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媒体冲击

新媒体冲击

时间:2023-05-30 08:54: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媒体冲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媒体冲击

第1篇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传播;微博;微传播

前言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当然不在于出现时间的先后,而在于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不同。电视出现的时候,也对报纸和广播产生了冲击,但最终证明这三者无法相互取代,因为报纸传播文字和静态图片,广播只能传播声音,电视只能传播动态画面,尽管会此消彼涨,但它们谁也杀不死谁。互联网则不一样,因为它可以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它是新媒体,革命性的新媒体。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其中以博客、微博、微信等为典型的新媒体的盛行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带来新一轮媒介革命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断改变着社会舆论的生成、存在与传播方式,不断对既有的社会管理模式提出新的挑战。现如今,新媒体已成长为社会动员最为重要的力量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开放性与匿名性,给新兴的网络民主提供了平等的行动机会与空间。由于低成本、高效率、便捷度高的政治参与渠道的存在,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均能通过网络,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与利益诉求,甚至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借助新媒体舆论,代表着不同利益群体的各种声音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社会基础。

伴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2012年被认为是新媒体新发展的元年,在一个人人可以成为信息者的“自媒体”时代中。新媒体凭借着技术跨越式发展所带来的革命性的产品而继续对传统媒体保有强大的冲击力,并逐渐瓜分传统媒体的收视份额。“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崛起,带出了视频市场的多元化,宣告了建立在信息革命基础上的一个大传媒时代的到来。它导致电视传播的方式、传播的领域、传播的时间、传播者与受众的角色与关系、观众接受信息的心理过程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观众可通过互联网主动搜索、选择电视节目,控制节目的播放进度,下载、储存、评论和转发网上的电视节目。”①,“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媒介生态,传统广播意义上的电视也面临挑战。新媒体不仅改变了电视的节目内容,分化了传统意义上的观众,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电视的性质与内涵”。②面对冲击,电视业如何应对,有学者认为有必要全面的认识新媒体对于电视等传统媒体所制造的冲击,“新的传播形态之下,作为媒介消费者的观众,将通过“选择”产品来完成传播过程,在媒介技术的门槛越来越低,传播资源不再变得稀缺等新的传播环境下,观众的选择率将成为电视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参考取向。同时,电视媒介的市场竞争将更加自由,用户将可以根据不同供应商开出的服务品种,实现更多消费选择,而不只是被迫选择某有线电视。可见,传统意义上电视的“权威”地位将不再由政府主导,而代之以市场主导,它将同其他媒介包括新媒体一样,被投放到市场中重新审视。这就要求电视必须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受众意识,才可能赢得用户的青睐”。

技术的发展也赋予了新媒体平台更多的新功能,“集多平台、多功能、多媒体的优质技术平台对用户的收视感觉,浏览体验是电视媒介无法抗衡的,况且新媒体技术还在飞速发展。无论是获取信息、人际传播,还是生活购物,人类对这种技术平台的依赖会越来越大,用户规模和黏性日益增加”③。

二、在新媒体冲击下电视业的转变与对策

挑战即是机遇,电视业应通过自身调整来迎接新媒体的挑战。“通过对节目内容、形态的不断深化与创新,提升节目品质,抢占舆论高地,整合平台优势,赢得核心竞争力,寻求与新媒体的共荣共生、相互融合之路,已经成为传统电视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④而在新语境之下,有学者认为应该转变电视原有样态应对挑战“1.内容为王,提高竞争力,2.品牌至上,拓展影响力,3.融合共赢,提升传播力,4.转变思维,打造创新力,5.科学监管,保障公信力”⑤而针对新兴的手机电视,有学者建议“1.加大对手机电视的宣传力度。2.针对手机电视特点,着力制作原创性内容。3.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及行业合作政策。4.凸显手机媒体交互性,营造社区文化交流空间”⑥在全媒体语境之下,有学者提出传统媒体更应注意品牌建设,“全媒体时代,海量信息的供应必然导致媒体精准选择用户,用户精准选择信息,而有品牌的独特性、差异化、稀缺性的信息将会成为进入全媒体时代的通行证,全媒体时代我们在介入更多的媒介的同时,更应该强调植入品牌的重要。”⑦此外,在三网融合的大趋势之下,有学者建议在新环境下试行直播分类,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一方面,三网融合的发展可以推动制播分离改革;另一方面,制播分离改革可以强化广电行业在三网融合中的主导权,有利于解决三网融合文化信息产业革命的性质问题,确保我国文化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⑧

2012年,以微博为代表的微传播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趋势,微博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资讯内容与资讯获取的便利,促使我们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微博也带来了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之间的更多互动,甚至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传播、表达的媒体平台,微博为社会与民主的进步搭建起更广阔的平台,成为更多人“参政议政”的有效通道。面对传播方式的转变,学者们提出了平台之间跨界传播的策略。“微博环境下电视新闻能够借助微博实现信息的快速传布,并形成稳定的社交圈子。社会化分享式运作思路是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栏目传播模式的新突破,在这个运作过程中,要在社交的背景下关注受众和电视台的良性互动。这些是电视新闻栏目整合传播的特色,也是带给媒体人的有益启示。”而在具体优化策略方面提出了借力发力的方法,“1.把握好微博与原有媒体内容之间的关系,2.平衡好“硬性内容”和“软性内容”的关系,3.最大程度地“拟人”,展示个性展开互动”

面对新媒体对观众注意力的争夺和对广告市场的侵吞,传统电视媒体已被推倒了媒体变革的风头浪尖。技术的发展带来传播方式的变革。但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之下明显显露出疲态,而对于新技术的整合也处于初级阶段。相信随着对技术的开发及应用的进一步拓展,电视和互联网及移动终端的整合和关联度将会进一步加强。新媒体的前景仍将一片光明。(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注解

① 参见剑飞 晓倩 《刍议在网络传播中提升电视节目影响力之道》 《当代电视》2012年第9期 第50-52页

② 参见余志为 《电视会消亡吗?――论新媒介格局下电视媒体的未来》 《现代传播》2012年第9期第19-23页

③ 参见李勤 勇赵霞 《浅论媒介融合环境下的电视节目创新策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第11期 第89-90页

⑤ 参见万俊杰 《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发展趋势》,《青年记者》2012年10月上 第55-56页

⑥ 参见李钟隽 《融媒生态视阈下手机电视发展现状探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第11期 第64-66页

第2篇

【关键词】传统媒体 新媒体 合作互补

由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和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已经大大拓宽,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体,更多的人开始拥抱新媒体。更有人说我们已经进入了新媒体的时代,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已经越来越小,最终会被新媒体所替代。虽然这种说法有些危言耸听,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今新媒体发展日趋成熟的情况下,传统媒体的确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新媒体其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从字面上理解,除了传统媒体之外的都叫新媒体。学界业界对其界定亦是莫衷一是,没有定论,笔者更倾向于新媒体即是基于数字技术之上的媒介形态的定义。在笔者看来,新媒体主要分两类:一是互联网媒体,包括门户网站、传统媒体的网络版等;另一类是社会化媒体,包括博客、播客、微博、维基、论坛、社交网络等等。理清了新媒体的定义类别,我们再来看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首先是传播地位的改变。传统媒体“独此一家”的地位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传播渠道的大量产生,改变了以往新闻信息必须依赖新闻机构和专业记者的历史。其次,传受双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失去了“独家报道”的特权,各种博客、微博等社交媒体成为广大网民的信息平台,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信息。第三,新媒体使得更多的普通草根成为信息的者,成为新闻和信息的传播源头。当受众变成“授众”,互动性更佳的新媒体更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同时,新媒体信息传播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与新媒体的丰富视听感受相比,传统媒体单一的表现形式无疑是缺乏吸引力的。

二、传统媒体会消亡吗?

面对新媒体强势的冲击,很多人表示了悲观的看法,忧心忡忡地担心传统媒体会一败涂地,“报纸消亡论”便是一例,认为纸媒将在不久的将来完全消失,为数字媒体所代替。不可否认,从市场表现来看,报纸的发行量的确在减少,纸媒的影响力也在减弱,年轻人不爱看报,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也在改变,但是,报纸是否会消失呢?笔者认为,如果单指报纸这种媒介形式的话,也许是可能的,但是作为新闻的报道方式和内容是不会消失的。很多时候,“报纸消亡论”只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与巅峰时的纸媒相比,现状的确不如以前了。但是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技术的产生本身就是对旧技术的有益补充,不一定是替代。

三、传统媒体何以立足

实际上,新媒体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确带来了信息的极大丰富,但也带来了信息的泛滥。很难想象,没有独立的、具有分析性和调查性的关注公共利益的、面向广大受众并拥有资深的专业研究人员和传播者的新闻业,公众生活是否还能繁荣。在一个信息泛滥的年代,许多新闻消费者本身就非常需要那些能够选择、编辑、验证、分清本末、综合并诠释的令人信赖的信息过滤者。相信很多人都会同意,传统媒体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内容,不管新媒体传播方式如何更新换代,传统媒体高质量的、稀缺的内容仍然是不可取代的。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新媒体的崛起减少了报纸的销量,但大量首发新闻仍然来自报纸。该中心选取了去年某一时段中发生的6条重大新闻,收集了53个媒体渠道的报道数据,发现在这些新闻的最新信息或最早报道中,报纸及其网站的报道占61%,地方电视台及其网站的报道占28%,广播电台及其网站的报道占7%,纯网络平台的报道只占4%。显然,这项研究表明:虽然如今新媒体已经快速崛起,但是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生产能力依然强大。并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他们仍然会以原创、优质的内容为优势而难以被取代①。曾提出“报纸消亡论”的美国学者菲利普·迈耶也澄清:“报纸消亡”指的是纸质报纸的逐渐减少和最终淡出,而非报纸所有形式的消亡②。不论是今天还是明天,报纸的报道方式和内容依然对读者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虽然新媒体出现分化了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但是只要传统媒体坚持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现专业主义的内容生产能力,就有生存发展的空间。

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补

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内容,但是否这样就足够了呢?笔者认为,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只有内容是不够的。如果没有更多的传播途径,传播内容将不会得到最大的发挥,而这正是新媒体所擅长的。

2010年2月26日,在第十届亚布力年会上,《财经》主编何力指出:所谓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其实还是渠道和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渠道更多的表现为工具理性问题,内容更多的表现为价值理性问题。从媒体发展的历史看,就是渠道和内容的次序关系,总的来讲,渠道应该是在前面,因为技术革命和其他的引发用户的消费习惯,媒体间的平台以及终端的变革所引起的渠道革命,紧接着内容的地位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看到,在社会化媒体中,微博这样的媒介并没有提供多么高质量的内容,我们却常常从中关注到很多重大的事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可以说新媒体特别是社会化媒体,正是一个个沟通人际关系的载体,正是由于其本身异于传统媒体的高参与度,内容才在媒体和受众之间双向传播,形成对话和交流。这里,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合作互补关系。简单点说,就是一个有高质量、稀缺的内容,一个有不断扩张的传播渠道,两者完全可以是互补的关系。百度副总裁梁冬认为,在数字网络化时代,传统报刊媒体的角色将转变成为“数字内容提供者”,而互联网则是其产品销售与受众认知的中介平台③。事实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探索一直没有停过。安徽电视台广告中心负责人表示:“将来合作的空间大于竞争的空间。新媒体会包容传统媒体,而且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也不存在谁替代谁的问题。优酷在网上热播《海派甜心》,当安徽电视台也开始播这个剧时,优酷的点击率也跟着上升了。”他同时还认为:“将来网络和电视必然会成为主流媒体,因此这两种媒体间的互动将会变得非常重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业界将会见到越来越多的网动、制播联动④。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范以锦也表达了报业在这方面的思考:一方面,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过去几年一直都在尝试着利用新的传播技术,通过与新兴媒体的整合和互动来提升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新兴媒体如果没有上游传统媒体丰富的新闻内容资源的支持,也难以实现飞跃式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动整合、共荣共存,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传媒业内部竞争的基本格局。报业集团将会出现全方位、多角度的变革与创新,实现突破⑤。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媒体的形态会更加多样化。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传统媒体有其存在的理由,新媒体也有完善发展的空间,两者之间的互动合作更会成为新的社会现实,媒体只有会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才能实现更大的发展和跨越。

参考文献

①童妮燕,《媒体转型系列之三:新媒体时代的王者之争》[J].《互联网周刊》,2010(7)

②王君超,《如何解读和应对“报纸消亡论”》,[J].《新闻与写作》,2009(1)

③马全智,《传统媒体将变成内容提供者 百度称报纸也将Web2.0》[N/OL].2006-4-26.省略/

staticpages/20060426/newgx444edc28-596035.shtml

④吴昊、冯遐,《网络抢了电视台的饭碗——一种新的收看方式悄然兴起,一种新的盈利模式开始形成》[N].《北京晨报》,2010-8-10(A24)

⑤卓悦,《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手还是朋友?》[J].《中国报业》,2006(5)

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冲击;传统媒体;转型升级;人才战略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067

1 “离职潮”带来媒体行业人才洗牌

2009年以来,互联网发展和传统媒体发展出现了市场叠加、竞争格局洗牌的新变化,这一轮离职潮内部呈现出了三个阶段的不同特征。

新时期的第一阶段离职现象出现在2009至2012年间,此期间中央电视台的王利芬(2009创业优米网)、马东(2012先加盟爱奇艺后创业米未传媒),南方周末的付剑锋(2011加盟腾讯),21世纪经济报道的郎朗(2012加盟腾讯)等资深媒体人主动离职。这一阶段的离职潮还处于零星离职状态,一些有想法、有抱负的媒体人在传统媒体的体制下不能更好发挥他们的创意和才能,为了赢得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使个人创意能够更大程度上得以实现,主动跳出传统媒体。他们的去向以互联网创业和加盟网互联公司为主。

第二阶段离职潮出现在2013至2015年间。2013年是一个爆发期,从那时起,离职从零星离职一下演成了真正的离职潮,资深媒体人离职也成为了新闻媒体上并不新鲜的新闻。中央电视台的白燕升、王凯、李咏、崔永元、刘建宏、张泉灵、曾等,南方周末的方可成、叶伟民、张俊彦等,南方报业集团的陈朝华、黄长怡等,浙江卫视的夏陈安、朱丹等,上海文广的黎瑞刚等,云南电视台的赵树清等,与众多其他媒体人一道,从传统媒体跳槽。这一阶段离职媒体人的择业方向出现了多元化趋势,除了创业、加盟互联网公司外,媒体人还有了更多元的选择,比如进入高校、教育公司、金融公司等。这一阶段的离职媒体人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除了记者编辑、主持人等业务人员外,很多高层管理者(陈朝华、黎瑞刚、赵树清、黎瑞刚、夏陈安等)也纷纷离职,重新选择职业方向。这批人才的规模化离职使得传统媒体的人才结构发生了变化,使得竞争中的传统媒体受到更大挑战。

第三阶段的离职出现在2016年以来,这个阶段一批报刊停办,部分媒体人从主动离职到被迫离职;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进,很多网络媒体人也出现了主动离职潮,部分离职媒体人加入了“双创”的大潮;也有少数网络媒体人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回流到传统媒体。

媒体离职潮表面上呈现的是媒体人的人才流动,本质上是一种或主动或被动的人才资源大洗牌,是市场化手段进行媒体人力资源再配置的一个必然过程。

2 传统媒体竞争中的人才困境

2015年之前的离职潮中,“出动出走”的现象更多。这些主动出走的人,很多都是某报刊社、某电视台的主要骨干甚至是高层领导。这些人舍弃原来已经熟悉的工作和同事、舍弃体制内的级别和待遇,投身新兴媒体或者自主创业,其中的原因更多的不是简单的待遇问题,更主要的是所处的环境在某些方面抑制他们能力的发挥。从这些人离职后的作为和离职前的处境看,他们大多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人,他们有想法、有能力、有干劲、有冲劲、有经验、有资源,但这样的优势在传统媒体的固有体制下,他们已经到达了能力发挥的天花板,再大的能力也要在某种框架下施展,这大大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从另一个层面看,传统的广播电视台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机构,报刊社是转企改制形成的国企,因此这些机构从总体上看是按照原有体制进行人才管理的机构,如此一来,在薪酬绩效上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岗位、级别等限制,不能完全根据人才的贡献实施相应的市场化激励。当有了其它互联网公司的人才激励体系作参照后,这种落差就显得更为明显,因而形成了影响人才积极性的另一大原因。激励机制的原因本质上也是由于整体体制原因造成的。

传统媒体的功能在逐渐被新兴媒体模仿和替代,后者甚至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便捷的方式、更优质的用户体验超越前者形成更大竞争力。传统媒体内历练了多年卓越人才又纷纷流向新兴媒体,为其注入新鲜血液,助理其快速成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纷纷流失却难以补充新人”,即便马上补充上的人也大都需要从头开始培养。传统媒体由于过去的“铁饭碗”格局,还养了不少闲人和“关系户”,使得原本巨大压力在人才构成上更加雪上加霜。人才流失使得原本体制上就不占优势、功能上被超越替代的传统媒体遭遇釜底抽薪,在这样的背景下期待传统媒体迎接“互联网+”、转型升级夺回市场便成了空谈。因此,传统媒体真正的转型升级还需要从人才战略入手。

3 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人才战略

要改变传统媒体在竞争中的劣势,使传统媒体借助“互联网+”的翅膀实现腾飞,就需要真正懂互联网又熟知传统媒体的人才回流到传统媒体,同时需要传统媒体自身人才体系的整体升级,而这一切都有赖于以体制机制变革为基础的人才“兴媒”战略。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人才战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3.1 处理好选人问题:人才回流战略

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目标是形成更大的媒体影响力、实现较好的经营业绩。无论是影响力提升还是业绩提升,都需要直接面对新兴媒体的竞争,那么知己知彼的人才就显得尤为珍贵。当下新兴媒体正处在资本的寒冬,以乐视为代表的互联网传媒企业烧钱太盛以至于陷入了新一轮盈利模式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正是传统媒体吸引一批懂互联网、懂业务、懂市场的人才逆向流动,流回传统媒体的时机。特别是那些从传统媒体流走的人才,经过了互联网新媒体的历练,再回流到传统媒体,这样的人才是更为珍贵的。因此,传统媒体要多多吸引和储备这类人才,做好选人的标准,这是人才回流战略的基础。

3.2 处理好岗位问题:人尽其才战略

吸引来或者回流的人才,要给其配置合理的岗位,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使他们在传统媒体组织的某个岗位上也能够灵活、方便的实现其媒体抱负和理想,用合适的岗位和配套支撑体系为其打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彻底打破影响人才发挥才干的天花板。

3.3 处理好激励问题:价值匹配战略

人才的回归和人才的吸引都需要对人才价值给以充分尊重,不能拿与市场不能衔接的老一套规定来忽视人才的市场价值。因此,传统媒体应当尽快优化激励机制,对人才创造的价值在激励体系中充分反映出来,尽可能按照市场标准设立人才贡献和价值的激励水平。同时,还要用好激励的反向作用,给人才以一定的压力,促使他们在高效率完成工作。

3.4 处理好市场问题:体制优化战略

传统媒体在全面转企改制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优化结构,建立符合市场标准的现代企业制度。对于传媒国有企业,要进一步开放一些政策的限制,使企业能够享有和市场化的互联网公司接近的制度弹性和管理弹性,从而使传统媒体企业彻底去行政化,甩掉各种包袱,全力以赴向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第4篇

广播电视发展的制约因素

2012年上半年,广播电视行业终端用户的数量显著增加,而用户收看影视节目的需求却在下降,这一反差十分显著。虽然问题的出现尚不致命,但是却也惊醒着广播电视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

用户因素。笔者曾走访调查太原市某社区用户的收视情况,发现了当前电视用户收视的一些特点。目前收看电视时间最长的人群为60岁以上的离退休人员,他们收看的电视节目以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电视剧为主,其中电视剧的类型多为战争题材、近代题材。相较而言,工薪阶层、学生群体已经逐渐远离电视,视音频节目大多通过网络下载或者在线点播收看为主。近期网络播放器、高清播放器等电视机外接设备大卖便是一个例证。这类设备并非标准配置,其功能是将下载的影片通过高清接口在液晶电视机上播放,甚至有的自带数据网络接口或WiFi,可以直接连接有线或无线网络进行电视节目的收看。

目前家庭安装数字电视机顶盒已是“必须”,数字电视机顶盒俨然成为“生活必需品”。虽然平时生活中,人们还是习惯通过电视机收看新闻节目、大型晚会、娱乐类节目以及电视剧,但是很多用户家中安装了机顶盒后,利用率却不高,有相当多的家庭几乎做不到每日开机。尤其是以中青年居多的家庭用户,他们可选的收视工具多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收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只有一部分老年人由于自主选择支配的能力受限而选择通过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而同是传统媒体的广播,目前也基本将受众锁定在司机、晨练者这些不能看电视且听觉空闲的人群,受众面相对较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播媒体的发展。

环境因素。传统的广播电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仍然是当前最重要的媒体传播手段,但是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出现,冲击着广播电视的传统优势地位。

新媒体的冲击可以看作是屏幕之争。现如今,我们接触的电子屏幕主要有三种: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手机屏幕,基本都是节能环保的液晶屏,色彩效果已经逐步接近,区别只是屏幕大小而已。但是后两者却有鲜明的效率优势。人们几乎可以随时随地地收看自己喜爱的视频节目,此消彼长,电视屏幕的收视时间就相应“被减少”了。而且,通过电脑屏幕和手机屏幕收看电视节目还有一大优势,节目一旦被下载,人们不需要按照时间顺序完整地收看全部节目内容,他们往往“跳着看”“选着看”,国内各大视频网站都基本满足了用户的这一需求,播放器可以直接提示关键节目的时间点,帮助用户“选择性”收看。这样的“个性化”选择是广播电视所不具备的。广播电视现有的VOD也只是指定节目的点播,可选节目少之又少。

节目原因。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较快,工作学习生活较忙碌,罕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坐在电视机前收看连续剧。因此,往往利用等车、等人、排队等垃圾时间来点播收看短片节目,时间的碎片化趋势明显。各大视频网站会及时更新当下热门的电视节目和电视剧,观众也无需担心错过节目或是看不全,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再次收看,这就如同过去报纸上常见的小说连载,让观众形成了心理期待。

然而,近年来,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变化却不明显,甚至呈现出电视节目的同质化趋势,相似的电视剧题材,缺乏创新的娱乐节目,反复冲击着用户眼球,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广播电视的发展。其实广播电视行业一直具有专业精神、团队制作、经验丰富的优势,理应发挥自身优势,克服用户收视习惯改变带来的影响。

广播电视的应对策略

广播电视行业面对新媒体的冲击,要找准时机、节点准确突破,可以采用以下对策:

海纳百川,。广播电视行业一直在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突破,我们不难看出广电人的努力。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忧虑之余,我们更应寻求应对之策,以包容、接纳的态度看待“对手”,不必将与新媒体的合作视为“引狼入室”。

电视媒体和视频网站分别拥有各自的资源优势。电视媒体的优势毋庸赘言。视频网站刚开始基本是靠个人用户上传自制短片来吸引点击率,而现在实力逐渐增强的视频网站已经开始自主制作节目,微电影、肥皂剧等逐步进入视频网站,并且受到了点播受众的欢迎。曾经难登大雅之堂的视频网站如今已经成为播出主体、播出机构。

本着合作共赢的态度,广播电视应当加强与视频网站的合作。视频网站可以向电视台提供节目资源,同时视频网站也需要电视台的海量资源去充实,二者之间其实是各有所长,节目各有侧重。不管是前者向后者借鉴资源,还是后者向前者寻求合作,其实从根本上都是资源的优化整合。同时广播电视长期积累的海量资源也可以得到盘活,比如,视频网站将大量央视的精品栏目整合播出,吸引了大量“精品粉丝”,实际也增强了对央视节目的忠诚度。

深挖用户需求,制作精良节目。从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突破都是从娱乐节目的转化、细化开始的。从《综艺大观》的出现到《春节联欢晚会》的长盛不衰,再到《快乐大本营》的崛起,都是一个个历史转折点。其实《快乐大本营》的不少节目形式借鉴了《综艺大观》,比如明星参与、游戏环节等,但可贵的是,《快乐大本营》在借鉴的基础上能有所创新。因此,要想留住受众,电视节目就必须不断推陈出新。浙江卫视近期推出的《中国好声音》栏目就是一个例子,虽然它是借鉴国外节目《The Voice》,但是在自我改良创新之后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该节目也在网络上同步播出,网络点击率(收视率)不断推高,这也带来了综合收视率的领先。

广电媒体在扬长避短,发扬制作优势,创优质出精品的同时,也要借助各种渠道方式传播扩散。这里所说的优质和精品,不仅仅体现为高清,还体现为要针对脱离电视人们的群体特征,定制广播电视节目,吸引这些用户收视,使他们重新回到电视机前。美国HBO就经常推出精品电影电视,如“太平洋战争”系列就是由电影导演制作的大场面战争片,将电影引入电视,让观众能在家看大片,无疑成功吸引了观众。

第5篇

新媒体因其快捷、迅速等传播特点,拥有不断扩大的受众群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就只能坐等消亡毫无生机可言,以广播为例,它因为直接、便捷等特性,如今仍拥有固定的受众群体,比如出租车司机、私家车主、在校学生等。在新媒体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媒体如何守护好自身的阵地,本文将以地方广播为例,思考这个问题。

首先,广播的传播者应该更加个性化,更有人情味儿

与新媒体相较而言,广播因为有主持人的引导,在传播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网络、手机等新媒体需要受众去主动阅读或收听,而广播因为主持人的个性或是主持风格的不同,在感官上会给受众更加丰富的感受。在辽宁地区很受听众欢迎的《娱乐香饽饽》的节目主持人李芗芗就因其特有的语言风格,让听众感到很亲切。在节目中她以“司机大刘的媳妇儿”自称,拉近了自己和听众的距离,在节目中通过不断转换自身角色的方式演绎快乐。实践证明,有个性、有人情味儿的主持人才会赢得更多的听众。

其次,应该重视片花、衬乐等外包装对受众收听率的积极影响

对于广播而言,片花、衬乐的外包装就是整档栏目的外衣,是给人的第一印象,所以在片花、衬乐的选取上也应该重视起来。至少需要达到的一个效果是:听众从广播的片花、衬乐中,就能分辨出节目的定位、风格。比如悠扬的衬乐是旅游节目、舒缓的衬乐是怀旧节目、大气紧凑的衬乐是新闻节目。

2009年1月,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等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出色表现和宝贵经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推出全天不间断新闻播报新样态,领全国传媒新闻改革之先河,引起业内外震动。

2010年1月1日,中国之声又大规模调整节目,重点打造两档高收听率栏目《新闻纵横》和《新闻晚高峰》。细心的听众可能会发现,因为节目选取的音乐节奏,包括主持人的精神状态,间断片花都紧紧扣住了“早”“晚”两个字。这两档分不同时段播出的新闻栏目,虽然栏目内容、定位、风格基本一致,但是从衬乐、片花就完全能够区分出来。根据央视索福瑞的调查数据,中国之声2009年全新改版之后,效果显著,收听率大幅提升。2009年(截至2009-12-5)全年平均收听率比2008年上涨24.07%,平均市场份额比2008年上涨30.36%,比2007年上涨37.70%。2009年中国之声市场份额在大多数城市中都比2008年有显著提高。数据显示,中国之声平均月(周)听众规模1亿2523.3万人,成为全国首个拥有上亿听众的广播频率。2009年中国之声的广告收入增速也位列全国频率之首,成为名符其实的全国第一广播频率。广播是以听为主的媒介,如果能够做到让听众听起来舒服,抓住听众的耳朵,最大程度地吸引听众的关注度,那么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再次,一档节目传播的是什么内容始终是这档栏目的灵魂

如果说节目外包装是一档节目的外衣,那么节目的内容应该是这档节目的灵魂。维亚康姆公司总裁雷石东说:“传媒企业的基石必须而且绝对必须是内容,内容就是一切!”内容为王这个提法对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来说都是适用的,外包装再光鲜,如果节目内容不过关,那么一档节目可能会短时间吸引一部分受众,但是时间久了,一档没有灵魂的节目,势必会逐步散失掉它的受众。

我们以2013年11月2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间的《新闻纵横》为例,早七点至八点是以“问”为主题的新闻,问今晨,贵州输油管道泄漏,沪昆铁路八千旅客受阻,抢修进展如何。问热点,频繁互动,恳切务实,总理妙语连珠描摹中欧发展合作新风景。问案情,复旦寝室投毒案开庭审理,本是同根,相煎何太急。主打昨夜今晨动态、关注深度事件、关注公众生活。

这档在早高峰时段播出的栏目,因为其强化的新闻传播速度和较高的新闻评论高度以及丰富密集的资讯和贴实的信息再加上通俗有用的解读,很有力地占据了早高峰的节目时段。而对于地方广播而言,因为人力、物力等限制因素,选择恰当的传播内容尤为重要,它可以是对国内外新闻事件的二次创作,更应该是接地气,符合本土受众口味的“农家饭”。

最后,地方广播应该利用技术创新弥补稍纵即逝的缺点

新媒体激烈争夺着受众市场,在一定意义上,广播这个传统的强势媒体一夜之间成为弱势媒体。但是,广播不会因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而死亡,在网络应用越来越便捷的今天,网络电台以一种全新的传输方式,克服了传统广播波段分配的有限性和易受干扰等缺陷,正在迅速成长。听众可以同步接收广播节目,并且不受地域限制,也克服了收听调频时的信号干扰,接收效果相当稳定。比如目前收听率比较高的猫扑网络电台、豆瓣网络电台。

第6篇

一、确立市场取向的发展定位

长期以来,广电报业内通行着一种叫“带电作业”的做法,意为广播电视报采编的内容应是广播、电视的播出信息。我国广电报诞生至今,这种做法一直被当作办报理念遵循着,但它犹如“带着镣铐跳舞”,桎梏着广电报的发展。笔者认为,在新媒体兴起的新形势下,城市广电报应在保留“带电”属性的同时大力拓展新的内容和空间,否则广电报在信息爆炸时代就只能被动挨打,而要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就要确立市场取向的发展定位。

简而言之,读者爱看什么,广告客户需要什么,报纸就配制什么,这就是报纸的市场取向。目前,全国不少广电报社正在进行转换体制的改革,希望以此为契机,真正确立报社的市场主体地位,并按照市场取向对报纸进行定位,来确定发展模式。

为增强竞争力,笔者主张把传统广电报转型为一份具有新闻报道、影视娱乐、时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的新都市报:(1)加大新闻容量,主要刊登当地、国内的重要民生、社会新闻,也兼顾可看性、趣味性强的国际新闻;(2)开掘深度报道,以当地为主,观照全国各地;(3)直面社会生活,加强对当地不良现象的批评报道;(4)充分利用广电资源,做有特色的独家影视娱闻;(5)把握时风脉搏,构筑引领潮流的时尚平台;(6)围绕 “吃、穿、住、行、医”,做好百姓生活指南。

目前,浙江、江苏等地的城市广电报分别推出了《新壹周》或《新周刊》专刊,内容与形式上分“新闻”、“影视”、“生活”三叠(有的两叠),这种办报思路在实践中显示出了新的生命力。

二、加速与新媒体融合

近年来,我国不少纸媒体都在尝试通过与新媒体的整合、互动来提升自身的价值和竞争力。与此同时,我国广播电视为实现与互联网的相融,已开始实施三网融合战略。城市广电报只有顺应传播业的发展趋势,在“纸上”下功夫的同时,还必须在“纸外”下功夫,积极拓展自身的内涵与外延。具体做法有:

1.推进“报、台、网”融合工程

目前,全国部分城市正在进行三网融合的试点,城市广电报应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及早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与电视、广播媒体相融,提前为三网融合的到来作好准备。

实践中,湖州广播电视台所属湖州广播电视报社和传媒湖州网于2009年1月1日重组成立“报网中心”,对报、网实行统一管理和运作。重组后的“传媒湖州”网进行技术升级和全面改版,使其成为集视频、音频、图像、文字(包括数字广电报)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传播平台,为网友提供湖州台三套电视、三套广播节目的网络直播以及原创电视节目的网络视频在线点播及互动服务。目前,正在传媒湖州网的基础上加紧筹建网络电视台。对广电报来说,报、网重组拓展了报纸内涵与外延,实现了传统纸媒融入新媒体的一次蝶变与跨越,同时实现了二次传播。这项工程实质是“报、台、网”的一次有机融合,而非单纯“报、网”的融合。

“报、台、网”融合两年多来,无论报纸还是网站,无论新闻传播还是经营创收都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此举带给我们几点启示:(1)广电报利用互联网优势进行二次传播,弥补了自身周期长、传递慢、覆盖窄的劣势;(2)互联网的互动性使广电报与受众之间交流的空间迅速扩大,促使报纸进一步聚集人气;(3)依托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衍生出了数字广电报、手机广电报等新媒体;(4)声、屏、报、网多媒体聚合传播使广电报新闻传播、广告产生了强势效应。“报、台、网”相融的意义还在于,为三网融合后加入大广电网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已经连接互联网的声屏报信息聚合传播平台。

2.与广播电视网络(数字电视)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按照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的要求,全国广播影视正在加快网络整合和城市有线网络升级改造,力争到今年年底实现一省一网(省市县互联互通、全程全网),到2015年所有城市基本完成数字化。城市广播电视报应抓住这一契机,寻求与广电网络(数字电视)公司战略合作,对海量数字电视节目进行分类、筛选,按照不同观众不同口味量身定做,以多种形式满足不同观众阅读需要,发挥好导视功能。目前,仅“华数高清互动电视”每天就为湖州观众提供10万小时在线节目。可以预见,三网融合后新业务会大量增加,节目内容会真正出现“蜂拥”状态,这时候网友观众要在浩繁的内容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节目,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到广电报上查找,这既是受众需要,也是广电报与广电网络(数字电视)公司创收的共同增长点。这种战略合作关系互利双赢,越早建立越好。

今年以来,湖州广播电视台报网中心已经与湖州华数数字有限公司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一是,报网中心新闻采编人员参与华数公司业务、产品的推介工作;二是,华数公司在《湖州广播电视报》和“传媒湖州”网上开设专版、专页进行集中、强势推介其业务、产品。进行战略合作以来,湖州华数公司的业务量快速增长,由此带动了广电报发行量和广告业务的大幅提升。

积极建构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的信息资源聚合平台和传播平台,实现二次传播,同时开发数字化内容产品,开拓增值服务业务,把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与压力,转化为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和动力。

三、构建报、台、网互动机制

城市广电报背靠城市广播电视台,城市广播电视台最大的优势是具有较为丰富的新闻与节目资源。这些资源如何为“我”所用,需要建立一套报、台、网的互动机制。

1.打造“全媒体”记者

要增强某一新闻事件的传播(或宣传)影响力,最好的办法是多媒体联合报道。城市广播电视台属下有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众多媒体,只要充分发挥其领导和协调功能,完全有条件实现这一传播效果,而前提是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全媒体”记者。“全媒体”记者的职责是同时向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发稿。

湖州广播电视台2010年着手培养“全媒体”记者,打造一支同时会做电台、电视、报纸和网络新闻的全能型记者,并作了有益的尝试和实践。去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派出的“全媒体”记者及时向传媒湖州网、电台和电视新闻栏目、广电报及时发回世博报道,由此提高了时效性,增强了传播的影响力,也使广电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此举对广电报来说,更是具备了“新闻直通车”的效果。湖州广播电视台还建立了一个内部“新闻信息平台”,报网中心采编人员可随时从这个平台上获取广播、电视新闻的文字稿(配上电视截图),用于广电报或网上。

2.办好“网上广播电视报”

湖州广播电视台报网中心成立后,传媒湖州网不仅挂上《湖州广播电视报(电子版)》,同时开出了“网上广播电视报”(专页形式)。传统广电报都是周报,受此条件限制,纸质广电报提供的信息相对滞后,为克服这一困难,报网中心提出“周报日报化”的方针,努力办好“网上广播电视报”。

“网上广播电视报”的具体做法是:报社记者采写的稿件第一时间在“网上广播电视报”,并且随时更新,随后再根据需要在广电报上原文发表,或做更深入的报道。这样做既起到了弥补周报信息滞后的不足,又增加了网站的稿源,丰富了网站的信息量。同时提高了采编人员的效率,节约了成本。

3.网报联动以网促报

第7篇

[关键词]网络 电视 媒体 突围

一、网络对电视媒体的冲击

网络对于电视媒体的冲击有目共睹,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数量已经突破了5亿,而网民数量与电视受众数量二者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上网的人数越来越多,自然意味着电视媒体受众人数的减少。调查表明,有超过60%的人将网络作为自己获取信息的首要渠道,网络正在以其电视媒体难以具备的优势虏获越来越多的人。观察网络之所以能够给电视媒体带来如此大的冲击,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时效性,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是电视媒体难以企及的,几乎所有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新闻都是首先在网络出现,时效性成为了网络战胜电视媒体的法宝之一;二是选择性,网络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网民的受众,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来查看自己喜欢的信息,而且还能够发表议论,与网友进行互动。而电视媒体做不到这一点,电视媒体的观众基本上是被动的接受信息的传递,更谈不上与其他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三是网络一般不受时空限制,只要有网络网民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获取,而电视媒体却在时间方面比较固定,过了一定的时间就没有办法进行查看,这也导致人们更加偏爱网络。

二、网络背景下电视媒体突围策略

网络背景下,电视媒体与网络相比虽然存在很多劣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视媒体在网络的冲击下毫无还手之力,电视媒体同样也有自身的优势资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将这些优势进行放大,就能够在网络的冲击下实现突围,获得新生。

(1)加大节目创新力度

在众多媒体节目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只有创新才是电视媒体的唯一出路。节目是电视媒体的生存之本,电视媒体要想在网络的冲击之下获得生存与发展必须要在节目创新中下大力气,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推陈出新,依靠良好的节目来吸引观众。电视节目创新应坚持受众至上的基本原则,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来来对观众的收视喜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节目的创新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在节目创新中应注意借力,即为了确保节目创新成功的概率,电视媒体可以借鉴分析一些成功的电视节目的成功经验,通过将这些成功经验为我所用来实现创新的效果。“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对于电视节目的创新而言同样如此,同时电视媒体对于电视节目的创新失败给与一定的容忍,毕竟“失败是成功之母”,通过不断的试错来逐步的提升电视节目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电视媒体的持续发展。

(2)构建网络互动平台

网络本身的很多优势是电视媒体所不具备的,这一点电视媒体人应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既然如此,那么电视媒体就可以通过建设网络互动平台来弥补自身在此方面的短板,毕竟实现电视媒体以及网络平台两条腿走稳要比一条腿走路更加稳妥。电视媒体通过构建网络互动平台,将电视节目放到网络上,这样可以将网络优势为我所用,使得观众可以上网随时的观看查询电视节目,同时还可通过网络将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反馈给电视媒体,电视媒体通过对这些反馈意见进行分析整理,然后对节目进行调整,这样能够大大的提升观众的满意度,带来客户忠诚度的提高。

(3)加强人才引进培养

人才对于电视媒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面对网络的冲击时,电视媒体只有储备了足够的既有网络知识背景,也有丰富电视节目制作经验的人才,才能有效的化解网络的冲击。电视媒体无论是在节目创新方面,还是在网络平台搭建方面都需要专业的人才为依撑。目前电视媒体在相关人才方面还处于一个缺乏的状态,鉴于此,有必要加强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通过引进高效能的人才以及加强内部人才的培训力度来为电视媒体的突围奠定人才资源基础。

(4)注重民生节目报道

电视媒体具有权威性、官方性等网络媒体不具有的优势,对于这些优势,电视媒体应注意发挥。针对目前电视媒体民生节目报道偏好的问题,电视媒体可以利用民生节目作为突破网络封锁的一把利器。事实上,网络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就是因为网络不断的传播民生相关的新闻,对此电视媒体也应加以借鉴。

总而言之,对于电视媒体而言,要想在网络的冲击下不断的获得更多的观众的关注与喜欢,必须要在节目形式、节目内容创新以及网络建设等方面不断的努力,才能获得更多的观众的认可。当然,电视媒体应要想实现顺利突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要求电视媒体人在心理层面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不断的在摸索与探索来实现自身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惠雨燕.网络媒体的发展对电视媒体的冲击和影响[J].科技资讯,2012年12期.

[2]曾一果.电视媒体在网络时代的生存与发展[J].中国电视,2006年4期.

第8篇

短短几年时间,网络媒体利用网络技术、数字电视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以个人电脑、手机为终端,快速及时大量地向用户传输信息,并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连线游戏等娱乐服务,不仅猛烈地撼动着传统电视媒体的节目信息主导地位,也同时对电视经营的市场地位造成了明显的冲击。这种趋势的发展,迫使传统电视媒体要高度重视网络的兴起,客观评估双方的优长劣短,促进自身产业结构的改革,更好应对新兴媒体的挑战和冲击。

一 、对电视媒体而言,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全新传播方式,网络媒体传播汇集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全部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和娱乐服务功能。在信息传播的实时快捷上,网络媒体已经完全可以和电视媒体并驾齐驱。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传播速度和信息采集到技术操作的方便上,网络媒体已经超过电视媒体,在宽带视频图像清晰显示和稳定方面,网络媒体后来居上,仅仅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由于互联网全球性的独特优势,网络媒体信息传播不像我国电视媒体传播受到明显的区域限制。网络媒体的下载制作相对电视媒体要简单快捷,其对象内容往往不受区域甚至国家的限制,其观众也就不受地域的限制。随之而来,网络媒体传输的广泛性和宽容性也就带来广告的兼容性。广告的范围的扩大意味着广告量的增大和广告制作成本的下降,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网络媒体功能的进一步拓宽,和电视媒体相比,网上互动成为网络最具竞争力的形式。人们通过网络互动等形式沟通,促使网络信息影响不断扩大,并且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

网络媒体的前景是如此的光明灿烂,新兴媒体不可回避,但并不等于它就会将其他媒体冲击得无影无踪。近百年的媒体发展史却告诉我们,报纸作为老牌的媒体,虽然受到新兴媒体广播的冲击,但没有消亡。广播尽管受到电视的冲击,如今依然繁荣,并且一花独秀。同样,电视媒体肯定会受到冲击,也同样不会消失。唯一变化的,就是受众的分流,加上广告市场的重新分配。

二、既然电视媒体不会因网络媒体出现而消失,那么电视媒体一定有其不可替代性和独特性。首先,在我国,电视机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家庭用具。而电脑进入家庭,仅仅限在城市,广大的农村,特别是比较偏远的农村,还比较少使用电脑。到目前为止,除了部分白领和年轻人,我国绝大多数人仍然通过电视看新闻,看电视剧及各种各样的娱乐节目。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电视媒体的受众群将远远高于网络媒体。这就注定电视媒体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传媒中的主导地位。

我国的电视媒体通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形成中央、省、市、县各级电视台的体制。由于这些电视台都拥有区域性的垄断地位,加之电视台往往以喉舌之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它的信息就具有无可替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因为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上的需要,多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电视传输设备的投入,加大对电视从业人员的培养。因此,电视媒体拥有主导性的地位,庞大丰富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势必还将长时期占据较大市场广告份额。电视媒体如果能重视加快改革,就可以减缓网络媒体蚕食的速度。

三、面对网络媒体兴起对电视媒体的冲击,电视媒体对自身进行的改革,首先应当是观念上的改革。网络有网络的优势,电视有电视的长处。如果把二者的优势加以整合,就会产生较大的合力。

从目前的体制和实力来说,还没有一家网络媒体可以兼办电视台或者网站的电视版。而较大的电视台则可以办起自己的网站或电子版。如今,网络是时尚和新潮的代名词,一个稍有影响的电视台,如果没有附加一个网站,就显得不合时宜。电视台的精英和主要财力,肯定用于电视节目的制作,网站作为附加的东西,也许就是几个二线人员在那里折腾。其结果往往就是网站把电视节目的画面去掉,留下解说词作为备忘。这样,看过电视的人往往不去看网站,看过网站的人又不去看电视。如果电视台在办好电视节目的同时,抽调精兵强将,办好网站,也许可以使电视媒体尽快融入网络大潮中。例如,电视节目有画面但受到时间的限制,可以把同一节目的简明报道放在电视节目中播出,详细或深度报道放在网站中。这样,真正关注这个节目的人,就会既看电视又会看网站。从而扩大电视媒体的影响力。

第9篇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电视编导工作;创新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大数据时代,信息数量很多、媒体形式也在不断增多,这就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新媒体时代下很多媒体的传播形式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同时在接受途径上也具有多样性,互联网的应用更推动了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与范围,为新媒体的发展带来动力,此间广播电视编导工作会面临一定的难题,很多人渐渐抛弃了传统媒体形式,一味追求快节奏的新媒体,这会影响到传统媒体的发展。结合当下的社会形势以及互联网环境,及时有效地对广播电视编导工作进行改进和创新,对传统媒体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1.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的运行现状

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的运行受到很大的冲击,这不利于传统媒体未来的发展。现阶段,传统媒体受到的冲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过于传统,没有结合当下的社会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创新,这会导致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缩小,时效性也要比互联网差。另外,在传统媒体运行过程中,由于电视广播传播的内容创新性差,这也会影响到传统媒体的运行,固守原有电视编导工作的机制,在内容上没有进一步的创新,就会影响电视广播整体的收视情况。在人才培养方面,电视广播传统媒体的编导应该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并结合当下的社会情况对电视广播的运行编导机制进行创新,从而在多个方面提高广播电视的社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2.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编导工作的改进策略

新媒体时代下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持久而多方面的,这决定了传统媒体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传统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影响我国媒体新闻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新媒体有着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使新媒体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例如加大互联网的影响,新媒体的传播更加方便,同时信息的传播途径也更加具有多样性,使传统媒体业遭到很大的冲击,如果不结合当下的社会形势进行改进,传统新闻业很有可能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

2.1发挥传统媒体优势进行编导工作的创新

提升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明确传统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在明确了特点和优势之后发扬其特点,从而增强传统媒体业的发展力。在进行电视编导创新的过程中要结合广播电视的特点,对广播电视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明确的定位。另外,在编导工作创新过程中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要结合广播电视的特点进行创新,而不能追求一味的创新。新媒体有着便捷的特点,但是由于追求快捷的传播,在创新的过程中媒体的内容质量会有所下降,同时对内容的筛选也会出现一定的不足,所以传统媒体在编导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高内容的精度和深度来提升自身的地位,同时激发观者的深入思考,在内容上应该根据群众生活的特点和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广播电视编导工作,从而使传统媒体的内容服务于群众,使受众范围更广。同时还要加强对专业团队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升自身素质来提高传统媒体的竞争力,强化群众的接收意识,进一步对广播电视编导工作进行改进和创新。

2.2正视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优势,进行机制创新

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日常运营过程中会给收看者一种形式单一的印象,这种感觉会在新媒体时代被放大,所以在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的发展需要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创新和改革,这样才能不断进步。首先,要正视新媒体时代给广播电视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毋庸置疑的会给传统媒体造成冲击,但是在造成冲击的同时也会带来契机。广播电视的发展可以与互联网的发展进行融合,广播电视可以构建属于自己的网站,在这样的网站上,可以及时接收到广播和电视传播的内容,可以打破原有的运行机制,并带来新的转机。

2.3扩大面向的范围,提高节目的趣味性

新媒体时代下的广播和电视编导工作应该结合当下的社会形势进行,在电视内容编排的过程中应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同时也可以根据现阶段人们的兴趣进行挖掘,采用创新的理念来扩大所面向的范围和年龄群。在广播电视编导工作的过程中要重视内容的实质性,要传播具有实质意义的节目,并加入创新元素和趣味性元素,从而为多个年龄段受众提供有趣的节目,提高电视收视率等等,在节目内容上多采用创新的形式来吸引观众。广播和电视传播的内容具有公众性,可以面向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同时在内容上也可以进行深化,采用创新的形式来吸引观众,从而提高传统传媒在传媒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4培养专业化人才,完善节目的管理和质量现阶段,在节目中加入创新元素十分重要,与此同时还需要培养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具有专业视角的记者和编导,要看到事件背后的实质,从而提高节目的可观性。在培养人才方面,首先要强化人才的实践能力,不停留在表面,要使其多走进百姓生活中,了解百姓对传媒内容的需求,这样可以为传统传媒未来的发展指明一定的方向。在节目的管理和质量上也应该加以重视,现阶段有很多索然无味的电视节目,不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无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对这样的电视节目就需要制定一定的标准来管理,保证广播电视的传播质量。

3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编导需要结合当下社会形势,整合群众意见,采用创新型的方式来完成电视编导工作,从而在新媒体时代下保持传统媒体的竞争力。

作者:甘泉 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人文与传媒系广播电视专业

参考文献:

[1]李微、雷璐荣.试论新媒体视阈下应用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建设方略[J].新闻知识,2014年5期.

[2]邱静、张梦平.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J].西部广播电视,2015年1期.

[3]陈璐.新媒体时代下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4年15期.

[4]王丽丽.小议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才智,2014年18期.

第10篇

摘 要 面对“新媒体融合”时代的挑战,传统纸媒已经无法偏安一隅,循规蹈矩以求安稳了,也不能坐以待毙,等待新媒体的继续冲击。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创新转型。如何正确、成功地从传统纸媒向新媒体发展成为新的难题,也显得尤为重要。当前,互联网时代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一个大趋势。而现在的中国,因为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媒体也已经变得多元化起来,我们开始走向了一个“媒体融合”的时代,传统媒已经开始全面受到冲击打压,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纸媒早已被冲击的毫无招架能力,只能偏安一隅,让人不禁感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的纸媒、广播、电视呈“三足鼎立”之势已经全然不复返了,现在是一个新的时代,除了这3种媒体,大量的网络媒体、自媒体层出不穷作为传统科技类纸媒,只有定位准确,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就可以很好地生存下去。在这个多元化时代,传统纸媒应该运用多媒体形式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我们要真正用心去满足读者用户的需求,只要需求旺盛那么市场就会越来越大。科技类纸媒一定会开辟出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科技;传统纸媒;应对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6-0039-01

1 互联网时代传统纸媒所面对的困境

当前,互联网时代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一个大趋势。而现在的中国,因为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媒体也已经变得多元化起来,我们开始走向了一个“媒体融合”的时代,传统纸媒已经开始全面受到冲击打压,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纸媒早已被冲击的毫无招架能力,只能偏安一隅,让人不禁感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的纸媒、广播、电视呈“三足鼎立”之势已经全然不复返了,现在是一个新的时代,除了这3种媒体,大量的网络媒体、自媒体层出不穷。虽然传统纸媒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与挑战,但是在面对竞争压力的同时传统纸媒也应积极应对,坚持乐观向上的态度,扩大自己的优势,提高自己的不足,在不忘初心的心态下,如何正确、成功地从传统纸媒向新媒体发展成为了新的难题,也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从3个方面开始入手。

2 互联网时代来临,科技类纸媒路在何方

1)积极主动寻求创新转型,开创媒体深度融合。面对“新媒体融合”时代的挑战,传统纸媒已经无法偏安一隅,循规蹈矩以求安稳了,也不能坐以待毙,等待新媒体的继续冲击。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创新转型。据中国移动湖北公司董事长郭永宏介绍,《纽约时报》曾经在2012年首次实现了订阅收入直接超过广告收入,成功地借助数字化平台拓宽盈利渠道。而面对网络的不断挤压,国外已经有不少主流媒体开始收回其网络阅读免费权限,实行收费订阅。而据我所知国内也已经有一些时尚类杂志已经开始利用开发手机客户端进行网上支付订阅杂志,如《女报》《周末画报》等等。但推出网络电子版以此期望打败新媒体是万万不可能的。我们应该要积极努力地推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等等的深度融合,并不断将融合推向纵深发展。这些才是传统纸媒在“新媒体融合”时代下应该抓住的重大机遇。

2)市场细分化,找到所需读者。市场细分化,找到所需读者并不仅仅指的是在科技类报纸、杂志投放的时候细分读者群,这需要延伸到我们在编辑、制作时就细化好读者群,以《科学之友》杂志为例,《科学之友》杂志是一本科技类杂志,如果它的受众群定位为初高中学生,就在编辑、采访中以他们的爱好为标准,但是我们应该分析这本杂志做好以后,初高中学生现在对科技类杂志的阅读量与其他读者受众群的阅读量之间哪一个更高,择高者作为读者受众群后,再开始编辑出版。

3)从“读者”到“用户”如何转化思维。雷永青老师在报告中提到,读者流失,编者逃离,而作者疏远,就目前传统纸媒行业的现状就是这样的。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在科技类传统纸媒中可能难度更大,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读者都是科技类爱好者,科技类纸媒在生存与发展中更应该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把他们发挥补充好。在大数据的时代中,读者已经并不能只依靠单本的杂志报纸内容来满足阅读量,他们可以在其他更多的渠道和平台中获取他们想要的知识。在如此的环境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更好地利用高科技手段为我们的用户服务。以《科学之友》杂志为例,不管是在文章的内容上,还是在广告的中,都没有真正地实现对每个“读者用户”实行针对性投放,还是更多地像传统媒体单向地传递信息。互联网的时代,用户真正的需求才是我们期刊、报纸立足之本,如果不能改变过去的传统,一味地闭门造车,用户就自然而然地从其他的众多平台中去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3 结论

作为传统科技类纸媒,只有定位准确,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就可以很好地生存下去。在这个多元化时代,传统纸媒应该运用多媒体形式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我们要真正用心去满足读者用户的需求,只要需求旺盛那么市场就会越来越大。科技类纸媒一定会开辟出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

第11篇

【关键词】传统期刊,电子杂志,新媒体,冲击

近年来,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新媒体呈现迅猛发展之势,相对于传统四大媒介报刊、广播、电视、和户外而言,新媒体指的是在网络技术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一个相对概念,指区别于传统媒介而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全球网络、宽带局域网络、无限通信网络、表现为包括新闻网站、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网络电视、手机报、移动电视等为主要特征。其中网络对传媒媒介的冲击最为厉害。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也同时是对传统媒体专业期刊杂志的冲击。

一、传统期刊面临的发展困境

包括期刊在内的传统纸质媒体,均面临着发行量骤减,广告业务日益萎缩的困境,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更倾向于从网络等新媒体获得信息,传统期刊潜在读者群正面临大量流失。这是一次由技术进步引发的洗牌。

1.短读时代与读图时代的到来

现在是一个短读与读图的时代,繁忙的工作节奏让很多为工作而忙碌的人失去了享受阅读享受融入到传统文字的内容的慢慢品味。而是更多的享受新媒体下视觉传递给他眼球的刺激。图文结合图文并茂。动态视频与音频以及终端的互动都成为了强有力的吸引力。现在是一个短读的时代读图的时代。对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覆盖全球的的网络能够使新媒体实现信息的及时及时接收,且可以借助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各种组合形式来传递最近发生的事情。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以互联网络和通讯网络为数字化传播手段,将信息生产、传播与接收集中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新闻视野和传播平台。人们的阅读习惯正逐渐发生变化,

2.出版周期长不能满足时下人们的信息需求

从信息传播的速度看来讲,传统期刊杂志不能做到信息的及时更新和传递。 现代科技的力量发展,其外延在不断扩大,涵盖了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电子杂志等多种形式,时下流行的博客、播客、维客、微博等均在此列,互联网发言的空间越来越广阔,也越来越个性化;另一方面,越来越普及的网络、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通过便捷迅速的技术手段把使用这个终端的主体――人链接起来,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承载,更多变成一种群体性的全面参与。因而由此形成一种奇特的并存现象:信息提供的膨胀造成多余信息的泛滥;对内容的海量需求被激发出来但有效信息却跟不上。

二、数字期刊杂志对传统媒介的冲击

1.新媒体在传播方式上的便捷性。覆盖全球的互联网和漫游全球的通讯网能够使新媒体实现新闻的即时和即时接收,且可以借助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组合形式来传播最新发生事件,还可以让读者迅速链接阅读过去已发生的类似新闻,因而在传播方式上具有时空的无差别性。尤其是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和地震、疫病等自然灾害的报道速度远远快于传统期刊。

2.新媒体视觉传递方式的创新与资源共享。新媒体除了能保留传统期刊的文本格式和外观特性外,还可加入逼真的图像、动态的图形以及真实声音的模拟等元素,视觉表现形式更为丰富更趋多元化,这些都能极大丰富新闻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依托百度等引擎搜索,可以有针对性地及时提供给用户更丰富的信息。而且网络信息可以被多人同时使用,重复使用,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如电子期刊即可通过P2P平台进行下载订阅,用户只要下载一款客户端软件,电子期刊运营商就可以把用户阅的杂志“送”到客户面前,几十本杂志几分钟就可以发送完毕。而P2P的特点是下载的人越多,速度越快,使得文件分发成本趋近于零。这是纸质媒体无法做到的。

三、传统期刊媒介的调整和完善

1.增加多媒体网络版。传统期刊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纸质期刊的同时兼顾网络,整合网络平台,如通过网络这个载体期刊业务与网络业务的融合,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的结合,搭建更为优质高效的互动平台。目前传统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更多还处于初始阶段,传统期刊的网站上大多是照搬期刊的内容,没有太多的原创、独立、创新的东西,只是介质不同,将纸质换成了智能手机、电脑和显示屏。而真正实现传统期刊与新媒体的结合,应该是结合音频、视频技术,互动性更强,界面更丰富的综合数字产品,其本身就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媒体,其核心就体现在这个流程“再造”上,也只有这样,传统期刊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方面,国内很多区域报业集团采取了更为积极主动的应对,也取得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2.资源整合共享。相互借鉴和融合的目的是实现资源的共享。一方面,笔记本电脑、摄像机等现代先进技术手段使用,使得媒体从业者在新闻现场就能完成两种以上媒体形式的稿件,这不仅带来“视觉阅读”的变化,但因为要制作另一方面需要制作出视觉传递受消费者关注和喜欢的内容和信息才是新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新旧媒介赖以生存的基础。在所以在设计和制作方面也应该加强自身设计师的设计。使期刊杂志与时俱进满足大家的需求。传统期刊对事情的深度释疑解惑、交代事件来龙去脉、分析负责社会想象方面都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提高视觉效果的同时也要把期刊内容质量提升,这也是一个期刊杂志的核心竞争力,是确保传统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总结:目前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传统期刊与网络媒体、移动互联技术相互融合,调整发展模式、拓宽发展空间,成为走出发展困境的一种客观选择。很多传统的期刊杂志选择了和网络运营商合作。通过网络这个载体利用P2P平台进行下载订阅。很多传统期刊也正在转变传递信息的方式。传统期刊在继续保持的同时又可以借助网络这个载体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2-07-19.

第12篇

传媒变革正在加速,媒体融合的“大传媒时代”呼之欲出――除了打架和相互挤压,还可以融合。未来电视和腾讯正用合作的方式向人们展示:新旧媒体除博弈之外还可能存在的相处方式。

曾几何时,在传统媒体为王的时代,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统治着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社交、视觉和听觉,甚至思想。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互联网诞生。

互联网的诞生,带来了电子杂志、网络视频、网络音乐播放器……它们贴着方便、快捷、潮流的标签迅速席卷全球,并一步步向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逼近。

不可否认,每一次互联网革命,都能给传媒领域带来一次变革,而每一次媒体技术的变革,都在给传统媒体带去莫大的冲击。

第一次互联网革命,是PC的革命,它把人们的眼光搬到了网上。人们开始尝试从现实生活中走到虚拟的网络上:他们学会在网络上和陌生人聊天,在网络上关注国家大事。连“传媒大王”默多克,都预知到了“新媒体时代”来临――人们以后“不希望靠早晨读报来获得最新的信息,也不需要报纸以上帝似的口吻来告诉他们什么事情重要”。

如果说第一次互联网革命只是打破了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依赖,那么第二次互联网革命则干脆让新媒体去和传统媒体抢地盘。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蓬勃崛起,人们逐渐发现,传统媒体能提供的内容,网络和手机也能提供,而且可以随身携带,随时使用――这恰恰是传统媒体在快餐时代的软肋。此时,人们最普遍的生活方式是:上班时电脑、上下班途中手机和平板电脑,分到传统媒体上的还能有多少?

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俨然正在一步步被侵蚀――在电子出版的冲击下,一大批百年老报纷纷倒下,传统出版业生存堪忧;数字音乐崛起,唱片将死;各种身份、各种出处的运营者加入到新媒体的研发和运营之中;政策层面为推动产业升级,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广告主逐渐削减在传统媒体上的投放,转而投入到互联网等新媒体上。

说到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当然不能少了社交网络。据新浪总裁曹国伟透露,Facebook上每天大概有5亿人创造信息、传播信息;新浪跟腾讯微博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捕获了3亿多用户。这种扩张速度,传统媒体简直望尘莫及!

“上帝已经阻止不了新媒体的脚步!”种种迹象下,新媒体必胜、传统媒体必死的论调一再被提及,而传统媒体也一度视新媒体为洪水猛兽,不乏讨伐之声。此时,未来电视和腾讯的合作,为新旧媒体间的博弈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并非所有的博弈都必须拼个你死我活,非要论出输赢。

按照默多克多年前就提出的一个设想,新旧媒体之间的战争可能不会只有一个胜利者。新媒体有着种种令人着魔的理由,传统媒体在内容、业务、服务、营销等层面上也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双方相互依托,互相融合,开辟出的道路或许更宽广,这种感觉或许要比各自走独木桥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