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七夕诗句古诗

七夕诗句古诗

时间:2023-05-30 08:55: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七夕诗句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七夕诗句古诗

第1篇

七夕节爱情藏头诗

盼梦几丝

给花回首只等闲,

我梦缠绵永未眠。

点春还需蝶鸟陪,

时流无返丝裹蚕。

间道孤影独徘徊,

去留当年春未残。

爱在寂寞断肠处,

你戏芬芳情为难。

醉梦

为情此醉千杯愁,

何思佳人红尘游。

对酒赏月容憔悴,

我心残缺风更忧。

许愿未成含泪去,

下有黄泉奈何悠。

承重千言沧桑迁,

诺化酒香飘千秋。

晓思悦

爱在三春芳无闲,

上唯双燕把琴弹。

你闻曲音感时殇,

我愁泪雨湿春蚕。

非天无眼怨别离,

常青恒古此时怜。

幸有莹丝缠春晓,

福化轻风吹更暖。

水戏春

只为花开离异客,

愿春长久痴心刻。

为芳鸟鸣凤舞暖,

你化烟雨迷茫河。

再渡情河寻曾经,

活有真情水上鹅。

一心戏水水流去,

天眼无情未欢合。

梦鸟未归

你似鸿雁随风飘,

我化烟雨情缘了。

何处萧瑟吹黄叶,

时刻孤寂惆怅邀。

才到初秋风始寒,

能赏故知留空巢。

相思无泪残心碎,

见霜又来把情绕。

难情

为上红楼赏秋水,

何去佳人情缘碎。

要送轻舟泪湿巾,

狠弃姻缘梦憔悴。

心无别恋东流去,

离我万尺萧瑟追。

开来又谢无情戏,

我心依旧为你醉。

绝恋醉

今朝芳艳几杯醉,

生在红尘戏流水。

我饮陈酒破孤寂,

一夜春宵欣悦随。

定游暖春赏娇艳,

要为佳人暖风吹。

爱渡春秋万古情,

你伴终身芬芳追。

七夕诗词《鹊桥仙》集锦

《鹊桥仙》,词牌名,又名《鹊桥仙令》、《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一韵到底。前后阕首两句要求对仗。

1、北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宋代·范成大《鹊桥仙》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3、宋代·柳永《鹊桥仙》

届征途,携书剑,迢迢匹马东去。惨离怀,嗟少年易分难聚。佳人方恁缱绻,便忍分鸳侣。当媚景,算密意幽欢,尽成轻负。

此际寸肠万绪。惨愁颜、断魂无语。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伤心脉脉谁诉。但黯然凝伫。暮烟寒雨。望秦楼何处。

4、宋代·苏轼《鹊桥仙·七夕》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女。风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5、宋代·辛弃疾《鹊桥仙·送粉卿行》

轿儿排了,担儿装了,杜宇一声催起。从今一步一回头,怎睚得、一千余里。

旧时行处,旧时歌处,空有燕泥香坠。莫嫌白发不思量,也须有、思量去里。

6、宋代·陆游《鹊桥仙·华灯纵博》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7、宋代·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8、宋代·蜀妓《鹊桥仙·说盟说誓》

说盟说誓。说情说意。动便春愁满纸。多应念得脱空经,是那个、先生教底。

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相思已是不曾闲,又那得、工夫咒你。

9、宋代·完颜亮《鹊桥仙·待月》

停杯不举,停歌不发,等候银蟾出海。不知何处片云来,做许大、通天障碍。

髯虬捻断,星眸睁裂,唯恨剑锋不快。一挥截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

10、当代·李少白《鹊桥仙·红场阅兵》

气宇轩昴,步伐雄壮,人海茫茫红场。各国元首聚一堂,共记念那场胜仗!

一面阅兵,一边战场,七十年前红场。钢铁意志不屈服,便改写历史模样!

11、现代旅岚《鹊桥仙·将军泪》

洛阳旧梦,伽蓝新恨,城外乱笛长咽。倾颓古刹雨纷纷,空相忆,曲幽谁和?

烟花易冷,家国易碎,不似当时颜色。孤坟荒草泣无声,山盟在,来生尚可?

第2篇

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身上肩负着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重任。在平时的教学与研究中,本人发现,从俗语、楹联、诗词曲赋、四书五经、传统美德、民风民俗及语法等各种形式的中华传统文化入手,与语文教学结合,均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时间一长,师生都感到“中华文化,妙不可言”。

一、传统节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可近年来一些人为了赶时髦,过起了洋节日,传统的节日却忽略了。圣诞节各大商场张灯结彩,圣诞老人站在门口迎接各位顾客,门口的圣诞树光彩夺目,商场里到处都是头戴圣诞帽的售货员……气氛煞是热烈。情人节大街上处处是大幅的标语,玫瑰卖得特别火爆……可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七夕节,却显得冷落了。于是,在语文教学中,我对学生说:“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你们知道有什么风俗吗?”学生说:“家家户户举行一些庆祝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舞龙狮、吃年糕等,年初一早上人们互相庆贺,大人给小孩压岁钱等。”

我又引导学生说关于春节的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为了引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我又告诉他们,我们的传统节日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清明节是祭拜祖先的,相关诗句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人们在这天的风俗是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辟邪等。七夕节源自牛郎织女的传说,人们常用“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诗来象征美好的爱情。中秋节人们观月祭拜,寄托情怀,留下了许多思乡的佳句,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

在上语文课时,我把这些传统的节日穿去讲,以便活跃语文课堂学习,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风俗的回顾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在语文课堂上了解传统节日的同时,又穿插相应的古诗词,加强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应用,这样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古诗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古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随时可以灵活运用,无论是导入、解答问题、小结、总结时均可加以运用,达到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亲情、友情教育的目的。

(1)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中最浓郁、最强烈的亮点就是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初中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位卑未敢忘忧国”是南宋时期著名诗人陆游忧国爱民的真实情怀, 陆游《 示儿》一诗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陆游临死之前,仍然惦记祖国的一统大业,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兼济天下苍生的远大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感人至深。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岳飞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何等的气势,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王昌龄的《出塞》、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都抒发了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感。学习过程中,务必让学生在理解诗句含义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体察探究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学习伟大诗人热爱自己的祖国的高尚品质,长大后做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建设者,能够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2)对学生实施亲情教育。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重点。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颂扬了母爱的伟大。唐朝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 “每逢佳节倍思亲”其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成为千古佳句。三国时期曹植的《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则教育我们亲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且不可相互残害。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亲人对自己的关爱,注重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优良品德,给学生编织一个和谐的亲情关系网。

第3篇

关键词:李商隐;《马嵬》(其二);咏史诗;叙述策略

咏史诗是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类别,它是诗人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对史实和历史人物给予诗化处理的艺术形式。优秀的咏史诗讲究“史”与“诗”、“古”与“今”的有机融合。高明的诗人往往会在叙述的基础上别出己意,咏史抒怀,将诗歌创作的笔锋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指向当今之现实政治。李商隐的咏史诗历来获评甚高,这些诗歌或以古鉴今,或借古喻今,或借题托讽,从本质上说,都是非常成功的政治抒情诗,具有强烈的讽时性、高度的典型性和浓郁的抒情性。[1]其《马嵬》(其二)便是一首以咏史形式出现的“以古鉴今”的政治讽刺诗。为了获得此诗的讽喻鉴戒效果,诗人调用了一系列的叙述策略,在看似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巧妙地透露自己的情感倾向,从而使诗歌获得了深微绵邈的情韵。本文试就《马嵬》(其二)的“叙述策略”进行探讨性的解读,以揭示其微讽揶揄之艺术功效产生的原因。

一、模拟杨、李声吻,并置平行镜头

李商隐的这首《马嵬》(其二)活像一出讽刺话剧,其中有历史人物杨玉环、李隆基二人声吻毕肖的对话台词,且每联诗句皆有平行并置的镜头。当然,这些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元素,是诗人无意间植入诗歌的,只是读者的一种“现代化”的理解,但是模拟杨、李声吻,以诗化形式出现,让突破时空的镜头或场景本身说话,这或许是李商隐的创作自觉,是其匠心所在。一旦诗人有意识地借助历史人物的声吻来叙述事件,使镜头开口,那么诗人的情感态度便有效地隐藏在事件之中,获得情藏事中、“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的含蓄魅力。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此诗一开篇,就让读者听到了杨妃血泪奔涌的倾诉:说什么海外九州、蓬莱仙境,那都是方士谎言,一派胡诌!我没有托人带给你什么金钗钿盒,更没有再提什么“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海誓山盟,一切都飘瞥难留不可求,连此生幸福都保不住,还奢谈什么来生的情深意笃为夫妇。这里,一者是虚情假意忙招魂,一者是鬼魂含冤悲且愤,一者是他生夫妇实难卜,一者是此生姻缘全已休。尽管诗人的议论已被屏蔽,但实际效果是比照鲜明,褒贬自分。诗人故意让杨妃亲手摘下唐玄宗的面具,这种叙述策略的确高妙。“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颔联二句可视作唐玄宗夜宿马嵬时仓皇中的喟然长叹:唉,怎么只听到令我魂飞魄散的击柝之声?曾经任我调遣的禁军是在护卫我呢,还是在暗中要挟我?往日宫中鸡人报晓的优游平静,如今竟成了奢侈的回忆!曩昔之高枕无忧与此夕之风声鹤唳,两个迥然不同的镜头直接剪辑,落差之大,令人唏嘘,更令人想到唐玄宗狼狈不堪的情状,这判若霄壤的变化折射出的难道仅仅是诗人的讽刺?此处应该有类似于“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的鉴戒之旨,寓含对当代封建统治者的讽慨。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镜头复又转至杨妃。她故意将唐玄宗五年前七夕之“密相誓心”“执手各呜咽”的多愁善感与今之六军驻马不前,要求赐死自己的场景平行并置,强化了控诉意味――想当初,七夕温馨夜,你仰天感怀,欣羡牛女爱情的天长地久,我们也应“生生世世为夫妇”;现如今,马嵬兵变你被逼无奈,默认赐死,让我“血污游魂归不得”(杜甫《哀江头》),你贵为天子,却背信弃义,草菅人命,践踏爱情!如果说这还是满含怨怼之情的热讽,那么,及至此诗尾联则只剩下杨妃的冷嘲了:“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为什么你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还保不住我的性命,使我不及普通百姓家的莫愁女平静幸福?在这两句诗里,地位之“高贵”与“卑贱”,情感之“长恨”与“莫愁”,态度之“背叛”与“忠诚”,皆成对比之势,它可以引发人们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诗人借杨妃冷冷的一问,问出了本诗寄寓的无穷感慨,这样,诗歌讽鉴的范围就更加宽泛,具有了更强的讽时性,审美空间亦随之大大拓宽。

二、添加虚字斡旋,干预情感倾向

《马嵬》(其二)运用的“徒闻”“未卜”“空闻”“无复”“此日”“当时”“如何”“不及”等虚字,斡旋于事件的叙述中,把一系列矛盾对立的因素综合起来,形成了有机统一的诗歌整体。添加虚字的叙述策略是本诗的显著特色。譬如“徒闻”“未卜”这组虚字,就连接了真实与虚幻,现在与未来,矫情与含冤等对立因素。否定了蓬莱仙山,也否定了他生姻缘,只有现在的杨妃缢死才是铁的事实。再如,“空闻”“无复”连接的则是现在与过去,马嵬与宫廷。这些时空的对立镜头连缀起来,自然便有了盛衰兴亡的感慨,隐含了诗人对唐王朝一步步走向衰亡的殷忧。又如,如果没有“此日”“当时”这组虚字在叙述中的今昔之对照、转折,就很难激发读者对唐玄宗何以会皇权旁落,自取其辱,尊严不保,以致无力顾及杨妃性命,爱情誓言终成谎言的冷峻思考,自然也难以达到“鉴今”的目的。尤其是此诗尾联的“如何……不及……”依靠虚字形成的反问语气成功地干预了叙述的情感倾向,如果没有这两个虚词的掷入,本诗的情感层面将难以泛起层层思索的涟漪,难以形成韵味悠长的咏叹情调。诗中无论离乱,还是承平,无论时间,还是空间,无论欢愉,还是痛苦,无论信誓旦旦,还是虚情假意,其转换皆有赖于虚字的巧妙介入。从这个意义上说,虚字不“虚”。

三、逆挽倒叙错综,奇警发人深思

普通语言的句子组接一般要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事物的前因后果、情感的次第演进等方面的逻辑规律。在古典诗歌中,为了突出引人入胜的情景,渲染突兀奇警的气势,诗人常常会突破此惯常规律,让句子反常组合。譬如,《马嵬》(其二)的“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按时间顺序,应先写“当时”,再写“此日”,事实上,马嵬兵变也是发生在七夕密誓之后。然而李商隐却颠倒句序,强化了唐玄宗“此日”与杨妃的生离死别,乃是由于“当时”之沉溺声色,也巧妙地讽刺了他的虚伪矫情。古诗词中的这种句子颠倒现象,诗评家称之为“逆挽法”。此诗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相对于全篇来看,也是倒叙逆挽。首先“叙现在事”,写唐玄宗遣方士为杨妃招魂之举,再“转溯从前”,追叙马嵬事件。《马嵬》(其二)以唐玄宗滑稽可笑的举动,杨贵妃的凄婉口吻开篇,一下子就撕下了唐玄宗温情脉脉的面纱,极富讽刺力度,发人深思。诗人描写唐玄宗的荒和执迷不悟,批判的锋芒直指本朝前代君主,其政治头脑的清醒,识见的超迈,批判的勇气,使李商隐的咏史诗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高度。因这种强烈的批判、讽时性不是凭借大刀阔斧、声嘶力竭的议论,也不是凭借对史实的平铺直叙,而是凭借改变叙述顺序的策略,所以这首咏史诗又具有了令人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和审美价值。

上述叙述策略中的模拟声吻、镜头并置、添加虚字、逆挽错综都是对情感实施有效干预的因素,涉及依据一定史实的场景画面的想象,词语的锤炼,句式、语气的选择等技巧。这些技巧多从细微处着手,对史实没有作伤筋动骨的改造,显示出手法的轻巧、灵动,在平静的叙述中寓含诗人的是非判断和抑扬褒贬,体现了四两拨千斤的创作智慧。

注释:

第4篇

关于星星的诗句有很多,本文收集了部分描写星星的诗句,整理后列表如下: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诗句全文如下: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秋夕》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其诗句全文如下: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翻译】

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夜宿山寺》是唐代文学家李白所著。其诗句全文如下: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翻译】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嫦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其诗句全文如下: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翻译】

云母屏风透出残烛幽深的光影,银河逐渐斜落晨星也隐没低沉。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空对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小星》收录于诗经风、雅、颂中中,其诗句全文如下: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实命不同!

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实命不犹!

《西江月》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其诗句全文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翻译】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出自唐朝诗人曹操的古诗作品《观沧海》第六句,其诗句全文如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鹊桥仙》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秦观。其诗句全文如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翻译】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舟夜书所见》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查慎行。其诗句全文如下: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渔家傲》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诗句全文如下: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文】

满天晨雾云涛,水天相接,天河正在转动,象无数的船儿在舞动着风帆。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

我告诉天帝,自己的前途茫茫,人又老了,空有一肚子才学,却毫无用处。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去。

《过零丁洋》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文天祥。其诗句全文如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翻译】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江楼夕望招客》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诗句全文如下: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闺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端。其诗句全文如下: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喜鹊声。

【翻译】

月落星稀眼看东方就要发亮,一夜未睡孤灯还摇曳着昏光。披起衣服走到门前急切探看,恼恨那报喜的鹊声把人欺谎。

《滕王阁诗》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勃。其诗句全文如下: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翻译】

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佩玉、鸾铃鸣响的华丽歌舞早已停止。早晨,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傍晚,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悠闲的彩云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整天悠悠然地漂浮着;时光易逝,人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昔日游赏于高阁中的滕王如今无处可觅,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远方奔流。

《旅夜书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其诗句全文如下: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译文】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贼平后送人北归》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司空曙。其诗句全文如下: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译文】

安史作乱你我一同流落江南;时局安定之后你却独自北返。八年光阴漂泊他乡已生白发;你回故乡所见依旧当年青山。你踏晓月早行所过尽是残垒;繁星密布之夜该是宿于故关?一路上只有寒禽和萋萋衰草;处处跟着你的愁颜相依相伴。

《题龙阳县青草湖》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唐温如。其诗句全文如下: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长安秋望》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赵嘏。其诗句全文如下: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译文】

灰蒙蒙的云雾夹带着寒意天刚刚亮,宫殿四周开始呈现出深秋的景色。稀疏的晨星伴随着从边塞上横空而来的大雁,凭楼眺望忽闻笛声引起无限乡愁。篱笆旁紫色艳丽的欲开未开,十分静谧,池沼里莲花花瓣已凋谢。故乡鲈鱼正鲜美而我却不归去,又是何苦戴着南方的冠冕学楚囚。

《阁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其诗句全文如下: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译文】

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角声起伏悲壮;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都终归黄土;我眼前的这点寂寥又算得了什么呢。

《夜夜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沈约。其诗句全文如下: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

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

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译文】

银河纵横穿流、星斗横竖移动;银河与北斗星都是在无知无情的空自流转,又怎知我心中在想念一个人?空房之内,一盎孤灯半明不灭,不管天寒地冻,依然踏起织机,织起布来。泪流不止可又能向谁诉说呢?只能听着鸡鸣声发出一声声的叹息。

《哥舒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西鄙人。其诗句全文如下: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译文】

黑夜里北斗七星挂得很高;哥舒翰夜带宝刀勇猛守边。至今吐蕃族的牧马只敢远望;他们再不敢南来越过临洮。

《题金陵渡》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祜。其诗句全文如下: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译文】

镇江附近的金陵渡口,静静地坐落着一幢小楼,夜宿的远行人,一夜不能入眠,心中自有无穷无尽的乡愁。明月西斜的时候,江潮刚刚退尽,隔岸几点灯火闪烁,照亮的可能是对岸的瓜州。

《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骆宾王。其诗句全文如下:

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

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

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短歌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曹操。其诗句全文如下: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第5篇

按照教学计划,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圆满完成。2015年7月1日,在曲阜市教研室统一安排下,曲阜实验小学、济宁二附小、济宁附属学校和我校四校进行了联考,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本校同年级的学生混编单人单桌,四校老师交换监考和混编阅卷。我班有51位学生参加了测试,平均分88.4分,及格率为98%。现就学生完成试卷情况进行分析如下:

一、试卷内容分析

试卷共八道大题。包括写汉字、形近字辨析、多音字、补充四字词语、解释字义、句型练习、按课文内容填空(课文内容和古诗)、课内课外阅读、习作等方面。本次试卷立足教材,知识点面面俱到,测试了学生的识字、积累、阅读与习作等能力,试卷题量稍大,难度适中,有超纲的题目存在。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题,看拼音,写词语。主要考查学生对本册教材 “词语表”中的词语的掌握情况。由于平时重视词语的识记和书写,最后复习时也作为重点进行强化巩固。就做题来说,学生汉字书写正确率高,丢分现象较少,且在书写上大部分学生注意规范性、美观性。问题主要存在于:“跋涉”的“跋”和“警惕” 的“惕”,这两个字,是本册书中不要求会写的字,而且“惕”在本书中没有出现过。所以学生基本没有写对的,失分严重。“唾沫”的“唾”多人失分,有的同学书写“唾”右边的“垂”字时,书写不规范,但有的同学书写很规范而失分,不知道改卷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原因分析:一是不细心而没有认真拼读拼音所致;二是字形掌握不准确;三是书写不规范;四是课外词汇量太少;五是有超纲的内容出现。

第二题,比一比,再组词。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和多音字的掌握情况。教学中重视汉字和多音字的认读、书写,总复习时进行了系统强化,所以学生整体掌握扎实。考查的两个多音字“圈”、 “禁”,学生都能扎实掌握,没有人出错。存在的问题:用“浊”组词,学生组词(清浊),阅卷老师判错,但在词典和电脑输入法中可以直接找到这个词语,阅卷老师还要灵活掌握这样的题目,答案是不唯一的。5人用“烛”组词“蜡烛”时,把“蜡”写成别字。2人把“截”组词写成“截剪”与“裁”的字形没有区分开。

原因分析:一是形近字字形区分不清所致;二是掌握不够扎实。

第三题,填一填,再归类。主要考查学生对本册教材学过的四字词语的掌握情况。课文学习中重视这方面的积累,而且在综合复习中也把这些内容进行了资料整理,作为重点复习,所以学生掌握比较牢固,有20人全对。问题主要存在于:“(粗)中有(细)”这个词语很多学生做不对,其实这个词语在第八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学习“歇后语”的时候学习过,但学生还是缺乏灵活运用。填写完词语,再根据要求归类的时候,学生失分比较严重:“找出aabc形式的词语和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时,学生填写的不够完整,有的甚至没有读懂题意,就自行从学过的词语中去找。

原因分析:一是学生平时词语积累较少,不扎实。二是审题不清所致。三是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还是不够。

第四题,选择加点字的在句子中的意思。主要考查学生对一字多义的掌握情况。这次考查了 “报”这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多数学生掌握比较扎实,有48人全对,只有三人(周明媚、孔文杰、刘秉锐)出错。

原因分析:一是审题不清所致。二是思考问题不够全面。三是学生对词语的领悟能力不够。

第五题,照样子写句子。主要考查学生对各种句型的掌握情况。由于在平时做题和复习中加以练习巩固,全班17人全对,有11位同学因为写错别字和句子写完不加标点符号而失分。第1小题用“像”仿写比喻句。有7人出错。学生仿写的不够准确恰当,对比喻句还是不够理解。第2小题是“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这是语文园地中练习的题型,在总复习又专门拿出时间进行了学习巩固,还是有7位同学失分。有的没有改为陈述句,有的改得不够彻底。还是没有把握转换的要领,转换不恰当。第3小题把“把字句”改为“陈述句”。这种题型没有训练过,有12人出错,其实仔细的同学读完句子就能发现句子怎么转换,就怕不仔细审题。

原因分析:一是对句型转换的要领把握不准;二是审题不清所致;三是由于训练少,学生掌握不牢所致;四是出现错字扣分,主要是学生抄写不够认真,态度不够端正导致。

第六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课文内容和名人名言等内容的背诵及运用情况。由于平时在教材要求背诵的课文内容和诗句中,注重了理解和背诵,也重视抄写或默写,所以学生对要求背诵的课文内容和诗句掌握比较牢固,但是由于考的点比较多,写的内容也多,甚至还有学生没有学过的字,导致失分严重。第1小题《翠鸟》一课的课文填空,“清脆”的“脆”有1人写成“清翠”;2人填错。“疾飞”有2人填错;“轻轻地”有29人填写错误,有的写成“轻轻”;有的写成“轻轻的”,还有的空着或者课文不会背填写错误。第3小题补充古诗诗句,多数学生都能做对,对于“七夕就是

”这个问题,学生回答的不完整,有的说是“乞巧”、“乞巧节”、“七月初七”、“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由于本题问的有歧义,学生不知道应该写什么,导致这一题失分非常严重。第4小题写《亡羊补牢》的寓意,在进行复习的时候,专门让学生对《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的寓意进行了背诵,并同位检查背诵,但还是失分较多,主要是每个点回答的不够完整、有错别字现象,特别是“意见”这个词语学生写不对。

原因分析:一是对要求背诵的内容掌握不牢固;二是做题不细致,不能做到细心检查;三是对学习过的知识,不能融会贯通;四是背得多,写得少导致有的字不会写。

第七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内外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共两篇短文。

第一个阅读选自课内第18课《她是我的朋友》,共5个小题。由于在平时的教学中对课文进行了细致的学习,所以本题做的不错,失分较少。失分的题有:第1题“查字典填空”,考察学生用音序和部首查“颤”字。个别学生在数笔画的时候出错,太不认真了,多数学生失分在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这个考查点上,很多学生写成大写字母“ch”,音节“chan”。第2题“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下面的词语”。由于学生没有理解题意,有的学生直接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了,平时训练也少,学生对于怎么找近义词有些茫然。今后要加强训练巩固。第4小题“阮恒的小手举起来又放下,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他

的心情。”虽然他也害怕,但这几个动作说明他内心很矛盾,多数学生都没有准确把握阮恒的内心活动,思考问题还是不够深入。第5小题“你觉得阮恒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要点是“勇敢、有爱心、乐于奉献”,但能把这三点回答完整的少之又少,失分也是比较重。

原因分析:一是读题目要求时,不够仔细;二是答题缺乏完整性;三是对老师讲到的题目记不住,听课不认真;四是对于讲过的知识,记忆不牢固,比如查字典一题就是这个现象。

第二个阅读是课外阅读《蓝天,图画》,共有3个小问题。第1题“从文中找词语的反义词”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词语相对应的反义词,但“各种各样”在文中找反义词不是那么容易,原来我一直强调找反义词时,是几个字的就找几个字的,而偏偏这次不是四字对四字的反义词,所以学生在找“各种各样”的反义词时,就很困难,只有少数人做对。第2题“蓝天是一幅幅图画,这些美丽的图画都是谁画的?”只有5人做对了,大数学生只找到最明显的“云朵、星星、大人、小朋友”,没有找到“月亮”,这都是读短文不仔细导致。第3题用“……一会儿……一会儿”说一句话。多数学生都能做对,句子完整恰当,但失分的同学主要是,句子写的不完整, “一会儿”写成“一会”,没有写人物做什么事情。

原因分析:一是阅读时,没有认真读题审题;二是阅读理解还是有欠缺,没理解,没读懂就下笔写;三是分析不到位,回答不全面。

第八题习作。主要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这次作文是自命题作文。其要求是“三年的学校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其中有真诚的友谊,有无私的帮助,有学习的竞争,有激烈的争吵,有瞬间的感动……请你选择一件最难忘的事写下来。注意语句要通顺,内容要具体,写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这次作文是我们训练过的主题,大多数学生能按照作文要求选材谋篇,且能做到语句较通顺连贯,有较完整的事情经过,能较正确地运用标点符号,还能在描写时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使文章语句上更生动,主题更鲜明。孔睿淼、陈闻⒆魑穆分。有9位同学作文扣一分:步秋实、颜子恒、孔博冉、夏雨阳、刘泓宇、郭佳h、尹奕霖、孔霄扬、滕博奥。大多数学生扣了2-5分。失分8分以上的同学都是没有审清作文要求跑题所致。由于这次习作写“学校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学生没有抓住“学校生活”这个字眼。要求写一件事情,有的同学写了两三件事情。还有的句子还不够通顺连贯,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错别字太多,个别学生书写欠认真等等。

原因分析:一是审题不仔细,没有抓住写作要求;二是阅读量少,积累就少,作文抓不住重点;三是学的知识不能迁移运用。

三、改进措施

1.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平时教学中,对于生字词、词语搭配、反近义词、词语分类、古诗、语文园地、课后补充题等基础内容,不仅要学扎实,达到会读、会写、会背,一定保证每个字书写正确,还要加强复习的力度,争取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

2.加强钢笔书写要求。提笔即练字。不管是书写生字词、完成《同步》,还是誊写作文,都要求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对待,书写规范,并对于书写认真者及时激励、表扬、奖励。同时,在每次测试时,针对学生的书写也适当的给予书写分奖励,特别是作文的书写。下学期,还要进一步强化,这个暑假加强练字的力度,结合同步字帖保证每个字书写规范。

3.加强各种句型的训练。新课改以来,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淡化,平时也不过多讲解,但在考试中仍然会出现。下学期,针对这方面内容加强训练,首先让学生掌握方法,再以训练为主,多做题,加强语感和理解能力。

4.重视课内外短文阅读。平时教学中多引导学生自主地对课文进行阅读理解,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认真思考的习惯,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做好笔记记录,以备复习需要。课外短文阅读,多从方法上指导阅读,要让学生多做练习,熟悉题型,培养理解能力。

5.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阅读是吸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坚持阅读,学生不仅可以从中积累词汇,锻炼语言,还可提高审美水平,逐步养成写作技巧。下学期,课前5分钟,继续进行讲故事比赛,以此督促学生加强阅读,二来增强记忆能力,对好词佳句的积累有一定的帮助,写作时就有话可说。

第6篇

一、看拼音,写汉字。(10分)   zhēn             láng           ɡuàn

 (       )宝     牛(      )       习(       )

    zhǔ         huǎnɡ           hǎn

叮(      )        (       )言       (       )见

  diē               ái               niànɡ

(       )妈         (       )打     (       )酒

    liànɡ

车(        )

 

二、选词填空。(8分)

抢救   拯救   挽救   救助

1.老爷爷得了重病,医生们正在全力(       )。

2.语文老师每月拿出一百元钱,(       )一名失学儿童。

3.老麻雀不顾自己的危险,一心只想(       )自己的幼儿。

4.海力布为了(       )乡亲们的生命,最后牺牲了自己。

 

三、按要求写句子。(8分)

1. 海力布把消息告诉了乡亲们。(把句子写具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王母娘娘十分愤怒。织女私自下天庭和牛郎成亲。(用关联词语把两个句子合成一句,不改变句子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民间故事会让我们受益无穷:阅读民间故事既可以积累知识,又能提升素养;阅读民间故事既可以丰富情感,又能够陶冶情操。阅读民间故事既,又。(依照带点部分,把句子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母娘娘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用加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7分)

 

1.猎人海力布只要龙王嘴里含的宝石,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他明明知道,要是把鸟儿的话说出来,自己就会变成石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们要学习海力布身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品质。 

2.织女和王母娘娘之间的实力相差很大,可最终王母娘娘还是做出了让步,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 

3.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乞巧》中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当时家家乞巧的盛况。 

 

五、民间故事我知道。(8分)

1.我国四大民间故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孟姜女的丈夫是范喜良。(      )

(2)许仙和白娘子因为一把伞而结识。(      )

(3)祝英台女扮男装到省城绍兴游学,是对传统社会对女子的不平等待遇和束缚的反抗。(      )

(4)牵牛星和织女星分别是牛郎和织女变的。(      )

 

六、阅读理解。(29分)

(一)课内阅读。(16分)

      原来姑娘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好彩锦(      ),名字叫织女。天天早晨和傍晚,王母娘娘拿她织的彩锦装饰天空,那就是灿烂的云霞,什么东西也没它美丽。王母娘娘需要的彩锦多,就叫织女成天成夜地织,一会儿也不许休息。织女身子老在机房里,手老在梭(      )子上,劳累不用说,自由也没有了,等于关在监狱里,实在难受。她常常想,人人说天上好,天上好,天上有什么好呢?没有自由,又看不见什么。她总想离开天上,到人间去,哪怕是一天半天呢,也可以见识见识人间的景物。

 

1.给文中加点的两个字注音。(2分)

2.“织女身子老在机房里”中的“老”与下列哪个句子中的“老”意思一样?(       )(3分)

A.我们要学会尊老爱幼。

B.这孩子老爱生病。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的描写方法,表现了织女。(4分) 

4.天上仙境,往往是人们向往之所,可织女却常常想离开,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织女想见识见识人间的景物,你能给她介绍介绍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13分)

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州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外出求学,但是当时的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于是她就和丫头银心乔装成男子,前往杭州读书。二人在半途遇见了也要前往杭州念书的书生梁山伯,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就义结金兰,一同前往杭州。

      在杭州三年期间,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

      有一次清明节放假,二人去西湖游玩的时候,祝英台借景屡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无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后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马文才得知,马文才也知道了祝英台原来是个女子。

      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但是梁山伯却以为是三个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个月后才去提亲。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梁山伯只得伤心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难舍难分。

      梁山伯回家后,相思病重,写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药方,表示病情绝望了,同时希望祝英台能前来探望一番。祝英台则回信告诉梁山伯,今生无缘,只希望二人死后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后来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并且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当祝英台下轿拜墓时,一时之间风雨大作、阴风惨惨,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4分)

一见如故:__________________

义结金兰:__________________

2. 用“__________________”画出文中前后照应的两个句子。(4分) 

3. 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多年,可谓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_______________之称。(2分) 

4.从本文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祝英台什么品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习作。(30分)

 

你读过哪些民间故事?请把你读过的民间故事用简短的话讲述出来(不要写《猎人海力布》,其余故事均可)。叙写的时候,故事情节要有详有略,结构要完整,字数4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珍郎惯嘱谎罕爹挨酿辆

二、1.抢救2.救助3.挽救4.拯救

三、

1.舍己为人的海力布把大山要崩塌的消息全部告诉了乡亲们。

2.之所以王母娘娘十分愤怒,是因为织女私自下天庭和牛郎成亲。

3.可以增加想象力能拓展眼界

4.示例:他的各门功课都很好,尤其是语文。

四、

1. 有了宝石就可以听懂动物说的话他要救乡亲们舍己为人

2.织女对幸福的不懈追求王母娘娘狠毒、专横、残暴

3.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五、

1.《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牛郎织女》

2.(1)√(2)√(3)√(4)✕

六、

(一)1.jǐnsuō2.B3.心理描写对人间的向往

4.一是天上没有自由,工作劳累;二是织女想见识见识人间景物。

5.示例:希望你来看看九寨沟,它是人间的仙境。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四季景色迷人。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原始森林遍布,栖息着大熊猫等十多种稀有和珍贵的野生动物。远望雪峰林立,高耸云天,终年白雪皑皑,加上藏家木楼、晾架经幡、栈桥、磨房、传统习俗及神话传说构成的人文景观,这里被誉为“美丽的童话世界”。

(二)1.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合得来。朋友间感情投合。

2. 今生无缘,只希望二人死后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3.“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7篇

一、基础训练营(32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正月(zhēnɡ)

掺和(cān)

翡翠(fěi)

水浒传(hǔ)

B.骡马(lǘ)

似的(shì)

藏戏(zànɡ)

吞咽(yàn)

C.搅和(huo)

汤匙(chí)

嘟囔(nɑnɡ)

哄堂大笑(hōnɡ)

2.读拼音,写词语。(8分)

北京的春节真热闹!腊八这天,家家都会áo

zhōu

(

)。除夕夜家家dēnɡ

huǒ

tōnɡ

xiāo(

),

biān

pào(

)声日夜不绝。yuán

dàn(

)这天,男人们午前到qīn

qi(

)家、朋友家bài

nián(

),而小孩子最喜欢逛庙会,因为庙会上有sài

jiào

chē(

)和sài

luò

tuo(

)的。

3.选字组词。(6分)

水(

)

(

)刑

(

)洁

(

)索

搅(

)

陪(

)

凉(

)

牵(

)

元(

)

(

)售

云(

)

(

)夜

4.把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5分)

万(

)(

)新

(

)(

)不同

万不(

)(

)

(

)灯(

)彩

(

)(

)分文

两(

)三(

)

(1)春节到了,中华大地上到处____________,显出一派____________的气象。

(2)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____________,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少数民族和汉族的饮食风俗虽然____________,但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大团结的心是相同的。

5.在下列句子中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4分)

(1)过新年,小孩子(

)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玩意儿,(

)可以放鞭炮。

(2)这(

)粥,(

)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3)今日腊八粥的颜色(

)是深褐色,(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

(4)春节(

)很快乐,(

)一眨眼工夫就过去了。

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8分)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就这样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花生仁儿的红色外皮没有了。(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展示厅(11分)

7.日积月累。(8分)

(1)你知道下列古诗与哪个节日有关吗?这些节日有什么风俗习惯?请连一连。(4分)

《寒食》

春 节

赏月、吃月饼

《十五夜望月》

七夕节

禁火、吃生食

《迢迢牵牛星》

寒食节

贴对联、贴年画

《元日》

中秋节

穿针乞巧

(2)根据语境填写诗句。(4分)

①“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我还能写两句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寒食》一诗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明了这一点。

③传说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能会面。《迢迢牵牛星》一诗中描写织女思念牛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语言实践。(3分)

过年的时候,许多同学都收到了不少压岁钱。有人拿钱去买烟花爆竹玩。请结合当前我市禁燃烟花爆竹的规定,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本直通车(8分)

9.根据课本内容填空。

(1)《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________。本文按________顺序介绍了老北京春节的风俗。

(2)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藏戏的开山鼻祖。

(3)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腊八粥》的作者是__________,课文写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件事。

(四)

阅读检阅台(19分)

(一)

【材料一】

中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

【材料二】端午节,中学生乐乐和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她一直低头玩着手机,兴奋时还笑出声来,旁若无人。母亲责怪她没和家人聊聊在学校的近况,埋怨道:

“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是手机不离手,到哪里一坐下来就开始玩手机,也不知道在玩什么。”父亲也感叹道:“唉,怪不得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

1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所包含的三条信息。(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你在正确理解【材料二】画线句子的基础上,以乐乐好友的身份,写一段劝说乐乐的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端午日

沈从文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的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的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

500响鞭炮。

12.文中加点的三个“莫不”的作用:从程度上渲染观看龙舟竞赛的人之________,涉及面之________,具体写出了“全茶峒人”度端午节的__________。(3分)

13.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能否换成括号里的?为什么?(4分)

(1)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摇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写龙舟竞赛的场面,语言很精练,请你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当时的情形。(4分)

(1)正面描写龙舟竞赛时的激烈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观众的反应侧面烘托龙舟竞赛的激烈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习作百花园(30分)

16.我们祖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相信这些节日一定曾留给你许多美好的回忆。请选择一个传统节日,把节日中发生的某件事写下来。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

一、1.C

2.熬腊八粥 灯火通宵 鞭炮 元旦 亲戚 拜年

赛轿车 赛骆驼

3.饺 绞 皎 绞

拌 伴 拌 绊

宵 销 霄 宵

4.象 更 截 然 得 已 张 结 身 无 面

(1)张灯结彩 万象更新 (2)万不得已

(3)截然不同

5.(1)不但 而且

(2)不是 而是

(3)之所以 是因为 (4)虽然 但是

6.(1)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2)唐东杰布留下了铁索桥。

(3)示例: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

(4)在外边做事的人,

除非万不得已,不会不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二、7.(1)

(2)①不知秋思落谁家

示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③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8.示例:燃放烟花爆竹虽然能营造喜庆的气氛,但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同事燃放烟花爆竹还具有很大的危险性。我们不如将过年的压岁钱攒起来买一些有用的书籍,也可以捐一些给有困难的人。

三、9.(1)老舍 时间

(2)活化石 唐东杰布

(3)万事如意年年高

(4)沈从文 等粥 喝粥

四、(一)10.(1)中小学生上网的目的主要是娱乐和学习。

(2)大部分学生10岁以前就开始“触网”。

(3)超过八成的中小学生每天都上网且大部分上网时间

较长。

11.示例:乐乐,手机确实很好玩,但是我们不能过度玩手机啊。那样既影响了学习,又伤身体,还会淡化亲人间的情感,甚至可能还会误入歧途,你说呢?

(二)12.多 广 盛况

13.(1)不能。“撑”的速度没有“划”的速度快,且“撑”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应是站在船上的,而龙舟竞赛的桨手是坐在船上的。因此用“撑”这个动词不恰当。

(2)不能。“摇摆”的幅度大,且没有节奏感,“挥动”有节奏感,用“挥动”写带头人的动作符合他的身份特征。

14.主要写了出城看划船、河上赛龙船、胜利者领赏三个

场面。

15.(1)示例:船头的带头人,挥动着手中的小令旗,嘴里大声地叫喊:“一二,一二……”桨手们齐声应和。锣鼓声、呐喊声,响彻天空。

(2)示例:岸边的人们为选手们呐喊助威,发出震耳欲聋的加油声。

第8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传统节日;节庆文化

诗和词是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而同样古老的传统节庆与诗词结缘也已十分久远。早在我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年节时人们庆祝丰收、拜贺新岁的诗句。魏晋已降,与诗词艺术进入巅峰时代相同时,传统节庆也日渐发展和完善,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和喜爱。文人墨客参与其中,难免高歌浅唱,瞩笔成句。仅在流传至今的古典诗词之中,以节庆为主题的佳作名诗即层见叠出,许多文字早已成为流传不辍的千古绝句。

1 古典诗词中的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在1911年以前称为新正、元日、正旦、三元日等。自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始,新年就定在夏历的正月初一,此后历代相延。春节,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传统,它负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新春佳节,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每到此时,总是诗兴大发,赋诗言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这些诗篇,有的描写春节的习俗,有的抒发诗人的情怀,是春节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除夕之夜,人们通宵达旦地守岁,等待天明。南朝诗人徐君倩的《共内人夜坐守岁》,描写了除夕之夜,阖家团圆,一边饮酒一边等待天明的情景:“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碳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唐太宗李世民在《守岁》一诗中描绘了皇宫之内除夕守岁的情景:“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唐代诗人张说的《钦州守岁》表达了春节辞旧迎新、春回大地的特殊意义:“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悉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宋代晏殊的《元日》描绘了人们斟满美酒,贴上门神,祈求福寿的情景:“屠苏醴酒盈金校郁垒神符卫紫关。三境上真垂介福,绵绵洪算等南山。”北宋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一派喜庆吉祥的节日景象:在哔哔啵啵的鞭炮声中,人们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把温暖吹进屠苏酒里,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饮着屠苏酒,迎接新年的到来。每天的旭日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忙着除旧布新,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庆贺新春佳节。

春节有拜会、拜年的习俗。三国曹植的《元会》:“初会元祚,吉日为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衣裳鲜洁,黼黻玄黄。珍膳杂沓,充溢圆方。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室荣贵,寿考无疆。”描绘了皇帝在“元日”这一天朝会群臣的景象,君臣穿着有华美纹饰的礼服,朝堂上陈列着美味佳肴,君臣欢笑喜悦,祈祝皇家荣贵,祝愿皇帝万寿无疆。

普通农家的新春佳节也别有一番风味。唐代孟浩然的《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此诗风格清新,展现了农家庆祝新年的情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清代吴曼云的《压岁钱》:“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描写了儿童得到压岁钱,悄悄藏在枕头底下,琢磨着是买爆竹还是买萧吹,兴奋得整夜睡不着觉。清新自然,十分传神。

春节还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容易让人感到岁月的无情,因此,感慨时序变化和时光流逝,勉励人们珍惜光阴,是春节诗词的另一大主题。北宋文学家梅尧臣的《除夕》诗云:“莫嫌寒漏尽,春色应来早。风开玉砌梅,熏歇金炉草。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年华日夜催,清镜宁长好。”

2 古典诗词中的元宵节

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据一般的文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元宵)在西汉已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为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元宵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赏月、观灯是元宵节的主要活动,也是历代元宵诗词歌咏的主要内容。唐朝诗人崔液的《上元夜》描绘了元宵之夜家家赏月观灯的盛况:“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唐朝卢照龄的《十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褥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描写了元宵节的各种灯饰,远看如繁星落地,近观如明月高悬,更有少女的笑脸相映成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宋代曾巩的《上元》:“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风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阑送目劳。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寻前事铀毛。”诗人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只见月光如水,花灯似星,一群少年骑马驰骋,意气风发。诗人感慨万千,勉励向年轻人学习,焕发生命的活力。

元宵观灯赏灯之际,人们还参与猜灯谜的游戏。清人顾震涛有一首《打灯谜》的诗:“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除了观灯赏灯,元宵节还有一项传统活动,那就是吃元宵。在历代的元宵诗词中,也有很多歌咏这种节庆美食的篇章。宋朝周必大“”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煮元宵的情景。清代李调元在《元宵》中描绘了元宵节深夜小贩叫卖汤圆的情境:“”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3 古典诗词中的清明节

清明作为重要传统节日,它是唯一兼节气与节日于一身的时日。在唐宋之前,清明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即今公历的4月5日左右)。清明时节,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唐宋以后清明逐渐将与自己日期临近的寒食节俗纳入名下,清明由普通节气演变为重要民俗节日。作为清明节文化的载体,清明节诗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人统计,在《全唐诗》和《全宋词》中,与清明节有关的诗词达八百首以上,现存清明节诗词的总数可能几倍于此。

提到清明节抒怀的诗词,就不得不说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千古佳作《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的广为流传不仅在于其意境的深刻,更在于其置“清明”二字于首,描绘了清明时节的物候。在每年清明节的丝丝细雨中,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这首诗。

早在战国时代,介子推的故事就与清明节产生了联系,后世更相传清明节就是起源于介子推,在清明节歌颂介子推就是理所当然了。北宋黄庭坚《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由清明时节百花盛开的景象联想到埋葬在荒郊野外的逝者,进而思考人生的价值。

凄风苦雨再加上离愁别绪,使清明节诗词笼罩在一片愁云惨淡中。如唐代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大唐帝国的两座都城长安与洛阳,聚集了无数文人墨客,也饱含了这些人的辛酸血泪,洛阳城东,张继惆怅;长安城内,顾非熊憔悴,其有诗《长安清明言怀》:“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在清明节都是愁云惨淡的,比如宋代大文豪坡,一生虽然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平稳心态,一首《南歌子》一扫哀节悲凉,让江南的春意跃然纸上:“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夜来微雨洗郊垌,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人们在清明节扫墓,缅怀逝者,寄托哀思:“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宋代高翳《清明》);人们怀念亲人和故友:“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罗隐《清明日曲江怀友》);人们踏青郊游:“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北宋程颢《郊行即事》);人们蹴鞠“白打”,强身健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露雀罄础!保ㄌ拼韦应物《寒食》);人们荡秋千,放纸鸢:“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韦庄《丙辰年~州遇寒食城外醉吟》)、“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宋代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节庆活动在古典诗词中生动再现,古典诗词也因为节庆文化而有了更深沉的底蕴和更加长久的生命力。

4 古典诗词中的端午节

古代有以地支记月的习惯,称五月为“午月”。从史籍上看“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为夏季大节,它从夏至节俗演变而来,人们要在仲夏之月(五月)的端午这一天煮粽子吃,人们把这一天当做夏至一样的大节日来对待。唐代以后,端午才用来专指五月初五。

《全唐诗》与《全宋诗》中有95篇作品与端午节有关,这些诗词记述了节日的意绪,描摹了节日的习俗,追忆了节日的源流,寄托了诗人的感遇,成为了端午节庆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历代在端午节歌颂屈原的诗词也最多。古典诗词以其特有的魅力弘扬了屈夫子”“好修为常,怀瑾握瑜”的独立不迁的文化人格。如唐代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的习俗也会勾起诗人对屈原的感慨,如唐代张耒在观看龙舟竞渡时写了一首《和端午》凭吊屈原:“竞渡深悲千古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端午节纪念屈原这样的爱国先贤,不仅来自民俗社会的朴素情感,“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更应该是国家层面的祭祀,在诗的国度对爱国诗人的纪念,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多难兴邦”,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必定会历经磨难与挑战,我们需要培养屈原那样的对国家忠诚、对人民悲悯的家国情怀。

端午节是传承家国情怀的重要节日,端午节在起源时主要是避瘟保健、水上祭祀活动等,随着历史的推移,人们逐渐在端午节日中加注纪念爱国先贤的内涵。自汉朝以来,屈原成了端午节文化习俗的核心,但我们也发现,各地端午纪念的历史人物不尽相同,除了楚地纪念屈原之外,越地纪念勾践、曹娥,吴地纪念伍子胥、古苍梧郡祭祀陈临等,但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同时由于区域的局限性,歌咏除屈原之外其他爱国先贤的诗词较少,影响也有限。如北齐魏收的《五日诗》:“麦凉殊未毕,蜩鸣早欲闻。喧林尚黄鸟,浮天已白云。辟兵书鬼字,神印题灵文。因想苍梧郡,兹日祀陈君。”在这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时的端午习俗,并且可以感受到当时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处在北方的鲜卑族政权已经知道南海之滨的苍梧郡于五月五日祭祀陈临的风俗。

端午节习俗众多,在古典诗词中多有反映。在这一天,人们吃粽子,插艾枝,储草药,配药方,饮雄黄酒,如南宋陆游的《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在这一天,人们龙舟竞渡,百舸争流,如唐代张说《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在这一天,人们还击球、射柳,如清人饶智元:“簇簇朱衣分两队,百花深处蹴珠隆薄《天启宫词百首》:“飞凤三花逐电流,例逢e柳拜前旒。”在这一天,人们还插石榴花,采药,系五彩线,贴辟兵符,蒋之翘有诗云:“葵榴初缬药阑敷,彩线珍成续命需。遥听三韩烽火急,真人刚进避兵符。”

5 古典诗词中的中秋节

中秋节,是仲秋之节,以仲秋十五月圆为节日标志。中秋起源于古代“秋分夕月”的礼俗,唐朝时期中秋明月为游历之人思乡的物象寄托。唐代还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使仲秋明月充满浪漫色彩。宋朝中秋节开始成为社会民俗节日,明清时期中秋节上升为仅次于春节的民俗大节。古代诗词中关于中秋节的内容有很多,但广为传诵、最为广大世人所熟知的,当属唐朝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和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张九龄在唐玄宗时,当过中书侍郎等大官,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一生写下不少诗歌,但最为著名和广为流传的就是这首《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气象恢弘,意趣不凡。

另一首家喻户晓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词人在一个中秋之夜,思念弟弟“子由”就是苏辙,感时伤情,大醉,对月抒怀,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吟啸。这一声长啸,成为后世亲友之间忆念、共勉的永恒绝唱。就是在千年后的今天,这些句子依然令人动容,因为这是最接近生命本体的人生情怀,具有千古不灭的普世价值。

古人对于中秋的重视,仅次于春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远胜过年。因为在这个晚上,仰望天上的月亮,无限感慨涌上心头,于是想及关于它的传说和故事。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了月亮上银蟾玉兔的传说。白居易在《中秋月》一诗中说道:“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满江红・中秋》一诗中也说:“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就认为月亮上是有嫦娥居住的:“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高高在上的那轮明月,成为诗人浪漫、遐想的最好事物。

在很多古人关于中秋的诗词中,不仅仅只是怀念亲人、感怀身世,充盈着惆怅和低沉。也还有很多关于中秋风俗、节庆饮食等方面的描述。有个叫袁景澜的诗人,专门为中秋的月饼写了一首《咏月饼诗》。诗中道:“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这应该是对制作月饼最为详细的诗歌了。

可以这样说,翻开古代文人关于中秋节的诗词歌赋,从中不难窥见那高挂天空的一轮圆月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6 古典诗词与传统节庆的关系

古诗有云:“有雪无梅不精神,有梅无诗俗了人。”我们则可以说,有人类活动而无节庆活动则无精神,有节庆而无诗词的点缀则俗不可耐。幸运的是,中国传统节庆不仅与文学艺术早早结缘而行,而且相得益彰、泽被后世。

㈠传统节庆在内容上赋予古典诗词强烈深刻的启发刺激,同时又提供给其以充分展示、不断创新的机缘。

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悠远的时空隧道一路走来,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道德情感和人文精神。

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清明节的怀祖情思、端午节的爱国情怀、七夕节的爱情绝唱、中秋节的团圆之盼……饱含了人们多少情感和寄托。传统节日也折射着中国人对“天、地、人”的思考,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中华民族的节庆文化,体现着一种民俗情结,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传统节日,使每一个中国人加强了同家庭、家族、家乡和国家的情感联系,寻找到了个体融入群体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一切,都为古典诗词在内容和气度的提升上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㈡古典诗词不仅大大活跃了节庆气氛,扩展了节庆影响,提高了节庆品味,而且它们本身也成为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节庆文化载体。

“诗言志”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可以说诗歌历来便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其文化身份的独特标志。对一个诗歌大国来说,诗歌便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大至忧国忧民的社稷之慨,小至抒怀感悟,迎来送往,起居作息的生活常态,几乎无不成诗。因此,大量以节庆为主题的佳作名诗早已成为流传不辍的千古绝句。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这些人人都耳熟能详的佳句,早已成为了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节庆文化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萧放.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现代语境下的春节习俗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2]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3]柏宏军.中华传统节日诗词赏析[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4]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60.

[6]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