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8:55: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完善制度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科技工业园;制度建设;产权制度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214-02
我国科技工业园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制度框架较为合理,经济结构新型化,发展形态多样化,全国布局广泛化的格局。但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过度依赖土地经营,土地开发外延无序;不计环境成本,未能按环境容量和发展实际强化环境的总量控制;园区企业呈孤立状态,企业间没有形成共生体系等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这种发展是粗放型的,是不可持续的。如何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加快中国科技工业园区的制度建设就成为题中之意。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本文探讨了我国科技工业园制度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认为生态工业园是我国科技工业园制度建设的目标取向。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根据我国资源和环境的实际状况构建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生态工业园区,为实现科技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1 我国科技工业园制度建设的缺失
经过近30年的探索,我国科技工业园制度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制度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着以下突出的问题:
1.1 科技工业园制度建设缺乏创新性
我国科技工业园制度创新主体上,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要推动者,科技工业园管理者和科技工业园企业在制度创新方面的作用没有能够发挥出来。属于科技园管理委员会的制度创新只有关于园区企业实行的信用制度,企业自主进行的制度创新很少,并且是在科技工业园发展的初期阶段进行的,这说明我国科技工业园制度建设仍然是政府推动占主导地位的,这样的制度创新主体结构是存在很多缺陷的,以中央政府为主进行的科技工业园制度创新所创造的制度,不仅很难符合科技工业园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而且在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有局限的。因此,如何完善我国科技工业园制度创新主体结构成为我国科技工业园制度建设和发展所要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
1.2 科技工业园产权制度建设明显滞后
产权制度是激励技术创新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制度,是科技工业园制度建设的一项核心制度,它对于科技工业园建设和技术创新具有根本性的意义。然而,我国科技工业园制度建设一直没有在产权制度建设方面取得大的突破。如果技术创新的产权制度缺失或不健全,技术创新活动就会受到压制,科技工业园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技术创新必须依赖于技术创新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创新离不开激励,而激励机制的形成则依赖于产权制度的安排。人的行为都是利己的,求利是人们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诱因,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一切行为都取决于他对成本和收益的比较与判断,产权制度之所以在创新活动中最为重要,是因为它直接规定了创新者与创新成果间的产权关系,能够为创新者提供最敏感的激励机制。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科技工业园建设一直没有能够建立起产权制度,制约了科技工业园的发展。
1.3 人力资本制度和金融制度建设的缺失
我国科技工业园制度建设中,还存在着人力资本形成制度建设和支持创业的金融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缺失。主要表现为:①没有合理的能够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的制度安排。表现在教育培训制度难以为科技工业园发展提供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在用人和收入分配上没有形成刺激科研人员不断创新的激励机制。②没有形成合理的研究开发资助制度和激励制度。高技术的研究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最主要来源是政府的资助,这是所有发达国家的做法。缺乏研究开发资助制度和激励制度,高技术的研究开发就会因为资金的匮乏而难以进行。③我国科技工业园建设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薄弱,没有形成合理的风险投资机制和风险投资制度,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这些重大性制度的缺失和不健全,不仅严重制约着我国的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发展,而且严重制约着我国科技工业园的建设与发展,使得我国科技工业园不仅难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充分的功能,而且使它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提高综合国力方面也难以发挥作用。
1.4 对文化制度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
科技工业园的发展需要依赖于大量创新型高技术企业的创建和发展,而创新和创业都是由一定的人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下并在创新者的意识形态支配下进行的,不同的思想文化制度对待创业和创新的观点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而专制的集中化的政治制度会压抑人们的创新意识,从而影响创新的进行。忽视创新文化环境的塑造是我国科技工业园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而忽视创新文化制度建设是我国科技工业园制度建设的重要缺陷。
综上所述,我国科技工业园的制度建设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科技工业园发展和壮大的制约因素,也是制约我国科技工业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
2 完善我国科技工业园制度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科技工业园制度建设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完善我国科技工业园制度,应从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采取措施:
2.1 完善制度创新的主体结构
从管理主体上看,科技工业园管理体制主要有政府管理型、大学管理型和综合管理型等体制。目前,我国的科技工业园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形势要求科技工业园的管理体制必须根据环境的需要进行创新,要求构建与科技工业园的功能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实行综合管理体制。具体的措施包括:①政府要主动授权,要逐渐把科技工业园管理机构的经济管理职能从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让科技工业园管理机构在科技工业园发展以及为园内企业的服务上拥有更多的责任和自由;②政府要积极放权,支持和扶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让法律、金融、会计和审计等社会中介组织在为科技工业园企业的服务上拥有更多的空间和机会;③协调好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地方政府与科技工业园三者间的关系,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要把重点转移到宏观政策制定和根本性制度创新上来,尽可能少地干涉地方政府区域经济发展行为,更不要干涉科技工业园的发展;地方政府要把重点放在科技工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上;科技工业园的发展由科技工业园的管理机构具体负责。
2.2 改革不合理的市场准入制度
科技工业园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的宗旨在于为科技工业园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空间和制度环境。然而,我国关于科技工业园进入门槛过高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因此,必须降低新企业进入科技工业园发展的门槛,对现行的科技工业园企业登记注册管理办法做出修改,并改革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让市场成为判
断一个企业是否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依据,从而激发科研人员进入科技工业园创业的积极性和科技工业园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力;应该简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工商登记程序,降低创新型企业注册的限制条件,取消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格认定制度,政府不再对具体企业是否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做出认定,把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交给市场,由市场去判断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
2.3 建设激励创新的产权制度
技术创新往往是许多人合作研究与开发的结果,也就是说企业和其他组织的创新取决于组织内外许多人之间有效的相互作用。由于技术创新多角色特点,技术创新者与技术创新成果间的产权关系就复杂多了,而创新者的创新积极性取决于创新带给他的收益,创新收益的分配又取决于产权关系。因此,必须建设激励创新的产权制度。创新的产权关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有形资产的产权、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本的产权,相应地,产权制度也包括有形资产产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和人力资本产权制度三个部分。其中,知识产权制度和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对于科技工业园发展的重要意义,却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因此,要注重通过健全专利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等措施来完善我国科技工业园建设中的产权制度。
2.4 健全人力资本制度
高科技主要依靠的资源是人才和知识。美国硅谷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硅谷拥有充足的具有创新智慧和创业精神的人才,在于它的制度安排为人力资本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机制。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人力资本主要是通过教育和健康的投资与生产形成的。因此,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就是要重视教育和健康产业的发展。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教育培训制度是健全人力资本制度的当务之急,应建立面向市场需要的、基于市场选择的教育培训制度。
2.5 健全金融扶持制度
高技术产业又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金融制度的审慎原则决定了传统的金融机构不可能对高风险产业企业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建设科技工业园,发展高技术产业,就必须对金融制度做出重新的安排,要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功能,必须注重改进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建立合理的风险投资运作机制和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此外,为了给风险基金创造一个运作的环境,还必须有相关金融制度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晓忠.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245-267.
[2]吴神赋.科技工业园的基础理论及其意义探讨[J].中国科技产业,2004(5):39-42.
近年来,上海工商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工商总局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充分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同时,在推进具有工商特色的惩防体系建设中,始终坚持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龙头,以规范权力运行为关键,以廉政风险防范为重点,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努力提高反腐倡廉制度设计的科技含量,增强制度的执行力,着力提高预防腐败工作的效能。实践证明,“制度加科技”是反腐倡廉建设改革创新的有益探索,是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夯实基础,不断建立完善各项制度
在规范权力运行和预防腐败过程中,制度建设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基础建设。只有及时根据情况的变化和需要。准确把握权力运行的规律和特点,使制度设计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才能使权力运行得到规范和制约。近几年来,上海工商系统按照“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建章立制,基本形成了涵盖行政许可、执法办案、市场监管、消费维权、人财物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体系,为规范各项权力运行提供了制度依据和保证。
在制度建设中,注重对制度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对不配套、不具体的制度规定及时修订完善,对不适应、不符合实际需要的制度规定及时予以更新或废止。例如,2008年上海市工商局制定了贯彻落实《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正确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经过两年来的实践,并在调研和评估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完善。2010年重新制定了《关于规范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的指导意见》,新的制度规定适应了新形势的要求,既较好地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又进一步规范了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运用。
二、探索创新,增强制度执行的刚性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从某种意义来讲,依照制度办事的理念和行动比制度本身更重要。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增强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依规办事的意识,使干部了解制度、掌握制度,执行制度、维护制度,形成自觉遵守规定、执行制度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必须创新思维,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制度建设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手段,将科技手段融入制度设计之中,用科技手段把制度规定固化到工作流程中,增强制度执行的刚性,有效压缩权力寻租的空间。
上海工商系统近年来积极探索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监控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用“无情的”电脑克服人为操作的弊端,努力做到“大小有界、公开透明、网上留痕、全程受控”。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市工商局就着手建设了“金管工程”(现在统称为“金信工程”),至今已建成两大类的业务应用系统。一类是服务于本部门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的应用系统,包括行政许可、综合监管、行政执法、办公自动化、门户网站、综合查询和业务支撑等25个系统133个模块:另一类是服务于本市相关部门的跨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业务的应用系统,共5个系统。这些系统的开发应用,除了满足标准化、精细化、高效化的业务管理需要外,最重要的功能是可以规范权力运行,便于监督检查。主要做法:一是为规范行政许可权的行使,建立了行政许可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受理、审核、发照等各个环节进行程序设定,工作人员根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进行操作,既不能越权处理,也不能规避程序。二是为规范执法办案中各项权力的行使,根据行政处罚案件办、审、定三分离的原则,将线索、立案、调查、强制措施、处罚决定、处罚执行、涉案物品处置等办案的各个环节纳入制度化管理范畴,并在执法办案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体现出来,达到用制度和技术共同管理案件、共同管理人员的目的,实现对案件管理的全过程监控。三是为规范企业年检过程中权力的行使,积极推进企业网上年检,实行网上申报、网上审查、网上告知,做到了公开透明,提高了行政效率,并可防止权力寻租。目前,全市各类企业网上年检率已达到99.3%。四是为规范财务管理方面的权力行使,按照“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的要求,通过财政预算执行计算机信息系统,完善从议事决策、预算管理、经费使用到审计监督等各环节的链形制约机制,形成国库单一账户、工资、政府采购、国库直拨和其他拨款的一体化管理。五是为规范后勤管理方面的权力行使,开发了后勤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整个系统包含固定资产管理、物品管理、服装管理、维修管理、车辆管理、接待管理六大模块,从项目申请、审批、处理等环节均在网上操作,并留下纪录,做到全过程公开透明。
通过多年的努力,随着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不断完善,上海工商系统逐步实现了办照、办案、办诉、办文、办会、办事的网上运行,执行制度要受程序的制约,受电脑的控制,受各方的监督。由于大力推进实施“制度加科技”,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制度执行不力、执法自由裁量权过大和暗箱操作等问题。有效地加强了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三、搭建平台,落实制度执行的责任
在反腐倡廉建设中,推进“制度加科技”固然重要,但制度和科技手段最终还是要靠人来执行,因此必须紧紧抓住落实责任制这个龙头,确保制度有效执行。上海工商系统近几年的实践一再表明,开展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是搭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效平台。上海各级工商部门在全面推行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中,坚持全面落实责任制,把反腐倡廉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准确界定部门、岗位的工作职责,梳理主要工作任务,制定工作流程图,明晰工作运行程序和权力运行轨迹。这是责任明确的过程。二是根据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围绕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人财物管理权这三项权力行使过程中容易发生廉政风险的重要部位和关键环节,查找风险点。并按照风险发生的概率高低和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这是责任分解的过程。三是针对容易发生腐败的风险点,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综合运用工作制度、工作流程、权力分解、集体决策、政务公开、干部交流轮岗、电子监察等方法和手段,制定或完善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具体防范措施。这是责任落实的过程。四是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廉政风险点防范责任制,签署风险防范责任书,强化防范措施的执行力。在岗干部是廉政风险点防范责任人,负责防范措施的落实。在岗干部的直接领导是廉政风险点防范监督人,负责对防范措施落实的督促检查。在岗干部或者其直接领导有调动的。重新明确该岗位的廉政风险点防范责任人和监督人。这是责任履行的过程。五是发现干部存在问题苗头时,及时提醒谈话,督促整改;发现制度有漏洞时,及时建章立制,消除隐患;发现干部在履职过程中发生违纪违法行为时,按照规定程序和权限严格实施责任追究。这是责任追究的过程。总之,通过开展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全面落实了责任制,使广大工商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注重提高自己的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规范从政行为,加强廉洁自律,更加自觉接受监督。
进入“十二五”时期,反腐倡廉依然任重道远。最近,国家工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周伯华同志对全国工商系统提出了“五个更加”的新要求,其中“更加严格锻炼干部队伍”也要求把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五个更加”,在推进工商系统反腐倡廉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制度创新,充分运用信息化科技手段,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不断提高预防腐败的能力和水平。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点,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实现小学教育的综合发展,必须要重视后勤管理的教育,后勤管理为推动学校的综合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后勤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后勤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要不断提高对后勤管理的重视程度,为校园的和谐发展发挥基础性作用。
一、当前小学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
后勤管理是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阶段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基础课的教育中,从而忽略了后勤管理。一些领导认为把学生成绩抓好了,就实现了学校教育的目的,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后勤的管理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另外,学校为了节约开销,对后勤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重视,从而阻碍了学生文体素质的培养。
2.学校后勤管理系统存在一定的漏洞
由于学校对于后勤管理的疏忽,导致后勤管理系统存在一定的漏洞。首先,由于学校没有制定相关的后勤管理制度,使后勤管理呈现松懈的状态,也为工作的推行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使后勤制度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管理。其次,有一些学校没有设立相关的后勤部门,致使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混乱。最后,由于后勤部门管理松懈,后勤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从而影响了后勤的综合管理。
3.学校后勤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不高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后勤管理制度才被人们重视起来,受传统管理思想观念的影响,学校不重视后勤的管理,导致了后勤人员的整体水平偏低。首先,由于学校综合条件的影响,后勤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养,通常都是由其他课程的教师临时担任,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其次,在人员任用方面,没有聘用相关专业的人员,大多都是职工家属等,导致整体素质偏低,思想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最后,由于后勤部门的人员流动性较小,导致人员年龄偏大,不能够及时接受和实施新的思想观念,这些都阻碍了后勤管理制度的发展。
二、加强后勤综合管理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后勤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后勤管理制度是后勤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途径。在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制度的执行能力,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要落实岗位职能分离制度,使每个管理人员的工作分工明确,并实行奖惩制度,保证管理人员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执行能力的提升,确保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同时,要对管理人员灌输竞争意识,实行优胜劣汰的方法,定期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考察,表现好的予以表扬,表现不好的采取淘汰的形式,通过这一方法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也使后勤的工作管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建设后勤综合管理系统
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后勤的管理水平,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后勤综合管理系统。首先,根据学校现阶段管理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管理系统的内容,这样制定出来的管理制度才会有据可循,能够为后勤的有效管理提供前提条件,并实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使原来以人为管理主体的形式转化为制度管理,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修订,提高了师生的组织纪律性。其次,应该设置后勤管理中心,形成一个独立的管理部门,这样更能够增强后勤管理的权威性,也有利于后勤工作的有力开展。后勤制度应该根据新时期的要求而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以保证制定出来的制度适合学校当前的发展。只有后勤管理部门与学校其他部门有机统一,才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基础的保障。再次,应增强后勤部门对学校管理成本的监控,建立资金审核体系,对学校的成本进行综合的审查,以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资源配置的最大利用率和最大使用化。最后,应该建立严格的财务审核制度,对于学校经费的使用情况应该进行详细记录,明确每项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情况,以保证资金的可追溯性。同时还要对各项资金的明细实行透明化的制度,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为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提供保障。
3.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要想使小学后勤工作顺利开展,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准的管理队伍,通过对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定期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从根本上提高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为小学后勤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定期的岗位培训和完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综合管理水平,不但为后勤管理工作提供了保证,也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三、结语
关键词:独立董事制度;内部控制;小股东权益;治理结构;企业发展
独立董事制度理论概述介绍
独立董事制度最早发端于美国。但美国与英国公司法均确立单层制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就是说,公司机关仅包括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无监事会之设。因此,独立董事在实际上行使了双层制中监事会的职能。而在德国、荷兰等国公司法确定的双层制下,公司由董事会负责经营管理,但要接受监事会的监督,董事也由监事会任命。
二、我国与美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区别
1.概念界限上的区别
在美国,“独立董事”就是“外部董事”,但是这些名称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在美国现代公司制度建立之初,就有大股东及其代表以非雇员董事身份进入董事会,这些人被称为“外部董事”。外部董事从一开始就是代表大股东利益的,他们与管理层的区别是职务上的,被称为“任职限定”。
以后在钱德勒所讲“经理资本主义”时期,许多企业没有大股东,董事会被管理层控制,虽然也有非雇员董事进入董事会,但他们与管理层有许多利益关系。经济学家把这些人称为“灰色董事”,意思就是不是真正的外部董事。
证券交易委员会使用“独立董事”概念,就是与灰色董事相区别,是指有双重限定的外部董事。但是,无论“外部董事”、“灰色董事”和“独立董事”,都只界定了与公司管理层的关系,而没有界定与股东或大股东的关系。这是美国独立董事和中国独立董事一个最主要的区别。
2. 独立董事作用的区别
【1】美国独立董事的作用主要在两个方面:
第一,对投资公司(包括各种基金)。1940年法案规定,一个基金的董事会至少有40%的独立董事。2001年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告“投资公司独立董事的角色”中规定,一个基金的董事会至少有50%的独立董事,并且规定独立董事不是基金的雇员、发行商或投资顾问。
第二,对上市公司。只要求董事会中的审计委员会由独立董事组成。2000年1月20日公告中指出:“新规定要求审计委员会最少要由3个成员组成,并且只能由独立董事组成。”50%以上的构成使独立董事对基金拥有了决策权;同样,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上市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对公司的财务监督和信息披露也拥有决策权。拥有决策权是美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另一个基本特点。
【2】我国独立董事的作用
从中国证监会对独立董事作用的规定可以看出,虽然规定的方面很多,但能构成决策权的只有聘请外部审计、咨询、财务机构,以及“如果上市公司董事会下设薪酬、审计、提名等委员会的,独立董事应当占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比例”这样一些不确定的权力。
三、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国有股“一股独大”的情况相当严重
我国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化改造时通常采取剥离非核心资产、以原国有独资企业作为唯一发起人组建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首发公募的办法,国家在大多数上市公司中拥有高度集中的股权。在我国现行制度安排下,这种股权结构势必造成大股东控制公司董事会,操纵独立董事的提名、选举和任免,决定独立董事的报酬,从而使独立董事的人格独立和利益独立难以得到保证。
2.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共存的“二元制”公司治理结构,导致职能重叠
我国实行的是“二元制”公司治理结构。依照分权制衡的原理和逻辑,从监督权力的角度看,在已经有监事会的公司治理结构下,再设立独立董事会是多余的了,因为会造成双头监管,带来公司资源的浪费和监管权力的冲突。
3.独立董事不能充分发挥其独立的监督职能
【1】独立董事的选聘环节存在问题
《指导意见》规定,“由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单独或者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股东可以提出独立董事候选人”,这一规定,势必造成大股东控制公司董事会,操纵独立董事的提名、选举和任免,决定独立董事的报酬,从而使独立董事的人格独立和利益独立难以得到保证。
【2】独立董事报酬与其职责不对称
根据《指导意见》的规定,独立董事没有酬薪,只有津贴。要承担重大的责任而不给予足够的报酬,一来吸引不到一流的人才担任独立董事,二来权责不对称,很难调动独立董事的工作积极性。
四、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几点建议 1.明确独立董事对公司的治理权力
首先,独立董事应有知悉权及相关的程序保障机制?独立董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经营者决策权力的结构,达到监督?制衡的作用?经理层可能不愿意向独立董事提供与其利益相悖的资料,这就要求法律赋予独立董事明确知悉公司经营状况的权利,同时予以有效的程序加以保障? 其次,独立董事应有重大关联交易认可权?根据《指导意见》,重大关联交易是指上市公司拟与关联达成的总额高于300万元或高于上市公司最近经审计净资产值5%的关联交易?重大关联交易应由独立董事认可后,才能提交董事会讨论?最后,独立董事应有重大事项发表独立意见权?根据《指导意见》,独立董事应当对提名和任免董事?聘任或解聘高级管理人员?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以及独立董事可能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事项发表独立意见?2.完善独立董事的选聘制度
要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必须有一个合理的独立董事产生机制?如果独立董事作为公司整体利益和中小股东利益的代表进入公司董事会,以控制股东及其派出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为主要监督对象,那么就不应该由控股股东或其他控制的董事会选择或决定独立董事候选人,在选举投票时控股股东及其派出的董事应回避表决?同时,在选聘独立董事上应采取累积投票制?另外,独立董事要保持独立性,对管理层形成有效的制约,还应规定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 3.完善独立董事的薪酬制度
独立董事的薪酬制度标准与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有着密切的关联,继而影响到独立董事的实际工作效果?我国并未对独立董事的薪酬问题给予重视,领取标准没有作出具体规定,任由公司自身决定,在已披露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最高薪酬差距悬殊?加上独立董事薪酬要经股东大会通过,亦遭受控股股东的约束,不利于独立董事制度的发展?独立董事一旦过分依赖上市公司的酬劳,其独立性必然受到质疑?证监会应给出一个指导性的薪酬标准? 4.完善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
为避免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失衡,应给予独立董事必要的激励机制?因为脆弱的社会责任感?微薄的津贴和虚幻的社会名望显然不足于调动独立董事的积极性,应该把独立董事的个人经济利益和监督成效?公司和股东的利益挂钩?在国外的公司治理模式中,独立董事比例较高,其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工作业绩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采取给予股票期权?非股票收益?一次性离岗补偿付酬的方式把独立董事的工作质量与公司命运捆绑在一起?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采用这种付酬方式可避免独立董事短期的功利行为? 5.建立独立董事的约束机制
独立董事并非作为公司的荣誉职位或挂名闲职,他应具有参与公司重大经营决策和监督其他董事和管理层的重大权力?因此,必须对公司尽到必要的注意义务,违反这一义务也应对公司或公司股东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为激励独立董事积极履行职责,提高注意与谨慎义务,这就需要建立一整套对独立董事的约束机制,包括建立独立董事市场,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使独立董事成为一种职业,优胜劣汰,这样才能不断促使独立董事精英化?
参考文献:
[1]殷少平.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N].中国证券报,2001
[2]谢朝斌.论双层制公司治理结构下独立董事制度及其建构.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1)
[3]侯大同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运行问题探讨[J]》财务与会计,2002(6)
一、治理工作任务分解
(一)专项治理工作任务
1.学风不正,务实作风需扎实的问题。
2.服务意识弱化、岗责观念不强的问题。
3.勤俭节约意识不牢,财务管理欠严格。
4.行政管理不严格,公车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二)专项治理以外的工作任务
5.学习不深不透、学用脱节,集体观念和大局意识不强的问题。
6.创新动力不足、因循守旧的问题。
二、制度建设任务及目标
1.修订完善政治与业务学习制度,转变学风。
2.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促进内部管理规范化,建设“节约型”机关。
3、制定公务用车、办公用房、水电纸张等办公用材管理制度,制止浪费。
4.整合并完善各类考核制度,创建“效率型”机关。
5.制定各类服务制度流程,创建“服务型”机关。
6.完善工作督办制度,加大制度检查和执行力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7.建立健全学习制度机制,创建“学习型”机关。
8.建立健全行政管理制度和档案执法问责制,强化制度监督,治理“庸懒散奢贪”,创建“廉洁型”机关。
三、工作要求
教育实践活动单位的制度建设工作,由各牵头股室结合我局实际进行。时间安排从7月初开始,到9月底结束,总体上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治理、及时完善制度。
(一)加强领导,搞好统筹。各牵头股室要将此项工作作为本部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研究谋划,切实加大推进力度;要把专项治理和制度建设纳入到教育实践活动的整体部署之中,用扎实有效的工作,推进问题的解决、作风的改善。
关键词:烟草企业;制度建设;企业文化;刚性;柔性
中图分类号:F2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4-000-01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成熟的企业文化一旦建立,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染每一名员工,制度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内容,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突出制度建设工作,可以发挥刚性作用与柔性力量,形成合力来约束职工行为。
企业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密切结合,将制度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最大的收益就是能够在企业文化中形成“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思想氛围,提高职工自律意识,真正为建立制度、完善制度、执行制度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对于企业来说,规章制度就是企业内部的“法律”,创建是基础,执行是保障,不仅要建立完善的制度,更要牢固树立严格按制度办事的思想,真正形成自觉学习制度、执行制度的工作环境。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更可怕,这是一种言必行,行必果的执行力文化。“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是企业文化的要求,也是制度建设的要求,制度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作,不仅仅要“有法可依”,更要“有法必依”。正确处理制度建设与提高制度执行力之间的关系,对于增强行业和企业的活力至关重要,加强企业制度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加强制度建设的动态化管理
制度的建设是一个复杂、渐进的过程,也需要实行动态化管理。有些制度在制定之初可能是非常完善的,但也会因时、因势而产生不再符合实际需要的情况。建立完善“管制度的制度”,利用科学的制度评价机制,对每个岗位、每位员工、每个环节执行制度的内容和要求,逐一建立明确的评价标准,使每个员工了解各自所执行制度的内容、要求和关键点,同时也为组织考核员工制度执行情况提供一个可操作性的依据。
进一步加强规章制度内部管理监督,通过建立举报投诉体系,充分发挥内管及行政执法部门的外部监督作用,以弥补对内部监督、制衡机制失效后而产生的违规行为的监督;加强监督机构建设,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的格局,以最强有力的监督和处理手段,强化制度执行的后续监督。最后,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奖惩机制,通过建立奖惩机制,形成对员工执行制度的奖惩激励,形成对违规行为的监督制约,从而确保各项制度的执行落实,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兑现奖惩办法,形成引导员工自觉执行制度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制度的监督考核,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的执行机制
制度一旦建立,并被评价是科学合理的制度后,必须要严格地去贯彻执行,也就是常说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为了保障制度能够真正严格贯彻执行,对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考核则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抓好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其重点是对领导干部遵守制度、执行制度情况的监督,难点在于强化广大干部职工对规章制度的理解能力和执行意识,明确每个员工必须遵循的制度、违反这些制度将要承担什么责任和后果。
规章制度是一种限制,限制也是一种境界,只要心中坦诚,被人限制是一种爱护,自我限制是一种觉醒。企业的规章制度是经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参与、共同研讨、共同实践制定的,是需要共同遵守的,谁违反了就要被追究。严密的制度体系建立后,对企业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员工都有了严格的限制,工作中,谁说了都不算,只有制度说了算。
三、完善制度监督体系,发挥制度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作用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监督制约,可以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因此,要使企业规范健康发展,健全制度是前提,领导带头是基础,从严执行则是关键。企业制度再多,写在纸上,挂在网上,不落实,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制度本身是一把“尺子”、一面“镜子”,用尺子去衡量、用镜子去对照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名员工的工作质量,才能实现规范管理,要按照企业管理要求,科学合理地制订制度体系,监督关口前移,建立可行的监督制约机制。例如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强化主要负责人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责任意识,把握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三个重点环节,突出“一岗双责”、“双强管理”,切实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落实民主集中制和支部班子工作规则,认真落实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坚持和完善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等制度,切实加强党内监督。健全落实资金使用和招投标等制度规定,严格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防止、暗箱操作等腐败现象的发生。
在当前行业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的形势下,强化制度建设,是增强行业和企业活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加强制度建设,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只有真正将制度建设引向深入,切实提高执行力,建立长效机制,才能真正落实“严格规范”,加紧制度建设的步伐。执行规章制度丁是丁、卯是卯、建立宽严相济的管理作风,使全体干部职工体验到了严谨、和谐的氛围,职工有令则行、有禁则止,企业上下自觉执行制度才能蔚然成风,企业和谐稳定快速发展才能得到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欧阳新年.企业文化认知与塑造[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4).
[2]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3]周忠英.企业文化――未来企业的第一竞争力[J].商业研究,2004(03).
[4]张敬文.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建设探讨[D].暨南大学,2003.
[5]张奇.企业文化建设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源动力[J].建设科技,2005(Z1).
关键词:制度建设;文化塑造;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
在实际工作中,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重点问题之一。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是维系和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组织机构的社会服务活动以及制度框架和运行程序的一种综合管理制度。在高职院校发展规模、管理体制发生变化的同时,如何实现内部治理优化成其为必要。创新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优化管理资源配置,挖掘内部潜能,实现管理改革是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的重要内容。如何结合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工作需要,深入研究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内部治理优化中,为有效提高改革工作的效率,应充分重视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这一工作的开展实效。
一、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内涵分析
当前,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提出新要求,指出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并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为高职战线树立起创新改革的“新标杆”。为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治理结构,推进高职院校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依法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等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切实将各项制度与改革教育、提升治理实现融合。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需综合评估自身发展现状,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及内部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以便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案,促进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工作顺利开展。
二、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的必要性
目前,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办学条件的改善,其教育教学改革与治理能力的提升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内部治理优化是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的重要前提。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来看,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由于办学历史短,其治理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包括高职院校内部权力配置、机构设立及运行规则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发展有密切关系。高职院校进行内部结构治理的改革与完善,是适应外部教育环境变化的一种现实需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需立足于工作的实际需求,对内部权力主体之间的权责配置进行合理分配,不断促进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内部优化工作目标的实现。
三、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导致其自身的管理工作效率较低,对于其自身的教学管理工作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对如何解决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成为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发展的重要内容。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顶层制度设计”滞后,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提升;内部治理结构“泛行政化”消解了高职院校发展的精神和基本使命;内部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衡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一)顶层制度设计滞后,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提升。在高职院校发展的过程中,顶层制度设计滞后,不但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提升,不利于高职院校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结合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并响应教育部对高职院校制度建设提出的要求及战略部署,深入分析顶层制度设计滞后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提升这一问题,成为学校内部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问题。高职院校的制度建设与文化发展,一直与高等院校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顶层制度设计滞后,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提升,也阻碍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工作的开展。长此以往地发展下去,一定会对其自身的战略部署及发展目标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应重视顶层制度设计滞后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提升这一问题的解决。(二)内部治理结构“泛行政化”消解了高职院。校发展的精神和基本使命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趋势严重,学校管理普遍存在行政化、行政行为偏职权化等问题。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泛行政化”消解了高职院校发展的精神和基本使命,已逐渐成为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问题之一。针对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工作的开展,分析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泛行政化”消解了高职院校发展的精神和基本使命问题存在的原因,并通过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的方式加以改善,将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工作的开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就自身内部治理工作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究如何解决内部治理结构“泛行政化”问题。(三)高职院校内部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衡。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内部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衡。从高职院校的权力分布来看,行政权力的逐渐扩大化趋势,学术权力处于虚位状态,教师和学生的监督权力、参与权力几乎处于无位的状态。这一问题已经影响了高职院校内部结构的平衡发展,对其自身的管理工作及教育教学工作都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为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应重视内部权力集中、监督与制衡缺失这一问题的解决,并制定完善的管理对策,这将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的完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应注重内部权力这一发展问题。(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过于封闭,陷入缺乏职责界限的治理困境。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中,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过于封闭,陷入缺乏职责界限的治理困境,这也是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的重要因素。内部治理结构封闭,无法厘清职责界限,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设置与职权的明确划分,加之行业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参与和发展,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工作的优化埋下了问题和隐患。此外,社会主体参与度低、相关利益主体缺位等,都是造成内部治理结构封闭,职责界限不清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为有效地推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发展,应充分重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封闭、职责界限不清这一问题。
四、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措施
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结合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深入探究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措施,是完善内部管理工作的重点。一般情况下,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内部治理优化措施,主要涉及: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章程;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建立开放式的治理结构体系;强化对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建立分权制衡机制;建立竞争型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和谐型文化管理平台等内容。(一)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章程。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业型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优秀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结合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工作的发展需求,其重要的举措是做好高职院校的顶层制度设计,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章程。制度建设是内部治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职教育符合现代高等院校发展的需求。为进一步提升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能力,做好高职院校的顶层制度设计,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章程,体现顶层制度设计特色与优势,可以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发展。因此,在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中,做好高职院校的顶层制度设计,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章程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发展措施。(二)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建立开放式的治理结构体系。在内部治理工作中,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建立开放式的治理体系是内部治理优化措施之一,也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在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优化工作中,通过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建立开放式的治理结构体系的方式,可以有效改善以往权力结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减少权力问题不良影响。同时,建立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权力结构,是高职教育适应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有效推进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建立开放式的治理结构体系这一问题,对于提高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三)强化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建立分权制衡机制。为促进制度下内部治理优化工作的开展,强化对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建立分权制衡机制是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工作中,除了需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还需结合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理念,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方案,建立分权制衡机制,确保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强化对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促进分权制衡机制的实施,也是打破以往以行政为主导的内部治理结构。因此,在内部治理优化工作中,应强化对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促进建立分权制衡机制这一措施的实施。(四)建立竞争型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在实际工作中,建立竞争型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也是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措施之一。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是内部治理和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有效推进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工作,建立竞争型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高职院校进行公开招聘,通过公平竞争、严格考核的方式,逐步实现人事管理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聘用关系转变,完善人才培养及竞争的管理方案,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断优化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工作,为高职院校实现战略化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五)建立和谐型文化管理平台。在实践工作中,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措施,还包括建立和谐型文化管理平台。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最高层次是文化管理。因此建立和谐型文化管理平台,能够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的生命力、创造力以及感召力,可以促使教职工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本职工作中,不断促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工作的开展。因此,在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中,建立和谐型文化管理平台,也是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的主要措施之一。综上所述,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工作的重点内容。在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结合自身发展规模及管理体制需求等,深入研究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的重要性及相关措施,对完善其内部管理工作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高职院校需根据内部治理优化的原则及措施,定期进行工作管理的考核,尽最大努力优化内部管理资源的配置,促使内部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为有效开展各个专业的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的发展,应充分重视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工作。
作者:宋庆梅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彬.高职院校章程制定及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以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98-102.
[2]徐元俊,徐洁.对创新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4):21-23.
[3]杨建国.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对我国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启示[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1-5.
[4]吴尚忠.现代治理视域下高职院校内部治理重心下移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41-43.
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必须符合生态环境演变的规律,必须合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必须体现环境保护自身特点与规律,必须遵循法治化建设的要求。由于国情和省情的差异性决定了环境保护道路的多样性,为此,××省的环境保护制度建设要从国情、省情出发,要遵循生态演变规律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要把发挥政府的作用与市场机制的作用结合起来,把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技术手段与行政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中把握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设。
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分类与框架构建
(一)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分类
从制度的属性来分,环境保护制度由正式制度和非正式约束制度组成。从制度的实施手段来分,环境保护制度分为强制性手段、选择性手段和教育手段3种。从制度的责任主体来看,环境保护制度主要包括针对政府环境管理主体的环境管理制度、针对企业环境治理主体的环境治理制度和针对公众环境监督主体的环境监督制度3类。
(二)环境管理主体的制度框架构建
1.完善环境管理体制
一是创立流域环境管理机构,增强环境管理的科学性、统一性。二是强化综合决策和协调体制,明确政府各部门的环境管理职能。三是延伸环保机构“触角”,完善基层环境管理体制。四是完善环境管理机关的内部行政体制。
2.完善环境保护制度供给机制
一是要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二是要加快环境标准制订。三是要创新有效的环境政策。四是要不断完善××省环境保护地方法规规章体系。
3.完善自我约束机制
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落实环境管理责任制,有效履行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与义务。强化外部监管,加强环境监督管理约束机制建设,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政府环境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
(三)环境治理主体的制度框架构建
1.强制性制度建设
企业(排污者)大都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获取高额利润的有效途径就是降低生产成本。因此,要通过完善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制度,监督企业(排污者)依法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防止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并转嫁给社会或其他治理主体。从预防性强制制度来看,预防性制度管理理念要从浓度控制和末端控制向总量控制和全过程控制转变。从制止性强制制度来看,主要包括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污染强制淘汰制度、重点监管区制度等。
2.激励性制度建设
要按照“排污要成本,治污有效益”的原则,制订一套以环境经济政策为主、非正式约束制度为辅的激励机制。就目前而言,一是要通过设立环境污染整治专项资金,调动企业治污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建立企业环境信用制度,对企业实行环保信用管理;三是要结合污染减排的形势,研究提出排污交易的制度,研究和建立绿色金融、环境责任保险、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制度,促进资本市场的绿色化进程,保障环境治理主体的“治污收益”;四是要完善排污收费制度,真正体现排污收费的经济杠杆作用等。非
正式约束制度是企业(排污者)自我规范环境行为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等制度。在完善非正式约束制度方面,还应注重企业环保社会责任制度建设,研究制定相应的社会责任标准,逐步建立企业环保社会责任认证体系,强化媒体监督功能,促进和激励企业确立社会责任的意识。
3.惩罚性制度建设
惩罚性制度应包括宏观的环境政策调控和微观的具体环境侵权行为的惩罚。要从宏观角度形成全社会推进节能减排行动的宏观调控政策,从微观角度打击违法企业(排污者)故意对他人或公共环境利益造成损害的环境侵权行为,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提高环境违法成本,有效防止企业环境成本外部化。
(四)环境监督主体的制度框架构建
1.公开性制度建设
环境信息公开是社会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重要前提,要将信息公开的途径、形式和程序做出详细规定,使社会公众参与既名正言顺又有章可循。
2.参与性制度建设
要进一步拓宽环境保护社会公众参与的渠道,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环保部门依法决定相结合的环境行政民主决策机制,完善环保部门的内部决策规则和行政决策程序。
3.监督性制度建设
要加强社会公众、民间环保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监督性制度建设,对环境管理主体的不作为或作为显失公正的行为,对环境治理主体造成环境污染事故、危及环境安全等行为进行社会公众监督。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行与环境保护有关的非正式制度,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体系,特别是要进一步发挥媒体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和改善环境为荣,破坏和污染环境为耻”的良好氛围。
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的四个重点
(一)加强和改进环保规划工作
要建立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的规划体系,健全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一是统筹发展规划;二是实施空间区划;三是推进专项规划;四是制订区域规划。
(二)加强地方环境标准建设与管理
要根据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制修订权限,从××省的环境特征、产业特点和环保工作需要出发,制定符合现阶段经济社会实际和发展需要的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及重点污染行业环境准入标准。主要包括:积极编制××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规划。提出××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计划,建立项目库,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确定2009~2012年××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目录。加强地方环境标准建设。一是环境质量标准建设;二是污染物排放标准建设;三是其他环境保护标准建设。
(三)完善和创新环保政策
1.制定和完善环境管理政策
一是要全面推行规划环评;二是科学实施总量控制制度;三是严格落实环境管理责任制;四是完善污染减排制度;五是加快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六是强化交接断面水质管理制度;七是继续推进重点监管区制度;八是积极推进社会公众参与制度。
2.改革和创新环境经济政策
一是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二是探索建立排污总量指标的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三是规范和完善排污收费机制;四是建立和完善环境财税政策;五是探索完善绿色系列政策。
3.推进和落实环境技术政策
制定和完善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筛选适合××省的污染控制最佳可行技术,一批污染控制技术要求和工程技术规范;鼓励或限制发展的环境技术、装备目录。推行清洁生产审核,逐步健全鼓励企业持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引导机制。推广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认证,加强引导环境标志产品认证。
(四)完善和强化环保法规体系
在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框架下,通过立足××省省情与借鉴其他省份先进经验相结合,通过制定新法和修订现有法规规章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省的环境保护地方法规规章体系。一是要重视环境法制基础和空白领域环保立法研究;二是多方法分层次推进人大环保立法工作;三是积极推进政府规章的制订。
环境保护制度实施的六大执行体系
(一)组织保障体系
要形成环境管理既统一监管又分工协作的部门协调机制,同时要建立健全责任分解,落实考核体系,完善责任追究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机制,要进一步充实环保工作力量;要进一步明确局内各部门的制度建设任务,做到各负其责。
(二)监测预警体系
近期要重点建设和完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应急预警体系、环境监测监控平台等,做到数据准确、传输及时、方法科学;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使环境管理形成主动、事前、预防、积极的环保工作新格局,确保环境安全。
(三)技术支持体系
必须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环境战略研究、环境政策和立法研究、环境应用科技和环境标准研究等方面,选择一些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率先突破。加快推进环保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创新研究团队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以技术创新促进制度建设。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成立由知名专家组成的××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设智囊团,为××省环境规划、标准、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修订工作提供技术咨询。
(四)设施支撑体系
要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规划各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污泥等集中处理设施。加快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一体化、标准化进程。
(五)执法监管体系
应重点针对××省环境执法面临的问题,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能力,健全完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做到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高效运转,切实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维护环境保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部门联合执法和重点环境案件移送督办机制,通过挂牌督办、事后督察、责任追究等措施,加大环境执法监察力度。
一、指导思想
以一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以改进作风为目的,围绕解决“”突出问题,着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认真落实制度建设的具体要求,坚持边查找问题、边落实整改、边完善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党员干部贯彻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长效机制,以制度机制努力巩固群教活动的实践和制度成果。
二、工作任务
按照改进作风的相关要求,对照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市委市政府“九项规定”、市委市政府“十一项规定”,结合在“”方面、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等方面查出的问题,认真梳理现有制度,做好废、改、立工作。
(一)废、改原有41条制度。结合工作实际,对已有制度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列出清单,认真修订完善。对于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群众认可的制度,要予以重申,着力抓好落实;对于不适应密切联系群众、加强作风建设要求,与现行法规制度相抵触、不一致的,要予以废止;对于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要予以修订完善。
(二)建立新的制度。要对照《规定》、针对“”方面存在的问题,抓紧研究建立新制度,填补在制度上的缺位、空位,切实形成新的实用管用,便于遵循、便于落实、便于检查的制度体系。
(三)加大监督执行力度。局纪检监察室要定期或不定期通过自查、抽查、督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制度执行中的问题,督促整改落实。要把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干部年度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要严查违规行为,对违反制度规定的,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依纪依法严肃处理;对顶风违纪的,要从严从快处理。
三、方法步骤
制度建设工作由局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综合组负责,各站、股负责具体实施。时间安排从6月开始,到7月下旬基本结束。
(一)制定计划(6月上旬)。综合组依照上级有关政策规定和制度规范,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制度建设工作任务分解表,明确制度建设方向、建设目标、制度名称、完成时限等。
(二)拟定制度(6月下旬)。各责任站、股负责草拟相关制度初稿,既要注重制度的系统性,使各项制度相互衔接、系统配套,又要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使各项制度明确具体,务实管用。
(三)制度审核(7月上旬)。各站、股拟定制度初稿经分管领导把关后,送局党组研究审核。
(四)制度执行(7月下旬)。按照“成熟一个、一个、执行一个”的原则进行。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早安排。制度建设工作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局属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制度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关键词]高职 职业技能竞赛 制度建设
[作者简介]李媛媛(1980- ),女,辽宁本溪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学方面的研究。(浙江 宁波 31501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65-02
一、我国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的现状
2002年教育部在长春举办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拉开了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序幕,2007年在重庆举办了第二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这两次大赛是我国职业技能竞赛面向职业教育的最初尝试,也是我国目前唯一将竞赛选手定位于职业院校在籍学生的人才选拔制度。2008年教育部面向中、高职举办了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地点永久落户天津,由此职业技能竞赛正式以“官方”身份出现在职业教育的舞台上。由于确立了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定期举办的竞赛制度,我国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活动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竞赛规模、参赛人数逐年增加,社会影响逐步加深。以2008~2012年为例,五年间大赛的参赛规模由2500名参赛选手增长到9018名、竞赛项目由24项增长到96项、专业大类从10个增长到18个。
(一)国赛层面
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我国职业技能大赛制度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8~2011年是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制度建设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初步构建了大赛定期举办制度、分层分级举办制度、全员参与制度、行业企业参与制度、经费投入制度、奖励制度等;2011~2012年是制度建设的发展阶段,尤其是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制度建设方面成绩显著。针对以往竞赛制度的薄弱环节,连续出台了《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筹备工作要求》《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裁判与仲裁工作要求》《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企业合作计划》等;2013年是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制度建设的飞跃阶段,由注重赛程规范工作发展到制度的体系化安排,2013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规划》明确了未来三年全国大赛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是全国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组织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地方职业技能竞赛制度建设的参考蓝本。
(二)省赛、市赛层面
在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的引领下,全国各省份在每年的4月份举办省选拔赛,选拔出的优秀选手参加6月份的全国赛事。经过五年大赛的发展,全国各省份的职业技能竞赛制度建设也逐步跟进,如安徽省、江苏省等多个省份相继出台《职业技能竞赛制度建设若干意见》,在《意见》中明确了职业技能竞赛的地位和作用,对建立职业技能大赛的基本制度、保障制度、奖励制度等方面都有所涉及,但不够深入和全面。和国赛层面的制度建设相比,省赛层面相对薄弱和滞后。县、市职业技能竞赛和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及省选拔赛存在严重脱钩,大部分省份都是直接面向各大高职院校开展选拔。县、市层面不仅缺乏专门的职业技能竞赛组织机构,开展的职业技能竞赛项目也比较零散。因此县、市赛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大程度的空白。
(三)校赛层面
笔者调查了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十余所职业院校,这些职业院校基本上都成立了校内竞赛管理机构,配套校内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办法中对竞赛相关的实训设备采购、配套奖励都有相应的规定。但管理办法中对于职业技能竞赛如何融入教学、专业、课程,却鲜有提及。总体来看,各大高职院校校内职业技能竞赛制度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存在较大差距,承办过职业技能竞赛的院校以及职业技能竞赛成绩较好的院校在职业技能竞赛的制度建设上更加规范和完善。此外中西部地区也存在差异,经济发达的地区尤其是对职业技能竞赛投入大的地区,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校内管理制度、办法相对健全和完善。
由此可见,我国职业技能竞赛以及相关的制度建设起步晚,目前处于初级建设阶段。国赛层面的制度建设相对完善,省赛、市赛的制度建设明显匮乏、滞后,校赛层面竞赛制度建设脱离教学,且各院校间差异比较大。
二、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制定层面
1.全国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制度建设。最初的顶层设计是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两次讲话内容中提到的,建立“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国家有大赛”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序列,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局面。这个顶层设计满足了当时职业技能大赛初级阶段的发展需要。201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对这一顶层设计进行了丰富和填充,是国家政府部门从战略、步骤上对职业教育技能大赛进行了顶层的制度设计,并提出解决方案,再由各级省、市、县政府以及基层高职院校进行实践和创新。目前,全国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还有待完善,存在国赛、省赛竞赛时间安排不合理、赛点选择有失公平、竞赛项目设置不科学、竞赛标准不透明等系列问题。
2.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制度建设。各省出台的《意见》仅仅停留为指导性意见上,操作性不强,可以等同于对国家文件的解读,并不是一个可以执行的文件。目前县、市职业技能竞赛和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及省选拔赛存在严重脱钩,大部分省市都是直接面向各大高职院校开展选拔。此外各大高职院校技能竞赛制度建设仍把重点放在各级各类科技竞赛的日常管理上,与大赛如何融入教学、专业、课程相脱离。
一、制度建设对于构建高中和谐校园的意义
制度和谐是形成和谐校园的重要条件,加强制度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有重要意义。
1、加强制度建设是构建高中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
没有制度就没有一切,和谐校园应该是制度健全并完善的组织。任何组织都是由人组成,而要使他们达到和谐统一、步调一致、同向运转,实现共有目标,就必须通过一系列和谐的制度来约束,借助制度的力量来进行控制,促使组织和谐发展。制度的欠缺会直接导致高中校园种种不和谐现象的发生,小到买饭插队,大到违法犯罪。因而,健全并完善各项制度确保校园里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2、加强制度建设是构建高中和谐校园的根本保障
和谐校园主要特征是安定有序、协调发展。而制度就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影响并约束着高中学校内外的各种行为,保障着高中学校和谐健康发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制度使学校像钟表的自动装置一样,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哪里制度稳定,那里便一切稳定;哪里制度动摇,那里便一切动摇;哪里制度松垮,那里便一切松垮并陷入混乱状态。”可见制度对于学校来说显得多么重要。高中学校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保障作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制度失效,从而使高中学校运行不协调,不能保障学校达到预期目的。和谐校园最根本的表现是学生、教师、学校三者的和谐发展,学生能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健康成长、成材,自主学习;教师能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自主教学;学校能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发展壮大,自主办学,而这一系列的目标实现离不开制度建设。
(1)只有加强制度建设才能保障人的和谐发展。和谐高中校园就是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物的和谐,这主要表现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等一系列关系的和谐。学校所制订的各项制度旨在保证学生与教师二者能平等交往、互助学习、交互影响、共同发展,这是促进二者自我完善的重要条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可以不断增强人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人的积极性、能动性,以促进人的自我发展,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从而进一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们形成一种能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生活模式,达到和谐共处。通过对制度的认同,制度所表现出来的强制性、权威性、均衡性、公平性要求人们按照它所规定的方式运行。采用这种方式运行的结果就是使每个人都能认同组织的发展目标,在实现个人自身最大利益的同时,使组织的收益最大化,这种利益最大化(博弈)的共同性使制度的保障作用更加牢不可破。
(2)只有加强制度建设才能保障高中学校和谐发展。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公共游戏规则,具有“公共品”性质,是为大多数人服务并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的,它能给人们带来文明的秩序,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加强高中学校的制度建设,建立一种有效的制度供给,促使高中学校的利益行为取向与社会利益一致,达到制度均衡,从而形成稳定有序的和谐校园秩序。一旦这种制度安排确立并被执行,则容易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和一贯性,加快学校发展。
和谐校园的正常运行需要多种多样的制度来支撑。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是保障学校成立、运行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它能协调学校外部各种社会关系,没有这些制度,学校就无法立足,更无法发展,当前个别高中学校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就是由于这方面制度不完善所致。学校自身各项规章制度是保障学校稳定运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能协调学校内部各种关系,是学校制度建设的重点。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在个别高中学校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信号,在办学理念、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等方面出现了与国家教育方针相悖的地方;在人才培养、人才考核、人才任用等方面的机制上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因而高中学校要从学校产权、主体、育人等制度建设方面来构建和谐高中校园。
二、高中校园制度建设和谐性的基本原则
构建高中和谐校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要求组成高中校园的各个系统和谐匹配,规定这些系统的制度的和谐性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制度建设和谐性不仅表现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做到严密、严谨、严格、严肃,还要求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高中和谐校园制度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制度由人制订出来,又用于约束人的行为。人可以被动地接受它,也可以主动地适应它。高中学校的人主要表现为三个群体:学生、教师、管理者,要使人与制度和谐相处,在制订制度时就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制度建设原则。高中学校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为本就是根据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制订规章制度,以他们的和谐发展作为衡量和谐校园的标志。就当前现实而言,教育的不和谐性主要表现为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而导致的教育的不公平。正因为如此,国家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处处体现了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极大程度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有助于形成稳定有序的校园秩序。
(2)坚持以教职员工为本的制度建设原则。教职员工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也需要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因此,要完善教代会和工代会制度,营造重视人才、珍惜人才的机制,建全教师申述和制度,建立教师身心健康方面的保障制度,为教职员工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3)坚持教职工与学生平等合作的原则。教职工与学生之间的发展很难用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来确立,教职工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不仅体现在公民身份上的平等,还表现在扮演角色、社会责任和社会地位上的平等。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服从关系,更应是一种合作关系,建立在平等关系上的制度,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2、高中和谐校园制度建设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制度建设要与时俱进是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需要,对构建和谐校园尤为重要。和谐校园需要不断更新制度,因为社会在不断变化,不断有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构建高中和谐校园,就要针对学校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来维护校园内各要素的利益平衡,最大程度地减少矛盾,促进校园的稳定发展。如实行校务公开制度、阳光招生制度、干部人事改革及分配制度,实施弱势群体补偿制度,改革行政管理及后勤服务体制等。
3、和谐校园制度建设要坚持协调原则
协调是和谐的一种表现形式,制度建设始终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应遵循协调原则。
(1)各种制度相互之间的协调。制度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大系统,任何一种制度的变化都有可能引起其他制度的变化,只有相互一致和相互支持的制度安排才是富有生命力的,也是最稳定的,否则,精心制订的制度很可能是不持久、不稳定的。高中学校的制度很多,上至国家层面的制度,下至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乃至文明公约、买饭排队规则等。诸多制度之间能否协调存在、协调发展是学校制度有无效率、能否实现既定目标的关键。如果学校的教学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不一致,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恐怕是一种空话;学校的后勤服务机制不健全或不完善,管理制度再健全,执行再严格,恐怕也难以出现安定有序的生活秩序,同样,学校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不能协调统一,甚至存在相互冲突,安定有序的校园环境恐怕也难维持。因而,做到学校内外制度间的相互统一,制度的结构、比例协调,横向之间的各种制度相互配合,纵向之间的各种制度互不冲突,必然有利于实现学校的整体目标,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2)制度制订及其执行的公平性。不公平的制度容易产生不稳定的秩序。制度的制定是少数人进行的,如果这些人只选择对自己有利而不去考虑其他群体的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则占绝对数量较多的弱势群体就会表现出一些“不友好”的行为,从而影响群体的稳定。教育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制度的制订以及执行方面,如对学生的奖励评优、困难补助、费用减免或违纪处分;对教职工的职称评聘、工资待遇、职业发展等方面都应体现制度公平原则。
另外,须做好学校招生、教学、管理和就业四个环节的制度协调工作,因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不和谐现象,都会影响和谐校园的构建。
三、构建高中和谐校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制度作为影响高中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起着关键作用。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必须始终将制度建设放在首位。
1、科学民主依法治校
科学民主依法治校是建立在制度基础上的。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宣传制度,让每一名师生知法守法、诚信待人,以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干群关系、同学关系,也便于其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此外,要重视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制度建设。意识形态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有助于人们对他人的行为作出道德评判,有助于全体成员认可现行制度并产生较强的凝聚力。
2、构建现代高中学校制度
构建现代高中学校制度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一个适应时代需要的有利于学校全面协调发展、有利于教职工和学生充分实现自我的制度,能有效地增进教育秩序的稳定、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提高教育效率、实现教育利益的最大化。
现代高中学校制度要求政府转变教育行政职能,由直接干预和微观管理变为间接干预和宏观管理,以提供法规、制度设计等方面的服务和体制、法制环境等方面的保障为主,做到政校分开,让学校自主办学,提高学校竞争力,给学校更大的发展空间;要求学校须依法治校,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学生充分发展为主,兼顾教职工的发展,自主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谐高中校园要求学校的决策权、监督权、执行权不仅分开,更要相互制约和合作,要以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为主,产权、法人等建设为辅,做到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放权给教师,放权给学生,积极营造出一个讲法律、讲公平、讲合作的和谐育人环境。
3、实施校本管理体制
校本管理制度的建立旨在让全体成员能主动适应学校的发展,它是以学校为本、以发展为主旨、以人为主体的一种管理模式,是建立现代高中学校制度的基本内容。这种制度有利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最大程度地保持信息畅通,有利于团队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与外界环境相协调融合。
实现校本管理体制,将更多的权力下放到学校,学校管理的内涵更丰富,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表面现象,而是高中学校制度上的一种深层次的变革,它让学校有更大、更广、更高的发展空间,用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收益;让学生更自由、更愉快地实现自我。加强校本管理制度建设,不仅要求高中学校要能动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展,更要重视内部管理来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社会效益,创造和谐社会。
4、建立制度反馈机制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主要是企业通过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或部门对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绩效等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内部审计制度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意义重大,能够提高企业的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能力,加强对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监督和管理,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
一、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1.解决“委托—”风险问题的要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结构。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就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相分离。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与此同时,所有者与经营者相分离的特征,也给企业带来了“委托—”的道德风险问题。
内部审计制度是解决“委托—”风险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委托—”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导致的。企业的经营者作为企业的会计信息资源的掌握者和占有者,其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很有可能利用信息优势来做出损害企业所有者权益的行为。通过内部审计制度,企业所有者可以很好的对于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更多的掌握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信息,加强对企业经营者行为的约束,很好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委托—”问题。
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内部审计制度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保障。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规章制度的实施,内部控制制度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内部控制能否收到效果,都需要有内部审计制度来发挥监督和审查的作用。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比较弱化,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实施,企业由于内部控制不完善而出现的会计信息质量失真,各部门经营管理效率低下,相关人员的事件非常多。因此,企业需要重视内部审计制度发挥的独立监督审查作用,通过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来为内部控制的加强提供保障。
二、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现状
1.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缺乏制度性保障
内部审计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内部审计制度相比,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基础非常薄弱,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缺乏依据和保障。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面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对于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进行规范,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缺乏法律保障。我国曾于1994年颁布了“审计法”,并与2003年颁布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这是目前为止仅有的两部关于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法律法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多,内部审计制度建设迫切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和支持。
2.企业管理层缺乏对于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
很多企业的领导层对于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一些领导对于审计工作的认识仅仅限于外部审计,认为企业的审计工作是由外部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来完成的,很多企业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其次,一些企业虽然制定了内部审计制度,但是没有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来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往往都是由财务会计人员来替代完成实施,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的专业性没有得到发挥,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也大打折扣。
3.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较差
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较差,没有完善的授权分权机制,职务分离机制等为内部审计部门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内部审计部门在执行内审工作时往往有着很大的困难和障碍,内部审计的独立监督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另外,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往往都是在公司的经营管理层的领导之下,在内部审计工作执行的时候往往要受到领导的干涉和掣肘,导致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能真正的对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4.内部审计的手段比较单一,内部审计水平比较低
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的手段比较单一,内部审计工作往往都是由财务会计人员来执行,缺乏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的水平比较低。其次,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还是传统的财务会计方面,主要是对于企业会计资料和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审计,其目的是防止财务造假以及会计信息差错等行为发生。
以一家大型物流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情况为例。这家企业的内部审计没有单独的部门承担,而是每年由财务部门的会计人员进行交叉审计。内部审计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由于财务部门人员的专业水平受限,对于内审综合知识的缺乏,导致审计结果不能完全真实反映,达不到内审应有的效果。同时,由于长年采取此种方式,财务人员对审计已经产生模式化思维,得不到审计所要的效果。另外,对于审计反映出的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对策
1.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的法律法规建设
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需要有外部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和支持。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比较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从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经验来看,西方国家都有着全面的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方面的法律法规,对于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提供了非常具体的系统性的依据,使得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有据可依。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我国的内部审计从业人员有将近30万人,内部审计制度的机构也有将近10万个,但是,却没有一部完善全面的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来为这么庞大的内部审计体系进行规范并提供制度保障。因此,我国需要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法律法规,为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提供依据和保障。
2.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
企业管理层需要意识到内部审计制度对于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更好的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的重要性,从制度层面到具体执行环节全面的加强对于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重视,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执行建立良好的企业环境。首先,企业的管理层需要认识到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要性,积极的领导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管理层应该以身作则,对于已经建立的内部审计制度要很好的予以执行和落实,做好带头示范作用。其次,企业应该赋予内部审计部门应有的权力,避免干涉和影响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能够很好的完成其独立监督职能。
3.不断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手段,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从以往的财务审计逐渐向包括经营决策审计、经济效率审计以及内部控制审计在内的全方位审计转变,企业传统的以财务会计审计为主的内部审计手段已经难以完成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因此,企业需要不断的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手段,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例如,企业可以引入先进的财务信息系统,将经营决策审计、经济效率审计等纳入到系统中来,通过财务经济信息的处理分析来完成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
4.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需要有强大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和保障。内部审计工作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知识面宽,政策性强,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非常高,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财务会计类的知识,还要对管理、经济、法律、税收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有全面的把握。另外,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一定要有过硬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样才能保障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1]李军.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构想[J].现代商业,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