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8:55: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西江夜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夜行黄沙道中
——改写《西江月》
辛弃疾在江西上饶县的一个小路上,静静地走着。边走边说:“白天是那样炎热,而这傍晚却这样的凉爽。我走在这里好惬意呀!”
在朗朗的月光下,突然听见几声喜鹊的惊叫声,好像被那皎洁的月光吓到了。清风徐徐地吹着,突然树上正做梦的夏蝉叫个不停,好像是被那清风摇醒了似的。这时我的鼻子不禁闻到了稻花的香味儿。向不远处望去,一个个正在弯腰的稻子,正在向我们点头致敬呢!田野里的青蛙们呱呱地叫着,仿佛在说:“今年一定是一个丰收的大年呀!”
这时只有几颗星星在天空中,大多数的星星都在月亮那儿给月亮祝寿呢。不久,远处下起了雨。那雨活像个调皮的孩子们,纷纷落到地下,东躲躲,西躲躲。有的还进入我和辛弃疾的怀里,争夺自己的地位。一看到这里,我和辛弃疾快步来到原先那家小客店里。可是怎么不见了呢?没办法,我们踏着小路的溪水转了个弯。突然,原先消失的小店便出现在眼前了。而且那在眼前的店,在雨中显得格外雅致。
我愿当一位画家,为这美丽的景色勾勒出美丽的图画;我愿当一位音乐家,为这景色唱出一首动听的歌曲;我愿变成一位作家,把眼前的景色一一描绘……
指导教师:孔繁岐
1、诗歌中通过大量的夏夜晚上的景色描写,如“惊鹊”、“鸣蝉”、“清风”、“明月”等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表达了对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的喜悦之情。
2、诗人更是通过对普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内心最淳朴的对夏夜景色的喜爱之情。
3、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前四句就是单纯的抒写当时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来源:文章屋网 )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3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本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
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三、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诗人资料及诗词的背景资料。
2.诗词作者图片与文字资料课件;水中间的小块陆地图片课件;三首诗词意境图片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本课古诗。
教学过程
一、精彩回顾,激发兴趣
1.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课题。
3.释题:西江月(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的题目:晚上走在黄沙岭的山路上的所见所闻。
4.介绍宋词:宋词是继唐诗后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子,叫做“词牌名”。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
5.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词牌名。(如:如梦令、清平乐等。)
6.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辛弃疾遭贬职后在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7.本课三首诗词都写了自然风光,那么辛弃疾的词是如何描写的呢?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到辛弃疾怎样的诗词风格?
设计意图:由诗及词,学生由自己的学习储备进入新的学习领域,把了解诗词风格作为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富有挑战性,能激发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词句,感悟内容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试着画出节奏。
2.照着老师的样子朗读这首词。
3.品读上阕:
(1)出示内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自读自悟:
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把作者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
(3)交流:
①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稻子。
闻到的:稻花香。
想象丰收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丰收的图片,图文对照,理解诗句意思。
②听到的:蝉鸣、蛙声。
(4)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夏夜?(清幽、静谧的夏夜。)
(5)配乐有感情朗读,前两句读出“幽”,后两句读出“喜”。
朗读时,前一句语气轻一些,后一句语调上扬,突出欣喜之情。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4.品读下阕。
(1)过渡: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如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2)出示内容: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4)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天空中轻云飘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忽然,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5)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6)导学: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小客舍去哪里了呢?——路转溪桥忽见。(拐个弯转过小溪上的小桥,顿时发现它就在眼前。)
(7)想象作者看到熟悉的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心情。
(8)指名读,比赛读。
(9)配乐朗读。
5.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6.有感情朗读整首词。
设计意图:该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又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三、诗词对比,感受不同
1.回顾《宿建德江》,读一读。
2.说说同样写的是月夜景色。这两首诗词中作者的情感一样吗?结合诗词说一说。
3.《宿建德江》表达的是旅人的寂寥之感,主要体现
“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表现的是词人面对美丽月夜,丰收之景的愉悦之情,对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
4.分别朗读这两首诗词,感受作者的不同情感。
5.交流其他描写月夜的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对弟弟的思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对亲人的思念)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悲怆郁愤)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来感悟不同的诗词。即使写的是同样的意象,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心境。本环节以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搜集其他具有相同意象的诗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朗读本首词并背诵默写。
2.搜集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读一读。
设计意图:适时、适度拓展阅读课外相关古诗,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进行积累。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记事)
日暮客愁新(抒情)
(所见)
比喻
诗中有画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夏夜 清幽 静谧
丰收景象的喜悦 峰回路转的惊喜
教学反思
1、清风半夜鸣蝉的意思: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2、出处: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来源:文章屋网 )
1、旧时茅店社林边的意思: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 一作:溪头)
3、释义: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4、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来源:文章屋网 )
2、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____范成大《喜晴》
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____杨万里《小池》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____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____高骈《山亭夏日》
6、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____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7、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____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8、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____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9、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____赵师秀《约客 / 有约》
10、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____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11、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____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 秋归辋川庄作》
1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____王昌龄《采莲曲》
13、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____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14、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____高骈《山亭夏日》
15、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____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16、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____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17、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____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
5动物儿歌同步练习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作业
(共5题;共26分)
1.
(1分)看拼音写句子。
wǒ
men
shēng
huó
zài
kē
xué
jì
shù
rì
xīn
yuè
yì
de
shí
dài.
________
2.
(8分)多音字组词
涨:zhǎng________、zhàng________
盛:shèng________、chéng________
舍:shè________、shě________
兴:xīng________、xìng________
3.
(8分)找出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厅台楼阁________ 山乡村也________ 平胡秋月________
雷锋夕照________
蓬莱谣台________
武棱春色________ 诗情画义________
金璧辉煌________
4.
(5分)读课文《窗前一株紫丁香》,回答
想一想,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要把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请结合课外资料思考。
5.
(4分)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词语。
木牌
鸟巢
唱歌
飞来飞去
温暖的________
崭新的________
叽叽喳喳地________
扑棱棱地________
二、培优作业
(共1题;共14分)
6.
(14分)课文欢乐谷。
(1)夏夜,明月清风,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这情景不禁让人想起________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________,________。”
(2)判断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草原》一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景和蒙汉的深情。
②作者在《丁香结》一文中借丁香结的形象寄托她的哀怨之情。
③《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两句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过故人庄》中描写山村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作业
(共5题;共26分)
1-1、
2-1、
3-1、
4-1、
5-1、
二、培优作业
(共1题;共14分)
6-1、
6-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文本阅读兴趣;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252-0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逐渐认识到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需要加强对学生意志和兴趣的关注。虽然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最佳的方式,但学生的兴趣主要是以玩乐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较为困难。教师需要结合文本的魅力、课堂的氛围以及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形成自主阅读的行为,以及自我思考的能力。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新理念的普及,教师们也逐渐在教学中以引导学生兴趣为主,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引导学生兴趣,不能单单以学生兴趣为主,还要注重教学内容。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往往会采用精美幻灯片的形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师在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会通过精美的图片向学生展现月光、蝉、稻田、青蛙等,学生使学生能够在精美图片的吸引下,集中注意力。然而这种方式会使学生对图片的影响过重,从而失去了想象的空间。
另外,教师还会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采用比较花哨的教学方式,如教师让学生结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描写,画出诗中的景象,虽然学生对此很有兴趣,且活跃了课堂气氛,然而却浪费了语文教学的时间,且学生的兴趣点在绘画方面,而非文字。
二、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教学方式
(一)注重文本的魅力
教师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兴趣的方向,即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喜欢上文本。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对文本的感悟,注重挖掘文本阅读的着重点,从而在讲解时,能够有明确的思路。首先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的辐射点,辐射点具有统领全文,明确文本中心思想的作用,如果能够将文章中的辐射点抓住,就能够有效使学生将本章串联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如《采蘑菇》中的“蘑菇”,《生命的药方》中的“艾滋病”,《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燃烧的火柴”等,都是整片文章中的辐射点。另外,教师还要着重对文章的精彩语句进行教学,如《天上的星星》中,有描写月亮升起、夜空景象、星星变化等语句,《密西西比河风光》中,关于野牛、藤蔓、鹿群等详细描写,且语句非常优美,教师注重对这些语句的教学,让学生加深对这些语句的揣摩,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奇妙之处,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
另外,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找出学生认为理解比较困难的地方,如《最佳的路径》中,有“绿树红花点缀着葡萄园”的语句,如果向学生解释点缀的意思,或展示花朵点缀的图片,都无法让学生自主思考,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点缀是葡萄园都是绿树红花,然而这些绿树红花是整整齐齐,还是密密麻麻。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问题,感悟到点缀的含义。教师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获得答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教师示范阅读
虽然目前注重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然而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其还是需要起到示范的作用。教师向学生示范阅读,必须用真挚的情感和抑扬顿挫的语气,将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充分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教师阅读的环境下,体会文章的本质。教师示范阅读,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学生会在无意中模仿教师的阅读语气和阅读技巧。在模仿过程中,他们会感受到模仿的乐趣和阅读内容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教师在教学《我很重要》时,可以先通过示范阅读,把他们带入文章的情感中,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想要表达的意思。学生体会到文章的表达含义,就会有想要自己阅读的欲望。
(三)注重情境设置
情境设置是最有效帮助学生融入了阅读环境中的方法之一,且还能够使学生更快理解文章的含义。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如教师在教学《萤火虫》时,里面有儿歌,因此教师可以搭配《虫儿飞》的音乐,让学生在《虫儿飞》音乐的环境下阅读课文,使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越来越注重以学生兴趣为主的教学方式,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教师要注重以文本阅读为学生的兴趣点,通过情境设置,示范阅读和让学生感受文本魅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王胜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感悟与教学策略的探讨[J].学周刊,2013(21):56-57.
[2]桂华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28):219-220.
2、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____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3、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____李觏《乡思》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____张九龄《望月怀远》
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____高适《别董大二首》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7、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____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
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__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____马戴《灞上秋居》
1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____宋之问《渡汉江》
1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____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1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1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____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5、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____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1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____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17、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____杜甫《春望》
19、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____张九龄《西江夜行》
20、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2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2、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____王维《杂诗三首·其二》
23、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4、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____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
25、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26、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____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2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____崔颢《黄鹤楼 / 登黄鹤楼》
28、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____高适《除夜作》
29、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____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30、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____张籍《秋思》
夜,如此宁静、神秘。一轮皓月挂在湛蓝的夜空。月光皎洁,宛若从玉盏中倒出的一池清水,倒泻在这绿叶红花上。路两旁,树木郁郁葱葱,藤萝摇曳,有一种“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意境。
我独自一人漫步在黄沙岭上,简直被这如诗如画的夜色陶醉了。突然,几只鹊儿从一旁的树枝上扑棱棱地飞起,也许是我的脚步声惊扰了它们的美梦吧!听,它们喳喳地叫着,似乎在埋怨我的无理呢!不过一会儿,树林里有恢复了寂静。这下,我走得格外小心翼翼,生怕又打扰这群可爱的小精灵!
夜晚的黄沙岭清幽而恬静,行走期间,似饮一杯清茶,备感神清气爽。一阵微风拂过面颊,闭上双眼,深吸一口,啊!好舒服,好惬意!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稻花的香味,放眼望去,大片大片的稻田荡起一层层波浪,在月光下,尤其显得熠熠生辉。走近稻田,伸手摸一摸这鼓鼓的稻穗,想到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我的心海不觉泛起了喜悦的浪花。稻田里,青蛙“呱呱”地叫着,一声高过一声,与远处的蝉鸣遥相呼应,似乎在演奏一曲“丰收赞歌”呢!“多有灵性、多善解人意的小家伙啊!”我默默地想着……
突然,我觉得脖子里凉凉的,仰起头,噢,原来是几个小雨点顽皮地钻进了我的脖子。这雨细细的,绵绵的,一会儿功工夫,整个黄沙岭成了一幅刚刚落笔的水墨画,别有一番情趣。雨点淅淅沥沥,似乎也在为今年的丰收敲着欢快的鼓点!瞧,天边那几颗星星不停地眨着眼睛,我想,它们也兴奋得难以入眠吧!
咦!平日里再熟悉不过的茅店怎么不见了?我边走边寻,待走过溪桥,我才猛然发现,茅店不是还在那树林边吗?我会心地笑了,刚才只顾着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竟然从它身边走过都没注意。
回到家中,已是深夜,但我没有丝毫睡意。黄沙岭一游,让我有太多的感慨急于抒发,于是,我提笔写下了这首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关键词:虚实藏露;空间想象;艺术创造
中图分类号:J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1-0016-01
绘画与诗词本是两个不同的艺术种类:绘画靠图案,诗词靠文学,然而在某些方面,诗画互通,彼此交融,一首诗词在作者心中铺展为一幅画,一幅画久视之下也能吟为一首诗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绘画与诗词的艺术效果及关系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宋徽宗赵佶是一位擅长花鸟画的皇帝,在他当政时,就曾将绘画列入科举考试,考试题目大多以前人诗句为题,命题作画。有一次,考题为“竹锁桥边卖酒家”应试者大多画以小溪、木桥、竹林,集中心思考虑酒家的表现,画面应有尽有,样样摆出,画家李唐则不然,他独出机杼,巧妙画出一弯清清流水,一座小桥横架于水上,桥畔岸边,在一抹青翠竹林中,斜挑出一幅酒帘迎风招展,这幅画虽并未画出酒家,但却深藏在竹林之中,深得诗句“竹锁”意趣,结果李唐自然高中,清人沈宗骞评论是“露其要处而隐其全”。还有一次赵佶亲自出题,叫“深山藏古寺”,有的在深山老林画一古寺,有的在两峰耸峙的山谷露出一角红墙,这道题确实难住了不少人,古寺既然藏于深山之中,怎么在画面表现出来呢?当赵佶阅到一幅画时,不禁拍案叫绝,原来这幅画根本没画什么古寺,只画了一个老和尚在山脚下的小溪边挑水,用一个和尚点出“藏”字,不画古寺,而古寺自在画中,构思独道,当取第一。
绘画是一门运用色彩、线条、形体,在二度空间内反映现实美和表达人审美感受思想情怀的艺术,宋代的画院考试,大多是以构思取胜,说明构思布局能充分反映画家的艺术修养及表现能力。据此,中国画非常讲究虚实藏露,就是为了用“虚”和“露”来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力,让欣赏者在作品的“实”和“露”的引导启发下,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形象储备,进行补充和再创造,从而达到以简胜繁、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迎风拓展的酒帘可以引导欣赏者去想象虚隐在竹林背后的酒家,挑水的老和尚能够联想对深藏在深山中香火缭绕的古寺,优秀的画家就知道什么该尽力描,而什么应留给欣赏者去想象。
和中国画一样,诗词有自己不同的风格,然而由于诗词本身朦胧含蓄的特点,使得其中写意画占了很大一部分,陶渊明是宋晋之交最杰出的诗人,他是一位真正的隐士,在他六十三年的生命中有五十年是在家乡的农村过着隐居生活,写出了许多动人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差不多提到陶渊明人们就会想到这两句诗,诗人在低头采菊与仰头见山这一不经意的瞬间,与篱菊和南山形成一种若有若无的默契关系,进入悠闲淡远,恬然自适的意境。“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形象描画出清晨去田间劳动直到披星戴月晚归,一种隐居躬耕的生活,不管是饮酒还是归园田居,这种大多描绘优美农村风光,歌咏饮酒抚琴、读书赋诗、访问邻曲、闲话桑麻的种种情趣,表现了冲淡旷达,安贫乐道的品格。他的诗深层次的宣扬一种人人劳动、家家温饱、没有剥削压迫的桃花源社会,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田园诗才是渊明的独创,他到底还是‘隐逸诗人之宗’,锺嵘的评语没有错。”(《陶诗的深度》),用简练平常的语言,创造高超的艺术境界,是现实主义真正的继承者。
通晓文字魅力之后,为诗者只需几字便可渲染出一份意境,以王维《山居秋暝》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说笔下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林茂密,掩盖人们活动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正是一种虚实藏露,“空山”二字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而又正值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月下青松、石上清泉,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这种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了。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这样更真实而有诗意。
中国画中工笔画细致精巧,是国画一绝,诗词中也有此类佳作,《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辛弃疾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阕,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的‘别’字乃动词,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树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妙处。“稻花”二字说明季节在夏天,全首中这两句把夏夜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雀声、蝉声、人声、蛙声),尽“绘声绘色”之能事,下阕“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是个倒装句,把‘忽现’的惊喜表现出来,这时快乐可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全词八句有六句写景,只有最后两句才见有人夜行,便起了反照作用,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有画龙点睛之妙,笔笔恰当而灵动,闭眼反复吟诵,真好像凝眸看一幅工笔画。
参考文献: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列可以作为标题的一项是( )。
A.晚春 B.初夏 C.晚秋 D.初冬
2.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曲中写了哪些秋景?
2.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词下片中“卧”字可谓一字千金,试简析其妙在何处。
2.全词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四)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之感,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五)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 和 融于一体。
2.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六)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2.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七)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 (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 的心情。
2.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
参考答案:
(一)1.A 2.这首诗运用了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分析示例:草树能“知”“斗”“解”,能以“才思”论高下。
(二)1.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 2.渲染出一种萧瑟的气氛。表达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
(三)1.“卧”字把小儿的天真、活泼、顽皮展现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答出“天真”“活泼”“顽皮”任意两词即可) 2.第一问:全词充满了和谐闲适、其乐融融的农村生活情趣。 第二问:表现出词人对和谐快乐、闲适恬淡的乡村生活的喜爱赞赏之情。(意思相同即可)
(四)B(后四句为实写之景)
(五)1.家国之恨 身世之悲(意思相同即可) 2.A(“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