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普通话的来历

普通话的来历

时间:2023-05-30 08:55: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普通话的来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普通话的来历

第1篇

【关键词】知不到;动补结构;方言;晓不到

――小胖儿,知道你妈上哪儿去咧呗?

――我知不dao(道/到)她上哪儿去咧。

这是笔者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问话对答。据调查,目前官话方言区内使用“知不dao(道/到)”这一表达方式的人约有两亿人,主要分布在北方官话方言区,包括山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山西广灵一带、河北省的唐山地区和河南省的商丘地区、周口地区、濮阳地区的部分县、开封地区的部分县、驻马店、信阳地区的部分县以及陕西省的西安和汉中等地,甚至青海省的西宁等地也有这种用法,使用范围集中于农村老百姓的日常交际生活中。对于流行范围如此广泛的一种说法,“知不dao(道/到)”中的“dao”字大多数人均以为写作“道”,与汉语普通话中“知道”一词的否定形式“不知道”相对应,认为二者完全相同,只是方言与共同语的差别。从上述对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知不dao(道/到)”作“不知道”解释,意义上与“不知道”对应,作为“知道”一词的否定形式充当谓语。然而,本文认为,“不知道”与“知不dao(道/到)”不能相提并论,二者的来历和结构并不相同,“dao”写作“到”更为恰当。

据现有文献考察,“知道”一词最早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在其产生之初为动宾结构形式的短语,由单音节词“知”“道”组合而成,普遍释为“懂得规律或正道、明白道理或事理”,是“知”“道”两个单音节词的组合而成的短语,结构还比较松散、不固定。其“对事物有认识、晓得”义能找到的最早用例是唐朝时出现的,如王建《送顾非熊秀才归丹阳》诗:“知道君家当瀑布,菖蒲潭在草堂前。”我们假设“知不dao(道/到)”是“知道”一词的否定形式“不知道”演化而来,那么我们可以猜测在唐朝时“知道”已经逐渐凝固为单纯的合成词而不再是短语的形式,“道”表示“规律、道理”的实义已经处在了由实到虚的过渡阶段,初步具有了成为一个没有实义的构词后缀的趋势,但事实上,在唐朝时期,此用法使用程度并不高,也仅找到这一例,人们的社会语言习惯还是倾向于用“知”表示“晓得、了解”之义;同样的,唐时人们仍旧以“不知”表示否定,而没有出现“不知道”的形式,这与前面假设明显矛盾。

“不知道”是对“知道”一词的否定,是偏正结构的短语,其表示“不晓得”义的使用出现的要比“知道”晚很多,大概是在宋元时期,如《朱子语类》中“今人只说夜气,不知道这是因说良心来”。直到明清时期仍是用“不知”的居多,如《醒世姻缘传》中“不知道”共出现56次,“不知”则出现了382次,占到二者总和的87%,可能是受书面与口语形式的限制。

“知不到”《朱子语类》中也有使用,仅有2例,下面将其与同书中“不知道”9例比较:

(1)今人只说夜气,不知道这是因说良心来得。

“翰音登天”,言不知变者,盖说一向恁么去,不知道去不得。

(2)事都有个极至之理,便要知得到;若知不到,便都没分明。

知不到田地,心下自有一物与他相争斗,故不会肯慎独。

从结构上看,前者“不知道”是对“知道”的完全否定,为偏正式结构短语;后者“知不到”与“知得到”对应,是动补结构,“到”作“知”的可能性补充成分,“知得到”表示有能力可以知道,“知不到”表示不能知道。

现代汉语对动补结构产生来源的探讨普遍认为“古代汉语动词的使动用法后来发展之一,是变成了动补结构”,这与在动词前加“不”表示否定的“不知道”根本不同。从意义上看,前者表示不了解、不明白什么;而后者意义上则较为舒缓,表示认识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不能“知”,并不表示完全否定而只是一种能力不及的客观陈述,二者区别是明显的。虽然发展到现代汉语,在方言中“知不到”进一步凝固且更加虚化,可以作为固定词组使用,表示“不晓得”,与“不知道”意义相同,但二者来源、语法意义与语法结构从根本上是完全不同的。

汉语系统中,“到”作为单音节词,有“达到某一点”的意义,现代汉语中除了能够独立做谓语外,还可以“用作动词的补语,表示动作的结果”,动补式的词语就有“听到、看到、想到、做到、达到”及其相应的否定形式“听不到、看不到、想不到、做不到、达不到”等多个。其中,“到”的用法及作用与“知不dao”完全相当。而“不”字放在补充结构的词或短语之间进行否定,是汉语系统中普遍使用的方式。显然,历时角度来看,“知不到”与“不知道”来源与结构并不相同。南宋以后,“到”或作“道”,如《醒世姻缘传》中“知不到”用法3例,“知不道”19例,“不知道”56例。

我们知道,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汉语系统中都不存在、也不允许在词根词缀型合成词之间加“不”字进行否定的结构形式。认为方言中“知不dao(道/到)”这一形式是普通话中“不知道“一词的方言变体,实在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在保定方言与普通话中,“道”与别的语素、词或者短语组合时,也从来不作述补结构的补充成分。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分析,熙先生在其《语法讲义》中将这种结构定义为组合式述补结构,即带“得”的述补结构,例如:走得快、看得见等。其否定形式是把表示肯定的中置助词“得”用否定副词“不“替换即可。河北方言中类似动补结构式事例还有很多。例如:跑得快--跑不快、睡得着(zhao)--睡不着(zhao)、看得见--看不见、听得见--听不见、摸着(zhao)―摸不着(zhao)、扳得倒--扳不倒、弄清―弄不清。象这类例子,普通话在说写过程中也是经常使用的。这样的话,“到”作为“知”的补充说明成分,与上述各例同属于同一个语法范畴,“知不到”的存在便有了广阔的语言环境和背景,且包含于古代汉语发展为现代

汉语的语法系统之中,而不是方言中唯一仅有的例外。更为直接的印证是其他方言中存在的表达方式,如武汉方言中“晓得”相对应的否定形式“晓不到”一说,陕西方言则使用“晓不得”的说法,这样便存在了方言之间对比类推的价值佐证。

语音形式上看,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知道”中的“道”已经虚化为一个没有实在意义而只是顺应汉语双音节化趋势凑音节的词缀,读为轻声。在保定方言中,“知道”与普通话读音略有差异,其中“知”读为“zhi213”、“道”为轻声,是普通话在方言中的语音变体;“不知道”在方言中是很少听到的,一般读音与普通话相同。但是“知不dao(道/到)”中的“dao”则读为“dao35”,与方言中动补结构的否定式中“听不见(jian35)”有相对应的调值。结合语音对应关系,类推可知,“知不dao”中应该是“到”字。

当然,在普通话中,“看见、听到、睡着、弄清、扳倒、摸着”表示可能时,可以在动词的前面加上可能助动词“能”、“可以”等,如“能跑快、能看见、能听到、能睡着、能弄清、能扳倒”等,进行否定时,可以直接在“能/可以”的前面加“不”字,如“不能跑快、不能打破、不能看见”等,表示可能的语义由可能助动词承担,后面的补充性词语则由表示可能转换为表示结果。方言则基本上没有这种形式,而是倾向于使用在动、补之间加“不”字的动结构表达形式,极少出现“不能、不可以”类。如“办得到―办不到”。动补式词语表否定时在动、补之间插入“不”是最简单明了的方式,符合语用交际的经济原则和人们日常交际中的语言社会习惯,便于人们的思维记忆,适合口语化语言的表达需要,这也是其主要分布在农村的主要原因。综上述,笔者认为“知不dao(道/到)”这一形式写作“知不到”更为妥贴恰当。

【参考文献】

[1]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4]沈怀兴.“知不道”和“不知道”[J].语言研究,2005,25(3).

第2篇

劣势:国内纸制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缺乏品牌等缺点,随着国际知名造纸企业在国内开设工厂并推广其品牌,国内纸制品加工企业受到较大挑战,行业平均利润率因国际品牌的入侵而下降。

优势:半导体硅材料行业和半导体分立器件行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有力扶持;公司与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该领域中的唯一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并于2006 年6 月成立了浙江大学-立立电子硅材料联合研发中心,确立了在国内同行业中的技术领先地位。

劣势:国际垄断业已形成,始终掌握着国际上最先进的半导体硅材料制造技术、控制着高等级半导体硅材料生产设备的制造技术。多晶硅作为直接原料,市场供应紧张,制约了我国半导体硅材料行业的发展。

主营业务 发行人自设立以来一直以智能语音技术产业化为主要发展方向。此外,发行人还利用技术优势和区域市场优势承接部分行业的信息工程和运维服务业务。

优势:公司中文语音合成技术在近年来历次国家863评比中均名列第一;英文语音合成技术在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届蝉联国际英文合成大赛“Blizzard Challenge 2006 /2007”第一名;普通话口语评测技术是业界唯一经国家语委评测可用于普通话等级考试的技术。公司是国家信息产业部确定的中文语音交互技术标准工作组组长单位,行业标准牵头制定者的地位使发行人站在中文语音产业技术发展的最前沿。

劣势:发行人在中文智能语音技术领域的优势,不足以支撑未来市场竞争的需要,发行人已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并已在英文合成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对于多语种语音技术的研究力度还需加大。

优势:公司的技术优势明显,采、选、冶综合回收率居同行业领先水平。黄金行业是典型的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特征。2006 年公司黄金产量占全国黄金冶炼企业黄金产量6.38%,居第四位。

劣势:目前公司主要依靠银行借款和自有积累进行生产投入,融资渠道比较单一。

优势:目前,公司开发的主要房地产项目均位于杭州。杭州是长三角区域内最活跃的商业中心之一,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快速提高的人均收入水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居住环境,决定了杭州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发展前景良好。

劣势:目前公司在跨区域经营上与全国一流开发企业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优势:行业为先进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受国家多项政策支持。国家对已完成国产化的电力设备行业的技术与产品明确限制进口,鼓励采用国产化装备。

公司长期致力于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现已取得多项国内、国际先进的技术成果。

劣势:公司资金规模仍较小,融资渠道尚显单一,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

优势:瓦楞纸箱包装作为包装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对机械、电子、家电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都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国家对瓦楞纸箱包装行业十分重视,将该行业作为重点扶持的产业。

第3篇

一、 课前备课要充足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连续性,事前必须作充分的准备,否则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无论是上职中的语文课还是上普高的语文课,备好课都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前提。

二、有激起兴趣的导入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知识的一种强烈的内在因素。导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前奏,教师巧设一个引人入胜的艺术开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实现教学整体艺术的关键一步。

例如在教孙犁的《荷花淀》时,我首先问学生想不想听老师讲故事,学生兴致高昂地回答:“想!”然后我就开始绘声绘色地讲:“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而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知道了荷花淀的来历这么神奇优美,学生的精神立刻高度集中,他们很有一种想要追下去,看一下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些什么内容的欲望了。所以那一节课他们都听得很认真。通过激趣导课,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提问要有技巧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方式,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节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沿着预先设计的路子进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

因为中职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普高的学生相比有一定的距离,因此上中职的语文课时更要讲究提问的技巧。问的问题要有:

1.适宜性。适宜性是指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问题的难度适宜,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从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如果问题设计得太深,学生就会一头雾水,连问什么都不知道,就更加不用提要他们回答你的问题了。听不懂的话,就会让他们觉得很枯燥无味,课堂气氛就活跃不起来。

2.针对性。设问的针对性,是指设计的问题必须针对教学的关键、知识的重难点,该问的一定要问,不该问的不多问。问得多了,会让学生觉得教师很罗嗦。

3.启发性。启发,即引导诱发,要求教师的设问能启迪学生思维,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

四、联系中职教育自身的特点

因为中职生很多都是读完三年之后就会面临求职这一问题,因此,在课堂上可涉及一些他们求职时要用到的东西。比如我在讲第一单元的课文时,因为这个单元的学习要点是说好普通话,因此我就给学生讲了几个有关普通话很重要的例子。例如,我和他们说,现在那些大公司里很多高层都是讲普通话的,你要去人家那里求职,却不懂得和上司沟通,那你就要比别人吃亏了。学生听到这些关乎自身利益的问题,都很有兴趣地听,以后叫他们朗读的时候也变得积极多了。

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辩证统一的,其中学生的主体性起着决定作用,它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主体性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形成能力的强弱,因此,学生的主体性就显得格外重要。

第4篇

(一)讲解员需要更深厚的语言功底

讲解员在讲解中主要是介绍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使游客对于整个历史过程有直观和大致的了解,使得我们文化的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建立过去与现在时代感地联系,使得人们有更好建设我们家乡的愿望,做到这些都需要讲解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语言技巧。

为了能够使讲解员更好发挥在讲解中的语言作用,必须首先使得讲解员非常了解博物馆的收藏和陈列知识、相关背景等。在培养这些知识的同时,博物馆要根据自己的优缺点,有计划的推出博物馆的特色展品,针对这些详细陈列出作品的来历,对于作者的制作原因也要详细的分析。只有对作品深入的了解的过程,才能在接待的过程中更有自信的讲解作品,同时与观众有更多的交流。再说两代的陈列品的时候,就可说这两个时期的物品来历非常的丰富,每一个作品都有自己的故事,这都是观众非常感兴趣的地方。讲解员一定要在这种有背景有文化的作品中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才能在演讲的时候滔滔不绝、从容不迫、让展品的形象立再观众的心目中。

(二)要了解我国各地的文化背景的差异

由于我国的文化背景的各有特色,所以讲解员不仅要常常去学习各种行业的知识,还要了解天文、自然和社会等多种书籍。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进修才能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提高自己的修养和鉴赏品味。讲解员其实就是博物馆的钥匙,而它们的语言就是沟通的桥梁,它们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延续者,只有使自己的知识丰富起来,才能更好的向游客宣传文化知识。

(三)讲解工作是博物馆工作中的重头戏

讲解工作是博物馆工作中的重头戏。讲解员的讲解应该是宣传博物馆的最有效的方式。随着现在更多的人对文物收藏与鉴定的热爱,很多观众的欣赏水平都在日益提高,所以许多观众都希望有更多形式的宣传方法,例如,民间团体、企业文化宣传、以博物馆为题材的民间团体、艺术创作等。博物馆要根据现代的团体要求适时的推出调研和参观的环境,这个时候博物馆可以安排专业的人才来进行服务讲解。博物馆要选择学习能力强,沟通能力强的讲解员,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沟通,可以采用互相提问的交流方式进行提问或研究,同时也可以让讲解员结合自身的感受讲出真实的感情。在不断的研究中发现展品的新动态和新观念。这种互动方式很强,让更多的人可以对博物馆留下深刻的影响,起到更好的口碑宣传的效果,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和研究,对于我国的博物馆学术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意义。使得博物馆讲解员更努力的去的研究语言应用的方法。

二、讲解员在接待中语言的表达力要不断提高

语言是一门技术,是一门沟通心灵的钥匙,是一门综合学问的学科,掌握好语言的技术是讲解员最基本的技术。讲解员首先要有标准的普通话和语言的规范使用,在语言讲解时声音要洪亮、节奏明确、言简意赅、让人容易记得住。在讲解每一个物品的时候,都要有丰厚的知识背景,声情并茂的讲解效果,使人们深刻的记住每一个知识点。语言的基本功都是经过不断的坚持而努力练出来的,在学习时候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将自己的不良习惯改掉,才能使发声、用气的表现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讲解工作是一门讲究功夫的艺术,如果一旦讲出非常专业的话语,让人听不懂那就是非常尴尬的事情。讲解中语言的应用主要是让人爱听、容易记得住,要有享受的感觉。基本训练的方法包括气息的训练,在掌握呼吸和发音的同时,都要采用科学的换气方法。在口齿的训练时要记得努力练好普通话,进行有一定的速度的口齿快速练。根据自己的说话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联系,选择非常有效果的口令进行练习。在讲解的过程中,自己的知识越丰富越好,越运用自如越好。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的讲解中提升自己的水平。

语言姿势的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在讲解员的工作上主要体现在仪表和语态上。当讲解员出现的时候,一定要穿着适合的套装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在没有开口的时候就留给观众好的印象。

三、我国讲解员的水平在不断提高

外国的博物馆通常都没有讲解员的出现,很多国家认为讲解员往往束缚了观众对于事物的看法。而我国受目前受经济条件制约,根据实际的情况是非常需要讲解员的,但是从传统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的讲解员素文化底蕴的差异,难以达到统一的宣传教育的目的。但是从现在的讲解员角度来说,讲解员的队伍在我国发展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现在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体系,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新生力量的不断更新,使得观众切身感受到了讲解员的魅力。

一个好的称职的讲解员都是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和长时间专业知识的学习慢慢积累起来的。他们靠的不是知识、美貌,而是靠的学识和能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只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更好去热爱这项工作,把他作为真正的终身职业来做,认真的练习好语言的基本功,还要了解观众的听从心态,逐渐使他们成为不可缺少的人才,成为真正成为开启博物馆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参考文献:

[1]广懒镇:由博物馆到学校的设想[J],月刊社会教育.林教育出版社.2006(5).

[2]翟群涛.浅谈如何做好博物馆讲解工作[J].文物工作,2005(7).

第5篇

胡先生年近六十,说着软软的宁波普通话,面庞的轮廓线很柔和,但肩膀宽宽,身形魁梧。自言属华商二代,到非洲30多年。谈到总结非洲投资的经验,他用六个字概括:奉献、管理、赚钱。

胡先生用他的“酋长”头衔的来历来解释奉献。

1999年,胡介国以公司的名义向银行融资2亿多人民币,帮助尼日利亚建起了四所学校,每所学校可以容纳3000多人。随着他在尼日利亚民众心目中威信的提高,当地人就推举他做酋长。2001年,大酋长埃米尔正式任命胡介国为酋长。胡介国向大酋长自荐了一个封号叫“BabaAse”,意思是服务员总管,“我告诉他们,我要为非洲人民服务。”

“用中国的道理说,就像我们小的时候学过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胡先生说,“用西方的道理说,就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句话,没有付出哪有回报。”

赢得“酋长”头衔,胡先生拥有“永久赦免权”,他能以酋长的身份与政府谈判,为同胞争取更多的利益。“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异国他乡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生存环境。”

经商多年,胡先生把对管理的理解分解为三个层面:小生意靠技巧;中生意靠机遇;大生意靠人品。一句话,做生意就是做人。

“无非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母亲从小教育我,与人为善,不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老一代华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创业于非洲,在当地纺织业、钢铁业、搪瓷业和塑料业中占有很大份额。他们成立公会,定下规矩。五十年过去了,这些企业长盛不衰,靠的是管理。融入所在国主流社会,低调做人。在非洲,中国传统强调低调做人的风格仍然能发挥出独特的功效。”

“没有面包的爱情是不现实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胡先生的中西合璧妙语再次脱口而出,这回他要说的是赚钱。

“非洲资源丰富,但仍是发展水平最低的大陆。如尼日利亚还处在我们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经济水平,我们一些多余的设备,一些成熟的技术在那里有很大的市场。他们需要技术,我们需要外汇,公平交易,合作共赢,何乐而不为?”胡先生耸了耸肩。

“奉献、管理、赚钱,千万不能颠倒过来用。虽然中国与非洲的友谊源远流长,非洲人较容易接受中国人,但非洲经历了漫长的殖民地时代,本身有一些反抗心理,不想办法用老祖宗的儒家之道融入他们的社会,你可能永远做不大非洲的生意。”

第6篇

1.“居舍”--就是屋子、“家里”;

2.“箸秸”--一种灌木,秸杆很直,质地坚硬,过去老乡很少用竹筷,就是用“箸秸”杆来作筷子的。箸是筷子,秸是秸杆,箸秸是作筷子的秸杆。现在山西人没有“箸”的说法了,但是“箸秸”的名称一直没有变;

3“.参差不齐”--不识字的农民都有这样的口头语,而且读音绝对正确:“cencibuqi”。只有上过学的人才可能读成“canchabuqi”

4.“兀”--一种方形的凳子;

5.“兀的”--语气助词,意思比较宽泛,类似“那么”、“当然”、“可不是嘛”等意思。例:“你会唱京剧?”“兀的哩!”(意思是“哪当然啦!”)这个词在元曲里常常看到,现在仍然是当地人的口头语。

6.“舁”(读yú,阳平)--抬的意思。这个字好像很古老了。《说文解字》解释是:“舁,共举也”。

7.“荷”(读hě上声)--承担、搬动的意思,也引申为一般的“拿”、“携带”。这是非常普遍的口头语。“荷不动”,就是拿不动的意思。这个用法也很古老,汉朝张衡《东京赋》有“荷天下之重任”句。

8.“恶色”--就是垃圾。这也是很古老的用语。色,是种类的意思(如:各色人等)。恶,是“醜恶”,“卑劣”的意思,和“美”、“好”反意。现在台湾人讲的“国语”中把“垃圾”读作“lèsè”和山西方言接近。

9.“恶水”――是指脏水、污水,不是我们一般说的“穷山恶水”的“恶水”。说“恶”而不说“脏”,是不是也很文雅?

10.“巡田”――就是秋天看护庄稼。别的地方叫“看秋”,“护秋”,远不如“巡田”富有韵味。每到秋天,村里会指定专人担负巡田的职责,担负这种责任的人被称为“巡田的”。“巡田的”很厉害,一般都会几下拳脚。基本的装饰是,腰里缠一条长长的蓝布作的腰带,腰间别一个小小的“马床”。所谓马床,是一种三条腿的袖珍小凳子。马床有两个用途,一是巡田的累了可以随地坐下休息,更重要的用途是用来打人――打那些偷庄稼、蔬果的大人小孩。一般是打屁股。据说打上很疼,但是又不至于打坏筋骨。

11.“胡阑”――圆圈、环的意思。引申为“那一片地方”。元曲《高祖还乡》(作者睢景臣)有云:“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这里“胡阑”是环的意思,曲连是圈的意思。现在的山西中部和北部也还是这样的说法。这是一种单字复音的语言现象。胡阑,取“胡”字的声母,和“阑”字的韵母,连在一起快读,就近似于是“环”;曲莲,取“曲”字的声母,和“连”字的韵母,连在一起快读,也就近似于“圈”。在山西中部、西北,以及内蒙古西部的方言里,这样的现象还可以举出许多。比如,“圪劳”是“角”的意思(角,在古音里读如“高”,现在江浙一带还是这样的读音),山西民谚:“得过且过,阳圪劳劳暖和”,“阳圪劳劳暖和”就是靠着墙角晒太阳;不阑,是“拌”的意思。山西有一种面食,是用莜麦面(就是燕麦粉)拌成小块状然后蒸熟,称为“不阑子”;再比如,木板受潮变形,普通话谓之“翘”,山西方言说“圪料”等等。据有的语言学者说,这种单字复音,是更加古老的一种语言现象。据说,有很多单音的词汇,本来就是复音,比如上面说的“环”、“圈”等,但是在文字产生以后,古人为了减少刻、写文字的工作量,就尽可能地用单音的字来表达,这就是“胡阑”变成“环”、“曲莲”变成“圈”、不阑变成“拌”的原因。

12.网友心行先生问:“这个‘兀’。真的不是那个‘杌’吗?你描述的就是我印象中的‘杌子’”。

兀子,就是“杌子”,兀是本字,木字边是后来加的。汉字的发展,是由简到繁的历程。现在有的人以为汉字越是繁体越古典优雅,其实不是。

山西方言说“兀”,不会这样“突兀”,口语里是说“兀兀”或“杌子”。如果再进一步地分析,“兀兀”和“杌子”也是有区别的。兀兀是指小的那种,可以随意搬动;兀子,是指大的一种,不可以随意搬动的。顺便说一下,山西方言里的字词的组合结构是很有意味的,不但有感彩,也有概念的区别。比如说“牛”,一般不会说这一个字,而是说“牛儿”,这是指大的牛。说小牛,不说小牛,说“牛牛”,就有了可爱的情感色彩。但是“牛牛”还有另外的意思,是指那些可爱的小虫子。再比如“狗”,也是这样,称大狗为“狗儿”,称小狗为“狗狗”。狗狗也有另外的意思,是父母对年幼的孩子的最亲切的称呼。再比如,吃饭用的勺,山西人说“勺子”,是指用来从锅里往碗里舀饭(山西人不说盛饭,说舀饭,这也是古老风韵的又一例证)的大勺,至于放在碗里碟里的小勺,山西人称之为“勺勺”。

山西有很多人的小名叫“狗狗”,如果是排行老二,往往叫“二狗”,老三就叫“三狗”。都是昵称,爱称。我们老家村里叫二狗三狗的很多,为了区别,就在前面冠以姓氏曰“张三狗”“李二狗”。当然,他们都有正式的官名(就是现在说的学名),但是除了村上开会,一般不用。如果这“二狗”“三狗”的有什么特点,就在前面加以标记,比如叫“疤三狗”--是说脸上有麻子的。

说到名字,也透露着山西地方的文化底蕴。

前面说的“二狗”“三狗”之类,仅仅是一种类型。还有不少是以出生年的天干地支来称呼。比如,有叫“甲午儿”的,是在甲午年出生,加“儿”字尾音,也是表示亲切。类似的有:“甲戌”、“辛未”等。

13.“恓惶”――山西人不说“可怜”,说“恓惶”。

查《辞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有三个――“恓惶”、“棲(音xi)遑”和“悽惶”。

据辞源的解释,“恓惶”为烦恼不安貌,例如:唐人韦应物诗句:“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棲遑”是奔忙不定的意思,如,晋人陆机:“德表生民,不能救棲遑之辱”;“悽惶”为悲伤恐惧,举例:金董解元《西厢》(不是《西厢记》,《西厢记》作者元代王实甫):“两口儿合是成间别,天教受此悽惶苦”。结合例句理解,这三个词语的不同的解释,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奔忙不定是指行为,烦恼不安和悲伤恐惧是由这种行为导致的心理状态,而这三种含义如果用一个意思来概括,那就是值得同情,可怜。所以我猜测也许这三个词其实是一个的词语的不同写法,或者是由一个词语演变而来。

而山西口语中的“恓惶”所表达的含义和情感,就包含了上述三个词语的意思。比如:

“看那孩子哭得真恓惶哩”――意思就是说那个孩子哭得很“悲伤”;

“那年月,日子过的真恓惶”――是说为生活奔波不定,受苦受难的意思。

不过,山西话里的“恓惶”可能比字典上的解释有了更加丰富的感彩。

比如,母亲说儿子“俺孩恓惶的可是个好孩!”――是说自己的孩子孝顺、听话、辛苦,言语中饱含了母亲的对儿子的疼爱之情。对别人谈论自己的朋友或相识“某某恓惶的可是个好人”――就不仅是同情,更多的是赞赏了。

要饭的如果在山西乞讨,不说“可怜可怜吧”(我说的是过去的年月,现在普通话大普及,人口大流动,或许也说“可怜”了),说“咳,大爷大娘,恓惶的给上些吧”,这里的恓惶就是“可怜”的意思了,不过语法结构和现代普通话还是不尽相同。

14.“咥”――一个土的不能再土的方言,写下来却是一个古的不能再古的字眼。

猛吃猛喝,在北京的俗语中,大概是“甩开腮帮子狠吃”之类,在山西太原、榆次、祁县、太谷一带,说法就简单多了:“咥吧!”“咥”,读“die”,阳平,吃的意思,但是不是一般的吃,是指老虎、狼等猛兽的咬嚼,如《易經˙履卦》:“履虎尾,不咥人,亨。”又如明朝馬中錫《中山狼傳》:“是狼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我實生之,今反欲咥我。”不咥人,就是不吃人,“咥我”就是吃我。“咥”,就是狼吞虎咽似地大快朵颐。说打某人的秋风,吃他一顿,也说:“咥他一顿”。

15.“窈窕”――说来你也许不信,这个几千年前的“艳词”至今仍然活活泼泼地保持着青春的魅力,她不仅存在于那些引经据典的文字里,而且就活在老百姓的口语中。晋中一带的人评价一个妖艳的年轻女子的时候,会这样说:“那妮子,可‘yāodiào’哩。”这“yāodiào”该怎样写?是“妖调”吗?读音差不多,可是意思好像不是很准,而且也不是一个规范的词汇啊。这需要以晋中方言的发音为依据来分析。在这一带,许多声母为“T”的字,读如“D”,比如“柳条”不是“liǔtiáo”是“liǔdiáo”,说“桃子”不说“taozi”,说“dao’er”(桃儿,读如“刀儿”)。那么,窈窕,用晋中方言说,就是“妖调”,倒过来,现在人们形容女人说“妖调”,很有可能就是诗经里的“窈窕”(至于四声,山西方言中的四声和现在的普通话是完全对不上号的)。当然,我这里有推测的成分,但是又有那种考古能避免推测呢?

16.“倒插插”――这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不说,让你猜,不是山西人的恐怕很难猜到:是指衣服上的口袋(不是其他口袋)!

“倒插插”,也简称“倒倒”,这是晋中一带的方言。为什么把口袋说成倒插插?这也是有些来历的。

大家都看过古装戏。所谓古装,实际上大体是明朝的服装样式,它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袖子普遍很宽。到了清朝,推行马蹄袖,袖口变窄了,就没有这么宽了。明朝以前的衣袖和现在相比,不仅宽敞,而且多一个功能,就是可以装一些小的物件,如手帕之类。戏曲里也会看到这类细节。袖子里怎么能装住东西呢?原来,袖口里面缝有口袋。这口袋的口子和袖口的方向是倒着的,装东西要倒着去,所以就叫“倒插”。晋中人讲话,凡是指称小一些事物的名词喜欢用叠音来表示,这种缝在袖口的口袋当然不会有多大,所以就说叫“倒插插”。

第7篇

论文摘要:由于方官的原生性、随意性与非规范性,方官写作不得不牺牲文学的共性或可通约性,以及方言自身的意趣。新时期不少小说家基于自己的文化立场和语言自觉,在方官写作方面进行了很多富有成效的探索,试图在某种意义上实现悖论下的突围,使得新时期小说中的方言创作不仅表现为一次回归,更意味着一种超越和突破。但同时也是无奈的妥协。

新时期的作家们将方言和方言文化作为写作和文化突围的一个有效途径,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风光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的艰难,方言写作的最优越处通常也即最脆弱处,在众多方言进入文学写作的背后,既有方言写作自身特殊的优势,同时也有着诸多不可避免的局限,这似乎形成了一个悖论,使得方言写作陷入一种困局。可是尽管方言写作面临着这种两难的困境,还是有不少小说家基于自己的文化立场和语言自觉,进行着多方面的探索。

方言不具系统性。汉字不是表音的,它和汉语相对来说是脱离的,有许多字向来不曾写定,单有口音。没有文字,说和写是两码事,说话可以用方言,落实到纸上只能用全国通行的汉字。如果必须通行,只能借用普通话来翻译。但是,从文学的意义上,方言其实是不可翻译的。而这种方言如果经过作家用普通话来替代、置换后再进入文学作品则失去韵味。同时也很容易造成其有的方音的脱落。20世纪50年代,周立波在谈到《山乡巨变》中方言的使用时曾说:“有一些土话,有音无字,或是不知道哪个音是哪一个字转化而成的,写了出来,别处的人看不懂……等到解释了半天,这句话的生动性和幽默味,已经损失了。”这样的问题可能是使用方言写作必定会遇到,同时又无法回避的。王安忆也认为写作经过口音的转换“不得不有所损失,损失口音中的地域风情,这风情是很有含意的。它含了地理、气候、历史、人性,诸多的因素。要是用普通话中某些相同或相近的字音来替代,或是生造一些字,这样虽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音的脱落,但有时完全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方言很多魅力就在写作过程中无可避免地有所损耗。

同时,读者理解方面也存在着障碍。方言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它的地域特色,它的鲜活和魅力的个性。地域的特色终归是地域的特色,方言由于自我的原生性、随意性与非规范性,使得读者在这个越来越要求统一,强调接轨的时代,要走进一个方言的世界,很是困难。对这种个性和地域性的强调就会不可避免地牺牲共性或可通约性,尽管其中蕴藏了不少方言的意趣,但多数读者阅读起来会有一定困难,如果读者不熟悉这种方言就很难领会其中的真正意蕴,自然就会影响它的传播和价值的实现。孙玉声在《退醒庐笔记》中比较《海上花》与《繁华梦》时谈道:“……韩书吴语悉仍其旧,致客省人几难卒读,遂令绝好笔墨竟不获风行于时。而《繁华梦》则年必再版,所销已不知几十万册,于以慨韩君之欲以吴语著书,独树一帜,当日实为大误。盖吴语限于一隅,非若京语之到处流行,人人畅晓,故不可与《石头记》并论也。”这个问题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同样是难以回避的。

因此,就在这种优势与缺陷的内在的紧张关系中生发出一个明显的悖论,使得作家被迫面临着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是使用自己幼年就习得或是曾多年浸的方言母语,它可以使作家对生活、社会的本真感受和方言中那些有丰富智慧和奇妙情感的文化遗存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但是采取这种方略,作家可能遭到操其他方言读者的拒绝,也会给其他方言区的读者造成困难;另一种选择是使用汉民族的共同语即普通话,但这样就会使作家被迫放弃自幼习得的语言,使自己积淀在方言母语中的对世界最初、最原始的感受在创作中受到阻滞,也使得方言作为一种文学语言所具的独有的长处在作家们创作之前就受到了一次剥夺。于是,在方言的个性魅力与文学的流通性和审美普泛性之间而产生这个鱼与熊掌难以兼得的悖论,方言写作陷入一个必然的困局。

敬文东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世界也在悖反的方式中前进:为了世界的同一,为了我们的‘幸福’,倒不如说为了我们相互间清晰地交流,交往,我们必须舍弃方言;而为了幸福,我们又必须要保持方言,最起码要保持方言中活的成分,因为这样做能给我们带来鲜活的个人话语空间,因而势必要抛弃同一性。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呢?难道进步一定要以整齐划一为代价,一定要以失语为赌注?”

的确,在这种困境下,既想要保留方言的鲜活生动,又想使它能从那片孕育、使用并发展它的那相对狭小的地域中走出来,消减它阅读的障碍,获得大家的认可,使他人能理解并享受它所代表的文化的神韵和趣味,使作品的价值最大化,做到鱼与熊掌的兼得,这确实是一个难以给予终极答案的悖论。但是尽管方言写作面临着这种两难的困境,还是有不少小说家仍基于自己的文化立场和语言自觉,调整自己的写作姿态,积极主动地进行了很多富有成效的探索,试图在某种意义上实现悖论下的突围,使得新时期小说中的方言创作不仅仅表现为一次回归,更意味着一种超越和突破。他们的调整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发扬又有形式的创新,在有些作家身上甚至两者兼而有之。

方言的运用不是新时期才出现的事物。新时期以来在探索如何用方言写作上既体现了一种创新,也表现出一种继承和发扬。有一些作家在方言创作时注重汲取前人创作经验,如注重方言的选择,方言的提炼,借用一些语气词来营造腔调、语境,烘托气氛,注释、反复使用、在作品中给予解释等传统路数在这些作家们的作品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他们在这方面的努力很富有成效,也为人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在20世纪80年代就以方言写作了《裤裆巷风流记》的范小青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出色。在写作中范小青深知最能体现出地域韵味和生活气息的语言莫过于方言俚语。可是“吴侬软语”的方言俚语历来都有人文的难度,因为外人不熟悉,俚语方言太多了,就犹观天书。的确,南方方言的苏白与普通话是有巨大差距的,范小青在创作中必然要考虑读者的接受情况,同时又保留吴语的绵软甜腻的特色。范小青可以说是颇为大胆的,她为了营造出一种纯正方域生活氛围和方域语境,在小说中大量地引入了姑苏之地的方言俚语。

她的做法一是选择,即选择那些既有地域语感,又已为广大读者理解读懂的方言词语人文。一方面大量选择语气虚词,如:“贼忒兮兮、作孽兮兮、狗皮倒灶兮兮、可怜兮兮”等;又如“煞”的使用,“发煞了、好煞的、煞煞白”等。另一方面大量使用叠词,如“杀杀辣辣吵了一场”、“空落落”、“自己吃得胖笃笃,男人养得精瘦瘦”、“心里野豁豁”、“水淋淋、绿碧碧、青生生”、“看上去呆笃笃、死沉沉”……又如小说中有这样一段:“甜蜜蜜留道一声‘再会’,糯答答说一下‘对不起’,嗲兮兮客气一句,‘有空来白相”’。更是将吴越侬软味道表现得淋漓尽致。二是改造化用。因为方言有些词语若原样置人,一般人不易读懂,但经改造后,虽已非方言原词,却又有吴语韵味,这样,置人文内,使小说语言在能够表达苏州方言的特色、具地域味道的同时,又可解决某些方言俚语有音无字之难。三是直接用注释。即为了避免其他区域读者阅读的阻隔而将吴语区虽冷僻但又浓郁的、纯正的方言语用文中的注释来解释。

贾平凹与莫言走的是多少有些传统的路子,但贾在这方面的努力还是富有成效的,也为人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相比以前的长篇,贾平凹《秦腔》的语言更明显地回归了本真的方言土语。打开这部小说,人们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其中方言土语带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秦腔》的语言,完全是秦腔、秦调、秦韵,滲透着秦地的风俗和文化。那么贾平凹在《秦腔》中方言的运用上又做了什么样的处理呢?

首先,他根据自己的艺术经验在《秦腔》中对商州地区的方言土语作了一定的筛选,对于那些可以为现代汉语中合乎规范的语汇能够较好地替代的方言土语,他基本不用,而必须用的则是那些只能由其传达思想与极富表现力的方言土语。由于商州属北方方言区,与普通话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所以有很多词汇尽管是商州的方言土语,如熊样、恁、稀稠、碕、啬皮等,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一般的读者还是可以理解的。也有一些方言土语的词语与当地的物产、风俗、地理、器具等关系密切,一般来说,外地的读者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很可能不甚知之。针对这样的情况,贾平凹往往结合有关物产、风俗、地理、器具等的描写与叙述,让外地读者在作者饶有趣味的描写与叙述中,来熟悉这些词语,如在开头就有对秦腔这种戏曲的介绍。此外,为那些一般读者感到茫然的方言土语营造适当的语境,可以使读者根据语境来正确理解。这就为读者的接受扫清了障碍。

在这部小说中,方言土语的运用已不是点缀,而是一种整体的语言策略,在整体上创造了一个带有乡村土气而又不失贾氏个性的、自成一体的语言系统,而这个系统至少包括两个语言世界:普通话的世界和方言的世界,后者隐藏在前者之内,却又保持了自己的鲜活生命力。一方面,既然《秦腔》是贾平凹和家乡父老的长谈,就要用他们共同的语言——方言俚语,把内在的日常生活的节奏和韵律在语言中陈示,又与小说还原日常生活原生态的写法相统一;另一方面,这种方言又是经过提升的文学化的民间语言,在语法上基本合乎现代汉语规范,又充分地文学化,从而大大消除了异地读者的阅读障碍,形成了《秦腔》自成一体的语言系统。具体来说,小说用“棣花街”的语言写“清风街”的事情,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充分地乡土化、口语化。尤其是叙述语言,在坚持自己一贯语言风格的基础上,淡化了以往的文人书卷气,强化了方言的描绘功能,也增强了对原生态生活的表现力。同时,在叙事视角的设置上,主要是在乡村土生土长的引生在说话,因此,那些引生会说的一向被认为不能上桌面的方言土语也就堂而皇之地进入小说文本,使语言本身能够自然地与小说的整体风格相协调。

虽然也有人说方言的大量充斥造成了《秦腔》的阅读困难,甚至作者也担心外省人、城市人进入小说的困难,但是,一旦进入了贾平凹的语言世界,就会发现,文言、古白话、方言、现代标准汉语杂糅并未构成读者阅读的障碍,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语境,充分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秦腔》的“连篇累牍的俏皮幽默”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方言所造成的阅读困难,有效调节着整个叙事的语言和节奏。当然,这部作品在阅读上仍有着一定的阻隔性,但这种阻隔的造成更多是由于人们习惯于读情节性作品,而《秦腔》则是“细琐的泼烦事”,所以比较难以读进去。

写出《檀香刑》的莫言则是有意识地将现代小说文本与民间说唱艺术、方言土语在文体和语言层面作尽可能的交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有意识地大踏步撤退”,所谓“撤退”即回到原先的立场上,甚至更传统的叙事风格上。莫言通过采用家乡山东高密当地话为表述方式,夹杂着地方戏“猫腔”,用这种特殊的语言、语境营造出的色彩和表现力,是普通话不能企及的,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震撼力。

与以往的作品相比,在《檀香刑》的创作中,莫言对语言民间化的追求是更为自觉的。莫言谈到“过去的语言是不节制的,旁生枝杈,定语、状语特别多,语言膨胀得很。《檀香刑》里则作了大量的克制和有意识的调整。”到了写《檀香刑》时,我的追求已经十分自觉。我想我首先要用一种跟自己过去的语言、跟流行的翻译腔调不一样的语言。这时候我想到了猫腔的戏文。所谓‘撤退’,其实就是向民间回归。所谓‘撤退得还不够’就是说小说中的语言还是有很多洋派的东西,没有像赵树理的小说语言那样纯粹。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也许再往后退几步,使用一种真正土得掉渣、但很有生命的语言,我相信我能掌握。”这种追求在莫言的《檀香刑》中,一方面体现在对鲁地方言与旧白话小说的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的适度吸纳上,另一方面,更加突出地体现于他对“猫腔”这一地方方言戏文的独特运用上。可以说莫言在这上面是下了工夫的,他收集了大量的口语、俗语、谚语,并将其驯化为自己掌控的语言资源,又将民间戏唱词写入小说,注重一种音乐性,在叙述方式上采用略带夸张铺排的句式,形成了特有的叙述风格。在这过程中,莫言探索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他所谓的“撤退”实则是以退为进。但是莫言也有着警醒,他认为,对今天的小说家而言,普通话写作应该是主要的。

此外,张承志、张炜、刘庆邦等也有着不俗的表现。他们各种写作策略的运用,突出地体现了作家执着的本土化艺术追求和对现代汉语叙事艺术的新探索成就。

在方言创作的创新上首先最值得注意的就是韩少功,他在《马桥词典》这篇曾引起争议的小说中通过方言词条的形式对马桥人的生活进行了叙述。他编撰了115个词条来展示马桥这一“语言的村落”,详细反映了马桥人的文化历史、神话传说,详细记载了偏居一隅的马桥人的地理物产与生息繁衍。他之所以选择“词典”这种个性化的形式,我想首先就是想通过规范的、普通的语言与马桥方言的同声相应、互相援引来破除阅读的障碍,通过对语言的观照来破译马桥人的丰富的生活世界,将马桥的独特地域文化魅力表现出来。希望以将马桥切裂成碎片词条的形式给马桥方言词以更多的自由性,以类似我们写论文中关键词的形式避免它们在整体中受到约束,避免那一个个带着马桥生命生活的词条被整体故事所淹没。但是其中的主线如时间等又将一个个碎片在内在的逻辑上连缀成一个整体。

韩少功在《马桥词典》中借助了规范的、普通的语言来对马桥的方言进行诠释,在马桥方言被诠释后再用于叙述和用于与其他方言词汇的相互引证。他将方言现象与共同语成分的对应关系写入故事情节,推动情节的发展,虽然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做法,但这种无可奈何的做法也不失为一条主动进取的途径。在当前语言等级的架构中,马桥的词语虽多少有些屈就,但也向处于中心和主导的言语系统显示了自己的存在和独特的魅力。

这部小说虽然名为词典,当然实际上也可以看做词典,但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词典有很大不同,他以一个曾深入其中的他者身份用普通话对一个个马桥方言词汇集中轰炸,通过充满着趣味的考证、解释、征引、比较、小小的叙事、场景和人物素描,将马桥方言投入语境中解释,将一个个干巴巴的抽象词汇,还原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具象直观情景、一个个语言运用的实例,马桥方言的独特韵味就在其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阅读障碍也随之消失。韩少功以“辞典”这一特殊的文本结构方式,通过对马桥方言语境化、情景化的释义,确实接近完美地挖掘或“释放”出了马桥方言的“文化潜能”。但韩少功在大胆突破时也保持了应有的谨慎,他认识到了方言的重要特性,但是他没有像别的作家那样恣意妄为,《马桥词典》的语言是符合常规的,没有随意破坏已有的语法规则,企图另立“个人性语言”,这种写作分寸的把握,便是他的成功之处。这种谨慎而又大胆的突破也促成他本能的得意。他说道:“在公共交流和文化特异不能两全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做出一些权衡和妥协。这也是我眼下写作的常态。我尽量保全方言中比较精华的东西,发掘语言中那些有丰富智慧和奇妙情感的文化遗存,但我不能写得人家看不懂,必须很有分寸地选择和改造,慎之又慎。还好,连《马桥词典》这样的书都翻译了好几种外文,好像外国读者也能接受个大概,使我对这种写作态度更有信心。”

阎连科在长篇新作《受活》中,进行了一场野心宏大的语言历险。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全篇小说的语言形式,对民间语文的采写和方言的再造过程构成了一种奇特的写作经验,相对于《马桥词典》和《檀香刑》,阎连科对地方方言的运用和开掘似乎更为大胆泼辣。阎连科从《日光流年》等作品开始明显表现出对河南方言的改造应用,阎连科的《日光流年》创造独一无二的索源体,其显著特征是逆向叙述,即文本时间进程恰是故事时间进程的逆向展开形态,表现在一是事件后发先叙,二是人物先死后生,三是先果后因。这可以激发读者的寻根索源的好奇心,强化故事的神秘感,显示作者的探本索源意向。这种文体的意义在于:以逆向叙述叩探生死循环和生死悖论及其与原初生死游戏仪式的关联,由此为探索中国人的现代生存境遇提供充满想像力的奇异而又深刻的象征性模型。

而《日光流年》“索源体”式的叙述到了《受活》已演变为新的本土化叙述风格。小说《受活》虚拟了一个乌托邦福地叫“受活社”。受活社是残疾人的天堂,世界之外的一个村落。它地处三县交界的耙耧山里,没有哪个州县愿意把它规划进自己的地界。几百年间,外面世上的残疾人走进来,里面世上的圆全人走出去,自力更生,自得其乐,从未向哪个州、郡、府、县纳过粮,交过税,被遗忘竟成了一种福分。在这个被世界遗忘的世界里,受活人有一套自己的语言。那么采取什么方法既能保留受活人那一套自己的语言来真切地叙述这个世界,又不会阻隔读者进入这个方言的世界呢?

阎连科在叙述中运用了一个技巧,即在《受活》中采用了“正文”和“絮言”交替、并置的叙述体例,并以不同字体予以区别。凡受活庄带有地域个性的传说、民俗、地方志、方言解释、历史事件、主要人物来历等一律以“注释”的形式纳入“絮盲”,因为文中某些方言确实需要注释才能看懂,但与一般的注释不同,它有时出现在正文之末,有时又独立成章成篇;有时是絮言里夹着絮言,有时又是一个絮言捎带出另一个絮言;长则接连数页,短则寥寥数语,不拘形迹,收放自如。就这样,他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十分自然贴切地将方言口语穿插于自己充满乡土气息的叙述之中,然后又以注释的方式在“絮盲”部分牵引出另外一个故事来,借助于方言口语的运用以及对于方言口语的解释,小说文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虽复杂却又格外清晰的多重复合的叙事结构,体现了作家的小说本土化艺术追求。

其实对阎连科来说,艺术表现上的本土化追求早就开始了,用土里土气的充满野性的方言来写作,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在《日光流年》中,“絮言”也已初露端倪,但所占篇幅较少,未引起太大注意。到了《受活》,这种形式开始大规模蔓延开来,甚至基本上消解了“正文”与“絮言”之间的正辅、主次界限。絮言顾名思义,就是絮叨、啰嗦话,可是并不是那么简单,它不仅起了补充、说明和交代的作用,更是支撑本文的结构性的主干之一,甚至比正文更吸引人。絮言在叙事中的具体起了哪些作用呢?首先可以看到的是絮言给叙述活动带来的方便:在不干扰正文叙事的情况下,灵活穿插的絮言帮助叙述者处理了大量难以为正文直接吸收的但却非常重要的“额外”材料;既满足了叙述者尽情尽性的自由联想,又不至于破坏正文故事的连贯性、严整性,不使读者被不断涌现的闪回、倒叙、插叙弄得迷迷糊糊而打断正常的阅读。其次,絮言给接受活动也带来了好处,它特别有助于启动人们曾经储备的社会历史知识,强化读者对正文故事背景的了解,方便读者对正文中方言土语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絮言保留了“耙耧山”方言的个性化气息,把握了受活庄语言的灵魂。其实这种结构也包含了阎连科的一个明显的用意,它使读者能够在密度很高的叙述中里稍作停顿或者休息,同时絮语和正文的不同口吻也让读者的阅读心理得到调节,使小说的艺术空间变得更为开阔。同时《受活》的正文和絮言在一种多重联系与对照中显现出文本的张力,有利于现实、历史、传说很自如地相互沟通。因此,在受活的结构和主题方面,絮言已是不可或缺,故事的“破天荒”,与叙述语言、方式的“破天荒”共同成就了《受活》的“超现实主义”,成就了《受活》的文体探索和文学魅力。

第8篇

然而,千百年来历代医家、养生家又从不同的角度对六字诀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以致到了20世纪80年代,社会上流行着不同形式的六字诀及与六字诀相关的功法十余种。各种功法虽各具特色,但缺乏规范。

为此,国家体育总局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和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在对传统功法进行大量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编创了一套具有时代特征的健身功法一一健身气功・六字诀(以下称“新六字诀”)。新六字诀的一个重要贡献,便是确定了六字诀中“吹”、“呼”、“嘘”、“嘻”、“呵”、“咽”六个字的发音及练习顺序问题。

确定对应脏腑

在制定新六字诀时,专家们根据清代江慎修所著的《河洛精蕴》中五音五行五脏的论述,认为六字诀与脏腑的关系应为:呵对应心:咽对应肺;嘘对应肝;呼对应脾;吹对应肾;嘻对应三焦。

因为呵为舌音,属火,故对应心;呼为喉音,属土,故对应于脾;吹为唇音,属水,对应。肾;嘘和嘻为牙音,属木,分别对应肝和三焦;四为齿音,属金,对应肺。

确定练习顺序

在六字诀的练习顺序上,历史上有代表性的论述主要有3种。一种以南北时期梁代陶弘景为代表,以五行相克顺序排列;第二种是以宋代邹朴庵为代表,以五行相克向相生变化顺序排列;还有一种是以明代《四季去病歌》中“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咽定收金肺润,肾吹陲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常呼脾化餐”所说的五行相生顺序排列。

根据研究发现,六字诀的练习顺序与其目的有关。若以治病为主要目的,应以五行相克的顺序练习:呵一一四一一嘘一一呼一一吹――嘻;若以养生为目的,则需按五行相生顺序练习:嘘一一呵――呼――四――吹――嘻。新六字诀采用的就是后者。

统一六字读音

明清以前,由于没有统一的汉字注音方法,造成了人们对六字诀发音的歧义,出现了“同字不同音,同音不同字”的现象。

新六字诀认为,这6个字的读音分别是:嘘念“虚”音,呵念“喝”音,呼念“呼”音,呷念“思”音,吹念“吹”音,嘻念“两”音。

有人会问:读音确定了,那地方口音怎么避免呢?专家们认为,新六字诀应该使用现代普通话。

吐气不出声

对六字诀吐气是否出声这个问题,历代都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而新六字诀的要求是“吐气不出声”。

具体来说,对于初学者,可以吐气出声,主要是为便于口型校正,防止憋气;功法熟练后,则应逐渐转为吐气轻声,乃至匀细柔长的无声状态。

六字诀与动作的配合

明代以前,六字诀没有动作配合的记载,基本就是单纯的吐纳方法。后来,才在武术动功中慢慢变成助力练气的声法练习。新六字诀则设计了一套辅助吐纳的导引动作,简单、舒缓,以健身为主。

第9篇

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最基础时期和主要场所,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我们的孩子克服缺点,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今天小编给大家为您整理了小班10月份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班10月份工作总结范文一:本学期我园狠抓教学常规管理,以促进保教质量提高为重点,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经验和积累整改当中,特将本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1.强化教师的备课、上课。

为了提高教师对教案的再研究再探索,介于很多老师在电子备课中存在的依赖、懒散的心理,本学期经园长要求,我园的电子备课一段时间内以恢复手动备课为主,但是禁止照抄照搬,并要求教师对每一节活动都要形成自己的反思。同时坚持随堂听课制度,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2.强化晨间活动有室内外游戏活动的管理。

要求各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丰富的区域活动环境,鉴于今年教育局组织区角比赛,正好给全园来了一次区角游戏设计大练兵。小班的区角游戏的设计获得了市二等奖。为了提高晨间活动的质量,我园要求各班不断丰富晨间活动的材料和内容,同时要求各班制定好每周的晨间活动计划,有目标、有准备、有检查。

二、勤于学习,充实自我。

“问渠哪得清如水,唯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所正在不断成长中的省优质园,只有不断改变观念,革新理念,才能适应幼教新形势的发展;作为一名优质园的教师,更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充电,不断的汲取先进的、前沿的教育理念,蓄积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让幼儿园的“优质教育”落到实处。所以本学年我们特别重视教师的学习,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业务学习。

每周的周四分别为政治业务学习时间,要求教师们认真记好笔记,加强交流,特别是业务学习的内容我们根据每一个阶段在教学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找出相关的资料,让教师们学有所获;针对每个阶段我园所要开展的活动,找些对教师来说实用价值较大、能促进教师思考、对其有促进价值的材料,进行学习。让教师们在开展活动的时候,不会再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形。

2.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自学。

本学我园教师的学习劲头很浓,大部分中青年教师都在参加本科进修,我园还有本学期还有几名教师通过了,幼儿教师资格证的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师们平常还自订幼教刊物,有《幼儿教育》、《山东教育》、《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幼教博览》等。大家互相借阅,形成了很好的学习风气。

二、勇于创新,追求高效的工作质量。

幼儿园要想发展得好,吸引更多的生源。就离不开创新,而这里的创新不单单是指硬件上的,更重要的取决于软件上的创新。所以在教学上,我们要求的创新主要体现在: 1.管理模式的创新。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由三个教科室主任蹲点在中大小班,严把教学质量关。要求年级主任必须对整个年级的教学、日常活动有自己的思考,要多和年级组成员沟通、交流,要保证每一节活动的质量。这样的模式对幼儿园的整体教学现状有了很大的推动。 2.备课模式、读书笔记形式的再创新。

恢复手写备课,或许只是短时间的一种手段,但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能自觉的提高备课的质量,而读书笔记的创新,却是为了提高大家阅读质量的一种方法。我们要求教师不在停留于以往单纯的摘抄,要在读后形成自己的思考。这使得大家从中不仅收获了很多同行们的经验。而且大家读书笔记在质量上有了质的飞跃。

2.课堂、随堂听课模式的创新

课堂是孩子们的课堂,我们要求教师,要努力践行将课堂还给孩子这一理念,课堂上当好一个合作者。所以课堂的形式不再是老是单纯的说教,而是有了孩子们的积极参与。课堂形式也多以游戏形式为主,突出了幼儿的主体性。同时鼓励教师参加普通话的二甲考核,在课堂上,要求教师一律说普通话,青年教师必须说,老教师要学着说,让整个园形成一个人人说普通话的氛围。从而影响我们的孩子,养成用普通话与人交流的习惯。而随堂听课,不再是园长的专利,很多时候我在一线的老师也加入到了这一行列中,他们常常去很多有经验老师的课堂上去取经,去学习,以此来提高自己听课和评课的能力。

3.组织活动上的创新

本续期我园组织了幼儿早操比赛,并邀请了部分家长担任评委,首次举行这样的活动,老师们都很用心的对孩子们进行强化训练,反响很不错。这也使我园的早操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4.特色活动的开展

我园的水墨画特色这学期在人员的有机协调下得以正常开展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孩子的绘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我们正在思考怎么才能发挥我们其他教学能手的潜能,开展新的特色活动。

总之,在本学期我园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还是比较有序,成绩也是可喜的。接下来的幼儿园教学工作,我们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多思考、多创新,在最短的时间尝试最新的突破,使我园真正成为社会认可、家长满意、孩子欢心的优质幼儿园。

小班10月份工作总结范文二:在县委、县教体局领导的关怀、指导与帮助下,在园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幼儿园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园圆满地地完成了2014年度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这其中的点点滴滴值得我们反思、总结,同时也将促进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

一、营造学习氛围,加强教学研究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继续认真学习《幼儿园指导纲要》,深入领会《纲要》精神,认真钻研《综合活动丛书》,分析、领悟教材内涵,逐步培养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在园内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定时定点开展业务学习和教科研学习,遵循互动式原则,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由原来的旁听式学习变为互动式学习,鼓励老师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就讨论的主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看法,最后形成共识;鼓励教师认真钻研《综合活动丛书》,分析、领悟教材内涵,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在各个活动环节中的合理呈现。本学期我园根据常州市教委颁布的“各领域活动目标”,针对“科学领域”活动进行了目标解读,还进行了教材分析活动。使教师们更深刻的理解了《综合活动》内涵。除此之外,我们积极为每一位教师创造各种培训的机会,虽然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不是人人均等,但外出学习的教师必须及时反馈所学经验,利用介绍、照片、录像等方法,让教师们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二.开展园本化培训,以教研活动为手段,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

1.优化备课方式。

由教研组长组织,利用每周二下午集体备课,鼓励教师分析教材,挖掘教材,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针对不明确的,有异议的地方,分析教材,改变教学策略。

2.以“抓骨干,带一片”的工作策略,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鼓励青年教师争当教学典型,积极创新,以榜样、模范的教学行为带动幼儿园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

我园宋陵和张辛两名青年教师作为骨干力量,以塌实认真的工作态度、较好的教学能力赢得了全园教师的好评,我们就以身边的教师作为榜样,动员其他教师向他们学习,采取随机听课的方法,从身边学起,对比和检验自己的教学工作,同时也是对青年教师工作的一种鞭策。教师们都能积极参与,精心准备,观摩后的互动也使教师进一步提高了教育评价能力,同时也帮助教师认清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

3.正副园长深入教学一线,带教促教,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本学期,杨文蔚园长兼小班音乐、美术两节活动。屠纲兼中班、大班四节美术活动及托班亲子游戏。在课堂中,通过和老师相互观摩的形式,虚心听取一线教师的评析、深刻解剖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优质的教学质量带动全园的教学水平,帮助教师理清思路,学会听课评课,学会归纳总结。

4.为探索美术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培养孩子对美术活

动的兴趣,并逐步形成我园美术活动的特色。本学期,各班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特点,选择各异的美术材料和方式,制定班级美术特色活动计划。结合主题活动内容,以区域活动的形式提供给幼儿操作,并逐步形成班级特色。废旧物粘贴、喷刷画、拓印画、扎染、刮画、撕贴、折剪等美术形式将出现在各班的区域活动中。给幼儿创造自由表现的机会和场所,鼓励幼儿用不同的美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5.根据区教研室的教研工作,本学期我园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评优,在观摩、反思、集体评课的过程中,教师们的分析总结能力、反思能力、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通过对数学领域教育目标的解读,探讨教学策略,帮助教师领会数学领域的内涵及教学中重点难点的把握。

6.结合“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细则”用自查、园评的方式,对幼儿园一日常规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学期紧张而又忙碌,愉快而又充实,幼儿园的各项保教工作,在教师们的辛勤努力、勤恳工作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有不足之处,我们一定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不断进取,争取在工作中再创辉煌。

小班10月份工作总结范文三:为了总结经验,取长补短, 岁月匆匆,一转眼,一学期的工作又结束了,回顾这半年来所经历的事情,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困难。现将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

能够积极参加园里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认真记笔记,数量足,内容丰富。积极参加园里组织的各项活动。热爱集体、团结同事、尊重老教师、对待幼儿有爱心。严格遵守园里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

二、教育教学

1、环境创设

我们的教室分为活动室和寝室两块。这一学期,我们的活动室环境是根据“主题——局部”的思路来创设的,同时利用废旧材料加工后来布置。活动室另开设了表演区、小茶馆、小巧手等区角。寝室里也开设了两个区角,以便孩子们在午饭后休息。

2、教学要求

开学初全园召开了教学大会,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和省编教材要求,制定每月计划,并基于计划组织有序的教学活动。我们班两个老师实行了分科代课,我带的是科学领域(包括数学和科学)、音乐、安全教育、社会领域、幼儿识字等。在这些科目中除了科学和社会是按教材上以外,其他的科目还有具体计划:音乐包括10首歌曲、4个律动、4个音乐游戏、6种基本舞步;数学包括5以内的分解与加法;幼儿识字要求认识50%;安全教育要随机教育等。

3、教案、计划及各种学习

教案、计划我们按照“每月有月计划、每周有周计划、每天有教案”的步骤来实施,在不断的竞争中,我们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我还经常查看一些资料和书籍,遇到一些好的意见或建议都会记录在业务学习和理论学习本上,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有所提高。在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我十分荣幸地参加了市里举办的蒙氏数学和音乐的课程培训,这使我受益匪浅。平时通过我的观察,在孩子们的成长手册上填写他们闪亮的一面,记录他们的一点一滴。

4、各项活动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向孩子们讲解了“教师”这一工作的意义,使幼儿懂得了尊敬师长的道理,同时在9月末我们向幼儿讲述了国庆节以及中秋节的来历。在10月份初我们迎接了区幼教科的检查,同时全园举办了艺术月活动,比赛项目有独唱、讲故事、绘画等,我班的陈子轩和史翔宇获得了唱歌比赛前六名,郗宇康获得了绘画比赛前六名。11月我参加了园内听评课活动,再次使我的教学经验得到提升。12月我们进行了感恩教育以及在圣诞节、元旦来临之际,请孩子们为我们的环境创设献出了自己的一点心意——自制窗花和拉链。在我们的庆元旦活动,家长和孩子沉尽在了欢快祥和的气氛里,其乐融融。

三、保育工作

1、就餐:我们班有一部分幼儿中午在园就餐,所以每天有一位老师轮流担当保育员的角色——给幼儿打饭,等幼儿吃完后收拾干净餐具、清理桌面等。

2、卫生:卫生包括室内卫生和室外卫生以及寝室卫生,室内外及寝室卫生每天都有我们两位老师中的一位来轮流打扫,另一位则看好孩子们。

每周还要进行卫生大扫除,不定期进行卫生检查。

3、习惯的养成:在保育工作中,每天按要求做好各项卫生保健工作,填写好各项卫生保健记录,并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的进餐习惯、午睡习惯和个人卫生习惯。

主要包括培养饭前便后洗手,饭后擦嘴、漱口等良好卫生习惯,督促幼儿多喝水,对体弱多病的幼儿给予特别照顾。我认真做好预防幼儿常见疾病和传染病的工作,经常晒被子、枕头,减少细菌滋生。

一学期下来收获自然不小。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特别是在教学创新方面有待提高和加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教态,活动设计以及与幼儿的沟通等方面的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另外在班级常规管理上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要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增进幼儿安全知识,努力做到幼儿在园的人身安全,使家长满意。

小班10月份工作总结的人还看了:

1.10月份教学工作总结

2.幼儿园小班十一月份安全工作总结

3.2016年10月工作总结

4.10月份服装培训总结怎么写

培训工作总结

5.12月份工作总结会

6.新人月度总结

第10篇

【关键词】中华传统;经典;古诗词;教学

从古至今,古诗词滋养了无数读书郎,对儿童的心灵、情感的熏陶与升华,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提高古诗词教学,打造高效的古诗词教学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古诗词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我们必须重视这一内容的教学。现在我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古诗教学的看法。

1以读为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的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在低年级的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自读后,可指明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的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诗不下20遍,学生读的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

2语言赏析

要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感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紫烟”看起来简单,但探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分析。我主要用以下几种赏析诗的语言: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 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

3 换词对比

在教《泊船瓜洲》这一首古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我让学生当小诗人,把诗中的“绿”字换掉,用另一个字代替。当学生换上“到”、“过”、“入”、“满”等字后,再比较哪个字用得好。让学生在换词比较中,体会到用上“绿”字就把春天写活了,不仅写出春天到了,还把春风给江南岸披上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的写出来了。根据诗句想象意境。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时,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瀑布飞泻而下是怎样一幅画面,再引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从而更好的理解诗句的意境。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美之所在。

4 指导吟诵

学生喜欢古诗,因为它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的学生上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但背起来往往如小和尚念经DD有口无心。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传统的古诗教学中,老师往往通过自己的范读指导学生朗读。但是,同样的一首古诗,有的教师能读出感情,引起学生共鸣,而有的教师平铺直叙,缺乏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范读教学不尽如人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录制好的由专业人员朗读的古诗朗读录音,效果会更好。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古诗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缅怀追忆的、慷慨激昂的,都把握得非常到位。

5提高素养

第11篇

贯彻落实团中央关于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少先队根本任务开展工作的要求和全国少工委五届五次全委会精神,切实把工作聚焦到对少年儿童的思想引导上来,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引导少年儿童有爱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力争使少先队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少年儿童,使少先队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少年儿童,以传承民族精神为立足点,以培养“一个有道德的人”及“礼仪特色学校”为重点,以各类活动为载体,以团队的基础组织建设为抓手,以服务素质教育,加强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少先队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少先队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肩负起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二、工作要点:

(一)以常规工作为抓手,加强少先队基础建设

1、充分发挥少先队阵地的作用:通过选拔队干部、选拔国旗班、招聘红领巾广播站、重组鼓号队、重建少先队队室等少先队活动,严格队室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规范的学校少先队活动机制,培养少先队员关注少先队组织的动向,积极的投入少先队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并形成良好的组织归属感,从而使少先队队组织真正发挥少先队的引领作用。

2、重点加强中队建设:规范队课程序,加强主题的针对性,做到精心安排内容,精心设计过程。保证专课专用,每月开展一次中队主题队会。建立队干部每月例会制,创办队长学校,大队委明确分工,培养队干部独立工作的能力。

3、继续抓好假日小队工作:能充分挖掘假日小队自主的优势,成立爱心帮困小队、草坪护绿小队、楼道保洁小队、安全卫士等小队,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导少先队员们在活动中感受快乐,体验收获。

4、以少先队基层组织建设试点工作为契机,积极推进少先队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和科学化,充分重视互联网在传播少先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精心组织,积极用好省、市、校各级少先队工作网络平台,提高时效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增加信息量。

5、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精心布置“温馨教室”,发挥学校成长广场和诗歌大道的育人作用,让校园处处都成为德育的场所;丰富红领巾广播站、宣传窗、队角等宣传阵地的教育内容,每月及时更换板报,充分展示队员特长,提高教育实效。

6、一年级的同学做好队前教育。一年级的辅导员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了解《少先队章程》的内容,使他们做到“六知”、“四会”、“一做”。(六知:知道队名,知道队旗,知道红领巾的来历,知道队礼的意义,知道队的领导者,知道队的作风;四会:会系红领巾,会行队礼,会唱队歌,会呼号;一做:入队前按队章要求做一件好事。)

7、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龙头,开展以“感恩教育”为重点的“微笑行动”“感恩行动”“合作行动”“节约行动”等,以习惯养成为基本载体,促进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水准提升和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积极引导少年儿童亲身实践体验,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素养要求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少年儿童感受习惯养成的喜悦,感受健康成长的快乐。

8、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教师要认真学习《少先队活动》、《辅导员》等少先队工作杂志,吸收先进经验和做法,丰富自身的少先队工作业务水平。

(二)充分利用各大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

各中队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10•13”建队节等节日,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教师节开展尊师活动,围绕“普通话———五十年推广,新世纪普及”主题,开展推普周活动,评选推普之星,对广大队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他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建队节期间通过新老队员手拉手,加强对新生《新队章》教育,广泛开展少先队员光荣感教育,帮助少先队员了解并不断加深对少先队队章的理解,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了解少先队组织的基本性质和使命,明确少先队员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少先队的组织生活,引导少先队员以是少先队员为自豪,愿意为少先队添光彩,让队员们在活动中学知识,明事理,练本领。

(三)继续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主题教育活动。

以“民族精神代代传”体验教育为主要途径,教育引导少年儿童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队日活动,提高少先队员对民族精神时代内涵的认识,让民族精神和科学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少年儿童心中扎根,进而激励队员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进一步展现新时期少先队员风貌。

(四)运用快乐体验理念,深化少先队品牌活动。

1、以“同在一片蓝天下,手拉手共同成长”为主题,继续开展“红领巾手拉手”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高低年级同学手拉手,营造平等、互助、友爱的和谐社会氛围。大队部积极帮助没有“手拉手”小伙伴的农民子女和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在本校结交一个“手拉手”小伙伴,引导他们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共同成长。在活动中要注重双方情感的交流,发现对方的闪光点,让结对小伙伴感受社会的温暖,让手拉手小伙伴体会生活的艰辛,从而引导少先队员之间互相关心、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继续开展“助残日”活动,让队员感受助人的乐趣。

2、积极开展红领巾跳蚤市场活动,运用少先队员将废物再创造的价值,积极筹措红领巾基金,为需要帮助的手拉手小伙伴送上队员的一份爱心。

3、加强日常行为习惯、卫生的检查监督,充分发挥“校园小记者”“校园小卫士”以及“小桔灯”岗哨的作用,提高红领巾文明监督岗值日质量,促进我校精神文明建设。

4、开展光荣升旗手活动。各中队要积极推荐有特长、为校为班争光的队员为“光荣升旗手”,让全体队员学有榜样,干有目标。

5、以 “知识守护生命”为契机突出“生命教育”。在学校开辟专栏宣传生命意识教育,让应急避险课程走进课堂。积极开展逃生演练等体验活动,加强应急避险教育和生命意识教育,提高少先队员应急避险知识以及自救能力,防患于未然。

6、开展岗位体验教育。在校内就是要把校园生活、集体生活、组织生活设为多种体验岗位,广泛组织队员开展“我做班主任”、“给低年级队员当老师”“教室布置自己搞,环境美化自己干”、“我是小小设计师”等实践活动;在校外要整合社会资源,开展“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我是小小售货员”、“家务劳动小岗位”、“一日爸爸(妈妈)”等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少年儿童每人寻找到一个岗位,从而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联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把思想道德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道德实践活动的多样性统一起来。

7、继续深化礼仪教育。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检查监督,严格执行文明卫生班级检查评比。在行为规范方面具体做到:人人节约零花钱,讲究环境卫生,在教室、校园内看到任何废纸杂物都有责任和义务捡起来放进垃圾箱;同学之间不打架骂人、课间不追逐打闹;上下楼梯靠右行,尊敬师长有礼仪,处处使用礼貌用语。

8、继续开展节约资源“四个一”活动。要在少年儿童中广泛开展以“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米、一度电”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节约资源活动,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小养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引导少年儿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参与节约型社会建设。

三、具体工作

九月:尊师长,懂礼仪

本月纪念日:9月1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纪念日、9月3日中国胜利纪念日、 9月10日中国教师节、9月14日世界清洁地球日、9月10日至16日全国第九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9月20日中国爱牙日 公民道德宣传日、9月21日国际和平日、9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国际聋人节

1、各中队进行入学常规训练。

2、总结暑假生活,评比暑期社会实践中队、小队和学生实践活动作品。

3、各中队制订新学期中队计划,调整中队组织。

4、开学典礼

5、庆祝第22个教师节,号召全体队员制作“心意卡”,各中队召开“谢谢您——我亲爱的老师”主题教育活动。

6、各中队以 “公民道德宣传日”为契机组织活动。

7、《守则》、《规范》及礼仪常规教育。

8、通过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等活动阵地,大力宣传应急避险知识

十月:爱祖国,爱家乡

本月纪念日:10月1日国庆节 、10月2日国际和平斗争日、10月13日建队节、10月15日国际盲人节、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10月17日世界消除贫困日、10月30日重阳节、10月31日世界勤俭日

1、发展新队员

2、大手拉小手活动:高年级队员对新生入队前教育。

3、队情队史教育。

4、庆祝建国、建队六十周年活动

5、中秋节活动

6、进行卫生健康教育

十一月:手拉手 心连心

本月纪念日:11月1日万圣节、11月9日中国消防宣传日(消防节)、11月17日国际学生日、11月27日感恩节

1、开展“学会感恩”、“学会问候”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为父母“献爱心,尽孝心”活动:回家为爸爸妈妈倒杯茶、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脚、梳梳头、唱支歌、跳个舞、背首诗、画幅画、送朵花、撰写感恩作文、吃一次团圆饭、说几句感恩的话等体验活动

2、期中少先队工作检查

3、冬季防火安全教育

4、各大队举行队歌、国歌比赛

第12篇

关键词:初高中文言文;断层;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84-01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中“断层”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尤其是文言文教学断层问题较为突出,值得我们深思。

一、关于“文言文”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1]作为现代汉语的源头、中华思想文化的结晶,我们有必要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历史久远,不同于普通话的语义及文法。突出表现为句式多样,并伴以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词等语法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以明确区分、熟练掌握,理解时常如云里雾里。

二、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断层”及其原因

1、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断层

一般而言,学生多从初中阶段接触文言文。该阶段的文言文多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教师串讲大意与学生诵读相结合,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接受和理解文言文。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多感学习文言文有些艰难。多因必修教材所选文言文篇幅较长,内容理解多较深,需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相关文法知识等理解,且考试中的文言文阅读来自于课外。加之教师则是以语义、词法、语法为主进行教学。一些学生即使认真听课练习,但考试效果并不尽人意,因此渐渐失去对文言文学习信心。初高中文言文学习的不连贯,造成严重的“断层”现象。

2、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断层”成因

其断层的出现,归根于初、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教学标准与评价的差异:

“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2]“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3]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4]“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5]

初中文言文,注重记忆与背诵,淡化文言句法等知识,易导致学生文言功底不牢,文言基础知识浅薄。高中文言文,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语法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刚入高一的学生因文言功底尚浅,难满足高中学习需求,多感觉文言学习文较吃力。

三、修补“断层”, 做好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

针对断层现象,笔者拟结合自身语文教学作如下探讨:

1、重视文言基础的学习

认识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必要性。文言文教学,有利于其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利于塑造其良好品行,有利于写作能力提升(如生动简洁的表达方式和素材积累)。同时,文言文教学也是应语文考试需求而产生,意义突出。

学好文言文,必须重视文言基础,如文言字词、语法规则。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认真地讲好讲透,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比较浅显的文言文,通过学生的回想,让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学生应扎实做好相关笔记并经常翻阅,增强记忆理解,并通过适当练习,巩固强化所学。

2、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法

在文言文学习上,古人积累宝贵经验,如诵读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6]学习中应多读多背,在反复诵读中增强理解和感悟。

部分教师功利性突出,恨不得把文言文从内容到形式全部灌输给学生。教师忽视学生接受能力与感受,未给予其有效的诵读理解时间,教师通堂专讲,学生死气沉沉、缺乏活力。

教师应明确自身角色―― 引导者。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避免一味讲解而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以免削弱其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因此,让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诵读,多读多背方能感知、理解文言文。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7]传统文言文教学方法多为教师全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其倍感单调乏味。那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呢?

1、讲故事

孩子都有一个共性,爱听故事。教师在备课时精心准备,如相关的故事、典故等。课堂上娓娓道来,使学生觉得饶有兴趣,同时又能较好联系文本。如《烛之武退秦师》,可结合“秦晋之好”等典故,帮助理解文意,并激发兴趣。文言文中多饱含典故、逸闻趣事等,或述背景故事,或述人物坎坷经历,或述后人对他的评价等,敢于拿来,寻找素材丰富教学。

2、角色扮演

学生可通过角色扮演,深入感悟体会。为扮演好文言文中的相关角色,学生常多方查找资料,并细心揣摩人物性格、语言、动作等。在扮演中,既拉近其与文本距离,又增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如《荆轲刺秦王》,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人物,通过生动的角色扮演,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充分利用多媒体

教师应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的出现,以其丰富性、形象性等,常能给课堂带来别样效果。在文言文学习中,制作精美的教学PPT,配上乐曲和画面,让学生摆脱枯燥的同时,充分感知文言文的美。结合相关的视频资料,丰富课堂内容,并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如《鸿门宴》,可结合《王立群说史记》,补充相关知识,并加深对人物个性等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王力.吉常宏等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