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8:55: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学基础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form of the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of intermediate accounting course on the basis of the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theory,it believes that the teachers should focus on students’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evaluate the students from three dimensions: 51lunwen.com/ enthusiasm for learning,learning ability and basic knowledge,then design teaching programs according to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guide students one - to - one with the networking tools,cultivate students’learning interest and improve learning capabilities.
key words: network environment; intermediate accounting;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摘要:以个性化教育思想为指导,对中级会计学课程个性化教学改革进行探讨,认为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从“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设计教学方案,借助网络工具与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网络环境; 中级会计学; 个性化教学
中级会计学课程是面向会计学专业继会计学基础( 或原理) 后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学习会计学专业其他专业课程( 例如《高级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 的基础,对会计学专业学生十分重要。中级会计学课程内容主要针对企业的财务会计,重点讲授企业常规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及报告编制,内容比较繁杂,不易掌握。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有些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而且能够融会贯通,但有些学生根本入不了门,学习效果非常差。针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在中级会计学课程中引入互联网工具,开展个性化教学改革尝试,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有效学习,缩小成绩差距,达到课程学习目标。
一、个性化教育与个性化教学
孔子在《论语》中有很多关于个性化教育思想的论述,总结归纳起来它包括四个方面,即“有教无类”,注意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为仁由己”,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和而不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先生非常强调个性化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 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目的。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1]。
在西方,个性化教育思想更是备受推崇。罗素在《社会改造原理》里谈到教育时,认为会计毕业论文范文“只要教学的目标是产生信仰而不是思维,是强迫青年对于可疑的事情持有一定的意见,而不是使他们看到可疑之点来鼓励他们独立思考,那么,防止自由发问是无可避免的。教育应该培养追求真理的愿望,而不是相信某种特殊的信条就是真理”[2]。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都是实施模式化教育,对同一专业学生实行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统一的考试制度与评价体系等。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具有规范性、系统性和高效性等优点,但它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能力[3]。因此,许多高等院校已经开展个性化教育的改革尝试,例如推出学分制、加大选修课程比例及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等等。个性化教学是套用个性化教育的一个概念,是个性化教育的组成部分,从属于个性化教育。它的基本思想是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贯彻个性化教育思想,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例如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基础知识准备及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强调教与学的联系,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地学习并能达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二、中级会计学课程模式化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已往中级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采取的是模式化教学,主要依靠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很少关注学生的自我学习,缺少及时的评价和反馈,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对学生个性差异的评价。传统的模式化教学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掌握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缺乏充分的了解,对所有学生都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安排、方法和手段,未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来及时调整教学,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2) 不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中级会计学课程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还需要学生在课余花较多的时间自我学习训练,这就需要学生必须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未能根据不同学生学习态度上的差异,有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异非常大,有些学生能够积极自我学习,但还有不少学生课余基本不愿花时间自我学习训练,甚至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态度就不认真。( 3) 不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接受、理解、记忆、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自我学习方法等方面。传统的模式化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在讲授知识,忽视了学习和思维方法的传授,未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差异非常大,对于同样知识有些学生听教师讲授一遍、自己练一遍就基本掌握了,但有些学生听教师讲授了多遍,自己练习多遍还是不能掌握。另外,在自我学习方法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学生在自我学习过程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自我学习。( 4) 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毕业论文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师的知识讲授,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双向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仅限于教师课堂上的提问。这样一方面导致教师不能充分了解学生
--> 学习反馈信息,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等方面做出正确评价,进而有针对性调整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另一方面学生学习遇到的困惑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讲解,问题越积越多,影响后续的学习。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中级会计学个性化教学探索 &nbs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p;
( 一) 基本设想
中级会计学个性化教学改革基本设想是转换教学和学生角色定位,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起辅助作用,主要依靠学生自我学习,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辅导,达到所有学生都基本能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在专业素质和能力上都能得到提高。但是,现在高等院校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多,课时一再压缩,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根本无法实现以上设想。因此,引入互联网工具来辅助实现以上设想,因为互联网沟通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大大提高教师与学生沟通联系的效率。
( 二) 具体实施
1. 评价学生个性差异
调查问卷从学习积极性、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等方面来充分了解学生,关注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具体操作中按“学习积极性”、“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三个维度将学生分为八种类型,每个维度分为好与差,如图1 所示( 图中的数字 1—8 分别指大立方体中的 8 个小立方体,每个小立方体代表一个类型的学生。第 5 个小立方于第 1 个小立方体背面) 。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辅导方法,见表 1。2. 设计教学内容和进度根据以上评价,针对课程课时安排和学生平均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和进度,具体做法为: 将教学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内容和课外学习内容,同时用重要程度和困难难度将知识点划分为四类: ( 1) 重要、简单;( 2) 重要、困难; ( 3) 不重要、简单; ( 4) 不重要、困难。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1) 类知识点: 重点讲解,适当加快速度,适当练习; ( 2) 类知识点: 重点讲解,放慢速度详细讲解并反复练习; ( 3) 类知识点: 不讲解,自我学习; ( 4) 类知识点: 讲解关键点,学生自主学习.
3. 建立课程网站
建立课程网站的目的是方便教学资源共享、学生自我学习以及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沟通。这个课程网站采取实名注册会员制,有多媒体课件、课程主要知识点、章节练习题、财税知识、问题讨论交流等几个模块。其中,多媒体课件模块的主要功能就是在线观看课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能够复习课堂学习内容; 课程主要知识点的主要功能是教师将本课程主要知识点总结归纳出来,并对每个知识点按重要和难易程度都标上标签,让学生清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章节练习题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教师将每一章节精选练习题放在网上,学习可以自我测试练习,并可以自我找错,另外教师还可通过自测练习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财税知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将最新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财经税收法规等材料放在网上供学生拓宽视野; 问题讨论交流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学生在学习中碰到问题可以及时提出来,教师提供解答,其他学生也可参与讨论,这相对过去一对一交流的好处是可以共享,有同一问题的学生都可以得到解答,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4. 教师讲授与辅导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1)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是学生学好本课程的前提。在实际教学中,通过职业成功案例、美化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互动等方法来实现。( 2)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针对大多数学生情况来控制教学节奏,循序渐进,不能让学生一开始觉得太吃力而失去学好本门课程的信心。在实际教学中,学习企业经济业务会计处理前,先让学生充分理解经济业务整个流程以及资金在这个过程中的运动情况,然后再来分析其对会计要素的影响,最后讲解科目设置及会计处理。( 3)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教学生如何思考、如何看教材、如何练习、如何归纳总结,让学生有意识地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课后辅导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 前面评价结果) ,帮助其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重点和计划,并且要及时检查其计划完成情况和目标实现程度。教师利用网络即时聊天、电子邮件、电话及课程论坛等形式充分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和学习情况,并且及时跟进辅导。
( 三) 效果评价
中级会计学课程个性化教学在两届学生进行了尝试,取得了明显效果,主要体现在: 学生学习态度明显改善,基本能够做到积极自我学习; 学生都能明确自己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学生学习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成绩差距两极分化现象显著得到控制,从期中期末成绩的标准方差分析可以看出差距有显著缩小趋势;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领会会计精髓,深刻理解企业经济业务流程和资金运动来龙去脉,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职业素质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模式化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个性化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实行个性化教育,需要对现行的教育体系方方面面进行改革,而课程改革是包含其中的一个方面。
中级会计学个性化教学改革设想就是在这样背景提出来的,并付诸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其效果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主要体现在: 教学资源无法满足个性化教学的需要,例如师生比例小、学生上网条件受到限制、教学场地条件差、缺乏教学辅助工具等,而这些仅依靠课程改革是无法解决的; 学生的学习习惯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习惯了被动式学习,而个性化教学强调自我学习,这种转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 教师角色转换短时间内也难以适应,模式化教学中教师只需按教学大
--> 纲要求和教学安排完成相应的课时讲授,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作业并批改,基本就不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但个性化教学需要教学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效果,这需投入相当于以前的数倍精力与学生进行沟通联系,才能实现个性化教学的设想,这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因此要达到中级会计学课程个性化教学的预期效果,教学管理部门和高校后勤部门应努力引进各种先进的网络辅助教学工具,提升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个性化教学创造条件,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转换角色,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军宁. 大学之道: 北京大学的传统[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40.
关键词:“基础会计”课程;会计基本理论;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基础会计”是会计类专业以及其他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经济类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该课程是学习“财务会计”等后续课程的先导课程,是会计学知识的入门课程。同时,也是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一门必考课程。“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应用性都比较强的学科,既包括抽象的会计理论,也有具体的实践操作,要求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使学生不但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概念,而且能熟练地运用会计的各种方法技能。因此,学好并掌握它,能为将来后续课程的学习,乃至就业从事财务会计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这门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学生又没有任何实际经验,学生学习和理解有较大的难度,因此需要教师采取适当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基础会计”课程概念与学习目的
首先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基础会计,为什么要学习基础会计,这是初学会计时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教师讲课时首先向学生重点讲授的内容。
1.什么是基础会计
基础会计是由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组成的。“基础会计”,从字面上来看是阐述会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技能的一门基础学科。
会计基本理论是对会计所涉及的各个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说明,回答了“会计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它一般包括会计的基本概念、职能、对象、任务、会计核算的方法以及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等。
会计基本方法是指会计核算的各种专门方法、会计业务处理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技能,是学习和掌握会计知识的重点。它一般包括会计要素的划分和会计等式及其运用、账户和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账户分类、会计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会计核算形式选择、财产清查方法运用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内容。
会计基本知识阐述了会计工作组织,包括会计机构的设置和组织分工、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会计规章制度以及会计电算化等。
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这三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基础会计”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会计相关课程起到很好的指导入门的作用。
2.为什么要学习基础会计
会计学是由众多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等课程组成的一门经济应用科学,这些课程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的基础学科,它所阐明的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在会计学科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会计学中的多数课程是在运用基础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该课程研究对象特点而设置的,即基础会计学的理论方法对上述任何课程都是适用的。因此,要想学好会计学,首先必须要能理解运用“基础会计”的知识,否则会影响其他会计课程的学习效果。
二、目前“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几种普遍现象
从“基础会计”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来看,目前“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中存在“四重四轻”的现象。
1.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培养
“基础会计”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在教授基础知识时,教师原封不动地完全采用“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书本内容讲授给学生,没有激发学生探索认知的积极性,不注重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却不知怎样应用,有的学生甚至原原本本地将书本中的“重点” “难点”记录下来,用来作为对付考试的“宝典”。另外,教学实践环节设置不科学。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实践教学在授课时间的比例上不“对称”,存在“头重脚轻”的现象。此外,有的授课教师理论功底十分扎实,但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在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上存在不少的问题。
2.重理性阐释,轻感性强化
“基础会计”课程具有高度的理论性、专业性和抽象性,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会计专业缺乏感性认识,加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注重教学方法,强调理解阐释,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一般化,导致学生对“基础会计”的理解得不到丰富的感性认识,往往会觉得这门课程枯燥乏味、不易入门,慢慢地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他们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
3.重章节教学,轻系统培养
“基础会计”课程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各个章节的内容紧密相关,密不可分。往往由于教学时间紧促的关系,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割裂了各个章节内容之间内在逻辑连接关系,注重讲解工作中实践较多的章节内容,而忽视了其他章节,导致学生在学习前面的知识时不了解后面的内容,学习后面的知识时又忘记了前面的内容,影响整个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进程,学生无法把“基础会计”各个知识点有效地联系起来,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重强制灌输,轻主动培养
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会计这门学科对他们来讲,显得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再者,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高校的学习环境不相适应,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少学生为了达到顺利通过考试的目的,存在考试前打“突击”,搞“变通”等。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有兴趣,也不善于积极地思考。而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往往也会忽略这个因素,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积极性缺乏具体的方法,致使教学质量始终难以突破传统界限。
三、提高“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基础会计”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打牢初学者的知识基础,为深入学习研究会计学或就业奠定夯实的基础。就是使初学者通过一定课时的学习,熟练掌握运用会计的基础知识,即“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有效解决以上分析的几种现象,我们觉得需要强化“三个理念”。
1.强化启发式的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问题教学法。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循序渐进地提出解决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思路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比较独立的探索和研究活动,找到问题的答案,获得知识,进而熟练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动教学法。一堂课的效果好不好,最重要的是学生能不能“动”起来。应该把学生被动的“动”,变为主动的“动”,即出于个人学习的动机需要。这个动机可以是由外在因素诱发,如教师、教学环境等,也可以是自发的。这时,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自主归纳所学内容,理解重、难点,将所学知识完整化、系统化。
(3)图例启发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图解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不仅能够深入浅出地讲清重点、难点,而且能够直观地表明一些相关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生动、形象,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边讲边画,将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的理论浅显化,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强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将教、学、做、练有机地结合
(1)模拟教学法。一是教师在讲清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后,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和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举一反三的练习,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能灵活运用、掌握各类会计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基本规律和方法。二是教师通过讲解作业及练习题等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三是教师通过课堂练习、小测验等,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吸收、理解和实际运用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实训教学法。为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和动手能力,在讲完基本理论和复式记账方法等内容后,围绕课程内容设计实训教材,采用课程实训的方式,让学生根据一套完整的模拟账务资料,按照会计工作的实际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等实训材料,完成一个完整会计循环的全部操作,并将相关的理论知识传授、融入到实训过程,让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从而对会计工作形成一个直观的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强化兴趣牵引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1)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 提供可模仿、借鉴和引申的范例给学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能力得到更进一步深化。同时,对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结合实际案例加以分析与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参与的主动性,使学生能结合实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法。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学方法提供了创新机遇。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网络连接教师和学生,可以实现双向交流和多向交流。同时,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图文声像并茂、动态性、交互性、可重复性、针对性等优点,能动态展示财务会计实践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强学生的持续关注,并通过建立前后知识之间的连接,实现知识点的重新组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四、小结
本文针对“基础会计”课程的特点,提出了以上三点建议,旨在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理论,增强感知,变抽象理解为主动学习,提高“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张文华.融职业素养培养的基础会计教学探析[J].商业会计,2013(04).
[2]许燕萍.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J].商业会计,2012(18).
关键词:会计学原理;教材;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英国会计教学通常没有固定的教材,更没有统一的教材。英方教育者往往事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制定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大纲。他们认为,选取教材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大纲范围之内,调整教材的难度,尽量为学生创造出能提高他们兴趣的学习氛围。以最权威可靠的传统教材为基础,教师们还会从报纸上、因特网、电视新闻等多种途径选取材料,这样不仅使教学内容富有时代感,而且学生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将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而这些教材往往以活页形式分发给学生,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对新传授的知识点印象更深刻,也便于他们课后复习整理。
与英国教学使用的教材相比,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似乎是“一本好书,代代相传”,教师无法针对不同的学生调整教学内容。而且这种“代代相传”的教材,也不利于教师创新教学,突破自我。教师的教学往往是循规蹈矩,不断地重复教学内容,导致失去创新精神和科研动力。这就要求会计教育界从自身内部进行会计课程的战略性重构。
会计学原理作为会计学的入门课程,其课程目标和内容设计既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会计的基本印象,又关系到能否激发其学习热情,能否为其将来的系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一本优秀的《会计学原理》教材在会计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
一、中英《会计学原理》教材培养目标比较
英国会计教材普遍认为,学习第一门会计课的大多数学生是会计、商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他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阅读、分析、解释财务报表和内部管理报告。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为制定决策提供信息,而会计学原理课程目标是介绍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使学生成为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明智使用者,并广泛培养学生的各种会计能力。国内教材的出发点是帮助初学者掌握“三基”,即会计的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术,为初学者打好学习掌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二、中英《会计学原理》教材结构比较
英国会计教材的结构安排是围绕教学目的展开的:在每章的开篇提出本章的学习目的,作为教师布置材料和学生预习的基础;在论述相关问题时,其学习目的又会重复出现,用于帮助教师讲述知识,帮助学生理顺学习知识时的思路;每章的练习、问题和案例是学习目的的具体应用,如果学生需要帮助的话,他可以参考相应的正文;每个学习目的的要点小结,与学习目的相关的新名词和术语的列示,以及关键学习目的的复习思考题帮助学生复习每章的知识。其结构还有两大特色:一是每章开始时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企业的实例并引用了该公司经理、投资者或企业所有者关于该章主题的精辟论述。学生在学习时,可将实例贯穿于每一章的始终,将会计和企业的实际决策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是书中的作业材料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作业材料分成了以下几种类型:复习思考题――覆盖了篇章中的所有重要问题;练习题――每个知识点的练习强化了篇章中所有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练习――进行概念性分析、职业道德、研究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财务和管理报告及分析案例――解释财务和管理报告并通过案例分析、批判性思考和写作交流技能来形成管理报告。
国内教材的结构安排忽视了学习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开篇直接进入正题,不便于学生带着问题、目的明确地进行预习,对于理解力较差的学生更是难以掌握课程的重点;在论述所需掌握的问题时,平铺直叙,学生难以区分重点和非重点,学习目的无从体现;章后的习题也多是对篇中已有的知识进行提问或篇中例题的简单重复,难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中英《会计学原理》教材内容比较
根据培养目标,英国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了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依据,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延伸,环环相扣,脉络清楚。
国内教材的内容是按照初学者的需要和后续各种教材的衔接来考虑予以安排剪裁的,其内容主要是为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后续各门会计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材解释了六大会计要素、进行账务处理的基本方法和会计循环全过程,并对整个会计工作内容及学科划分作一完整的概括性介绍。主要内容为:会计的含义、职能、目标,会计学及其分支,复式记账和会计循环,内部控制和财产清查,会计电算化,会计规范体系,会计机构人员,会计职业道德。
四、中英《会计学原理》教材比较启示
(一)重新界定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
1、适应市场经济与国际交流的需求,界定会计教育培养目标。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会计教学中的首要问题,它直接涉及到课程设置的侧重性,决定着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会计专业培养的总目标应该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专业知识雄厚的“金字塔”形的通用会计人才。具体地说就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实用型、通用型、开拓型和外向型的高级会计人才。
2、确定层次化的会计学原理教学目标。按照现行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学生只有到临近毕业才能培养起对本专业较全面的认识。而原理课程有些名不副实,可以说仅仅是财务会计学原理。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印象最深的就是借贷记账法的应用和账务处理的整个循环过程,而对会计学这门专业及会计这个职业的认识仍然是混淆不清的,大多数的学生都会感觉到会计就是一个记账、算账的账房先生,看不到会计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很多学校正在进行教学改革,在入学初期不分专业。那么如何使学生在入学之初便建立起对会计总体的基本印象,培养学生对会计专业的认同感和学习热情,相应地就应在会计学原理课程中让学生了解:会计在经济生活中和企业中的地位及作用,会计职业的基本情况、会计的国内和国外情况、会计的管理体制、会计的功能、会计信息的建立、发展与传递。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尽管不在会计或其他相关学科中深造,也具备日后继续学习会计的知识和才能。
(二)有机协调会计学原理与其他后续专业课程的内容。目前,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基本包括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电算化七门课程,在教材内容安排上有很多重复现象。例如,《财务会计》中重复介绍了账簿、会计循环和财产清查等方面的知识。《成本会计》中有关生产费用的归集大多数已经包括在《财务会计》中,而《财务管理》中又包含了《财务会计》中的会计信息分析,并且和《管理会计》中应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有很多相同的内容。如何协调这些问题,最好的解决途径就是将现代会计的基本知识和采用的基本方法都包含在会计学原理课程中,而在各专业课程中介绍各自特殊的、深层次的知识。
(三)强化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长久以来,会计的教学方式一直以灌输为主,这种方式对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增强其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判断能力、促进学习的主动性起着一种束缚作用。加强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处理复杂的经济业务,加深感性认识,增强其趣味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他们毕业后还会遇到更多的新知识和新变化。鉴于这种情况,在会计学原理课程中就应该采用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模拟操作、小组辩论等,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交流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
(四)我国《会计学原理》教材基本框架设想
1、《会计学原理》教材的主要内容。《会计学原理》教材能够称其为原理,就应该涵盖会计学的基础知识,既包括会计专业和职业的基本情况介绍,又包括两大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另外,由于我国会计学原理课的课时多为一个学期,所以《会计学原理》教材不可能像英国教材那样包含过多的详细的内容。大致可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会计职业的基本情况介绍。包括会计的历史发展进程、会计职业的基本情况、会计管理体制等。第二部分:财务会计的基本知识。这一部分主要是现行《会计学原理》教材的主要内容,不过需要在前后顺序上有所调整。学生在学习第一门会计课程时,没有任何会计方面的概念,在这时就开篇讲述理论问题过于枯燥,难以深入理解,不如将其贯穿于相关课程的讲授中,最后再加以归纳总结。该部分可按如下内容安排:复式记账法,会计循环过程,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第三部分:管理成本会计的基本知识。从介绍成本计算的一般核算程序入手,分析成本性态引入管理会计中普遍采用的变动成本法,并介绍企业在管理中进行预测、决策和控制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最后总结出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第四部分:会计专业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根据前述两大分支的学习,认识会计的本质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通过比较会计的国内和国外情况,指出目前会计专业的研究重点和所面临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
2、《会计学原理》教材的结构安排。《会计学原理》教材的结构应配合会计教育的目标进行设计,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避免“制度加说明”枯燥无味的形式。在明确学习目的的基础上,加强学习内容的生动性,可参照英国教材的结构特点对我国的《会计学原理》教材加以改革。第一,在每章开始列示该章的学习重点,在论述到每节内容时,进一步强调该节的重点内容,明确学习目的;第二,除了以文字形式明确目的外,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在开篇以企业的实例引入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学习,刺激学习兴趣;第三,在正文中对概念性、观点性、结论性的知识以特殊的字体加以强调,突出学习的重点;第四,在正文的最后,对重点内容加以归纳总结,与开篇的目的、问题相呼应;第五,复习思考、练习题中避免内容的简单重复,除了覆盖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外,还应提出一些有争议性的案例,展开讨论,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晓芳,翟长洪,崔伟.中外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2008.5.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会计学基础;实践教学
1《会计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安顺学院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房产专业)创办于2013年,至今仅有三年多的时间,从通过学生和任课教师访谈,笔者得知,该专业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提高。《会计学基础》课程作为房产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方面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后期学习《工程经济学》、《建筑工程概预算》等课程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会计实践教学对于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重要的意义(简冠群、岳世忠2016)。而经过对137名完成该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对于会计实践教学的需求非常大,85.7%的学生认为会计实践课程十分重要,有必要进行会计实践的学习,但67%的学生却表示未曾参与会计实践学习,并且对会计实践课程缺乏充分了解。
2《会计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学生在该课程课堂上学到的都是关于会计的理论知识,即使有相关的习题练习,也是多着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难以得到提高,这样的培养方式和教学效果显然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违背。经过分析,具体原因如下:
2.1培养方案缺乏对实践教学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代静、许波2013),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缺乏对于《会计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实践学时规定和相关实践教学的安排。这门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总学时数是54,而且是全理论教学,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
2.2该课程“双师型”教师相对缺乏
“会计实践教学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简冠群、岳世忠2016)。而实际的情况是该课程目前的三名任课教师中,都缺乏在房地产企业从事相关财务工作的经历,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时也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安顺学院对于“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措施与考核制度也相对欠缺,从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扩大与质量的提高。
2.3教材的专业针对性有待提高
目前该专业学生所使用会计教材几乎都是会计专业学生所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与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方面的业务缺乏紧密联系。以复式记账法的应用为例,这几本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对于该知识的讲解几乎都围绕着制造业企业的业务展开,并没有针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相关业务。由于所使用教材的专业针对性相对较弱,即使按照基础会计教材内容进行会计实践操作教学,对学生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业务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也相对有限。
2.4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目前该课程的授课以讲授为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如果教师在对会计实践方面的知识如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软件的使用进行传授时依然采用讲授法,其教学效果远不如指导学生进行模拟的会计凭证填制和实际的会计软件操作。而事实是教师在教授这两个重要的知识点时采用的就是这种以讲授为主的方式。除此之外,该课程的案例教学也相对缺乏,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于会计相关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为会计案例教学通常来源于会计与理财工作的典型素材,是会计与理财实际活动的仿真和模拟(姜旭2016),而且会计案例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刘婷2007)。
3《会计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路径探讨
3.1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的相关要求和规定
首先,调整该课程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比例。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减少理论教学学时。笔者从学生和相关专业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中得知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的比例为1:2相对合理,即18个实践学时和36个理论学时。其次,可以将学生在会计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列入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并且要求明确,以此为教师备课与课程计划的安排提供依据。
3.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可以从学院层面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业尤其房地产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并且要求教师将自己在企业挂职锻炼的经验和体会在教研室活动中进行分享,进一步深化教师自身对于会计实践相关知识的认识,从而促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更好从实际出发,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可以从学校层面完善“双师型”教师的激励与考核制度。采取相关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往“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在考核制度中应明确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且针对“双师型”教师所做的贡献和自身所取得的进步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考核,对于贡献突出或者进步较大的“双师型”教师进行奖励,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业务提升的积极性。
3.3组织教师自编针对性强的教材
学院可以成立专门的教材编写小组,到房地产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结合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需求,编写适合于本专业学生的《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材。教材中关于会计的相关知识应更多的围绕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务展开。同时,教材编写小组还可以编订专门的房地产企业会计实际操作教程,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4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首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而非单纯的“老师讲授,同学记录”。尤其对于一些需要实际操作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对于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其次,教师应更多的采用案例教学,即以企业或相关单位的实际素材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简冠群,岳世忠.深化会计实践教学改革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J].经营管理者,2016(06):354.
[2]许静,代波.关于对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南方论刊,2013(12):111~112.
Abstract: The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mobile Internet is to carry out the scientific reconstruction and overall design of the students' inside and outside class time and create an O2O-style teaching environment by using the relevant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verted classroom. This paper takes the interactive micro-course design of "Accounting Principles"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design method of interactive micro-course, and discusses its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accounting teach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eaching reform.
P键词: 会计学原理;移动互联网;微课程;交互式设计
Key words: accounting principles;mobile Internet;micro-course;interactive design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4-0166-03
0 引言
在高校会计专业教学领域,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会计微课程是对传统会计教学模式的一种重要补充。然而,现有的会计微课程以微视频为主要形式,缺乏交互性,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欠缺对学生的即时反馈,会使得学习效果打折扣。视频教学或是单纯的实践操作或是强调理论讲解,而且视频时间过长,这使得学生的耐性和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极易丢失。国内的会计微课程尚处于初级的课程设计阶段,课程设计还是基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演绎法,尚没有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教育的技术优势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关于会计微课程开发方法的研究集中于演示型视频,这种形式最大的缺点是缺乏互动性,学生只能观看而不能同步练习或操作,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微课程资源除了要提供微视频内容以外,更要增加互动模块,交互式微课程应该达到不仅能促进学生了解知识的框架结构,而且能使学生脑中更清晰自身所要学习的目标,不仅有利于打破传统课堂所固有的课程资源,有效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而且满足碎片化学习时代的需求,为现代教育提供广泛的、交互式的学习资源。
1 交互式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以《会计学原理》为例,分四个步骤探析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交互式微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1.1 构建会计微课程体系
微课程是课程改革与信息化进程中的学习资源创新,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新型资源。微课程与学习单元、学生的学习活动等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体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以作为微型课程体系的开发方式。
现以《会计学原理》为例,根据教学大纲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梳理出微课程的内容,再将其分解成一系列的内容点以制作微课,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将《会计学原理》课程内容按照基础知识点、基础技能点、凭证处理技能点、账簿处理技能点和报表编制技能点五大类进行分解,以此表内容作为各个微课程内容设计的大纲来录制微视频。微视频的内容设计的方法和示例将在下一节中介绍。
1.2 微视频教学内容设计
微课程在确定选题后,接下来进入的工作就是内容设计了。在微课内容设计中,需要注意的是:讲稿内容快速切入主题;教学结构需包括导入、授课、互动、结束等环节,且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根据学情设计内容。
就《会计学原理》而言,学生常常混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计量基础,这不利于后续会计账务处理的学习。因为这既是本章的重点、难点和必须攻破的中心环节,也是会计账务处理中必须掌握的原理性知识。有鉴于此,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这一堂微课的讲稿内容如表2所示。
上述微课属于针对知识点而设计的内容示例,还有针对其他知识点和技能点而设计的微课,以满足体系化教学需要。由于篇幅限制,不能一一展示。
1.3 交互式微视频的制作
交互式微微课程的制作流程通常分为三个步骤:制作幻灯片、录制屏幕、录制解说词。
1.3.1 制作幻灯片
“情景导入”、“原理讲解”和“结果分析”的教学过程是通过幻灯片的制作技术实现的。可以直接在 Power Point 中做好幻灯片的布局,然后利用 Captivate4插入Power Point幻灯片。
1.3.2 录制屏幕
屏幕录制技术实现了“交互操作”的教学环节,既可以实现视频自动演示操作步骤,又可以实现人机交互操作的效果。通过Captivate4的“示范”模式将会计账务处理的过程录制下来,包括录制键盘和鼠标的动作。
1.3.3 录制解说词
Captivate4中的“音频”选项可以实现解说词的录制。在幻灯片中录制相应的解说词,注意务必保持声音和画面的同步。
1.4 基于移动终端的交互式微课程
为高效微课程,研究团队申请了一个微信公众号――“财务管理与会计学教学团队”。将会计专业的微课程、学前导学、课后自测、课后作业、拓展学习文献、微课程设计问卷调查表等有关学习支持材料在微信公众平台后,组织学生在微信公众平台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进行关注,关注成功后指导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的微课程。学生可通过关注“财务管理与会计学教学团队”微信公众号定期在移又斩松瞎劭次⒖纬蹋同时就学习中所产生问题可以与教师团队即时交流,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会在后台记录并观测,为教学团队调整教学策略和迭代课程内容提供了有力数据支持。
2 总结
微课程作为教学资源在教学平台上呈现,同时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使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又不容易产生厌学和疲劳感。微课程的这一优点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教学实践中都已经得到了验证。
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就为微课程的开发和运用手段创造了有利条件。微课程需要从技术开发迈向有效设计,迈向创新应用。搞好有针对性的微课设计,才能提升微课质量。然而,现有的微课程的研究开发集中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式的演示视频,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会计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核心课――《会计学原理》为例,运用交互式设计,提出一种可以实现教学互动,集“情景融入、知识讲解、即时练习和反馈”于一体的微课程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方法,并证明了交互式微课程设计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崔小洛,周文娟,张胜男.交互式微课程设计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7).
[2]范福兰,张屹,白清玉,林利.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6).
[3]张屹,黄欣,谢浩泉,白清玉.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的研发与应用――以“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3(5).
一、会计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从会计教学的体系设置来看,大部分高校会计核心专业课都采用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税法与纳税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报表分析-审计、行业会计比较,同时配合相关实作课程的训练,本着知识从无到有、由易至难的学习规律,这样的教学设置是合理的。但是由于知识点较多又具有一定的专业难度,学生容易学完后面忘了前面,尚且不谈科目之间的混淆,同一科目前后知识点都很难融会贯通起来,实际应用难以入手。事实上,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好的途径是实际岗位的实习,但介于会计工作的核心性和保密性,很少有工作单位能让实习生接触实际的账务处理,因此,实践性操作更大程度还是由校内完成。对于技术性专业而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操能力是并重的,先理论后实操也是固有模式,但两者之间的时间差距使得所学知识和工作过程难以一一对应起来,知识逻辑难以转化为技术逻辑,结果为学懂了知识,但不会灵活的应用。追溯根源,其实是知识的传授中忽略了工作程序,注重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却忽视了工作过程知识的重要性,所以难以实现与社会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基于工作视角下会计教学模块的构建
要改变会计教学普遍存在的上述问题,就要打破惯有的会计教学模式,从工作的视角审视知识的实用度,以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拆分为工作环节,将知识固有的章节结构、科目结构拆分,将工作环节和需要支撑的知识一一对应,形成系统模块,模块的教学是引导学生参与工作的每个环节,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都能得得到相应的工作能力和知识积累,等到所有模块学完,工作过程也就完整的结束。这样学习直接在工作过程中学习知识并进行操作,即收获应具备的理论知识也熟悉了工作的流程,最重要的是将知识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具备了实际的工作能力。
以??计学原理为例,基于会计的实际工作视角,构建7个教学模块。模块一:会计报表初探和基本知识模块,引导学生初探报表,仅限认识,了解最终目标并掌握必备基础知识,掌握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四大基本假设、两个会计基础、信息质量原则,分析构成报表的六大会计要素及相关的会计科目及账户。模块二:建账模块,引导学生注意会计的书写规范要求,掌握各类账簿的作用和启用以及建账的方法。模块三:审核原始凭证模块,引导学生掌握原始凭证的分类及内容,填写各种单据,建立在会填的基础上学习如何进行审核。模块四:填制记账凭证模块,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原始凭证所体现的经济业务信息,掌握复制记账原理以及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并能够对筹资、采购、生产、销售、利润的形成及分配中的基本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掌握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和方法。模块五:登记账簿模块,引导学生掌握日记账、总账、明细账的登记方法,并掌握三种对账方法和三种错账更正方法,学会结账。模块六:财产清查模块,引导学生掌握各类财产的清查方法,对财产清查结果进行处理。模块七:报表编制模块,引导学生掌握各报表的功能并进行编制。教学要求以真实的原始凭证为引导,利用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进行操作,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能对应学到该模块涉及的理论知识,同时获得实际操作该工作环节的能力。七个模块学完,能够完整的掌握整个会计实际工作过程,具备基本的账务处理能力,七个模块对应知识点联系起来,也就是会计学原理要掌握的完整理论知识。在教学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第二轮实作,再给学生一套原始凭证,让学生按工作流程进行账务处理,巩固知识、提升操作的熟悉程度,并能够举一反三、总结规律。
在教学中,基于工作视角构建教学模块效果是明显的,这种设计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和工作过程有效结合起来,学生学到每个工作环节所需的知识,马上在该环节实践使用,知识的实用性大幅度提高,知识与工作流程最大可能的对应,并较快的将知识逻辑转化为技术逻辑。同时在此过程中,学会独立处理问题,形成细致、耐心、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事实上,基于工作视角构建教学模块也可以多门课程融合构建,例如财务会计与纳税会计,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这样还可以避免科目间知识点的重合,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存在的难点
相比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视角构建会计教学模块需要教师大量的前期工作,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至关重要,对知识的高度熟悉、对工作过程的熟练掌控,才能将知识合理拆分并与工作环节完美结合。教师对学生的工作情境的引导、教学进度的掌控,理论与实践相交替的节奏把握也是影响效果的关键因素。
会计学专业的学生经常会抱怨自己的专业课太难,内容枯涩难懂,学起来一点兴趣都没有,可事实的结果真的是会计学内容太深奥导致学生提不起兴趣吗?基础会计学是每个会计专业学生入门的基础课程,在前期的编排不合理的情况下很难让学生钻研进去,也会影响以后的发展。所以,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改动还有相关方法的改进是意义重大的。
2浅谈基础会计专业课的内容改动
如果学生想要学习会计学这个专业,这门课程绝对是其首选的最佳课程,知识涵盖面广,内容相对比较容易入门,与以后学习的课程及工作息息相关,如果学习得顺利可以极大地增强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找到一份心满意足的工作。但是如果基础没有打牢,学再多的课程也不能锦上添花,在工作中也不能按照规定完成相应的任务,获得不了应有的回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基础会计在其相关专业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走上工作岗位的一块垫脚砖。但课本中向同学所传递的知识却是略微有点枯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目的也只是完成任务,不顾及学生学习的感受,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他们在后面学习其他专业课时基础不足,影响发展。所以,对基础会计方面的改动和传授知识方法的改进是不能拖延的。
3内容重构具体方向
3.1以学生为中心
正确的教育是以被教导者为基础的,离开了人这个基础所有的教育都失去了应该有的意义。现阶段的教学内容类似于填鸭式的教育,没有真正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思考如何高效地向学生传递知识,目标只是教完所要传授的知识点,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快速地接受。这就有可能在其过程中前后期的学习状态出现极大的偏差:前期勇气和学习积极性特别足,然后慢慢地积极性减弱,后期完全失去兴趣。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还错失了最好的学习机会。由此可见,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是很有必要的。
3.2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如今的基础会计教育对于理论的重视比较严重,对于实践似乎有些轻视。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完这些课程后不能把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由于相关实践经验的不足,导致在工作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自己忙得焦头烂额,结果可能只能被老板辞退,对自己的能力开始怀疑,进而放弃这条道路。实践是一切理论的基础,没有实践就不能找出自己对理论理解的偏差,只有实践可以帮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理论基础。
3.3注重学生逻辑的培养
基础会计的教学不只是基础知识和实践的结合,要想灵活运用还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会包含一些零星细小的开支,有不少步骤还需要认真思考核算才能得出结论。如果学生只具备专业知识而不能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话,很难快速、高效地完成工作中的任务。因此在教学中应突出注重学生逻辑的培养,多让学生接触一些关于逻辑思维的案例,让他们尽快融入这个角色当中。
4教学方法的改革
4.1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不只是传授知识,幽默感是评价教师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位优秀的教师可以让课堂充满乐趣,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集中精神,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让学习事半功倍。除了幽默感之外教师也可以借助一些外部的环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使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引发学生的新鲜感,而且可以比较直观地让同学们感受到基础会计学的魅力。
4.2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实践上面
纯粹的理论教育总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在课堂上应围绕以后工作所可能遇到的问题来展开讨论,或者是以后职业能力的规划,尽量多的谈一谈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用到的知识点,不让学生觉得学到的知识似乎只能用在课堂上和同学竞争。在相对实用的环境中学习也有利于快速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对于知识大概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真正的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将教学内容延伸到了社会层次,让学生学以致用。
4.3因人而异进行教学
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差别较大的施教方法。这一点比较考验教师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生涯如果碰到的学生性格是多方面的,可能相处几天就可以判断该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教育方针。聪明的学生一般比较自负,不注重课堂的组织纪律,自我散漫,对待这类学生要打击他们的锐气,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虚心接受知识;而一部分学生学习认真,花费在基础会计的时间较长,但是不善于和同学交流,无法确定自己的定位,进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自我放弃,对于这类学生要经常鼓励他们,上课时点名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重拾自信。
4.4角色扮演,使学生进入氛围
如果教师不能做到凭借自己的幽默感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可以参照角色扮演来实现相同的效果。具体做法为在学生中选取几个代表,分别扮演公司经理,会计以及各部门人员,除了会计之外其他各方面努力让自己的工作出错,考验会计的专业技能掌握情况以及临场应变能力,这一点在以后的工作中是极其重要的。
5结语
学生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未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听的低效率状态,应力求在短期内让学生学到更多对自己的发展有用的知识。教学方法只是一项手段,能够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再加上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通过师生互相交流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可以以一种高效率的方式地向同学们传授知识,对于学生在以后生活和工作中会有不能忽视的影响。
参考文献
【关键词】操作能力提高;会计学原理;考核模式
会计学原理作为一门“商业语言”课程是经济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不同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它对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考核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质量与效果的重要方法。针对会计学原理课程考核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笔者提出改革考核模式的设想,为考核模式的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一、考核方式的改变
会计学原理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只是教学条件的限制不能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去理解和操作,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接触到实际的操作,可是其他专业的学生这门课结束以后就没有后续的教学了,怎样在这现有的时间内让学生有更直接的了解,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学时太少不能很好掌握这门课程。这表明学时不能很好满足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需求。因此,在目前学时无法增加的情况下,应在立足于原有课时,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研究和大胆改革,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根据会计学原理课程的特点,可以采取到课率+平时成绩+实践做账能力+考试的多种要素相结合的方法。到课率保证学生的参与课堂学习的效果;平时成绩注重考查学生学习状况,包括完成作业和阶段性考试等;实践环节考核,则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素质进行考核。考试考核学生的记忆和掌握情况。
二、过程考核制度的要求
要真正实现培养目标,必须改革现行的课程考核时间要求,实现科学化。改革“一考定优劣”的课程考试制度,引导学生改变“平时放松、考前突击”的学习习惯,吸引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过程中,鼓励教师改革考核时间,加大过程考核力度,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比重,将过程考核成绩作为学生综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保障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阶段性考核方式注重知识、技能、操作和实践能力的灵活运用。阶段性考核方式将考试按知识点分散到整个学期对每个学生的成绩按照比例进行核算,强调了课程学习中每个学习过程。根据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该课程内容概括为3大模块:基本概念、做账规则和实践应用。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和具体环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该课程改革中,教师利用丰富的教学经验,优化了整个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构建了一个有序、高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讲授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期末考核成绩中,日常表现和作业,单元测验,实际做账和期末考试各占一定的比例,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而更加关注自身提高的过程。采取分项考试、分散考试的方法,采取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方式。此外,可以尝试在期末考试中实行免考,如平时学业成绩突出的学生可以不参加期末考试,以激励学生平时努力学习。
三、考核内容的改变
(1)理论知识,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要点的掌握程度。(2)实践能力,考核学生对文献和网络知识获取、数据搜集、整理、阐释、评估资料等能力。实践考核方式可采取社会调查,辩论,专项研究活动等形式,结合学生个人兴趣爱好,考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3)综合素质,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追踪并参与活动,并对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或PPT他演示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考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合作和沟通能力等。会计学原理课程内容由理论部分、技术部分、技能部分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这三部分内容之间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相辅相成的。建议应从概念、技术、技能、平时四方面进行考核。应当将内容进行分类整合,并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突出实际做账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综合能力。
参 考 文 献
[论文摘要]在电大学习的教考分离中,成本会计的历年考试反映出的问题颇多,成绩时好时差,学生学习中也感觉课程偏难,表现出失去学习兴趣,惧怕烦琐的计算这一现象。因此,通过对考试的简单分析,提出几点教学中的体会愿与财会专业的老师及学生共同探讨。
成本会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后的又一门专业课,课程内容主要是制造业产品成本的核算与分析。从事电大教学以来,本人一直担任着本课程的教学,从历年通考结果看,成绩时好时差,学员也普遍反映课程偏难。作为这门课的任课教师,在此对成本会计的统考及教学提出几点体会,愿与大家探讨。
一、成本会计统考分析
电大教学采用统考制,在2006年以前采用中央电大统一出卷考试,2006年江苏省由省电大统一命题考试,也就是所谓的教考分离,历年考试成绩出现时好时差的原因,现分析如下几点:
1、复习资料题目未涉及部分的出现。复习资料是学生考前复习的重点,成本会计计算分析部分可考的内容较多,如果在资料中未涉及的计算内容与方法出现在考卷中,其结果必然只能是平时学的较好的一部分同学能给予解答。而成本会计计算分析中的大题目所占分值一般较大,这必然使得一些仅依赖于资料的同学造成大量失分。如在一年的资料中没有涉及到的平行结转分步法出现在考卷中,又一年的资料中没有涉及到的制造费用按年度分配率分配法出现在考卷中,以上题目所占分值均在十五分以上。
2、课程可考的内容较多。成本会计在计算部分可考的内容较多,包括从材料费用到其他费用的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核算,辅助生产费用的四种计算分配方法,制造费用的两种归集程序和四种分配方法,废品损失与停工损失的单独核算内容,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七种分配方法,产品成本的五种计算方法以及成本还原方法的计算要点,连环分析法在原材料费用总额分析与可比产品降低任务完成分析中的应用等。
3、课程偏难的诠释。学生反映课程偏难的原因可分析如下几点:1缺乏产品生产与核算的程序概念,成本生产有着不同的生产流程其核算也是环环紧口,虽然在教学中老师会给予讲解,但学生在学习中由于缺乏实践工作,因此较难理解掌握。2计算烦琐且共性部分容易混淆,成本会计计算量较大,大的题目往往要分几个步骤才能完成,在学习中一部分同学只求一知半解,怕烦,不善于深入理解、钻研,另外成本核算最终是将成本计算对象的各项生产费用经过费用的分配计入该对象中从而完成成本的计算,其中的各项费用的分配有其个性也有其共性,学生容易混淆。3会计基础知识薄弱,有些同学在进入成本会计学习时,基本的会计知识掌握较差,有些甚至还未入门,加上课程较烦琐,因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成本会计教学体会
鉴于成本会计实践操作性较强,计算内容较多,如果仅靠考前的抱佛脚,依赖局限于资料上的计算题,且考前在老师的解答下勉强会做,其结果只能是若考题不在资料中或者略有条件变动,就难以给予正确的解答。因此要想真正掌握这门课程的相关知识,作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学习中一方面要下工夫,另一方面要掌握课程的特点,善于发现不同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总结归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了解课程特点,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成本会计围绕制造业成本核算展开,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就是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按照核算的要求,逐步进行归集和分配,最后完成各种产品生产成本和各项期间费用的计算。这里强调两个字“逐步”,这表示成本核算是顺序完成,各环节工作紧密联系;这里又强调“各项费用的归集分配”这表示成本计算就是将各成本核算对象的费用逐步归集分配计入每个对象中,就形成了该对象的成本。产品成本核算的程序,也是这门课程贯穿始终的线索即:“①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②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分配——③基本生产车间制造费用的归集分配——④各种产品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的计算。” 这好比成本核算的主干,每个主干部分又包括许多的内容与方法。因此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抓住这一线索,一方面要注意教材各章节内容的联系,另一方面要注意成本核算每一步的内容和采用的多种方法,这些都是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2、理清思路,寻找共同点。成本核算是对计入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各项费用逐步的进行归集分配而完成的,每一步中包括许多的内容和方法,但学习中要善于发现它们共同的点,灵活学习,掌握方法,作到举一反三。1、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包括:原材料费用的分配、燃料费用的分配、低值易耗品的摊销、工资费用的分配、外购动力费用的分配、折旧费用的计提分配、利息费用、税金及其他费用等的核算。这一内容的共性在于:各项费用的分配均按用途进行,属于产品直接用的又专设有成本项目的计入“基本生产成本”帐户、属于基本生产车间耗用及产品直接用的但没有专设有成本项目的计入“制造费用”帐户、辅助生产部门用的计入“辅助生产成本”帐户、行政管理部门用的计入“管理费用”等,并分别从各要素费用所属帐户的贷方转出。2、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主要是针对劳务性的辅助生产费用,首先要将在要素费用分配中计入某劳务“辅助生产成本”帐户的发生额汇总起来,再把汇总的辅助生产费用总额在它的劳务受益者之间分配,分配方法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每种方法的计算过程及基本公式外,还应抓住它们的共同点:某辅助生产劳务费用经分配以后,其所属的明细帐户余额为零,最终
的分配按用途进行,其他辅助生产部门耗用的计入“辅助生产成本”所属的明细账户,基本生产产品耗用的并专设成本项目的计入“基本生产成本”帐户,车间耗用的计入“制造费用”帐户,行政管理耗用的计入“管理费用”,等,并从所分配的辅助生产成本所属名细帐户的贷方转出。3、制造费用的分配主要是针对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首先要将在要素费用分配及辅助生产费用分配中计入某个车间“制造费用”帐户的发生额进行汇总,再把汇总的费用总额在该车间的生产产品间进行分配,分配方法有生产工时比例分配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法、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以上四种方法都是要求掌握的,前三种方法是将某车间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总额在该车间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经分配后,“制造费用”帐户余额为零,不同之处在于三种方法所用的分配标准不同。而第四种分配方法与前三种截然不同,该方法在分配时不考虑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而是按年度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乘以某种产品本月实际产量的定额工时计算该产品本月应承担的车间制造费用,用这种方法分配,“制造费用”帐户月末会出现借方或贷方余额。制造费用分配的结果是:某产品应承担的分配额计入该产品的“基本生产成本”明细帐户,并从该车间的“制造费用”帐户的贷方转出。4、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是产品成本核算的最后一步的费用分配,经过前面各步骤的费用分配,我们已经将某种产品的生产费用按成本项目计入了该产品的“基本生产成本”明细帐户,接下来月末我们要把该产品的上个月没有完工的(该月初)在产品费用加上归集的本月发生的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计算出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教材中介绍了七种分配方法,在掌握这七种方法时,要理解并结合某产品“基本生产成本”名细账户中四项生产费用的衡等关系。
三、结合成本核算程序,掌握成本计算方法
成本核算是按照核算对象逐步完成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按什么对象、什么要求进行,这是费用分配的前提,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其核算对象与要求是不同的。关于成本计算方法,教材分五章介绍了五种方法,按照成本计算对象命名的基本方法有三种: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另外两种辅助方法,一是为了简化成本计算的分类法、二是为了加强管理、控制成本的定额法。掌握成本计算方法,一方面要把费用分配与成本计算方法相结合,另一方面要结合工艺流程掌握计算方法的特点。1品种法,按产品品种归集费用,从①要素费用的分配—②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③基本生产车间制造费用的分配(以下简称:各项生产费用的顺序分配)均按照产品的品种进行归集,最后完成每种产品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2分批法,按产品的批别进行各项生产费用的顺序归集与分配,在有完工产品的当月,将该月归集在某批次产品的生产费用累计数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完成分配。3分步法,按产品的成本计算步骤进行各项费用的顺序归集与分配,分步法分逐步结转分步法与平行结转分步法两种,对这两种分步法的学习,关键在于掌握它们的成本计算程序。逐步结转分步法的成本计算程序是:按每个成本计算步骤开设成本计算单,第一步骤成本计算步骤按成本项目归集本步骤的生产费用,并在月末将本步骤的生产费用在该步骤的完工产品(半成品)与在产品间进行分配,并转出完工的半成品成本;第二步骤是将半成品库发出的半成品或着第一步直接转入的半成品的进一步加工,最后将各步骤生产费用计入产成品份额加以汇总就是产成品的生产成本。4分类法需要掌握的要点是:按每一类别的产品开设成本计算单,并将该类产品的各项生产费用按成本项目归集在成本明细账中,月末计算出该类产品完工产品的成本,接着按要求的分配标准将该类完工产品的各项目成本分配给类内的各种产品,最终计算出各种产品的成本。5定额法需要掌握的要点是:在计算出产品的定额成本的基础上,调整各项需调整的差异,最终计算出产品的实际成本,计算公式如下:产品实际成本=产品在现行定额下的定额成本+(—)脱离现行定额的差异+(—)原材料或半成品成本差异+(—)月初在产品变动差异。其中公式中的每一项的正确计算是此方法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在学习中体会。
成本会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后的又一门专业课,课程内容主要是制造业产品成本的核算与分析。从事电大教学以来,本人一直担任着本课程的教学,从历年通考结果看,成绩时好时差,学员也普遍反映课程偏难。作为这门课的任课教师,在此对成本会计的统考及教学提出几点体会,愿与大家探讨。
一、成本会计统考分析
电大教学采用统考制,在2006年以前采用中央电大统一出卷考试,2006年江苏省由省电大统一命题考试,也就是所谓的教考分离,历年考试成绩出现时好时差的原因,现分析如下几点:
1、复习资料题目未涉及部分的出现。复习资料是学生考前复习的重点,成本会计计算分析部分可考的内容较多,如果在资料中未涉及的计算内容与方法出现在考卷中,其结果必然只能是平时学的较好的一部分同学能给予解答。而成本会计计算分析中的大题目所占分值一般较大,这必然使得一些仅依赖于资料的同学造成大量失分。如在一年的资料中没有涉及到的平行结转分步法出现在考卷中,又一年的资料中没有涉及到的制造费用按年度分配率分配法出现在考卷中,以上题目所占分值均在十五分以上。
2、课程可考的内容较多。成本会计在计算部分可考的内容较多,包括从材料费用到其他费用的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核算,辅助生产费用的四种计算分配方法,制造费用的两种归集程序和四种分配方法,废品损失与停工损失的单独核算内容,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七种分配方法,产品成本的五种计算方法以及成本还原方法的计算要点,连环分析法在原材料费用总额分析与可比产品降低任务完成分析中的应用等。
3、课程偏难的诠释。学生反映课程偏难的原因可分析如下几点:1缺乏产品生产与核算的程序概念,成本生产有着不同的生产流程其核算也是环环紧口,虽然在教学中老师会给予讲解,但学生在学习中由于缺乏实践工作,因此较难理解掌握。2计算烦琐且共性部分容易混淆,成本会计计算量较大,大的题目往往要分几个步骤才能完成,在学习中一部分同学只求一知半解,怕烦,不善于深入理解、钻研,另外成本核算最终是将成本计算对象的各项生产费用经过费用的分配计入该对象中从而完成成本的计算,其中的各项费用的分配有其个性也有其共性,学生容易混淆。3会计基础知识薄弱,有些同学在进入成本会计学习时,基本的会计知识掌握较差,有些甚至还未入门,加上课程较烦琐,因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成本会计教学体会
鉴于成本会计实践操作性较强,计算内容较多,如果仅靠考前的抱佛脚,依赖局限于资料上的计算题,且考前在老师的解答下勉强会做,其结果只能是若考题不在资料中或者略有条件变动,就难以给予正确的解答。因此要想真正掌握这门课程的相关知识,作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学习中一方面要下工夫,另一方面要掌握课程的特点,善于发现不同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总结归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了解课程特点,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成本会计围绕制造业成本核算展开,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就是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按照核算的要求,逐步进行归集和分配,最后完成各种产品生产成本和各项期间费用的计算。这里强调两个字“逐步”,这表示成本核算是顺序完成,各环节工作紧密联系;这里又强调“各项费用的归集分配”这表示成本计算就是将各成本核算对象的费用逐步归集分配计入每个对象中,就形成了该对象的成本。产品成本核算的程序,也是这门课程贯穿始终的线索即:“①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②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分配——③基本生产车间制造费用的归集分配——④各种产品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的计算。” 这好比成本核算的主干,每个主干部分又包括许多的内容与方法。因此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抓住这一线索,一方面要注意教材各章节内容的联系,另一方面要注意成本核算每一步的内容和采用的多种方法,这些都是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2、理清思路,寻找共同点。成本核算是对计入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各项费用逐步的进行归集分配而完成的,每一步中包括许多的内容和方法,但学习中要善于发现它们共同的点,灵活学习,掌握方法,作到举一反三。1、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包括:原材料费用的分配、燃料费用的分配、低值易耗品的摊销、工资费用的分配、外购动力费用的分配、折旧费用的计提分配、利息费用、税金及其他费用等的核算。这一内容的共性在于:各项费用的分配均按用途进行,属于产品直接用的又专设有成本项目的计入“基本生产成本”帐户、属于基本生产车间耗用及产品直接用的但没有专设有成本项目的计入“制造费用”帐户、辅助生产部门用的计入“辅助生产成本”帐户、行政管理部门用的计入“管理费用”等,并分别从各要素费用所属帐户的贷方转出。2、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主要是针对劳务性的辅助生产费用,首先要将在要素费用分配中计入某劳务“辅助生产成本”帐户的发生额汇总起来,再把汇总的辅助生产费用总额在它的劳务受益者之间分配,分配方法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每种方法的计算过程及基本公式外,还应抓住它们的共同点:某辅助生产劳务费用经分配以后,其所属的明细帐户余额为零,最终的分配按用途进行,其他辅助生产部门耗用的计入“辅助生产成本”所属的明细账户,基本生产产品耗用的并专设成本项目的计入“基本生产成本”帐户,车间耗用的计入“制造费用”帐户,
行政管理耗用的计入“管理费用”,等,并从所分配的辅助生产成本所属名细帐户的贷方转出。3、制造费用的分配主要是针对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首先要将在要素费用分配及辅助生产费用分配中计入某个车间“制造费用”帐户的发生额进行汇总,再把汇总的费用总额在该车间的生产产品间进行分配,分配方法有生产工时比例分配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法、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以上四种方法都是要求掌握的,前三种方法是将某车间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总额在该车间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经分配后,“制造费用”帐户余额为零,不同之处在于三种方法所用的分配标准不同。而第四种分配方法与前三种截然不同,该方法在分配时不考虑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而是按年度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乘以某种产品本月实际产量的定额工时计算该产品本月应承担的车间制造费用,用这种方法分配,“制造费用”帐户月末会出现借方或贷方余额。制造费用分配的结果是:某产品应承担的分配额计入该产品的“基本生产成本”明细帐户,并从该车间的“制造费用”帐户的贷方转出。4、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是产品成本核算的最后一步的费用分配,经过前面各步骤的费用分配,我们已经将某种产品的生产费用按成本项目计入了该产品的“基本生产成本”明细帐户,接下来月末我们要把该产品的上个月没有完工的(该月初)在产品费用加上归集的本月发生的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计算出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教材中介绍了七种分配方法,在掌握这七种方法时,要理解并结合某产品“基本生产成本”名细账户中四项生产费用的衡等关系。 三、结合成本核算程序,掌握成本计算方法 成本核算是按照核算对象逐步完成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按什么对象、什么要求进行,这是费用分配的前提,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其核算对象与要求是不同的。关于成本计算方法,教材分五章介绍了五种方法,按照成本计算对象命名的基本方法有三种: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另外两种辅助方法,一是为了简化成本计算的分类法、二是为了加强管理、控制成本的定额法。掌握成本计算方法,一方面要把费用分配与成本计算方法相结合,另一方面要结合工艺流程掌握计算方法的特点。1品种法,按产品品种归集费用,从①要素费用的分配—②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③基本生产车间制造费用的分配(以下简称:各项生产费用的顺序分配)均按照产品的品种进行归集,最后完成每种产品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2分批法,按产品的批别进行各项生产费用的顺序归集与分配,在有完工产品的当月,将该月归集在某批次产品的生产费用累计数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完成分配。3分步法,按产品的成本计算步骤进行各项费用的顺序归集与分配,分步法分逐步结转分步法与平行结转分步法两种,对这两种分步法的学习,关键在于掌握它们的成本计算程序。逐步结转分步法的成本计算程序是:按每个成本计算步骤开设成本计算单,第一步骤成本计算步骤按成本项目归集本步骤的生产费用,并在月末将本步骤的生产费用在该步骤的完工产品(半成品)与在产品间进行分配,并转出完工的半成品成本;第二步骤是将半成品库发出的半成品或着第一步直接转入的半成品的进一步加工,最后将各步骤生产费用计入产成品份额加以汇总就是产成品的生产成本。4分类法需要掌握的要点是:按每一类别的产品开设成本计算单,并将该类产品的各项生产费用按成本项目归集在成本明细账中,月末计算出该类产品完工产品的成本,接着按要求的分配标准将该类完工产品的各项目成本分配给类内的各种产品,最终计算出各种产品的成本。5定额法需要掌握的要点是:在计算出产品的定额成本的基础上,调整各项需调整的差异,最终计算出产品的实际成本,计算公式如下:产品实际成本=产品在现行定额下的定额成本+(—)脱离现行定额的差异+(—)原材料或半成品成本差异+(—)月初在产品变动差异。其中公式中的每一项的正确计算是此方法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在学习中体会。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 实验课程 课程设计
一、应用型大学转型的相关政策支持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召开了常务会议,讨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等议题,这意味着我国高等学校将由学术型为主的发展模式向研究型和应用技术型两大类型并行发展模式转型,职业教育从中职、高职、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将被打通,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在国家政策影响下,财经类院校应响应政策,大力推进财经类院校向应用型转型。
二、财经类院校应用型转型的迫切性
应用型转型,顾名思义,高校培养的学生就业后能够直接进入到工作岗位,无需二次培训就可以把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财经类院校应用型转型的迫切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体现出来。
首先,企业财务信息的敏感性。财经类院校要想实现学生直接进入工作岗位,无需二次培训,就需要通过实习,但是在实习中尤其是财务类岗位,一般接触到的信息会比较敏感,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并不能完全提供岗位有关的信息,学生在进行实习中也就不能接触到真实业务,对于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财经类院校通过应用型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解决财务类实习的必要途径。
其次,企业的入职培训成本。很多企业为了使新入职人员尽快适应岗位,大都会有入职培训,但是作为企业不仅要考虑培训成本,时间成本,还要考虑培训之后员工跳槽导致再次招聘和培训的成本,鉴于种种原因,企业越来越偏向招收有工作经验的人员,而作为财经类院校刚毕业的学子,没有工作经验,因此,此为财经类院校应用型转型的必然。
最后,教育改革措施还不配套。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存在这很大差距,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培养的人才只能是大众化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同时,财经类学校的教师很多缺乏实务工作经验,没有真正在企业进行业务活动的操作,因此讲授的理论知识很难与实践相结合,造成书本与实际脱节,教与学的、学与用的错位,很难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因此财经类院校应用型转型可以为优化教师质量,培养人才出自己的一份力。
三、目前财经类院校应用型转型所采用的方法
(一)校企合作
目前,各地涌现的各类大中专院校,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院校,通过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反思,对新教育模式的不断摸索,逐步形成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职业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新道路。不论是订单式校企合作还是顶岗实习模式,都存在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的问题,在双方不能实现共赢的情况下,校企合作就不能长久。
(二)购买实验软件,开设实验课程
通过对现有财务类实验软件的分析研究,以及学校开设实验课程的角度来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每个财经类院校有不同的办学思路和发展规划,现有实验软件的设计并没有考虑学校自身对于开设实验课程的要求,比如本科、专科类学生的实验课时、实验人数的要求。引入实验软件时,由于是现成产品,不能根据学校实验课程的课时进行实验软件的定制,缺乏灵活性,全部照搬企业的产品,不具有针对性,教学效果可能会不理想。
二是对实验软件的适用性判断,真正有话语权的是一线教师,实验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过程中应当有一线教师的参与,这样的实验软件才真正能够为教师所用,为学生所用。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财经类院校应用型转型的问题,并不是单从增加实习岗位,加强校企合作简单就能实现的。从老师教,到学生学,再到学以致用,这个正常的知识传递流程中最根源的问题是老师教,那么,我认为目前最根本的问题是对学校课程的设计要进行改革,。从学校出发,考虑学校开设的课程是否合适或者恰当,为何教与用之间存在如此大的缺口。不能够学以致用不是学生掌握知识不够扎实,这正是我们在应用型改革中财经类院系需要考虑的问题。
而面对财经类院校的诸多课程,与应用型相关性最强的就是实验课程,那么实验课程的建设就是本文要重点讨论的问题。而实验软件只是辅助我们完成实验课程的工具,不能本末倒置。
四、对于经管类实验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财经类院校课堂教学的理论课程是基础,学生通过学习理论课程,对学科形成系统性的认识,但是,实验课程却是走向工作岗位的桥梁,实验内容应在最大程度上与企业工作过程一致,实验内容与企业的实务流程、管理和服务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率,真正实现学生与岗位的无缝连接。在财经类院校的应用型转型中,要想走在改革的前段,就要将这座桥梁搭建成功,从实验课程的改革入手,通过对实验课程的建设来实现教学用三者的完美衔接。
针对财经类专业理论课程定制开始实验课程,是将实验课程发挥其桥梁作用的最有效的方法。本文将以《基础会计》为例,从下面六大方面来考虑如何建设财经类院校应用型改革中的实验课程――《会计学实验课程》。以《基础会计》为例是因为,该理论课程是财经类院校经管类专业都会开设的学科,是财经类学习的基础,作为一个基础理论课程,对它的实验课程的建设进行讨论具有非常大的实践意义。
(一)课程定位
(1)服务面向领域。《基础会计》面向的是所有经管类学生,那么该《会计学实验课程》面向的对象就是所有先修过《会计学》或《基础会计》的大一大二学生。
(2)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基础会计》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的地位,其重要性显而易见,那么针对该理论课程的《会计学实验课程》也将作为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开设。
(3)典型任务职业岗位。从《基础会计》的教学大纲可以看出是对财经类学生从事会计工作的一个入门理论引导,那么《会计学实验课程》将以具体的财务类岗位为依托进行开设。
(二)课程目标
《会计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是以《基础会计》为理论基础,定位于财务类岗位,那么该实验课程的课程目标可以大概确定为以下内容:
(1)从典型财务类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角度。可以将该实验课程的课程目标定位为以下三点:认知企业经营活动,熟悉会计循环过程;掌握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会计核算方法和过程;掌握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方法和过程;
(2)从培养专业、社会、方法能力的角度。可以将该实验课程的课程目标定位为以下三点:培养出具有扎实的财务会计基础知识的学生;培养出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业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工作的会计人员;培养出具有良好敬业精神、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较高综合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现有的实验课程可能仅仅是操作课而已,缺乏对学生创新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
《会计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和《基础会计》或《会计学》理论课程前后呼应,形成承接关系,《会计学实验课程》覆盖《基础会计》或《会计学》理论课程95%以上知识点。下面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教学内容如何确定。
(1)课程设计的思路。从《会计学实验课程》与《基础会计》或《会计学》理论课程的关系,可以有下面两种课程设计思路。
思路一:实验课程依附于理论课程。完全按照理论课程的结构进行实验课程的设计;实验课程知识结构依附于理论课程,覆盖理论课程90%以上知识点;参照理论课程设计,实验课程侧重于各类科目会计核算方法和过程的模拟;
思路二: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相辅相成。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相辅相成,各有侧重;实验课程知识结构独立,与理论课程不存在依附关系;实验课程侧重于模拟理论课程难以表达的内容:例如会计循环过程的模拟和不同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的过程;
(2)教学内容的选取。基于岗位工作内容来实现《会计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首先,从会计人员的岗位工作任务转变为实验课程的学习章节,如第一章标题可以设定为认知经营活动和会计循环;其次,从会计人员的岗位工作内容转变为实验课程的学习内容,如第一章内容可以具体设定为认知企业组织结构、部门职能、岗位设置和运行机制等。通过该教学内容的选取,最终实现课堂学习与岗位工作对接。
(3)实验课程中的岗位模拟。在实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进行对接时,就要首先达到真正的岗位模拟,从而才能实现实验课程与岗位的对接。以会计循环为例,在会计循环的各个环节中,目前理论和实务区别最大的是会计账簿处理上,从会计理论上,各类账簿的登记、查询、对账和结账时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而实务中会计账簿因为信息系统的使用,只剩下查询功能。那么如何通过对《会计学实验课程》设定课程内容,来实现岗位模拟,是《会计学实验课程》建设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四)教学条件
一门实验课程的开设,不光要考虑它的实用性,也要考虑是否具备教学条件,以下从师资条件和实训条件两方面来讨论《会计学实验课程》所需的教学条件。
(1)师资条件。目前财经类院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从校门到校门,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一定的教学能力,但是不具有企业实际业务的操作经验,对于一些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可能不能准确把握,传授给学生的时候就存在一定的遗漏。
通过实验课程的开设,能很好的解决师资条件不足的问题,这一点的肯定对于实验课程的建设具有更好的推进作用。同时,一门实验课程的开设,必定要有一套与之相应的实验教材的配套产生,在这其中,就需要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参与其中,对于师资提高又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2)实验条件。提到实验课程,就要考虑学校是否具有实验条件,比如实验场所、实验工具以及实验软件的配备。
《会计学实验课程》以学校机房作为实训场所,实现资源共享,优化配置。同时《会计学实验课程》以软件为依托,模拟企业平台,仿真真实企业的业务操作环境,对学生理解岗位任务和岗位内容更有直观性。财经类院校都可以满足这一实验条件,因此,从实验条件角度来看,实验课程的建设是大势所趋。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现有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虽然已从单纯的黑板板书,变为多媒体教学等结合,但是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应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针对性,趣味性,多样性,参与性。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教学,虚拟仿真操作演示等教学手段,真正实现实验课程的岗位对接作用。
(六)考核评价
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考核不太一样,不能通过简单的考卷形式来评价学生掌握情况,因此应根据《会计学实验课程》的课程特点,合理确定考核方式,理论与实践并举,知识与能力结合;考核项目全面;考核结果客观。通过制定客观的考核标准,使考核结果及时反馈。
五、财经类院校经管类实验课程的研究意义
(1)宏观形势下,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中,《国家人才规划发展纲要(2010-2020年)》、《会计人才规划》和高校教育改革都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其中包括改革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充实教学内容,更新知识体系,不断革新教学方式,使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标准始终与时展的要求保持一致。因此对于财经类院校的经管类实验课程的建设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2)微观形势下,从财经类自身的发展,要想做出成绩,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加强和创新经管类实验教学无疑是打造应用型财经院校品牌的重要环节,更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实验课程的创新推进,不仅需要学校,政府,也需要商业化的企业共同参与,三方会谈,才能做出适用于财经类院校应用型改革的实验课程。
财经类院校应用型转型的目标是培养高质量财经类专业人才,而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就要通过建设高质量的实验课程,通过和理论课程的配合教学,实现应用型教学转型成功。财经类院校要想在应用型转型中走在改革的前端,就要从经管类实验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入手。
参考文献:
[1]梁秋实,樊东琦.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实验室学生学习效率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
[2]张红霞,杨渊,王向前.高校经管类学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J].高教学刊,2015,(18 ).
[3]张丽娟,武宝瑞.经管类实验教学中心支撑体系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
[4]梁伟样.会计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2013 ,(6).
[5]申天恩.应用型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
[6]牛,张丙乾,董继刚.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J].实验室科学,2012,(15).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会计学;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03-0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市场活动的主体,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微观基础。在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直接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性的经营活动,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依法纳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读懂财务报告并利用其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是对企业管理者的最基本要求。为此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规定会计学课程为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足以证明会计学课程在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知识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会计学课程的授课对象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学课程是面向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等会计学专业以外的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开设的,这些经济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未来的工作岗位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认知会计信息和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的能力。为此,构建一个既适合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特点又能满足不同专业本科生多样化需求的会计知识的教学模式,成为会计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的关键点。
二、会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目标不准确
由于专业性质决定了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只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所以为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开设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本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学生成为具有会计意识、能解读财务报告的企业管理者,而不是培养他们成为记账、算账、报账的专业会计人员[1]。目前,许多高校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开设的会计学课程是将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两门课程教学内容浓缩形成的,其教学内容组织主要侧重如何“做会计”,忽视对企业财务报告中项目列示的特点、项目填列的基本方法、各项目之间钩稽关系的理解,更没有涉及如何对财务报告进行分析。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学完会计学课程,只明确了企业经济业务发生后按照程序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并编制财务报告。这种教学模式与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对会计知识的需求是不相符的。
(二)教学内容结构体系缺少特色
目前针对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开设的会计学课程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沿用会计学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按照会计循环,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到最终财务报告的形成,分章节逐一地介绍[2]。由于会计学课程既有会计基础知识又有会计要素知识,并将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中扩展讲授,这种教学模式即使任课教师能在有限的理论授课学时内将这些内容全部讲完,但由于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学生没有相应的辅助课程来进行消化和巩固,造成学生无法对会计学知识点形成连贯记忆,从而对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另一种模式则是基于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只需要对会计知识有简单了解即可,安排的课程教学内容只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会计科目与账户,对会计实务部分只做简单介绍,这种教学模式造成学生难以对会计知识形成整体的理解。在课程结束时,大多数学生只记得如何做简单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对于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最重要的财务报告仍然理解不深,仿佛雾里看花。这种没有针对性、缺乏特色的教学内容,使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理解各种会计概念、会计原理和会计要素内容及其关系,难以从会计的角度对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单一
会计学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和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任课教师往往担心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不能理解并掌握会计知识,所以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灌输会计理论知识和实务知识,这对于初次接触会计知识的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学生来说在短期时间内不易理解和接受,很难进入学习状态。由于学生没有体会到会计作为企业管理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所发挥的作用,对会计循环理解不深,缺乏企业实际会计业务操作和符合专业特点的案例分析,加上一般高校对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学生不安排会计学课程进行实习,导致学生对会计知识难以获得全面的感性认识,感到枯燥乏味,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会计学课程后学生对会计知识仍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三、改进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措施
(一)明确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
只有明确了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开设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才会有合理的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使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学生懂得会计信息产生的过程和这些信息背后所反映的经济含义,能够运用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做出生产、营销、投资、融资或其他商业决策。因此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在了解会计学的基础概念后,理解会计核算方法和《企业会计准则》内容,掌握会计信息分析方法,能解读企业财务报告内容,对企业财务报告数据进行财务分析,为企业进行经济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合理安排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
明确了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不仅决定了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而且还影响到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及就业。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目标主要是各类企业的管理部门,他们不会从事具体的会计工作,但是他们会在工作中运用会计信息,故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不需要像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那样懂得如何记账和算账,也不需要掌握比较多的高深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方法,会计学课程主要应该围绕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循环及解读财务报告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在阐述会计基本原理和基本核算方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财务报告的阅读和使用,让学生学会使用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另外鉴于经济与管理类本科各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对会计学课程教学需求有所不同,应增加一些学科相互融合的知识,让学生理解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以便更好地将会计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以讲解财务报告为例,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根据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侧重通过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销售状况,销售收入与应收账款的变动情况,了解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便制订生产计划、营销计划和策划方案;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财务报告侧重了解企业资产负债情况和经营成果情况。这样的授课内容不仅向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学生传授了会计知识及其相关领域最前沿的知识,而且让学生感觉在课堂教学中涉及的会计知识就如同在企业实际工作一样,增加了学生学习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同时在授课期间辅以会计学习题训练,增强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达到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三)积极改进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
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中心,以课外作业练习和实践性教学为支撑。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上可以采取将会计知识讲解与企业管理流程介绍相结合、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校内经管综合实践中心模拟实践操作相结合等方式,使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既理解了会计理论知识,又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实现知识的相互融合和利用,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理论教学模块中注重常规课堂教学和启发性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案例教学法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既可以增强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学生的会计理论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会计实际操作能力,是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对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本科生来说,会计学课程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会计案例教学为辅,将案例教学融入理论课堂讲授之中。如在讲授每一个会计要素后,通过对每一个会计要素的业务处理流程设计一个小案例,并在全部会计处理流程讲授完之后,再设计一个综合案例供学生课后思考讨论。任课教师利用每一节课前时间对案例进行点评,便于学生将自己思考的结果与教师的结论进行比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以逻辑思维的方式对会计学课程内容形成立体概念,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巩固理论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3]。
在会计学课程理论教学结束后,为使学生理解会计核算形式应用,能够阅读简单的企业财务报告,配以实践性教学进行验证练习,帮助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的一部分内容获得感性认识。由于会计工作特点的制约,会计学课程不易安排实地实习,为弥补实践环节的不足,哈尔滨商业大学成立了经管综合实践教学中心,为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提供了模拟实训的场所。通过在经管综合实践中心的模拟实训,学生可以在实际动手操作中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和操作流程,同时对会计学课程理论知识予以具体化,如会计凭证的填制和财务报告编制等。通过会计学课程任课教师对实践内容深度和难度的不同设计,使学生真切体会到了会计活动的复杂性、有用性和对企业经营决策的支撑性。
参考文献:
[1]刘峥.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3).
[2]王风华,桂良军.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0).
[3]赵咏梅.我国高校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财会教育,2012,(14).
收稿日期:201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