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母爱故事

母爱故事

时间:2023-05-30 08:55:13

母爱故事

第1篇

感恩母爱至永远,这是发至肺腑的永远不能忘怀的至深情感。尽管已入暮年,子孙满堂,对母亲的挚爱和怀念,刀刻斧凿般地镶嵌在心底,永恒。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母爱的故事,供大家参考。

母爱的故事1母爱如一把雨伞,为我遮风挡雨;母爱似一缕春风,为我送来阵阵暖意;母爱是海上的灯塔,照亮我前进的方向。

我的母亲,温柔而美丽。给予了我生命,给予了我丰富的知识,给予了我前进的动力。

曾有一次,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对我的爱。小时候的我走起路来十分不稳,总是摔倒。在石子路上走的那次,由于我走得太快,结果被小石头绊倒了。于是,我重重地摔倒在地,我一边哭一边往家走,当时母亲听到我的哭声,但她并不知道我是因为摔倒才哭的,直到母亲看到我一瘸一拐地走着,才飞快地跑了过来,用手扶着我,看到我脚上、腿上,甚至是脸上都有血迹,连忙开车把我送到了医院。在去医院的途中,母亲一直在抱怨自己,说自己没有照顾好我,直到来到医院,母亲还是急匆匆地为我跑前跑后,挂号、排队……母亲心情很急切,直到医生给我包扎好时,母亲才长吁了一口气。

当我临近考试的时候,母亲每天都坐在我的身边帮助我复习,给我找出题目的关键点,教我考试时做题的技巧。母亲常对我说:“努力几年,长大后你会看到努力学习的结果。”我虽然不太明白母亲话的意思,但我总知道,母亲是为我好。当所有人只关心我飞得高不高,母亲却永远只关心我飞得累不累。

母爱,是我坚强的后盾;母爱,是我精神的食粮;母爱,是我前进的方向。母亲在慢慢变老,而我也在慢慢长大,但那份爱依旧。

母爱的故事2母爱是最伟大的,他给予我们许多无私的爱。

在我小时候的一个夏夜,我突然发起了高烧。睡在旁边的妈妈还以为我肚子不舒服,边揉我的肚子边抱着我在客厅里走来走去,可我像不领情似的,继续大声的哭着。不一会儿,妈妈在无意中摸到了我的额头,妈妈自言自语说:“咦,怎么这么烫啊?不会是发烧了吧!”妈妈说完便找了一些退烧药给我吃,并且用酒精在腋下擦拭,但还是无济于事,这时已是凌晨六时了,妈妈便抱着我往医院跑,医院八时才开门,妈妈抱着我足足等了两个小时,治疗完回到家中后,妈妈已累得倒在床上,像发烧了一样。

还有一次,妈妈知道我最喜欢吃西瓜,由于那时西瓜还没有完全成熟,都是使用催长剂这种药来帮助成长的,我刚吃了第一个,肚子便疼了起来,因为我对药物非常灵敏。妈妈找了一些治肚子疼、拉肚子和绿便的药给我吃,吃了以后还是没见好转。妈妈带我去医院里检查,发现我是便秘了。我和妈妈一起去医院治,治好了以后,妈妈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倒床难起。

母爱可真伟大啊!

母爱的故事3人间最伟大的爱,莫过于妈妈对女儿的爱。

我的妈妈是一位令人敬佩的缉私警察,既刚强又温柔。我从呀呀学语的幼儿长到充满幻想的童年,又从金色的童年长到勤奋学习的少年,妈妈一直用爱的乳汁哺育着我的成长。记得小时候,我经常依偎在妈妈的身旁,入神地听妈妈讲《白雪公主》的故事。每当我生病的时候,妈妈总是照顾得无微不至,让我摆脱病痛。有一次,爸爸出差未归,妈妈在外办案,我发高烧独自一人在家,难受极了。直到深夜妈妈才回来,她连忙抱起我直奔医院急诊,等我病情好转了,妈妈又病倒了。看到她那憔悴的样子,我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妈妈为我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很多……

所以,每逢佳节,我都要亲手做一张精美的贺卡,写上几句祝福的话语,来表达我对妈妈深深的爱。又是一个明媚的春天,又一个“三八”妇女节即将来临,我情不自禁地在贺卡上写下了我心中的一首歌妈妈的爱像珍珠般的露水,我就像是在阳光雨露下的一棵小草;妈妈的爱像无边无际的大海,我就像是航行在大海上的一艘小船;妈妈的爱像潺潺流水的小溪,我就像是小溪里一条欢快的小鱼;妈妈的爱像枝繁叶茂的大树,我就像是刚刚吐出嫩芽的一片小叶;妈妈的爱像一把遮雨的大伞,我就像是站在伞下的那一位小姑娘。

亲爱的妈妈,您是我心中永远的偶像。

母爱的故事4放学回到家,我无精打采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感觉我的头现在非常痛。”妈妈听了连忙用她那温暖的手放到了我的脑袋上,妈妈摸了摸我的头。“哎呀”地叫了起来,对我说:“宝贝,你发烧了,为什么不早点告诉妈妈。”妈妈说完就连忙把我抱到房间,让我上床睡觉。我听了妈妈的话,就乖乖地上床睡觉了。到了凌晨两三点钟的时候,我感觉特别冷,迷糊间便呼喊妈妈。

妈妈听见我的叫声,连忙穿起了外衣,来到我的房间。妈妈看见我缩得像个圆球似的,就把她的外衣披在了我的被子上,妈妈又把我抱在了她的怀里给我取暖。就这样,我的妈妈一个晚上都没有睡觉,还在倒水给我喝,帮我擦汗。

第二天,我好了,妈妈却因为照顾我而生病了,还坚持要给我做早饭。我就对妈妈说:“妈妈,你就在床上躺着,今天我来照顾你一次吧。”

妈妈听了我的话,点了点头,还夸我长大了,知道照顾妈妈了。听到妈妈夸我,我心里美滋滋的。于是,我就开始干起了妈妈每天早上起来都会干的活,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里的门擦一擦,然后做早饭、拖地……早饭做好了,我就把早饭盛给了妈妈。时近中午,我开始做午饭,但是家里没有菜了。

我骑着自行车去买,买好菜后回到家我就开始做饭了,等一会儿饭菜就做好了。干完活后我就开始做作业了,我今天度过了忙碌而有意义的一天。

妈妈,我想对您说:谢谢您把我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上,谢谢您把我抚养长大!

母爱的故事5“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走进妈妈的怀抱,幸福少不了。”虽然我已经六年级了,但是这首歌依然久久地停留在我的脑海里,不曾忘记。我的妈妈就像歌词里那个“妈妈”,只要听到妈妈一词,我全身倍感温暖,幸福无限。

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得了很严重的胃病。当时,我不但吃不下饭,还不定时的会有剧烈的胃痛,那种感觉简直是痛不欲生。妈妈带我去过许多家医院,看了无数位医生,也吃了不计其数的药,可是病依然没有什么明显的好转。直到有一天,一位医生说:“你们可以去杭州市儿童医院看看,那里医疗水平比较好,有可能可以治好这胃病。”妈妈一听,二话不说带我走出了医院,看着妈妈急匆匆的样子,我就问:“妈妈,我们这是去哪儿呀?回家吗?”妈妈貌似有点激动,说话时还有点哽咽:“走,儿子,妈妈带你去杭州市儿童医院,我想,那里一定可以治好我儿子的。”那时,母爱便融入在我的心间,觉得很幸福。

第2篇

与妈妈为“敌”,叛逆少年不解慈母心

1990年,孙宇出生在河北石家庄市,妈妈房倩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爸爸孙世龙则在河北一所大学教计算机。

孙宇5岁时,望子成龙的母亲将他送进英语培训班;7岁时,根据他的爱好让他学绘画;上小学时,又带他在自己任教的学校就读,每天下班后就陪着他写作业。

然而,孙宇却一点也不省心。小时候他总是病,6岁那年又患上了强迫症,房倩带着儿子辗转于石家庄的各家医院,半年慈母泣血,才让儿子从病魔阴影中走出来。充满磨难的日子里,为了孩子有更好的未来,房倩还不间断地让他参加补习班。然而,小孙宇并不能理解母亲的苦心,他调皮,爱撒野,还不肯吃亏。

更令房倩痛苦和茫然的是,儿子长到16岁进入青春期以后,竟变得越发叛逆,她的话,他是一天比一天听不进去了。天气变了,她嘱咐儿子加件衣服,孙宇会说妈妈啰嗦;学习上问问情况,儿子则回答“烦不烦呀”……

直到上了高中,孙宇才褪去这些孩子气,但依然是个固执少年。爱上了画画,他就把文化课丢在一边,每天在课堂上画,回到家里也要画,结果成绩直线下降,又惹得妈妈着急担心。

2007年读高中后,孙宇选择了寄宿,每个学期才回家几次,他挺享受这种自由自在、不再受家人任何约束的生活。但他哪里知道,这样的“自由”,却让自己错过了太多与妈妈相聚的时光。

2007年11月,正在读高二的孙宇接到了爸爸的电话:“儿子,你妈妈最近动了个小手术,如果有时间,回来看看……”“手术?”孙宇吃了一惊。电话那头的爸爸“轻松”地告诉他:“没事儿,小手术,已经基本好了。”听到这里,孙宇放心了,并很快忘了这件事,也没有回家看妈妈。

一个月后,放寒假回家的孙宇见到妈妈,本想问问她手术的事,但见妈妈一天到晚也不提这事,便不再开口。只是,令孙宇感到奇怪的是,妈妈时常呆呆地看他的背影,而待自己一回头,她又会慌乱地转过脸去。

2008年10月,孙宇计划去北京参加艺考集训,由于自家条件还算不错,他觉得15000元的费用应该不成问题。然而,当他跟爸爸提起此事,孙西龙却显得很为难:“儿子,你能不能不去北京?这时候还是不去为好……”“为什么啊,明年年初就要艺考了,不去集训一下怎么行?”爸爸欲言又止,最后说:“要不,晚上我和你妈再商量一下。”

结果,当晚他告诉儿子:“你妈说,你的考试要紧,你去吧。你妈妈也要我告诉你,你去北京后,我们也要去湖南走走,听说张家界的风景好得很……”

孙宇去北京后,孙西龙也带着妻子到了湖南。这期间,依然是母亲打电话给儿子,她告诉他,自己这也好那也好。孙宇却感觉到,母亲的声音明显有些沙哑无力。或许是旅途劳累所致,他想。

3个月后再见妈妈时,孙宇吃了一惊。妈妈的身子陡然消瘦了许多,脸却有些浮肿。爱美的妈妈一直留着披肩长发,却突然剪成了短发,后来又戴上了帽子。孙宇心里涌起许多疑问。

永失母亲,谎言背后竟是血泪亲情

2009年3月初,孙宇参加了艺考。当月28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布的成绩显示,他的考分上了该校的艺考线!孙宇怀着激动的心情,第一次拿起电话要给父母报喜,可就在这时,他接到了父亲的电话:“儿子,你妈妈终于等到了今天……现在,你到石家庄第三人民医院肿瘤科来。你妈妈在这里等你。”肿瘤科?孙宇突然感到一种不祥之兆,他飞一般跑下楼,直奔医院。

在医院病房外,爸爸告诉他:“儿子,现在你艺考过了,爸爸到了讲出真相的时候了。两年前,你妈妈就得了肺癌,怕影响你参加高考,她不让我告诉你……”

原来,2007年做那次“小手术”时,妈妈已被确诊了。妈妈的病曾因放疗一度稳定,2008年,也就是孙宇想去北京参加艺考集训的时候,她的病情却突然加重。当时家里已没有什么积蓄,他集训用的2万元钱,是爸爸借来给妈妈治病的;她声音沙哑、脸部浮肿都是病痛所致,换发型是因为放疗之前剃光了头发,只能戴上假发;父母去湖南,并非度假旅游,而是爸爸打听到那边有一位名医,但遗憾的是,那位名医也没有妙手回春的神技,妈妈体内的癌细胞还是扩散了……

得知真相的孙宇跑进病房,看到病床上那个脸上肿得连眼睛都睁不开、四肢却瘦骨嶙峋的女人,他难以置信,这就是半个月前还活动自如的妈妈吗?他“扑通”一下跪倒在母亲的病床前,背过脸去,泪如泉涌。此时的房倩已经不能自主坐卧,话也不太说得出来,听到儿子带来的好消息,她还是艰难地露出了笑容。

这天中午,孙宇守在病房里,一直陪着妈妈。他用温水毛巾给妈妈擦脸,给妈妈喂牛奶,和妈妈絮絮地说了许多许多话。妈妈很高兴,说儿子终于长大了。不过,一小时后,她还是把儿子“赶”回了学校:“就要高考了,快回去努力吧,你能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比什么都强。”于是,孙宇含泪回到了学校。

但仅仅过去两天,母亲就永远地离开了孙宇。

2009年8月,孙宇考入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怀念与伤悲中,孙宇过着自己的大学时光。

2010年3月的一天夜晚,孙宇突然想起明年就是兔年,而妈妈是属兔的。孙宇心里涌起一个强烈的念头:要为妈妈画一组漫画,表达妈妈对自己全部的爱,以及自己对妈妈刻骨的怀念!

第二天,孙宇就开始动手画了。整部漫画色调安静凝重,娓娓道来一个个关于母亲和自己生活的真实片段:“她的气质像王菲,她好强,她不服输,她会唱她那个年代的革命样板戏。”“有一天偶然听到别人夸我的时候,她比我更开心。”“那时学习不好的我,对于身为老师的你是怎样一种负担,你抱有太多期望,突然有一天,听到你说不想再给我任何压力,只要我活得开心,我却没有忍住哭了出来。”这些看似平淡的旁白,因为孙宇精心的配画以及在其间投入的情感,彰显出强大的感染力。

回忆是件很难的事情,从小到大和妈妈在一起的情景一幕幕重现,或温暖或感伤,使他常常一边创作一边流泪。

意外走红网络,《来一斤母爱》成就温情漫画家

整部作品从起草脚本,到手绘,最后再用电脑着色,一共用了两个多月时间。绘制完53张饱含深情的漫画后,王宇感到很释怀,他为这套作品取名《来一斤母爱》。这个名字,源自他曾经跟妈妈开的一句玩笑。初中时,全家一起去郊游。当时,小孙宇拿出一张10元大钞,模仿妈妈平时买菜的样子,对着妈妈说:“给我来一斤母爱。”一句玩笑,逗得妈妈哈哈大笑。

手绘出《来一斤母爱》后,孙宇首先传给爸爸看。QQ那边,很久很久后才跳过来一句话:“儿子,你长大了!”

后来在同学的鼓动下,孙宇将这套母爱系列的漫画挂到了网上。53页的手绘集,情节舒缓,画面简洁,旁白简单,却以最真切的母爱,以一个儿子最真诚的悔痛与追忆,将网友们感动得潸然泪下。大家看后纷纷留言说,他的经历让自己明白:尽孝不能等待!一位法国留学生则写道:“每一幅画都透着真情,让人落泪。这是我来中国的4年时间里,看到的最温暖人心的一个故事!”

2010年9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传部的领导看过《来一斤母爱》之后,主动找到孙宇,为他举办了个人画展。随后,《知音漫客》杂志获知了孙宇的故事,也将《来一斤母爱》挂到了自己的网络平台上,再度引起巨大反响。

2011年5月,《来一斤母爱》参加新闻出版总署牵头主办的“原动力”新媒体原创动漫大赛,网络票数名列第三,以及i尚漫原创漫画大赛四格绘本奖第一名。与此同时,《来一斤母爱》被上百万网友在微博上疯转。

成功是幸福的,获得两项大奖的当晚,孙宇在学校的球场上躺了很久。望天空,繁星点点,他骤然想起小时候他要妈妈陪他爬12层楼,非要到小区楼顶上数星星的场景。他想,这头顶的星星啊,就是妈妈的眼睛。他对着星星大叫:“妈妈,我出息了,你看到了吗?这漫画还不足以表达您对我的爱。是的,一斤,10公斤,100吨,世间所有的计重单位,又怎么能衡量母爱之重?能够与之相匹配的,只有这个星球或整个宇宙……”

见自己的作品社会反响挺好,接下来,孙宇又在读者们的强烈要求下,对《来一斤母爱》进行了后续创作。他通过对母亲不停的追忆,绘画,配旁白,渐渐将这部漫画作品拓展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故事,伟大的母爱贯穿其间。

2012年春天,孙西龙也在儿子的鼓励下,组建了新的家庭。善良的后妈有一个儿子,也是学美术的。缘分这么神奇,孙宇又有了一个最亲密的弟弟。

第3篇

冷冷的夜空,宁静而又带着点感人至深的亲情,夜风划破了夜的宁静,向我诉说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伴着清冷的月光,我的心被《羊妈妈和狼孩子》这个故事常常地颤动了。

故事中一只母狼为了保护她年幼的孩子不幸死在猎人血腥的枪口下,公狼为了让失去母亲的小狼黑球能够温饱,抓来了一只母羊来喂养他嗷嗷待哺的孩子,后来,被放羊人发现,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母羊想改造黑球,可是她发现狼凶恶的天性是改不了的,她放弃了黑球,悄悄地离开了……几个月过后,母羊渐渐衰老了,两只狼来了,羊都四散逃跑了,母羊被追上了,可那两只狼放了母羊,因为其中一只狼是黑球……是什么让冷血的狼放走了母羊?是爱,是黑球对母羊的感谢,是非亲人之间的亲情,母羊当初对黑球的付出改变了她的命运,只有真心地付出,爱才能永恒。在这个故事中体现了三种爱,母爱、父爱和子女对母亲感恩的爱,有了这三种爱,这个故事才变得精彩。

想想自己的父母是不是都为自己付出了一切,我们是不是也要尽自己所能去报答自己的父母呢?母亲为我们付出的是心血,父亲为我们贡献的是汗水,那么,我们现在就要用成绩来报答他们,作为儿童,我们没有能力用智慧与双手来得到钱财,但我们可以用智慧与双手来嬴得最好的成绩,我想父母就要这个,一个好的学习成绩是给父母最好的回应与礼物!

在人们心中,狼冷血与残酷,没有任何理由让它们成为有爱的动物,然而《羊妈妈和狼孩子》这个故事中出现的三只狼心中鲜为人知的爱也是不容抹杀的,虽然它们改不了凶残的一面,可是这个缺陷是可以用爱来弥补的!

夜再深,《羊妈妈和狼孩子》这个故事也不容我们淡忘,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更需要我们铭记在心!

第4篇

夜,静悄悄的,我躺在床上欣赏着黑暗天使的唯美,对面的声音打破了宁静??“妈妈,我醒了,你给我讲故事嘛,一个雅嫩的声音。”“好吧!我就给你讲个《小老鼠》的故事,从前……一位母亲疲惫的声音响起……”

有时候,我时常在想,母爱到底是什么?回忆里想起模糊的小时候,大概4?5岁吧,我也曾是个爱听故事的孩子,妈妈说的故事我记不清了,但我记得我时常在睡前等待着妈妈的故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贪婪地听着妈妈的故事,妈妈也总像一个故事生产工厂一样不断地生产故事……

其实,母爱体现在生活中的点滴里,平凡的生活中,她们无私地奉献对子女的爱。寒冷时的一句关心,灰心时的一句安慰,迷茫时一句鼓励,都铭刻着母爱。

母爱也有她的色彩,母亲的头发记录着她的色彩,由黑到白地诉说着一切,母亲的情绪也有颜色,温柔的颜色,严厉的颜色……

对面的故事仍在继续,耳畔又想起JAY的新歌。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想快快长大,才能保护她,美丽的白发……,一遍一遍,涤荡在我的心灵……

第5篇

2013年2月23日 晴

幼小的时候,那寻找乳汁的啼哭不是爱,而是一种依赖。等我们渐渐长大,羞于将“爱”说出口,而是突然就开始用不耐烦和顶撞回应父母的话语,事后更开不了口说出心中的愧疚。喜欢,可以是本能,是自然的、带着率真的天性。而爱,是专一、认真的,如何去爱,是需要学习的。

曾反感《二十四孝》,在看了鲁迅评《二十四孝》后犹甚。我反感的是那些扭曲的、极端的、超过自尊自爱独立的人格底线的“孝道”故事。过分强调父母,而把子女当作一个生而当为父母牺牲的附属品。这是有损人格的愚孝。然而,孟佩杰的故事,则是现代的、健康的,爱的故事,而不是干巴巴的“孝道”故事。她的故事里是有苦涩,但更多的是幸福与温馨。这不是一个悲情的故事,而是一个爱的守候。不论别人持什么态度,只要她自己认为她是幸福的,就没有人有资格再去发表与之相反的言论。会爱的人永远都是幸福的,不幸的是那些不会爱的人。也许我们可以从她的经历里学会爱。

五岁丧父,生母无奈将她托付给别人收养,不久生母也去世。才过三年,养母又瘫痪在床,养父承受不了家庭的重担离开了家,至今杳无音讯。当年才八岁的孟佩杰不得不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迅速地成长。无怨无悔地照顾起了养母,没有抱怨和哭泣,只有乐观和坚强。养母瘫痪初期时常发脾气,她没有嫌弃和顶撞,而是反像妈妈哄孩子一样让养母开心。现年十九岁的她也直接跳过了不懂事的童稚期和青春叛逆期,她的命运没有给她这个“条件”,她选择了直接成熟。在别人还只会撒娇、耍赖、发脾气、要玩具的年龄。然而,她谈及这些经历,没有哭诉,也没有受难般的表情,倒是平静得像讲着普通的家庭生活故事。

也许是幼年遭受了太多失去家庭的不幸,使她渴望有一个完整的家。如果失去养母,她又没有了家。而瘫痪的养母心理、生理方面都是脆弱的,这时候的养母是极端需要爱和心理支持的。幼小的孟佩杰迅速完成了从被爱到去爱的转变。爱就是无条件地接受被爱人的一切,并且甘愿为被爱的人付出一切。我认为“爱”比“孝”更人性化,比“道德”更温暖。因为爱是自动,自发,真诚的,孝和道德则是受社会环境和舆论影响的。但一个人学会了爱,自然也就符合了“孝”和“道德”的标准。而爱意味着一定会有付出和接受。付出又意味着被爱人有需求,接受则意味着被爱人有缺陷。也许孟佩杰早早学会爱,令做子女的感动,令做父母的动容,正是因为养母对爱的需求和生理上的缺陷。大多数子女做不到这些,很多人不会去爱人,是不会,而不是不想。或许就因为大多数父母付出太多,身体又健康,没有什么缺陷或是子女没有细心到发现父母脆弱的一面。父母一面付出过多,另一面又隐藏起自己的脆弱。出于“家长尊严”或是“保护子女”的想法,却又在心中为怎么付出这么多孩子还不懂事而难过,却不知正是全面的堡垒封闭了孩子学会爱的机会。而孩子从小生活在太多的爱与美满面前,生活中已没有什么需要自己出力的了,安逸的生活也钝化了感官,看不到家庭里的困难,也觉察不到父母需要的信号,所以始终没有学会爱,只适应享受爱,才会在日后变得自私、易怒和粗暴。

我们看到,现在的年轻人离婚率逐渐升高,甚至打离婚官司都是父母间对骂,小夫妻倒袖手旁观,这正是典型的不会爱,没有学会爱。学会爱的人是包容理解的,也是人格独立,能独挡一面的,因为唯有能照顾好自己,才能有能力去爱别人。我们听说了那么多小小年纪家庭遭遇不幸的孩子照顾卧病的父母多年的故事,这些故事也正好体现了苦难使人成长,一方对爱的需求培养另一方去爱的能力。这也印证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人的孩子只有爱这个家,才会早当家。

所以一个人只要学会了爱,将是一个多么强大的人;也将是一个完完全全成熟独立的人。这一点很多人一辈子也做不到。而她更将远超一个只是成熟独立的人,因为他还能容纳他人、理解他人,让他人感动、幸福和满足,不仅有着自己的无悔人生,更美化了别人的人生。

孟子说:“仁者无敌。”而仁的范畴包括了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可以发现,爱已远超出仁之上,且“爱”符合“仁”的每一个条件,我愿说“爱者无敌”。

湖北省武汉市华师一附中高三(14)班

第6篇

关键词:影视文学 ;《假如爱有天意》 ;叙事技巧 《爱情自有天意》是一部于2003年上映的韩国爱情电影,讲述的是2003年的一天,大学生梓希收拾房间时,无意中发现一个神秘的箱子,里面满载着母亲珠喜留下的情书:1968年的珠喜,是一个清纯可爱的少女,与穷学生俊河一见钟情,由于珠喜显赫的家世,令两人的恋爱陷入俗套的门不当户不对的痛苦纠结中。与此同时,2003年的梓希爱情同样坎坷,她暗恋着戏剧学会的尚民,却陷在爱情与友情的矛盾中,一直难以表白自己的爱意。她发现自己的爱情故事竟与母亲的爱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随着剧情的发展,最后发现尚民竟是俊河的儿子,上一辈未完成的爱情在这一代得到了延续。这部电影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可谓是韩国电影史上既叫好又叫座的电影。

一、独特的叙事技巧

简单的讲,叙事就是讲故事,那么,电影叙事就是通过电影讲故事。按照电影叙事学的理论,叙事的含义指将多镜头按逻辑或时间组合在一起,这些镜头中的每一个镜头自身都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镜头,影片故事就是在一个个镜头的转换下发展的,电影就是通过镜头来叙事的。从理论上讲,一个故事可以通过多种来被讲述,而一个故事最终变为银幕上的故事却只能采用一种模式。《爱情自有天意》讲述的是母女两代在友情爱情中难以抉择的俗套的爱情故事,从内容上来说看,影片毫无独特之处可言,但是,从影片的叙事技巧方面来分析的话,就不得不为郭在容导演的大胆与独到所深深折服。

(一) 复线交叉的叙事结构

本片实际讲述了两个爱情故事——一个是现在时,2003年的梓希和尚民的爱情故事,一个是过去时,母亲珠喜和尚民父亲俊河的爱情故事,而连接过去与现在,延续上一辈爱恋的就是影片中一直在珠喜与俊河间送来送去的那条项链。分析影片的叙事首先要弄清楚电影的结构,现代电影的结构多样,有单线结构,如《东京审判》,也有碎片式结构的,如《重庆森林》等,而本片采用的是复线交叉结构。

影片由两条线贯穿,一条是母亲珠喜与俊河的爱情线,一条是梓希与尚民的爱情线,两个故事在交叉中进行着,并在最后,通过一条项链链接起来,使得两条线索不再是单单的交叉进行,而是使两条线之间有了因果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这样的结构非但不显得混乱,反而使得故事在紧密连接之余仍脉路清晰。

(二)时间与空间的完美结合

电影叙事除了有着鲜明的视觉特性之外,还能把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完美结合。来看看本片中的两条线之间相互转换的时间与画面:

00:29:25 趴在窗前回想珠喜的俊河切到趴在桌上的梓希

00:30:00 图书馆看母亲日记的梓希切到教室里替泰秀写情书的俊河

……

01:41:17 泰秀吹额头头发切到梓希做着吹额前秀发的招牌动作

……

不难看出,从上一代的镜头切换到下一代时或者有下一代切换到上一代时,两个画面之间有着很强的相似性,如在影片29分25秒时,趴在窗前的俊河切换到趴在桌上的梓希;又如1时41分17秒时,由吹着头发的泰秀切换到吹着头发的梓希等等。导演不是单单为了推进剧情发展而在两个镜头间随意切换,而是别出心裁的寻找上下两代的重叠镜头进行切换,使得画面看起来不那么突兀,还平添了几分美感。两个年代,两个故事巧妙穿插,淡化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让观众在镜头转换间淡化时间,也在剧情进展中忽略了空间转换的突然,在惊喜与悸动随处迸发,一次次坚信爱一直都在……

(三) 运用自如的视角转换

所谓人物视角,就是叙述者借用人物的眼睛和意识来感知事件。在电影中,多重叙事者便于填充人物思想并能将导演的观点直接表达。

本片首先采用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中的回顾性视角,梓希通过内心独白, 以自己目前的角度讲述她的爱情经历,此时,叙述者虽然处于往事之外,但同时又是经历者。观众在梓希的内心独白中和梓希一同感受着暗恋的爱情故事。

在对珠喜和俊河的爱情叙述中,采用的是全知视角,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叙事者仍是梓希,她通过对母亲情书的阅读与陈述向我们展示了母亲的爱情故事,此时,观众不是同叙述者一起经历故事,而是站在故事之外来看故事的发展。

随着剧情的发展,在珠喜与俊河的爱情故事里,影片又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中的体验视角,在这里,俊河是故事的讲述者,他用第一人称内心独白的方式向观众讲述自己帮泰秀给珠喜写情书时的痛苦心情,让观众在看电影时体会到俊河当时的痛苦心境。

(四) 预叙、倒叙和插叙的结合使用

预叙、倒叙和插叙是叙事常用的手段,导演交叉使用完整的交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

先说预叙,“如果事件还没有发生,叙述者就预先叙述事件及发生过程” , 即电影中的“闪前”。在影片开始时,梓希突然看到窗前的彩虹,借由画外音说出一段独白:“我记得小时候,见过河上横跨着一道大彩虹。‘彩虹是天堂的门,人死后便通过那扇门进入天堂。’”梓希事先告诉观众她看到过这么一道彩虹,但她却没有交代看到这条彩虹的时间及地点。至于这些详情,在影片的末尾,主人公在回忆小时候的自己和母亲时才具体呈现在观众面前。

再随着剧情发展,通过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插入一段倒叙,即交代自己和尚民的爱情故事。如果“事件时间早于叙述时间,叙述从现在开始回忆过去,则为倒叙。”

接着,摄像机给一张泛黄上的男子一个特写,男子便在画面中活了起来,这时影片就开始讲述母亲珠喜的初恋故事,这是一段插叙。在这段插叙中又有母亲与俊河在乡下相识的倒叙。

在此后的情节中,在梓希的爱情故事进行同时,不间断的插叙着母亲的爱情故事。影片正是通过插叙、倒叙和预叙的交叉使用,淡化了时间概念,让两个故事在两个年代之间发展进行。参考文献

[1]汪流《电影编剧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第7篇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看了一段催人泪下的演讲,由邹越教授演讲的《让生命充满爱》,这次演讲,让我们经历了一次爱的洗礼。

演讲的内容分为"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四个专题。

首先,是爱祖国。邹越教授主要告诉我们要爱祖国的国歌、国旗。并告诉我们国歌、国旗所代表的意义。我最感动的是一个非洲小男孩的故事。这个黑人男孩代表他们国家来参加马拉松比赛,可是意外发生了,小男孩因为太累了而突然晕倒了,但他凭着坚强的毅力,终于坚持跑到了终点。因为他是代表着他的祖国来参加比赛,他的心中装着自己的祖国,从这个故事中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接着,是爱老师。邹越教授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来告诉我们,老师是不容易的,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我们一定要爱老师。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李老师的事。李老师是全国特级教师,她在山区教书。刚开始的时候,她也想放弃在山区教书,但是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令她最终留了下来。这一干就是十几年。可是,这位敬爱的老师却因为患癌症而过早地去世了。这个故事震撼着我的心灵,我的眼睛不觉湿润了。

第三篇是爱父母,邹越教授激情澎湃的讲了许多故事。其中,我最难忘的是他给母亲洗脚,给父亲捶背的故事。而后,邹越教授又教会了我们怎样表达爱。使我们完成了人生中的一项重要作业——怎样向亲人表达爱。通过邹越教授的演讲,我明白了:父母抚养我们很不容易,我们要体谅他们,回报他们对我们的爱。听完了这段演讲,我们已是泪流满面,连老师也流下了眼泪。

最后一项内容是爱自己。通过邹越教授的演讲,我明白了:我们现在正处在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要有自理能力,不能什么事情都依赖父母。在中学时,我们要有自己远大的理想,这个理想,是要根据个人的爱好来定,不能报自己不喜欢的学校或专业,这样会荒废自己的前途的。听了邹越教授的教导,我奋斗的目标更加坚定了。

看完了演讲,真是令我受益匪浅。《让生命充满爱》,让我们受到了爱的教育和洗礼。 我们班共同立志:团结努力、积极进取、共同努力,绝不辜负父母、老师和学校的期望,用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明天的辉煌!

让生命充满爱观后感500字(二)

学校组织了一场观看演讲的活动,让我们从中受到教育。坐在椅子上,观看着邹越老师精彩的演讲,不由得深受感动,也悄悄地流下了眼泪。

爱国,爱师,爱父母,爱自己。这是这次演讲的主题。国,是家,家,是国,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当英国人把大麻运到华夏这片土地时,我们丢了身躯,丢了精神,但我们从未丢过一颗心——爱国之心!因此,林则徐站了出来,那一袋袋罪恶的根源被销入池中,风把这赤热的爱国之心吹到每个角落……08奥运会时,中国赢得了50多枚金牌,当奥运会领奖台上升起五星红旗时,你难道不自豪吗?我自豪,因为我是中国人!从出生时,我已被深深的烙上了中国印,我爱中国!

爱老师--老师,我们再熟悉不过,这位一天陪我们快10个小时,甚至比父母陪我们的时间还长的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爱她?看完这次演讲后,我不禁发现,我们的第二个父母,原来是老师。是她手把手的教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感谢,真想大声的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然后,再深深的鞠一躬,我爱老师!

爱父母--提起他们,鼻子又一酸,因为对他们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对父母想说的话,也太多了……给我生命的人,我能用什么语言去说他们,只能深深的,真真的说一句:"我爱你们!"从前的我,从前的我们都错了,为什么会以为父母给我们的一切都是应该的。邹越老师在演讲中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和父母吵架,离家出走,母亲发动所有人力去寻找她的孩子,可想而之,那位母亲是多么的伤心啊!孩子在外边很快就饿了,看着饭店里人们吃的很开心,他只能呆呆地看着,老板给了他一碗面条,吃完后,他感激地说:"谢谢你,老板,你比我的妈妈好多了!""冲你这句话,我这碗面不该给你。你我只是萍水相逢,却只因为一碗面条你就这么感谢,那你的父母为你做了多少顿饭,为你买了多少件衣服,为你干了多少件事,你怎么不去感谢他们呢?"细细想想吧,我们应该做伤害父母的事吗?当我们长大后,事业有成后,家庭美满后,开着宝马车带着全家去旅游时,早已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在后面招手,你的心不会痛吗?我会痛!因为我爱我的父母!

第8篇

活动过程

师:大家还得2001年在美国发生的那场震惊世界的大灾难吗?

生:记得——“9·11”事件。

师:对!在“9·11”灾难中,共有2801人遇难,但其中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的故事。

学生一听说讲故事当然都很高兴,但因为故事与“9·11”事件有关,所以又有些严肃。

师:当的飞机撞向世贸大楼时,银行家爱德华被困在南楼的56层。到处是熊熊的大火和门窗的爆裂声,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已没有生还的可能,在这生死关头,他掏出了手机。

爱德华迅速按下第一个电话。刚举起手机,楼顶忽然坍塌,他一阵眩晕,知道时间不多了,于是改变主意按下了第二个电话。可还没等电话接通,他想起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又拨通了第三个电话……

我讲到这里,故作停顿,然后提出了第一问题。

师:大家想一想,银行家爱德华拨打的这三个电话可能是给谁的呢?

学生沉思片刻,变得活跃起来。

生(1):第一个电话可能是打给他的妻子的,第二个电话可能是打给他的助手的,第三个电话可能是打给银行的。

师:理由呢?

生(1):因为妻子是他最亲的人,所以第一电话应打给她;打电话给他的助手是为了处理他的后事;第三个电话给银行是因为他是银行家,对他的遗产应有一个交待。

师:想象力很丰富,也很有道理。

生(2):我也认为第一个电话应打给他的妻子,因为她是他的最亲近的人;第二个电话可能是打给他的儿子的,因为儿子是他最爱的人;第三个电话可能是打给他的律师,请求他帮助处理后事。

师:这位同学的想象有所不同,他想到爱德华的儿子与律师。大家觉得有没有道理?

生:有道理。

生(3):我认为他的第一个电话应打给的助手,在这关键时刻,最有必要吩咐助手处理好他的后事,包括遗产……

生(4):(打断前一同学的话)那第一个电话应打给他的律师,因为在外国大多是由律师处理这些事的。

师:大家都说得很有道理,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面分解。

师:爱德华的遗体在废墟中被发现后,亲朋好友沉痛地赶到现场,其中有两人收到过爱德华临终前的手机信号,一个是他的助手,一个是他的私人律师迈克,可遗憾的是,两人都没有听到爱德华的声音。他俩查了一下,发现爱德华遇难前曾拨出三个电话。

学生听到这里都很高兴,特别是那几个猜到助手与律师的同学更是高兴得手舞足蹈,但同时又因为没有猜出第三个电话而有些诅丧。

师:那么那最关键最重要的第三个电话可能是打给谁的呢?

学生兴奋起来,有的猜是妻子,有的猜是儿子,有的猜是父母,甚至还有学生猜是爱德华的情人,引得学生笑了起来。

师:还是听我来讲给大家听吧。

师:第三个电话是打给谁的?他在电话里说过什么?他俩推断,很可能与爱德华的银行或遗产归属权有关。可爱德华无儿无女,又在五年前结束了他失败的婚姻,如今只有一个瘫痪的老母亲,住在旧金山。

当晚,迈克律师赶到旧金山,见到了爱德华悲恸欲绝的母亲。母亲流着泪说:“爱德华的第三个电话是打给我的。”迈克严肃地说:“请原谅,夫人,我想我有权知道电话的内容,这关系到您儿子庞大遗产的归属权问题,他生前没有立下相关遗嘱。”可母亲摇摇头,说:“爱德华的遗言对你毫无用处,先生。我儿子在临终前已不关心他留在人世的财富,只对我说了一句话……”

迈克含着激动的泪水告别了这位痛失爱子的母亲。

师:大家想想:爱德华对他的母亲说的这‘一句话’是怎样的一句话呢?

生(1):(抢着回答)肯定是告诉母亲他的遗产数目和银行密码。

生(2):不对,前面他的母亲已经说过爱德华在临终前已不关心他留在人世的财富,所以我认为可能是想叫母亲报警。

生(3):报警可以直接打110报警电话,没必要让他妈妈去报警,所以我认为也许是想告诉母亲他将不幸死去的消息。

生(4):(小声地)告诉他妈妈,他爱她。

师:(指着小声说话的同学)你能大声地说吗?

生(4):(大声地)告诉他妈妈,他爱她。

师:你怎么知道他要说的是这一句话?

生(4):不知道,猜的。

课堂里这时候已到达了一个小高潮。很多学生都在下面窃窃私语。我等到学生安静下来后接着讲……

师:不久,美国一家报纸在醒目的位置刊登了“9·11”灾难中一名美国公民的生命留言:妈妈,我爱你!

第9篇

《两个苹果》读后感

江西省铜鼓县一小六(4)班:龙睿婧

人生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一个一个,都是那么地令人难以忘怀。其中《两个苹果》这个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影响了我。这个故事的作者是陈琛,她用真实的故事来描绘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故事是这样的,主人公琛琛在家里时,妈妈回来了,带回来一袋红通通的大苹果,说是特意给琛琛买的。琛琛拿出两个苹果,用水果刀切起皮来。琛琛将削好的第一个苹果切了一小块,哇,好甜呀!然后,琛琛再削第二个,奇怪了?她疑惑了,这个苹果尽管外表看上去红艳艳的,个头也比第一个大,可果肉却是土黄色,她连忙尝一口。呸,好酸!琛琛将这个又大又酸的苹果到妈妈面前,说:“妈妈,平时你最辛苦了,这个大苹果就你吃吧。” 妈妈抬起头,眼中尽是赞许。可妈妈的赞许就像一柄利箭刺进她心里。她拿起这个甜苹果咬了一口,却没有了那美妙的味道,甚至比酸苹果的滋味更加难吃。

妈妈以一种无私的母爱将大苹果让给了琛琛。可琛琛呢?她大口吃这个酸苹果,尽管有苹果的酸味和泪水的味道,主人公也还吃着,看到这里,我早已被母爱的伟大而征服了。主人公想到的只有自己,而琛琛的母亲想到的都是女儿。怕女儿少吃了,令她万万没有想到的事,自己深爱的女儿竟是如此的自私。“好甜……好酸……”这完全对立的话语,衬托出了主人公的自私和母亲的无私!尽管这个故事没有华丽的语句,但作者以平凡的字语,让我看到了母爱平凡与朴素。

此时的我,感慨万千,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像文中的“我”这么做。可是想想自己,何尝不是呢?曾几何时,我也曾把“酸苹果”给了我最亲爱的母亲,把好吃的东西放进自己的口袋,把美味的佳肴摆在自己面前……在这里,我要告诉天下所有的孩子,在你们享受母爱的同时也关心你们的母亲吧!

第10篇

【摘要】张爱玲作为旧上海一朵奇葩在那个时期非常耀眼,整个人散发出独有的魅力,可以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特立独行的特例。尤其是到了九十年代了,张爱玲的作品被更多人关注研究,但是很多人评析张爱玲的作品的时候都是把关注点过多的放在她的作品人物分析上,很少有人关注她个人命运以及生活经历对作品的影响。纵观她的作品,你可以清晰地从她的作品中感受到她对家园急切的归依和依赖,对家园深沉的依恋以及渴望被家园认同的心理。由于张扬的个性以及对自我人性自由的向往使她多多少少披上了反叛的外衣,由此很多人常常会误读她。我试图从张爱玲的文章中剖析出家庭生活经历在她的作品中打下的深深烙印。

【关键词】创作回归

张爱玲在小说中擅长写人世的情情爱爱,在小说中可谓是尽情地挥洒着自己的才华,她善于叙写故事,似乎漫不经心地让你搬出你家那个锈迹斑斑的香炉,娓娓道来,给你讲一段不是那么惊心动魄的,也许有那么一点家长里短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没有战争的血腥,没有琼瑶似的爱的浪漫,也没有政治的影子。她就那么冷静地讲那么一段故事,讲一段似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段琐事。

在这些故事中,她用冷静得近乎冷峻的笔触为我们描述人性的卑微、软弱、现实、冷漠,甚至还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残酷。张爱玲善于编织故事,她用故事掩饰自己,用故事装点生活,用故事挥洒才情,用故事掩盖她内心难以诉说的伤。但从张爱玲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张爱玲对家园的回归以及无法得到认同的无奈。

张爱玲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说她幸运,是她生活在一个可以给她提供相当充裕物质的家庭,让她有足够的条件读书;她幸运的是,她有一个有着新思想的母亲,母亲虽然没有尽到太多抚养她的责任,但是却给她带来了新的思想,让张爱玲不像同时代的少女一样一心想嫁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少。说她不幸,她没有欢乐的童年,过分的早熟。父母婚姻的不和早早地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种下悲剧的种子,父母无休止的争吵让张爱玲过早地成熟,过早地学会了冷静地看人间的生活百态,她小说的描写也是那样冷静,就似乎一个人站在河对岸观看舞台戏剧表演,有着隔膜、冷漠但客观。

张爱玲后来因为与父亲意见不合,离家出走。她的出走只是一时负气,是年轻人的张狂。张爱玲逃离家庭不像同时代的其她女性作家,也不像鲁迅笔下《伤逝》中的子君,她只是不习惯家中那种沉闷的氛围,更多的是对家人主要是父母对她关心的缺失的不满。逃离家庭的张爱玲很快在现实面前就有了悔意,她面对生活的艰辛,想回到旧家庭。但是张爱玲的个性不容许张爱玲的回头,因为逃离,张爱玲开始了灿烂的文学之路。

张爱玲与父亲的矛盾造成二人反目成仇,张爱玲在报纸上公开自己的父亲,可以说极尽渲染之能事,把父亲塑造成了一个封建保守腐朽的老夫子形象。这给父亲很大的打击,虽说父亲在情感上忽略了张爱玲,可是张父对张爱玲是相当喜爱的,并且把张爱玲当作自己骄傲的。个性张扬并且有点偏执的张认为父亲想置之她于死地,可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她与父亲虽说有矛盾,但是张父对张爱玲被囚禁间生了一场大病还是很小心地照顾的,据张爱玲的保姆说,张父照看了张爱玲几天几夜,张爱玲才摆脱掉疾病。张爱玲虽说逃离了家庭,可是张爱玲在小说有意无意地写出了被抛弃的情绪,以及希望被社会接纳和认同的主题。

如在小说《心经》中,张爱玲借恋父情结这个主题表述自己内心隐秘的追求。在这个小说中,母亲是作为一个符号存在的,在文章中似乎可有可无的。小说中女主人公小寒对父亲充满了依恋,对父亲有一种霸占的心理。作者安排母亲形象的暂时空白,作品利用其他人来谈及主人公的母亲,可以显示出主人公自己也是很淡化母亲这一形象的,主人公小寒把母亲应该说放于敌对的状态,她用异化的方式“父亲的变装”达到自己与父亲成为“夫妻”臆想的愿望,利用这样一个变装获得与父亲在人伦上的平等。这种似乎是“弑母”的描写,对父亲极为渴望的欲望,也反映了作者的个人经历。作者从小与母亲关系的生疏,母亲就像是一个符号,在张爱玲最需要母爱的童年时代凭空消失。若干年之后,母亲回来了,但是无论如何也填补不了作者内心那种母爱的缺失。所以,作者的小说中,往往母亲的形象不是缺失的,如《心经》中的母亲;就是变态畸形的。

作者对父亲这个主题的写作,不能说不是矛盾的。一方面,她对父爱是渴求的,另一个方面又是敌视的。她小心地审视着,隔离者。在《心经》中的描写恰好地把张爱玲这种微妙心情精致地描画出来。她对父亲或者说男权社会一方面是依恋或者依靠,但是这种依恋或者依靠又是被社会不容许的不能接受的,就如父女恋。实际上,作者就是要借用父女恋这个主题想表述内心想法:她希望这个社会能包容她,像包容所有的男性一样,这也就我们现在所说的男女平等。可是她的这一隐秘心在那个社会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女子在那个社会几乎是社会的附属品,如果想在男权社会取得一定社会地位,难度很大,并且不会被男权社会所容纳的。另一个方面,张爱玲又对父亲角色描写时也是顾虑的。她塑造的父亲形象不多,家庭对她情感诉求忽视,造就她的敏感、多疑。她对父亲这个角色也是逃避的,既不愿意塑造完美父亲角色,也不愿去过分丑化父亲角色,她只是在小说剧情需要的时候安排一个类似于符号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给人留下的印象相当淡漠,几乎给人留不下深刻印象。但是从旧时代走过来的,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张爱玲。在文章中表达着对男权社会的回归,追求那种被社会认同的过程。可是,张爱玲本身又对这种男权社会的不合理现象也持怀疑态度的,如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的堕落过程,作者是有那么一点同情的。但是作者很快就收回了自己的情绪,她善于隐藏自己的情绪,她就那么淡淡地写这么一段故事,不发表任何议论,但是你却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的情绪和好恶。

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借罗杰娶娇小可爱妻子的故事表面上看给我们讲述一段文化差异不同给人带来的困惑,倒不如说是作者对父权社会对她的伤害,以及她对这个父权社会的强烈反抗。

也许是张爱玲离开家园之后,一直渴望回归那个家园,那个被他批判的家园。在小说《封锁》中,也反映出了张爱玲对家园的渴求。从中不难解读出作者极其渴望被男人并且是夹公文包的男人所接受,其实是男权社会接受,那怕这种接受以牺牲平等为代价,只要能接受她,被社会的男性接纳认同,什么代价都不重要,重要的有个归宿,家园,那怕这个家园是畸形的,错位的,这在作者的心中都无所谓。

第11篇

关键词:影视改编;叙事;原始形象

影视剧的改编近年来可谓是热火朝天,俞飞鸿导演的处女作《爱有来生》也是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性导演之一,其影片的风格独特,针对俞飞鸿与张艺谋所指导的《爱有来生》、《我的父亲母亲》两部具有代表性的影片和两部小说《银杏银杏》、《纪念》,从性别的角度来阐释一下在当今这个追求女性平等地位的时代,女性导演与男性导演面对影视改编会有哪些方面的不同,具体分析主要体现对于小说原著的解读,关注点的不同这个方面。

一、叙事转换

叙事即讲故事,这里主要讲从小说到影视剧中叙事的转换,包括叙述视角、故事情节、叙述语言、叙述结构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叙事视角层面来讲,小说《秋杏,秋杏》到电影《爱有来生》导演完成的是从第一人称到第一人称的复制,叙事顺序也是按照小说中的顺序为线,倒叙为主的形式,俞飞鸿关注的焦点是在于故事本身,纯粹的讲故事;小说《纪念》到《我的父亲母亲》导演完成的是从全能全知的的上帝到第二人称的转换,鲍十的小说《纪念》采用的是一种客观的叙述视角,零度写作,影片中完全是一种主观的情景再现,影片中的叙述人物也由儿子“我”来代替,张艺谋很巧妙地将这个叙述者定位在小说中提到的儿子玉生身上,以儿子骆玉生的视角展开一段儿子回忆中的故事,张艺谋抛弃了小说故事原有的立意,关注点集中于“年轻的母亲”这一女性形象,简单讲述的是母亲追求爱情的故事。《秋杏,秋杏》中的人物语言没有经过任何加工便被俞飞鸿导演直接搬上《爱有来生》的银幕之上,几乎是一字不差地成为人物台词对白;《纪念》中多语言描写,朴实有特色,《我的父亲母亲》中这种语言特色是没有去掉,但是语言在小说中的分量在影片中大大减弱,而是没有台词的画面更多的占据影片内容。

从文本到影像这个方面,《爱有来生》攫取了整个故事情节,就其充满灵异的人物对白和环境描写,俞飞鸿也没有落下,而《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完全摒弃了故事原貌,他请来鲍十进行剧本改编,按照张艺谋的意愿,将这个原本是用来纪念朴实父亲的故事改编成了关于父亲母亲的爱情故事,给这个普通的乡村教师的故事增添了华丽的鲜艳的唯美的外表。《爱有来生》中运动镜头的运用、温暖的色调让这部本来就充满浪漫与传奇的爱情片带给观众的也是游离的、虚幻的梦境般的感受,影片带领着我们一起在飞。《我的父亲母亲》中黄色、红色、白色颜色的大胆运用,赋予了这些颜色以不同的意义与美感,“年轻母亲”特写镜头的多次出现,取代了小说中父亲主角的地位,以移花接木地方法将母亲的形象塑造出来,对于爱情部分的回忆用的是色彩画面,而回到现实用的是黑白画面,两种不同的色彩风格将两种情调明显的表现出来。

叙述语言的转换。小说和影视的叙述语言是不同的,小说的叙述语言是文字语言,文字语言有其抽象性、间接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的特点。而影视语言则主要是使用声像语言,它是由画面、声响、符号等组成,画面是一种活动的图像,声音则包括话语、声响、音乐等三个方面。声像语言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可感性、确定性等特点。小说《银杏银杏》叙述语言很是简洁空灵,改编后的影片《爱有来生》依然延续这种叙述风格,并发挥影视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小说中诡异的画面据特可感的展现出来。鲍十的小说《纪念》客观平实的语言叙述,张艺谋完全摒弃了小说中的故事叙述,完全是一种主观的情景再现,影片《我的父亲母亲》的叙述语言较小说的叙述语言就明显的可以看出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思想,张艺谋的作品,往往很强调它的画面语言,强调具体形象的可视性,特别是色彩对人观赏的震撼力,并通过可视的画面语言将人物内心的感受具象化,口语化。从这个方面来讲,俞飞鸿更愿意通过镜头给我们讲故事,而张艺谋是在让我们看画面。

二、主题思想内容

虽然俞飞鸿导演曾声称:“在我眼中电影是不分性别的,拍电影表现的是人性,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性别。”但是作为女性,其性别的细腻点还是在影片中或多或少的体现出来。俞飞鸿十年前初次接触须兰的小说《银杏银杏》,就在心里已经有种莫名的情怀,曾经她推荐给一些导演,但都没有引起注意,十年后的今天,俞飞鸿带着当年的那种情怀决定要自己来拍这部影片,拍完《爱有来生》后,终于释怀,其实从这个小花絮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俞飞鸿作为女性心中的那种细腻与感触,很是欣赏俞飞鸿导演的影片风格,初绽才华让人惊艳,作品风格引人哀伤悲怜。这也正是女性主义题材电影的风格体现,柔情万种,曲意难尽,没有英雄情来的悲壮,却揉在情感里化不开。故事的结尾虽说很光明,是今生的阿九和丈夫的愉悦面容,但是仍然不能让人释怀。俞飞鸿所想要表达的也许正是在这样一个男女关系错综复杂的时代里,为什么爱情中的男女会面临那么多外人看来很不理解的东西,将男女爱情不再那么单一与单纯化,颠覆了以往对于纯洁爱情的理解,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爱情的复杂性。

而对与张艺谋来讲,他的作品中我们体会到的是一种深刻的思想内容,故事已经让位,揉在作品中的是令大众解不开的多年的怀旧情节,而这种情怀恰恰也是人们心中最柔软最经不起敲打的部分,张艺谋有着这样深刻的思想体会:“拍一个印象的电影,不在于叙述故事本身。”所以他不注重讲故事,对视觉审美效果的追求,精心营造的电影的每个镜头和画面都具有广告一般的美,具有一种古典的美,内在的浪漫气息。《我的父亲母亲》影片中他将所有中国人心中共同形成的年轻母亲的形象展现出来,赢得观众的共鸣,这种原始形象存在于每个在外游子的内心深处,触动心弦,激起心中对母亲的依恋。同样,张艺谋总是善于用小题材来表现大主题,一个看似小小的爱情故事却折射出了中国教育背后的凄楚与呐喊,在美好爱情的光照下,是国人对于教育的憧憬与渴望。

纵观俞飞鸿整部影片的改编,对于一个女导演,确切地说是一个年轻的女导演,在涉足这样一个导演领域时,她似乎不想有什么突破,还是想保守那么一份女性该有的谨慎与小心,是一种对于原著的坚守。从改编技巧方面,俞飞鸿导演从自身的女性特征出发,在影视改编过程中,其角度与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内容,都较之男性导演有所不同,女性视角内置于作品中,并左右着导演的创作。

参考文献:

[1](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M]. 西苑出版社.2004,05.

[2]韩鲁华 马茹 .《从文本到图本:影视改编叙事转换及其接受――以《红高粱》和《激情燃烧的岁月》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2008.

[3]鲍十.《 世纪末中国的-我的父亲母亲》[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10.

[4]须兰.《银杏银杏》[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

第12篇

母爱,一个感人的话题;母爱,是深沉的,母爱,是勇敢的;母爱,以生命为代价;母爱。曾经被两篇关于母爱的文章深深感动与震撼了,这两篇不是写母爱的深沉,不是写母爱的通报,也不是写母爱的献岙,它写了一个细小而坚定的地方,那就是母亲的姿势。

母爱,不仅是人类的专利,只要是有生命的,只要是个母亲,都会对子女给予深深的受。这则故事便是动物的母爱。这则故事说的是一个怀了孕的母藏羚羊被一个资深猎手盯上,同经周旋,那冰冷的猎枪口直指母羊,它也知道逃不出猎人的手掌心了,作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动作----我深深地被这个动作感动了------那只母藏羚羊为了腹中的胎儿,流着泪,跪在了老猎人面前。可猎人那冰冷的心并没有为之感动,在他的枪口下,母藏羚羊仰面倒下,直到死,这个母亲都没有改变它的姿势。这是一种多么脆弱但坚定的母爱啊!它那不变的姿势如同不变的母爱,一直萦绕在孩子身边。

动物发此,人类更加伟大。这一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在一天夜晚,母亲发现楼道着火,叫醒了几个孩子,惊恐中,他们见屋顶上的天窗,那里可以通到屋檐上,顺着一棵树爬下去即可得救。但由于天窗太高,无论是母亲,还是孩子都无法爬上去。结果母亲毅然蹲下身,让孩子一个个踩着她的和,把孩子举上去。最后,孩子们都上去了,无情的火舌吞掉了母亲。她直到死去仍保持上举的姿势。

两位母亲,为了救孩子们做出了坚定的动作,她们都明白这样做会让自己丢掉性命,但母亲们还是这样做了,从未改变。母亲的姿势,虽然?然不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对儿女的爱,对儿女不变的、坚定的爱。

母亲的姿势,令我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