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饮食养生

饮食养生

时间:2023-01-15 06:53: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饮食养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饮食养生

第1篇

立夏的饮食养生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气温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的时节。

由于夏季炎热而出汗多,体内丢失的水分多,脾胃消化功能较差,所以多进稀食是夏季饮食养生的重要方法。如早、晚进餐时食粥,午餐时喝汤,这样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在煮粥时加些荷叶,称荷叶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煮粥时加些绿豆或单用绿豆煮汤,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

新酸梅汤

原料:乌梅50克,山楂50克,五味子10克,大枣10克,薄荷叶10克(鲜者50克),冰糖适量。将乌梅、山楂、五味子、大枣洗净,加水2000毫升,煮沸30分钟后加入薄荷,再煮5分钟即可,代茶饮。具有生津止渴、敛汗止泻的功效,适合于夏季饮用。

小满的饮食养生

小满时节是皮肤病的高发期,特别是风疹的发病率较高。风疹即现代医学所称的荨麻疹,即皮肤上会突然出现大小不等的皮疹,或成块成片,或呈丘疹样,此起彼伏,疏密不一,并伴有皮肤异常瘙痒。中医理论认为,风疹的病因与身体素质(过敏性体质)、湿郁肌肤和肠胃积热等因素有关,宜食用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丝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等,忌食膏粱厚味等易生湿热的食物,如油炸熏烤食品、水产品及胡椒、辣椒等食物。

薏米小豆粥

原料:薏米50克,赤小豆50克,大枣10克,大米100克,红糖适量。将薏米、赤小豆、大枣、大米洗净后同煮成粥,加红糖少许,趁热服用以出汗为度。具有清热祛风、消疹止痒的功效,防治丘疹性荨麻疹效果较好。

芒种的饮食养生

芒种的饮食调养应以清补为原则,注意补充足量的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以保证夏季农忙的营养供应。唐代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少食肉,特别是少食羊肉、狗肉等具有温热性质的肉食;多食蔬菜、豆类、水果等。饮食不但要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如辣椒,胡椒等,还应注意食品不要过咸或过甜。

冬瓜鲫鱼汤

原料:鲜冬瓜250克,鲫鱼一条(300 ~400克),香菜20克,葱姜及调料适量。将冬瓜洗净,去皮及瓤,瓜肉切片,与收拾干净的鲫鱼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熟后放入香菜及调料食用。具有清热利湿、消暑消肿之功,适用于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暑热烦渴者食用。

夏至的饮食养生

夏至后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宜食杂粮及凉性食物,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但生食瓜果及冷饮也当适可而止,不可过于贪凉,以免损伤脾胃。

中医理论认为,夏与心相应,在炎热的夏季要注意养心,又称苦味入心,所以适量地吃些苦味食物有助于心的保养。伏天的炎热气候还会影响人们的胃口,使得食欲不振,人也比较消瘦,俗称“苦夏”,苦味食物还有醒脾开胃、增强食欲的功效。

凉拌苦瓜

原料:苦瓜300克,蒜末及调料适量。将将苦瓜洗净,去瓤切片或丝,用开水略焯,放入冷水中,捞出装盘,放蒜末、醋、盐、香油等拌匀后食用。苦瓜味苦性寒,具有健脾开胃、消暑清热的作用,适用于因暑热引起的食欲差者食用。

小暑的饮食养生

中医理论认为,长夏与脾相应,而脾的生理特性是“喜燥而恶湿”。小暑时期暑湿最重,湿邪也最容易侵犯脾胃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功效。由于这时空气湿度相对大,食物中的一些有害微生物如致病的细菌、真菌等繁殖较快,容易腐败,如果饮食不洁则易引起胃肠道疾病。

马齿苋粥

原料:鲜马齿苋250克,粳米100克,葱姜及调料适量。将马齿苋洗净、切碎,粳米洗净,一起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成粥,放入葱姜调料即可。

或凉拌马齿苋,用鲜马齿苋500克,大蒜15克,姜5克,调料适量。先把马齿苋洗净,放入沸水中焯一下后捞出,放凉后加入姜蒜及调料。马齿苋可清热解毒、利湿止泻,适用于防治夏季腹泻。

大暑的饮食养生

大暑的气温更加炎热而且多雨,暑湿之气常常侵犯人体导致疰夏、中暑等疾病,这是由于暑热容易耗伤气血津液,使人出现饮食减少、倦怠乏力、逐渐消瘦等症状,应多吃性凉、清热止渴的食物,如西瓜、黄瓜、西红柿、冬瓜、甘蔗、荸荠、藕、梨、白菜、豆腐等。

第2篇

谨和五味

五味,是指饮食物的五种滋味,即酸、苦、甘、辛、咸。五味可以补益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其味不同,对脏腑的作用也有所侧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云:“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人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提出了在生理情况下五味对五脏的影响有主次之分。

若五味偏嗜就会造成相应脏腑的功能失调,出现多种病理变化。《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详细论述了五味偏嗜给机体带来的影响,“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苦(原作‘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甘(原作‘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这里说明饮食五味太过,也是损伤五脏精气的重要原因。

《黄帝内经》不仅认为五味入五脏可养五脏,而且还有五味太过可伤五脏这一相辅相成的理论,可见饮食养生必须依照“谨和五味”的要求,使各种食物合理搭配,谷肉果菜五味调和,不能偏食过食,才能“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所以《素问・脏气法时论》中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指出饮食的种类多种多样,所含营养成分各不相同,只有做到合理搭配,才能使人得到各种不同的营养,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此外,现代人在日常饮食中多以肥甘厚味为多,这就引起与之相关的很多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也指明了过食肥甘厚味的不良结果,其云:“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长期进食高热量饮食,会使阳热内盛,久则可多发疔疮,而且得病就像手持空虚之器受物一样容易,从而强调了饮食宜清淡,不宜过多肥甘厚味,也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荤素搭配。即进食时,应有荤有素,合理搭配。因此,全面的饮食,适量的营养,乃是保证生长发育和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

食饮有节

《素问・上古天真论》在论述养生法则时提出“食饮有节”,可见“食饮有节”对养生的重要性。节,是指有节律、有节制。“食饮有节”的养生法则包括“饮食定时定量”和“寒热温凉适宜”两个方面。

饮食定时定量

《吕氏春秋・季春纪》云:“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即饮食的摄取宜定时进行。《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即饮食定量、适度饮食,既不可过饥又不可过饱,尤其不要过饱。饮食过饱,则会导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为痔”(《素问・生气通天论》)。饮食过饥,则会出现“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灵枢・五味》)。

寒热温凉适宜

第3篇

养生,特别是食物养生,一点也离不开以味养生,因为味是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一点《黄帝内经》早就论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这段话指出了味与形、气、精之间的辨证关系。可见,饮食养生以味为本,离不开味,而一般情况下,味成了饮食的代名词。所以,可以这样说,饮食养生就是五味养生,可见,味是烹饪与养生的纽带。

烹饪与养生虽然都重视味,但两者对味的认知角度还是有区别的,各有侧重。烹饪之味指“口之于味”,即嗅觉之味;而养生之味,更多地指“体之于味”,即味对身体的健康的功能。可见,烹饪之味凸现的是“表”,而养生之味凸现的是“里”。那么五味究竟对身体有哪些影响呢?博大精深的祖国中医学对此早就有科学认识。中医总结出五味的功能:辛散、甘缓、酸收、苦泄、咸软;散、缓、收、泄、软都是动词,都表明这五味对身体的功能。中医充满了朴素辩证法,反过来推论也成立,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凡是对人体具有“散”的作用的食物是辛味食物;凡对人体具有“缓”作用的食物属甘味食物;凡对人体具有“收”的食物属酸的食物;凡对人体有“泄”作用的食物属苦的食物;凡对人体有“软”的作用属咸的食物。谈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烹饪之味,重在养口;养生之味,重在养体。

但两者并不是截然不同的,能把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这就是一个“和”字。“和”既是祖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特色,又是祖国饮食文化的核心与特色。

“和”虽仅仅是一个字,但它是我国古代哲学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和”字最早见于《国语・郑语》史伯对郑植公的谈话:“夫和宝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长而物归之。”春秋末,著名人物晏婴将“和”的概念运用到烹调中并做了解读:“和发羹焉。水、火、醯、醢、酽、梅。以烹鱼肉。箪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泻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这不难看出,在烹饪中求和、践和是早就有的观念与思想。

依“和”的思想,无论是烹饪之味还是养生之味都不要不及与太过,应坚持一个“中”字。这方面有过教训:古人称“阳之五官(藏),伤在五味。”为此,对味过浓重的烹饪原料,要采取调味办法使之减味;对味过薄的烹饪原料,要通过调味使之增强。养生之味也是同样道理,坚持济其不足,以泄其过,坚持一个度的概念。

那么怎样将烹饪之味与养生之味两者关系处理好,非常有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从我国传统的饮食养生来说,始终应将味的适体性放在第一位。无论菜肴贵贱,只要适体、有益于健康便是佳味;否则,即便是山珍海味,也有时被养生者所拒绝。强调适体并不排斥适口,如果只强调对身体有利,而毫不顾忌适口,把吃饭当成心理负担,就会产生厌食症,反而对身体无益,所以,两者都要兼顾,也要分清主次关系,在突出适体的同时,也要尽量考虑适口,提高食欲,满足心理需要。

按照我国传统饮食养生理论,适口之味一般来说都有适体性。清代著名老中医叶天士就曾反复指出,适口之味与体有益,即适口之中含有适体性,一定程度上两者是统一的。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做到烹饪之味的适口性与养生之味的适体性尽可能地相互兼顾,不必刻意突出哪一方面,这实质上就是合二为一。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怎样做到烹饪适口性与养生之味的适体性统一起来?

在这方面我国的烹饪实践有丰富的经验,首先这就是坚持本味与淡味养生。本味自《吕氏春秋》提出后,烹饪界就一直将此作为烹饪之味的最高境界来认识与对待,并认为本味是“至味”,以后的美食家甚至称为美味。什么是本味?本味不是任一具体确定的味,而是衡量烹饪具体水平的一个尺度,即是一种标尺。如何求得本味?在《吕氏春秋・本味》一书中介绍到要从水开始,再到火候的徐疾、调味和谐,烹饪原料的选择等方面来求本味。人们从多年的实践中反复体会各种食物的本味真谛,从中求得本味。

其次,要坚持淡味。近年来,随着人们深受厚味腻食之苦后,重新认识和探索淡的益处。当代人在庄子“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思想影响下,提出了一种饮食养生标准。其实,淡味养生观念我国古代早就有人提出过,这个观念最迟在晋唐时期就已出现。养生家提出饮食应“去肥浓、节五味”,很明显这是淡食思想。唐朝的孙思邈就明确提出饮食养生要“每学淡食”。其后,人们注意总结淡味(食)养生的好处,发现淡有补阴之功。古典《食色绅言》曾言:“若蔬食菜羹清虚肠胃,无滓无秽”,通调血脉,“淡食为最”;淡有爽神宁志、醒脾开胃之功。其他古典医书也提到,淡可清气、、宁神、爽神、健脾、调阴阳。

再次,饮食养生即五味养生还要因时因地,就是要顺其自然。《周礼天官》就曾说过,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应按季节进行调理。依现代饮食科学分析,上述说法有一定科学道理,符合养生要求。就以“春多酸”为例,从生理上讲,春天阴气升发,人体肝气易升,肝阳易亢,酸味为肝之本味,酸性收敛,酸味入肝,可敛肝气肝阳;就病理而言,春天肝气肝阳之病亦较多,多食酸无疑对防治肝病有益处。

第4篇

《记・内则》曰: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酸苦甘辛咸,我们称之为五味。要讲五味调和,春天应该多食酸味的食品,夏天应该多食苦味的食品,秋天应该多食辛味的食品,冬天应该多食咸味的食品,四季都可用甘、滑的食物加以调和。

中医理论认为,五味酸苦甘辛咸对应着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对应着五脏中的肝心脾肺肾,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而五味又与四季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对应,即春属木、夏属火、长夏属土,秋属金、冬属水,所以在《礼记・内则》中有上述四季与五味的相宜关系。

五味对人体五脏的影响是各归所喜,如酸先入肝,苦先入心,咸先入肾等。所谓入哪一经,也就是对哪一脏的脏气有裨益,或是直接使脏腑的功能活动增强,或是具备了协助脏腑功能的作用。这个作用是由五味的特性所决定的,如辛散,酸收,苦坚,咸软,甘缓等。正因为五味对人体内脏气有影响,所以久食偏嗜,都会造成脏腑间的不平衡,从而引起疾病。

所谓宜,只是相对而言,最典型的例子如夏天炎热,大家都知道要多吃点苦瓜,以清心火,但我们也不可以天天吃苦瓜,这已成为生活常识。再如四季均要调以甘,什么是甘?我们生活中每天离不开的主食米面杂粮就是甘,现在有些年轻人盲目减肥,很少吃主食,这是不可取的。

正常饮食以甘味食品为主,我们讲酸苦甘辛咸四季各有所宜,只是强调不同的季节相对增加一些相应的味,对补益相应的脏有益,但不可过多。天下无论什么事都是有度的,所谓“过犹不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饮食中的冷、热之道

《抱朴子》曰: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勿灼唇,冷勿冰齿。又曰:冷热并陈,宜先食热,后食冷。愚谓食物之冷热,当顺乎时之自然。然过冷宁过热,如夏日伏阴在内,热食得有微汗亦妙。《内经》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汗由气化,乃表里通塞之验也。

所谓饮食中的冷热之道,包括两重意思,一是指食品温度的冷热要适宜;二是指食物性质的冷热要适宜。

《抱朴子》中有这样的记载:过热的食物易伤骨,过冷的食物易伤肺。而冷热的标准是,热不要烫到嘴唇,冷别冰到牙齿。如果冷热食物都要吃,应该先吃热食,再吃冷食。这是冷热之道的一方面。

过冷过热的食物对人体都是不宜的。河南省林县是食管癌高发地区,据调查,当地人有一种饮食习惯,就是喜欢喝滚烫的汤,正是这一不科学的饮食习惯,造成了这一地区食管癌高发,这可以说是一个惨痛的教训。过冷的食物同样对健康不利,常见的如对牙齿的刺激,对胃肠的刺激等。

食物冷热之道的另一方面即是指食物性质的冷与热。如冬季寒冷,应吃温热的食物;夏季虽炎热,但有阴气伏在体内,所以夏天吃热一点的,让身体微微出点汗也是件好事。古人讲,夏天不出汗,秋天容易得风疟之病。

对于老年人来说,即使是夏天,也不宜进过于寒凉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出现腹痛、腹泻。四川湿重,夏天吃附子羊肉汤,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附子是大热的,羊肉是甘温的,在四川夏天吃附子羊肉,这是因地制宜,可除湿养阳,很符合养生之道。

中医饮食养生是一门学问。“人与天地相应”,饮食养生也不例外,饮食调养时要考虑到地域、考虑到季节、考虑到年龄,而绝不是冷天吃热的,热天吃凉的那么简单。学会饮食中的冷热之道,可以提高您的健康水平。

长夏是补脾的好时节

《老老恒言》云:夏至以后,秋分以前,外则暑阳渐炽,内则微阴初生,最当调停脾胃,勿进肥浓。《内经》曰:味厚为阴,薄为阳,厚则泄,薄则通。《白虎通》曰:胃者脾之府,脾禀气于胃。

夏至以后,秋分之前,渐入三伏,这段时间骄阳越来越炽热,阳极生阴,体内的阴气也开始慢慢生长。按五行划分,长夏属土,对应五脏正是脾当令之时。脾与胃,一脏一腑,同属五行中的土,所以这一季节是调理脾胃的最佳时节。这时不要进食太过肥腻的食物,因为肥腻的食物从阴阳属性上来讲属阴,进食过于肥腻,阴气过旺,容易发生腹泻;清淡的食物属阳,清淡的饮食会使脾胃正常地消化吸收。

长夏季节不要吃太多的瓜果生冷,进食后会增加体内的阴气。因为胃喜暖,暖则消化吸收正常;冷则凝,凝首先使胃不能正常受纳食物,随即脾也不能有效地运化水谷精微,故而影响到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脾与胃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在季节由阳转阴之时,饮食上也要同步做到少进寒凉之品,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与天地相应”吧。

老年人饮食是越烂越好吗

《华佗食论》曰: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老年惟借火化,磨运易即输精多,若市脯每加消石,速其糜烂,虽同为火化,不宜频食,恐反削胃气。

食物的消化需要三个步骤:一是通过烹煮将食物煮烂;二是通过牙齿将食物嚼烂;三是通过胃肠的蠕动将食物消化吸收。对于老年人来说,借助烹煮将食物煮烂,脾胃才易于磨运,向身体输送的水谷精微才充足。这是因为人一到晚年,牙齿已大不如从前那样坚固,同时胃肠功能也大大地削弱了,所以古人认为惟一能加强胃肠对食物消化吸收的方法便是烹煮。

然而,市场卖的果脯之类的食品,为了使其快速腌制,加入了硝石,口感上是软烂了,但不能经常食用,因为可能会削弱胃气。

那么,老年人的食物真是煮得越熟烂越好吗?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糜烂的食物是不需要用力长时间咀嚼就可以咽下,看似老人容易吸收了,但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口腔分泌唾液减少,胃肠蠕动变慢,从而削弱了胃肠本身的消化功能。所以老年人饮食应软硬适度,既不能吃过于坚硬的食物,不易消化,也不宜吃过于糜烂的食物。

无论老年人的牙齿好不好,都应该用牙齿或牙床来咀嚼食物。一方面,经常咀嚼可以锻炼牙齿和牙床,使牙齿坚固;另一方面,经常咀嚼可促进唾液分泌,有助于保持胃肠本身的消化功能,延缓衰老。所以《华佗食论》中的三化,对老年人也是适宜的。

总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1)老年人饮食应根据老人牙齿情况软硬适宜,不宜一味追求软烂。

(2)鼓励老人用牙齿和牙床咀嚼食物。

(3)果脯不宜多吃。

午后适当饮酒有利于疏通血脉

《老老恒言》云:酒固老年所宜,但少时伤于酒,老必戒,既素不病酒,黄昏后亦不宜饮,惟宜午后饮之,借以宣导血脉。古人饮酒,每在食后……米酒为佳,曲酒次之,俱取陈窨多年者,烧酒纯阳,消烁真阴,当戒。

酒虽然对老年人有好处,但是如果年轻时饮酒过度,被酒所伤,到了老年就必须戒酒。即使平时没有被酒所伤,也不要在黄昏后饮酒,应该在午后饮用,在吃完午饭后饮酒,借酒来疏通血脉。

饮酒的时间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讲,清晨和上午不宜饮酒,尤其是早晨最不宜饮酒。因为在上午这段时间,胃分泌的分解酒精的酶――乙醇脱氢酶浓度最低,在饮用同等量的酒精时,会更多地被人体吸收,导致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较高,对人的肝脏、脑等器官造成较大伤害。现代研究表明,14时以后饮酒对人体比较安全,此时不仅人的感觉敏锐,而且由于人在午餐时摄取了大量的食物,使血液中所含的糖分增加,对酒精的耐受力也较强,所以此时饮酒对人体的危害较小。饮酒最好选择米酒,其次是曲酒,而且最好是陈年老窖的好酒。而烧酒性热火大,饮用后会伤体内的阴气,所以不应该饮这样的酒。米酒可温养脾胃,米酒、黄酒有一定补益作用。

酒是由米、麦、高粱等和曲酿成的一种饮料,它能祛寒发散,活血通脉。现代研究表明,酒的主要成分为乙醇。乙醇对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都有一定作用,适量饮酒,有益健康;而过量饮酒,则危害健康。有这样一段话是过量饮酒的真实写照:“酒看起来像水,喝到嘴里辣嘴,流到肚里闹鬼,走起路来绊腿,半夜起来找水,早上醒来后悔!”所以一定不要过量饮酒。在饮酒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适量饮酒。少量饮用低度酒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积极意义,而长期大量饮用烈性酒则对健康危害极大,会危害消化、中枢神经、生殖等诸多系统,并可能由饮酒带来一系列交通、社会等问题。

②饮必小咽。许多人饮酒常讲究干杯,似乎一杯杯地干才觉得痛快,才显得豪爽,其实这样饮酒是不科学的。正确的饮法应该是轻酌慢饮,这样才能品出味道,也有助于消化,不至于给脾胃造成过量的负担。《吕氏春秋》说:“凡养生……饮必小咽,端直无戾。”

③提倡喝温酒。在酒加热的过程中,酒精也会随之挥发一些,这样,对人体的损害也就少些。当然,酒的温度也不能加得太高,饮用过热的酒,一是伤身体,二是乙醇挥发得太多,再好的酒也没味了。

④勿混饮。各种不同的酒中除都含有乙醇外,还含有其他一些不同的成分,其中有些成分不宜混杂。多种酒混杂饮用会产生一些新的有害成分,会使人感觉胃不舒服、头痛等。

⑤勿强饮。饮酒时不能强逼硬劝别人,自己也不能赌气争胜,不能喝硬要往肚里灌。劝君莫贪杯中物,尤其是已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一定要限酒。

⑥勿空腹饮酒。当空腹饮酒时往往会导致血液中酒精浓度急剧升高,对人体的危害较大。饮酒前应吃点东西垫底,选择一些理想的佐菜,不仅能满足饮酒者的口福,同时也减少了酒精对人体的危害。从酒精的代谢规律看,最佳佐菜当推高蛋白和含维生素多的食物,因为酒精经肝脏分解时需要多种酶与维生素参与,酒的度数越高,酒精含量越大,所消耗的酶与维生素也就越多,故应及时补充。

⑦心情不好勿饮酒。身体不适、过分忧愁或盛怒之时都不宜饮酒。有句话叫“借酒浇愁愁更愁”,此时饮酒会损害身体健康。酒,既可养生,亦能伤身。老年朋友午后适当饮点高品质的米酒或曲酒,祛祛寒,活活血脉,实在是一大雅趣。

提倡蒸食

《老老恒言》云:蒸露法同烧酒。诸物皆可蒸,堪为饮食之助。盖物之,全在气味,其质尽糟粕耳。犹之饮食入胃,精气上输于肺,宣布诸藏,糟粕归于大肠,与蒸露等。故蒸露之性,虽随物而异,能升腾清阳之气,其取益一也。如稻米露发舒胃阳,可代汤饮,病后尤宜。他如藿香、薄荷之类,俱宜蒸取录用。

中华千年美食文化素有“无菜不蒸”之说,在煎炒烹炸煮等烹饪方式中,“蒸”是最能保持食物原汁原味、保留食物营养的烹饪方式。“蒸露”是辅佐饮食的最好方法,因为万物的精华全在气味,而物本身则是糟粕,就像饮食进入胃中,精气上传至肺部,然后输布到各个器官,而糟粕进入大肠,这与“蒸露”是一个道理。所以蒸露的属性虽然随着食物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都能提升食物中的清阳之气,对身体是非常好的,像稻米蒸露后可以舒张胃的阳气,可以取代汤饮,病后尤其适用;另外如藿香、薄荷等也都可以通过蒸露来饮用。

近年,街面上出现了不少以“蒸”为主的餐馆,这说明人们对“蒸”越来越青睐了。现代研究表明,蒸菜所含的多酚类营养物质,如黄酮类的槲皮素等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烹调方法。蒸菜要求原料新鲜,调味适中,而且原汁损失较少,具有形态完整、口味鲜嫩、熟烂的优势。蒸还避免了煎炒烹炸的油烟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由于蒸制食物容易消化,所以非常适合老年人食用。

我们提倡蒸食,是在提倡一种健康的饮食理念。

食不必精,称意就好

《老老恒言》云:衣食二端,乃养生切要事。然必购珍异之物,方谓于体有益,岂非转多烦扰?食但慊其心所欲,心欲淡泊,虽肥浓亦不悦口……所以食取称意,衣取适体,即是养生之妙药。

《老老恒言》说:穿衣和吃饭是养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情,然而有人认为只有贵重的东西才对身体有益,其实不过是庸人自扰,饮食只需随心所欲,一个人想吃清淡的食物,即使每天尽食山珍海味也不会觉得爽口。所以食不必精,只需称意。

第5篇

1.饮食养阳春季正是大自然气温上升、阳气逐渐旺盛的时候,此时养生宜侧重于养阳,以顺应季节的变化。一般而言,根据春天里人体阳气生发的特点,人们可选择平补和清补饮食,如果选用温性食物进补,往往会出现助阳出火的弊病。平补的饮食适合于健康人和病弱的人,如荞麦、米仁等谷物,豆浆、绿豆等豆类,苹果等水果,还有芝麻、核桃等,这些食物长期食用一般也无不良影响,即使阴虚、气虚、阳虚、血虚的人也可食用。清补的饮食是指用食性偏凉的食物,如梨、莲藕、荠菜、百合等。

2.饮食养阴在春季,人们可根据自己阴虚内热的体质状况,进行灵活的营养和饮食调理。阴虚者原来患有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宜在春天发作,饮食上可采用蜂蜜疗法:将蜂蜜隔水蒸熟后,于饭前空腹服用,每日100 ml,分3次服用;或将牛奶250 ml煮开后调入蜂蜜50 g、白芨6 g,调匀后饮用。这些均有养阴益胃之功效。阴虚内热的体质者可选食大米粥、米仁粥、赤豆粥、莲心粥、青菜泥、海蜇、肉松、腐乳等食物,以消火,改善怕热的感觉,切勿食用太甜太腻、油炸多脂、生冷粗糙食物。病中或病后初愈的阴虚者应以清凉素净、味鲜可口、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以帮助胃口恢复。

3.饮食养热早春时节气候仍很冷,寒冷刺激甲状腺,可引起功能亢进、消耗热量,使人体耐力和抵抗力减弱。另一方面,人体为了御寒,也需要消耗热量来稳定基础体温。所以早春期间的饮食构成应以高热量饮食为主。除谷类制品外,还可多食糯米制品,如黄豆、芝麻粉、花生、核桃等,以便及时补充能量供给。寒冷还可以加速体内蛋白质的分解,因此早春期间还需要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鸡蛋、虾、鱼肉、牛肉、鸡肉、兔肉等。这些食物中含丰富的蛋氨酸,具有增强人体耐寒力的功能。

4.饮食养脑到了春天,凡有肝阳上亢的人,特别容易出现头痛、眩晕,这就是祖国医学早已指出的“春气者诸病在头”。其饮食防治方法是:每天吃香蕉或橘子250~500 g;或用香蕉皮100 g水煎代茶饮;还可用芹菜500 g水煎,加白糖适量,代茶饮;或用芹菜250 g、红枣10枚水煎。代茶饮;或将生花生米浸泡在醋中,5 d后,每日晨空腹吃10粒。这些饮食也均有较好的降压效果。

5.饮食养脾祖国医学还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是因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肝气旺则会影响到脾,所以人们在春季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病症;而多吃酸味的食物会使肝功能偏亢,故春季的饮食调养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之物。此外,春季是蔬菜的淡季,但野菜、山菜的生长期早于一般蔬菜,而且富含维生素,可食用以补充一般蔬菜的不足。

6.饮食养肾春天这个舒爽的季节,是肾功能不佳患者进行养肾与调理的好时机。根据中医师临床经验发现,此时服用强肾配方与固肾药膳,对肾功能初期恶化与肾病末期患者的疗效皆可达到六成以上。患者要注意春季生活调理,饮食以清淡甘味为主。建议食用蔬果清淡食品,如山竹、莲藕、薏仁、黄瓜及香瓜等。至于常人,若想要在此时进行保肝健脾及固肾者,可服用以山药、白果及芡实为主的“健脾固肝粥”,以白木耳、枸杞子与猪肝为主的“春天养肝汤”及白木耳、莲子、枸杞为主的“春天养肝固肾汤”及冰糖大麦茶。

7.饮食养胃胃病及十二指肠溃疡也易在春天发作,所以有胃病及十二指肠溃病病史的人春季在饮食上应避免摄取含肌酸、嘌呤碱等物质丰富的猪肉汤、鸡汤、鱼汤、牛肉汤及菠菜、豆类、动物内脏和刺激性调味品,因上述食物有较强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或可形成气体、引起腹胀,增加胃肠负担。饮食上,可采用蜂蜜疗法,将蜂蜜隔水蒸热后于饭前空腹服,每日100 ml,分3次服用;也可将新鲜的青色卷心菜洗净、捣烂,用消毒纱布绞汁,服时稍加温,每日2次,15 d为1疗程。或用牛奶250 ml,煮开后调入蜂蜜50 g,白芨6 g,调匀后饮用。这些均有养阴益胃之功效。

8.饮食养气中老年慢性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春季自然界的阳气升发,人体之阳气亦随之而升发,此时老年慢性气管炎患者在饮食上也需注意,多食用些葱、荽、豉、枣、芪等,以扶助阳气。饮食防治方法:宜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功效的食物,如枇杷、梨、莲子、百合、大枣、核桃、蜂蜜等,以减轻症状;忌食海腥、油腻之物,俗话说“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这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葱、蒜等)及过甜、过咸食物也宜少吃,以免刺激呼吸道、加重病情。

9.饮食养病春天是气候由寒转暖的季节,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开始繁殖,活力增强,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所以,人们在饮食上应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红柿等新鲜蔬菜及柑橘、柠檬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萝卜、苋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也应食用,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如芝麻、青色卷心菜、菜花等。

10.饮食养神由于气温变化等原因,人在春天会感到疲乏,即所谓“春困”,而饮食调理能解除“春困”。理想的饮食安排是:早餐摄入的热量最多,中餐次之,晚餐最少。常吃水果和饮果汁也有助于“养困”,因为水果中含有丰富的钾,而钾是帮助维持细胞水分的主要矿物质之一。钾的缺乏会使人感到软弱无力,也会影响注意力的集中,葡萄干、香蕉、苹果中都富含这种矿物质。

第6篇

乾隆皇帝比较喜欢吃素馔。一次在南巡期间,他到常州天宁寺游览,午时在此寺进膳,主僧以素馔呈进于乾隆皇帝。他吃后很是高兴,含笑对主僧说:“蔬食殊可口,胜鹿腩熊掌万万矣。”还有一次他微服到苏州寒山寺游览,陪同的人员仅大臣张廷玉和两个太监。一行人刚到苏州正好撞见江苏巡抚陈大受,陈大受没有认出乾隆皇帝,但却认出了与他比较熟悉的张廷玉。他对张廷玉的到来感到很奇怪,张廷玉忙小声告诉陈大受说圣上在此。陈大受急忙跪迎,表示要陪同圣驾。乾隆皇帝认为有地方大员的陪同很容易被认出来,遂拒绝了陈大受。陈大受修书一封,将乾隆皇帝一行人介绍给寒山寺的僧人,称:我有几位亲友来贵寺游玩几天。僧人们也没在意,就将他们作为巡抚大人的亲友接侍,给他们供应素馔。乾隆皇帝一看高兴了,称“吾等夙喜素餐,第供素馔足矣”。乾隆皇帝在寒山寺游玩了7天,吃了7天寺院的素馔,真是过了个吃素馔的瘾。

在素馔中,乾隆皇帝对豆腐、豆芽及其他豆制品有特殊的嗜好。我们从乾隆四十四年(1799年)《驾行热河哨鹿节次膳底档》中看到,乾隆皇帝几乎每餐都有豆腐或豆制品,而且餐餐不重样,如羊肉炖豆腐、鸭丁豆腐、锅烧鸡烩什锦豆腐、鸡汤豆腐、卤虾油炖豆腐、锅塌豆腐、厢子豆腐、菠菜拌豆腐、豆豉豆腐、什锦豆腐、烩三鲜豆腐、红白豆腐、烩云片豆腐等等。甚至有时御膳中没有豆腐,乾隆皇帝还立即传旨添加豆腐菜肴或豆片汤、炒豆芽等。据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四月初八日的用膳底档记载:“行官仓伺候上绿豆1000个,添青豆333个、黄豆333个,菜豆334个,送一次。”这一记载表明,乾隆皇帝为食用豆腐,一天就需用多种豆类。

乾隆皇帝之所以喜欢吃豆腐,是因为他非常清楚豆腐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据现代营养学分析,豆腐及其他豆制品的营养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豆腐及其他豆制品的蛋白质含量高、质量好;其次,豆腐及其他豆制品所含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比例与肉类蛋白质中的8种氨基酸的比例很接近;第三,豆腐及其他豆制品中的蛋白质人体容易吸收,这是衡量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一项标准。据医学界计算,人体对煮熟豆粒中的蛋白质的消化率为65%,制成豆浆吸收率可达85%,制成豆腐等制品则可达到92%至98%;第四,豆腐及其他豆制品还可以为人体生理活动提供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钙、磷的含量较多,而以石膏(硫酸钙)作为凝固剂制作的豆腐含钙量更高;第五,豆腐及其他豆制品不含胆固醇,常食豆制品可以起到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豆腐及其他豆制品的这种独特的营养价值和作用是动物性蛋白质所不能企及的。现代医学对豆腐和其他豆制品的保健作用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豆腐相传为西汉淮南王刘安所发明,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赞同。中国史籍首次提到豆腐是五代十国时期陶毂的《清异录》,书中称,当时淮南人把豆腐叫作“小宰羊”。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记有豆腐的制作方法,认为黑豆、黄豆、白豆、泥豆、豌豆、绿豆等均可制作豆腐。李时珍还对豆腐的营养养生价值予以充分肯定,他说:“豆腐,气味甘咸,寒,有小毒。主治宽中益气,和脾胃,消胀满,下大肠浊笺,清热敖血”。由于清代历朝帝后喜爱食用豆腐及其他豆制品,因而,宫廷中还立有定制,每年例由各地进贡宫廷所需的豆类及其他豆制品。

黄豆芽在乾隆皇帝的膳单中也是常见的一品。黄豆芽的中药名称为大豆黄卷。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其性味甘平,有健脾利湿,补五脏不足的功效。黄豆芽含有多种矿物质和氨基酸,各种维生素的含量也很高。现代科学实验成果初步表明,黄豆芽中的叶绿素可防止直肠癌和其他一些癌症,所以美国医学家和营养学家说,豆芽菜有意想不到的营养价值,并把其列入防癌食单之中。黄豆芽还含有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所有蛋白质,并能保护皮肤和毛细血管,降低胆固醇,防治高血压、冠心病和动脉硬化。此外,黄豆芽所含的脂肪较低,常食还可以预防肥胖,非常适合中老年人食用。黄豆芽的营养价值大大超过黄豆本身,就蛋白质含量而言比黄豆要高70%,维生素含量比黄豆增加7倍,而且吸收率也比直接吃黄豆高。黄豆芽比黄豆的营养价值高的原因在于:人们食用黄豆时,黄豆中所含人体所需的铁、钙、锌等有用的营养物质,很难被人体吸收,而当大豆发芽时,大豆“以为”自己要传宗接代了,就把原来牢固结合备用的物质全部释放出来。中医学恰恰利用了豆芽的这种特性而将其用作健脾利尿之药。乾隆皇帝对豆制品的嗜好,无疑对他的健康长寿是大有益处的。

除了豆腐和其他豆制品外,乾隆皇帝还喜欢吃各种蔬菜和蛋类做成的小菜。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进小菜底档》记载,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一月至四十三年(1778年)四月,乾隆皇帝经常食用的这类小菜有:江南河道进贡的酱瓜、酱姜、酱王瓜(王瓜即黄瓜)、酱杏仁、酱豆角;河东河道进贡的瓶装卧瓜、瓶装小王瓜、瓶装小豆角、瓶装八仙菜、瓶装瓜丝;浙江进贡的糟鹅蛋、糟鸭蛋、糟萝卜;东北盛京(今吉林)进贡的卤虾云豆、卤虾豇豆、卤虾茄子、卤虾苤蓝、卤虾王瓜;锦州进贡的卤虾豆角、卤虾芹菜等。这类小菜极开胃口,乃助餐佳品。

对于各种山珍蔬食,尤其是东北的松蘑、蕨菜,江南的冬笋等乾隆皇帝更是喜欢食用,这些食品早已被现代科学证明具有高度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价值。在乾隆皇帝的膳品中,无论是主食还是副食,都可见到用松蘑、香菇做成的食物。为了保证供应宫廷所需,每年都由东北等地进贡。东北例进的菌类食品松蘑,又名松口蘑、松茸、松蕈,因为肉质细嫩,滑润甜美,味道殊鲜,营养丰富,被推为美味。松蘑除含有淀粉、蛋白质和少量的脂肪外,还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A、B2、C、D2以及磷、钙、铁等。清代帝后们每餐菜肴中都有松蘑所做的菜肴或饺子、包子等。如口蘑冬笋鸭子、燕窝口蘑白鸭子、口蘑冬笋锅烧鸭、鸡肉香菇馅烫面饺子、鸭子口蘑馅提褶包子、鸭子口蘑馅烧麦等。清代宫廷为了满足自己食用各种菌类食品,除东北进贡的松蘑外,还规定每年由江西进贡铅山香菇、石耳,山西进贡银盘蘑、五台山台蘑,湖南进贡笋片、干木耳,四川进贡香菇、丁香菌、名山笋尖、茶菇,广东进贡南华菇,浙江进贡笋尖、冬笋、琴笋,安徽进贡问政山笋等等。

东北每年例贡的蕨菜,俗名拳头菜,被人们称为山菜之王。唐宋时期,蕨菜就成为人们喜欢食用的野菜了,当时的人们写有许多诗文来赞美它。据《吉林外记》记载:居住在山中的东北少数民族,将蕨菜视为菜中上品,赞誉它为“吉祥菜”。清朝把蕨菜列为朝廷贡品,当地官员每年选择茎色青紫、肥润的蕨菜,晒干后贡奉给朝廷。蕨菜营养丰富,除了含有淀粉、蛋白质和少量的脂肪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C和磷、钙等成分。乾隆皇帝非常喜欢吃蕨菜,每当用膳时,几乎都要用蕨菜所做的小菜来佐餐。

现代人都认识到,多吃水果有利于身体健康。乾隆皇帝也很喜欢吃水果,北方所产的梨枣瓜果自不必提。乾隆皇帝食用的水果来自全国各地,种类众多,如每年夏天他在热河行宫避暑时,广东的龙眼、福建的荔枝、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和哈密瓜等新鲜瓜果就源源不断地运到承德供其享用了。在夏季高温下,荔枝极易变质,为了保持荔枝色泽的光鲜和质地的鲜嫩,人们就把它们浸渍在蜂蜜中。据朝鲜使臣朴趾源记载,热河行宫经常备有上千斤用这种方法保存的荔枝。

只有荤素搭配,膳食营养才能均衡。因此,除了各种素馔与水果之外,乾隆皇帝也喜欢食用各种肉食菜肴。据《进小菜底档》记载,乾隆时期仅东北进贡的肉类就有鹿尾、鹿舌、鹿肉、鹿肠、鹿肚、鹿通恩(驼鹿的鼻子)、拆件狍、关东鹅、鸭子、白鱼、鲤鱼、鳇鱼、鳊花鱼、花鲜鱼、腌鱼、卤虾、野鸡、树鸡、野猪、腊猪、熏猪、晾羊、晾羊羔等。

在各种肉类中,鸭子或许是乾隆皇帝和清代其他帝王们食用最多的肉食。鸭子有家鸭和野鸭之分。家鸭古称鸭、家凫等,是很好的补益之品。家鸭肉味甘,性凉,入肾、肺、胃经,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B1、B2和尼克酸,常食鸭肉可以滋阴清热、利水消肿,鸭肉也常用于骨蒸潮热、干咳、口渴、乏力的调补和治疗。在乾隆皇帝的膳食底档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鸭子菜肴,如燕窝红白鸭子南鲜热锅、燕窝烩五香鸭子热锅、燕窝鸭子热锅、燕窝挂炉鸭子、挂炉肉热锅、燕窝芙蓉鸭子、燕窝鸭子鸭腰汤、燕窝冬笋八仙鸭子、燕窝锅烧肥鸭子、燕窝锅烧肥鸭子太极图、燕窝黄焖鸭子炖面筋、燕窝烩什锦鸭子、清蒸鸭子烀猪肉烧狍肉攒盘、清蒸鸭子鹿尾野猪肉攒盘、蒸肥鸭鹿尾烧狍肉攒盘、肉丝清蒸关东鸭子、奶油酥野鸭子、秋梨烩关东鸭子、蒸肥鸭奶油酥炸羊羔鹿尾攒盘、鹿盘苔蘑拆鸭子、什锦拆鸭子等。

如上所述,在乾隆皇帝经常吃的鸭子菜肴中,我们常常发现燕窝。燕窝又称燕菜,产于中国南海、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海岸等地,它是金丝燕用唾液所筑的巢。金丝燕每年4月产卵,在产卵期前金丝燕必筑新巢,此时它的喉部粘液腺非常发达,所筑之巢纯为粘液凝结而成,色白洁净,称为“白燕”或“官燕”。燕巢被人采取后,金丝燕立即第二次结巢,由于时间匆忙,往往带有少量羽绒,色泽较暗,称作“毛燕”,有少量血丝者,称为“血燕”。燕窝具有大补元气、滋阴润肺、壮阳益气、和中开胃的作用。它既能补气,又能养阴,是气阴双补的食物,具有与西洋参相似的功效,为人们的高级营养品,当然价格也不菲。燕窝是乾隆皇帝膳食中食用最多的一种海味,可以说每餐必用。有人计算过,乾隆皇帝每日食用燕窝的数量均在1两以上。这是一个什么标准呢?现代的燕菜席,以国宴为准,每10人一桌的燕窝投料标准仅仅是0.5两。而乾隆皇帝一人,每日常用燕窝的数量竟达1两之多!乾隆皇帝为调养身体,可谓不惜血本。

乾隆皇帝的主食也很丰富,花样颇多。以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月为例,据《用膳底档》统计,该月乾隆皇帝所食用的主食共有47种,它们是:粳米干膳、象眼小馒首、大馒首、竹节卷小馒首、孙尼额芬白糕、荷叶饼、匙子饽饽红糕、白面丝糕、蘼子米面糕、枣儿糕、老米面糕、豇豆水膳、鸭子馅提摺包子、鸭子馅合手包子、鸭子馅包子、鸭子口蘑馅提摺包子、鸭子口蘑馅合手包子、鸭子口蘑馅烧麦、鸭子口蘑馅烫面饺子、鸭子馅散旦饺子、鸡肉馅烫面饺子、鸡肉馅饺子、鸡肉馅鸡心饺子、鸡肉馅散旦饺子、鸡肉馅临清饺子、鸡肉馅烧麦、鸡肉馅鱼腮包子、鸡肉香蕈馅烫面饺子、鸡肉香蕈馅烧麦、韭菜馅包子、韭菜馅炸鹅见、猪肉馅炸三饺子、猪肉馅侉包子、猪肉馅烫面饺子、羊肉馅包子、素包子。每次早膳并随送容易消化的热汤面及粥类食品,主要有:拆鸭烂肉面、燕窝鸭腰三鲜面、燕窝八鲜面、红白鸭子三鲜面、燕窝鸡丝馄饨、燕窝锅烧鸭子烫膳、燕窝拆鸭子烫膳、苏烩烫膳、杂烩烫膳、果子粥、小葱猪肉馅焖炉火烧、饽饽等。从乾隆皇帝所用主食的内容上看,基本符合五谷相杂、精粗相宜的原则,如每餐都备粳米饭、杂粮所做米面糕及各种馅的饺子或包子等。

各种粥品由于熬制得很软烂,非常易于消化吸收,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养生食品。宋代诗人陆游写有《食粥》一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说明粥与长寿的关系非常密切。老年人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减退,尤其应以粥食为主。乾隆皇帝很喜欢食用各种粥,尤其是在古稀之年,他更重视用粥来颐养天年。乾隆皇帝所用粥的品种很多,他按照不同的时令进食,如冬季用腊八粥、果子粥,春季用药粥,夏季用绿豆老米粥,秋季用肉粥等。

在清代宫廷中,最有名气的粥当属腊八粥。腊八粥的选料和制作都十分讲究,清代宫廷的腊八粥用粳米、豇豆、栗子、大枣、葡萄干、花生、核桃仁等配料用大锅熬制,熬制时还要派王公大臣监视。由于腊八粥所用之料多具有药性,如粳米具有温中益气、止烦止渴、和胃止泄、补中壮筋的功能,豇豆可以益气补肾、健胃和脾、生津除渴,栗子能够入肾补气,大枣可以补中益气、利窍安神,葡萄干能够除烦解渴、调中益气、疗肠间缩水,花生可以舒脾润肺,核桃仁可以补肾补脑、定喘润肠,所以腊八粥也是清代宫廷中的一种食疗粥。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乾隆皇帝的膳食荤素搭配合理,营养全面均衡。下面我们以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月十九日的早膳为例,具体分析一下乾隆皇帝是如何注重饮食补益的。此日早膳的用膳底档这样记道:

是日,内侍于卯初请驾;辰初,乾隆皇帝于同乐园进早膳,用填漆花膳桌。摆燕窝烩五香鸭子热锅一品,炒鸡肉片炖豆腐热锅一品,什锦拆鸭子一品,燕窝口蘑肥鸡一品,清蒸鸭子鹿尾野猪肉攒盘一品,竹节卷小馒首一品,匙子饽饽红糕一品,猪肉馅侉包子一品,鸡肉馅散旦饺子一品,银葵花盒小菜一品,银碟小菜四品,成肉一碟,野鸡爪一品,燕窝鸡丝馄饨一品,果子粥进些,额食二桌,饽饽十六品,十品,碗菜一品,羊肉丝一品,共二十八品一桌。盘肉八盘一桌。

该年乾隆皇帝已72岁高龄,这一膳单正是他已进入老年阶段时所用。一般老年人具有的特征是肾、脾、胃等器官趋于虚弱,我们从这一份早膳的膳单中也可以看到,乾隆皇帝所用的菜肴基本上是补阴、易消化及有益于长寿的食品,如鸭子、燕窝、口蘑、冬笋以及蕨菜等乡野小菜,和馄饨、果子粥。从季节上看这时正是正月,处于初春季节,天气还比较寒冷,以两品热锅为主,另加些壮阳补益食品,如羊肉、猪肉、鸡肉、鹿尾等。膳单所记膳食综合考虑了乾隆皇帝的身体状况、当时的气候状况等,营养全面合理,可谓饮食有道。

除合理膳食外,乾隆皇帝还擅长食补、食疗。他在身体不适时还经常加强食补和食疗,如在他年近古稀之际,因脾、胃、肾等内脏功能日渐衰弱,常感不适,为了加强食疗乾隆皇帝还亲自配制了符合自己身体状况的八珍糕方。

八珍糕是明清两代宫廷经常食用的糕点。八珍糕的配方,始见于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一书。陈实功是明代御医,他根据皇子肠胃薄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食少腹胀、面黄肌瘦等症,故以茯苓、山药、扁豆、山楂、麦芽、薏苡仁、芡米、粳米、糯米等研成粉状,再加糖做成糕。用这个配方所制成的八珍糕,不寒不热,平和温补,以扶养脾胃为主,屡见奇效,对小儿因消化不良引起的疾病治愈率达到百分之百,被后人称为“医中正道”。经现代医学实验证实,八珍糕有健脾养胃,益气和中之功效。适用于年迈体衰,脾胃虚弱,食少腹胀,面黄肌瘦,腹泄便溏等症。对老年脾虚患者的临床研究也表明,食用八珍糕的疗效十分显著。

清代时,八珍糕已广为人们所食用,但各地配方不尽相同。乾隆皇帝的八珍糕配方为:党参、茯苓、白术、莲子、薏苡仁、芡米、扁豆、白糖等,共研为细末,同白米粉和而蒸糕。据《清宫医案研究》记载: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二月十九日起,至八月十四日,皇上用八珍糕四次,用过二等人参八钱。五十二年(1787年)十二月初九日起,至五十三年十二月初三日,皇上用八珍糕9次,用过四等人参4两5钱。从上面这些记载上看,乾隆皇帝本人所用八珍糕配方,有一定变化。最初用党参,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以后改用人参。说明乾隆皇帝处于暮年时期,阴阳气血虚损,故改用人参。同时由四十一年的半年只用4次,到四十四年(1779年)在热河行宫时每天都用。从配方所用药物上看,其主要用料中的人参、山药、扁豆、建莲肉等,都是具有药性兼食性的药品。乾隆皇帝的配方与陈实功的配方相比,仅换了两种药料,即山楂改为人参,麦芽改为莲子。从药性上讲,人参、莲子具有补气固肾的功效,山楂和麦芽能消导积食,化瘀散滞,舒肝健胃。由此看来,乾隆皇帝能够高寿,与其深通食疗与养生之道不无关系。

乾隆皇帝经常食用的另一食疗珍品为“寿桃丸”。寿桃丸,原名蟠桃丸,是清代乾隆时宫廷御医所配,由益智仁、大生地、枸杞子、核桃仁、天门冬等12种药物组成,是乾隆皇帝御用延年益寿的珍品。经中医研究证实,寿桃丸可以改善部分肺功能,调整机体性激素水平,具有补肾生精,益元壮阳作用。其药性平和,适合老年人服用,可与延缓衰老的维生素E相媲美。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在古稀之年仍精力充沛,耳聪目明,自称“古稀天子”。

在乾隆皇帝步入古稀之年以后,也常服用人参补充阳气。据《上用人参底簿》记载:乾隆皇帝于嘉庆二年(1797年)十二月初一日始至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止,一年余的时间内共用参脉饮剂359次,用四等人参37两9钱。乾隆皇帝不仅认识到人参的善补特性,还指出了补之不当而受害的可能,他在《咏人参》一诗中云:“性温生处喜偏寒,一藕垂如天竺丹。五叶三桠云吉拥,王蔓朱实露甘薄。地灵物产资阴隧,功蓍医经著大端。善补补人常受误,名言子产悟宽难。”为了保

第7篇

 

关键词:  饮食养生 社区保健 

        1  中医的饮食养生原则

        1.1饮食有节  五味调和

        “节”即节制。控制,不肆食恣饮之意,或为适度之意。“和”即调和。节,不仅是量得控制,也是味的控制。《黄帝内经 素问》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求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了饮食有节余与健康长寿的关系[1]。饮食要节制,按时定量,要求人们勿逞口腹之欲,勿极五味之美,要根据人体气血阴阳状况和食物的性能(辛甘苦酸咸)进行调和,适度进食,方能达到健康长寿、减少疾病发生的养生目的,忌过饥过饱,暴饮暴食和偏食。

        食物有“寒、热、温、平”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利用食物五味偏性,调和饮食,平衡阴阳,以适应人体气血阴阳盛衰的变化,若五味失调,阴阳逆乱,则易伤五脏而患病。酸伤筋,苦伤骨,甘不益肉,辛多坏气,咸促人寿。

        1.2饮食清淡 吃忌厚味

        荤素搭配是饮食的重要原则,也是长寿健康的秘诀之一。饮食应与谷物、蔬菜、瓜果等素食为主,辅以适当的肉、蛋、鱼类,不可过事油腻厚味,还应避免过度嗜咸和嗜甜。晋《抱朴子》中指出:“若要长生,肠中常清,若要不死,肠中无屎”,《内经》中也有“心病禁咸”。

        1.3饮食有洁

        “洁”,即干净、清洁。食物要新鲜、干净,禁食腐烂、变质、污染的食物及病死的家禽和牲畜;食物应软硬恰当,冷热适宜;进食时宜细嚼慢咽,不可进食过快或没有嚼烂就下咽;不要一边进食一边干其他的事;食后不可即卧,应做散步等轻微运动,以帮助脾胃的运化;晚睡前不要进食。俗话说:“病从口入”,所以要把好饮食清洁每一关。

        1.4辩证施食

        人体有寒热虚实之分,食物也有寒热温凉补泄之别,总的来说,事物的性味要与人体的阴阳气血状况相适应,饮食上应“热则寒之,寒则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燥则濡之”。如寒性体质的人宜食温性和热性食物;热性体质的人应食寒凉平性食物,忌食温燥伤阴食物,此外,还要注意不同季节、气候、地域的差异,把人与自然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全面分析,做到因症施食、因时施食、因地施食。

第8篇

五色养生饮食来自中医的五行学说

宇宙中存在五种不同属性要素,即金、木、水、火、土,称之为五行。它们之间相互资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互制约(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不断运动和变化,这是自然规律,十分复杂。中医有一套理论解释和应用它,因此形成学说,称为五行学说。

人体可看作是小宇宙,与大宇宙一样是个五行世界。人体各脏腑与大宇宙的属性要素也相对应:木与肝、火与心、土与脾、金与肺、水与肾。而大地的万物,其色、味不同,影响着人体脏腑。古医书《黄帝内经》记载:“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说明不同色的食物与不同内脏及色、味相通应,从而养五脏之气。

所以说,我们所吃的食物,与五脏、五行、五味相对应。简单归纳如下表格,它们竖列相对应。

中医对食物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食物是有自然之性的,即有寒、热、温、凉、平不同性质,称作食物的“性”或“气”。从临床上看来,食用寒、凉性质的食物能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类似“冷却”的作用;而食用温热性质的食物,则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等类似“加温”的作用;而平性的食物,性质平和,没有偏性,据统计,在食物中这样的食物居多。

口苦、咽干、燥热、苔黄、尿赤等热证的人,或热性体质的人,宜食寒凉性的食物,如冬瓜、黄瓜、西红柿、萝卜、茄子等;而当手足不温、面色白、怕冷、小便清长、腰膝酸冷等有寒证的人,或寒性体质者,宜食温热性的食物,如葱、韭菜、蒜、洋葱、辣椒、羊肉、鸡肉等。平性食物对于任何人都可以食用,也不偏于一方,比如粳米、玉米、黄大豆、土豆等。

此外,中医还用“味”来描述食物。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不同味的区别,食物的味是按食物具体口感味觉及其所具有的功能而定。食物的功能一般指酸收、苦降、辛散、甘补、咸软等作用。在临床中,酸收表现在使脏器收缩,减少汗液、尿液排出;苦降表现在使体内过多的热量及水分排出;甘补表现在滋养强壮身体,缓解疼痛;辛散可促进气血循环,消除阻滞;咸软即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食物的五味分别入五脏,具有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

中医描述食物还讲究食物的“归经”。食物的归经是指食物对人体脏腑不同部位的特殊选择。这是古人对食物作用的认识,即《黄帝内经》所述“夫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物化之常也。”

食物有升、降、浮、沉趋向不同的性质。“升”是上升、举陷,趋向于上;“降”是下降、平逆,趋向于下;“浮”是发散向外,趋向于表;“沉”是收涩向内,趋向于里。例如,对食物苦瓜的描述:苦瓜,味苦性寒,归心、脾、胃经。意思是苦瓜性寒,有清热的作用;味苦,有导热下行功效;归心、脾、胃经,表明进入体内首先分布于心经,然后再到脾、胃诸经;当心火旺、口舌生疮、舌尖红、燥热时,您可选食苦瓜。

小贴士

中医对食物的认识是通过长期生活及临床实践逐步总结出来的。它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食物的描述是完整的,但缺乏量化指标。而现代营养学是讲究食物营养成分、有效部位,是用分析检测及临床实践来证实的,却缺乏辨证性。

五色养生饮食

大自然赋予人类的食物,不仅能充饥,还有滋养强身、防病延衰等功效。古医书《黄帝内经》所载“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是我国最早的食养记载。名医扁鹊曰:“养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食物进入人体通过胃的吸收、脾的运化,然后输布全身,成为水谷精微物质滋养身体,成为维持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形成中医学中所说的人之生存基础――精、气、神。

红色养生饮食

红色食物有红辣椒、红枣、山楂、枸杞子、红葡萄、西红柿,猪、牛、羊肉以及动物血等,其与心经有相关性,具有活血、补血、祛寒、令人精神振奋、抗疲劳、延衰老等作用。

例如三红茶,由山楂、红枣、枸杞子组成,具有活血、补血、延衰功效。其中山楂可扩张冠状动脉,红枣能提高免疫力,枸杞子可修复肝细胞。实验证明,三红茶有抗氧自由基的作用,所以,它是很好的饮料。

红葡萄酒每日50毫升,少量饮用具有活血、降低血黏稠度,可防心脏骤停、猝死。

再例如鸭血羹,具有滋阴补血功效。实验证明,它可结合体内重金属铅,使之排出体外,还能提升人体血红蛋白。

白色养生饮食

白色食物有白萝卜、白菜、葱白、梨、百合、银耳、白果等,与肺经有相关性,具有养阴润肺、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等作用。

例如二白汤,由白萝卜、葱白煮水饮用,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对于流感有预防作用。白萝卜中含有干扰素,生吃效果更好。

再例如雪羹汤,由海蜇、荸荠煮汤而成,煮成的汤为白色。海蜇中含有类乙酰胆碱样物质,有利于痰咳出;荸荠可加强其作用。所以,本品具有清热化痰、润肠通便之功效。

黄色养生饮食

黄色食物有玉米、胡萝卜、黄豆、小米、木瓜、生姜等,与脾经有相关性,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利尿祛湿、润肠等功效。

例如,用生胡萝卜榨汁饮用,可健脾润肺。美国国立卫生院曾建议常饮生胡萝卜汁预防肺癌的发生。而用胡萝卜煮熟绞烂成泥食用,具有健脾、实大肠功效,对于大便溏泻的人有改善作用。

再如,用小米久熬后,取浓米汤,称“粥油”,常饮用具有滋阴凉血、健脾除湿、镇静安神的功效,常有“粥油赛生地”、“小儿食之百日肥”之说。而用小米焦饭锅巴研细粉食用,具有补中益气、健脾消食、止泻功效。

绿色养生饮食

绿色食物有菠菜、芹菜、花椰菜、油菜、卷心菜、青菜、青梅、橄榄、青鱼等,与肝经有相关性,具有清热解毒、养肝明目、平肝潜阳的作用。

例如菜肴糖醋青鱼,其中青鱼味甘性平,入肝、胃经,具有和胃、养肝、明目、补虚功效。据资料表明,青鱼有促肝细胞修复功效。

再如糖渍青梅,是用青梅与白糖、蜂蜜腌制,具有生津止渴、养肝、助消化功效。有资料表明,可促胆汁分泌、活化肝中酶系统,达到助消化、抗过敏的作用。

黑色养生饮食

黑色食物有黑芝麻、黑豆、豆豉、黑木耳、桑葚、茄子、香菇、海带、海参等,与肾经有相关性,具有补肾益精、养血充髓、活血软坚等作用。

例如海参炖猪瘦肉,具有补肾益精、养血安神的功效,适用于肾虚阳痿、遗精、失血、贫血等症状的人食用。

再如,淡食黑木耳,除养血活血作用外,还有“食物中的阿司匹林”之称,更有溶石的功效,对肾结石患者有一定帮助。再看咸豆豉,是马料豆发酵的制品,古代士兵打仗必带之品,具有补肾益气、增力、活血的功效。马食用此豆跑得飞快,故得此名“马料豆”。

小贴士

不同食物的色与味与人体的五脏有相对应的关系。《黄帝内经》所言:“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所以在日常养生时,应注意选用与五脏相宜的食物和色味,坚持正确的养生方法。

五色食物相配合

五色养生饮食也可将红、黄、白、绿、黑五种食物调配组成在同一菜肴、汤羹、面饭之中,使五色食物养分不重叠,从而达到营养均衡目的。这样的食品我国古代传统食品中有,现代营养学家通过实验也发现,组合得当的食品可发挥更好的养生作用。

八宝饭(民间食谱)

由薏仁米、莲子肉(去芯)各50克,先以温水泡发,放普通锅或高压锅内煮熟备用;红枣20个洗净以水泡发;核桃肉50克炒熟,龙眼肉50克,炒熟的黑芝麻、糖青梅各25克备用;糯米500克淘净,放盆中加水蒸熟备用;取大碗一个,内涂油少许,碗底摆好熟芝麻、糖青梅、龙眼肉、核桃仁、莲子肉、薏仁米,最后放熟糯米饭,上蒸锅蒸15分钟。最后,把八宝饭扣在大圆盘中,再用白糖100克加水熬汁,浇在饭上即可。

我国民间每逢过年、过节庆贺全家团聚之时均食用此饭,以示全家安康幸福。此饭由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的食材组成,流传民间,世代相传,具有健脾、养胃、滋肾、益阴等功效。常人食用可增进营养,体弱、少食、神衰、便溏等病人食用更为相宜,有配合治疗的作用。

五行蔬菜汤(日本传入)

白萝卜约50克、白萝卜叶约50克、胡萝卜(日本产)约25克、牛蒡约25克、干香菇(泡发)约5克,分别用冷水洗净,连皮切大块,放入沙锅中加水约1000毫升,煮沸后,改用小火煲1小时,即可食用。

本品是日本立石和先生始创,由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的蔬菜组成。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习惯改变,人们酒、肉、油摄入过多而蔬菜摄入不足,因而营养不均衡、成人病丛生,所以,常饮用五行蔬菜汤,对强身健体确有益处。此汤曾风行于日本、韩国、美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中医的辨证配膳

现代营养学认为,食物要多品种搭配,这样各种营养成分可以得到补充。但中医认为要辨证配膳,不是种类越多、颜色缤纷的食料配合在一起,吃起来就健康。因为食物的成分复杂,配伍不当,影响营养的吸收,降低营养价值,会造成负面影响。食物与食物之间的配伍是存在“宜”与“忌”的问题,与中药一样,讲究“七情合和”,要以相互和谐、平衡为贵,提倡“五味调和保平安”。所以需根据食物的性能决定食物的选配,弃其相克,益其相生,达到相辅相成,促进身体健康。

协同配伍

性味、功效相近的食物,相互搭配食用,其作用可增强。如栗子鸡丁:鸡肉250克、板栗50克,调味料烧制。鸡肉味甘性温,有温中益气、补精添髓功效;而板栗味甘性温,有补肾、强筋骨的功效。两者配伍,加强益气强筋、增力作用,是运动员常吃的食品。

升降并举

升浮性能的食物与沉降性能的食物并用,可防止升降过偏之弊。如姜醋鲤鱼:鲤鱼500克,加生姜、醋、食盐、酱油煮制。鲤鱼味甘性平,有利尿、消肿、下气、止咳等功效,是属于沉降性食物,但降逆太过则气陷;而生姜味辛性温,醋味酸性温,姜醋辅助鲤鱼,可防止鲤鱼下气过甚。

收散同用

补益类食物常与发散性食物并用,可防过于滋腻伤脾。如芫爆里脊:芫荽100克、猪里脊300克,调味料,爆炒。芫荽味辛性温,具有发汗透疹作用,香窜力强;猪里脊肉味甘性平,具有滋阴、润燥、益气的功效。二者配合,可防止里脊肉滋腻碍胃之弊。

寒热并调

寒凉性质的食物与温热性食物配伍,可防止寒热过偏之弊。如苦瓜炒辣椒:苦瓜150克、辣椒15克,盐、油适量,炒制。苦瓜味苦性寒,具有清暑涤热的功效,但胃寒体弱者不宜多食;若在烹制中佐以少量味辛性温的辣椒,则缓和其苦寒过偏之性。

攻补兼施

泻实祛邪性食物和补虚扶正的食物搭配,可防止攻邪而伤正。如薏仁红枣粥:薏苡仁100克、红枣10克,煮粥。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具有健脾、祛湿功效,适用于脾虚腹泻湿重的人,是泻实祛邪的泻性食物。红枣味甘性温,有健脾益气的作用,是补益性食物。红枣辅助薏苡仁,使得薏苡仁微寒之性不伤胃,祛湿之能不伤正,清热利湿的功效不至于过偏。

五色养生食物的色泽

人体在健康时,其气内存,面色是光明、润泽而有华,这一切是生命活力的象征,在中医学中称“善色(生色)”;当人体不健康,其气外泄时,面色是暗淡、无光泽、无华,这就是衰老凋亡的象征,在中医学中称为“恶色(死色)”。

所以,善色是青如翠玉、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猪膏、黑如乌羽;恶色是青如青蒿(死草)、赤如坏血(凝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炭灰。

食物与人体一样,应选择有生命活力的善色,尤其是蔬菜、水果类食物。具有善色的果蔬应是刚从田园采摘的,或保鲜比较好的;若放置过久、烹饪不当,都不宜食用。孔子曾曰:“色恶,不食。”

小贴士

为了健康,提倡吃具有生命活力的食物,如具有善色的种子类食物、发酵类食物、野菜之类食物。

第9篇

如何吃出健康,我给大家“十六字诀”建议。

腹宜常空

民间有俗语“欲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其实对我们成年人来说,欲想健康也应该做到每餐不能吃得十分饱,而只能吃七分饱。

《饮膳正要》:“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盖饱中饥,饥中饱……”对食量的要求是既不“太过”,也不能“不及”,过饱过饥都是饮食所忌。我国金元时期四大名医之一李东垣在他所著的《脾胃论》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即告诫人们,饮食虽是维持人体生命之物,但应注意食物内容及量的适度,避免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影响脾胃的功能,“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当然,人有胖瘦高矮,工作性质、生活习惯也千差万别。饮食的量也因人而异,因体质和活动轻重而异,但总的原则是不宜吃得过饱。中国古代的养生格言就是:“不饱即是祛病方”。此外,吃饭的时间一般要定时,不宜常食频食,就像机器有时要停机修整一样。

味不可厚

2 000年前的《素问•脏气法时论》就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五谷不外乎大米、小米、麦、豆、黍一类杂粮,五果即水果,五畜即牛、羊、猪、鸡一类动物食品,五菜即蔬菜,这些东西都是作为主食之外的“助”“益”“充”,即辅助和补充,不是主体。以素食为主,以荤食为辅,中华民族历代就是秉持这样的饮食和习惯繁衍昌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饮食养生的第二原则――“薄滋味”“素淡饮食”。

厚,即太过,太咸、太甜、太酸、太辣、太焦、太油腻、太鲜美等都统称为厚。厚味饮食,特别是富含油脂、胆固醇的肉汁浓汤、油炸类食物,美味诱人,却易损伤脾胃之气,使之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来营养经脉,滋养脏腑和护身抗病。此外,厚味饮食易生燥、热、湿邪,燥邪容易伤人津液,热邪更易耗气伤阴,日久可以耗津伤血,随着病程的演进,可以出现脾肾亏损或肝肾不足的征象。不主张吃的厚味食物包括油炸鸡块、薯条、麻辣火锅、炭烤肉类、毛血旺等。避免脾胃损伤,是维护人体健康长寿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医将食物分为寒凉温热四性,认为寒凉食物可以清热,但易伤阳;温热食物可以去寒,但易伤阴。因此,要根据人体体质偏热和偏寒的不同适当饮食。如体质偏热的人应多吃凉性的食物,如芹菜、黄瓜、苦瓜、地梨、海蜇之类;体质偏凉,怕冷,身体、四肢不温,这样的人要多吃热性食物,如羊肉、牛肉、辣椒、胡椒等。因此,应根据食物的偏性和人体偏性的规律,适当调整食物,从而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

食品天然

天然食品,是指那些生长在自然界中,未经加工或仅经过简单加工的食品。由于这些食物仅靠有机肥料,不施化学肥料,也不含加工过程中人为添加的各种防腐剂、乳化剂、人工色素等化学添加剂,因此有人认为天然食品是富有营养、利于健康的食品。生活中的一个小窍门就是:少吃加工食品,少去外面饭店用餐。

当前,各种洋快餐店遍布中国,炸鸡腿、牛排、冰淇淋、汉堡、披萨等为很多人所欢迎。大家却不知道,这些高糖、高蛋白、高脂肪的洋快餐并不一定适合我们中国人。与西方游牧民族不同,我国以农耕为主,以“五谷为养”,我们的胃肠等消化系统也正是通过这样上万年的进化和适应,形成了自己的应对机制和功能。大自然的法则是用进废退,存在就是合理的。我们如像欧美人那样去吃,由于消化系统不“配套”,就不能接受、胜任,就要出问题。同样,欧美人饮冷水、大吃冷饮没事,中国人吃多了就会出问题,这就叫“天然”,也可以说是上万年形成的规律。

干净新鲜

第10篇

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

立秋后空气干燥,人容易烦躁不安。这时要多吃一些清心润燥的食物来消除秋燥,比如:梨、甘蔗、银耳、、鸭肉、兔肉等,其中莲藕为首选。

莲藕开胃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它富含铁、钙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质、维生素以及淀粉,有明显益血益气的功效,也可增强人体免疫力。

莲藕的食用方法“生熟两相宜”。作为水果生吃的,味道甘甜、清凉入肺;和糯米、蜂蜜一起蒸,粉红透明,软糯清润,是秋令美味小菜;和排骨炖汤,健脾开胃、营养丰富,适合脾胃虚弱的人滋补养生。

补肺 首选杏仁

萝卜杏仁干姜梨,治咳有效不求医。

按中医的理论,时脏对应,秋季属肺。立秋后是养肺、补肺或治疗肺部疾患的最好时节。补肺的有银耳、百合、猪肺、柿饼、枇杷、荸荠等。而其中当季最好的,非杏仁莫属。杏仁分甜杏仁和苦杏仁两种,甜杏仁滋润补肺功效更强。

《本草纲目》中列举了杏仁的三大功效:润肺,清积食,散滞。杏仁富含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具有润肺、止咳、滑肠等功效,对干咳无痰、肺虚久咳等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杏仁最好与薏米按1:5的比例一起熬粥,温热时喝;和猪肺一起炖汤,也有滋养缓和之效。当然,当零食吃的烤杏仁也能适当吃一些。甜杏仁和烤过的大杏仁在超市和农贸市场都能买到,苦杏仁酒酿葡萄羹;煮甜粥的时候放一些也不错。另外,自制家酿葡萄酒,也很美味天然。

养阴 首选蜂蜜

进入秋季,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养阴的食物也有很多,比如泥鳅、芝麻、核桃、糯米、牛奶、花生、鲜山药、白果、梨、红枣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蜂蜜。中医认为,蜂蜜有养阴润燥、润肺补虚、润肠通便、解药毒、养脾气、悦颜色的功效,因此拥有“百花之精”的美名。蜂蜜是一种非常好的能量补充品,对于缓解疲劳效果显著。

蜂蜜可以直接调入温水中饮用,也可以与鲜榨的果汁混合。将雪梨挖去核,倒入蜂蜜封盖蒸熟,能补肺阴不足。在凉拌西红柿等凉菜中加入蜂蜜也很不错;蜂蜜也可和时令水果相拌,味道鲜美。

多酸 首选葡萄

“少辛增酸”是中医营养学关于秋季饮食最重要的原则之一,秋天要多酸,就是要多吃酸的水果,比如橘子、山楂、青苹果等,而要少吃甜味的西瓜、甜瓜等。

眼下正大量上市的葡萄,正是“酸”的好水果。葡萄益气补血、生津止渴、健脾利尿,初秋时多吃还能帮助机体排毒,解内热。红色葡萄可软化血管、活血化淤,心血管病人不妨多吃。白葡萄有润肺功效,适合咳嗽、呼吸系统不好的人吃。绿葡萄则偏重清热解毒。紫葡萄富含花青素,可以美容抗衰老。黑葡萄滋阴养肾的功效更为突出。

葡萄最好整颗吃。葡萄也可以和酒酿、糖桂花等一起熬制酒酿葡萄羹;煮甜粥的时候放一些也不错。另外,自制家酿葡萄酒,也很美味天然。

摆脱秋膘Tips:此外,进入秋季,人的胃口也就越来越大了,若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体重很容易就上升。今天教你几个饮食上的小技巧,教你对抗秋季肥胖。

第11篇

人人难免的“夏季少食症”

春夏为何吃不下?其实是“夏季少食症”所致。

温度高。日本营养师手冢文荣在《大口吃出健康》中指出,气温每增高摄氏10度,身体平均就会减少70卡的需要量,春夏身体所需热量降低,使人不觉得饥饿。

脱水现象。人们在空调房里感受不到水分蒸发,因此水分摄取少,可是肠胃组织已经轻微脱水,而影响食欲。

喝太多含糖饮料。春夏容易口渴,有些人习惯猛灌含糖饮料,偏偏“糖”是天然的食欲抑制剂,糖分可以很快被血液吸收,会让人一下子觉得饱了。

春夏之交饮食养生法则

法则1、春夏交替的时候应该吃些什么好?在春夏交替这个季节,不应过分地进补,切忌顿顿大鱼大肉。应该平补,由于天气干燥,可以吃一些清爽润肺的食物,如百合、蜂蜜、梨水加冰糖等。要注意平衡饮食,注意蔬菜和肉类的合理搭配,少吃生冷的瓜果和油腻的食物。老人由于脾胃功能下降,所以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而且要少食多餐,这样才不至于让胃肠负担太重。

法则2、脑血管病人在这个季节里应该如何调理饮食?要注意控制脂肪的摄取,不能吃油过多,要多吃鱼和鸡肉,因为它们相对于猪牛羊肉来说肉质比较细腻。但是如果是吃鸡肉的话,则最好去掉鸡皮,因为鸡皮中的脂肪含量非常高,多吃对病情也有一定的影响。

法则3、小孩不好好吃饭应该怎么办?吃些什么东西好?小孩吃一些软的食物,即易消化、吸收好的食物。因为小孩的脾胃娇嫩,所以不要吃太硬的东西。家长要帮助孩子控制食物摄入量,否则吃太多容易引起食火。少吃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可以使用一些芝麻、蜂蜜、枇杷等甘润的东西。

法则4、这种季节应该如何补钙?人体中的钙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慢慢流失,补钙应该从中年就开始补。最普通的方法就是喝牛奶,牛奶中含有大量的钙,而且较容易被人体吸收,但是切忌不要空腹喝。有研究证明,钙在酸性环境下易吸收,所以补钙可以同时喝一些橙汁,而且睡前补钙效果要更好一些。一些钙片中加入了镁,这是因为镁能够促进钙的吸收,同时镁还具有稳定神经的作用,所以睡前服用可以令睡眠质量更高。

法则5、脸上长了好多青春痘,在饮食方面应该注意什么?满脸长“痘”之人,或者患疮痛肿毒之人应忌羊肉、蟹、虾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夏季要吃清热解毒的食物,如冬瓜、苦瓜、绿豆、等。

理智的春夏吃法

很多人因为吃不下,所以常选择许多清凉或看起来清淡的食物来对付春夏,但这样吃好吗?

饭后一杯冷饮或冰品。因为热,往往饭后就喝杯饮料或吃碗冰水,但是一杯珍珠奶茶热量就有240卡,一罐绿奶茶185卡,一罐冰咖啡115卡,一支雪糕280卡。当我们在喝饮料时只觉得自己是在解渴,不觉得在喝热量。但是,接下来麻烦大了,因为身体要消耗100卡.可要靠爬楼梯27分钟,或走路1小时,你有没有这么做呢?

理智选择:喝白开水或矿泉水。

炎热的春夏很多人也会选择清淡的日本料理。但并非所有的日本料理都是清淡的。如天妇罗类都是油炸的,烧烤类虽然热量比油炸低,但烤时却放了很多酱油、糖、油,这么一来也增加了热量。

理智选择:可以选择寿司类、凉拌菠菜、茶碗蒸等。

喝绿豆汤等甜品。很多人因为吃不下,就会喝绿豆汤、红豆汤,但这些食物和米饭一样,若吃太多一样会发胖。

理智选择:如果饭后要喝一碗绿豆汤(约70卡),饭量要减少四分之一。

吃很多水果。春夏是水果盛产期,一般人对水果没有戒心,就会大吃特吃,事实上,水果中的糖也会让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升高。

理智选择:春夏也是蔬菜盛产期,吃吃蔬菜水果沙拉也不错,让水果的分量少一点。

解除“夏季少食症”大套餐

除了将常见的吃法纠正一些外,如果再注意某些营养素的摄取,会让胃口更好。

饭前喝一杯水。在饭前一小时,可以喝一杯水,这样除了可以解除肠胃脱水的现象,也可以促进肠胃蠕动以及胃的排空,以促进食欲。

补充维生素刚。春夏喝大量的水和冷饮,而且流汗也多,容易把维生素B群冲出体外,导致食欲不振。因为维生素B群中的大哥维生素B1,是将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转换成葡萄糖的媒人,葡萄糖提供脑部与神经系统运作所需的能量,少了它,虽然照常吃饭,体内的能量却不足,让人无精打采。维生素刚最丰富的来源是所有谷类,如小麦胚芽、黄豆、糙米等,肉类以猪肉含量最丰富。

补充维生素B2。维生素刚的弟弟维生素B2,也负责转化热能,它可以帮助身体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释放出能量。维生素B2的最佳食物来源是牛奶、乳酪等乳制品,以及绿色蔬菜如花椰菜、芦笋、菠菜等。

补充菸硷酸。又名维生素B3,是和维生素B1、B2一搭一唱,一起负责碳水化合物新陈代谢,并提供能量的兄弟。富含菸硷酸的食物有青花鱼、旗鱼、鸡肉、牛奶等。

补充维生素C。暑热其实也是一种压力来源,可以多补充抗压的维生素C。在春夏自制苦瓜汁、芹菜汁、凤梨汁等各种果汁,既可补充水分,也可以喝到丰富的维生素C。

春夏正是减重时

第12篇

关键词:选修课;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教学设计

回族是一个注重健康的民族,全国第三、四次人口普查发现,宁夏的百岁老人中,回族老人占绝大多数[1]。究其长寿因素,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回族的饮食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哲学,食与疗密切相关,“以食养病,以食代药,医食同源”,是我国养生学界的瑰宝。在历代的回医回药著作中,饮食疗法都作为防病治病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既是回医回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回族文化的主要承载者,更是健康饮食理念的重要内容。本项目致力于从生活化的角度,面向本校大学生开展选修课“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采用“以身探索”的教学方法,引领医学生体会回族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本课程又是学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

一、整合教学内容

(一)合理设计内容体系

由于本课程暂无固定教材,授课内容由本项目成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材,并参照《中医饮食调护》(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郭瑞华主编)的章节设计,对整理后的教学内容分门别类。本课程共分为四大部分:“一、回族饮食养生理念”、“二、常用食材、药材的分类、性质、功用、现代研究”、“三、回族药膳、民间食疗方的类型、功用、制作方法及现代营养分析”、“四、常见病症饮食调护方法”。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实际案例为主线,讲授药膳的具体应用,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将前面已经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创新体例设计

每章内容均以实例或现象、或民俗谚语为引导,提出问题,然后引出正文内容。“正文”先以回医回药理论进行阐释,要有理有据,有明确的文献来源;对相关内容进行中医中药论证、现代营养学论证。本部分内容应以“够用”为原则,突出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能力。编写时应注重知识的深度,不片面追求知识的广度。“食膳举例”部分应紧密贴合正文内容,列举的食谱应具有可操作性,在食材选择、调味剂使用、烹饪方法等方面,应具有显著的“回族”、“清真”特色。“知识小链接”部分是对上述内容的补充,相对独立,可以插放在任何需要知识补充之处。此部分内容应纳入相关的回族文化、生活习惯、养生谚语、、斋戒习俗等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回族文化的熏陶,增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这是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特色”的体现,突出趣味性,富有启迪性,使本课程更具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思考问题”的设置,不应是对重点知识的提问,而更注重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设置的问题应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为目的,贴合实际生活。

二、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

授课以“课堂讨论”为主,“以问题为主导”,追求“亲力亲为,以身探索”。教师只对关键性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而对一般性、容易理解的内容,则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视角去理解回族饮食文化,思考在原材料选择、加工工艺方面的考究及蕴含的养生理念,等等“;课堂讨论”还包括生活现象讨论、药膳分析讨论、疾病食疗讨论等专题讨论。具体方法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先提出不同意见,经过集体讨论后,纠正不正确的认识,并分析原因,最后由轮流小组组长以“报告”形式书面总结上交。本课程这样设计可使学生在互相探讨中增进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视频教学所选内容多为公众媒体或专业网站上提供的素材,涵盖回族烹饪、养生等方面的内容,使本课程成为真正意义上“色香味俱全”的公共课、文化课,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丰富课堂活动,更可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积极动手的热情。

三、实施成绩综合评价

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撰写的“报告”纳入本课程考查范围,占成绩考核的30%。“试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教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以及药膳方的使用、食谱分析能力,占成绩考核的30%。“实践调研”环节,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生活,对身边人群的饮食习惯和常用食物进行调研分析,以培养学生“立足实际”“,理论结合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占成绩考核的15%。在“动手能力”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针对自身、家人的体质特点,或者对某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痤疮等)的易感性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自拟或自选药膳,在家操作,操作过程以视频或图片形式呈交,并对药膳的功效进行口头阐述,对药膳的实际功效、服用时间以及体会进行如实记录,以此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各项能力,将结果纳入本课程考核内容,占成绩考核的25%。这也是本课程在成绩考核方面的特色和创新点。

四、全面考察教学效果

本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理论的讲述上,以“够用,会用”为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化处理,始终贯穿“以应用为主线”,所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是反应教学效果一个重要方面。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存在的问题、改进意见等方面,以评价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授课方式、成绩考核方式的合理性和非合理性。另外,学生的出勤率可以直接反映学生对本课程的爱好程度,是评价教学效果最直接而简单的风向标。本人认为教学内容新颖、实用性强、授课方式灵活、授课内容贴近生活、寓教于乐,都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保证出勤率。而活跃的课堂氛围、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以及课间学生咨询问题的多少等等,都可反映出学生对本课程的喜爱程度。所以应纳入教学效果的评估范围。本次课程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进行,一个班大约为50名学生。根据学生签到表、课堂互动情况、小组讨论及提交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本课程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气氛热烈而轻松,加深了学生对回族饮食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具备了鉴别“美食与营养美食”的能力,督促学生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以身探索”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了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地接受知识的意识和精神。“以身探索”的教学方式是本项目率先提出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初步具备批判精神。现代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而个人的认知能力在海量信息面前显得愈发渺小,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必须具备基本的分析判断能力。本项目开设的“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其内容取自回族古今相关书籍,如《回回药方》《饮膳正要》《回族清真美食文化》《汤瓶八诊》系列丛书等,以及回族民俗、饮食习惯、烹饪习惯、伊斯兰经等大众通俗的内容。所以在作为一门课程讲授给学生时,教师必须首先要保证所授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要批判某些不合时宜、不符合现代营养学的内容,发扬真正对健康有益的饮食文化;而教师更有责任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建立批判地接受知识的意识,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所谓的批判精神,是指对既定的学说或理论进行思考与质疑,有自己独到的、科学合理的见解和判断,它是建立在探究问题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正确的批判态度,与简单的否定与抛弃完全不同[2]。笔者认为,批判精神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本课程将素质教育融会贯通于课堂,使学生受益匪浅。因此本课程“以身探索”的教学方式或可为高校素质教育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作为全国回民比例最多的宁夏地区,宁夏医科大学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较多的回族食物,对回族食物较为熟悉,学生往往可以根据亲身体会对日常饮食进行初步评价,从而自觉形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这是本课程开设的现实意义。从长远来看,本课程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是汉族学生了解回族文化的一个窗口,促进民族融合,共建和谐融洽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丁月玲.从回族的节食习俗谈养生长寿[J].中国穆斯林,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