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普通话的由来

普通话的由来

时间:2023-05-30 08:54:34

普通话的由来

第1篇

大学生这个群体相对其他群体来说,对语言比较敏感;语言创新能力和流行语的传播能力很强;在不同方言和普通话碰撞的语言环境中,以及网络语言的影响,表现出的语言学习模仿能力很强,即语言适应能力强。

绵阳师范学校作为一个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构成情况也比较复杂。以2014级为例,笔者学校共招收本科学生3 575人,其中省外学生716人,17个兄弟民族学生201人,在语言使用上也比较复杂。

1 调查过程

该项调查于2015年5月在绵阳师范学院进行,以大一和大二学生为主要观察对象,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辅以观察方式对大三和大四学生的语言使用状况进行了解,来研究校园语言使用情况。该次调查大概进行了3个月,对该校语言使用情况进行了了解。

该次调查以课堂语言和课外语言为观测点,课堂语言使用状况采用问卷调查为主,兼以观察的方式进行了解。了解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了解的内容主要是教师讲课所使用的语言和师生之间交流使用的语言。课外语言使用状况同样采用问卷调查为主,兼以观察的方式进行了解。了解的对象主要是学生,了解的内容主要是学生自由交流使用的语言。

2 统计分析

该次调查获得的数据包括问卷调查表数据和实地观察资料两个方面,即:教师讲课所使用的语言及师生之间交流使用的语言;学生自由交流使用的语言。总体来看,在课堂教学中以普通话为主,课外交流以西南官话为主。

2.1 课外语言使用分布

课外语言使用情况主要从学生角度进行调研,以学生自由交流使用语言为测量标准。样本分析结果如下。

由表1来看,普通话使用率为58.01%;四川话使用率为27.27%;川普使用率为11.26%;其他语言使用率为3.46%。比较而言,普通话使用率高于其他几种语言的使用率。

由表2来看,同学之间自由交流语言分布比较复杂。普通话使用率为69.26%;四川话使用率为60.61%;川普使用率为11.26%;当地方言(不包括四川话)使用率为29.00%;民族语言使用率为3.46%。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有使用多种语言的能力,不同交流场合所使用语言不尽相同,体现出语言的多样性和兼容性。

主要研究学生在校园及校园外的就近地进行购物时,交流所使用的语言。由表3来看,普通话使用率为45.45%;四川话使用率为64.94%;川普使用率为12.12%;其他语言使用率为5.63%。由此可见。四川话使用率最高,普通话使用率其次;而从普通话与四川话使用率便可看出多种语言混合使用情况也较多。

由表4来看,普通话使用率为12.55%;本地方言使用率为94.37%;民族语言使用率为6.06%;其他语言使用率为3.46%。尽管多种语言作为家庭交流语言,但家庭交流语言主要以本地方言(包括四川话)为主,其他几种语言使用情况少,其中民主语言使用率低跟校园内兄弟民族同胞参与调查人数有关。

普通话水平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平时用普通话交流时的感觉来判断。由表5看来,认为普通话非常标准的人有6.49%;认为普通话水平一般的人有66.67%;认为普通话水平不标准的人有25.11%;对自己普通话水平不了解的人有1.73%。由此可见,如果通过一定的学习与检测,普通话推广是大有希望的。

2.2 课堂语言使用情况

课堂语言使用主要从学生视角进行调研,以教师讲课所使用的语言及师生之间交流使用的语言为测量标准。基本情况如下。

从表6可以看出,课堂语言使用以普通话为主,调查对象大部分能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教师授课用语方面,调查对象有78.79%使用普通话,15.15%使用川普,4.76%使用四川话,1.30%使用其他语言;师生交流用语方面,调查对象有71.86%使用普通话,9.09%使用川普,17.32%使用四川话,1.73%其他语言。由此可见,普通话使用率总体水平比较高。

3 讨论

据统计结果显示,绵阳师范学院语言面貌主要以普通话为主,但根据其他方面的信息来看,使用方言的情况还较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调查对象的地域差异。该校学生来自不同地域,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而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该校人员分布主要是四川人,因而四川话使用率极高。除此而外,外省学生和兄弟民族学生在四川生活,一方面为了更好适应环境,与当地人更好地交流,外省学生和兄弟民族学生会主动学习四川话。大多数学生来自方言区,没有使用普通话的习惯,普通话说得不标准,自信心因此也不足。

第二,大学生语言习得的特点。作为一个现当代的年轻大学生,对于新东西有很强的学习欲望,四川本地学生为了更好地和外省及兄弟民族同学沟通,四川当地学生会选择用普通话与其交流,但同样由于地域差异,以及地方方言的影响,导致四川本地部分学生说不好普通话,而说成了川普。受网络语比较流行,很多学生习惯性地夹杂网络语进行交流。

第三,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绵阳师范学院是一所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特色的高校,师范生要求具有一定师范技能,其中就包括了普通话水平。因而在平时交流会选择性地讲普通话。

第2篇

【关键词】 “济普话” “塑料普通话” 地方普通话 固化 传播形式

一、 地方普通话与“济普话”

“地方普通话”的研究始于陈亚川在1987年发表的《闽南口音普通话说略》。在1990年的“普通话与方言问题学术讨论会”上这一概念被提出并得到业界的一致认可。但是对于“地方普通话”的性质,学者们看法不一致,主流观点是将之归为中介语。

“济普话”是“济源地方普通话”的简称。我们可以将“济普话”看作是类似于中介语的动态语言系统,但它会不会固化是值得进一步观察和研究的,也就是说,“济普话”不一定是无限接近“标准普通话”,它很有可能在某个状态下固定下来,具有比较明确的语音、词汇、语法特征,承担某种交际功能,成为某一群体的交际语言,最终成为一种独立的语言。

二、“济普话”的使用人群

(一)驱动者

济源市本地人对“济普话”的产生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根据中介语理论,“济普话”是济源本地人在学习使用普通话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言系统,那最早必然是由济源本地人在接触学习普通话时,将济源方言负迁移至普通话,在需要使用普通话的场合使用的就是这种“不标准的普通话”。这种情况一般是在响应国家推广普通话的群体中发生,一个国家的语言政策往往最先体现在教育领域,而且教育领域也最容易产生效果,教育领域的影响力总是会超过我们的预期。如年纪比较大的民办教师,他们迫于国家出台的普通话政策对教师的要求,开始学习普通话,但本地方言对他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并且大多没有条件进行系统性学习,依靠的学习手段一般是自学,学习途径主要是通过录音以及电视广播媒体。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普通话训练的民办教师,自然就会使用这种“不标准的普通话”――“济普话”。还有一个群体就是学生。80年代末开始到90年代,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被要求使用普通话,但由于政策实施的渐进效应,学生在校使用普通话的时间非常短,一般仅限于课堂,这一时期教师在课堂上也不是全都使用普通话,因此,受到教师的影响,学生使用普通话的时间就更少了,普通话水平相对而言就比较低。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在课下进行交流时几乎不会选择使用普通话,这是地域认同心理的表现;学生与教师在课下进行交流时也会选择说方言,这是因为教师几乎都是本地人,彼此间可以用方言交流。这是推广普通话的初期,标准普通话对于济源本地人而言并没有很大的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的社交网络中使用方言就可进行交流,普通话在这一时期,没有带给本地人直接的社会价值。所以,这种低级水平的普通话,在济源方言环境中生根发芽,成为“济普话”。

(二)追随者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济源撤县建市,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增加,城市影响力得到了扩大,外来人口也逐渐增加。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外来人口就是教师群体。例如济源一中是济源市的重点高中,自2004年建立新校区扩招以来,就实施了人才引进计划引进外市外省教师,这些教师几乎都会选择在济源定居下来,自己的子女也会在当地就学。这些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使用普通话来教学,但在课下时,由于与本地人属不同方言,所以会选择使用普通话与其他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在与外地教师交流时,一般会选择使用方言,只有少数学生选择使用普通话,长此以往,外地教师会受到强势方言的这一语言环境影响,学会说少量的济源方言,有一部分教师会想要获得本地学生的认同而在普通话中夹杂几句济源方言,以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同时,外来人口的增加,济源本地人在从事商业活动时,会遇到越来越多的使用普通话的顾客,为了方便交流,当地人也会使用普通话,但这种普通话受方言的影响很深,是“不标准的普通话”。这样一来,外来人口在与本地人接触时,也会接触到这种“不标准的普通话”,渐渐会学会使用这种方言与普通话的中介语――“济普话”。另一方面,随着电视广播媒体的发展、济源本地人对外交流机会的增加,以及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开展,济源本地人越来越需要运用普通话来进行交流,普通话对济源本地人的影响变大了,所以“济普话”这种既是标准语,又结合了方言特色的语言体系,就会受到普遍认同和接受,使用人群可能也会逐渐扩大。

三、“济普话”的传播形式

从上文可以推断出“济普话”的发展传播模式:“济普话”最先是由济源本地人“发明”并使用的语言形态,具有临时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逐渐增加,这个群体在与本地人接触时,为获得本地人的认同,会有意识地习得并使用一部分济源方言,他们所使用的这种夹杂着济源方言的普通话,又影响了与之交往的济源本地人,带动了本地人使用中介语“济普话”的风潮。这部分外来人口中有一个重要群体是教师,所以,教师在与当地学生交流时所使用的这种“济普话”也可能会被学生认同并习得,使原本不标准的普通话确立为特定场合使用的中介语。学生习得这种“济普话”,如果在生活中频繁使用,也会影响到家庭成员,也就是济源本地人,很可能会带动“济普话”的传播和使用。这种独特的传播模式只是经过初步观察得出的假设,后续还需要进一步调查论证。

参考文献:

[1]张建强.“地方普通话”研究刍议[J].广西社会科学,2005(7).

[2]陈亚川.“地方普通话”的性质特征及其他[J].世界汉语教学,1991,(1)

[3]劲松.牛芳.长沙地方普通话固化研究――地方普通话固化的个案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2010,11(4).

第3篇

关键词 计算机 辅助测试 普通话 培训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3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to achiev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aided Putonghua proficiency test makes the work entered a new phase of implementation, represents already send students earth shaking changes of Putonghua proficiency test form, test method followed to achieve leapfrog development of modern. After a series of computer aided testing, Putonghua training facing enormous challenges, urgently need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deepen the reform, promote quality of teaching of Mandarin training significantly, and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In this, this article will carry on the brief discussion to the Putonghua training reform in the computer aided test environment.

Key words computer; aided testing; Putonghua; training reform

0 前言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计算机辅助测试这一大环境下,细化开展普通话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其应充分实现测试方式的优化转变,现如今,即使大众已然意识到普通话水平提升的重要性,然而真正用到普通话学习中的时间却少之又少,基于时间有限改革任务重的现实情况,优化开展普通话培训工作亟待实施,势在必行。

1 计算机辅助下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相较于人工测试的变化

1.1 测试形式以及测试周边环境发生变化

人工普通话水平测试一般由两名工作人员共同完成,应试者在测试时,全程都面对两名考官,一般测试都选在教室或相对安静的环境里进行,应试者根据分组在不同的教室进行测试,每组之间互不干扰。而计算机辅助下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在测试仪器上安装测试应用程序,根据程序按部就班开展测试。应试者全程面对计算机,无工作人员在场,全程自主操作,这就需要应试者掌握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同时对测试软件有一定了解。计算机辅助测试普通话水平通常都在机房进行,机房内有多台计算机,能同时容纳多人测试,由于在密闭空间内,且计算机间距有限,因而测试者之间有可能相互影响。

1.2 应试者心理状况发生变化

以往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者直接面对测试官,这使一些心理素质较差、容易紧张、发音不准的应试者难以流利开口说话,影响应试者真实水平的发挥。计算机辅助测试能够减少应试者的紧张情绪,应试者只要对测试程序了然于心,就能缓解焦虑,保证真实水平的发挥。计算机辅助测试现场监考力度不严,容易产生作弊行为,比如根据题目自由发挥说话内容,许多考生测试前就已将说话内容准备好,带入机房内,测试时只要朗读出来即可,减少了思考时间,避免了语句重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测试成绩。

1.3 普通话测试评分标准发生变化

人工普通话水平测试由于是考官当场测试,因而当场就能给出评分,出成绩较快,此外,考官能够根据应试者现场形体表现、语音面貌等情况,直观地给出评分;而计算机辅助测试则是按照一定程序进行,前三题由系统根据应试者读音情况给出评分,而自由说话题目则是考官根据计算机上应试者考试时录制下来的语句单独打分,考官和应试者之间没有眼神、情绪等的交流,因而分数存在较大差异。当前,计算机辅助测试对于自由发挥题目新增了一些评分项目,例如,说话内容偏离题目、内容重复等均会扣分。

2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对教学造成的影响

2.1 对教师的影响

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普通话测试形式的变化,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认真学习研究,探究人工测试与计算机测试的区别,充分了解计算机测试特点以及新情况,根据其特征和变化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测试时更好的适应计算机测试程序。与此同时,根据学生应试时的心理变化,找出能够提起学生学习普通话兴趣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普通话教学质量。

2.2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更加公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由于基本不涉及工作人员参与,避免了人情因素以及走后门行为的发生,因而测试结果更加公平公正。正是因为这样,许多心存侥幸的学生才能下苦功学习普通话,尤其是那些发音不标准的学生,更要凭实力取得成绩,激发学生不断努力刻苦训练。

2.3 应试者测试心理的变化

尽管计算机辅助测试成绩更加真实公正,能让学生发挥出真正水平,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应试者作弊更加容易。由于缺少现场监考人员,应试者在机房内相对独立,无人监管时就会出现替考、携带自由说话资料入考场,或者不遵守考场纪律,在机房内随意走动,影响他人测试等。过于放松的考试环境,除了能够缓解应试者的焦虑情绪,同时也滋生出一些考生投机取巧的行为,使这些考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忽视普通话训练,怠慢学习。

3 计算机辅助测试环境下的普通话培训改革措施

纵观可知,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并非是开展普通话培训工作的主要目的,然而其确是完成普通话培训教学任务的关键手段以及重要推动力量。在相关教育中,立足对可操作性及实用性教学的重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实施备受各方青睐,基于计算机辅助应用创新改革普通话测试手段已然成为大势所趋,应用意义十分重大。

3.1 努力强化测试员课前培训

通常而言,一般是由获得省级测试资格的教师任职普通话水平培训课程教学,测试评分与后期复审同样是通过测试人员所完成的,由此可见,应试者测试水平以及整体培训质量均会对测试员教学水平与评分水准产生相对较为直接的影响,由于这些测试员在专业以及学历、职称以及年龄等多个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情况,且多数属于兼职,所以,开始普通话培训课程教学以前,必须针对全部测试员认真开展相应培训工作,旨在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各项培训工作,完成相应的评分任务。具体来说,就测试员专业基础而言,需持续开展培训联系,针对其错误发音进行细化纠正,使普通话专业水平获得明显强化;历经讨论之后完善制定各项教学计划,结合国家语委以及省语委相关政策及工作计划,并参考历年来考生特征进行对应培训教学计划的优化制定,需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培训内容中全面加入计算机辅助测试这项内容;实现对测试员的评分以及听辨能力的全面训练,目的在于促进其测试能力水平的显著提升。

3.2 完善普通话培训改革措施

在普通话培训教学工作开展进程当中,测试员作为此项工作的实施者,占据着十分关键应用地位,其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自身仍然需要不断学习进步。近些年来,随着科技发展,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深化实施,要求普通话培训应致力于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实现教学内容的全面增加,使得传统意义上以讲课为主的培训模式积极转变为教学练三合一,为学员实践练习提供更多便利,同时在培训中尽可能增设讲故事以及念绕口令等练习任务,促使学员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大大增强,培训教学质量水平明显提高。立足内容来看,需把计算机辅助测试相关的内容以及程序、注意事项等当作要点进行具体讲解,使之能够在整个培训进程当中均有贯穿,在此注意,尤其需要多次重点讲解测试注意事项以及评分标准所发生的改变,合理规避在实际测试中出现多人测试失败或者是多次测试失败的情况。在日常培训时,督促学生多听计算机辅助测试中涉及的典型扣分音频,同时将此穿插于评分标准扣分细节中进行细化解释分析,力求让学生在日后测试中避免犯相同错误。

3.3 加强机辅测试技巧的指导

在实际的机辅测试过程中,被测试者总共需要做完四道测试题,其中,前面两道测试题主要是针对被测者语音发音基础进行考查的,包括儿化音以及轻声等类型词语的发音,测试时必须重点关注读音技巧,与此同时,还需重视语速控制以及横向朗读,第二题参考所出现的儿化音及轻声的次数立足发音不确定情形下就词汇发音进行猜测,结合详细的评分标准明确知晓是会如何扣分的,如此一来,方能在阅读中做到有力取舍,尤其应注意,在第三道测试题目中,回读跟读错所需朗读的短文对应扣分点是各不相同的,在实际朗读中,能够在脑海中快速计算一下是直接跳过还是决定回读。

3.4 重点关注学员说话练习引导

在日常培训工作实施中,需努力强化学员对测试中说话这一题目的正确练习,此测试题设置的目的主要在于针对应试者语言水平进行全民考查,与此同时,这同样也会考验应试者自身心理素质,在无文字凭借情形下,使得学员思维内部语言可以积极转化成准确且自然流畅的语言。所以说,开展培训教学时,需强化学生说话练习,锻炼其心理素质,使之在测试中拥有良好心理状态,唯有做足应试准备,方可尽量避免照读或者是重复网上下载文章等作弊被扣分情况的出现。

4 结语

综上可知,普通话培训工作开展中,需立足对计算机辅助测试自身特性的全面认识,改革相关教育进程,完善培训并认真进行练习,使得学员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普通话学习,并在日后机辅测试中获得较佳成绩。

参考文献

[1] 杨蒙霞.浅谈计算机辅助测试下如何增强中职学生普通话说话训练的课堂效果[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7).

[2] 曾玲.高校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的思考――基于三明学院普通话测试改革试点案例[J].三明学院学报,2012(3).

[3] 杜建军.关于普通话计算机辅助测试的几点思考[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4] 马彦芳,马美茹.论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的利与弊[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3).

第4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普通话;教育

早在一九五五年中国科学院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普通话就被规定为汉民族的共同语,主张向全国大力推广。半个多世纪以来,从幼儿园学起“a、o、e”的发音开始,普通话就正式系统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在学校与社会生活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媒介。然而,由于受到小学乃至初高中大环境中方言和授课老师的不标准普通话影响,且非师范类高校对普通话没有等级要求,许多高校大学生并未如愿地拥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部分学生因为普通话中夹有方言,而感到自卑,极大地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开展普通话教育,同时,这也是当代高校提升办学品位,促进专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一、令人堪忧的现状

1.学习意识淡薄,没有动力,阻碍教学。在非师范类高校中,在绝大部分大学生心目中,普通话测试不作硬性要求,即使现在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表中设置了普通话这门学科,它也是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既然不用登大雅之堂,没有考试要求,他们就不必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训练。这种思想就极大地阻碍了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和自觉意识,更阻碍了高校普通话教学的顺利进行及良好的普通话推广效果的取得。

2.学生基础薄弱,缺乏起点训练,影响交流。每所高校中,都有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不少调查数据均显示,绝大部分普通话基础差的学生均来自农村、偏远的山区和民族地区。由于居住环境封闭和受方言、民族语言的影响,幼儿园、小学、初高中授课时,老师不讲普通话或者普通话不标准,他们在普通话方面没有得到良好的示范和训练,他们的普通话基础很差。这类学生,有的不会说普通话,有的说着蹩脚的普通话,来自五湖四海却集中在一个大学校园里说着不同的语言,这给学习和交流带来了极其大的困难,甚至有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挫败心理,对学生往后踏入社会的发展不利。

3.学校设备落后,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笔者曾做过调查,有百分之四十的学生认为,学校普通话教学设备不完善,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语音室设施是否完善,多媒体教室的设备是否先进,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不够用,又或者拥有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却管理不善,人手不够,不能及时更新各种软件,学生能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吗?

二、高校开展普通话教育的必要性

1.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及文化品位的需要。教育部、国家语委在教语【2001】1号文件中明确要求加强学校推广普通话、用字规范化工作的检查评估,要将这项工作纳入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教育督导、检查、评估的一项内容。各高校应从政策以及时代形势上认识到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性,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认真而慎重地展开普通话教育工作,实实在在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真正体现到高校育时代所需之人,造时代之精英的内涵。

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俗语讲,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现在,除了拥有厚实的理论知识外,一张口,未必需要“之乎者也”,但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会让学生不论是处事还是为人,都会有事半功倍的可能。历来的高校都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其毕业生分布于各个地区,如果专业发展的基础需求匹配着与其不相符的学生基本素养,供需就会出现矛盾。供需出现矛盾,社会必将不能正常且快速的发展。因此,供需的矛盾,必须要求高校加强普通话教育的力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顺应时展的需要。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的调节,高校毕业生已经由过去的统一分配调整为自主择业,即是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可以互相选择。就业渠道的放宽,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也相对性地增强,对学生的基本质素,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家且行且相信,假如你吐词不清,或夹少数民族口音,或夹方言口音,同事朋友,甚至领导都不清楚你正在表达的意图,你们的交流出现了障碍,何来远大的发展前途?何来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那么,作为学校,必须要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调整原有的培养目标。这样的话,必须要向师范院校学习。师范院校早早就将普通话纳入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中,纳入到职业基本功的训练,并且要求至少通过普通话二甲。即使普通院校不需要学生通过普通话二甲的测试,通过普通话二乙测试,学校的“普通话风”必会呈现一派繁荣之象。

三、高校繁荣普通话教育的一些措施

1.创造说普通话、学普通话的环境氛围。事实上,让普通话渗透到学生的“前后左右”,“上上下下”,“不留一点缝隙”,是当代高校普通话教育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普通话的教育,不单是教务处的要求教师行为,其他部门也应该同时抓。比如,多部门联合举办校园活动,在校园活动中安排推广普通话的晚会,将学习普通话的成果进行各种展示;也可以推行一年一周的普通话绕口令周等普通话主题活动,寓教学于玩乐当中,在快乐当中熏陶和学习,形成一个轻松而良好的学习普通话的氛围。

2.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充分利用高校学生中的团队组织,比如“演讲与口才”协会、话剧社、主持人协会等团体,定期让优秀的骨干教师或者聘请电视台或电台优秀的主持人给其成员上课,让他们从普通话兴趣爱好者成为佼佼者,通过校园各种活动崭露头角,成为人人得知的“校园明星”,从而以自身之优秀来展现普通话佼佼者的魅力。或者组织协会的小文化活动,甚至大型的全校参与的竞赛,像诗歌朗诵、话剧表演、辩论赛等,制造浓厚的普通话氛围,从而激发全校学生学习普通话兴趣的目的。

3.建立普通话教师骨干的队伍。若不是师范院校,未必有非常之专业的普通话教师。因此,在高校各院系各部门中,可以挑选热心于推广且普通话纯正的教师,对他们进行集中管理,培养基层骨干力量,面向全校学生开展普通话知识讲座,扩大普通话的影响以及普通话的教育工作。

4.真正做到开设普通话课程。尽管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计划中都有普通话作为选修课程,但并非每所学校都落到实处。假如,根据院系专业的需要而设计普通话课程的课时,并且将其设定为必修课,记入学分,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进行考核。

5.做好普通话测试工作。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可由普通话测试体现出来。除了师范院校,绝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参加普通话测试不作硬性要求,有的院校采取的是自愿报名的形式,有的院校则从未开展过普通话测试工作。实际上,报名与考试,又差之甚远。比如,踊跃报名却缺席测试现场。幸好,近年来,拿到普通话证书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比没有拿证书的毕业生就业上更有优势,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亲睐,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参加普通话测试来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并且拿到了相对应的证书。没有拿到证书的学生又有了学习普通话的动力。由此可见,要做好普通话教育工作,普通话测试工作是一个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此外,高校的普通话教育需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国家教育部、国家语委以及各省的教育厅、语委均下发文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大力展开普通话的测试工作。就目前而言,由于实际的需要,师范类院校的普通话测试工作做得比较好,而绝大部分高校由于观念的未转变或者转变稍慢,对上级文件精神的领悟、贯彻与实施有一定的距离。所以,高校的普通话教育,首先在于领导的重视与执行,领导重视,再加上各级推普工作者的积极努力,高校的普通话教育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詹伯慧.当前“推普”的一些思考[J].学术研究,2003(12).

[2]赵君,苗守艳.高校普通话教学的几点体会[J].语言理论研究,2006(6):41-42.

[3]王耀辉.普通话教学与训练策略[J].中国教育与教学,2006,三(2):94-96.

[4]陈肖宵.高师院校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J].四川文理学院(社会科学),2007,(5).

第5篇

毕节学院大学生普通话推广协会

二、活动主题

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三、活动目的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民族共同语的普及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克服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对普通话的客观需求日益迫切。推广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商品流通和建立统一的市场。人们开始自觉地要求在经济活动中使用普通话。

推广普通话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需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拥有统一、规范的语言,是关系到国家独立和民族凝聚力的具有政治意义的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使用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是每个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也是公民具有国家意识、主权意识、法制意识、文明意识、现代意识的具体体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我国各民族的交流与往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且有利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

四、活动地点

绣山阶梯教室(含多媒体)、毕节学院校区。

五、活动时间

每周培训一次。(具体上课时间另行通知)

六、活动对象

普通话协会全体会员及全校非普通话推广协会会员。

七、前期准备

(一)宣传工作

1、在讲座开始前两天左右,分别在各宿舍门口宣传栏上张贴培训课宣传海报,介绍上课内容、时间、地点。

2、普协内部成员由各部门部长负责通知。

(二)课前工作

1、由普协会长邀请相关老师,并告知时间地点。询问并帮助老师提出的要求。

2、安排普协语言文字工作中心的同学也要备课,做好充分准备。

3、由普协办公室负责提前去教务处申请上课教室。

4、安排好负责教室秩序、卫生的同学。

八、应急措施

1、如果出现讲课老师晚到的情况,为了保持现场同学安静播放有关普通话的PPT。

2、课前若出现观众少,座位多的情况,由部门同学负责在座同学往教室中间坐,然后适当撤去纵排最两边的座位,其他工作人员协助。

3、报告进行时组织人员必须负责维持现场秩序。

第6篇

(1)一级甲等(测试得分:97分-100分之间)朗读和自由交谈时,语音标准,词语、语法正确无误,语调自然,表达流畅。

(2)一级乙等(测试得分:92分-96.99分之间)朗读和自由交谈时,语音标准,词语、语法正确无误,语调自然,表达流畅。偶然有字音、字调失误。

2、二级(比较标准的普通话)

(1)二级甲等(测试得分:87分-91.99分之间)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调发音基本标准,语调自然,表达流畅。少数难点音有时出现失误。词语、语法极少有误。

(2)二级乙等(测试得分:80分-86.99分之间)朗读和自由交谈时,个别调值不准,声韵母发音有不到位现象。难点音失误较多。方言语调不明显。有使用方言词、方言语法的情况。

3、三级(一般水平的普通话)

(1)三级甲等(测试得分:70分-79.99分之间)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母发音失误较多,难点音超出常见范围,声调调值多不准。方言语调较明显。词语、语法有失误。

(2)三级乙等(测试得分:60分-69.99分之间)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调发音失误多,方音特征突出。方言语调明显。词语、语法失误较多。外地人听其谈话有听不懂的情况。

4、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是证明应试人普通话水平有效凭证,证书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统一印制。普通话一级乙等以下成绩的证书由省(直辖市)级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加盖印章后颁发,普通话一级甲等的证书须经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审核并加盖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印章后方为有效。有效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全国通用。

第7篇

>> 普通话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阶段性考试法在普通话课程中的应用 绕口令在普通话教学中的作用 普通话在语文教学中的魅力 普通话教学在新闻专业中的创新 多媒体在普通话教学中的运用 三生教育在普通话课程教学中的渗透 虚拟现实技术在普通话训练中的应用 形象教学法在中职普通话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多媒体技术在普通话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浅谈模拟测试在普通话教学中的应用 微信在高校普通话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在窗口服务行业普通话培训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支持下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实践与研究 《普通话》课程应用多媒体教学初探 《普通话》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普通中专学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民族院校普通话课程的分层教学 “普通话”课程教学方式的点滴思考 论模块化教学在高校普通话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信息技术在普通话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普通话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邹成桔 周保林")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普通话水平测试已经实现了用计算机多媒体来辅助评测,普通话课程教学也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对传统课堂和普通话教学现状做一些改变,本文试图讨论信息技术在普通话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应该避免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普通话 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55-03

现代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网络、语音识别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普通话水平测试得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来实现,这使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目前,我省已经全面实施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但在大多数高校中,普通话课程的教学仍采用的是语音教师在传统教室中的传统教学。这种高耗低效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普通话教学的开展,特别是实施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后,更迫切地需要使信息技术与普通话教学相结合,使普通话教学内容的展示、学生的学习方式、练习途径、教师的教学和师生的互动反馈方式得以变革,让普通话教学模式不再“落伍”。

一 普通话教学的现状

1.教师的教学方法简单、枯燥,一成不变

很长时间以来,普通话的教学一直采用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来传授知识,虽然许多有经验有责任心的语音教师在课堂上想尽办法把语音教学做到尽量形象生动,让学生容易接受和识记,但由于发音知识本身的特性,仍逃不出传统课堂的局限,加之语音教师的发音也会因为个体专业素质和其他种种特殊原因造成不同程度的偏误,一些重难点音仅仅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模仿发音,或者是只通过讲授发音方法,让学生学习发音,学生仍是很难掌握的。在实际的传统课堂中,教师几乎不可能与每个学生实时交互,得到反馈。

2.学生不积极训练、学练脱节、注意不足、重视不够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讲授语音的发音方法后,教师会在课堂上进行基于课本的范读和带读,由于学生的重视不够,教师也只是单向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学生接受灌输,这种方式损害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普通话的学习产生厌倦,上课只张嘴不动脑,教学效率果低下。在初步掌握语音的发音方法后,学生需要进行有效的训练,以巩固发音方法,然而,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要么不积极训练,要么训练不得法,在不知不觉中一遍遍地巩固错误的发音,自己却还浑然不觉。

3.学习途径单一,学习方法不够灵活,缺乏自主学习的精神

从目前普通话教学开展的情况看,如果单单通过课堂讲授、示范和训练来试图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只等老师来灌输,遇到问题只等老师辅导,不自觉寻求解决办法。事实上,普通话这门课程实践性极强,学生需要多途径地进行口耳训练,课后需要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时时处处留心使用普通话,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4.普通话现有课时少,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普通话在各院校中安排的课时一般为一个学期18周,每周2节,共计36课时。在这有限的课时中,语音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流程,教授训练语音知识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篇章朗读、命题说话等知识,语音教师为了在规定的课时中完成教学任务,只能粗略地讲授知识,做出示范,课堂训练的时间少,学生对知识的反馈少。课堂的时间容量只能让学生尽量掌握语音知识,实际语言交际使用能力的训练时间少之又少,学生所得不多。

5.普通话课程班级人数多,不利于分层辅导,教学效果不明显

目前,各院校均采用在自然班级授课的方式开展普通话课程的教学,各个教学班一般有40至50名学生,学生们来自不同的方言区,对普通话的接触不尽相同,普通话基础更是大不一样。有的学生稍作指导就能考到一级乙等的证书,有的学生坦言在上大学之前没有接触过普通话,从小学到初高中的老师也都用方言讲课。这就造成课程所面对的学生层次多、差别大。统一的授课内容无法满足他们自身的语言需求。教师每节课所留的训练时间有限,更无法做到挨个辅导,教学效果极不明显。

二 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普通话教学的现状

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出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来改变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式,迅速地影响着我们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我们试图将信息技术与普通话课程相结合,改变教师授课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师生互动反馈的方式。使普通话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呈现出新的活力。

1.在备课环节,信息技术为普通话课程教学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多渠道地收集教学资料,并将可用资料全方位、大容量地运用于备课课件中。例如:在讲授个别难点音时,仅仅通过教师做示范,告诉学生发音方法是很难让学生掌握发音特点的。可通过信息技术把发音动态图做成动画课件展示,并联系学生最易产生偏误的发音口型舌位,把正确的发音动态图与产生偏误的发音动态图相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这样,不但提高了语音示范的准确性,也减轻了语音教师的工作强度。

2.在上课环节,信息技术为普通话课程教学创设全新的课堂氛围

语音知识由于自身的特性,教授和学习都极易让人感觉枯燥。信息技术可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化静为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者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此外,还可利用语音学习软件实现课堂师生的交互,反馈学生的发音情况,教师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时调整内容侧重,并能利用交互的学习环境实现分层教学及一对一辅导的个性要求。

3.课后训练环节

无论采用多么先进的技术手段,有教师指导的课堂时间毕竟不多。作为一门实践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需要学生课后进行大量有效的口耳训练,以达到内化发音方法、纠正发音习惯的目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灵活高效的课后训练体验。学生可不拘泥于时间空间的要求,只要有安装语音软件的计算机甚至智能手机就能及时训练,训练的内容也可根据自身的语音状况需要进行调整,在训练的过程中,不再是两眼一抹黑的盲目练习,计算机能为读音正误做出标记和统计,给出训练反馈,成为学生的家庭语音教师。学生也可利用软件录下自己的读音,录后重放,并与软件中存储的标准读音相对比,边听边进行自我纠正,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课后训练时,师生的交互还能不受时空的限制,仍可通过网络技术进行各类问题的咨询、讨论和交流。

4.课后语言环境的拓展

普通话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语音的标准性,更要注重语言的使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应用能力,学习普通话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习得”。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缺乏交际性的语境而使交际性的语言训练效果不尽人意。课时量的局限更是使语言环境的创设成为难点。信息技术的介入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语音练习软件能有效地模拟动态的交际环境,创设出逼真的交际场景,使学生融入其中,感受语言环境带来的学习体验。数据库能有效地收纳多种场景,实现人机对话,带给学生新鲜感,对普通话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还能轻松收集许多大师的演讲资料、经典的电影对白、电视情节,倾听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模仿或成组表演,实现运用标准普通话的目的。信息技术能提供多种生动灵活的训练方式,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轻松学习、主动学习。

5.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有效地提高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过关率

传统教学条件下,测试时,除个别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在计算机辅助测试的电脑使用上不陌生,而其他学生在考前教师都要进行“机测”培训,从如何输入准考证号到如何正确戴耳机试音等都需一一讲授,但临到考试仍有许多学生因为操作失误而导致考试失败。所谓说百遍不如做一遍,如果能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运用语音教室的计算机学习、训练和模拟测试,那么再参加正式评测时,学生就自然能从容应对、正确操作,大大缓解紧张的考试心理,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三 信息技术运用于普通话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在普通话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应有选择、有重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盲目依靠课件,语音教师应该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结合普通话课程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地运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为课程的讲授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馈,不要让课件成为华而不实的摆设。

第二,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本课程进行深度的理解分析,然后再依据教学设计制作课件。但目前受到教师制作课件水平的限制和教学硬件的限制,在语音教室或多媒体教室里上普通话课程仍不普遍。语音教师应该学习并最终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图形图像处理、音频处理、视频动画处理,并熟练使用课件制作软件。

第8篇

家乡是远近有名的蔬菜、粮果种植生产基地,盛产甜椒、芋头、柑桔等,每年都吸引很多外地客商来洽谈生意。在跟外地老板打交道的过程中,一些农民也西装革履坐上了谈判桌,但就因为方言重、话难懂,往往造成误会甚至闹出笑话。

我家设有收购站,大量的农副产品集中收购起来,然后由购销商运往各地销售,在这期间,也有许多的老板常常打来电话或直接前来洽谈生意。记得去年“月半”前后,家里收购了大量的甜椒,由于市场上供过于求,且事先没有联系好“买家”,出售无望,妈妈急得团团转。到了傍晚,终于等到一位客商打来电话,可妈妈“喂、喂”了一阵子就挂了电话,妈说听不懂对方说什么。过后一打听,才知道是一位从外地来的、说普通话的客商,由于无法洽谈,他已经到别处购买了,好端端的一笔生意就这样泡汤了。

妈妈开始尝到了不懂普通话的苦头,好强的她有一股不服劲,下决心学说普通话。在她的带动下,村民们也来了劲,纷纷学说普通话。他们跟着广播、电视学,让子女教,碰到困惑就去请教学校的老师,学后用,用中学,他们说普通话的水平慢慢提高,如今与客商谈生意做买卖如鱼得水。

长年跑促销的吴大叔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说:“我以前嗓门大,方言重,就没法跟客户谈生意。学会普通话后,找我谈生意的人多了,成交额也高了,这里面少不了普通话的功劳。”

人人都学普通话,说好普通话已成了村里人的新时尚。

说好普通话,铺就致富路!

第9篇

关键词:普通化 方言词汇 方言语音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农村进城人口的增多,国家大学扩招政策的实行,越来越多的讲方言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务工、上学。可当他们再返乡的时候,就发现他们说的话变了,变得趋于普通话,虽然调还是家乡的方言调,但是词汇、称呼等都有变化,稍显不伦不类。这点在外出求学的人身上表现得更明显,当然也包括我自身。普通化对方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方言词汇和方言语音上。

一、 在方言词汇上的表现

(一)“中”

“中”字这几乎可以说是河南本土方言中最具特色的词汇了。当然,这个词在方言中本身就是“好的、行、可以、好”的意思。但是,近几年,我明显感觉到很多同学、同乡几乎都不再使用“中”这个词,脱口而出的全是“行、好的”。不管是用普通话调值还是方言调值。当然,在电视剧《新结婚时代》里,郭晓冬的爹一角用普通话调值读出来的“中”更让人啼笑皆非,这里暂不做过多评论。用“行、好的”代替方言“中”,这是普通化的一个最明显体现。

(二)其他方言词

1.时间方言词

时间方言词也用了普通话书面语词代替。如“夜儿[j?藜r]”换成“昨天”,“前儿[?‘?藜r]”换成“前天”,“日落[■?藜u]西”换成“下午”,“清早[tao]饭儿”换成“上午”,这都是方言口语向书面语转化的例子。本来,方言口语那样的发音表达是完全正确且有意义的,只是为了推广普通话,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听明白,才有越来越多的口语转为书面语的口头表达。

2.农作物名称词

例如称“苞谷”也是正确的,可向外人介绍时,就非得用“玉米”介绍;“落生儿”本就是学名“落花生”的儿化和省略,在向外人介绍时,或在正式场合介绍时就必得用“花生”代替,且都是用家乡话的方言调值。

二、在方言语音上的表现

(一)尖团分立到尖团合流

尖团分立是河南临颍方言的一个主要特征。尖团分立主要是由于j[?]、q[?’]、x[?揶]声母的字,临颍方言用了两套不同的声母,在历史音变中形成了舌面音与舌尖前音的分明对立。例如机[?i]、期[?‘]、喜[?揶]等字保持舌面音,与普通话标准一致。而干净的净[tsi?耷],清水的清[?’i?耷],鱼腥味儿的腥[si?耷],在汉语拼音方案中它们就分别变成了净[?i?耷],清[?‘i?耷],腥[?揶i?耷]。当然,这是国家发展必须推行的普通话标准,无可非议。我在上课读书和学习交流时形成了习惯,也把尖团音分得很开了。但是,这对于家乡人的内部交流以及河南方言乃至汉语语言的研究都带来一定的不便。

(二)由[e]到[?藜]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指出,来自陌麦的?藜,是由εk到ε,再由ε到?藜的;来自德韵的?藜,是由?藜k到e,再由e到?藜的;职韵庄系字如“侧测恻色啬穑”等,是由ǐ?藜k变i■k,由i■k变■,再变为?藜。临颍方言的?藜并没有完全演变,在陌麦德三韵一二等字和职韵庄系字上仍停留在念e的阶段,并没有发展为?藜。例如:麦[me]子,得[te]意,测[?’e]量等。记得小时候,有一个同学名字叫薛颜德,同学们就戏谑地编了一道顺口溜:“薛雪,我吃雪;颜盐,我吃盐;德[te]得[te],上课我真得[te](得劲。舒服的意思)。”这是我小学时发生的事情,到现在有十五年时间了,现在的同学们在日常的交流中早已不会用这个发音,他们使用的发音是:麦[mai]子,得[t?藜]意,测[?‘?藜]量。这可以说是普通话推广的有效结果,但是对于中老年尤其是老年人,要想改变多年的乡音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同老人交流的时候,普通化还是有些不便,更不用说是对方言的研究保存了。

三、称呼语改变

对家人的称呼也随着外出归来而改变,当然这个改变也有历时因素在内。例如,妈妈、爸爸在外出前的十几年都是叫妈[mai]、爸爸[pai][pai];外出归来后,就变成了妈[ma]、爸[pa]。这不得不说是普通话推广的作用了。不仅仅是近几年,从对“爸妈”称呼的历史演变来看,汉语拼音方案也就是普通话推广的影响就表现得更明显了。在我的家乡话中,现今八九十岁的老人叫自己的父母都是叫爹[tiε]或[ta],娘[ni?耷];现今四五十岁的人叫自己的父母为伯[pai35],姆[mai35];现今二三十岁的人有大部分叫父母为伯伯[pai51pai35],姆[mai35];也有一部分同现今“00后”孩子们的叫法一样,称呼为爸[pa51],妈[ma35],这已经完全按照普通话的叫法称呼了,除了调值依然是方言调值。

国家普通话推广的政策是有利于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对学生、年轻人来说,这是易于接受的;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相对比较困难,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语言发音演变和看起来存在的“代沟”。但即使是落叶也是要归根的。所以,希望年轻人在与同龄人或正式场合交流时用普通话,但是在与家乡人尤其是长辈交流的时,还是尽量要“守好本分”,因地因时制宜,把普通“化”的影响降低一些,不要妨碍了亲情、交流。

参考文献

[1]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第10篇

一、普通话声调的调值

调值是声调的实际读法,也就是音节的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实际发音。描写声调的调值,通常用“五度标调法”:用一条竖线表示“音高”,分为四等分,共有五个点。

阴平,高平调型,调值55。发音时始终没有明显变化,由5度到5度,声音高而平。如“阴、阳、上、去”中“阴”的声调。

阳平,中升调型,调值35。发音时声音由中音3度升到高音5度,声音上扬要像弦乐(如提琴)上的滑音,逐渐上扬,有能像钢琴的按键跃进。如“编、排、有、序”中“排”的声调。

上声,降升调型,调值214。发音时声音先由半低音2度降到低音1度,低音阶段稍延长,然后迅速升高到半高音4度,整个调子呈先降后升的曲折形。四种调值相比,上声全调音长最长。如“高、扬、转、降”中“转”的声调。

去声,全降调型,调值51。发音时由高音5度快速降到低音1度,声音要一气贯通、直线行走,由最高降到最低。四种调值相比,去声全调音长最短。如“非、常、好、记”中“记”的声调。

二、区域方言与普通话调值辨析

区域方言在调类上与普通话基本相同,即也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调类,但调值与普通话调值不同,也就是高低升降形式不同,这成为周口人学习普通话的难点。因此,要辨正声调,首先把普通话四个声调的调值练习纯熟,即要清楚地念出平、升、曲、降的区别,又要掌握好高低升降的程度。其次,要用普通话声调与方言声调反复对照,看自己的方言调类跟普通话调类有没有区别,更要注意自己的方言调值跟普通话的调值有哪些出入,要以普通话的调类,调值为标准,改正自身存在的不符合普通话规范的调类和调值。

首先看阴平,普通话调值为55,而区域方言多读成上声214,如豫剧《倒霉大叔的婚事》有句经典台词“咦,飞机!”,留心的观众会发现“飞机”读音“fēijī”,但倒霉大叔念的却是“fěijǐ”,周口人也是这样读的,读成了上声。

那么普通话的上声呢?正好相反,周口人读成了阴平55。如美好理想(měihăolǐxiăng),我们一读就成了(mēihāolīxiāng)。综合以上两点,我们知道普通话的阴平和上声周口人分别成了上声和阴平,正好倒了个个儿!掌握这两点我们就掌握了大概一半字的读音。

接下来是去声,去声比较简单,普通话念51如:贺、难、任。例如周口人读阴平、阳平、上声都容易发生发音不到位的情况,但我们读去声都是不成问题的,起音高,下滑明显,干脆利落。

最复杂的是阳平,普通话调值是35,升调,但周口人读这个不是升调,不是曲调,也不是去调51,这个调值比较复杂,经过多年学习和教学研究,我认为区域方言应把阳平读成了一个起音不够高,落音不够低的一个不彻底的降调,调值记为42。虽说是降调,但这个降调和去声51是不同的,因此看出区域方言读阴平起音是半高音不够响亮,落音是中低音不够低,中间变化幅度小,又没有象去声51一样落的彻底,利索,所以这个音我们读起来不那么爽劲,有点塞,有点意犹未尽,就像屋顶滚下一葫芦,但在中间堵住了,没有直仆下地的畅快;又象空投映秀救灾物质,方位没判断好,结果投在半山腰,总让人心里有点堵得慌,不够酣畅。

阳平是周口人学习普通话的难点,我们要多读、多练、多比较。如:“河南人民”四个字,我们就把升调读成了降调,但这个降调与其它的去声“贺(51)难(51)任(51)”是有区别的,大家要仔细揣摩。

以上所论述的规律可以帮我们推定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读音,掌握住这个规律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让自己的读音更优美,更到位。

三、轻声发音辨证

轻声不是独立的调类,它是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变化而来的,区域方言中的轻声又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将本该轻短弱读的轻声变为降调,且重读,调值相当于42(基本相当于区域方言中阴平的调值),如:“桌子”中“子”本是轻声,但区域方言却将其读为42,降调,“衣服”中“服”本是轻声,区域方言读为降调42。

四、知识延伸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普通话;策略

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指出:普通话是国家的通用语言。2003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政策,要求各窗口行业和一些特定行业从业人员必须持普通话等级证上岗。在公共服务行业中,普通话已成为第一服务用语,商业、邮政、电信、文化、交通、旅游、铁路、民航、银行、保险、医院等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普通话都要达到相应的等级要求,普通话水平已成为考核、评先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其他行业的许多公司已把是否具有普通话资格证作为应聘条件之一。但目前,高职学生的普通话存在着一些问题,整体水平不容乐观,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一、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现状

1.生源地域差异,方言情节严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母语和方言。高职院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口语表达具有明显的方言特色。学生的地域差异造成方言复杂,分歧很大,南北方言差异明显,学生普通话水平迥异。例如北京、内蒙、新疆等地北京官话的学生普通话相对标准;福建、海南、浙江等地闽语方言的特点是古全浊声母字读塞音、塞擦音时,今多数读不送气清音、少数读送气清音,“猪”等字读[t]声母;广东、广西等粤语方言的特点是古全浊声母字读塞音、塞擦音时,大多今逢阳平阳上读送气清音,逢阳去阳入读不送气清音,塞音声母一般只有[ts、ts’];湖北方言存在平翘舌音不分、鼻边音不分、前后鼻韵不分的问题等等。特别是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有的学生无法用普通话交流。有的学生虽然语音上是普通话,但词汇、语法仍然带有明显的方言情节,成为交际的严重障碍。另外城乡的差异也是造成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原因。不可否认,城市的学生,学校的语言环境较好,老师普通话水平相对标准,耳濡目染,整体水平较高。而农村的学生,教师的水平相对薄弱,地方方言色彩浓厚,有的根深蒂固。

2.专业、层次有别,语言规范各异

高职院校由于一主多翼的办学模式,有普通大专学生、中专学生、成教学生,普通大专学生中又有对口单招的学生和普专学生。中专生大多是本地的基础较差的初中毕业生,方言地道浓厚;对口单招的学生,有的在中专学过普通话,拿过普通话等级证书,因此普通话较好;普专学生以前接触的规范普通话少,缺乏普通话理论知识和语言规范意识。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进校时文理科的差异以及学习专业的不同,普通话的规范状况自然而然地就有了很大的区别。例如,旅游专业的学生,由于考导游证,语言规范意识强,普通话普遍较好;护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女生多,先天条件好,普遍比工科类的如汽修、机电的学生水平高;文秘专业学生由于开设有现代汉语课,对普通话接触较多,语言规范意识较强。由于专业、层次不同,导致学生普通话的规范意识参差不齐。

3.学校重视不够,课程边缘化严重

有的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忽略了人文素养教育。普通话课程被边缘化,地位削减。有的将普通话开设为选修课,约18个课时,晚上近百人上大课,教师难以个别辅导;还有的没有教材,教师精心制作课件,上课口干舌燥讲解,学生没有训练材料,课后无人问津,考试效果不太理想;有的教师想编一些资料,但费用不方便,只好搁浅;有的虽有教材,都是些大众化的教材,不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针对性不强。例如词语、朗读等材料大众化、文学性较强,缺少专业方面的术语,缺少专业方面的文章,缺乏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效果低下

有些高校,没有从事普通话教学的专职教师,由语文教师或普通话好的教师兼任。由于教师没有经过系统规范的语音学习,没有正规地接受普通话训练,往往教学时力不从心,不能准确分辨学生语音的毛病,因此也就不能对症下药纠正学生发音的错误和缺陷。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沿袭传统模式,有的教师虽然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课件仅用于声韵调和字词句及课文的展示,不能实现对学生方言语调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课堂教学改革并未有“质”的提高。

二、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策略

1.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学生到校后,教师上课前,先对学生进行摸底,看看每个专业学生生源情况,包括地域分布、城乡分布,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时,对一个自然班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方言辨正,有代表性地进行语音示范,制定一个训练方案,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除了教会基本的语音发音外,更重要的是纠正有代表性方言的错误发音。

2.改进教学,手段多样

上课前教师要精心设计课程,包括理论知识讲解多少,训练的内容,训练的方法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适度讲解,本着够用的原则,重点训练常见的单字、词语、朗读、说话。结合测试中的问题,逐一重点训练。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如开展语音笑话、绕口令、词语接龙、讲故事、朗读、演讲、情趣表演等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活动,以激发学生自觉学习普通话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掌握尽可能多的技能。

3.形成网络,全面铺开

(1)形成三级管理机构。校领导分管学校语言文字组织机构(校语委)――各部门、各系部的领导组成推普领导小组――由班级的推普积极分子组成推普小组

(2)设立宣传标语、标牌。学校的主要公共场所如教学楼、办公楼的楼道、办公室、教室等可设立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和校园文明相协调的永久性的宣传标语、标牌,营造浓郁的校园推普学普氛围。

(3)重视媒体宣传。校园广播在推广普通话方面具有强烈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学校要充分利用这块阵地,切实保证语言的规范性、纯洁性。可开辟推普专栏,利用考试前一段时间播放测试的普通话朗读材料等。还可以利用专栏、板报、橱窗、报刊等媒体,结合每年9月份的推普周宣传普通话的政策,结合测试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并建立相关的督导机制,规范管理,强化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发挥其示范、引导和教育作用。

4.注重实践,加强训练

推广普通话,不仅只是课堂这一阵地,普通话是学校的校园语言,要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进行丰富多彩的推普活动,加强实践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交际能力。可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结合教育部、等主办的“中华诵”以“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四大传统节日为内容的经典诵读活动,积极参与,可让学生自制录像,将作品在学校进行参评,并将好的作品上报参赛。

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交流,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形式:一是考察活动,如组织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二是服务活动,如组织慰问献爱心、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三是联谊活动,如与其他院校的师生联欢等;四是积极参加一些学生社团,如演讲协会、营销协会、话剧社等。通过让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进行交际,从而提高他们的普通话交际能力。总之,普通话能力的构成是多方面的,普通话交际的训练也是多维度的,只有多维度、立体化地进行训练,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使他们更好地与时代接轨,将来成为职业岗位上有较强语言交际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5.以测促练,持证毕业

开展普通话测试,促进学生练习,要求每位学生持普通话才能拿毕业证。有条件的学校一年可以组织两次普通话测试,给学生提供多的机会,强化学习的意识,强化不断提高的意识。测试之前,报名宣传到位,尽可能地让每位学生自觉自愿报名;考试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考出学生的真实、实际的水平。成绩出来后,把每次考试中的一级乙等的同学进行公示,出光荣榜,同时进行物质奖励。让学生明白学习普通话不仅可以修学分,还可以取得普通话资格证书,给将来就业增加一道砝码。

6.编写教材,够用实用

教材的编写应遵循够用、实用的原则,依据高职教育特点,做到理论上深入浅出,训练上系统实用。以语音训练为基础,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一要体现专业的特点,加强通用语和职业用语的训练。在普通基础训练方面,除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列出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语音训练外,应适当增加专业词汇的语音训练;口语训练方面,对于不同专业,选择编写带有职业(专业)特点的文章进行朗读。二要体现不同方言学生的特点,在语音辨正方面,特点表述准确,问题分析透彻。

参考文献:

[1] 谢芸.高职院校语言文字工作管理方法探寻[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9).

第12篇

关键词:翠屏区 声母 普通话

翠屏区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的灌赤片岷江小片。普通话中有21个辅音声母,一个“零声母”,而翠屏方言的辅音声母有19个,“零声母”一个,完全相同的有[p、p‘、m、t、t‘、k‘、?‘]7个。本文着重介绍翠屏方言声母与普通话声母的差异。

1.在翠屏方言声母中[l]的读音实际是[n]、[l]的自由变读,记作[l]。例如:

翠屏方言声母 普通话声母 例字

[l] [l] 狼、冷、棱、蓝、路、冷、狼、累

[l] [n] 难、能、暖、怒、呢、弩、农、嫩

在翠屏方言中声母[l]和[n]不加以区分,从语言学的观点看,二者主要受自然音变的影响,可将之归为同一个音位的两个自由变体。[n][l]在同一语境中的替换是自由的,没有任何限制。方言区的人们听来音感上只有略微的差异,不会影响意义的表达。从语音发展史来看,本方言区还处于古泥母来母字相混的时期。传统音韵学从发音部位的角度将中古三十六字母: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晓匣喻,来日分为五音、七音。五音分法最早见于《玉篇》,即喉舌齿唇牙,来泥母同属于舌音的次浊声母。南宋张麟之重刊的《韵镜》,从五音的舌音中划分出一个半舌音,“来”母。从齿音中分出一个半齿音,“日”母,合称“七音”。[1]这时来母和泥母才完全分开。不过在西南官话中古来泥二母还是很容易混淆的。

2.声母[x]变读为[f]。在翠屏方言中[x]后的韵母为[u]时,声母改读成[f]。

翠屏方言声母 普通话声母 例字

[f] [x] 糊、忽、护、浒、胡、湖、互、虎

古晓匣母(大致上与普通话中的h相当)合口一二等今读的变化取决于韵母的影响,在[u]韵前它最容易与非敷奉合流读唇齿擦音[f]。胡萍认为“这一规律的形成与人的发音生理有关”。庄初生解释了为何晓匣母合口字有今读[f]声母而混入非组的原因,是因为:“晓组声母在合口字之前,由于u介音的影响,上齿和下齿得以接近摩擦,便产生了f声母,这个过程就是唇化。”[2] 由此可见,翠屏方言也有喉音唇化的现象。

3.在翠屏方言声母有的,而在普通话中没有的声母有两个,[v]和[?]。

翠屏方言声母 普通话声母 例字

[v] [?] 乌、无、五、污、物、巫、屋、午

普通话韵母是u的零声母,在翠屏方言中读成唇齿浊擦音[v]。普通话中已没有[v]声母,[v]母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是微母在某个历史时期的读音。翠屏方言中的v声母来自于微母、疑母、影母的u韵母字。“微母本来是属于唇音之列的,在《切韵》时代,它是明母的一部分,读m,到了唐末宋初,明母分化了,除了东韵三等字之外,它的合口三等字变为唇齿音刃(mv)。刃的发音方法和[m]相同,但是发音部位和v相同,于是在北方话里逐渐变为一个v。这个v从十四世纪《中原音韵》时代起,一直保持到十七世纪。然后才变为半元音w,最后成为元音u(韵头或全韵)。它是到了这个阶段,才和喻疑合流了的”。[3][v]一般摩擦较轻,受普通话的影响,年轻一代口语中,[v]向[u]合口呼韵演变趋势明显。

普通话中[?]只能做韵尾,翠屏方言中[?]可以做声母,古影疑母今读开口呼的字,读[?]声母,这些音在普通话里都为零声母。例如:

翠屏方言声母 普通话声母 例字

[?] [?] 硬、爱、昂、咬、暗、藕、按、矮

纵观[v][?]二母发展史,可以看到,翠屏区方言中[v][?]是中古声母的遗迹,在普通话中它们无一例外的变成了零声母音节。显然,普通话中零声母所代表的汉字比翠屏区方言的零声母汉字多。这也揭示了由中古到现代,零声母增加了。据考证,“隋唐时零声母只有一个“影”母,到了现代北京话,中古的‘疑微影云以’五母都成了零声母。其中疑、影、云、以四母变为[i][u][y]三类零声母,微母变成了[u]类零声母,疑、影二母同时又变成了[a](包括[?][o])类零声母。”

4.在翠屏方言中,有部分将[?]读[k],将[?]与齐齿呼相拼,改读为[x]与开口呼相拼的现象。“清初稍后产生了j、q、x,舌根音[k]、[k‘]、[x]与齐、撮呼韵母相拼,受到[i]和[y]韵头或者韵母的影响而发生了腭化,腭化后舌位前移,变成了j、q、x。舌尖前音[?][?‘][s]与齐、撮呼韵母相拼,受到[i]和[y]韵头或者韵母的影响而发生了腭化,腭化后舌位后移,也变成了j、q、x。j、q、x出现后,原与细音相拼的[k]组声母和[?]组声母无从辨别,这就叫‘尖团合流’。”现今方言中部分j与g不分,h与x不分,这是尖团尚未合流的痕迹。

5.翠屏方言中没有北京音舌尖后音。[t?]组与[? ]组都读平舌音,混为一组。而舌尖后浊擦音[?],在本方言中也变为舌尖前浊擦音[z]。例如:

翠屏方言声母 普通话声母 例字

[?] [?] 子、自、则、责、砸、组、做、在

[?] [t?] 支、中、这、扎、住、着、折、征

[?‘] [?‘] 才、粗、次、错、测、擦、采、催

[?‘] [t?‘] 出、车、池、差、拆、扯、吹、春

[s] [s] 色、撒、死、四、岁、孙、松、森

[s] [?] 设、谁、属、顺、啥、晒、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