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典情感文章

经典情感文章

时间:2023-05-30 08:54: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典情感文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典情感文章

第1篇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诚然,在我国的语文教育教学当中,阅读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阅读的有效途径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一、开发资源,提供阅读经典的有利条件

书籍的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为他们提供有利的条件,积极开展经典书目的阅读。近年来,我国对经典书目的阅读工作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经典阅读存在一些困难,主要包括:第一,书籍的资源不足,来源比较单一;第二,没有足够的时间;第三,没有良好的阅读指导。受我国传统及教学思想的影响,初中生的课业压力还是相对较大的,学生由于繁重的课程而疲于奔命,压根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经典的阅读。同时,学校对于这项工作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认为学生应当把时间用在学习文化课程上,而不应该放在阅读上,所以,并没有进行足够的书籍购买,学生也就没有书看,更别说老师在阅读上给予指导了。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开发资源,为阅读经典提供有力的条件。在班级内,可以建图书角,购买经典的书籍放到图书角供学生阅读,使班级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同时,学校图书馆也要形成定期更新书籍的制度,此外,我们还可以发挥社资源的效能,使用电子图书馆的功能,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读到经典。我们要把班级、学校和社会上的资源充分整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除此之外,学校要对阅读给予足够的重视,安排专门的阅读课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经典、品味经典,同时,还要有专职的阅读课老师来指导学生,并每隔一段时间,召开专门的阅读讲座,对文章进行精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学校和教师要切实为学生的阅读提供良好的条件,让学生养成阅读经典、学习经典、品味经典的习惯,让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从而更好的领会其中的真谛,为自己的生活和发展指明道路。

二、立足课内,开拓经典阅读视野

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经过了长期的实践和改革,教材已经比较完备,其中有大量的经典作品,而这些经典作品都是比较适合初中生进行阅读的,所以,我们在进行经典阅读的时候,要立足课内,充分利用好课本上的内容,不断开拓经典阅读的视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课本中的经典文章为起点,结合课外的经典书籍进行阅读,将学生引领到更加灿烂辉煌的文学经典殿堂前,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我们要对课内的经典文章进行阅读,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以简洁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中,还穿插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十分经典的,通过阅读,能够体会到鲁迅先生当时的心境。然后,我们可以根据课内的经典文章,联系到一些课外的知识,比如说,通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进一步地体会文学大家的风采,学习经典,体会经典。再比如,一些国外文豪的经典经过了翻译,也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我们学习了泰戈尔的《金色花》,就可以链接阅读泰戈尔《新月集》中的《同情》一诗,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是相似的,我们可以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将课内与课外的阅读内容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开拓眼界,提高阅读能力。立足课内,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意蕴深厚的文化内容,并以此为突破口,架起沟通课堂内外的桥梁,才能使学生在原汁原味的阅读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自主阅读的方法和能力。

三、有序指导,有效地开展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要引导他们走向更加宽阔的阅读世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有效的阅读习惯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读、思、记、评。首先,是读,我们品味经典,就要阅读经典,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主要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思想,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第二,是思,也就是思考。阅读经典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思考经典,教师可以采取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体会作者文章中的深意。同时,要思考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哪些语段引起了我们情感的共鸣,作者最为突出的写作特色等等。第三,是记录。这个记录既体现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也体现在阅读之后。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描写比较精美的语段,或者是能引起我们思考的句子,我们可以画出来,进行反复的品读,而在阅读之后,可以撰写读后感,再次体会经典的内容。最后,是评,也就是对经典进行评价和讨论,也是学生对自己阅读进行的评价和讨论。

初中语文教学当中,进行经典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人文素养。我们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中,要继续引导学生,做好阅读。

第2篇

素质教育越发引起社会的重视,初中语文教学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有利于初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本文主要探讨了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阅读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提高经典阅读有效性的建议,希望对初中语文教学以及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经典阅读 有效性

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初中语文教育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非常关键,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典阅读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留存的精华,学生通过经典阅读能够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质,同时初中语文学习在整个语文学习中还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目前初中学生进行经典阅读的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是现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阅读存在的问题

首先,缺乏课外阅读。如今面对升学压力能够繁重课程,初中生将注意力普遍集中在了教课书上,而忽视了课外阅读。尽管语文课本学习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平台,而大部分学生都是进行名言警句的背诵来获得考试高分,然而课本知识是有限的,而课外阅读则是学生扩展语文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次,学生的阅读目的不够明确,随意性较大。许多初中学生仅仅凭借自己的兴趣进行阅读,具有较大的盲目性,缺乏系统性,对一本书走马观花的阅读,或者仅对感兴趣的部分进行阅读等,忽略了其中具有哲理性与有帮助内容的阅读,这就要求引导学生进行理智的阅读,不能片面的追求趣味性。此外,初中生阅读的鉴定能力与自主能力。初中学生的阅读取向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使得初中生的阅读结构缺乏合理性,如古典文学与中外名著等初中学生并无太大兴趣,反而是武侠与言情类小说深受初中学生的广泛喜爱,这种阅读结构不平衡的现象并不利于初中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应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进而全面的获得人类历史文明成果。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经典阅读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第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这样说过。阅读兴趣是初中学生提高经典阅读的动力,影响着阅读的效果,因此教师应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性格特征,充分的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课堂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例如,《荒岛余生》文章的讲解,就可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精彩片段的播放,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更加直观的体会课文所描述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能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第二,引领学生体验审美愉悦。文章、书籍是作者情感寄托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经典阅读中,作者的情感更加浓厚与深远,此时教师需要在学生阅读时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意境,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理解文章的精髓。例如,讲解的《归园田居》时,处理表现手法以及意境的讲解外,还需要向学生介绍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作者归隐的原因等,让学生充分的了解作者的情感,进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

第三,帮助学会进行正确的阅读,掌握阅读的方法。教师应告诫学生读一本书的时间最好为三天以内,并控制好每天的读书时间,每天读书在一至两小时。阅读时应做好阅读笔记,包括书籍的重点,精彩段落与语句等,同时要掌握正本数据的框架,从而加深对书本的理解。另外,课堂上可成立阅读小组,进行阅读经验与心得的交流。

第四,扩大阅读来源,提供经典阅读有利条件。针对初中学生经典书籍资源缺乏,阅读时间不够以及阅读难度大等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阅读资源的开发。例如,充分开发图书馆的阅读资源,将各种资源(包括个人、班级、学校和社会等)进行整合,通过图书交流会的举办,实现书籍的借阅与交换,营造浓烈的阅读气氛;同时借助公共资源(包括书店、图书馆等)集体办理学生借书证,进而扩大阅读资源。同时,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初中学生阅读的重要性,提高对青少年经典阅读习惯的培养,积极订购课外读物等。

第五,立足课内进行扩展阅读与外出实践。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学习后就可引导学生进行《城南旧事》的阅读;而《智取生辰纲》课文学习后就可进行《水浒传》的阅读等。为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旅游,从而开拓视野,如《三峡》一文的学习后,家长在假期就可带领孩子去三峡游玩,从而身临其境的对三峡进行感受,加深书本知识的印象。

三、阅读资源开发,提供经典阅读的条件

目前初中教学中一些普遍性的问题,经典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合适的古典目录学的选择是很难的缺陷数目阅读经典书籍,某些资源差距的形成。此外,学生的学习压力是巨大的,没有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有些学生不能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没有抓住关键。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积极整合资源,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和学校的资源,在学校组织的图书交换,交换使学生读书,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申请一张借书卡,提供学生阅读书籍丰富的材料。

第3篇

【关键词】 经典诵读;教学;人文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不是培养能力,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我国文字博大精深,语言千锤百炼,从《论语》到《大学》,从唐诗到宋词,无不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华。这些经典诗文蕴蓄了很多美好的人文元素,我们的责任就是要不断挖掘这些蕴蓄在经典中的人文元素,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悟它们,让孩子的心灵在这些美好情愫的浸润下变得柔软,让情感体验变得敏锐,让人文素质得到提高。

在新《课标》指导下,该如何进行小学经典诵读教学呢?

一、经典诵读,氛围先行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学习氛围的重要性。我们在努力打造书香校园的同时,应尽量做到以氛围育人,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处细节影响学生。如将《三字经》《弟子规》等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利用板报、橱窗等常年刊录,也可利用校园广播站时常广播,在教室墙壁上粘贴名人画像、名诗佳句,在操场角落、教学楼外墙刻录经典的名人语录,让学生经常与先哲圣贤对话,在耳濡目染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沐浴着经典的雨露。

这个学期,笔者所在学校参加了区经典诵读展演活动,获得了优异成绩,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赞誉。学校也积极开展了经典诵读的元旦表演活动,并在每周的一、三、五坚持开展午间经典诵读活动。书声琅琅的校园氛围、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极大地鼓舞了孩子们诵读经典的热忱。

二、循序渐进,遴选内容

为学生选择经典内容时必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循序渐进。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新《课标》,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精心筛选经典诵读内容。如,低年段孩子可把简单易懂的童诗、童谣、对韵作为诵读内容,中年段孩子可选广泛流传的成语典故、现当代精品美文为诵读内容,高年段还可精选流传千古的唐诗宋词精品、富有趣味的故事、适于背诵的小古文等作为诵读内容。

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中,笔者所在学校秉承“美人之美,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兴趣,为他们制定了经典诵读的学习目录:一年级诵读《弟子规》,二年级诵读《三字经》,三年级诵读《道德经》,四年级诵读《论语》,五年级诵读《大学》《中庸》,六年级诵读《古文观止》。在每周的午间经典诵读活动中、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校园浓郁的经典诵读氛围里,学生们循序渐进,乐在其中,经历了经典学习的洗礼和全身心的学习体验。

三、语文教学,紧密结合

新《课标》指出:“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同时,语文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任。因此,在遴选补充和加工素材时,诵读经典就是很好的选择。我们可自创并演绎全新的课堂,奉献给学生一些经典集合,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渗透人文意识的培养。

日常语文教学中,可借助传统佳节开展活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都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为了庆祝传统佳节,可以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的经典诗文,或摘抄入本,或交流分享,既让学生了解传统佳节的来历、习俗等,又提高了诵读经典的水平,积累了经典文化和素养。此外,还可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经典诵读。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进行经典诗文的诵读,这样不仅有利于积累课外经典知识,还可以使他们的学习情绪昂扬,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

四、形式多样,乐在其中

(一)鼓励共读活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子互读,大手牵小手,有利于营造书香四溢的家庭学习氛围。如,你读上一句,我读下一句,我背这一段,你背那一段,又如我出上联,你对下联。这种超越你我的沟通,是构建学习型家庭与和谐书香家庭的良好开端。而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经典阅读活动中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诵读经典诗文,课堂外,加入学生的背诵行列中,更能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除了亲子共读和师生共读,生生互读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中会萌发出许多新奇古怪的想法和体会,这些感受的点滴不仅是人文素养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相互沟通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二)拓展到课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满的智力发展。”课间游戏唱诗:孩子们课间蹦蹦跳跳、唱唱乐乐,他们玩拍手歌时,每拍一下就念一句《弟子规》,非常有意思。有的孩子玩跳步游戏时也和着《道德经》的韵律一蹦一跳,《道德经》中富有人文气息的词句就在学生的小嘴上和脚尖上跳跃、欢歌着。

而书法艺术是我国艺术长廊中的瑰宝。我们把学生书写的以经典诵读为内容的优秀书法作品挂在校园里、楼道间、课室里,营造一种浓郁的书香氛围,更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和诵读的积极性。假日里,让学生绘制与我们的经典诵读内容相关的手抄报、小人书等,开学时作评比和展览,学生在接触生活中鲜活的语文材料时,丰富了自己的阅历,更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体验。

五、评价激励,兴致盎然

诵读经典,必须有充足的时间。晨读、午诵、课间,经典相随;每周一节阅读课讲经典;国旗下讲话、班队课时多引用经典。充分利用时间和机会,积少成多地诵读,努力做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诵读目标具体到周,如一周完成《道德经》两个小章节的背诵,并专门设计学生诵读情况记录本,按周登记所诵读和背诵的章节,请学生和家长签名、评价。记录和评价情况定期作一总结,一期一评比,并作相应的表扬和奖励。同时,定期检查学生的诵读和背诵、摘抄采蜜本、经典诗文的背诵情况记录本等,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学生日常评比和积分中。在此基础上,综合学生的总体表现和获奖积分,在期末评选出“优秀读书笔记”“经典诵读之星”“诵读星级标兵”等,并给予奖励和表彰,不断增强孩子们诵读经典的动力。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读书一定要读最好的书,最好的书是什么呢?就是经典!

如果每天吟一首千古名诗,诵一句经典的名言,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就能让孩子们细细品味心灵的愉悦,享受人文的快乐!这种快乐将带给孩子幸福一生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韩毓海,王登峰.在诵读经典中传承文明[J].新华文摘,2010,(1).

[2]刘蕾.经典诵读服务课堂教学.新课程学习(下),2012,(7).

第4篇

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交互性,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借助各种媒介为经典诵读提供丰富信息,使诵读活动与多媒体充分整合,让诵读充满活力,充满趣味。

多媒体在经典文章阅读鉴赏中的运用

阅读鉴赏经典文章是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除阅读鉴赏课内的经典文章外,我们还要拓展补充课外的经典文章,引导学生阅读赏析,让学生在阅读鉴赏中开阔视野、理解经典。多媒体的使用,能使鉴赏活动更有效、更生动、更富内涵。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技术的图像显示生动逼真,使阅读内容形象化,表现手法多样化,可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种刺激,从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运用多媒体,加深理解

(1)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掌握经典文章的主要情节。多数记人叙事的课文都有一定的情节。有些篇幅较长的记叙文故事情节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阅读内容由繁变简,学生容易掌握。在诗词鉴赏课上,运用多媒体能使鉴赏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景象,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加以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2)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挖掘人物形象。经典文章中的许多优秀人物形象需要通过言行来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挖掘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高尚品质与可贵精神。如“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中国人民铮铮铁骨的文天祥;毫无民族偏见、具有严谨求实精神的藤野先生……运用多媒体,对背景材料及人物相关资料进行拓展,用文中人物的品德感动人、信念鼓舞人、心灵震撼人,促进学生的思维由形象向抽象发展,从而更了解人物形象。

(3)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经典文章的语言。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练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鉴赏《岳阳楼记》时,在播放整篇课文范读录音的基础上,重复播放精彩片段,插入切合文章主题内容的背景音乐,同时在屏幕上播放与朗读内容有关的画面,如晴天时的岳阳楼景、阴雨时的岳阳楼景等,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欣赏和对比阅读,反复体会语言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在课堂之外的运用

1.多媒体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鉴赏提供了帮助

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学生可主动获取知识,充分体现了经典阅读的动态性和开放性。可以这样说,多媒体使每个学生都拥有了一把打开经典诵读宝库的钥匙。

2.运用校园广播,播放名家经典解读

经典的魅力,在于启迪智慧,唤醒灵魂。现在网络上有许多名家的经典解读,倾听这些解读,会净化人们的心灵。校园每天在规定时段播放《论语》、《弟子规》等名家解读及名家诗词朗诵。长此以往,经典会在学生的无意识中生根开花。

3.在课外时常播放经典影片

第5篇

关键词:文学经典;引领;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354-01

文学经典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积极产物,体现了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活动、价值取向、内心需求。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经典之作都是该民族文化的精髓,间接或直接展示了民族的聪明和智慧,读经典文学就是让这种聪明和智慧得以传承。因此,如何领略文学经典就成为了社会教育――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让文学经典走进语文课堂,贴近学生需求,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片乐土呢?下面结合本人语文课堂探究的实际略表粗浅之见。

一、带头研读经典,引领学生情感价值走向

要想帮助学生树立阅读经典文学,爱好经典文学的语文学习理念,语文教师就应当是一个喜爱经典,传颂经典的典范,因为这种经典的思想将对学生产生潜在的深远影响。鲁迅先生描写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时,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这样的描述: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寿镜吾先生读得是何等的投入――也许这种热爱文学的精神正是孩童心灵深处的种子,造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明星。

仔细审视现代语文教学,很多学校、很多教师总是把教学成绩和应对考试作为语文课堂的第一功利需求。如在名著的教学中,一般教师都在轻描淡写地阅读两遍后给学生反复强调应考知识,这种糟践经典文学的教学何异于暴殄天物。它不仅背离语文大纲要求,也误导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走向。

二、创新教学形式,引领学生饱神食粮

经典文学的“经典”价值在语文学习中常常容易被忽略,一方面的因为教学导向的偏离,另一方面是语文课堂中经典文学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所致。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创新教学的形式,让经典文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比如,名著的阅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指导学生阅读不同形式的版本:小学阶段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儿童故事读本,中学阶段指导学生阅读删减版,高中以上阶段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完整版。这些不同的版本都是在精心策划的基础上出版的,符合儿童学习的需要,容易让儿童接受。当然,影视内容(如电视剧、电影、记录片等)也是引领学生阅读名著的又一方式,但很多学生在影视观看中只是注重故事的兴趣和内容,缺乏对名著本身思想内涵和人物表现手法的理解,这也构成了影视教育影响的局限性。

三、开辟经典讲堂,引领学生享受文学盛宴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国学经典传统文化

一、诵读国学经典,体验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让他们在诵读过程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这样做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国学经典的良好习惯。

(一)留足诵读时间

给学生留出适当的诵读时间,是提升学生国学兴趣的重要基础。大多数高中生囿于课时安排,无法抽出过多的时间去阅读。鉴于此,教师应当给学生留足诵读时间,让他们能够充分体验传统文化。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晨读时间引导学生对国学经典进行诵读、记忆、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高中生系统学习国学知识最关键的一点。在晨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国学经典,如《论语》《孟子》《大学》《诗经》等。教师也可以利用每周或每月举办的荐读会向学生推荐书目。教师甚至可以和学生一起诵读,在共同诵读过程中与学生充分交流,积极促进学生对诵读内容的理解,并及时规范学生的诵读方式。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留一部分诵读时间,有了时间的基础,再加上学校的氛围,学生就会逐渐喜欢上国学经典。而国学诵读又能减低学业压力,更好地调节学生的学习节奏。

(二)拓展诵读渠道

为了营造更加轻松活泼的诵读氛围,教师应该积极探索诵读渠道,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诵读机会,如利用课堂或自习时间,选择《三字经》《庄子》《千字文》等可读性较强的经典作品安排学生诵读并交流。无论是晨读时间还是课外时间,这种诵读一定要有规律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事先制订一份时间表,让学生有计划地诵读。就高中阶段而言,这种诵读最明显的一个好处在于能够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为学生应对考试中的文言文阅读题提供支持。

二、融入国学经典,优化阅读教学

丰富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将语文学科与国学文化相融合,推动课堂从传统型向现代化和多元化转型,是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促进学生从被动的“填鸭式”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显得极为重要。只有在学生对高中语文中的国学精粹产生兴趣的时候,他们才会主动去感悟传统文化。

(一)利用媒体激趣

在网络时代,大多数学生把目光放在流行文化上,而缺乏对国学经典的关注。这主要是因为国学经典让大多数学生有一种畏惧感,尤其是在与文言文的多次“交锋”之后,学生基本丧失了对国学经典的兴趣。笔者认为,畏惧心理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节点,倘若不能及时突破,必将影响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学生展现国学经典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例如,在教学李白的《蜀道难》时,教师可以事先利用多媒体展现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该诗的写作背景,并让学生了解蜀道的真实景象。这就为随后的课堂讲解奠定了基础,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主旨。尤其是针对重点诗句,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学生可以充分结合之前的背景介绍,更为精准地体会李白当时的情感。这样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魅力,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课堂趣味,做到既有趣又有益。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逐渐与教学相结合并被运用到了日常教学之中。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在于,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借助活动提效

在教学中举办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的开展。教师应适当举办国学经典阅读和分享活动,并给予表现突出的学生必要的物质奖励,以此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举办这样的活动,首先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其次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链接经典拓展

为了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教师很有必要给学生补充更多的国学经典知识,并与课本中的知识相衔接。例如,《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中的经典篇章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拓展《孟子》中的其他经典篇章,并在讲解中丰富学生对孟子其人其事的认识,从而带动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三、借鉴国学经典,提升习作水平

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也是当前许多高中生比较惧怕的语文学习内容之一。大多数学生的写作都流于形式,题材陈旧,语言单调,情感空泛,难以表达出内心所想,更有甚者,自己写出的作文自己都不愿意读。在这一问题上,阅读国学经典作品是一个破解之道。国学经典文化底蕴深厚,其谋篇布局和思想精髓可为学生当下的写作提供模板。高中生在国学经典作品的阅读中,认真记忆名段名句,运用到日常的作文写作中,必能使文章整体出彩,尤其是国学经典中蕴含的精神,更能升华学生作文的深度。笔者认为,即便是阅读国学经典的白话版读物,对学生的写作也会有所帮助。国学经典作品中,尤其是唐宋时期的一些散文中,其整体的谋篇布局及写作技法都值得学生借鉴和模仿,也能帮助学生克服写作方面的心理障碍。

(一)通过经典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目的是理解经典,而对国学经典的深度理解又可促进学生对经典作品的消化与吸收。当学生真正从国学经典中汲取了营养,他们就有可能将国学经典中有用的素材内化成自己的作文素材储备,这样就便于在写作时自由使用。但必须注意的是,通过阅读积累国学经典素材,必须以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经典作品的思想内涵为前提。如果只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则有可能得不偿失。以李清照的词为例,学生在阅读和积累的时候必须正确区分作者南渡前后两个时期词作情感色彩的变化,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这样才能在运用时符合语境。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对诵读的经典诗句科学分类,如田园类、边塞类、离别类、怀古类等,学生要根据不同的类别反复记忆,深刻理解,这样才能在运用的时候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第7篇

关键词: 小学生 多媒体环境 经典诵读课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对小学生来说,阅读尤为重要。因为阅读是学生学习功课、接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阅读能力对小学生学习功课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对各个学段的阅读量做了下限的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经典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逐步筛选出来的宝贵典籍,体现着民族中的最高智慧,承载着圣贤伟大的思想光辉。小学生如果日日诵读经典,浸润其中,就一定可以积淀语言,养成博大宽厚的思想和人格,受益一生。于是,新课改中经典诵读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我校就专门开设了经典诵读课程,一周一节。但是,随着课程的开展,经典诵读课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对于经典诵读的兴趣越来越淡,有些学校的经典诵读课形同虚设,不仅学生没有配套的文本,就连教师上课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通过调查,我发现原因有二。

(一)经典诵读课的内容的确有些枯燥。

很多名家名篇都是诗词、古文,不易读不易懂不易记。

(二)经典诵读课的教学形式单一。

传统派提倡像古代私塾先生教书一样,让学生囫囵吞枣背下来就可以,学生长大后自然会理解意思。革新派认为理解才可深刻记忆,所以,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慢慢讲解,煞费苦心。两种方法收效都不乐观,生吞活剥的难以记忆,逐句讲解的挖掘太深。

经典诵读课究竟应该怎么上,才能事半功倍呢?我认为,在继承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应该学会创新,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引入多媒体这个形、声、色兼具的平台。多媒体环境下的经典诵读课将会点燃学生生命中的民族燧火。

(一)激趣引情,营造氛围 ――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教育家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经典诵读课要能吸引学生,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进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

布卢姆在提出其学校学习的模式时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情感因素伴随着认知因素出现,并且在教学中,情感不只是作为手段来促进认知教学,而且作为目标来促进整个教学活动。在经典诵读课中,教师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激发后于兴趣的激发。通过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的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把枯燥的国学经典内容变为他们喜闻乐见的事物,学生的注意力才会高度集中并长久,才会真正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勃发奇思妙想。

执教《论语》中关于“诚信”的几组句子,老师利用多媒体引入了孩子们喜欢的动画人物喜羊羊,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天,喜羊羊要去买彩票,懒羊羊也想买,但是太懒,就让喜羊羊帮他垫钱买一张。当晚,中奖结果一揭晓,喜羊羊乐坏了,原来他买的两张彩票中有一张中了五百万。可是,定睛一看,喜羊羊傻了,中奖的竟然是他帮懒羊羊垫钱买的那张彩票。这下,喜羊羊该怎么选择呢?是把中了五百万的彩票给懒羊羊,还是自己拥有这张中奖的彩票呢?如此这样,把枯燥的经典诵读内容放置到有趣的动画情境中,设疑质疑,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出:《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及其弟子们是怎么讨论这个话题的?让学生在情境中兴趣盎然,情景交融,始终愿学经典、乐学经典,学生在诵读经典中积淀语言,训练思维,启迪智慧。

(二)悟理明志,熏陶感染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具有深刻的内涵,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千锤百炼。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易理解,对于那些语感差、理解能力欠缺的学生来说,真正理解经典的内涵就更加困难。因此,教师要适度引导学生了解经典片段的大意,一方面可以加强记忆,另一方面可以悟理明志,这是经典诵读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经典诵读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为之枯竭,久而久之,学习成为负担。多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化深为浅,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大意,感悟情感,明了道理。

如教学《论语・学而第一》:“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了让学生了解古文的大意,我用多媒体创设出喜羊羊照镜子的趣味情境,告诉学生:这是一面能照见每个人美德的魔镜,每天对着镜子得自我反省,曾子就是这样严于律己的。让学生想想:如果自己是喜羊羊,学了《学而第一》后,每天对着这面美德镜,会想到哪三个问题来?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既强化了学生对于语言的积累和记忆,又内化了语言,学以致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课程标准》)

《枫桥夜泊》这首诗,作者通过写景表达了自己身处异地的寂寞孤独之感。前两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写眼前之景突出“愁”,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通过钟声来反衬夜晚的“静”,表达作者心里的“愁”。由于诗中所表述的情境和现在小学生的生活差距太大,学生无法感同身受。有位老师在教学时先介绍诗人及时代背景,然后让学生找找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展开想象:“透过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小学生的阅历有限,想象和描述有限。于是老师打开课件,课件上呈现了这样的镜头:宁静的夜晚,孤独的小舟,隐隐约约的灯火,诗人单薄寂寞的身影正向远处眺望。此时清脆的钟声撕破了这份宁静,响彻行云,袭耳而来……当学生看到这样的一幕,听到那样的钟声,身临其境,视觉、听觉都受到极大的冲击。于是,老师追问:“诗人在这样凄凉的夜晚独自夜宿小舟,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此时,学生抓住了诗眼“愁”。老师再让学生在多媒体的情境中扮演诗人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诗句,学生入情入境,读出了离愁别绪,让所有的听课老师深受感动。因为学生的朗读很真实、很投入。学生真实地看到了身处异地的凄凉,自然地感受到了低沉愁苦的气氛,同时也明白了“以动衬静更显静”手法的妙处。这样,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融资引源,延伸拓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应当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确,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多媒体环境下的经典诵读教学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有助于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容量和信息量,有机组合课内外资源,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机地渗透、拓展,可以扩大学生的信息量,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三字经》时,我利用多媒体整合了很多图文资源:理解“首孝悌,次见闻”时,让学生观看“孔融让梨”的动画视频;理解“幼不学,老何为”时,让学生阅读关于东晋名将陶侃的小故事《日月如梭》;理解“稻粱菽,麦黍稷”时,展示稻子、高粱、豆子、麦子、黍子、谷子这“六谷”的图片,让学生认识观察这些农作物……

古典诗词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非常适合小学生赏析、背诵,是经典诵读课程中的重要板块。我在教学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古诗《悯农》时,课前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图书去搜集关于农民播种的一些资料,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学完这种诗后,我又引入了同类诗《悯农》、《江上渔者》,让学生诵读体会。这种大语文的学习,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机融合,既锻炼了搜集信息的能力,又开阔了视野,发展了思维,丰富了语言,使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经典诵读的内容就在我们生活中。

(四)多读促记,积淀内化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心理测试表明:孩子在6―12岁是记忆力最强的时候。这个时间段,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其记忆力好的特长,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常常耳濡目染经典文学中圣贤的智慧思想,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典的价值也会伴随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绽放光明,能扶持他以后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而长期的诵读熏习,可以丰富孩子的语言积淀,培养孩子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多媒体为孩子在经典诵读的道路上开辟了一条捷径。

首先,多媒体的引入为老师在经典诵读课上节省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减免了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朗读、理解、记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多媒体的引入提高了诵读句读的正确率。读不得法,事倍功半;读而得法,事半功倍。经典诵读中的句读即断句,就是指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面上看这是诵读的问题,实际上只有弄清楚了文章词句内容大意和词句结构,才能做到诵读句读的正确。这很明显,诵读句读的要求若要落实,就必须疏通文义,而这恰是经典学习的重难点。利用多媒体,展示经典诵读内容的句读,让学生根据句读去理解课文,有助于学生朗读记忆。

多媒体的引入还可以促进孩子的快速背诵。不少学生在诵读经典时往往只知道一味地埋头苦读,不求甚解,尽管读得口干舌燥,但结果仍然是“过目皆忘”。利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背诵。老师可事先将需背诵的内容展示到屏幕上,利用制作课件技术,根据学生对诵读内容的熟练程度,逐渐略去一些较容易的文字,给学生以必要的提示。再让学生背诵,并又给出正确的文字,这样可以对照着记忆。

书声琅琅,开卷有益;文以载道,继往开来。孩子们的成长,将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钟情于书卷,陶醉于书香。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经典诵读,将成为孩子们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多媒体,就是点燃孩子生命中经典之光的燧火。

参考文献:

第8篇

【摘要】语文是一门语言与文字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修养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经典阅读,阅读经典文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读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语感,也可以在写作方面做到有话可写、有内容可述,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个人修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经典;阅读;写作;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经久不衰的、流芳百世的作品,后人尊敬它称之为经典。经典书籍就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传承文学经典,语文的经典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诵读经典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诵读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通过阅读经典、鉴赏经典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语言背后的思想和精神内涵,获得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的共同提升。所以说,经典阅读是语文学科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的模块,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教师除了答题技巧上的点拨外,不能够忽视的就是学生课外经典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除了语文选修教材中所规定的一些篇目外,语文教师也要自主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或者是更贴近于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自主地选择经典作品或文章,双向度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众所周知,读书是一种习惯,更是长时间的工夫,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作为语文教师自身要不断阅读,给学生树立好榜样。朱熹在这方面的见解就很独到。他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其义皆若发于我之心。熟读精思,融会贯通,就成了后来读书的正确标准。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学会摘选有益于自我提升的经典文章,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阅读经典应有所区别,像《千字文》《百家姓》《增广贤文》这样的蒙学读物适合低学段的学生阅读,通过阅读认识世界、增强语感。唐诗宋词可以增强学生对古代文言句式的语感,《读者》《青年文摘》《意林》之类的杂志教会学生平和地、乐观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像《基督山伯爵》《简・爱》《傲慢与偏见》这类的外国名著可以增长见识。

二、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

作文一直是在中、高考中分数比重占的很大的部分,但是在语文这门学科中,无论是语文老师还是学生,对习作方面通常感到很棘手。很多教师认为作文部分的提升是一个慢功夫,所以也忽视了日常的习作与批改。而且好的文章更需要作者有足够的人生体验与经历,一个缺乏经历,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意义的人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现如今学生被局限在学校、家、补课班这样的三点一线的小生活圈子内,很难有过多的体验与经历,写出的作文存在“假大空”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在平时可以经常积累、阅读经典,头脑里记住了大量的词汇、精彩的段落或者美文,长期收到浸润和感染,融会贯通将这些变成自己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东西,那么,在写作上,自然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或内容空洞了。所以说阅读文学经典与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是一个为写作积累、沉淀,只有大量在头脑中储备学识,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思路喷涌而出。正如杜甫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我国中学生相比于国外学生,课业负担还是比较大的,留给学生自己安排的课外时间相对来说较少,即使是有了自己的时间,能够真正合理的利用、安排的学生也是少之又少。所以,课外经典阅读就成了教师对于安排学生的课余时间的有效手段,既可以丰富学生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能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阅读经典并不是一个强制性的作业,而应是一个习惯的养成。教师应该充分鼓励学生热爱读书,养成随手翻书的习惯,而不是规定性地要求去看某本书、某篇文章,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指引和推荐,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体会其中的乐趣,学会选择阅读的篇目,如读《爱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爱、感恩。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让学生在奇妙的旅程中,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读名家人物传记对于塑造人格很有帮助。

总之,学生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感悟到生命的意义、人性的美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也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同时也能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共鸣。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可见阅读的重要性,阅读量不够,缺乏对世界的认识和体验,又怎么能产生写作的灵感。阅读经典作品不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点燃学生对生命的感知、对世界的认识、插上想象的翅膀、照亮学生的心灵。

第9篇

结合成功活化的经典国货案例,挖掘经典国货的价值,并结合大众对经典国货的情感记忆,初步探讨经典国货在当代成功转型的方法。

关键词:

经典国货 价值 品牌活化

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062-02

经典国货主要指上个世纪50-90年代被社会广泛认同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产日用产品及品牌。它们中的许多都因没有顺应市场需要及时转型而渐渐没落,或是仍在苦苦挣扎,或是成为古董被束之高阁,或是早已销声匿迹彻底被人淡忘。但随着2008年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中国热和复古时尚的影响,曾经默默无闻的经典国货愈加受到重视,众多奄奄一息的经典国货品牌蠢蠢欲动。为帮助这些品牌重获新生,结合成功活化与一直稳步发展的案例,挖掘经典国货的价值所在,找寻品牌重塑的根源,窥探经典国货在当代成功转型的方法。

1 经典国货的价值及其在活化案例中的表现

1.1 功能价值及表现

经典国货之所以“经典”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功能上的实用,这是其最基础的价值所在。经典国货存在于产品用于满足人们生活基础需求的年代,并且由于工艺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功能的实用性就成了经典国货产品设计的出发点。而相较于国外产品高昂的价格,低廉的国货造就了人们对于经典国货高性价比的产品印象,这在国货化妆品中尤其凸显。以百雀羚生产的身体滋润霜为例,它价格便宜、容易吸收、气味清香,许多用户都将其与在色泽、质感上有相似之处的国际知名品牌“倩碧”的滋润霜进行对比,认为百雀羚的综合性价比完胜倩碧,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百雀羚的销售增长。(图1)

1.2 美学价值及表现

经典国货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极富时代感与民族感的图案或标语的装饰上,且作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通的商品,其出现为由于战争侵略而长期处于异族文化冲击的中国民众的审美情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经典国货的装饰图样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例如传统纹样的剪纸艺术、印有戏水鸳鸯的脸盆和传统书法字体的各种物件:另一方面又将传统美学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发展出这一阶段特有的展现“红色文化”、气息以及崇尚伟人的时代精神的粗线条、大色块、高纯度的夸张处理手法。(图2)如今很多有关经典国货的创意产品都是运用了这种对传统美学的继承与发展,以新概念替换旧概念,或是利用夸张的手法在新的产品类别中使用富有时代感的装饰纹样,如把有革命感的插图和网络用语结合设计的各种创意产品,或是将传统纹样抽象变形成吻合当代审美的形式,如红双喜对杯。(图3)

1.3 文化价值及表现

文化价值是经典国货品牌最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记忆中,它存在于各种设计物中,包括了集体记忆中传达社会形象和时代形象最精华的共性部分。经典国货所在的历史阶段是中国工业发展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当时的文化记忆,并作为文化符号,主要通过图像符号、工业符号和隐藏的行为记忆的途径,分别传达着其在特定语境下的象征性意义、社会的工业记忆和隐藏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生活文化。

将文化记忆的表现途径运用于经典国货品牌的复苏中,最重要的商业手段就是通过使用文化符号激发并强化消费者的“怀1日情结”。西方品牌复兴原理社会心理学视角的代表人物Brown、Kozinet和Sherry Jr认为,唤醒消费者的怀1日情结是品牌意义复活的作用机理。人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而是生存在社会群体中,因此人们在生活中总是期望得到群体归属感,而文化符号则是最能引起群体共呜的情感记忆体。不管是走轻复古路线的永久C系列的自行车,努力走高端奢华风格的红旗轿车,还是在欧洲时尚界迅速兴起又回转到国内的回力球鞋风,甚至是近年来重新设计商标后再次投产的北冰洋汽水,都利用能够传达时代特征的蕴含在产品外观设计中的图像性符号,使相关的文化记忆再生,唤醒大众对于品牌的怀旧心理,以期品牌能够重新活化。(图4)

1.4 品牌价值及表现

品牌价值是经典国货品牌持续发展的精髓。品牌价值指企业除了有形资产(如产品、厂房、设备等)之外,所具有的一切正面信息(如知名度、美誉度、普及度、行业地位、公共关系等)的总和。经典国货品牌的品牌价值,从宏观上讲是为国家发展和消费市场的行程做出了贡献,使民族品牌广泛传播,从微观上讲则是一种促进消费者购买经典国货的文化附加值,并且为国货产品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温床。而其品牌价值中蕴含的品牌文化不仅是品牌产品设计的内在精神指导,还能够满足目标消费者物质之外的文化需求,同时也为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商业目的增强了品牌的竞争力。

迈克尔・波特在其品牌竞争优势中曾提到,品牌的资产主要体现在品牌的核心价值上,或者说品牌核心价值也是品牌精髓所在。泸州老窖、五粮液、青岛啤酒、稻香村、瑞蚨祥、双妹、片仔癀、张小泉剪刀、飞鸽自行车、海鸥牌手表、上海牌手表等众多经典国货产品,得以长久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产品有可依托发展的品牌支持,拥有区别于同类竞争品的独特品牌价值。产品依托品牌才能逐渐发展演化成为家族式产品,拥有整体感强烈的发展史,得到更好的延续和发展,这是无品牌产品很难做到的。而随着品牌产品认知度的逐渐提高,用户体验好的产品也会促进消费者对产品依托品牌产生品牌忠诚度,进而扩大产品美誉度,再反向刺激大众对品牌产品的消费,形成良性循环,并有助于品牌故事和品牌文化的形成和强化。

2 活化经典国赁品牌的方法

借鉴并对比成功复兴与长盛不衰的老品牌的经验,通过对经典国货的功能、美学、文化和品牌价值的研究,结合大众的情感记忆,总结出如下3个经典国货在当下活化的方法:

1 以品质为基础,对老产品进行再设计。

经典国货品牌在当代的转型应继承其可用性,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发掘提取品牌经典型号的设计要素,与当代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与审美情趣相结合,进行大胆的创新性设计。满足功能和品质的需求是一般产品的主要价值所在,这种做法有利于维持国货一贯实用的正面形象,也有利于改善人们对于“经典国货较为低端”的当代印象,以实用的功能修复品牌信誉的缺失,重新提升人们对于品牌的忠诚度。同时,通过对老型号产品的形、色、质、功能、工艺等方面的再设计,利用怀1日情结,刺激大众对老产品的情感记忆,从而引发人们对新产品的兴趣,使品牌重新赢得关注。

2 利用文化符号,全面提升情感体验。

经典国货品牌在当代的转型可利用文化符号引发人们对过往生活的怀念,提升人们的情感体验。通过运用与老产品有一定相似度的视觉信息、做旧的工艺制造方法、人们潜在的行为记忆等方法,实现经典文化记忆的再生。一方面注重产品对用户心理的影响,另一方面注重品牌产品的文化性和传承性。利用提升情感体验的方式,进而提升用户对于品牌和产品整体体验。并且同当代工艺与技术(例如:网络技术、3D打印)结合,甚至替换产品概念,以实现“旧瓶换新酿”的品牌重塑道路。

3 注重品牌影响力,重视用户体验。

经典国货品牌在当代的转型应注重延续品牌影响力,选择性地利用多层面的品牌接触点,如:贴吧、网页、博客、微信、报纸、电台、广告、柜台等,对品牌产品、品牌故事和品牌文化进行宣传,通过对集体记忆的追溯、品牌人格的认同,以及对大众新媒体的网点式文化繁殖的利用等,时刻注意维护用户对于品牌的忠诚度和美誉度,不断扩大产品的知名度。除此之外,还应重点对产品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以及表现层进行改进,不仅要重视产品的功能、外形和价格,还要更加注重从用户的生活与情境出发,扩大相较于普通产品拥有更高文化和情感意义的经典国货的优势,营造感官体验与思维的认同,提升用户体验过程中的审美、情感、实用和认知。

第10篇

怎样让孩子亲近经典,走进经典,从而积累其精华呢?

一、营造书香氛围,让孩子亲近经典

首先,充分发挥教师讲述的效能,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教师每日利用半小时给孩子讲述经典文学作品,或者是介绍某本书中的精彩片段,或者是对其中主要人物点评,或者是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总之,每个故事中提供的情感要素、语言要素、思想要素给孩子各种各样的滋养,从而帮助他们认识世界,找到自我,更主要的是激发孩子兴趣,让孩子在讲述中被深深吸引。教师打开一小扇窗,让孩子看到精彩,看到更多迷人的“风景”。

其二,教师根据讲述的故事,向孩子推荐适合其年龄段特点的经典阅读作品,并从自己喜欢的书中选择一到两本,放在所在班级,建立班级小小图书馆,以共享图书资源。让孩子在课余饭后休息的时间自由挑选书籍,保持轻松心态,大量阅读,沐浴在读书氛围中。

其三,在读经典书籍的基础上,每月评选一次“读书明星”。因为兴趣往往是与情绪、情感联系在一起的。兴趣越浓,对情绪、情感的激发就越有力,对行为的影响也就越大。我们在孩子争当“阅读明星”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孩子参与阅读、积极阅读的兴趣。可利用阅读课时间,让大家汇报读书篇目,交流读书体会,根据汇报交流的读书情况,让学生自主评价,自主打分,评出当月“读书明星”,大张旗鼓地表扬。每月把“读书明星”的名字写到板报“明星榜”上去,让爱读书的孩子成为大家都羡慕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读书明星”的作用,由当月“读书明星”组织好下月的读书活动,教师在旁起好参谋、鼓励的作用。活动形式可以从孩子的特点出发设计,或以竞答竞赛式,或以表演小品式,或以班级读书会式进行……形式多样而内容丰富,孩子沉浸其中,感受到读书乐趣多多。

二、精心开辟“知识宫”,让学生走进经典

当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起来之后,要保持住孩子阅读的热情,让孩子走进经典,并乐在其中。教师要想办法引导学生由盲目地读,被动地读转化为主动、积极读书,享受快乐的过程。

开学初,我就在教室黑板一角开辟了小小的一块地方,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智慧宫”。然后就在教室里大力地进行“广告”宣传,制造声势,口号是“人人争做‘智慧宫’主人,个个争拿‘智慧金钥匙’”。具体操作如下:“智慧宫”主人在黑板上出好一两道“经典文学作品智慧题”,让同学们利用课余去细细阅读,慢慢琢磨,最先有答案的前五个同学可到上期“智慧宫”主人处领“智慧金钥匙”书签;两周中,金钥匙最多者当选为下期智慧宫主人,负责好下期阅读“智慧宫”的日常事务,包括出好“智慧题”,发“智慧金钥匙”;学期结束,根据同学们手中“金钥匙”的多少,评选出学期“智慧宫”主人。金钥匙书签可利用手工课由所有学生精心制作,在这形似“钥匙”的书签上,让学生自由写上一句或两句阅读书上所看到的名句名言,写出自己最好的字,签上自己的大名,不管这金钥匙到哪个同学手里,都有共勉的作用,也拉近同学之间的距离。

“智慧题”从何而来?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趣味题,如:“《四个半朋友》中四个半朋友分别是谁?”“你知道《西游记》中孙悟空一共碰到了多少妖怪?这些妖怪又分成哪几种?”还可以把语文和其他科目联系起来出题,拓宽学生的思路。如:“你通过你所会背的诗句知道了我国哪些名胜与地名?你能说出各个地方的特点吗?”……开学初第一期可以由教师开始,然后由当选的“智慧宫”主人接任。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鼓励者、参与者、指导者,从另一个方面说,还是“煽情者”,不断给学生鼓励、赞赏,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三、趣味背诵打擂台,让学生积累经典

阅读了,还需积累。积累不仅要善于汲取,更需要背诵记忆。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和政论家梁衡先生不止一次地重申,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文章只有善于向前人借词、借句、借气、借势,才能翻出新意。怎样让学生不断背诵积累呢?我们在班上引进了“打擂台”的形式。每周一人主持本周“擂台”,如本周打擂内容是“春、夏、秋、冬”经典古诗文背诵。打擂前一周预先通知大家准备,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收集、交流、背诵。打擂时,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个人争霸,小组对抗,男、女生对决等。要求学生响亮、正确、熟练地背诵。打擂之后公布本期擂主。打擂的内容可重点以各种内容的古诗文背诵为主,辅以经典名篇的背诵积累。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77-01

"经典诵读",是指2-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代,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诵读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诵读80篇(段),合计240篇(段)。"传统经典诗文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积极有效地在少年儿童中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其主要目的和意义在于:

1.有利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

古诗文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特别是古典诗词,词句匀称工整,音节铿锵鲜明,特别适合诵读。指导学生朗读时按诗歌节奏"摇头晃脑"一番;背诵时则闭上眼睛,在摇摇晃晃中体味诗歌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充分体会文思、文理、文情、文气,产生共鸣,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激发对诗歌乃至语文的兴趣。大量的吟诵古典诗词,还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他们吸收了古代语言的营养。尽管有些内容一时难以理解,但也为学生今后的"反刍"、领悟提供了语言材料。

2.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

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我校秉承这一育人理念,经过几年经典诵读的持续实践,我校学生家长和老师们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少教师讲,诵读前校园中不讲文明、不讲奉献、不懂孝顺、自私、任性等不良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而自从孩子们接受经典诵读之后,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大部分家长反映:如今孩子们懂事了,懂得为父母端茶倒水;主动帮忙搞家务了;对师长的礼貌也多了。值得一提的是我班的曹文欣同学,原来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及道德品质都很差,经常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随意拿别人的钱物,书籍,同学们都躲着她,不跟她玩。父母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见效。自从诵读了国学经典以后,她思想态度及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慢慢的喜欢上了学习,再也没有听到同学们说又丢失东西了。

3.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在我校诵读国学经典两年,即可自然轻松认识3000多汉字,相当于达到小学六年级的识字水平。

4.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所以我们要利用儿童期的记忆力,多背点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长期实践表明,诵读经典可以让儿童在记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获得显著提高。从这个层面讲,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三字经》《弟子规》等大人都读不通的内容,小孩子不用多长时间就能够熟读成诵。随着记忆力的提高,还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孩子会对背诵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经典语言系统一旦进入孩子的大脑,沉睡的记忆潜能就会被唤醒,背诵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它经受了历史和人性的双重考验,是真正的人文精华。有些经典音韵和谐、意境优美,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情感品质、涵养孩子的气质;有些经典更包含了道德的、伦理的大学问和大奥秘,可以指导孩子的生活、帮助孩子走向成功;经典著作更是哺育一个民族的"精神母乳",是一个民族保持创造力的活水源头,任何一个民族必须扎根于自身文化的土壤、对自身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和认同,它才能适应社会合理、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才有深厚地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能力;至于流利表达、提高写作,甚至都是皮毛性质的功用了。 鉴于此,处于记忆最佳时期的小学生,诵读尽可能多的经典著作,与经典同行,显得尤为紧要。

第12篇

关键词:中学音乐;经典音乐主题;加深记忆;途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79-02

何谓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其经过时间流逝依然是典范。经典音乐的创作技巧和情绪感染力极高,是理智与情感完美碰撞出来的灵感火花。这就要求在学习经典音乐时教师要对和该音乐主题相关的教学材料进行横向编选、精心制作课件,针对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创设与音乐作品主题相关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达到对音乐的感知高峰,体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学习境界。

一、中学生经典音乐学习的心理特征

1.特殊的年龄段,危险的过渡期。处在初中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想波动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性格逆反心理强,渴望接受新生事物的欲望强烈,具备很强的可塑性。这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生理、心理产生着急剧的变化,被国外的教育家称之为“危险期”和“个性生成期”。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形成的最佳时机。中学生情感与情绪在日渐丰富,此时将音乐教育作为突破口,循循善诱,为中学生塑造坚强的意志力和健全的性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心理的黄金段,人生的关键期。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是人生中既有特色又非常关键的时期,是人生黄金时代的伊始。他们面临的是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激荡不安的内心世界,是他们表现出很多与以往不同的朝气蓬勃、勇敢活泼、各方面都积极向上等显著的特点。

二、加深经典音乐学习中主题记忆的有效途径

1.由情入“境”,点开经典音乐主题。法国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指出:“艺术就是情感”。音乐,是一种艺术情感表达方式。音乐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打开中学生的情感之窗,一石激起千层浪,到达音乐知识的彼岸。例如,在学习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中,可以从贝多芬感人肺腑的生平故事讲起:“一个八岁便开始登台表演获得成功的被誉为“音乐神童”的人,长大后被人们尊称为“乐圣”,贝多芬坎坷的一生总是交替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与反抗,这无疑也成了他喷涌而出的灵感源泉,并且在双耳失聪、失去听力的情况下依然以惊人的毅力谱写出了一首首壮丽的乐章。”故事使学生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时教师可以点明此曲主题:贝多芬在第一乐章的开头写出了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使用“03 33|1 ―|0 2 22|7 ―|”作为主题,体现着惊惶不安的命运主题,贯穿着第一乐章。第二乐章由圆号吹出了由命运转机变化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抒情、温柔、优美的第二英雄主题,抒发着贝多芬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整节音乐课堂教学以故事的形式贯穿始终,耐人寻味!

2.多媒体为“媒”,感受经典音乐主题。随着现代化教育地不断深入,多媒体以悦耳的声音、言简意赅的解说、栩栩如生的画面在教学中彰显出了独特的魅力。通过情景再现的“视听盛宴”,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对于推进学生进一步展开丰富的“音乐想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催化”作用。例如,在《让世界充满爱》的教学中,此曲表达的是“爱”这一主题的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教师备课时搜集一些世界人民感人至深的好人好事视频(如:汶川大地震与抗洪抢险、辛勤园丁深夜还在夜以继日的为学生批改作业……),编制成FLASH课件,配合《让世界充满爱》整首曲目的时长,营造出一个浓厚的“爱”的教学氛围,多媒体强大的视听功能令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受到了震撼,这时的音乐似一泓流淌的爱,回旋在每个生命的灵魂深处,画一只和平鸽,载着美好的祝福振翅飞翔……让世界充满爱,让爱充满世界!

3.众星拱“月”,烘托经典音乐主题。众星拱“月”式教学法,即同主题的多个音乐作品共同感染熏陶,使经典音乐主题脱颖而出。例如,《祖国颂》主题为歌颂祖国的课堂教学。可以通过欣赏以下作品突出主题:中国音乐作品中有《祖国颂》、《祝福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祖国歌》;外国器乐作品中有《伏尔塔瓦河》。这几首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祖国颂》如出一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学习四首具有不同演唱风格、不同演唱形式的歌唱祖国的歌曲。了解节拍、力度、旋律等音乐要素对表现歌曲情绪的重要作用,体会不同歌曲在表现赞颂祖国情感时的不同表现手法,从多角度感受赞颂祖国的情绪变化,产生炙热的爱国情怀,从而既掌握了音乐知识,又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是人类的本能。由于音乐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因此追踪和理解音乐就必须依靠记忆去完成。学生喜爱音乐,是因为能给他们带来快乐,所谓“乐”(音乐)即是“乐”(快乐)”。音乐教师可以采用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音乐教材以情感人,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创设情景交融、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教学环境,多元化、多角度地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兴趣习惯和高尚的品质。这不但可以加深其对音乐主题学习的印象,而且对于提高学生“内心音乐感”的持久记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乾三.音乐的情感初探──再读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J].中国音乐学,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