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8:55: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山水田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2、《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3、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4、归园田居五首 陶渊明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5、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59-02
美学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说:“生活中不是缺少发现,而是缺少表现。”人人都能看到世间万事万物。能把它呈现出来的才是大师。”王维就是这样一位大师。美在他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中。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语言清新凝炼、含蓄生动;作物精细、状写传神,色彩鲜明如画,故最能代表他的诗歌艺术风格。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歌咏自然界的山水田园。王维诗中镜花水月般空灵意境的创造,除了与他的人生经历和思维方式有关,也与他独特的才艺气质密不可分。王维不仅在文学上有极高的造诣,而且还精通音乐,擅长绘画,因而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往往是以诗人的气质入诗,以画家的气质入诗。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他的山水诗意境优美而意味隽永。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从而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田园诗的意境美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王维的《田园乐》一诗: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在王维笔下,这首诗简直像一幅萧疏清淡的水墨画。从渲染的氛围来看,毫无城市喧嚣繁华的景象,只有稀稀落落的村庄。诗人虽没有正面表现人物的活动,但从“孤烟”一词的点化中,却衬托出人气的存在。尤其是“独树”与“孤烟”相对,“高原”与“远村”相连,就更感苍凉孤寂了。在画面上,色彩淡薄,可以领悟到那远处的孤烟尚带一缕淡灰,那天边高原似有一层淡黄。在此清静的天地中,有颜回、陶潜那样的雅兴,恬适安闲、自由自在。倘若没有淡到极致的修养,岂能臻此妙境?王维笔下的大自然,反映了王冲淡的心情。诗人将自己消融在大自然中。这种消融,意味着冲淡,诗人不是超然物外,而是融在物中。诗人所追求的,正是这种忘我、无我、有我的空灵境界。
至于王维的田园诗,则是以画家的眼光和绘画的笔调,来描绘田园风光的淡雅优美,其着色不浓,却意境清远。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雏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选,怅然吟《式微》。
这首诗像一幅田园风景图:夕阳的余晖给这幅画打上淡黄色的底色;牛羊从野外归来,笔墨遂勾连到墟落;接下来是村口的一个特写:“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这是一个充满田园亲情的永恒塑像,有着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再下来又是一个原野的远景:雉锥在已经抽穗的麦田里欢叫,蚕儿已经快要作茧,桑树卜的叶子也开始稀疏;紧接着又是一个近处特写:“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劳作归来,碰到一起亲切交谈。
二、山水诗的意境美
王维山水诗最具典型意义的一首代表作是《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写他幽居竹林中的感受。诗作抒发了作者置身大自然的恬淡心情与高洁人品,同时也笼罩着一股幽冷、孤清的气氛,成为于维后期写景诗的代表作之一,历来为世人所重。诗中有描写诗人自在自得的一面,如弹琴及长啸,还能欣赏到幽篦的美景,甚至连明月也来作伴,这些意象都是诗人舒畅的心绪有关,表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包含着同外部污浊世界抗拒时的坚定意志。这首小诗仅20字,诗人运用了回应、比衬和映对的结构手段,使全诗成为一个统一整体,读来使人产生回荡呼照之美:“竹林”“明月”与诗人情景相照,意境悠远。
在山水诗的描写中他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寄寓一种醇雅的意趣。如五律《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首联是远眺,如绘画中先以大笔濡染,勾画出终南山的总轮廊,说“连山到海隅”,乃由近到远,渐远渐无穷;笔意在于夸张其绵延不绝。颔联写近景,步入终甫山中,白云弥漫,时分时聚,飘忽不定;青霭在蒙蒙烟岚中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移步换形,美不胜收。颈联义跳到一个更高的视角上,俯视整个山景,以中峰分野,变化阴晴,千山万壑,千姿百态。尾联又收结到“隔水问樵夫”的一个具体的画面上。像这样的诗歌是需要反复玩味的,也只有在反复玩味中,才能像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所体味到的那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又如《山居秋暝》的前半首写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关键词: 初唐诗 山水田园诗 王绩 王勃
初唐的王氏家族中诞生了两位大诗人,那就是名传千秋的王勃和他的叔祖王绩,虽为同族,但是他们却风格迥异。如果说王绩是恬淡的秋月,那么王勃就是灿烂的春花;如果说王绩是悠闲的野鹤,那么王勃就是躁动的雏鹰;如果说把初唐的诗坛比作一场盛大的宫廷舞会的话,那么王绩是以他的茕茕独立而显得卓尔不群,而王勃则是以他独特的青春魅力成为舞会上最令人瞩目的一颗明星。
东皋子王绩(公元585―644年),字无功。他与陶渊明一样有着三仕三隐的经历,是一位真正的隐士,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乡间过着平静而自足的田园生活。因此,他也写下了很多带有田园风味的山水诗。他习惯于通过宁静的山水田园风光来抒发自己托身老庄的隐逸之情,习惯于用古朴自然的语言营造出冲淡隽永的意境。正如他在《田家・其二》中所云:“家住箕山下,门枕颖水滨。不知今有汉,唯言昔避秦。琴伴前庭月,酒劝后园春。自得中林士,何忝上皇人?”世路的荣辱纷争,对他来说只不过如过眼云烟。他只愿在自己宁静而美丽的田庄里,悠然地吟唱着自己的隐士之歌。
与王绩超然的隐士之歌不同,几十年后,他的侄孙王勃(公元650―676年)则用山水田园诗记录了自己的青春絮语。与他的叔祖王绩相较,他的山水诗情感要丰富得多,风格也有更多变化。他用山水诗显示了自己魅力四射的青春活力,显示了青春少年所特有的浪漫敏感多情。在《散关晨度》中,诗人王勃这样写道:“关山凌旦开,石路无尘埃。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重门临巨壑,连栋其崇隈。即今扬策度,非是弃]回。”诗中写清晨过大散关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不畏山川险阻,从容挥鞭策马,谈吐高雅,刚气正盛的英雄形象。这位自视甚高的少年才子自觉手握灵蛇之珠,怀抱荆山之玉。像所有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一样,他的内心豪情万丈,充塞着建功立业,显身扬名的渴望。
然而,现实是无情的,老天并不因为他的天才超逸而格外开恩,年轻人的理想屡屡地碰上了现实的壁,并且碰得很重。这着实让这位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感到郁愤难忍,苦闷彷徨:“宝鸡辞旧役,仙凤历遗墟。去此近程阙,青山明月初。”(王勃,《晚留凤州》)这首诗引用了“宝鸡”、“仙凤”两个传说故事,暗示了自己的遭遇,面对青山明月,抒发了自己的不尽感慨。有时,这种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痛苦是如此的令他不堪忍受,让他觉得简直是天地为之色变,日月为之无光,以至不由得潸然泪下:“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王勃,《重别薛华》)诗人充满自信乐观的明亮双眼暂时黯淡了下来……
可是,王勃就是王勃。对于这位浪漫的年轻人来说,这些并没有占据他生命的全部,他热情而敏感的内心还时刻浸润着真挚的友谊、浓浓的相思,还时刻洋溢着对美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也正是这些美好的感情始终在他失意之时温暖着他的内心,不时地触动着他心底的那根最温柔的琴弦。例如,在《麻平晚行》中,诗人这样写道:“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羁心何处近,风急暮猿清。”这里,诗人借暮色中高低不平的戍道、时近时远的山泉、隐约可见的花草、阵阵凄紧的风声和声声清猿的哀鸣吐露了自己的相思和倦游之情。在《冬郊行望》中他这样写道:“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蓬。”诗人徘徊郊野,守望江船,欲归不得。那一份愁苦、怅惘、凄怆全都融入了那萧瑟的冬日中。
除了浓浓的相思,王勃山水诗中更多的是写对友情的珍重。《别薛华》、《别人四首》、《赠李十四四首》、《寒夜思友三首》、《寒夜怀友杂体二首》等都真切地描绘了那一种思念挚友的缠绵悱恻、惆怅哀婉的心境。尤为特别是,诗情沸腾的诗人有时还能不被惆怅的离别情绪淹没,还能吟唱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样真情共勉的千古奇调。
大概只有青春少年才会有着如此丰富的内心吧,正因如此,在他天真而浪漫的眼光中,生活是美好的,哪怕是苦难都不能磨灭他心中对美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于是,年少才高、遭遇不幸的王勃就把心中的这一份渴望和热爱融入了对优美壮丽的山川风物的描绘中。于是,在这位少年才子的慧眼中,明月秋风、春潮晓岫、浮烟落照、残星夜莺、飞鸟游鱼、花光叶影、郊童津叟、樵唱钓鱼……所有的这一切无不都是诗苑中闪亮的奇珍异宝,都让他深情地迷恋。他既喜欢“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王勃,《春日还郊》)的生机盎然、明丽如画,又喜欢“江涛出岸险,峰磴入云危”(王勃,《泥溪》)的惊心动魄、气势磅礴;既喜欢“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王勃,《早春野望》)的旷远清丽,又喜欢“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王勃,《郊外即事》)的闲雅和谐。看到落花飘零,他会联想到自己漂泊不定而感伤落泪:“客念纷无极,春泪倍成行”(王勃,《春游》);看到黄叶飞舞,他也会因思绪联翩而悲愁叹息:“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王勃,《临江二首・其二》)。自然界的斗转星移,花开花落的物序更替总是引发出这位内心敏感多情的翩翩少年无限的情思。
与王勃丰富的内心相比,王绩则缺少了这份躁动的激情。他的山水诗中抒写更多的是他身为隐士的自足自赏。就像明代黄汝亭在《东皋子集・序》中所云:“东皋子放逸物表,游息道内,师老庄,友刘阮。其酒德诗妙,魏晋以来,罕有俦匹。行藏生死之际,澹远真素,绝类陶征君。”他以陶潜、刘阮为榜样,退出了纷扰的风尘,抛弃了世俗的功名利禄,在山水田园中找到了人生的归宿和心灵的安慰:“从来山水韵,不使俗人闻。”(王绩,《山夜调琴》)“兀然成一醉,谁知怀抱深?”(王绩,《春夜晚林》)“萧萧怀抱足,何藉世人知?”(王绩,《晚秋夜坐》)这样的诗句在他的诗中反复出现。也许,他有一点孤独,但这只是一种隐士的孤独,也正是他所希望的一种孤独。“闭门常乐,何须四邻?”(王绩,《郊园》)不就是他满意的自我表白?
可以这样说,王勃是用山水诗抒发了自己强烈的激情,王绩则是用它来自我明志,他用他的山水诗塑造出了一个孤芳自赏、志趣高洁的隐士形象:清风明月、寒苔古蔓、崩榛野藤、荒石幽涧……这些是他的最爱;寻隐士、赠道士、追阮籍、忆嵇康……这些是他的日常生活;他的生命在幽居幽赏幽寻,独对独坐独酌中渐渐逝去,却也融入了自然美丽的风光中。无论是从“入谷开斜道,横溪渡小船”(王绩,《春日山庄言志》)的敬慕有缘,还是从“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的恬淡自适;无论是从“抱琴聊倚石,高眠风自弹”(王绩,《山家夏日九首・八》)的高情逸趣,还是从“涧幽人路断,山旷鸟啼稀”(王绩,《山家夏日九首・五》)的远离尘嚣,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位隐士高洁的身影。景与人,诗与人都紧密地融为了一体。
讲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了年轻的王勃的自述:“仆生二十祀,有志十余年。下策图富贵,上策怀神仙。”(王勃,《述怀拟古诗》)他所谓的怀神仙指的就是与儒家积极用世相对立的出世思想。游山寺,他会想到“遽忻陪妙躅,延赏涤烦襟”(王勃,《游梵宇三学寺》);访仙径,他会以为“终喜脱尘网,连翼下芝田”(王勃,《八仙径》);游春郊,他会惊喜“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王勃,《仲春郊外》);赏园林,他会希冀“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王勃,《郊园即事》)。可是,实际上,天才的诗人虽屡遭排挤打击,却并没有真正“怀神仙”,只不过是神仙的那一份虚无缥缈超脱自在,正好与他的青春浪漫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遇合了。因此,每当看到如诗如画的山川美景,他总是激动得如醉如痴,飘飘欲仙,就像是诗中所描述的那样:“野烟含夕渚,山月照秋林。还将中散兴,来偶步兵琴。”(王勃,《夜兴》)夜色茫茫,皎洁的月光笼罩着大地,四野是那么寂静。在如此雅洁的月色中,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所有的烦恼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也正因为如此,王勃的山水诗中虽然时有抑郁不平之气,但你却看不到颓唐沮丧。他的心中始终有着浪漫的情感支柱,浪漫的王勃只不过是借怀仙之情来发发牢骚,发泄愤懑的情绪而已。
然而,王绩却是真正地做了一个隐士,做了一个初唐时代陶渊明的追随者。他不仅追随了陶渊明的人生道路,生活志趣,而且继承了陶诗清新质朴,平淡自然的风格。后人这样评价他:“意境高古”(《四库总目提要》),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鸾凤群起,忽逢野鹿”。(《石州诗话》)他总是喜欢用一种平淡自然的语言,选取清幽静谧的景物,营造出冲淡疏朗的意境来。最具有代表性的应该是《野望》了。这首诗写的是秋日黄昏之景:在苍茫的暮色中,远远地望见牧人沐着夕阳的余辉慢慢走下山来,隐隐的牧歌似乎传入耳鼓之中。这是一幅多么安详恬静的图画啊。
不过,虽然王绩山水诗有陶诗清新质朴平淡自然的妙境,但由于生活圈子的窄小,他的目光笔端不免只囿于他隐居范围内的山山水水,以及隐居生活的点点滴滴,因而诗风也略嫌单调缺少变化。比较起来,能写出“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天才诗人王勃则让大自然在他那枝生花妙笔之下呈现出了斑斓的色彩:这里有春草的碧绿,霜叶的火红,远山的黛青,岩花的洁白,明月的皎洁,朝霞的绚丽……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奇异而美妙的色彩在诗人的笔下激情涌动,梦幻般地幻化出种种不同的美妙意境。有“竹晦南荷色,荷翻北潭影”(王勃,《山亭夜宴》)的清幽淡雅;有“川霁浮洇敛,山明落照移”(王勃,《饯韦兵曹》)的晦暗凄迷;有“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的空灵洒脱,有“萝幌栖禅影,松门听梵音”(王勃,《游梵宇三学寺》)的浩渺幽静,更有“况复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的雄伟阔大……而他之所以会与王绩有着如此差异,就是因为他比王绩多了一份少年人的浪漫激情。而这份激情是王勃特定的性格特定的经历,在初唐这种特定的时代氛围中的凝聚。
王勃,有着绝世的才华,却屡遭人嫉恨,不得不屈居下僚。作为一个不甘憔悴于胜明之世的少年才子,王勃自然不同于经历过隋唐交替之变,看透滚滚红尘玄机的深沉的王绩。他心中的那一团面对生活的热情渴盼之火始终没有在屡次打击之下熄灭。
对于王绩,明代何良骏《四友斋从说》这样评说:“唐时隐逸诗人,当推王无功、陆鲁望为第一。盖当武德之初,犹有陈、隋遗习,而无功能洗尽铅华,独存体质。且嗜酒诞放,脱落世事,故于性情最近。今观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殊有魏晋之风。”对于王勃,虽然也有人说他“时带六朝余气”,(陆时雍,《诗镜总论》)但总体应如胡应麟《诗蔽》所说:“唐初五言律,惟王勃‘送送多穷路’,‘城阙辅三秦’等作,终篇不着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启盛、中妙境。五言绝亦抒写苍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
总之,无论是王绩的隐士之歌,还是王勃的青春絮语,都抒写出了各自的真性情,都给初唐华艳浮靡的文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从而也揭开了盛唐山水诗辉煌的序幕。
参考文献:
[1]梁静.王绩生存哲学的庄子情结.社会科学家,2006,(02).
[2]刘勇.儒、道、释思想对王勃的影响.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4).
[关键词] 王维 山水田园诗 意象 意象美 意境 意境美
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含概了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幽愤诗和赠别诗等类型,以山水田园诗成就最高。他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质朴、自然,总能让平常的意象表现出无穷的吸引力,这大概就是美的意象成就了他诗歌的意境美吧。
古人说“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①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注重的审美意象,只不过这里的审美意象用“景”代替了罢了。意象是承载着诗人浓郁的主观感彩的物象。因此,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不同的诗歌中常常以不同的内涵存在。中国诗歌中的意象,突出显示了作者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天然融合。王维有“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李白有“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王维的“白云”更多的寄寓着隐逸情怀,而李白的“白云”更多的浸染着他看透了政治现实之后期望被击碎的无奈和激愤的情调。意境,就是在诗歌的意象群之间,基于诗人的情感诱导产生的一个更丰富更广泛更深刻的审美空间的联想。这个空间既是对诗歌中原来描述的画面、场景的再现,又是对原有画面、场景的张力性延伸,还是读者伴随联想而产生的对诗中情、神、意的领悟与体会,从而使诗歌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让读者能体会到近于作者的审美乐趣。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让后辈可望不可及,最重要的因素恐怕就是他在意象选择与意境营造上的慧眼独具吧。他总能在平凡的意象里表达他独特的情感体验,让我们觉得美不胜收。这个美,不仅是视觉的听觉的,更是情感的审美的。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道出了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以诗为画”的高超水平。不可否认,王维的“诗中画”得益于他对中国绘画的不凡造诣,更得益于他在诗中对意象“随心所欲”的谴用。他用画家的眼光,诗人的才情洞察万物。其山水田园诗常常抓住美的瞬间和延展的空间,随时融会着画的神韵,处处渗透着山水田园的线条美和色彩美。
山水诗《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如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诗中“近天都”、“连山”、“白云”、“青蔼”等意象,无不触动读者想象的神经,读者看到此诗,细细品位,仿佛那高耸磅礴、似海奔腾连绵的终南山就在眼前,仿佛自己也身处在那云雾弥漫变幻莫测的山中奇观里,仿佛自己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游山之乐。
田园诗歌《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该诗描绘了一幅怡然快乐的农家晚归图:夕阳西下,牛羊归村,老者候孙,农夫闲话,闲适的农村生活场景跃然纸上。虽然全诗通用白描手法,但处处浸染着作者的主观情感。诗中一个“斜光”,一个“穷巷”,既尽显了王维诗歌的色彩美和线条美,又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对农家生活的羡慕和深埋内心的归隐之情。再看“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田园乐》其六),桃红、柳绿,宿雨、朝烟,着色鲜明悦目,意象美轮美奂,绘就一幅令人心醉的工笔重彩画。“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诗中色、态、光的立体融合,艳丽的暖色调则反映了诗人情感的愉悦和思想的积极活跃,读者也为王维笔下五颜六色的,烟雨蒙蒙的意境紧紧地吸引。
王维不光是通过意象给诗歌着色架构的高手,同时也是“以诗为声”的大家。王维倾心向佛,能细致入微地洞听到大自然的冥冥悦耳之音。“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山之中,不见人影,只闻人语,有声衬无人,空山显得更加寂静。又如: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因为“人闲”,所以“花落”的声响也能听得见,因此夜的寂静静,山的空幽就格外的扣人心弦了。一“惊”字,仿佛被月的皎洁银辉惊扰了的鸟忽然振翅起飞,发出了鸟之“鸣”,“春涧中”的“时鸣”传达出了一种毫无惶惶之感,全是一种宁静祥和的环境氛围,体现诗人闲居山中时宁静安闲的境界。再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展现的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就像一支恬静质朴的美妙乐曲,轻缓的乐声中亦不失灵动飞扬的活泼。迷蒙蒙的月光,潺潺的水声,阵阵村姑的喧闹……王维都能广摄细取渗入到诗中,都能在“画面上表出一片无尽的律动,如空中的乐奏。”王维诗中的声音,多摄取的是自然幽微之音,而这写听觉意象也和他的视觉意象一样,让人乐在其中,不能自拔。
[摘要]本文浅谈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作家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以其代表诗作《过故人庄》等阐述诗人诗歌的自然美。
[关键词]孟浩然;山水田园诗;自然美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至唐代诗歌艺术的发展达到了巅峰,涌现出了许多闻名于世的诗人和众多的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派便是其中影响深远的一大诗歌流派,孟浩然就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山水田园诗及其诗派之所以盛行于盛唐时期,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盛唐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天下太平,这些都为山水田园诗派诗人提供了悠闲生活的物质条件。再加之当时儒学、道教、佛教的全面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局面,也形成了思想解放,致使某些知识分子追求个人自由生活、追求个人精神上的解放超脱:有些诗人受到佛教的影响;有些诗人在政治上受挫,于是他们便隐居于山林、田园。山水田园就成为了他们的小天地,也成为了他们诗歌作品中的主要题材。纵观山水田园诗的传统,山水诗源于南朝的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的陶渊明。山水田园诗以描绘大自然的秀美景色和恬静的田园风光为主,并且表达诗人的隐逸思想:向往平和宁静的生活以及对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的不满。因此,继承陶渊明和谢灵运传统的山水田园诗作便大量问世了,并且逐渐形成了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派诗人的诗歌艺术技巧颇高,但是有一定的超脱现实和个人消极倾向。孟浩然即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
孟浩然生于公元689年,卒于740年,名不详,有一种说法说他名浩、字浩然,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孟浩然的一生相当平静,绝大多数的时间过着隐居生活。四十岁时孟浩然曾西入长安求仕,但失意而归,在南方各地漫游了几年之后又重返故乡隐居。孟浩然的生活虽然很平静,但他的内心却充满矛盾,这主要表现在隐退与进取的斗争上。张九龄镇荆州时,孟浩然曾被召为从事,但不久就又归家。政治上十分失意,他深感自己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生活于“开元盛世”却以布衣而终。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歌的诗人,现存诗歌二百六十余首,大多为五言诗,其中又多为五律。孟浩然的五言诗在当时颇富盛誉,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对他评价很高,也很敬仰。李白就在《赠孟浩然》一诗中赞美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孟浩然的诗作大多描写幽静山林的景物,农家怡然自乐的生活,洁身自好的情趣,羁旅他乡的客愁等。他的诗歌风格明朗,语言清澈,感情纯挚,写景优美自然。但是由于他的生活较为单调,诗歌的形式比较单一,内容稍显贫乏,诗歌的意境也不够壮阔。苏轼曾评孟浩然“韵高才短”,十分中肯地指出了他的诗作的不足之处。但是这并不影响孟浩然成为继谢灵运、陶渊明之后,开王维之先声的著名山水田园诗人。
孟浩然的一生基本上是在隐居中度过的,始终过着清心寡欲、淡泊宁静的生活。求仕不得,政治上的失意,使诗人万念俱灰。于是诗人就寄情于山水之间,陶醉于美丽的大自然之中。因而他的山水田园诗显现着一种质朴的自然美,始终保持着自然美的诗歌境界。我们来看诗人的一首轻快的描写田园生活的小诗《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诗歌一开头就极平凡、朴实、自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朋友相邀,诗人欣然前往,不作任何渲染,简洁、随意。朋友用鸡黍待客颇具田家特有的风味,同时也说明故人与诗人是至交,所以简朴、随便。诗歌的开头十分平静、自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人信步走进村中四顾,但见绿树怀抱别有一番天地。极目眺望所见,座座青山相连。此处的自然景物描写近景幽美,远景开阔,读来令人油然而生轻松愉快之感。村庄、绿树、青山,大自然的景物和一切事物都显得那么亲切美好,清淡幽静。好一片升平景象,使人置身于自然美的意境之中,达到天人合一忘我的境界。“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推窗观望,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打谷场和在绿树环抱中的菜园。眼前之景令人心情格外畅快,又颇富农村田园风光。主客端着酒杯畅谈,话题是桑麻等农事,更加使人深深感受到是在田园中做客。通过谈论农事,主客共同享受了收获的喜悦,具有强烈的劳动生产气息和浓郁的农村田园风味。诗人在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现实生活相差无几,不禁使人们对美好自然的农村田园生活无限向往。使人置身于如此美好自然的天地中,将功名、烦恼,统统抛在脑后,充分体现出隐居生活的巨大吸引力。这种自然美的境界令诗人流连忘返,于是直言:“待到重阳日,还来就。”等到重阳节之时还要故地重游,前来观赏。《过故人庄》是孟浩然五律中的佳作,读来清新质朴、自然淡雅,不堆砌华丽的词藻,无雕饰之痕迹,如出水芙蓉清洁秀美。全诗笔调轻松自然,风格平易,运用口头语将农村田园描写得朴实平淡,在平淡之中又蕴含着深厚的情味,故人热情待客,诗人做客愉快,主客之间亲切融洽,道出了朋友之间真挚、深厚、淳朴的友谊,体现出欢悦的气氛。诗人将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通过宾主的言谈欢笑,将恬静秀美的农村田园风光与淳朴诚挚的情谊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显现出诗人坦荡热情的胸怀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充分体现出诗歌的自然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体现出诗歌的自然美,自然美是古诗歌的美学概念,也是审美要求,是古诗审美理论中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出水芙蓉亭亭玉立,秀美华丽。体现在诗歌中,则是强调诗歌既要华美,又要具有自然天质,是华丽出予自然天成的诗歌艺术风格。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就恰如其分地体现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一诗歌艺术风格特色,体现出清新的自然美。最能体现孟诗自然美的当推他的《春晓》。这首小诗流传最广,妇孺皆知。诗歌叙写诗人一觉醒来的片刻情景,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怜惜之心。“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乌。”春睡梦酣,不觉天晓,处处鸟鸣将诗人从梦中唤醒。“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醒后回忆起昨夜一场风雨,应是落红无数。诗人因是醒而未起,并未眼见,所以是料想昨夜之情景,惜花之情油然而生。《春晓》是一首纯粹描写自然景物的小诗,曾经有人苛求这首小诗,责备诗人在大好春光中睡懒觉、不早起,不顾及一场风雨对地里的庄稼会产生什么影响,而只是一味惜花。这种求全责备未免过分。《春晓>一诗实属妙手偶得,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作读来清新淡雅,恰如出水芙蓉般秀丽,绝无雕饰之美,充满浓郁的自然美。
【教学目标】了解“田园”诗发展成“山水田园”诗。
师:前几周我们学了两首诗,谁来带领大家背诵?
(师指一生领背诵《归园田居》和《饮酒》)
师:这两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齐):陶渊明。
师:陶渊明在诗歌创作上很有成就啊!谁来说说他的贡献?
生: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生:“田园诗”描写乡村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归隐的志向和高洁的品质。
师:你们说得很全面。300年过去了,诗人们发现,不仅田园风光恬静优美,大自然的山水风光也无限美好。于是,“田园”诗又往前进了一步,发展成了――猜一猜。
生:“山水田园”诗。
师:王维就是“山水田园” 诗派的代表之一。
二、 王维是天才诗人。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教学目标】明白什么叫“字正腔圆”, 了解诗歌节奏。通过一遍遍形式不同的诵读,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师:同学们知道吗,王维是天才,从小便聪明过人,十五岁进京考试,由于写得一手好诗,而且精通音律,一下子便在京城的王公贵族之间传开了。从此,王维小小年纪便成了有名的“诗人”。
(师出示《山居秋暝》)
师:这首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谁会读诗题?
(一生读)
师:字音咬得很准。一起读“暝”。
(生齐读“暝”)
师:齐读诗题。
(生齐读诗题)
师:古人吟诗讲究“字正腔圆”,就是每一个字音都要读到位。自己把古诗读两遍,要求字正腔圆。
(生自由读古诗)
师:女生先来,好不好?
(师指一名女生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吐字很清楚,字音咬得很准。
师:是的,基本做到字正腔圆了。再请一个男生,你来。
(师指一名男生读)
师:谁来表扬他?
生:我认为男生读得更好,声音洪亮,有了点腔调了。
师:看来男女生读诗各有优点。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读,听好。
师:我读“空山――”你们读“新雨后――”吟诗就好像唱歌,它的停顿比较讲究,字音要拖长,才有韵味。
(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师:诗歌节奏很舒缓,大家的朗读很有韵味儿!连起来试试,看看是不是字正腔圆,齐读。
(生齐读,朗读很认真,注意了节奏和腔调。)
师:大家的吟诵真精彩!这就是诗歌的“声韵美”!
三、 王维是山水画家。赏析文字,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赏析“明月”“松”“清泉”“石”等山林景物,感受“诗中有画”。
师:读了这么多遍,你觉得“山居秋暝”描绘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生:这首诗描绘的是秋天山间的景色。
生:我给她补充一下,《山居秋暝》描绘的是一个秋天的雨后,山间黄昏时的美景。
师:这样说已经很全面了,你读得很仔细。王维把这座山叫什么山?
生:空山。
师:“空山”真的是空的吗?什么都没有吗?
(生纷纷摇头)
师:你从诗中看到了哪些
景色?
生:我从诗中看到了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我是从第二句和第三句看到的。
(师出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师: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把这两句读出来。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师:同学们知道吗?王维不仅是诗人,还是有名的画家。他开创了“水墨画”,不用彩色,只用墨的浓淡来体现色彩。后来就有人赞美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这样一个善于创造美的大诗人,他眼中的“空山”一定不空,一定是富有诗情画意的。用心读一读,你看到了怎样动人的画面?
生: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傍晚,山林里刚刚下过一场雨,月亮也升起来了,王维在山间散步,啊,空气多么新鲜!
生:我看到一轮明月顽皮地跳上枝头,乳白的月光透过浓密的松林在地面上投下了奇奇怪怪的影子。
师:看来王维富有童心啊!
生:我还看到清澈的泉水在月光的照耀下闪着银色的波光,它们跳过山间的石块,穿过密密的树林,一路唱着歌儿从诗人身边走过。
师:你真是王维的知音啊!在你和王维眼中,山林里司空见惯的景竟然是那么美好,像一幅水墨画一样。王维画山水画的技巧十分高超,他善于调墨,浓淡变化很巧妙,黑白的水墨画比浓墨重彩的画更美!他的诗和水墨画儿一样,淡雅宜人。你看,洁白的月光,青黑的石头、墨色的老松、亮晶晶的泉水……
(师生欣赏图片)
师:空山一点也不萧条,空山景色优美,多有诗情画意啊!把你感受到的,送到这短短的十个字中,读!
(师指名读)
师:你让我感受到了“诗中有画”!
(师指名读)
师:你用朗读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明月青松图》!你读得真有韵味!
(生齐读)
师:这“空山”中可不光有美景,还有谁?
生:还有洗衣女子和渔夫。
师:有人,就有了生机啦!谁来读?
(师指名读)
师:我仿佛听到了女孩子们洗完衣服回来的欢声笑语,仿佛听到了渔夫唱着渔歌高高兴兴地回来啦。这傍晚的空山,除了洗衣女、渔夫,还有什么人乐在其中呢?
生:我觉得应该还有小孩子聚在一起抓萤火虫,玩游戏吧!
师:是啊,“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生:还有老人们聚在一起聊家常。
师:白发谁家翁媪,多悠闲!
生:还有妇女在家中做晚
饭,山间炊烟袅袅,家家户户飘出饭菜的香味!
师:虽是粗茶淡饭,但是格外香甜!
师:哦,原来空山不空,恰恰是悠闲欢乐的!你向往这种自由与悠闲吗?你想到了什么地方?
生:人间天堂、世外桃源。
师:把你的向往与羡慕读
出来。
(师指名读,生齐读。)
四、 王维是隐士。拓展阅读,感受王维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师:王维喜爱这美丽的山水、热爱这悠闲的山水田园生活吗?当时王维还有官职在身啊,这里只是他偶尔度假的地方。如果是你,你觉得是当官快乐还是享受山水田园生活快乐?
生:我当然喜欢悠闲的山水田园生活了,不用为国家大事操劳,不用担心被人排挤。
生:虽然穷一点,吃的是粗茶淡饭,但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生:如果身不由己,那我也会非常留恋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生活,每天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生活的来源,苦一点,但是自由自在,不需要给别人磕头。
师:人各有志。我们来看最后一句,结合文后的注释读一读,王维将会如何选择?
(师出示:“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生齐读。)
师:“空山”有优美的景色,有悠闲自在的人生!还有什么比身在“空山”更自在的呢?
(师生吟诵全诗)
五、诵读王维名诗句,举一反三,进一步感受“诗中有画”
(师出示: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师:这句诗是王维晚年心境最好的写照。让我们看看,晚年的王维只想静静地享受什么?
(师出示以下诗句,生静读、思考。)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青溪》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生:他只想享受这诗情画意。
生:他只想和明月清风做伴,只想在山林里安安静静地度过晚年。
师:我们再来看看,晚年的王维,他只想静静地做什么。
(师出示以下诗句,生静读、
思考。)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酬张少府》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青溪》
生:他只想弹弹琴,钓钓鱼,过悠闲、简单却无拘无束的生活。
生:他不想功名利禄,不想荣华富贵,只想简简单单。
师:把你最喜欢的诗句,朗诵给大家听。
(师指名读)
师:什么功名利禄,什么荣华富贵,都不如我的青山绿水,都不如我的明月青松!这就是诗人王维,画家王维,隐士王维!这就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评析】
这是一节《12岁以前的语文》校本教材实验课。教师以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为突破点,让学生了解王维是一位“天才诗人”,是一位“山水画家”,是一位“隐居山林”的隐士。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通过想象赏析“明月”“松”“清泉”“石”等山林景物,感受诗歌画面美;通过拓展阅读,感受诗人的品格美。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教学前几分钟,教师先带领学生回顾先前所学的田园诗,对田园诗发展成山水田园诗进行初步的了解。短短两三分钟的时间就将旧知和新知有机对接。接下来用三个环节来突破重点:王维是天才诗人,通过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王维是山水画家,通过赏析文字,感受诗歌的画面美;王维是隐士,通过拓展阅读,感受王维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学生对诗歌的领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诵读指导贯穿始终
诗歌教学最重要的便是指导诵读,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动静美。诗中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不仅如此,颔联写景,颈联由景写到人,动静交错,视听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可见一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动静关系的处理上,诗人匠心独运,喜用静观中捕捉到的形象,以动态为静态服务,以声响为宁静服务。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给人的感觉,犹如几个精彩镜头剪辑而成的滚动画面,场景在变,人物在动,“镜头”从一个动点跳到另一个动点。这种错落有致的章法和变换灵活的句型,使得全诗充满灵动与生气。这样精妙的诗,应当反复读,好好读。在本节课中,教师先给学生提出诵读的要求:字正腔圆;然后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逐句诵读,教师及时给予正面的评价,比如“你让我感受到了诗中有画”,“你用朗读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明月青松图》!你读得有韵味”。
三、扣住诗句想象画面
诗歌强调画面美,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其画面美是很重要的。王维山水田园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诗中有画”,这是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此在教学中,对颔联和颈联的教学,教师就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画面,尤其在颈联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想象诗句以外的画面:这山中,除了洗衣女子和渔夫,还有谁也乐在其中呢?学生的眼前立刻豁然开朗,一幅幅生动的山村生活画卷徐徐打开,这些生活片段是那么自由自在,那么温馨幸福,那么令人神往!这个环节的处理为下面感受王维此时“隐者”的心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阅读举一反三
山水田园成了你们的一幢别墅
周围弥漫的是清旷素淡朦胧
亘古泛滥着一份宁静安详闲适
/
欲济河而无舟楫
将登山却暴雪封山——
当入仕之望被现实吞没
退隐就变成了你们无奈而唯一的解脱
/
于是 日夕时分凉风吹起
你们倚杖柴门之外享受自然的幽谧
以雕塑般伫立的姿态临风聆听暮蝉的歌唱
听出某种足以使心灵释然的禅意
/
偶尔 你们也会行走山水间
任一叶孤舟月下夜流于沧江波涛
听愁猿哀鸣空山 泣风急舞岸叶
更多时候则静享伴桂华静落而升腾的空灵
/
吟啸文字构思创作的朴实图画
勾勒出世纪大师运筹帷幄的恬退隐衷
弹着琴弦叙述白描的清新故事
渲染着令人动容的一份平淡而真实
/
独坐幽篁 品一句王摩佶
尝出浸泡在月下清泉中的靓丽清纯和波澜不惊的佛性
对饮轩前 啜一口孟夫子
嚼出鸡黍盈席的田家那份质朴古淡与梦想难企的凄凉
/
辋川的水里至今映现着谢公孤独的倒影
在故人的田庄早醉了把酒话桑麻的五柳先生
1、观澜山水田园:位于龙华区观澜街道,国家4A级旅游景区,深圳观澜山水田园旅游园占地30万方米,集美食、住房、温泉、游乐、演艺、拓展、水上乐园为一体,依山傍水,浑然天成,富有真趣。是一个岭南客家水乡风情、生态田园情趣、民俗文化、国画产业为特色的旅游景区。是深圳唯一一家集餐饮、客房、温泉、康体娱乐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
2、香蜜湖度假村:深圳香蜜湖水上乐园,地处深圳福田中心区,紧靠深南大道,设备最先进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大型水上乐园,也是深圳第一个新颖有趣的戏水乐园。
3、石岩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盛唐;刘虚;诗作;诗风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9)04-0093-04
在盛唐这样一个诗人才俊辈出的时代,形成了以李白、杜甫独胜,多个才子诗人群体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有创造出静逸明秀之美的山水田园诗人群,有创造出清刚劲健之美的豪侠诗人群,还有创造出慷慨奇伟之美的边塞诗人群。中国诗歌王国这一浪潮,以长安为中心,向东、向南扩展,影响波及于如江西这样在当时还是比较边远的地区。江西文学肇始于东汉,但自东晋陶渊明之后,经历了三百余年的沉寂,终于在诗国的推动下,出现了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诗人群体。见诸典籍的盛唐江西诗人有刘虚、綦毋潜、陶岘、熊曜、熊暄等五人,而到唐末则更显示了相当的活力。本文拟以刘虚为切入点,在有限的资料中去还原这位诗人的生活与创作情况,以期对盛唐气象的研究有所补充。
一
据《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勃记载,刘奋虚(约702-约756),字全乙,号易轩,洪州新吴(今奉新)人。性高逸,8岁能属文,上书,被召见,拜童子郎。他于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及第,接着又登博学宏词科,官授崇文馆校书郎,三度调任洛阳尉,后改迁夏县(今属山西)令。壮年辞官南归,啸傲风尘,游历于休宁、安庆、浔阳、庐山、洪州等地。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于天宝末病逝。刘虚的生平资料很少,《新唐书・文苑传》和《旧唐书・文苑传》中都无传。
考察一位诗人在当时诗坛上的表现,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自然是考察他和同时代诗人的交往。这对刘虚这样的作家来说,又尤为重要。因为这不只是反映着他自身的文学活动,更重要的是,这种交往反映出盛唐诗国的辐射与影响,反映着江西文人融人中国主流文学的历史进程。
刘虚在盛唐诗坛是一个交游广泛、创作活跃的诗人,与贺知章、包融、张旭交游,时称“吴中四友”,并与孟浩然、王昌龄、高适等往来酬唱,互赠诗章。《江西通志》记载:“(刘虚)与孟浩然、王昌龄相友善。”刘虚和孟浩然交谊甚深,有《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孟去世后,又有《寄江滔求孟六遗文》,词意恳挚。其中,《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以诗代书,从京口附近扬子江暮秋时节的肃杀景象缓缓写起,从迷茫的景色中引出独居越乡的客愁,进而怀想起远在湖北襄阳的友人孟浩然。其中“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写诗人在月下吹起寒笛,夜深天冷,笛声凄咽,思念故人的愁绪就犹如这悠扬而又哀怨的笛声,如泣如诉。然而笛声难达,情思难传,思念之中,也流露出怅惘之情:“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江、汉两地,情思相牵。作者想象,孟浩然今晚也在思念自己,此刻也在赋诗以表达久别后的怀念之情,分处汉水和长江两地的友人,彼此遥望。“咏思劳今夕”一句中的“劳”字,更体现出孟浩然对自己的思念之切。通过写对方对自己的思念,而进一步表现出自己对对方的强烈感情,诗情显得婉曲而深厚。《寄江滔求孟六遗文》则作于孟浩然去世之后,诗中说:
“偏知汉水广,应与孟家邻。”对亡友孟浩然的感情正像那浩瀚奔腾的江水,绵绵不断。“相如有遗草,一为问家人。”刘虚惟恐孟浩然遗著零落散佚,便托江滔代为搜求,表现了这对莫逆之交的死生之情。孟浩然也有和刘虚交往的诗作,如仇日于龙沙寄刘大虚》:“海中谁送酒,棹里自成歌。歌竞乘流去,滔滔任夕波”,同样表现出对刘奋虚的深刻怀念和分别之后难以相见的惆怅之情。
和刘虚交往甚深的另一位盛唐诗人是王昌龄。刘虚亲赠或怀念王昌龄的诗歌不见流传下来,但我们从王昌龄的诗集中却可以寻绎到一些蛛丝马迹。王昌龄有《宿京江口期虚不至》,诗中说:“明发不能寐,徒盈江上樽。”因刘虚相约而不至引发如此强烈的失落心情,足见二人交情非同一般。王昌龄还有《送虚归取宏词解》,诗中有这样的句子:“青桂春再荣,白云暮来变。迁飞在礼义,岂复泪如彼”,与刘虚忧喜相共、情怀真挚,千古之下读来都令人感叹。
刘诗中有交往记载的还有高适。但和王昌龄一样,高适诗中也保留了他和刘虚来往的诗篇。如《另刘大校书》一首:“昔日京华去,知君才望新。应犹作赋好,莫叹在官贫。且复伤远别,不然愁此身。清风几万里,江上一归人。”此诗应作于天宝末年,那时刘、高都在长安,由于安史之乱,刘虚想南归,因此高适便有此送行之作。细味诗意,高适对刘虚的“才望”是十分钦羡的,而对他的弃官南归,也便表现出发自内心的惋惜及委婉地规劝。以落落有奇节的高适尚且如此看重刘虚,则刘虚当时受文坛的推重情况可想见一斑。
刘睿虚所交往的还有一批当时在仕途或诗坛上还不那么显耀的诗人,如阎防、薛据、乔琳、韩平、郭微等。阎防,字号和生卒年均不详,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好古博雅,诗语纯真朴实,颜真卿甚敬爱之,但不肯为官,放浪山水,曾与诗人薛据读书于终南山,刘虚《寄阎防》,便写于防时在终南丰德寺读书时:“青暝南山色,君与缁锡邻。深路人古寺,乱花随暮春。纷纷对寂寞,往往落衣巾。松色空照水,经声时有人。晚心复南望,山远情独亲。应以修往业,亦唯立此身。深林度空夜,烟月资清真。莫叹文明日,弥年徒隐沦。”对阎的隐居生活给予深切而真挚的慰藉。全诗所写皆寺中景物,非深入其境者不能道,这也可见两人交往之深。刘虚还有《赠乔琳》一首:“去年上策不见收,今年寄食仍淹留。羡君有酒能共醉,羡君无钱能不忧。如今五侯不待客,羡君不问五侯宅。如今七贵方自尊,羡君不过七贵门。丈夫会应有知己,世上悠悠何足论。”这首诗表现了对尚未遇时的乔琳以十分同情的思想,其实也是刘自己“脱略势利,啸傲风尘”思想性格的写照。
二
丹纳在他的《艺术哲等》中曾说过,在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学思潮中,有主唱者,也有团结在他们周围的和声,他们合在一起,才形成一个时代的大合唱。应该说,刘虚的交往中,像孟浩然、王昌龄、高适,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至如阎防、薛据他们在唐音交响中,则是不可或缺的和声。刘虚也是以自己的歌吟,融入了盛唐诗歌这一雄伟壮丽的大合唱之中,既在这诗国中深受这些大小诗人的影响和熏陶,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刘虚的诗文在当时颇负盛名,殷瑶在婀岳英灵集》所选的24名诗人中,刘奋虚位列第四,在常建、李白、王维之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刘奋虚与王维、韦应物并列,称为“大名家”。有《集》五卷传世,可惜至今却湮没不闻,《全唐诗》中仅存其诗1卷15首,残句一。
从刘虚现存的诗歌来看,在内容上主要有描写
山水景物和田园风光的,如《阙题》、《江南曲》、《浔阳陶氏别业》、《登庐山峰顶寺》、《寻东溪还湖中作》、《越中问海客》、《积雪为小山》等;还有一些是用作赠别唱和的交往诗歌,如《九日送人》、《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送韩平兼寄郭微》、《寄阎防》、《海上诗送薛文学归海东》、《寄江滔求孟六遗文》等;这些赠别唱和的诗歌也多写歌咏清静秀美的山水田园风光,表达对隐居读书生活的向往。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一类诗,都反映着他所受唐代山水田园诗风的深刻影响,和唐代那些脍炙人口的山水田园诗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性。
刘虚开元中举宏词科,累官崇文馆校书郎,本来是有着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的,在《登庐山峰顶寺》中表白“虽知真机静,尚与爱网并。方首金门路,未遑参道情”,以及在《寄阎防》中对友人的劝慰“应以修往业,亦惟立此身”。但在历经仕途坎坷之后,他最终挣脱名利的桎梏,效法五柳先生,乐赋山水田园。《浔阳陶氏别业》说:“陶家习先隐,种柳长江边。朝夕浔阳郭,白衣来几年?霁云明孤岭,秋水澄寒天。物象自清旷,野情何绵联!萧萧丘中赏,明宰非徒然。愿守黍稷税,归耕东山田。”表达了对陶氏先祖隐居在明丽、澄澈、清旷的生活环境中的艳羡,并抒写向往归隐的情怀。与此情怀相似的还有仇日送人》:“海上正摇落,客中还别离。同舟去未已,远送新相知。流水意何极,满樽徒尔为。从来节,早已醉东篱。”是诗人向往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写照。这种山水田园情怀最终在历来为选家所青睐并被选人《唐诗三百首》的五言诗《阙题》中得到酣畅的倾吐: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歌为“阙题”,是原题在流传中已散失,后人便题作“阙题”,还是本意就是“无题”,我们尚难论定。但这首五律在艺术上,却是十分值得称道的。唐诗以韵胜,浑厚典雅、蕴藉空灵,这种特点在刘奋虚诗中同样显得很突出。这首诗,按空间顺序由远及近,从外向里而行,在人们的面前展现了一幅清丽幽美的山水画卷:山道弯弯,伸向白云深处;春意浓浓,沿着清溪流淌。清清溪水,常有落花漂过;阵阵花香,随溪中流水飘向远方。门朝山路,那样的寂静,没有尘世的喧嚣;柳掩书斋,多么幽雅,正宜山中隐居。在这空山密林之中,每当阳光映照,树影参差,洒在衣襟上,清辉熠熠,这又是何等的舒适潇洒。落英缤纷、青溪潺潺、花香馥郁、杨柳堆烟,无人却有无限生机,用王国维论意境的话来说,这便是“无我之境”,情意完全寄寓于境中,给人以无穷美感,生动地体现出诗人自甘淡泊而又自得其乐的闲适情怀,而这正是盛唐山水田园诗共同的审美追求。显示出刘虚诗歌创作所达到的艺术水准。
另一方面,刘虚的山水诗创作,从观物方式到感情格调,都带有受禅宗思想影响的文化意蕴,饶有禅意和禅趣。《唐才子传》也说他“交游多山僧道侣”,“善为方外之言”,如最具代表性的《阙题》以及《登庐山峰顶寺》“孤峰临万象,秋气何高清!天际南郡出,林端西江明。山门二缁叟,振锡闻幽声。心照有无界,业悬前后生。虽知真机静,尚与爱网并。方首金门路,未遑参道情。”其中“心”、“业”、“有无界”、“前后生”等都是佛教特有的范畴,都流露出他的禅学修养。
三
山水诗派诗歌艺术风格,总的说来,以淡远最为突出,诗人以恬淡之心,写山水清晖,意境悠远,词气闲淡。前代诗论家不约而同地谈到这派诗人的淡远风格。胡震亨引《震泽长语》中说:“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无非是言其“淡”。明人胡应麟以“简淡”概括浩然风格,评孟诗云:“盂诗淡而不幽,时杂流丽,闲而匪远,颇觉轻扬。可取者,一味自然。”并把王孟与高岑相比较:“王孟闲淡自得,高岑悲壮为宗。”闻一多先生形容:
“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甚至淡到令人疑心到底有诗没有。”“淡远”,是这派诗人的共同风格特征。而在刘虚的诗中,又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
1、诗境空明
刘虚在诗歌中经常体现出对“空明”境界的追求。比如《寻东溪还湖中作》:“出山更回首,日暮清溪深。东岭新别处,数猿叫空林。昔游有初迹,此路还独寻。幽兴方在往,归怀复为今。云峰劳前意,湖水成远心。望望已超越,坐鸣舟中琴。”其中“清溪”、“空林”、“独寻”、“幽兴”等意象有类似王维诗歌空灵优美的禅韵。再如上文所引的《阙题》一诗中的“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两句,于空静中传出动荡,平淡里秀出幽深。表现的是诗人静观寂照时感受到的自然界的轻微响动,以动写静,喧中求寂,超以象外而人于诗心,显示出心境的空明与寂静。
空明澄澹的诗境,在盛唐山水诗派的作品中是俯拾即是的。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等等,往往给人一种空灵、玄远、寂静、闲适和清丽的审美体验。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立公房》:“何如石岩趣,自入户庭间。苔间春泉满,萝轩夜月闲。”等等。严羽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言有尽而意无穷。”指的正是这种特点,而这在刘奋虚的诗歌中也同样体现了。
2、清幽兴远
刘虚工于五言,其诗清淡悠远。殷瑶给予刘奋虚很高的评价:“虚诗,情幽兴远,思苦语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顷东南高唱者数人,然声率宛态,无出其右,唯气骨不逮诸公。自永明以还,可杰立江表。”
刘虚的很多诗歌都体现出一种“清淡”之美,他善于用清淡的语言,写清淡的景物,抒发清淡的情感。即便是描写浓艳的景物,也不用浓笔重彩对它作直接的绘声绘色的描绘,而是首先用“清淡”的审美意识对它进行审美观照,然后再以表现出“清淡”的审美效果为前提对它进行“淡”写。这样,无论多么“浓”的景物,在诗人的笔下也就变得“清淡”起来了。在诗歌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诗句中的景“清淡”了,赖以表达的情也就会随之而变为“清淡”,情景都“清淡”了,那么写景诗“清淡”的风格也就形成了。比如,夕阳晚照的景色,应是一幅金光散射、红霞漫天的浓艳图景,可是在刘窨虚的笔下,却是“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和“日暮还家望,云波横洞房”《江南曲》)。两句都没有直接写夕阳的光辉与色彩,前句侧重写日落后海天“青苍”的冷清景象,后句侧重写日落时湖面上与水相接的云,使夕照呈现出一派“清淡”的景象。在五彩斑斓的自然景物面前,诗人选取写入诗句的景色却往往是舍艳求淡的,这在诗歌史上是很有特色的。
四
从分析刘虚为数不多的诗作中,我们可以得出诗人是以写田园山水隐逸诗为主的印象,这既是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发扬,同时也是受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影响,带有盛唐人士特有的隐逸情结:傲世独立的高洁人品,返归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慰藉,寻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
与盛唐这样一个以李白独胜,多个才子诗人相辉映的壮丽景象相比,刘虚的创作是十分微不足道的。但是,相比陶渊明之后的三百年内江西文坛一片异乎寻常的沉寂状况,以刘虚为代表的盛唐江西诗人通过与盛唐名家们的交往,初步打破唐以前江西诗坛封闭低靡的状态,开始走向全国,并由此开启了中晚唐江西诗坛的活跃局面。其代表山水田园诗风表现了与王孟山水田园诗派的契合,是中原文化源源不断地渗透和沉积的又一次佐证。
参考文献:
[1]周广同等篆修,江西通志[M],明嘉靖四年刻本,1525
[2]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辛文房著,唐才子传[M],舒宝璋校注,开封: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4]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胡应麟,谈薮・内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闻一多,唐诗杂论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郭绍虞编,中国历代文论选(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殷瑶,傅璇琮校笺,岳英灵集(上下卷)[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2、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3、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4、艺术风格:王维的诗,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这的确概括了其艺术特色,可算是不易之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作很多,大多具有这种诗情画意融合的特征。所谓“诗中有画”,就是指高度的形象性,即用语言描绘出一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图画。
(来源:文章屋网 )
窗外的雨又开始飘洒了起来,我已经记不得这是入秋以来的第几场雨了。
在这样一个个秋雨缠绵的日子,夜色如墨之际,泡一壶香茶,氤氲在那一阵阵雨打残荷的光影里,手捧一卷唐诗,和那些千百年前的诗人们一起沐浴在飘在唐朝的雨声里,该是何等的浪漫和惬意。
静夜温柔,听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悱恻和李商隐的缠绵情话。“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夜雨寄北》是我最喜欢的诗歌。在蜀地淅淅沥沥的雨声里,诗人思念如池水般盈盈上涨,想起两人共剪西窗烛火的欢爱,如今何等的孤独和凄凉,这发自诗人心底的声音,不知千里之外的她能否听得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台湾歌手齐秦正是受了这首诗的启发,创作了《大约在冬季》,一时间红遍了整个亚洲。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这是诗神白居易《秋雨夜眠》的句子。同样是秋雨冰凉,但对于白居易来说,心境就要平和许多了。瞧,尽管是一场雨来一场寒,不过对于这位整日倚红拥翠,不时“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在口的诗人来言,能“睡美雨声中”就不足为奇了,翌日,满目“霜叶满阶红”,秋雨声俨然成为了诗人耳旁的小夜曲,心境何样自若安详。
“秋风秋雨愁煞人。”对于秋来说,更多是带给人萧瑟之感,凋敝之境。文思超群的温庭筠因恃才不羁,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终生不得志,郁郁在怀,在《更漏子》这阕词里,尤为突出。“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一声叹息,可谓撕心裂肺的痛。冰冷的雨滴不像是落在梧桐叶上,而是砸碎在人的心里,令人不免顿生伤感。而这首词和宋代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相映成趣,构成了梧桐秋雨的“双壁”,叹为观止!
“诗佛”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的代表,其诗歌创设的意境优美,诗情画意常跃然纸上。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该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是我国山水田园诗歌的经典之作。“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他这首《栾家濑》的小诗勾勒了飒飒秋雨中一个非常有趣的情景,一场秋雨,使溪水才流得更急,溅起跳珠惊动了白鹭,白鹭受惊而飞,飞而复下。诗人通过“白鹭惊复下”的一场虚惊来反衬栾家濑的安宁和静穆。所有景语皆情语,这一份恬淡的心情,正是当时刚走出政治漩涡的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细数起来,唐代的诗人们创作关于秋雨的诗歌可谓不计其数,或哀伤,或喜悦,或空灵,或宁静,或恬淡,行走在唐诗的秋雨中,任思绪飘洒,顿觉自己也“诗意”了许多。 雨一直下!这样的雨声,这样的雨雾,有了诗人们的描绘,隽永而生动!
[关键词] 《山居秋暝》 意境 铺排 感受
王维是盛唐的山水田园诗大家,他的诗歌开创了山水田园诗的新境界,相比开创了山水诗的谢灵运而言,他的诗上承陶渊明诗的古拙、典雅传统,下启宋朝杨万里等田园诗人的创作,其诗歌创造的宁静淡远、纯美的情感历来为人称道。
《山居秋暝》很鲜明的体现了王维诗歌的特点,无愧苏轼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称赞。
1、 意境之美
《山居秋暝》全诗由雨、秋、明月、松、清泉、石、浣女、莲、渔舟等意象组成,这些实体经王维的生花妙笔点染,都变成了富于感官性的诗的意象,处处给人一种秋高气爽,天清气朗的感觉。
第一句“空山新雨后”,细雨洗涤大地后,万物都一片新生的气象,空山中更是一派崭新之象,空气中带着雨后的微凉,给人一种“清凉”之感。接着第二句“天气晚来秋”,过了酷暑难耐的夏季,秋天本来就给人一种爽朗的感觉,空山的傍晚更是别具一种“清爽”的氛围;第三句“明月松间照”,月光皎洁、明亮,从树影中间泻下给大地洒下一片清辉,在夜晚树影婆娑,随风轻摇,明月照亮了大地,一派“清亮”之景就浮现眼前。第四句“清泉石上流”,雨后清泉水渐长,泉水汇聚成小溪欢快的向前奔流,遇到岩石发出“清脆”的声音,读此一句,仿佛听到泉水叮咚的歌声。
诗的首联和颔联为我们展现了一派大自然纯美的诗境,但我们总感觉到缺少了一点生机,王维在第五句写道“竹喧归浣女”。古人以女子温柔娴静为美,窈窕淑女历来为诗人所欣赏,西施浣纱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传颂了近千年。王维把浣女置于寂静的群山中,使整首诗具有了一种人的活气,生命的气息开始在这里流转,照亮了整个山谷。浣女“清丽”曼妙的身影也融入了读者的心中;接下来一句“莲动下渔舟”,一叶扁舟在荷塘中划过,本就具足了诗情,加上荷叶轻摇欢舞,为诗增加了灵动的色彩,“轻灵”之感油然而生;颈联两句把主体的人引入作品中空寂的环境,达到了自然美和人情美的高度结合,但这还只是作者传情达意的方式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中,“随意”二字显出作者恬淡宁静的心意,“芳歇”意旨百花已凋、草木将落“清寂”之感涌现出来;“王孙自可留”一句,于自由自在中显露一片“清逸”之情。
意境之美可见一斑。
2、 铺排之巧
古人作诗,一向强调“情因景生,景以情美”的效果,因此景物的铺排、情感的表达二者的统一就成了判断诗人水平的标准之一。王维的《山居秋暝》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底。其铺排之巧,令人惊叹。
作为一个有着禅心,半隐半仕的诗人,他率性自然,醉心于美景、流连于山水的感受都是为了展现他的隐逸情怀,《山居秋暝》中更是以曲折有致的场景铺排表达了这种情感。
诗中八句,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四幅图画:
秋雨初晴图、明月照水图、浣衣归来图和莲动渔舟图。每一幅图都传达了特定的情感。
第一副“秋雨初晴图”,可以看作诗人情感的萌芽之处,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总体的环境,这个环境可以引发人多重的情感体验,由秋之时节,可以引发人悲秋之感,“伤春悲秋”也是古代诗歌中比较普遍的情感。但是雨后初晴又会给人一种清凉、舒畅之感,作者更趋于哪一种呢?这是读者一定要猜测的,而王维要作的就是一步步凸现自己的情感,使之具体化、明朗化。
第二幅“明月照水图”中,作者先用松的四季常青为画面增加了一种色彩,明月的皎洁又给图画增添了亮度,使画面处于明暗和谐的状态,而流水从石头上流淌所激起的声音的联想又给流于空寂的画面增加了热闹喜庆的气氛,使其不再孤单。这时,诗的情感基调逐渐远离了“悲秋”的古人传统,向后一种情感方向靠拢。
第三幅“浣女归来图”很可能是虚景,由作者想象而生,浣女的倩影与西施浣纱的传说给全诗带来了魅力,使人产生美好的联想,舒畅、清凉的感觉已经不能概括他的欣喜,向往、追求的感觉从心底涌起。
第四幅“莲花渔舟图”中,莲花的轻柔动态与浣女轻松的脚步,柔美的身姿一致,自然让人陶醉。这种逐层深入的铺排自然地突出了最终的情感表达,即“陶醉”。“王孙自可留”不仅是情感,更是结局。隐逸的情怀获得了最后的归属和认同。
3、 感受之妙
王维的诗不仅以“境”见长,感受的微妙更胜一筹,《山居秋暝》中不断流转的情感更使作品美不胜收。
试想第一句“空山新雨后”,雨后初晴,推开门走出户外,感受空气中那清亮的气息,自有一种惊奇、喜悦之情。雨后的视觉自然而然转化为嗅觉的享受,清新的空气入肺,整个人都神清气爽。第二句“天气晚来秋”,人对时间的主体感受与肌肤体验、身体体验合二为一,由清新的空气想到秋的到来,主观感受和客观环境也合二为一,水融。不动声色地过渡到了“无我之境”。接下来两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随着时间的流逝,有傍晚渐入夜晚,明月透过云围,给大地洒下一片清辉,人们眼前一亮,眼前恍惚的美景却敌不过清泉击水的感觉在读者听觉中产生的影响,这就像一部摄影机在游移拍片,镜头中晃动的树影渐渐模糊,一种宁静、闲散的情感渐起并不断上升。紧接着,下两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与刚才由视觉到听觉的情感呈现相反方向,它由竹篮之声,联想到浣女洗衣后归家,进而看到了富灵动色彩的画面,――渔舟轻摇、莲花微动,从听觉到视觉双方面再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交融的自豪感和欣慰感。随着情感的渐入,这些所见、所听、所感、所想随着“芳菲已歇”的清秋之境转入了清寂,作者淡泊的情怀又从内心升起,一句“王孙自可留”既承接了宁静淡远之意,又表现了王维率性而为的真性情。
无论从情、景、意的铺排还是从语言上看《山居秋暝》都是一颗珠圆玉润的明珠。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