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荷叶母亲

荷叶母亲

时间:2023-05-30 08:55: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荷叶母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荷叶母亲

第1篇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对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郁的天,我觉着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凋谢了,白辨小船般散漂在水里。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蒂,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了,窗外雨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的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斜过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也不摇动了。雨声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不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盖天空下的隐蔽?

第2篇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人往往片面地理解了这种教学转型,以为语文知识可有可无,关键是看学生的“活动”,故而时常把语文实践泛化为生活世界的日常“活动”,导致课堂空前“热闹”:一方面是泛泛的听说读写,一方面则是花样繁多的表演、绘画、演唱、多媒体展示等。一言以蔽之,课堂上一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生动气象,学生所得却往往是“浅草才能没马蹄”。殊不知,语文是一门学科课程,这一课程形态决定了语文课的听说读写必须凸显其“学科”意义。所谓学科,是学术的分类,它是一个知识体系。语文实践的真正目的,其实并不在于“活动”本身,而在于以“活动”为中介,引导学生更有效地经历和接受语文知识,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以阅读教学为例,作为一种语文实践,阅读教学归根到底表现为“思维的实践”:从思维方式上看,它包括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等;从思维主体上看,它包括集体思维、个体思维等;从思维客体(内容)上看,它可分为语言思维、话语思维和作品思维三个层次。其中,语言思维着眼于语言的认识与使用,话语思维着眼于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心灵沟通,作品思维则是从“怎么写”的角度去理解文本,三者构成语文课基本的思维客体(内容)和思维路径。而思维客体(内容)的展开,实际上就是思维主体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的过程,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从课程论角度说,课程的全部问题一定意义上就是内容问题,课程的目的、课程的设计、课程的实施以及课程的评价,都可以理解为围绕着课程内容的安排及其结果展开的。因此,语文课堂的语言思维、话语思维和作品思维,对于建构语文“学的课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句话,在奔涌着语言思维、话语思维和作品思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能诗意地栖居。

下面以笔者教学冰心散文诗《荷叶母亲》为例,谈谈语言思维、话语思维和作品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特点和作用。在落英缤纷的语言丛林里

语文课的语言思维,以语言的认识和使用为直接目的,因而它在阅读教学中一般都交织着语理和语感两个基本维度。亦即通过语感实践,敏锐而直觉地领会语言的意义;通过语理分析,把握语言事实中具有普遍性的语言规律,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课文标题已经明示这是一首“散文诗”。“诗”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借助具体形象来抒发思想感情。本文中的主要形象是——

生:荷叶、红莲。

师:对了!请大家先浏览课文中描写红莲的语句。

(生浏览)

师:红莲是全文着力描写的重点。请同学们参照下面的示例。给描写红莲的句子作批注:

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烦闷”之情,怎一个“谢”字了得),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多可爱的“小船”!“散飘”又见多少惋惜之情)。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这是“繁杂的雨”摧残的结果。“只”、“个”、“几根”等词语,凸显出现实的残酷和作者的伤感情绪)(白莲的遭遇,是否预示着红莲的命运?令人担忧)。

(生作批注,教师个别指导)

师:好了,下面我们来展示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展示的方法是,大声读句子,小声读批注。(教师示范)

生:“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句中的“开满了”表现红莲开得茂盛,透露出“我”的喜悦之情。

师:又用一个“却”字,是不是更能传达出“我”的庆幸和欣喜之情呢?

生:“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中的“亭亭地”,写出红莲的美好情态,“在绿叶中间立着”暗示夜雨中的红莲可能得到过荷叶的遮蔽。

师:哦,这样写是不是也为下文写荷叶护莲做了铺垫?

生:“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中的“繁密”表现雷雨之猛、雨点之多;“打”字表现风雨力度之大。

师:这两个词抓得好!不过,它们在字面上写的是风雨,不是红莲啊……

生:是红莲,从侧面写红莲。

师:那有没有正面写红莲的词语呢?

生:有!“左右技斜”,它写出了红莲的危险境地。

师:从“我”的角度看呢?

生:也流露出“我”对红莲生存境遇的同情和担忧。

师:有通过正面写“我”来侧面写红莲的句子吗?

生:有!“在无遮蔽的天空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这里的“不敢”既说明风雨之猛,又说明“我”想去帮红莲却又不能去,心里很着急,从侧面烘托红莲的处境危急。

师:还有“无法可想”,这个词语是不是更能表现此刻“我”的焦急和万般无助之感呢?不过,一朵小小的红莲,谢了也就谢了,何以令“我”如此焦急和无助呢?真实吗?

生:好像有点儿夸张……

生:一点也不夸张,因为作者十分喜爱红莲,不忍心看到它受到伤害。

生:这是一种真情实感,因为课文中的“我”是一个小孩子,在“我”眼里,红莲此刻被雨“打”,就好像是“我”自己正被雨“打”一样。

师:说得真好!这的确是一种儿童所特有的情感体验。作者以儿童的眼光来打量这个溢满风雨的世界,这个世界于是就因一个孩子的注视而显现出人性的至善至美,雨打红莲的一幕因此成为一桩揪心的往事,荷叶护莲的一幕更是成为母爱的风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上述教学片段较好地处理了语理和语感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用示例法引导学生进行语感实践。即提供“白莲”批注示例,暗示批注方法,让学生给描写红莲的语句做批注。所谓作批注,就是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就是语感实践,就是语言“涵泳”,浸润式习得,温儒敏教授称之为“语文阅读教学最佳的境界”。通过作批注,学生品出了红莲“开满了”带给“我”的喜悦之情,品出了红莲“亭亭”的美好情态,品出了“繁密”一词传达的雨势之猛,品出了“不敢”一词透露的心理之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心理与红莲之间的关联……这样,每个词语就不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文化载体,显示出红莲形象的丰富意蕴。

另一方面,运用点拨法引导学生进行语理分析。例如在成果展示中,当学生说出“今晨却开满了”中“开满了”的含义时,教师马上引导学生揣摩“却”字的表达作用;当学生指出“在绿叶中间立着”暗示夜雨中的红莲可能得到过荷叶的遮蔽时,教师马上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描写对下文写荷叶护莲的铺垫作用;当学生说出文中写雨的句子是对红莲的侧面描写时,教师马上引导学生寻找这个句子中正面描写红莲的词语(“左右攲斜”),从中领会红莲的危险境地,继而又引导学生从“我”的角度来思考这个词语的含义,即“我”对红莲生存境遇的同情和担忧,再引导学生找出文中通过正面写“我”来侧面写红莲的句子,牵出对“不敢”、“无法可想”等词语的品析;当学生理解了“我”的焦急和万般无助之感后,教师又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我”如此焦急和无助的真实性,这实际上是关于课文叙述视角的追问:“作者以儿童的眼光来打量这个溢满风雨的世界,这个世界于是就因一个儿童的注视而显现出人性的至善至美……”总之,围绕着红莲的形象,教师从词义、句义、描写方法和叙述视角等方面,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品析。其中并没有过多使用概念术语,更没有架空分析,知识线索始终结合语感、贴着语境展开,因而适应七年级学生的具体学情,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走进作者微妙的心灵世界

语文课的话语思维,就是听话人通过文本实现与说话人心灵沟通的思维活动。由于说话人不在场,听话人的注意力主要就集中在对文本信息的把握和回应上。其中的“把握”是指站在说话人的立场上来理解文本,领会说话人的原意;“回应”是指站在听话人的立场上来理解文本,形成听话人的理解或评价。请看一个教学片段——

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第6~9自然段。

(生朗读)

师:这位同学读得好,仿佛年轻的冰心在向我们讲述一个儿童眼里的荷叶怎样在雨打风吹下,勇敢地、无私地为弱小的红莲撑起一方宁静的天空,进而联想到生活中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思考几个问题,并且从中任选一个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默读课文第6段,说说其中两个“旁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②默读课文第6段,说说其中“忽然”、“慢慢”、“正”等词语的含义。

③默读课文第7段,说说应怎样理解雨势的“不减退”和红莲的“不摇动”。

④默读课文最后两段,说说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⑤你心中的母爱和作者表达的母爱含义相同吗?

(生默读并思考)

生:我选择问题①。“我”的“旁边”是母亲,体现着母亲对女儿的呵护;红莲的“旁边”是大荷叶,表现荷叶对红莲的呵护。作者意在用后者隐喻前者。

师:也就是说,作者把两幅画面组合在一起,是为了形象地表现母亲对儿女的呵护。

生:我选择问题②。“忽然”一词,表现事情发生得很突然,“我”没想到;“慢慢”一词,表现荷叶的“慈怜”;“正”字表现荷叶对红莲的倾情呵护。

师:“慈怜”、“倾情呵护”,说得好!不过,“忽然”一词,是不是含有“我”看见大荷叶“倾侧下来”保护红莲时的意外和惊喜之情呢?

生:我选择问题③。雨势虽“不减退”,但因为有荷叶的蔽护,红莲才会“不摇动”。作者这样写,意在突出母爱的力量。

师:可见荷叶母亲是多么勇敢啊!

生:我选择问题④。课文结尾蕴含着作者对母爱的感恩之情:母亲就像荷叶护红莲一样,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撑起一方温暖的晴空;只有伟大的母爱能永远保护我们度过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

师:这仅仅是对母爱的感恩吗,是不是也包含着作者对母爱的哲理思考呢?

生:我选择问题⑤。我心中的母爱是母亲对儿女的爱,作者表达的母爱却不只是母亲对儿女的爱,比如像母亲一样爱大自然

师:有道理!母亲爱自己的儿女,是至真至纯的;像母亲一样爱大自然、爱社会、爱他人、爱自己,也是至善至美的啊!前者可以叫“母亲的爱”,后者可以叫“母性的爱”,后者包含前者,是对前者的深化或哲理升华。课文中所讴歌的正是这种“母性的爱”,它就是冰心所顶礼膜拜的不分生、死、人、物,使万物调和的“万全的爱”……

上述教学片段清晰地区分了属于说话人的言内之意、言外之意以及属于听话人的言后之意。

言内之意,即文本中写了什么。例如文中写了两幅画面的叠合:“我”的旁边是母亲,红莲的旁边是荷叶;写了“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等。这些内容都是学生一望而知的内容,但却是阐发言外之意的基础和根据。

言外之意,即说话人的意图。它一般都隐含在字面意思的背后,若隐若现,往往需要经过一番咀嚼玩味才能获得确切的理解,故而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的前四个问题,实际上就是针对“言外之意”来设计的。例如,问题①要求学生说出第6段中两个词语“旁边”之间的联系,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去发现“荷叶护莲”和“母亲护我”两幅具体画面之间的同一性,即作者表现母爱的真实意图。问题②要求学生说出第6段中“忽然”、“慢慢”、“正”等词语的含义,就是为了引导学生透过这些词语的字面意思,领会其中隐含的“我”的惊喜、大荷叶的“慈怜”及其对小红莲的倾情呵护。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成功地完成了对文本的深层解读。

言后之意,即在听话人身上产生的效果。例如问题⑤要求学生思考自己心中的母爱和作者表达的母爱含义是否相同,这实际上就站到文本之外,从读者的立场上来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师生通过区分两种“母爱”的不同含义,一方面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又从中获得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最终达成了与作者心灵的沟通。

语言作品是智慧开出的花朵

语文课的作品思维,是指从“怎么写”的角度出发来解读文本的思维活动。这里的“怎么写”,不是撇开了内容的纯粹的形式,而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怎么想”,它具体表现为内容的有序组织和有形呈现的思维过程。因而,从“怎么写”出发的文本解读,主要就是从文本内容的组织和呈现入手,把作者的写作思维过程“还原”出来,把创作的智慧凸显出来。比如: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屏显小诗)。这里是选自冰心《繁星》的一首无题小诗,请全班齐声朗读这首小诗: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师:这首小诗与课文的结尾很相似,它们都采用儿童视角,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母爱的情感和哲理。不过,小诗属于自由诗,课文则属于散文诗。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它融合了诗的形象和散文的细节。所谓“诗的形象”,是指融入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如“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的早莺;所谓“散文的细节”,是指散文中所描写的人、事、物、景等方面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如朱自清《春》中所描写的春草、春风、春花、春雨以及蜜蜂、蝴蝶、风筝、孩子等具体细节。请同学们比较课文和上面这首小诗,分别从人、事、物、景等方面,具体说说课文融合了哪些“诗的形象”和“散文的细节”?

生:(七嘴八舌地)荷叶、红莲、白莲、莲蓬、白瓣儿、菡萏、绿叶、雨声、雨点、雷声、浓阴的天、无遮蔽的天空、……

师:这是景物细节,人物呢?

生:祖父、母亲、三姊妹、我……

师:如果从事件细节看呢?

生:朋友送来两缸莲花、祖孙月夜赏莲、白莲谢了红莲开了、雷雨打得红莲左右攲斜、母亲唤我到她身边、大荷叶护住小红莲。

师:如果再从心绪角度看呢?

生:有些烦闷、仍是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深深地受了感动。

师:所有这些景物、人物、事件、心绪,都是围绕着哪两个形象展开的?

生:红莲、荷叶。

师:课文通过这两个具体形象,表达了一个什么主旨?

生:对母爱的赞美和哲理思考。

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找出了课文中所融合的“诗的形象”和“散文的细节”,领会了“散文诗”融合“诗”的形象和“散文”的细节来抒写思想感情的基本特点……现在老师把大家的思考归纳一下,请看屏幕:

五幅画面:两缸莲花、月夜赏莲、莲谢莲开、雨打红莲、荷叶护莲(情景交融)

四种心绪:烦闷、不适意、不宁消失了、感动(心绪变化呼应莲的处境变化)

三次看莲:看莲谢莲开、看雨打红莲、看荷叶护莲(情节跌宕有致)

二个形象:红莲、荷叶(主要形象,串起为数众多的形象群)

一个主旨:母爱的哲理(形象背后的意蕴)

由上述归纳可知,课文有点有面、有详有略、有实有虚、情景交融、情理相生,“诗的形象”和“散文的细节”达到了自然而完美的结合……

从作品思维角度看,上述教学片段有一条明晰的教学线索:作者是怎样融合“诗”的形象和“散文”的细节来表达对母爱的哲理思考的?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3篇

结婚前我就同他说,要让我生活得幸福,不能让我吃白米饭,否则,不嫁。当时他一口应下,胸有成竹一般。只以为他是娶妻心切,所以结婚后,看着厨房里的米罐里亮晶晶的大米,我心有疑虑:一个和我一样也是独生子女出身的男人,就算会做饭,又能把米饭做出什么花样来呢?

却不承想,连续一周,这个男人竟然真的让我吃到了比小时候母亲做出的更可口的米饭来。追问之下,才知道他早就从母亲口中得知我对米饭的挑剔,所以私下让母亲传授了手艺,并加以演绎和发挥。不仅如此,他还去糕点店说了诸多好话,学来了新招数。

于是这些美味可口的食物,慢慢俘获了我的心。老公说,这就是爱情米饭的七十二变。他说的一点都没错,这些大米不仅成功地变出了不同的美味、色泽和样子,还变出了爱情的新鲜和美满,已经被列入我家“祖传”的美食大全了。

九层糕:极有特色的一道点心,最值得一提的是需要上笼反复蒸上九次。

做法:鸡蛋、米粉、米浆、椰奶再配以天然香料、色素搅拌之后在容器内倒上薄薄的一层,上笼蒸熟,之后取下再倒入一层米浆,重新放到火上去蒸,反复九遍。

特点:由于使用了不同的天然香料、色素,每一层的米浆蒸熟之后都呈现不同的颜色,做工复杂,但是看起来很漂亮。吃的时候要一层一层撕着吃,口感很有韧性,清香微甜。

珍珠糯米丸子:用米做菜的典型案例,用糯米和猪肉或者其他馅料搭配而成。

做法:用米把瘦肉包起来,团成丸子,上笼屉蒸20分钟。

特点:成品的糯米丸子又圆又白,米粒一层层裹在外面,如同颗颗饱满的珍珠,既可当菜又可当主食来吃。

海鲜荷叶饭:把隔夜饭炒过用荷叶包住蒸了当点心出售,一下子在茶楼间流行开来。做这个饭要用泰国香米,相比国产大米,煮后颗粒感明显且不易膨胀,卖相更佳,并且新米和陈米要根据做法的不同而相应调整比例,使饭有些黏而不至于过黏。

做法:市场有干荷叶卖,但讲究点的店家会特地到农村去收购新鲜荷叶,自己煮过、烤过,尽量保留荷叶的清香。将上好的泰国香米在前一晚煲熟,摊开晾干,第二天下锅炒热,加上明虾等海鲜及配料,用荷叶包上放进烤炉烤上5~6分钟。

特点:荷叶的清香渗进饭中,与海鲜的香气争相缠绕齿颊之间,尤受女性喜欢。若用排骨做原料,则另有一种浓香味。

原汁菠萝海鲜饭:饭是经典的意大利食品,与比萨、意大利面一样,深受世界美食爱好者的喜爱。饭的配料很丰富,制作工艺也十分考究,最后放进烤箱进行烘烤的步骤尤为关键,米饭与其他配料的充分融合以及口感的既香浓又滑软,全在此一举。此饭也是用隔夜饭做的。

做法:在新鲜菠萝横面1/4处切开,挖出菠萝肉,将隔夜的冷饭拌上蛋黄,炒至饭与蛋黄变干之后放入菠萝壳内,撒上适量芝士粉以增强香味;菠萝肉切成丁,加上鸡丁、虾仁,一起填入菠萝壳中,将整个菠萝放进烤炉烤5~6分钟,菠萝的甜香挟着饭香扑鼻而来,迎面更是丰盛的视觉享受,每一勺饭都浸染了菠萝汁,甜中微酸,让人胃口大开。通常选用带绿叶的菠萝,卖相佳。挑选时要注意只选约1.5斤重的绿菠萝,发黄的菠萝都是放了一个月以上的,在烤炉里烤过以后口味会变差。

桂东糍粑:糍粑可以算是米的远房亲戚,在南方的很多地方都能见到。

做法:把泡过几个小时的糯米磨浆之后放入布袋挤干水分,把布袋内剩下的米糊做成条状上笼蒸熟,就是糍粑的半成品。之后可以用来炒着吃或者炸着吃,有点类似于年糕的感觉。然后把来自湖南家乡的糍粑用油炸熟,撒上芝麻,装在竹编的小簸箕里面,就是桂东糍粑了。

第4篇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冰心的诗不由得让我们心中充满了温暖,是啊!有哪一种爱能胜过母爱,又有哪一类人能比母亲更懂你,爱你。而我们呢?因为我的天真和无知,一次又一次打击着母亲,误会母亲的爱,而母亲犹如荷叶一般疼惜着我们。

每当期末时,每天晚上,我都要在夜光下熬到十二点多。而母亲,再辛苦地工作了一天之后,又要为我做夜宵。那天晚上我像往常一样在书桌前写作业,母亲做完夜宵为我端进来,等我吃完了那充满爱的夜宵之后。母亲又端走了。当我再次弯腰做题时,被一道竞赛的数学题困住了。我平静的心开始变得烦躁,我不住的挠头,母亲恰好白天买了水果送了进来,不知为何。那天晚上母亲成了一“冤大头”我将心中所有的不愉快一股脑的发泄在母亲身上。还说母亲是怀疑我在这屋玩游戏,故意以送水果为借口来“侦探”我的。但母亲没说什么,只是看了看书桌前的提纲。红着脸出去了!对于母亲的脸红,只有两种可能。一:被的我说的。二:因为自己知识浅薄,不能够帮助我,感到愧疚。大约过了两个多钟头,终于将“挑拨”我们母子关系的家伙解决了!当我上床睡觉时已经是晚上十二点多了,但母亲那屋的灯依然亮着。由于天气太热。我便打开窗户睡着了。当我睁开眼时,已经是第二天清晨五点多了,我突然发现我床头的窗不知何时被关上了。热腾腾的饭菜也准备好了。真想为昨天的事对母亲说声:“对不起”。可话到嘴边却被母亲打断了。母亲说:快去洗脸吧。要不然又没时间吃饭了。我蛋裂裂的走进卫生间。在卫生间里我对着镜子说:“以后不许那样了”然后点了点头。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株“红莲”而母亲便是那片“荷叶”

如果说我们是一朵花,那母亲就如一片绿叶。因为没有她再美的花也显得单调。

如果说我们是一轮月亮,那母亲就是一颗星星,因为没有她再美的夜空也显得凄凉!

辽宁大连普兰店市二十二中初三:高玉坤

第5篇

雨,在树叶上滚动。雨,在荷花上跳舞。雨,在河水中流淌。雨,似乎能够涤尽尘世的浮华,演出千年的诗篇。——题记

落红有情

雨,沙沙地落在了树上,犹如轻捷的手指弹出了一首首优雅的小曲,雨过后,树叶上的雨珠在太阳光的照耀下,犹如一颗颗珍珠般晶莹剔透,树叶因此而变得碧绿清脆。时而,雨下的有点急,竟将树叶打落了下来。挂着雨滴的树叶无悔的落入了大地妈妈的怀抱,用自己去滋润大树,以盼来年的粗茁健壮,龚自珍曾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树叶亦如此啊。

雨,让我感受到了树叶奉献之美,精彩。

荷叶有爱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池的荷花如娇美的少女亭亭玉立,“嘀嗒,嘀嗒……”雨声打破了这美丽的景象,本以为娇嫩的荷花禁不起这般摧残,然而荷叶微微倾下了身子,盖在荷花的蓬上,此时荷花变的更加鲜艳美丽,人们都说荷叶是护荷花的。看来果真如此,冰心曾说“啊,母亲你是荷叶,我是荷花,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是啊,荷叶不正是母亲吗?荷花不正是我们吗?

啊,雨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精彩。

河水有客

河面上,河水静悄悄地流淌,闪动着粼粼的水光,突然湖面变得荡漾起来,原来是雨。如黄豆般的雨点滴在河面上,河面显得有些紧张却又有些许兴奋,不一会儿雨点变成了雨锤,沉重的打击着河。我问河痛吗?河回答不痛,雨是水的精魂,我只有汇聚雨滴的力量才能奔向大海。哦,我明白了,俗话说,有容乃大。只有不断努力,包容一切,才能实现生命的辉煌,实现生命的价值, 啊,雨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精彩。

忽然很想打着伞旋转,旋转着雨滴,看着雨中的景物,在街上跳舞,然后抛掉伞说一句,很精彩。

第6篇

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校园内景色如常,照样是绿意盈盈,枝繁叶茂,鸟儿歌唱。

经过西区公园,看那碧绿的草地,飞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这里寻找春天的日子。本想就此停车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记挂北区的荷塘。

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败叶,一片萧条的景色:湖水变成墨绿色,没有鱼儿游动,四处不见了鸟儿的踪影,只有莲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清洁大叔撑着竹竿,乘一叶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烂的枯叶残枝挑上船。几个小孩用长长的铁钩把莲蓬勾上岸,取下里头成熟的莲子。

四月深春,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荷塘像是洗去了冬日的泥土与残旧,好些荷叶开始生长,已经初现几处荷叶连连的影象。雨,打在荷叶上,发出“滴答”的响声,不禁让人感慨,荷塘的盛夏的美丽景色,在这时已经有了蓄势待发之势。

一边回想着,一边期待。不知不觉,来到了荷塘。阳光如此明媚,照耀着整片荷塘,油绿绿的叶子,流动着金色的光泽。一眼望去,那些叶儿已长得宽宽厚厚,肥美硕大,一阵风吹来,它们就像调皮好动的一大群小孩,晃着胖嘟嘟的小身体挤向公共汽车。

看呀,那莲叶的背后,藏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粉粉嫩嫩的,像极了白里透红的婴儿的小脸。走着,走着,你瞧,那里又有一朵小荷花在跟你捉迷藏。那朵,快要开了,粉红中带着丝丝的深红,就像古代躲在门帘后偷看意中人的少女。

鱼儿,在水中串上串下,吐着顽皮的泡泡;鸟儿从荷叶上空飞过,想亲吻荷花姑娘的芳泽。四周的花儿,紫的,黄的,白的,红的,竞相开放。大红花儿,张着大嘴,放声歌唱;灯笼花儿,随风摇坠,四处飘香;剑兰花儿,形态独特,毫不逊色。它们与荷塘之景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此时,我的心情兴奋到极点,好久好久没有看过如此美的景色了。若果我有一双会画画的手,我定把这如痴如醉的荷塘活色生香的描绘一番;若果我有一部高像素的相机,我定不放过每个花开的镜头;若果我是一个诗人,我定把这荷塘每片光鲜艳丽的色泽融入人生的诗篇。

我更期待,期待初夏雨后的荷塘色,期待那更加妖娆多姿,色泽鲜艳的荷花,期待初夏雨后生机勃勃激情生活!

【雨后的荷塘】

雨中纤尘,飘渺不定,我是一个红尘中的女子,活在平凡的世界里。风吹叶落,孤心难收,雨湿凡心,愁肠难断。谁来拯救,谁来为我拭去雨中的眼泪!泪若雨,雨成泪,泪雨两行,打湿心的浮萍。

五月的雨,下得清凉,也下得寒心,校园几处的树,已被大风吹断了粗壮的腰肢,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连续十几天的雨,乌云满天,天色暗沉,掠在阳台的衣服迟迟未干。

昨日晚上又是一场大雨,做了噩梦,盼望今天是个晴天。

果然,今早起来,阳光明媚,一寸寸轻柔的抚摸着我的肌肤。忽然想起五月是荷花盛开的季节,急切盼望,那荷塘的一片美景,寻找心灵的宁静与愉悦。

雨后,荷塘旁边的地有点湿,太阳不够猛烈,断断续续的水迹成了宣纸上的墨色。空气好清新,深绿色的大树驻立在荷塘的周围,草地上的嫩草闪着晶莹的光芒,小野花红色、黄色、紫色开满一地。我坐在石凳上,细细观赏这雨后荷塘的美景。

满池盛开的荷花,满池拥挤的荷叶,冲击着我的视觉。我仿佛看到荷花仙子在水中摆出各种妖娆的姿态,有的含苞待放,像羞涩的少女,合起了手掌,直指蓝天,默默祈祷,想必是等待白马王子翩然而至;有的稍稍露出了绯红的小脸,从荷叶深藏探出了小脑袋,仿佛是在跟游人捉迷藏,又唯恐他们发现不了,好像在说:“我在这儿,快来捉我呀!”;有的两朵靠在一起,红艳艳的嘴唇,白嫩嫩的皮肤,极尽少女的美色,引得蜜蜂、蝴蝶在它们周围飞来飞去,她们好像在说:“朋友,看看我俩谁最美!”。有的已经怒放到极致,花瓣分好几层,最外层有六片,最里层有五片,并非重叠,而是错落有致的组合成一个完美的花型。其中几朵,已经露出了淡黄色的花蓬,上面分布着密密麻麻的雌蕊,紧紧环绕着花蓬的是橙黄的雄蕊。待到秋末冬初,那花蓬已成了包裹莲子的莲蓬。

荷叶大多长高了许多,密密集集的一大片,呈漏斗形状,边缘如海浪般弯曲有致。有的展开它碧绿的衣服,如饥似渴的接收着雨水的洗礼,天晴,阳光照射着这些田田的荷叶,反射着珍珠般的光。雨水聚集在荷叶的最里层,一点一点地汇聚成巴掌般大小的荷露。有的荷叶,歪着头,随风摇摆,那一颗颗小水珠便“滴答”、“滴答”打在水面或矮个子的荷叶上。有的并没有长高,而是飘浮在水面上,那些晶莹的水珠,零零散散的镶嵌在上面,好似无数小小的璀璨的钻石。

若能,我若能如李清照描写的那首《如梦令》:争渡,争渡,误入藕花深处。那该是怎样一种美妙的感觉:我一个人,撑着一叶小船,在如烟如雾的荷塘中悠然行驶,我坐在船上,纤纤玉手摘一片荷叶,放在头顶,遮住那细小如丝的雨点;我的脸轻轻碰触那柔软的花瓣,一阵香气扑鼻而来,想到了阿妈亲手为我做的颊齿留香荷花糕,喝着用荷露浸泡的茶,那该是一种怎样的香甜与惬意!

雨后的荷叶,那般的翠绿,那般的晶莹剔透;雨后的荷花那般的娇羞迷人,那般的纯净洁白。美丽高尚,高洁无华,宁静致远,我的心被这景致深深打动,一切的烦恼与不快早就抛到九霄云外。

烟雨后的荷塘,烟雨后的我,原来可以如此愉快的融为一体,它给我带了未曾感受过的心境的平和,心境的美丽,心灵的升华:五月的烟雨图,忧又怎样;悲又怎样;愁又怎样?!

人世间,命运的起伏,世事的多变,情感的波折,其实就像花开花落一样,非常自然,非常正常。我,应把这烟雨看作是美丽的图画,任何事物,在自己眼中应该是这雨后的荷塘色,美好,宁静,自然。用平常心看待一切吧,那样,即使你在烟雨红尘中淋湿了身,心里也能微笑面对!

【秋日的荷塘】

八月,盛暑难挡,我与母亲吃完西瓜,躺在地板上吹着电风扇。热浪翻滚而至,莫名的感到烦躁和心情的低落。母亲提议,吃完饭到荷塘边散步,看看荷花谢了没有。

饭毕,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散落到公园的每个角落,那些茂盛的绿意,也许是我们心底唯一一闪而过的凉意。骑着自行车,看似漫无目的的在校道上奔驰,其实心中早也按捺不住好奇,不,不如说是一丝希望,一点美好的愿望,心里不住的祈祷,一定不能谢了花儿,败了兴致。

啊——行至荷塘,满眼的破败之象。有的荷叶已经彻底枯萎,像一块褐色的残旧的抹布,挂在弯了腰的荷枝上,一动也不动,垂头丧气的,了无生机;有的荷叶更加奄奄一息,已掉落到水中,剩下那绿色的枝条顶着莲蓬,孤零零的守着即将掉入地平线的残阳;有的荷叶,绿不绿,黄不黄的,黄绿相间,甚是难看,看来,生命力如此顽强的荷叶,终究也逃不过季节的变更;有的荷叶,飘浮在水面,上面的纹路像爬满了一条条横七竖八的虫子,真的是“只可远观,不可近赏”。

虽然一目而过的是如此不堪的景象,可我并没有放弃寻找生的希望。细看,那挨挨挤挤的毫无生气的荷叶中,有不少绿意盎然的荷叶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有的巴掌大小,像两片连在一起的大脑;有的像漏斗,卷起那波浪似的发边,有的像切开一半的苹果,有的像小孩那又圆又大的屁股,看起来它们也是有点可爱的。

呀,瞧,荷叶底下藏着一条黄鳝,一动也不动,光顾着吐着水泡,一个,两个,三个,看呀,它的嘴一张一合,在干嘛呀,在呼吸这闷热的空气?突然起了一丝风,水草悠悠的在池中摇荡。几只蜻蜓迅速的飞过,飞快的振动着翅膀,仔细一看,它们在碧绿的水面掠过,泛起一点点晕圈,这不是蜻蜓点水吗?我可是生平第一次看见。几只黑色的鸟儿,在荷塘上低回盘旋,莫非它们流连这没有荷花,荷叶狼藉的夏日荷塘?

“快看呀,荷花!”母亲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兴奋得几乎跳起来!顺着母亲所指方向,在一片小小的荷叶下面,有一枝小小的含苞待放的荷花娇羞的映入眼帘。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时候,竟然也有如红着小脸的豆蔻年华的女孩躲在“树下”偷看来来往往的“行人”,莫非,它是下了凡的仙女,看中了人间某位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少年,于是化作小小荷花,藏身此地,等待着每天他的到来?可是他们相遇的机率是多少呢?少年会不会发现这么不起眼的花儿呢?少年会不会也喜欢它呢?它们的相遇是美丽还是哀伤的呢?据说神仙与凡人是不能恋爱的,也不会有好结果的!

“快来看,这里,这里!”母亲的声音把我从迷糊的幻想中拉回到现实。来到荷塘的东边,看呀,这里有一大片盈盈绿意的荷叶,有不少迷醉在夏日中的穿着粉红色小裙的荷花,看呀,靠近最东边,还有一朵半开半闭的婷婷玉立的荷中仙子。它的肌肤,是那么的洁白无暇,光滑透亮,它的玉体,是那样的冰清玉洁,似乎,它的前世是观音菩萨的莲花宝座,在滚滚仙尘中,吸收了多少仙气,才换来了今世华美绝伦的变身。真是让人赏心悦目,心情愉悦啊!

第7篇

时光是燃烧着的火焰,在不经意间早已变得灰飞烟灭。岁月的流逝里早已让一个人有了沧桑巨变,是新添的皱纹,是思维的成熟,是挡不住的时光的飞逝为世界平添的一处处新景。但爱如一条蜿蜒曲折的路,永远都充满感动,永远都走不到尽头。

我呆立在池塘边。忆往昔,欢乐溢满心头。我记得那是一个个夕阳余晖的傍晚,小女孩趴在母亲的背上,在这微风拂过的池塘边唱着童谣。眼下,时执六七月,荷花开得正盛,袅娜的荷花舒展着她秀丽的花瓣,含苞欲放的朵儿最是羞涩,微微垂着头,红着脸儿;旖旎的荷花宛若正在淋漓畅舞的少女,尽情旋转着舞裙,又有亭亭的骄傲;打着朵儿的菡萏又像一颗未见光泽的宝珠。身旁的荷叶长得圆润,像曲折波澜的碧绿圆盘,微微打着卷儿,把荷花的美丽衬托得淋漓尽致。

隆隆的雷声响起,天空已被乌云霸占了半壁江山,纯净早已被蒙上了浓浓的黑纱。一道闪电劈破乌纱,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紧随着电闪雷鸣的脚步,就迎来了鼓点般势不可挡的骤雨,巨大的雨点打在娇柔的荷花上,花瓣上已承受不住过大的压力,雨水顺势而下,宛若少女在了无声息地哭泣。风止不住的狂吠,想要撕破天空,毁灭大地,有力地拍打在花瓣上。经过雨水的冲刷,荷花表面的尘埃被揭去了,却也经不住风吹雨打——它在左右??斜。在暴风雨的面前,亭亭净植也显示出其软弱的一面。我心急如焚的观望这一切,虽然我与它了无血脉,但我却视它如自己的亲人,它在动荡飘摇,也使我这颗静如清涟的心泛起了惊涛骇浪。雨点密密地打着大地,叩敲着大地的闷热。我有伞,伞中一天地,伞外一天地。风不知天昏地暗地摇摆着荷叶,它也被摇得重心不稳,却慢慢将身体倾向了荷花,盛开着的荷花和羞涩的朵儿像孩子似的都隐藏在它的大伞下,毫无顾忌。雨点仍旧死板的打着,荷花在硕大的荷叶下求得暂时的安宁,风雨和荷叶进行着力量的抗衡,但胜利者是荷叶。风雨的邪恶也不过是一场平淡的洗礼。

雨停了,荷花宛若刚出浴的少女,轻盈的体态就像是东窗伊人。荷叶上的天空已经晴朗,只在叶面上聚集着几滴流转无力的水珠。我蓦地想起,自己就是那株荷花,母亲的爱就是我的避风港,是我心灵的港湾。当风雨来临,只有她为我撑伞,为我添衣。纵然是时光流逝,即便是岁月如梭,倘若是沧海桑田,这种细腻的爱也不会消失殆尽,我沐浴着母爱圣洁的阳光成长。我知道,母爱就是风雨时,为你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初二:梁国杰

第8篇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如今已形成共识。程少堂先生关于《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说:“所谓语文味,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那么能否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否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是上出语文味的关键。电教媒体以其生动逼真的音响、色彩鲜艳的画面、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它不仅能帮助教师上出语文味浓浓的语文课,还能帮助教师打造出以语文味为主,以音乐味、美术味、动漫味为辅的“味味俱全”的完美课堂。

一、音乐味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以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那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特殊氛围之中,调动其情感,促进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例如《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着母亲对孩子浓浓的关爱。当讲到“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我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个重点句时,文中并没有直露地抒发作者的情感,全部寄于字里行间,学生很难体会作者对母亲歉意。此时,我随即播放了《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曲。悠扬、真挚、深情的乐曲深深的打动着学生的心。他们真正走进了文本,感受到了那份多年来想倾吐而无法说明白的情感。

教学实践证明:在恰当的时候,一首与课文高度匹配的乐曲,常常能把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东西淋漓尽致的传达出来,让课堂中的语文味更浓郁。

二、美术味

文学作品是以生动、活泼、感人的形象说话的。创造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情景,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可以获得超越时空的心灵对白和审美感悟。苏教版小语第六册《荷花》一课,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意时,我利用投影片出示了一幅荷花图:(清澈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荷叶,透过荷叶的间隙,荷梗挺出水面,上头缀着荷花。它们有的盛开,有的含苞欲放,有的还是花蕾。蜻蜓在群荷这中飞着,小鱼在池中游动)。看着如此美妙的图画,学生深深地陶醉了。荷花的整体美自然的映入了学生的脑海里,学生纷纷举手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这幅画。在引导学生体会“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冒”字的用法时,我用投影片出示了另一幅图画:(挨挨挤挤的荷叶中冒出了一朵白荷花)。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荷叶密密麻麻的,堵住了荷花的生长,但荷花并不甘心,就使劲的“钻”出来;有的说:“冒”字既写出了荷叶生长的茂密,也反映出荷花的蓬勃生机;还有的说:“冒”字写出了荷花亭亭玉立的姿势……可以看出学生品味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形象。

事实再一次证明:利用电教媒体,让语言与美术作品融合,更能提升语言的境界,更能激发学生创造语言的火花,让散发语文味的课堂充满艺术气息。

三、动漫味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是很重要的心理因素。动画片是孩子们的最爱。在语文课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flas或把动漫作品带进课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将概括的语言文字描述变为真情实景,使学生的感官得到全方位的刺激,不失为培养学生语感与习作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在执教《恐龙》一课时,我播放了《侏罗纪公园》中的一个片段。这是一个展现大量恐龙生活的图景。图象从远到近,定格在大洋之中的一个孤岛上:在一片茂密的原始丛林中,一只只身形硕大的恐龙有的正在悠闲的散步,有的正在吃食,还有的在打斗。定格画面后,教师引导学生辨认:“这些分别是哪一种恐龙,它有什么特点”,使学生对恐龙的认识更感性、更真实,也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如果把语文课堂比作成一道散发浓郁语文味的菜肴的话,那么有了电教媒体的参与,有了音乐味、美术味、动漫味的渗入,它必将是一道味味俱全的大餐。

第9篇

闲暇的午后,携友同行,坐赏荷塘。满池荷叶摇曳于夏日骄阳中,点点粉嫩依偎,缕缕悠风轻拂,柔媚的阳光映照在行人的面庞,一种不知名的温馨气息弥漫于天地间,时淡时浓,令人心旷神怡。

远远望去,一片片荷叶如一块块漂亮的绿毡。近观,便会发现,荷叶的绿,竟像翠玉一样温润厚实,呈露着盎然的生机。其中,有的漂浮在碧波上,回波流转,宛若一叶轻舟,又似一抹绿霞,荡漾在我的心间;有的秀挺空中,比拟出“叱咤风云的盛怒”。些许污浊的池水上,承载着“梦的方舟”。

一株株俊俏的身影亭亭玉立于这众多荷叶“母亲”上,那便是荷花。一瓣瓣粉嫩的“花衣裳”裹实了那尚未发育成熟的莲蓬,上面点缀着些许琥珀似的晶白。花瓣似柳叶,只是比柳叶稍宽些,靠近花托的部位逐渐变细变平。越是长在里,瓣越小越嫩越艳,莲心半露出金灿灿的花蕊,花蕊里面簇拥着幼小的莲蓬。小小的身躯随风舞动,远远望去,一颗颗粉红的宝石映照于这满地翠绿中,清风袭来,荷叶上的露珠滚动,煞是好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后记

随笔~

第10篇

家乡的浍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淮北平原,浍河从这里静静地流过。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我的家乡,她吹醒了浍河,吹化了河里的冰雪,小蝌蚪自由自在地摆着小尾巴,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春姑娘唤醒了浍河岸边的花草树木,绿的草青的叶还有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把浍河打扮得绚丽多彩。

夏天,荷花是浍河里一处美丽的风景,可是小伙伴们最喜欢的还是荷叶,在最热的中午,太阳像火球一样照在大地上,知了热得大声叫着,你的身子像着火了一样,可是,摘一片荷叶顶在头上,上面的水珠还会调皮地滴在你身上,凉丝丝的,荷叶像一把伞帮你遮住火辣辣的阳光。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在浍河岸边的树下乘凉,小伙伴们顽皮地爬到树上捉知了,有的用赶羊的竹竿打着树叶,落到正在树下做梦的大人脸上、身上,被痒醒的大人会追着喊:“小兔崽子,你给我站住!”看,那个被惊醒过的白胡子的老爷爷又打着呼噜睡着了,胡子一翘一翘的。

秋风吹走了夏天的炎热,带来了秋天的凉爽。浍河上漂着一片片的落叶,像一条条小船,飘向远方,上面还坐着几只小蚂蚁呢。孩子们在树林里穿梭,男孩子们追打嬉闹,可是女孩们却不一样了,她们走在树林里,捡树叶做标本、书签,有的捡到好看的树叶还会拿起来和发夹一起卡在头上,心里美滋滋的,炫耀给别人看。浍河水静静地流着,像母亲的眼睛温柔地看着我们。

冬天,浍河同样是孩子们的天下。我们在河上滑冰,在岸边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开心啦。

我爱我的家乡,我更爱家乡的浍河,像热爱我的母亲一样永远热爱她。

第11篇

1、一朵朵荷花,紧紧依偎着碧绿滚圆的荷叶,在轻柔的雨丝沐浴下,显得更加清秀、雅洁、妩媚、可爱了。

2、静静的湖面上布满了碧翠欲滴的荷叶,像是插满了密密麻麻的翡翠伞似的,把湖面盖的严严实实的。

3、荷叶的茎是绿的,上面布满了小刺儿,好像一把伞柄;如果把荷叶茎折断,茎上就有许多连着的丝,真不愧是“藕断丝连。

4、荷叶茎的上面是很嫩的绿叶,绿的那么新鲜,那荷叶就像一把把张开的伞,有的像一个个大圆盘,还有的像一把把小扇子。透过荷叶的缝隙,只见一根根带着刺儿的茎在水上昂首挺胸。

5、在那绿叶的映衬下,荷花有的舒展怒放,粉红的花瓣,金黄的花蕊,仿佛在畅怀大笑:有的花苞初绽,像在启口说话:有的含苞待放,犹如羞涩的姑娘低头不语。

6、那满池的荷叶,有的像一把撑开的大雨伞,像母亲保护孩子似的保护着“伞”下的荷花;有的像一把把扇子在风中摇曳;还有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铺在水面上,上面还托着晶莹透亮的水珠,在叶片上滚来滚去。

7、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地唯我而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那么完美自足的世界。

8、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

9、荷叶中冒出了许多仙女般的荷花,有的荷花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了金黄色的花蕊和嫩黄色的莲蓬,它们好像在仰头微笑,散发出阵阵芳香,真让人陶醉。有的还是含苞欲放的花朵,还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还有几个睡莲,歪着脑袋紧贴水面,像一个个羞答答的大姑娘。

10、绿叶丛中,一枝枝荷花亭亭玉立,像娇羞的少女,满脸绯红,微微含笑。

11、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

12、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

13、风停了,荷花也停止了舞蹈,荷花渐渐睡了,我也更爱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14、荷叶都那么美,那荷花肯定是“亭亭玉立”了。

15、那片片荷叶,像撑开的一张张绿伞,有的轻浮于湖面,有的亭立在碧波之上,似层层绿浪,如片片翠玉。

16、 漫天的雨纷然而又广漠,广不可及的灰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

17、翠绿的荷叶丛中,亭亭玉立的荷花,像一个个披着轻沙在湖上沐浴的仙女,含笑伫立,娇羞欲语;嫩蕊凝珠,盈盈欲滴,清香阵阵,沁人心脾。

第12篇

关键词: “链条式” 语文教学 新突破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单边行为,课堂成了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学生只能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为了精彩的表演,不惜运用华丽的辞藻,以此博得学生的欢迎,学生即使有新的想法,课堂上也没有很多发言机会。整体性的课文往往被“知识丰富”的语文老师肢解得支离破碎,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劳累,语文课堂成了师生的负担。笔者尝试运用“链条式”教学,加强了师生“心与心”的对话,变负担为享受,既愉悦了师生身心,又促进了师生同步发展。

一、放下师道尊严,建立“朋友式”关系,开展“心连心”对话。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当俯下身子服务学生,与学生建立“朋友式”关系,开展“心连心”对话。

首先,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和学生开展“心连心”对话。一提到师生关系,人们往往会想到“师道尊严”,认为尊严就是师道的核心,师生之间泾渭分明、界限森严。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就是“圣旨”,作为绝对的权威,容不得任何学生丝毫质疑。这种“师道尊严”往往会疏远师生关系,形成教师和学生的脱节。实际上,教师真正的尊严应该是放下架子,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开展平等的“心连心”的对话。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要求学生背诵,但学生往往有畏难情绪,因害怕背诵任务而不能按时完成。针对这一情况,我身先士卒,也加入到背诵队伍中,梳理文字脉络,总结背诵窍门,然后在全班示范背诵,从而感染学生,引导学生。

其次,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使用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我能行”。语文教学中,一些老师事先备好了课本,设定了问题表达方式,在课堂上因怕学生打乱教学节奏而不敢放手让学生阐述观点。这种做法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话语自由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如在教七年级上册《荷叶母亲》一文时,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各组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第一小组的一名同学提问:“老师,课文中为什么将母亲比做荷叶,而不将父亲比做荷叶呢?”引得全班哄堂大笑。这时我对该同学作了鼓励性评价:“不错,这位同学的提问很有意义,值得我们思考,现在请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班上其他学生不再笑该同学“笨”了,反而欣赏其“智”。有的同学从文中语句“勇敢慈怜”上理解,有的同学从文章结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分析,我抓住“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这些句子,寻找荷叶与母亲间的相似点,让学生既掌握了比喻的用法,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二、坚持“互补性”原则,开展“链条式”教学,师生间问答互补,相互激励,共同提高。

互补性原则就是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以期优化教学内容和结构、强化教学效果而实现优势互补的一种教学原则。通过教学,学生受到教师教益,不断优化;教师得到学生促进,逐步提高。师生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促进教师”的“链条式”关系,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首先,教师要坚持学习,不断充电,丰富自己。教师要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坚持学习,不断完善,如不断提高学历层次,逐步完善专业知识,实践创新教学方法,等等。一是深刻把握教材,对全部教材能够梳理贯通,灵活驾驭;二是虚心请教,经常聆听专家讲座或与同行交流,不断创新教法;三是积极参与课改,引领教学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其次,爱心引领,身先垂范,教师做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教师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学生搞好团结,教师首先做到和科任老师、年级同志搞好团结,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教师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同时也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同时,利用教授语文课的便利,充分发挥语文课对学生德育工作的特殊作用,以情贯穿,寓情于理,用自己的真情实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做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再次,激励感染,带动促进,学生做教师的推动者和感染人。

某些老师认为自己能力比学生强,于是小瞧学生、忽视学生,甚至歧视、侮辱学生。我认为,许多同学思维敏捷,思想丰富,记诵能力、学习能力特别强,恐怕老师都望尘莫及。因此,我先请学生回答,再向他们介绍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给他们留有充足时间,让他们发展独特的见解,做到先学后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通过培养大批的“能力型”学生,让这些学生激励、感染一部分思想相对落后、教学观念相对老化的教师,使他们逐步接受新思想、新理念,从而改变传统教法,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形成新课程教师队伍的核心力量。

三、建立“愉悦式”教学模式,消除隔阂,建立信任,变学生负担为内心享受。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依靠情感的力量。要多给学生父母般的温暖,让其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尊重和信任,从内心对教师产生好感、敬重和信赖。实践证明,当师生间关系融洽、和谐相处时,师生都会心情愉悦,精神饱满,给知识赋予感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爱的力量是无声的,我在教学中,会默默地关爱每一位学生,虽说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服务能力,但很多时候他们仍像小孩子一样不懂得关爱自己,我教育他们经常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讲究个人卫生,少吃零食,荤素搭配等,还教育他们珍爱生命,关怀他人。当学生家中有特殊困难时,我带头捐钱捐物,并号召所有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关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这样,学生内心深处就会对你产生好感、敬重和信赖,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就会在爱的力量的驱使下,从容、主动地学习,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