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人物动作的语句

描写人物动作的语句

时间:2023-05-30 08:54: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人物动作的语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描写人物动作的语句

第1篇

一、描写人物动作,最重要的是注意观察。如下面例段:

1.小丽抿着嘴,弓着腰,蹑手蹑脚地、一步步地靠近它。靠近了,靠近了,小丽悄悄地将右手伸向蝴蝶,张开的两个手指一合,夹住了蝴蝶的翅膀。小丽高兴得又蹦又跳。

2.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弹跳着,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道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从篮筐落下。

捉蝴蝶、打篮球,是我们常见的活动,有的甚至是同学们亲自参加过的,但写起来却往往不具体。上述两段描写,由于作者观察仔细,把捉蝴蝶、打篮球的动作写得栩栩如生。

二、要抓住最能突出人物性格、身份特点的动作描写。如下面例段:

1.他50多岁了,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他战战兢兢地取下眼镜,用衣服的下摆随手擦了擦镜片。“嗯嗯……”他刚要讲话,忽然想起了什么,手忙脚乱地在盘子里找了找,又匆匆地往口袋里掏了掏,掏出了一盒火柴,这才放心地又“嗯嗯”两声,站直身子,用特别响亮的声音说:“现在开始看老师做实验!”

2.教室里打得乌烟瘴气。毛老师气咻咻地站在门口,他头上冒着热气,鼻子尖上缀着几颗亮晶晶的汗珠,眉毛向上挑着,嘴向下咧着。看见我们,惊愕地眨了眨眼睛,脸上的肌肉一下子僵住了,纹丝不动,就像电影中的“定格”。我们几个也都像木头一样,钉在那里了。

例一写的是一位高度近视的老教师。通过“用衣服的下摆擦镜片”、“手忙脚乱地在盘子里找”、“匆匆地往口袋里掏”等动作的描写,写出了一个高度近视、动作不利索且有点“糊涂”的老教师的特点。例二,主要抓住性格暴躁的毛老师生气时,面部表情的特点来描写的。如“气咻咻”、“眉毛向上挑”、“嘴向下咧”等,把生气时的面部表情写得生动而逼真。上述两段都抓住了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动作。

三、要准确而恰当地运用动词且不重复。如下面例段:

他左脚尖顶住起跑线,膝盖一弯,稳稳地蹲着。两手就像两根木柱插在地上,整个身体微微前倾,那架势,就像一只起飞的雄鹰。

这短短的语句中,用了“顶、弯、蹲、插、倾”等多个动词,把赛场上运动员起跑的预备姿势描写得准确而逼真。

她20多岁,挤进大门,把担子撂下地。走上前去后,她立即将地上的草揽好,用膝盖压着,俯下身,双手使劲儿勒紧草腰子,提起来,扔到院墙角落。

段中“挤、撂、揽、压、提、扔”等动词用得非常贴切,写出了一个能干、利索、有力气的农村姑娘的形象。

四、与语言、外貌、心理等结合起来进行描写。

第2篇

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很多:写人物的独白、对话等,这是语言描写;写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通过动作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这是动作描写;写人的内心活动,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心理描写。

一、人物描写要抓住特征

无论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还是动作、心理描写等,都要抓住其独有的特征。进行描写时,在注意突出人物鲜明性格的同时,也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等,这样才能给人一种真实感。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在人物的一言一行中,一举一动中,让读者体会到作者描写的意图,感悟到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人物描写要突出细节

细节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动或对细微事件的描写。在写人时,强调一些细枝末节对刻画人物有很大帮助。如《穷人》一文中,正当桑娜忐忑不安地思考把孩子抱回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时,门吱嘎一声,“桑娜已经从椅子上站起来”,这样一处细节描写恰好展现了桑娜矛盾而又慌乱地心理。

【原文呈现】

我的好邻居

河北省衡水市滏阳小学四年(1)班 王悦然

刘阿姨和我家住对门儿,是我们家十多年的老邻居了。因为她人好,周围的人都很喜欢她。

那天,我在家里写作业写累了,就站在窗前向外张望,看见刘阿姨正在楼后的空地上种新买的树苗呢!我赶紧抓紧时间把作业做完,正准备去帮刘阿姨,却看见刘阿姨正在给楼前的菜地浇水。等我跑到楼后一看时,只见那些小树苗已经“迎风伫立”了!刘阿姨可真勤劳,她这种热爱劳动的精神使我深感佩服!

有一个周末,我突然发了高烧,恰巧爸爸妈妈都没在家,他们的电话又打不通。正当我愁眉苦脸之时,刘阿姨来我家借平底锅,见我烧得小脸儿通红,赶紧把我带到她家。她找来体温计给我量体温,结果测出来的数值把她吓了一跳——39.8℃!她赶紧拉着我下楼,打了一辆出租车把我送到了医院。打了退烧针之后,我的烧渐渐退了,刘阿姨也放心了,又把我带回她家,并且给我做了一顿“大餐”!晚上,爸爸妈妈回来了,见刘阿姨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都不知怎么感谢她才好!

刘阿姨真是我家的好邻居!

【老夫子指点迷津】

文章用两件小事,为我们展现了“好邻居”刘阿姨勤劳、热心的形象,赞扬了她的美好品质。小作者选用的事例十分典型,也很有说服力,但是两个事例之间缺少过渡,人物形象也不够生动、立体,若是加入一些过渡语句、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人物的形象就会鲜活起来,更能打动读者。

【升格佳作】

我的好邻居

河北省衡水市滏阳小学四年(1)班 王悦然

刘阿姨和我家住对门儿,是我们家十多年的老邻居了。她高高的个子,长长的头发,笑起来眼睛像月牙一样,让人感觉特别亲切。(加入了外貌描写,“笑起来眼睛像月牙”,隐约能看出刘阿姨的好性格)因为她人特别善良,周围的邻居们都特别喜欢她。

那天,我在家里写作业写累了,就站在窗前向外张望,看见刘阿姨正在楼后的空地上帮我家种新买的树苗呢!等我跑下楼去帮刘阿姨时,却看见刘阿姨正在给我家一楼前的菜地浇水。等我再跑到楼后一看,只见那些小树苗已经“迎风伫立”了!我对刘阿姨说:“阿姨,歇会儿吧!”满头大汗的刘阿姨说:“不累,干点儿活儿好,就当锻炼身体了!(语言描写将刘阿姨勤劳、朴实的性格展现得更加自然)

刘阿姨不仅勤劳,而且很热情。(过渡句使文章衔接自然)

有一个周末,我突然发了高烧,恰巧爸爸妈妈都没在家,他们的电话又打不通。正当我愁眉苦脸之时,刘阿姨来我家借平底锅,见我烧得小脸儿通红,赶紧把我带到她家。她摸了摸我的额头,眉头一皱,接着就翻箱倒柜找体温计,找到后赶忙塞到我的腋窝下,(此处加入一系列动作描写,刘阿姨对“我”的关心可见一斑)结果测出来的数值把她吓了一跳——39.8℃!她赶紧拉着我下楼,打了一辆出租车把我送到了医院。打了退烧针之后,我的烧渐渐退了,刘阿姨也放心了,又把我带回她家,还给我做了一顿“大餐”!晚上,爸爸妈妈回来了,见刘阿姨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都不知怎么感谢她才好!

刘阿姨真是我家的好邻居!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品味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2-0053-03[作者简介]赵海燕,浙江省宁波市戎徐小学教师。

常规阅读课的机械枯燥和公开教学的华丽登场,成为学生语文世界里两道极不协调的风景。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以学定教”这四个字。作为一名有着整整20年教龄的语文教师,本以为凭着经验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可以得心应手,但是,当真正面临如何实现“以学定教”这个话题时,笔者才发现自己脑中竟然是一片空白。《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第二部分的教学组织与实施第十二条规定:“阅读教学应遵循阅读的双向心理过程,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先初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思路;再细读,品味语言特色;最后内化、升华,练习、运用。要注意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防止肢解课文或离开课文搞孤立的语言训练。”建议中提到了“再细读,品味语言特色”,笔者认为这是阅读得以呼吸的“土壤”。品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识别、吸收、理解、回忆和表达,缺一不可。那么,语言特色“品”什么,该如何“品”呢?

下面笔者以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一课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自己在品味文本语言特色方面的教学心路历程。本课共安排了三个人物描写的精彩片段――《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三个片段都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不同的是,作家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截然不同:《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一文,侧重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侧重抓住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则侧重人物的外貌和语言描写。这三个片段,把每一种人物描写方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典范。那么,每一个片段我们要带领学生“品”什么?如何去“品”呢?在这一课的设计过程中,因为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不同,笔者不断调整教学策略,试图找到撬动学生阅读的关键点,寻求品读语言特色的最佳途径。

一、设计一:以阅读为核心――教教材

主问题:小嘎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画出描写小嘎子表现的句子。

1.研读赛前:“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这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嘎子?从“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等语句中你看到了小嘎子的什么特点?

2.研读赛中:“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想想嘎子在猴儿似的蹦来蹦去的过程中,他在想什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嘎子。

3.研读赛后:“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比赛的结果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嘎子?

[案例反思]

这一设计是按照正常的教学流程进行的。“小嘎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为主问题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对小嘎子人物的剖析,让学生懂得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中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这样的教学更多的是侧重文本的分析和解读,强调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语言,在字里行间穿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对文本有更为深刻的解读。这样做的不足是学生缺少自主体验和语言实践,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没有感受到这样描写的好处,教学也没有起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作用。“教教材”成为了我们的教学目标,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集体无意识”――重点突出,但缺乏落实,没有突破。这也是语文课高时低效的原因所在。

二、设计二:以任务为核心――用教材教

1.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写好一个人物吗?老师的建议是――读别人的故事,写自己的文章。自由朗读第一个片段,画出表现主人公小嘎子的词语。你们能用这些词语写几句描写小嘎子的话吗?并说一说你写的是一个怎样的嘎子。

2.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小嘎子的呢?这是老师教给大家人物描写的第一把小钥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来刻画人物形象。

3.描写小胖墩的语句有哪些?这是老师教给大家的第二把小钥匙――抓住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4.对比阅读。请同学们读第二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画出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句子。你们觉得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者用了怎样的构思方法来塑造严监生守财奴的形象?你看过的电视情节或读过的书中有这种构思吗?例如大家在《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中发现了什么?它们是“三叠式构思”――同样的情节重复出现几次,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层层递进,一步步深入刻画人物的形象。这是老师教给大家人物描写的第三把小钥匙――用“三叠式”突出人物特点。

6.内化应用。现在就请你运用老师教给你的描写人物的三把钥匙打开你写自己文章的思维之门。请你想象一下,如果让小嘎子和小胖墩再赛一次,场面会怎样?

[案例反思]

这节课突破了原来一个片段一节课的框架,将前两个片段整合在一节课内,重点是让学生全面了解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练笔。教学以任务驱动为核心,既让学生品读感悟,又让学生亲自“试水”,学以致用,设计独具匠心,很有实效性。但是,让学生在一堂课中学习所有描写人物的方法,虽然学习面扩大了,但学生很难真正深入领悟到某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在练笔部分,由于描写人物的方法较多,学生并没有将其全部消化吸收,很难进行比较细致的描写。最重要的是,学生只是刻意地模仿在课堂上梳理出来的方法,并不真的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语言特色的品味由于目的性过强,反而失去了语言本身的魅力。任务的表面化和形式化让学生有囫囵吞枣的感觉。如何站在学生阅读的起点,让学生真正品读到语言的精妙之处呢?

三、设计三:以言语实践为核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品味文本语言特色――连续动作的描写

1.你知道人物描写都要描写哪些方面吗?描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用心地读一读《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小胖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里看出来的?

圈出描写小胖墩动作的词(跳、退、闪、脱、叉)。在一句话中用连续出现的几个动作就可以写出小胖墩的性格特点。同学们试着做一下这一连串动作。这一连串动作虽然简单,但却是在一瞬间发生的。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动作的连续性和速度。

2.文中还有一段话,描写的是小胖墩和小嘎子摔跤的场面,动作描写紧张有趣,下面请大家圈出描写小嘎子摔跤动作的词语,自由练习,要注意读出动作的速度。

小结:小嘎子和小胖墩之所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因为作者抓住了人物摔跤的一连串动作,对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把小胖墩的机警敏捷、争强好胜、沉不住气的个性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对比不同文本语言特色――特写动作的描写

1.自由朗读第二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填写学习单:次序头的动作手的动作心理1把头摇了两三摇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2他把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3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4点一点头把手垂下恐费了灯油2.动作表演,突显文本语言特色。现在,老师就来扮演一下这位严监生,同学们当导演,指导老师的动作,同时请同学们客串一下其他角色。

(1)(伸手的动作特别有力)对吗?(不对,严监生已经奄奄一息,动作不可能那么有力,应该很虚弱)老师重新做动作(把头摇了两三摇,伸出两个手指),学生一起接读大侄子的问话。

(2)老师做第二个动作(他把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为什么严监生这样做?(因为大侄子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心里很着急)学生接读二侄子的问话。

(3)老师做第三个动作(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学生齐读奶妈说的话。

3.为什么严监生只有这几个动作?同学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

4.刚才这两个人物描写的片段,虽然都是进行动作描写,但却有明显的不同。你发现了吗?(小嘎子是连续动作描写,严监生是特写动作描写)都是动作描写,作者为什么选用不同的方式?连续动作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机警敏捷的小嘎子,特写动作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奄奄一息、吝啬的严监生,这就是动作描写的精彩之处。

(三)应用文本语言特色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

今天我们读了别人的文章,相信大家可以创作出自己有个性的描写人物的文章。老师有一段猪八戒吃西瓜的视频,大家在观看时要注意猪八戒的一举一动,用一两个简单的动词记录下来。看完之后,请大家写一写猪八戒吃西瓜的情景,看谁描写得最有趣。

[案例反思]

同样是将两个片段放在一节课中进行教学,不同的是,本节课教师关注到了学生自己读书所不能及之处,紧紧抓住连续动作和特写动作的描写,采取对比赏读的方式,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不同的描写所表达效果的截然不同。对于文本语言特点的品味,教师采用读一读、圈一圈、填一填、演一演、写一写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听、说、读、写各个环节当中,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生动,让学生对文本的语言特色有了具体、鲜明且深刻的认识。最后的写作环节,学生学习、运用动作描写变得具体可行,有的放矢,实现了一课一得。同时文本的价值被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出来,充分发挥了文本欣赏经典、品味经典、学习经典的引领作用。品味语言特色,要从学生的阅读起点出发,把握学生阅读的拐点,搭建言语实践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走进魅力无限的语言世界。

《人物描写一组》三个不同教学案例给了笔者深刻的启示:

第一,源于师本的文字解读。教师的文本细读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特点的“源头之水”,离开了教师对文本的细读,品味语言就无法实现。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语言特色,同一类文本也有各自不同的表达特点,教师首先要把握文本的语言特色,然后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储备进行合理取舍,选择学生需要且必要的、表达独特的“点”展开教学实践。

首先,语言特色的解读要有深度。教师对语言特色点的把握要有深度,不能面面俱到。如第一、二个教学片段,教师虽然也在引导学生品味描写人物动作、表情、神态的语言特点,但是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也会达到这样的水平,教师的引导过于表面化。其次,语言特色的解读要有厚度。不能停留在对语言特色点的感知层面,要把它放在同类或不同类的文本中,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关照语言表达特色的“面”,这样在指导学生时才能够如鱼得水。

第二,走向生本的语言实践。语言实践是阅读应该坚守的阵地,只有借助文本的语言特点,给学生提供真实、宽松、有梯度的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走进文本,才能让学生经历阅读的理解、习得、积累和运用过程,让文本的语言特色纳入到学生的语言体系当中。

首先,语言实践要基于文本,有精度。文本提供了语言实践的话题,同时文本的语言特色提供了言说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顺畅地表达和交流,但这还不够,教师的指导要精讲精练。文中连续动作和典型动作的描写更加具体、可操作、可检测,教师要把握这一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提供更为精当的语言实践点,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语言实践要跳出文本,有广度。在学生感知了语言表达方式后,教师要及时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拓展语言实践的空间,激发学生言说的热情,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实践者,而不是旁观者。

语言特色的品味,通过文本的关照、多元的对话、深度的文字密码解读、学生广阔的生活背景、文笔的诉求,使阅读的空间得到了有效的延展,同时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概括、具体化等认知加工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增加,从而使阅读做了一次“深呼吸”。

通过这节课的三次教学,笔者切实体会到了教学效果的差异,也找到了“以学定教”的核心所在。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再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主线,更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节点。本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让笔者找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向,让自己的成长做了一次“深呼吸”。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习作讲评 分年段 分内容 分层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3-022

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一书中提出:“讲评重于指导。作文教学的第一大事是认真读学生的作文,要带着思考、归纳和发现的心去读。要关注作后讲评,要先让学生写,写出来了,有什么问题,给你诊断,给你开药方,给你治。”反思如今的作文教学,发现教师的讲评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课堂有效性不足。

一、静观――习作讲评课的现状

1.全景扫描

纵观各节讲评课,我们发现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

(1)教师没有根据各年段的习作要求进行有区别的讲评,缺乏科学性。(2)对于不同内容的习作,没有注意讲评的要点也应不同,缺乏针对性。(3)只注重对优秀习作的讲评,忽略了中等习作和问题习作,缺乏层次性。

2.近景特写

某些讲评课还存在如下问题:

(1)漠视虚假。对于明显的虚假习作,教师视而不见,反而对其生动的描写大加赞扬。(2)面面俱到。有的教师课堂上讲评过于全面,没有重点。(3)缺乏导向。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不健康内容,教师讲评时没有批评指正。(4)抹杀个性。教师对某些精彩的句段过分讲评,导致学生放弃自己的思维成果,改成了教师所赞扬的方式。

二、深思――习作讲评应注重方法

那习作讲评有章可循吗?细细思量,我认为要想提高习作讲评的有效性,可采取以下三种讲评方法。

1.分年段讲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年段的学生习作要求不同。第二学段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第三学段提出:“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既然不同年段习作的要求不同,那我们讲评的“点”也应不同。对照以上标准,我认为对第二学段的习作讲评应从小处着眼,关注一些基础性的东西,如是否有错别字、用词是否准确、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等。而在第三学段的讲评教学中,讲评之“点”则应更具高度,如抓住语句是否生动、感情是否真挚、重点是否突出、细节是否精彩这些方面讲评。

2.分内容讲评

小学生的作文按内容一般可分为这几类:叙事的、写人的、写景的以及想象作文等。不同的习作内容,写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讲评的“点”也应不同。

叙事类的文章,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当中,起因、经过、结果是事情的主要环节,所以对叙事类文章的讲评首先应关注事情表达的完整性、清楚性。在六要素中,经过部分又是事情的核心,是全文成败的关键所在,所以叙事类文章讲评重点应是关注事情经过的具体性、生动性。

写人为主的文章,要在叙事的过程中对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描写。因此,对于写人文章的讲评,应关注外貌描写是否传神,语言描写是否反映出人物特点,动作描写是否能展示人物精神面貌、心理,心理描写是否合情合理等几个方面。

写景类文章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各种自然景物具体、生动、有序地描绘出来,并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那么,写景类文章讲评则应关注景色描写是否生动,是否注意了观察顺序等。

想象类的作文要求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表现生活,且想象要符合生活实际,并有一个美好的中心思想。所以,想象类作文的讲评要点应是想象是否有新意、是否合理,想象的内容是否具体、是否表达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中心思想等。

3.分层次讲评

在习作讲评课上,对优秀习作的讲评的确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但缺乏对问题习作、中等习作的讲评,课堂的有效性也将大打折扣。因此,习作讲评应注重分层讲评。

但要注意的是,对于中下水平习作的讲评标准要降低,要对文中的闪光点先加以肯定,再指出文中存在的问题。而在集体讲评问题作文前,还应征得作者同意,并且不可以用与优秀习作对比的方式来讲评。

第5篇

1.认识“监、侄、郎”三个生字,能读准并理解、揣摩“登时、诸亲六眷”等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品读文中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句子,学习作者通过典型动作、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在阅读中体会讽刺的表达方法。

3.积累文中精彩片段,愿意主动去阅读《儒林外史》中的相关故事。

学习重点:学习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题解题

1.同学们,有一部小说,被誉为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儒林外史》;其中有一个场景,只有区区三百多字,却被人们视为人物描写的经典。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神奇的文字。(开场白简洁明了,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2.大家注意到“监”的读音了。“监生”什么意思?谁预习时注意到了,你来说。对,就相当于秀才、进士一类的。打开书看看,眼睛亮的同学一定会关注课文注释。

3.会学习的同学不仅会关注注释,还会关注课题下方的阅读提示,自己读一读,看看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二、抓住动作,体会病重与牵挂

1.在吴敬梓笔下,很有钱的严监生在临死前是一番怎样的情形呢?让我们再次欣赏这一经典片段。自己出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是这几个字,拗口的地方多读几遍。

2.你们知道吗?许多读者一提起严监生就会想起他的一个招牌动作,一个特写镜头,你能不能猜想一下是文中的哪一处描写?

3.能成为经典的文字一定是大有嚼头、值得细细品味的文字,听老师读这个句子,请同学们在脑海中想象这个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甚至听到了什么?

抓住“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体会病重,从前文体会病重。抓住“总”字,体会到严监生有心事未了。

4.严监生深深牵挂的是什么呢?快速读文找到。

“两茎灯草”,你怎么知道?你从他的动作得知的。赵氏何许人也?

三、品味细节,走进人物内心

1.知夫莫如妻啊!我们大家是看了故事的结局,知道了他牵挂的是灯草。那围在身旁的诸亲六眷明白吗?看看他们的猜测,划出描写严监生的语句。

2.读大侄子的猜测。为什么想到是亲人?

讲哥哥惹官司的事,体会出严监生的不可理解。

3.读二侄子的猜测。为什么想到是银子?

要分配好财产问题。

4.读奶妈的猜测,出示插图,找到奶妈。出示资料,理解奶妈为什么猜测。

(此环节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猜想临死前人们的想法,与文中严监生的“两茎灯草”对比,意在引发思考,为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写法做铺垫。)

5.再看这3个句子,体会严监生的内心活动。认识细节描写。

再读读,透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走进人物的内心,说出他想说的话,与同桌交流。体会内心,指导朗读。

严监生纵然是再急再痛,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把所有的力气放在这两根指头上啊!把他的绝望、无奈读出来。

6.再看这3个句子,都写到了摇头,一样吗?说说你的体会。

你注意到了词句的变化,不仅读出了他的心情,还读出了他的心情变化。

7.师生合作读,传递出严监生的心路历程。

(此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描写严监生的动作和神态的句子,体会垂死之人是怎样为了区区两茎灯草不肯咽气的情景,感受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形象,感叹描写的精妙。学生在读描写严监生的语句时,已经对人物有了一定的感受,此时,老师即兴的情景对话,无疑把学生带入了文本特定的情景中,在有趣的生对话中,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的内心,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的体会。)

四、戏剧结局,感悟形象与写法

1.透过这两个指头、一茎灯草,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

2.出示资料,感受严监生的有钱。

(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群,良田万亩。除此以外,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最少也有几百两银子。)

他的这种做法理解吗?

3.揭示讽刺的写法。

五、课外延伸,陶冶孩子的情操

1.作家抓住一个动作,展开细致的描写,把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这就是细节描写的魅力。再欣赏临死前的葛朗台的片段,看看又是如何表现人物形象的。

第6篇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多角度感悟形象

教学描写人物的课文,感受人物的形象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活动语句的学习,初步感受作品中人物的生动形象,品味语言的优美所在,相互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与见解。在本文的教学中,笔者着重抓住人物细节描写的语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品析,从而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人物特点。

1.感受故事的情节。

(1)出示语段:“严监生喉咙里的痰响得一进一出……摇了两三摇。”

读了这段文字,你想用哪些成语来形容严监生此时的病情?

(2)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时,人们是怎么猜测的?请找出相关的句子。

(3)分角色表演读出人物当时的语气。

2.感受严监生的焦急。

(1)当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赵氏说话时,严监生又分别有怎样的表现呢?找出课文中描写严监生、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赵氏等人的动作、神态的句子,摘录在笔记本上。

(2)从严监生的动作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习得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领略每篇课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感悟每篇文章的文眼、段眼、句眼,通过关键词句的解读、品味,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以及为什么这样写,对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大有益处的。当然,让小学生用文字概括文章的写作风格和特点比较困难,教师可以通过指导朗读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风格,把握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感。

1.体会写法。

(1)多么高明的作家呀!作者只用了简短的篇幅,就让我们如临其境地感受到严监生的悲痛和焦虑。谁能说说作家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特点的?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呢?(小组讨论后汇报,教师进行小结)

(2)上节课《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中也有许多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同桌合作,找出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个人读、分角色朗读并加上动作、表情,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表达运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引导学生在语言交际中,在人与文章的对话中,感受汉语言文字在达意的同时具有强大的表情功能,在读懂、听懂、说清楚、写明白(达意)的同时领会情感、抒发感情,在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1.猜测心理活动。

(1)当听到大侄子说:“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时,你能猜测出严监生临死前的心理活动吗? (2)同桌互相说,然后指名交流说说猜测。 (3)想看看老师是怎样猜的吗?(课件展示教师猜测的话语)

2.写话练习。

(1)当听到二侄子、奶妈、赵氏说的话时,严监生又会怎么想的呢?拿出你的笔,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写下你的猜测:

①当听到二侄子说是两笔银子时,他想说:_________________。

②当听到奶妈说是纪念两位舅爷时,他想说:_________________。

③当听到赵氏说是两茎灯草时,他想说:_________________。

(2)多么可悲的严监生呀!居然为了灯盏里的两茎灯草而不能安息。如果此时你就站在他的床前,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期待

新课标指出:“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教学中,我们若能善用阅读期待,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就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阅读心理,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例如,在本课教学结束之前,可以进行如下环节的教学,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进一步反思课文内容,领悟人物形象或促进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课外阅读。

1.想看看生活中的严监生吗?(课件出示严监生家境的富裕状况,与课文的人物形象形成对比,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2.我国清代作家吴敬梓仅用了几句话,描写严监生死前两个指头这一个非常传神的动作,就使得吝啬鬼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其实在世界文坛上,还有著名的四大吝啬鬼:莎士比亚剧作《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莫里哀剧作《吝啬鬼》中的阿巴贡,果戈理小说《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这些书看看。

3.同学们猜一猜,严监生这个吝啬鬼,如果老婆病了他会出钱吗?(学生:不会)错了!严监生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想全面了解严监生吗?请走进《儒林外史》,去品一品人物描写!

第7篇

实际上这些都是语言的赏析题。应怎样着手训练,让学生学会语言赏析呢?古人讲:“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块凝聚着事实与思想的高级面料,缝制成一件合体的、漂亮的外衣。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之一,而在记叙文阅读中经常会出现语言赏析题。

常见的题目类型有:

(1)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

(2)文中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精彩语句,写出你最欣赏的一句,并陈述理由。

(3)下列加点词语能不能删除或者替换?

(4)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分析点评。试给文中画线语句加批注。

语言赏析题,包括对词语的赏析、对句子的赏析。赏析语句,其实就包含着对句子中词语的理解。那么,在记叙文阅读中如何解答这类题呢?

第一,抓住文中的修辞方法赏析。

为了具体而形象地表现事物,记叙文常运用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使语言生动、活泼,增强文章表现力。例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小草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不经意间蓬勃生长的勃勃生机。

其赏析思路为:明确修辞方法+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如比喻:生动形象;拟人:表现了情态;排比:增强气势、增强情感;夸张:强调特征……)+结合句意分析表达效果(人或物的特点、状态或精神以及作者情感。)

例:“春风吹来,柳絮不停地飞舞着。

它挂在小树上,像给小树披上了一层美丽的纱裙;它浮在小河上,像许多小虫在蠕动;它落在草地上,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小花;它飞到田野上,给辛勤的农民伯伯跳起了欢乐的舞;它来到幼儿园,抚摸着孩子的脸蛋……”《春天来了》

赏析: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春天里万物复苏、柳絮漫天飞舞的动人景象,有力地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

第二,要充分把握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关键词语进行赏析,侧重动词、形容词。

还以《春》为例,如赏析语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其中“偷偷地”与“钻”互相照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初春时节小草在不知不觉中破土而出的情态,同时把小草旺盛的生命力也逼真地再现出来。而“嫩嫩的”“绿绿的”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草质地和色泽的特点,显示了它蓬勃的活力;同时,这样写,也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让人不禁产生由衷的喜爱之情。

在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时候,可按照这样的思路组织答案:解词+析句+扣中心+基本作用。

例:春带来的奇迹已在眼前,看,幼牙的外衣缓缓裂开,第一道温柔的泉水在阳光下微微颤动。

赏析:这三个词用得好。“裂”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幼牙的牙苞一层层展开时的情况。“温柔” 与“颤动”传神地描绘出了清脆的泉水在阳光的照耀下微微闪动,柔波清亮之状。

第三,抓记叙文的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对于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我们一般可以从人物描写方法、景物描写及人称运用等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

如赏析描写人物的语句。如《我的老师》有这么一句:“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这里运用 “落”、“迎”、、“敲”、“笑”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准确地把蔡老师那种假装发怒、高举轻放的慈爱形象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同时也展现了师生之间的默契与友爱的和谐氛围。

明确解答方式:描写方法+结合句子分析(写出了人物怎样的状态、心理)+结合中心分析(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或是作者的情感态度)

第8篇

文学类文本阅读在“鉴赏评价”中提出了“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要求,尤其是对作品形象的鉴赏,近年来越来越被命题者看中。

例1.请概括本文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该段在塑造赵树理形象上的作用。(2011年天津卷,易光武《塔上的树》)

例2.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011年广东卷,陈秉汗《严冬海猎》)

例3.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2011年山东卷,严歌苓《审丑》)

例4.孟弗之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2011年江苏卷,宗璞《 “这是你的战争!”》

例5.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2010 年新课标卷,莫泊桑《保护人》)

【考点解析】

一、分析人物形象

1.从小说情节发展中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2.借助作者的议论或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来分析。作者对待人物的态度至关重要。这种情感态度和评价有两种方式,一是对人物的思想倾向与性格特征进行直接评论,或者借作品中某一人物之口说出;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过程来暗示,犹如戏剧演出一样让观众在人物自身动作中获得某种启示。因此,把握作者或直接或间接的介绍与评价(该人物)的言语态度,是鉴赏人物最为直接的步骤。

3.找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二、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

1.人物描写的作用

(1)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2)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心理描写,有时可直接由作者来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也可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动作、所处环境及遭遇来进行折射。

(3)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他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4)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5)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 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2.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3.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2)揭示或凸显主旨。

4.物象的作用

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解题方法】

一、找准角度

小说(戏剧)中的形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1.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来理解人物性格;2.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来认识人物的性格;3.从描法来认识人物的性格特征;4.从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认识人物的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及人物的典型意义;5.从作者在人物身上寄托的感情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散文中的形象:1.要把握作品的意境情调,散文往往蕴涵着作者独特的情思,并追求某种意境;2.明确手法,如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二、规范答题

1.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等。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品主题和作者的情感倾向方面去分析人物。

2.答题模式

人物题要针对试题题设的角度,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一般说来,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另一种是“简要分析”或“具体说明”,答题的格式:观点(思想性格是什么)+阐述(在原文中找)。

三、注意事项

1.不可无中生有,一定要“言必有据”。一定要找到表现这一性格特点的情节、细节。这样做,也可防止笼统、空泛地分析。

第9篇

从大量的初中生作文语言来看,目前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词汇贫乏,写出来的文章总是那几个词语,总是那几种句式,干巴巴的几条筋,读来味同嚼蜡,语词陈旧。比如,写外貌就是大眼睛,苹果脸;写景物就是阳光明媚,鲜花盛开;写父爱母爱,动辄“可怜天下父母心”之类……千文一语,千人一语,如同流水线上复制出来的一般。老师们都感慨,这样老气横秋的语言,失去了与青少年的年龄和生活相契合的话语机智,也失去了青少年的天性,空洞乏味,这样的语言基本上是“假”“大”“空”的混合物。

要想学生作文语言富有个性化,教师可以从提升学生写作兴趣入手,指导学生阅读,“写作是阅读下的蛋”,多读书,从书本中消化吸收精彩语句作为积累,是语言提升的较快的办法。同时,让学生多写多练,“只有写,才会写”,写的越多,作文语言才会越来越好。更重要的是教师应给以有效的方法指导。如果学生读了很读书,但没有学到读书的方法,写了很多的作文,却没有得到写法的指导,然后,读和写都陷入困境,无法提高语言表达水平也就不足为奇了。怎样指导学生在作文中运用语言努力张扬自己的个性,让学生个性化语言的魅力得到充分的展示。我以为,老师们在指导学生作文语言个性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写人突出人物特征

记叙文不外乎写人记事,写人必须个性化,可以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表现人物特征。比如,同是火爆脾气,《水浒传》中三个人物的火爆却有所不同。武松的语言率直坦荡,鲁智深的语言耿直刚烈,李逵的语言则憨直鲁莽,因为人物性格不同。农民语言的朴拙,工人语言的直率,军人语言的坦诚,商人语言的圆通,知识分子语言的雅致,职业不同。孩童的语言天真活泼,青年人的语言大胆爽快,中年人的语言成熟稳重,老年人的语言睿智深刻,年龄不同。同是一怀愁绪,不同的诗人展现的是不同的特质,李白用“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表现愁思之长,李清照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表现愁思之重,李煜用“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现愁思的纷繁复杂,难以解开……心境不同。

2.叙事能表现画面感

一个画家路遇美景,心生情愫,便可以用画笔把美景展现在画布之上;一个作家漫步田野,所见所感,各种美好皆化作稿纸上的优美文字。写作文如同绘画,都是在描摹画面,只不过一个用文字,一个用画笔。好的文章都能描摹出生动的画面。所以,文章写得好,就应当是“栩栩如生”“笔下生花”的效果。

文章里的画面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静态的画面,如《老山界》中“半夜里忽然醒来……”等;另一种是动态的画面,如《社戏》中“月下行船”的精彩段落等。后者写作的难度略大一些,但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描写画面的方法,无非是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描写方法之间的合理转换。当然,在写人叙事的时候,也可以穿插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两段关于大海的描写,一处描写衬托了人物去旅行时的喜悦,另一处描写,是发现于勒落魄后,象征了蒙在菲利普夫妇心头的阴影,加了这两段描写,既巧点了人物心境,又凸显了小说情节的画面感。如此,写人记事时一定要有画面的意识,浓郁的画面感才是文章精彩的原因所在。

3.炼字炼句突出新奇

一个精妙的词语能救活一句话,一句精妙的话语能激活一段文字。例如:“路窄得已容不下我单薄的身影”。如果将“窄”换成“瘦”,更能体现道路狭窄的程度。写人物的瘦。可以写,“她很瘦”,如换成“她瘦的像是秋天田野上的一株高粱”,那瘦的程度也就得到了体现。

有的句子的角度独特,让人意想不到,也能写出语言的个性。例如:“撑起岁月的长篙,在记忆的长河里游走”如写成“很多年过去,我一直在寻找当初的记忆”就变得干瘪枯涩。“昏黄的路灯下,行道树的影子摇曳了一地婆娑”如写成“路灯照在行道树上,留下了一地的树影”,句子的表达就毫无个性可言了。

有时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语言的个性当然离不开丰厚的意蕴。所谓意蕴丰厚,指的是语言优美凝练,含蓄隽永,“字唯期少,意唯期多”。请看下面的例句:“成群的白鹤聚散无常,一起在夕阳里,翅膀驮了霞光齐飞。”“老牛的长尾无意一甩,一个未经构思的黄昏,就随乌鸦翅上的斜阳飘落下来。”以上文句美得让人心醉,这与语言的优美意蕴有很大关系,而语言一旦有了意蕴,既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诗意,又能让人感受到独特的魅力。

4.议论抒情意蕴深刻

学生作文写议论,往往把观点和论据一摆,自以为已经完成议论了。看上去观点明确,论据丰富。实质只是形成了“观点+论据”格局,而没有一点议论。而观点深刻的议论,必须是叙事基础上的议论。只有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才能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

第10篇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抓住特点,介绍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用上表示特点的词语。

2.运用“用一件事表达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的写法,并初步学会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特点,体现个性的写法。

教学

重点

抓住特点有顺序地介绍自己熟悉的一个人。

教学

难点

抓住人物特点介绍得生动有趣,写清楚、具体。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孩子们,今天我们来聊聊自己身边认识的人,把你熟悉的这个人介绍给大家。

2.相互交流,激发兴趣:

孩子们,有的人热心助人,爱管“闲事”;有的人天真顽皮,活泼可爱;有的人倔强,爱哭、爱闹;有的人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有的人勇敢正直;有的人勤劳简朴;还有的人幽默风趣……那么,你要介绍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3.今天,我们就把你熟悉的这个人写下来。教师板书课题:(板书: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导入,使学生兴趣浓厚地投入到写话的学习中。】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出示词语,选定题目

(课件出示2:)

1.上面的词语,你想到了谁,为什么会选择他?

预设:看到了“热心肠”,我想到了我的同桌,

预设:看到了“昆虫迷”,我想到了我的表哥,他特别喜欢昆虫,在家养了很多昆虫。

2.给你的作文选择一个题目,用上表示人物特点的词语。

如“我们班的昆虫迷”“故事大王张小乐”……

三、明确任务,选材构思

1.明确要求:(课件出示3)

(1)自己读读这次作文有哪些要求。

(2)教师和学生一块交流,并总结归纳出本次习作的要求。

①写熟悉的人。

②语句要通顺。

③用一件事来写。

④抓住人物的特点。

写的人是你身边的人,选择其中一件事来写,这件事必须真实,不能凭空捏造,这件事要能反映人物的特点,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语句要通顺。

2.小组讨论:

你想写谁?让你印象最深的特点是什么?准备选择什么事例?

3.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出示词语,引导学生确定题目,为习作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出示课件,展示写作要求,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1)教师随学生回答相应作评议和引导,有的学生不能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可以帮助他归纳,也可以板书学生所说的特点。(板书:抓住人物特点写)

(2)如何把事情写清楚:要注意事情地起因,经过,结果。

(3)着重指导学生在写人物时要写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丰富人物形象,丰富自己的表达。并接着板书:(板书:写出人物的神情、动作、心理、语言)。

四、学生习作,下笔成文

1.起草动笔。教师巡回指导:

(1)学生开始自己的习作。

(2)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在优秀习作的旁边做标记,争取将每个学生的习作情况了然于胸。

五、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请刚才习作本上老师做标记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作文。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评价、修改。

3.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品。

【设计意图:书写作后,再引导学生修改,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耐心。】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六、与人分享,交流乐趣

1.将自己的作文读给所写的人、或者爸爸妈妈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并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

2.将修改后的作文誊抄在作文本上。

板书

内容

【板书设计】

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抓住人物的特点

写出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师设计的这节作文指导课《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指导孩子们学会抓住人物特点,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出关于这个人的事情。让孩子们学会结合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等等特点,按照一定顺序,描写出熟悉的人的特征。

教学中,引导学生确定题目,抓住人物特点,讨论交流有关人物的事件和特点。在充分说话的基础上,明确了思路,弄清了特点,再开始写作,效果会很明显。

第11篇

【关键词】锤炼词语 突出特征 巧用修辞 运用五觉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写作目标”中要求学生“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在作文中,为了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文章更加生动真实,就应该学会巧妙运用细节描写。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生动逼真的细节来呢?

一、注重作文中的细节描写

1.锤炼词语,突出特征

以教材《背影》中父亲过铁道买橘子一段为例,来分析。

教师:对于现实生活中这一平凡普通的小事,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较为具体,但是这样的表述,难以打动人心,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下面我们来欣赏朱自清先生对这一情景的描写。

师问:“你从中有了怎样的发现?说说令你感动的语句。”

学生1:“作者写了父亲的身材肥胖和衣着穿戴,表明他过月台的不容易,表明对儿子的疼爱,这里让我感动。”

学生2:“这里运用恰当的动词,如‘走’、‘探身’、‘攀’、‘缩’、‘微倾’,把当时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买橘子的动作写得具体细致。”

学生3:“令人如临其境,感受到这位父亲对儿子的照顾真可谓无微不至,令人回味无穷。”

学生4:“文中还写了父亲买橘子回来时的情形,这样有去有回,显得很完整。”

教师:“同学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有一颗敏感的心,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的很到位,也正是由于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所以读者的泪会随着作者一起流下来。那么如何让你自己的文章也生动细致感人至深呢?”

学生1:描写人物时要运用恰当的动词和形容词。

学生2:要有自己的心理感受。

学生3:要把人物的动作用“慢镜头”的形式来写,这样可以把事情的过程写得很详细,很感人。

教师:通过对一些精彩动词和形容词的锤炼,可以对描写的内容加以修饰和限制,让文章更生动,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

学生质疑:描写人物可以运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等方法,使人物丰富,那么在作文中如何描写景物呢?是否也有好的方法让我们去学习呢?

教师:你的问题非常有针对性,这也正是老师想要让学生思考的。有关如何描写景物,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作品中加以借鉴。

2.巧用修辞,运用五觉

教师问:在我们所学过的课文中,你对哪些景物印象最深?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1:朱自清的《春》,如“桃花、杏花、梨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学生2:鲁迅的“百草园”,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学生3:鲁迅的《社戏》,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教师:同学们找得很好,这些都是名家名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在这些景物描写中,我们就可以从大家身上借鉴一些写法和技巧。开动你的脑力和智慧,你能找出蕴含在其中的方法吗?

学生1:在描写景物时要运用的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如朱自清先生的《春》。

教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变平淡质朴为文采斐然,当然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还有同学要评述吗?

学生2:在描写景物时要多角度观察,多层次多方面来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师:他们对这两篇文章的景物写法分析得很准确,你们还有谁要补充吗?

学生3:还可以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来描写,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学生4:还可以从不同的时令季节来描写景物。

学生5:还可以从不同时间段来描写景物,如白天与夜晚时的不同景色,这样描写的内容就丰富多彩了。

二、赏析范文,领会作用,感悟方法

缺乏细节描写的文章片段:初一刚住校,我很想家,就打电话回家,接电话的是母亲,我说,妈妈我想你,妈妈说她也想我……这几句话只见概述不见描写,更不见细节,语言枯燥,人物形象模糊,感情平淡。

有细节描写的片段:初一刚住校,我是那么的不适应,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陌生的同学,陌生的教师,陌生的教室,陌生的学习内容,连自来水里流出来的水都是陌生的,晚上醒来,想起妈妈的笑脸,爸爸的大手,奶奶的唠叨,爷爷的叮咛,泪水一下子就流了出来……

师点评:增添了心理细节、肖像细节描写。“我”的思家之情表现得更真更切,排比修辞使语势强烈。

学生2:初一刚住校,我很想家,就打电话回家,“叮……叮……”电话通了,我仿佛看见妈妈正在洗衣,听到铃声,她立即放下衣服,跌跌撞撞地奔向电话,嘴里还不停地说:“别着急,我来了!”她哪里知道我根本听不到!“喂?秀,是你吗?”是妈妈的声音!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妈,我想你!我……”我说不下去。“我也想……想你!”我感受到妈妈的颤抖,她一定是一边笑着,一边流着泪……

师点评:增添了心理、语言细节描写。“我”与母亲相思之情表现得更真实、更生动、更浓烈,语言生动。

师小结:细节描写的作用――使文章从枯燥走向生动,从模糊走向真实,从平淡走向深刻;细节描写的要求:真实、典型、细微、生动、新颖。

三、文海拾贝,采撷精品

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动作、一处景物、一番感受,这些内容往往都是突出中心的重点,但遗憾的是由于我们忽略了或是在描写能力上的欠缺,这些精彩部分从我们笔间溜走了。所以,我们要把细节写细。让画面具体可感知使之成为打动读者的动情点。

要使细节描写生动形象,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仔细的观察;细节描写要抓住典型细节,来突出文章的中心,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有形。使读者通过阅读文字,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画面。让具体的画面成为打动读者的动情点。

写好细节的技巧:认真观察,选择经典细节;准确用词,串联情境细节;运用修辞,特写传神细节;想象联想,生成魅力细节。

第12篇

一、以读促写的策略

1. 仿句子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课文要细细品读时说:“阅读时最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能轻轻地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唯有这样,才能够发掘文章的蕴含,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因此,仿写句子是初学写作的有效手段,是走向独立习作的桥梁。语文教材有许多文章的修辞手法、好词佳句运用得非常精妙,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些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品悟,并适时指导练笔。例如在教学《师生情》一课,可以让学生用“首先……然后……最后……”句式写话。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可以让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练习写话。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还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 仿片段

仿片段是局部模仿范文的作文方式。它是训练学生作文基本功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当学习了中心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学习“围绕中心句写清楚一段话”。学生仿写前,还要告诉学生这种片段在写法上的规律:①总起句位于句首,是全段的中心句;②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并列的或连贯的。教学《尊严》一课,教师可以着重引导学生品悟描写年轻人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适时指导描写人物的写作技巧,随即训练学生写一个片段:仿照写法,选择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写一个熟悉的人某个特点。这样迁移文本片段中的精彩表达方式进行练笔,使学生有规可循,有法可借,有例可仿。

3. 仿篇

仿篇是从整体上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因题材和体裁不同,表达的方法和表达的顺序也各不相同。教师要选择经典和示范性的课文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去体会发现写作方法,弄清课文重点写什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具体叙述的。在讨论理解的过程中,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使学生弄清本文的叙述方法:整体――部分――整体。接着教师抓住事物特征,引导学生感悟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以及在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再如教学《凡卡》一课,教师可以紧紧地抓住文本中凡卡回忆的内容来引导学生体会插叙、对比的表达效果,再创设一个故事情景让学生尝试运用插叙的表达方法把故事表达得更清楚、更完整。这样依据课文教学作为引子,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拓宽文本视野,寻找练笔空间

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有意留下空白供读者品味,教学时教师要抓住这关键点进行练笔。

1. 合理想象补白

想象力不仅对习作极其重要,也与创新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必须去启迪、开发提高、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利用课本内容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语文课文中基于主题和表达的需要,省略了某些内容,例如课文中配有的插图、课文的省略号、课文中省略的心理活动或语言、神态、动作等。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感悟人物形象,教师应利用对文本中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部分诱发学生去大胆想象,自由补充。例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可以在学习“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这处表现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艺引来了围观的人的地方时,教师要抓住了“人们赞叹着、议论着”教材这一生成点,顺势诱导:“围观的人在议论些什么?”然后利用文中插图,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景,由一个学生尖叫起来为引子,让学生在小组中体验不同人物角色,最后设计了小练笔:把围观的人议论的情景写下来。这样将阅读教学和习作练笔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