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怀才不遇的诗句

怀才不遇的诗句

时间:2023-05-30 08:55: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怀才不遇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怀才不遇的诗句

第1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朗诵视频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精彩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酒”可以说是留下了千古美名。

走进中国诗坛,一缕缕酒香就扑面而来。可以说酒和诗是相伴相随的,诗人和酒也似乎有着天生的缘分,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凭酒赋诗,留下了无数千古传诵的名篇佳句:

有: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慷慨豪迈。

亦有: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喜悦情怀。

更有:李清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柔肠寸断。

但其中饮酒诗做的最多最好的,恐怕还应属那:“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还有三分,啸成了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实现李太白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将进酒》,和李白一起去品一壶沉淀了千年的醇香美酒。

二、学习目标:(本节课我们要明确两个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理解诗歌中的诗人感情变化线索,背诵全诗。

三、释题:(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题目)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音是,意思是:“请,愿”将进酒意即“劝酒歌”,这首诗是李白采用乐府旧体,借酒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四、整体感知:(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将》精读细品)

(一)、初读知韵律

1、首先,让学生推荐1-2名朗诵好的同学范读课文。(要求:其他同学在这位同学朗诵时,认真听读音和节奏是否正确)朗诵结束后,先由学生之间互相找错、评价,再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总结诗歌需要注意的字音和朗诵技巧。

2、在此基础上,听录音加深印象。(要求:学生在听录音机的同时,注意体会诗歌中的节奏变化以及情感变化。)并思考:

问题一:我们知道这是一首劝酒辞,那么请找出有关喝酒的诗句,说说李白他们是怎么喝酒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回答)

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②、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③、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⑤、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

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问题二: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形象?(结合具体诗句小组讨论总结发言)

下面我就选取其中最典型的一句来进行示范分析: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解析:我们知道在中国的餐桌文化中,往往都是主人全客人多饮酒,但酒兴至酣的李白却反客为主劝起主人快快喝酒,由此可见其不拘小节、狂放不羁的一面。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喝酒的情态,那么就莫过于“豪饮”了。

问题三:诗人如此豪饮?说到底还是一个“愁”字:“与尔同销万古愁”那么,他到底有什么样难以消解的万古之愁呢?

(方法:再读诗歌,联系李白的生活背景和人生遭遇,从具体诗句中体悟是何种愁绪?)

背景补充: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距离李白第二次离开长安已八年之久,此时的诗人再没有早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豪迈,更没有第二次离开长安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锋芒毕露。事过境迁,时隔八年,这种愁情慢慢沉淀下来,就像一杯醇香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我们从诗歌中不难总结出诗人的三种“愁”:

人生苦短之愁。

怀才不遇之愁

圣贤寂寞之愁。

(在这一环节,学生分组选取其中一个加以讨论分析体悟这种千古愁情。)

我觉得在三种愁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应属“圣贤寂寞之愁”,对这一点,我做一下范例分析:

我们知道在历史的尘埃里,有许许多多被人遗忘的圣贤,那么李白为什么单单选取了陈思王曹植做代言人呢?那是因为:这两人在行为上都有不拘礼法,一掷千金买酒取醉的豪情;在文采上都是一样的才华横溢;在命运上有都是一样的遭人排挤、孤独寂寞。诗人实际上是以曹植自况,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寂寞悲愤之情。

就这样,李白以他精妙绝伦的妙笔把这种千古之愁一步步推向,而在这一过程中,诗人的情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跌宕起伏、富有变化的。

悲——乐——愤——狂

(在这一环节重回诗歌,通过诵读在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中,再品一品这沉淀了千年的醇香美酒。)

五、再读明诗情(课件展示)

a面对滚滚东逝一去不复返的黄河水,看朝暮间青丝白雪怎不让人悲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

b.既然人生苦短,那就让我们珍惜时间及时行乐、尽情开怀畅饮吧。“人生得意须尽欢、、、、”此时的李白哪里还有什么“得意”,只不过是借酒浇愁罢了。

c.酒至酣处,诗人的情感渐入狂放、渐入愤激。此六句,可谓是酒后吐真言,诗人自比曹植,怀才不遇、寂寞惆怅的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d.我觉得最后的情感表达最为感人肺腑,诗行至此处,酒已至半酣,此时酒席上的李白又是一副怎样的情态:

“主人何为言少钱、、、、、、”诗人竟喧宾夺主斥责其主人的小气。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多么狂放,金银财宝算得了什么?都拿来换做美酒一醉方休。

小结:这种狂放,实质上是诗人悲之重、欢之浓、激愤之深的集中表现,李白之所以如此迫切地追求一醉,其目的在于“与尔同销万古愁!”

总结: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可谓是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又因愁而狂放失态。表面上看似开怀畅饮,实则愁剑穿心,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

剩下的时间,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背诵全诗。(要求当堂背诵并检查背诵情况。)

六、课下作业:

a.诵默写全诗,完成相关习题。

b.请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为话题,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及李白的事例写一个不少于200字的小作文。

七、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中考;古诗词;应对策略

古诗词鉴赏,历年来都是中考必考之题,且分值重、难度大,一般考生很难拿到较为理想的成绩,也是大多数教师觉得较为头疼的一道题。为了攻克此题,笔者做了一些粗浅的探究,现将探究结果陈述如下:

一、中考考点,要心中有数

要引导学生答好这道题,首先教师对中考中这道题的考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怎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呢?我觉得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研究近几年的中考题。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得出的规律是:有关这道题的中考考点,一是考“写什么”,二是考“怎么写”的问题。写什么主要从内容与情感去考查,怎么写的问题又主要从语言与技巧等方面去考查。

二、采取应对策略

(一)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怎样去引导学生答好“写什么”的问题呢?考这一块,一般是问这首诗或词表达了诗人或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有什么感情变化,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理想或揭示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面对这样的问题,教给学生的应对方法不外乎三个:

1.扣题目,抓意象

举个例子说,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题目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这道题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扣题目,抓意象”的办法来作答。(1)题眼是“送”,送朋友出使安西,安西地处偏远,因而举杯相送,依依惜别。(2)意象是“柳”,因为“柳”与“留”谐音,暗指希望友人留下,写出了诗人的不舍。根据以上两点,我们就可得出这道题的答案,即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2.引导学生熟悉一些著名诗人、词人的风格与身世

比如说,李白的风格豪放洒脱,但也多坎坷;杜甫的风格忧国忧民;陶渊明的风格归隐田园,淡泊名利;李清照的风格前期清新婉丽,后期忧伤而深沉;文天祥、辛弃疾都爱国忧民,杀敌建功。如,问李白的《行路难》一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要答好这道题,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对李白的身世与人生遭际有所了解。李白26岁出蜀,41岁见到玄宗,42岁被玄宗“赐金放还”。这首诗即是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之后,友人设宴送别时所作。李白原本满怀希望,希望玄宗能重用自己,哪知道玄宗只是拿自己来写写诗、作作乐而已,并没有要重用自己的意思。最后又在小人的谗言之下,被玄宗一脚踢开,李白只好离开京城,人生道路一片茫然。了解了这些,再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句,我们就不难看出李白的心境是多么的微妙与复杂。怀才不遇的诗人悲愤中不乏希望,失意中怀有豪气,这就是现实中的李白。

3.引导学生适当掌握一些诗词的不同题材

比如说,山水诗一般都寄情山水,有所寄托;田园诗一般都热爱生活,归隐田园;思乡诗一般都思乡念亲;送别诗一般都送别友人,依依不舍;边塞诗一般都叙写军旅生活,表建功立业之豪情;怀古诗一般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写景诗一般都写景抒情;咏物诗一般都托物言志;咏史诗一般都借古讽今,怀才不遇。让学生大致了解这些之后,再给予具体指导,学生要答好“写什么”这一方面的题目就不至于无从下手了。比如,问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白,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诗词,其次再要求学生回想有关边塞题材诗词所展示的内容与情感,边塞诗词其主题离不开军旅生活,这种军旅生活又大多离不开建功立业,思乡念亲。想到这里,这题就好答了,即是抒发了作者既渴望建功立业,又思乡念亲的情怀。

(二)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考查“怎么写”的问题的题型一般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炼字题,二是炼句题,三是技巧题。

1.炼字题

炼字题一般是你认为诗中某某字好在哪里,为什么?面对这样的题目,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去作答呢?我们可这样应对:(1)先肯定“好”或“哪一个更好”。(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及在句中的含义。(3)展开想象与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4)说出该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什么样的意境。如,唐朝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写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回答这道题,我们就可以按照上述所说的四点引导学生去作答了。依葫芦画瓢,答案即可马上展示如下:(1)“阔”字更好。(2)“阔”字有开阔、空旷的意思,“失”是消失、看不见的意思。(3)“阔”字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变得更加宽阔。(4)“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而“失”字却没有这种表达效果,因此“阔”字比“失”字好。

2.炼句题

炼句题一般的考法是要求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或说说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作答:(1)明确诗句中的具体景物形象。(2)展开想象与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3)概括诗人描绘的景物特点。(4)说出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如,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对于这道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来作答:(1)找出诗中具体景物形象(莺、燕)。(2)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形象,莺在干吗,燕又如何?(3)景物有何特点?莺在争飞,燕在啄泥。为什么争飞,为什么啄泥,点明了什么时令特点?(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于早春特有景象的欣喜之情。引导学生作此分析之后,答案便可这样归结: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飞到向阳树上去唱歌;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筑建新巢了。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对早春特有景物的喜爱之情。

3.技巧题

技巧题怎么考我们呢?技巧题的一般考法是: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怎样抒感,有什么作用等?面对这样一道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来作答:(1)准确说出诗中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2)结合诗中具体语句作具体分析。(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或抒发了什么感情或揭示了什么道理。如,问王维的《鸟鸣涧》一诗最典型的表达技巧是什么,并结合具体语句简析这种表达技巧。尽管王维的这首诗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因为小学时已经学过了。可是要答好这道题,有些学生可能还是会觉得无所适从。那怎么办呢?首先,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掌握通常的表达技巧有哪些?一般来说,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抒情方式;有小中见大、虚实结合、以动衬静、以乐写哀、对比、渲染、象征、铺垫、抑扬等表现手法;有对偶、互文、双关、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有描写、抒情、议论、叙述、说明等表达方式。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诗句来作具体的分析。《鸟鸣涧》一诗最典型的技巧就是以动衬静的写法。“人闲”说明人的内心是娴静的,“夜静”“山空”表明环境的静谧,但作者用“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就更加衬托了山涧的幽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闲适。所以在作答这种题时,让学生掌握有哪些表达技巧很重要。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去运用具体诗句作具体分析。最后再归结到这种表达技巧所表现的内容或情感。这样,技巧题也就不会让学生觉得玄乎其玄了。

第3篇

关键词:山水诗 精神世界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文人骚客无不醉心于大自然的奇景美物中。在素称“诗歌国度”的中国,以描摹自然山水为主体,展示自然风光本来,表现物我相融的人文景观的山水诗,更以其独特的韵味与魅力,傲然开放在文化艺术之苑中。而那些折射在山水诗中的文人们的内心独白与精神追求,也随着他们的作品,一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真正的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和人生苦难,也来源于作家的心灵和情感。透过山水诗,我们可以窥见诗人那远比山水世界更为广邈深邃的内心世界。

一.仕不遇

“仕不遇”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种普遍而且绝对的现象,几乎无一人幸免。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中就反复咏叹:“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文人多数奇,诗人尤命薄”,生动地概括了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共同命运。

“治国平天下”是文人们的最高追求,然这一追求是有前提有条件的。只有实现“仕”之愿望后才能得到。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封建君主专制所需要的不过是驯吏顺民;才愈高愈遭恶,志愈大愈多灾。历代怀才不遇,忠而被谤的悲剧层出不穷。愿望与追求因同现实的矛盾幻灭了,诗人的苦闷由此而生。特别是象陶渊明、李白、杜甫、辛弃疾等这样对自身期望极高,理想抱负极为坚定之人,其满腔热忱与满心的理想与现实矛盾之重,失望之大,在诗中更表现出沉重的悲哀与感伤。

民族的自觉性和封建专制的强制性,决定了每一个古代文人之于国家、民族、政权的伤痕累累的赤子之心。诗人在作品中,将个人情感同社会现实紧紧相连,无论外敌入侵,或是政权更迭,还是才不得用,诗人们在黯然神伤、怨叹现实不公之时,却从未忘弃过家国。文人们对于个人命运的多舛,对于社会现实的残酷,其哀不幸、怒不争的怨恨,皆来自于对国家和民族的执着。被尊奉为“诗仙”的李白与“诗圣”杜甫,便是在这样的执着中,过着悲怨的一生的。在他们的诗中,无不洋溢着对理想的向往与追求,对权贵的愤慨与蔑视,对祖国命运的关注与忧虑。在诗中,文人们或拍案而起,或音噎低唱,或捶胸自问,或茫然四顾……在包容万物的山水中,诗人们毫不吝啬地袒露了自己的赤子真心,即便世事再艰辛,仕途再困顿,身心再孤苦,他们也不忘为给自己留下遍体伤痕的国家祈福。从体味痛苦,到超越痛苦,字字句句无不吟成啼血杜鹃。

二.精神世界

在封建社会里,大多数士才得不到任用,或是得用却不能施才,于是,芸芸儒生便尊奉孔圣人的教诲,过起了隐逸生活。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然而,尽管陶渊明努力使自己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乐趣,有时甚至企图以醉酒忘世,“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却都不能完全消除他壮志未遂的苦闷。“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孟浩然也是在山水中游放其羡鱼之情的。

衍生于道教的道家竭力主张遗世隐逸,在清净无为中顺应自然,对尘事抱逍遥超然的态度。“道”无所不在的老、庄思想不仅指点给人们一条实现精神自由的道路,也为世人无拘无束的想象思维提供了无限的活动空间。那些厌倦了世事纷扰与黑暗,向往山水田园宁静奇妙的诗人们,便在这种思想中,远离人间烟火,于灵山秀水中寻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达到与天地万物浑一、“物我两忘”之境。且看李白在《夏日山中》的样子:懒摇白羽扇,青山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好一个无丝无挂、逍遥自在!在道家理想中的黄金时代,人无伤害万物之心,与禽兽自然相处,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令李白向往。在《夏日山中》,我们可以见证李白远离尘世羁绊,忘却心灵苦恼,与自然和谐为一的真诚。

第4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阵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3、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登幽州台歌》

二、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吧)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4、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三、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刚学到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1、学生自读

出示学习要求:

(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体会

师: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我们一起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预设: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3、升华朗读

(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替诗人把感情宣泄出来,(师配乐朗读)

4、练习背诵

有没有谁能像老师这样抒发一下感情的?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习古诗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默写古诗。师::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第5篇

2、感悟朗读:读出情感。

3、深入朗读:读懂李白

一.初步朗读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和许多人沟通交流,我们用来交流的这些口语都发自内心,富有情感,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大家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么?

生:会一点,更过的时候表达不准确,不到位。

师:今天,我们通过对古诗词的朗读学习来领会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希望对大家口语交际中的情感表达有所启发。

师: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顶峰时期,在这个时期诞生了我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那洒脱不羁的气质、傲岸独立的人格、轻灵飘逸的诗风、洒脱奔放的情感、神奇大胆的想象无不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同学们,这个诗人是谁啊?

生:李白。

师:对,大家谈谈自己对李白的认识

生: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生:李白来过我们济宁,现在的太白楼就是为纪念他而建的。

师:大家说的都很正确,伟大的诗人也有伟大的思想,大家了解他的思想么?

生:……(沉默)

师:李白深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一生都渴望像管仲、范蠡、诸葛亮那样建立功业,“达则兼济天下”就是他思想的真实写照,但他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因此不被权贵所容,这就造成了他人生理想的一大悲剧,这种怀才不遇的愤懑情绪也反映在他的诗词之中,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将进酒》。

我们要通过朗读读出情感,读懂李白。哪个同学愿意为我们朗读课文?

师:他读的有没有不准确的字词?

生:“之”、“丝”、“长”、“圣”、“十”、“酌”、“愁”他都读成了平舌。

师:这个同学听得很仔细,刚才王晶同学没有分清平翘舌,这主要是受我们方言的影响,我们济宁地区没有翘舌音,希望同学们学习普通话时在这方面多下工夫。我们再请个同学读一遍,要注意平翘舌。

师:下面我们全班同学齐读一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开始!”

二.感悟朗读

师:大家齐读得很流畅,字音也比较准确。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读的太平淡,如果同学们能把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就很完美了。怎样才能读出诗歌的情感呢?同学们愿不愿听听朗诵专家是如何朗读《将进酒》的?

生(全体):愿意!

(利用多媒体放《将进酒》朗读课件)

师:听完了专家的朗读,大家感觉怎么样啊?我们的差距在哪儿啊?

生:专家读得富有情感,特别是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给我很强的震撼,我们读的没有这个效果。

师:说的很好。专家之所以能读得这么好,因为抓住了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下面我们看一看哪些词语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呢?体现了什么情感呢?

师:我们先赏析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出了黄河的什么特征?

生:我感觉写出了黄河落差很大,仿佛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的雄伟气势。

师:非常好,哪个词语最能写出这种气势呢?

生:天上、奔流

师:对,“天上、奔流”是这个句子的重点词语,只有重读它才能读出黄河的势不可挡,我们找个同学试着读一读。

生(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注:黑体字读得奔放豪迈)

师(评):齐婉俊同学这次读得注意了重点词语,比第一次进步很大。

师:我们欣赏下一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个诗句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生:“悲”。

师:他悲什么呢?

生:人生易老,时光易逝,就如同滚滚黄河水一样。

师:理解得非常好,那么如何才能读出这种“悲”呢?下面我找个同学试试。

生(读):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注:黑体字读得低沉)

师(评):他把“悲”字读得很低沉,让我们很受感染。

师:我们欣赏下一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结合上下文如何理解“人生得意”?

生:我感觉作者的“人生得意”并非高兴的意思,而是反其意而用之,得意的背后是一种伤痛

生:我认为作者和他的好朋友相聚,也有得意的意思。

师(评):同学们讲的都有一定道理,那怎么判断这里面蕴含的情感?是“伤痛”的成分多,还是“喜悦”的成分多?

生:伤痛!

师:对,你认为这句诗哪些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生:我认为是“尽”和“空” ,“尽欢”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没有“得意”过。“空”写出了借酒浇愁的无奈。

师:理解得很好,你读一遍。

生(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注:黑体字读得突出而沉重)

师(评):这个同学把“尽”和“空”重读,我们仿佛听出了作者“得意”背后的“失意”。

师:我们欣赏下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是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生:自信。

师:很好,从字面上看的确如此,我们再深入想一想,如果作者在现实世界里如鱼得水,还用发出如此感慨么?

生(领悟):不用。

师: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自己空有才能不被重用。

生(补充):怀才不遇。

师:哪些词语才能把这种怀才不遇的苦恼反映出来呢?

生:“必有用”

师:好,你读读。

生(读):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注:黑体字读得高昂)

师(评):读得慷慨激昂,很好。

师:我们接着欣赏:“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句诗哪些词语最能反映作者情感?

生:“三百”,三百写出了数量多,喝啊喝啊,很有借酒浇愁的意味。

师:理解得不错,请你给同学们读一读。

生(读):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注:黑体字长音且重度)

师:让我们接着往下欣赏:“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这几句表明李白将要向他的两位好友倾述心声。那么他倾述的是什么心声呢?

师:请欣赏下面的诗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句诗反映了作者什么感情?哪些词语反映出来?

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极度失望,“不足贵”和“长醉”很能反映这种思想

师:好,那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注:黑体字读得充满愁苦之情)

师(评):很好,这个同学读得抑扬顿挫,重点词语重点读,很好的表达了李白的情感。我们接着往下欣赏:“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通过哪些词语体会出来?

生:不被重用的苦闷,“寂寞”能反映作者的这种心情

师: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这句诗

生(读):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注:黑体字读得低沉)

师(评):大家感觉读得怎么样啊?

生:好。

师(表扬):看来大家越来越进入状态了,我们接着往下欣赏:“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这句诗同学们怎样理解呢?

生:此两句表明李白痛饮的决心,虽然陈王“恣欢谑”,但对于李白却是极度痛苦,仍旧表明他想借酒自我沉醉,逃离现实的苦楚。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非常好,那你认为这两句诗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

生:“恣欢谑”和“径须”。

师:你愿给大家读读么?

生(读):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注:黑体字读得突出而高昂)

师:下面我们欣赏诗歌的最后部分:“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儿同销万古愁。”同学们如何理解的?

师:“万古愁”是怎样的一种愁呢?

生:现实生活的各种引起人忧愁的各种事,本诗主要是人生易逝,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深入朗读

师:以上我们逐句感悟朗读,初步领会了作者的情感世界。现在我们把整首诗歌统一起来,大家谈谈这里面写了什么事情?表达了李白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生:写了与友人岑勋和元丹丘登高宴饮,借酒兴诗情,抒发了自己抱济世之才而不得用的感慨。

生:诗歌里面同时也表现了他乐观自信、豪放不羁的精神与情怀。

师:同学们基本上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我们还要通过朗读读出失意的李白、失望的李白同时也是豪放的李白。下面请大家齐读一遍。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开始!”

生:……(齐读)

第6篇

一、起兴,孕育诗人情感。

起兴,又叫“兴”。《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即由景物引思。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在《诗经》中大量存在,如我们熟知的《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等意蕴丰厚的诗句,此时诗人的情感尽在酝酿之中,有时也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当然,后来诗词也多有效法,在此谨举一例:

拟行路难(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本诗作者旨在咏叹人生苦闷,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为后文诗人命途多舛做伏笔。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诗人情感似乎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二、烘托,渲染诗人情感。

烘托,在此主要指用景物气氛的渲染来加重衬托的力度,以充分体现作者的情感。例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写的是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一对恋人在长亭惜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而且就凄切的蝉鸣、阴惨的暮雨,烘托出一种浓郁沉重的悲凉气氛,浓墨重彩式地为诗人在后文中抒发的离情别绪做了深深地渲染。

此种手法在诗歌中不胜枚举,权举我们所熟悉的一例: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这短短28字的小令中,诗人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将“枯藤”、“老树”、“昏鸦”等十种寻常景物巧妙连缀,营造出了一种悲凉的意境,渲染气氛,显示主题,淋漓尽致地传达了漂泊天涯的游子的愁思。

三、反衬,彰显诗人情感。

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使其得以彰显。例如高适《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王籍《入若邪溪》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都是反衬的名句。在借景抒情诗中,则主要体现为“以乐景衬哀情”和“以哀景衬乐情”两方面,这在以下两首诗中分别得以很好体现:

[越调]小桃红(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

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前一首中,前三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欢快的水乡图,但下片随之一转,抒发了作者深沉的兴亡之感和抑郁不得志的悲情。后一首,景物折射悲情尽显,但细细品来,不难发现诗人虽怀才不遇、流落天涯,依然心忧天下、壮心不已,其精神,令人赞叹钦佩。

四、收束,升华诗人情感。

很多诗歌以景收束,如“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脍炙人口的名句,我们尽可信手拈来。其实这就是“以景结情”的诗歌创作手法。

所谓“以景结情”,就是指诗歌在叙事、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种写法往往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更具张力,是诗人情感得以进一步升华的体现,同时也给读者“临去秋波那一转”的美的享受和“余情袅袅,萦怀三日不绝”的感知体验。

最后,我们具体感知一例: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第7篇

古代文人墨客因对现实不满或怀才不遇,便寄情于山水,别具怀抱。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稽康、阮籍、陶渊明、谢灵运等,都是且行且吟的著名诗人。到了唐宋时代,“驴友”文人就更多了,如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坡、欧阳修、陆游等,他们的许多千古绝唱都是在漫漫旅途中写成的。

李白5岁时,从出生地西域碎叶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25岁(公元726年)离开家乡,“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终生处于漫游之中,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在旅游生涯中,李白曾受骗过,但他不仅没生气,反而乐呵呵地与“骗子”交了朋友,并写下了记载他们友谊的不朽诗章。这个“骗子”就是汪伦,其因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亦千载留名。袁枚的《随园诗话补遗》曾详尽地记载了这段趣事。

汪伦是唐代黟县的一位豪士,曾任泾县县令,卸任后由于留恋桃花潭,特将其家由黟县迁往泾县。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仰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这点事情难不倒汪伦,他眉头一皱,便计上心来。他挥毫写书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书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

李白素好饮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其生活的真实写照。从汪伦的书信中闻有如此美景与佳酿,自然喜出望外,于是便欣然应邀,赶到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

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缎。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并又挑来两坛酒赠于李白。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赠汪伦》诗一首: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因情真意切且朗朗上口而传诵千年,成了歌颂友谊的经典之作,被后人经常所引用。汪伦亦因李白之诗句而扬名天下,名垂青史。

(黄玉摘自“作者新浪博客”)

第8篇

关键词:建安;梗概多气;情感特征

“建安”是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的年号,而建安文学指的是以建安时代为轴心的前后一段时间的创作。这一时期被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其创作有着鲜明的集团化倾向,诗风开阔、自由通脱。这一时期的诗文风格被刘勰概括为“梗概多气”。本文将重点论述建安时期诗歌“梗概多气”情感特征的表现,以及出现这一特征的原因所在。

(一)

文学的发展总是与时代存在关联,建安文学更是如此。

建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生灵多遭荼毒。史料中留有大量关于民不聊生的记载。这些都体现在了时人的诗歌之中,使得诗文充满了或悲悯或苍凉或沉痛的笔调。然而,与时代的大环境相反,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却非常活跃。尽管社会动荡、战争迭起,但却为建安文人在思想文化上营造了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生存环境。摆脱了两汉时期经学的束缚,军阀混战的局面使得道德律令受到冲击,这一时期的思想经常突破以往的常规。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人的觉醒。这一时期,“既产生了对人的存在和价值的痛苦的感伤和思索,但又未完全堕入悲观主义,仍然有着对人生的执着和爱恋”[1]。这一时期政治黑暗、战乱频仍,人们的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一切使得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开始怀疑原有的儒家王道。并且,儒家对死亡的回避态度使得生死问题在儒家这里得不到根本上的解答。对于生死、对死后世界的回避,使得士人们陷入了对生命的焦虑中。挣脱了两汉谶纬之学的宿命论,人们对生命的思索便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它实际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1]

(二)

对建安诗文“梗概多气”的评价源于《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时序》言建安文学,“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中的其他词汇前人多有定论,如所谓“志深”,指的是情志真实、思想深刻,也就是意气骏爽的“文风”;所谓“笔长”,指的是以优美的文笔表情达意,也就是结言端直的“文骨”。而对于“梗概”和“气”的解释都不甚明晰,一直存在争论。要讨论“梗概多气”的情感特征,必须先明确“梗概多气”的含义。

对于此词中的“梗概”,历来被人大致解为“慷慨”,如沈季林认为,“‘梗概’即慷慨,‘梗概而多气’是指建安诗文具有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2];而黄崇浩曾做过一番考证,认为“‘梗概’是粗言大略之意”[3]。不论是哪一种观点,二者都含有共同的情感因子,那便是“悲”和“豪”。

至于“气”,又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十分复杂且模糊的概念。“大体说来,‘气’有八种以上的含义:一曰自然之气……八曰文学之气”[4]。“气”本身是形容天地和人物品藻的,直至曹丕《与吴质书》,才将这一概念用于文学。之后的《文心雕龙・神思》曾提出关于养气的主张,《文心雕龙・养气》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狭义的“气”与“风骨”同义,即“以端直有力的语言来表达作者昂扬爽朗的情志,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2];广义的“气”是作品所呈现出的整体风貌,即“气象”。就“梗概多气”而言,应指前者,即端直有力、昂扬爽朗。这一特点可大致用“健”来阐释。

故而,“梗概多气”应有“悲”“豪”“健”等特性。其情有“悲”的方面,但又不单纯是“悲”,而是多了对“悲”的豁达与超越。

(三)

“悲”的情感特点可大致分为三部分,一为对时局、对生民的悲悯,一为对人生短促的嗟叹,一为对怀才不遇的感伤。

首先是对时局生民的悲悯。由于时逢乱世,民众经常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目睹到这一切的建安上层文人内心不可能没有触动。在悲凉的心境中,他们将自己对时局、对生民的悲悯宣泄于纸帛牍简,对描写苦难的境遇便成了这一时期诗歌的一大主题。如果说曹操等人是因为出征等缘故接触到社会的动荡与悲苦,所以才有悲悼生民的诗歌,那么诗风华丽雅致的贵公子曹植都留存有几许这样的诗歌,便不能不说这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境况了: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曹植《送应氏・其一》)

然而,这些上层人士毕竟只是苦难的旁观者,纵使是出征所见也与自己的亲身经历有所区别。而蔡琰流寓两个国家,回到故土的代价是与两个孩子生离,这一切都让她真正的体验了战乱造成的乱离与悲苦: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蔡琰《悲愤诗》)

第二,对人生短促的嗟叹,即“悼时之悲”。这一时期社会混乱、疾疫兵祸盛行,使得人们充满了对生命的无力感。对于豪杰来说,面对不断流逝、从不停止的时间和不可改变的天地万物,他们也会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和无力,而“对于气质柔弱的芸芸众生而言,时间更具有不可征服性……一旦这种时间性悲哀遭遇到战乱兵变、恶势横行……又会熔铸成主观性更强的悼时之悲。”[6]在建安时期的诗歌中,这样的诗句数不胜数,即使是手握最高权力的曹操和风流恣肆的曹植,在面对歌舞升平的胜景时,都会突然间悲从中来,想到流水般消逝的岁月: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曹植《送应氏・其二》)

除了在歌舞宴饮中的乐极生悲,建安文人对于生活中时光悄无声息的流逝也显得十分敏感。他们感叹于时光流去,悲叹生死更替,“盛年不再来”的感喟也时常出现在他们的诗作中:

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阮r《七哀诗》)

自知百年后,堂上生旅葵。(阮r《老人诗》)

第三,对怀才不遇的感伤。这一点在曹植的诗作中体现的最为明显。曹植前期是荣华耀目的贵公子,然而在争位失败以后,曹丕的打压。身份屡遭贬抑、屡次被改换封地、屡次求自试却不被任用,形成了他的怀才不遇的感伤。为了防止因为诗文受到迫害,他甚至只能为自己的愤懑之语加上一层比喻的外壳: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七步诗》)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杂诗七首・其四》)

这样的情绪也时常出现在邺下文人集团的臣子们身上。与后代极尽绮靡的文风不同,他们用真挚朴实的笔调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怆。这种悲怆或是陈述自己不能够才尽其用,或是抒发自己的羁旅行役之苦: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孔融《临终诗》)

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时旋。(应`《别诗二首・其一》)

但如果是一味强调“悲”,那建安诗歌的风格便与前代“以悲为美”的风格无甚区别。之所以将建安文学与前后的文学都区别开来,便在于其“梗概多气”中“豪”与“健”的情感因子,即对于“悲”的豁达与超越。

建安时期的文人接续了前代以悲为美的审美范式,但在对于悲的态度上由有了新的变化。建安诗人们也感叹生命短暂,时光易逝,但加入了对人生价值追求的理念,使得建安诗歌没有流于以往的哀怨颓废,而是走向了激励奋进的向度。这正表明了,“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1]

与以往“何不秉烛游”的论调迥然不同,建安诗人追求雄健的诗风与人格,欣赏“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曹操在《龟虽寿》开篇陈述“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但后面却笔锋一转,说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植在饮宴上悲从中来,写到“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末尾却又作豁达之解,云“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并且,他们充满了雄心壮志,正是因为“日月忽其不淹”,他们便更加积极追求生前的功业,以及死后的荣名:

骋哉日月逝。年命将西倾。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陈琳《诗》)

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黄鸟作悲诗,至今声不亏。(王粲《咏史诗》)

这样的雄壮的胸襟不仅区别于前代颓废消极的诗文,与之后绮靡的诗风亦有很大不同。故而,论及建安诗歌,多感其悲而豪健,自有激人奋进处。刘勰言其“梗概多气”,确是指出了其诗歌的风格。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冯友兰.历程・简史.2012: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 沈季林.“建安风骨”简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5(01):第47-50页.

[3]. 黄崇浩,“梗概而多气”考.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04):第20-55页.

[4]. 孙明君,建安气象.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4):第75-81页.

第9篇

比如有网友说,那天他跟朋友两个人一早去炒股,结果,一会儿这边的股票涨上来,一会儿那边的股票跌下去。两个人一个上午就折腾啊,一会儿抛一会儿买。最后收盘时一看,既没赔,也没赚,这两个人说,算了,白忙活: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算了,咱们游泳去吧,下午别炒了。

没有成就感,觉得有点失落,为何一定要放在心上呢?我怎么把这个情绪排遣掉,借用李白的诗。李白诗的普及率实在太高了,似乎我们能想到的那些喜怒哀乐,都能用李白的诗来印证。

李白很多的佳句,都是我们家喻户晓的,比如说我们一得意: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世界上还有这么牛的句子吗?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真的绝了。李白的诗句,多一个字嫌多,少一个字嫌少,改任何的字都变味了。

中国古代有那么多诗人,也表达我们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可是为何其他人不能像李白这样受到中国人的如此崇拜呢?

因为李白不一样。

年轻人读李白的诗,就觉得整个人的心被激荡起来。李白能尽情尽兴,他把话都说到极致了,你会觉得太痛快了。

举例来说,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当然有点狂,你用钱啊,把钱用完了明天照样还能赚回来!读李白的诗,能一下子把所有的情绪全部释放,感觉很过瘾,当我们有烦恼也好,有辛酸也罢,从李白的诗中会得到一种解放。

李白的诗,其价值在于能给人解放。所以现代人这么爱李白。

比如,有网友说,李白是我的最爱,李白是我这个世界上的唯一,今天的人对李白还怀有这样的感情,令人惊讶。

在网上居然还有一个“李白吧”!其中有一个评选,评选出几个李白之最: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号称是最狂傲不羁的句子。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号称是最有气势、有气魄和豪情的诗句。

李白的诗文说出了别人说不出的那些话,这也许就是他带给我们现代人的宝贵财富。今日,李白还活在人们心中,他的诗歌吟颂千年依然光彩熠熠,他的精神流转万世让人折服。

李白的很多传说,在历代被一次次加上很多色彩,传诵至今。这跟封建时代的那些怀才不遇的读书人,那些已成为官吏的读书人,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间不断需要调节自己的心理是有关系的。所以这也是后人非常喜欢李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李白有很多地方跟盛唐的诗人是不一样的。他对自己设立的人生目标非常宏大。他曾经说过:“愿为辅弼”,这个辅弼就是做宰相,辅助君王实现济社稷、济苍生的目的。很少看到第二个唐朝诗人,也像李白一样说,我的理想做宰相,再往下的官我不做的。

正因为他的目标定得很高,不会马上就实现。所以每次碰到困难后,他发牢骚。人总是有七情六欲的,而且李白又特别直率。他碰到困难,最典型的是《行路难》三首诗。就是说,人生的路很难走,仕途很艰辛。他说: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你看我倒霉吧,这么宽的路,我怎么就走不出去。

接下来一堆牢骚:

停杯投箸不能食――我把酒杯放下,把筷子扔了,吃不下。

拔剑四顾心茫然――怒气冲天我就想把剑,杀谁啊,不知道。然后话锋一转:

长凤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情绪一下子又扭转过来。没关系嘛,过掉了,然后我继续向前,我总有一天达到目的。读他的诗,有时你前面的情绪跟他一样,很悲哀,过不去。读到后面马上也被他的乐观感染了。

很多人在引用李白诗时,多数都用李白诗的前半部分,把牢骚劲发泄完,他们很少去关注后面这一部分,其实后面部分才是李白的精髓:颓废只是短暂的,接下来,我对前途依然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激情,还要继续向前拼搏。这是他非常可爱的地方。他是率真、真性情的人。

第10篇

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它是饱含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概括反映社会生活,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的文学作品。中国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春秋时期的《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及无数明、清以来的诗歌作品。"诗言志",饱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是诗歌的一个显著特征。诗歌的语言特别凝练,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富有音乐性。诗歌意境深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取决一节课成败的关键之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反之,情绪低落则收效甚微。只有依靠学生内在的"情感冲动"才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诗歌情感丰富,每首诗都饱含着作者的真实情感。因此,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情感和诗歌的特点去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情感共鸣,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一、利用诗歌的写作背景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每首诗的写作背景各不相同,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各不相同。只有把学生的思绪带回当时的背景中去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在讲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我先介绍文天祥的抗元的事迹。文天祥官至南宋右丞相。1275年,闻元军东下,入卫临安。次年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逃脱后退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最终在五坡岭兵败被俘,元军威逼利诱,都不为所动。直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在大都被害。此诗大约是诗人被元军被俘的第二年正月经过零丁洋时所作,后来元军逼他招降南宋海上抗元的部队,他出示此诗以明志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气势磅礴,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同学们都为他的铮铮铁骨深深感动,纷纷表明自己要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出一点力,关键时刻也会慷慨就义的决心。又如在讲授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时,我先介绍了明末宦官专权,大摆威风,残害百姓,颠倒是非黑白的罪恶行径。并简介了大宦官魏忠贤的事例。让学生认识了宦官的奴才嘴脸,从而更能加深理解诗中的句子,表面上是写喇叭,实际上是对宦官专权的辛辣讽刺。

二、利用诗句的情和理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诗歌的主要特征是"诗言志",饱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有些诗还饱含着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索,把艺术的美感和人生的哲理融为一体的写法,引起人们对人生的探索,产生共鸣。如《长歌行》的作者,面对那些美好的事物,联想到它们虽然美丽却又是短暂的;面对那滚滚东流的江水,却想到它们再也无法回流。由此触景生情,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而后又入情入理,勉励人们奋发努力,有所作为。这样就使诗人想要表达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人生哲理,既发人深省又明白易懂。听了上述分析,同学们都纷纷表示要努力读书,不要辜负这美好时光,不然将后悔莫及。又如杜牧《赤壁》中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形象地写出了如果没有了东风,孙、刘联军就会大败,历史就要改写。这样就能引起同学们对人生机遇的思考,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抓住现在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才能成功。

三、根据诗歌的意境再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意境是指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根据诗意,可以描绘出相应的画卷。课本大部分诗歌都有插图,生动形象地还原了诗歌的意境。我利用自己的绘画特长,把有些没有插图的诗歌的意境也描绘出来让同学们欣赏,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引起共鸣。如我在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向同学们展示了一幅《山村秋月》图。画中有茂密的松林,皎洁的月光,清澈的飞流,河边竹林茂密,河中莲叶团团,一叶渔舟顺流而下,竹林边依稀有一群归家的洗衣女。同学们被画中的景物迷住了,这些其实就是家乡的常见景物,激发了同学们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同学们很快就能背诵全诗,也更加理解了作者决心归隐山林的志向。

四、利用诗歌的特点采用朗诵、歌唱、书法展览等形式,利用各种直观教具进行教学来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诗歌的语言简洁,节奏感、韵律感强,朗朗上口,有感情的朗读很容易抓住听众的心,尤其是配乐诗朗诵,更能打动听众的心,随着旋律的缓急而悲喜。诗歌自产生之日起,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不少的诗歌至今仍在传唱,历久不衰。如根据苏轼的《水调歌头》谱曲的《千里共婵娟》,唱尽了作者怀才不遇和思念亲人之苦。同学们听了此歌都情不自禁地随着那深沉的旋律而低声哼唱,仿佛时光倒流,与苏轼一起举杯望月。诗歌的篇幅短小,非常合乎书法的篇幅要求。我利用自己的书法特长,把教材中的诗歌用行、楷、隶、草等字体写成书法作品,让同学们在欣赏书法艺术的过程中受到熏陶,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当然,教无定法,能够激发学生对诗歌产生共鸣的方法很多,我只是略知一二,在此抛砖引玉,敬请各位不吝赐教。

第11篇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又到了端午节了,端午节在我的家乡又叫“娃娃节”。从儿时过节起一路走来,我逐渐嗅到了端午节的文化芳香。

端午节是我青葱少年的企盼,吃粽子,喝雄黄酒,额上还被父亲划上一个大“王”字。入得午宴,少不了吃五红:黄鳝、苋菜、鸭蛋黄、龙虾、黄瓜,在回味美味佳肴中品咂着母爱的温馨。傍晚,总爱到青弋江看“龙舟竞赛”,赛手一色的白头巾,红衫衣,灯笼裤,一双双手紧攥木浆奋力齐整地划着,还喊着号子“冲——冲!”岸边人声嘶力竭鼓劲加油。夺冠的队员个个戴花披彩,好不威风。夕阳西下,余兴未尽的我随父回家,我问父亲为什么不早点开赛,他告诉我:端午是毒五月。正中午太阳毒不能出门,我们边说边走,不觉来到深巷,父亲指着家家户户门楣对我说:你看哪家门上都插了菖蒲、艾草、石榴花、龙船花,这就是为了“避邪”。父亲说他们小时候在乡下,大人很讲究“避毒驱邪”,他说江北人端午节还有“丟灾”活动,家家门框上贴有葫芦花,上刻五毒即蝎子、蜈蚣、壁虎、蛇、蛤蚧,贴在一张纸上。端午一过就统统摘下扔到门外,完成“丟灾”活动。你妈妈小时侯每逢端午,外公外婆总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头戴石榴花用以辟邪。你妈妈嫁到我家后,每逢端午她都要回娘家,用绫罗制成小老虎、桑葚、樱桃等用彩线穿成串悬在钗头,简直成了“唱戏的彩旦”啦!当时乡下习俗就是如此,小孩子也是这样,还要用艾叶泡水洗澡意在消毒避邪。

父亲是个饱学之士,他还给我说了许多有关端午的故事:大诗人屈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最后投江而死。端午节人们投粽子到江中就是表达了人们企盼江中蛟龙、鱼虾不要吞噬诗人的尸体,江上龙船竞渡也是为了造声势,赶走蛟龙。他还说了“白蛇传”的神奇传说,至今,我心里对许仙与白蛇娘娘的爱恨情仇记忆犹新……

少不更事的我,懵懂感受到端午节好玩,有吃有戴还看龙舟比赛听故事。随着岁月的沉淀,知识的积累,我如今已成了老人,越来越深地体味到端午节的深刻文化内涵。每当吃上爱人包的粽子,我就情不自禁吟上唐代诗人元稹的《表夏十首》的诗句:彩镂碧筠粽,香梗白玉团。津津有味的粽子吃进肚里,暖遍全身,它可是爱人将爱和情一齐包进我的心房。如今过端午节,每当在姑溪河畔目睹诗城龙舟比赛时,我就想起了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三闾大夫,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不朽诗作《离骚》《招魂》《天问》,篇篇似座座丰碑矗立亿万人心间。我为诗人赤诚的爱国信念所感佩,为他救国无门的痛苦而忧伤,更为他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得上下而求索”的不屈不饶精神而震撼。每逢过端午我总一遍又一遍吟诵屈原的诗作,一次比一次感受深刻。

我国传统大节端午节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它的起源、蕴涵的民间风俗,发展演变到如今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粽子文化”“诗歌文化”等等,端午文化源远流长。正因如此,我国在2005年就将端午节向联合国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申遗”),不想韩国人也搞起了“端午祭”,然而端午节包涵的丰瞻中国文化元素使他们不敢造次,变得聪明起来要和我国联合申遗。究其根由,早在我国晋代的《荆楚岁时记》上就有端午节记载,后来逐渐传到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如今,作为正在崛起的泱泱大国,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度,为做到文化资源共享,所以准许韩国和我国共同申遗。今年是我国“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端午节,人们纷纷网上祭悼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举办诗歌诵颂,在假期中合家团圆,充分享受节日的快乐,包南北风味不同的各类粽子,送给孤儿寡老,将“粽子文化”发挥得淋漓致尽,分享更加馥郁的端午文化芳香……

2010年6月10

第12篇

【关键词】将进酒;情景化;教学模式;案例

情景化教学模式也可称之为情境化教学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开展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职校开展此项研究,要结合专业特点,落实在实践上,探索并设计出切合职业学校实际的多种情境化教学模式,并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为最终研究目标。

情景化教学模式的流程通常是这样的: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情境—再现情境;学生进入情境—感知情境—享受情境;最后师生一起检验情境。

在《将进酒》课文教学中,我重点创设了如下教学情景,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受到了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

一、导入——视频播放,创设情境

在导入阶段,我运用了濮存昕的《将进酒》朗读视频,声情并茂地将学生带入了1000多年前的唐朝,然后,学生全体跟着视频音乐伴奏,朗读课文。在对课文文本有了初步了解之后,用两张中国画人物图片,一个是画的狂放的李白,还有一个是画的闲适的王维,引导学生进入人物讨论,这两个人谁是你心目中的李白。

学生因为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很快就根据课文内容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二、新授——演讲、朗诵,创设情境

在新授阶段,我充分发挥了自身朗诵和演讲的优势,用音乐伴奏,加上画面,介绍李白其人其诗。摧枯拉朽的气势,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师的激情将学生带入了当时的时代,带到了诗人的身边:

1.介绍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如果把中国古典文学的世界比成浩瀚的苍穹,那么李白就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巨星;如果把中国古典诗歌比成巍峨的山峦,那么李白就是诗歌群峰中不可逾越的珠穆朗玛峰!

2.介绍李白诗歌所处的时代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盛唐气象的宏阔、豪迈、自信化为生命的汁液,构建了李白的骨架,哺育了李白的血肉,盛唐的气象的魅力集中在李白的身上四溢充盈,喷薄而出!可谓“天精地气,一时凑泊;大千造化,集于一身”。李白舌灿莲花,笔挟风云,简直就是才气、自信、豪迈、飘逸的代名词。

3.介绍李白其人的风格

他冲天而起,破空而出,如芙蓉初发,清新自然;似龙泉出鞘,锋芒毕露!他心雄万夫,平交王侯;他桀骜不驯,睥睨天下。李白是盛唐气象孕育出来的最完美的骄子。他是踵地摩天、扶摇直上的大鹏,是横戈跃马、左冲右突的侠士,是飘荡卷舒、异彩纷呈的云霞,是皎洁明华、丰润光鲜的朗月,是猎猎酒旗潇洒傲岸的微笑。李白身上涌动着一种雷霆万钧的气势,彰显着一种涵盖万有的博大,飘散着一种鹤立鸡群的风神!他是唐诗的最高峰巅,他是个体人格的最高代表!

“我言李白无古双,至今采石生辉光”!他是太白金星降凡,他是青莲居士临世。他集神仙、剑客、游侠、酒圣、诗人于一身,览诸子百家经籍,有超脱尘俗思想,具建功立业抱负,欲为鲁仲连,心仪谢安石,可谓“气吞一代,目无千古”。他的血液里流淌着湖人的放荡不羁的血液,他的体内激扬着激情自由的热血。自由是李白诗歌的精神内核,是其生命最原始的冲动!自由,形成一种性格;狂傲,构成一种火焰;飘逸,凝成一种飞动。三者合一,构成李白诗天风海雨般的气势。李白是历史上任何诗人都不可比拟的,“屈子何悴,宋玉何悲,贾生何戚,相如何瘦”!他抒真情,见其人格之俊爽;写激情,见其愤世之不平;表柔情,见其心灵之善美;字里行间燃烧着电一般的生命!

4.介绍李白其诗的风格

诗系太白恃酒逞才使气之作。它似乎没有什么章法,也不暇安排,完全是凭一时之感情驱使,随气所之,气出而言随,气盛而言盛,气变而言变。严羽评此诗云:“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任情使气,是这首诗的基本特点。此诗咏的是饮酒,是一首名符其实的劝酒歌。诗的首尾相应,中间虽起伏跌宕,但句句与饮酒销愁有关。起首二句,说黄河如海一去不归,高堂白发难转青丝,是说时间不能倒转,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一愁也;既然青春难再,不纵酒行欢更待何时?于是引起了举杯销愁愁更愁的纵酒行乐的主题。“天生我材必有用”,本是自信的豪语,但实际上是怀才不遇,有才不用,二愁也;“千金散尽”本应“还复来”,但如今本应复来的“千金”始终未来,且连饮酒还要用“千金裘”和“五花马”来换,三愁也;自古“圣贤”本应流芳百世,彪炳史册,但如今却“皆寂寞”,而让那些无所事事醉生梦死的饮者“留其名”,世事之颠倒如此,四愁也;此四愁皆千古之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啊!于是,诗的主题就是干杯,干杯,而且还要一连干它三百杯!此诗忧愤深广,又豪情四溢,虽说的是饮酒,其深怀却还在忧世。可以说是酒诗中的奇葩,一朵在酒文化中生出的旷世奇花!

5.介绍李白诗歌的文学价值

读李白的诗,你的感觉是力量和气势,是惊涛拍岸,长河奔流,飞瀑直下;是香象渡河,金翅劈海,骐骥驰野;是笔走龙蛇,语惊鬼神,口吐锦绣。无论是“气雄高畅”的歌行,还是“气势张皇”的七古,也无论是“气象雄逸”的五律,还是“气体高妙”的五绝,“气概挥斥”的乐府,李白都是信手拈来,独占鳌头,另标高格。

能诗能剑亦能酒,李白风采照千秋。他列竹溪六逸,属饮中八仙。宇宙的启悟,酒神的鼓舞,神仙的飘拂,把他的生命意识推到了极致,也把他的生命价值提升到了极致。天道自然,豪放不拘,飘逸不群,就是李白的诗风,也是李白的人格,更是李白的精神,李白的神韵!李白的诗纯属天籁,无迹可求,臻于化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极大地拓展了他的胸襟,更壮大了他的抱负,还平添了他作诗的豪兴。

演讲结束了,学生们沉浸在我营造的氛围中,教室里静悄悄地。这时,我要求学生找到诗句中的关键语句,然后引导学生将“四愁”转化为四个关键字:悲——欢——愤——狂,最终,学生归纳出了全诗的感情脉络。

三、拓展——设问讨论,创设情境

在拓展阶段,我向学生发问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细致解读全诗。

1.《将进酒》感情奔放,气势雄浑,曲折低回,跌宕起伏。请找出诗中带有情感色彩的字词。学生找到了这些诗句,解读了这些诗句。

2.你认为《将进酒》这首诗的全篇主旨是哪一句?为什么?

学生找到了几句,最终,经过讨论,落实为一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

然后,我适时推出了一个问题,进行比较阅读:试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做一比较,说说二者表达的感情和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最后,大家归纳为:前者低沉,后者昂扬;前者委婉,后者直白。

3.谪仙诗人李白纵酒高歌:“但愿长醉不愿醒”,为何他才高八斗却嗜酒如命?

李白借酒抒万丈豪情,李白用酒写万古柔情。李白因酒越发洒脱飘逸,酒因李白更加酣畅淋漓!

4.从“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愿长醉不愿醒”两句诗中,你看出了诗人思想上的什么特点?经过师生讨论,最后归纳为:矛盾。前者豪放自信,后者怀才不遇。最终,通过酒进行了中和。

四、总结——自编自演,创设情境

在总结阶段,我启发学生从修辞的角度再次解读此诗,加深了学生对比兴、映衬、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印象。

我设计了一个情境:我们平时请朋友喝酒,怎么劝酒的?请两位学生表演一下。如果是请李白喝酒,我们怎么劝酒?如果是李白请人喝酒,怎么劝酒?饶有情趣的表演,气氛有点闹,但效果很好。在同学们的点评中,大家体会到,李白的话,怎么夸张怎么说。

具体归纳为,数字的夸张:如“会须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感觉的夸张: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在教学中,我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充分地创造和合理运用了情境性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对诗歌的关键语句能够理解了,也能够背了。

开展情景化教学模式研究,这是时展的要求,更是学生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程岭.教师情景化教学理论探源[J].继续教育,2011(0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