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烟火表演

烟火表演

时间:2023-05-30 08:54: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烟火表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烟火表演

第1篇

热闹的十五

正月十五是我国的元宵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放烟火.可热闹了呢!

今天,就是正月十五,大街上车水马龙,人山人海,都在看社火的表演,社火可有意思了,表演社火的人们淡妆浓抹,乘着花车彩轿,扭着喜庆秧歌,盘鼓.舞龙.舞狮.踩高跷等等 。

今天,我们家也很热闹,姑姑一家和婶婶一家来我们家做客,妈妈做了一桌子丰盛的佳肴招待他们,在饭桌上,姑父还别居心裁地给我们出灯谜,谁猜对了,谁就喝饮料,谁猜错了,谁就喝白开水,我和哥哥猜对了很多,我和哥哥举杯庆祝,而妹妹却一个也猜不出来,气得不得了,只有喝白开水的份了,过了一会儿,姑父说了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就是今天晚上有烟火。

到了晚上我们匆匆忙忙地吃完饭,就来倒放烟火的地方,这里早早地聚满了看烟火的人,人们拭目以待的等烟火的燃放,到了7:30分,烟火正式开放,只听“砰.砰.砰”天空中就呈现出五颜六色的烟火,有几声“砰.砰.砰”天空形成一张大“网”扑向我们,到了半空中大“网”就没了,过了十几分钟,十几到五颜六色的烟火,从左右喷出,像彩虹一样。最后就剩两道了,我说:“没了!”我婶婶说:“不可能!才放了多久嘛!怎麽可能没了呢!”我婶婶刚说完烟火就没了。

正月十五可真热闹呀!

第2篇

当黑火药遇到发光剂

所谓烟花,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又称为“烟火”“焰火”“花火”等。它和爆竹本是一对孪生兄弟,虽然“肚子”里都装着火药,呈现出的效果却完全不同:一个给人以视觉的享受,另一个则给予人听觉的冲击。今天的人们对爆竹的历史略有所知,对烟花却知之甚少。在史料里,我们能找到大量对烟花燃放场景的描写,但对其制作工艺及发展的记载寥寥无几。可知的也有,比如烟花的名称就有许多种,但因何而名无处可寻。

对于这一点,就连李约瑟博士也不免感慨道:“至今没有人写出关于中国烟火的准确历史。”这位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的英国著名科学家说这话时,还是20世纪下半叶;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烟花诞生的原点仍不可考。

不仅如此,人们甚至关于烟花火药的配方究竟出自中国还是西方,都不甚明了,从而一度引起国际上关于火药发明归属地的争论。

恩格斯在其著作中说:“在中国,还在很早的时期就用硝石和其他引火剂混合制成了烟火剂,并把它使用在军事上和盛大的典礼中。”这种用于盛大典礼中的“烟火剂”,无疑就是万紫千红的烟花。可见,我国的烟火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比西方国家至少要早好几百年时间。

阿拉伯人著于1280年前后的《马术的战争策略大全》一书里,记录了种类繁多的烟火名称,如“茉莉花”“月光”“日光”“黄舌”“起轮”“流星”“白睡莲”等,它们被称为“中国花”“中国起轮”。这证明,自元代起,大量的中国烟花已经传入了阿拉伯及欧亚地区。

黑火药发于唐而兴于宋,已成共识。烟花的出现应在黑火药发明之后,并比爆竹出现稍迟。随着爆竹的发明,才逐渐有了烟花,这是顺理成章的。

从爆竹到烟花的转折点究竟位于历史上的哪一处,我们无从得知。但通过爆竹与烟花的制作原理,大体可以“解剖”出来。今天的化学常识告诉我们,在黑火药里掺入铝、铜、锌或者镁的粉末,燃烧时便能呈现出五颜六色的效果――这便是金属离子的“焰色反应”。如果再加入硝酸钾作为氧化剂,不仅可以使火药燃烧得更加彻底,还可使火焰色彩更加艳丽。

“一硝二磺三木炭”,这是唐代孙思邈对黑火药成分的记载。黑火药中的硝石和硫磺,以及各种金属粉末的相遇,便是烟花之所以灿烂的原因。如加入硝酸钠,会发出黄光;加入硫酸铜,会发出蓝光;加入铝粉和铝镁合金的粉末,会发出白光;加入硝酸锶,会发出红光……这些金属粉末烧至白炽状态时,会发出极为明亮的光芒。如果几种不同的金属粉末同时燃烧,便会产生五颜六色的形态。照此推断,在唐代中晚期――至晚在宋代,人们已经掌握了在黑火药中添加化学成分的知识,发明了烟花。

根据现有资料,我们可以推测,大约到唐玄宗时期,也就是花炮始祖李畋的晚年阶段,烟花才开始问世。李畋或者李畋的后人在燃放爆竹时,发现爆竹顶部有喷火现象,受此启发,便制造出了“喷花”。他们借用“硝磺爆竹”的原理,将火药和金属屑的混合物筑在竹筒里,并用泥头封住底端的筒口,而上端的筒口仅用薄纸黏糊,点火燃烧时,竹筒不再爆裂,只喷出彩色的火花,即古代花炮人所谓“筑彩药于筒,上不封泥,勿爆而喷也”。这种彩色火花便是最初的“竹筒烟花”了。只是最初的烟花是单色的,即一个烟花只有一两种颜色,后来才发展为多色。尽管这种烟花是用竹筒制作的,粗糙而笨重,但毕竟是新的发明,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创造。

到了宋代,有关烟花的记载便多了起来。

据《西湖志余》记载,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元宵节,皇宫里共燃放了百余架烟花,孝宗乘小轿亲自到宣德门观看。淳熙十二年是1185年,在距今800多年前,宫中一次燃放的烟花就有百余架,可以想见当时燃放烟花已经相当普遍。

南宋吴自牧于南宋咸淳七年(1274年)写成的《梦粱录》一书中,有多处记载了烟花:“其各坊巷叫卖苍术小枣不绝,又有市爆仗、成架烟火之类。”这说明,在南宋时,烟花已经十分盛行,不仅是皇亲贵族的娱乐用品,而且已经进入市场交易,成为普通老百姓的消费品了。

不仅如此,南宋还出现了受雇于人而“呈艺”的专职烟火师。宋末元初,多才多艺的文人赵孟 曾有一首描绘当时的烟火、歌颂烟火匠师的诗,诗中写道: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间。

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

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Y似火攻。

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落向东风。

从“喷花”到“烟火戏” 手持烟花

《金瓶梅》第二十四回写到,元宵之夜,潘金莲等3个女人外出看花灯,西门庆的女婿陈敬济与仆人兴儿陪着,左右一边一个,随路放“慢吐莲”“金丝菊”“一丈兰”“赛月明”……

陈敬济与兴儿二人一路上所燃放的烟花,估计就是当时的“喷花”与“走线”,这是一种摆在地上或者持于手中的简单烟火。

“喷花”,就是把烟火药剂装入纸筒、点燃药引便喷射出各种造型;“走线”,则是将各种形状的“喷花”挂在拉紧的线上,以线为定向导轨,燃放时烟火边沿线运动边燃放。它们一般用药量都不大,属于百姓家用“小烟火”。

《金瓶梅》第四十二回“逞豪华门前放烟火”中所描写的燃放烟花的情景显然大得多:“少顷,西门庆吩咐来昭,将楼下开下两间,吊挂上帘子,把烟火架抬出去……但见,一丈五高花桩,四周下山棚热闹。”这种“烟火架”的戏法一般耗费很大,不是普通百姓家能玩得起的。

明清两代,燃放烟花的风气更加盛行,烟花的花色品种更为繁多,技艺也日益精巧。

明代万历年间,北京宛城县知县沈榜所著《宛署杂记》一书中说,正月十六晚上燃放的烟花有几百种,“其别有泥函者,曰砂锅儿;以纸函者,曰花筒;以筐函者,曰花盆。总之曰烟火云”。

明代的烟花大都制成盒子的形状,所以放烟花又称“放盒子”。有的盒子多至5层,能旋放出绶带鸟、葡萄架、珍珠帘、长明塔等图案。

到了清代,烟火造型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一些新品种:“倒垂莲”“落地梅”“金丝菊”“大牡丹”“垂带柳”“一丈兰”……这时候的烟花已经从“写意”逐渐过渡到了“写实”,产生出了与真实景物接近的燃放效果。

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清代北京的烟花有一盒内装有几个故事花样的,不管是人物,还是翎毛花草,都非常逼真。

从单个烟花,到烟花架和烟火盒子,令人眼花缭乱的古代烟火技艺历经千年,逐渐趋向复杂和精巧。

人物造型烟火的出现,则将烟花推向了另外一条发展道路。

自北宋起,已能燃放色烟、声响兼具,有人物形象的“烟火”了。从宋话本《灯花婆婆》中,人们可以一窥端倪:“吹得那灯花左旋右旋,如一粒火珠相似。养娘笑道:‘夫人,好耍了,烟花儿活了!’话犹未了,只见那灯花三四旋,旋得像碗儿般大的一个火球,滚下地来的一响,如爆竹声,那灯花爆升,散作火星满地,登时不见了,只见三尺来长一个老婆婆。”

这“灯花婆婆”正是宋代初期“人物烟火”的一个样式,属于木偶戏中的一种特技,民间称之为“药发傀儡”。

供大众观赏的“药发傀儡”,在明清有了长足的进展。所谓“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闸闸眼,火焰齐生”,只不过是“小把戏”一桩。清代已将这一“烟火”样式的制作发挥到了极致,简直活灵活现。

明清时期烟花艺术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烟火戏”,它冲破了宋元时期那种只有个别人物形象的“烟火”藩篱,向着制作更加复杂、敷演成组场景“戏”的方向迈进。

据记载,明代的“烟火戏”就有:“刘关张三顾诸葛亮”“张翼德葭萌战马超”“八仙捧寿”“十面埋伏”等。清代的“烟火戏”名目更为繁多:“日月合璧”“五星联珠”“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八仙过海”“东方朔偷桃”“张生戏莺莺”“吕布戏貂蝉”……戏目之多,让人记也记不清,说也说不完。

清代小说《品花宝鉴》中有一段豪富之家燃放“烟火戏”的描写:“随有千百爆炸声齐响,已挂出无数的烟火:一边是九连灯,一边是万年欢;一边是炮打襄阳城,一边是火烧红莲寺;一边是阿房一炬,一边是赤壁烧兵。”

这种有变化的“烟火戏”,通过一根长长的引线将各部分串联起来,仿佛演出中的“指挥”,有条不紊地控制着每一幕画面的出场顺序和节奏。更大型的表演甚至需要运用几种“烟火器架”同时放射,以达到“舞台”间相互呼应的效果。

从“地老鼠”到“鸟巢”牡丹

南宋著名文学家周密在其《武林旧事》里记载了这样一件趣闻:南宋宝庆元年(1125年),宋理宗在清燕殿给母亲杨太后庆祝生日,命人燃放烟花助兴。不料,有一种叫“地老鼠”的烟花,径直窜到太后座下,使杨太后受了惊吓。太后疑心遭人暗算,十分生气,连饭也没有吃,拂袖而去。本来放烟花是图个吉利,没想到竟惊吓了母亲,让老人生了误会,宋理宗也很不高兴,要将督办此事的大臣陈询和工匠都抓起来杀头。陈询连忙辩解说,这不是暗器,而是杂耍,并无危险。好在太后通情达理,得知原委后,说:“终不成他特地来尺我,想是误耳,可以赦罪。” 悉尼跨年焰火表演

这里所说的“地老鼠”,和现在小孩子喜欢的“小蜜蜂”差不多,是一种旋转型的小烟花。点燃后,虽然不会有强烈的爆炸,但会闪着火花在地上旋转乱窜,如同老鼠一般。难怪让深宫里的皇太后受了惊吓。

流行于宋代的烟火,经过元代的积累,在明清达到了极盛。

《宛署杂记》中记载,明朝时,所放烟火样式极多,“其名不一:有声者,曰响炮;高起者,曰起火;起火中带炮连声者,曰三级浪;不响不起,旋转地上者,曰地老鼠”。

在晚明文学家张岱所著《陶庵梦忆》一书中,记载了一位苏州人对苏州烟火的夸耀:“放烟火达到时,即使再有‘起火’,也没处放了;即使放,也上不去了。”众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时天上被烟火挤住,没有空隙了。”

他们所说的“起火”,也叫“流星”,就是在一根小竹棍上端绑缚一枚小花筒,引线与出火口都朝下,将竹棍直立插在地上,点燃引线,花筒喷火后,因反冲作用将花筒及竹棍都射向高空,花筒拖曳着长长的火光尾带在空中飞舞,类似今天的“冲天炮”。

“起火”的出现意义重大,它将精巧趋于极致的烟火引向高空。不仅因了夜空高大辽阔的背景,加大了烟花的审美意趣;而且,将烟花燃放时发生的爆炸转移到空中,无疑也更加安全。

其实,早在宋朝,璀璨的烟花就已然在夜空中绽放了。

史载,北宋大型园林“艮岳”告成之际,特举行烟火戏祝贺,“烟火起于岩窦,火炬焕于半空”。这种烟火明显不同于伎艺表演中的“就地放烟火之类”,它能升入“艮岳”“腰径百尺”那样的高度,乃至天空中爆炸燃烧,可谓礼花弹的雏形了。

从简单的“起火”到空中烟花,其原理其实并不复杂:将升空烟花的火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分是“发射药”,上半部分是“爆炸药”。烟花弹在空中爆炸的时间和高度,则取决于引信的长度。

空中烟花通常被制作成烟花弹的形式。这些烟花弹有大有小,小的和桃子差不多,大的则有西瓜那么大。球状物就是烟花弹,里面填有“爆炸药”――火药和发光剂;下面的圆筒则装填“发射药”,用来将烟花弹射出去。

更复杂的烟花弹会分数个阶段绽放,各个部分由不同引信点燃,一部分起爆会引燃下一部分。各部分依次爆炸,以产生截然不同的多种效果。就像现代的分级火箭一样。有时,它们还能发出哨音。

第3篇

那么烟花究竟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这个问题咱们要先从爆竹谈起。

最初的爆竹可不是鞭炮。爆竹,顾名思义,就是爆炸的竹子,用火烧竹子,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就叫“爆竹”……对!就是这么简单,没有一点技术含量。古代有不少爆竹驱鬼的故事,逐渐演变成过年时人们表达喜庆的一种方式。

这种原始的方法一直到宋代才被取代,火药的出现,让爆竹进化了!

在此,我们必须得感谢一下炼丹术士,这些古老的化学家在不经意间发明了火药,让原始的爆竹可以华丽变身。在竹筒里面填充硝石、硫黄配置而成的火药,或者用卷纸裹起来,点燃引线,发出巨响,此时的爆竹才真正有“爆”的感觉。聪明能干的人们还发明了各种花式爆竹,什么双响、地老鼠、一条龙等等,为过年增添了不少乐趣。明代的诗人还专门以爆竹为题写了一首诗:“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随着民间技艺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点燃后只会发出巨响的爆竹了,人们需要更好玩的东西。能工巧匠们对火药的深入研究,使得烟花华丽登场。到了明清时期,已经有了贩卖烟花爆竹的商贩,而且在东南亚、阿拉伯和欧洲各国的市场上,都出现了烟花的身影。烟花从中国人自娱自乐的玩意儿变成了出口商品,从此,烟花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登上了国际舞台。

烟花的秘密

为何烟花会有那些奇妙的变幻呢?秘密在于其中的化学物质。不同的化学添加剂能改变烟花的形状、燃点、飞行路线等等,从而使烟花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些化学物质被称为“烟花药剂”。

烟花药剂燃烧后产生的发光效应,是烟花药剂的主要作用。在药剂中添加金属粉末(铝粉、镁粉等)可以在燃烧时离解出大量的光能和热辐射,瞬间温度可达数千度,利用这种发光作用,可以制造出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烟火。

有的药剂被点燃后,还能喷出许多金色或者白色的亮星,这种现象叫“喷波”。是因为药剂燃烧后有一些颗粒没有完全燃尽而被喷出,在空气中遇到氧,就会发生第二次燃烧反应,从而产生不同的颜色。加入硬木碳粉可以产生金色的小星,放入铝粉可以产生白色小星,经过巧妙的搭配,烟花就能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还有的药剂点燃后能产生一定的亮变和光色,实现一闪一灭的闪烁现象。这种药剂制作起来会复杂一点,除了添加金属粉末,另外还要加入大量的固体和液体生成物的材料,这些材料就像消防员,会在金属粉燃烧产生光和热的时候覆盖它们。一次次重复,就造成了一亮一灭的现象。

大型的烟花在空中爆炸的时候,离地面的观众有数十米甚至上百米,如果它们的光色暗淡,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就需要烟花除了光色外,还要有亮度,这就是烟花药剂的另一个重要功能——焰色效应。

烟花药剂在燃烧的时候能产生不同颜色的火焰,是由于燃烧时候的化学反应生成了某些原子或分子,这些小东西以一定的频率振动,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呈现一定波长的谱线,使火焰成为有色火焰。简单地说,不同的化学药剂所产生的分子,就像快速移动的各色笔刷,瞬间把火焰染上了不同的颜色。

烟花的诞生

第4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圆形烟火变化中的放射式与回旋式图形形态,学会用点和线等造型要素表现有动感的烟火。

过程与方法:在交流、欣赏比较、尝试中,学会用刮蜡的方法完成烟花的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刮蜡所表现的烟火造型和色彩的美,体会有动感纹样的烟火所体现出的喜庆气氛。

【教学重点、难点】

放射式与回旋式图形的形态;烟火的布局体现大小、疏密和前后关系。

【教学策略】

1.师生互动,通过烟花的各种造型,引导学生归类并学习放射式和回旋式图形知识。

2.欣赏同龄人的作品,明确烟火的布局要体现大小、疏密、前后关系。

3.欣赏教师的课件演示,明确操作的步骤和要领。

【教学准备】

学生:三角尺或直尺、铅笔、橡皮等。

教师:PPT、刮蜡纸、范作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与想象

(一)运用多媒体介绍新年的故事,了解一些过年时喜庆活动的由来。

(二)说说新年放烟花的情景和心情。

(三)欣赏节庆日中有创意的烟火表演内容。

(四)揭示课题:《节日的烟火》。

设计说明:通过和学生交流,把学生带入到过年放烟花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同时引出课题《节日的烟火》。

学习反馈:

二、交流与思考

(一)烟花的造型:回旋式和放射式图形。

提问:同学们看到的烟花造型是怎么样的?学生讨论交流烟花的各种造型。

(二)教师示范讲解,运用点和线组成回旋式与放射式等烟花造型。

(三)欣赏同龄人的作品

1.两幅学生的典型作品比较赏析。

提问:这2张作品,哪张比较好,为什么?

2.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交流。

教师总结:烟花的组合和排列要有大小、疏密、前后的关系,这样的布局才能让画面更美观和合理。

(四)教师演示

PPT出示步骤图,强调完成作品的先后顺序:

(1)用尺勾勒底下的建筑群,占画面的三分之一。

(2)用尺勾勒烟花(回旋式、放射式图形),注意大小、疏密、前后关系。

(3)刮出完整的烟花,用点、线刮出建筑。

(4)调整完成作品。

设计说明:此环节是本课的教学核心,通过提问交流,教师示范讲解,引导学生知道烟花的造型特点;通过同龄学生的作品赏析比较,了解烟火的布局要有大小、疏密和前后的关系;通过PPT的步骤演示,了解用刮蜡纸完成作品的的过程和方法,为学生的实践奠定基础。

学习反馈:

三、体验与实践

(一)提出作业

作业内容:用刮蜡纸完成一幅“节日的烟火”作品。

作业要求:1.烟火形态多样;2、烟火布局体现大小、疏密、前后关系。

(二)学生实践,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说明:鼓励学生大胆表现,突出喜庆气氛。

学习反馈:

四、展示与评价

(一)出示评价要求:

1.烟火形态是否多样?

2.烟火布局有没有大小、疏密、前后关系?

3.是否体现出过年的喜庆气氛?

(二)小组内推选出两幅作品,上黑板展示。

(三)生生互评:你最喜欢哪位同学的作品,为什么?

(四)教师点评

设计说明:通过这一环节,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自评、互评,取长补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优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美的眼光。

学习反馈:

【重难点突破】

本课的重难点是,放射式和回旋式图形的形态,烟火的布局体现大小、疏密和前后关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予以突破:

1.用点、线表现烟火图形

这是本课的重点,学生交流烟花造型,了解放射式和回旋式图形概念和特点;

通过教师用点、线元素的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烟花设计的方法。

2.烟火布局注意大小、疏密和前后关系

烟火的布局是否好看,决定了画面最后的效果。通过同龄学生的2幅作品赏析比较,学生就很容易知道如何布局烟火才能使画面更好看。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导入环节师生对话,让学生讲讲过年放烟花时的情景和心情,在和学生分享和交流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本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在表现技法的运用上,其实书上的表现技法很多,有喷色法、吹色法、刮蜡法,剪贴画结合等,都非常新颖和有创意。但考虑到材料的方便性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了刮蜡纸,简单、方便,可操作性强。从学生的实际作品情况来看,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

3.在本课重难点的突破上,通过让学生看教师示范如何用点、线造型元素来组成回旋式和放射式的烟火图形,直观清楚,学生很容易掌握;通过两幅同龄学生的作品赏析比较,学生很容易辨别哪张作品好,再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烟火布局的要点。层层推进,突破难点。

二、不足思考

1.刮蜡纸的特点是一笔刮下去很难修改,也不适合用铅笔去画草稿,有的学生刮完之后意识到刮坏了,但没法重新来过,导致最后作品草草了事,应付课堂作业。

2.很多学生能把烟火表现得比较丰富和多样,但背景建筑群的添加对他们来说也比较难,很多作品都因为建筑群没画好而破坏了画面的整体效果。在课堂中对建筑群的表现老师也没多做指导和强调。

三、改进策略

1.基于刮蜡纸的这一特点,我想是不是可以给学生另外一张铅画纸作为草稿,让他们先在铅画纸上把最大的轮廓勾勒一下,再到刮蜡纸上进行创作,让学生心中更有把握一点,刮的时候更肯定一点。

第5篇

“陪衬物“的伟大

——读诗歌《珠贝》有感

生活中,真的会有很多不经意的人,不经意的事和物。这些平凡的人,事、物,在我读到《珠贝》前,都是那么不起眼。《珠贝》这首诗写了珠贝的一生。置身在大海深处的它,多么渺小,却又是那么坚忍不拔,伟大。它死了,却把一生的光华给了珍珠。

珠贝,是一样多么平凡,不起眼的”陪衬物”。谁又知道,它的从前是那么地艰苦,它的一生却不为自己,只为培养出不属于自己的珍珠。这是何等伟大的精神啊!想一想,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陪衬特”。人们喜爱美丽的烟火,但如果没有黑夜的陪衬,再美丽的烟火,也很难看见;人们喜欢新鲜的花朵,但如果没有绿叶的陪衬,再鲜艳的花朵,也会以变得单调无味;人们常赞扬荷花,但荷花没有它那难看的根部,它也不能美丽绽放……这么多“不经意”的“陪衬物”,它们却是如此重要,缺一不可。

这也让我想到一些事,一些人。看着校园里的美丽景色,谁会想到这是园丁的辛劳?看着台前表演者的风光,谁想到,台后制作人员对表演设计的辛苦?看着一个个海外学者的归来,谁能联想到它们最初的启蒙老师和父母给他们的道德指引所付出的艰辛和心血?人们看到的,往往只是台上人的光鲜,多少人注意过幕后人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

“怀着纯洁的爱,置身在海的深处,浪里冲,沙里滚,忍受磨砺的痛苦。”珠贝,是那样渺小,却始终怀着一颗纯洁的爱心,即使受尽磨砺也不夸耀自己。

“为思念一颗星宿,将无尽的柔情吐尽;一生一世矢志不渝,死后才一展灿烂的肺腑!”多少人死后,人们才知道,他们的一生,多么灿烂。他们如珠贝一般,把一生中最美的阳光,献给了世界。

第6篇

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最后的一个有过年气氛的节日——元宵节了。因为我早就听说今年元宵节很热闹,元宵节当晚临浦镇有一台群众自编自演的节目,并将燃放烟火达半小时之久。

晚饭后,我和爸爸妈妈早早地来到了临浦体育馆广场,这里已经人山人海了,群众自编自演的节目将在这里演出。我们小孩子都是来凑一凑热闹的,听见舞台上响起了“啪”的一声,一个烟火飞过人群中,我们便挤进人群去看。只见舞台上几个人正在舞龙,台下观众掌声如雷。后来还表演了小组唱、三句半等节目,一曲《临浦之歌》唱出了临浦人的心声。

随后,我、爸爸和妈妈来到了放烟花的地方,听见天空中“砰砰”几声,各种烟花在天空中绽放。哈哈,那里已经是“硝烟”弥漫,“战火”纷飞,五彩的烟花在天空绽放,鞭炮的噼啪声响彻云霄,真是形态各异,姹紫嫣红,有的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有的像一枚枚子弹直冲云宵,还有像一个刚刚开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妈妈忙着拍摄照片,一张张美丽的照片在照相机中定格了。只听“啪”的一声,烟花朝天空中直飞而去,我最喜欢的就是“窜天老鼠”,一只只小老鼠窜过天空,还不时地发出老鼠的叫声。

看见了这样美丽的烟花,我想:“年年闹元宵,一年更比一年热闹;明年的烟花一定比现在的更灿烂。”

今晚属于你——临浦!你让我品尝了“西施故里,活力临浦”的文化大餐,更让我观赏到了一场绚丽璀璨的烟火盛会。相信你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第7篇

那一年,你种花草的背影,朴素的印在我的画纸上。

用了一朵花开的时间,你留下的一个照面。

迷人的微笑像薄荷,凉凉的绽放在夏日的午后。

那场烟火的表演,人潮涌动。

回眸的瞬间,挤在一起的我们,熟悉的微笑。

你拉住我的手,牵我逃离那场喧闹,你喊着我听不见的言语,拉我跑上废弃的屋顶。

大笑的你,大叫的我。烟火华丽的升空,绚烂的坠落,开出大把大把的花。

你只说,你是个孤单的孩子。

我只说,你的笑让我不再孤单。

你依然抿嘴一笑,摸摸我的头。眼眸微微闪过一个叫哀伤的神色。

阳台对面的你,总是在午后,温柔的照顾着那些紫色小花。

你总是会发现,在你背影之后,发呆的我。

失神在你认真的样子里。

你转身还是送我一个大大的微笑,然后指指我的画。

我吐吐舌头,偷笑着继续埋头在画的世界里。

雨,落在离我很远的空间里。

独自撑伞的你,替我挡过风雨。

阁楼下面,淋湿衣衫的你,让我心疼的不知如何是好。

踮起脚尖,替你拂去发尾的雨滴,吻了吻你的脸,然后飞快的跑上我的小阁楼。

雨天,心事堆叠。

那个叫三色堇的紫色小花,那个对阳光很敏感的植物。

一风一雨,让你着急忙碌。

你送的仙人掌,风雨无阻。

你要离开,因为那个三色堇般的女孩。

我微笑,对着你陌生而又熟悉的眼眸。

第8篇

井陉县桃林坪花脸社火

八百多年前,井陉县小作镇桃林坪村南楸树梁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多员名将浴血奋战,击败敌寇。当地百姓后来为纪念当时的战斗场面,组建了花脸社火,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桃林坪花脸社火描述的是三国、梁山等故事中的战斗场面,共有16个回子,每个回子是一个故事(一场戏)。桃林坪花脸社火不唱不说,只有从脸型、招路上仔细观察才能辨认出演员的身份和戏的内容。因桃林坪社火脸型奇特、武艺超群,在嘉靖年间被朝廷封为皇纲护卫队,因此一年一度的井陉赵庄岭皇纲都由桃林坪社火押送,称为押纲护驾社火。一至十五回反映了历代名将的战斗故事,有三战吕布、卢俊义上梁山、蜈蚣岭(武松发配)、三捉孟良、胡延庆打擂、金麟寺(明正德皇帝带领武将大破金麟寺和尚孔孟等),甚至还有清朝施公案题材故事发花寺(黄世荣等英雄擒拿大和尚田永)、擒谢虎、八杈庙(黄天霸等英雄捉拿费德公)等等。第十六回由桃林坪村老艺人赵维海根据自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而创。赵维海生于桃林坪村贫苦农民家庭,从小练就一身好功夫。因家庭贫穷,他路截皇纲被擒,发配山东。坐牢时,因武艺高强,被地方官少爷拜为师父。赵维海刑满释放回家的路上,遇见一帮歹徒抢一家财产,这家有兄弟五人,个个武艺高强,五人奋起自卫,最终打败歹徒。回家后,赵维海根据兄弟五人勇斗歹徒的情景,编了这出戏,取名“五虎庄”。

桃林坪花脸社火历史悠久,服装道具古老,脸型奇特,武艺高超,有严密的组织,表演队伍庞大,以护纲护驾做依托,建立起一种自发的秩序,而且表演技艺独特,每次举办表演活动,都有省内外数百名摄影记者前来采风。

元氏抬花杠

元氏东正抬花杠起源于隋末唐初,以舞者肩抬三皇姑圣像“过驾”而得名,是旧时苍岩山庙祭祀舞队中的领队舞种,以后逐渐演变成为自娱性的广场舞蹈。

抬花杠的动作特点是:挺胸蹶臀腰为轴,骑马蹲裆刚带柔,甩臂晃头随杠颤,脚步轻挪身带扭,风趣活泼幅度大,大驾小驾它领头。“过驾”时,花杠处于领队地位,一副花杠由二人抬,最少要有4副花杠,多则不限。他们把木杠染成彩色,在木箱上雕刻二龙戏珠的花样,并且在箱子上插满五颜六色的彩旗,搞得花花绿绿、色彩缤纷,十分惹人注目。花杠表演时,不能用手扶杠,又不得使杠掉下来,因此必须动作和谐,配合默契。对技艺的要求很高。表演时,十几条花杠有规律地进行队形变化,左右相互穿插,整个花杠队像一条彩色的蛟龙在飞舞,再加上有节奏的花杠、铜铃的鸣声,造成一种振奋人心、勃发向上的气氛。技巧高的表演者不仅能走“双向前”、“双对背”、“双对肩”、“双对脸”,还能做到使杠子高置高顶,低置臀部,基本动作多变,多杠齐舞,甚是壮观。

东正抬花杠年代久远,有浓厚的宗教祭祀文化色彩,它与苍岩山、封龙山有着千丝万缕扯不断的联系,对它的挖掘、研究,必将对研究封龙山庙会文化、苍岩山庙会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武安傩戏

武安傩戏已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属于传统戏剧。包括固义村大型社火傩戏和白府等村的傩仪《拉死鬼》,内容丰富,娱神娱人节目多样,有队戏、赛戏、竹马等。从规模、阵容和角色来看,武安傩戏有宋代宫廷大傩的遗风。

固义村傩戏是集祭祀、队戏、赛戏和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民间传统文化复合体,整个仪式共需三天。祭祀的神灵是玉皇大帝、城隍、财神、土地、关公等道教神灵。当地村民还信奉白眉三郎,相传他是春秋时期秦国秦庄王的十三太子,被奉为该村特有的村落保护神。另外还有祭冰雨龙王、祭虫蝻王的仪式,表现了农耕社会人们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社会安宁的美好愿望。祭祀过后就是队戏、赛戏演出,这是整个祭神仪式中的娱神娱人部分。队戏剧目共十二出,其中面具戏八出。赛戏现存“都本”十五部,目前能演出的只有三出,队戏保存了仪式戏剧发展演变中的四种形态,一是哑剧,角色只有表演,没有唱词,如《吊四值》、《吊四尉》、《吊绿脸小鬼》等剧目;二是由掌竹吟唱开场词和剧情唱词,如《吊掠马》、《点鬼兵》、《吊黑虎》等;三是角色有了少量唱词,如《捉黄鬼》、《开八仙》;四是掌竹消失,由唱做“两张皮”发展为唱做念打均由角色自己完成,已经发展为成型的戏剧,如《岑彭马武夺状元》和赛戏剧目等。在队戏演出和祭祀仪式中出现的掌竹,是我国宋金杂剧引戏人“竹竿子”在当今的遗存,有戏剧“活化石”之称。赛戏,即报赛神灵的专用戏剧。傩戏角色画脸谱,着戏装,用大鼓、小鼓、大锣、镲等打击乐器伴奏,没有弦乐。唱腔属于由吟向唱发展演变的阶段,赛戏剧目多是三国和宋代戏,三国戏有《战船》、《衣带诏》、《巴州》等,宋代戏有《幽州》。

武安一带过春节有请祖先灵魂回家过年的习俗。过完元宵节,各户把自家的祖先送走,害怕无人祭奠的野鬼滞留村中危害人畜,于正月十七晚上举行《拉死鬼》仪式。过程是晚饭后,由从外村雇来的三个人扮成一个死鬼、两个鬼差,死鬼被两个鬼差押着,从村外东北角坟地中出来,和等待在村边由村民扮演的城隍、路神以及锣鼓队、灯笼队会合,从村中到村东南从村内每家每户门前跑过,队后有路神再搜巡驱赶一遍,最后集中到村东南角的“蒿里山”下,经城隍审问判决后,把死鬼投到“蒿里山”的大火中烧死。村民认为,这样在新的一年中,村中就会人畜两旺,不生灾病,表达了驱除灾疫,惩恶扬善的淳朴愿望。其中人死后鬼魂归宿蒿里山的概念,早于下到阴曹地府的说法。白府傩仪《拉死鬼》所用器具有挑在木叉上的纸灯笼24盏,大鼓、铜锣、铜镲、唢呐等乐器一套,旗幡若干。白府傩仪《拉死鬼》体现了农耕社会的人们对人畜平安的美好向往和斗争精神。

井陉拉花

井陉拉花起源于明清,产生并流传于井陉县境内,是河北最具特色的民间舞种之一,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井陉拉花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之时的街头广场花会。有多种流派相传,以其基本动作、所用道具、表演形式的明显不同,大致分成东南正拉花、庄旺拉花、南固底拉花三大流派。有关“拉花”的称谓,有很多传说。一说拉花是在拉运牡丹花过程中形成的舞蹈,故称“拉花”;又说“拉花”是在逃荒中形成的舞蹈,“拉花”即“拉荒”的谐音;还说因舞蹈中的女主角叫“拉花”而取名拉花。

传统井陉拉花有其显著的艺术特色, 以“拧肩”、“翻腕”、“扭臂”、“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形成刚柔相济、粗犷含蓄的独特艺术风格。拉花的基本动作,因地处山区,山高坡陡,爬坡则要迈步高抬腿,身体前倾,下坡则是双膝处于拘谨状态,身体稍仰,因而男性舞步为“起要跋,膝要屈,踩要稳”,女性舞步为“进要弓,退要丁,脚外撇”。每做一个动作主力腿皆随着动律起伏屈伸一次,双腿变化动作时,借助动力腿踩地的刹那间脚外撇完成。井陉拉花舞姿健美、舒展有方、屈伸有度、抑扬迅变,擅于表现悲壮、凄婉、眷恋、欢悦等情绪,表演人数不等。拉花道具内涵丰富,各有其象征寓意,如伞象征风调雨顺、包袱象征丰衣足食、太平板象征四季平安、霸王鞭象征文治武功、花瓶象征平安美满等等。传统井陉拉花主要表现内容有“六合同春”、“卖绒线”、“盼五更”、“下关东”等。

井陉拉花的音乐为独立乐种,既有河北吹歌的韵味,又有寺庙音乐、宫廷音乐的色彩,刚而不野、柔而不靡、华而不浮、悲而不泣,与拉花舞蹈的深沉、含蓄、刚健、豪迈风格交相辉映,乐舞融合,浑然一体。传统拉花音乐多为宫、徵调式,其次还有商、羽调式,节奏偏慢,大多为4/4拍,特色伴奏乐器有掌锣等。

近年来,井陉拉花各流派老艺人相继谢世,大量拉花技艺不能真传实教,使拉花这一优秀的民间舞蹈濒临危机。

永年抬花桌

永年临关抬花桌是一种具有鲜明燕赵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舞蹈文化样式,融民间工艺制作、抬舞、吹奏、打击等于一体,兴始于唐代初期,主要流传于永年县的临关镇六道街,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记载,隋末秦王李世民在临关西五里处之娄山驻军,与在永年称王的窦建德对阵打仗,后李世民取胜,建立唐朝。李世民登基,并开创贞观盛世,李世民命尉迟敬德在临关造观音阁,民间大庆,结花插桌,锣鼓开道。之后,抬花桌便延续下来,成为民间欢庆丰年、节日庆典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活动。

花桌一般重达二百余斤,制作采用独特的传统工艺,在类似八仙桌一样的桌子上遍插各类花卉,形成高拱造型,花桌穿插长达五米的两根抬杆,由八人或十六人抬着原地舞动或花步行走。一人扶杆,呼唤口号并进行指挥。花桌前导以永年鼓吹乐队,以唢呐吹奏为抬舞者伴行,常吹奏的曲目一般是《霸王鞭》、《小木碗》、《扯不断》等,抬花桌的人员都是民间自发组成的队伍,不计报酬,一台花桌需要40-50人,抬花桌的舞步有前后搓步、八字步、花步、秧歌步、抖肩换肩等,行走起来鼓乐声喧,花枝飞舞,整齐协调,十分壮观。抬花桌一般固定在农历正月的元宵节期间表演展示,从祭桌、插桌、抬桌,到最后拆桌、封桌都有一套约定的仪式流程。

抬花桌在它生发形成之后,就作为当地一项传统的文化活动固定下来,代代相传,一直流传至今,并且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完善和丰富。上世纪80年代之后,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花桌的装点逐步丰富并吸收了不少现代工艺,仍呈现着红火和繁荣。

井陉县南张井老虎火

井陉县南张井作火技艺,相传为先祖于康熙初年在山西充哑三载偷师而得。世代相传的“偷老杆”习俗,就是为了纪念这位烟火宗师。清朝后期至解放前,南张井村烟火一直是县城元宵花会的压轴戏,被视为“官火”。井陉县家喻户晓的歇后语“张家井叫闺女――看火”,足证其名气之大。如今南张井老虎火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张井老虎火显示了明清烟火本色及传统制作工艺。其特点表现为安全系数高,品种繁多,内涵丰富。主要火种有起火、锅子火、伞火、老虎火、老杆火等。老虎火是在老虎道具内装置锅子等火,二人拉,一人推,皆光着肩膀,在炸开的火光中飞奔,场面十分壮观。伞火由一人光着上身高举火伞转圈舞动,人在伞下,伞在火中,火光划着圆弧飞溅,美丽而壮烈。锅子火共90多种,花色各异,由各种道具装置装了烟火演绎三国故事,如张飞登鼓、七节火、火烧战船等。老杆火杆高四丈八尺,下联21条火线,穿以“来回码”,分“四门周底”、“五马破曹”、“八阵图”三个图案。杆上依次有“葡萄火”、“十二连灯”、“老爷开门”、“八角青龙”、“仙鹤透蛋”等特色烟火,还有承前续写三国故事的四门周底、五马破曹、老爷开门、八阵图等。

每年正月十五的老虎火表演都会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看,通过组织烟火表演活动可起到凝聚人心、振奋精神、保护传承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作用。并且由于其观赏性较强,可普及到更加广阔的区域,手工制作工艺可以发展成制作产业,帮助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目前由于本村经济落后,国家控制烟花爆竹等原因,好多火种已经失传,急需抢救与保护。

易县摆字龙灯

易县西陵镇忠义村,位于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范围内,距今已有283年的历史。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满族文化内涵、鲜明的陵寝文化特色、淳朴的民风为摆字龙灯的生长、传承构成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摆字龙灯,因龙体内置灯,并可用龙体摆出各种字形而得名,又因龙体分节而有“节龙”或“段龙”的别名。摆字龙灯由13节龙身组成,另加领龙绣球1个。摆字龙灯表演常在晚上进行,舞动时周围的光线全部暗下来,伴随着锣鼓镲铙的伴奏,如一条火龙翩翩起舞,不断变换队形摆出汉字,组成吉祥祝福的词句。如“天下太平”、“安居乐业”、“立(利)见大人”、“正大光明”、“中华巨龙”等等。龙灯队形丰富,有龙摆尾、地卧龙、天卧鱼、龙塔垛、跑八字等。其龙尾别具一格,可以单独行动。每摆好一字时,龙尾都要绕场一周,再到达应去的位置。每个字的最后一笔,均由龙尾完成,显得活泼风趣。

据传,摆字龙灯原是清朝乾隆年间成立泰陵衙门时由承德避暑山庄带来的,距今已有280余年的历史。从清朝乾隆年间到民国初年,摆字龙灯是西陵守陵衙门拜年时的表演,舞龙者均为守陵人员。20世纪20年代以后,清西陵守陵机构瓦解,守陵人员转为农民,摆字龙灯才真正成为表达农民意愿的舞种。

永年玩攉杆

这是一种六十年一遇的民俗活动,按当地政府规定,玩攉杆活动六十年才能举行一次,所以并不常见,但河北省民俗摄影协会会长贾克有幸见到,并拍摄记录下来。

据贾克介绍,活动时由上百名壮汉顶起一根长二十多米的木杆,杆子顶端有一只仙鹤,仙鹤身体里藏着一个男童,不断向下抛撒仙丹。这一民俗活动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过去当地闹瘟疫,大批的人不断死去,几乎到了亡种灭族的地步。正当人们在绝望的边缘挣扎时,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只仙鹤,向当地人抛撒仙丹,瘟疫因此消除。当地人为纪念此事,就创造出玩攉杆的民俗活动,一直流传至今。

邯山区彩布拧台

河北省邯郸市大隐豹村,位于邯郸市西南8公里处,属于邯山区北张庄镇,因该村古时野草丛生,常有豹子隐居出没而得名。大隐豹村彩布拧台,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性的民间技艺,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在木搭戏台骨架的基础上,采用各色花布拧扎成一个有很高艺术欣赏价值的玲珑多姿的仿古戏楼。相传明代永乐年间,由山西迁民带来此工艺,距今至少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

彩布拧台一般高10米、宽13米、深10米,从台脊、瓦楞、小檐、走水、屏风,到圆柱、方棂、斗拱、匾额无不用布拧扎而成。民间艺人在戏台装饰上的造型极为丰富,他们可以用彩布拧扎出很多民间图腾、戏曲人物、历史典故及各种花鸟鱼虫等动植物造型,在彩布拧台上除前、左、右三檐上拧出“二龙戏珠”、“白鹤献寿”、“丹凤朝阳”外,正面一般还悬有一方“三看匾”。分别从左、右、下面看这块匾时,能看到三个完全不同的图案,一面是龙,一面是虎,一面则是“娱乐亭”三个字。正檐台顶上还用布拧出了一组“三打白骨精”的人物造型,似真人大小的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白骨精,个个形象逼真,造型生动。

大隐豹村彩布拧台是冀南地区优秀而古老的民间手工技艺的遗存,在河北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对它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将带动和促进冀南地区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

第9篇

元宵节民俗活动一、舞龙舞狮

舞龙灯,也称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元宵节民俗活动二、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元宵节民俗活动三、吃“元宵”

元宵节吃“元宵”是我国一项传统习俗。元宵又称汤圆,“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宋代,民间过元宵节即流行吃一种新奇的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每当正月十五,各地民众纷纷制作元宵,以庆贺佳节。

元宵节民俗活动四、情人相会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元宵节民俗活动五、赏花灯

赏花灯是老百姓过元宵节的一件乐事,也是至今仍广为流传的一项活动。关于元宵节赏花灯的由来,民间有许多说法,其中一个神话传说甚是有趣。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犹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一位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时至今日,赏花灯仍然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正月十五那天,各地庙会、公园便纷纷推出赏花灯的活动,届时天上繁星万点、地上火树银花,人间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

元宵节民俗活动六、猜灯谜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经典民俗活动之一,也是我国独特的节日文娱方式。灯谜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宫廷文人墨客,他们为了展现才华和闲来解闷儿,就制作出了“文义谜语”,他们一边把酒推盏,一遍吟诗猜谜,极富情趣。

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流传至今。

第10篇

潇湘名人会所、柑橘文化园和烟火表演。

橘子洲是湘江中的一个冲击沙洲,四面环水绵延数十里,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景区内有历史文化陈列馆、潇湘名人会所、柑橘文化园等景观,集观赏休闲娱乐于一体。

在特定时间段的周六晚上,橘子洲烟火是一场绝不可错过的视觉盛宴。

2、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尤以马王堆汉墓文物、商周青铜器等最具特色。

陈列馆里展有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完好无损的印花绵袍、彩绘漆器帛画以及各种木俑和乐器、兵器等。

陈列有保存于地下室的女尸及其内脏器官,复原的巨大棺以及保存于马王堆现场的3号墓坑与2号坟堆。

3、火宫殿(坡子街总店)

百年老店,是长沙老口子的聚集地,几乎能吃到所有长沙的特色小吃。

4、太平街

长沙古城保留原有街巷格局最完整的一条街。

这里有贾谊故居、长怀井、明吉藩王府西牌楼等古迹,还有青瓦白墙的老民居。

闲逛老街,还能吃到地道的长沙臭豆腐、糖油粑粑等当地的小吃。

5、湖南大学

不设围墙的开放性大学,进入校园感受文化的氛围,青春洋溢的校园环境。

湖南大学位列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是一所历史悠久、蜚声中外的综合类研究型大学。

校内建有中国书院博物馆、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美誉。

第11篇

父亲第一次痛风发作的时候,我还没出生,他和母亲在上海度蜜月。痛风从此伴随了他25年,今后还会一直伴随下去,每次发作骨头都有蚁噬的感觉。钻心的疼痛无处排遣,140多斤的大男人居然可以疼得汗流浃背,不止,动弹不得。可是回想起第一次痛风,父亲却只记得破旧的小旅社外有淡淡的热闹场面,恰逢国庆,父亲说似乎看到礼花划过长夜,虽然没有现在的礼花那么美轮美奂色彩鲜艳,但那时却是百年难得一见。

母亲做完急性白血病骨髓移植手术的时候,正是天寒地冻的十二月,圣诞节即将来临,而我远在千里之外读大学。不停和排异作斗争,成了母亲随后5年每日的必修课,这病带来的各种困扰今后同样会一路跟随,化疗、病危抢救、并发带状疱疹引起的神经疼痛、胸部埋管引起的肺部感染……哪一样极致的痛苦她没经历?可是回想起做完手术的场面,母亲却只记得靠近市中心的那家医院窗外,年轻的人们在大街上疯闹狂欢,将焰火棒挥舞得如耶稣重现。

我在儿科病床上度过10岁生日的时候,也是秋冬时节,正好赶上那座小城冬运会开幕,父母陪在身边。从此我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糖人,如今已经过去整整15年,母亲说,她瞒着我找人算命,算命先生说我一生带暗疾。可是回想起当年的生日,我却只记得那晚和小病友们观看开幕式礼花的兴奋,浪漫非常,也烂漫非常,那样的兴奋与激动,今后的生日再难体验。

那时秋叶刚落下,如今春意已阑珊。时间长河慢慢滑过2011年,春节的烟火还未熄灭,幸福就已烙进大家的笑脸。我在漫天轰鸣的礼炮声中,想起母亲曾经开过的玩笑,说她做手术前每天躺在重症监护室里――能睁眼见到第二天的太阳,是她那时最幸福的感觉!

威尔史密斯和他的儿子曾经演过一部很感人的励志电影,片名叫做《当幸福来敲门》。史密斯和他儿子因为没钱交房租被房东赶出来,不得已躲在厕所里睡觉,当人们在外面不停敲门,史密斯一边用双手捂住他儿子的耳朵避免儿子被吵醒,一边低声恸哭的那一幕,相信感动了很多人,也震撼了很多人。这个故事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主角是我一位朋友现在的老板,黑人白手起家的故事,我在新的一年来临时又看了一遍,感慨由衷而生,我很想在新的一年里真诚地对所有病友说一句:“苦难降临时,不要抱怨为什么总是我?因为幸福降临时,你并没有这么问过。”

说一生都很坎坷的人,其实坎坷不了一辈子,说一直很倒霉的人,亦然。我们都不知道一辈子有多长,只不过是把情绪当定论罢了。我们都忽略了那一刻痛苦之外的持久却微不足道的幸福感,只记得在失意时抱怨,却忘了在得意时感恩。我甚至在有幸近距离欣赏到春节烟火表演时,仍免不了听到周围人的牢骚:为什么声音震耳欲聋?为什么浓烟迷我双眼?

那么糖尿病,在你眼里又是什么呢?妖魔鬼怪?还是小菜一碟?如果你也喜欢尽情燃烧的感觉,我是否有幸可以与你共赴一场烟火的盛宴?

第12篇

今天是8月8日,大家都知道,也就是2008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随着鸟巢上空的烟火袅袅升起,我们中国人的心里十分光荣。

第一项是文艺表演,随着音乐声的起伏,我逐渐被这文艺表演给吸引,可是时间不等人,一下子就过去了。

第二项是运动员入场,204个国家排列着整齐的队伍,陆续进场。先是旗手,举着各国国旗挥来挥去,那是多么光荣啊!接着是运动员,个个昂头挺胸,精神抖擞。中国是最后进场,姚明穿得很帅气,拿着五星红旗挥舞着,向观众朋友致意。此刻观众群变成了人海,沸腾着,欢呼着,激动着。

接下来是各国总理、元首进场,等等都面带笑容,向观众致意。

然后是升旗,五星红旗和五环旗袅袅升起,中国人民唱起国歌……

最精彩的要数点燃火炬了。李宁手握火炬,慢慢上升,最后随着奥运画卷的展开,他在鸟巢上空跑了一圈,来到火炬旁,把最后一棒火炬点燃了!顿时场上的观众沸腾了,人海一片又一片,人们十分激动。

北京的奥运会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