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炎帝的传说

炎帝的传说

时间:2023-05-30 08:55: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炎帝的传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知识目标:

黄帝其人以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尧舜禹时期的禅让。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讲故事和短评的形式,培养学生表述能力以及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思想目标:

通过学生讲述的历史传说故事,使学生感受到黄帝对华夏族形成的贡献以及炎黄子孙对黄帝的崇敬,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炎帝与黄帝的贡献,尧舜禹和禅让制

教学难点:尧舜禹禅让的实质。

教学设计:

本课可通过在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基础上,由学生讲故事的形式和教师讲解深化知识形式,使学生形成某些正确的历史观点。

板书:远古时代的传说故事会

几个主要传说: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远古时代的历史,除了考古发掘材料是可靠的以外,古书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神话与传说也是值得注意的。它虽不完全真实可信,但和可靠的材料相对照,却也能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远古时代的历史。我们中国人,无论在祖国还是在海外,每当提到炎黄子孙这个充满感情的词的时候,总是心情激动。那么,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尧舜禅让又是怎么一回事?远古时代的一个个传说将帮助我们揭开一个又一个谜底。下面就请同学们讲一讲你所知道的远古时代的一些传说故事。

学生讲故事之后,教师进行启发式讲解,运用问答法。

注意讲解:

1、“炎帝与黄帝”一目,叙述了炎帝、黄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这部分内容属于古史传说。由于这些传说见之于古代历史记载,并且经常为人们所引用,教师在这里应引导学生将这部分材料与大汶口文化后期的考古材料结合起来,以加深学生的历史感。炎帝、黄帝、蚩尤是约四千多年前分别居住在我国西方、北方和南方的三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在向我国中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发生了冲突,也产生了联系。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以及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适应了父系氏族公社后期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发展趋势,奠定了日后华夏族形成的基础,因此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在这里结合书上的想一想和材料阅读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2、尧舜禹的禅让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讲清它的关键在于:禅让的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新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第二,被推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第三,禹治水成功,说明为群众办事是他的责任和义务。

3、大禹治水的传说可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可贵的工作精神。还要指出禹身分转变直接关系到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夏朝的建立。

补充资料:

1、炎帝与黄帝

炎帝,姜姓,号神农氏,是原来居住在我国西方(今陕西南部岐山一带)的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是原来居住在我国西北(今陕西北部)的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蚩尤为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九黎原住在我国东南部(今山东、安徽一带)。三个部落联盟逐步向我国中部地区推进。结果是九黎最先进入。当炎帝也推进到我国中部地区时,与九黎遭遇,双方发生冲突,经过长期斗争,九黎得胜。炎帝被迫逃往涿鹿(今河北怀来县或涿鹿县),与早已移居在那里的黄帝联合,共同对抗九黎,这就是“涿鹿之战”。九黎战败,蚩尤在战斗中被杀。九黎的一部分加入了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另一部分南下与苗蛮部落联盟居住在一起。炎帝和黄帝在共同打败九黎后不久,他们之间又在阪泉(今河北怀来县)地方发生了大冲突,这就是“阪泉之战”。最后炎帝被打败,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联盟结成了新的联盟。炎帝、黄帝和部分九黎结成一体定居中原后,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两岸,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2、尧、舜、禹的禅让

部落联盟设联盟会议,各氏族部落的首领都是该会议的成员。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兜(Huāndōu)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才推举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舜继位后,挑选贤人,治理民事,用禹治水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舜老的时候,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尧、舜、禹的禅让,已经可以看出原来老的联盟首领已具有相当大的权力,但最终还得服从联盟会议的决定。因此,当时的禅让制在实质上仍是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第2篇

汉族先祖是炎帝。

炎帝简介:

1、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

2、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3、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争,分别是: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

4、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2001年10月于丰都袁家岩发掘出的“汉代神鸟”,轰动了考古界,现藏于三峡博物馆,被推举为五件镇馆之宝之一。其通高16厘米,长27厘米。双足立地状,右目硕大,口中衔有一珠,两翼平伸,呈昂首展翅飞翔状。其头部部后方有一圆饼形状,可能具有承托意义,其用途不明,有专家推测是“头顶太阳的神鸟”。关于“神鸟”的来源目前有三种推测:南方的方位神朱雀“火凤凰”、填海的精卫鸟和巴人供的比翼鸟。在中国崇拜鸟几乎与太阳崇拜融为一体。“太阳鸟”――朱雀,寓意有多层。第一表示太阳,汉代的人在图解太阳与凤鸟之间的神话关系时,或者把鸟画在太阳中,鸟身就是太阳;第二或者简单地把太阳表示为鸟,即太阳鸟;第三层意义即代表祥瑞,祥瑞思想由来已久,《礼记》说:“国家将兴,必有祯祥”“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我们先看看文献关于炎帝与祝融的记载。汉班固《白虎通义・五行》:“帝炎帝者,太阳也。其神祝融,祝融者,属续其精为鸟。”《庄子》中提到:“闻南方有鸟,其名为凤”。“神鸟”嘴中所衔圆珠,其造型与湖北荆门包山2号楚墓出土的战国晚期“鸟首形铜杯”、“凤鸟形双联漆杯”的喙衔圆珠造型一致,该特点是楚文物中凤的造型特点之一,可以推测原型应该是楚文化中风鸟,从文献及“神鸟”造型来看,“神鸟”即《说文》所说的“凤,神鸟也”。因此,神鸟就是炎帝与祝融的融合,或谓神鸟乃日神祝融之象征。

有学者指出:“大约在西汉时期,太嗥氏的传说传到西南地区,与巴人传说的祖先伏羲结合起来,称为‘太嗥伏羲氏’,成了巴人最早的祖先,‘伏羲’本是巴人的祖先。”伏羲与女娲为南方民族神话传说中的始祖,现代考古发现的汉代巴蜀石像中多有他们的造像,这证明伏羲氏为巴人祖先的传说,在巴蜀地区流传广泛而悠久。

西南师大地理历史研究所所长蓝勇教授认为“太阳鸟(咸鸟)是与虎、鱼等一样为早期巴人的图腾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讲,巴人对太阳鸟的崇拜可能更早一些。”在对巴渝文化根源追溯所做的研究中,《山海经・海内经》中有这样的记载:“西南有巴国,太嗥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据考证“咸鸟即太阳鸟,太瞬是东夷以鸟为图腾的部落。巴民族与太嗥、咸鸟部族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西南有巴国,太嗥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这些都证明了巴人与“咸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著名史学家董其祥先生认为“巴渝神鸟”“应当就是凤鸟,也叫‘玄鸟’,‘玄鸟氏’就是‘咸鸟氏’。传说太嗥氏继太嗥王天下的一个东方部族‘少嗥氏’……是以凤为图腾。”而成鸟即太阳鸟,太瞬是东夷以鸟为图腾的部落。巴民族与太瞬、咸鸟部族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

巴人文化之所以与楚文化中的“鸟”有着这样的联系,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楚人文化中的鸟。楚人认为自己的先祖祝融臣于炎帝。按以上文献所记载,炎帝是太阳,祝融是日神,则炎帝与祝融的文化内涵是一致的。楚人是崇日、尊凤的民族,楚人奉祝融为始祖,自称是祝融的后裔,祝融化身为鸟。

战国时期,楚人灭巴,楚文化进入巴渝地区。而神鸟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楚“移民”的作品,是楚人祖宗崇拜的表现,而随着楚人入巴渝,进而带入的文化。巴人崇虎,而楚人崇日尊凤。楚文化内涵的神鸟在丰都出土,说明楚、巴两国在长期的战争及经贸交易、民众往来中,楚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巴渝地区并与巴文化相融合。巴文化、楚文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西南师大地理历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蓝勇教授认为,“火凤凰(咸鸟)是与虎、鱼等一样为早期巴人的图腾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讲,巴人对火凤凰(太阳鸟)的崇拜可能更早一些。"……巴渝大地上出现的这只“火凤凰”,“诚然是一种巧合,但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巴渝文化根基。”“火凤凰”即“太阳鸟”,“火”的精神体现了古代巴人的性格,“火”的文化正是巴渝的特色文化。

鸟形象之所以如此流行,必然有它的原因,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可以将其解释为“神祗祖先的像”。对原始先民来说,鸟能在空中自由飞翔,具有一种人所不备的神奇的魔力,从而对它产生一种崇敬的心情,并加以神化崇拜。

在中国文化中,祖先崇拜意识比较强烈,在古代,动物与祖先经常是相互转化的。古人总是把自身比拟自然;又把自然神化,进而成为为自己的祖先。在当时巫师,是部族之长,祖先是活着的巫的祖先,生前也是掌氏族中宗教大权的巫。因此,良渚玉器上大量鸟形象的出现,也正是当时人们祖先崇拜氏族繁荣的一种反映。

总体来看,“巴渝神鸟”是以楚文化中风为原型,在战国时期,楚人灭巴,楚文化进入巴渝地区以后,两地文化交融而衍生的作品,它并不是以精卫鸟为原型,而是以“咸鸟”为原型,,巴渝文化的特色也在这一作品中得以充分展现,这背后更说明了巴渝文化与楚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第4篇

小暑下雨有什么说法

说法一:小暑下几点,大暑没河堤

在小暑时节,很多地方也会下雨。古人就发现,一般小暑下雨的话,那么在大暑的时候会下大雨、暴雨。所以防洪防涝显得尤为重要。有些地方有“大暑小暑,灌死老鼠”之说,更有“小暑南风,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的经验总结。意思是说如果小暑那天吹南风,则大暑时必定无雨,就是说小暑最忌吹南风,否则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很多地方的民俗认为小暑下雨,那么大暑便会有洪涝灾害,但是每年的天气情况不同,这种说法的科学依据也很少,所以只能当做参考。

说法二: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在小暑节气这天,如果不是晴天,是阴雨天气的话,那么在大暑的时候天气会很好,温度会很高。古人用“晒开石头”是来形容当天的太阳很毒辣。而在很多的地区还有“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熬熬”等类似的俗语。所以这是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才产生的民谚。

说法三:小暑一声雷,倒转半月做黄梅

其实,小暑节气打雷还和梅雨也是有着很紧密的关系。比如在上海地区,就有着“小暑一声雷,倒转半月做黄梅”的说法,就是说如果在小暑的时候打雷,那么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比如:“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小暑头上一声雷,半月黄梅倒转来”等。在江苏地区还有着“小暑一声雷,要做七十二个野黄梅”的说法。

那么小暑天下雨好还是不好呢?对未来天气有什么指示性意义吗?我国各地流传着许多生动易懂的气象谚语,从中我们或可获知一二,例如:

“小暑有雨旱,小寒有雨冷。”(桂)

“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苏)

“小暑下几点,大暑没河堤。”(冀)

“雨打小暑头,四十五天不用牛。”(苏)(意指如果小暑那天下雨,以后要很长时间都是雨天,一时用不上牛了)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苏、湘)

可见,小暑天下雨,对其后天气的晴雨还是有一定预报作用的,有经验的农民朋友就可以以此为参考,来进行下一步的作物管理规划。

另外,小暑节气打雷和未来天气晴雨状况也有着相应的关系。例如,对小暑节气与黄梅的关系,有“小暑一声雷,倒转半月做黄梅”的谚语。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而小暑节气的凉热与未来天气也有一定关系,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沪、湘、辽、晋)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川、贵)

“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熬熬。”(湘)

“小暑过热,九月早冷。”(苏)

“小暑热过头,九月早寒流。”(冀)

“小暑热过头,秋天冷得早。”(湘)

“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桂)

小暑传说故事

小暑传说故事之晒伏

“六月六”相传这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一天“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小暑传说故事之百索子撂上屋

民间说“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相传传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被银河分割在两岸,一年中只有”七月初七”这一天可以相会。但在他们中间却横阻着一条银河,又没有渡船,怎么办呢?所以六月六这一天,天下的儿童多要将端午节戴在手上的“百索子”撂上屋让喜鹊衔去,在银河上架起一座象彩虹一样美丽的桥,以便牛郎和织女相会。

小暑传说故事之小白龙回家

相传这一天是“小白龙”回家的日子。因为“小白龙”犯了天条,被龙王父亲囚禁在很远的一个小岛上,失去了行动自由。唯有六月六这一天,龙王恩准其回家探母。“小白龙”由于探母心切,所以一路上昼夜兼程,带来了惊雷闪电,狂风暴雨。

小暑传说故事之伏日祭祀

伏日,古人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远在先秦已见著录。古书上说,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传说是太阳神,祝融则是炎帝玄孙火神。传说炎帝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不愁衣食。人们感谢他的功德,便在最热的时候纪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传说。

《小暑六月节》:“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相关文章:

1.2019小暑是不是入伏 小暑是什么意思

2.小暑节气习俗起源

3.小暑的习俗

第5篇

五帝有五种说法:

1、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3、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4、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5、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其中第三种说法最为流行,意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天神,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 另一种解释为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圣王,以第一与第四种说法较为常见。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传说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叫女娃,女娃是他最宠爱的女儿。有一天,炎帝不在家,女娃独自一人驾着小船出去玩耍,她很想到东海,也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看。当他来到东海的时候,海上突然狂风大作,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女娃的小船打翻了,女娃不幸落入海中,被无情的大浪吞没了。

女娃痛恨无情地大海夺取了她年轻的生命,她死了之后,她的灵魂化作一只可爱的小鸟,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称她为 “精卫鸟”。为了报仇,精卫发誓要填平东海。一天夜里,睡梦中的炎帝忽然看见淹死在东海里的女娃走到他面前,坚定的望着他对他说:“父亲,大海夺去了我的生命,但夺不走我的信念,我一定要和它抗争到底。”炎帝本想拉住女儿的手,可是一伸手,女儿瞬间化作一只小鸟飞走了。第二天,伤心不已的炎帝独自来到东海边凭吊女娃,只见海上浊浪滔天,一片迷雾,面对苍茫的大海,炎帝不禁创然泪下:“女娃,你在哪儿啊,你小小年纪为什么要独闯大海,你一去不返,为父好想你啊!”

“精卫精卫精卫……空”中突然传来几声尖锐的鸟叫,炎帝循声望去,只见一只小鸟衔着石子从头顶飞过。那只小鸟有着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的小爪子,十分可爱。小鸟独自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旋着、悲鸣着。炎帝不由得心生一股怜爱之情,他望着头顶的小鸟喃喃的说:“小鸟,你为什么独自一人飞在大海上,海浪这么肆虐,海风这么凶猛,你会葬身大海的,我的小女儿就是在东海游玩时淹死的。”“精卫精卫……”那鸟继续鸣叫着,声音里似乎透露出一股悲哀,在炎帝的上空盘旋了一阵子后,依然逆着海风,向海面飞去。“这只鸟很奇怪”,一个老渔夫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在了炎帝身后,“我在海上打了一辈子鱼,从来没见过这种鸟。前阵子,自从一个小女孩淹死在东海后,这只鸟就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了。它既不捕食小鱼、也不捕食昆虫,只是每天一刻不停的从发鸠山方向衔来一些小石头,短树枝,飞到东海,将他们投到海中,很奇怪,天天都是这样”。说完,老渔夫不解的摇摇头离开了。汹涌的海面上只剩下大海与精卫的对话,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精卫说:“小鸟,算了吧,你这工作就算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我填平。”精卫十分执着,在空中答复:“大海,你夺去了我的生命,还会夺去许多无辜年轻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的干下去,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亿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也要把你填平!”炎帝这才明白,原来这只小鸟就是自己的小女儿变的。从此以后,炎帝常常到海边凭吊女儿。每每看到那只可爱的小鸟向海中抛石子和树枝时,他总是热泪盈眶,喃喃的呼唤着女儿的名字。

许多年以后,白发苍苍的炎帝又来到东海边,波涛依旧汹涌,一个年轻的渔夫指着空中一只可爱的小鸟说:“看,精卫鸟,这鸟够辛苦的,我爷爷在世时,她就在填海。”

“大海夺去了她的生命,但夺不走她填平大海的决心和勇气。”炎帝老泪纵横的说,“它会生生不息低填下去的。”

好了,这就是精卫填海的故事。这是我国古代神话中最有名也是最感人的故事之一。的确,小小的精卫与浩瀚无边的大海抗争,似乎有些不自量力,但是,在他的身上所体现的坚强毅力和不畏艰难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如果能合理确定自己的目标,再拥有精卫那种持之以恒、不畏艰难的精神,小朋友们,那么还有什么困难能难得到我们的呢?

第7篇

中国起源于陕西与山西之间的黄帝部落和湖北北部的炎帝部落。

黄帝部落源于陕西山西之间,炎帝部落源于湖北北部,分别代表了古代中国的南北文明。炎黄的子孙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国家,夏帝国,汉族的古称为华夏族,华者为荣,夏者为大,华代表了古代的中华先进文明,夏代表了古代中华的统一与强大。由于夏朝至今尚无古文字资料的证实,因此不被西方学者认可,上世纪中期甲骨文的发现,有力证实了商朝不是传说,商帝国本部相当于今天山西陕西大部,河南全境,湖北中北部分,河北山东一部分等,商帝国之后是周帝国,周朝末期是春秋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1.课题名称: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三课时“炎黄子孙”

2.达成目标:

①通过观看教学视频,了解华夏民族的诞生,知道“炎黄子孙”名称的由来。

②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网页浏览、填写自主探究表,了解炎帝、黄帝和大禹的生平事迹、功绩,感受华夏祖先勤劳、勇敢、智慧等优秀品质,并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

③通过阅读《中国历史的童年》、《中国神话传说》,填写阅读卡,了解更多的美丽古老神话,感知我们祖先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痕迹。

④通过对《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填写,学习搜集、整理、归纳并运用资料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3.学习方法建议:

①观看教学视频。

②自学网页,填写自主探究表。

③阅读课外推荐书籍,填写阅读卡。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二、学习任务

通过观看教学资源自学,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华夏民族是怎样形成的?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②为什么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炎帝、黄帝分别做出了哪些贡献?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温馨提示: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和浏览网页填写)

④从炎帝、黄帝的身上你学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大禹为什么要治水?采取怎样的治水方式?成功的秘诀又是什么呢?(温馨提示:请仔细观赏视频《大禹治水》,你会有所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请你运用以前所学过的搜集信息的方法去搜集更多大禹的故事,想一想你从他身上学到了哪些可贵的精神?(温馨提示:我们已经学过图书馆查阅、咨询他人、上网浏览等方式,你还可以创新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推荐阅读《中国神话传说》、《中国历史的童年》,并填写阅读卡。(温馨提示:故事很多,选择有兴趣的故事去读读吧。)

⑧通过学习,你知道中国人为什么以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清明祭拜、建造庙宇是缅怀先祖,表达景仰之情的方式,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怎么做才无愧于“炎黄子孙”这一神圣的称呼?(温馨提示:可以联系你的生活实际来谈谈想法和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困惑与建议

我们的想法: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

翻转课堂,即化“学习知识在课堂,内化知识在课外”为“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此模式旨在给学生一个人性化的学习方式,获得一个“高效学习”的结果。基于此理念,我们设计的这份《自主学习任务单》有三大亮点。

任务设计有梯度

问题导向是《任务单》的核心所在,通过问题驱动来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而有梯度的问题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

我们设计了三个递进环节。“炎黄子孙”名称的由来――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中华名族精神的传承。每个环节的问题设计也是逐层深入。

在第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对两个任务的自学达成目标,就是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相对比较简单。相信学生通过动感地图演示,结合解说,可以顺利完成任务。

第二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问题1~3体现了学生从认知到情感的提升,4~5题了解历史知识,第6题引感体验,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内化。我们的任务单面向全体学生,适当的难度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独立思考,有疑惑再到课堂中进行合作学习,这样才能有智慧的碰撞,情感的生成。

情感体验有厚度

本课教材属于历史题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遥远而陌生的,他们缺乏系统的历史知识,更谈不上情感体验。而小学思品课教学不仅仅是晓之以理,更应是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如果只从教材出发,强调学历史知识,而忽视情感体验,那就失去了开设思品课的意义。就本课而言,我们的任务单中所有的问题都是围绕情感目标来设计的,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第3~6题的解答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炎帝、黄帝、大禹的卓越功绩,感悟祖先们的优秀品质。第7题“推荐阅读《中国神话传说》、《中国历史的童年》,并填写阅读卡”,旨在通过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知识,积淀情感,感受我国灿烂的文化历史是由无数优秀伟大的祖先共同创造的。当学生达到这些认知水平时,再抛出第8个问题“通过学习,你知道中国人为什么以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相信学生们定会有感而发,有情可抒。我们的祖先让我们骄傲,身为炎黄子孙,我们自豪。情感体验也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内化为自身的情感意志也成为了可能。

第9篇

1、女娲补天: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因为大败而怒撞不周山至天破,女娲为救苍生用五彩石补天;

2、后羿射日:远古时期十日其出导致天下陷入灾难,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张弓搭箭射去九日,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

3、精卫填海: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化身为鸟终身进行填海的复仇事业;

4、嫦娥奔月:中国上古时代神话,讲述了嫦娥被逢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仙药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两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

5、大禹治水: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禹治水十三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6、女娲造人:中国上古神话传说,创世女神女娲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抟土造人并化生万物使天地不再沉寂;

7、盘古开天:中国上古神话传说,指盘古以巨斧劈开宇宙万物,以身躯撑天化世间万灵。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0篇

1、中国的原始社会,起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氏族公社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元谋人是已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时期的典型。山顶洞人已经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况。

2、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传说中,黄帝是大约45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联盟首领。他提倡种植五谷,驯养牲畜,促使这个部落联盟逐步强大。

他曾率领部落打败黄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南方的蚩尤部落。后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繁衍,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成分。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就是这么来的。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舜、禹。那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由推选产生。尧年老了,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举有才德的舜为继承人。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近年来,河南和陕西两地“黄帝之争”如火如荼,位于陕西的黄帝陵被誉为“中华第一陵”。而河南省新郑市则以黄帝的出生地和建都地自居,开展拜祖活动。

“黄帝之争”消息令人感慨。假若九泉之下的黄帝知道两省人们争着向他拜祭,恐怕也会感激涕零了。

时下不少地方都展开了大规模的公祭之争活动。比如,今年2月26日,己丑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祭祀大典在河南淮阳达昊陵举行;而同在这天,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华胥陵前举行了全球华人恭祭华胥氏大典。3月11日,纪念老子诞辰2580周年公祭大典也在老子故里河南鹿邑隆重举行。今年清明,曲阜首次在孔子诞生地尼山举行春季祭孔活动。据《长沙晚报》报道,今年6月26日将在炎帝陵举行“海内外道教界公祭炎帝祈福世界和谐大典”。面对越刮越猛的公祭之风,广东似乎也不甘落后。3月29日,广州市番禺大石镇北帝庙前筵开558席,庆贺北帝(北帝即道教尊神北方真武玄天上帝)诞辰,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广州海珠区也举行规模盛大的“北帝诞”。公祭对象,包括甚广。不仅孔子、周公等等历史人物榜上有名,炎帝、伏羲、女娲、尧、舜、禹等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也连带沾光。由于年代久远,记载这些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人物的典籍表述不尽一致,出现争摆神主牌的熙攘场面。

人们看到,林林总总的公祭活动,不但有民间组织发起倡议,更有地方政府在具体策划。为着公祭,不少地方不惜成本,大兴土木,还要四处拉客人、拉名人、拉领导作陪。一场公关下来花费多少人们心知肚明。前不久新华社披露,国家某重点贫困县竟然耗资1500万元举办了一次女娲公祭大典。早年,甘肃计划投资20亿元人民币打造中华伏羲文化园,欲将其建成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总体控制范围889公顷。2008年4月18日,位于郑州市黄河风景名胜区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落成。公开资料显示,这尊塑像历经20年建造,高106米,投资1.8亿元。二帝的两张脸加在一起的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单眼长3米多,鼻长8米。塑像累计用混凝土7000多立方米、钢材1500多吨、花岗岩6000多立方米。这些材料约可建造两座12层高的楼房。整座雕塑比美国自由女神像高出8米,比俄罗斯母亲像高2米。

对此起彼落的公祭先祖之争,近年媒体多有怨言。比如,曾有网友作讽刺诗一首:第一故乡难争先,想个名目建个园。老子虽非临洮人,却是本地来成仙。相比济宁三百亿,八千多万只等闲。名人抢光钱花净,纳税之人冤不冤?

公祭先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在一些地方官员心目中,有一种理由很堂皇,这就是所谓“公祭经济”。在发展经济的幌子下,公祭被堂而皇之列入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千方百计为公祭开路。事实上,公祭与经济是两码事,把公祭与发展经济联在一起,实在令人费思。

在某些公祭的背后,人们不难嗅出个中之味,这就是“面子情结”。显然,无论是黄帝之争还是孔子之争、孟子之争、舜禹之争,争的是排场,争的是名人到位。只要地方官员面子膨胀,总会想尽千方百计进行一番竞争;只要手中有财政大权,也会不惜巨额耗费。某些人更在意的是以规模宏大、热闹非凡的大场面、大活动,吸引社会名流乃至上级领导的光临,把眼前的面子挣足,得到“有创意”、“影响大”的评价。而这些显然与地方官员的政绩与升迁直接相关。

第12篇

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新华区杜北乡上京村东北,距市区6千米的毗卢寺,是国家和河北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毗卢寺始建于汉,历史悠远,该寺现今仅存释迦殿、毗卢殿、钟楼、鼓楼和碑林八座。该寺隔滹水,映恒山,地势力清高,寺内鲜花争艳,树木参天,三季有花,四季长青,环境优雅,空气清新。该寺建筑古香古色,巧夺天工,尤其是寺内壁画堪称东方艺术瑰宝。

我国的壁画艺术源远流长,精美绝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例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举世闻名。而毗卢寺的壁画色泽艳丽、用料考究,布局合理、主次分明,绘画技艺精湛、描法丰富、线条运用收放自如,巧妙异常,可与莫高窟壁画相媲美。壁画的内容异常丰富。通常,寺庙壁画内容或道、或佛,内容单一。毗卢寺壁画融合了佛、道、儒三教的内容,内容丰富,天神地祗、帝王将相、古代先贤无所不容、世间百态尽显其中。绝妙的笔法、绚丽的色彩描绘着昔日生活场景,闪烁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光华,为现代人研究古代历史、社会生活、典章制度、风俗民情,宗教美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由于年代久远,毗卢寺又历经天灾人祸,墙上壁画几经毁损。如今只有释迦殿和毗卢殿这两座至今尚存的神殿中的墙壁上两百多平方米的壁画保存了下来,其中释迦殿壁画八十三平方米的壁画毁损较为严重,但幸运的是毗卢殿中一百二十二平方米的壁画基本完好的保存了下来。四壁壁画精妙完好,共绘有一百二十二组、五百零八为大小不同、神态各异的仙人。

毗卢殿壁画是一副宗教色彩浓厚的水陆道场画,融合了儒释道三教。它所表述的不仅仅是融合了政治宣传的宗教活动,更重要的是它丰富的内容,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社会、对道德、对生活的认知和愿望。

细观毗卢寺壁画,每一幅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都有一个传说,故事连连,传说串串。其中有很多内容表达了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渴望。在壁画中职司病药疾苦诸神,悬壶济世的历代名医,甚至主病施瘟的鬼王瘟使皆在其中,既体现了人们对带给人间健康的神仙和名医的敬佩和爱戴,也表达了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

在毗卢殿东壁之上,由下至上,下层南极长生大帝是道教主神之一,也是人间最著名的福寿双全的代表之神――寿星。这位仙人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老寿星,又称南极真君、长生大帝、玉清真王,为元始天王九子。因为他主寿,所以又叫“寿星”或“老人星”。传说经常供奉这位仙神,可以使人健康长寿,这位仙神其实是道教追求长生的一种信仰。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寿星是一位有着又大又光的脑袋,高高突起的前额犹如丹顶鹤的额头,一捧又长又密实的白胡子,一手拄着一根长长的绑着宝葫芦的鸠杖,一手托着一个大桃子的可爱老人。然而在毗卢殿的壁画中的南极长生大帝却是头有光圈,表情庄重,青须白面,面庞清秀,手握如意,衣着飘逸,宝相庄严的星官仙人。据史料记载,汉朝之前的南极长生大帝就是这副威严的样子,汉朝之后才逐渐演变成可爱的形象,直到明末才定型下来的。这也从侧面证明毗卢寺历史久远,很可能初建于汉朝。

在东壁壁画上层有十代名医等众。除了一人面貌因墙面破裂毁坏严重而无法看清。其他众人形象清晰,惟妙惟肖。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药王孙思邈红袍幞帽,创“五禽戏”的华佗右手平举握一红色药葫芦,此外还有著有《伤寒杂病论》、“起死回生”的扁鹊,被人们尊为医圣的张仲景等十位历代名医皆列其上。在中国古代医药不分家,这名医即被称为药王、医王。因其医术出众、医德高尚、悬壶济世,救人无数,被后人代代相传,逐渐被渲染上神话的色彩,一说认为他们是天上星宿下凡拯救百姓疾苦,另说他们救人无数,功德无量最终羽化成仙。这也可能是他们可以和诸位仙家一起列于墙上的原因之一。

在壁画中还有春夏秋冬四位瘟神和总管中瘟史文业这五位瘟神,这五位瘟神除了一位虬髯张目、人首人身外,另外四个为马面、虎头、鸡首、牛头,形象古怪。在中国古代医疗条件恶劣,一旦出现瘟疫很可能十室九空,死人无数。人们民智未开,认为这种极厉害的急性传染病是由天上的神仙掌控的,人间的人多行不义遭到了上苍的惩罚。人们供奉这五位瘟神是希望他们能够手下留情。

在与东壁墙遥相对应的西壁墙亦有一位家喻户晓、福泽苍生的远古先贤神农炎帝。传说神农氏本是五氏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身体透明,头上长有两角,即牛头人身。

远古时期,百姓以采食野生瓜果,生吃动物蚌蛤为生,腥臊恶臭伤腹胃,经常有人受毒害得病死亡,寿命很短。炎帝神农氏为“宣药疗疾”,救天伤人命,使百姓益寿延年,他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尝遍百草,了解百草之平毒寒温之药性。为民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他几乎嚼尝过所有植物,“一日遇七十毒”。神农在尝百草的过程中,识别了百草,发现了具有攻毒祛病、养生保健作用的中药。由此令民有所“就”,不复为“疾病”。神农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著中国最早的中草药学的经典之作《神农本草经》,后世本草著作莫不以此为宗,对中医药的发展一直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并逐步发展丰富,形成了如今世界闻名的中医药宝库。故先民封他为“药神”。炎帝神农氏终因误尝断肠草而死,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壁画上的神农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牛头人身,虽然少发短须,大鼻阔眉,容貌稍显怪异,但是确确实实是人类的相貌,手执代表着百谷、百草的绿色植物。

时光飞逝,已过千年。飞速发展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技术虽不能让人们彻底战胜病魔,打败死神,但足以让人们明白想要健康长寿一定要相信科学,注重医疗保健。那些神鬼之说,因果报应已不再是能主宰人们的心神和行为,但是毗卢寺壁画所留给后人的璀璨文化永远不会褪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