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8:55: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效观课议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尊重参与者相互平等的主体地位
在听课中,不禁授课者要做好准备工作,听课者更应了解所听课的目标,内容,并综合分析学生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授课教师与听课的老师们沟通一下,说说自己想让大家听什么,使听课教师有明确的注意指向和问题期待。这样,使两者的关系成为平等的,共同围绕课堂进行教学对话,商讨教学办法的伙伴关系,而不是成为被评论的“接受者”和评论的“批判者”。
二、确定观课主题
做好授课教师与观课教师课前相互沟通、协商,了解授课教师,确定观察主题,使授课教师和观课者课前达成充分理解和信任,形成共同的观课议课主题,以引导观课方向,促进议课深入和深刻。最好的做法是,进入课堂之前对授课教师和观课议课教师进行短时间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观察主题的设定,观察角度的确定、注意事项等,必要情况下还可以成立若干个观课议课小组分工负责。
三、钻研教材,加强学习
明确了观课主题后,授课教师和观课教师都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课标、研究教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情况。观课过程中,观课教师要思考“假如这堂课由我来教学,我该怎么教学?”通过思考可以使观课者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学习、提升自己专业素质的过程,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也可以使议课时参与者能够站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上来,防止分析、研究处于低水平状态。
四、在对话中提升老师
在议课中,忌一棍子打死人,忌结论性语言,双方可以就课堂中的问题及现象展开讨论,而不是以合格或者不合格简单概括。每个老师总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一方面在评议的过程中,不能以“这样教好(不好)”来下结论,而应探讨“为什么你这样设计,你是怎么想的?”揭示授课者背后的教育理念追求和个人的教育动机。另一方面,议课主张以学定教,实施有效教育,所以在评议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从学生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入手。
1.有效观课需要主动思考
有效的观课需要观课教师主动进入,积极思考。思考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观察老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时,必须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这种思考使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讨论不是就行为而行为,而是行为和理念统一,理论和实践统一。必须判断和思考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师生的教学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这种思考使我们致力于从效果出发研究教学、改进教学,通过观课议课追求有效教学。
第二,需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这种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对“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进行思考,一方面是让自己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可以防止自己在议课时信口开河,使自己关于教学改进的意见建立在可以操作、可以转变为实践行为的基础上,从而使议课能够真实地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第三.需要思考议课时交流什么和怎么交流。观课议课致力建设合作互助的教师文化,合作是共同的,互助是相互的,在授课老师无私地提供了参与者研究和讨论课堂教学的案例和平台以后,观课老师应该怎么办?“看而不说,道义何在?”我们认为,从授课老师的教学获得启迪和帮助以后,观课老师应该真诚地提供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意见让他人分享,这是对观课议课参与者的道义要求。
在观课过程中主动思考需要转变观念。观课议课强调:进课堂观课,不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听课任务,也不是只为了帮助授课教师,而是为了自助,即为了自己认识教学、理解教学,为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也就是说,首先是自助,然后是帮助,因为是为了自己更有收获,所以需要自己更加积极主动。
促进参与者主动思考同时需要一定的话语结构约束。在福柯笔下,人是被话语控制的主体,话语结构具有规训和约束人的思想、精神乃至身体的力量。就我们看来,“看而不说,道义何在”的话语要求强调了参与者表达意见的责任。“假如你来教,你会怎么处理”的提问和质询不仅约束了参与者表达意见的立场,而且要求参与者对自己表达的意见必须认真思考和掂量。
2.有效观课要为议课做准备
观课议课借助了“案例教学”的思想。可以说,“观”是选取教学案例;“议”是对选取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是案例教学。教学案例是蕴涵着问题或困惑的教学故事。课堂上时刻在发生着故事,但教学案例中的场景和故事不是课堂实际教学过程的简单重复,选取案例需要取舍和加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雷玲副校长说过这样一个教学故事:在二年级的涉及心理健康内容的一次教学活动中,授课老师布置了一项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同学们参与十分积极和热情。活动结束,授课老师说要发五角星评价和奖励积极参与的同学们,同学们都很高兴。可是,老师只给靠近讲台的前面的五位同学发了五角星。当老师停止发放五角星的时候,雷校长发现一些同学显得很失望,有的还叹了气。
问题和困惑是教学案例的核心要素。在上述故事中,如果把结论封闭起来,雷校长可以说:“你只发给那几个同学,又不说明原因,学生会觉得不公平。”但这样的故事没有了疑惑,也就没有了讨论的可能,它就不成为议课的案例。如果不是把结论封闭起来,而是发现开放的需要讨论的问题,这个故事可能就有了这样的困惑和问题:“为什么只发五位同学?这样做会出现什么结果?”这样就预留了他人发言的空间,并有了由此展开对话的可能。这样,观课中准备案例就不能仅仅准备故事,而且需要准备问题和困惑。正是故事中的困惑和问题,以及对问题和困惑的多种认识和理解,才使案例教学(这里的议课)具有魅力和价值。
3.有效议课要致力推进有效教学
钟启泉先生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的效益在于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观课议课追求有效教学,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的设计和实践:
首先,在思想上坚持以学论教。以学论教,就是以学考察教,以学改进教。它强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方式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通过以学论教,实现有效教学。
其次,在路线上从学习效果入手。与“教师的教育假设教学设计课堂上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学生学的效果”教学路线不同,观课议课的“以学论教”采用一条逆向路线:从学的效果考察入手,思考学生应有的学习行为;再从如何引起学生学习行为思考教师应有的教的行为;从此反思原有教学设计和教育观念的合理性,在反思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设计。它强调议课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状态,紧扣教学效果,探讨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职前教师 教学实践能力 观课、议课
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堂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的核心,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逻辑起点。但是长期以来“没有实践的理论”的学习状态使不少新入职的教师胜任不了职业角色,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不满与忧虑。
为了加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国家教委师范司早于1994年3月就下发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从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训练、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的训练、教学工作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几方面明确了高等学校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之要求。但是,高师院校那种脱离真实教育情境的静态的、模式化的技能训练模式不可能适应职前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动态生成之要求。由于教育理论与技能训练之间缺少必需的关联,只会把未来教师训练成被动、机械地执行现成教学方案的操作工。后来,地方高校纷纷“综合化”的态势更加消减了教师教育的“师范性”,教师教育课程中的职业技能训练成了边缘化课程而得不到重视,这种培养模式造就出来的新教师,在面临中小学的实际教学情景时,往往因无法用那些“普适性”的教育理论来指导个人的教育实践,他们不得不通过向任教学校的老教师请教或者个人的漫长摸索来实现教学能力的提升,这样无形中延长了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周期。为提高职前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我们有必要针对职前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认真探讨。
一、实践性知识与教学实践能力。
教师知识分为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文化知识。[1]教师真正信奉、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认识的那一部分知识就属于实践性知识。[2]其内容主要包括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以及教师的自我教育的知识,等等。有学者提出,教师教育不能只注重教育理论知识的教学,必须把培养职前教师在面临实际问题时的决策与反思的能力作为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3]由于教师实践性知识具有个体性、经验性、情境性、普适性等特征,因此职前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的亲自实践和在学习共同体中知识分享来获得。[4]
教学能力与教学实践联系紧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作为条件,教师的教学能力总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生成和发展起来并在教学中展现。教学能力就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行为表现,是教师运用教学理论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特殊能力,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相关能力的发展,所以说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
职前教师教学的技能需要在微格及现实教学情境中通过对教学范例的观摩来习得,观课、议课是教师搜集教学信息,了解教、学行为,分析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途径,所以课堂是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培养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场域。高质量的观课、议课,能够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在观课、议课中,所有参与者,无论是授课者还是观课者,无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可以从观课、议课中获得思想启迪,带动教学实践与研究,促进自身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开展观课、议课研究,对于提高职前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二、观课、议课——走向专业的听课、评课。
在教师教育中也有人尝试将听课、评课这一常规教研活动引进职前教师的教学技能训练过程中,学生要么互听互评、要么生讲师评,可讲课者始终处于被“解剖”的客体地位。随着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师范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正在被打破,要求职前教师作为学习实践的主体参与到技能训练中来,听课、评课活动中主、客体分离的活动方式正逐渐被“同在共生”的观课、议课形式所取代,观课、议课的研讨形式,让职前教师获得了直接参与研讨对话、共同协商策略、分享反思心得的机会。
1.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的区别。
从字面理解,听课侧重于听觉器官的感受,突出的是对课堂上教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交流的记录,从语言中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观课强调的是运用多种感官来收集整理课堂教学的信息,包括师生的语言、神情、行动、精神、态度等多方面,以此来感悟、体验、分析,以获得对课堂教学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评”有比较和判断的意思,评课是在综合全面分析课堂信息的基础上,对讲课的质量作判断、下结论。议可以理解为“议论”、“协商”,“议课”的过程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课堂是所有参与者研究教学、改进教学的载体,是讲课者和观课者共同对话交流的平台,是一个对教学效果共同诊断的过程。
听课评课重在“评”,对于执教者而言,他提供的教学实例可以让听课者透过现象来评价教学;对于听课者而言,他们往往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认识、评价这节课的效果。观课议课强调“议”,通过“观”来“议”,是全体参与者共同思考和研究如何上出更加理想的课,以追求和实现更加理想的课堂生活方式。[5]
“观课议课”是一种研修活动,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提倡课堂多元主体,教师多元角色,教学多元途径,学生学习多元模式。课堂上可“看”的成分越来越多,听课者单靠“听”不可能获得全面信息,而“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感知、收集课堂信息。授课者的语言和行动、师生的状态和精神面貌、课堂的情境和发生的事件等都成为感受的对象,同时观课要做到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通过观课,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校园合作文化、增加教师责任感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评”只是对授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指出教学中的主要优点和不足,容易面面俱到但重点不容易突出。又因为被评者只是被动接受,没有积极互动、平等交流,达不到平等接纳、共同研究、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议”是围绕观课所收集到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展开对话,促进反思。议课以授课为取向,其目的是“怎样突破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改进和专业素质的发展。议出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学设想之间的联系,议课也是提供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交流探讨的平台。
二、“观课议课”的优点
反思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观课议课的优点突出表现为:
1、“观课议课”促进了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氛围;2、“观课议课”加强了教师间分享、欣赏、交流、合作的意识;3、“观课议课”活动促进了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4、“观课议课”是人际间的群体性活动,能够有效缩短教师间的距离。
以上四个方面是开展观课议课的目的,在实践中,应该把“改进课堂教学”放在突出的地位。只有教师感受到观课议课对自己有帮助,才能调动教师参加观课议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观课议课的效益就有可能实现。
几年来,经常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但是还没有开展观课议课活动,大多数教师对观课议课活动比较陌生。因此本学期教研活动,打算开展观课议课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观课议课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观课议课的理论学习内容。
1、学习观课议课的背景、意义、目的。
2、学习观课议课的优点。
3、学习观课议课的流程。
4、学习分析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
以上四个方面,由教科中心主持,各教研组进行两次专题学习交流:第一次,学习“观课议课的背景、意义、目的”和“观课议课的优点”;第二次,学习“观课议课的流程”和“分析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通过学习交流,使教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开展观课议课活动的必要性,同时,了解和掌握观课议课的方法,为学校组织观课议课活动打下基础(学习材料由教科中心统一印发)。
(二)观课议课实践。
根据学校情况,本学期每个教研组安排两次观课议课活动,对这两次活动有以下要求:
1、每次观课议课活动前,每个教研组要进行商讨和分工,拟订好观察点,让每个教师都能带着问题来观课。
2、在议课过程中,不是“议”课的好坏、而是把自己的困惑说出来,把观察、感悟到的问题提出来。
3、议课中,要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和风格,不要总说“这节课存在什么问题”,而是多说“假如我来教我会这样处理”。
4、议课可以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如,播放点轻音乐,或在校园的某个角落。
摘要:听课要找准适合位置,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融入学生,议课时不要再当一面镜子,光照别人不照自己,要平等民主,快乐议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吸取别人教学经验的目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反过来又可以提升自己的议课水平。可以说,听课议课和讲课是相辅相成的。
关键词:观察学生 信任关系 相互敞开 相辅相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91-01
踏入教师行业已经5年了,在这5年中,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每一学期笔者都要会上两节公开课。同时,为了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每一学期至少要听20节公开课。现在回想起来,在过去的公开课中,自己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总是在想如何让听课者满意,得到听课老师一片赞扬。在过去,一谈到听课,笔者就拿起笔记本,搬一把椅子,坐在教室后面,坐在学生的后面,认真地记下教师教学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记下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可以说,笔者听课的出发点就是老师的“教”,把老师的一举一动看在眼里,录在表上。但是5年下来,课是讲了不少,听了不少,总感觉老教师的经验没学到多少。
上周,有幸听了陈大伟教授的一节讲座《有效观课议课》,听完后,犹如茅塞顿开,呀,原来我们走进了听课议课的大误区,所以这么多年下来,时间是浪费不少,进步却有限。原来听课,不知道该关注什么,该记录什么。所以,造成了听课笔记记录的两极分化:有的笔记事无巨细,有的笔记呢,只记了课堂的大概轮廓。听课完毕,就开始评课。此时的评课又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情况:要么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要么面对有争议的地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与认知出发,斩钉截铁地强调自己意见的正确性,否认别人的见解。
过去的听课,我们主要去注重授课者的表现,去观察授课老师的表情,而听课者往往坐在教室最后面,远离了我们最应该关心的学生。正如陈教授所说“走进教室,你会发现,老师们现在的听课位置多在学生身后,这样的位置,无法真正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真正实现以学论教”。所以,在这周四,笔者特意去听了我校一位历史老师的复习课,第一步改变,向前移动观课的位置,把椅子移到了最后排学生并排的位置,这一移动,发现学生一下就紧张了,怎么才能让学生在老师靠近时,尽可能放松呢?这就是另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了。
“当学生感到不舒适时,这时,就要尽可能和学生建立一种彼此信任的关系,要建立这种关系,就需要观课老师提前走进教室,在上课前和学生有一个沟通和交流,使学生的情绪和精力可以少受干扰。”陈教授这番话告诉我们,听课不是观察教师,我们必须转身观察学生,由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情况以及有效性,来判断老师的教学是否真正有效。所以,笔者觉得听课, 就是要走进学生中间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去观察学生的动态。这周四,在听课之前,笔者和听课班级的学生聊了下,发现学生对于历史的认知度很高,对于整个初中历史轮廓比较清楚,这一聊天,让学生心情得以放松,不在意笔者这个“陌生人”,学生的不适感没有了。
在听陈教授讲座之前,笔者听课往往去关注老师去了,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在讲座中,陈教授说了这么一句话:“‘我’和‘你’需要相互敞开,彼此承认,在对话交流过程上要学会从各自固守的观点和看法中转身,相互补充,相互交融,达到理解。” 简单来说,就是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支撑,不管是学生也好,老师也好,我们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多想想学生的感受,课堂教学就会更有效。这句话,真说到心坎上了,教学本来就是为了学生,不考虑学生的感受,一节课下来,毫无意义,所以,无论何时,学生的感受,学生的情绪都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
以往,我们“评课”就是对一节课的好坏下结论,有的老师是赞扬声一片,有的则是大肆批评,这是听课老师的反应。再来看看授课教师呢,如果被称赞了当然高兴,可是隐隐会有“我是否一无所获”的担忧;如果某环节的设计被批评,授课教师并不心服口服,他们要么据理力争,要么沉默不语,在心中默念:“你说的我并不服气,你根本不了解当时的情况”。结果,评课变得低效甚至无效。久而久之,教师们开始对授课任务感到惧怕,对听评课活动感觉麻木。
而陈教授的议课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讨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议”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议”改变一线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地位和失语现状,强调彼此是平等的参与主体,都有自我表达的权利和倾听、理解对方的义务。“议课”是教师展示专长和特色的舞台,教师献课主要以“表现展示”为献课取向,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议”课中的课堂是参与者研究教学、改进教学的载体,是献课者和观课者共同对话交流的平台,教师主要以“改进发展”为献课取向,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为了发展,主动争取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议课发现新的可能,探讨教学创新。在教师理解和掌握了更多的可能的教学选择以后,教师将享有有更大的专业创造自由,并由此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
听课要找准适合位置,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融入学生,议课时不要再当一面镜子,光照别人不照自己,要平等民主,快乐议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吸取别人教学经验的目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反过来又可以提升自己议课水平。可以说,听课议课和讲课是相辅相成的。
一、评比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文科评委组:组长:成员:
理科评委组:组长:成员:
二、参评组别及人员
三、评比活动工作安排
1、月14日在全体教师会上进行第一轮课内比活动小结,进行第二轮转段动员。
2、月16日-18日,参赛教师确定上课时间、上课内容,教务室汇拢并印发展示课评比活动安排。
3、月17日组织高效展示课活动领导小组、评委组人员及上课老师会议
4、月21日-29日,高效展示课评比。
5、月30日,评比活动资料收集整理,公布参加人员分数等级,上报参加枝江市级比赛人员名单。
四、参赛要求
1、为体现充分体现优质课教师的展示水平,此次参与评比人员必须使用普通话教学,使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必修使用四三四课堂教学模式。
2、参赛教师上课前需先在备课组进行集体备课研讨,所展示的课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提倡备课组成员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共同为上课教师出谋划策,在集体研讨中提升自己,在集体研究中彰显本备课组的团队精神。
3、参赛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充分体现我校“四三四”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要精心编写学案导学。每位参赛老师在上课前要将上课教案、学案一式5份打印好后交评委组长;上完展示课后将本人的教案、学案、教学反思、及教学课件的电子稿打包后发至教务室邮箱:。(备注:打包文件名统一为老师高效展示课资料)
4、各教研组组长要组织本组教师观摩本组参赛教师的展示课,在本组老师展示课结束后及时进行评课,通过互相听课、评析、共同切磋、自我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实现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教务室建议教研组长在观摩前先根据观课的四个不同维度对参与观摩学习的老师进行分工,从四个不同侧面进行认真的观摩,在本组教师展示完后统一进行议课。每个教研组对每位参赛教师的展示课要从四个不同维度各提交一份观课议课报告(电子稿),活动结束后以教研组为单位打包发送以上邮箱。(备注:打包文件名统一为教研组高效展示课观课议课资料)
【关 键 词】主题教研;教研模型;教研质量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014-03
教研员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是推进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增强教师课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策划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质量是摆在全体教研员面前的重要课题。几年来,我们坚持“课题带动教研、教研推动课改、课改促进发展”以及“科研重心下移、教研品味提升”的工作思路,在图们市“十二五”主导性课题“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引领下,教研员不断探索教研活动策划策略,建立了课题引领下有效教研活动模型,即“三段十有”主题式有效教研活动模型,教研活动真正发挥了高水平引领作用,形成了教研活动文化特色。
一、提出“三段十有”主题式有效研究活动模型的背景
有效教研是教研员追求的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基层教师解决在课改推进和打造高效课堂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紧紧围绕当前教改的热点、难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但是,我们开展的教研活动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首先,教研活动没有整体规划。教研活动脱离学科科研课题研究进程,脱离学校课改和教师教学实际需要,教研活动主题不明,目标不明确,组织者心中对教研活动要解决什么问题没有,教研活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有效解决课改中的实际问题。
其次,教研活动缺少教师参与交流。教研活动没有创新,形式单一,从准备到结束,广大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没有参与交流互动的机会,深入研讨的少,所以教师教研活动虽然参加了但受益甚微,教学状况依旧,达不到理想的教研效果。
第三,教研活动缺乏效果意识。教研员没有安排教师对参与教研活动的成效进行反思梳理、消化吸收的要求,教师对教研活动成果尝试运用于教学实践状况也没有跟踪指导,因此教研活动成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运用,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些问题,我们的教研活动丧失了应有的作用,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发展成效。为了不断提高每一次教研活动质量和水平,我们必须从经验性转变为科学化,从随意性转变为规范化,从粗放性转变为精细化,精心设计,充分准备,严密组织,提升质量,追求实效,做到组织一场活动,提升一层能力;开展一次研讨,受益一批教师;搭建一个平台,展示一方风采,真正把有效教研活动落实到实处。
二、策划“三段十有”主题式有效教研活动模型的内涵
(一)教研员组织开展一次学科教研活动要分“三个阶段”
任何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研究主题。一次有效教研活动必须要围绕研究中心议题,整体策划,做到两头延伸。活动前期做到精心规划与充分准备;活动实施追求规范过程与提升质量;活动以后注重研究成果转化与有效落实,使得每一项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变成教师的自觉教学行为。一次学科教研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活动准备阶段:选择主题;制定方案;组织学习;指导研课;其次,活动实施阶段:课堂观课;组织议课;专业引领;活动总结;活动评价;第三,活动延伸阶段:主题反思;跟进指导;实践延伸。以上三个阶段形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准备阶段是有效教研的前提和基础,实施阶段是有效教研的重点和关键,延伸阶段是有效教研的深化和发展。
(二)教研员组织开展一次学科教研活动要做到“十有”
1. 有主题。教研员做好大量调研基础上,根据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确定教研活动主题,最好每次活动解决一个问题。
2. 有方案。学科教研活动实施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动方案制定得如何,因为它是活动实施总的一个设计蓝图,也是活动的一个具体化表达。方案主要包括活动背景、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程序和方式、活动要求等。
3. 有学习。要围绕中心议题,对研讨课承担者和参与活动者落实相关专题理论的学习,这是有效进行研究探讨的重要基础,也是研讨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
4. 有研课(或磨课)。展示课是研讨教研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要围绕研究主题,策划者组织教师共同研究展示课的设计。做好展示课的设计和集体共同合作磨课的过程就是一次很好的参与研讨的实践过程。
5. 有观课。围绕中心议题,通过课堂教学的观课,落实一个具体教育教学理念、研究内容和教学模式,通过观课使得组织者和承担者公开教学,以引起参与者的思考。
6. 有议课。组织议课研讨,这是互动参与式教研的一种形式。观课以后由出课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听课教师和授课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大家围绕本次活动主题对本节课进行议课研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讨论如何深化改革的思路问题。
7. 有引领。聘请专家针对主题进行专题理论讲座,进行专业理论引领,介绍最新的改革动态,以理论指导和引领研究实践。
8. 有总结。组织者全面总结每次活动,并提出具体的教育教学建议,促使学科教师将研究成果化为自觉行动。
9. 有评价。参与活动的全体教师要在活动结束时,填写对参加本次活动中的收获以及活动本身的评价表,以便今后改进我们的教研活动,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10. 有反思。反思就是大家结合参加教研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反思,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消化,并深入思考如何改进教学实践。
三、策划“三段十有”主题式有效教研活动模型的策略
(一)选择教学实践中突出问题为主题
任何一次活动必须先要搞清楚活动要解决的问题。教研员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必须结合学校课改和学科教师课堂教学实际需要确定明确的教研主题。教研员通过深入学校进行视导调研、深入课堂听课、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途径,了解和掌握区域教师急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或课改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教研活动主题。如,教研员可以围绕全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带着课题深入学校集体“蹲点”和个体“深潜”相结合,跟踪课堂听课与教学视导,挖掘和选择一线教师热切需要的问题,如开展自主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主题式系列化教学研究活动,为基层教师搭建一个分享成果,研究问题的舞台。由于这些问题在实施新课程中具有共性的问题,也是打造高效课堂中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精心制定教研活动方案
教研员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前必须具体设想进行主题研究的思路和框架。这就是教研活动方案,方案设计的越好,越有助于研究工作的成功。教研员研究设计方案的过程,就是整理研究工作的思路和过程,因为有了研究方案,主题研究就有了明确、清晰、可行的思路。每一个活动它都涉及到非常多的环节,因此就需要制定方案的时候对各个环节要进行解释和说明。几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制定教研活动方案的环节,坚持开展教研活动方案先行的原则,严格执行教研员教研活动方案的审批制度,在活动前两周制定,并上报学校领导审批备案,方案不过关绝不批准开展活动。
(三)做好教研活动前期准备工作
教研活动主题选择得当,计划方案设计也好,但活动前期准备工作做得不精细、不充分,将会影响教研活动的效果。教研活动准备到实施过程千头万绪,而且事事关键。教研活动准备阶段,应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主题或专题学习的落实。活动准备阶段提前向教师公布研究主题和探讨的问题,落实围绕主题的理论学习,这是有效教研的关键环节。二是抓好研究课或展示课准备。通过研究课或展示课展示新的教学理念,展示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展示新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强启发性和引领性。三是抓好教学研究活动相关工作的审核。无论对承担研究课执教者的教案与课堂教学的准备,课堂观察者的观察量表的准备,或者专题主讲人的报告材料或经验材料,主持人的主持稿等应认真审查落实,做到心中有数。
(四)科学、周密策划教研活动形式
调查研究证明,教师最欢迎高质量的教研是课例研究及课后评课议课,尤其是大家共同参与的课后课例分析、交流研讨。通过研究课课例教师可以直接看到如何把新的教育理论变为可操作性的教学行为,通过课后深度交流研讨互相促进,在创新教学思路上教师得到新的启发和灵感,寻求自身的发展。针对以往教研存在的问题,教研员设计教研活动的形式上,一方面要注意搭建教师参与观课议课,听课教师、上课教师、专家对话的平台;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专业人员的引领和专家的指导作用。
(五)高度重视教研活动的辐射延伸
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应研究教研活动的辐射作用,使每次的教研活动最大限度地扩大影响力和受益面,教研成果都能有效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教研员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可以利用书面交流、会后个别交流、网络交流等方式延续和拓展教研活动时空,进一步达成研究共识,并将共识转化为教学建议与教学行为。还有,教研员对重点骨干教师在学科教研活动中的研讨主题和内容落实情况进行在日常教学视导与听评课中,重点跟进,进一步做好指导,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创造性实践研讨主题和内容,成为教学的自觉行为。
四、实施“三段十有”主题式有效教研活动模型的反思
(一)“三段十有”主题式有效教研活动模型是追求问题解决的有效教研活动策略
“三段十有”主题式有效教研活动模型的直接作用是解决教学问题。由于主题教研本身具有针对性强、目的性明确的特点,教研活动主题针对的是教师在平常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或疑难,研究的是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或者难以处理的问题。所以,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探索改进课堂教学的过程,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
(二)“三段十有”主题式有效教研活动模型是重在全员参与互动的有效教研活动策略
“三段十有”主题式有效教研模型强调全体教师在明确的主题下参与教研活动过程,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体,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中得到启示和受益。
(三)“三段十有”主题式有效教研活动模型是课题研究相适应的有效教研活动策略
“三段十有”主题式有效教研模型有效地把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整合起来,把课题研究的问题作为教研活动的主题,以教研活动过程为载体,逐步破解课题研究中的问题。通过一次或几次教研活动来解决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问题,开展系列化的教研活动来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从而在系列化主题教研活动中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四)“三段十有”主题式有效教研活动模型是规范教研活动的有效教研活动策略
[关键词]研训一体五步法 操作流程 活动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6-007
教研活动是培养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必须由经验化走向科学化。然而,长期以来,各种教研活动通常都是教研员按照自己的套路和思路进行:定个时间,找个地点,会议通知一发,教师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听几节课,走完会议议程就算完事。在整个教研活动中,教研员指导过多,教师自主性参与较少。教研员将个人的思想观点强加给教师,不经意中削弱了教师的自主性。每次教研活动总是以教研员为主角,参加活动的教师一般只是听和看,参与互动的机会很少。特别是乡村教师,受环境的限制,极少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备课、上课的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升。这种教研,不但效果不理想,而且占用了老师大量的教学时间,真是费力不讨好。那么,教研员如何策划好每一次活动,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2年,我承担小学语文教研工作以来,着力进行有效教研活动的探讨,用半年时间,以铜仁市实验小学、铜仁二完小为试点,初步探索出了“研训一体五步法”基本模式和操作流程,得到了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可。于是,2013年,此教研模式被推广到各县,通过上下联动,在教研活动中进一步完善了“小学语文教研活动研训一体五步法”的模式和操作流程,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专家讲座与示范课研讨相结合的研训一体化教研模式。
一、“研训一体五步法”的基本模式和操作流程
(一)基本模式
学科专家主题讲座优秀教师教学实践听课教师辩课互动学科专家现场点评全体教师研修反思
(二)操作流程
1.确定主题,明确任务
活动前,语文教研员确定活动主题和研讨课课题,每次安排2―3所学校,由学校推荐上课、说课、评课教师各1名,并由学校教研组或年级组进行集体备课和磨课。
2.理论学习,课堂观摩
主要进行专家讲座和教学示范。首先,邀请特级教师等名师针对活动主题或平常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当前的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讲座,旨在有效引领。其次,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上示范课、研讨课。
3.辩课议课,互动交流
流程是“说课――评课――议课”,先是一位老师上示范课,然后听课老师进行辩课和研讨,针对示范课研讨教材、教法;结合新课改的理念,高效地利用新教材,整合教材,面对面地进行思维碰撞,直接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4.专家点评,聚合思维
在辩课互动结束后,由教育专家或学科教研员对同课异构以及老师的辩课议课进行总结性点评,旨在聚合辩课思维观点,理清教学思路,提升理论认识。
5.课后反思,撰写心得
活动结束后,让每一位上课教师依据自己的磨课经历写出详尽的教学设想、教学过程和反思,让他们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梳理过程,把自己即时的感受积淀下来。把磨课过程中的种种煎熬、磕磕碰碰和争议分歧当做上课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宝贵财富,也能让旁观者分享他们的经验,不仅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此外,参加活动的教师对教研活动进行总结,把自己的体会和思考诉诸笔端,深入挖掘和梳理研讨后达成的共识, 为今后的教研活动提出建议。
二、“研训一体五步法”的活动效果
(一)实现了教研活动的三个转变
1.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过去开展教研活动形式比较单一,一般是由专家或教研员讲,老师听。由于每次基本上都是极少数教师当主角,其他教师多数时候充当旁观者的角色,所以教师的参与度和参与面都低,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而现在是由一线教师讲,参与听课的老师进行评课,调动了老师参与的积极性,改变了传统的单兵作战方式。“当蜘蛛同心协力织网时,它们可以捆住一头狮子。”教研也是一样,一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活动是大家的事,要走群众路线,教研员在活动中也只是参与者、合作者和研究者,要通过活动打造一支教研团队。但要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有主人翁的意识,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并不容易,它有赖于民主、平等、求真、质疑的教研氛围,而氛围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取决于教研团队的姿态和心态,尤其是面对观点激进、言辞激烈的质疑声,教研员应平静地接纳、反思和改进。在这种教研心态的驱使下,每一次教研活动,我们都尽可能留出一些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们也慢慢地习惯于心平气和地质疑,或面对质疑,少了许多客套和拘泥。通过对话、倾听、讨论等方式,开展多样化的合作研究,能帮助教师解决现实的课堂教学问题。大家都围绕焦点问题积极讨论,踊跃发言,进行思维碰撞,在碰撞中开阔了视野,辨清了方向。
2.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
过去教师上台讲课和交流发言积极性不高,甚至怕讲,不敢讲。我们通过给上课教师发市级证书,给听课教师记学时等激励措施,有效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主动要求参加观摩活动。授课教师课前精心准备,反复磨炼,精益求精,高水平、高质量地发挥。观摩教师专心听讲,用心领悟,积极互动,听课环节秩序井然,互动环节呈现出浓厚的研讨氛围。
3.变“封闭教学”为“开放教学”
(1)“研训一体五步法”教研活动为教师搭建了理想的交流平台
参加该教研活动的教师都要通过学校教研团队或年级组、教研组进行集体备课,反复修改教学设计、说课稿和评课稿,上展示课的教师也要经过多次试讲磨炼。在这个过程中,只有认真聆听和接纳他人的观点,才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通过讲、听、评活动以讲促学,以听促思,促进教师思想的转变,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2)“研训一体五步法”教研活动为教师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师们普遍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形成认真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风气,学习氛围浓厚了。开始,教师认为开展“研训一体五步法”教研活动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活动,既占用时间又学不到东西。参加活动后,教师认为活动的项目多,直接参与研究的教师多,观摩学习的内容丰富,参与活动收获大,所以纷纷向市教科所要求参加,积极观摩交流。在每次活动的互动环节中,教师们积极参与交流,围绕焦点问题积极讨论,踊跃发言,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建议。很多教师在活动中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对方的优点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在相互学习中逐渐提升了能力、素质。听课、评课是我们教研队伍经常开展的一种常规教研活动,尤其是评课,对于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艺术,追求专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至少让教师得到三个方面的收获
1.感受和体验到了专业成长的乐趣
“研训一体五步法”通过上课、评课、观摩、议课,给教师们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解决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中的疑惑,激发了教师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动机和欲望,让他们感受和体验到获得专业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的乐趣。
2.开阔视野,提高自信
“研训一体五步法”活动的开展,开阔了教师的视野。请全国知名的专家来上示范课当然好,但老师们总觉得他们的课离自己太远,甚至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课。“研训一体五步法”教研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教研活动的专家大多是本地的特级教师或学科教研员,上课的教师也全部是当地学校的教师,有的是市级骨干,有的是县级骨干,所上的课虽然经过了精心打磨,但仍然非常接近普通教师的常态教学,这样的课更具操作性,易于教师模仿,让教师觉得,原来专家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努力,我们也可以成为专家,有效地拉近了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之间的距离,提高了自信。因此,每次活动后,我经常听到听课老师们这样感叹:“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呀!”“这位老师的上课形式适合我们条件简陋的乡村学校。”“这些自制教具我们也能做。”“这位老师的课堂引入太精彩了!”“这位老师幽默的教风,师生之间的和谐氛围让我感动。”
3.提高教学技能
不管是上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在活动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每次活动,市教科所都提前安排好时间、地点、内容,教研员全程参与并进行指导。学校根据市教科所的具体要求,备课、试讲、磨课,反复修改教学设计、说课稿,并经过多次试讲磨炼。这个过程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不管是上展示课的教师,还是说课教师和评课教师,都在这个活动中得到了快速成长,大批年轻的优秀教师从活动中脱颖而出,很快成为校级骨干,有的成为县级或市级骨干甚至省级骨干,向名师迈进。
我以英语课程评价为主要谈以下几个方面建议。
一. 英语课程有着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
1. 因为英语是不仅是一种综合语言,而且是不同于汉语的一种国际语言,其他学科是用汉语---中国人自己的语言表达评价,再现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而英语课程既不能完全用英语评价,又不能完全用汉语评价这节优质课或者观摩课的教学全过程,是要根据教师自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平时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让英语汉语使用的比率和机会均等,并能反映一节课的重点,以及英语汉语的交际能力,以达到现代教育思想的观点所在,实际上无论是哪一学科的优质课还是观摩课的讲课以及评价建议无形之中都是重视教育人才能力的培养,也体现评价建议具有指导性。
2. 要想上好一节优质课或者观摩课,,用一个月或者两个星期的时间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教师而言,既要备教材,又要备方法和学生,中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即使学生认真准备好要学的课程和学过的知识,更是对学习较好的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从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力和信息的反映和体验,评价理论,又是对教学工作较好的教师的能力的提升和选拔,是人才的培养,这又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观点进一步注入课程评价之中。
3. 用评价标准来评价一节课,从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最后的教学民主和教学效果来讲都是对英语课程标准的正确运用和认识。英语课程的评价要体现评价主题的多元化和评价的多样化,不同的听课教师有不同的评价观点,评价既要关注教师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采用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
二、体现教师在评价建议的主题地位。
1. 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用英语导入新课,学生的热身准备, 教师熟练的教学方法“ who can talk ? put up hands”or “ Free talk.”通过3分钟的自定话题,让学生表演英语口语,two or three students a group act conversations. Ss: Let’s try. 英语口语较好的学生导入语言较好,体验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起到了带动和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英语课打入新课方式方法多样。T:“After this,We’re going to Unit 6, Are you ready ?”Ss: Yes we are. Let’s have a check whether you can learn the new words in Unit 6. give you five minutes. 学生热情很高,英语互动激烈,相互英汉语互译,有两人、三人、四人一组,同时,有的学生临时扮演小老师的角色,从评价标准来讲,教师的教学方法独特新颖,还会是他人借鉴的教学方式
2. 评价这一节英语课达标课或者优质课(观摩课)是否成功,
其次,评价过程中讨论分析了这节课的优缺点,评价建议中指出了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可以供教师借鉴,也会分析成功的一节公开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讲课教师用熟练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各种能力,在众多的听课领导和教师面前用最好的语言表达评价,这是每位讲授课的教师或者领导的心情,注重评价过程和评价效果,建立能激励教师评价建议的机制,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该评价观点相对的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
3. 在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评价理论和标准为主,多采用评价建议的方法,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评价,在一种互评互助中和谐发展,注重教师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平时的达标课工作中以正确的认识和态度相互建议和学习为目的的评价方式,在评价建议中认为提出建议造成工作的不和谐的形式主义是不可取的,即起不到讲课教师的目的,又起不到工作中互帮互学的效果,建立教师讲优质课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评价建议工作中提升领导、教师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学习能力。更促进教育管理工作的和谐发展,评价建议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要有益于促进教师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技能和健康的人格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语言运用技能
使英语课程不断发展与完善。
三、评价建议工作具有指导性
一、为什么要听课与评课
先来回忆一下,看看我们身边是否存在这样的言行――
“上课铃响,一听课教师行色匆匆地赶进听课教室……”
“你去听课知道授课教师讲什么吗?”“不知道,随便听吧!”
“刘老师这节正好有空我去听您的课吧,顺便我也能把这个班的作业批完您不反对吧?”
“王老师你不用去听,学生太烂,没啥意思。“
“今天谁有课啊?我这周的听课任务还没完成呢。"
“张老师,您听了我的课给我提点建议吧!”“挺好挺好的,没什么意见。”
“向老师把你的听课本借我抄抄吧。”
“常老师您的听课本太认真了。”“哪里你过奖了,我只是把赵老师上课的板书内容抄下来而已……”
…………
诸如此类的言行,不知各位老师是否似曾相识?
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听课评课活动中常见的现象――重视程度不够、为完成听课任务而听、边听课边处理杂事、听课后不交流反馈、听课笔记没有自己的反思而只是记录教师的板书……难道听课真的是一项强制性任务吗?若是这样课听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不是任务,那听评课的目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
听评课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是教师重要的教研活动,是教师观摩学习、交流提高的最佳平台,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
经常性的有质量的听评课,有利于教师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利于青年教师更快成长,有利于良好教风的形成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听评课不应是被动强迫的、而应是自觉自愿的,不应是任务和目的、而应是途径和手段,不应是走过场、讲形式,而应是重过程、有实效。
听评课不是光听不评、光听不看、光听不思,而是融听、看、记、思、议于一体的整体思维活动。
也许,苏霍姆林斯基先生――“听课和分析课,应当从开学的最初几天直到停课前的最后几天都在进行……”、“听课和分析课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和发展教师的经验,把个别教师的经验变成集体的财富,用以丰富全校的创造性的实验。”、“在听课的过程中应当把实际材料加以概括,整理成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某些报告。就这些报告进行讨论、交换思想、进行辩论,有助于形成集体的教育信念,提高教育技巧,鼓励创造性的探索。”――是对听评课的最好诠释。
二、怎样听课与评课
1.听课前,做什么
(1)明确听课的目的、计划
听课,不是简单的提着凳子、带着耳朵、拿着笔记本进教室,为完成听课任务而听;而应是带着目的、胸有计划、有的放矢地观课议课。我认为无论什么类型的课,听课者在听课前必须有自己明确的听课目的和计划,否则就不可能观察到、收集全教师上课的真实信息,达不到观课议课的真正目的。比如:这节课我主要是看教师是如何设计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或者看教师是如何设计这节课的板书的,或者看师生互动的效果如何,或者看教师是如何处理教材的等等。每次听课可以有不同的小计划、分步骤来实现大目标。总之,观课议课――应该让听课的教师通过听课有所顿悟,带着思考离开教室,通过反思促进提高。
(2)了解教师、学生、教材的基本情况
听课前除了要有明确的目的计划外,还应对任课教师、上课班级、上课内容有所了解。我们知道:不同的任课教师,处理同一教材的方式方法也是有差异的。只有提前了解教师风格,我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取人之长;不同的班级,任课教师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只有提前掌握学情,我们才能判断任课教师的教学是否符合学生,是否有效;不同的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只有提前熟悉教材,我们才能在观课的同时对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汲取可以借鉴的环节。
因此,只有有“备”而听,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2.听课时,干什么
(1)听
一听教学目标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结构是否合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所说:“许多课的重大缺点之一就是不善于明确地提出课的目的,并且使课的一切方面、组成部分和阶段都服从于这一目的。问题并不在于在课时计划里写上本节课的目的。”因为如果光有纸上的目标而没有具体实施,课只能是漫无目的的课。而这样的课是“白白浪费时间,增加学生的疲劳,使他们养成一种松松垮垮的习惯,形成一种不良的道德品质――懒惰”。
二听教师启发引导是否得当,讲解是否清晰,学生能否听懂。“周围现实是知识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源泉。学生的智力和才能的发展,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利用这一源泉”、“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都是从学生已知的东西讲起,善于从已知的东西中在学生面前揭示出能够引起他们疑问的那个方面……”因此,教师的教学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从学生最熟悉的社会生活入手可能是让学生学习发展的最佳途径。
(2)看
一看教师。重点看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如何――看教师是否精神饱满,教态是否自然亲切;看教师板书是否重点突出、脉络清晰;看教师运用教具,特别是现代化教学设备是否熟练,是否对教学起到了辅助作用;看教法的选择是否得当、重点是否突出、难点能否突破;看教师是否在教给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是否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看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处理是否巧妙,教师是否具有教育机智……
二看学生。关键看每一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如何――看他们是否情绪饱满,精神振奋;看他们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是否活跃;看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是否主动踊跃、练习是否有效;看他们活动的时间长短是否合理;看各类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看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否养成;看他们对教材的感知是否深入、是否有助于他们获取新知;看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我们之所以观察教师、学生的种种课堂表现,是因为所有这些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所说“课的效果、教师的工作成绩,并不在于教师喊到的个别学生作出最好回答,而在于全体学生都掌握了良好知识,而掌握知识就是让事物和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少年学生自己的东西”,“学校极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
三看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氛围。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师生平等对话、情感交流的实现;有助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淋漓尽致地发挥。所以课堂气氛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观察方面。“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所以课堂气氛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
(3)记
听评课时除了要听要看,记也是个重要环节。记什么则是个关键――
首先要记课的教学环节――授课教师是如何复习旧课、组织教学、设计活动、传授新知、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的。因为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学习发展这一根本目标的。“学生的知识是否得到了发展和深化”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而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情则是他们思维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
其次要记课的主要环节各占用的时间――这是我们考察教师教学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分析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的重要依据。因为“许多课的严重缺点就是在课的第一阶段――即在检查家庭作业时浪费时间”,以致新课讲授中重点没有时间强调,练习没有当堂完成,学生没有回味思考时间。而“一定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理解教材,是课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
再次记板书。有经验的教师在一堂课结束时,一幅有重点、线索清晰、层次条理的板书也显示出来了。记下授课教师的板书设计,有助于课后整体上回忆课堂内容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与授课教师交流探讨。
此外,我们的听课本上还应该留下――这节课的闪光点、创新点和你的瞬间所想。比如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教学的新方法、教学组织的科学安排、幽默的教学语言、恰如其分的举例、新颖的课后练习、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教育以及教学过程中渗透的先进教育理念等等。而这些课堂的精彩细节肯定会冲击我们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那么你就必须及时把它们记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这些零散的思想是我们日后“整理成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某些问题的报告”的第一手资料。
所以,听课笔记就是要及时记录下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和想到的。
3.听课后,怎么办
听课不是目的,是手段,是途径。听完课不是万事大吉,还有两个重要的环节要落实――
(1)议:与授课教师和上课学生交谈、讨论
我们可以听听授课教师的心声――他这节课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本节课的出彩处在哪?遗憾有哪些?教育教学中有哪些困惑等等。
我们也可听听学生的感受和想法――他们对授课内容的接受程度如何?学习中的困难是什么?兴趣点在哪?希望老师怎么做来满足他们发展过程中的正当需求等等。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和授课教师就自己在听课中出现的疑问和想法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因为“学校这个教育实验室,是全体教师的创造性的结合体,是每天不断地智力交往,是精神财富的相互交流”。
(2)思:回味听课感受和课后交流,并将反思整理成文
“学习优秀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所以,观课议课后,要对授课教师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教学内容熟练程度、重难点的处理、教学具的使用、板书的设计、学生的参与、教师的仪表教态语言、教学风格、教学绩效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结合自己的收获及时认真反思整理成文以便指导自己的日后教学。
目标明,认真听,仔细看,及时记,坦诚议,深入思――这应该是贯穿我们每次观课议课的必备环节。
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观课议课则是让教学这门艺术逐渐减少遗憾的重要途径。赫伯特・科尔曾说“教育的一个美丽之处在于――作为一名教师,其发展是无限的,正如你事先并不知道学生能学多少东西一样”,那么就让我们在观课议课的过程中创造自己发展的新机遇吧!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全一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汤光远.老师,你会听课吗?师道,2006(4).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2―0076―01
学校教研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学、教研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构建合理而有效的教研文化,要注重从技术操作到实践反思的取向转变,从研究教材教法到教师行为的转变,还要实现从重组织活动到重培育研究状态的转变,从关注狭隘经验到关注理念更新和文化再造的转变。本文结合笔者实践,谈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如何把教育科研工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一、以读书为主体的学习文化
一所学校的能量取决于成员的文化层次,一个教师的素养取决于自身的阅读视野。如果学校没有形成积极向上的阅读风气和进取意识,如果一个教师缺乏有价值的深度阅读,又岂能指望教师课堂教学的探索取得良好效果。因此,校本教研的第一件事,不是发现问题,而是读书,读书,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思考能力既是教师的教学资源,又是教学反思的依据。一个好老师能通过思考,把很深奥、很复杂的东西变得很有趣味、很简单。对新课程下的教师来说,读书是一种更具体、更直接、更现实的要求。如果教师都能认识到读书对自己专业成长的好处,都能发自内心地去读书,那真是学生之幸,教育之幸。读书是教研文化的起点。
二、以自我反思为主要方式的研修文化
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自我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自我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再实践、再创造。它以教学过程为对象,对教学行为、教学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我们要求教师坚持对课程各要素从理论与实践结合,情感体验与理性教学思考结合的层面进行回顾、梳理、思考和分析,追寻其理论根源,及时进行再设计、再创造,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艺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通过“原行为、新设计、新行为”三个阶段,解决了行为跟进问题,并逐步形成了“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螺旋上升式的良性循环,引导教师不断积淀和生成实践的智慧,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
三、构建以教研组为平台的协作文化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发展并不完全依靠自己。教师教学策略与风格的形成和改进,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群体文化。教师专业发展在本质上是通过同事间不断的意见交换、感受分享、观念刺激、沟通讨论等方式来完成的。只要能设法寻找时间、共同分享和互相观摩,就是专业发展历程的开始。我们要求教研组要尽力营造同伴互助的氛围,提倡合作,培养团队精神。教师之间要在专业上相互切磋、协调和合作,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在当今这个大融合的世界里,个人的作用在下降,群体的作用在上升,“跑单帮”难成气候,“抱成团”才能打出一片天地。让老师们意识到教学上的改善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共同发展的事业。多对话、多交流、多反思就会产生有效碰撞,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路,正所谓“水本无波,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
四、构建以观课议课活动为载体的和谐文化
重点构建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的和谐教研文化。一个“观”字提醒我们课堂观察时要全面收集课堂信息,一个“议”字要把教师作为专业主体的地位凸显出来。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对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活动。
以观课、议课为载体,着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研文化氛围。通过引导让老师们认识到真正温馨的教研文化,应该是坦诚相待、畅所欲言。议课不是为了衡量课的好坏,也不是评价老师讲课的好与不好。而是以这堂课为平台,以这堂课为话题来展开交流和对话。执教老师谈课后的反思,观课老师谈观后的想法,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讨论,在不断实践、反思、总结中提高每位老师的专业水平。
一、引入视频案例研究,创新校本研修模式
在2011年4月,山东省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孙建业关于课程视频的案例介绍给了我们解除困惑的启发。我校从2011年5月起开始了对“视频案例”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并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和总结,初步形成了视频案例研究的校本研修新模式,打破了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提升缓慢的僵局,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缺失和教学能力不足的校本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实施“两课”视频工程,完善“六环节”研究模式
在视频案例研究过程中,我们先后走过了“常规课”视频案例研究、“引领课”视频研究和“六环节”案例课教学研究模式的三个形成阶段。
1.“常规展示课”视频
随着教育技术装备的快速发展,自2011年上半年,学校借助“教师人手一机”和“班班通”硬件配备的东风,开展了“看自己展示课教学研究”的活动。把数码摄像机应用于课堂录像,实现了由“听自己课”到“看自己课”的转变。“常规展示课”视频工程的实施,使“自主研修”意识悄无声息地浸润到了教师心中,有效地提高了教师主动研修、自我研修的积极性。
2.“名师引领课”视频
在“看自己课”的基础上,我们把“学校名师”评选活动和“名师课堂开放日”活动与视频案例研究相结合,录制“学校名课”。 “引领课”视频工程的实施既给骨干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让教师产生成就感、幸福感,挖掘了专业发展潜力,也使观课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受到启发,开拓了教学思路,积累了成功经验,在全校范围内营建起“比”“学”“赶”“超”的教师专业发展浓厚氛围。
3.“六环节”案例课教学研究新模式
我们将“案例课教学研究”与山东省远程研修模式接轨整合,构建了以团队合作为基础,以视频案例为载体,以课堂教学遇到的各种具体事件为研究对象,形成将教师的学习、工作、研究、发展融为一体的“六环节”案例课教学研究新模式:(1)确定课题,执教人备课;(2)执教人说课,同伴研讨并改课;(3)试讲,观课并录像;(4)评课议课(录像),再改课;(5)第二次讲课,观课并录像;(6)再次评课议课(录像),整理资料,并将教学案例、案例纪实、案例资源整合成案例打包。这是一个自我反思、同伴互助、自主发展、全员提高的研究过程,教师由单纯的教书匠开始向教研员的角色转变。
三、践行视频案例研究,注入教师专业发展活力
“视频案例”校本研修模式,教给了教师教学研究的方法,唤醒了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赋予了教师研究与成功的快乐,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学校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1.以视频案例研究为契机,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课堂教学的校本研修以听听课、看看录像、评评课为主要形式,对实践层面关注较多,对理论层面的思考较少,难以深层次提升研修活动的质量,视频案例研究使这一现象得到了有效改观。首先,通过反复观看视频,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立竿见影的改变,教学基本功得到了快速夯实。其次,视频案例可以使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上有新的发展,通过研究专题的确立、教学设计的修改、相关理论的学习、专家及同行的剖析、案例问题的思考等,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提高了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能力,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质量。
2.以视频案例研究为基点,丰富了资源库建设
我们将“学校名师”的教学经验分学科进行了整理,每学期都评选出优秀视频案例,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建立并不断完善了学校的资源库,为教师留下专业成长的足迹,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3.以视频案例研究为载体,加强了“草根课题”的研究
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实际,捕捉课堂实践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确立了自己的草根课题,正是这些草根课题的研究,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加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成长。
4.以视频案例研究为抓手,加快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在制作视频案例的过程中,学校从帮助老师总结教学经验入手,积极挖掘教师的优秀教学成果,通过课堂教学实录、个人教学经验介绍和教师点评等程序,把教师的优秀教学经验录制下来,作为成果在各教研组之间观摩、交流,让所有教师学习别人优秀的教学方法,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师进行视频案例研究与制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学习、全面提高的过程,有效加快了所有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我校依托“视频案例研究”,创新校本研修模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打造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生命成长的原动力。
创设温暖式学习氛围 一是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制定《润美师生学习共同体文化建设标准》,每个班级建立学习共同体,分别制定各自的奋斗目标、行动口号、规章制度等,并充分利用小组展示墙进行过程性的展示和督促。二是充分利用好评价。教师评价重在激励。在以“润美课堂规则”“学习规范落实情况自测表”“润美学生活动评价表”为主要参照的书面定量评价的基础上,着重强调教师的口头指导性评价。比如,每个科任教师每节课要找出学生至少3个闪光点,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激励性评价;每节课结束,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为提升评价的质量,又组织进行了“收集激励性课堂用语”活动,并进行相关的跟踪落实。教师的赏识,让课堂始终充满“激励、唤醒、鼓舞”的力量。学生重在多元评价,主要有学生间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尤其是“你最喜欢的课堂”“魅力教师评选”等学生问卷活动,让师生的心灵在温馨赏识的人文关怀中得到润泽。
深化导师制研究 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由班主任协调确定各导师与自己的成长小组,即每名教师带1个或2个小组。每位导师依据分管小组学生的日常表现确定“重点受导对象”,即每名导师确定3名或4名对象,根据这部分学生的成长需求,进行针对性辅导。辅导内容主要体现为“五导”: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帮导、心理疏导、行为指导。每周对分管小组长进行管理方面的培训,每月对自己辅导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跟进培训,每月与重点受导学生谈心辅导一次。
开展针对性培训 一方面,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学校领导以及骨干教师奔赴青岛,感受大家魅力和风范,并预约本地专业人士做有关教育情怀方面的报告;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优质教师资源,对打造和谐师生关系进行专项培训。例如:邵晓艳老师和姜华林老师分别以《平心静气,陪伴成长》《用爱铺路,用心交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为题作典型报告,在教师中影响广泛;在每一次全体教师会上,每周一次的级部教师会上,进行不间断地渗透引领。
构建学习共同体
基于对小组合作更深层次的认识和解读,学校将润美课堂合作策略调整为师师、师生、生生等多层次的学习共同体的建构,让学习成为润泽生命的过程。
明确规则 为敦促学习共同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学校制定了《润美师生学习共同体行为规范要求》《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实施策略》等,促进师生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时实现携手成长。比如,在制定倾听规则时,除要求师生倾听时“理思路――提要点――作比较――记笔记――思评价”,除要求为有思维含量的互动评价做准备外,还要求师生“眼睛注视――微笑点头――耐心听完”,把它当成一种品格培养,促进知、情、意的平衡发展。
跨组联合 它是教研组间的学习共同体形式。根据学科特点、强弱以及区域,将原来的13个教研组整合为7大共同体。每周半天在固定场所开展教研活动,分管主任跟踪督导。同时,还将区域延伸到协作区,对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进行如何开展教研活动、如何进行有效集体备课的培训。跨组联合使集体备课更加实效,研究成果更加突出,例如:语文组和生物组协同开展“提升学生表达能力及展示交流质量”研究、政治组和地理组协同开展“提升课堂问题驱动性”研究等,也使得学校的研究氛围变得更加浓厚。
思维训练 主要由师生学习共同体共同发力。教师方面:备课要对教材进行再分析、再创造,设置出“可操作、有价值、情境化、有意义、可持续”的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课堂上要采用“两少两多”(少原话重复,多总结提升;少简单判断,多追问原因)评价策略,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特邀市教研中心张涛主任,就如何设置驱动性问题、落实“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学生方面:一是熟练掌握自主学习“五抓法”(抓课题,训练思维的正确性;抓思路,训练思维的逻辑性;抓中心,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抓延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抓评论,训练思维的创造性),确保自主学习的效果;二是通过“圈画关键词――讲解题过程――互动答疑”的展示交流程序要求和“判断题型――解析方法――正误反馈――要点重申”等评价流程的规范,让学生表达兼具层次连贯性和思维的逻辑性,不断提高多维对话、交互反馈的深度。
课题驱动 针对润美课堂思维提升的两大支撑――驱动性问题的设计以及提高表达能力的策略,各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确定各自的研究主题,开展“三备三上三研”课题研磨活动。3位骨干老师分轮次备课、上课,所有教师进行三轮听课、评课、交流,在螺旋式的修正完善中,使问题更好地解决。生物组驱动性问题的设计研究已初见成效,历史组对思维导图的研究,已开始致力于培养学生抽象、创新思维,研磨成果“借助思维导图提高表达能力的策略”,也在协作区范围内交流推广。
观课、议课 先围绕“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学生的活动开展的有效性、教师的教学行为”等3个重点问题,设计完成“课堂观课议课评价量表”;然后开展“观课议课”为主题的教研组长共同体交流活动、骨干教师共同体观课议课展示引领活动;最后组内开展细致、深入的观课、议课,同时将观课议课中发现的共性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在下一次教研组会中专题探讨解决。观课、议课活动的稳步扎实开展,有效推动润美课堂研究的深化。
尝试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类型,目前学校进行了以下尝试:
电子书包实操训练 邀请有关技术人员进行教学应用指导,使师生了解掌握电子书包相关功能的使用操作;将电子书使用功能分解,进行片段平台实操演练和研讨,每周五进行专门培训;打造电子书包平台下的整节课例,并两次邀请教研员入校指导。
任务单的设计 版头包含学科特色励志语、主编和审核者信息,正文包含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学习任务、学习困惑。学习任务作为指导自主学习的重要部分,包含情境创设、驱动性问题、反馈检测等,必须满足达成目标要求。实验班的教师,每节课都有任务单,任务单的设计都紧扣要求,经过备课组长、分管主任的层层审核方可使用,成为自主学习的有效助力。
微课的设计与录制 进行全校范围内的微课制作培训,奏响微课教学设计的五部曲,即:“了解微课定义及作用”“选择、分析和处理知识点”“选择合适的微课类型”“构建完整精炼的教学过程”“制作实用的微课教学课件”;进行优秀微课的评选活动,每位老师推送一节微课,教务处组织进行评选,优秀微课收录到学校的微课资源库,以供师生们学习借鉴;分大小科采用1:1和05:05的形式,实现自学质疑和训练展示两大环节的翻转。
实施效果
建构有内涵、有价值的润美课堂体系 润美课堂的核心理念:润美课堂是以师生合作学习为中心的“学本课堂”。它的核心理念表达:是让每个生命都绽放属于自身的光彩。润美课堂的文化特征:构建了师师、师生、生生等多层次的学习共同体,彰显合作共进的团队文化。内涵丰富的核心要素:目标――以激扬学生的生命润美成长为目的;教学设计――凝炼优质问题,驱动学生活动,体现“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基本设计理念;课堂主线――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评价――以多元的激励性评价建设课堂文化。润美课堂的学习流程具体见上表。
学习过程:用问题驱动引发思维碰撞,以多维对话为形式,以交互反馈为保障,激发学习动力。教法:问题驱动,先学后教,实现“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学法:以“学习共同体”为基本组织形式,实现个体自主学习、同伴互助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班级整体学习。课堂载体:①微课程,用于前置学习;②任务单,用于学习的引导;③思维导图,用于提升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