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反思

时间:2023-05-30 08:54: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历史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历史教学反思

第1篇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能力。主要通过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听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就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这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应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强调记忆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师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第2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 教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79

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除了要尽量为学生构建出轻松的学习氛围之外,还必须积极进行教学反思。作为不容忽视的教学环节,教学反思不但能提升历史学科的教学效率,还非常有益于教师的成长。有效的教学反思能帮助教师找出和学生匹配度最高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从而喜欢学历史,爱学历史。另外,中学历史教师还要多观察学生,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就算是最简单的一句表扬或者一个肯定的眼神,都会让学生受到鼓励,提升学习的信心。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学历史教学反思的经验:

一、反思教学理论

教学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涉及到很多方面,是个复杂的系统过程。进行教学反思必须以教学理论为依据。每种理论基础都会形成不同的教学实践,例如:过去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往往强调革命观;可是新形势下,历史教学则强调的是文明发展观。新时代的教学理论要求中学历史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通过文明发展观的视角向学生讲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是怎样发展文明、确立大国地位的。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每种教学理论都只能在最适合其的社会条件下发挥出最大潜能,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其必定会有些内容变得落后守旧,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正确认识每种理论的时代背景基础,并用发展的眼光正视理论的各个方面。一直以来,中学历史的教学都只看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与掌握程度,要求他们硬性记忆那些史实信息;但是却忽略了历史知识的延续性特点,像是时展的规律、历史变迁的多元性等。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但要关注学生理解并掌握史实信息的牢固程度,还要适当融合历史的思维方式与思考方法。原有的教学将眼光局限在了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上,新课程标准则将眼光聚焦在了学习过程上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习历史并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那些历史人物以及事件,而是要让他们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建立起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与解决问题能力。这些无疑都需要中学历史教师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二、反思教学实践

反思教学实践是中学历史教师重要的教学反思环节。历史教师应该将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系统整理之后,与教学理论进行对比,并通过对比反思教学实践中仍有待完善的部分,还可以提出教学理论与当今教学环境不符合的部分。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的时候,应该留心观察,随时找出那些可以进行反思的情况,仔细的分析与整理,建立起系统化的认知,并精炼为更加科学的教学实践指引。反思教学实践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在教学前后或者教学中都可以。教学之前,中学历史教师的反思主要是透彻分析教学目标,找出教学的切入点,并再次核对自己的教学方案,反思其中的具体设计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教学实践分为几个不同的角度,下面我将一一向大家阐述:

(一)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下,很多中学历史教师都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模式,他们甚至认为: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的课堂,才可以算是高效的课堂,而学生变得积极的最佳表现形式就是课堂气氛轻松,学生踊跃发言。其实,这样很容易将课堂教学引入庸俗的漩涡,看起来非常热闹的课堂实际上毫无纪律性可言,简直就是一盘散沙,根本谈不上什么教学秩序。这种教学模式会严重影响教学主线,将系统化的教学变成了菜市场一样,毫无组织性和秩序性,教学收效自然不可能理想。这种活动就算使用的再多,有又什么意义呢?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认识到就算要提升教学的生动性,也不可以选择极端的方式,必须关注课堂活动的教学意义,也就是不但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具有教学实效。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多反思不同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能够为教学带来多少收益。

(二)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一切教学活动都需要以学生为本。因此,中学历史教师也需要将学生作为反思的主体。

1.参与度:既然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就必须考虑到他们对课堂的参与度。如果学生没有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或者参与的程度不够,那么都不能说他们是教学的主体。中学历史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说的学生参与度,综合包括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如果这样分析的话,那些看起来非常热闹,但是未能推动学生认知发展的历史课不能算是成功的。

2.互动:教学时,中学历史教师应该营造出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以平和自然的状态学习,并积极与其他学生以及教师进行互动。通过这样的互动,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彼此的情感互动程度,从而令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真实,和学生更加接近,进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这样的历史课堂中,学生会乐于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并将上历史课当成是一种乐趣。

第3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历史教师根据新理念、新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课堂上常常是气氛活跃、迭起,好像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反思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形式不重实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误区必须纠正。那么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怎样改进呢?

首先,实行新课程改革要解决教学理念问题。历史教学不是形式上的变换,而是历史学科本质的教学行为。历史教学要求学生的历史观体现社会性发展,要求将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教育思想紧密联系,必须体现学生人格发展要求,必须放弃学科的被动接受性模式。即历史教学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利用历史资料自己判断和思考问题。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学目标,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把握好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我认为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与时俱进的优秀人才,我们应该用新课程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全面发展的重点。我们还要把握好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关系。新课标理论的前瞻性与历史现实环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是广大师生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实践的主要障碍。我们不能空谈观念更新,而应该实事求是,结合新课改的各种研究成果,融合新课程理念,认真的研究历史教学方法,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要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转化为我们的教学行为。

其次,重视教学过程与情感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目标。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重视过程与情感目标,但不能忽视知识目标。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我们多数教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教师忽视了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教师少讲,或者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会使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因此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甚至很难展开讨论。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者是认为自己讲的过多就会使学生失去主体地位。但实际上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历史背景知识,教学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历史教学的目标不管怎样划分,它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我们不能忽视某一个方面。所以,现在教师要把握好教学整体目标,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最后,我们的教学要多样化,但要把握好教学重点。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创造一个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改变以往那种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但是,有些活动只是形式上的并没有起到实际作用。教学没有重点,就不能更好的把握全面,就没有新的突破,也就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选错了教学重点,也就是选错了教学方向。明确一堂课的重点内容、重点问题、重点活动,是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地考虑分析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以人为本,新课程的实施关注的是教学的有效性,对于中学历史教师而言,这不仅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挑战,新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为教师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在不断地实践与反思中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137208吉林省通榆县新兴乡学校)

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手段 历史教学 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和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其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笔者有这样的体会:不学习、不培训、不研究、不更新观念,上不了课。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手段让教学反思活起来,收到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提升的过程。笔者结合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以期成为引玉之砖。

在新课程中教学反思根据教学进程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笔者从这三方面着手来探讨。

一、反思前准备

历史是一门内容涵盖广,时空跨度大的人文学科,从内容上看,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从时空上看,古今中外,横向的、纵向的,星罗棋布;从认识水平看,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等。如何让历史教学跨越时空,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更全面准确,是我们要苦思冥想的问题。多媒体教学手段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操作平台来解决这些问题。

1、运用网络资源,积极学习教学理论,努力参加教学科研。

学习教学理论是反思的知识基础,参加教育科研是反思的能力保障。上好课是写好教学反思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投入课堂教学,才能为教学反思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思维的广阔空间。当然,对日常教学行为反思也是教育科研的基础,教育科研是对日常教学行为反思的升华:在教育科研中形成的方法、技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2、运用网络资源,转变生存方式。

以对待教材为例,许多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样出考卷。教师只有完全抛开旧体系下的教学生活的束缚才可能真正还自己一个富有生命力、创造力的自我,我们所欣赏的也正是这样的一个自我,所以说存在式生存方式是反思的人格基础。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进行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等。而这些资源的获得也都应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二、反思中得法

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反思的类型有多种,方法也多样,笔者在此谈谈几种具体方法。

1、建立word文档档案。

这样做法是为了写好反思札记,它关注的是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建立了word文档后,下次反思就可以在前文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增补、删修,这样既能体现思维的跳跃、发展,又能节省时间,提高教学反思的效率。反思可以是“课后思”,也可以是“周后思”或“单元思”,或者“月后思”、“期中思”,甚至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教学反思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师生双边互动两方面。一是教师自我经验的总结,主要是成功之举(亮点)与“败笔”之处。在记录时,力求把握好感悟点、选好切入点、注重精要性。二是学生反馈意见。在新课改的课堂中,学生才是真正的课堂主人,是课堂的主宰者,他们总会有许多“创新的火花”在闪烁,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正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现今学生的家庭环境相对来说也有很大的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知识难点、知识缺陷、思维障碍、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等可以通过网络,比如说以邮件的方式直接传输给教师,信息的反馈如此迅速,大大提高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效率,这有利于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补救,同时也可为再教时确定新的重难点、揣测学生的学习心态提供实践依据,以期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从而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2、比较研究法

“观察自己的教学”与“观摩公开课”是最有效的比较研究反思法。所谓“观察自己的教学”就是把自己的授课过程用多媒体设备录制下来,自己在课后观看,最直接地了解到自己的教学情况。“观摩公开课”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媒体展示。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尤其是要研究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

三、反思后落实

只有反思,没有落实,所有的努力就只是一纸空文。只有发现了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才能成为真正的新课程改革的排头兵。因此,教师要为反思的落实制定好计划,在反思的基础上再反思,并对自己的反思进行阶段总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的同时,学校应大力给予支持,多多创造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的文化环境,多提高学生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力,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成为教师教学反思的推动力。

第5篇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舞台。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不断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是值得历史教师经常思考、探索和研究的。随着新课程改革及其新理念的实施,教学理念和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广大教师为构建高效课堂而不断地探索、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然而,由于传统观念或课改新理念与课堂教学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整合不够而影响教学实效的现象仍然存在。笔者根据多年教学观察和体会,总结如下,与同行共同反思、交流。

对教师特别是对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传授知识是其神圣的职责。古往今来,课堂上,教师总是以一家之言系统而全面地传授着文化的信息,而现如今,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教学中。比如“满堂灌”,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智力的提升,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接收状态。课堂留点时间给学生,便于教师面向全体,培优补差,发现学生思维的障碍和创新的火花。大多数学生要在讲完后再经过一定思考才能掌握知识,有的还要通过补讲或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领悟。因此,课堂要留点时间给学生看书、思考、提问、归纳、训练和巩固,这就要求老师要精讲。哪些多讲,哪些少讲,哪些不讲,要因生而异,因教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但要做到恰到好处,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体,集普遍性与特殊性于一堂,主体与主导和谐相长,点化和领悟交互生辉。这之中则有很高的技巧,值得我们在备课中深入研究。

有的教师在讲历史课时,每讲完一个问题后便问“是不是”,“对不对”。有些问题无疑而问,有些问题浅显易答,有些问题空而难答,有些问题深而难答,而学生回答的都是一个声音:“是”或“不是”,“对”或“不对”。久而久之,人云亦云,习以为常。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随意提问,似问非问,没有明确的提问对象,学生回答不一,造成“哄堂”现象。这种教学习惯或行为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多向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乃至其他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提出的问题要精,要准,要有启发性、方向性,难度要适中。

利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一定要把握好“度”。除了用常规的大纲、教材、教学参考等备课工具外,我们还可以用网络查阅更多的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另外,多媒体也被广泛运用于历史教学中。历史课讲的是过去某个时间点发生的事情,是真实的、鲜活的。但它又与我们有着时空的隔离,有些内容对学生来说就显得有些抽象,不好理解,而多媒体的利用就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图片、影视资料等,给学生以清新、自然、直观、生动的形象,再现社会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真实,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教学模式。但有些课例围绕教学内容频繁地转换媒体,展示案例、图像过多,知识信息量大。老师在课前花了大量的时间,可学生却如走马观花,并没有留下深刻印象。因为众多鲜活的画面扑面而来,喧宾夺主,学生应接不暇,来不及记忆、思考和归纳,淡化了知识的基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时一定要从教材实际需要出发,把握好“度”。

教学课程表是师生共同严格遵守的教学规程和作息制度,反映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要求。课间休息十分钟,有助于消除学生身心的疲劳,提高学习效率。有些教师由于备课不足、课堂教学计划性不强或内容讲解详略失当,而出现“拖堂”现象。如果经常拖堂势必直接影响下一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拖堂很反感,这多少也会影响老师的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提问是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常见有效形式。设问要依据知识的内在结构、学生的思维水平循序渐进,表述要具体、通俗、明了,提问才不会过深过难或晦涩难懂。较深或较难的问题,需要老师做必要的知识和思维的铺垫或结合典型实例导引,化深为浅,化难为易。但提问过深过难,学生无法思考,无法回答,尽管教师反复暗示也启而难发,课堂长时间的沉寂,师生处于尴尬两难状态。偶尔,个别学生冒出来回答,也是似是而非,或离题太远,最后只有老师自问自答。老师责怪学生太笨,学生也自愧无能,自信心也日渐消失。此外,教师提问的语言表述不清或指向不明,学生不知所云,也会造成“冷堂”。

分组讨论是目前课堂教学中用得比较多的方法,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相互启发、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但现在很多学校班大人多,有些老师组织不严、诱导和调控不恰当,不能调控课堂局面,引起“哄堂”现象,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小声讲,还不时发出嗡嗡声和阵阵响声,这严重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有目的、有计划地以教材为中介,通过教和学来共同完成预定任务的统一活动过程,正确理解、把握教学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发展规律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教师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仔细观察、认真总结、深刻反思,调整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不断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河南省永城市教师进修学校)

第6篇

【关键词】“以生为本” 视角 历史教学改革 探索 反思

一、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截至目前为止,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忽视对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的考查的情况,这就导致历史教学方法往往容易出现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结合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在进行对学生的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的桎梏,在“以生为本”视角下进行思考,打造多样化历史课堂,进而满足素质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在满足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好奇心的基础上,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与反思

1.要合理的利用历史故事来提升历史教学的效率

在进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研究过程中,往往对于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有着较高的要求。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充分的选择好合适的教学插入时机,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历史课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的考查到历史故事对于历史教学的促进作用,有针对性的进行历史故事的插入时机,促进历史课堂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初中历史课程《京杭大运河》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进行历史的习题练习和知识点记忆,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审美疲劳。这就需要在进行《京杭大运河》教学的过程中,穿插的使用多媒体幻灯片,并辅助以隋朝时期的故事(例如,隋炀帝绸缎裹树、三征高句丽、杨玄感病变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对波澜壮阔的隋末时期产生浓重的好奇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迅速提升。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欣赏历史故事的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效的提升历史教学的教学效率。教师再灵活的穿插一些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就会帮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下,进而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从而有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在素质教育改革下,从“以生为本”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另辟蹊径的合理插入历史故事,并有针对性的选择好历史故事的插入时机,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

2.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喜好来进行历史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进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历史课程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实际特点,选择合适的历史教学方法,辅助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维持一个良好积极的课堂教学状态,进而有效提升历史课程的教学效率。历史教学一门人文学科,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对于历史教学模式的更新,进而有效的吸取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通过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放松自己的身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的保证学生能够具有对于历史的好奇感,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历史课程中《》教学的过程中,历史课程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对于侵略者的憎恨,选择一些历史题材来进行历史故事的讲述,进而发挥出历史教学应有的作用。比如,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讲述“冯子材镇南关大破法军”等历史典故,振奋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辅助的介绍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引发学生的深思。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就可以根据问题进行思考,达到形成独立历史思维的历史教学目的。

3.要尊重学生自我讨论学习的意愿

在进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历史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讨论,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促进学生的历史能力的共同进步。

例如,按照“以生为本”的实际要求,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分组进行失败原因的讨论,让学生进行对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的综合性考虑,通过互相合作,顺利的完成课程的讨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实际的进行历史课程的知识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对于历史课程知识点的深刻认知,有效的提升历史的教学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性,进而有效满足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要求,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苗登. 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之我见[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S1).

[2] 钱钧. 初中历史教学语言的设计新探[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 (03).

第7篇

【关 键 词】新课改;史料教学;史料;重要作用;运用;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172-02

史料教学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史料进行处理,使学生自主地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而所谓史料,就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痕迹。梁启超认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因此,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必须从史料出发,教师在历史课堂中充分运用史料进行教学,这是一种有效而优效的教学方法。

一、史料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史料教学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明确提出,高中历史教学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要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吉林省高考考试说明(历史)》指出高中阶段“掌握了解历史事实的一般方法,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搜集和整理简单直观的史料,提取信息,用以了解和解释史实”,并在“内容与要求”中明确指出,中学历史课程培养的学科能力包括“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成果”四个方面。这就对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提出了明确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否定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历史学习方式,提倡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以主动接受和研究性学习为基本形式的新的历史学习方式,对史料的探究将是以后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因此,作为历史教师,不仅要充分认识史料运用的必要性,同时要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运用史料。

通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也看到了史料分析的重要性,从选择题到论述题,不管难的易的,都以生动的史料加以呈现。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所有的选择题都运用了大量的史料,评论、学者观点、生活场景、历史图片等。非选择题更是容量巨大的图表资料、文献资料摘录等,史料十分丰富。因此,重不重视史料教学将直接关系到历史科高考成绩的好坏。所以,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和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发展,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强化史料教学已经刻不容缓,甚至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

(二)史料教学激活了历史课堂

史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相关的文字、图片、实物等资料可以化无形的历史为真实的存在。生动的史实、动人的故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加教材的灵活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将史料引入历史教学可以充分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教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史料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充分、合理地利用课文中的史料进行教学

高中新课程教材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精心选配了大量的史料,它们就像一座座蕴藏丰富的宝藏,等着我们随时去开发挖掘。如,人教版中的每课“引言”、“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习延伸”;岳麓版中的楷体字内容、“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这些板块内容都引用了大量史料,且都是经过编写者精心选择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结合教材内容,精心推敲,预先做出简明扼要的答案,把史料、思考题有机融合进教学之中,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的突破。对于这些史料,就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一“阅”而过,而是联系课文内容,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

(二)在充分利用教材中史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适当的课外补充

在史料教学中,我们不能机械地使用教材中的史料而不加补充。不可否认,教材中的史料是经过精心编写的,是史料教学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死板地运用教材中的史料。我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史料对教材进行整合,也根据需要对史料进行适当的补充。

(三)努力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

考试中引用的有文字、图表等不同的史料。其中文字史料又往往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而文言文正是多数学生知识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许多学生就是因为在考试中读不懂史料,产生错误理解造成了失分。首先是读史料,这是利用史料进行历史教学中最基本的阶段。利用史料的第一步是以语文的角度读史料。中国古代和近代史的史料大部分是文言文,所以理解和研究的前提是粗通文字,理解大意。第二步是拓展,我经常利用多媒体,或者将重要的文字资料编入学案,加以点拨甚至引发讨论。其次是理解与分析史料。这是史料教学最重要的部分,需要引导学生以所学的历史知识为依托,全面分析史料所包含的意义,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史料教学应与教材相联系

有的史料往往是“断章取义”,或是一句话,或是一段事。学生要准确理解史料的内容,就必须将其与所处时代、社会背景、人们的观点、作者立场等相结合,围绕教学目的,有时也需适当补充史料。例如,教材中有一段马克思的话:“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工需用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这里马克思指出了三大发明在近代欧洲发挥的重大作用,而三大发明在近代中国的情况如何?在此,不妨补充鲁迅的一段话:“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通过这段极具讽刺含义的话语,学生中西对比,能够全面了解三大发明在东西方不同的境遇,对近代西方崛起强大而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第8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历史教学 兴趣 素质教育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语、数、英通常被认为是主科,政、史、地则被认为是副科,尤其是在农村中学,对历史学科学生不感兴趣,家长不重视,学校力不从心,久而久之,身为历史老师自己也不是怎么重视自己了。面对这种现状,身为历史老师的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下面是我在农村中学从教十几年的一些认识与体会。

一、要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知识的入门。认为历史不重要也罢,认为学习历史无用也罢,你只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了,就会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我刚来这所农村中学的第一年,接手的是五个初三班级。这个初三年级,初一、初二的历史课都是由几位数学老师兼着的,所以,我刚开始接触这一群学生的时候,就感觉到他们对历史课厌恶极了。我就暗暗地下了决心,一定要把第一堂课上好,要让他们改变对历史课的看法,让他们喜欢上历史课。

于是,我坐到案前认真分析教材第一课《人类的形成》,通过分析教材和结合学生的实际,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我们长这么大以来,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吗?地球上的人是怎么来的?我们的祖先和我们一样吗?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问题一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接着我用幻灯打出《爪哇人头像》、《山顶洞人头像》、《早期人类的生活活动》等图片,再指导学生看课文,然后由学生上台展示《人类的出现过程》和《氏族社会的情况》。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意犹未尽,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以后学生都盼着上历史课了。

二、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自己要在心理上重视这一学科,学校也要重视这一学科。

每一个学科都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都有它的独特性。每一个学科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当中都是很重要的,我们不能厚此薄彼,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学校资源的使用方面,历史教学也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在偏远的农村中学中,专业教师缺乏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尤其是被认为是副科的学科,像我们学校前两年就还有数学、英语、语文等专业的教师兼教历史的情况,这些老师通常只注重自己专业学科的教学而只把历史教学作为他们的“添头”。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学校对他们的历史教学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这样的兼科老师对所兼的历史课可以不备课,不写教案,不批改作业。

现在虽然说农村中学也有了多媒体教室以及一些电教设备,但由于数量极为有限,这些资源通常都被语、数、英、理、化、生所占用了。这就是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更勤勉,多查找资料,充分利用好教材和历史地图册,进一步地提高课堂质量。

三、要多与家长沟通,转变家长的认识。

偏远农村中学的家长通常自身受教育的程度就很低,所以他们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不高,很多家长认为,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来长长体格,大一点就出去打工,所以很多家长教育孩子都是说:“把语、数、英学好一点,以后出去打工认得字会算数就行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这种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面对这种情况,历史教师就要多去家访,多向家长讲述学好历史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让家长觉得他孩子学习的每一个学科都同等重要。

我教的一个班级曾经有一位这样的学生,在一次期中考试中,我漏加了他10分,事后他拿着成绩单找到我说:“老师,你把这10分加到我的数学成绩上吧。”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爸妈只看我的语数外成绩,我历史考不考都没关系的。”听了这话,我当天就抽空去了一趟这个学生的家里,跟家长交谈了一番,我说:“XX同学是你们的孩子,你们一定希望他知道你们家族的一些历史吧,一定希望他知道他的爷爷奶奶是谁,他的叔伯姑婶是谁,他的曾祖父曾祖母是谁吧。要不然的话,他跟一个不相干的人有什么区别?一个国家也是一样,你是这个国家的人就要了解一些这个国家的历史,是这个地球上的人就要了解一些人类的历史,学习历史我们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以史为鉴。”经过我的一番说道,这位家长对历史学科的态度大有改观,以后每科的成绩都他看重了。

总之,农村中学,尤其是偏远的农村中学,需要我们这些传道授业解惑者去传播新的教学理念,在素质教育的旗帜下,提高历史教学的水平。

第9篇

一、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具有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要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照本宣科;教学语言是否形象生动;教学内容是否吸引学生。其次,要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可通过随堂提问、专题讨论及辩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还要反思是否在教学中运用了自己了解掌握的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是否具有创新精神。要通过实践进一步检验自己的所学所得,提升教材使用质量。

二、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之光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经历、体验、感悟与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在不经意间产生“奇思妙想”,迸发智慧之光。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捕捉这些生成信息,适度加以整合利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而且还要在课后进行反思。

如,笔者在讲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一结论时,首先,让学生对这一结论进行发散性思考。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尼德兰革命是世界上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代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向,为什么它不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而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呢?”还有学生认为:“法国大革命是一次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并且大革命后的拿破仑率军横扫了欧洲大陆,严重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秩序。因此,法国大革命应该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然后,我把问题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展开讨论,允许他们从不同层面、多维选择解答问题的途径。最后,在学生争论不休时,我及时指出近代社会转型的三个特征,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结论的认识,提高其思维能力。课后,则积极进行反思、提炼,深入挖掘生成性资源,积累素材,以用于研究和分享。

三、反思教学中是否因材施教

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高中历史也不例外。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反思: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教学是否有的放矢;课后作业是否分层布置;是否真正贯彻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是否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积极主动的发展。

四、反思教学中的探究是否流于形式

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历史学习方式,但是,在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学生是否真的在探究,其探究效果如何,都需要教师进行反思。教师不但要反思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学生探究,而且要反思小组成员搭配是否合理,小组成员是否真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还要反思学困生是否真正学会了应当学会的方法、技能与知识,以及是否感受到了学习、探究的快乐等。

作者:杨彩玲 单位: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

第10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反思的新课标

现如今的教学理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历史教学方法也应做出相应的创新,不应该再有像传统教学那些枯燥乏味、古板的教学方式,怎样避免这些问题,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出反思,因为历史学科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它也涉及其他学科和相关领域,同时它也对其他领域有影响和借鉴。本文就将学生比较了解的作为话题,就此展开教学反思。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太过片面,例如,以史为例,教材上只是强调了侵华日军的残忍和暴行,虽能激起学生的爱国精神,但还是不够全面。再如,列举了抗日英雄的英勇反抗和众多的英雄事迹,虽能让学生倍感欣慰,但对历史教学还是不够具体详尽。因为日军的侵华罪行,不仅是在军事上的侵略,还有政治、文化、殖民的统治等方面。显然,在这些方面教材上少之又少,一带而过,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忽略了这部分,也就导致学生看待侵华历史问题时太过片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就是现在的应试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守考试大纲,虽然这能让学生在考场上拿高分,但对学生充分掌握史是极其不利的。

例如,在讲授到“”时,教师只是一带而过,或者只字不提,因为这不是教学大纲上规定的考试内容,这虽然为学生减轻了学习负担,但对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史是极其不利的。还有一个方面不可忽略,就是还有很多教师对一些史学观点没有创新,一直沿用,现如今的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已相当透彻和全面,对待历史问题也会从不同角度并且多元化看待。但是还有很多教师不以为然,坚持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愿创新,对新课标的新观点和新要求也不予理睬。例如,部分教师在对的评价和认识上,就一直沿用先前的传统看法,学生理解此处知识时也就只能认为,就是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战争,忽视了这场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深远影响。这样不够具体的讲解,只能将学生的思维变得僵化,并被束缚。

二、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及相关建议

1.完善教材,做好授课内容规划

(1)弥补教材的不足,对忽略的教学内容做出适当的完善。例如,教师在讲授熟知的知识时,决不能只教授教材上的内容,也不能古板地完全遵守考试大纲,要有适当的拓展,要把知识升华到一定的高度。例如,在讲解时,不能仅仅讲是一段反侵略史,还要结合当今,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发散思维,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侵华史。(2)随着新课标的要求,课堂不应再枯燥无味,而要让课堂活跃起来,怎样做到这一点,必须推出新的模式和对已有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可以采用互动的方式,这样可以将讲授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清晰、精准,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能让学生记忆深刻。例如,教师提出中国抗战胜利的各方面原因时,就可以让学生各自讨论,可以从各个角度发表观点,为了给学生以鼓励,教师要对学生的看法进行表扬,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发散他们的思维,为了加强印象,可以通过话剧的形式演绎的相关事迹,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绎,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了史。

2.熏陶素养,加强创新精神培养

培养人文素质精神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话题,我们平常理解的学生人文素质高低,通常是以学习成绩来判定的,但这显然太片面。人文素质的培养现如今已被广泛关注,原因是学生的人文素质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对学生的心态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根据现如今的事实再结合历史的发展观,这样的人文素养才是社会发展客观性的集中体现。历史教学对创新精神也有很高的要求,教师可以凭借有根据的创新来开阔学生的视野,这种多元化的思维变化,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充分了解。

反思是教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历史教学需要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还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再者,历史学科还有一定的同步性,它不单独存在,也涉及其他领域,相互关联,互相影响,还要与时俱进,通过这些,教师要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总结这些规律,然后加强教育,在对教学和学生的理解上定会事半功倍。基于对这些理念的认识,必须看清现如今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弊端,及时做出整改,让学生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第11篇

2019年是青岛中考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历史学科被列为第一组合,不在以成绩形成单独出现,而是与其他四科一起以等级形式出现,这要求我们必须适应好这种变化,做出相应的对策调整。学校自分理念也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授课模式。

本学期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历史课时的变化,以往的三节课变成了现在的两节半课,如何在这么有限的课时里达到最好的效果,完成教学目标是巨大的考验。鉴于这些变化,这学期近两个月我对我的课堂进行了如下的反思与变革,有成功也有失败,具体措施如下:

1. 每一节课都是新授课,但不全是新授课。因为课时的限制,每一节课都必须新授,这样才能完成新授任务。那么练习题的处理、单元复习、期中复习等都要做出调整,穿插到每节课中,每一节课任务量非常的大,因此必须改变授课模式。

2. 课下预习改为课上预习。因为学生课下时间有限,课下预习效果不好,学生只注重填空,忽略文本的阅读,而且现在学生语数英压力很大,为了减轻作业负担,不在布置预习作业。把预习调整到课堂上来,把原来的填空改成自学提示,让学生课堂看书、划知识点。关注了文本阅读,锻炼学生自学能力。为了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把原来导学案的填空知识体系,变成纯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快速对照导学案订正自己预习情况,可以比较高效的检测预习效果。

3. 知者加速的设计:在自学环节可以明显看出学生自然分才,完成快的同学可以提前背诵导学案上做重点标记的知识,这样能最大效率提升课堂,提前完成重点知识的背诵。背诵快的又可以做练习题加速,经过实践检验,课堂效率比较高的学生能在课堂上能基本完成家庭作业。大大节约了学生家庭作业的时间。

4. 精讲环节:一般每节课会有20分钟精讲时间,我主要落实这几点:基础知识重点强点;各种材料为依托讲解难点;讲历史事件的时空梳理、逻辑关系、拓展延伸,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外就是讲解考试常考的点及出题方式。

5. 练习题设计:每节课都有合作探究及选择题知识巩固,有时候课堂能完成一部分,有时候来不及处理,就成为家庭作业。这是目前比较遗憾的地方,课堂应该有习题精炼、精讲的时间。

6. 填空小卷设计:为了降低学生背诵压力,设计填空卷检测,先背诵后默写。效果待观察。 

7. 重要习题、复习题当做家庭作业,批改反馈,课前穿插讲解,重在答题规范的培养。

存在的问题:

1. 缺少实效性强的课堂讨论。

2. 缺少课堂精炼时间。

第12篇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初中历史.实践探索.

Abstract: "Reflective Teaching" is the late 1990s, began to be educators in China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but also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one of the ways is the direction of education reform.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er reflective teaching is necessary.

Keywords: reflective teaching middle school history.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们每个人都有大量的生活经验,同时又对这些经验深信不疑。那是因为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形成的自己独特的观念和思想,时常都在影响着人们的行动。社会群体的成员拥有的信念和态度代表了他们的文化系统,反过来又体现于他们的行动中。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开展反思教学,逐渐成为反思型教师。对教师而言,他们是“朴素”的教育实践家,他们对各种教育教学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这种观念教师的头脑中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倡导初中历史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就必须转变历史教师教学的观念。

一. 转变教育观念

我们平常所看到的教师教育行为只是沧海一粟,我们看不见得隐藏在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之下的那一大片就是教师教育观念,“所谓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师教育教学情景与教育教学历程中对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角色、课程、学生与学习等相关因素所持有的,且信以为真的观点,他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以及生活经验,构成一个互相关联的系统,指引着教师的反思与行为。教师观念不但影响着教师的知觉与判断,影响着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而且还影响着教师行为,他们往往是内隐的,未被意识到的。”

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初中历史教师反思教学就是指教师反思自己的内隐的未意识到的观念,重构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才会给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实践带来进步。教育观念是对教育教学实践的认识。它包括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学习观、教学观、自我发展观等。“教育观念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而且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有重大的影响,尽管教师对此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但是当教师学习、尝试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时,原有的观念就可能成为“过滤”新观念的篦子,拒绝更新新观念也拒绝从学习中获得成长。” 教育观念一旦形成具有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性,教育观念在教师专业结构中具有较高层次,因此说,转变教师观念是对教师一种较深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

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成为反思型教师,就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教师正确的教育观是教师角色转化的前提。传统的教育认为教师只是讲知识,而学生只是被动的学知识。这种观点严重的影响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互动。目前进行的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教法的不断创新,都是依靠教师来实现的。假如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教育观念不更新,那么各种改革都走形式,毫无实际意义。

第二,教育观念决定教师的教学效果。因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所以决定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时代相吻合,是时代对教师树立正确观念的要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只有教师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时代背景相吻合,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完善、发展和巩固,为反思型教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被认为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总结教育改革经验是指出“‘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或‘违背教师意愿’的教育改革,从来没有成功过。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很难的,涉及教师知识、信念、观点、态度、行为和兴趣的各因素的变化,而教师信念又在其中居于核心位置,统摄着教师的其他方面的品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思想的转变及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吸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运用反思教学方法,促进自身专业的不断发展。

二. 倡导反思型教师

从杜威的观点中,我们理解为:反思型教师对课堂中的问题持积极的态度,他们能够连续不断地思考课堂问题,追求更好的教法和课堂管理方法,他们还关心自己的课堂效果能否给学生带来哪些利益;同时反思型教师还对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比较重视,他们知道为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同的学生个体对学习条件和环境是有区别的。职称表反思型教师拥有一种良好的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各方的意见,甚至承认存在错误的可能。反思型教师对信息的收集有自己的权衡标准和判断决策标准。而传统教师型教师对课堂和学生问题思考的较少,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他们也会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但他们只局限于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缺少理性的思考和认识。同样,他们对理论的东西几乎不关心,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传统型教师往往认为只有一种正确的教学方法,有时候他们也想创新,但考虑的较浅,不注重价值;他们有时也收集一些信息,结果是固守结论,机械行事,不会理性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