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元宵节绘画作品

元宵节绘画作品

时间:2023-05-30 08:54: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元宵节绘画作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元宵节绘画作品

第1篇

20xx元宵节小班活动策划方案活动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活动地点:各班教室

活动准备:音乐、面团、花灯、邀请家长代表8位。

活动目的:

1.了解元宵节时一些主要的风俗习惯。

2、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活动流程

一、介绍元宵节。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看花灯、猜灯谜,是为了庆祝一个节日,你们知道吗?

教师:元宵节不仅有看花灯、猜灯谜这些好玩的活动,还有好吃的食品,猜猜是什么? 教师结合幼儿用书小结:每月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元宵节,元宵节时中国传统的节日。在元宵节这一天,大家要玩花灯、猜灯谜、吃元宵。

二、师幼一起欣赏花灯。

教师:今天我们班开灯展,每桌上都有许多盏花灯,我们去看一看吧。可以拿起来看,但是要注意轻轻拿,轻轻放回去。

幼儿自由观赏各组的花灯,教师巡回观察,从颜色、形状或玩法方面加以提示,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语言描述看到好花灯,初步了解花灯的外形特征和名称。

请幼儿分别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看到的花灯。

教师:灯展结束了,请小朋友上位。谁愿意告诉大家你刚才看到了哪些灯? 教师将幼儿说到的不同种类的灯拿到展示桌上排一排,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的灯。

三、教师、幼儿、家长一起制作元宵。

教师:猜猜,我们要做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做元宵。元宵是什么形状的呢?怎么做? 家长揉面,幼儿观察揉面的姿势并模仿。

幼儿洗手后一起搓元宵。

四、品尝元宵。进一步感受元宵节的快乐。

教师:瞧,我们元宵出锅啦!洗洗你的小手,吃元宵。

活动反思:

活动优点:1、活动的气氛比较热烈,孩子们参与度很高。特别是自己搓元宵,在搓元宵后的品尝元宵,孩子们自己的劳动成果也比较满意。

2、有家长的参与,活动进行的比较有序。

3、这样的活动很适合小班幼儿,通过赏灯一系列的活动更清楚地了解到元宵节这个民族节日的风俗,活动环节也是一环套一环。

活动不足:

1、在介绍花灯时孩子们有些胆怯,应该事先让孩子们有所准备就不会那么突然了。

2、在煮元宵的等待环节有些空,可以安排一些内容,而且元宵下的比较慢,中间活动的衔接就不够紧凑了。

20xx元宵节小班活动策划方案活动意图:元宵节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又称“灯节”、“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每逢上元,民间有张灯观赏的风俗。元宵之夜,小孩子们纷纷提着灯笼,四处游走玩耍。元宵佳节,不少地方都要举行彩灯展、花灯会。元宵节有许多传统风俗和节目,如:闹社火、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猜灯谜、吃元宵等。元宵大多是用糯米面包糖馅做成的,它象征着全家团圆和睦、生活幸福甜美。

我们小班的孩子对元宵节的认识并不深,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知道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我们安排了这样一个元宵节的半日活动。

活动时间:

活动目的:

(1)知道元宵节是团圆的节日,初步了解元宵节人们的活动和特别的食品——元宵。

(2)欣赏各种各样的花灯,初步感受其不同的造型、色彩和图案。

(3)尝试用较完整的语言介绍自己的花灯的名称与特点,体验说一说、玩一玩的快乐。

活动准备:歌曲《闹花灯》。请家长在假期中带幼儿观看花灯展。每个幼儿准备一个花灯。

活动形式:先每班自己进行活动,然后再串班活动,最后欣赏大班的花灯。 活动过程:

一、8:30——9:00 (了解元宵节)

二、9:00——9:40 (运动)

三、9:40——10:00(做元宵)

四、10:00——10:15(介绍花灯)

欣赏、讲述各种各样的花灯。

(1)自由地欣赏与交流。(引导幼儿从名称、形状、颜色和图案上进行欣赏。)

(2)部分幼儿再集体中讲述。

指导语:①我们很多小朋友带来的花灯都不一样,谁来说一说你的花灯是什么样子的呢?(提醒幼儿在介绍自己的花灯时,要注意说出自己的花灯的名称和特点。)

(3)幼儿自由结伴再次欣赏并讲述。

(4)交流:你还见过哪些美丽的花灯?在哪里见过的?

(5)归纳、整理经验。(花灯是各种各样的,有不同的形状、颜色和图案,它们也和我们一样,有不同的名字。)

游戏:《玩花灯》。

幼儿自由结伴,互换花灯,边欣赏边玩,体验玩灯的乐趣。

五、10:15——10:30(两个班串班赏花灯)

六、10:30——10:45 (欣赏哥哥姐姐的花灯)

20xx元宵节小班活动策划方案一、 活动目标: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灯节”。民间正月十五闹元宵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伴随人们迎来春天,是把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组织本次活动,是通过家长和孩子的亲子交流、调查、参观、学习和制作等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幼儿不仅能对元宵节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更可以通过自身的参与和表现,进一步获得对节日气氛的体验,获取多方面的经验:如

①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团圆的日子。

②元宵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

③元宵节有吃元宵、玩花灯、猜灯谜、划旱船等丰富的风俗习惯。

④“元宵”象征着“团圆”,它有不同的种类和味道。

⑤元宵节有各种各样的花灯,给人们带来了喜气和欢乐。

二、活动方案:

活动名称:欢欢喜喜闹元宵(做元宵、赏灯、猜灯谜)

组织形式:亲子形式

活动时间:20xx年2月17日下午14:30

活动准备:

幼儿家庭:(2月15日前交各班老师处)

1、 幼儿和家长利用假期制作各种各样的花灯;

2、 拍摄过年或外出赏灯的照片;设计元宵节手抄报或绘画展。

幼儿园:

1、 将幼儿和老师制作的灯笼布置在园内;

2、 准备灯谜和各种小礼物 ;

3、 将幼儿交的照片、手抄报、绘画作品布置展出。

4、 准备米面和糖

活动建议:

1、 积极参与元宵的制作,告诉孩子元宵节的由来;

2、 带孩子参观花灯展,欣赏花灯的外形、色彩、图案。

3、 积极参与赏灯猜谜活动,交流对灯谜的认知经验,丰富对灯谜由来、种类和结构的认识,猜对给予适当的奖励。

三、主题活动环境创设

班级环境

(1) 收集幼儿在节日中赏灯、玩灯的照片,布置主题墙饰;

(2)在家长园地贴出“元宵节活动方案”,介绍主题活动的构想和配合事项。

园内大环境

第2篇

在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的输入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吃惯了肯德基、麦当劳的青少年对“洋节日”的热情甚至大大超过了中国传统节日。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埋怨,而要从自身查找原因。学校作为青少年接受传统教育的主要基地,应担负起在青少年中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职责。在学校的诸多课程中,语文因其与文化、人文的密切关系而成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科目。

一、结合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我国一直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节日文化资源,除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外,二十四节气也是节日文化的组成部分。除夕吃年夜饭体现了家庭和睦的精神,清明节的禁火寒食体现了尊老敬祖的精神,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重阳赏菊据说是由晋代陶渊明而起……但很多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基本停留在“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上,未能体会到传统节日更深层次的意味。而现行语文教材中,以传统节日为题材的课文也为数不多。在人教版七年级至九年级的六册语文课本中,只有《过故人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社戏》《端午的鸭蛋》《春酒》《游山西村》《阿长与山海经》共七篇(首),但涉及的传统节日较多,有重阳、中秋、社日、端午、春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课文,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比如教学汪曾祺《端午的鸭蛋》,适逢端午,家家户户吃粽子。我从这一点导入,引出汪曾祺在文中谈到的江苏高邮地区的端午习俗。在体会了作者借端午习俗抒发浓浓思乡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家乡潮汕地区的端午习俗。由此引发学生探究各地端午习俗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端午节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二、广泛挖掘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资源,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度

为了弥补教材中传统节日题材较少的缺陷,语文教师还应广泛挖掘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资源,来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度。教师首先应广泛搜集以传统节日为题材的名篇佳作、优秀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如丰子恺的《过年》、钱钟书的《辛巳除夕》、哈尔滨出版社的《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知识出版社的《清明节·中华传统节日诗歌选》……其次,在课后阅读训练中增加有关传统节日的内容,多设计与节日内涵有关的练习题。比如教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要求学生收集、诵读有关中秋赏月的诗文,在同步训练中选择《中秋咏月诗三首》作为拓展阅读的材料,设计与中秋节“月圆人圆事圆”的精神内涵相适应的题目。除了挖掘阅读资源,有意地引导学生关注传统节日文化外,还可以把传统节日文化作为写作教学的资源,在节日到来之际,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搜集作文素材,将自己对这些传统节日文化的感悟真切地表达出来。我在初一学生的课外写作训练中,就设计了《清明情思》《端午粽香》《中秋月色美》《登高说重阳》一系列题目,既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渗透其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度。

三、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点燃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热情

除了课堂教学,综合性学习活动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多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学生进一步领略传统节日文化魅力、开展文化实践的重要载体。当前,许多学生对传统节日比较淡漠,喜欢过“洋节日”,这是由于“洋节日”相对新颖,娱乐味比较浓,迎合了青少年爱新鲜、好动的特点。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也要注意这一点。我们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开展生动活泼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例如2009—2012年这一轮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三次有关传统节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初一时,在清明节到来之际,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清明节的文学、音乐、绘画作品,各地的清明风俗等,并在班里汇报各小组的活动成果。初二时,举办了《中秋·月圆》诗歌朗诵竞赛,学生不但收集了大量中秋咏月的诗歌,而且还自行创作诗歌,在朗诵会上大胆展示。初三时,我们又进行了“赛春联”的主题活动,布置学生摘抄春联、撰写春联、互赠春联,从中体会春节辞旧、迎新、吉瑞、健康、团结、和谐、辟邪、顺利、圆满等丰富的意味。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既动口又动手,充分体验了传统节日的魅力,不仅点燃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热情,而且丰富了生活体验,培养了综合素质。

第3篇

美国在1989年加州发生大地震后,Paul Joseph Dowling发展出了以绘画为主要干预手段的艺术治疗方案(art therapy project),台湾的赖念华依照华人特点做了最初的修订,并在1999年的9・21大地震后尝试运用。笔者对绘画心理辅导方案做了进一步整理修订之后,将灾后绘画艺术团体心理辅导推广应用于5・12震灾后危机干预实践中,已用于针对不同群体的灾后心理干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该方案还可以用于其他危机事件的心理减压与重建的工作中。如,在中小学、大学等班级遇到交通事故,自杀等事件时,进行几十人的班级心理调节辅导,也可针对一些与创伤事件有较密切关系的人们,组成十人左右的专门的小组进行心理辅导,或是对企业员工进行团体减压、个别辅导中,以帮助成员在危机事件后,抒发与表达内在的情绪与认知。

本方案以绘画方式进行团体减压的切入点,可突破口头言语表达的限制。因为并非所有的成员都能直接用语言清楚地说出自己对灾难的想法,尤其对儿童更是难上加难。本方案采用的非言语的表达性艺术治疗方式,可操作性强,可作为对传统的“以言语为主”进行心理辅导模式的必要补充。

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当故事最不可承受的时刻迫近,人们会愈来愈难以使用言词来表达。有时候,他们会自动转换为非语文的表达方式,例如绘画。如果创伤记忆有视觉特性,那么绘画可能是呈现这些‘无法抹灭的印象’的最有效、最原始的方法之一。”

二、 画说灾难

――非语言式的减压团体设计

(一)设计目的

绘画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叙事方式,用来帮助愿意通过艺术方式来表达的当事人,或是用于帮助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或不愿意讲述与灾难相关的事件的当事人。通过绘画模式,他们往往可以比较自然地叙说出地震产生后的内在状态。本方案设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做深层的心理咨询或做艺术治疗,而只是帮助成员调适这一灾难事件对他的冲击,主持人可以通过重构技巧,来帮助他们转化强大的压力,进而重新得力。还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绘画艺术治疗并不等同于传统精神医学,只能根据心理病理学理论来分析艺术作品,而是“我创作、我说明、我与所创作的东西对话并聆听”。

(二)结构

1. 进行时机:危机事件发生后的1-7天内。其中有代表性的切入的时机包括:在灾后一周的全国哀悼日,对大众的替代性心理创伤进行团体辅导,面向非灾区大学生;灾后一个月内,用于对救灾部队官兵的心理减压辅导;灾后两个月内,为灾区师生做心理辅导。建议运用的其他时机包括:中国传统节日如中秋,春节,元宵节前后,危机事件的周年纪念日等。

2. 进行方式:采用标准程序,是结构化的艺术心理辅导团体。

3. 进行场地:尽量不受干扰、有可移动的桌椅的教室。

4. 团体人数:如果参加者均是受危机事件影响较深的团体成员,则每个团体人数8-12人为佳。如果成员之间不熟悉,则需要在最初的阶段先相互介绍姓名。如果在几十人的班级中进行时,需要分组,每组8-10人左右,各组选定一名组长做为团体领导者的助手,协调本组成员的工作。

5. 干预时间:根据组员人数和分享的情况,弹性掌握,可控制在1.5-3小时之间。

6. 艺术媒材:蜡笔或水彩笔,每人有三张A4的白纸(可用正反面)。

(三)步骤

1.主持人介绍,并发放彩色笔(蜡笔)、A4白纸。

2.明确减压团体的目的及过程。说明活动是为了帮助成员调适这一灾难事件带来的压力,而不是检讨或调查会。

3.说明基本规则,如:组员平等、互相保密、成员请不要对同伴的话录音、笔记等。

4.行动式的社会测量:选一个颜色代表此事件,将这一颜色画在画纸的一个位置,借此了解这一灾难事件对参与者的影响程度或关系程度。

5.层层递进的作品涂鸦与分享:每个人的六张画:

第一幅非惯用手涂鸦

(1)请成员在第一张白纸上,用非惯用手在白纸上涂鸦:用刚才所选的颜色在纸上乱涂。

(2)原理说明:这是具有“暖身”功能的步骤之一。采非惯用手涂鸦,可以减低成员对创作好坏的焦虑。涂鸦是最简单的方式,它无关乎任何绘画的技巧,同时可以突破好坏美丑的概念,涂鸦会唤起人们早期涂鸦的经验与记忆,这是鼓励成员直接去“做”、“画”,来代替去“想”的暖身活动,帮助成员将自己最原始、抽象的图样呈现出来。

第二幅 惯用手涂鸦

(1)请成员将白纸反过来,再选另一个颜色,用惯用手在白纸上随意涂鸦。

(2)视觉分享。请成员比较左右手画的这两张图画的面貌与形式,只做作品的“视觉分享”,可以观察自己左右手的涂鸦形式,以及自己与他人的相似、相异。

(3)成员心理评估:要注意观察成员在这两张作品上的创作方式及时间,以及是否有成员在这阶段需要耗费很多时间来浓密涂鸦,甚至想平涂,或者有无法停止的状态;主持人可通过这些方面,来评估成员心理反应状态。

第三幅表现手法为“线条”

(1)请成员拿出第2张白纸。主持人先以行动示范的方式,画出几种不同类型的“线条”。并用来说明在绘画中,“线条”是有开始和结束的涂鸦,线条是有意图性、方向性、同时也会有终点的,比涂鸦需要更多的控制力。

(2)接下来在引导中,要注意以“中性情绪”为开始,并以“正向、有能量的情绪”作为结束。下面是几种线条主题,可用于引导情绪,供参考:

请找出一个颜色来代表赖床,并画出表示“早上不想起床,赖床的线”。

选一个颜色来代表生气,并画出表示“生气的线”(愤怒、可恶、不公平)。

选一个颜色来代表倒霉,并画出表达“倒霉的线”(伤心、痛苦、悲伤)。

选一个颜色来代表平静,并画出象征“平静的线”。

视觉分享:请各组成员指出自己画出的每一条线,在组内观察自己与他人对于相同情绪所使用的线条、色彩的表达方式有何相同或不同。

第四幅 表现手法为“图形”

(1)请成员将第2张白纸反过来,在背面按下面的提示画出不同的图形。

(2)主持人先以示范方式来说明什么是图形。是从一条线发展到一个图形,将线的开端与结尾相连就会成为图形。“图形”是从一条线发展出来的,比线条更有控制性,因为将线的开端与结尾相连时就会成为图形;下列对图形的引导可供参考:

(3)选一个颜色,画“关于这次危机事件”的图形――在此例中,是关于地震灾难的图形。

(4)选一个颜色,画表达感觉的图形:“在危机事件中,觉得有一些令你感到或窝心、或舒服”。

(5)选一个颜色,画一个图形表示“在危机事件中,最糟糕的状态”。

(6)选一个颜色,画一个图形,表示“如果我早知道会面对这样的危机事件,那又会怎么样呢?”

(7)如果成员对危机事件的表达很抽象,则可邀请成员把每个图形着色起来,着色可以建构一个对此事件的想象或是故事,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当有成员情绪过于强烈时,则切勿要求成员将图形着色。

图形可以让成员开始呈现想法,并可以将图形意义化。本阶段“最糟糕状态”的图形,会引发具有影响、震撼情绪的图形;所以,如果反应过于强烈,则请不再要求着色,以免过度引发成员情绪。

前期的热身铺垫工作到此完成,下面将进入更全面深入的表达阶段。

第五幅 危机事件图像

(1)邀请成员拿出第3张白纸之后,主持人说:“想到这一灾难性的事件时,如果你可以用色彩、线条、图形来呈现,它可以是具像的图画,也可以是抽象的图画,只要你自己知道你所呈现的是什么就可以了,请将你感受到的用图像的方式,来呈现在第5张白纸上。我们有12分钟时间创作,在这过程请不要与别人交谈。”成员正式开始画危机事件图像。12分钟创作,通常可唤起危机事件所引发的当下的经验。

(2)创作完成后,做意象冥想。主持人可以说:“请让自己在心里面先想象、回顾刚刚画的作品的每一个部分,它让你想起了什么?图上的象征性意义是什么?”

(以上为学生们的画作,以不同形式表现了灾难与爱心救援的场景。)

(3)“看图说话”,小组分享:每个人对自己的画在小组中做分享与讨论。如果有些成员难以表达画殊部分,可以用下列问句做引导:a这里发生了什么?b.那是什么? c.那是谁?d.怎么会在那儿呢? e.你在图画中的哪个地方?

在提问中还要注意,不用“为什么”(why)?而是以什么(what)、谁(who)、如何(how)、哪里(where)、何时(when)来提问。也就是说,提问不要侧重原因探究,而是侧重具体事实。

(4)主持人在成员分享时,要注意将成员在危机事件中的状态给予“正常化”,同时将危机事件赋予新的意义(reframing),也就是说,进行意义的重构,从而帮助成员转化此时此刻的情绪与意义。

通常的团体辅导是以口头讨论方式,进行危机事件的叙说与减压,但艺术心理辅导的方案则强调先不说,而是将它“画”在图画纸上。这部分也是整个绘图减压的重点,因此,主持人如果能在这里给予回应,促进转化,能够进一步加深绘图的意义与效果。

但也需再次提醒主持人,在这一方案中所要做的,只是对灾难事件发生后的减压,因此它属于心理教育模式,而不是心理治疗模式,因此,主持人在带领的过程中,只需要表现出通情达理,侧重进行意义的转化,而并不在团体中做深层分析挖掘的工作。

第六幅 重新得力

最后一幅作品的主题是“准备重新开始”。

(1)请成员将第3张白纸翻过来。主持人邀请成员冥想:“如果现今有智慧老人现身(可以改为适用于该年龄的称呼,如摩法棒、机器猫),或者说,如果我可以拥有更多能力、智慧,通过这次经验,我可以有更多的准备时,‘万一’我们再次面临类似的危机事件时,会如何来面对与反应?

(2)画面呈现。请成员创作当“自己有更多智慧时,面对此危机事件”的图像,如果我有魔法棒……指导语:“请你用色彩、线条、图形来呈现。它可以是具体的图画,也可以是抽象的图画,只要你自己知道你所呈现的是什么即可。有8分钟的时间可以创作,请你创作时不要跟人交谈。”

(4)团体分享与讨论,可按照下列原则:

a.将最后两张作品比较,请成员在两张图画中找出不同的部分。

b.进一步邀请成员分享自己在这次危机事件已经学到一些正向的经验,以及自我欣赏的部分;当成员自己没能找到时,主持人要结合成员作品及分享内容,将这一灾难对人的影响进行意义上的重构。

然后,请同学们用几分钟时间,写下内心的感受。

“很久没有涂鸦了,时隔如此久,再拾画笔,竟是为了5.12悲剧而绘......我最喜欢自己画的最后一幅,我希望不管怎样,大家都会好的,不管多大的悲伤,我们都要坚强地生活。以画表心,以笔示情,愿我们中国人都好!”(李静)

“学到很多!整个活动是一种连续的绘画创造。一步步加深,心与心的沟通加强了,也了解到了更多的东西,明白了别人的灵感与思想感触,补充了自己的狭隘与不足。”(张瑞)

“我觉得通过绘画来抒发自己的心情很好,无论画得好差,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心情,给每一个线条、图形赋予自己的意义,可以驱散那种压抑或是不愉快的心情,很好。我现在的心情比上课前轻松多了。” (金娣)

“我感觉从活动进行中心情也一点点的好起来,从最开始的沉闷,到最后的充满希望;乐观的态度。同时也让我对这次的灾难有了更加理智的思考,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和团结的力量。”(杨艳)

“5.19一周前的今天北川发生的巨大灾难让我一个星期以来都沉浸在悲痛中,我突然有种天塌的感觉,还有那些偶然突发带来的恐惧。上课前的默哀我为他们祈祷中哭了,心中有些无法承受,活动开始时,心里一直很沉重,不知怎样表达。 这一系列的过程后,看到同学们的表达和希望,心中明快了很多,感觉到一切过后的希望和重生。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爱足以让四川重建,我相信一切就像我的画中,会有阳光,笑容。但更期望我们对地震后的醒悟在现实中得到体现,相信中国!加油!” (王晓琳)

后续说明:

(1)主持人再次提醒,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情绪、想法、行为反应,这些都是正常的。如果发现自己一直处在上述状态,且持续三个星期到一个月时,可以寻求进一步协助,主持人可提示相关求助机构及电话。

(2) 成员的绘画作品按照成员的期待处理,可以问成员自愿的处理方式。如果将作品张贴起来,可以强化自我经验;如果将作品带回家(班上)与家人(同学),可增加分享体验;可将作品留下,由主持人存档,或自行将作品处理掉(撕掉、丢掉)。总之,尊重成员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对成员都具有象征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