筒井、深井、大口井、对口抽式井及小口径管井等)被迫闲置,甚至报废,但是这些报废的水利设施未能得到相关安全处理,严重威胁农友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不仅如此,上世纪修建的水利灌溉辅助设施大都不能满足现在灌溉的需要,一些设施仍然在超期超限使用。比如配电设施,年久失修,很多地方的农友在低压线上,随便用一根竹杆,将电线用竹竿挂在低压线用来供电,不光没有电表,而且随时都有触电伤亡之危险,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实际中的农田水利设施安全隐患远远不止于此,如果得不到有效的修复或重建,这些安全隐患将继续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农田水利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与分析

1.上世纪建设之初国情制约

现存大部分水利基础设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修建的,或者是在这些水利设施的基础上改造而来,上世纪修建的水利设施立足于当时国情及自然条件,项目上马仓促,勘测、规划、设计技术缺乏,施工条件简陋,导致完工后工程设施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工程质量差,考虑不全面,安全隐患多,这些工程设施一直未能得到修复,导致存在安全隐患的水利设施一直沿用至今。

2.资金投入少,投资体系不完善

在过去几十年中,乡村集体通过统筹、提留和“两工一车”筹资筹劳进行维护,农村税费改革后,没有了投入渠道,现在的农村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特别困难,坝体维修不及时,损坏程度严重,农村水利工程失去了基本保障,出现了“资金筹集难”,对兴修积极性高的村社财政资金补助微不足道。自“水利一号”文件后,这种局面开始慢慢转变,但是这种状况在大多数地区仍旧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继续有效推进“十一五”中制定的政策迫不及待,资金问题仍然是消除农田水利设施安全隐患的最大障碍。

3.专业维护修复人才缺乏

农田水利设施维护维护队伍成分单一,管理人员少、工资待遇低、工作经费不足,导致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难以留住人才,技术力量削弱,使农村基层农田水利设施修复缺乏及时的技术指导,使许多农田水利设施维护业务开展难度增大,导致农田水利设施发现安全隐患后得不到有效的专业性的修复。

4.三是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

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安全隐患不断加重。在山区农村暴露出灾害面前各自为阵,群众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偏低,自发性、盲目性和无序性较普遍,显露出农村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服务水平低下。在平原农村地区的人工水渠吞噬生命的现象,充分说明了相关部门的疏忽管理,没有具体的安全预案,接二连三的安全事故已经严重敲响了安全威胁的警钟,这与建设新农村的时代大潮不相适应。

三、针对农田水利设施安全隐患的建议

1.加大对修复工程的投资,完善投资途径

国家及当地政府应投入相应的专门维护管理的配套资金,维护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以保证维护过程中的资金需要。但是单单依靠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财政是不能满足需要的,广辟筹资渠道,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才能确保农田水利设施维护管理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引进专业维护人才,完善维护队伍

引进专业维护人才,科学有效的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吸引农户中文化较高者及经验丰富者加入农田水利设施的安全隐患排除工作中来,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合作维护组织框架体系。农民朋友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使用者,同时也是维护的主体,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安全隐患,可以及时的发现并有可能在第一时间修复,减缓设施的损坏程度;在遇到专业性或重大安全隐患,借助专业人才,积极主动地将其快速修复,消除安全隐患。

3.完善维护管理体制

农田水利设施维护任务的部门是主要是乡镇水利服务中心,仅仅依靠乡镇水利服务中心是不能充分消除农村水利设施的安全隐患,该部门必须进行改革才能满足当前农田水利设施维护的需要。将维护组织合理分配到各个村庄,在由村委会的框架下,由村民配合成立管护组织,按照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农民朋友的巨大作用,使工程维护管理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4.强化群众安全意识,远离危险

农田水利设施安全隐患主要威胁农民朋友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相关部门及社会必须充分宣传安全问题,加强农村安全常识的普及,同时鼓励农民朋友积极发现安全隐患,上报相关部门以求消除安全隐患。在一些安全隐患大的地方进行安全警示,并建设相关配套安全设施,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设置专人进行流动看护,以期最大程度上消除安全隐患,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消除安全隐患是一长期任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田水利设施不可避免的出现问题,安全隐患将不断出现,消除安全隐患问题注定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但是只要可以及时有效的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不至造成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便达到了保护人民群众利益的目的。只有不断改革农田水利设施维护体系,与时俱进,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才能够顺利完成这个长期的任务。(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予新, 《粮食核心生产区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融资问题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20卷第10期

第6篇

由于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规模大,镇、村财力有限,多年来不断受淹,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同时也对社会带来不稳定,影响镇、村工作的正常开展。区内群众来信、来电、上访逐年增多,要求进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呼声强烈。今年春节刚上班,县长公开电话不断,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区内受涝灾情。8月15日省市县领导下访接待日,我镇*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内有2批农户上访,要求政府有关部门解决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内受涝、加高道路等问题,其中一户农户多次写信给县政府、镇政府主要领导,要求政府救济、搬迁房屋。镇、村已是区内农户的常客,只要外河水位稍稍抬高,农田排水就成问题,就有农户上访要求解决、涝水问题。特别是今年,台风、涝灾频繁,区内水位持高不下,农户损失惨重,不仅农作物受损,甚至绝收。既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要支付相当的排水电费等费用。

因此,鉴于上述几方面原因,为了改善区内水利面貌,提高农田防洪、抗洪能力,彻底解决农田受淹,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求县政府加快我镇*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建设立项,力争在今冬开工建设。整个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建设方案如下:

一、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概况

规划建设以*村*6组为中心的*镇*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区于南排出海干河盐加塘北岸,*公路之南,01省道西边,西与于城镇一港之隔(*),涉及二个行政村(*、*),19个生产承包组,531家农户2*2人。区内集雨面积5300亩,其中水田面积2400亩,现有高低压灌溉机站9座,机泵9套/台,变压器4台338KVA,共有排水渠道12850米。南排出海干河配套排涝闸2座(吴家埝桥闸、白泥堰闸)。

二、工程建设方案

根据实地踏勘、测量,参考灾情资料,在县水利局的指导下,按照水利工程规划原则,经反复论证、商讨后,对此工程提出以下建设方案:

1、形成包围圈。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区形成较大规模包围圈,东以东西大道,北借*公路为包围圈圩堤;南在南排出海干河北岸,西在酱圆港东岸人工修建标准土方圩堤5000米。(圩堤标准为:堤顶宽3.0米,堤顶高程为吴淞零上5.20米,两边坡比为1:1.5)。

2、桥闸改造,新建排涝站。

①由于此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建成后,内河水流向改变,因此需对现有南排配套闸(吴家埝闸、白泥堰闸)加以改造,并新建高压排涝站2座(吴家埝、白泥堰,流量2立方米/秒),配套20寸轴流泵各2台套,设变压器1台(80千伏安)。

②在*村占家桥位置,新建闸孔宽6米的桥闸1座。新建高压排涝站1座(占家桥,流量1立方米/秒),配套20寸轴流泵2台套,设变压器1台(80千伏安)。

3、渠系工程。

计划硬化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区内排水干渠2500米,以加快涝水的排放。

三、工程预算

本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预算总投资260.60万元。

四、建成效益

1、工程建成后,将落实专人负责此工程的运行操作及管理。

第7篇

一、小型农村水利设施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1.1农田水利建设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农村工作首要任务,尽管与大型水利设施相比,小型水利设施大多规模较小、形态也各不相同,分布比较广泛,但对农村粮食生产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大部分都是水资源缺乏的地区,洪灾、旱灾比较频繁,年均洪涝干旱灾害面积达3333.33多万hm2,占耕地面积的近30%。在某种程度上,旱灾的破坏性超过水灾,粮食生产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如果没有农村水利设施作保障,粮食生产将十分不稳定。然而,相关调研显示,目前全国仍有一半以上的耕地缺乏灌溉设施,灌区普遍存在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抗御旱涝灾害能力较低成为影响农业稳定发展的最大软肋,对农村粮食生产带来极大威胁,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刻不容缓。因此,中央决定需大力发展农村水利事业,夯实水利基础,其中建设重点就是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彻底改变农村靠天吃饭的现状。

1.2农田水利建设是扩大土地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为了保障我国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需要大量的耕地,不仅在数量上要达到一定标准,耕地质量同样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目前我国人均耕地明显不足,大量粮食需要通过进口来保障国内生产生活的需要,世界粮农组织在研究报告中称,我国需要人均有433.33m2的水浇地才能保证正常的粮食供给,国务院也明确规定12000万hm2基本农田红线制度。然而,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大量土地变更为建设用地,农村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此情况下,如何提高农村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成为三农发展的重要工作,而这离不开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农村有大量的荒山、荒地可以用来开发建设成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反过来,建成的水利工程设施可以促使更多的非耕地转化为耕地。另外,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可以改善原来的耕地条件,提高耕地产量,尤其原来缺水的盐碱地等,通过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可以改善生产条件、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

1.3农田水利建设是应用农业科技的前提条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田水利建设同农业生产的关系紧密不可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农田水利建设的跟进,而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又能够促进农业生产中技术的应用,两者之间的良性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农田水利技术进步力度显著加大,培育现代农产品品种、喷灌、滴灌和管灌等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这一切的前提是发展农村水利设施,由于新技术相比原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新种子和新肥料对用水的及时性和水质有较强的依赖性、敏感度,新技术的使用效果只有灌溉效率充分的情况下表现较为明显,否则施肥效果减弱会影响农业生产产量,防虫效果减弱会影响抵御病虫害的能力,灌溉效率不足也会影响植物正常的光合作用,因此,在全国广泛引进先进灌排技术的同时,良好的灌溉系统是引进新技术的基础,也为引入新技术提供了可能性。

二、结语

总之,小型农村水利设施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为此,我们要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夯实农村水利基础,这在今天显得尤为迫切。

作者:欧叶林 单位:安徽省固镇县水务局

第8篇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是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洪、排涝、灌溉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农村渠系改造,河道整治、小流域治理、山塘水库加固等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可有效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有力地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提高人民居住环境质量,为人与水和谐、水与环境和谐创造良好的条件。

武夷山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近年来武夷山市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蔬菜、烤烟、茶叶等非粮作物种植面积在产业化进程中不断调整,逐步形成以粮食、木竹茶果、畜禽三大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格局,蔬菜、烤烟、茶叶等非粮作物种植面积在产业化进程中加快发展。因而,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尤为重要。

截止2010年底,全市1万亩以下小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6.466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4.06万亩,全市已建成小型水源工程861处,其中:塘坝181处,设计库容711万m3,控制灌溉面积3.84万亩,工程完好率75%;引水堰闸477处,控制灌溉面积15.26万亩,工程完好率45%;小型灌溉泵站28处,装机588kw,工程完好率55%;灌溉机井37处,工程完好率81%;蓄水池(水窖、水池)138处,容积2.75万m3,供水能力82.56万m3,补灌面积1.62万亩,工程完好率72%。全市建成排涝沟道181.573km,工程完好率80%,配套建筑物81处,工程完好率80%。

这些设施提高了基本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护和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是武夷山市大、中、小相结合,防、排、灌相补充的水利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为武夷山市区抗旱夺丰收、防汛保平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武夷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高度出发,要求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切实抓好各项农田水利工作。为规范和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工作,解决长期以来农田基础设施“重建轻管”的现状,促进农田基础设施管护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农田基础设施运行发挥长期效益,武夷山市人民政府于2009年12月制定了农田基础设施管护办法。采取三项措施管护好农田基础设施:一是成立农田基础设施管护领导机构,加强对工程管护工作的领导。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财政、农委、农业等相关单位有关人员为领导小组成员。管护内容包括渠道、水库、塘坝、泵站、水厂、堤防、田间道路、简易桥梁等。具体管护范围为:沟渠沿边线以外0.5米范围内,排洪渠沿渠边线以外1米范围内;田间道路以外1.5米范围内;水坝和泄水道等建筑物轮廓线外1.5米;管网线周围0.25米范围内。二是制定管护制度和责任。健全项目管护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各项目设施管护主体要坚持做到“三管”,即管人、管车、管牲畜;“四护”,即护路、护渠、护桥、护坝;“一查巡”,即定期查巡。保证做到沟渠不堵塞、杂草无遮掩、饮用水卫生达标、路面无坑凹、耕地不侵占、桥坝等农田基础设施不损坏。管护人员主要负责日常经常性的监督、管理和养护。乡村两级管护协会要将管护任务落实到具体管护人员,与管护人员签订管护合同,明确合同各方的权利、责任,并制定明确的管护规范和考核办法,落实包括定人员、定任务、定标准、定报酬、定奖惩的“五定”责任制。三是确保管护经费来源。市农田基础设施管护基金从财政、水利等部门向上争取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包含田间道路)工程项目,在招投标合同中明确约定按投资总额的1%-1.5%提取)。烟基项目从烟叶税中提取2%作为管护基金,在每年烟叶收购税收结算时,由市财政局一次性拨入市农田基础设施管护基金账户。管护经费采取“市留乡管村用”的办法,主要用于项目建设地的农田基础设施小型工程(主要是指总投资3万元以下工程)的维修及管护人员的管护费用开支。对总投资在3万元以上的工程及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损毁需修复的工程,仍按以往项目申报方式向相关部门申报项目专项补助。管护经费不得用于购置车辆、发放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补贴及招待等行政事业费用开支,确保专款专用。

近几年来全市全面加快小型水源、节水灌溉等小型农田水利的建设步伐,取得明显成效,为武夷山市农业持续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⑴灌溉供水保障能力再上新台阶。截止2010年底,武夷山市拥有1466km灌溉渠道(其中已衬砌510km),456座渠系建筑物,增强了灌溉工程的安全性能与渠道输水能力,减少了水量损失,提高了灌溉用水效率与效益,受益区农业的灌溉保障程度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改善武夷山市农业生产条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获得新提高。武夷山市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在水利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规范”的要求,增加投入加快实施节水增效项目、初级水利化县、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等工程,田间节水灌溉措施面积达8.99万亩,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37%,极大地改善提高了耕地质量与产出率,促进了当地规模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受益区在项目实施后与实施前相比亩均产量平均提高20~25%。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⑶节水农业灌溉技术实现新发展。武夷山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高效节水农业灌溉技术的推广与发展。一是大力推广高效输配水技术,对输水损失大、输水效率低的支渠及其以上渠道优先防渗,推广混凝土等经济适用的防渗材料。二是在经济作物种植区、城郊农业区、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和应用喷灌微灌技术。三是以高效、节水为原则,采取工程措施与农艺、生物、管理等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合理确定作物的种植结构以及灌溉规模,限制和压缩高耗水、低产出作物的种植面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高效农业灌溉技术的推广与发展,为推动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⑷灌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近几年来,武夷山市根据省政府转发的《关于福建省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紧紧抓住体制创新这个关键,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拍卖使用权、搞活经营权,按照“宜租则租、宜股则股、宜卖则卖、宜包则包”的原则,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努力做到“谁建设,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逐步建立符合武夷山市实际的农村水利建管体制。多数农田水利工程通过各种产权制度改革焕发了活力,逐步实现良性循环。

2006~2010年武夷山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各种渠道资金共计投入9939万元,新建改造小型灌区灌排渠道136km,田间工程4.52万亩,小型水源323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恢复灌溉面积1.3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2万亩,年增加粮食生产能力228万公斤,农民人均收入增加48元。

第9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管理

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水利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粮食生产、改善农民生活方面,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水利工程的数量不断增加,但依然存在着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已成为限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的制约因素,对国家粮食生产起到威胁。因此,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及管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来保证农业生产。

1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作为农业大国,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村水利工程事业在发展中的地位十分突出。而水利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管理的好坏对整个农田水工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农业专业化的前提。

2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弊端

2.1专业化管理的短缺

随着农业的发展历程,现代化的农业管理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管理方面议案有很大的问题存在。尤其是在财力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即使是计划的已经很完善了,但在实际的施工管理当中由于资金难以到位导致了管理的进一步实施。导致水利工程的管理都是粗放式的管理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进一步细节化管理,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水利工程不能够很好的起到应有的效果,甚至出现了水利工程不能正常使用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停止不前。

2.2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

随着科技力量的不断更新,水利工程的施工工艺也在不断的得到提高,这就要求施工队伍的整体技术水平和自身素质要跟上工程管理制度以及施工的技术进步。再加上施工队伍素质的偏低,导致了施工队伍的培训和学习工作有所疏忽,使得整体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严重偏低。

2.3水利工程的建设停滞不前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现代化的水利工程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的水利工程建设很大程度上都比较老旧,很多的工程都无法胜任现代的水利要求。然而在无法进行新项目时,施工人员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护和翻新已经很久的工程项目,即使建设了新的项目,其水利工程的标准也要低于平均的水平,无法达到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使得很多的水利工程的项目无法落到实处,其质量和管理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有效的改善,对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4对于材料制度认识不够充分

在原先的水利工程建设当中,对于材料的购买、检验以及维护等方面缺乏统一的认识和制度管理,所以就导致了材料的质量难以达到要求,相关材料在进入施工现场后得不到有效的维护和保养以及检测的不及时,使的水利工程的材料在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

3加强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制度

3.1实施技术监督,确保质量完好

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加大对工程过程管理,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做好技术监督的工作保证工程保质保量的进行,加强监督力度,确保工程质量。在建设工程中,要优先考虑到水利工程在经济、资源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影响和方法,积极采用最合理的施工方法以达到最优化。

3.2培养专业性强的技术人才

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利国利民的项目,是一项长期收益的工程,水利工程的建设必须要有超前的眼光来进行发展。相关部门也应培养专业化的人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模式,逐步完善自身的不足,学习别人先进的技术,提高自己专业化的知识和业务能力,为建设更加完善的水利设施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以后建设水利设施注入新鲜的活力。

第10篇

水工建筑物是以多种形式组合而成的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建筑景观。水利工程建筑是运用美的规律发挥其基本功能存在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中,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充分激发人们的热情,展现人类精神文明和建筑文化的创造性能力。现代社会中,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都在飞速发展,水利建筑在追求高品质的基础上越来越注重视觉效果,很多水利建筑与旅游景点相结合,使之成为旅游景观的一部分。随着水利工程的进步与发展,其布局与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水利建筑要求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实施“以人为本、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新发展战略,高质量的进行水利工程建筑设计,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水利发展的高要求。

1水利工程建筑设计的方法

水利工程建筑设计主要包括总平面设计、平面设计、造型设计和建筑材料等四方面内容,现阐述如下。

1.1总平面设计

水利建筑总平面设计主要有两部分:水利工程主体建筑物包括闸、坝堤及泵站等和其他配套设施,包括管理与生活用房、活动场地、绿化等。以泵站为例,其附属建筑设施有泵房、配电房、办公楼、食堂和职工宿舍。在进行总平面设计时,需要详细规划和设计建筑环境,不仅要满足其基本使用功能,还要根据功能合理分区布局。由于水利建筑一般具有远离城市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将其与风景区相结合,经有效合理的规划之后,使之内部交通顺畅有序、简洁方便,又可以因地制宜、强调环境,丰富整个空间造型。1.2建筑平面设计平面设计与总平面设计相类似,它也是将建筑和水工相协调,共同把握水利建筑的平面布置形式。建筑艺术与水工结构是一个不断磨合以寻求相互适应、相互提高的配合过程。建筑的专业性将重点放在建筑尺度和安全性方面,保证综合有效的利用建筑空间。而水工则是注重在设计过程中按照水工设计规范,尽量满足水利条件和机泵设备安装的要求。二者在专业性的基础上多方面研究与商讨,一方面能够促使相互协调,将水利建筑的艺术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两者的巧妙结合可达到优化设计、减少投资和美化环境的多重目标。水工设计不仅为水利工程建筑设计的艺术化提供了技术保证,而且为创建新型的景观水利工程和城市化水利工程夯实了基础。

1.3建筑造型设计

建筑的造型设计要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建筑技术条件相适应。造型的设计能够明显反映一幢建筑的性格特征:或粗狂豪放,或婉约柔媚,或是注重历史文化底蕴,或是强调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总之,一组建筑的造型设计在水利工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建筑设计之前,设计师要把水利工程的实地环境细致摸索一番,精心揣摩后确定建筑风格,想象建后的实际效果。

1.4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与建筑造型是息息相关的。建筑的色泽与质感都取决于建筑材料。由于水利建筑多位于野外,因此,在选择材料时需要特别注意耐脏性和抗风性。耐脏性主要表现在建筑表面的装饰材料上,选择时多倾向于不易积土、耐雨水冲刷的材料,如石材、饰面砖、铝塑板以及优质外墙漆等。抗风性主要表现在所选的门窗结构等是否能承受超常的风荷载。除此之外,在建筑颜色运用方面,为突出表现水工建筑的特点,常选择白色、蓝色等冷色系,但这不是绝对的,有时适当地运用暖色系也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水利工程建筑设计的问题

2.1设计需同业主协商

建筑设计不只是设计人员单方面的工作,它需要与业主协商,与工程有关的各方面进行交流。例如乐平市河道堤防管理局办公楼的设计。其坐落在城区内河与乐安河的接口处,是一个集排涝与办公为一体的综合建筑物。在建筑设计时,业主强调采用仿古风格,与乐平市北门农贸市场的仿古建筑群遥相呼应,同时要求室外楼梯采用盘龙升空的螺旋式结构以便于和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相结合,了解业主的要求后,设计方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了飞檐翘角的屋脊线和金黄色的琉璃瓦屋顶,其他附属建筑也采用协调主体建筑的风格设计,得到各方一致好评。

2.2设计师又是经济师

我国的建筑方针是适用、经济、美观。在水利工程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不能只追求完美的建筑艺术,需要根据设计的预算限额设计出相应的方案。一些水利工程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不能在建筑物外观与装饰上过多的投入。因此,在设计时就要将有限财力集中设计重要的部分,保证整体的效果和质量。

2.3建筑设计与艺术创作息息相关

在水利工程建筑设计中,设计者需要研究水利建筑的内在特点和外部联系,运用科学规律和美学规律,确定一个立意和构思,围绕其反复推敲和斟酌,最终将设计者的理念和情感通过不同的方式与技术、材料与色彩表现出来。

3水利工程建筑设计的发展

水利工程建筑多位于市郊,依山傍水,紧紧依托于大自然,甚至有许多工程直接建筑于自然的山水间。与城市建筑相比,它拥有更优越的自然环境。由于其地处旷野,视野开阔,更需要对水工建筑进行细致的美化设计,将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建筑物矗立于美景之中。设计师不仅要满足水利工程建筑的基础功能,还需充分考虑人文的需求,重视建筑物对人的行为活动和环境产生的影响。在设计开始,就需对水利建筑的设计和建筑布局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水利工程一般不需全年运行,并且有诸多条件有利于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化创作设计。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水利工程依托自然的优势和秀美的水体环境,通过建筑艺术化设计方式,将水利工程设计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形成水利工程与观光游览合二为一的水利观光景区。让环境创造价值,实现水土资源的再开发与利用,促进水利的良性循环,同时刺激社会消费,带动水利经济的发展,推动水利事业的进步。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水利工程的建筑设计不断冲破旧模式而自然反映出来,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运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展跨文化交流的途径,广泛吸取建筑设计的精华,立足时代,面向未来,不断丰富水利工程建筑设计的创作和促进水利事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第11篇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以组织动员为纽带,以加快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逐步建立起保障农田水利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奖补原则

坚持政府支持、民办公助原则,县、乡级财政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主要目的是奖励补助自愿投资投劳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实现政府投入与农民劳动积累有效结合;坚持“先干后补、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原则,扶持水利设施发展相对滞后、群众要求迫切且积极性高涨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坚持深化改革,体制创新原则,对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产权明晰,农民用水户协会组建规范,在多年小型水利建设中农民主动投入,自建、自管、自主经营搞得好的地方重点扶持。

三、奖补范围

县级“以奖代补”资金主要用于国家没有安排投资、农民自愿投工投劳修建的小型蓄水工程(蓄水10万立方以下的山塘、门塘、雨水集蓄工程),小堰坝(包括引水工程),小型提、排灌工程(装机1000千瓦以下设备更新),小型蓄、引、提、排工程渠系配套、建筑物和田间工程,小涵闸、河堤堤防等水毁修复工程以及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补助。

四、奖补标准

(一)蓄水工程:

1、新建山塘、堰坝增加蓄水量20000立方以上,新增灌溉面积100亩以上,每座补助2—3万元。

2、灌溉平塘、门塘清淤扩容,塘面扩容2—5亩的每口补5000元,5亩以上的每口补10000元。

3.堰坝加固清淤扩容,每座补3000元。

(二)渠道工程:

支、干农渠砼硬化或U型槽硬化,渠道断面宽约30厘米,深约40厘米,增加改善灌溉面积不少于100亩的,按每米硬化奖补30元;渠道断面宽约50厘米,深约60厘米,增加改善灌溉面积不少于500亩的,按每米硬化奖补40元;渠道断面宽约70厘米,深约80厘米,增加改善灌溉面积不少于1000亩的,按每米硬化奖补50元;渠道断面宽约80厘米,深约100厘米,增加改善灌溉面积不少于2000亩的,按每米硬化奖补60元。最终奖补资金按改善灌溉面积大小计算,平均每亩不得超过300元。工程土方不进行补助。

(三)泵站工程

1.新建提、排灌站,按新增装机每千瓦800元进行补助。

2.泵站更新电机、水泵、变压器三大件设备,用于农田灌溉,按每千瓦补助400元。

(四)河道堤防、小涵闸工程

1.河道堤防按建材投资总量30%奖补(不计土方工程)。

2.堤防河堤新建小涵闸(断面1*1米以下的)按建材投资总量的50%奖补,维修改造按建材投资总量60%奖补,每座不得超过2万元。

(五)单项工程奖补资金上限为15万元。

(六)凡申报市级“以奖代补”的项目,奖补标准低于县级奖补标准的,差额在县级“以奖代补”资金中补足。

五、奖补申报程序

(一)项目立项条件:符合本办法以奖代补的范围,符合县级农田灌溉综合规划,经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工程方案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

(二)项目申报:用水户协会或行政村申报,乡、镇及水管站认定,申报内容必须明确工程名称、地点、建设内容、工程量、总投资、开工日期、竣工日期等。

第12篇

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设备报废、灌溉效果下降,再加上农村水利设施工程主要靠农民兴建,设计标准低,质量较差、配套设施不完善,严重影响水利设施灌溉功能的发挥。部分政府部门存在发展农田水利就是建设水利工程项目的片面思维,重硬件轻软件,重视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不注重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许多老化失修的水利设施因无资金投入而荒废,因管理和维护不善,使用年限和灌溉效率大为降低。如果不尽快解决我市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问题,必将影响降低我市农田灌溉面积和水利灌溉效率,进而影响我市粮食生产。

1.建立“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模式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属于准公共物品,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大、中型水利设施和投资时间长、收益回收低的水利设施项目,政府应加强投资。发挥各级政府及部门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农田水利建设纳入市、县财政以及乡镇财政的重点领域,各级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投人总量和增量都应有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在各级财政投资中的比例。充分利用中央加强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重点规划,科学管理,使我市农田水利有明显改善;各县要增加地方财政专项农田水利资金,因地制宜,对年久失修、设施老化的设施进行重点整治,恢复和增力口原有水利设施的作用。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管理,合理使用,更好的服务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点多面广量大,政府不可能包办一切,财政不可能解决所有资金问题,因此除了政府财政投入,还需要农民群众参与和社会资金支持。鼓励农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根据政府统一规划,按照多劳多补的原则,增加”一事一议”的补贴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水利特别是小微型农田水利的积极性。由于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不明确,投资周期长,收益低,投入和收益不对等,导致社会资金对投资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咸阳市各级政府和部门应鼓励符合条件的公司或组织通过间接、直接的方式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拓宽农田水利建设的融资平台,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市场化管理理念,制定合理的投入和收益体系,让投资农,田水利的社会资金得到合理的收益,进而引导和吸收社会资金投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模式。

2.疏通主干、支流渠道,建设续建配套工程

由水利部门牵头,联合农业、财政、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对灌溉区进行全方位综合性考察,科学规划灌溉区的主干、支流渠道的布局,对主干、支流渠道进行疏通.对破损和老化的水利设施进行修复。水库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完成并不代表水利建设的完成,水利工程的续建配套设施更为关键,直接影响水利设施作用的发挥以及灌溉区域的扩大。泾阳县北部塬区,应以渠道疏通为重点,疏通主干、支流渠道,保证相对干旱塬区的农田灌溉范围;旬邑县应以防止水土流失和梁渠沟骨干坝残留工程建设为主,增加水库蓄水能力,保证附近农田灌溉需要。各县、各部门应根据本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和灌溉需求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对本区域内的水利设施进行周期修复,对主干、支流进行疏通,确保水利设施完好畅通,发挥最大灌溉作用。

3.深化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体制改革

市、县两级政府组织水利、农业、财政等部门,成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小组,定期对辖区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检查、管理和维护,对年久失修,设备老化的设施进行更新和维修,对完好的设施要定期维护,以保证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专项资金的比例和总额,设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专项管护资金,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确保水利设施管护体系的建立和运转。建立和完善乡镇水利服务站,所需费用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对上完成市县安排的管护任务,对下组织农民群众成立水利设施管护组织或协会,定期组织人员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管护,确保“毛细血管”水利设施正常运转。加大对县乡村等基础水利事业的考核力度,强化领导,明确责任,严厉打击破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行为。同时教育组织群众,全民管护,全民受益。充分发挥农田水利设施的灌溉作用,使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挥最大灌溉效果,增加农田灌溉面积,提高我市农业生产能力。

小结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农民、社会的共同投入和参与,加强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管理和维护。开源的同时还应节流,引导农民群众发展节水农业,减少水资源浪费,充分有效利用水资源。通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护以及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争取到2020年,使全市小型水利设施完好率达到90%,农田水利配套率达到95%,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8,全市80%的有效灌溉农田实现节水灌溉。真正做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服务、为现代农业服务、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