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诗歌的基础知识

诗歌的基础知识

时间:2023-05-30 08:55: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诗歌的基础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诗歌的基础知识

第1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王安石;泊船瓜洲;拓展阅读

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古典诗词文学作品时,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细读深品,还要以此为基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的阅读、思考、品鉴、比较、积累等,以期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高品位的古典诗词文化修养等。下面。我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为例,谈谈拓展阅读的具体方法。

一、立足文本,拓展语文基础知识

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古典诗词,我们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在立足于《泊船瓜洲》文本的基础上拓展语文基础知识。因为,《泊船瓜洲》虽然篇幅不长、生字生词不多、诗歌内容与主题等浅显易懂。但是,基于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储备还比较薄弱之缘故,还基于学生的古典诗词文化修养不高之缘故等,对于这首诗歌中诸如“京口瓜洲一水间”中的“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中的“重”“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还”等多音多义字的读音与含义,对于这首诗歌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最富有色彩美、又充满勃勃生机的形容词“绿”活用为动词的品鉴等,如果没有教师的耐心引导和细心指导,学生很可能无法知晓,如此,则对于《泊船瓜洲》文本的意境、意蕴等的理解、品鉴等就无法准确与深入,甚至还有可能因为读错“间”“重”“还”等多音多义字而闹出笑话来。故此,教学这首诗歌,我们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拓展最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

1.请学生说说诗歌中的“间”“重”“还”各有几个读音,几种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大意推测“间”在此的读音为“jiàn”,是动词,意思是“阻隔”;“重”在此的读音为“chóng”,是量词,意思为“座”;“还”在此的读音为“huán”,是“回”之意。

2.请学生议一议“绿”的词性和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推测“绿”在此中是动词,意思是“吹绿”。进而引导学生明白:在这首古典诗词中,作者选用表示颜色的形容词“绿”字活用为动词,而不采用常用的“到”“过”“满”“入”等动词,是为了给诗歌增添美丽的色彩与动态感。

二、以点带面,拓展古诗品鉴技巧

以点带面的拓展品鉴方法,是以作者王安石或者古典诗词

《泊船瓜洲》为延伸点,将与上述信息相关的古典诗词巧妙联系起来后,引导学生对之进行比较鉴赏,以此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品鉴古典诗词的水平。比如,可以以作者王安石为延伸点,引导学生谈谈此前学过王安石的哪些诗歌,诗歌的题目和内容分别是什么,能否再背诵出来。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设施将学生没有学过的王安石的其他诗歌比如《元日》《登飞来峰》等展示出来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读一读、抄一抄、背一背。还可以以《泊船瓜洲》为延伸点,运用多媒体展示与这首思恋家园、怀念故乡主题相类似的其他作家的诗歌比如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固北山下》等,引导学生说说二者的主题、诵读节奏、情感基调等有什么异同。还可以以《泊船瓜洲》为延伸点,运用多媒体设施将写“船”意象的古典诗词比如唐代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比较阅读二者在内容、格律、风格等方面的异同,并由此引导学生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帆”字,本指挂在船舷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但是在这首诗歌中的意思是“船”,这里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格。

三、读写结合,积累古诗名言佳句

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古典诗词时,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理解、背诵、默写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经典名句,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收集、交流、整理、积累与此同样精彩、同样脍炙人口、同样流传千古的古典诗词名言佳句。如此,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泊船瓜洲》文本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丰富学生的古典诗词文化知识,迅速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文化品位。比如,教师可以以作者王安石为生发点,引导学生收集、交流、整理、积累王安石其他诗歌中比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等名言佳句,引导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背一背、议一议等。也可以以古典诗词《泊船瓜洲》为生发点,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品鉴、交流其他诗人以思念家乡为主题的古典诗词中的名言佳句,比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等,鼓励学生写一写、读一读、背一背等。当然,无论从哪个基点拓展延伸,我们都应该引导学生知道上述名句的出处、大意以及成为经典名句的缘故等。

如上所述,对于王安石《泊船瓜洲》等古典诗词的拓展阅读教学,应该在立足文本,拓展语文基础知识;以点带面,拓展古诗品鉴技巧;读写结合,积累古诗名言佳句等诸多方面入手。因为唯有如此,才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语文; 高考; 复习

面对高考,各个语文老师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语文考试“题在课外,功在课内”。 高三语文复习涉及的范围广、面积大、数量多,加之重理科轻文科的思想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复习的认识,语文复习方法欠缺。另外,在高考语文复习安排计划上,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致使语文复习效果不佳。在复习的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考语文复习的科学性

高三语文为了少走弯路,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复习的效率,在复习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研究“两纲”(所谓“两纲”是指《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尤其要研究《考试说明》中所列的考项,要明确目标,逐项对照,务求落实;对《考试说明》中新修订的内容,要有足够的重视。其次,要引导学生研究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创新的基本思路及命题规律,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掌握答题技巧。再次,要引导学生研究往届高考试题,因为高考命题的基本特点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而且往届高考试题是众多专家认真研究的结晶,较之其他个人命题或地区性命题具有更大的可信度、更强的典型性和更高的训练价值。据此,要抓住试题中稳定的部分,落实“稳定部分”的知识点,确保拿到基础知识分。此外,还要让学生熟悉考题框架,熟悉各类题型,消除学生对试题的陌生感和畏惧心理。

二、高考语文复习的计划性

要使复习有条不紊,环环相扣,不但要有宏观上的总体安排,还要有微观上的局部操作程序。一般说来,语文总复习安排四个阶段为宜:

第一阶段要有效的使用课本,这个阶段的复习,重在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能力。课本中的知识大多较为分散,必须对其进行归纳梳理,才能显示出课本的优势。如高中语文课本里170篇诗文,可按小说、散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戏剧、诗歌、词、散曲、应用文、文言文分成11类进行复习,分类梳理过关,分类加深和扩展,这样就会使课本知识系统化,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纵观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直接来自课本的虽然不多,但很多题是课本知识的巧妙迁移和合理深化。所以语文复习备考,要善于把课本当作“例子”,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功能的复习与训练,做到“迁移”由课本出发,“加深”从课本实现,“综合”以课本为例。一句话,就是“科学利用课本,注意对接高考”。

第二阶段要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对知识点进行专题复习,使各知识点形成体系。针对考点,强化训练,侧重于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能力,一般来讲,一个考点的复习训练就是一个循环周期,大体上可以分为五步进行:讲、练、改、评、补。

第三阶段是综合训练阶段,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进行限时限量的训练。通过一定数量的仿真套题训练,侧重于培养学生应试的技巧、方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同时还要训练学生良好的应试心理和心态。一般一套仿真综合题的训练作为一个循环周期,大致又可以分四个阶段:练、改、讲、补。这一阶段的复习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各种能力,做好考前的练兵。

第四阶段自由复习阶段,学生查漏补缺,迎接高考。

三、高考语文复习的针对性

在复习备考中要集中力量,强化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缺陷,不要轻易放过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知识、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和作文。

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注意长短线结合,对字音、字形、词语、病句等内容在第一轮复习之后,穿插在下面各专题的复习中,进行不间断的训练,反复抓,抓反复。在穿插复习的过程中注意精选题目,做到短平快,尽量不影响专题复习的正常进行。

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这类试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对很多考生来说,译句的难易程度,主要取决于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理解。而理解文言词语是文言语句翻译的关键。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夯实课本中的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材料尽管取自“课外”,但所考的知识点在“课内”,因此,较为典范的史传散文要熟读成诵;单元基础知识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表中的实词的词义、《考试说明》中所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课文中的例子逐个整理消化。只有夯实课本基础,才能形成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当然也要掌握一些译文言文的方法,用顺口溜的形式便于记忆: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要体现,碰见虚词要分析,领会语气重流利。

对于诗歌鉴赏,可以分三步进行复习:首先进行题型示例,精选出诗、词、曲鉴赏题作为例子,让学生对这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消除其神秘感。其次把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表现手法等整理出来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的意象,体会其思想感情,把握其表现手法。最后归纳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理清鉴赏思路,注意答题的针对性和完整性。

第3篇

时间过得很快。时间也过得很慢。该做个总结,是给自己,也是给我教过的所有学生。

XX学年第一学期,我担任高一(13)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做为一个刚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新手,一学期以来,我在学校的领导下,在学科组的统一部署下,在办公室所有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XX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及必修二的教学工作。依照高一抓基础的整体思路,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夯实学科基础,基本上完成了学校、科组托付的任务。有收获,也有遗憾。

收 获

本学期,我一直以高昂的热情去工作,时刻铭记自己的责任,认真去做每一件事,并从开学坚持到了期末,我也因此而获得学生的尊敬和喜爱。我想这应该是很大的收获,以后的工作里,我仍然会保持这种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心里有学生,学生心里就会有你。关爱学生,我想我做到了。大概也是因此,学生才很少在我的课堂有睡觉的吧!大家积极性都很高,很多时候也理解我。以后的生活中我更应该一如既往! 一、基础知识的教学

基础知识教学包括字词、成语、病句、标点、关联词、修辞等知识的教学。在教研组的领导下,我们每星期有一套日积月累训练,在这个学期的教学中,我们带领学生完成了近15套日积月累。

同时,我个人引导学生进行了课本单元基础知识总结,还安排班上每名同学在早晚自习花几分钟时间坚持在黑板上展示语文基础知识(成语等),我相信,这个班的学生在基础方面已经达到了必修一和必修二的语文模块学习的要求。并养成了去关注、积累基础知识的良好习惯。 二、阅读教学

必修一、必修二阅读教学单元有传记、散文、诗歌、文言文等单元。 散文的教学立足于读懂文章和训练一定的题目分析解答能力。针对学生解题能力不强的现状,在讲练习时重点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训练其答题的层次性。

关于诗歌教学,我一直坚持对诗歌基本素材的把握,如情与景的把握,如意象的分析,如基本意思的理解等,训练多次后,多数同学可以按照这种方式自己分析诗歌。我还布置学生在周记中试着写诗歌,部分学生完成得很好。

文言文教学是教学的重点,我们的基本策略是让学生能背诵、能默写、能理解、能翻译,所以十分强调学生的背诵默写能力。我以课本为主,力争做到字字落实,力争让学生学有所获。坚持朗读背诵,注重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很多学生有了文言文学习的扎实观念,杜绝了文言文教学的只追求热闹,追求表面的浮躁心理,我想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三、写作表达能力的训练

系统连贯的“周记”训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动笔能力和创作兴趣,每周都布置给学生相应的写作训练内容,这些内容既形式活泼,贴近学生实际,又能对正规写作教学形成有效辅助。

对于作文的教学,本学期主要确定了记叙文的教学,进行分步训练,如:卷面过关、如何围绕中心进行选材、学习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学习教材中的写作方法(如运用小标题、运用修辞手法等),这些训练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作文训练还不够充分,对学生的写作训练也不够,指导性也不强,使他们在这方面显得薄弱。今后还应该加强,并且重点训练。 四、日常教学工作

在日常的教学中,以一个新老师拥有的激情,做到备课充分、授课认真,批改作业仔细,基本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课下常常和学生交流,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尽到一个导师和副班主任的职责。而且,学生都真心与我交流,也给我的教学和管理提出真诚的意见。

遗 憾

收获有,遗憾更有。虽然我一直在努力地去做好工作,认真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和学习教学、管理的方法,但是,由于能力有限、经验不足,我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1、我讲课时语速快,也没有多少语调变化,不能抑扬顿挫,尽管在努力克服,但是还是需要很大改进。上课的效果,容易受学生反应的影响,学生要是不听话,我很拘谨,思维也打不开,常常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达不到了自己设定的效果的。这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

2、刚开始对学生很严厉,但是与学生相处时间长了,慢慢对他们不够严厉,导致课堂秩序有时比较混乱。导致后来在管理班级的纪律时常常力不从心。这是学生和我自身都意识到的问题,就这个问题我自己也进行了反思,以后一定尽力改正。真正做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既做学生的朋友,更要认识自己教师这个角色,不与他们走得太近。

3、没有空出足够的课外时间为自己充实教学理论知识,没有给自己留出自我提升的时间。由于一切都在摸索阶段,更需要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但花在备课和批改作业上的时间太多,在教学上遇到问题没有及时找出根源,因此不能快速地在教学方面提升自己。

总之,这个学期的每一个日子都是那样平凡,又那样的不平凡。初为人师,已近半年时光,真正是酸甜苦辣俱全。我更加钦佩那些一日复一日关爱着学生,宽容着学生的老师了!现在,自己努力地在这个岗位上劳动着,我体会到这平凡工作中的不平凡。在这里,没有个人的喜好,不允许个人的偏见,不能有自己的懒惰,不能随意发泄自己的愁情。在这里,老师是真心的希望学生能记得一点点有用的东西,能给他们一点点好的影响。没有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过得压抑过得不快乐,没有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虚度光阴,没有老师真正跟学生计较,没有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有一个好的前程,有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而老师自己,只是那摆渡的人,三年一靠岸,周而复始地舞动着那划船的动作。

第4篇

关键词:高三语文 复习方法

高考备考不仅对学生重要,对教师也是如此。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效率,优化课堂至关重要。我这两年带高三,对于高三的语文复习也有了一定的体会,现在就和大家共同探讨。我认为高三的复习课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夯实基础

高考语文重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像文字、词汇、句子、修辞及文言文知识等都是中学课文中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还有文学常识,虽然《考试说明》中不考,但是如果缺少一定文学常识的积淀,在理解诗歌及文言文时就一定会有困难。语文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无法一蹴而就,夯实基础是语文学习的必经之路。所以复习中该记住的要记住,该背诵默写的要背诵默写,一点不能放松。对于易混难记的知识点,如字音、字形、熟语、名句背诵部分则应在复习之后随时回顾,间时巩固,对于诗歌鉴赏、文言文翻译和现代文阅读这三大难点则应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适量的间时练习,在多次间时练习中,逐步提高评鉴、翻译能力和答题技巧。心理学研究表明,间时复习比不间时复习的效果好。越是较难的材料,间时复习的效果越比不间时复习好。因此,化整为零、日积月累的间时复习策略应当成为化解疑难、夯实基础的复习智慧和方法。

二、知识系统化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打比方说:“复习不是为了修补倒塌了的建筑物,而是为了加固原来的结构,并且添建一层新的楼房。”这话很精辟,它告诉我们,应有效地指导学生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形成知识系统。教师要传授解题方法,帮助学生尽快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使之能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充分利用教材

形成知识体系最好的办法是整理教材。在语文复习中,很多教师认为高考语文中教材几乎不考,就忽视教材。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因为教材是知识归纳整理最好的依据,可以使知识形象化。对教材的回归,对文本的关注,首先应在“夯实”二字上大做文章。比如字音、字形的识记,词语(成语)的掌握,名句名篇和文学、文化常识的温习都与高考考点及其能力要求密切相关。尤其是课本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相关语言知识,翻译技能的演练,更是高考古诗文阅读所需知识的源泉,所备能力的直接生发点。那种脱离教材和文本,好高骛远式的文言文复习之举是舍本逐木、缘木求鱼的低效劳动甚至无效劳动。其次,深入“挖掘”文本固有信息是我们应当树立的又一教材使用策略。文章不厌百回读,常读常新收获多。比如,我们可以再次挖掘文中人物、事件的全新内涵,丰富作文素材,以此来诠释、支撑相应的作文话题或主题;也可挖掘、借鉴文本中适用于高考作文的构思、立意及表达的技法,还可从课后练习中挖掘、归纳出一些阅读理解的常见题型、解题思路和方法。总之,偏重课外复习用书,而又始终不废教材,课内课外双管齐下,彼此兼顾,应当成为我们复习时恪守的基本原则。

四、注重课堂的语文素养培养

高三复习课一般都和高考挂钩,注重实用性,注重利用方法解决问题。这无可厚非,但难免过于功利。这使得学生过多地注意文章或诗歌会出什么样的题,标准答案是什么。这样只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会简单记忆知识,而不能陶冶性情。所以,即使是高三的语文课堂,也一样应该注意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近几年的语文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对考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检测,强化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完成有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这与新教材的改革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对于高考迎考训练,我们往往把它局限于字词句的语文知识的分解,局限于纯知识的讲解,认为加强素养的考查就是强化知识点的考查。这样已不适合高考的要求。语文教学应该是丰富的,既有基础知识的积累,又有文化素质人文素养的养成。

五、突出知识的应用性

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应注重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精选典型例题,在学生“悟”的基础上讲清知识规律和解题思路并以做出示范。高三的复习课典型例题既可以是高考经典题,也可是教材中典型的例子。我选择的典型例题有2006年和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还有第三册教材中的典型例子。这样既让学生明确高考的考查倾向,又对教材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同时还要精选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这也是复习课的一个中心环节。学生通过实践,搞好知识迁移,形成能力。

六、增添一些趣味性

由于高三的复习课注重方法规律的整理归纳和针对性的练习,所以复习课难免程式化,难免枯燥机械。结果是老师教得索然,学生学得无味。所以,在复习中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诗歌鉴赏专题。中国古典诗歌,内涵丰富深刻,聚集、积淀了人类智慧和文化精髓。但现如今的中学生读起来,总有几分隔膜。因此,教师应注重提供感悟背景,铺设欣赏情境,渲染欣赏氛围,诱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古诗鉴赏”世界。

七、关心时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写在无锡东林书院的一副对联,表现的是读书人既认真读书,又关心国家大事的胸怀,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想恰恰形成对比。其实,当代青年学生更应该有这样的胸怀。我们培养的下一代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而且要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和壮志,这也是新课改语文高考的方向。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读报时间结合新闻选修教材内容精选一些时评文章让学生去看去读,这样,学生既能了解国际国内时事,又学会了新闻的写作方法,还能积累新鲜的写作素材,是非常有用的。

我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读报时间看书报,了解社会,写新闻评论,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总之,高三的复习时间短、内容多、任务重,这需要我们探索如何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好地面对高考。

参考文献:

1.《人是教育的对象》.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教育心理学著作

第5篇

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下,追求成绩至上,教师学生都把成绩看得至关重要,语文教学追求“千人一面”,这不仅消损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泯灭了智慧,加重了负担,而且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这样的教学现状与素质教育相悖。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无疑会足进学生持续发展。现就我在教学中的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前提。

由于家庭环境,学习环境,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智力发展水平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别,作为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用一定时间去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将学生大体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方法,提出不同目标,因材施教。学生通过努力,等到他们所学的知识与能力等提高后,教师就必须用上一次的目标来要求学生,让他们在模糊状态下受到激励,树立信心,奋发向上,愉悦发展。

二、实行教学目标分层,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关键。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由信息的发出、接受、消化、反馈等多个环节组成。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便导致反馈信息参差不齐。因此教师教学时,应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并由此确定因材施教的方法和依据,做到放学有的放矢。如教学古诗《长歌行》时,要求差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记住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互相纠正读音,说说诗句的意思即可。要求中等生在对诗歌大意有了基本了解后,在指导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求优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朗读中表达出来;用记叙文的形式改写此诗。

虽然全班学生素质层次不相同,但实行这样的教学目标分层后,让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共同进步,一同发展。

三、实行分层作业,是学生持续发展的保证。

学生的作业能准确、完整地反映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形式。由于课内时间的客观局限,同样分量,同样难度的作业很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步完成。若老师统一要求,不仅使老师难以调配教学活动,又使“优生吃不饱”“差生受不了”。长期下去,会造成优生感到简单而课内无所事事,纪律涣散,学习兴趣降低;差生则感到负担过重不能按时完成,留下作业的尾巴,逐步导致厌学情绪。因此,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内作业可以坚持“优生多而适当提高难度,差生少而适当降低要求”的原则。如学完课文后,课内作业从数量上进行分层要求:差生完成优生作业量的二分之一,即完成大部分基础知识题;中等生完成优生作业量的三分之二,即完成全部基础知识题和部分双基综合题;优生则完成所有基础知识题和双基综合题。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大约同步完成,教师可以统一调控教学活动,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查漏补缺,杜绝课内作业课外做,课内损失课外补的不良现象发生。

四、实行分层评价,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因为影响学生学习水平的先天与后天因素有一定的差异。如果要全班学生达到优生的标准,就会使中、差生与这一标准之间的差距太在,使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创新能力了。如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标准,如采用难易程度等不同的A、B、C语文试卷,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对应选择。这样,就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与各自的标准差距水平大致相同,使他们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对于提前达到标准的学生,应积极创造条件,使之掌握更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使学生在更高一层面上产生新的需要,新的要求,形成新的目标,并用更高的、具有挑战性的标准要求他们;对于没有达到相应标准的学生,我们一方面要认同,承认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这是人的认识差异和学习情感差异的必然结果;同时要激励他们对照标准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帮助他们制定改进和矫正的计划,早日达到相应的标准,甚至更高的标准。尽管时间上比其它同学有些滞后,但最终的结果会使他们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为持续发展和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分层教学具有独特的育人功效,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它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曙光。

第6篇

不仅在中国,在日本、印度、以色列和欧美很多国家的基础教育过程中,背诵经典篇目都被公认为传承文化精华、增加知识积累和提高语言水平的必要手段。

在实践中,有的国家对学生背诵有硬性要求,认为记忆容量扩大了才能吸收新知识,甚至无需理解也可以先背诵,先把知识潜移默化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另外一些国家则采取比较灵活的手段,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会通过诗歌比赛或者在考题中隐含背诵的要求等手段,来达到帮助学生增加知识储备的目的。

日本学生 背诵“孔老孟”名篇

日本是一个高度重视教育的国家,特别注重对孩子的普法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

日本著名教育家阴山英男在其所著的《天才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列出要求学生背诵的书目,其中包括:《日本国宪法全文》、《源氏物语》、《平家物语》、《伊氏物语》、《论语》、《老子》、《孟子》和《徒然草》等。

《天才是怎样炼成的》在全日本发行量超过300百万册,被认为是改变日本近年教育观念的畅销书,受日本教育厅推荐。

日本的普法从娃娃抓起,孩子小学时即须背诵《日本国宪法全文》,从小潜移默化地树立起法律至上的理念;另外,背诵书目中不仅包括日本传统名著,还包括中国国学经典,凸显出日本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印度学生 九九表背到“99×99”

印度近年来发展迅速,在软件开发、电子商务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等领域都取得不小成就。这背后,印度的教育模式功不可没。

在印度大部分学校,印度语和英语是必修课,除此之外还必须在法语和德语之间选修一门。多语言学习使得记忆力在印度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

和中国学生一样,印度学生的数学成绩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不过,不像中国学生只需背诵九九乘法表,印度学生还必须从1乘以1一直背到99乘以99。

此外,印度教师不断地要求学生反复进行心算,使得学生们脑海里能够确实地浮现出算式并长期记住。印度人认为,心算不仅可以活化学生的头脑,还可以增进记忆力,因为计算要求的就是速度。

犹太学生 不理解也可先背诵

犹太民族以头脑聪明、重视教育而著称。从3岁开始,犹太孩子可以上收费的私立学校或免费的公立学校。犹太孩子们从刚入学就一点点地学习希伯来文,从记忆简单的文字开始,一直到可以背诵课文。犹太人认为,如果人不能培养出一个好的记忆力,今后就没有办法学习其他事物。一旦记忆容量变大了,大脑就有能力不断地储存新的信息。

犹太孩子到了5岁开始接受正式教育,学习《摩西五经》、《圣经·旧约》和《塔木德经》的基础知识。到13岁的成人仪式以前,孩子们要学完所有的犹太教法的基础知识。犹太人教学将口读、耳听、目观等各种方式综合起来。有些课文单调,他们就用一种类似于圣歌的旋律来吟读,将内容“印”到大脑里。

欧洲学生 名诗名剧不能忘

在莎士比亚、叶慈等大文豪的家乡英国,小学生会学习各种各样的诗歌。2009年,英国还举行了全国小学生诗歌背诵大赛。

英国中学生在学习英国文学时,不一定有明确的背诵要求,但这些要求却被隐含在考题中。例如,在期末闭卷考试时,学生会被要求引述一段诗歌、剧作或者小说片段来回答问题。

在德国和法国,从小学到中学都有背诵诗歌的要求。老师还会抽检,要求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背诵。

在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孩子们必须会背诵经典诗歌。如果有学生一句诗歌都背不出来,会被认为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在比利时,大多数小学生甚至幼儿园小朋友都会背诵简短的诗歌。到了初中阶段,学生会被要求背诵一些名剧的片段。

美国学生 不求死背但求复述

美国教育鼓励创新和冒险,认为重复别人的东西就是失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对记忆力的培养相对没那么重视。

美国教育重视阅读而不要求背诵。美国人认为广泛阅读可增加背景知识、开阔视野以及丰富想象力;而背诵可能被前人思维所束缚而难有创新。

美国小学基本没有背诵课文的要求,也没有学习外语的要求,直到中学二年级才开外语课,而且只是选修课,学生如果不愿意学习外语,可以选修别的课程。

虽然美国小学没硬性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但是对部分篇目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理解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并且回答相关问题,通过这些手段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第7篇

一、课内教学和课外指导紧密结合

教师应将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紧密地结合起来。语文课本编选了不少古代诗歌。这些诗歌一般未列入课堂教学时间之内,但并不意味着不可以讲。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选一些篇目,作简要的提示和分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也可以将这些诗歌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作一些诗评或改写之类的写作训练。这样既可以督促学生认真阅读、学习课外的诗歌,又可以锻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重要作家全面详细分析

对文学史上一些重要的作家,教师在讲解分析他们的某一作品时,可以入选其他作品,对该作家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介绍,使学生对这些重要的作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作家的作品,教学时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对其中的一两位作家作较为详细的介绍。

以李白的诗歌为例,《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创作的一首浪漫主义色彩很重的抒情诗歌。全诗由现实到梦幻,又由梦幻回到现实。诗歌结尾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他蔑视权贵的傲岸品格。《行路难》一诗则以行路难比喻世路险阻,抒发诗人在坎坷仕途上的痛苦和愤懑。这两首诗同写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都表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但表现的方法有所不同。《行路难》着重于抒情,诗人痛苦和愤懑的感情,来源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即由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救民的理想与权贵独揽大权、排斥贤能的黑暗现实的矛盾而产生的。诗的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实现理想的信心和希望。《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则不然。诗人以大量篇幅描述天姥山的美景和神仙境地的奇妙。诗人对美景的留恋和对仙境的向往,恰恰是为了摆脱黑暗现实的困扰。诗人写道:“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这说明诗人想超脱现实,而实际上却无法超脱。当诗人由梦幻回到现实以后,又被痛苦和愤懑的情绪牢牢地缠绕着,无法摆脱。诗人在另一首诗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诗句,也抒发了同样的感情。理想和现实充满了矛盾,而这种矛盾又无法克服,这自然会给诗人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和压力。难怪作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结。这句诗道出了诗人的心声,体现了诗人蔑视权贵、保持独立人格的抗争精神。只有这样从整体上把握分析这首诗,才能对诗中“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流露出的消极思想作出恰当的评价。我们说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这是就诗人的艺术风格而言的。浪漫主义诗人并非忘怀现实,李白的《西岳莲花山》一诗便是明证。当诗人受仙人的邀请飞升天堂游历仙境时,仍不能忘怀人间的苦难。诗人写道:“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这表达了诗人对饱受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制造这一灾难的当权者的强烈谴责。只有通过这样挂一而牵十的分析介绍,学生才能对诗人的作品有较为全面、较为深入的了解。这比那种就一首诗讲一首诗的做法,在效果上要好得多。

三、注意抓好诗歌教学中的“双基”

进行诗歌教学,还应该注意抓好“双基”。所谓“双基”指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指的是字、词、句、篇(篇章结构)、语(语法)、修(修辞)、逻(逻辑)、文(文学常识),基本技能指的是听、说、读、写各项能力。诗歌教学应结合诗歌的特点,恰当地确定适合这一特点的“双基”的内容。

例如,诗歌在用语方面十分讲究。一般来说,诗歌的篇幅有限,字数也有限制,如律诗、绝句、词、曲等。作者要在有限的篇幅中更好地抒发感情,就不能不十分讲究“炼字”的功夫。比如唐代苦吟诗人贾岛“推敲”二字的典故、宋代诗人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佳句的多次斟酌修改,都成为流传后世的佳话。因而我们进行诗歌教学时,应把字、词放在重要的地位。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遣词用语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和艺术。

诗歌往往用多种修辞手法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如比喻、排比、双关、比兴、反复等。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这一特点,把它和修辞教学结合起来。有些修辞格过去讲过,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复习巩固、加深理解。有些修辞格,常见于诗歌之中,如比兴、反复等,则可结合诗歌教学加以介绍。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效性

所谓综合性学习所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可以涵盖语文的基础知识,听、说、读、写等,同时也涉及到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利用网络、图书馆、电视等多种渠道进行学习。因此,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不断的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从综合性学习实效性的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水平,同时要学以致用,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工作中去。而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蚝苡行У陌镏语文教学达到素质教育下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提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

综合性学习本身就是一项方法、手段比较多的学习方式,所以,将这种学习方法应用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去的方法也很多。笔者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实效性比较强的方法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和研究,希望可以为提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水平而做出一些贡献。

明确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提高活动的针对性 无论是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目标。对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同样如此,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有条理、有侧重、有目标地朝着目标进行努力。同时,作为教师的我们要铭记一点,目标越是明确就越容易完成。

首先,教师在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制定一个总的目标,该目标的制定必须要根据小学教学的课程标准来制定,即综合性学习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自主的、发自内心的进行探究性学习,继而完成每一个教学阶段的目标。

其次,要将目标进行细化。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科书的每一个章节对每一节课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定要精细,才能具体到实际的学习中去。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效果 对小学生而言,创新是一种既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从创新的角度出发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就笔者看来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例如,在对小学课文进行编剧时,就可以组织学生用合作的方式来开展活动;在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一课时,我们就可以用创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果。

制定细致的活动计划 ①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查找书籍、搜查网络等多种方式来搜集与“轻叩诗歌的大门”类似的诗歌、童谣或者是小故事等等。②根据同学们查找以及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同时进行归纳和整理。③要求每一位学生熟悉自己所搜集的材料,并进行深入的学习,从思想上、心灵上体会诗歌的大意,明确诗人的情感。④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诗歌知识竞赛等等。给学生多种选择,让学生自主的进行选择,从选择最多的前三种活动中开展活动。

结合课内课外,扎实的开展活动 综合性学习最大的特点与重点就在于活动。所以,教师要组织学生从课内、课外两个方面进行搜集材料、访问、讨论的活动。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一定的掌握。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搜集诗歌,如按题材、按形式等去搜集诗歌,让各个小组的同学缩小调查的范围,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诗歌分类。我们还在课外指导方面设计了简单的活动表格,跟踪学生活动的情况,保证学生活动的顺利进行。

有效评价,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综合性学习实效性的提高离不开有效的评价。但是,对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评价要侧重于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在开展完综合性学习后,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寻找不足,进而提升自己。其次,评价的方法也多元化,如量化评价、质性评价等。再次,评价的主体也要全面化。不仅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多个方面进行评价,从而更全面、更有效地提高综合性学习的水平和效果。

结束语

第9篇

一、目前高考语文复习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错误做法

从目前复习现状来看,各地普遍存在重视复习资料而轻视教材课本的现象,甚至有人认为,现在的高考,基本上是考课外的知识,重在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只要用好复习资料,读不读课本关系不大。很多地方的高考复习,也往往会走进一些误区:(1)片面追求课外知识及课外练习而丢弃课本;(2)所做的课外迎考试题与课内知识脱节;(3)重视重复练习而轻视课本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课文不重视,甚至到了高三复习阶段,为了节省时间去进行系统复习,连高中必修选修课本也忽略甚至完全抛弃;有的也只是蜻蜓点水地过一遍,没有深入复习阅读课本,或者复习了却没有抓落实,及时检查巩固不到位;还有的只一味地做大量的强化训练题,模拟试题、仿真题、压轴题满天飞,结果昏头转向,备考复习效果差。

二、高考真题和教材课本的密切关系

高考语文试题很具有导向性,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与课文结合紧密。从高考的语基、阅读、语言综合运用、作文等题目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试题与教材的结合点,即“试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下面以近几年江西高考语文卷为例说明高考卷和教材的紧密联系。

1.(2013年江西卷第14题)诗歌鉴赏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这道诗歌鉴赏题考查考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下面几个方面直接或间接考查课本:(1)“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活用了课本上的两个典故,它们分别出自《先秦诸子选读》中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一文和必修5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文。(2)“兰”“蕙”“菊”这三个意象在必修2屈原的《离骚》和选修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湘夫人》一文中都可以找到依据。《离骚》中涉及的是“兰”“蕙”这两个意象,课文“既替余以蕙兮”有“蕙”的意象,课文注解为:“蕙,香草名,也叫‘薰草’,俗名‘佩兰’。……蕙,揽,比喻高尚的德行。”“兰”的意象在屈原《湘夫人》一文中,原文为:“疏石兰兮为芳”,又有注解:石兰,香草名。至于“菊”的意象在课文中例证很多,必修5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就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菊”因为纯洁脱俗,备受陶渊明的钟情。2012年江西诗歌鉴赏题考了“杨柳”“飞絮”两个意象,这两个意象在课文多处有明显的痕迹,如柳永的《雨霖铃》中就有“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句,表达的是离别思念之情。(3)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是必修4重点介绍的豪放派词人,他的词风格沉雄豪壮,善于活用典故,熟悉了辛弃疾,对阅读理解他的作品很有帮助。

2.从2011年开始,江西高考的古诗文默写就明确规定只默写课本上要求背诵的古代诗歌散文,这本身就是重视教材,回归课本的指挥棒。

3.大阅读选取了黄永玉的散文《平常的沈从文》。考生阅读这篇散文应该顺风顺水,因为沈从文的文章风格,他的为人幽默风趣,以及他卓越的才华和从容潇洒的人生态度,我们在高中语文必修5拜读他的《边城》时就已经熟稔了。这是高考题要求我们重视课本中名家名篇的一个导向。

4.语言综合运用题更明显。以2013年江西高考语言综合运用题为证:请按以下要求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你所学过的高中语文课本《先秦诸子选读》。这道题,直接考查考生对选修课本的掌握程度,可谓“明目张胆”地高举了回归课本的旗帜,导向明显,不能忽视。

5.江西卷客观选择题中,每年都鲜明地体现回归课本的导向,特别是字音字形题,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来自课本的注解。

如:2012年的字音题:

谥(shì)号 熟稔(rěn) 青荇(xìng) 锱(zī)铢必较

整饬(chì) 优渥(wò) 监生(jiàn) 执拗(niù)

2013年的字音题:

蟊(máo)贼 湍(tuān)急 模棱(léng)两可

载(zài)体 涔(cén)涔 愠(yùn)色

畏葸(xǐ) 殒身不恤(xù)

字形题:回溯 皇天后土 影碟 残羹冷炙 金碧辉煌 城阙 编纂 恻隐

6.文言文的考查和课本结合很紧密。每年的文言文考题选文在教材外,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教材内,答案也在教材上可以找到。如2012年江西高考文言文就考了“给、劳、胜、籍”,2013年考了“从事、工、质、昏”等实词,这些实词在课文中都能找到影子。文言文的复习,要回归到教材课文的梳理上来,回归到课本常用实词、虚词、句式的归纳整理上来。

三、高考语文复习回归教材、重视课本的有效方法

1.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上一步到位,态度上回归本位。高考语文复习从一开始就要在思想上有回归课本的强烈意识,制定周密的复习计划,把课本的复习纳入高考语文三轮复习的全过程,采取双轨并行的复习路线,即一条线选择利用复习资料根据高考题型进行系统复习,另一条线回归课本,有计划地复习课本,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培养阅读能力。语文高考要求考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语文素养,必然要抓纲务本,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主要依据。因为大纲是老师组织教学活动和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依据,是语文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本是联系教、学、考的纽带,是训练并形成各种能力的重要凭借。脱离大纲、架空课本复习,如同无水之源,是绝对不利于掌握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

2.充分保证语文复习时课本的复习时间不落空。具体做法是第一轮复习每节课安排20分钟时间复习课本,对必修选修的九册课本进行全面的系统复习,不留死角,根据体裁的不同归纳整理,分门别类,有条理地积累知识,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第二轮复习还要每节课安排时间再提炼课本,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比如把课本中《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三篇课文比较阅读,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归去来兮辞》一起理解,积累实词虚词名句,提炼作者的不同观点,培养阅读能力。

3.利用课本积累基础知识,夯实基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第一板块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这是一个难点,没有对课本的复习掌握,没有时间的投入,没有一个稳定的牢固的记忆,基础就夯不实。落实就是生命,该记的要记牢,考试才有源头活水,如字音、字形,如成语的积累,近义词的辨析,文言实词的记忆。尽管表面上默写题就8分,但这是基本分,大家都应能得到的分数,得不到就太遗憾了。字音、字形、熟语、近义词的复习一定要利用课本。我们的做法是,利用优秀的学生分别按必修1到必修5再到选修课本的顺序提炼概括字音、字形、熟语、近义词,打印出来,发给每个学生,让学生根据复习课本的进度去识记巩固,然后定时听写。这种训练表面看是为了解决语文基础知识这几道题,实际上是争取语文考试成绩优良的基础。

4.作文素材的提取离不开教材,课本是获取高考作文的丰富素材库。高考改卷老师最喜欢的素材,一是从课本上精心挖掘出来的人、事、物,一是从现实中提炼出来的时鲜素材。历年的高考作文题均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直接、间接的写作材料,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益的借鉴或启示。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这里涵盖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学名著,涌现了一大批的文化巨匠,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同学们在写作时总是感到素材太少,从而导致“言之无文”。其实,我们的课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同学们如果能灵活运用好我们课文中的素材,定能克服作文应试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也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

5.重视诵读教材中的名篇名段,借此来提高阅读能力。语文高考概括起来就考查考生三方面的能力:语文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对各类文章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培养的根本在课本。语文教材中的各类文章是经过专家们精心挑选的经典作品,是我们阅读的优秀范本,这里体裁齐全,流派多样,写作手法万般,涵盖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复习中,要注意回归课本,即对课文中优秀篇章文段的思想主题、艺术技巧、结构思路等都要很好地把握,并要针对性地设计较典型的迁移训练以提高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启发式 教学 探讨

依据教学的客观规律不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成功地使学生的思维情绪和智力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独立地展开思维,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学会学习,提高思考力。那么启发式教学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更好地运用呢?那么,如何全面认识中学语文中的启发式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运用启发式应该抓住学科自身特色

我们知道,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语文是语言的交际工具,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而对学生来讲,它所起到的是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写作实践中,则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形成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特长。因此,利用启发式教学应从这一科的自身特色出发,把启发的重点放在对“人”的心智培养和对语文的感悟力上,要打破过去那种单纯地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付出努力的惯例。所以,启发性的教学怎样“启发”固然重要,而“启发”什么则更为重要。

2、启发式的适用也有其具体要求

我们知道,中学语文的要求是这样界定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具体地表现在听、说、读、写几种能力上,除此之外,还应该表现在认识、联想、思维能力和道德、情感、美德能力上。因此,提高语文水平,不仅要提高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水平,还应该包括提高认识、联想、思维等智力因素和道德、情感、美德等非智力因素的能力水平。概括地说,提高语文水平,实际上是一个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问题。由上可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是有一定的原则要求的。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这些要求,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考虑教法的问题。只有在教法上创新,寻找最佳途径,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3、“启发式“教学的具体作法

启发式教学法以单元宏观为序列,以课文微观为主体,在活动教学中以教师的启发为主导,既注重学生的自学与创造,又注重教师的导读与激发,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教师导读激发。这是指在单元教学的开端,即单元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以激发为主要手段,从设疑人手,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基本概念原理为主动地探讨发现新知,获得乐趣,设疑时宜精不宜多,抓住最主要的问题深入地研究带动整个单元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而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例如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训练“诗歌朗读”,就学习的基础知识主要安排了诗歌的“节奏”和“用韵”。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诗的节奏”进行导读,可以在学生对音乐节奏比较熟悉的基础上把诗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联系,以加深对诗的节奏的认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把握节奏的诗歌朗诵,从而把课文和单元基础知识结合起来,不致空洞,激发的效果也就很显著,学生既动了脑,也动了手,动了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其次教师启读、精讲。所谓“启读”主要指启发学生学会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精讲主要指在阅读教学中一要精选,二是精讲,通过对课文的最精练的讲解,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充分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把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精讲过程要注意完整性、精练性、实效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有的放矢,把课文与单元教学相结合。这一阶段,教师引导还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再次 学生的理解精练。这个过程是在前两个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进行消化吸收的过程。学生精练的载体主要是“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这一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对难点给以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的理解巩固进行验收即可。第四教师评价及学生创造。这一阶段是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转化为技能技巧的阶段,特别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从而也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读和写的关系来看,它体现在写作训练上,写是读的目的,写是读的质的飞跃。另外,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角度来看,写是最能实现这一目的要求的。一是写本身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二是常言道“文如其人”,从某一角度可以看出学生个性的质的发展状况,写作训练时,指导学生恰当及时地评价,使其收到更好的效果。

4、“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第11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启发式教学 特色 要求 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提高质量,很多人都在进行着探索和研究,笔者今天就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之见。

众所周知,启发式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指在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使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正确的学习态度,能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去充分理解所学的内容,并且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中去促进其发展。那么,如何全面认识中学语文中的启发式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运用启发式应该抓住学科自身特色

我们知道,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语文是语言的交际工具,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而对学生来讲,它所起到的是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写作实践中,则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形成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特长。因此,利用启发式教学应从这一科的自身特色出发,把启发的重点放在对“人”的心智培养和对语文的感悟力上,要打破过去那种单纯地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付出努力的惯例。所以,启发性的教学怎样“启发”固然重要,而“启发”什么则更为重要。

二、启发式的适用也有其具体要求

我们知道,中学语文的要求是这样界定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具体地表现在听、说、读、写几种能力上,除此之外,还应该表现在认识、联想、思维能力和道德、情感、美德能力上。因此,提高语文水平,不仅要提高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水平,还应该包括提高认识、联想、思维等智力因素和道德、情感、美德等非智力因素的能力水平。概括地说,提高语文水平,实际上是一个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问题。

由上可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是有一定的原则要求的。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这些要求,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考虑教法的问题。只有在教法上创新,寻找最佳途径,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三、“启发式“教学的具体作法

启发式教学法以单元宏观为序列,以课文微观为主体,在活动教学中以教师的启发为主导,既注重学生的自学与创造,又注重教师的导读与激发,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教师导读激发

这是指在单元教学的开端,即单元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以激发为主要手段,从设疑人手,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基本概念原理为主动地探讨发现新知,获得乐趣,设疑时宜精不宜多,抓住最主要的问题深入地研究带动整个单元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而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例如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训练“诗歌朗读”,就学习的基础知识主要安排了诗歌的“节奏”和“用韵”。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诗的节奏”进行导读,可以在学生对音乐节奏比较熟悉的基础上把诗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联系,以加深对诗的节奏的认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把握节奏的诗歌朗诵,从而把课文和单元基础知识结合起来,不致空洞,激发的效果也就很显著,学生既动了脑,也动了手,动了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 教师启读、精讲

所谓“启读”主要指启发学生学会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精讲主要指在阅读教学中一要精选,二是精讲,通过对课文的最精练的讲解,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充分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把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精讲过程要注意完整性、精练性、实效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有的放矢,把课文与单元教学相结合。这一阶段,教师引导还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学生的理解精练

这个过程是在前两个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进行消化吸收的过程。学生精练的载体主要是“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这一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对难点给以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的理解巩固进行验收即可。

(四)教师评价及学生创造

这一阶段是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转化为技能技巧的阶段,特别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从而也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读和写的关系来看,它体现在写作训练上,写是读的目的,写是读的质的飞跃。另外,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角度来看,写是最能实现这一目的要求的。一是写本身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二是常言道“文如其人”,从某一角度可以看出学生个性的质的发展状况,写作训练时,指导学生恰当及时地评价,使其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以上分析说明:总结启发式教学法,可以看出它有如下特点:

(1)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既是活动教学,也是启发教学。

(2)以阅读为基础,以写作为要求,体现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特色。

(3)以单元教学为客观整体,以单篇文章为微观文体,既注重单元教学,又使教学过程程序化。

第12篇

一、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教师应该借助这一特点,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积极思考的探索精神。

可是,中国传统教育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界限分明,形成一种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乐于提问,对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至关重要。也许,给学生一个微笑,就可以放松他的心情;给学生一句赞赏,就可以鼓起他们的勇气: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就可以启迪他们的思维。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就会积极思考。愿意回答问题。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关系和谐,互相交流,平等讨论,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益

我们已经迈进了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广泛应用。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生倾向于感性认识,对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事物感兴趣,多媒体教学是通过图、文、声、像等信息,以形象、有趣、可听、可视的动感内容展示的,让学生看图、观物、闻声,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在愉悦的心境里,主动地学到了知识。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将要板书的内容,操作演示的内容和练习题按一定程序设计好,课堂上只需要轻轻点击就可以在大屏幕上出现了,这样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可以有效地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三、坚持启发式教学,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一些不合时宜的做法,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之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认真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要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言,给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展现才能的机会,让他们经受锻炼,不断进步。

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课堂活动。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和教学目标,意味着教师要更加重视全体学生的参与,更加重视教学方式的创新,让学生在分析中接受知识,在思考时形成结论,在参与中培养情感,在讨论中升华觉悟。在教授散文、诗歌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举办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学习戏剧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让学生研究角色,课堂演戏。还可以设计辩题,组织学生举办专题辩论会。这些形式是学生喜欢的、需要的,我多年来始终坚持,取得了良好效果,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深了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交流的能力。

四、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