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8:55: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病理学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分析中职教育改革背景下的病理学基础改革,提出化解当前“中职学校招生多、生源质量下降与中职学校资源短缺”矛盾的思路以及实现“胜任岗位,促进职业生涯发展”职业教育目标的“五步法”。
关键词:
中职;病理学基础;护理专业
1新时期中职教育的特点
随着职业教育门槛的降低,教育脱贫攻坚战的推进,近年来,中职招生人数持续增长。2010—2015年,中职教育每年招生均突破600万人,约占普通高中招生人数的3/4。招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导致中职生源质量普遍下降。业内流行的观点是中职生是第三、四批录取后的初中毕业生生源。调查显示,2011年,我校生源中,入学时中考成绩等级为B及以上者占初中生源的5%,C以下或无中考成绩的占80%,高中毕业生不足7%。表明学生中考成绩偏低、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偏低。67%的中职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30%的中职生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1]。中职教育改革整体滞后。根据《中等医学教育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等政策要求,各类中职学校经历了“联合、升格、划转、撤并”等关乎学校前途命运的改革。从此,中职教育进入低迷的彷徨期,教育教学改革也进入了观望期,直至招生政策的完全放开以及国家免学费等资助政策的大力推行,才使生源逐步回升。对比“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规划中职教材《病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我们发现课程难度并没有降低。这可能与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及要保持专业课的专业性、实用性、完整性等有关。我校护理专业3个年级的病理学基础课程考试结果见表1。3个年级为同一教师授课,考试范围和难度相当,具有可比性。表1显示,3个年级的实测差均在10%以上,提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均达不到预期。由于2014及2015级采取了一些强化措施,故现象有所好转。另外,中职学校采用的传统三段式(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教学,也导致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治疗与预防严重脱节[2]。
2病理学基础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职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病理学基础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主要包括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两方面。
2.1课程改革
从教材角度看,课程改革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2002年“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一版、2008年“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二版和2015年“十二五”规划教材第三版。本文主要从教材内容设置特点、版面布局、易用好学、职教目标契合度与不足4个方面对3版教材进行归纳比较。(1)2002年第一版教材。主要是参照大专教材,针对中专生特点进行删减并适当降低难度,没有统一编制的教学大纲,也无课后习题,教材专业逻辑、教学逻辑、版面布局、易学好用及职教目标等方面均不完善。(2)2008年第二版教材有了明显改进。①分专业设置教学大纲,能适度区别不同专业要求;②对内容、标题、结构进行合理布局,增加了少量课后习题和较丰富的图表,教材的专业逻辑、教学逻辑、版面布局、易学好用等方面得到较明显的优化;③知识目标难度进一步降低,增加了一些临床知识链接,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立足岗位,重实践,能胜任”现代教育教学改革方向。(3)2015年第三版教材针对第二版的不足加以改进。①学习目标设置情感、知识、能力3个维度,但知识目标仍用“掌握、熟悉、了解”等传统不易评判的动词划分,情感目标没有更充实的内容加以支撑,此外,对临床上一些不常见的疾病或不常用的知识点进行优化;②增加了较多的彩图案例分析题,但缺乏其他题型习题,故易学好用方面虽有进步但仍有不足;③增加了许多贴近生活或临床的案例,利用“情景导入”法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贴近岗位。总之,第二、三版教材在内容优化、易学好用、职教目标、服务行业方面有了较明显的进步,但在结合当代中职生特点(专业兴趣低、自学能力差、教化转变难),紧扣新课改目标(贴近岗位、对接标准、服务行业、终身发展)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病理学基础的3版教材比较,见表2。由表3可知,第二版教材的学时由第一版的74学时降为36学时,而字数由249千字升为298千字,平均每节8.28千字,相当于每分钟207字,即使除去非讲授内容,课时仍较少。第三版教材参考学时为46学时,字数324千字,学时数比第二版增加了10学时,笔者认为若采用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课时基本够用,但如果采用以行动为导向教学法,则约需增加15~23学时,共需61~69课时,而这也是在可承受范围内的。
2.2教学改革
2007年以前,教学改革主要以PPT课件制作为代表,辅以应用计算机技术,较少进行具备成熟理论的教学法的应用实践。2008年以后,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国内外人才的频繁交流以及金融危机引发大批企业倒闭,促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职业学校为响应国家号召纷纷进行了一系列以促进产业对接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这一目标的核心观点:一是胜任岗位;二是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围绕这一目标,诸多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对病理学基础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从着重的时间来看,分为课堂内和课堂外改革;从着重的教学主体来看,分为以教师为主体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着重于课堂内的改革:一方面是应用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手段,增强课堂呈现效果;另一方面通过灵活应用教学技巧、教学道具和语言魅力,增强课堂效果,如应用思维导图[3]、数字化虚拟切片[4]、四格图片(正常器官切片、异常器官切片,正常组织切片、异常组织切片)方法[5]等。着重于课堂外的改革:一方面强调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前移或后移课堂学习重心,把课堂时间主要用于增进师生互动和解难答疑。翻转课堂教学法[6]、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便具有以上特征。以教师为主体的改革: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呈现一些以往难以说明的问题或原理,如微课的制作和应用。此类方法多属于着重于课堂内的教学改革,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则多属于行动导向教学法。上述面向课堂内外和针对教师主体、学生主体的改革探索,有利于丰富教师病理学基础教学经验,提高授课效果,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符合当代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和精神。但研究发现,其仍存在以下3个问题:(1)课程改革包括课时改革没有跟上;(2)没有或很少能获得学校及以上层面的支持;(3)几乎是单兵或小分队作战,难以获得实施上述改革所需的充分条件。
2.3传统教学法的优缺点
由于上述3个问题没解决好,加之教学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短缺,导致目前中职学校大多采用传统讲授法。传统课堂教学重视教师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进度、有难易梯度地传授知识,有较强的主动性与灵活度。传统讲授法更符合教师、教室、教学用具等教学资源相对短缺的当前大国办教育国情[7]。然而,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课堂上教师忙于讲授灌输,学生被动听课,缺乏独立思考和互动探究的主动学习机会,这既不契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方向,也不符合当前“能胜任岗位,能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传统教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节点。
3改革方向与设想
为改变教学资源短缺、课程改革滞后的中职教育现状,我们提出一些顶层设计构想。以中职卫校病理学基础教学为例,提出如下设想:(1)成立至少面向全省的课题组;(2)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3)取得学校层面的大力支持。具体分5步走:第一步,以赛选才。通过组织全区中职病理学基础教学骨干竞赛,选取合适人选作为课题组成员。第二步,课改先行。(1)按照原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材不同章节选用合适的教学法;(2)按选用的教学法编写教案(推荐教案);(3)重新编写教学大纲(要求不同、课时数不同);(4)按新教材、教学大纲及教学设计(第一成果)进行由点及面的第一阶段的教学改革。第三步,理实兼重,同步进行。即同时对参与教改的人员进行教学法培训和实践技能培训,保证效果。第四步,再赛选优,找到典型。在第一阶段推行2~5年后再次比赛,挖掘优秀教师和作品(典型教案、课件等作为第二成果)。第五步,录制视频,二次推广。把优秀教师典型授课过程录成视频,并进行较大面积地推广。
3.1课改
成立课题组,集中培训,然后分组重新对各章节进行教学设计和梳理,对适用于行动导向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按上述方法重新编写教学大纲、教材、教案。教学大纲按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重新编写,课时数按新教学法重新规划,教案为推荐教案。上述材料为第一成果。此阶段要解决3个核心问题:(1)找出病理学基础各章节最适用的教学法,并加以教学设计;(2)重新编写教学大纲,确定课时数;(3)出台相应文件,要求试行学校给予课时数、资金、教具及其他必要的支持。
3.2教改
在课程改革完成的基础上加以宣传,鼓励学校和个人参与,进行2~3年的试验,每年进行总结改进。此阶段为第一成果的应用,是由点及面的小范围实践,相关培训可由参与方自行完成,最后经修改定稿形成第二成果。
3.3师改
针对可选用的且被证明有效的教学法,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参观法、微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理论实践一体教学法等[6],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培训。病理学基础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医学学科,要求教师具备较丰富的临床知识和经验,而这却是中职专业课教师的短板。故在组织教改时应尽可能选用“双师型”教师或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以保证教改质量。
3.4改革成果及其应用
在2~3轮总结改进后,课改、教改方案已基本成型,成型的课本、教学大纲和教案将成为第二成果。利用该成果再进行1~2次授课比赛,选出优秀教师和优秀作品,然后对优秀教师典型的授课过程进行录制,形成第三成果,随后在学校间推广使用。录制视频时要注意两点,一是重点录制公共讲解部分,即前情知识、目标、要求、做法、学法、注意事项等,把师生互动部分留给现场授课教师;二是注意各章节视频时间不宜太长,要留时间给师生互动,确保视频的实用性。课程改革“五步法”的优点:(1)可以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资源;(2)把更多时间、精力留给现场授课教师;(3)留有持续改进的空间和时间;(4)较适合目前教学资源短缺的中职学校现状。缺点:(1)格局较高,涉及面较广,不易控制,需要省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牵头;(2)周期较长,不可控因素较多;(3)需投入的资金较多。综上,待课程改革“五步法”完善成熟后,即可在多学科、更大范围推广,具有可复制性。
参考文献:
[1]刘昱.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三位一体”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8):72,95.
[2]秦敬民.中外高等医学教学改革现状与问题比较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20):93.
[3]张玉丽.思维导图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6(21):234.
[4]曹玉文,李威,万立会.翻转和传统的混合教学模式在《病理学》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3(8):32.
[5]张宁.四格式图片学习法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1(14):23.
[6]谢莉莉,朱孔利.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教学模式的应用与评价[J].护理研究,2016,30(3):887.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模式;临床医学
1病理学教学模式
1.1将基础性学科有效的融入病理学教学过程中
医学生在开展学习时,就仿佛在建设高楼大厦,所学习的基础知识就是砖头,只有通过将基础知识进行牢牢掌握,才能使高楼大厦稳固可靠,而生理学、解剖学和病理学的学习,就好像是为高楼大厦打造地基。如果无法将这些基础知识进行有效掌握,则开始进行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则不但学习难度较大,同时通常无法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就好比高楼大厦的地基建设不牢固,则高楼大厦很容易发生坍塌。因此在医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中,在对某一章节开展学习前,就需要对该章节所需要应用到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性回顾,从而使得学习能够对相关基础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和掌握,从而为其构建病理学知识框架,使得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针对性的选取所需要应用的基础知识,并搭建属于自身的知识体系。通过开展教学工作可知,将病理学和其他基础性学科进行有效结合是病理学教学需要做好的工作,比如在对动脉硬化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需要协助学生对动脉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包括动脉的结构、分类等,从而使学生能够做好动脉疾病知识学习的铺垫,提高学生对于疾病发病原理的理解能力。
1.2将病理学与临床医学进行有效结合
病理学属于临床性医学,因此在对病理学知识进行讲解时,通常需要将其和临床医学进行有效的联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密切,无法进行分离。因此对于病理学教师而言,其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需要将学生对于临床医学知识所具备的热情以及渴望进行充分利用,从而提升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积极性,使其能够更为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思考,使其能够对病理学进行高效学习。在对临床医学知识进行讲解时,不难发现学生对于其具备十分高昂的兴趣,特别是在对诊疗环境进行设立后,学生的学习情绪更为高涨,因为在对诊疗环境进行设立后,学生会将自己代入临床医师的角色,其希望通过自身的知识来对患者进行有效知识,使其能够恢复健康,因此其会对患者的病情开展认真分析,从而使得其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开展病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可对临床医学知识进行适当引入,针对性选取一个临床病例,可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有效提高,使学生能够自己进行主动思考。医生这个职业具备其神圣性,因此病理学教师需借助这一特点是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从而提高病理学教学的效果[3]。
1.3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有效结合病理实践
病理学的教学工作需在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进行有效开展,此时由于学生还未能有效接触临床,加之部分学生在学业完成后,将会成为一名病理医生,因此其自身的工作中也会和临床病理产生密切的关联。因此在病理教学工作中,有效地融入病理实践内容,可促进学生对于病理知识的掌握。在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后,可促使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能够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能够对其开展有效的整合和连贯分析,从而使学生对于自身所学习的知识有更为系统的掌握。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有效结合病理实践不但可使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提高,使学生能够对知识点进行高效记忆,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基本的病理实践知识有所掌握,使其能够更为顺利地进入临床实践工作。
1.4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有效结合科研项目
在对疾病的发病、病情发展开展探讨时,均需应用到病理学知识,同时期也属于当下开展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在对病理学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需要对当下涉及到病理学知识的科研项目及取得的进展进行报道,从而对学生对于病理学学习的兴趣进行培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医学不但需要对自身的医疗工作进行有效完成,同时也需要对医学领域相关的科研成果进行了解。因此在对病理学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需对学生所具备的科研热情进行培养,使其能够树立远大的科研志向,从而使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更为积极主动。
1.5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有效结合
PBL教学法PBL教学法的开展是依靠问题为导向,相较于传统教学法,其确立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观念,通过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分析,使其能够通过自身查阅资料,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4]。而在实施PBL教学时,教师则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发和引导,使其能够将问题解决得更为彻底。此方法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真实人物进行设计,使学生能够融入到问题解决中,并对其进行鼓励,使其能够自主研究,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使其能够对相关知识进行高效记忆。在开展病理学教学时,教师需对相关案例进行准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学习过程中有效融入PBL教学法。
2保证教学质量的方法
①为了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基础学科学习,就需要明显提升病理学教师自身的学历水平,目前病理学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的比例在不断提升,只有病理学教师自身具备充分的基础医学知识,才可使病理教学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②需要明显提升病理学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临床资质:目前高校病理学教师中都已经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同时其自身的临床医学知识也较为丰富,可开展临床医学工作。③为使教师能够在病理学教学中融合病理实践,就要求病理学教师需定期在定点医院病理科开展工作。④病理学教师需紧跟最新科研的脚步,不断开展查新,由此使病理学教学工作中能够有效结合科研方面的知识。⑤定期组织病理学教师接受各级授课技能培训,从而使其能够有效结合病理学教学和PBL教学[5]。
3总结
眼病理学 眼科学 地位 作用
随着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面临不断涌现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疗法,怎样才能掌握时代脉搏和学科发展方向、跟上时代潮流、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面临的挑战。眼科学作为临床医学中发展较快的一个分支,眼病理学是重要的眼科基础学科,作为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桥梁,对深入认识眼病的发病机制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具有重要作用。眼病理学诊断几乎是眼科临床的最后诊断,因此如何促进眼病理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近年来大量边缘学科的出现及各种检测技术的不断更新,使眼病理学者认识到引进新技术、促进本学科发展是大势所趋。
一、我国眼病理学的起始
1928年我国北京协和医院有由Fuchs组建的眼病理室。50~60年代以来,由于眼科事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外的眼科医院及眼科中心相继成立,眼病理学也由于眼球这个组织器官的相对独立性,相继从普通病理中独立出来,成立了眼病理室,眼病理专业队伍逐渐发展、壮大。我国最早的眼病理室由林文秉教授在50年代组建,1963年出版了第一部《眼病理学》专著。我国早期眼病理专家有林文秉、郭秉宽、潘作新、李凤鸣、倪 、郑邦和、易玉珍、何淑芳、费佩芬、夏瑞南、于纯智、孙宪丽等,以后从事眼病理工作者逐年增多,其中多数兼做眼科临床。由于眼病理与临床密切结合,造就了一大批新时代的眼病理研究者,他们曾在期刊上发表过许多临床与病理研究的优秀论文,对推动本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眼病理学的研究现状
1979年全国眼病理学组建立以后,每隔2年举办一次全国眼病理学术交流会及学习班,至今已举办6次。会议内容丰富,除了临床病理外,众多学者将基础与临床研究密切结合,对一些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为疑难重症的诊断提供确切的依据。80年代以来,电镜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DNA计算机定量病理分析及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技术,已引起眼病理学者的重视,并应用于各种眼病的研究之中。如近年来已有我国自己培养成功的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细胞株SO-Rb 50(广州)、HXO-Rb44(湖南)等,并进行了抗癌药物敏感性测定。Rb分子遗传学已有较多的研究报告。Rb细胞凋亡分子病理学及自发退化机理研究也有报告。视网膜组织移植的抗原性研究,视网膜色素上皮吞噬机理-受体、配体的研究,视网膜新生血管膜病理及超微结构、眼部恶性肿瘤癌基因及相关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增殖细胞核抗原、p53基因蛋白等)的表达、致癌机制的研究等也在逐步开展。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功能失代偿、兔眼人工晶体表面细胞学反应的实验研究及人工晶体前膜的超微结构研究均有报告。正常人眼筛板发育结构研究、牛眼小梁网体外培养及吞噬功能研究、牛眼小梁网组织糖胺多糖的分离和测定等,均为青光眼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三、眼病理学的发展前景
生物学技术的应用是本世纪继量子力学和计算机技术革命后的第三项技术革命,其中有一些技术已引入病理学研究领域,例如(1)单克隆抗体技术是比较接近病理形态学的一项技术,从传统的以显色反应的特殊染色及组织化学染色进步到能专一检出靶组织内的抗原或基因表达产物。目前我国除应用多种国外生产的单克隆抗体外,也可以自己制备和推广一些单克隆抗体。(2)核酸杂交技术可结合病理形态学的变化,检测细胞或组织内核酸(DNA、RNA)的存在或表达上的改变。可将疾病的病因、特异性诊断、发病机制及预后评估研究推进到基因分析水平。(3)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技术是一种特异性DNA序列体外酶促合成方法。系简单自动化反应(经过变性、复制、延伸),能生成和修饰一定长度和序列的DN段。在检查疾病的过程中,只要已知待检基因的序列或部分序列,即可合成一对与两条靶序列3′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经过聚合酶链反应,循环多次则可扩增上百万倍。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技术或结合核酸探针分子杂交、DNA序列测定技术,可应用于基因诊断、基因突变检测、基因连锁分析及RNA检测中,具有高特异性、快捷、简便等优点,已被广泛采用。计算机自动图像分析系统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DNA定量检测技术,可对石蜡切片内单个细胞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细胞核的形态特征进行简便、快速的定量测定,从而获得各种生化和形态特征的定量参数。将病理学诊断由形态学定性发展至计算机定量,特别是对一些良、恶交界性及具有潜在恶性的肿瘤性病变能早期获得信息,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眼病理学科作为眼科基础和临床的桥梁学科,其研究人员对临床疾病较熟悉,有条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常规性科研工作。日常的病理报告可根据需要尽可能包括免疫组化染色、电镜检查、DNA定量分析及基因检测等方法所获得的数据及结果,以利于临床应用这些有价值的资料,深入认识疾病的本质。
目前我国各地区的眼病理工作发展很不平衡,能坚持开展常规眼病理研究工作的医院均集中在南北几个较大城市,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也仅限于少数有条件的单位,由于经费不足及各种原因影响了学科的发展和交流。特别是在当前信息飞速发展的时期,年轻眼科医生在希望多做手术的同时,不要忽视对眼病理等基础学科的学习,要意识到这些临床基础研究工作对提高医生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四、眼病理学科的人才培养
要培养从事眼病理学诊断的专门人才,必须使已具备眼科医师资格的人,再经过普通病理学培训,掌握有关理论知识及病理诊断技能。在常规工作中要提高眼病理诊断的正确性,必须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所见。对病变组织取材时,部位要准确,应细心、全面观察切片,避免误诊和漏诊。目前我国眼科学有很多领域尚需深入研究,如各种遗传性眼病、恶性肿瘤、视网膜变性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眼部组织移植等,均需要认真进行临床观察,系统总结临床资料,设法采用各种先进技术开展科研工作,尽快深入探求常见致盲眼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由此可见眼病理学科发展前景广阔。各级医院均应重视对眼病理学科专门人才的培养,尽可能创造有利条件开展眼病理工作,不断充实和壮大眼病理专业队伍,逐步提高眼病理诊断水平,真正做到病理为临床服务,为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提高医疗质量服务。从事眼科临床和病理研究的工作者要团结协作,共同携手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对立统一规律”在兽医病理学中的体现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它的核心内容是“矛盾双方是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兽医病理学的基础理论核心内容可谓是“炎症”[2]。它是动物疾病中最普遍又是最复杂一种现象,在炎症过程中最重要的一对矛盾应该是“致炎因子所引起的损伤过程”与“机体自身的抗损伤过程”。二者在炎症过程中是对立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体现在损伤过程与抗损伤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没有炎症早期以损伤性为主的变质性变化,就不会出现之后的以防御为主的渗出性及增生性变化,同时如果发生了剧烈的渗出和过度增生,又会加重机体的损伤性变化。
2“质量转化规律”在兽医病理学中的体现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矛盾双方的变化一般表现为量变与质变。首先量变是质变的基础,机体若长期处于致病因素或应激因素作用下,当胃脏黏膜表面屏障系统遭到破坏时,首先会出现浅表性胃炎,这种变化表现为一种渐变性过程,当这种渐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质的飞跃,机体这时可能会出现胃溃疡甚至胃穿孔。另外,在质变的基础上又可以引起新的量变和质变,当胃炎或胃溃疡不能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时,可导致胃癌的出现。因此,对于疫病我们要以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尽早治疗。
3“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在兽医病理学中的体现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在兽医病理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内因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根据,在动物疾病过程中这种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动物机体自身所处的状态;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在疫病过程中这种外部条件主要表现为致病因素的强弱。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传染性病原体引起的疾病过程中,宿主即可以表现为传染病形式的变化,又可以表现为败血症形式的急性病理变化[2]。这种疾病过程表现形式的不同主要取决于宿主感染病原体时所处的状态。
4“部分与整体”在兽医病理学中的体现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关系就是“部分与整体”,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领部分,反之,部分也会对整体产生制约作用。在疾病过程中部分与整体关系最突出的体现应该是器官与整个机体的关系,但在兽医病理学中,尤其是兽医传染病病理学中这种关系另外一个层面的体现表现在群发病中不同群体与整个群体之间的关系。当对群发病进行病理诊断时,不能只看不同群体的发病情况,不能割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有将部分与整体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才能做出科学的诊断。
5“因果转化”在兽医病理学中的体现
“因果转化或因果交替规律”在兽医病理学学习过程也同样重要,机体在原始病因的作用下可以出现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可以作为新的原因引起机体发生下一个变化,使因果交替出现。这种规律在休克过程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当机体烧伤或失血过多时,引起缺血、缺氧和酸中毒变化[3],这些变化又可以引起微循环血管大量开放,从而导致血流淤滞、回心血量减少,继而发生血压下降和交感神经兴奋,最终使组织灌流量减少并引起休克;而这种休克变化反过来又加重机体的缺氧、缺血和酸中毒变化,最终使机体处于恶性循环,加重疾病过程。如果能够很好的掌握因果交替规律,就可以对结果作出科学的预见,做到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6“发展观”在兽医病理学中的体现
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世界,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把事物的发展看成一个变化的过程,同时能够明确事物所处于或即将处于的发展阶段和地位。疾病的经过与转归是“发展观”在病理学中最集中的表现。一般由生物性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经过可以分为潜伏期、前驱期、临床明显期和转归期四个阶段。在诊断疾病时,我们应该做到客观推测机体与病原之间的平衡变化、抗损伤与损伤之间的矛盾变化,以此为依据对疾病的经过作出正确的判断。在疾病经过中,转归期又包括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种,能否对于疾病的转归做出客观的判断,要求对于机体的内环境是否平衡、免疫功能是否稳定、各器官脏器功能是否恢复正常、机体与外界是否协调等等各个方面都要做到很好掌握。
病理学专业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它不仅需要以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为其学习基础,同时又为,病床医学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在医学院校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病理学内容比较繁杂、抽象,不易理解记忆,尤其对于基础医学学习阶段的医学生,极易产生枯燥、乏味感,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病理学教学方法的探索,总结出几点行之有效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1 加强高素质病理学教师队伍
病理学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有基础理论又有临床知识,病理学教师扎实的各科医学知识以及精湛的讲授技巧,才能在授课中,使学生感到内容形象生动,饶有趣味,自然而然地对病理课产生兴趣,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除了具有扎实的知识外,平时还要不断学习,青年教师应向资深教师请教。授课之前旁听相应章节理论课,然后认真备课。教研组内要相互学习,互相探讨教学经验和教学进度。取长补短,广泛交流工作经验,不断更新知识。
2 开展多型式病理学教学
对于理论课教学要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反映知识结构的层次,尽量使讲授内容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并适时适量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使其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生动,信息含量更高,并且多媒体教学能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呈现病理教学内容,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形象、逼真、直观,从而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掌握。
对于实验课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因病理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课程,学生通过观察病理大体标本,加深对病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认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大体标本或切片,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异常和病变进行描述与诊断,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指导某个特殊的病理变化或特殊的病理细胞形态等。
3 加强临床病例联系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增加临床病理讨论,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与临床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开展临床病例讨论,选择与重点章节重点内容有关的病例。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查找资料、分析病例,根据问题先做出回答,才能在讨论课上热烈讨论,使学生在恬跃的气氛中理解和掌握病理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病例讨论时,可以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观点展开讨论,学生对讨论过的内容记得牢,并且有助于提高综合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提问,教师要放下面子,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开始时有的学生由于知识面狭窄,胆怯而羞于提问。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教师的解答要耐心明确,逐渐地同学们提的问题越来越多,师生的双边互动也越来越融洽,师生双边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力,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热情,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结合临床,开展病理学临床教学,临床教学可以提前增加感性认识。教学中深入临床,教师可以一边取材一边讲解,学生可以仔细观察并作好记录,提示同学们肉眼重点观察病变组织的部位、大小、颜色、质地以及与正常组织的区别,再结合送检单上的病例临床资料可以作出初步诊断。内容丰富的,临床教学,不仅使学生大开眼界。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病理学知识的热情,临床教学使学生在学基础医学阶段就接触到丰富的临床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们的临床医学专业兴趣,使他们提前增加了感性认识,为今后学习全科医学建立了良好的开端。
4 加强病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习病理学要以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等学科为基础,只有掌握正常机体的解剖学,组织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领会病变器官的解剖及组织的异常变化,只有运用正常人体的形态、功能和代谢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深刻理解异常变化的发生机制,病理学又是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基础,教师应该运用病理学知识为医学生阐述临床疾病的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疾病的演变过程和结局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临床分析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5 病变局部与整体的联系
[中图分类号]R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a)-090-01
中职卫生学校病理学教学的任务概括起来有三点:第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病理学知识,让学生了解它的实际应用;第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导教学,教书育人。我们要努力完成这三大任务,实现病理学教学的目标,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病理学知识,认识疾病的本质,为临床医学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养成良好的医德,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实用型医学人才。
1掌握病理学知识,了解它的实际应用
病理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病理学知识,并且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那么,什么是病理学知识呢?病理学是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一门学科。就其范围讲它是相当广泛的,但是我们要使学生掌握的是最基本的知识:病理学教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所谓基础理论是指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基础理论知识,如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方面的有关知识;所谓基本知识是指阐明疾病的原因、发生条件、发生机制、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结局等方面的知识,它是病理学知识的核心,对于医学各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必须掌握的。所谓基本技能是指病理学教学内容中有关技术操作方面的知识,如尸体解剖检查、活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特别是大体标本观察、切片镜下观察和动物实验等方面的知识。病理教师要切实地让学生掌握了病理学的这些“三基”知识。
然而,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病理学的三基知识呢?第一,病理学教师在教学上必须贯彻科学的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原则、系统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以及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等,病理学教学别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是上述教学原则中最重要的一条,因为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所以,我们强调指出病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在讲清理论的同时,不要脱离实验教学,不要脱离临床实践,以便使学生深刻地了解病理学知识及其实际应用。第二,病理学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必须贯彻多样化原则: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教学法、练习法、阅读指导法、复习法、课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和直观教学法等。上述诸法中,讲授法是我们应用最早、最广和最多的教学方法,它可以用来传授新知识,也可以用来巩固旧知识,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几乎都需要同讲授法结合进行。但是无论运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以启发式教学作为指导思想,坚决反对注入式教学。我们要在病理学教学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和自觉地掌握病理学知识。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当今医学教育中,为了为祖国培养出实用型的卫生技术人才,我们把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看得同掌握知识一样重要。从病理教学的角度来讲,分析问题就是指具体分析机体发生疾病这个矛盾的所在,掌握疾病的本质,也就是认识疾病;解决问题是指在对机体发生疾病这个矛盾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途径和方法来解决矛盾,就是指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培养他们认识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能力。在病理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病理教师首先要选择系统性、科学性和启发性较强的教材,通过对该教材启发式地讲解去培养和训练学生。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适当选用讨论法、阅读法、病案教学法、谈话法等。切实上好实验课,尽可能利用现代化教具,主动地引导学生自读、思考、质疑、病案讨论、仔细观察标本和切片,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在这种条件下,学生的思维活动在病理教学过程中就会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智能随之而发展,从而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辩证唯物主义指导教学,教书育人
以辩证唯物主义指导教学,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历史的理论与实践而得到的成果。它是一切自然科学的指导思想,病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所以它的指导思想当然是辩证唯物主义。这就要求病理教师首先自己掌握和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把它们具体地、灵活地运用于病理学教学中,用其观点和方法研究病理学教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在病理教学中自觉地应用其观点和方法阐述病理学知识,使学生学会用辩证法看问题,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关键词:病理学;大叶性肺炎;说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09-02
《病理学》是一门从疾病本质探究疾病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也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重要的桥梁学科。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孝骞院士为代表的一代医学教育家皆因《病理学》对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十分重视这门学科。在《病理学》教学中,如何把基础与临床、形态与功能相互紧密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特别是在高校大规模扩招导致生源质量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如何使医学院校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这门学科,一直是我们病理专业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因此持续做好病理学教学研究,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所谓说课,是指教师在钻研教材、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在没有学生参与的情况下,以类似课堂教学的方式对专家、同行、教研人员等,以口头形式系统阐述某课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的行为。但说课又异于讲课,它是针对具体课程内容或一个观点、一个问题,围绕教学目标,面对同行、评委、专家或领导,教师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讲清“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 三个问题[1-2]。说课自提出以来,以其能实现教学经验的多向交流,提高教研效益;使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高度融合;不受时空限制,时效性高等教研意义已成为高校教师提高自身教研素质的重要手段[3]。本文以病理学中大叶性肺炎为对象,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方案的设计,阐述我校《病理学》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提高教学水平,供大家参考。
一、说教材
1、教材
本门课程采用的《病理学》教材由李玉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秉承着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实用性的编写宗旨,已经成为国家统编或规划教材的精品,所以我们选取该教材作为本校西医类专业学生《病理学》用书。
2、授课内容与作用
大叶性肺炎是病理学各论部分第八章第一节“细菌性肺炎”中的内容。根据教学大纲,大叶性肺炎是病理学疾病各论中呼吸系统疾病这一章节的重点内容。编者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疾病转归等方面详细阐述此病。此部分内容的学习既能让学生把病理学总论内容灵活运用于脏器病变中,做到学以致用,并通过实际病例牢记复杂的总论概念,又是下一步学习与比较其他细菌性肺炎,如:小叶性肺炎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掌握机体在大叶性肺炎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的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熟悉肺炎球菌的生理活性及致病性,大叶性肺炎的并发症,了解疾病发生的诱因。
(2)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强调掌握疾病的病理变化为病理学学习重心。使学生逐步形成从病理变化切入疾病的本质,进而分析疾病的临床表现的意识,为将来临床科目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
大叶性肺炎各期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合并症为本课重点。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肺部解剖学及肺组织正常组胚学知识或多或少存在淡忘现象,结果导致学习的困难和新知识掌握程度底下,尤其体现在本课中对大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这个知识点的学习情况。因旧知识点短板,新知识的接受必然受限。有学生表示尽管从考试结果来看成绩理想,但因内容抽象而投入过多的时间。故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把抽象的四个阶段病理变化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阐明其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根据本章节课程重点难点和学生具体情况,拟采用以传统讲授法为主、辅以病例导入法、多媒体演示法、板书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R-4;G420
病理学在医疗专业上面是一门非常主要的课程,在医学教育当中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其机能、形态以及新陈代谢等角度来描述疾病的变化和发展规律,来讲述疾病的原理,在此基础上为临床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逐渐的受到了学生的重视。它是基础和专业课之间的重要桥梁和导向。但是长期以来,病理学无论是从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来说都没有突出病理学的培养模式,其不能够显示出一定的专业特色,就间接性的导致了理论和实践脱节,影响到了业务能力以及素质的提升。所以本文就病理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改革。
一、更新教学理念
病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理论学科,其研究的范围比较广泛,是将医学领域多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融合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只有学好病理学,才能够更好的观察其生命现象,从而能够正确的、系统的、深刻的认识病理学,才能够在基础和临床工作当中运用自如。所以说只有搞好了病理学课程建设,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为培养医护人才和科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就病理学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和临床应用的关系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目标主要是针对已经实习的本科学生和临床教师。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的人认为传统教材的内容不符合实习所需要掌握的内容,不能够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框架,其课程重复的内容较多,不能够很好的诠释病理学的概念和意义。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建议应该尽可能的减少病理学的内容,突出整体性与实用性,在学生能够吸收的原则下进行教学。
因此,首先必须从其相关的内容着手,要在讲解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知识概念,但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使学生自己能够填补这片空白,增加对于知识的认识度。
例如,就呼吸系统这章节来说,其包含了肺炎、支气管炎以及肺结核等疾病。对各个病因的特点可以进行粗略的讲解,重点讲述各个疾病的不同阶段的病理形态改变及临床表现,剩下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收集和整理资料自己去了解,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还可以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掌握学习的内容。在尝试着进行临床知识的讲解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将临床知识按照系统进行分类讲解,从而让学生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有一个动态和整体的认识,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另外,在讲解病理学的时候,我们可以融入多学科知识,比如,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生物学的知识。分子生物学是生命学科的基础,所涉及的范围还是非常广泛的,涵盖了医学在内的各个领域的生命科学,就医学知识体系方面占据着很大的地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能够让学生更深入的认识疾病。再比如说,在讲解肿瘤的时候,可以就肿瘤和细胞周期相关的内容进行讲解。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免疫病理学、环境病理学等相关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能够从多角度认识病理学,更好地掌握其内容和具体含义。
在讲解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所带来的典型病例的时候,要通过临床表现以及相对应的讨论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书中的理论知识不能够完全的代替临床实践,要求学生要重视临床实践,要全面客观的进行分析,将客观医学成果作为保障,将书本中的临床实际和知识结合在一起,在临床工作中去进行考证。在考证的过程中使自己对疾病加深理解和认识,掌握其治疗方法和思路。这样的方法和手段能够有效的加深学生对于病理学的认识和培养,能够明确自己想要担负的责任,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
二、改变教学方法
在讲解病理学的时候,要尽量精简文字的描述,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其内容丰富性,要敲掉学生的直观意识,从理性认识转变到感性的认识,更深刻的记得所教授的知识点。
将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理论课内容与实验课相结合,通过看、听、做的方式进行学习,有效地边吸收边消化。不仅如此,还要将临床和理论教学结合在一起,将病人和疾病结合在一起,通过观察疾病、讨论病因、状况,掌握相对应的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以及发病机制,改变就病论病还应该将临床教学和理论教学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将疾病和病人联想在一起,通过改变就病论病的传统理念,从而脱离临床教学的现状。将实验和教学结合在一起,每一学期都要强调其实习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和观察从而更好地学习病理学,通过组织课内临床并的研究,举办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最后一定要牢牢抓住现代科技的教学设备,例如说图像分析系统等现代化设备,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将病理学和现代化教学结合在一起,将病理、病情、病况通过文字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更生动形象和病理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掌握病理学。
结语:
言而总之,为了能够适应培养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的需求,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要及时的更新其教学观念,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将病理学和临床实习结合在一起,探索相对应的现代化教学内容,掌握好相应的方法和教学手段,保证其教学质量,使得病理学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摘要】目的:在病理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法:多媒体课件与单纯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结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有利有弊,并非百利而无一弊。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到多媒体课件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病理学;教学
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它是阐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疾病的病因、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为认识疾病的本质和后期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1]。病理学是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有人称病理学为“医学之本”,可见它在医学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医学生成长为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要环节。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其专业课程为护理专业,病理学作为一门非专业课程,面临着课时少、任务重、实验室设备薄弱;学生不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现状。面对如此现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病理学的教学效果,是病理学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深入的应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不断应用、更新和完善,尤其是近年来多媒体课件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逐渐显示出其优越性,但也带来一些相关问题。下面就多媒体课件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初浅看法。
1多媒体课件应用的优势
1.1便于相关基础知识的复习医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反复的、环环相扣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病理学的学习,涉及到很多相关学科的内容,例: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微生物免疫学等,而现在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文化基础弱、逻辑思维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等原因,易出现学习积极性不高,基础医学知识记忆不牢固等,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在进行病理学新课学习之前,完全有必要把相关的基础知识再复习一遍,增强学生听课的针对性。在短时间内要复量的相关内容,靠老师在黑板上的讲解复习,势必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影响病理学的正常教学。这时候,多媒体课件就表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例如:在心肌梗塞、心瓣膜病之前,利用多媒体、横向链接心脏的组织结构、血液供应等知识,既形象生动,又省时又省力,复习效果也好。
1.2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激发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病理学又称之为解剖病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侧重于从形态上观察和研究疾病。肉眼观察和光学显微镜水平的形态观察是病理学传统的、基本的观察方法。传统的病理学教学方法是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然后再到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学生通过观察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进一步来领会、理解理论知识,但这样做很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多媒体课件在制作中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应用于课件制作,制作成动画,学生可以直观观看屏幕,配以文字和解说,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提高了教学效果。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直观性、立体感、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一方面避免学生因对教师长时间的单纯语言叙述讲课方式造成的疲劳、厌倦感,使学生能在新颖、愉快的接受信息传播中学习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边观看图像、动画边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有助于降低学习难度,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我校四年制初中起点中专班病理学教学时间为54学时,面临着学时严重不足的现状,但讲授内容却不能减少太多,因为医学各学科、各内容之间都是密切联系的。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节省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粉笔板书、画图的时间,相应增加了教师讲解、举例说明和与学生交流的时间,从而扩充了课堂的知识容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由于多媒体课件的诸多优势,其在病理学课堂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也不是越多越好,也有其不足之处。
2多媒体课件应用的弊端
2.1不注意知识的更新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知识也不断有新的进展。例,新病因的发现、新的诊断标准的确立等,而部分教师由于多方面原因,不注意对原有的课件内容进行补充、修改和更新,一次课件制作,反复多次的重复使用,使教学内容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容易养成教师懒于学习、懒于备课的坏习惯。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部分教师照“课件”宣科的现象,不注意知识的讲解及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这样反而使教学过程更枯燥,学生更提不起学习兴趣。
2.2学生只听不记多媒体课件集图、文、声音、动画、视频等于一体,鲜活、形象、直观,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过多、过强的动画和视频的刺激,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只注意动画视频本身的新奇,而忽略了动画视频所表达的知识内容;或由于教师播放课件速度较快,学生来不及记、不知道该记什么,最终忽略了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和落实。另外,长时间的动画视频刺激,也容易使学生头晕眼花,注意力不集中,产生烦躁情绪,失去学习兴趣,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只记住了个别新奇的画面,笔记本上、脑子里根本就一片空白,结果是适得其反,达不到多媒体课件教学的目的。
3改进问题的办法
多媒体课件在病理学教学的中应用,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到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在演示课件的同时,还应把本节课的标题、重点及难点内容列在黑板上,以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做到听课时心中有数;课后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落实心中有数,同时,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对带课教师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充电学习,除对本学科新内容的充实学习之外,还应掌握一定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边学习、边实践,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4-0522-03 中图分类号:G 642.423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4.058
临床思维能力是运用理论知识对患者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等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是医师的核心能力,是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1]。病理学的任务是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方面的变化以及疾病的转归和结局,从而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阐明其本质,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2]。学习病理学是医学生接触临床知识的第一步,在病理学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疾病的病因病理形态改变,而且要领会相关的症状、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等表现,学习病理学除了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外,也是培养医学生诊断疾病的思维形成过程。因此,病理学的教学过程必须重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现就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探讨如下。
重视教师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是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的综合体现[3]。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病理学是医学教育中的主干课程,是医学基础向临床学科过渡的关键阶段,其内容涉及诸多基础和临床学科的知识,教师的教学能力关乎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这就要求病理学教师除了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丰富的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基础与临床学科的知识。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专业特点,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组织和实施教学的能力。多年来,我院病理学教研室教师除承担病理学的教学,还承担直属附属医院临床病理诊断、尸体解剖的工作。这给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在临床病理诊断工作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丰富临床知识提供很好的条件。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除了参加岗前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师资格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外,还要求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通过取材、包埋、切片、染色、病理读片和尸体解剖的工作实践,较快形成自己的职业定位和专业知识体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拓展和丰富了临床知识。在教学上,安排高年资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通过试讲、听课、集体备课、书写教案和教学课件制作等多种形式培养其教育教学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义诊、医院文化活动和申报教学科研课题,培养和提高自身医德、师德和科研能力。
重视实验课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病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实验教学是病理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的病理实验课教学往往是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对病变的组织标本进行大体和显微镜下观察、认识疾病的病变,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师生交流互动少,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在病理实验课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层次,引入病例教学和临床病理讨论的教学模式,依据教学内容和疾病的特点,设计简单的病例,学生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和实验室资料,观察标本和组织学改变,在尝试疾病诊断的过程中,学生是带着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过程。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平等的讨论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和所观察到的病变,形成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既活跃课堂气氛、密切师生关系,也使病理知识与临床知识紧密联系,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培养了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病例教学法的引入,使教师的作用以灌输为主转变为引导为主讲述为辅,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研究,是对传统病理教学的补充。医学教育的实践证明,病例教学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关键[4]。在实验课教学的安排中,我们还分阶段安排2至3次临床病例讨论,选择讨论的病例必须是学生所学过的病理知识,符合展开讨论的死亡尸体解剖病例,一般以涵盖两个系统疾病为宜,讨论前教师先介绍病例资料,包括发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以及疾病发展变化、治疗经过和解剖肉眼所见、镜下病理变化等,接着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名学生进行讨论,各组学生提出各自的分析和诊断,最后教师进行引导分析。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既鼓励学生要有独立的见解,又要善于对问题进行正确引导,引导学生进行缜密的思考和逻辑性讨论,对讨论的问题进行概括总结,使学生对病理知识、临床知识以及实验室检查等知识的认知系统化,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通过临床病理讨论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5]。
开放实验室,加强课后辅导人类对事物的认知、记忆和思维的形成往往需要反复的实践经历。对于医学生来说,病理实验教学是他们第一次直观认识人体病变的器官和组织,鉴于实验课的内容和时间所限,很难将每一种疾病的病变特点化为长久的记忆,因此,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复习、观察大体标本和切片标本,加深理解和记忆,密切病理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形成。同时,教师进行课后的辅导答疑,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某些认识的偏差,加强师生交流沟通,及时掌握教学反馈的信息,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病理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6]。加强和改革病理实验教学,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是病理学教学的目标,也是适应执业医师考试的要求。多年来,病理学教研室将病例教学法、临床病理讨论引入病理实验教学,让医学生提早进入临床角色,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不但提高学生的素质,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覃汝天,蒋诗颖.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华夏医学,2007,20(3):554-555.
[2]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3]康凤英,杨 辉.临床护理实习教学研究新进展[J].护理研究,2005,19(11A):2267-2270.
[4]陈朝霞.病例讨论对实验诊断学教学中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J].青岛医药卫生,2009,41(1):65-67.
[5]付欣鸽,胡文浩.临床病理讨论在病理学教学中的作用[J].农垦医学,2006,28(5):368-369.
笔者通过对《病理学》的课程特点、五年制高职生状况及对教学效果满意度三个方面的分析,提出对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开展《病理学》教学中,在课程设置及教学设计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及看法,为同类学院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护理 病理学 课程设置 教学设计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一门形态学学科,也为今后学习临床专业知识奠定基础,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强化病理学与护理专业的联系,体现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护理专业的特色。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从事临床护理技术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而非疾病病理诊断。因而护理专业学生普遍对病理学的学习不够重视,觉得“病理学用处不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笔者通过对我院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分析、总结,对自己的观点阐述如下。
1.目前我院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中遇到的几个基本问题
1.1 学生基本概况。我院为二类高职高专院校,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均来源于初中毕业生,起点相对较低。一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长意愿、同学鼓动、亲戚介绍等方式走入医学院校,对医学教育的方法认识存在很大的模糊性及误区,导致出现厌学、抵制学习、上课不集中等现象。二是初中教育使学生在沉重的教学负担下已习惯教师全盘讲授的灌输式教学,而高职的教学安排进度快,课程内容与初中衔接不大,教师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与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带来了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的不适应。三是很多学生只从感性上认识医学,听说过医生、护士的辉煌,而没有理性的认识过医学,无法想象医学的复杂性与艰难性。四是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与三年制高职学生在年龄上的差异;以及对知识点的理解力、记忆力、分析归纳能力上所表现的出的差别,无形中增加了《病理学》在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中的难度。
1.2 《病理学》课程教学特点。由于《病理学》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艰难性及教学的艰巨性,从内容上来说,是发生在细微组织结构上的,需要通过显微镜才能被观察到的形态学特征。因此也曾被医学生称为“医学基础四大杀手”之一。从教学方法上讲,如果没有深入细致的分析教材、研究疾病发生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就很容易出现讲课时表达不清、学生听不懂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学生对医学课程学习方法的掌握不足,很多学生习惯于“等待式”学习,即等到学期末,课程结束前教师复习时才开始在书本上勾勾画画,千方百计希望教师勾画考试重难点,应付考试。
1.3 教学效果。由于学生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不足,不能提前预习,课后不能巩固所学知识,导致每次上课前都要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已上过的内容,给新课程学习的时间大打折扣。
2.对五年制高职护理教学计划中《病理学》课程设置的思考及建议
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相对三年制高职学生长,在经过第一年《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学习后,已经为《病理学》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但因为开设时间稍早、只开设一学期,而本课程教学内容多,需要穿插部分临床知识来提高教学效果,针对基础差的班级还要略带复习基础。所以在一学期有限的学时内,要将内容让学生全面理解是个很艰难的任务。因此,个人建议如下:
2.1 教学方式。采用过渡式教学方式,以“教师的教”为主过渡到以“学生的学”为主,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慢慢适应和接受。每门课任课教师应相对固定,并且要善于研究教学内容、善于研究学生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教学内容的改革,突出基础课对护理专业教育的基础性,并加强学习上指引、督促教育, 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 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程度, 提高学习兴趣。
2.2 课程设置。可以将整《病理学》课程的开课时间拉长为两个学期完成,一是能让学生总结并运用第一年学习《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病理学》,二是让学生逐步适应高职医学教学模式,为以后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3.对《病理学》教学设计的思考及建议
3.1 改变教学方法,突出专业基础。改变教师采用教三年制高职护理的思维模式,结合专业需要,制定确实可行的教学大纲,比如临床护理上常见的压疮,在病理学解释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导致受压组织失去正常功能,从而引起组织缺血、坏死所致。根据压疮的形成机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制订护理措施,如定期翻身、保持清洁,从而培养学生的临床意识及基本技能,学会关爱患者。
3.2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教学直观性。专业课教学不同于公共课教学,公共课有初中及以前的学习为基础,专业课内容繁杂,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利用挂图、模型、电教片、多媒体等方法来增强教学直观性。必须让同学们认识到病理学除侧重形态学的角度研究疾病外,还应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及形态改变与功能变化及临床表现。对疾病的诊治,还必须借助于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活检、尸检、动物实验、组织与细胞培养等对疾病进行观察、研究。使同学们认识到病理学在目前学习及将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病理学的学习,教师应注重结合临床实际病例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病理学的认识,以提高教学效果。
3.3 优化教学方法。可采用典型病例讨论法,通过对病例的分析、推理和判断,教师总结分析误区及知识要点。增加学生对上课内容的感性认识及理解程度。以病例讨论为载体,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可采用系统整合法,以各器官系统为主线,在学习病理知识的同时,联系其他学科,把同一疾病在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学科中出现的病理改变、病理与临床联系等知识要点进行整合,将知识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学生从临床角度加深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3。
3.4 深化实验教学方法,提高理性认识。通过对病理大体标本、病理切片及动物实验的观察,联系理论教学与临床实际,针对护理专业开展联系相对紧密的实验,比如用“炎症”实验可以说明护理上的“压疮”、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型“创伤”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病理上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陈大伟.针对五年制高职生特点,搞好专业课教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16.
1结合留学生特点实施教学
我校招收的医学专业留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及索马里等国。尽管英语是大多数留学生的官方语言,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好,但是他们的英语具有浓重的地方口音,发音很难听懂,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仍存在一定障碍,因此,语言问题仍是授课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克服这个困难就要求授课教师在课后尽可能与留学生多交流、多讨论,以适应他们的发音特点及表达方式,从而为良好的教学质量打下基础。此外,留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相对薄弱,尤其是对医学专业词汇的理解能力有所欠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意以“教学”而不是以“英语”为中心,即以传授教学内容为目的而不是英语讲授为主。因此在讲授病理名词或重点病变时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词汇和句型,避免复杂句型及生僻词汇,同时尽可能配合使用图片加以解释说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授课内容,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
2英文教材的选择与使用
迄今为止,教育部对全国各医学院校使用的全英留学生教材无统一规定。通过几年的全英教学实践,病理学系现使用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由(美)翟启辉主编的病理学(双语教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参考英文原版教材《BasicPathology》、《EssentialPathology》以及《中华外科病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系制定了病理学全英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大纲,授课老师又针对教学大纲相应制备了英文版病理学理论课的多媒体课件,在病理学全英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3实验教学的建设与完善
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由理论课和实验课组成。理论课主要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进行讲解,然后通过实验课进一步加深对理论课的学习和理解,因此病理实验课对全英留学生更为重要。病理实验课主要包括大体标本及病理切片的观察。在全英教学中病理学系使用的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均为本系多年来自行收集的样本和资料。由于目前只有中文纸质版的实习指导,为了更好地完成全英留学生的实验教学,我系对各章节的大体标本及病理切片的重要特点进行了讲解录制,由此获得了国内一流的高清晰度、高质量影像,并对动、静态图像配备了相应的英文解说。这套课件在留学生病理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我系建立了病理学虚拟实验教学系统。采用:(Autherware平台自制了一整套多媒体实习课件,总容量约5-6GB,共计14张光盘,其中包括大体标本、组织切片动、静态图像采集和处理,动态图像约占90%,并配有图像的中英文讲解;静态图像近500张,每张图片分别进行了文本文件的编辑。切片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给病理学实验教学带来实际的应用价值和巨大的发展空间,解决了教学资源短缺的难题。同时,该教学系统还能够充分发挥留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虚拟实验室可以进行自学、复习,做到形态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4病理学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在授课过程中,应考虑到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医学的目的是回国后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而后从事医疗工作,因此授课时必须注意基础与临床的密切结合。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将临床病例引入课堂,从疾病的临床特点引入其病理变化,既加深了留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除积极的课堂讲授及互动外,我们还需加强课后辅导与答疑。课后留一些思考题供学生讨论,然后在课堂上给予一定的时间进行答疑、总结,巩固强化所学的知识。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留学生教育的质量,2012年我院在课程体系上尝试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医学教育接轨,在全英留学生中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模式是现代医学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方向[4]。病理学作为本校重点的基础学科,率先参与了此次教改。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以临床需要为前提,参考美国执业医师考试的要求,将基础与临床整合,不仅加强了不同学科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克服了基础和临床知识脱节的弊端,削减了重复的教学内容。目前这种课程改革得到了我校师生的认可,为学校全面推行系列教学改革积累了经验。
作者:张海英 石英爱 翟颖仙 何旭 杨宏路 单位: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 吉林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