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护理职业定位分析

护理职业定位分析

时间:2023-05-30 08:55: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护理职业定位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护理职业定位分析

第1篇

梁力,男,广东肇庆人,单位: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辅导员(职务)、助教(职称)、学士。

摘 要:目的:探讨临床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提高管理护理职业发展的水平。方法:选取我院临床护士进行现场调查,对护士护理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影响较为显著的单因素进行分析后,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性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士职业生涯规划总得分(155.2±22.1)分,调查结果的评价为一般水平;护理人员年龄、不同生涯、学历情况、家庭所在地、以及经济收入等因素进行分析,此类一般资料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临床护士所在医院的级别、人事关系、护士所工作的科室、父母职业、是否需要值夜班以及学历取得途径和护士自身的进修情况有着相关较为显著,(P

关键词:临床护士;必要性;职业生涯

从整体角度来看,计划人生职业生涯以及个持续系统便称之为职业生涯的规划,而对职业通道的设计便是职业生涯设计,随着现今医院中的人才竞争越来越激,医院管理部门的工作核心也逐渐被“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所取代,护理工作者在密切关注员工成长,对员工的工作实施科学、有效的规划能使时间以及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同时还能够使职业生涯的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因此临床护士职业及时规划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本研究对我院临床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临床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为基础,对影响我院临床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进行了仔细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工作的100名临床护士进行二次分层抽样调查,护士年龄22-28岁,平均年龄(24.6±2.1)岁。

1.2方法

采用《临床学历护士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我院临床护士职业生涯现状进行分析。

1.3调查工具

采用自制《临床本科学历护士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对护理人员进行此案长调查,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100份,无一例失效问卷,回收率为100%。问卷调查内容包括6个方面,即护理认知、自我职业、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以及护理职业信心和自我认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临床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士职业生涯规划总得分(1552±221)分,调查结果的评价为一般水平;100例临床本科学历护士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结果为中等满意;问卷调查表中6个维度中分数最高的是护理职业认知,其次是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认识自我及环境、一直从事护理职业信心、职业生涯规划实施与管理、职业发展。

2.2临床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的多因素分析

在分析之前将临床护士职业生涯作为因变量,首先对护理人员年龄、不同生涯、学历情况、家庭所在地、以及经济收入等因素进行分析,此类一般资料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影响较为显著的单因素进行分析后,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性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护士所在医院的级别、人事关系、护士所工作的科室、父母职业、是否需要值夜班以及学历取得途径和护士自身的进修情况有着相关较为显著,(P

3、讨论

从我国目前的护理行业状况来看,其普遍存有此职业盲目选择现象,对于这份工作的选择更多是来自社会压力、个人因素、家庭环境等影响,缺乏对行业的热爱性,故护理工作受到工作价值观、职业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严重阻碍了职业生涯发展。据相关研究显示,从事护理行业的人员,其大多是因家庭因素、收入稳定等因素的影响,缺乏自主选择,而护理毕业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人员不到百分之五十,除开此比例的人员,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人员选择继续考研深造,有13%左右的人员在从事护理类教育工作,剩下比例人员从事其他职业工作[2]。从我国目前从事护理工作动机来看,要改变这种现状,护理人员应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明确规划,对自我价值实现有准确定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制定出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结合现实同时明确长远方向。在制定职业规划前,护理人员应对自身内在诉求有明确认知,要对自己内心是否热爱此行业有综合分析,同时要对护理职业的特点与能力要求要展开分析,通过结合自身分析后,制定出符合自身的目标,以实现短期目标为动力,以期实现职业长远规划[3]。再者,医疗机构护理管理部门,以及人力资源部门,此些部门应对护理人员的职业规划提出具有指导性的意见,由资深人员和护理人员展开有效沟通,且擅于对护理人员工作给予肯定,对优秀的护理人员采取奖励措施,提高工作热情的同时提高护理人员对本职工作的专注力,在必要情况下,应制定护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并对方案要有多方位评价。

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应有规划教育和培训,同时也应加强相关方面的管理,提高学历护理人员的专业度,提高以下学历人员的基础技能,对于护理人员发展,应将医院发展和个人发展结合,深化互利人员职业生涯规划,助于护理人员长远目标的实现。其次,医院相关部门也应对不同护理人员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制定出符合个人的职业规划方案,并制定培训教育计划,在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中的每一个环节作出科学合理安排。据相关调查显示,针对护士职业生涯规划认知调查,清楚认知“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的护理人员不超过28%,且此类情况在我国基层医院中尤为严重,护理人员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普遍缺乏认知,而在本文研究中,护理人员职业规划均分为(155.2±22.1)分,亦为一般水平,护理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在我国的护理人员中认知力度还普遍不够。从护理工作来看,大部分从事此类工作的人员为女性,且年龄范围多在21~25岁,而此范围内女性婚育情况普遍,缺乏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婚育后家庭因素同样是职业规划中重要影响因素之一[4]。要切实实现职业生涯发展、专业深化提高,那么护理人员应加强自我心理建设、素质建设以及职业热爱,通过自身加强来取得职业发展,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满意度,提高自身职业成就感[5-6]。(作者单位: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 王丁花. 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 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03:82-84.

[2] 李洪兰,李树銮. 临床学历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及影响因素[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0:142-143.

[3] 吴旭丽,王惠琴,蔡琳,林华志,梁平. 不同初始学历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分析[J]. 中华护理教育,2013,06:247-250.

[4] 李孟可,孙霞,李玲茜. 临床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查[J]. 全科护理,2013,29:2779-2780.

第2篇

关键词: 高职护理教学 《护理管理学》 课程建设

为了深化高职护理教学改革,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职业型”和“技能型”高素质护理人才,体现“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新观念,使护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护理岗位要求,根据护理学的性质和护理职业岗位的特点,我们对《护理管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一、正确认识课程建设的意义

课程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和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保证人才培养充分满足学生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深化教学改革和学院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利于全面提高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重新进行课程分析及定位

根据护理学的性质和护理职业的特点,分析就业岗位的护理人才需求,对《护理管理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修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

三、确定课程的基本理念及思路

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 ,以“工学结合、院校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根本,贴近临床工作,全程渗透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体现“素质、知识与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优势。

四、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一)课程组教师能深入领会学院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对照课程建设实施的目标、具体要求和做法,疏理出需要不断完善的工作或需要做好的重点工作。

根据学院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评价指标(教学队伍、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课程特色),对照评价标准得出分值,客观实际地对本课程作出自我评估,找出差距和建设依据。

(二)课程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1.护理教师数量不足,知识结构较陈旧,教学方法手段滞后,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不能完全满足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

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年轻教师缺乏临床工作经历,难以体会护理职业情感,无法模拟临床真实情境,在讲授护理管理理论知识和管理技巧时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支撑,生搬硬套,授课内容与临床实践联系不密切,讲解不够详尽透彻或不能把握知识“必需”、“够用”的尺度。

3.与临床医学相比,护理的专业化发展相对滞后,护理科研工作相对薄弱,护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课程带头人不足,导致对本课程所起到的初进学生远期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作用认识不足。

4.护理教育发展的步伐迟缓,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5:1,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护理管理技能的培养。

5.本课程实习实训条件及教学资源比较薄弱,既要求在医疗实践中学习管理,又限制了在真实护理管理环境中的学习管理,只能以情境教学法或模拟护理管理作为在校实训的形式。由于课时限制,有的案例分析只能在课外由课程模拟小组组织分析讨论、完成书面作业,不能安排课堂讨论,无法全面评价教学效果,导致教学过程以理论为主,实践实训项目的开展比较欠缺。

6.护理职业岗位分析及工作定位不准确,常常忽略了护理岗位应具备的综合管理技能及应关注的主要内容,护士甚至被认为是一种机械的“工具人”,重视其技术操作能力培养,忽视人文素养和临床决策能力的培养。

五、课程建设的思路

(一)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创新。

1.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护理管理学》为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必修课程,把管理理念、管理职能应用、管理艺术作为护理专业综合管理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的指导思想,使高职学生具有知识面较宽、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等特点。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上,应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1],真正做到“知识够用,技能过硬”,选取与护理管理学针对性和适应性密切相关的内容,摒弃与护理管理学无关的部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效融合。理论教学以临床应用为目的,注重实用;实践教学选择最基本、最必需的护理管理技能为学习内容,设计实训项目,避免部分理论知识的重复讲解。对课程内容作模块化设计,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以管理基础的学习奠定管理思想的基础,具备管理的理论及知识;以管理职能的学习走进管理、学会管理,初步具备护理管理能力;以质量管理的学习体会护理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在教学中将课程标准与护士执业考试大纲有机结合起来,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以护士执业考试的标准题型进行课堂、课后训练,为学生顺利通过护士执业考试奠定基础。

2.革新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成功有效的情感教学使护生的学习活动由消极转变为积极,这就意味着护生专业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化,它必然对护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2]。根据《护理管理学》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教学特点及专业思想素质教育的需求,加强人本管理理念、护理管理技能和实践能力训练,突出实践性、强调情感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导入法、难点定向法、提问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典型案例分析、临床与学校联合指导技能实训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手段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注重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还可邀请医院、企业管理专家讲学指导,增强学生对护理管理学的学习兴趣。

3.正确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正确评价学生的实践管理技能,为学生顶岗实习奠定基础,改变过去期末考核一锤定音的做法,重视实践过程的评价。依据国家相关职业岗位各模块基本技能要求,制定各模块的考核标准,综合评价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获得护理专业学历毕业证书、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方准毕业。课程的考核评价由理论、平时训练、专项训练、综合训练组成,不再是以理论为主的形式。在实训基地选派医德高尚、富有敬业精神、护理技能精湛、临床护理经验和管理经验丰富的的高年资护理人员带教、考评和监督,在专业态度、专业情感、专业素质塑造方面起到良好的言传身教作用。推行轮训的考试制度,确保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素养,掌握临床护理和基层一线必须的综合护理管理技能。

4.创造条件开展管理技能实训。护理专业的培养周期长、实践性强,为确保护理教学与临床护理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护理专业实训中心和我市护理人才紧缺岗位技能培训基地建设为依托,加强本课程实训基地的投资和建设,以满足专项管理技能训练或在模拟病房强化学生综合实践管理技能的训练。充分发挥附属医院、实习基地作用,使学生及早感受真实的护理职业环境和医院文化,巩固专业思想,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担任护士长助理,在护士长的直接指导下亲自体验并处理护理管理工作。实践实训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护理人文情怀、职业情感、责任感、奉献精神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尽快进入护士角色、管理角色,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打下良好的基础。

5.适应社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护理服务范围在向医院、社区两大主体拓展,要求护士“以人为本”,为服务对象提供整体护理。为适应这些转变,本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针对护理学发展需要和完成护理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管理理论及知识、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为护生的专业学习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机构和建立动态的、连续的护理临床教学机制。

6.开发、共享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络,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程标准、实训指导、练习题及电子教案、参考文献目录等,全部内容制成网页,免费开放,随时可上网查询。积极采集《护理管理学》教学光盘和典型管理案例、汇编护理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案例习题集》、与临床共同开发护理管理实训教材,使教学资源库不断丰富,提高教学效益。

(二)护理师资队伍建设。

1.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使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整体提升,涌现院级或省级教学名师。挑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教改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本课程的教学。

2.参加教学研讨及培训,开展课程建设学术研讨会,引进高学历层次的护理人才,带动护理科研的开展。

3.师资团队与护教双栖对接要求教师既有教学职称,又具备对口专业护理或医疗专业的技术职称;既具备理论教学素质,又具备实践教学素质[3],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医院顶岗实践,以更新知识,提高实践指导能力。

4.对于兼职教师,鼓励并支持其参加高等教育学、高等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增强其执教的能力;对新任课的教师继续落实岗前培训制,学习教育理论、教育职责、规章制度及教学各环节等。

5.聘请校外专家参与到专业指导委员会中来,并加强和校内教师的交流,全面提升校内外专家的实质性合作和交流的层次。

(三)加强教学管理,促进课程建设。

1.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充分发挥护理教研室的基层管理职能。

2.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制度,抓好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

3.课程负责人抓好课程的总体水平和建设进度,统筹安排课程建设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对课程年度检查和鉴定验收负全面责任。

参考文献:

[1]雷正光.职业教育课程的功能与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1:27-29.

第3篇

1.心理护理教学的现状

心理护理的教学需要考虑护生的身心特点,从护理职业及具体岗位要求出发,以护理对象为中心,与其他护理方法、手段有机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心理护理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偏重于心理学理论和护理技术的

教学

心理护理技术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了解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这是心理护理教学实施的前提和条件。但是过多、过深地强调心理学理论或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技术的掌握,容易增加护生学习的难度,脱离护理工作本身以及医学诊疗的要求,甚至超越护士职责和能力要求范围,难以真正培养护生的心理护理能力。

1.2偏重于心理护理技术与护理工作实际的直接对接

心理护理教学必须与护理工作实际相结合。但过于直接的衔接,容易忽视护生必备的心理学理论和知识的学习与积累。目前很多医院心理护理工作流于形式,无法提高其应用水平和效果,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护士心理学理论和知识较为欠缺,甚至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把其与心理治疗、思想工作混淆起来。护生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就无法立足于必需的心理学理论和知识的掌握,没有从易到难、从普遍性到特殊性、针对性的内化过程,甚至显著地忽略了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要求。

1.3 一些心理护理教学的教材内容和观点存在片面性

目前国内护理心理学教材有关心理护理的内容和观点众说纷纭,有的偏于心理疏导,有的偏于心理干预,有的只强调心理支持,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一些教材对心理护理及心理护理工作的定位缺乏统一、规范和科学性。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护生对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学习的充分程度,也制约了心理护理技术结合其他护理方法综合实施的系统有效性。

2.心理护理及心理护理工作的定位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基础,运用心理学的技术和方法,积极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帮助其在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这是对心理护理的内涵较为科学的定位。据此心理护理工作应该定位为:有效的护患沟通;了解服务对象并准确把握其身心特点和需要;提供针对性、适宜的帮助;创造积极影响患者身心状态的条件和因素;配合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对患者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实施主动干预,等等。心理护理教学应以此为内容和目标来进行实施。

3.改进心理护理教学的思路

心理护理的教学应从简单实用、易于掌握和操作出发,强调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的“三个结合”。

3.1与护生身心特点相结合

护理专业学生正处于生理机能和人格日趋健全与完善的关键阶段,开始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增强,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显著发展,他们希望通过学习、参与和体验认识社会和职业,提升并实现自身价值,但缺乏与社会现实尤其是职业要求主动融合的明确态度和成熟心态,对护理工作的认知存在一些片面和不足,需要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实施。

3.2与护理工作实际相结合

护理工和始终需要围绕着服务对象来展开,服务对象往往可能是健康丧失或心态失衡的人,这要求护士不仅要“有高尚的品格、相当的专业化知识、专门的操作技能”(南丁格尔语),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护理工作是压力性职业,护士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体护理的水平和质量,影响服务对象的治疗和康复,也影响护士自身的身心健康。心理护理教学必须突出护生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的培养要求。

3.3与课程教学的实际相结合

一是护理心理学课程本身涉及了非常丰富且专业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客观上提高了护生学习的难度;二是护生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和职业经验;三是教学时间十分有限,一般教学安排周课时仅为两节;四是从事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的老师专业背景不同,会导致教学实施中内容、方式及要求等出现较大的差别。这些实际情况需要在心理护理教学中加以重视和针对性改善。

4.改进心理护理教学的建议

4.1立足于心理护理基本理念和基本技术的教学

护生的心理健康观、医学观、护理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态度、护患沟通等,是护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必须强调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突出四项心理护理基本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心理支持;信息提供;健康咨询与教育;心理放松与行为矫正。无论是面对哪一种病人或病人的哪一种状况,护生都可以通过分析从中找到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途径和方法,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显著地锻炼了护生的心理护理

能力。

4.2突出护理工作中普遍性或典型性问题的心理护理技术教学要求

如病人常见的情绪问题、术前术后病人、慢性病人、癌症病人等的心理护理。既能训练护生心理护理技术的针对性应用能力,又能增强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和职业结合度。

4.3充分运用灵活、多样且适合护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如讲授法结合案例法、讨论辩论法、职业情景法、角色扮演法、问题解决法等方式,融合电教、网络、心理测验、心理游戏等,能激发护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参与性、体验性和分享性。

4.4始终重视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护理的教学应突出护生的人格塑造、自信心训练、职业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情绪调适和情感品质、职业应对方式等方面要求,并贯穿于教学始终。

第4篇

近20年来,我国护理学专业教材建设发展很快,教材品种由少到多,教材系列由单一到多样化。但是,目前国内的护理学教材建设还存在着定位不清晰、内容不协调、专业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和缺欠,为此,在建设与使用护理学教材中,除了遵循教材编写和使用的一般原则和要求,还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正确区别专业

培养目标的差异

由于我国护理学专业各层次、各类型主要课程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业务要求来设计和区别的,因此,建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程教材,首先,要正确分析它们的区别。以普通教育护理学专业高职高专和本科为例,两个层次教育的真正区别在于对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要求,高职高专以“必需、够用”为度,而本科则要较为“系统”,就能力而言,本科还要求具备初步的管理、教学和科研能力。

注重教材内容的

整体优化和协调性

目前,国内的护理专业教材不仅同质化现象严重,而且同一系列的教材也普遍存在着内容严重重复的现象。为此,在规划和修订每套教材时,编者应强调整套教材和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性、条理性、协调性和完整性,使每门课程服从整套教材和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需要,淡化各自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意识。具体而言,应在以下几个层面对教材内容进行协调:护理学专业各层次、各类型课程教材的协调和区别;一套教材的各本教材之间的协调;一本教材的各章节内容之间的协调。只有通过协调,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界定和划分,同时注意教材内容的联系和衔接,才能避免重要内容的遗漏、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

准确把握教材

的护理特色

教材的护理学专业特色,是通过贯穿始终的整体护理理念、护理程序等临床护理思维和工作方法,通过教材的内容及其组织形式得以反映的。如何把握好这一点,是编者最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说对于整体护理观,为了使学生形成整体护理的观念,护理学类的教材都贯穿了这一先进的护理理念,在课程体系、教材结构和内容上,都力求反映整体护理的思想。

然而,贯穿整体护理的理念,不等于一种教材可以包括实施整体护理的全部内涵,一本教材只是针对某个系统、某种症状、某种疾病的病人编写的,教材所述对每个具体的病人而言,是评估和护理病人的“要点”而不是“整体”。因此,在编写时,编者还应提示学生,在临床实施护理时,必须全面认识和考虑每个病人的个体差异,指引学生了解和体会真正的整体护理学观。

科学整合课程

教材体系

目前,很多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都在进行各种形式的课程改革,并积极编写适用的课程教材,一时间,各种课程形态的护理教材“百花齐放”。但是,要评价教学或课程是否具有护理专业特色,课程结构显然并不是适当的评价标准。就教材建设而言,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学科分化和交叉融合并存,即使是学科型课程的教材,为避免分科过细、课程门数过多,也有其综合性的一面,而不是绝对地只分不合,但分与合必须有充分的依据和比较成熟的考虑,否则将失去改革的意义。例如,现在的《内科护理学》实质上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但其内容已涵盖内科各系统专科、传染病科和神经内科,这门课程的规划教材如能淡化课程结构的影响,则可以提高教材的普遍适用性,以方便各学校灵活地选择与组合。

第5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打通技能型人才深造发展渠道,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保障。高职招生入学考试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口”,对高职院校及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湖北省“技能高考”招生改革是高职院校招生制度发展的突破。“技能高考”以实践能力本位为导向,有利于构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搭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有利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扩大高职院校自主权,有利于为社会选拔输送专门人才。[1]

所谓“技能高考”是湖北首创的针对职业教育发展推出的一项重要的招生考试改革,要求高职院校开展只针对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招生考试,招生考试以技能操作为主、文化考试为辅,技能考试由指定的几所院校组织实施,文化考试由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考试时间与普通高考同步,“技能高考”录取时间和普通高考录取时间同步进行。[2]

从2013年起湖北省开始实施护理专业技能高考,在湖北省教育厅的指导下,作为组考院校的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成功地组织实施了两年的护理技能考试工作。通过对这两年的护理技能考试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护理技能高考相关中职学校在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建议,从而提高考生的护理技能成绩,让在技能方面有才能的中职毕业生能够更加顺畅地踏上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这座“立交桥”,同时增强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一、护理专业技能考试大纲分析

护理专业技能考试以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护理类专业教学大纲为依据,选择中等职业学校的护理技能训练内容,依照《国家护理职业技能标准》的初级护士技术等级标准。要求考生能按照考试要求,独立完成考试项目的操作,并能在操作过程中表现出相应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技能。[3-4]

护理专业技能考试由护理专业技能应知和专业技能实践操作两部分组成,考试总分为200分,其中专业技能应知考试成绩占30%,专业技能实践操作考试成绩占70%。

1.技能应知部分。主要内容为住院环境及护理、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患者清洁护理、患者饮食护理、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排泄护理、药物疗法和过敏试验法、静脉输液和输血等八个章节中与实践技能操作相关的知识。

2.技能实践操作部分。由必考、抽签考试及自选考试三部分组成。必考项目为无菌技术铺无菌盘(半铺半盖法),抽签考试项目为徒手心肺复苏术(成人)、戴无菌手套,自选考试项目为铺麻醉床、测量血压及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设置不同的考试方式,既考查对护理专业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的掌握情况;既兼顾了技能考核的覆盖面,又考虑到了考生的专业兴趣、爱好及倾向,以人文关怀的角度照顾了考生个性化的选择。技能实践操作考试中涵盖有护理职业素质的内容,结合国内外护理最新动态,在个别项目中引用了最新的国际训练标准。

二、技能考试分析

1.成绩分析。

(1)总评成绩分析,见表1。成绩呈正态分布,说明各中职学校和考生对此次技能考试工作较为重视,取得较好的成绩,效果满意。

(2)单项成绩分析,见表2。从应知部分的考试成绩来看,不及格率较高,说明考生对专业技能基础知识考试不够重视,在与技能实践操作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方面还较为薄弱,准备不充分;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患者存在的问题,对客观题难以把握、判断不准。

从技能实践操作部分考试成绩来看,平均分都在75分以上,说明考生对技能操作普遍较为重视,认知度较高,大多数考生能准确熟练地完成此项操作,技能操作掌握得较好。

2.操作考试过程分析。

(1)铺无菌盘(半铺半盖法)。此项操作要求考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正确准备用物,能正确识别与判断无菌物品,清楚划分无菌区域与非无菌区域、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能正确履行职业技能规范并符合职业标准。从考试过程来看,部分考生着装不规范如未戴口罩、帽子等,不能正确准备操作用物和无菌物品,无菌区域污染。说明各中职学校训练标准不统一,考生无菌观念有待加强。

(2)徒手心肺复苏术(成人)。此项操作是必须掌握的急救技术,要求考生能快速识别并判断呼吸或循环情况,迅速对呼吸停止患者实施呼吸支持、心脏停搏者实施胸外按压及时建立有效循环,施救后能做出正确判断和评价。从考试过程来看,部分考生操作顺序先后颠倒,约35%考生心脏按压定位不准,按压姿势不规范,胳膊弯曲;约40%考生人工呼吸操作无效,吹气时胸廓未隆起;约20%考生仍然按照旧复苏标准施救,先人工呼吸后心脏按压。可见,各中职学校在此项目中未按照考纲和操作标准进行训练。

(3)戴无菌手套。此项目是预防和控制交叉感染的一项重要基本操作,是保护患者和自身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技能。要求考生能明确戴无菌手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知道无菌手套污染的处理方法,能准确地戴好无菌手套,操作规范符合无菌要求,应用到位。从考试过程来看,大多考生不注意细节,操作中违反无菌原则的人较多,说明考生无菌观念不清,未明确考核的目的,取得高分的考生较少。

(4)铺麻醉床。此项目是确保手术患者安全舒适的基本技术,要求考生能根据患者的麻醉方式和手术部位准确判断铺床目的,动作连贯、手法轻稳,能正确运用节力原则。从考试过程来看,发现部分考生未按护士工作规范着装、多余动作较多、动作不流畅。

(5)测量血压。血压是生命体征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要求考生测量部位准确,操作规范、熟练,测量结果正确。从考试过程来看,发现部分考生未和患者有效沟通,没有进行操作前的核对及评估便开始操作,没有检查血压计、听诊器各部件的完好情况,测量时放气速度过快或不均匀。

(6)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此项目是临床上挽救患者生命和改善健康状况的重要治疗手段,要求考生操作规范、无菌观念强、动作熟练、关心体贴患者。从考试过程来看,考试过程中发现部分考生未按要求着装,操作时未佩戴口罩,爱伤观念不强,表现在未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止血带绑扎时间较久。

3.操作考试过程共性问题。

(1)护士基本职业素质尚有欠缺。表现在技能操作考试中多数学生着装不规范,如没有佩戴口罩或护士帽,还有部分考生举止、礼仪不够规范;沟通技巧及人文关怀不够,多数考生在操作过程中既没有与主考教师及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也没有操作环节的必要解释。

(2)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不强。多数考生既不注意对自身的安全防护,也不注意对操作对象的安全防护。在技能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如不能按区域放置无菌物品,随意跨越无菌区,导致无菌物品和无菌区域污染,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脱手套时接触到污染面,没有有效地保护自己;铺床时不佩戴口罩,导致灰尘、飞絮进入到自己的呼吸道,从而给自身安全带来风险;密闭式静脉输液操作时不核对医嘱、药物,不查对病人,这些均说明考生安全风险意识低、质量意识较差。

(3)规范意识不高。较多考生未按标准的操作程序进行操作。

三、护理技能高考对中职护理专业教学的启示

1.强化护士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多数考生能按照操作规程完成各项操作,说明护理操作技能作为考生必须具备的“硬素质”已基本被掌握,但操作中涉及的护士基本职业素质方面如着装、举止、礼仪、沟通技巧、应急能力、人文关怀等相对较薄弱。因此,在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护士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将护士基本职业素质的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到专业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在进行护理操作训练时同时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职业素养。

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护理技能考试中,心肺复苏操作考试标准采用的是2010国际复苏指南标准,新标准相对于旧版本在基本生命支持方面有着较明显的变更,如去除了“看、听、感觉呼吸”的步骤,流程方面也由2005版的A-B-C改为C-A- B,但考试过程中仍有近半数考生未按照新标准进行操作。再如,“腕带”作为近几年临床普遍使用的一种患者身份识别标志,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外,必须核对腕带,实行双向核对,以确保患者的安全。但在静脉输液操作考试中,只有少数考生同时对患者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因此,在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操作的规范和标准。

3.采用案例教学。护理技能考试中不管是应知部分还是实践操作部分都涉及案例分析,要求考生具有系统思维能力,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讨论,教会学生分析案例的思路或程序,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质量意识和安全风险意识教育。针对考生在操作过程中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不强的现象,在护理专业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例如,采用角色扮演法,将学生置于模拟操作场景中,体验护患角色心理,加深对病人角色的认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自身和操作对象的安全防护意识,从而提高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6篇

职业院校五年一贯假期规划每逢九月一日,校园就变得热闹起来,但这热闹的景象却藏着令人担忧的一面:学生离校出走现象时有发生,学生打架次数不断增加,上课听讲无精打采……诸如此类的现象最令老师头疼,家长焦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假期惹的祸。从家庭层面上分析,家长无暇顾及或者不知如何应对假期;从学生层面上分析,学生在假期没有做好规划,在家无所事事,所以开学一时不适应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对学习提不起精神,才会出现上述现象。

众所周知,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具有专业性、技能型,创新性技术人才,他们以后将处在生产、服务的第一线,担负着复兴中国梦的重任,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而,每个职业院校都重视学生在校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情况以及发展情况,并且积极参加国家每年组织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以此促使学生学会自我规划,做好自我规划,实施自我规划,发展自我职业规划,我个人认为不仅要注重学生在校的规划同时也要注重假期的规划,特别是五年一贯制职业院校学生尤其重视。

假期生活是学生在校学习的补充或者是校外学习另一种形式的延续。对于当下的五年一贯制职业院校的学生,学校有必要在假期上给予指导,从而避免假期后遗症继续延续进入到学校,以较快融入学校生活,开启自己的专业学习。

一、制定假期规划的必要性

为研究假期生活指导对五年一贯制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笔者选择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探究。

1.从学生情况分析

潍坊护理职业院校受专业影响,女生占绝大多数,本次调查对象女生794人,占所调查总人数的91.8%,远远多于男性,针对是五年一贯制的学生,年龄15~17周岁为主,占到了95.2%;专业以护理为主,占83.9%;调查发现,学校独生子女182人占21.9%,非独生子女650人,占总人数的78.1%。

2.从父母职业情况分析

调查发现父亲职业从事务农最多,有471人,占调查对象的56.7%,母亲职业从事务农,有520人,占62.5%;父亲从事个体,145人占17.4%,母亲从事个体132人,占15.9%;父亲从事工人126人占15.1%,母亲从事工人115人占13.8%。

3.从父母受教育程度分析

调查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主要是初中或初中以下,分别是616人、709人,分别占调查对象的74.0%、85.2%,父亲、母亲所受教育程度最少的是大学,分别占4.6%、2.4%。

4.从家庭结构分析

调查发现,家庭结构主要是核心家庭(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生活),有564人,占调查对象的67.8%;家庭结构是大家庭(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父母孩子在一起生活)的共189人,占22.7%;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总和到了79人,占调查对象的9.5%。

5.从家庭经济状况分析

调查发现,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家庭情况一般(共有523人,占62.9%);认为自己家庭情况比较困难和非常困难的占有140人,占16.8%;认为自己家庭很好和好的共有169人,占调查对象的20.3%。

6.从家庭氛围分析

调查发现共有538名学生认为自己的家庭氛围很好或好,占调查对象的38.5%,认为一般的有232人,占27.9%,有7.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家庭情况不好或非常不好。

7.从参加集体活动积极性分析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集体活动的态度是一般(有429人,占51.6%),积极或很积极的共有246人,占29.6%,不积极或很不积极的有154人,占18.9%。

8.从上网主要活动分析

调查发现学生上网主要的活动是交友聊天(共有385人,占46.3%),其次是看电影(有215人,占25.8%)、玩游戏(有104人,12.5%)、学习(有75人、占9.0%)、看新鲜(有53人,占6.4%)。

9.从上网自我评价分析

调查发现共有731名学生认为自己没有网瘾或网瘾很轻,占调查对象的75.8%,有201名学生认为自己有网瘾,占调查对象的24.2%,其中有20名学生认为自己有很严重的网瘾,占调查对象的2.4%。从以上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情况可知:

第一,职业院校五年一贯制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没有发展方向,他们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绝大多数学习成绩较差,中考成绩等级为D的学生占大多数,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差,价值观有所欠缺,还有一少部分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家庭亲子关系也不和谐;

第二,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家庭经济情况一般,但依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孩子有一技之长,但是他们给予孩子学习、生活上的帮助甚小,即使是想帮助采取的方法不得当,因此效果也不佳,家长对孩子的职业选择以及将来要从事何种具体职业非常茫然;再者,学生在校经常上网聊天,甚至部分同学沉迷于网络,自我规划性不强,假期更无规划可言,对如何建构职业定位目标无从下手。

第三,很多院校已经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但课时安排较少,很难完成实践性内容。但是假期时间较长,可指导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完成。

因此,职业院校五年一贯制的学生需要假期指导。

二、假期规划制定实施

职业院校五年一贯制学生假期规划的制定主体可以是学校做出指导意见,可以是系统一部署,可以是学生自己做主: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假期规划内容可以按照学期安排课程进行设计,不同的学期设计方案也不一样;也可以按照专业的不同内容来设计假期规划;可以以学生规划为主导,学院指导为辅助;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诸如在微信上晒一晒自己实施规划的情况,同时和同学分享自己的经验,也可以在自己班级群或者学院群里展开评估促使假期规划的实施,学校也可以组织校内评选或者班内评选等方式促进假期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第7篇

1不断提升文化修养

1.1修养是指“思想、理论、知识或技艺等方面所达到的一定水平”,或“长期养成的符合社会要求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和涵养”。在所有修养中,文化知识修养是一种基础性的修养。文化知识修养的高低,决定或制约着其他各种修养的水平。护理既是一门专业,也是一门艺术。在当今护理服务中,修养和礼仪规范将成为护理工作的必要元素。因此,护理人员要不断地自我充实,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习人文知识,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才能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1.2对于一个护士来讲,应合理地分配好自已的工作,学习和休息时间,利用日常生活的点滴时间来抓紧学习。如果是一名新护士,要把学习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放在首位,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而已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护士,应不断坚持学习来提高自已的知识层次和改善自已的知识结构,为进行护理科研,撰写护理论文创造条件。

1.3对于工作几十年的老护士来说,应侧重学习一些逻辑学、管理理论和教学方法,从理论上总结自已的经验,做好传、帮、带工作,使自已成为一名有理论有经验的称职的管理者和教育者。“书中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经过坚持不懈地、长期地刻苦努力,勇于攀登,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2自我完善道德修养

南丁格尔说:“护理工作是精细工作中的最精细者”,因此,培养和锻炼个人的素质修养,一定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

2.1观察能力

护士不但不能让病人的不良情绪影响自已,还要有洞察病人情绪的能力,能够在病人情绪变化中沉着冷静地分析病人情绪变化的原因,找到源头,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病人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

2.2仪容仪表

依照个人条件,对仪容仪表进行必要的修饰,扬长避短,塑造出美好的个人形象。服装服饰:服饰被看作是人的第二肌肤,服饰的选择和搭配不仅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也是修养与品位的客观体现。

2.3言谈举止

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情绪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对病人的病情产生影响。所以要学会情绪的自我调整,自我控制,在说话时要注意发音正确,意思表达准确,口气语调适中,表情和蔼、亲切,面带微笑,否则不利于彼此间的沟通。良好素质的养成,绝不是先天就有或一蹴而就的,而是靠后天的努力学习,培养和锻炼才逐渐形成的。既能顺利适应社会和护理工作,又能充分实现个人价值,也是个人的一种能力,一种心境,一种技巧的体现。

2.4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是在严谨的工作与生活实践中逐步修炼而成,是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不断地学习、思索、实践,逐渐养成的,护理道德修养与一般道德修养一样,也存在两种道德观念的较量,在自已的头脑中进行着善与恶、正与邪、是与非的道德斗争,这也是对慎独精神的一种考验,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纠正,才能达到护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只要持之以恒的自我修养,刻苦锻炼,就一定能成功。

3护士礼仪的重要性

3.1礼是一种调养,她可以涵养人的行为,从人的举手投足之间感受到舒畅,心悦,从而带来和谐互敬,使人从中体会到真诚与尊重继而达到协调医患关系的目的。礼仪是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是施行人性化管理的必然途径,更是医院管理的根本。

3.2礼仪是人们在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规范和准则,是礼貌、礼节、仪表等具体形式的统称,礼仪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人类文明、道德的反映,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组织、企业的形象和个人修养的外在体现。

3.3当今社会人们对健康的标准有了重新认识,因此,医学模式的变革也推动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也由传统的单纯疾病护理向系统化整体护理转变,护理工作的中心由“疾病”转向了“人”。护士的角色也由过去单纯的“疾病照顾者”转变为多功能的角色“护理计划的制订者”、“患者权益的维护者”、“教育者”、“健康咨询者”等。这些新的角色伴随着新的观念,要求护士主动去学习和更新,提高综合能力,塑造护理工作者的良好职业形象。护理礼仪教育就是现代护理职业的素质教育,使护理工作者在为患者的服务过程中,以人为本,将护理礼仪运用于新的护理模式中。

4护士礼仪的综合性

4.1护士礼仪是护士综合素质的体现,她不但代表着个人的品德修养,更能体现医院的整体形象,既要符合道德规范和传统文化习惯、风格、禁忌等,还要具有艺术性和科学性。只有在尊重和维护人类生命的前提下,才能在护理活动中体现护士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4.2“形象”是一个人的外观,是在社会活动中给对方心目中形成的综合化的印象。护士礼仪还包括了护士的仪容、姿态、服饰、语言等内容,它详细而具体地规定了护士在护理活动中的着装、发饰、站、坐、行、言等方面的细则。护理礼仪是具体的、可行的、操作性非常强。并且容易学习和掌握。在护理活动中应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礼”。

第8篇

(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常州 213000)

摘要:分析了江浙地区卫生学校发展现状,特别是独立升格学校(高职高专)的基本情况,简要分析了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出路。

关键词 :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05-03

医药卫生类学校发展现状

(一)独立升格

2001年,卫生部、教育部印发《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扩大高等医学教育,压缩中等医学教育”。在这样的政策指引下,一些条件较好的卫校获得了升格的机会,但目前这种升格最高只到高职高专层次,具体见表1。

(二)并入或联合组建高校

在高等学校追求综合化的大潮中,很多卫校被合并。这部分学校有两种:第一种,合并后从事高职高专教育。如泰州卫校并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金华卫校并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衢州卫校与其他中专校联合组建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卫校一部分并入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后,再与扬州市职业大学合并筹建扬州科技学院。第二种,实现了从中专到本科甚至到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如丽水卫校并入丽水学院;舟山卫校并入浙江海洋学院;杭州卫校先并入杭州医专,再随医专并入杭州师范大学;扬州卫校另一部分先升格为扬州医专,再升为扬州医学院,最后合并组建了扬州大学。

(三)合作办学

第一种,中高职衔接或分段培养。如海宁卫校、桐乡市卫校、湖州中等卫生专业学校、浙江省永康卫校、绍兴护士学校、上海市卫校等与相关高职高专院校联办的“3+2”或五年一贯制高职;又如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与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联办的“4+2”高职。第二种,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如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医科大学的“3+2”本科。

(四)其他

第一种,保持中专教育,如镇江卫校、宿迁卫校等。第二种,合并到其他卫校,如启东卫校并入南通体臣卫生学校、崇明县卫校并入上海市卫校等。第三种,利用其他学校的指标进行中专教育,如金坛市卫生进修学校、海门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等。第四种,举办成人教育或自学考试,如泰兴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山东省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泰兴校区)、泰州市姜堰卫生职业学校(山东省泰山护理职业学院姜堰分校)、靖江市卫生进修学校(山东省力明科技学院靖江分校)、嘉兴职工中等卫生学校、丽水市职工中等卫生学校、台州职工中等卫生学校、温州职工中等卫生学校等。第五种,并入其他单位,如武进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并入武进职教中心校、安吉县卫生进修学校并入安吉人民医院等。

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基本情况

中高职衔接或分段培养的学校,学生入读三年后需升入相应高职高专院校,而不是继续留在原中专院校学习,这类学校在此不做讨论。

目前,江浙地区从事医药卫生高职高专教育的独立建制院校有16所,其中建校基础为卫生学校的13所。这部分卫校的升格形式有三种:一是升为高等专科学校;二是升为职业技术学院;三是升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充作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在各地的卫生分院。从建校时间、行政隶属、占地面积等情况看,大部分学校办学条件较好。表2显示,江浙地区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现开设有65个专业,涉及9个大类、20个小类,呈现多学科发展态势。

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门类泛化,优势专业偏少

医药卫生大类中开设专业最多的为23个,其中,护理专业布点学校最多,达14所。其余依次是药学、康复治疗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等;非医药卫生相关专业达18个,布点学校数为20所;专业布点学校数大于4的专业仅16个,占开设专业数的24.6%,且多集中在生化与药品及医药卫生这两大类;有37个专业仅有一所学校开设,其中12个为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开出;举办专业最多的学校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有21个,最少是为南京卫生学校,只有4个。这说明目前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发展呈现泛化之势,缺乏优势专业。

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原有专业均较少,所谓专业建设都是在护理、药学等专业基础上,分别向上和向下延伸,再向专业相关、领域相近的方面拓展。如药学专业,向上延伸有制药技术类各专业,向下游延伸有食品药品管理类各专业,相近领域有中药专业,制药相关方面还有制药机械类专业。虽然各校在专业建设上着力很深,也取得了一点成效,但与行业外学校比起来,专业开设面仍然较窄。

(二)定位不明显,办学无特色

定位是学校发展的起点,虽然少有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提出综合性研究型的发展道路,但从专业建设跨度看,至少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明确的学校发展定位。医药类学校和卫生类学校本是两类学校。过往医药类学校并无或很少涉及护理类专业,近年也逐渐开展护理教育,如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而卫生类学校的专业发展首先也是增设药品类专业;专业设置的严重趋同直接导致各校之间办学特色不明显。

因生源相同、就业去向一致,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受到了医药类普通院校或综合性院校医药学院的严重挤压。另由于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门槛不够高,使得原本没有相关专业的普通高校可以在地方政府的强力支持下逐渐开设类似专业,如江南大学、常州大学等的护理本科专业,这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江浙地区医药卫生类学校开设食品类专业的目前只有4家,占总数的25%,而农林食品类院校现大多开设有药品类专业,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等;一些职业技术学院,如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甚至一些高等专科学校,如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也纷纷开设涉药专业;行业外学校的挤压也将带来影响。

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出路

特色是核心竞争力,质量是立校之本。目前仍属于独立建制的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如想维持独立发展,各校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设置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标准对接职业岗位标准。专业设置是连接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的桥梁,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学校应该研究制定周详的学校专业建设规划,淘汰过时专业,新设紧缺专业,设置符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

第二,立足地方,做强特色。江浙地区自古就是中医药发达地区,如江苏的孟河医派和吴门医派,浙江的钱塘医派和永嘉医派等都是地域性较强的中医学术流派。《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加强中医药职业教育,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立足地方,明晰政策导向,结合社会需要,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教学实践,逐步形成特色。

第三,学习先进办学理念,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台湾的技职教育较为成熟,很多医药卫生类学校发展良好,如台北护理健康大学(原台北护理专科学校)、经国管理暨健康学院(原德育护理专科学校)、台南护理专科学校等,他们的发展轨迹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雄,马旋. 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6):52-56.

[2]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探究[J].职教论坛,2011(14):16-18.

[3]于雷,王娟.高等职业院校特色发展的路径与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109-113.

[4]刘明光.培育特色是地方高校立足与发展之本[J].江苏高教,2002(4):77-78.

[5]王正值.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开设中医课程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11):1009-1010.

第9篇

护理专业技能考试以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护理类专业教学大纲为依据,选择中等职业学校的护理技能训练内容,依照《国家护理职业技能标准》的初级护士技术等级标准。要求考生能按照考试要求,独立完成考试项目的操作,并能在操作过程中表现出相应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技能。护理专业技能考试由护理专业技能应知和专业技能实践操作两部分组成,考试总分为200分,其中专业技能应知考试成绩占30%,专业技能实践操作考试成绩占70%。

1.技能应知部分。主要内容为住院环境及护理、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患者清洁护理、患者饮食护理、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排泄护理、药物疗法和过敏试验法、静脉输液和输血等八个章节中与实践技能操作相关的知识。

2.技能实践操作部分。由必考、抽签考试及自选考试三部分组成。必考项目为无菌技术铺无菌盘(半铺半盖法),抽签考试项目为徒手心肺复苏术(成人)、戴无菌手套,自选考试项目为铺麻醉床、测量血压及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设置不同的考试方式,既考查对护理专业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的掌握情况;既兼顾了技能考核的覆盖面,又考虑到了考生的专业兴趣、爱好及倾向,以人文关怀的角度照顾了考生个性化的选择。技能实践操作考试中涵盖有护理职业素质的内容,结合国内外护理最新动态,在个别项目中引用了最新的国际训练标准。

二、技能考试分析

1.成绩分析。(1)总评成绩分析,见表1。成绩呈正态分布,说明各中职学校和考生对此次技能考试工作较为重视,取得较好的成绩,效果满意。(2)单项成绩分析,见表2。从应知部分的考试成绩来看,不及格率较高,说明考生对专业技能基础知识考试不够重视,在与技能实践操作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方面还较为薄弱,准备不充分;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患者存在的问题,对客观题难以把握、判断不准。从技能实践操作部分考试成绩来看,平均分都在75分以上,说明考生对技能操作普遍较为重视,认知度较高,大多数考生能准确熟练地完成此项操作,技能操作掌握得较好。

2.操作考试过程分析。(1)铺无菌盘(半铺半盖法)。此项操作要求考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正确准备用物,能正确识别与判断无菌物品,清楚划分无菌区域与非无菌区域、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能正确履行职业技能规范并符合职业标准。从考试过程来看,部分考生着装不规范如未戴口罩、帽子等,不能正确准备操作用物和无菌物品,无菌区域污染。说明各中职学校训练标准不统一,考生无菌观念有待加强。(2)徒手心肺复苏术(成人)。此项操作是必须掌握的急救技术,要求考生能快速识别并判断呼吸或循环情况,迅速对呼吸停止患者实施呼吸支持、心脏停搏者实施胸外按压及时建立有效循环,施救后能做出正确判断和评价。从考试过程来看,部分考生操作顺序先后颠倒,约35%考生心脏按压定位不准,按压姿势不规范,胳膊弯曲;约40%考生人工呼吸操作无效,吹气时胸廓未隆起;约20%考生仍然按照旧复苏标准施救,先人工呼吸后心脏按压。可见,各中职学校在此项目中未按照考纲和操作标准进行训练。(3)戴无菌手套。此项目是预防和控制交叉感染的一项重要基本操作,是保护患者和自身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技能。要求考生能明确戴无菌手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知道无菌手套污染的处理方法,能准确地戴好无菌手套,操作规范符合无菌要求,应用到位。从考试过程来看,大多考生不注意细节,操作中违反无菌原则的人较多,说明考生无菌观念不清,未明确考核的目的,取得高分的考生较少。(4)铺麻醉床。此项目是确保手术患者安全舒适的基本技术,要求考生能根据患者的麻醉方式和手术部位准确判断铺床目的,动作连贯、手法轻稳,能正确运用节力原则。从考试过程来看,发现部分考生未按护士工作规范着装、多余动作较多、动作不流畅。(5)测量血压。血压是生命体征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要求考生测量部位准确,操作规范、熟练,测量结果正确。从考试过程来看,发现部分考生未和患者有效沟通,没有进行操作前的核对及评估便开始操作,没有检查血压计、听诊器各部件的完好情况,测量时放气速度过快或不均匀。(6)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此项目是临床上挽救患者生命和改善健康状况的重要治疗手段,要求考生操作规范、无菌观念强、动作熟练、关心体贴患者。从考试过程来看,考试过程中发现部分考生未按要求着装,操作时未佩戴口罩,爱伤观念不强,表现在未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止血带绑扎时间较久。

3.操作考试过程共性问题。(1)护士基本职业素质尚有欠缺。表现在技能操作考试中多数学生着装不规范,如没有佩戴口罩或护士帽,还有部分考生举止、礼仪不够规范;沟通技巧及人文关怀不够,多数考生在操作过程中既没有与主考教师及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也没有操作环节的必要解释。(2)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不强。多数考生既不注意对自身的安全防护,也不注意对操作对象的安全防护。在技能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如不能按区域放置无菌物品,随意跨越无菌区,导致无菌物品和无菌区域污染,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脱手套时接触到污染面,没有有效地保护自己;铺床时不佩戴口罩,导致灰尘、飞絮进入到自己的呼吸道,从而给自身安全带来风险;密闭式静脉输液操作时不核对医嘱、药物,不查对病人,这些均说明考生安全风险意识低、质量意识较差。(3)规范意识不高。较多考生未按标准的操作程序进行操作。

三、护理技能高考对中职护理专业教学的启示

1.强化护士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多数考生能按照操作规程完成各项操作,说明护理操作技能作为考生必须具备的“硬素质”已基本被掌握,但操作中涉及的护士基本职业素质方面如着装、举止、礼仪、沟通技巧、应急能力、人文关怀等相对较薄弱。因此,在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护士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将护士基本职业素质的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到专业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在进行护理操作训练时同时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职业素养。

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护理技能考试中,心肺复苏操作考试标准采用的是2010国际复苏指南标准,新标准相对于旧版本在基本生命支持方面有着较明显的变更,如去除了“看、听、感觉呼吸”的步骤,流程方面也由2005版的A-B-C改为C-A-B,但考试过程中仍有近半数考生未按照新标准进行操作。再如,“腕带”作为近几年临床普遍使用的一种患者身份识别标志,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外,必须核对腕带,实行双向核对,以确保患者的安全。但在静脉输液操作考试中,只有少数考生同时对患者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因此,在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操作的规范和标准。

3.采用案例教学。护理技能考试中不管是应知部分还是实践操作部分都涉及案例分析,要求考生具有系统思维能力,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讨论,教会学生分析案例的思路或程序,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质量意识和安全风险意识教育。针对考生在操作过程中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不强的现象,在护理专业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例如,采用角色扮演法,将学生置于模拟操作场景中,体验护患角色心理,加深对病人角色的认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自身和操作对象的安全防护意识,从而提高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严格技能训练。护理操作不是练一两遍就能学会并熟练掌握的,加之护理各项操作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这就更加需要学生具备持之以恒和刻苦训练的精神,并在技能训练中注重操作的规范和标准。学校可以开放实训室,增加学生课后技能训练时间,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水平。

第10篇

一、手术室护理安全问题原因

规章制度不健全: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手术室管理也应跟随技术的革新而发展,然而多数医院仍然停留在过去的管理水平上,特别是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手术室的各种标本管理制度、查对制度、手术室护理记录单填写标准等没有进行完善,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手术室工作,应该及时进行更新。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应急能力和新旧知识的更新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目前,手术室护理人员没有去上级医院进修的机会。医院领导考虑培训的成本,可以聘请上级医师来院做手术,也支持本院手术医师去外院进修,但是不注重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进修学习,对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常规的护理管理足以胜任手术室工作,还有种思想就是只要主刀医师出色就可以了,忽略了护理的重要性。另外,常年的平淡工作已经给护理人员定格于术前、术中、术后的机械性的工作,工作没有创新,也不知道该手术护理的新进展,致使手术室护理安全意识差,新进展、新技术得不到开展[2],即使出现医疗差错也不知道是由于当前的护理不当导致的,这是护理安全管理的悲哀。护士责任心不高:由于种种原因,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主要表现在上班不认真,沉迷于手机者较多,对待手术护理新知识、新进展不学习,还是应用陈旧的护理方法,有的虽然学习了,也是应付了事,工作不扎实。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为护理人员得不得公正的待遇,特别是在晋升晋级等方面,请客、送礼等恶习导致了不公正,抹杀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工作中药物摆放不整齐、各种标识不清楚,接送患者不认真核对,护送患者不注意各种管道和引流管脱落等,导致医疗差错。手术室护理劳动强度大:由于手术室护理人员少,手术患者多,护理工作量大,护士的劳动强度大,工作压力大,往往是一台手术接一台手术,有的护士上完夜班紧接着上白班,这种工作模式,护理人员的注意力也有不集中的时候,也增加了护理风险。

二、手术室护理安全对策

加强法律意识,完善规章制度:医院领导要重视医疗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要借助卫生部提出的医疗质量管理要求,以创建甲级医院为契机,学习上级医院成功的做法,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特别是手术室管理方面,可以派员学习,组织讲座,观看护理职业风险之类的电教片,把医疗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深入人心,这样既保护了患者也保护了医护人员自己。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查对制度方面,认真核实,在接送患者、用药前后、手术名称、部位,各种器械等均应一一核对,实行双签字,保证各种无差错。医院领导要对手术室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在重视治疗的基础上,加大对护理的重视程度,另外,积极创造条件,让手术室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培训等,并要求参与培训的人员培训后至少工作3年,否则不予提供进修的机会。在晋升、晋级等方面要向一线工作人员倾斜。抢救患者药品的查对:术中抢救患者时分秒必争,护理人员要有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对各项操作及时、到位,对药物的用量、用法了如指掌,完成各项护理工作要及时做好记录,确保无遗漏,降低护理风险。手术过程中取出的病理标本应贴上标签,填写患者的姓名、床号以及标本名称和部位,与病理单一起存放在特定位置,然后由专人负责送检。如果需要取术中冰冻切片标本,应将取下的标本即刻进行装袋,贴标签、做好标记,连同病理单由专人立即送去检查。如取标本较多时,应将标本按照顺序排列好,做好标记并与医生共同核对。为了防止输错血,应3次核对输血管上患者姓名、住院号、血型,其中在血库取血时核对1次,麻醉师与巡回护士核对1次,输血前由加血者与接受输血者核对1次。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操作和理论考试,开展业务小讲座,邀请各专科主任讲解新开展手术配合要领,学习仪器、设备的使用、注意事项,并且每年派2名业务骨干外出交流学习等,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及应急能力,减少护理差错和纠纷。

三、小结

手术室安全护理工作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及预后,因此,要求手术室护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高度的责任感,任何一个工作环节都应该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对于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环节应做到提前防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控制关键流程,手术全过程实施监控及安全管理,提前防范各类安全隐患,最大程度上控制各类不安全因素,防止护理风险的出现,保证手术室护理服务质量的安全、优质。

作者:何柳 史立茹 单位:新疆农二师库尔勒医院手术室

第11篇

一、明确高职护理专业“行业英语”课程定位

1.课程角色定位。高职护理专业“行业英语”课程既不同于公共英语课,也不同于护理专业双语课程或引进的英文原版护理课程。该课程旨在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在护理工作岗位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在高职护理专业“行业英语”教学实践中,应淡化英语学科意识,树立为医护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为增强医护学生的求职竞争力和岗位适应力服务、为提高医护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服务的全局意识。

2.课程难度定位。高职护理专业“行业英语”课程既不同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护理英语课,也不同于本科院校护理学生的专业英语课程。一方面要积极探索适应高职层次护理专业的行业英语课程,避免该课程“中职化”或“本科化”;另一方面,任课教师要切实研究和分析授课班级学生的英语基础学力和英语学习心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学实践证明,将高职护理专业“行业英语”课程难度定位于浅显医药科普英语和护理专业英语之间比较有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课程形式定位。高职护理专业行业英语课程应为实践课和活动课,即从语言实践中打好英语基础,从语言活动中培养英语兴趣,通过一定积累,再发展到医护行业常见工作场景的英语听说实践和读写实践。

二、拓展高职护理专业“行业英语”课程目标

1.突出人文性。通过英语课程实施人文教育不仅有其重要意义,而且切实可行。英语包含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英语教学可以透过语言符号的表象,发掘其深厚的人文意义。实践证明英语教学可以通过选定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材料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人格、自主意识和批判精神。同时为改变医护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知识结构失衡、表达能力偏低、认识模式单一、文明修养欠缺等问题,可以利用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思想矿藏的英语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育。

2.体现职业性。高职护理专业“行业英语”课程目标的职业性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要使课程目标面向护理工作跨文化交流需要,课程目标内容要适应行业和岗位的需求。另一方面,要科学地理解高职护理专业“行业英语”课程目标的职业性。要总体把握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理解高职护理专业“行业英语”课程的职业性是建立在基础性之上,通过该英语课程培养学生过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培育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信念。

3.发掘工具性。高职护理专业“行业英语”课程目标必须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通过提高学生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岗位变化和变更时能做出适时和适当的反应。高职护理专业“行业英语”课程目标的工具性还指课程目标应有前瞻意识,在体现社会和护理职业的当前需要的同时,也要和未来需要有所联系,使学生能适应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通过网络和工具书进行自学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三、完善高职护理专业“行业英语”课程实施

1.情景性(situation-oriented)和情节性(plot-ori-ented)兼具的听说教学模式。高职护理专业“行业英语”课程听说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在护理工作场景中的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搜集、选取和呈现英语听说教学资源时,要做到以护士实际工作经历为背景,以护理服务流程中常见情景为题材,内容要涉及医院介绍、接待病人、采集病史、体格检查、治疗操作、交接班报告、给药、健康教育、出院等主题,对话句子要实用易学。学习者可以根据这些对话,学会用英语准确流利地与患者或同事沟通,完成相关工作。英语听说教学在体现上述情景的同时,让学生在小组扮演医生、护士或患者,体会从入院到出院的每个情节的英语表达,同时通过这些情节增强学生医护工作职业意识,促进学生对健康及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2.ESP与EGP相结合的阅读教学模式。EGP(通用英语)涉及英语语言的普遍现象,训练学生基础语言技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并掌握英语语言的普遍性;而ESP(专门用途英语)则从语义、语法、语用、修辞和语篇等角度,探讨和分析英语各种功能语体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帮助学习者逐步具备以英语为媒介进行某专业学科交流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是护理专业“行业英语”课程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鉴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还不够扎实,过于独立和界限清晰的ESP与EGP阅读教学毫无意义。相反,拓展英语教材的文本含义,融合日常英语和护理英语阅读教学为一体,在高职公共英语阅读教学中适时结合或体现护理专业特点,同时在护理英语阅读教学中弥补学生在基础英语上的不足,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3.高职护理专业“行业英语”综合课程的开发。高职护理专业“行业英语”课程除了综合日常英语和专业英语外,还要综合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潜在课程在英语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包括本校师生良好的英语学习气氛;一系列与护理英语有关的演讲、晚会、竞赛等活动;英语墙报、手抄报、自办英语广播节目、英语第二课堂、英语爱好者协会;校园内的中英文双语路牌;护理实训设施和设备中的英文标牌等。这些潜在课程注重学生兴趣、动机、自信等非智力因素的调整和培养。高职护理专业“行业英语”英语教师应开发潜在的学习资源并使之与显性课程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启迪学生英语化的思维,以实现掌握和运用英语的目标。

四、创新高职护理专业“行业英语”课程学生学习评价

1.注重个体评价。由于医药类高职院校学生扩招和班额增大,学生的个体评价越来越被忽略。在英语教学中个体评价具有多种作用。首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其次,它能反映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该生在英语学习各方面的情况与存在问题。老师也可以据此提出更详尽、更适合该学生的建议。再次,它能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自信心,使他们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在高职护理专业“行业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批改作业、个别辅导等方法加大对学生个体评价的力度。笔者尝试在期终安排学生独自完成的两分钟护理情景会话能力测试,取得良好的教学反馈。

第12篇

关键词:护理实习生;心理问题;对策

护理教育是我国医疗卫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研究有针对性地对高职护理实习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分析当前高职护理实习生的重点心理问题,为更好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能顺利完成临床生产实习,走向社会。

实习是护理学生完成最后学业走向社会的开端,所以在实习过程中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一、准备阶段和实习早期的心理问题、成因与对策

实习生在实习准备阶段,常会出现焦虑、恐惧、胆怯轻视等问题,在实习准备阶段,出现过分紧张、过分松弛。他们对实习过程不了解,特别是他们一直都生活学习在家庭和学校里,面对的都是老师和同学,学习、生活各个方面有家长和老师的照顾,现在要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面对陌生的人,会觉得心理没底,从而产生不适应,出现各种紧张的心理变化。有的实习生在学校里学校目的不明确,学校较差,对实习表现出不以为然、无所谓、得过且过的心态。产生这些现象的因素很多,有社会方面的因素、心理方面的因素和文化方面的因素。有的学生是由于自身个性内向,在学校里天性羞怯,不善与人交往,当要去实习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就会产生焦虑、紧张、害怕的心理反应。

针对上述问题,带教教师应主动与实习生交谈,清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带他们熟悉环境、科室人员、工作程序,使他们心理有底,能尽快融入科室中投入工作。要针对不同特点的实习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帮助他们。对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实习生,应在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关心他们,有意识地让他们多说话,克服他们的缺点。带教教师对实习生应耐心、细致,多鼓励少批评,如出现操作不熟练或差错,要及时帮助指导,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充分激发起他们主动学习、工作的积极性。

二、 实习中期阶段的心理问题、成因与对策

高职护理学生实习的过程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是从护生走向“天使”的过程,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由于角色变化,有些学生面对新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不能较快、正确转换角色,遇到问题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在进行操作时往往会出现双手颤抖、心跳加快、面色发白、出汗等,担心、紧张、害怕自己可能因为业务不够熟练而造成一些不良问题。

对环境方面。有80%的高职护理学生对刚进入临床实习的医院及各临床科室环境不熟悉不适应产生焦虑。这些学生担心不了解医院环境,特别是病房环境。病房结构,如病床的排序、物品药品的放置。对医院及各临床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不了解,各临床科室的护理程序不熟悉。因不熟悉,工作起来总是蹑手蹑脚,担心害怕差错事故的发生;同时刚刚接触晚班、夜班、还有早班、中班,生活节奏被打乱,担心自己不能适应快节奏的临床工作,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 转

实习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个人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知识掌握能力等存在着较大差异,带教教师要因人施教,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应从理论上、课本上下功夫,先掌握好扎实的理论知识,再回到实践中,操作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过程。多安排他们参加业务学习,操作训练,掌握常见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技术要点。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多让他们独立操作,注意观察他们,有不对的、不规范的,及时指出,使他们能及时改正,从而提高操作能力。

三、实习后期阶段的心理问题、成因与对策

在实习后期的总结、鉴定阶段,有的实习生由于自身基础较好,实习期间得到老师的肯定,能胜任各种日常工作,容易对自己过高估价,产生自大、骄傲。有的实习生基础较差,在实习期间知识掌握不牢、操作不熟,容易产生自卑,缺乏自信。

对于产生自大、骄傲的学生,主要在于正确引导、交流,让他们意识到骄傲自大对自身的发展会形成障碍,鼓励他们多学习,求上进,不断地完善自己。对于自卑的学生,要先肯定他们的优点、长处,不要产生厌学态度,鼓励他们耐心稳步学习,多给予他们帮助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总之,对于学生由在校生转变为实习生,他们面对的环境、人员、工作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会使他们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带教教师一开始就要注意引导实习生人际心理的协调。具体从如下方面进行:1、加强心理素质教育。职业心理素质是适合于本职业工作的心理品质—对个体的职业行为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高职护理学生在实习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在学校对这方面就应得到系统教育并不断完善优化。2、加强培训。学校方面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应进行教学管理环节、实习要求的介绍,业务技能强化训练考核。医院方面应详细介绍医院及各临床科室环境、规章制度、医疗设施、各科护理特点等。3、建立良好的人文关怀及有效沟通。带教老师与实习护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态度是友好、接纳,在生活上关心、体贴,尽量合理排班及安排工作。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帮助分析就业形势和应聘中考试技巧。同时也要为学生创造畅所欲言的场所,释放心理压力。4、增强自我调节能力。鼓励实习护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体现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激发进取精神,缓解心理压力。有研究显示喜欢运动的学生焦虑症比例明显低于不喜欢运动的学生。同时注重学生掌握过硬的操作技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克服紧张、焦虑的心理。5、正确的就业指导。指导学生对自己现有的就业心理进行全面剖析及定位,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使每一位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为毕业生尽可能提供较多的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并进行就业培训,指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讲解就业应试内容、程序、技巧及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鼓励学生树立信心,走向成功。一般情况下,对毕业生进行各种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焦虑可以逐渐消除。

参考文献

[1]黄夏冰.中专护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2004,5:55.

[2]绳宇.临床护理导论:人与社会[M].中国协和大学出版社,45.

[3]孙莉静,徐小璐,李保春.培养医学实习生人际关系初探[J].医学教育探索,2007,6(7):639.

[4]罗仕蓉.护理职业能力教育对护理实习生职业兴趣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