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艺术设计管理

艺术设计管理

时间:2022-03-18 03:12: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艺术设计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艺术设计管理

第1篇

论文摘要:现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职教育不仅要强调技能的培养,也要重视智能的培养,这样才能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智能培养,是我国服装产业发展、行业结构升级及地区性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培养优秀服装艺术设计人才的必然途径。智能培养作为服装专业的重要课题,无论从教学思路还是教学方法上都要进行积极的探寻和摸索,智能培养必将为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挑战。

我国的服装行业发展很快,以成为我国主要的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现在正处于从加工型向创造型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的拥有服装专业的高职院校都是强调如何培养技能型人才,对于人才的智能培养却提及甚少。其实在我国服装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中,目前处于结构转换的关键时期,就业结构要和行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因此在目前形势下,既要加强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要强调人才的智能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服装产业的发展和服装行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持,智能培养也必将成为服装专业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一、智能的内涵

关于智能的内涵有过诸多的阐述。亚里士多德就曾在《形而上学》中提到过知识、技术和智慧的分类问题。他认为知识注重的是解决思想问题,为统治者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来源;技术则侧重动手操作,是劳动者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手段;在知识与技术之间,还有一种,是通过思维的分析和判断,利用头脑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智慧,这里的智慧一词和我们提的智能的作用很接近。

事实也是如此,在服装专业中,一个服装款式的设计与结构设计需要的能力,完全来源于人脑的思维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最后通过服装效果图和服装样板表现出来,人的视觉观察到的是效果图和样板的绘制技术的表现,而往往忽略了它们内容呈现的依据,现实工作中,基本上没有在学习中学过的现成款式,解决服装设计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主要是智能,总的说来,服装设计的能力,应属于智能范畴。

智能,它是与技能相对的一个概念。简单的说智能,是将各方面的知识及所积累的各种经验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可以把这种综合能力转化为实践规划及实践行为的能力。动手做某事的技能,则是智能实践化的具体操作。

能力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训练人身体的肌肉协调来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力;一种是训练人的意识控制,依靠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来完成任务实现目的的能力。前者通过反复的演练可以形成行为模式,达到自动操作的效果,甚至不需要意识控制即可完成;而后者的培养则不同,它离不开人的智慧,人的思维运作,这种能力也需要反复的演练,但即使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所操作的每一步也必须是在意识的监控之下,不可能产生自动化的效果。如:创意、设计等,它是通过特定的意识规则或操作程序的训练而形成的,它的成果是在智慧运作中实现的。

二、智能培养的必要性

现阶段加强服装设计专业高职教育的智能培养,是服装产业发展,服装行业结构的升级及其所带来的就业结构的转换的必然要求。

1、智能培养是服装行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经济越发展,生活越富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层次就越高,服装产业发展的结构层次也就越高,而服装行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必然带来岗位分工和就业结构的转换。目前我国服装行业已经进入加工阶段的中后期并向创造阶段转移,岗位分工与就业结构的转换的必然带来对智能型人才的需求。

第一品牌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需要更多智能型人才。现代服装企业载体特征是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源资本依赖型企业再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逐渐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越往后,对技术知识的依赖程度就越高,产品和工艺中的智能成分就越高。之所以是智能而不是技能,是因为在工业化后期,产品要迎合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心理满足,需要更富于个性化的创新意识,要通过精彩的创意、设计和精心的策划、包装才能实现。而技能是靠规范、重复的设备或仪器操作来生产模式化的产品,用来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要,所对应的只能是工业化中前期阶段的产品,因此随着品牌化进程的推进,设计化程度越高,就越需要智能型人才。这一点在目前的国际竞争中也得到了验证,即一方面我国的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显示出越来越强的竞争力,而另一方面我国的产品档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没有个性,没有思想,产品的附加值低,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低下等表现也越来越突出,其矛盾的根源也正是产品的智能成分不高所造成的。

第二现代服装文化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智能型人才。现代服装已经成为了文化的一种载体,服装在社会上的表现都是以社会文化和个体文化为背景的,作为服务主体的人就必然成为这种文化的载体,而智能运作的服装产品是为了满足更高层次的享受型、发展型的需求而设计的,是更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社会越发展,经济越发展,人的需求就会越发展和提升,就越需要以现代服装业为主的时尚业发展,那么智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就会越有发展。因此说服装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智能型人才。

2、智能培养是实现基础课教学服务于专业课教学的必然途径。

第一、区别于美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是实现转化的前提。长期以来,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与美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没有太大的区别,学生是为了画而画,在美术基础训练的过程中,由于脱离了本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没有培养学生通过训练达到一定专业课所要求的效果。只有通过教师在素描等基础课上的引导,而改变学生的训练意识,才能达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

第二、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是智能培养的基础。事实证明,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的设计水平的强弱。文化课的学习可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并可以增强人对事物的情感体会。更可以将文化课的学习融入在专业课的教学当中。

三、智能培养的可操作性及思路分析

从知识、能力和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来考虑。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和依据,行为是能力实现的目的和归宿。在知识理论指导下的行为才是正确的行为,而正确行为实现的关键是要具备足够的能力,因此能力是知识向行为转化的桥梁。高职的智能教育也是依据其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相应行为改变的目的,那么如何落实智能的培养就是问题的关键。

无庸置疑,智能通过培养可以提高。智能可以通过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而提高,关键是要为智能提高找到合于规律的培养手段与载体。服装行业当中任何一种智能工作或岗位都有其内在的要求和相应独特的规定性,依据其各自的要求和规定性会形成相应的模式化的工作规则和操作程序。这种内在的独特的规定性实质上是专业知识的规定性,这种模式化的操作规则和程序实质上是实现这个要求和规定性目的的技术载体或手段。智能的本质正是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按照行业规范或特定程序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即在行业的规定性中综合地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是智能培养的根据。因此正是服装岗位特定的技术规范或操作程序为智能培养提供了具体的可以操作的现实载体。

第2篇

现阶段,设计管理课程一般呈现两种形态:其一,将设计管理列为现行管理课程的一部分;其二,将管理注入设计课程。现行复合式、交叉式的设计团队人员组成往往存在以下问题:设计师被指派为设计项目的负责人或设计经理,但他们往往缺乏管理技能和训练,不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企业环境;而管理人员作为设计项目的经理或设计经理时,却往往不具有设计决策的能力。因此,在设计教育中,一方面要加强传授设计人员管理知识,另一方面要深化管理人员的设计认知。因此,针对不同人员开设的设计管理课程的目的是不同的。针对市场管理人士开设的设计管理课程,其内容包括:增加视觉的感知度,传授设计程序的知识,培养设计管理技能,如设计审查与设计规范。而针对设计师开设的设计管理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管理概念、工具和技巧,如竞争者分析与企业策划,了解管理角色,洞察管理语言等。

二、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制订教学计划

各高校因设计的学科背景不同,培养的对象不同,使得同门课程对知识的权重有所不同。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习设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设计人员的管理知识。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实战指导环节,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学会应对不同的设计项目,寻找各种方式进行有效的沟通、高效的管理并制订合理的策略,使得对各种资源的使用能够达到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设计管理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具体包括拟定设计策略、撰写设计文案、选择设计师、界定与分析设计问题等。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出色的设计推动经营策略的实施,提升企业的整体价值,提高设计项目的完成质量和效率。教师要让学生深刻明白设计管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以及未来对自身的社会成长所起的作用。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特点,教师普遍重视设计技能,重视计算机的操作和手绘技能练习,而对设计理论的教学兴趣不大。而设计管理课程在设计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应该与市场学、消费心理学等课程一样,属于理论类课程,尤其增加了管理学方面的知识,知识讲解过程会相对枯燥。如何在设计管理的理论讲解过程中引起学生的兴趣,无疑是一个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笔者将知识讲解、课堂讨论、外出调研、项目汇报等多样教学形式纳入教学计划。

三、设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

1.专业教师和设计管理人员共同授课

专业教师与设计管理人员共同授课,是设计管理的教学方法之一。专业教师与设计管理人员各有专长,专业教师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讲解逻辑性较强,有一定的前沿理论思想,但缺乏设计管理经验;而设计管理人员能弥补这一缺点,他们没有授课的经验,但有配合设计工作的案例讲解,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实际工作。以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三年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管理课程为例,采取专业教师与设计管理人员共同授课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改善。课程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和装饰设计公司的老板、设计师组成专业的教师团队进行教学,专业教师讲解设计、管理、文案等相关理论,之后设计管理人员讲解项目设计流程、案例、公司和团队管理等具体内容。学生听课状态良好,课堂讨论进行顺利,效果显著。

2.结合企业项目,以小组讨论的方式

进行角色模拟基本理论、案例讲解之后,就是学生的实训项目阶段。由学生自己策划组成一家公司或承接一个项目,教师团队为投资方或老板。学生分成三到五人的团队小组,在小组中,要有主要负责人、策划人员、组织人员、设计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的主要分工。每个小组的组长就是这个团队或项目的负责人,组长要做到统筹管理,使各部分工作顺利衔接。学生从执行市场调查、分析项目工作流程、做计划书、设计企业整体形象到最后的室内设计装修,都需要自己动手动脑并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学生在完成企业项目或虚拟项目的过程中各自扮演产品设计、市场、生产、企划与财务各科人员的角色,并执行设计与开发新产品、生产、管理、销售等不同的任务。这样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会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和竞争的精神。

3.给导师团队做总结性汇报

第3篇

一、现代基本设计课程与传统教学艺术设计教学的区别

电脑艺术设计课程是现代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其教学内容包括编排设计原则、编排设计原理、编排的视觉流程、编排设计的形式法则、编排的基本类型、文字的编排构成、图形的编排构成及现代编排设计的发展趋势等。通过在版面上对空间层次、主从关系、视觉秩序及彼此间的逻辑条理性的把握与运用,将有限的视觉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将理性思维个性化地表现出来,使版面编排获得良好的诱导力,更好地突出主题,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产生感官上的美感,达成最佳的诉求效果。

1.教学内容外在形式的变化

传统的编排设计教学的最大弊病在于信息传递媒体单一,教师靠口述和板书及有限的范围在一定时间内,往往只能传授给学生知识的结论,难以让学生直观感知、欣赏国内外众多的优秀设计作品,更无法从多角度、多环境立体而全面地分析其创意形成的过程。学生经自己观察、思考、抽象后形成的知识少,实际上不自觉地扼杀了学生全面探索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从而限制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的介入,无疑为电脑艺术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在同样的时间内,课件以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结合的方式运用于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知识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知识的结论,从而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和各个侧面,增强了教学的系统性、深入性。

2.教学内容内在结构的变化

教学内容的内在结构就是学科知识结构的组织设计。知识结构是学科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学科内含智力因素的信息源。传统的编排设计教材都是以教为主,以线性结构来组织学科知识结构,学生利用它学习自由度不大,灵活性不强,而且难以促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向新知识结构的有效迁移。多媒体是一种以接近人类认知特点的方式来组织、展示教学内容及构建知识结构的,它的信息组织方式是一种非线性结构——把信息的组织形式与信息内容呈现的多样性、复杂性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结构化认知空间,既注重学科的基本内容,又包括学科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既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注重知识的结构,使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与灵活性得到了完善的结合。这种采用网络化结构来组织的教学内容,把相互关联的知识点有层次的构成一种网络系统,系统由节点和链组成,节点表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链是知识点之间的层级逻辑关系,教学内容在结构的变化使学习的知识着眼于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对知识形成了多角度、丰富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各种设计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这种知识,灵活地利用它们进行设计,形成解决问题的程序。

二、电脑艺术设计色彩构成教学

在电脑艺术设计色彩学习中,对呈现知识的框面艺术设计尽可能追求新颖独特。色彩对于人们的重要性,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必不可少,作为美术设计者,更应该自觉地认识色彩、创造色彩,一件设计作品的美感是综合了形态、色彩、质感而产生的。然而,看到作品的瞬间。首先诉诸于观者眼睛的是色彩的组合效果,也就是色彩美的问题。在设计中,不同的色彩搭配组合会给人的视觉和心理上形成诸如温暖、寒冷、华丽、朴素、强烈、柔弱、明亮、阴暗等不同的环境气氛,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讲授色彩原理时,教师往往以字代色,两种或多种色彩的对比及调和效果,学生只能通过联想加以比较,尤其对一些色彩感觉较弱,对色彩知识了解也较少的学生,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学生在后期的实际应用中,很难把构成中的色彩知识自觉地应用于创作中,出现了临摹不成问题,创作却难上加难的情况,有的学生甚至要求在重新讲解相关的色彩知识,这些都说明前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AdobePhotoshop软件作为影像处理软件,在色彩的使用及调控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快捷的填充,灵活的色彩更换方式,每一项都简便易学,把Photoshop应用于色彩构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屏幕对色彩间的复杂关系进行形象地讲解,学生通过真实的色彩表现,轻松掌握色彩搭配规律,在作业的制作上,可免去学生手工操作过程中所出现的涂色不均等问题,并可衍生出多个方案,便于比较,扩大练习范围。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除了教师的课堂讲授外,更多的需要借助大量深入而又系统的色彩作业练习去理解色彩原理,磨炼色彩感觉,精纯表现技巧,提高自身的色彩修养,为以后与色彩相关的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艺术设计过程的变化

我们曾以客观物质材料来塑模型,召集我们已逐渐步入虚拟实境的时代。计算机自身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同时它又与周围的环境、开发商及使用者构成另一个系统。这样的系统环境下的工作带来设计者的思维及工作方法的一系列变化:传统的设计程序是被化分为几个阶段,即分析—构思—制作—选择—评价—再修改制作—再选择定案的过程,设计者必须亲历每个部分,参与每个过程,自身的角色也随之不断变化,设计者不但要有良好的设计思维,同时也要具备过硬的多种制作方法与手段;而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时,情形就大有改观:设计人员只需作好满意的一个或几个供选择的构思或创意,剩下的工作就是运用适当的软件,通过指尖点击鼠标传递设计人的意旨,就可获得形象色彩俱佳的设计稿来。免去了作者许多亲身制作之苦,也往往获得更为满意的效果。

在平面设计中,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作者可得到多种质感的表现效果。设计者运用计算机材质库中所提供的材料肌理,使它与制作的图形或文字结合,通过视觉产生软硬、粗细、明暗、透明模型等对比的变化效果,来确定并有效地进行形体、模块的重组构造,方便地改变开头色彩等,还可利用计算机内多种摄影特技技巧,造成特有的动感效果,达到精细的设计作品,使其层次感、丰富性移样化更为突出;而在立体的设计中,设计者更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表现出物体的各个侧面及细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机功能可以将每一条曲线,徒刑模数精确计算出并能虚拟实境表现出来,显示出模型的最终效果。设计者亦可以加入动画设计,使物体处于运动之中,观察设计物体在运动中的各部分关系,及时调整设计构思,这样的设计过程生动而直观。无论是二维设计或是三维设计,图像或图形通过数字化后的高速传递,一切都变得那么轻松自如。在这当中设计者能体会到无穷的乐趣,也贪图到变化多端的设计手法。新的设计造型语言和思维理念,更能贴近于生活,融入于时代之中。计算机辅助设计也给设计者提供了另一种巨大的新鲜设计空间:设计者一方面,既可以取材于身边的或其它地方的现成材料通过扫描仪、数码相机等工具的输入加入设计,又可加入音乐,声响等情景资料丰富设计内容;另一方面,可在虚拟的实境中建立三维模型进行多媒体展示等等,按自己意念显示出个性和多样化。此时的设计者已成为设计元素融入设计作品当中,将在传统的以设计作品的静态表述变成了如今动态空间的多维设计表述,形成人机互动的局面。

四、电脑艺术设计教学构想

现代的教学方法变传统的课程讲授式为启发引导式,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联网,协作讨论成为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最有特点的教学方法——不但师生之间可以交流,而且学生之间实现了交互协作——协作形式有可能是文件、数据、也有可能是语言、图形、图像,为启发引导式教学创造了共同讨论交流的条件。我们把这一新的教学形式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并作了一定尝试-针对电脑编排创意设计课程课题的提出,首先让学生去思考宣传手册的整体形象设计,要求每个学生拿出整体设计方案一套,通过竞标,点评学生的作品,挑选出最佳设计方案,经集体讨论评估使方案得以完善,在此基础上进行自选课题的设计。

第4篇

有人说“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和生活的集中体现”,建筑的变化恰如其分的毕业论文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的改变。当人们从机器工业的狂热中逐渐冷静下来的时候,个性、风格、特色、工艺、内涵等等又成为了人们的喜爱。人们意识到了民族建筑、民族环境、民族文化的保留与延续的重要性。

1中国传统民族环境艺术

中国有着5000年古老的文明,民族众多,不论是建筑环境、服装饰品、生活用具,还是语

言、文字都非常丰富而富有特色。可以说中国是一朝天子、一朝文化、一朝建筑、一朝服饰、一朝的审美标准。中国传统民族环境艺术具有独特的装饰风格与装饰图案与形式,这是与当时或当地的审美标准相适应的,在中国的老银装饰中也运用了同样的审美语言。

2怎样把中国传统民族元素——老银装饰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去

2.1不能简单的把中国传统民族元素套用到现代建筑上

在实际设计案例中,个别现代设计的民族建筑的室内外设计常常是从颜色和图案上繁复堆砌民族元素进行装饰,不但没有塑造出应有的民族氛围和历史文化的祭奠,而且显得廉价、粗糙、杂乱而没有韵味。

2,2中国传统环境艺术的装饰灵魂和装饰点在哪里

要进行民族环境艺术设计就要了解所设计的建筑或园林等的民族特性和特点,以体现出民族环境艺术的灵魂。这是由这个民族的生活风俗、历史、文化等融合而成的,体现在建筑和园林,以及室内外装饰上的风格与氛围。要了解设计民族元素的装饰点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能在设计中候找到适合的切入口。

我国传统的建筑艺术装饰点常常为:正门两旁的镇宅兽、门上的匾额、门的包角、门的拉手、门框、窗框、窗棱、护栏的两端和支柱、屋檐、屋椽、横梁、立柱的底端和顶端、院墙上的窗(窗本身也是一种装饰)、室内的屏风挂轴、床架两旁的挂件等等。

中国的传统园林设计讲究“移步换景”,而传统绘画中讲究“虚实结合”(讲究对比),因此在民族环境艺术设计中也应尽量避免过多过满而无任何变化的堆砌,而应从一些合适的装饰点切入。在大面积墙壁上(尤其是很近距离正对大堂门口)画满琐碎繁复又颜色艳丽的图案很多时候反而使人看不清图案的内容,倒不如在墙角、墙围的局部地区进行装饰的效果精致。

3在民族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老银装饰的可行性分析

3.1在民族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老银装饰是否司行?

我国发现和使用白银已有4000多年历史,银器初见于战国,发展于两汉,唐朝达到鼎盛,以银饰装扮自己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往往认为,银饰有避邪恶、驱鬼魅.保佑平安的神奇功效,是吉祥与光明的象征,又是富贵的标志。先民把保佑平安、

兴旺发达、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等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各种银器上,通过艺术的形式进行宣扬和流露,形成了中国民间银器文化,可以说是民风、民俗的具体体现。因此,在民族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老银装饰是可行的

3.2老银装饰应如何应用

该怎样把其应用到民族环境艺术设计中呢?

第一,可以将民间收来的老银饰品直接装饰到民族环境艺术设计中去。例如,将老银的门扣等应用到相应位置,这种方法尤其可以提升公共环境或商业空问的氛围和档次(见图1)。

第二,可以将民间收来的老银饰品装饰作为单纯的装饰品运用到民族环境艺术设计中去,作为镶嵌或挂饰。

第三,将老银加以改装,再运用到民族环境艺术设计中去。例如,将老银扣经过穿接成珠链(见图2贵州少数民族银扣)。

3.3老银中的民族图案与形式的运用

除了直接或改装老银外,吸取老银中的民族图案与形式也是进行民族环境艺术设计的装饰方法,因为老银以它独特的形式记录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与风俗(见图3)。

老银图案中常见的有福寿双全、福在眼前、福从天降、福禄寿喜、双喜I临门、喜得贵子、喜上眉梢、麒麟送子、和合二仙、青梅竹马、龙凤呈祥、八仙过海、岁寒三友、四位君子等。这些世代相传的民问吉祥纹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种精神文化寄托,至今仍经久不息。银饰中的人物形象以神话和佛像题材为主,也有以现实生活人物为题材。花草纹也是银饰中十分常见的题材。以牡丹花为领衔的各种花草有几十种之多,表现形式有折枝花、莲枝花、团花、碎花、十字花、卷草花,以及大量变体形花草。民问银饰丰富的纹饰题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占人的欢娱情趣和文化生活习俗,把这些图纹融合起来,犹如一幅民间民俗画卷,给世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因此,在民族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从老银中吸取了解民俗和传统装饰纹样中的吉祥观念进行运用。

4结束语

老银饰品不但承载了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还能体现出民族环境艺术设计的独特性,适当的点缀和应用老银饰及其图案或形式,能够提升建筑的人文气息,塑造氛围。在民族公共环境和民族商业环境中运用也能够提升档次和格调。

参考文献

[1]覃刚.花篮瑶姑娘银饰[J].中华手工,2005,2.

[2]刘天勇,曾宪阳.黔东南苗族银饰艺术——古老而纯朴的手工技艺及其审美价值[J].中华手工,2004,(2).

第5篇

[摘要]设计管理,是用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管理设计。这种管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的概念,在信息化,科学化的今天,设计管理还包括对事物和经验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是对艺术设计活动进行的再设计。设计管理就像是一个舵手,控制着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使得艺术设计不只现注其自身发展,更要与它周围的世界紧密的联系在—起,以实现艺术的可持续化发展及最大化传播。

[关键词]设计管理 艺术设计 转化 最大化

设计管理,是用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管理设计。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设计和被设计的时代,各种艺术设计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作为一个设计者,都希望自己的设计能够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但只有艺术本身似乎不能完成这个目标。艺术具有感性层面的特征,直觉的、经验的、非线性的,而艺术需要用理性去指导感性,设计管理恰具有理性层面的特征,量化、分析、控制。设计管理通过对人、组织、项目、市场的分析和有效的程序调控,把各项资源转化为有利于创新的资源,控制着艺术发展的脉络与方向,从而让大众更好的接近与了解艺术,实现艺术的最大化传播。

人类社会经历了形体和信号时代、语言阶段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电子时代、网络传播六个时代。而在每一个时期,艺术设计都呈现着某一种趋势,从早期的洞穴壁画到今天高科技下的数字新媒体设计,艺术实现了从单一到全息形式的发展,而互动和大众化正是这个全息时代所关注的话题。随着我们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我们身边的各类艺术形式层出不穷,我们的经历和我们身边的艺术逐渐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模式。我们的行为。甚至我们的语言。所以设计管理者必须在不限制创造力发挥的前提下,发挥其指导作用,与社会进行不断的交流,以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化发展。

马修·巴尼的作品《悬丝》系列,有效地运用设计管理来进行资源的转化,从而实现了艺术作品的最大化传播。

马修·巴尼是美国九十年代后期走红的新一代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混合了多种语言形式,表演、摄影、录像、装置和电影等,这些视觉符号的混搭塑造了这位幻想与捏造大师。他的作品一般以极其漂亮、时髦的视觉构图和色调为风格,是继安迪·沃霍尔、杰夫·昆斯之后又一位使用新潮视觉的天才。在他众多的作品中,无不体现着设计管理的思想,将各种资源整合到作品中,同时将设计理念始终如一地贯彻到各种传播媒介中去,成功地传达作品。马修·巴尼的作品中广泛使用了各种艺术媒介手段,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从九四年开始拍摄的电影短片系列《悬丝》。这个电影短片系列每集半小时左右,没有完整的故事和对话,只有一些怪诞的情节片断、意象、声音和臆想的化妆、道具、场景和人物的造型。所以。《悬丝》从胶片的角度说是一部前卫电影,但从当代艺术概念说是一部用胶片作为手段的观念艺术作品。这种前卫短片代表当今前卫艺术的最高水平。应是被当作作品收藏的。因为这种前卫艺术与大众的理解水平相差甚远,所以很难在社会流通。也很难走进大众的生活与记忆之中,大众的感觉是他们主动去接近艺术的前提,没有这个作为基础,就无法实现艺术的最大化传播。正如我们所购买的一种产品,我们所观注的一片景象。甚至我们所选择的一个盛水的杯子,这些行为都始于感觉,我们亲近于某种事物,也同样和我们的经历与记忆有密切关系。艺术的首要目标就是使观众形成感觉,随后才会有对艺术作品的体验。因此,设计管理的目标就是确保组织机构有效地使用设计资源来达到这个目标。马修·巴尼运用了一系列的设计策略来解决前卫艺术创作和流通之间矛盾,将各种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实现艺术作品的转换与再生长。

他首先将数小时长的电影在公共电影院放映,然后把电影中的图像制作成大众熟悉的艺术表现形式,即装置、物体、摄影和素描,并将其在美术馆和画廊展出,同时,出版包括电影图片的书籍。那些只能在影片中看到的镜头。画面,变成了一件件真实的艺术作品,他用观众们熟悉的传播媒介及语言表达方式,特别是利用观众的记忆来重新诠释他的《悬丝》作品,观众看到这些真实的艺术作品,切实的感觉到这种高水平的前卫艺术就在身旁,触手可及。从而使这种高级艺术真正地走进了大众的生活,这便增强了观众对他的作品的感觉与记忆,同时也增加了艺术作品无形的价值,即在作品和观众之间建立起情感联系。那些随着时间的积累而出现的经验,新颖的展出方式。信息传达,材料以及结构和最后的处理。加工等都会影响观众对艺术作品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又会进而影响人们对艺术作品的熟悉和喜爱程度。这些在设计管理指导下所形成的传播策略。较好地实现了艺术作品的最大化传播。就像信息被转达成产品形态,色彩,质感和人机互动方式语言一样。正因为如此,此次展览在当时的欧洲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马修·巴尼一举成为世界现代艺术的宠儿。

所以,设计管理就是要设计管理者必须创造出一个环境氛围,在这个环境中,让目标来推动工作进程的集中、有效和高效。一个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就是在早期开发阶段保留所有的判断,并允许考虑所有的想法、概念的产生,使得整个艺术作品产生一种涟漪效应,

从马修·巴尼的《悬丝》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从单一形式发展到全息形式,艺术作品从文本发展到平面、立面、静态、动态、影视再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借助二维,三维,四维的媒介来完成目标,这比起单一形式的信息传达,发展空间要广阔得多。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在设计过程中,要在管理设计的时候采取的一定的策略,没有设计策略,没有综合的管理计划,没有对艺术设计活动的再设计,艺术设计不会如此顺利的进行,并不断的发展,生长。如何实现艺术的最大化传播,设计管理在设计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价值的体现,更是商业、社会和文化价值的体现,设计管理可以将设计过程中的一些消极因素或不利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或有利因素。设计管理始终以其特有的方式,为设计人员提供新的设计经验,合理化地优化和使用各种资源,有效的处理各种关系,以实现艺术的最大化传播。

第6篇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专业课程;设计管理理念

美国环境艺术理论家理查德•P•多伯曾提到:“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情感。这是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无所不包的艺术,早以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所带来的经济成就已经促使人们对自身健康形式与室内外环境生活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造成环境设计专业设计人才需求进一步扩大。从专业角度来看,环境设计逐步向宽范围、多设计领域进行拓展。

一、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优势与不足

随着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工作年限的增加,其待遇也有所提高,在2000元至5000元之间所占比例为33.1%;在5000元至8000元之间为27.4%,而在8000元至12000元、12000元至16000元、16000元至25000元以及25000元以上所占比例分别为:15.2%、13.6%、8.4%以及1.2%(表1)。由此可知,该专业毕业生待遇总体较为理想,就业前景较乐观。随着设计工作时间不断延续,毕业生的设计经验得到不断的积累,设计能力、管理能力等得到进一步提升,其所获得的回报也会进一步上升。环境设计专业在2015年11月份到2016年1月份的时候,收入水平呈下降趋势,但2016年1月份开始反弹,相关专业人员收入水平上升幅度较大,从而显示出本专业就业趋势在短暂低迷后,总体就业形势较为喜人(表2)。环境设计专业一方面具备就业优势,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程的衔接性不够。如今,各个高校基本都开设了环境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计划上,主要关注点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环节等相关课程上。在最终的专业课程方面,主要是以课程自身特点决定课程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很少注重专业课程前后衔接性,缺乏系统及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二是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与专业实习紧密性不足。即使高校努力提升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衔接度,但仍普遍存在学生所学内容与设计单位实践内容不能充分相融的问题,学生进入设计单位需要重新对本专业相关知识进行认知。部分学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等比较陈旧,甚至缺乏设计管理理念,导致学生毕业后需要进入设计单位重新了解并掌握设计知识与技能,并通过较长一段时间获得晋升为设计管理层面领导者的机会。

二、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方向

笔者认为,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的方式、方法,一是应注重专业课程前后衔接性,尤其是注重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高校在设定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意目前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尽最大可能把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有效促成教学方式明确、方法得当、教学内容衔接紧密。以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艺术学院2015级环境设计专业2016至2017学年第1学期教学过程为例(表3),学院在这学期先后开设了环境设计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2、计算机辅助设计-3三门基础课程与室内设计-1、景观设计-1两门专业课程。根据课教学计划,学院安排了有针对性的系统教学,先让学生学习手绘技能、设计软件等内容,再依据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对南京某小区一楼住宅进行实际测量,锻炼学生从方案落定——实际测量——方案草图绘制——软件绘制二维与三维场景等环节的能力,并引导其反复推敲再进行修改,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把住宅庭院景观一并作为室内设计-1系统设计环节的一部分,完成本门课程作业。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使教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学生能进行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学习;另一方面,通过一门课程为主线、其余课程为辅线的方式,使学生自身学习思路非常清晰,学习脉络非常明确,有助于实现“学以致用、学以擅用”的目的。二是要促成学生良好的实习意识。一方面,学校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平台;另一方面,教师必须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实习意识。通过这样的手段有效提高学生设计水平,进一步提升其设计技能。以上两种解决途径只是满足了学生适应设计领域的需求,但缺少企业对设计人才多角度的需求,也就是设计管理理念认知的人才。

三、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英国知名设计师马歇尔•法尔利于1966年对“设计管理”下了定义,他指出:“设计管理是在界定设计问题,寻找合适设计师,且尽可能地使设计师在既定的预算内及时解决设计问题”。可以看出,设计管理自设计出发,流经设计过程,归结于设计解决,管理是暗含在其中的方法论思维。现如今,部分高校的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或是课程教学中仍缺少设计管理学相关知识与理论,缺少对设计管理人才的培养。

(一)弥补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衔接密度的不足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以组块方式呈现,与其他课程组之间的密度不够、衔接性不强,正需要设计管理理念从中架构,以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目前,学院针对出现的问题,已经对原有人才培养计划做了较为科学的修订。

(二)调整任课教师教学思维

传统专业课程教学只是按照教学大纲既定的内容完成教学目标,缺失了模拟设计单位设计团队运作模式,这也是造成学生需要在设计单位进一步实习的原因之一。

(三)彰显学生由设计者转变为设计管理者的需要

按照单一培养目标,艺术设计类高校更多的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设计人才。但这一教学目标对具备了一定创业基础,又有创业需求的学生而言,缺少设计管理知识理论的教育,对其创业成功率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艺术设计类高校应积极引入设计管理理念,加强学生设计管理能力。这样,所培养出的毕业生不仅是优秀的设计人才,也可以成为较为成功的设计管理人才。

四、设计管理理念的运用

(一)设计管理理念的运用方法

对于设计管理理念的运用,首先,可引入合适的课题项目。现今,设计越来越成为一项有目的、有计划,与各学科、各部门相互协作的行为,如设计需要市场情报部门的支持,设计必须符合市场规律及相应的设计准则,设计工作有一定的方法与程序等。因此,要结合课程性质引入合适的课题项目,实现调研分析——项目探讨——拟定设计计划——项目协调——方案设计——设计深入——项目汇报全过程。其次,组建合理的设计团队。根据课程的课题项目性质与特点,以教学班为单位,学生可以自行组队。但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调研能力强、项目分析能力强、设计手绘或软件操作能力强、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强等条件,能够共同组成设计团队完成课题项目。最终,每个人依据自身能力,获得课程的最终成绩。再次,形成有效的设计管理模式。根据课题项目所组成的设计团队,由成员共同推选一名学生作为设计管理者,负责团队的组织协调工作,尽量发挥每位学生自身特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沟通、协商,提取合理的设计因素以完善课题项目内容。最后,实现具有实践性的设计成果。在课题设计团队中,每位学生依据自身所承担的设计任务,形成设计调研报告、项目分析报告、设计过程与效果图集,以及课题项目汇报PPT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特长,掌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方法。

(二)设计管理理念运用的意义

设计管理理念运用的意义有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有效促进课程内容前后衔接;二是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实习的紧密衔接,提高实践能力;三是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设计管理理念的意义与作用。结语总之,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不能仅以课程性质和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也不能以课程组方式进行教学,应合理运用设计管理理念,完善课程组衔接方法,为进一步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水平及管理能力进行有意义的尝试。大胆尝试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不可否认的是,这类型的课程教学方式只适合高年级的学生,如大三与大四学生,一方面,这些学生已经接受过相关基础课程教学;另一方面,学习进入了相对专业的阶段,具备一定的专业课程设计能力,而且课程数量不多,有较多的时间实习。

参考文献:

[1]成乔明.设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刘国余.设计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第7篇

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相对于美术专业来说,起步比较晚,而且艺术设计专业大部分是依附于美术系(院)的,所以,其教师大多数毕业于美术院校,如油画、国画、雕塑和版画等专业,毕业后从事艺术设计的教学工作,有的在工作中进行了短期进修或培训,或以自学方式转入到了艺术设计专业。只有一少部分是环境艺术或工艺美术设计专业毕业的,这部分教师较纯美术专业的教师在艺术设计的基础与实践能力方面要强很多,但这部分教师的人数是非常有限的。这样,教师的专业是美术专业,而相关的如园林规划、建筑学、工程学、机械学类的知识背景相对较少,教学水平和效果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培养出的学生就难以适应中国市场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此外,成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数量与学生的比例相差悬殊,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教师疲于奔命,要应付好多门课程。这样,教师在授课上就没有了个性与倾向性,使成人艺术设计教学缺少了原有深度、精度与广度,只停留在皮毛上,使一些成人学生听起来有“不解渴”的感觉。这种师资力量的不足也是目前我国成人艺术设计教育面临严峻的一个严峻问题。

二、我国成人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针对成人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我国的成人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使其能更好地向前发展,使其培养的人才能更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增强对成人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视力度

近些年来,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要与日俱增,为了满足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要通过成人艺术设计教育为社会提供这方面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我们要适时地调整成人教育观念,将成人教育与学历放在重要的位置,以满足社会与时展的需要。高校应加大对成人艺术设计教育的投入力度,在依托全日制教学教育设施基础上,有计划地对成人艺术设计专业加大教育投入。还要加强对成人艺术设计教育的管理,做到成教机构与二级学院各负其责,使教学与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还要多组织各式各样的艺术设计比赛,让成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参加,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刺激办学者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视。

(二)探索符合成教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在成人艺术设计教育中,应根据成教生的社会经验、年龄层次与心理成熟程度等特点,不断地改革原有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成教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其学会积极地、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课程的设置要精炼,不断地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成教生的特殊性,在成人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学生的时间不能保证。他们都有工作,甚至有自己的工作室,业务较忙,这样一些学生的出勤率就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成人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就要适当地精简。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使成教生的专业理念知识和实践能力一起提高。我们还要不断地开放一部分全日制教育中的艺术设计课程,让成教生发挥自主的学习性。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选择性随堂听全日制学生的相关课程。我们还应不断地改革教学内容,使成教生眼界越来越开阔,观念得到更新。同时,还要注重成教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良好的专业职业道德。因为他们的作品要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素养,这就要求他们既要有专业技术的素养,更要有人文素质的提高。所以,在成人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选择中,我们必须依据成人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有目的性地来培养其创造力和技能。

(三)改革和完善教学体系,使其体现设计学科的特点

设计学与美术学相通,但也有自身的特色,所以,成人艺术设计教育不能等同于美术教育,这样,就要求我们健全成人艺术设计的教学体系,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把设计学需要的相关课程开设出来。如平面设计专业的时代性特别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把信息化时代的最新设计资讯和常用的设计软件让成教生掌握,要让他们赏析中外设计师的优秀作品,要增开与平面设计有关的《广告文案》《设计管理》和《营销策划》等课程,来拓展成教生的专业理论知识面,要把现代设计的新技术、新理论与新方法介绍给成教生,使他们逐渐建立起新的设计理念与方法,提高其眼界与设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要多开设一些与环境设计课程密切相关的配套课程,如室内装饰、园林植物、景观生态学与园林规划设计等,使各门课程之间做好衔接。在建设成人环境设计专业时,既要认识到环境设计是具有艺术性、美学性的,更是具有生态可持续性和自然科学性的特征,要融生态设计的教育理念于环境设计之中。这样,就使我们的成人艺术设计教育与纯美术教育区分开来,我们培养的学生也有了自身的设计专业特色。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8篇

1.1获取岗位需求,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艺术设计是一门专门的学科,尤其在高职院校中有着独特的作用。众所周之,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以技能为主,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合就业岗位的相关需求,社会中岗位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会产生不断的变化。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想获得岗位工作能力,就要跟上变化的步伐,获取岗位需求变化。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查询是最快获得岗位变化信息的方法。

1.2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师能力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资源,主要是以教材为主。有些具有责任心的教师,会把自身创造的和朋友创造的作品,作为实例,为学生讲解。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但是教师自身的创作和朋友圈都是有限的。可以说,教学资源贫乏。而当信息化技术进入教学中来之后。世界各地的艺术设计作品,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就能够了解它的相关信息。还可以分享其他艺术设计教师的教学心得和教学成果。教师的交流由有限变为无限。艺术实例资源从匮乏变成丰富。教师利用好信息化技术,可以促进交流,提升教学能力。

1.3利用媒体信息进行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除了讲授、艺术品鉴赏。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配合,从视觉、声觉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自主学习的兴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灵活而又扎实的学习艺术设计理念。

2信息技术在艺术设计科研领域的应用

2.1获取最新领域文献,占据艺术设计科研优势位置

无论那个领域,要做到创新与最优,就要掌握该领域目前的水平,有哪些成果。对于艺术设计也不例外。否则就成为了闭门造车。在电力资源广泛的时代,设计一款煤炭熨斗岂不是一个笑话。要了解世界艺术设计成果与整体水平,利用信息技术从网络获取最新的本国和外国文献,毋庸置疑,是一个好的方法。

2.2信息技术与艺术设计融合的产物—数字化艺术设计

数字化设计艺术是在艺术与科技、自然科学与艺术科学彼此融合的历史条件下成为一门学科的。尽管艺术与科技、自然科学与艺术科学的方法、主张、价值观差异很大,但这些学科的一个共同点都是具有创造性。数字化艺术与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发展依赖与设计师敏锐的洞察力与对时尚气息的感触。好的构思是设计的灵魂,通过好的创意,表现出设计师想给人的最深刻的感受。数字化设计艺术是新兴的行业,这更加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不同专业的切入点不同,把握的关键点不同,做出的作品就会产生迥异的风格和效果,使数字艺术呈现群星璀璨的特色。依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新的数字载体上创作出新的艺术品,在创作中寻求数字艺术创作的规律,形成成熟的,用于数字艺术的创作方式。这样的艺术门类是独一无二的。

3信息技术在艺术设计专业中起到的管理作用

第9篇

1.1高校艺术类专业是设计管理人才培养的天然基地

人才市场对于艺术设计类人才的创新性、复合型要求越来越迫切,尤其是设计管理人才的稀缺,正是面临这样的需求,我们更应顺应时代,尽快建立设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但目前国内大学的设计管理教学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为数甚少,只有几所专业类大学开展了研究生以上的相关理论基础研究、国际政策研究,对于设计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培养缺失;职业培训层面的课程,也仅仅是简单的案例研究或浅层的理论基础,没有系统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大都停留在基础理论层面,缺乏深度和广度,没有实践基础。而综合性大学(如中国传媒大学)的多学科交叉形成深厚的人文背景,以及完备的教学管理体系,是开展设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最坚实的学术保障。同时,外部的社会大环境已经进入了一个大创意时代,创意设计更需要系统的管理,而学生们正是设计创作、设计管理的后备力量,因此建立完善的设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是顺应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社会的需求,当然,目前也具备了最好的时机和环境。

1.2中国的设计管理教育要充分国际化,设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要世界化

设计管理的理论在国外已经提出了近半个世纪,并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国内仍属于新兴学科,讨论也仅限于在产品设计等领域,而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则是“人迹罕至”,理论部分也尚属空白。但随着中国实力增强,文化创意产业也在努力走向世界,设计管理的概念进入中国。我们要将照搬引起的“水土不服”转变为立足于本土的教育理念的改革,将国际的设计管理理论融入当代中国,不以国别为界限,以自我发展为目标,博采众长,吸收普适性原则,大胆创新,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设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际化的同时,我们的设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理念中包含了充分的自我意识。国际化并不意味着盲从西方国家的所有标准,而是要树立自身的独创风格,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发挥核心作用,引领创意教学的国际合作,培养出真正的国际型设计管理人才。

1.3培养国际型设计管理人才需要实质性地建立国际团队的脑力碰撞

中国学生与国外学生相比,在性格、知识结构、文化理解方面都各不相同。我们的课程中致力于将中国学生直接置放于一个与国外学生一对一交流的网络环境或实际环境中。在这里,“国际接轨”不是简单的教师访问或个别学生的交流,更不是盲目崇拜西方教学模式,而是主动开发的训练模式,建立实质性的学生全程对应关系,实行国际团队的脑力碰撞,让学生养成对自己的思想负责的习惯,增强国际交往能力,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信心。

二、设计管理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设计系近几年来,致力于设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施,在学科整合、师资、硬件、国际交流、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打下了较为厚实的基础。目前,拥有以“设计管理”为基础研究的艺术管理实验室、以“设计项目管理”课程建立的实践体系、以创意训练模式和以国际合作教学为基础的国际大学生创意培养实验区等一系列针对性的软硬件设置,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化的学习环境、与社会接轨的实践机会,也为更好地建立设计管理教学模式搭建了平台。

2.1搭建以设计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核心课程结构

设计系以艺术管理、平面设计、综合媒体设计三大方向核心课程群为基础,三大模块彼此融合渗透,为学生打造了一个丰富而广阔的艺术平台。在学生入学之初,统一进行基础课讲授,属于设计类专业基础和理论基础普及教育,让学生在分方向前对设计领域有一个总体的认知与了解;大二下半学期学生选报,分为三个方向,进行针对性授课。艺术管理专业方向,结合学校专业优势资源,采用系内授课、院内、校内选修及外聘教师结合的方式,优势互补,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体系分为艺术设计类课程、管理类课程、商业财经类课程和法律与政策课程四大类,其中部分课程打通授课,如海报设计、展示设计、信息设计、新媒体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旨在了解所涉及领域的技术和培养美学素养。专业课程由艺术管理、设计策略与规范、艺术市场、艺术品投资与鉴赏、艺术跨界研究及经济学、艺术品营销、艺术政策等相关课程组成。基本建立了集设计、管理、传播、广告、营销及公共关系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理论体系,致力于培养艺术美感、商业敏感和学术敏感兼备的新型设计管理人才。

2.2设计管理教学实践从国内影响走向国际影响

设计管理课程体系中开创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全能设计项目管理者”,以此为理念进行设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旨在解决目前国内设计师面临的由于管理水平制约,影响设计的品质,导致无法介入前期的策划以及决策层面的尴尬。而要解决这种尴尬,就必须有一个角色站在设计师与决策者之间,这就是“全能设计项目管理者”。这个角色不是特定的一个职位,而是指在特定团队里指派或选的项目监管者,根据项目长短来决定担任时长。作为全能设计项目管理者,应该具有设计策略、设计协作、设计控制、设计沟通、设计传播以及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责。“全能设计项目管理者”理念将设计项目管理概念、方式和方法植入教学体系,整合并规范设计项目实施流程;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项目策划管理、设计师管理、危机管理以及财务、法规管理等进行针对性分析;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需求、设计资源配置为重点,将设计项目管理方法纳入到视觉传达、企业品牌设计策略、艺术市场、展览策划等项目中去,在确保一定基础性能、研发性能的同时,明确设计项目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可用性与通用性。同时对设计项目管理技术运作方式、培育机制与策略予以合理化建议与论证,使设计管理可以善用其能力为我国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促进行业的快速整合,从而更有效地带动区域经济,反映时代价值。同时,此教学理念也将有效地调动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创造意识、管理意识及逻辑思维能力。我们认为,巩固课堂知识最好的途径就是实践。在课程中采用访谈、国际沟通、专题分享、案例实操、提案汇报等一系列有效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本位,以清晰化的管理为特色,鼓励一种参与式的、激发式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策划执行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几年来,在设计管理教学模式的探索中,让学生以一个工作人员的身份加入到一个项目运作中去,从策划执行校内小型学生作品展览、毕业生展览,到执行“纸上的舞台——第一届表演艺术海报国际邀请展”新闻会、开幕式,“美好设计——国际高峰论坛”,“中合——国际设计大师Workshop展”等项目,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参与活动的国际设计大师、国内专业学者、业内人士都对学生们的专业能力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使设计管理的课程实践,从校内的影响力扩展到国际,从学界扩展到业界。这个好的开端,也使更多的专业博物馆、展览馆、企业界人士要求预定我们的高素质专业毕业生。

2.3以我校为核心的国际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已经初步建立人才的培养从一开始就要放在国际起跑线上,由于教师团队的努力,所搭建的国际互动教学平台让这些刚刚完成应试教育的大学生迅速转换角色进入一个国际合作的环境,真刀真枪的与国外学生切磋、研讨,并且有国际化的师资力量辅以指导。这是培养方案中具有挑战性的一点,也是最精彩的一面。自2009年起,设计系开启了每年一届的“国际设计大师/设计师Workshop”这一长期的国际教学项目,每次Workshop都围绕主题进行创作,完成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并策划完成公开展览。同时,与美国OneShow、纽约奖、德国红点奖等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广告学院建立了OneShow事务中心、纽约奖媒体中心等,每年提供多场国际专业讲师的课程讲座,开展相关活动。可以展望,将来可形成一个以国际互动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传媒大学作为枢纽中心,引领设计管理教学的国际互动,并发挥积极的作用。

2.4以创新方法解决设计管理教学难题,建立特色教学模式

2.4.1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训练方案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设计系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训练体系,课程内、课程外安排以及大量专业短训课程及讲座,充实和丰满教学体系,整合学生碎片化时间,更有效的掌握专业知识。

1.课程内安排:我们注重培养职业人才而非学术研究人才。而巩固课堂知识,最好的途径就是实践,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生三年级和四年级全年设置实践课程,学生以一个工作人员的身份加入到一个项目运作中去,从而使其课堂所学迅速得到综合运用。

2.课程外安排:与广告公司、咨询公司、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等机构建立实习合作关系,以便学生进行实习工作。学生第二年度开始,必须选择一个艺术组织,对其进行详细调查,在此基础上提交案例研究报告,同时还要参加各种主题研讨会,进行分组讨论,同时在一些具体岗位上轮流参加实习。这种模式一直持续在三年的教学进程中,其案例研究、小组讨论和职业实习的内容又根据每一年的培养目标的不同有所侧重,不断推进,从浅到深,从校园延伸到校外。

3.专业短训课程及讲座:每个学期开设短训课程(1~3天)及专业讲座,邀请目标群:一是业界人士,公司管理层、项目经理、美术经济、画廊经营者等经验丰富的艺术组织经理人,针对艺术组织要解决的包括规划和研发、营销与公关、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劳动关系、政府关系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二是强大的国际讲师团,邀请国际专业讲师、研究机构、业内人士带来国际最新资讯与研究内容。三是留学归国的该专业优秀毕业生,他们可以带着年轻的眼光和认识,与学生们无障碍分享目前国际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

2.4.2将设计管理能力的培养归纳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步骤

设计管理人才,是设计与管理并重的方向,没有完备的艺术修养就没办法管理设计,没有相关的管理知识,同样没办法将设计进行管理,所以设计管理的人才培育是设计和管理两方面专业素养齐头并进的。在教学策略上,我们开发了一套能力拓展训练模式,突出策划能力培养、执行力的训练、沟通能力的提升、专业自信心的建立。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支持下,开发了步骤化的训练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们的管理能力:

1.计划训练:为一个四人小型聚会进行准备,管理的思维从计划一件小事情做起;

2.采访训练:班级内寻找采访对象,准备问题,起草访谈提纲,准备采访工具。通过对于同学的采访,理性的观察对象,学会用语言进行沟通,寻找问题所在;

3.国际沟通:选择一个国际院校或相关机构,以邮件形式询问相关问题,解决设置问题。进行有效的国际沟通,不仅锻炼学生们的国际沟通能力,更在另一个层面深入了解国际专业动态;

4.资料搜集:根据规定题目,进行相关资料搜集,分类、评析、总结,锻炼资料搜集能力、分类评析能力、文字总结能力、主题发现能力;

5.专案策划:这项训练旨在指导学生进行专案策划能力、细案书写能力、整体形象设计能力、财务预算能力、提案文稿设计能力;

6.专案执行:专案策划后续工程,进行专案执行,真实课题考量工作分配能力、时间进度掌控能力、预算控制能力;

7.结课汇报:邀请业内人士、学系教师参加结课汇报(专案策划提报会),请专家进行专业点评和打分,训练专案汇报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在这套能力拓展训练的实践应用中,我们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三、结论

第10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选题体系;指导体系;评审体系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是包括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创作能力等设计专业综合素质的体现。毕业设计教学指导是本科教育阶段总结性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步骤。科学、规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评估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教学指导意义。

1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设计选题体系

爱因斯坦说过,在科学面前,“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准确而恰当的毕业设计选题,可以明确设计方向,检验专业水平。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制定好毕业选题是毕业设计指导体系的重要环节。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联系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学生专业特长和课题价值,毕业设计选题体系可以分为三个方向。①项目应用型:主要是指专业实践项目,具备实战性、规范性、约束性、市场性等特点。项目应用性选题是以解决实际问题设计训练目标,注重强化设计应用能力,认知行业设计流程,熟悉行业设计规范。②概念实验型:主要是指具有探索性、抽象性、概念性、前沿性的设计选题。概念性项目往往对某种理念或思想进行提炼、概括、表达。概念项目的设计训练要求我们立足于时代最先进的技术和社会意识,大胆尝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的生活观念,凝聚时代先进技术成果,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较好的意义。③专题研究型:主要针对专业发展的某一领域,进行深入性、拓展性、研究性的设计实训。应对专业细分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强化对设计专业某一领域的设计应用和研究能力方面的培养。我国著名哲学家张世英所说:“能提出象样的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一个好的选题需要大量地阅读、收集、整理和研究资料,从对资料的分析、思考选择中确定设计选题方向,为后续毕业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体系

毕业设计指导是设计专业本科教学活动中,用时最长,教学模式最为灵活的教学阶段,也是对于本科专业设计能力提升的重要教学环节。针对学科特质和设计流程,以毕业设计指导实践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为依据,分为开题、设计、结题三阶段的毕业设计指导体系。1)开题阶段:针对学生在设计初期就选题及前期调研进行指导。主要内容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成果内容、发展动态、课题研究方法、设计方向等内容进行指导,明确课题研究的框架性认识。2)设计阶段:重点指导学生就毕业设计选题制定清晰的设计目标、明确的设计内容和可行的设计计划。确定设计思路,充分利用技术资料,注重设计方法和合理使用工具。学生设计时,应注重辅导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充分考虑设计的可行性。注重对设计项目的分析,启发独立思考以及设计技术层面的强化。针对不同设计选题内容,注重初稿问题的沟通,二稿的调整,三稿的完善。不少于三个环节的指导是毕业设计环节质量的保证,也是更好地对设计质量和速度进行把控的措施。3)结题阶段:主要针对毕业设计方案的完善、展示、阐述等内容进行指导。着重强调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展示性。毕业设计阶段性指导体系有利于分解设计任务,控制设计效果,引导专业知识与设计实践的关系,弥补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加强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侧重对于设计的思路、方法、步骤和技巧的详细介绍,讲解设计选题的重点、难点,扩展知识结构,深化设计能力。

3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评审体系

毕业设计的评审体系是毕业设计科学规范化评审标准。毕业设计的评审直接关系到对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专业能力水平客观准确的认定。毕业设计评审体系着重审核毕业设计完整性、规范性、知识性、展示性的完成情况。评审标准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①优秀:按时优质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体现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的熟练应用,具有创造性地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规范,设计方案具备较强的应用性和社会意义。②良好:按时良好地完成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体现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的准确应用,具有良好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规范,设计方案具备一定的应用性和社会意义。③及格:按时全面地完成设计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体现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的应用,具备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规范,设计方案完整。④不及格:未能按时地完成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欠佳,不具备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方案不完整。

4结语

毕业设计教学评估体系是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剖析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提出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方法和措施,是对设计专业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检查的重要标准,是科学授予学士学位的依据。完整科学的毕业设计教学评审体系能有效地考察本科专业设计应用知识,能良好地反映本科专业设计专业认知,能客观地体现本科专业设计创造能力,是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科学的毕业设计指导体系能够更好地帮助同学们研究、巩固、扩大、加深、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明确毕业设计指导各环节的主要质量控制点和质量标准,是提高和控制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方法,对国家建设培养和输送合格的设计人才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作者:孙磊 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蒋秀玲,庄严.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在毕业设计中开题阶段的提升方法[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4):89-91.

[2]李红梅,卢苇,陈旭东,等.毕业实习与设计过程管理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管理,2012(6).

[3]张灵,禹奇才,张俊平.专业特色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2(9).

[4]周宁,王晓宇,赵会军,等.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2).

[5]郑鸿英.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6]黄楚鹏.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7]李金玲.毕业设计质量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8]孙磊.视知觉训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第11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教育 营养

我们现在身处信息时代,如果还将自己封闭在研究专题的狭小领域里,时间长了,一定会严重学术营养不良。如何利用现代科技工具,补充学术营养,是我们面对的问题。一代国学大师傅斯年提出了学科进步与否的三个标准,其三便是:“凡一种学问能扩充他做研究时应用的工具的则进步,不能的,则退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再说到包豪斯,曾经来包豪斯访问过的贝拉·巴托克(Bela Bartock)是一位大音乐家;而保尔·克利(Paul Klee)首先是个哲学家,其次才是一个画家,他甚至并不是一位设计师。这表明,历代的大师都很注意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可见学术营养问题早就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要了解现有设计生存状态

改革开放30年来,设计不仅得到社会各界的公认,而且自身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巨大的产业。今天,设计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复一日地改变着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广告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社会越发展,设计的涵义越复杂。设计越来越模糊了。国内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对专业史论的重视程度,比过去是重视多了。国内一些著名院校的研究生院,已设立了西方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外设计史等研究方向。但是对这些专业方向的研究,是建立在比较粗糙的历史认识之上的,是个非专业的历史框架,这是致命的弱点。在这个前提下,视觉的东西很容易阻碍历史的脉络,形象压倒了结构,其实这是最危险的地方。事实上,形象是应该放在结构里面的,如果一开始就淹没在图形里面,将来是很难的,因为没有一个文化追溯的框架,满脑子就是一个个图形,就会导致把图形拼来拼去的恶性循环。

二、正确认识自己,规划自己艺术行为

正确认识设计与艺术,是处理做好设计的首要前提。设计是沟通、是传达,而艺术是表现、是创作。这并不是说设计里没有表现的成份,更不是说艺术是不在乎沟通的。但是两者放在这两项上的重视是有较大差别的。设计是不能凭感觉做的,要考虑各种因素,要寻找最佳的表达方法,要把自己的感觉翻译成大众能够理解的有效视觉语言。设计就好比写作,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设计与写作都是在表达,在沟通。好的设计可以讲一个故事,好的写作可以让人看到一幅画不出来的画。

做设计最重要的是先学树人。面对浮躁的社会、浮躁的环境,作为设计师,首先要做的学会在浮躁中寻找灵感,大的方面作对人类负责任的设计,小的方面作对得起自己的设计。设计师在掌握“技”的基础上,要强化“道”的修养。理论指导实践的进行,实践促进理论的发展。自己专业的精通深度等于大树的根,根深才可能叶茂,自己的能力与事业才可能高大。我们只有从宽广的知识面上可以得到在专业里难得的启示,才有可能使我们超越自己范围而有所创新。

三、以“大设计”理念为思想基础,强调设计市场化

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从美国考察回来后对设计人员讲:“设计是市场问题”,这句话表明设计将成为松下电器实施“设计战略导向型”经营模式的开端,实现设计对市场需求把握的精准和有效。当时的日本社会经济与现在国内现状有非常相似之处。但是市场目标的制定需要企业通过战略制定和管理执行才实现,而设计作为面对市场的利器,必将要同时上升到企业战略、管理层面,成为管理和经营的工具。今天的环境已经今非昔比了,服务对象(企业)变大变强,跨行业经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组织构架和产品线更加丰富,消费习惯变化迅速,这些都不是10年前的情况了,更加不是导入CI就有神话的“太阳神”时代了。企业需要精准的设计服务,结果必须有效,没有人会和你玩过多的视觉游戏,何况是建立在设计师知识结构之上的理解呢?设计的走向必定是整合的时代,在“大设计”理念的指导尊重文化和习惯,强调产品和品牌的有机统一。将设计上升到市场和战略层面,以设计为突破口,在“大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尊重本土文化,并建立“设计战略导向型”的经营模式将是设计界的发展亮点,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

四、整合周边学科资源,强化“设计管理”运作,为设计活动提供保障和支持

国内设计业已有部分从业人员已经明白设计职能综合化,加强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的必要性,但是真正从公司经营和执行层面上规范的很少。做到设计的精准性、有效性,必定需要有与设计相关领域的跨学科知识结构。国际知名品牌ALESSI、APPLE、NOKIA等为代表的“设计战略导向型”企业以设计为突破口,在统筹设计、营销、战略方面投入巨大,其产品与形象呈现系列化、主题化、品牌化,通过设计实现市场的区隔,以此来实现产品销售和品牌增值,其背后是强大的“设计管理”职能。将设计周边学科、领域进行统筹,甚至从一个概念原点到企业远景都进行了严密的考虑。说到底,国内设计业需要有懂市场、战略、管理又懂设计的跨领域人来统筹这项工作,实现各个环节的严谨和均衡,最终达到设计价值的最大化,这些都离不开“设计管理”。

其次,扩大基础知识范围,尤其在商业策略方面——如果你以前只读一些设计杂志、网络新闻的话,建议你现在起开始增订一些商业杂志和报刊,读读相关的博客也有利于你知识面的扩大。如果你洞彻市场的发展状况并有能力用一些专业的商业术语表述给你的客户的话,会增强他们立项的决心,也有利于你做出高瞻远瞩的设计方案。

综上所述,信息社会的社会生产和运作方式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而人的生活方式又决定了我们需要的设计。尽管信息社会设计的对象、手段、形式以及设计思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设计为人服务”这一设计的终极目的依然不会改变。信息社会人的需要不但有物质层面的,而且更多的是精神和文化层面的,此外人的需要多样化、人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多元化促使我们需要的设计也是多元化的。总之,了解和分析人的需要是我们做好设计的出发点。那么更多的,海量的吸收营养是一个必要的前提。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

[2]李砚祖.设计: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装饰,2001.

[3]唐纳德·A·诺曼(美)著,梅琼译.设计心理学.中信出版社,2003,10.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 艺术设计 实训室 氛围

艺术设计实训室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现教学与教育目标的重要场所。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服务于高技能、实践型人才需要,以实践性教学(设计制作)为主线带动学生设计创新素养的培养。当前,我国高职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实训室和企业两大途径进行。艺术设计实训室既要服务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需要,又要能体现企业工作的现实要求,实训室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主要实践平台。

艺术设计实训室建设在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已经初见成效。设备、资金及其他配套设施有大幅度提高,硬件建设获得较大进步;实训室管理体系完备;实训室管理应用模式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等。但从整体上看,实训室应有的功能和价值却并未充分发挥出来。作为一个实践应用场所,艺术设计实训室空间涵盖的积极因素,特别是软性的文化性因素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减少了场所的力量聚合效应,没有充分实现实训室的增值效果;实训室被简单当作又一个工作或学习场所,技能的获得几乎成为唯一的教学要求(尽管这确实是最重要的目标)。然而,作为文化创新型学科的设计教育,信息交流与沟通、自觉的创新意识、社会适应性、设计管理与商务营销等多方面能力同样也是考察学生的重要指标,这些非技术操作层面的目标内涵,是设计实践的内在要求,也是师生在设计生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实训室建设并非仅是简单提供一个实践操作环境的空间,梳理好人、物、管理模式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设计文化氛围从而拓展实训室的功能,这对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拟从艺术设计实训室“氛围”角度出发,探讨艺术设计实训室建设的相关问题。

一、氛围的内涵

(一)氛围的概念

氛围,或称之为气氛,尚·布希亚在《物体系》中将之定义为“在物的层次,这个系统化的文化性,便是我们所称的气氛”①。布希亚的“气氛”观念对应的是物的系统化的技术性,这种物的形式上体现的技术性主要描述物及物的组合(元件)的初等功效。而氛围则意味着物通过组合设置来显示现代人际关系,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安慰角色:将功能、权利世界带来的紧张,升华到在真实世界的物质性及冲突之外,可在形式上辨认的世界”②。布希亚对气氛的定义,包含四层意义:第一,形式上可以辨认,这主要通过元件(组合)体现。第二,具有系统化特征。第三,文化性是氛围自身内涵特质,是可感知的物的形式(以及组合关系)的内在动因。第四,突破了物质与技术性的初始功能,指向强烈的文化性,关注人、物及社会的相互关系。

(二)高职艺术设计实训室的氛围

依据布希亚对氛围的定义,高职艺术设计实训室的氛围营造首先应着重于文化性,这就是实训室的“思想”和“气质”,实训室要有明确的教学理念。其次,这种文化特质是系统化的,需要把它贯穿在实训活动的计划、组织、空间场所等各个方面。同时,高职艺术设计实训室的氛围,在物的选择与组合特征上必须具有明显的艺术设计专业特点,有较强的识别性,符合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规律,能够有充分的现场工作感觉,但又体现出特殊的艺术设计文化氛围。最后,高职艺术设计实训室有一定的能动性,它能够映射出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注入更多的活力。

二、实训室氛围的设计与营造

注重实训室氛围的规划设计,应按照“有机设计”③的方式进行,明确实训场所(实训室)是教、学、做的关键环节和对外服务的平台。实训室的组织与管理模式、场所布置、视觉文化、服务理念都根据实训场所的特点和教育宗旨进行设计。

(一)以多功能的组织模式为依托

设计实践场所的组织模式主要包括作坊、工作室、工作坊三种。现代设计教育的基础模式是包豪斯设计学校的作坊,其形式的构成核心是以传统手工作坊为基础建立的。包豪斯设计学校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在《1919年国立魏玛包豪斯纲领》里明确指出:“……要求在作坊里和在实验的或实际的现场,对学生进行手工技术的彻底训练……学校为作坊服务,总有一天要并入作坊。”“教学方法随作坊的特点而定。”④这里,包豪斯设计学校强调了对设计学校的三点要求:第一,技术是设计艺术的基础。第二,技术的训练要在现场进行。第三,充分重视实训场所的重要性,教学方法要根据实操场所特点和教育宗旨拟定。

另一种设计教育可以借鉴的形式是工作室形式。它是因一个人或几个人在设计的某个领域有较为突出的专业能力,为了某种愿望、理想或者经济利益建立起来的组织,具有公司的雏形。工作室一般结构小,管理灵活,成员相对平等。是当今设计领域的一种较为重要的设计生产场所。其独特的专业技术、强烈的团队协作意识、个性化的设计创造能力可以比较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