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剪纸兔子

剪纸兔子

时间:2023-05-30 08:55: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剪纸兔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方法和步骤:

1、取一张色纸对叠两次,合4层,或取4张色纸用书钉把边钉好;

2、描图。在订好的纸上,用铅笔把图仔细地画好;

3、剪制。剪兔子时腿部不用锯齿纹做皮毛的装饰,装饰只用在耳朵及头部,突出大耳朵;

4、兔子的腿简化为两组弯曲的月牙纹。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站在陇东土塬上无比的苍寂,以俯视的视角,触摸大地的皴线肌理。刀斧的力度,沟壑纵横,坳间山路,曲迂回折,通向天际。在这里,你看不到人,大地无限延展,唯有黄土中的窑洞传达出生命的气息。望进一眼眼漆黑的“眼睛”,它将你吸附,穿越时空,走入人类远古文明。

人们选择了与黄土最为亲密的穴居方式,这是延续至今的黄土深情。然而,在沟坳深处红花剪纸才是陇东土塬的灵魂所在。如果说黄土是塑成人类的肉体,那么剪花就如少女发辫上带着花香的发饰,如包裹着青春肤体的花棉袄,是流淌在身体里温暖喷薄的血液。

陇东窑洞是当地人民的家园,窑洞民居与剪纸艺术相依相生。剪纸记载了生活,喜花剪纸寓意喜结良缘,松鹤白鹭寓意延年长寿,莲里生子喻意儿孙满堂……剪纸是祝福、是温暖、是母性,也是黄土地里火红的热情……

花草树木,飞禽鸟兽,自然万物在刀与纸的交集中潺潺而出,这不可说不神奇。剪花是女性的艺术,亦是母亲的艺术。耕种稼穑之于男人,织绣剪花之于女人,刚柔相依,女性的艺术让这片贫瘠的黄色变得安然平静。

剪纸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线条繁美,因单纯的艺术特性,拥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剪纸造型镂空,红色是显性部分,通过互补对比方才突显。窑洞土黄色的墙面,白纸作为背景,窗户作为底色,阳光照射,使剪纸有了多重色彩。剪纸的美在包容谨让里才会完整、完满,慑人心魄。阳光穿过窗户照射窑洞内,窗花接受光的沐浴,逆光中灵灵现现、影影动动。

望着窗花,躺在剪纸布置的热炕上,头顶绣枕,盖着花布棉被,从少儿的虎帽、虎鞋到成年人布鞋里的绣花鞋垫,母亲的情感都融入剪与纸、针与线的交织中。这也是正宁县剪纸艺术家彭粉女的儿子们对母亲的回忆。在田代良与田建良的记忆中,母亲在正月里最为忙碌,乡邻们都会把红纸带过来让她帮忙剪花,所以这个时候她剪得也最多,年年如此。剪窗花、炕围花、顶棚花来装饰窑里,还做各种形式的灯笼,上面贴的剪纸就叫灯笼花。

农家土炕周围的墙面多用白纸裱糊,并贴上剪纸,这些剪纸又称炕围花。先用红色或黑色的纸条界定炕围的范围,后在中央设置一张大型的圆形剪纸,边角贴三角形的角花,用红纸对折剪成。炕围花除中心大花与角花之外,还有连环画形式的剪纸,贴在墙上供小孩观赏。在彭粉女的剪纸作品中也有很多角花作品,大多把正方形双折为三角形,中心以花卉作为装饰,两侧小鸟相呼应,构思新颖,清秀灵巧;喜鹊弄梅,兔子啃白菜,精致小巧,灵动飞扬。

顶棚花为炕围花的衍生物,同样为以剪纸作为屋内的装饰图样,十分自由,随心所剪,漂亮动人。其多为鸟、松鹤、“刘海耍金钱”、“武松打虎”,“王祥卧冰”等内容。

做灯笼一般以高粱秆搭建内部结构,用白纸裱糊外部。有八卦造型的灯笼,有动物样式的灯笼,最后用剪纸来装饰灯笼的每一个体面。田代良记得母亲做的兔子灯笼最有趣,有四个轱辘,兔子身体上以剪花作为装饰,活灵活现,可以拉着跑动。

剪纸是影的艺术,窑洞是影的舞台。灯笼的灯芯亮起,透过了灯笼花,照亮小孩欢喜的脸蛋。深夜万籁寂静,昏黄的灯光中,伴着家人熟睡的梦乡,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将母亲剪花的身影拉得很长,影子在窑壁上忽晃虚实……

第3篇

静谧的夜晚,遥望明月,嫦娥怀抱玉兔,轻轻袅袅,在云淡风清中若隐若现,令人遐思无限。瞬息,玉兔从怀中挣脱,落入凡间……何谓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是之已然。兔子是温和安详的动物,其状可爱、其态可掬、其性温顺,古往今来一直被视为吉祥之物,古书有云:“赤兔者瑞兽,王者盛德则至。”是故,以12生肖文化纪年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亦认为,兔年应该是个和平吉祥的年份。

西晋哲学家傅玄(217~278)在《拟天问》中发问:“月中何有?玉兔捣药。”人们通常把月亮称为玉兔、兔轮、兔魂,因而兔子也就成了月亮的代表。月亮和玉兔的不解之缘,于久远之前已结下,月亮、嫦娥、玉兔、桂树还有吴刚,在外婆的童谣里代代相传。当我们形容月色时,“银白”是一个比较恰当的词汇。是的,那白银打磨后的光泽和月光一样,清亮而不失雅致,朴素而不失高沽。若论缘份,白银兴许没有月亮和兔子的关系那么近,但是当你把这两者放在一起后,你会发现,他们的气质是如此相符。小小的兔子,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和人文情怀,而以白银的贵重和其金属材质的坚实,正能包容这份厚重的文化底蕴。

精妙设计赏心悦目

生肖概念向来是贵金属产品题材的兵家必争之地。随着白银原材料价格的节节攀升,小小的一枚银章,除了赏心悦目之外,更多了一份投资收藏的价值。工商银行2010年首次发行虎年生肖银章,上市后即受到追捧。2011年的兔年银章,经过精心设计和专业加工已于近期面世。银章分50克和100克两款,由高级工艺美术师罗永辉先生设计,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制造。50克银章以白银本色表现兔的天真纯洁;100克银章则首次采用了彩色手法,凸显兔的灵动活泼。兔年银章的整体风格,延续了2010年虎年银章的剪纸艺术风格,但在细微之处,也不难发现大师的独到构思。如在剪纸兔的图案中,巧妙设计了一朵盛开的牡丹,不仅在构图上运用对称手法,有观感稳重的效果,同时也与散落周围的牡丹花瓣遥相呼应,使得画面更加饱满,富贵喜庆之意满溢。银章上“辛卯”字体的印章形状似葫芦,与虎年银章上的传统印章风格迥异,也凸显出设计者不拘一格的巧思。100克彩色兔年银章在色彩运用上大胆创新,红色的已不再只是兔子眼睛,身体大部分都运用了红色,耳朵是蓝色的,花朵是绿色的。红绿蓝是色彩学上的三基色,色纯度最高、最纯净、也最鲜艳。整体观之,写实的兔子形态和抽象的颜色运用,大俗亦大雅,与剪纸的民俗风格相得益彰,纯朴中透着光鲜和时代的气息。

岁月积淀 收藏升值

一年发行一枚生肖银章,每一枚背后都充满着岁月的积淀和人生的感悟。目前市场上有一次发行12枚12生肖的贵金属产品,虽然让不同生肖属相的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没有了时间的沉淀,以及时间背后的执著,相信它的收藏价值和纪念意义也会逊色不少。

伊利亚随笔选《除夕随想》中写道:“每个人都有两个生日,每年至少有这么两天,促使他想一想时间的流逝对他自己生命的影响,一个,自然是那专属他自己的生日……然而,一个新年诞生,普天同庆,无论国王还是补鞋匠,都不会置之不理。”又是岁末年初之际,珍藏一枚属于自己生肖的银章,或者转赠予那些在这一年将要诞生的新生命,无论如何,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第4篇

1民间艺术的定义和发展态势

民间艺术是相对宫廷艺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和专业美术而言的,被鲁迅先生称之为“生产者的艺术”。是指以劳动人民为主体作者,为了满足劳动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生活需要和审美需要而创造的服装及其配件、床上用品、食炊用具、家具以及年画、剪纸、演具、玩具等。它在艺术上集壮美和朴素于一身,表现出朴实明朗、火热向上的风格。但随着现代化的文化浪潮进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传统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民间艺术品被认为是过时的东西而被很多人摒弃了。民间艺术虽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而被人们保护和学习着,但实际上,它的发展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很多人对它的喜欢只是出于对一个存在着文化隔膜的逝去年代的怀念,民间美术在当代已经失去了其实用性,它和当代社会的经济基础与文化状态都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2民间艺术(兔子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尝试

在我所在地区,每逢正月十五,为了庆祝元宵节,人们喜欢亲自找一些废旧材料做成兔子灯(如图1)送给孩子当玩具玩,人们把兔子视为吉祥之物,兔子灯所到之处就意味着把吉祥和好运送到了那儿。人们沿用这一吉祥物来迎神接福,其中寄寓的是人们祈求神灵保佑,期盼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美好愿望。

但是现在的青少年以及他们的父母对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品文化内涵、制作工艺和审美价值却了解甚少。也许他们知道宫崎骏、手冢治虫,却不会知道民间美术中的门神,兔爷之类;也许他们能随手临摹出《美少女战士》或《灌篮高手》的人物画,但却怎么也剪不出一张漂亮的纸。民间美术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在美术教育中被日韩风完全击败,这不得不说是美术教育的危机。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起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传承的责任,教育学生成为民间美术的接受者、保护者、传承者和弘扬者,正是基于这个责任,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我将民间美术―兔子灯引进课堂,进行了教学尝试。

图1

下面将我在中学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教学中就兔子灯所做的尝试与各位一起探讨一下。■

2.1 深入民间学习

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为了了解兔子灯的艺术品文化内涵、制作工艺和审美价值,于是我专门抽空闲时间去拜访一些民间艺人,虚心请教,认真学习兔子灯的制作工艺,并能以照片、录像的方式记录其创作过程,也是对兔子制作灯工艺的一种保护和抢救工作。在学习过程中,我对于兔子灯身体上的装饰图案涉及到的剪纸艺术尤感兴趣,在民间艺人的指点下我还学会了用剪刀剪纸的技能(如图2)。

图2

2.2 征得家长大力支持

刚开始把兔子灯引进课堂时,我很担心家长会反对自己的小孩学做兔子灯而耽误学业,所以我设计了一份给学生家长的兔子灯调查问卷进行民意调查。从收回的问卷中得知:大多数家长小时候都曾玩过自制的兔子灯,了解其制作过程(但是会制作的人却很少),知道传统手工兔子灯的艺术价值,并且很支持自己的小孩学做兔子灯。于是我的教学热情便空前高涨起来。

2.3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3.1 注重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鉴赏能力

美术教室里布置一些兔子灯作品(如图3),让学生直观的欣赏传统的民间优秀美术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图3 美术教室一角

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反映民俗题材的电视节目和录像,以激发学生保护参与民间艺术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鉴赏能力。老师平时多讲民间美术作品,培养学生民间美术情结。

参观博物馆是扩大眼界、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使孩子们对富有创意的艺术品充满敬意,体会到民间美术具有审美与实用双重功能的特征。我们还有意识地把有关内容录制下来,回校后进行更深入的讨论,使欣赏活动更有效地进行。

2.3.2 积极主动地参与当地或社区组织的一些民俗活动。

在元宵节前后几天晚上,我安排学生参与当地拉兔子灯的风俗活动(如图4、图5)。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观,拓展了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深对当地民间风俗的了解。

图4

学生在拉兔子灯

2.4 耐心辅导学生制作兔子灯

老师要认真引导,做好学生创作中的“参谋长”,让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可让学生分成小组,组员之间能互相帮助,这样老师只要对个别动手能力稍差的学生重点辅导即可(如图5)。

美术教师在认真辅导学生做兔子灯

3民间艺术(兔子灯)在中学美术兴趣小组活动实践后的几点体会

3.1 取得学校领导、家长的大力支持

美术是副课,在“升学率”指挥棒的操纵下,学生、家长、部分教师和校领导对美术学科持无所谓的态度,导致美术学科处于尴尬境地。所以美术老师应该先征得学校领导、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从而能更好的开展自己的工作。

3.2 落实上课经费

一个兔子灯的制作需要大约5元的成本。在我们农村学校如果全部让学校出资是不大可能的,我认为刚开始可以让家长和学校各出一部分,这样才能确保本课的正常开展。

其次,教师也可以考虑组织学生将自己制作的兔子灯在元宵节前出售,既可以培养学生勤工俭学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又可以将销售所得作为继续下次的活动经费。同时也减轻了学校、家长的经济负担。

3.3 合理安排上课时间

虽然国家课改要求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但是要在安排得比较紧凑的课程里抽出时间来实施民间艺术(兔子灯)课程,还是比较困难的。但只要是有心人,办法还是有的:在征得校领导和家长的同意下可以利用每周某下午放学后的几十分钟的时间进行;或者根据自己本校的具体情况再作课程设置。

3.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注重对传统兔子灯的改革。老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引导学生既在已经学习和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创造。在学生众多的习作或习作的某个部分和细节中找出能再加工的因素,指导学生进行作品的深加工,并予以简单的技法,工具进行指点。鼓励学生在创作材料、兔子灯造型及装饰上创新。传统兔子灯的身体是用纸糊成的,在其身体内是用蜡烛照明的,外表粘上剪纸图案,缺点是容易烧着。我们把兔子灯身体用白色无纺布代替,兔子灯身体内绑上电子蜡烛,其外表也被装饰上彩色皱纹纸及时贴,有的用丙烯颜料涂上了漂亮的图案。运用民间美术简单的造型手段,传递学生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愿望,最终形成学生的设计、美化和创作物品的基本能力。

3.5 可以考虑将它开发成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在用心收集整理下,我已经将兔子灯编写成教材。在征的学校领导的同意下,即可定为本校的校本课程了。

通过民间美术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在学校开展“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有专家说每一分钟都有一些民间美术品在消亡。如果不及时抢救、保护,带来的后果就是失传。” 如果我们能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运用民间美术元素,培养新一代民间艺术的传承人,使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和继承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这也就是我们对于中国民间艺术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美术》上海画报出版社

第5篇

关键词:剪纸;替样;祭祀;本质形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173-01

盛行于河南广大地域的传统地方剪纸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剪纸就已在民间广泛流行,河南的剪纸发展为豫东、豫西两大流派。豫西剪纸多为传统剪纸;豫东剪纸多取材于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反映民风民情。剪纸艺术应当走出庄户人的小院,走入现代设计的广阔天地,走向世界,名扬四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更好地面向市场。

而在我的家乡南阳,民间剪纸中也蕴藏了丰富的中原文化内涵,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并一直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之间流传,主要的题材表现在对自然题材的选择上,通过对自然形象的艺术把握成为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民间种类之一。直到如今,在广大农村和山区仍能寻觅到它的踪迹,依然有一些承袭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家通过剪纸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来表达她们对生活的理解、热爱和追求。

南阳民间剪纸的用途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替样”的剪纸(即做刺绣的绣样、扎花等比较复杂的工艺剪草图做样板的),如绣花鞋样等。这一类作品规格较小,不做独立的张贴欣赏使用。另一类作品规格较大,用于年节或婚礼上,作为独立的张贴欣赏来来使用,如剪纸窗花,喜花等。在题材的选择上都显示出对自然形象的爱好,这两类不同用途的剪纸却有着同样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

在南阳民间一些古老的剪纸纹样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原文化的历史脉络,成为古老的中原文化流传着的珍贵活化石。从诸多的民间剪纸作品来看,花鸟鱼虫到蝶、草、树、果无处不在,剪制这些作品的老人年纪最长的已达百岁,年纪最轻的也已八旬。据他们回忆,传统的南阳民间剪纸纹样任务题材主要是以童子为主,常见的有莲生童子、鞭牛童子、钓鱼童子等;动物题材主要有猴子吃桃、兔子吃白菜及猪拱篮等居多;植物中以莲花、、兰花、牡丹为主题;其他花草往往作为人物、动物等主题形象的装饰出现。飞舞的蝴蝶、凤鸟、游动的鱼蟹更是频繁,比如一蟾一鹤的纹样,是南阳地区最普遍流传的用于老年妇女寿衣上的绣样,已经被严格限定用于“寿衣”绣样。一蟾一鹤的形象是娃与鸟的形象演化,是远古中原文化中对生命概况的图像符号,它代表着远古人类有意识以来对生命自身的崇拜,它用于人生命的终结阶段,表明民间对于“死”的理解不只是哀丧,只要是高寿而终,被认为是正常的生命历程,是正当的进入另一个世界,不只是生命的完结。

南阳民间剪纸的另一艺术特点是以“影像”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影像”是以现实形象为比照,基于现实形象投影的造型手法,具有形态生动,细节少的特点。这种造型手法在南阳汉画像石减弱细节与修饰,高度夸张的形态造型手法,形成了和南阳汉画像石同样追求整体形态变化,注重动态表象,不重细节装饰的简洁的线条与轮廓图景形象表现的主要特点。然而南阳民间剪纸没有形体动作的高度夸张,而是注重对自然形象和谐蓬勃的生命力进行刻画。用于老人寿衣衣角上的花鸟绣样,鸟的动态异常生动,通体设计没有过于细节的装饰,花草的表现从枝干的走向花与叶的形态,强调的都是一种和谐的动态,使人感觉到花草仿佛再生长,鸟儿仿佛在扭动着身子歌唱。只有通过对这些自然现实形象的真实感受,并掌握熟练的剪纸技艺,才能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

南阳民间剪纸承袭了古老的民间遗俗,各种民间美术与图腾崇拜、神话传说、人生礼仪、岁节时令密切相连,内容囊括人物、山水、飞禽、走兽、花草、鱼虫等,可以说它是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南阳民间剪纸不像河南的其它地方民间剪纸那样受到主流风格的影响,这和南阳所处的独特地理文化环境有关。南阳民间美术与南阳盆地当地人民生活紧密相连,被劳动人民欣赏和使用,扎根在人们群众之中,欣赏和研究南阳民间美术,不仅使对乡土艺术的享受,也可以从中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染,而且能够加深我们对这一地区古代历史、文化传统及民族风情的了解,对理解劳动人民的审美意识,对现在的美术创作和充实理论研究都会有所启迪。

总之,古老的河南民间剪纸艺术,让我们感觉到中原文化深厚的积淀以及广大民众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众多热爱他的人们,而深厚的中原文化积淀,使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民间美术种类之一,广泛流传在南阳民间,深受劳动人们的喜爱。

参考文献:

[1]梁春兰.中国民间剪纸技法教程[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2006.

第6篇

某市特殊教育学校有30个盲学生,学校买不起“盲文纸”供孩子使用,便通过电视台向观众求援,他们希望爱心人士能将家里的旧挂历捐献出来,让盲学生以此替代盲文纸使用。

节目播出后,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都行动起来了,有人捐款,有人捐盲文纸,有人捐挂历——当然,捐挂历的最多。跟着回访的镜头,我看到堆积如山的一卷卷邮件。记者举起其中一卷邮件说:“大家看,这位捐赠者还特意在包装纸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对不起,只有一本挂历。”

跟着镜头,我看见那些盲孩子用裁成一小张一小张的花花绿绿的挂历纸的反面在打盲文。我没有见过真正的盲文纸,但能够大致猜想得出那应该是类似“铜版纸”的一种较厚的纸张。废物利用,符合低碳生活理念,自然是好事一桩。但是,一所地处省会城市的学校用这种方式向社会募集“挂历”替代盲文纸的事情,让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悲凉。

我在伦敦做“影子校长”期间,听到过一个关于伊顿公学学生上“选修课”的故事。学校让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爱好报选一项美术选修课程。一个来自中国的孩子便报了“剪纸”这门课。老师们看到这个选修科目之后,全都一头雾水。老师问这个孩子:“什么叫‘剪纸’?”那孩子便向老师讨要了一张打印纸,再要剪刀时,被告知手头没有,得去别处借。那孩子说:“不用了。”说完便开始用手撕,三下两下就撕出了一只小兔子。老师们惊呼起来,以为遇到了一个“东方异人”。校方开始四处为这个中国小孩寻觅能为他上“剪纸课”的老师——注意,即便仅有一个孩子有选修某种课程的需求,校方也要全力满足。他们不计成本,费尽千辛万苦,终于为那个喜欢剪纸的中国孩子在茫茫人海中寻到了一个来自中国的剪纸老艺人

你可能会说,伊顿公学学生的全套校服就折合人民币10万元,而咱们是“穷国办大教育”,怎么好跟那样的贵族学校比?我不是癞子,压根也没有号召我们去跟人家比豪奢,我只是想问一句:我们有多少人肯把孩子的需求看成是“天大的事”?

我与我所在城市的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是朋友。看完电视后打电话问她;“喂,你们的盲孩子用什么纸?要不要我为你搜罗些旧挂历啊?”她说:“我也注意到S市为盲学生募集旧挂历的事了,我特难过你知道吗?那些旧挂历,挂了整整一年了,上面落了多少灰尘啊?盲孩子就该吃土吗?还有,那些挂历纸材质各异,薄厚不一,盲孩子用它打字时,不是戳不动就是一戳一个窟窿啊!北京盲文出版社的盲文纸也就一角多钱一张,官员少吃一顿大餐,少喝一瓶茅台,少抽一条中华,盲孩子的问题不就都解决了吗?你说,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干嘛非让原本就不幸的盲孩子过这么寒酸的日子啊!”

她的问题,问出了我的服泪。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这旬漂亮口号我们喊了多少年了?从1993年开始,“实现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就写入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重要文件当中,实现的期限从上个世纪末抻到本世纪初,又从本世纪初抻到了今天。4%这个诱人的饼,至今仍画在纸上。为了这愁煞人、痛煞人的4%,全国政协委员沈士团从青丝呼吁到白头,唯一的收获是,他得了个“沈4%”的绰号。

“对不起,只有一本挂历。”这句话,从捐挂历者口中说出,是慈悲;从一个国家的口中说出,是耻辱。

第7篇

一、用文学诠释民族音乐之美

在民族音乐中融入文学艺术,可以让音乐的思想更达意,也可以让文学作品更有美感,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1.根据音乐的结构说故事。音乐作品与故事作品一样,都在表达一种思想,都能讲述一个故事,童话故事非常受幼儿欢迎,是幼儿的精神食粮。因此,将音乐作品与童话故事结合能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例如:在欣赏中国民族民间乐曲《红绸舞》时,教师根据音乐性质创编了“兔子和狼”的故事情节:一只大灰狼看见一只兔子,想要吃掉兔子,由此跟着音乐节奏创编出“逗引”“躲藏”的情节和动作,这样幼儿在童话故事情节中就掌握了乐曲的性质。又如:在欣赏阿炳的民乐《二泉映月》时,以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作为旁白,伴以寒冷、黑暗的画面作为背景,让幼儿产生凄凉的音乐感受,从而心生同情。

2.根据音乐的旋律颂古诗。古诗与民族音乐同样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民族文化,有着一定的相通性,能带给幼儿经典的美感。例如,在欣赏江苏名曲《春绿江南》时,教师边放音乐,边朗诵古诗《春晓》,让幼儿既感受到了乐句的段落,又理解了音乐中表达暖阳、鸟啼、花开、春雨的景象,让幼儿融进了音乐舒缓、悠扬的意境之中。又如:在欣赏名曲《杨柳青》时,教师跟随音乐乐句,朗诵古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让幼儿感受到了春天绿色的柳枝在春雨中快速生长、在春风中随风飘扬的景象。

3.根据音乐的节奏念童谣。童谣也是中国民间瑰宝之一,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童谣,童谣念起来朗朗上口,与音乐一样富有节奏,我园尝试将一些童谣与民族音乐相结合,赋予音乐更多的游戏性、同时也赋予童谣更多的美感。例如:在欣赏音乐《金蛇狂舞》时,在明朗的节奏中,教师朗诵儿歌《新年到》:新年到、新年到,敲锣打鼓放鞭炮……幼儿在儿歌中很快就理解了音乐作品。又如:在欣赏昆明传统童谣《对歌调》时,结合诙谐幽默、音节和谐、结构工整、朗朗上口的童谣“对歌对在洗马河,小娃娃来了一窝窝。东一榔头西一锤,好像说话的小八哥……”让幼儿感受到了昆明地方音乐的特点。

二、用美术诠释民族音乐之美

美术活动中有许多的素材和内容可以运用于音乐作品中,在民族音乐中融入美术的题材,使音乐作品更具有形象性,更易于被幼儿接受。

1.根据音乐的风格展画面。美术作品中有很多民族的元素,如果把这些元素和民族音乐融合在一起,效果就会更加美妙。例如:在欣赏贺绿汀的音乐作品《牧童短笛》时,可结合中国著名画家李可染“牛”系列的水墨画,当幼儿观看了这些国画之后,对乐句就有了感性认识,对音乐的理解就更加深入了。又如:在欣赏音乐作品《老鼠嫁女》时,可结合“老鼠嫁女”的剪纸作品来开展活动,幼儿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又欣赏了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的剪纸作品,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让幼儿了解了作品的诙谐、幽默。

2.根据音乐的旋律画图谱。音乐不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线条的艺术,五线谱上的符号就是音乐感彩的体现。对于幼儿来说,这些音乐符号是陌生的,但是可以画出让幼儿看得懂的、喜欢的符号来表现音乐。例如当呈现柔美的音乐时,幼儿会用一些波浪线、螺旋线来表现;当呈现明快音乐时,幼儿会用锯齿线、短线来表现。例如在欣赏江苏名曲《化蝶》(又名梁祝)时,由于音乐乐句比较冗长,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乐句,教师就引导幼儿用蝴蝶飞舞的螺旋线来画乐句,在乐句八拍结束时贴上一朵花,表示音乐表现的是蝴蝶找花的情景,较好地帮助了幼儿理解音乐。

3.根据音乐的节拍排节奏图。节奏图是图画的特殊表达方式,节奏图画得好,也能将音乐的美表达出来。每首音乐的节拍有强有弱,有快有慢,且有规律,例如,二拍子音乐的节拍有强弱的特点、三拍子音乐的节拍有强弱弱的特点、四拍子音乐的节拍有强弱次强弱的特点……用幼儿看得懂的图谱将这些规律表现出来,音乐的韵律之美就表现出来了。如乐曲表现的是茉莉花,就用茉莉花的形象来表现节奏,重拍用大一点的茉莉花,弱拍用小一点的茉莉花,并用花排列的疏密来代表节奏的快慢。然后让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图进行拍手等身体动作,能帮助幼儿很好地掌握节奏,掌握不同节拍的特点。

第8篇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1―0071―01

民间美术资源丰富,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入民间美术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鉴于此,笔者主要分析民间美g资源的功能,以及民间美术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民间美术资源的功能

民间美术资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其内容丰富,审美价值高,是中华民族的精华与精髓。民间美术资源的种类非常多,所具备的作用与功能也比较丰富,主要集中在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以及生活功能三个方面。第一是教育功能。从某种角度分析,我国民间美术资源对民众的伦理道德具有教化作用,且在几千年前,民间美术资源受到儒家学派的影响,所有的作品均具有肝胆侠义、忠孝廉节的影子,且在农耕社会中的伦理道德中也有所表现。这一系列的作品对宣传儒家伦理道德具有重要作用,能够起到教育功效;第二是审美功能。可以说审美功能是民间美术资源最为主要的功能,作为民间文化的主要载体,民间美术可以将各个地区民众的审美品格以及审美价值加以反映,且这种风格并非仅仅在民间美术资源上有所体现,与创作者同样也具有密切的联系。民间美术资源在审美上力求上进,崇尚真善美;第三是生活功能。众所周知,民间美术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大多数内容均包含了精神生活以及物质生活两个方面,从本质上分析,民间美术资源始于生活、成长与生活,高于生活。

二、民间美术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1.指导学生欣赏民间美术资源

在当前所存有的民间美术资源中,有非常多的经典作品。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解其相关的主要知识,并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提高其欣赏能力。当然,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将民间美术资源应用其中,让学生能够对民间艺人的作品有所了解。其中最为常见的便是剪纸,剪纸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美术资源,在很多地区都受到追捧。如,在学习“多彩的剪纸――动物”一文的时候,教师需要在课下的时间里利用网络收集部分动物剪纸,并且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欣赏到比较优美的剪纸,并且还可以让学生对剪纸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有所认知,甚至部分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后会自己动手。如此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也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在课后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接触网络,从网上寻找部分民间美术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审美水平。

2.利用当地民间美术资源进行实践活动

从整体角度分析,让学生对民间美术资源有所认识并非是让学生对民间资源的存在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做好调研工作,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引入相应的民间美术资源。如果条件允许,还需要带领学生参观,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比如,在一些生产陶瓷或者生产泥人的地区,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或在相关人员的帮助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泥人,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或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相关的民俗中心学习剪纸,先让学生参观惟妙惟肖的剪纸作品,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比较简单的剪纸,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创作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并且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民间美术资源的美,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的动力。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加以开发与挖掘,因为美术课程是一门比较具有创造力的课程,小学阶段的学生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十分丰富,因此在进行创作时需要教师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比如,在学习撕画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纸张撕出兔子、小狗等动物,并且在进行创作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第9篇

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拿着语文课本走上讲台,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才真正体会其中的

含义。

关键词:正确地朗读;多读;理解文字

一、正确地朗读能加深对文体的理解

朗读应该属于语感训练的一种手段。学生们语文学习不好,是因为没有感情的投入,在第一节课的朗读中证实了我的这种判断。第一课是《我们爱你啊,中

国》,用了近十分钟,还没有一个能大声读顺。我想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要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就是朗读训

练。于是我利用每天的晨诵时间,开始范读,让学生们跟我一句一句地读。因为我坚信:“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于是我利用班主任的角色,要求学生一定按我教的语气去跟读,天天坚持。两个星期后,学生们便出现了自己主动大声朗读课文

的现象,而且部分学生比我还要投入。

二、多读,读出语气、悟出道理

有感情的朗读有利于加深对文字的理解。读书的语感不是一两天就能够培养出来的,是要在长期的诵读中慢慢品味,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学生读书大多是声音响亮,但感情平淡,重点词突出不够,停顿不明显。如《示儿》一诗中,字数不多,却情深意长。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去读,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境。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讨论着,但找到节奏的不多。于是我便范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通过与我一起抑扬顿挫地朗读,学生自己发现了诗中的“秘密”,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在熟练的朗读中理解文字,学习起来轻松又乐意

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书读得熟,则不解说

自晓其义也。”如教学《姥姥的剪纸》一文时,在文中叙述作者越走越远,姥姥寄来剪纸的一个场景:“一头老

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初读时会理解为作者对剪纸的描写,多读几遍后就会体会到:之所以作者会有这样的联想,是因为他与姥姥之间已经有不可割据

的情感,体现了作者与姥姥之间的纯真感情。

第10篇

糟糕艺术博物馆

这座有趣的博物馆位于美国波士顿,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收藏、陈列各种失败绘画和雕塑作品的博物馆。馆内400多件艺术品大多由人们捐赠而来,这些艺术品有的结构混乱、有的色彩诡异、有的完全不搭调……不过游客们欣赏后会发现,其中也不乏优秀作品。

土豆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它汇集了全世界的土豆品种。各种土豆外形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甚至口味也不一样。在这里,游客可以学习土豆的历史以及栽培技术,品尝各种土豆美食,还可以欣赏音乐家巴赫谱写的有关土豆的乐曲。

垃圾博物馆

坐落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垃圾博物馆,是在垃圾分类处理厂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游客只要一进入展馆,就会看见两根色彩斑驳的大圆柱和一只恐龙,细细观察才会发现柱子是用回收的易拉罐和塑料袋组成的,恐龙是由回收的玻璃瓶罐、塑料制品、衣物鞋帽等组成的,而它的四个大脚掌竟是废弃的轮胎。

兔宝宝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坐落于美国洛杉矶市,创办人是一对恩爱夫妇。由于太喜爱收集各种有关兔子的东西,于是他们干脆在家里开办了一个博物馆。木雕兔、水晶兔、玻璃兔、石头兔、塑料兔、陶瓷兔、年画兔子、剪纸兔子、贺岁兔子……他们的兔子收藏品达到两万三千多件,其中甚至包括来自中国的大白兔奶糖。

马桶博物馆

坐落于印度首都新德里的马桶博物馆,里面的马桶造型各异,有的金光闪闪,有的朴素实用,其中还包括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与法国路易十六国王使用过的马桶。博物馆的创立者是宾德什瓦・帕塔克博士,他希望以此推广现代的卫生系统,改善平民的生活条件。

午餐肉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是一家食品公司用午餐肉罐头建成的,外观是一个午餐肉厂的缩微模型。在里面,游客可以身穿白色外套,戴上发网,模拟生产美国人最钟爱的午餐肉。

第11篇

一、 用心思考,探究内涵之丰富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没有表演,没有音乐,许老师的课堂,剔除了喧闹与华丽,变得干净而又美丽。学生很快沉入课堂,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师生的互动中,课堂上不时闪现出思维的火花。

“你姥姥神了”,作者借旁人的“啧啧赞叹”来表现姥姥的剪纸技艺深入人心。许老师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神”字,引导学生用心读书,层层深入地思考体会。一开始,学生纷纷找到两个事例中描写、赞美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语句,读出姥姥的剪纸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许老师继而点拨:光读出技艺“神”还不算有真本领,再往深处想一想,姥姥的剪纸还“神”在哪里?一句“再往深处想一想”,把学生的眼光又一次引向了文本,激起向深层次探究的兴趣。这一次,学生读出了姥姥的剪纸神奇有魔力。因为姥姥是用心、用情在剪,所以能“拴”住作者一生的心、一生的情。感悟至此,可谓深入,然而许老师并未就此罢手,而是又一次引领点拨:能否再往其他角度想一想,姥姥的剪纸还“神”在哪里?一句“再往其他角度想一想”,指引着学生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多角度地阅读思考。学生的思路被打开,探究的深度被开掘,从课文结尾“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学生充分体会到,姥姥的剪纸曾经让作者的童年生活有声有色,让村里左邻右舍的生活有声有色,如今,又让远离故乡的作者的梦境与心境变得有声有色,让作者的回忆与对家乡的思念变得有声有色,这是一份多么神奇、动人的情感的力量啊!

学起于思。对于“神”的三重意味的体会,巧妙地串起了学生对文本主旨意蕴的领悟,更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受到挑战。在深层次、多角度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一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阅读。

二、 静心品读,发现语言之精妙

简约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宁静的阅读心境。在许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得以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真实亲切的语言文字之中,细细地咀嚼、静静地品味。

“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句话通过左邻右舍的称赞,侧面表现出姥姥的剪纸作品惟妙惟肖,句式整齐又不乏变化。许老师引导学生聚焦比较这句话中的“像”和“能”,“像”写出的是剪纸作品的“形”似,而“能”表现的却是“神”似,一个“能”字把剪纸作品写“活”了,一字之差,意蕴全然不同。也正是这富有变化的句式,把姥姥剪纸作品的“形”“神”兼备给生动地表现出来了。接着,许老师又引领学生内化迁移这一句式,夸赞姥姥“剪树像树,剪竹像竹,剪朵鲜花能飘香,剪串葡萄赛乒乓,……”学生在句式的模仿、运用中,深切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用心。是的,阅读散文,就要留心品一品这些看似普通却精妙的语言。

“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这句话中六个“剪”字,道出了姥姥剪纸“神”的原因之一――“总剪”。许老师带领学生驻足于这组短语前,引导比较:写成“一年四季都在剪”不是更简洁吗?通过对比着读,学生感悟到,文中的描写强调了姥姥一直都在剪,功夫深、熟能生巧,而且,在语言表达上,特别的具体形象,这一组排比短语如同一幅幅移动变换的画面,读着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这是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来写姥姥的技艺精湛,许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句中比喻的特别之处,把“手”比作眼睛,把“剪刀”比作“手指”,作者这样写是否恰当呢?学生通过品读,从中品出了语言的精妙:手就是眼睛,能“看”,姥姥有一双“神手”;剪刀如自己的手指,那样的灵活,“刀人合一”,姥姥的剪刀成了“神剪”;姥姥呢,具备了一种长久练成的“独艺”,成了“神剪手”了。阅读散文,遇到这类有陌生感、新鲜感的词句,就要多琢磨琢磨,作者为什么这么写,有什么好处?这样理解会更深刻。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语文的无限精彩,深藏于鲜活的语言文字之中,许老师这位智慧的引路人,擦亮了学生发现的眼睛,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感受着“语文”之旅的充实和愉悦。

三、 潜心涵泳,感受情意之真切

“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阅读散文,潜心体会的重点,往往是质朴自然的语言背后蕴藏着的那份深长的情意。许老师引领学生循着委婉含蓄的语言文字,倾听作者的心声,触摸情感的温度。

在作者童年时期与姥姥相处的时光中,姥姥的舐犊深情处处闪现。在许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从一张张趣味盎然的兔牛剪纸图中,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寻觅到了爱的痕迹,“怕”“拴”“笑”“搂”“夸”这些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流淌着姥姥对作者无限的疼爱之情。

篇末一幅剪纸的描述,更是牵动学生的心:“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在深情的诵读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姥姥给远离故乡的作者寄去的不仅仅是一幅剪纸,更是一份诉说,那是对作者的思念、牵挂和期待,深厚的情味融在这“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之中。而剪纸中的那“一片开阔的草地”也在学生的涵泳中富有了深意,这“草地”在姥姥的剪纸中时常出现,那就是兔牛嬉戏、生活、劳作的草地啊,这“草地”不就代表着作者的家乡,不就意味着故乡的童年生活,不就象征着祖孙之间深浓的亲情吗?“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作者以心境、梦境的有声有色,传达时刻萦绕心头的思乡情,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使得其中的意味显得那样丰富、深长。

作者思念姥姥,写下回忆姥姥的文字,值得追忆的事例有很多,姥姥值得怀念的特点也应该很多,为什么只写姥姥的剪纸呢?在许老师的追问下,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只有选择最“独特”的视角,选取最“典型”的事物,才能写出特点,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剪纸维系着祖孙情,剪纸寄托着祖孙情,说到姥姥就会想到剪纸,说到剪纸就会想起姥姥,将丰富的情感寄托在小小的剪纸中,作者的构思多么巧妙,真可谓“滴水瓣花总关情”。至此,领会作者“寄情于物”的表达方法也就水到渠成。

四、 领悟学法,构建阅读之策略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语文学习当然也不例外。课堂上,许老师凭借着课文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学习散文的过程,领悟散文的阅读方法,生成阅读的智慧。

“学习这样的文章,你想了解什么?”这是课堂学习开始之前许老师的提问。当发现学生关注的主要是课文的内容时,许老师及时点拨:作为高年级的学生,我们不仅要了解课文“写了什么”,还要思考作者“为什么写”,又是“怎样写”的,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展开阅读思考,指明了有效学习的路径。

在循着“神”字品读课文的过程中,许老师让学生圈画、批注,留下读书思考的痕迹。该圈画哪些词句呢?许老师的提示很明确:不仅找到带有“神”字的词句,还要找到不带“神”字,却也写出“神”的词句;既要关注文中重要的词句,又要揣摩表达富有特色的语言。该怎样写批注呢?许老师提供了清晰精要的示范:用最准确的字词概括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用最简洁的字词表达自己深切的体会;可以从内容角度写感受,也可以从情感角度说品悟,还可以从表达角度谈赏析。“不动笔墨不读书”,只有“会”动笔墨,才是真的会读书啊!

除了“神”字,许老师在课堂上还抓住文本中的“拴”字,让学生关注其区别于常见用法的独特之处,姥姥不是用线绳,而是用一幅幅剪纸“拴”住了作者。那么,这是一幅幅怎样的剪纸,具有如此魔力?童年的作者被“拴”住了吗?姥姥的剪纸“拴”住的仅仅是作者的“脚”吗?姥姥仅仅是用剪纸“拴”住作者的心吗?姥姥的剪纸仅仅“拴”住了作者童年时的心吗?一连串的追问,激发了学生研读文本的强烈兴趣。更令人叫绝的是,许老师又引导学生将末段中的“联结”一词,与“拴”字进行比较辨析,如果说小时候更多的是姥姥对作者的疼爱、呵护的话,对于长大以后离开故土的作者来说,则是祖孙双方彼此之间的那份绵长的牵挂和深浓的思念了。通过捕捉文眼,学生“嚼”出了散文中一个字、一个词的丰厚韵味。此时,“品语言”“抓文眼”的阅读策略深入了学生的内心。

第12篇

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使教学有效和高效呢?

一、 抓住结合点,强化训练意识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追求有效性。笔者以为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学得关于语文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同时逐步建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刘红老师执教的《姥姥的剪纸》在理解内容和关注表达方式的结合方面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刘老师在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目标”——“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1~6自然段,重点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并且体会作者是怎样把‘高超’生动地写出来的。”接着,刘老师按照“品味语言、读懂高超、揣摩表达”的教学思路,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默读这部分内容,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姥姥的技艺高超,圈画出关键的词语,用心体会。

生:从“无所不能”可以看出姥姥剪纸的内容很广泛,什么都能剪,确实技艺高超。

师:再仔细读读这一句,前后联系着读,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学生默读)

生:我发现了两个“普普通通”,“普普通通的剪刀”“普普通通的彩纸”却剪出了那么多东西,“无所不能”,真是技艺高超。

师:同学们读文章一定要细致,不要轻易放弃每一个词语,哪怕是看上去很不起眼的,要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看这个对比,作者用材料的简单、工具的简单、方法的简单对比出姥姥“无所不能”的高超技艺,把姥姥的剪纸技艺一下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

刘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将学生的思维指向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语言内容的体味理解文本意义、人物形象,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二是引导学生品味文本怎样运用传神的语言来表达内容,塑造了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形象,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

二、 抓住切入点,落实三维目标

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何准确落实到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两次观摩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对于薛老师抓住切入点,落实语文课堂三维目标的策略印象非常深刻。

课前谈话切入:薛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了“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袅袅清香”“爱如茉莉”“弥漫诗意”六个词。

指名读、齐读词语之后,薛老师请学生用上一两个词语来描述茉莉,说一句话或者两句话。

一学生描述,用了三个词。薛老师说:“词语在运用中才能会用,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更丰富一些。”

在学生说成功一句话后,薛老师说:“能说两句话吗?”

生:富有诗意的茉莉,平淡无奇,但散发出缕缕幽香……

师:学课文时可以看到很多词语,对这些词语不但会记,还要会用,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许多教师从新词检查入手,往往停留在单纯的词语拼读中,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教学目标的缺失。而薛老师用词语话题切入课堂,一是让学生会读文中的重点词语,二是说话训练,让学生在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意思同时学会运用。这两种目的都隐含在具体的目标要求之中,设计上了无痕迹,并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品析课文语言、感受词语温度、体会茉莉情感做了较好的铺垫。

薛老师写话前让学生谈谈对爱的认识。

师:如果让你打一个比方,你认为爱如什么?

(学生写,教师巡视。)

生:爱如玫瑰,听别人说玫瑰是爱情的象征。

生:爱如康乃馨,温馨而祥和。

生:爱如阳光,可以温暖别人和自己。

生:爱如空气,无所不在,无微不至。

……

师:生活中需要爱,除了爱情,更需要同学、老师的爱,这些爱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更温暖。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梳理自己的学习所得,把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笔表达出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全班交流,从而真正领悟“爱如茉莉”的含义。这样,学生不但再次进行了语言的表达,还把文本中的语言温度转化为自己文字的温度。

三、 抓住空白点,夯实表达能力

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小学语文课的教学任务之一。有位老师在教学《姥姥的剪纸》时,有这样的设计:

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写一写姥姥数九隆冬、三伏盛夏,或是日光下、月光下练习剪“喜鹊登枝”的情景。

生认真思考并进行片段描写。

生:我选择了数九隆冬姥姥剪纸的画面来进行描写:窗外,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姥姥从宽敞的棉衣袖中抽出自己的双手,在嘴上使劲地呵了一口气,并搓了几下,从坑沿边的针线筐中取出了一把已经伴随她半辈子的张小泉剪刀,又从我已经不用的草稿纸上撕下了一张纸,凝神地望了望窗外,用手比画了几下,拿起剪刀刷刷几下,一幅漂亮的图画出现在我的眼前:雪白的大地上有一座小屋,屋外的空地上一只活泼的小兔子在拔萝卜,身旁一头可爱的老牛扇着尾巴,帮小兔抖落身上的雪花……

师:是呀。熟能生巧,总剪,手才会——有准头;姥姥的手才会像她的——眼睛,好使的剪刀才会像——姥姥两根延长的手指,那剪刀才能“行”在纸上,姥姥才真——“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