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呼吸内科疾病的护理

呼吸内科疾病的护理

时间:2023-05-30 08:54: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呼吸内科疾病的护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呼吸内科疾病的护理

第1篇

【关键词】 呼吸内科;呼吸系统;护理干预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7.178

呼吸系统疾病是近年来高发的一种呼吸内科疾病, 此病病程比较长, 且发病患者年龄逐渐偏大, 这使得临床护理容易存在安全隐患及护理风险。如果护理不当, 难免会发生意外突发事件[1], 为了进一步减少护理风险, 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有必要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实施安全护理模式。选取2015年2~11月对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58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住院患者实施安全护理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2~11月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16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60例, 女56例;年龄64~83岁, 平均年龄(73.4±2.7)岁;慢性支气管炎50例, 支气管哮喘40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2例, 其他4例。将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58例。

1. 2 方法 两组均采用相同的临床治疗方案。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率、心律等生命体征, 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 指导患者科学饮食, 加强心理护理。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安全护理干预措施:①加强医疗器械及药品质量的监管:对呼吸内科常见的医疗器械加强监管, 对药品的质量进行监管, 确保医疗器械使用安全及用药安全。②强化护理人员培训力度:通过讲座、专门培训等方式加强护理人员, 尤其是新进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 提高其综合护理素质。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静脉注射技巧、胸腔引流技能、雾化吸入方法, 风险事故应急方案等。③规范临床护理操作:指导护理人员正确掌握吸氧与吸痰等临床护理操作技能, 进一步熟悉临床氧疗的注意事项、吸氧方式等。④优化护理环境:护理人员可在患者的病床醒目位置贴上警示标志, 安置床档, 防范意外事故的发生。对患者的病房实施定期消毒及通风, 确保病房保持安静与整洁。⑤强化患者的安全教育: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定期实施安全教育, 提高患者安全防护的意识[2]。⑥强化医护沟通和合作:医护人员要主动跟患者沟通, 努力解决患者提出的各种合理诉求, 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评估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8%(55/58),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 79.3%(46/5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后, 研究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3.4%(2/58), 对照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0.7%(12/5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呼吸内科发生医疗纠纷的几率比较高, 究其原因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住院患者大部分是老年人, 而老年患者的病情比较危重、病情发作突然、机体免疫力低下, 存在一定的交流及沟通障碍, 基础疾病也比较多, 使用药物较复杂等[3], 导致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相对繁琐, 护理要求也相对较高, 也容易出现医疗纠纷。为此, 应该加强护理干预, 尤其是安全护理, 进而消除安全隐患, 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临床上引发呼吸内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 如护理人员及患者的安全意识不够、护理管理制度不健全、医疗器械使用不当、医患之间缺乏沟通、护理人员护理技能缺乏、护理经验不足、应对护理风险事件的处置经验严重缺乏等[4-6]。为此, 针对上述问题, 作者实施安全护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8 %(55/58),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 79.3 %(46/5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在呼吸内科实施安全护理模式, 能够明显提升呼吸内科整体护理质量, 提高护理满意度, 有效控制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可在呼吸内科临床护理中选择使用。

参考文献

[1] 姜慧芬, 郑云仙.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应用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15): 67-68.

[2] 季双美. 呼吸内科病房安全管理措施的应用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研究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5, 35(8):981-982.

[3] 赵波, 刘红梅. 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3):71.

[4] 刘爱英. 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的应用. 吉林医学, 2013, 34(7):1356-1357.

[5] 王一兰. 呼吸内科患者安全护理方式的临床效果观察. 吉林医学, 2013, 34(30): 6356-6357.

第2篇

【关键词】呼吸内科;康复护理;体会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45-02

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一般病程较长,且病情易反复发作,严重患者短时间内可进入危险状态,对常用药物治疗反应不佳,很可能令病情恶化,甚至呼吸衰竭致死[1]。在呼吸内科对患者的护理中除一般的基础护理外,应重视其稳定期的康复护理。康复护理近10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已不局限和满足于急性危重症时的抢救成功,而是通过全面的康复医疗措施,使患者症状改善,呼吸运动效率增加,促进患者的恢复[2]。对2011年7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48例呼吸疾病的患者,采用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后,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1年7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呼吸疾病患者4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61岁,病程5-28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22例,慢性阻塞性肺炎6例,慢性支气管炎12例,支气管哮喘4例,支气管扩张患者3例,肺癌患者1例。其中42例患者康复出院,5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1例患者死亡。

1.2方法

1.2.1康复护理思路

1.2.1.1康复护理目的在呼吸内科住院的多为老年患者,且多为慢性疾病,病情易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因此,对有呼吸疾病的患者在稳定期实行康复护理,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的质量,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和缩短住院时间,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呼吸功能,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或恐惧感,增强患者的心理健康。

1.2.1.2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同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呼吸系统疾病的有关知识,包括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护理方法等。使患者和家属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配合治疗。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步骤指导患者做循序渐进式的呼吸功能训练。健康指导患者戒烟,避免接触一些激发物,指导患者在稳定期的饮食调养和氧疗。

1.2.2具体护理方法

1.2.2.1呼吸功能的训练①腹式呼吸:指导患者每日锻炼腹式呼吸,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在吸气时尽量使腹部隆起,呼气时使腹肌收缩,腹部凹下,胸廓保持不变,每日做5次,每次约十分钟。学会仰卧位,再学习俯卧位、侧位、坐或站姿,以至患者在参与活动时均会腹式呼吸。其作用可加大膈肌运动幅度,加大了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增进肺功能使痰蓄积的机会减少,可避免发生桶状胸畸形,还可以减轻因呼吸引起的胸痛。②缩唇呼吸:先用鼻子吸气,在吸气的同时舌抬起顶上颚,身体稍向前弯曲,吸气末稍作停顿,然后口唇撅起,收缩成吹口哨状,将肺内气体缓慢呼出。呼吸一次保持在8-9次/min,吸、停、呼的时间比为1:1:2。呼吸时要按节律进行,能延缓呼气气流的下降,大大提高了气道内压,有利于减缓气道的动力压迫,防止小气道过早陷闭,有利于功能残气的排出,改善肺的换气和通气功能。③增加呼吸量的运动锻炼:指导患者刚开始做吹羽毛运动,慢慢增加羽毛的距离,然后做吹蜡烛运动,把蜡烛放在距离患者5寸的位子,教导患者吹偏蜡烛即可,重复练习,并视患者的情况渐增加距离,直到距离为35寸为止。当距离能达到最大距离后可进一步改为吹瓶子,用三支橡皮管和两支玻璃连接两个装有半瓶水的瓶子,教病人用腹式呼吸吹瓶中的水,将水从一个瓶子吹到另一个瓶子,主要通过它来锻炼腹肌的力量。最后吹气球运动,通过渐增气球的大小,锻炼肺的换气功能,有利于功能残气的排出,达到增加呼吸量的目的。

1.2.3氧疗稳定期缺氧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对其进行长期的氧疗可改善呼吸困难,改善患者的睡眠情况,提高患者的对运动的耐受能力。因此,在患者出院时,指导患者可采取家庭式给氧,家庭氧疗每天8h。患者在外出活动锻炼时,应携带便捷式液氧罐,在运动时进行吸氧能降低运动时产生的高乳酸血症。

1.2.4饮食的调养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大多会出现营养不良,主要由于呼吸负荷加重或呼吸效率减低使呼吸功能增加,使能量消耗增高,同时患者的饮食摄入不足,导致患者营养不良。因此,需调整患者的饮食提高摄入量,加强患者的营养补充,以增强患者的体质,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呼吸功能的目的。

1.2.5生活指导告诉患者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是致病的因素之一,吸烟能引起咳嗽、咳痰、气急等症状和呼吸功能的减退,患者生活的环境没有很好的通气设施,也可引起呼吸道症状,诱发疾病发生。因此要劝告患者戒烟,患者居住的地方要保证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避免接触激发物。

1.2.6心理护理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多为慢性病,病情反复,久治不愈,病人常会产生焦虑心理,情绪容易激动、顽固、不合作,甚至有攻击[3]。因此,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引导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消除患者不良的应对方式,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结论

呼吸内科的护理工作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一切要从患者者的需求出发,除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外,做好患者的康复护理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康复护理,改善了患者的呼吸功能,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和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呼吸疾病患者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孔彬,冯琼.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9(8):334-335.

第3篇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呼吸内科病房;应用价值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13-01

有效识别风险并实现开展护理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由于护理工作的连续性、直接性、动态性等特点,导致医院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接触较多,护士的素养高低也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产生了直接影响。呼吸内科疾病的患者大多是老年人,其机体功能较差,并常常伴有其他疾病,在护理过程中困难重重,由此也就会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现在选取我院的呼吸内科护士,对其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呼吸内科病房的24名护士,年龄在23-4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8岁,本科学历以上的有14名,大专学历的有7名,中专学历的有3名。将24例护士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2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12例,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护士的护理满意度。

1.2 方法 观察组护士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方法,首先是对护理风险进行识别,然后针对护理风险实施相对应的防范策略,防范策略主要有:实时更新服务理念,强化法律意识及风险意识。加强护士的素质教育。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护理操作。提高重点环节及薄弱环节的安全性。确保各种仪器的正常运转。护理应用各种警示标识。坚持查房制度。对照组护理实施常规护理,针对患者的需求进行对症护理[2]。

1.3 统计学分析 对于本文中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对于(P

2 结 果

通过指导两组护士采用不同的护理管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管理,观察组护士实行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护士实行的常规护理。观察组12名护士中,对护理效果非常满意的有9例,一般满意的有2例,不满意的有1例,满意度为91.7%,对照组12名护士中,对护理效果非常满意的有5例,一般满意的有4例,不满意的有3例,满意度为75%。两组护士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3 讨 论

临床上对于呼吸内科疾病,主要是采用药物治疗及对患者的基本疾病治疗,护士在医生的指导下对患者实行药物治疗护理及日常护理,以帮助患者快速改善病情,并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对患者给药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给药准确性及给药途径等方面的风险,在常规的护理操作过程中,尤其是对涉及到患者血管及体内管腔等部位的操作时,会存在着更大的风险,对于患者的影响较大,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3]。因此,对于此种风险,护理人员应当加强防范,以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在呼吸内科疾病的护理过程中,隐藏着较多的风险,如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如果由于护理缺陷导致风险发生,则会对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沉重的打击,因此,加强呼吸内科的护理工作迫在眉睫。护理风险管理主要是针对呼吸内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所实施的一种管理方法,一些护理人员由于其自身素养的影响,导致其与患者出现矛盾后并不及时进行解释,致使矛盾越积越深,不仅对患者的疾病治疗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对护理人员的工作造成了制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观察组通过对护理人员实行护理风险管理,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达91.7%,效果显著,而对照组护理人员则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虽然对于满足患者需要,减少护患纠纷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较差,不利于护理人员对护理满意度的提升[4]。由此可见,临床上在对呼吸内科患者实行护理的过程中,应当加强护理的风险管理,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治愈疾病的需求,实现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并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及精神压力,同时降低护患之间发生纠纷的几率,提高医院的护理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贾永乐,单美俊.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21(02):56-57 .

[2]张明霞.加强风险管理 保障医疗安全[J].重庆医学,2008,65(09):54-55.

第4篇

【关键词】神经内科;老年患者;护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18—02

患有神经内科疾病的老年人,通常意识障碍及精神障碍等症状,如果无人护理,极易发生意外,同时在护理过程中的疏忽也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对患有神经内科疾病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在其治疗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1年2月-2012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神经内科老年患者120例,其中男性病例72例,女性病例48例,年龄在66-82岁(平均70岁)。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走失及其他差错的患者共23例,占19.1%。

1.2 护理干预 对于对照组患者只是基于常规的护理,而观察组的患者则除了常规护理外还要进行相关的积极护理干预措施。

1.2.1 头痛 患有头痛症状的患者,要安排其住在安静的病房中;指导老年患者进行呼吸锻炼,使其放松心情;对患有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工作,使其不再过分关注病情发展状况,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当患者病情严重时,可以适当地进行药物或按摩止痛方式。

1.2.2 意识障碍 当患有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的症状时,要进行以下的护理方式:(1)在日常生活中,要保证患者的病床清洁,帮助患者常换洗衣物。(2)对意识障碍的老年人要进行下胃管鼻饲的喂食方式,同时要保证食物富含高蛋白及高纤维等营养,还要补充适量的水分。(3)要时刻保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防止患者出现窒息状况。(4)对患者的病情进展进行实时监测。

1.2.3 语言障碍 当患者出现语言障碍的症状时,要采取以下的护理方式:(1)对患者进行相关的语言康复训练,鼓励老年患者积极表达自己的需求,帮助患者克服害羞的心理,大声说话。(2)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非语言的交流,增加对患者的性格及背景的了解,采取适当的沟通方式,比如适当的触摸及丰富的肢体姿势,这样可以帮助老年患者理解护理人员的关心与帮助。

1.2.4 感觉障碍 当患者出现感觉障碍的症状时,首先要排除是因为疾病导致的感觉障碍,接着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保证患者的床铺时常保证清洁,避免身体的某个部位长期受压;把握好热水袋及冰袋的使用温度,注意每天需要用热水擦身,加速血液循环,同时还要对身体进行被动活动恢复。

1.2.5 运动障碍 当患者出现运动障碍的症状时,要将日常用品放到其能够直接接触到的位置。同时,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疗养氛围。一旦病情稳定下来,护理人员就应帮助患者进行相关的康复训练。另外,还要保证患者的卧位姿势正确,锻炼老年患者的协调能力。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两组之间的对比利用x2检验。P

2 结果 通过观察组及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在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心理状况都好于对照组(P

3 讨论

3.1 心理护理 通常患有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心理状态都不够良好。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贴心的护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患者的康复。喜欢与护理人员交流的患者借此宣泄自己内心的烦闷,因此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耐心的指导,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信心。而对于相对比较沉默的患者,则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引导患者交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同时,每名患者还要有专门负责其病情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帮助,掌握患者的情况,对患者的护理治疗进行指导。

3.2 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老年人患者的病情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时刻监测,包括患者的呼吸、意识等生命特征。另外,还要观察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变化情况,及时与家人进行沟通。

3.3 积极处理合并症 如果患者出现合并症的状况,则需要在对其进行神经内科疾病治疗的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的健康教育工作。通过专业医生的帮助,在用药及饮食方面逐渐改善其并发症的状况。

3.4 强化护理安全 保证患者病房的安全性,地面铺设防滑地板,在床边设置防护栏,对患者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行动不方便的患者要有专人进行护理。

参考文献:

[1] 叶钦清.从护理角度看神经内科住院病人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10).

第5篇

【关键词】血液内科,内科急诊,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34-01

血液内科主要治疗贫血,像血友病、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殖性疾病以及一些属于血液病范畴的并发症的处理。从目前数据来看,血液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血液病已经成文了一种现代病,但因为血液病发病隐匿,患者多数不能自己觉察,多因其他疾病就医或体检时被发现。因此,提高对血液病的认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1血液内科概述

血液病分好多种,有的是原发的,大多数是因为造血功能缺陷或骨髓成分的恶性改变;有的是继发的,某些疾病如营养缺乏、代谢异常及物理化学因素等会对骨髓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导致血液或骨髓成分明显改变。血液内科患者是医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目前,已知引起血液病的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遗传、免疫、污染等,都可以成为血液病发病的诱因或直接原因,加之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新病原菌的出现等因素使其医院内感染率逐年升高。 同时这些感染也是造成血液病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收集2010年1-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974例血液内科住院患者,男性1885例,女性1090例,年龄3~79岁,其中急性白血病 685例,慢性白血病1066例,缺铁性贫血81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04例,多发性骨髓瘤94例,其他109 例。

2.2 病因构成

白血病患者75例,占到42.13 %;血友病患者25例,占到14.04 %;淋巴瘤患者28例,占到15.73 %;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50例,占到28.09%。

2.3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系统分析病例资料。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天数、诊断、侵入性操作、是否发生感染、感染部位、感染时间和病原菌、抗生素的使用等。医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诊。

2.4救治方法与人员安排

血液内科急诊患者按链式并联操作流程:初步判断病情―呼吸道管理―循环管理―系统查体―采取维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的各项护理措施。治疗组设急救护理小组,由2名护士组成,即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各1名,责任护士一般由高年资护师担任。当患者进入抢救室后,抢救人员立即按流程规定站位:责任护士站在病人头位,负责呼吸道的管理,立即进行高流量吸氧,吸痰,或配合医生气管插管,上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电除颤,心电监护,抢救全过程指导辅助护士工作,并与医生沟通,使医护抢救配合默契;辅助护士站立在病人的体侧,负责循环系统的管理,立即快速建立1~2条大静脉通道,采血,留置导尿管,执行抢救医嘱,记录抢救的各项措施、药物及实施时间,病人的病情变化等。护理操作分工明确,双人同步进行。

2.5观察指标

按照危重“急救白金10min”作为时间判断标准,要求基本生命支持在10min内完成。从患者躺在抢救床上开始到完成基本生命支持操作发挥治疗作用为止,时间以分钟计算,物品准备纳入基础抢救时间。

2.6抢救成功标准

病人心跳呼吸恢复、有效循环建立(在有或无药物维持下动脉收缩压≥80mmHg),转送住院无生命危险,则认为血液内科病人的内科急诊成功。

3统计分析

数据用 SPSS17.0 软件进行统计,采用χ2检验,以 P

4结果

血液内科主要疾病感染分布 2974 例血液内科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内感染 164 例,发生率为5.51%,以急性白血病(感染率 9.66%)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率 8.63%)较高,与其它血液内科疾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5研究讨论

按国际疾病法(ICD)命名血液系统疾病,血液病可以分为造血干细胞病、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等几大类:造血干细胞病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性疾病(如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如难治性贫血、环形铁粒细胞性难治性贫血、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红细胞病则包括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其中贫血的种类也很多,有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失血性贫血等。血液病并不可怕,也并非都是恶性的,某些类型的血液病只要及时治疗,可以完全治愈。因此,疾病确诊以后,要及时到学术力量强,治疗经验丰富的专科医院接受系统治疗,这是战胜血液病的关键。本研究结果显示,本院血液内科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 5.51%,较国内部分医院所做该科室感染率研究低,这与本院开展目标性监测,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如手卫生、隔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环境清洁与消毒等工作的落实有关。综上所述,必须加强对血液内科患者医院内感染的监控并做好预防措施。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用药有效指征,合理有效使用各种药物,鼓励患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医院内感染发生。

6结语

血液病人内科急诊时应当先进行紧急性抢救,充分保障患者的急救时间。急诊时不仅要强调时序性,还要保障分工明确,逐一治疗。这样才能为患者赢得更多宝贵的治疗时间和机会。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心理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作为临床上一组较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症与肺气肿等,发病率较高,且病死率较高,临床上常因病情的加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1]。经国内外研究资料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不仅具有严重的躯体疾病,常伴有包括焦虑、抑郁在内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常延误了病情的治疗。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能够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60例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均在我院行胸片或X线检查后确诊,且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并对治疗过程无禁忌症,符合治疗适应症。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46~71岁,平均年龄为54.2岁;病程3~10年,平均病程为5.9年。文化程度分为:大学11例,占18.33%;高中18例,占30.00%;初中23例,占38.33%;小学8例,占13.33%。职业分类:工人16例,占26.67%;农民10例,占16.67%;离退休25例,占41.67%;其他9例,占15.00%;婚姻分类:已婚39例,占65.00%;丧偶29例,占48.33%;未婚2例,占3.33%。

1.2方法

1.2.1给与患者鼓励与心理安慰 因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慢性咳嗽、咳痰、喘息、胸闷与气短,时刻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多数患者常因担心其预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2]。此时,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准确的掌握,并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应用合适的语言加以安慰[3]。另外,帮助患者了解心理状态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使患者了解到焦虑、抑郁等消极的心理状态可加快疾病的进展,不利于原发病的康复与治疗。除此之外,可采用友好和善的语言介绍住院患者相互认识,使病房内的气氛融洽,改善患者对治疗过程的抵触情绪,积极参与到疾病的治疗过程中。

1.2.2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 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生与转归,配合图文介绍或视频讲解使患者对该疾病的治疗过程与临床用药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并耐心解答患者所提疑问,尤其对于首次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应对其讲解呼吸机治疗的必要性与重要性[4]。另外,为患者讲解该病治疗后的注意事项与营养饮食知识。除此之外,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促进疾病的康复与体能的恢复,包括:嘱患者坚持使用膈式呼吸法或缩唇呼吸法以进行呼吸运动的锻炼,或进行2~3组/d的扩胸运动以锻炼肺活量,促进疾病的转归,避免产生呼吸机依赖。

1.2.3培养患者的治疗信心 据国外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对患者采取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信心,以获得良好的心理支持与良好的行为动机,并产生良好的治愈效果。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告知患者经治疗后可能出现症状与体征,使患者心理上有着充分的准备,并告知患者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利于疾病的康复等[5]。劝慰患者安心住院,并鼓励患者要为康复治疗结束后工作或社会生活做准备。

1.2.4鼓励患者与家属之间多沟通 对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做出评价,观察并记录患者与其家属之间的关系,并指导患者多利用社会支持,鼓励其与家属之间的多沟通,指导患者家属能够正确面对疾病的治疗与转归,并给与贴心的护理,使患者感到幸福与愉快,以便患者从其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与信息支持,从根本上提高心理满足感,并有效提高生活自理能力[6]。

1.3观察指标 将患者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及不满意四个等级,将非常满意与满意之和作为满意程度以上。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 P

2结果

该组患者的满意程度:该组60例患者中,非常满意24例(40.00%),满意21例(35.00%),一般12例(20.00%),不满意3例(5.00%),达满意程度以上人数45例,占75.00%,较不满意人数多,多70.00%,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是指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作为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为一种可进行性发展的不完全可逆性疾病,最终导致患者心肺功能不断下降,危及患者的生命。笔者在该病的治疗过程中发现,多数患者多应病情的加重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其主要的心理紊乱表现为:①注意障碍、信息整合障碍或记忆障碍等认知功能的欠缺。②焦虑及抑郁等情感性质的改变。③适应障碍或急性应激等应激相关障碍。④惊恐发作或广泛性焦虑症等神经疾病或人格障碍等,常影响疾病的治愈与转归。因此,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进行内科基础护理的同时,还需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特点进行详细规范的临床评估,并对其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工作,以此增强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内科上常用的基础护理包括:①呼吸道的护理,目的是为了减轻气道阻塞并降低气道高反应性;②祛痰护理,避免气道阻塞;③抗感染护理,避免呼吸衰竭与心力衰竭等重症;④预防并发症护理,避免加重病情。所采用的心理护理包括:①给与患者鼓励与心理安慰,拉近患者与医疗工作人员的距离,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②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加强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快疾病康复的进程;③培养患者的治疗信心,增强其面对疾病的勇气等。另外,还可开展包括家庭护理、耐寒锻炼或呼吸功能训练等康复护理。本文结果显示,该组患者达满意程度以上人数高达75.00%(P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不仅要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案,还需采用合理的内科护理与心理护理对策,从而帮助患者从心理与身体的全面康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提高其存活率,增加其满意程度,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而此种方法具有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何忠英.慢阻肺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康复护理探讨[J].中外医疗,2011,02:39-40.

[2]高莉梅.护理干预对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8:598-599.

[3]崔桂英.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5:125-126.

[4]张忠鲁,刘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理支持[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02:458-459.

第7篇

关键词: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救治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451-02

1 概述

病程较长、病情反复发作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容易使病人精神的高度紧张、意志消沉、烦躁、产生恐惧心理等,有些病人在疾病晚期会有呼吸困难、发绀、精神状态不佳等情况。药物治疗对某些病情严重的病人治疗没有效果,并极有可能在短期内进入危险的状态,病情持续恶化,最后呼吸衰竭而死。所以在对于重症病人的抢救和日常护理中,除了依靠有效的治疗外,还要结合科学的护理,给病人创造一个舒适洁净的疗养环境,提供专业的皮肤呼吸道及口腔护理,进行具有针对个人特点的治疗。重症病人的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也是医生和护理人员应该重视的问题。

2 护理方法

2.1 病情监测:因为重症病人的病情在短期内发展快,所以病情的预判对重症病人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可以通过先兆症状的观察预判。如对病人的呼吸、意识的观察,其意义重大。在日常护理中,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①观察病人的意识变化与生命体征,如心律、呼吸、脉搏的节奏、频率等指标。判断病人是否有头痛、反应迟钝、烦躁不安、意识模糊等现象。②观察并记录病人有无并发症及其诱发因素,重视后半夜的巡察护理,以防止哮喘病人后半夜发作或病情加重带来危险。一般来说,呼吸过慢或者过快都应该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呼吸快慢可以为病人病情的快速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③当重症病人处于缺氧状态时应给其立即吸氧,并保证规范的操作和病人的吸氧安全,吸氧效果,可以根据病人病情调节氧气的流量。另外,病人的血气监测应与氧疗同步进行。

2.2 药物治疗:对重症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要严格控制好药物使用的剂量,控制药用药浓度与血浓度。受体兴奋类药物有抑制炎性物质的特性,可以增加气管黏膜清除的能力,所以一般用定量吸入喷雾剂,同时加强对患者心律等相关指标的检测。在治疗中,临床常用的药物是糖皮质激素,它具有松弛平滑肌、抗过敏、抗炎等功能。对重症病人来说,为了保证药物能安全、及时地输入病人体内,特效药物与一般药物的输入应该从不同的静脉通路输入。重症患者的用药史应该得到医师足够的重视,在对重症病人进行静脉注射的时候,保证缓慢的注射速度,要及时观察重症病人有无恶心呕吐、心律失常、抽搐等不良表现。

2.3 通气护理:保证重症患者呼吸道的畅通,这对日常的疗养非常重要。呼吸道要得到及时清理,确保痰液能顺利的排出到体外。平常要注意病人口腔的护理清洁,降低病人感染的几率。对那些不能自主呼吸或呼吸困难的病人,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用呼吸肌辅助其呼吸,要密切注意病人各项指标在呼吸机上的变化,病人出现异常情况时,要及时处理。[1]

2.3 就医环境:干净、整洁的就医环境在带给病人舒适心情的同时,也有助于病人治疗,而且能降低病人感染的几率。充分的通风、湿式的清扫、定期的消毒有助于病房环境的改善。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感染。平常护理人员应给予病人帮助和鼓励,增强病人信心,减少他们的恐惧心理,使病人在临床治疗的时候能主动配合。

2.4 心理护理:胸痛、气促咯血、咳痰、反复咳嗽等是呼吸疾病常有症状。故病人经常会有以下心理症状:脾气暴躁、烦恼焦虑、紧张、失眠、恐惧、心情抑郁等。对上述病人的心理症状,在临床治疗中需根据不同病人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护理,特别是要做好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注意事项:注意对病人的态度,对病人任何描述的不适都要给予关心,并且及时处理,特别是那些对那些言语罗嗦、反应迟钝的病人要有足够的耐心,不随意打断他们讲话,观察病人的神情,耐心愉快的结束谈话;平常对病人要使用尊称,让病人有被尊重的感觉,切忌直呼床号或其姓名,平时进入病房时应多注意主动和病人打招呼,说说家常,以消除其恐惧和孤独感,便以解除他们心情的抑郁。[3]让病人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可有助于疾病的治疗;日常护理期要稳定病人的情绪,保证病人正常的就餐休息;病人就医期间会有较多的心理问题,如关心自己病情的严重性,能否治愈,进而影响睡眠质量。医护人员要做到积极耐心的开导,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便提高他们的睡眠质量,并针对病人的病情做适当解释和安慰。护理人员要在日常护理中观察病人,了解病人的需求,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满足病人的需求,让病人感受到尊重、关怀。

2.5 缓解期护理:病人在呼吸系统疾病在缓解期内要增强体质,提高免疫能力,预防疾病的复发。医护人员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增强病人的免疫能力,对那些易患感冒的病人要时常鼓励他们加强锻炼,增强抗寒能力;鼓励病人加强呼吸功能的锻炼,经常锻炼膈肌,增加有效的通气量;鼓励病人做有氧呼吸运动;鼓励病人戒酒、戒烟,改善病人呼吸功能[2]。

3 护理中的安全问题及解决办法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在活动后会出现反应慢、胸闷气短等特点,故其在日常活动生活中稍有不慎,意外就容易发生。[3]因此病房的地面和厕所的地面要时刻保持干燥,不能有积水,床边应设立对应的护栏,外出散步,上、下楼梯的时候需要有家人或医护人员的陪伴和帮助。病情发作时病人应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在其生活上给予相应的协助。饮食应清淡且易消化,选择低胆固醇、低脂的食物,并让病人戒酒、戒烟。气温突变的时候要给病人及时增减衣物。用冷水洗脸,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鼻腔的清洁,这些措施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感冒。平常在给予病人易消化、营养丰富的半流食和富含膳食纤维的水果与蔬菜的同时,注意保证病人的饮水量。注意观察病人的脉搏与呼吸的频率,痰液颜色和性质的变化。发现病人精神不佳,嗜睡或某些习惯的改变,这些变化要引起医护人员的足够重视。

4 总结

有效预防感冒的发生。只有在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的情况下,密切关注病情的发展,善于与病人交流,及时了解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做好各项护理。针对呼吸内科疾病的发病因素,加强病人呼吸、耐寒的锻炼,保证病人的个人卫生,以便增强病人的体质,才可以成功救治病人。同时重视病人恢复期间的综合护理,进行相关的卫生宣教,对疾病复发的防治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玉洁,曲红,王幕鹏.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的特点及防范方法[J].吉林医学,2010,31(26):4587-4588

第8篇

【关键词】消化内科;老年患者;安全隐患;对策

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消化内科疾病的发病率在老年群体的疾病中呈现着明显的上升趋势,导致消化内科住院病人也增多。消化内科的合并症很多,护理安全隐患存在,专科治疗带来的特殊风险。

1临床资料

2008——2012年收治消化内科患者102例,男52例,女50例;年龄35-74岁,平均54岁;患病时间0.5-7年,平均2.4年。由于患者的身体素质、年龄、营养状况均无太大差异,不对该研究造成大的影响,因而病例间具有可比性。2护理方法

2.1体格检查告知患者介入前检查的必要性。患者在进行介入治疗前除需完善各种检查,如肝功、乙肝五项指标、血常规、凝血四项、心电图、肝胆B超、胃镜等外,还需要进行碘过敏的试验。注意,碘过敏者禁用。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要15分钟测1次。在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同时要密切关注患者是否有头晕、胸闷、眼花、呼吸不畅等情况发生。

2.2心理支持要对患者的家属进行安抚,同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要求家属能够尽可能的配合患者的治疗,支持患者的治疗。避免因为家属的不良情绪而影响了患者治疗,所以,医护人员要多和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将患者患病的情况告知家属,在让患者家属安心的同时,讲述治疗的必要性,帮助病人家属克服焦虑和紧张的情绪。

2.3特殊护理老年患者的特殊护理主要应该包括两个部分:急救准备和休克护理。

2.3.1急救准备由于该病的发病较急,老年患者的体质较差,所以急救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医院应该准备好氧气、止血、升压的药物以及吸引装置等急救的用品,以备不时之需。患者在入院之后要立即对患者进行心电图的监护,并且及时测量患者的血压、脉搏以及体温等,并且将这些指标的变化及时向医生进行反馈。在进行急诊救治时还要抽取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血常规的检查,同时还要开通2-3条患者的静脉输液管道。

2.3.2休克护理对于入院时已休克的老年患者要给予中心吸氧的治疗。中心吸氧的速度应保持在2-3L/分,以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对于存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要给予其低流量的持续吸氧的治疗,以防止患者出现氧中毒的情况。

2.4病情监测患者在进行了治疗后要尽量保证卧床休息。在遵医嘱测血压、脉搏、呼吸每2小时1次,连续4次,对于病情较重的消化内科的患者则需进行心电监护。注意观察穿刺侧肢体皮肤颜色、皮温、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有无出血、渗血和血肿形成。

2.5饮食指导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身体需要更多的营养,医护人员要给患者输液注入复方氨基酸、脂肪乳、维生素等营养液,保持患者的机体能够有充足的营养,保持患者机体的水、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度。护理人员避免让患者进食不易消化和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对于患者腹部的各种不是情况要及时的观察和检查。在治疗期间,患者进食的主要种类应该是易消化的流食,应该秉承少量多餐的原则。

3结果

患者在经过系统的治疗和护理之后,出院时在许多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治疗前:眨眼产生障碍26;存在进食障碍52;大小便失禁52;意识出现障碍42;腰背疼痛96;皮肤出现破损2。

治疗后:眨眼产生障碍10;存在进食障碍22;大小便失禁4;意识出现障碍18;腰背疼痛37;皮肤出现破损0。

4讨论

4.1分析存在的安全隐患

4.1.1用药问题某些消化内科用药要餐前服用,如吗丁啉等药物。饭后服用包括培菲康等,睡前服用的是奥克,消化内科用药有点复杂,原因是老年病人还会出现其他的一些疾病等,如糖尿病等,因此,乱用药会导致许多不良的后果出现。

4.1.2专科因素消化内科的专科性检查,治疗要前后要求进行禁食。而老年病人一般还患有糖尿病,若进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等治疗检查时间过长,病人检查前后不及时补充能量,会起发生低血糖的问题。此外,较多的鼻肠管、鼻胆管留置,若护理未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导管的阻塞、污染的问题就会出现,给病人带来再次置管的痛苦。

4.2护理安全对策

4.2.1高年资护士应该被安排上药疗班对于消化科专科药物的药理及相关注意事项,医院应该定期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去学习。新药的推广,一定及时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和掌握。

4.2.2给病人服药一定要准确按医嘱按时,并准时监督病人服药,病人服药后,护理人员应该在服药卡上签字,避免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

4.2.3药物进行检查整理,需要医师指定专人去执行,确保储存药品符合要求,无过期及变质药品等。

4.2.4各种护理工作和操作都应该准确无误、一丝不苟。护理人员要切记四个不可,包括操作不可随意简化、查对不可忽视、行事不可凭主观经验估计、对护生无监督的独自操作,严格质量考核不可放手。医疗安全教育要加强,培养好护理人员的医德医风和敬业精神。可能发生差错的隐患,要针对性地讨论总结,吸取教训,提高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第9篇

【摘要】:呼吸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多为慢性疾病,病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加上老年患者体质虚弱,救治困难,疗效欠佳。本文结合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60例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工作实践,阐述了如何提高呼吸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质量,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呼吸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问题

1 前言

呼吸内科老年住院患者一般多为慢性病,病情复杂多变,很容易出现意外状况,要是在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出现麻痹大意的话,就很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说会导致医疗纠纷的出现,尤其是目前国内医患关系日益紧张。一般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病人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因此,如果可以早期发现呼吸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常见护理问题的隐患的话 一,就可以将不安全因素降低到最低程度,减少病人的痛苦以及可能带来的一系列负面的影响。本文就是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对本院呼吸内科老年住院患者6O例的日常护理进行分析总结,从而使得护理工作更加完善。

2 资料和方法

2.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08年3月—2O11年3月呼吸内科收治的老年住院患者6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63岁—86岁,平均年龄69.1岁,以上患者均有慢性病史,伴有反复咳嗽、咳痰、气促、咯血、胸痛等。

2.2方法:主要是对此60例患者提供连续整体护理,通过对患者的平时进行详细记录,对其常见护理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即可

3护理对策

提高呼吸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质量,必须从患者的生理、心理、精神及环境需求等方面来提供护理。对老年患者的护理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工作,需要相关护理人员注意每一个护理细节,努力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以维持及增强老年患者健康为目的,从而为老年患者提供全面的整体护理。

(1)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首先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护理过程中多与老年患者进行沟通。根据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在关注生理疾病的同时,加强对患者心理问题的护理,帮助其建立自信,增加患者康复的信心。

(2)用药安全的护理。在对老年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要对服药或输液进行监督,避免用药时出现错服或者漏服的现象。对于吞咽困难或不能进行吞咽的老年患者,应将药物溶于水中服用或者经胃管注入药物,用药后应注意观察药物疗效以及是否产生不良反应。若产生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通知值班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理。

(3)皮肤护理。除了进行常规的皮肤护理以及预防压疮措施外,进行皮肤清洁时所用水温不宜过高,减少使用刺激性的沐浴产品。保持患者床铺的整洁和干燥,并对患者和家属解释翻身和皮肤护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对易发生压疮的部位要放置气圈、棉垫等,必要时使用气垫床预防压疮。

(4)饮食护理。针对不同疾病的老年患者,需制订合理的食谱,合理调配饮食,少吃多餐,增强食欲,满足老年患者身体需要。如对慢性咳嗽的患者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以及足够热量的食物。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及时进行口腔清洁,避免摄入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2000 ml,以保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有利于病变黏膜的修复和痰液排出。

(5)日常生活护理。不能让患者单独居住,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老年住院患者多参加一些日常娱乐活动,如聊天,听音乐等。定期对患者所住的病房进行消毒及通风处理。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时要做到三轻,操作轻、说话轻以及关门轻,以免影响患者正常休息。鼓励老年患者戒烟戒酒,以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对于易患感冒的患者,应鼓励其多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改善体质,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综上所述,采用连续的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对呼吸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进行护理,必须对不同患者的生理、心理、精神以及环境需求进行分析,以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经常同老年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其对治疗和康复的心理状态。同时还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对老年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对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细节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促进老年患者身心愉悦、早日康复。

第10篇

【关键词】 小儿患者;呼吸内科;预防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55-02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已给我国的下一代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尤其这一段时间,我国各大中小医院所接诊的因呼吸内科感染的患儿在急速上升,一方面是小儿的身体素质不好的原因,更大的一方面是家长没有较好地看护孩子,造成孩子因着凉而生病。本文将对这些因素做一个整体的分析,并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给出一个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来我院诊断的80名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这80名患者中有62名是男童,有18名是女童,男女比例是3:2;年龄集中于2-8岁,平均年龄为4.6岁。在这80例患儿中的临床表现为,有48例是支气管肺炎,有26例是毛细支气管炎,有5例大叶肺炎,有1例支原体肺炎.病期大致在一个月内。同时将这些患者分为实验组(A组),另外一组为对照组(B组),每组各位40人。A组采取各项预防措施,特殊照管;B组采取常规护理。

1.2 诊断依据 在这48例支气管肺炎患儿中,主要有细菌、病毒引起的,诊断的依据为:急性的发病,有可低可高的发热,咳嗽,伴随呼吸困难以及在听诊患儿肺部时有一些中细的湿罗音。26例是毛细支气管炎,它的诊断依据是:患儿为2岁以内,尤其是在出生6个月以后的,发病表现为急性,并且伴随有感冒,呼吸紧促,两肺在听诊时有比较比较多的哮鸣音。3例大叶肺炎一般是由肺炎球引起的,诊断的依据为急性的发病,有咳嗽、胸闷,并且肺部会有叩诊浊音。1例支原体肺炎一般由肺炎支原体所引起,它的诊断依据与大叶肺炎很相似。

1.3 统计学方法 笔者在文章中所使用的数据,均采用SPSS11.0的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上的处理与分析,并对这些数据采取平均值,这两组数据的资料在比较中都是运用了χ2检验,P

2 结 果

在以上的试验中,实验组经过各种护理措施后,患儿得到比较好的恢复,并受到患者家长的肯定。而对照组由于采取常规护理,使得些小儿患者经常因为一些保暖措施没做到位,因着凉造成抵抗力低下,恢复比较慢,打来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3 讨 论

探讨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措施,希望通过此研究大家可以更加意识到预防的重要性,以及护理的必要性。从以上的诊断中,可知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临床表现又许多种,也有较多的非典型的病例,容易造成误诊、漏诊的情形,应当提高医护人员对这种病的认识,早诊断、早治疗,争取将健康还给儿童。笔者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如下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

合理喂养。小儿出生后,增强体质最重要的一环是要合理喂养,这就需要家长在医生的指导下,运用最合理的膳食来保证小儿可以得到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要素以及所要求的热量程度,所以从合理喂养做起,可以达到减少患者营养不良的情形,进而提高小儿的身体健康。

增强小儿的体质。生命贵在运动,应当依据小儿的身体状况进行体格上的锻炼,避免在室内活动,如果天气比较好,就要求小儿在户外活动,这样可以充分地保证小儿接触阳光和呼吸新鲜的空气,但一定要注意适度,这样就可以增强小儿的体质以及其机体对外界气温变化上的适应能力,进而提高小儿对相关呼吸道疾病上的抵抗能力。

加强护理。患有呼吸内科疾病的小儿,一般会受到惊吓,这会给医院的实际工作,带来了一些的挑战,要是我们采取的是比较一般的措施,就会来带一些负面影响,这会给家长、患儿带来一些麻烦。所以医院应当对患儿采取一些必要的护理措施,如在气候变化的时候,一方面要给患儿增减衣服,同时还要在饮食上尽量保证患者的营养需要。对于那些体质比较弱的患儿的护理,同时出汗多的应当及时为患儿擦拭,并及时更换内衣,注意保暖。小儿睡眠时,不要吹对流风,避免小儿着凉。

预防疾病。呼吸道疾病许多是应为细菌引起的,这就需要小儿避免接触细菌,一方面要避免小儿接触细菌,这就要注意小儿的身体干净,勤洗手。还要注意小儿住房内的通风,特别是在冬季,室内要定时定量的开窗,以此净化空气。呼吸道疾病是季节性的,这就需要医院做好宣传方面的工作,这段时间内尽量避免带小儿到一些拥挤的公共场所或是到病人家中去,同时幼儿园中,一定要做好一些消毒性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闫雪波.典型案例分析与讨论在临床呼吸内科教学中的必要性与体会[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1):128-129.

[2] 刘晓燕,于洁,苏庸春,吴道奇,洪思琦.儿科临床理论课与见习一体化教学改革中教学质量的控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02):28-29.

[3] 张伟英,王万娟,陆冬妍,苏传芹,沈美芳.重症监护病房推行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杂志,2012(21):38-39.

第11篇

【关键词】吸内科 重症患者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310-01

呼吸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如果用药不当会引起患者发生相关并发症,包括咳嗽、咳血、情绪低沉、烦躁不安、缺氧以及呼吸困难等,严重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欠佳,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入危险状态,病情恶化,甚至呼吸衰竭而死。[1]。 所以对此种疾病的护理相关重要。收集我院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间诊治的重症患者60例重症患者,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诊治与监控护理资料,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12 ~ 2013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60例,其中男 37 例,女 23 例,年龄 14 ~ 81 岁,平均为 46. 8岁,6 例患者中基础疾病为: 肺癌患者 7 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41 例,支气管哮喘患者 8例,支气管扩张患者 4例。

1.2 护理方法

由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所以观察患者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先兆症状对于病情的判断至关重要。医护人员应严格要求自己,从细节做起,对患者的诊疗经过及生活做到精心护理,及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 3 组,每 20 例,对于第 1 组患者,以心理护理为主,对于第 2 组患者,以环境护理为主,对于第 3 组患者,以机械通气为主,对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

1.2.1 病情监测

观察重症哮喘的先兆症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呼吸节律、频率、深度,呼气与吸气的时间比例,心率、心律、痰量及性质,观察有无诱发因素及并发症,记录 24h 出入量,针对哮喘患者凌晨发作和加重时,要加强后半夜床旁巡视。氧疗护理: 患者缺氧症状明显或发绀应立即吸氧,可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一般鼻导管吸氧时氧流量 2 ~ 4L /min,面罩吸氧 4 ~ 6 L / min,每 15 ~ 30 min 巡视 1 次,保证用氧安全,仔细观察用氧效果,根据呼吸困难的程度随时调节氧流量,氧气湿化瓶定时消毒。气雾剂正确使用: 万托林气雾剂、必可酮气雾剂使用前上下摇动,指导患者合并双唇含着喷口,吸气开始时立即按压气雾瓶喷雾 1 次,屏气 5 ~10s,而后再行呼吸,两种气雾剂喷吸间隔 5 min 左右,每次使用完毕均用酒精棉球擦拭喷口,喷雾吸入后用清水漱口。

1.2.2 心理护理

在护理之前,要对患者的意识与呼吸以及生命体征进行观察。 对于给予心理护理的患者,护理人员要积极与其沟通,使其对疾病有所了解,消除恐惧心理,增强治疗的信心,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 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沟通的同时,要注意听取并吸收患者的意见,从而使治疗能够顺利进行。

1.2.3 环境护理

环境护理 将不同病因的哮喘患者分别安置在洁净、温暖、光线充足、通风良好的病房,病室内没有刺激性气味,不铺地毯,不放花草,采用湿式清扫,避免扫地和整理床铺时尘土飞扬,病室物体表面定期消毒,避免使用刺激性气味强的消毒液,重度发作时患者呼吸困难,要取舒适卧位或半卧位,衣着宽松、温暖。清洁的环境不仅能给患者带来舒适的心情,有利于患者配合治疗,而且能减少感染的机会。病房应充分通风,采用湿式清扫,避免灰尘飞扬,并定期消毒。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防止交叉感染。

1.2.4 机器护理

对于机械通气护理组,要保持患者气道的通畅与湿化。 对于患者呼吸道内的分泌物,要及时地进行处理,以保证足够的氧气量。 在护理与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进行查房,如遇意外情况,要及时进行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通过对呼吸内科重症监护患者与普通病房重症患者的护理对比,体会到只有护士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掌握疾病的特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善与患者交流,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和特殊护理,才能及时抢救患者。选用何种护理方法对于患者的治愈也很关键。 为保证治疗的全面,有时候会多种护理方法并用,最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观察,保证患者进行调理过程中所用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要提醒患者多注意休息,若患者情绪不稳定,要及时与其进行沟通,帮助其尽快摆脱困扰。普通病房的护士应加强对护理的认识,并进一步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学习一些急救的策略及预防措施,提高救治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目前临床上对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 ,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机械通气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环境,护理、口腔护理以及药物治疗护理等等。 该组 60 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 3 组,各 20 例,分别予以心理护理、环境护理与机械通气护理,机械护理效果最佳,心理护理次之,环境护理较差。 所以,对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要采用正确的护理方法,从而降低死亡率。护理工作者通过热情和和谐的语言,熟练的工作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真诚为患者服务的感情,可以使患者有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才能消除消沉悲观情绪,从而减轻患者痛苦,让其接受治疗,安心康复早日走上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张淑慧. 浅谈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J]. 中国卫生产业,2012,29:49.

第12篇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6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c)-0101-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内科常见疾病,患者以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憋闷、气喘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常呈进行性加重,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的呼吸功能明显下降,最终演变为呼吸衰竭,其中以Ⅱ型呼吸衰竭最常见[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无创正压通气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本方法安全有效,但其有效性与护理人员的操作经验与密切观察息息相关。近年来,本院呼吸内科针对本病患者采取了规范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2012年12月本院呼吸内科住院部接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患者96例,其中,男65例,女31例;年龄48~85岁,平均(68.4±3.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并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衰竭,PaO2均50 mm Hg。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4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氧流量为1~2 L/min,每天持续时间不少于15 h[2]。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规范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 给氧方式的选择及护理 护理人员要加强对呼吸机使用方法和技巧的培训,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呼吸机。首先嘱患者取舒适位,以半卧位或坐位为宜,为患者选取并佩戴合适的面罩,检查松紧度,防止过紧引起患者不适或过松导致漏气。合理配置并调整呼吸参数,嘱患者适应5 min左右,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给氧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使动脉血氧饱和度保持在90%以上[4]。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给氧时一定要注意持续低流量给氧,因为此类患者的呼吸状态主要依靠低氧血症对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3],若给氧浓度过高,血氧浓度迅速上升,低氧对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的刺激迅速下降,可使患者的呼吸受到抑制,通气功能状况恶化,严重者甚至昏迷或死亡。另外,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用鼻吸气嘴呼气的方式保持呼吸均匀,吸氧的同时进行缩唇呼吸,使肺内气体缓慢均匀地呼出,最大程度地减少肺内残气量,保证有效通气量,改善通气状态[5]。

1.2.2 呼吸道护理 嘱患者定时咳嗽咳痰,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1次,并拍打其背部,促进痰液排出[6]。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呼吸道湿润以利于痰液排出。对咳痰困难者可给予吸痰器、祛痰药物或雾化吸入促进咳痰。及时观察患者咳痰的色、量、质的变化,如痰液黄稠或有血丝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2.3 生命体征监测及并发症护理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是否清醒,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无创正压通气因给氧量大、持续时间长、气体干燥,患者多有口舌干燥感,应嘱患者多饮水,并保持口腔清洁。部分患者应用呼吸机时张口呼吸,致使消化道吸入大量气体,导致胃肠胀气[7],护理人员应及时指导患者用鼻吸气嘴呼气,同时嘱家属或患者自行按摩腹部,促进气体排出,必要时给予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呼吸机的面罩较重,长时间使用会压迫面部,可在受压部位垫纱布以减轻压迫,压迫部位皮肤受损者给予护肤霜酌情处理。吸入性肺炎是最严重的并发症,虽然发生率较低但致死率较高,多因患者误吸入呼吸道分泌物或胃容物所致[8]。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的观察,督促患者多排痰,对痰量较大及排痰困难者应及时给予吸痰器协助排痰。

1.2.4 心理护理 有效的心理护理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心理护理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解决患者的疑惑,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慌,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取患者的全力配合。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及治疗后72 h的心率、呼吸频率及动脉血气分析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24 h的心率、呼吸频率、PaO2及PaCO2较治疗前有所改善,72 h后观察指标进一步改善。治疗后24、72 h观察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可改善患者肺组织通气状态,提高血氧分压,降低血二氧化碳分压,缓解患者病情,且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是治疗本病重要的辅助措施之一[9]。本院呼吸内科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辅以规范护理措施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治疗24 h后患者的症状即得到有效改善,72 h后各项观察指标进一步好转,与一般护理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效地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13(4):444-445.

[2] 王仁霞,孙敏,王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7,2(11):120-122.

[3] 王春兰,仇中叶.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54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1):176-177.

[4] 陈玉玲,邵华军,张文辉,等.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的治疗[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25(12):893-895.

[5] 李青,东燕,赵婷.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7):78-79.

[6] 张伟兵,田欣燕,张慧,等.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价值[J].中国危重病急救学,2008,20(10):601-603.

[7] 蓝伟锋.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1):18-19.

[8] 韩仰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2,21(9):646-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