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8:54: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表示看的词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表示向周围看:巡视
环顾
张望
环视
表示斜着眼看:斜视
瞟
瞥
表示向上看:仰视
仰望
表示愤怒地看:怒视
瞪
怒目
表示向下看:俯瞰
俯视
鸟瞰
表示看全身:打量
表示已看到:看见
看到
见到
表示回过头看: 回眸
回首
表示偷看:窥
窥探
窥视
窥测
表示上级看下级:视察
检阅
表示一般地看:视
见
瞧
睹
表示略微看:浏览
瞄
一瞥
走马观花
表示看不起地看:蔑视
轻视
表示不值得地看:不屑一顾
表示照应地看: 照看
看护
表示向远处看:眺望
了望
遥望
远望
远眺
极目远眺
表示到处看:瞻前顾后
东张西望
左顾右盼
表示恭敬地看:瞻仰
表示盼望地看: 望穿秋水
表示亲自看:目击
目睹
目测
表示集中精力看:目不转睛
注视
凝视
凝望
盯
端详
表示仔细看:察看
观察
端详
察
检查
查看
表示拜访地看:探望
带“观”的:观测
旁观 围观
观察
观览
观望
观光
参观
观摩
观赏
带“望”的:远望
眺望
探望
张望
希望
了望
观望
看望
凝望
仰望
带“视”的:审视
仰视
检视
斜视
窥视
凝视
俯视
巡视
环视
瞰视
注视
察视 扫视
带“览”的:浏览
阅览
展览
表示看的四字成语
察言观行 耳听八方 眼观四路 走马观花 察言观色 一望无际 登高望远 一目十行 侏儒观戏
作如是观 掌上观文 东观续史 另眼看戏 另眼相看 面面相看 袖手旁观 雄伟壮观 仰观俯察
岩居川观 游目骋观 洋洋大观 作壁上观 坐观成败 坐井观天 掌上观纹 东张西望 虎视耽耽
以观后效 粲然可观 察言观色 察颜观色 东观西望 打狗看主 佛眼相看 刮目相看 迁延观望
束手旁观 烧犀观火 狗眼看人 看风使船 看风驶船 看风使舵 看风使帆 看家本领 看家本事
视而不见 熟视无睹 前俯后仰 左顾右盼 探头探脑 极目远眺 高瞻远瞩 昂首望天 瞻前顾后
拄颊看山 走马看花 矮人观场 矮子观场 傍观冷眼 悲观厌世 傍观者清 傍观者审 当局者迷
比量齐观 炳如观火 炳若观火 从壁上观 迟徊观望 东观之殃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等量齐观
叹观止矣 探观止矣 叹为观止 蔚为大观 兴观群怨 耳听八方 返观内照 探头探脑 举首昂视
观者如堵 观者如垛 观者如市 观者如云 观者如织 观者云集 静观默察 借镜观形 镜里观花
燎若观火 燎如观火 冷眼旁观 矮人看场 旁观者清 跑马观花 凭轼旁观 齐量等观 水月观音
洞若观火 洞如观火 东望西观 大有可观 耳闻是虚 眼观为实 返观内视 望穿秋水 见貌辩色
看景生情 看破红尘 看人眉睫 看人眉眼 看人行事 看杀卫d 看朱成碧 冷眼静看 另眼看待
马上看花 青眼相看 雾里看花 下马看花 拄笏看山 看菜吃饭 量体裁衣 眼观六路 眼观四处
一览无余 管中窥豹 面面相觑 坐井观天 侧目而视 见异思迁 迟回观望 侈人观听 迟疑观望
达观知命 矮子看戏 白眼相看 明若观火 东张西望 高瞻远瞩 见风使舵 一览无遗 明察秋毫
鼠目寸光 隔岸观火 观场矮人 观风察俗 观过知仁 观化听风 观机而动 观机而作 观貌察色
观眉说眼 观山玩水 公听并观 观望不前 观往知来 观形察色 观衅伺隙 观隅反三 观者成堵
耳闻目见 左顾右盼
表示看的三字词语
瞧一瞧 看一下 看一看 望一望 瞄一眼 盯一眼 瞧一下 望一会 瞥一瞥 瞟一瞟 探一探
赏一赏 观一观 瞅一瞅 瞧一眼 瞟一眼
表示看的二字词语
看见 欣赏 打量 视察 注视 蔑视 浏览 远望 远眺 俯视 仰望 瞻仰 注视 端详 轻视
瞻仰 俯视 环视 偷窥 窥视 注视 张望 注视 看护 凝视 巡视 照看 怒视 观察 眺望
电眼 观察 浏览 细阅 秋波 偷望 环视 环顾 俯视 回眸 鸟瞰 眺望 顾盼 回首 回眸
审视 探望 僵视 斜视 环视 横目 侧目 游目 纵目 极目 张目 青眼 窥视 白眼 怒眼
表示看的一字词语
瞧 看 盯 瞄 视 瞟 睨 睹 瞅 眺 观 望 睬 瞩 摆 瞥 探 眺 瞄 仰
赏 瞻 瞪
表示看的多字词语
听其言而观其行
坐山观虎斗
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有:
看见、见到、看到、眺望、瞭望、遥望、仰望、仰视、俯视、鸟瞰、俯瞰、张望、环视、巡视、环顾、打量、窥视、窥测、窥探、目睹、目击、目测、注视、凝视、凝望、端详、斜视、浏览、察看、观察、检查、瞻仰、检阅、视察。
(来源:文章屋网 )
教师于漪老师所说:“带领孩子,抓住字词,一定要让它闪耀出最耀眼的火花!”
哪种方法能够更高效地教学生认字识词,效果最好、数量最多,学生使用起来不易混淆出错,又能够根据教师认真教过的字词举一反三,自己去学习更多的字词呢?
关键词:字词教学 小学高年级 语文新课标 教学实践
2011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进行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贯穿小学语文教学始终的一项任务。《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还提出了小学字词教学的要求和方法:“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许多优秀教师在语文的字词教学方面进行了辛勤的探索,研究出了许多的教学方法,如 “随文识字”、“集中识字”、“字理识字”、“集中识字”、“谜语识字”、“听读识字”……它们在汉字的教学领域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如今面临的问题是:哪种方法能够更高效地教学生认字识词,效果最好、数量最多,学生使用起来不易混淆出错,又能够根据教师认真教过的字词举一反三,自己去学习更多的字词呢?笔者在高年级的教学实践中,于字词教学方面有了一些探索经验,具体如下:
一、 生字教学,既联系熟知,又追根溯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有一部分把“脊”读成“jí”,正确读音是“jǐ”。当时,我抓住“脊”这个难点进行教学:
师: “脊”的读音是“jǐ”,常组词为:脊梁、脊柱、脊背、脊椎动物、屋脊、山脊等等。“脊”的部首是什么?
生: “月”部,月的“ノ”写作竖。
师:正确。同桌互相摸摸背,看能发现什么?
生:中间的一根脊柱连着头,一直到屁股。
师:说得通俗易懂。脊柱两边呢?
生:脊柱两边的骨头从上到下有顺序的排列,左右对称。
师:“脊”首先是人体的一部分,表示背上中间的骨头,后来也形容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一些事物)中间高起的部分。试着吧这个字拆分看看。
生:“人”和“月”表示人体的一部分。其余四笔不知道怎么说?
师:“脊”字上面的一部分,左边两笔“点、提”和右边的“撇、点”可以表示脊梁上许多骨头的有序排列。来,看一下“脊”的大篆和小篆的书写图片,加深印象。
生:(啧啧称赞)真是这样!
教师通过正音组词及对“脊”字的拆分,让学生了解了它的组成原理,生动深刻的把“脊”刻在了学生的脑海里,学生在这个字的书写上再无差错。
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中还有《晏子使楚》一课,楚王曾经处心积虑地三次寻机侮辱晏子。在教学中,我抓住“辱”字来分析,分别呈现了甲骨文、金文、篆书三种书写的图片。
师:“辰”在甲骨文中表示“手持石锄,日出而作”,一般农民们开始劳作是在辰时,早上的七点至九点,一年中的辰月为三月,是农时。后来在“辰”下加“寸”表示“持锄下地,艰辛劳作”。在辰月里,有人错过时机,人们就在田地间羞辱他的懒惰。
生:那么“羞辱、侮辱”都是动词,“耻辱”呢?
师:这就是词义变迁,词性引申出的名词“羞耻”了,汉代名将的“胯下之辱”是他的“奇耻大辱”,这两个“辱”都表示名词“羞耻”。
课堂通过分析“辱”的演变历史和字义变迁,又结合学生的疑问,把“辱”字立体形象地展示出来,鲜活生动、魅力四射。
二、同音异形字,归类比较,化用诗歌巧记忆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出现同音字、形近字混淆出错的状况,究其原因:不明意思,难以辨别运用。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抓住字的不同点,根据“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特点巧妙记忆。如“缭、撩、嘹、潦”四字,给学生编出这样的歌谣“烟雾缭绕如隔纱,撩衣上山观风景,张口唱歌声嘹亮,字迹潦草费墨水”;“赚、嫌、歉、兼、蒹”则区分为“家有宝贝好赚钱,生儿生女别嫌弃,欠情亏理要道歉,一兼二职工作忙,忙里偷闲摘蒹葭”……由“今”和“令”字一笔之差,由它们添加而成的字往往因为意义不明而出错。大致可分为三类:1、令旁,“领、玲、岭、铃、伶、翎”;2、今旁,“矜、吟、衿、妗”;这两类都可以在具体的语境里区别记忆——“金属做铃声清脆,羽毛做翎多美丽,张口吟诗积学问,舅的女人唤妗子”。3、令旁却读lin的,有“邻、拎”,归纳为“左邻右舍互帮忙,手拎礼物情谊深”。在比较中记忆字词,于无形中感染学生,让他们学会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连词缀句。
三、词语教学,既联系上下文,又举一反三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我曾问过我的房东:‘你这样养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什么是“莞尔一笑”?谁来笑一个?(学生有羞涩捂嘴笑的,也有张大嘴笑的)
师:看来难点就在“莞尔”了,“莞尔”指微微的笑,这样的笑以露出二至四颗牙齿最为合适。还有哪些可以形容女子笑的词语?
生:笑呵呵、笑哈哈
师:要四字词语。难了?好,看老师的——背对学生,回头微微一笑。
生:(脱口而出)回眸一笑!
师:对,这是形容唐朝美女杨贵妃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回眸一笑千娇百媚,使唐明皇觉得整个后宫的美女都黯然无光,无美可言了。这篇课文还有一个字可以引申出美女的笑,暂时保密。
课堂进行到“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学生的朗读表现出了花的美感和陶醉其中的愉悦之情,需要懂得“姹紫嫣红”的意思。
师:哥廷根的花有什么特色?
生:家家户户都养花,一团团,一簇簇,鲜艳夺目,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由“姹紫嫣红”,你想到了哪个表示颜色的词语?
生:五颜六色、万紫千红、色彩缤纷
师:万紫千红形容花朵多而繁盛,给人什么感觉?
生:美丽,让人喜悦
师:姹的意思就是美丽,女人如花,用“女”字旁表示娇美。那“嫣”呢,把字拆开看看?
生:左右结构,左边女,右边焉,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很好,能联系学过的旧知识,孔子说过的“焉”是语气词。焉字加女,又变成嫣,形容黄的、红的、紫的,各种颜色的花开的娇艳。如果形容女子的笑,有“嫣然一笑,嫣然无方”,美女一笑,美丽得无与伦比,倾国倾城。
(生啧啧称奇,心中神往。)就这样,师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表达效果。”
作为国学大师的季羡林先生,通晓古今,运用文字自然是浸蕴着深厚的文学素养,笔者也在竭力为学生展现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字发展历史,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联系古今,举一反三。进去时孑然一身,出来后满载而归。
四、授业解惑,对学生进行字词规则意识的培养
“哈哈哈……”从我们班教室里不断传出阵阵欢笑。我们正在举行一个有趣的活动——知识在于积累词语大比拼。
活动开始了,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想在比赛中大显身手。老师面带微笑地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活动——知识在于积累词语大比拼。活动规则是9个人一组,分四组,组长来到讲台上抽签,每个签上有一个序号,序号代表一个题目,组长抽到哪一个题目,那个组就按照题目去做。”
同学们一听,立刻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本来鸦雀无声的教室马上变得热闹非凡。我们很快分好了组,我们组的组长是黄雅琪。只见四位组长从容不迫地走上了讲台,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为自己那个组的组长捏了一把汗。我心里想:让黄雅琪抽到容易一点的签吧!只见黄雅琪看了看纸条后,就朝我们做了一个“V”的手势。我们看了这个手势,都明白了意思,那就是:黄雅琪抽到了容易的题目。我心想:老天终于开眼了!心里长长地嘘了一口气。果然,老师公布题目了,我们组的题目是:“请说出表示“看”的词语。”我心里又想:这个题目太简单了,因为我平时最爱积累词语,这简直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组员们一听到这个题目,立刻欢呼雀跃。我们商量了一会儿,决定好谁说哪个词语。我主要说“左顾右盼”和“对视”这两个词语。组长分配好了任务,我们都跃跃欲试。
终于,轮到我们组说了。我们的组员配合得天衣无缝,一个接一个,一点也不卡壳。刚说到第20个,准备超过第二组的时候,我们组的那位同学把“阅览”说成“阅读”了,她刚一说完,同学们就大声叫道:“错了错了,她说错了,阅读不是关于看的词语!”不过我们组取得了19个词语的成绩,屈居第二。虽然不是第一,但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嘛!所以我们也感到高兴。
“哈哈哈……”笑声一阵高过一阵,教室里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这真是一个知识的考验,它不仅考验了积累词语的数量,而且还让我们对词语有了更深的了解。
语 文 2012.1
一、(10分。共5道小题,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补给(jǐ) 裹挟(xiá) 吹毛求疵(cì)
B.莅(wèi)临 炮(pào)烙 提纲挈(qiè)领
C.孝悌(dì) 沉疴(kē) 舐(tiǎn)犊情深
D.诟(ɡòu)病 藏拙(zhuō) 栉(zhì)风沐雨
2.根据所给的解释,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使用的都不是其本义的一项是
A.可望而不可即 若即若离
解释:即,篆书写作。《说文解字》说“即,即食也”,表示一个人靠近食物,所以,“即”的本义是“靠近”。
B.才华横溢 物华天宝
解释:华,篆书写作。《说文解字》说“华,荣也”,“荣”指的是草木植物的花,所以,“华”的本义是“花”。
C.顾名思义 顾影自怜
解释:顾,篆书写作。《说文解字》说“顾,还视也”,“还视”是回头看的意思,所以,“顾”的本义是“回头看”。
D.杳无音信 信誓旦旦
解释:信,篆书写作。《说文解字》说“信,诚也”,意思是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所以,“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
关键词:英语同义形容词;选用与礼貌原则;语用特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54-02
语用学是一门关于语言使用的学科,Yule(1996)对此下的简单定义是:语用学“研究”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语言使用和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与人在何时、何地、说什么话及怎么说有密切关系,也就是结合了具体的语言情景研究特定的话语意义。语言的理解运用主要靠词语、语音和句式结构等来实现,那么同义形容词在语用中充当了什么样的功能,是值得探讨的一个方面。
目前,在语用学研究中影响较大的理论有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以及在格赖斯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礼貌原则。
廖秋玲(2005b)根据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利奇的礼貌原则来探讨同义词的语用特点,她认为同义词在语用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一是同义词对会话含义的解释力,另一个是同义词的选用与礼貌原则。
同义形容词作为同义词的一部分,本文从同义形容词的选用与礼貌原则进行论述。
英语常用同义形容词的选用与礼貌原则。
在同义形容词的语用中,其理性意义保持一致的基础上,不同形式同义形容词的选用会体现出不同感彩和语体色彩,这对双方的会话含义产生影响,会话含义作为专业术语首先由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提出。是指语言实际运用中,出于种种原因,违反了合作原则即一些语言表达形式除了表达一定的语义内容之外,还表达某些蕴含的语用意义,也就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比如说话者的暗示、社会态度、未言明的意图和猜测等。
格赖斯将会话的最高原则称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包括四种:质量准则(话语真实)、数量准则(传递信息量恰当)、关联准则(要有关联证据)和方式准则(避免歧义、清楚明白)。
1.宽宏、褒扬原则。宽宏和赞誉原则属于礼貌原则中的一部分,恰当地选用同义形容词可以减少交际障碍,使双方从心理上更能接受彼此的观点和想法,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不快。
“touchy(小心眼的,过分敏感的)”与“sensitive(敏感敏锐的)”,“hysterical(歇斯底里)”与“highly-strung(容易激动的)”为同义形容词。可是“George”用“touchy”和“hysterical”来形容一个人的时候,极大地引起他的不快,这是因为“touchy”和“hysterical”为贬义词,有贬低人的意味。类似这样带褒贬色彩不同的形容词还有“famous”和“notorious”、“thrifty”和“stingy”,在实际应用中都要根据得体和宽宏的礼貌原则,选用恰当的词语。
2.一致、赞同原则。英语中也常用同义形容词来表达赞同的观点如:
(1)――It was a wonderful sight to see the roket taking off.(看着火箭发射真是精彩的一幕)
――Yes,It was marvelous!(是的,太奇妙了)
(2)――It is simple.(这很简单)
――Yes,very easy.(是很容易)
(3)――It is strange that she should say so!(她那样说太奇怪了)
――Yes,very odd.(是太怪了)
(4)――She is crazy,don't you think?(她疯了,你认为呢?)
――Yes,I do think she is mad.(是的,她真疯狂.)
这充分体现了同义形容词在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和赞同准则,当一方提出的观点受到另一方接受时,另一方表示赞同不仅能同义避复,还能体现出会话者积极参与而非盲目符合敷衍的态度。
3.同情、得体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提高,在使用语言时会更加考虑对方的立场,注重平等和尊重,一些比较敏感和会引起不快的词语将以同义词的形式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英语中与人的相貌、形体有关的形容词也有这样的委婉表达,如“good-looking、handsome、smart、beautiful”等,这些词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说话人对对方的称赞。然而,对于相貌平平甚至是较为丑陋的人,则避免使用“ugly(难看的),awful(可怕的)”等这类听起来让人觉得刻薄的词,而是用“plain(不难看的),ordinary(普通的)”或“not particularly good look(并不很漂亮)”等。同样的用法还体现在用来描述人的体型的委婉语中,如“fat”可用“fatoverweight、strong heavily-built”来表示;“skinny”用“delicate、slim、slender”来表示等。
与国际政治、教育、死亡有关的形容词,“差生”在英语里表示为“Underachieve”是指学习上一无建树的学生,他们是exceptional students,成绩差的学生是“a below average student”或“working on his own level”;
有关死亡的同义形容词和短语就更多,如pass away(故世)to be at rest(安息),to be called at one's eternal rest(被上帝召去永远安息),to fall asleep(长眠),God rest his soul(上帝令他的灵魂安息),以及to be with God(和上帝在一起)等等。
以上同义形容词的委婉表达,像是人们交际过程中的“糖衣”,苦药外的糖衣,可以使患者在吞咽时不感到苦味,交际中的“糖衣”也会使人们听起来或读起来不感到苦涩,这在交谈中也符和礼貌的同情和得体准则。
此外,英语同义形容词的选用还具有暗示作用,有利于交际质量。例如:
――A:I thought the film was good tonight.(今晚的电影很好!)
――B1:yes,it was fantastic.(是啊,太棒了)
――B2:yes,it was nice.(恩,还不错)
在此B1和B2都与A构成一个对话,仅就“good(好)、fantastic(棒)和nice(不错)”这三个形容词来说,它们是同义形容词,因此B和C都与A构成词汇粘连,但从语用的角度来说,B1和B2表达的含义却有差异,B1的强度明显大于B2。当说话者选用强度较高的形容词时,往往表明他对所说对象很感兴趣,反之,用nice的强度较低,这实际上是一种持有保留的赞同,如果听话者也了解会话原则的话那么他就会想,对方这样说是出于礼貌,并不完全赞成自己的说法,这对于话题的继续和转换有着重要的暗示作用。
参考文献:
[1]陆文静.英语同义词的差异性及语用效果[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
这是一个6岁的男孩,从出生起一直未开口说话,也不会用点头、摇头、拍手等简单的动作来表示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平时对谁都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叫之不理,从不和小朋友一起玩。经过多方检查,确诊为孤独症。根据他的情况,我着手对他进行训练。
点头、拍手只是起点
先从最简单的点头、摇头、拍手等动作开始训练,对每一个动作进行示范、讲解,让他跟着做。因为他平时喜欢吃巧克力,我就取一粒放在他面前,问他:“要吃吗?”他见了马上用手来抓,我说这样不行,要吃就要点点头。他不会点,我就用手扶着他的头,边示范,边教他学点头,当他学得略有一点像了,我就奖励他一粒。就这样反反复复训练,使他学会了点头、摇头,接着又教会他拍手。经过反复的训练和家长的积极配合,他终于学会了点头、摇头、拍手等动作,并知道了每个动作的含意。
学会听、看不容易
接下来的事就是利用实物、图片、录音,结合相应的词语,培养他听、看的能力,并用动作配合语言,训练他动作协调的能力。比如,我拉着他的手做拍胸、指着他人等动作,同时结合词语,训练他分清我、你、他。反复用语言和动作来训练他知道用拍胸来表示自己,知道问话的人就是用“你”来表示,知道“他”是表示另外一个人。经过老师和家长共同配合训练,现在他已基本分清了我、你、他的人称代词。又比如,教他传递东西。我拿一粒他爱吃的糖果给他看,然后多次示范训练他把对面桌子上的球拿过来给我,再把我这边的玩具放到对面桌子上去。当然训练时方法不止一种,而是采用了很多富有童趣的游戏方法。总之,要用语言和动作相配合来帮助他理解每个字、词的意义;每当他学会的时候,我就微笑着用亲他一下、摸摸他的头或者拥抱他一下的方式来表示鼓励,并逐步从食物奖励过渡到精神奖励,他也很开心。
让他“出声”
在认识事物的基础上,训练他发音和纠正发音,从最简单的元音开始训练。由于他长期不开口说话,舌头很不灵活,根据他爱吃糖的特点,我自编一套舌头操训练他。我把一根棒棒糖举在他面前,让他把舌头伸出来舔,再把糖涂在他嘴唇上,促使他伸出舌头舔嘴唇:上、下、左、右来回转着舔,引起舌头与嘴唇相碰,从而训练他发出“啊啊……”“喔喔……”“叽叽……”等声音。然后逐渐训练他发出其他简单音节。训练时,我注意观察他的发音情况,及时配合他练习。比如:当他发出“叽叽……”的音节时,我马上给他看小鸡的图片或给他表演小鸡的动作,告诉他“叽叽”是小鸡叫的声音,引起他学习发音的兴趣,把实物和语音对应起来。
回家也要练
这位小朋友每周来参加训练两次,大多数时间在家里,所以,我要求家长学到方法回去后坚持训练。在老师和家长共同配合下,从没有开过口的他,到训练第四个月,终于开口说话了。先说“妈妈”“阿爷”等简单句子。经过从浅到深的不断训练,现在他不但会说些简单句子,还能逐渐理解老师和家长说话的意思,并会用完整的句子说话,一盒幼儿卡片他看了也能说出来。
对患孤独症的孩子,训练时老师和家长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恒心和信心,千万不能操之过急,不然欲速则不达。同时,要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和情感去感染孩子,使孩子在爱心的抚慰和训练下,逐渐消除语言及其他方面的障碍,并能早日融入正常人的生活。
关键词: 网络旧词新用 名词 语法功能 结构形式
1.引言
近年来,借助网络媒体的力量,网络语言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迅速传播,如2010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就使用了“给力”这一词语。可以说,网络词语正悄然渗入我们的生活并影响我们的言语和语言。同现代汉语相比,网络词语的兼用、活用现象更明显,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有的语言,使语言更具时代气息和生命力。
如同上述提及的“给力”一词,相当一部分网络词语在形式、语义和语法功能上都产生了一些变化,例如:一些词汇本身不发生词性和形式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们却产生了新的含义(如“打酱油”、“躲猫猫”等),一些网络词汇的新义则是通过缩写概括而形成(如“蛋白质=笨蛋++弱智”)的,从而使貌似旧的词语具有了新的语法功能。
网络交流通过谐音、缩写、音译等形式获得新的语义的词语。这些词形原本就存在于日常的交际中,但由于网络交际的需要产生了变化,在语义和语法功能上有所延伸。以“偶”为例,它本身就存在,但由于交流的需要,具有了“我”的含义,从词语本身来看,它是“旧”的,从语义变化上看,则是“新”的。本文专门从名词在句中所充当的语法成分及其结合关系入手,分析网络旧词新用中名词新的语法功能,重点讨论网络旧词新用中名词的语法功能及这些网络名词在产生新义时其语法功能的变化情况,并试图对变化中的词汇和语言进行语义、语法的解释。
2.网络名词的形式构成和语法意义
网络词语是在网络这样一个随意和自由的交际环境中产生的,在日常运用中也不拘于一定的形式和语义,一个词往往具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用法和语义。网络词语的构成看似随意,但细究起来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大体有以下分类。
2.1词性不变但具有新意的名词
如:“纯净水”指没有任何内容的灌水;“包子”可表示笨或者长相欠佳的人。
2.2通过缩写而具有新意的名词
它们是由几个词(可以不是名词)经缩写组合而成,在形式和语义上都发生了变化。以“觉皇”为例,是“睡觉”和“皇帝”的缩写,形容爱睡觉、常在各种场合睡觉的人;“特困生”=特别+爱困的+学生,是特别容易犯困的学生。
2.3通过音译或谐音而来的名词
这也是旧词新用的一种体现方式。例:“杯具”它是“悲剧”的谐音,与之相对应的“餐具”是指“惨剧”;“鸭梨”是指“压力”。
2.4通过字母拼音指代的名词
如:GF是girl friend的缩写;PLMM是漂亮美眉全拼的缩写。
2.5具有网络新意的名词性短语
如:“楼上的”是指比你先一步回复同一个主题帖的人,与之相对的是“楼下的”;“什锦八宝饭”中“什锦饭”是主席粉丝后援团,“八宝饭”就是总理粉丝后援团。
3.网络名词的语法功能概述
语言单位可以依据其在句子中的的语法功能进行分类和命名,一般认为有主语谓语等八种一般句法成分。本文主要针对网络词语中的名词作探讨,按照其在句中承担的成分,进行分类并确定其语法功能。
3.1网络名词作主语和宾语
作为主语和宾语是名词十分普遍的用法,现代汉语中关于名词用作主语和宾语的例子举不胜举,而网络用语中的名词也是同样的情况。
主语表示被修饰、描述的对象,回答“谁”或“什么”等问题。以“楼主”为例,它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延伸为指发帖子的人,在句中可以作为主语,承担相应的语法功能,回答“谁”的问题;“留学生”则是通过“留级”和“学生”的缩写形成,也可以承担主语的语法功能,回答“什么”的问题;相应的,谐音部分,以“童鞋”为例,它是“同学”的谐音,可作主语,指代被描述的事物,回答“谁”或者“什么”的问题;对于名词性短语而言,主要是作为名词性主语使用,如“数码相机”,它是指摄影艺术的毁灭者,是一种比较含蓄的讽刺用语。在用作主语时,可以回答“谁”或者“什么”的问题。
宾语是动作所支配、所涉及的对象,分为名词性宾语和谓词性宾语,名词性宾语俯拾皆是,谓词性宾语充当宾语则必须在能带谓词性词语的动词后面,网络中也受这些规则的约束。名词性宾语的例子有很多,如:“老大”是指常被众人吹捧又常被众人暴打的人,它可以作为受事宾语或施事宾语承担相应的语法功能;“总经理”是“总是”、“经常”和“被修理的人”的缩写,含有被动的含义,多作受事宾语。在谐音类名词中,“斑竹”表“版主”,也写作“板猪”,它可以作为施事宾语或受事宾语充当相应的成分。谓词性宾语由谓词性词语充当,在网络词语中类似的谓词性名词充当宾语的情况也不少,如:“灌水”它原来的网络含义是指在论坛发表的没什么阅读价值的帖子,现在习惯上会把绝大多数发帖、回帖统称为“灌水”,不含贬义,它可以用作动词后带的宾语,表示动作的承受者;“潜水员”是指天天在论坛里呆着,但是不发帖,只看帖子而且注意论坛日常事务的人,它也可以用作谓词性宾语,承担宾语的语法功能。
3.2网络名词作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通常是谓词性词语,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是名词性词语。谓语是对主语作叙述、描写、或判断,回答“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是句法结构和语义解释的核心。名词或名词性词语作谓语的情况比较少见,仅说明事件、天气、籍贯、年龄、容貌、数量等。如:“他,水手一个。”此处的“水手”是指喜欢灌水的人,在句中为谓语,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与此类似的词语还有“恐龙”(指长得不太好看的女生)、“总经理”(总经理=总是+经常+被修理的人)等;在“我稀饭他。”这一句中“稀饭”是“喜欢”的谐音,承担谓语的语法功能,回答“怎么样”的问题,类似的还有“果酱”(是“过奖”谐音,可视作动词)、“顶”(论坛里的帖子一旦有人回复,就到主题列表的最上面去了。这个回复的动作叫做“顶”,与“顶”相对的是“沉”);除此之外,一些名词性短语也可作谓语,承担相应的语法功能,如“这个人,楼上的”一句中,“楼上的”就被用作谓语在句中出现,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同样的还有“几楼的”(除楼主外,回复帖子的人称为“二楼的”;“三楼的”)。
3.3网络名词作定语
定语是对中心语性质、形态的限定,可以突出事物的特性,可以直接修饰中心语,也可以通过添加“的”字来修饰中心语,但在网络名词的使用过程中,名词多直接用来修饰中心词,往往不加“的”字。从“什锦八宝饭”来看,“什锦饭”是主席粉丝后援团,“八宝饭”就总理粉丝后援团,“什锦八宝饭”二者,它作为定语对粉丝团进行了分类划分,突出其特性;谐音类词中“虾米”是指“啥,什么”的意思,来自闽南语发音,在句中作为定语,用来修饰物体,表示相应的语法意义。在字母类名词中,像“ZT”(“猪头”的缩写,引申有ZT3―“猪头三”)、“BUG”(原指“臭虫”,后来在网友日常使用中把跟电脑有关的故障都称之为“BUG”)、“XHW”(“小黑屋”的缩写,来自“猫扑”,在“猫扑”,违反规则是要被“关小黑屋”的)等都可以用作定语,修饰中心语。
3.4网络名词作状语
除状语除副词外,还可以由时间名词、能愿动词、形容词、介词短语等充当,可以直接修饰动词作状语的一般名词是少数,限于表示方式手段、状态的词。状语的语义类型有限制性和描写性两类,网络名词用作状语时亦然。在现代汉语中,助词“地”是状语的标志,但网络词语中助词“地”的标志作用消失了,往往不需要加“地”,而是直接修饰动词。如:“我粉喜欢这个娃娃的。”(“粉”是“很”的意思,受闽南方言影响而来),“粉”代替“很”直接修饰“喜欢”,表示程度的含义,这类词还有“贼”(也是表达“很”的意思,源于北方方言)、“表”(是“不要”速读连音,据说来自上海人的发音)、“灰常”(是“非常”的谐音)、“濉保ū疽濉肮猓明亮”,但在网络语义中,因其象形而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等;“酱紫”(是“这样子”速读连音,也作“绛紫”)用作状语表示情况、条件或语气等,起强调作用,这样的用法也适用于“神马”(是“什么”的谐音)、“介个”(是“这个”的谐音)等词语。
4.结语
以上我们讨论了网络名词的各种语法功能。它们可以用作主语、宾语、谓语、定语和状语,但不能用作补语,其中主语和宾语是最主要的。有些词本身并不是名词却被赋予了名词的特性;部分词或者随着语义的发展,从形式和语义上都发生了变化,有了多种语法功能,这些都是网络名词的创新之处,“旧词”往往可以“新用”,在句中充当相应的成分,其语法功能有转变或延伸。随着网络使用人群的不断增长,这些词语的新用法将会对日常语言使用造成影响,并成为影响现代汉语发展的一大不可忽视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弯淑萍.从“范跑跑”到“楼脆脆”――谈ABB格式造词现象.语文建设,2009,2:60-61.
[2]钟舟海.网络流行词语浅析.语文学刊,2009,9:122-124.
[3]王彦彦.网络语“杯具”及延伸词句的认知研究.当代修辞学,2010,1:75-79.
[4]钟玖英.网络双关与社会文化心理.毕节学院学报,2009,(27),6:1-6.
[5]张旋.论网络语言中的谐音现象.现代语文,2010,6:81-83.
[6]白小丽.网络语言中的拆字合字表达.现代语文,2009,2:148-149.
关键词:正好;恰好;句法;语义
在《汉语虚词词典》中恰好解释为:做副词。表示正好处在某种情况,可解作“刚好”、“正好”。正好解释为:①作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恰在某时进行,可解作“正当”。②作语气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及条件状况正相吻合,可解作“恰好”、“正好”等。[1]看来“正好”与“恰好”意思非常的接近,经常可以互换着使用。如:
(1) A.最大的32岁,正・好・是我年岁的2倍。(吴丰《我的同学和我的学生》)
B. 最大的32岁,恰・好・是我年岁的2倍。(吴丰《我的同学和我的学生》)
(2) A.七月十六日,离上次事件恰・好・一个月,一百余条巨头鲸在加拿大纽芬兰地区的波林半岛冲上海滩,集体自杀。(黄胜利《神秘事件》)
B.七月十六日,离上次事件正・好・一个月,一百余条巨头鲸在加拿大纽芬兰地区的波林半岛冲上海滩,集体自杀。(黄胜利《神秘事件》)
以上两个例句尽管互换后在情感表达上稍稍有些不同,但总的来说,基本意思不变,还是表达出了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但在有的情况下两个副词却不能互换,例如:
(3) A.美就是情趣意象化或意向情趣化时心中所觉到的“恰・好・”的。(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美就是情趣意象化或意向情趣化时心中所觉到的“正・好・”的。(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4) A.你来得正・好・,你住些时再说,我想总有法想……(陈瘦竹《职业》节录)
*.你来得恰・好・,你住些时再说,我想总有法想……(陈瘦竹《职业》节录)
以上两个例句很显然就不能互换,看来,“正好”与“恰好”还是有些区别的,下面将从两个词的句法分布、语法意义对两个词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它们细微处的差别。
一、 “正好”与“恰好”的句法分析
词语和词语组合构成句子。词语和词语组合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句法组合方式组成句子的。这种句法组合方式形成的具有句法关系的结构,就是句法结构。句法分析就是对句子的句法结构进行分析,也就是对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显层的、形式上的分析。
(一) “正好”的句法分析
1. “正好”在句中作状语,既可以修饰动词短语和形容词,也可以修饰句子,即在主语前作状语。
(5) 怕狼偏有狼,第三天下山捡柴禾,正・好・遇见个狼。(王世阁《在长白山森林里》)
(6) 为了使帝王形象更加具体,魏文成帝在令沙门昙曜造大佛像时,按照他自己的身样造像,脸上足下各嵌一黑石,和他身上的黑痣正・好・吻合。(翟宗祝《宗教美术概论》)
(7) 正・好・李永波打得不顺手,正在用脚去踢球。(陈铮《李“小虎”与田“老兔”》)
例(5)、例(6)、例(7)句: “正好”分别修饰动词短语、形容词以及句子。
2. “正好”在句中作谓语
(8) 压碎的芝麻粒还得粗细正・好・,太粗费嚼,太细也就没嚼头了(《作者文摘报》)
3. “正好”的特殊情况。
(9) 他想,杨风来来得正・好・,一问不就明白了吗?(安危《我爱松花江》)
(10) 老师来了,正・好・向他请教
这里的“正好”都是两个词:副词“正”修饰形容词“好”组成,例(9)表示“恰好适当”,例(10)表示“恰好可以”。在曲阜师范大学编写的《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中,把这种情况下的“正好”解释为形容词,并指出可以充当补语、谓语,如:
(11) 徐处长,你来得正・好・。
(12) 她戴这顶帽子正・好・。
4. “正好”还可以作形容词,还可以在句中单独使用,即能单说,单独成句。
(13) 正・好・,那就暂时先不和他说吧。(刘学文《行动》)
(14) 你看我穿这件大衣合适吗?――正・好・
(二) “恰好”的句法分析
1.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面,表示行为动作或情况正好在那样的时间、空间或条件下发生,相当于“刚好”、“正巧”。“正好”在句中作状语,既可以修饰动词短语和形容词,也可以修饰句子,即在主语前作状语。
(15) 哈,太好了,《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首词恰・好・反映了谷建芬的心境,她的激情和灵感火一样呼呼地燃烧了。(周玉明《青年的知音――谷建芬》)
(16) 我们的社会主义,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赵云献《党学》)
(17) 我们正在谈论法国画展,不,西欧十九世纪的绘画思潮,恰・好・你来做我们的指导了。(李桦《西屋闲话之四、七、十一、十四》)
例(15)、例(16)、例(17)句正好分别修饰动词短语、形容词以及句子。
2. 与“正好”相比,在语料中“恰好”作谓语的句子非常少。
(18) ……感觉我们的骨骼像两个打磨恰・好・的金属零件,合在一起天衣无缝。(新浪・言情,老了《动物学》)[2]
3. “恰好”在句中处在动词前作状语,不能单说、单用,要求后边是复杂成分。有时用逗号将“恰好”与动词隔开,只是停顿需要,并不是点明“恰好”可以单说。例:
(19) 大脑袋一边嚷一边把手中的藤圈朝人群扔去,恰・好・,套中了那个飞跑的小伙子的脑袋。(金涛《失踪的机器人(上)》)
4. “恰好”也是可以作实词,含有“正好”、“正合适”或“恰到好处”的意思,在句中作补语,不过这种用法很少见。另外,“恰好”还可以作形容词。
(20) 啊,你来得恰・好・,今天中午我们正打算去吃“李和盛”。(《沫若文集》第九卷)
(21) 对于这样一种情形,这篇文章算是写的恰・好・。作者以极大的愤怒斥责了机会主义者,支持了贫苦农民。
(22) 假如旁边站着一位身体魁梧的男子,日炙的皮肤,长圆的头颅,鹅卵式面庞,高宽的额,黑的眉,墨的眼,活泼的瞳人,鼻子端正不厚且突出,恰・好・的嘴,一副白牙齿,长得非常的齐整,耳朵有一点向前弯曲,假如旁边站着这样男子,你说美不美?(盛成《沙漠中朋友》)
二、 “正好”与“恰好”的语义分析
词语和词语组合,不只是按照一定的句法组合方式组成具有句法关系的句法结构,而且还要按照一定的语义搭配方式组成具有语义关系的语义结构。语法上进行语义分析,也就是对句子的语义结构进行分析,也就是对句子内部词语和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分析。
张谊生(2000)认为,“正好”“恰好”都属于评注性副词。评注性副词的基本功能是对主题或述题进行主观评注。张谊生认为“正好”和“恰好”表示的是强调以及某些现象或情况的契合,这些包括时间、数量、大小、比例等等。[4]
(一) 两者都表示动作行为及条件状况正相吻合或者相反,以下例句可以互换。
(23) 我恰・好・有你要看的书。
(24) 他感到很紧张,一反美国人周末不办公的习惯,急匆匆来到查尔斯博士家里,正・好・盛承发也在。(张亚光《大洋彼岸的震撼》)
(二) 表示时间不早不晚,数量不多不少,程度不深不浅。以下例句可以互换。在表示时间数量时必须是确指,不能加表模糊的成分,譬如“大约”、“左右”。[3]
(25) 今天,我在遥远的北京哭祭你,又正・好・是六月三十日。
(26) 回到家,恰・好・四点三十分,我连手提包也没放下,急忙打开了气动信箱的小门,喔,真的有一封给我的信!
(27) 那石头不偏不歪,正・好・砸在一个弹坑里。(程东《奇机怪弹》)
(28) 因为三线若是恰・好・相交于一点,那末所测定的位置不用说一定准确。(顾均正《和平的梦》)
(三) 作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恰好在某时进行。
(29) 恰・好・在这时候,马其顿商人正由大夏东来,越过葱岭,达到中国,将丝制物品远往西方。(周谷城《斯坦因与亚洲极中部文物》)
(30) 正・好・这时太史第的高楼上在开会,二利听得现在是在骂招喜儿,就着急道:“谁叫她这会儿惹这条狗去?”(曾秀苍《山鸣谷应》节录)
三、 “正好”与“恰好”的差异
通过“正好”与“恰好”的句法语义分析,在句法上,他们还是有相当多的共同点,都可以作为副词在句中作状语,还可以作谓语以及形容词,但是“正好”可以单独成句,“恰好”不能,在语料中找到的“恰好”单独分开的例子,此处并不是“恰好”单独成句,而是用逗号将“恰好”与动词隔开,只是停顿需要。除此之外,笔者还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其他一些差别
(一) 在词义上,根据李科第编著的《汉语虚词词典》,“恰”表示事情的巧合,而“正”侧重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处在持续状态。因此“恰好”比“正好”更强调事情的巧合性。如:
(31) 我正要把书给他送去,恰・好・他来了。
而“正好”则其中蕴含着人们蓄意计谋的成分,下面这句话里的“正好”就不能换成“恰好”,因为苗子是有目的的和冯仁波坐在一起,正好与徐政委对面也是在她的意料之中的。如:
(32) 苗子看准席位,有意和冯仁波坐在一起,正・好・和徐政委对面。马勇《新“鸿门宴”的故事》
(二) “恰好”的结果比较出人意料,往往是不希望发生而发生了的。如:
(33) 前面恰・好・有一个没有盖盖的下水道,他们一起掉进了下水道里。(李敏佩《7和8的故事》)
这句话里的“恰好”就不能换成“正好”。如果例(33)句中“恰好”改为“正好”,那么隐含的意思就是人们已经看到了“前面没有盖盖的下水道”,那么也就不会有“他们一起掉进了下水道”的结果了。
综上所述,“恰好”和“正好”两者在句法语义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在使用时要注意区分。
项目名称:浙江师范大学课程实践教学成果(201129)。
指导老师:首作帝
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树的手语真是太丰富了。我们内心的许多情感,我们自己也未必能找到妥帖表达的语言,而树,它会用微妙的手语帮助我们表达出来。
那用力的挥动,是表示拒绝吗?那轻轻一颤,又向怀里收去,是表示接纳吗?那很快地举起,又垂下来,停留在一个迟疑的角度,那是在痛苦地沉思吗?那么轻轻地摇着,没有任何含义地摇着,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树也有物我两忘的时刻?
在正午时分,太阳、树、树的影子垂直在一个浓缩的黑的瞬间,树的每一根手指,都全神贯注,仿佛要紧紧抓住这深不可测的一瞬。
树的语言是如此丰富。这丰富来自于它的内心。你不信吗?你见过树的年轮吗?那一圈一圈的,树一生都坚持写着内心的日记,写着成长的经历。风雨、雷电、阳光的教诲,星光的暗示,月光的耳语,它都仔细聆听,然后收藏起来。
甚至,那曾经使它痉挛和疼痛的伤痕,它也保存下来,你瞧,那棵树,在我们望它的时候,它也在注视我们,那伤痕成了它的眼睛,它用伤痕深沉地注视我们。树的姿态是这样丰富,树,没有一种姿态是丑的,是不好看的。树,随便一个姿态,都是美的。摇曳是美,静立是美,在雨骤风狂的时候,它的愤怒和悲伤,也有一种感人的美的力量。
你注意过月光下的树吗?你知道月光下的树布置了一种怎样美丽、神秘的意境?让我们走出房门,去看看月夜的树。
是午夜了。东张西望的星子们已有了睡意,月亮悄悄走过来,它有些累了,它停靠在大槐树上那个喜鹊窝旁边,它看见了,这是多么简单温暖的窝啊,豪华的天堂也未必有它温暖,有它美。月亮也想躺在窝里孵出一只鹊儿。月亮真的躺进喜鹊窝里了。可惜只有一会儿。就这么一小会儿,树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滴露珠都帮助着月亮,成全着月亮,让它做圆这一小会儿的梦。你看,树,一动不动,它静穆庄重得像一幅古典版画,贴在深蓝的天上,贴在月亮行走的路旁……
(王汉荣/文,选自2008年2月18日《人民日报》)
1.读了上文之后,你是否对上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完全理解了呢?你能说出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的含义吗?
(1)那么轻轻地摇着,没有任何含义地摇着,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
(2)树的每一根手指,都全神贯注,仿佛要紧紧抓住这深不可测的一瞬。
2.“在风中,远处近处的树,都向我们打着友好的手势。”请你说说这个“手势”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3.文章第三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结合本文谈谈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4.“你注意过月光下的树吗?你知道月光下的树布置了一种怎样美丽、神秘的意境?让我们走出房门,去看看月夜的树。”一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树木是美的,它可以给人美的享受,读了此文之后,请你写一则爱护树木的公益广告。
阅读教学,需要学生感知的基础上逐步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深化认识,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充分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手段:
一、上下联络横向沟通
《月光曲》这篇课文中有一段话写贝多芬“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我在知道学生理解“断断续续”这一词语时,大部分同学只停留在“时而中断,时而接续”这一基础上。这时教师不能满足现状,而要逐步深化,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的“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这一段加深理解,学生就会发现,“断断续续”在这篇课文中是指“不熟练”的意思。这样,上下一联系,学生对词语的内蕴进一步加深了理解。
二、设身处地进入角色
如教《麻雀》,文中没有直接写出究竟是什么力量使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拯救小麻雀,只是含蓄地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w下来”。为使学生领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教学时,我把学生带入角色:把自己想象成老麻雀,当你看到这样一个情景―你最心爱的小麻雀不小心从笼子里跳出来,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猎狗慢慢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时,你会怎么做?这一启发,学生很快就体会到老麻雀太爱自己的孩子了,从而“强大的力量”指的就是这么一种母爱精神。
三、生疑解惑相辅相成
在教学过程种不仅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还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疑问。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有这一一段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颗杨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教师学生提出疑问::“焦急”是着急,“耐心”是不着急“不是自相矛盾了吗?学生纷纷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共同认识到“焦急”是急切希望早一点见到的灵车,向致哀,“耐心”是下了决心,不管天气多冷,不管自己身体多么虚弱,也不管要等多久,非等到的灵车不可。因此,在这篇文章中“焦急”与“耐心”是统一的,统一在对的深切热爱上。这样,学生就对这句话的理解就加深了。
四、反复推敲深入探寻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对词句理解引导的深度不够,没有反复推敲,深入探寻,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就会出现不到位的现象。如《草原》一文中“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教师应紧扣“茫茫”这个词进行引导:“茫茫”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广大无边,看不清)。“不茫茫”呢?(看的清)。如果只满足于学生这一理解显然是很不够的。教师应该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寻:一般来说,由于地域广大“无边”使人有茫茫的感觉,那么草原一碧千里,可以说够广大了,为什么反而不茫茫呢?这样激起学生兴趣后,让学生再联系“无边的绿毯”、“白色的大花”和“翠流”、“流入云际”等内容,并通过合理现象,把自己置身于大草原之中,体会出草原那种广大无边而并不茫茫的美丽景色,又如《在炮兵阵地上》一文中记叙了彭总电闪雷鸣地批评了团长后,吃晚饭时说:“小景,去把团长请来。”这“清”字是表现彭总品质的关键词语。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学生把“请”字单纯理解为“找”或“叫”的话,也就不够了。教师应该联系事情发展的过程反复推敲,深入探寻:“请”字在这句话中是一礼貌用语,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彭总是国防部长,是团长的上级,团长因工作失职被彭总批评了,还要送军法处,彭总为什么还这样客气地邀团长吃晚饭呢?在师生共同讨论中,联系事情发生的前后过程,体会出彭总那种直率的性格和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志真诚关心的高尚品质,从而达到对文章中心的全面理解。
关键词:繁昌方言;重叠词;修辞
繁昌县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南岸,方言属于吴语宣州片。繁昌方言中具有大量的重叠词现象,形式多样,表现力丰富,是此方言中具有色彩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修辞格的运用以及修辞功能的角度对繁昌方言中的重叠词现象进行分析。
一、修辞格
修辞格是指为了使话语增强表达的效果而使用的特殊方法,对于日常口语交际而言,人们所使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话语中的内容。繁昌方言中运用了夸张、比喻、摹拟等修辞格。
(一)夸张
夸张是“真实的虚化”,是人们为了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而对其数量、大小、形象等作出的不符合实际的描述。例如,繁昌方言中形容很干净,可以说“净光光”,把“光”字重叠以夸张其干净的状态,这种夸张是在程度上的扩大,而在程度上缩小的夸张也是方言中常用的一种夸张手段。例如要形容事物量少,可以说“一微微”、“一掐掐”或“一kk”,可以用指尖掐出的分量,可见确实是非常少的,“k”指雨滴的形态,将事物的量夸张成只一滴雨那么少。
(二)比喻
比喻,即“将不同事物所惯用的词语进行描写对象的互换,以达到特定的修辞效果”,这种修辞方法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具有方言特色的一种。例如,在繁昌方言中,形容鲜艳的红色,则将之比喻为火,可以说“红火火”;形容柔软的事物,则将之比喻为毛絮,可以说“软毛毛”;把水瓶、水壶底部的沉淀物称为“脚脚子”,生动形象,即使此前不知道这个词,也能一听便知;形容人哭得脸都歪了,像瓢一样,可以说“哭瓢瓢”;把人张开成钳形的双臂说成“虾虾”,把人坐在墙上或屋顶之类的高处的样子说成“猴猴”,把人板着脸的样子说成“虎虎”,这样,人的动作就形象地传达到接收者的脑海中。比喻的使用非常广泛,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三)摹拟
为了加强语言表现的形象性,常将对象的形态、形状等方面表现出来,以达到真实可感的效果。
摹状:例如,繁昌方言中形容肉类、泥土等比较烂,可以说“烂化化”,重叠液体形态的“化”字以极言其烂;形容柔软的物体变得很硬,可以说“硬板板”,板指硬的特点;形容干燥的散状物,可以说“干散散”;形容人的脸色或花朵等粉嫩惹人怜爱,有揪一揪的冲动,可以说“粉揪揪”;形容事物被液体浸泡的样子,可以说“水乎乎”;繁昌方言中用“扎实”表坚硬、结实的意思,因此形容事物紧实可以说成“硬扎扎”。
摹态:例如,形容人兴致很高的状态,可以说“劲高高”;形容人谨小慎微的样子,可以说“小戚戚”,这是含有贬义的说法;形容人病时东倒西歪的样子,可以说“病歪歪”。
摹声:例如,穿了潮湿的鞋子走路会发出类似“叽叽”的声响,因此可以形容潮湿为“潮叽叽”;而形容事物干裂发出的声音可以说“干咔咔”。
从例子中可以看出,摹拟可以使人切身感受到语言中所形容的形态,十分形象。
二、修辞功能
修辞功能是词语在语句中所表达的不同的具体意义。繁昌方言中重叠词有多种功能,可以加强语意、表态度、加强语言的生动形象等。
(一)加强语意
繁昌方言中可以用叠词强调事物的形态特征,除上文的“一微微”“一掐掐”“一kk”形容的量极少之外,要形容程度低,还可以说“点点”,如东西“点点多”,个子“点点高”;形容人的肚子或是物体的形状很圆,可以说“圆鼓浪浪”;去别人家玩称为“相”,用“相相”可以表示玩的时间、过程比较长;抹桌子可以说成“抹抹桌子”,洗衣服可以说成“洗洗衣服”,把东西摆整齐可以说成“摆摆整齐”,在这里叠词可以加强语气,表一定的命令之意。
此外,双音节甚至多音节的词,也可以利用重叠的形式加强语意,形容人高,可以说“老高老高”,形容味道腥,可以说“瞎腥瞎腥”,形容人话多惹人烦,想要制止,可以说“紧讲紧讲”;形容绿色的青翠欲滴,可以说“滴绿滴绿”;形容人反应迟钝的“木知木觉”,也可以重叠成“木知木觉木知木觉”以强调人比一般情况更迟钝。
(二)表态度
重叠词可以表说话者的态度,例如,哄小孩子的时候,可以把吃饭说成“吃饭饭”,喝水说成“喝水水”,拍手说成“拍手手”,这表现出说话者对于小孩子的怜爱之情,无重叠词语则难以表现这种态度。
重叠词也可以表现出说话者对于对象的褒贬。例如,繁昌方言中称呼无所事事的社会人员为“混子”,而比“混子”更有贬义色彩的是“混混子”,简直有了一种嫌恶的态度在里面;对于走路、动作歪斜的人,“撇撇子”是一种歧视性的称呼,表示其动作歪斜已经到了令人厌恶的程度。
(三)生动形象
重叠词可以加强表达效果,达到生动形象的目的。例如,繁昌方言称蟾蜍为“癞丁咕”,又可称为“癞癞咕子”,“癞癞”两字形象地说出了蟾蜍身上长满癞斑、不好看的样子;麻雀一类的小鸟,繁昌方言中都可以称为“雀雀子”,叠字以形容其体型小巧的样子。
繁昌方言中的重叠词相比于普通话更显丰富多样,表现力强,且富于韵律美,为方言词汇增添了色彩意义。对重叠词修辞功能进行分析研究,能帮助人们了解地方风俗人情和语言特色,对繁昌方言的整体研究亦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