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8:55: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赏析春江花月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隐喻;翻译;诗歌;月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33-02
一、引言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产生的根源。在人的认知范围中,人们借助于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Lakoff & Johnson,1980)人们通过诗歌,表情达意,创作出了大量的美好诗篇,并从认知的角度去研究诗歌隐喻,多看重英汉诗歌中隐喻使用的对比,较少关注诗歌中隐喻的表现及其对应的翻译。本文将从隐喻的角度,赏析《春江花月夜》及许渊冲对其的翻译,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春江花月夜》,对隐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领悟出隐喻与诗歌及其翻译相结合的微妙之处。
二、隐喻和诗歌的关系
隐喻是人类将其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和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束定芳,2000)。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诗歌与隐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歌语言在词汇、语法、语音、字音、语义、方言、语域和历史时代等方面与正常语言相偏离,因此,相对于日常言语的使用规则来说,隐喻是一种正常语言的偏离。诗歌中充满了隐喻,因而诗歌被称成为“隐喻式语言”。(束定芳,2000)
三、《春江花月夜》原文使用的隐喻及其英译方法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普通语言大约70%的表达方式都源自于隐喻概念(赵艳芳,1995:67)。在原文中,诗人使用了大量的隐喻,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的情景兼容之物,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文。原文中涉及的隐喻有关于月亮自身的,也有关于月光的,当然,文中还有关于其他方面的隐喻,接下来将对其一一分析。
(一)原文中出现的有关月亮的隐喻
例1?摇原文: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译文:We do not know tonight for whom she sheds her ray,But hear the river say to its water adieu.
分析: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了。原文中的“待”字,本义为人“等待”,但在此处用来描写月亮,显然使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在译文中,并没有将“待”翻译为“wait for”,但“ray”一词与“say”正好保持押韵,不仅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也使译文更具有韵律美。从翻译的美学角度看,译者必须重视译作读者的审美需求与反映。读者的心理倾向是想看到一种内容信息与美感信息均能与原文功能对等的译文。(毛荣贵,2005)
(二)原文中出现的有关月光的隐喻
例2?摇原文: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译文:She rolls the curtain up and light comes in her bower,She washes but can’t wash away the moonbeams there.
分析: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卷”本义是指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一般指有形的东西,如“把竹帘子卷起来”,而在此处显然月光是无形的,但诗人却把她当作有形的来看,渗透着隐喻的修辞手法,在翻译时,将原文省略的思妇翻译为“she”,将“卷”直译为“roll”,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拂”本义是指轻轻擦去有形东西,而在此处,月光显然是无形的,因此也是隐喻。
(三)原文中出现的其他方面的隐喻
例3?摇原文: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译文:The river winds around the fragrant islet where,The blooming flowers in her light all look like snow.
分析: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耀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绕”是指“缠绕”或“围着转动”的意思,主语一般是有生命的物体,而在此处将“绕”用在江水上,显然赋予江水生命气息,因此此处用了隐喻这一修辞手法,使原文更生动,在翻译时将其翻译为“wind around”,既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又将原文的生动画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原文没有使用隐喻而在英文翻译中使用的隐喻
例4?摇原文: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译文:Who by the riverside first saw the moon arise?
When did the moon first see a man by riverside?
分析: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原文并没有出现隐喻,但在译文中,“When did the moon first see a man by riverside?”赋予月亮生命,将原文中的“照”翻译为“see”,不仅增强了原文所要表达的月亮的生动,也使译文上下两句保持形式一致,增加了几分美感。
五、结语
本文简要介绍了隐喻与诗歌的关系,并且从隐喻的角度分析了《春江花月夜》及其许渊冲对其的翻译,希望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春江花月夜》,对隐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领悟出隐喻与诗歌及其翻译相结合的微妙之处。在完成诗歌理解和翻译的同时,能够考虑到原文中使用的隐喻等其他修辞手段,取得更好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Lakoff,G.& Johnson,M.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毛荣贵著.翻译美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春江花月夜》。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的音乐形象比较鲜明,旋律委婉质朴,节奏流畅多变。乐曲通过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全曲结构较严密,采用自由变奏的方法使主题循环展衍,尽管主题旋律有多种变化,长短不一,新的音乐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个乐段都落在相似的曲调上。这样既有变化对比又有重复统一,因此段落非常分明。全曲由“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水云深际”“渔歌唱晚”“回澜拾岸”“欸乃归舟”和“尾声”八个乐段组成。它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一首词情婉恰的唯美抒情诗章。在舒缓明快的旋律中,把我们带入春天夜晚那个静谧甜美天地。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的所有环节设置都需要围绕学生来展开,所以课堂的顺利展开是建立在对学生心理生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下面我将对学情进行详细的阐述。八年级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积累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有分析简单乐曲的基本能力,可以用自然带表现力的演唱歌曲。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缺乏对音乐名家名曲的积累,缺少对音乐体裁整体的概括和深入了解,音乐鉴赏能力有待提高,对音乐中不同的主题发展手法还需要加强引导和深入探究,因此,我将采用体验教学法和游戏互动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1、通过充分的聆听歌曲,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兴趣。
2、通过聆听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会歌曲的情绪,丰富有趣的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用自然的、有表现力的演唱歌曲主题片段,理解并运用“同尾换头”的音乐发展手法。
在熟练掌握教材及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应新课改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表现力的,婉转抒情的歌声表现歌曲,体会歌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歌曲的同尾换头的音乐创作手法并能够进行创编。
三、说教法
针对这个阶段的学生特点,清晰有效率的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为了使学生达到教材要求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律动教学法:课堂的导入环节我采用律动导入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春江花月夜》中主题旋律典型的节奏做出合适的身体动作,对应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律动教学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感受和表现音乐。
2.创作教学法: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基于对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音乐发展手法的了解和掌握,以及歌曲中音乐情绪形象的分析学习,即兴运用“同尾换头”的音乐发展手法进行音乐片段创作。这种即兴创编的方法,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音乐,发挥想象力,还可以发展其表现音乐的能力。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的媒介,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基于对这节课教法的制定以及对学生学习的方向掌握,这节课我采用音乐体验学习法和自主创编法这两种学法。
学生通过多媒体和钢琴两种音乐教具对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进行完整充分的体验聆听,这种充分体验的学习法,对学生思考总结歌曲的演唱情绪和音乐画面有非常大的帮助,而且紧扣欣赏课的音乐课型。学生对这部作品的演唱情绪和音乐画面有了清楚的了解和学习之后,引导学生用这首作品中的主要创作手法“同尾换头”进行即兴创编,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运用这种音乐发张手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这节课我将从激趣导入、讲授新课、音乐活动和课堂小结四个部分进行讲授。
(一)激趣导入
我采用奥尔夫声势律动的方法进行导入,对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中主题音乐的难点通过拍手、拍腿、捻指和跺脚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节奏进行模仿,提前感受歌曲的节奏律动,可以通过提高速度的方式,帮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的典型节奏,由此引出新课。
(二)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我将从三个环节进行讲授:初听歌曲、深入了解、整体感受。
首先,初听歌曲:在多媒体上播放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提前对学生提出问题,欣赏《春江花月夜》后,这部作品给你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第二次听歌曲我采用通过钢琴演奏范唱的方式示范歌曲前三个乐段,学生同时思考一个问题,歌曲的旋律特点,从而引出这节课的重点——同尾换头的音乐发展手法。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正面积极的表扬,使学生对接下来歌曲深入的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其次,音乐深入学习,在学唱歌曲主题旋律之前我会引导学生用“MI”做音阶式的发声练习,八年级处于变声器,需要有保护嗓音的意识,唱歌前做这样的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识谱的能力,对歌曲的旋律节奏以及音乐符号和简单的提示能够做出恰当的反应。接下来会引导学生跟着钢琴对歌曲的主题旋律片段进行视唱,并引导学生用婉转圆润的声音进行演唱,帮助学生对歌曲有亲身直接的体验。随后通过多媒体对歌曲第一段再次进行欣赏,引导学生对其中的乐器效果进行欣赏。由于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由八个乐段组成,深入了解最后一个环节我选择第五乐段《渔歌唱晚》引导学生对音乐画面作进一步的赏析,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最后,整体感受:八年级音乐课堂的学习,音乐知识的拓展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去帮助学生对作品的发展做完整了解,所以在教学环节设计上面,我在最后会将《春江花月夜》的发展历史知识传达给学生,激发他们去探索音乐的兴趣。
(三)音乐活动:
《春江花月夜》的主要创作手法是“同尾换头”,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同尾换头”的创作手法。这一教学环节将保留歌曲的旋律特点和音乐情绪,运用“同尾换头”的创作手法即兴编创音乐片段,并通过小组合作、配合和自主创编等方式学习和表现音乐。增强学生的表演欲望和即兴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信心。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我在学生们的评价上加以补充,并且鼓励他们的表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演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
这个环节我将采用学生主动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这节课得知识点和自己学习的收获心得进行总结说明,最后我会在其基础上进行补充阐述。
(五)板书设计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重点突出。
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演奏(唱)或放录音等教学模式感到枯燥无味。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在欣赏音乐时变得很被动,教师的教学也无法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乐器简介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更快地熟悉四种西洋木管乐器的音色和形状结构特点,笔者通过电脑播放每一种音乐的midi音乐片段,然后利用电脑将每种乐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对每种乐器的音色及形状就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从而利于学生更进一步感受音乐中的意境和情绪。同时,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笔者曾经对不同的班级做过以下调查:听磁带录音的班级,有70%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学效果一般;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班级,注意力集中地学生占90%以上,教学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学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更感兴趣,多媒体信息的运用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多媒体教学利于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很有帮助。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开头、、尾声三部分片段音乐的教学中,欣赏音乐之前,首先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曲音色及乐曲的情绪。乐曲开头部分是由黑管、长笛和大管奏出的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这一部分音乐力度自由、速度渐快、情绪抒情优美,将学生带入优美的夜色的意境中。乐曲的部分采用多种木管乐器合奏的方法,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江涛汹涌、游客欢乐、野鸭戏水的生动画面,此时学生的情绪高涨、激动。乐曲的尾声部分由黑管在低音区演奏主题旋律,轻柔而舒缓,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归舟远去、野鸭憩息的优美画面,再次使学生沉浸在幽静的月色中。因此,多媒体创设的生动意境为学生欣赏乐曲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三、发挥媒体作用,培养学生能力
多媒体教学下的音乐课堂能够将乐曲中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如:学生在欣赏完《春江花月夜》尾声部分音乐之后,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我在欣赏过程中思绪很集中,脑海里浮想联翩,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自己好像沉浸在幽静的夜色当中。夜深了,江水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迷人。此时,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沉浸在醉人的夜色当中……”学生在赏析每段音乐的时候,能很容易地区分每一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由此可见,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感受、想象、理解及表达能力。假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时候,学生只是单一地听录音,只凭单一的听觉去感受音乐,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调动了学生的欣赏积极性,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多元文化的渗透
音乐的多元化不仅在于它的表现形式、演唱方法、创作手法,同时它本身也有丰富的文化背景。拿中国民歌来说,各民族就有各不相同的风俗、建筑、语言、服装、舞蹈等,许多文化都渗透于音乐中。在教学中,教师只通过语言、图片等方式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也达不到目的。而教师使用多媒体把所要的资料做成课件,更利于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真实与自然,同时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此时的音乐也真正成为了一种易于接受的文化。例如:笔者在初中一年教材《青春舞曲》这首歌时,把新疆维吾尔族的建筑、歌曲形式、风俗、服装做成课件,让学生充分了解了这一民族的文化,通过这些,学生对歌曲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更加明了。
五、多媒体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课堂教学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3(c)-0175-01
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第一点谈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大学时期学语文是接受语言文化熏陶,以扩大自己的视野,感悟优秀文学作品的美感和深邃的思想以及人格的力量,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是公共课,该课程以具有丰富的想象性、情感性、发散思维性的文学作品为依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能力,能带给学生文化上的熏陶,精神上的启迪,审美上的享受,培养学生高尚人格,提高情商和职业道德。所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要注重培养个体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要达到提升学生的审美认识,审美感受,完成审美创造。
大学语文的审美教育已经脱离层面上说教,应该是立足文本,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编者的编排意图,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本人通过实践,认为大学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紧扣教材,赏析作品,感受文本表层美
现行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作品,表现了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美”:从形式上说有文字美,意境美,从内容上说有外在美,内在美,语言美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鉴赏,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认识。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紧扣着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以“月”为重点,写不同时间、环境下月的变化,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恬静。诗歌中描写了月夜下充满诗意的景: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飞霜,沙汀,白云,青枫,扁舟,高楼,海雾,江树。云雾弥漫下的江、天、人浑然一体,朦朦胧胧,这样一幅神话般迷人的月夜图,令人无限神往。沈从文《鸭窠围的夜》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带有湘西地方和民族色彩的特异人生,全文具有原始的天然美。如散文第三段沈从文眼前的水上人日常生活我们都很熟悉“饭焖熟后,又换锅子熬油,哗的把菜蔬倒进热锅里去。各人蹲在仓板上三碗五碗把腹中填饱后,天已夜了。”“好事好玩想到岸上去烤烤火谈谈天的,便莫不提了桅灯,或燃一段废缆子,摇晃着从船头跳上了岸,从一堆石头间的小路径,爬到半山上吊脚楼房子那边去,找寻自己的熟人,找寻自己的熟地。”生活过得非常踏实,毫无矫揉造作。所有这些白描的素朴文字,始终保持一种纯真、天然的元素,一切都还带有“原料”意味,具有高度生动的自然性,原生态,充溢着生命的张力。这种美是我们可以直接感知的外在的、环境的美。
2品位语言,深入探究,体味内在传统的美
大学语文教学重在赏析作品,通过文本内在的联系,如作者经历,写作背景,关键词句等,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达到对学生的人文培养,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以《鸭窠围的夜》一文为例,文中有说:“陌生人自然也有来到这条河中来到这种吊脚楼房子的时节,但一到地,在火堆旁小板凳上一坐,便是陌生人,即刻也就可以称为熟人乡亲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毫不设防,让人们觉得很放松。作者在文本中重在再现了湘西物质、精神的“原生态”,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倾向,物质的贫乏不算悲,水手、妇人们精神上的贫乏才真正应该哀戚。长期单调、枯燥的生活,使得这里的人们思想特别单纯,再现了自然纯真的美。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懂得“自然就是美”,才能长久,中国有古话说,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现有部分学生的审美观稍有偏颇,穿吊带,描眉涂腮,装扮成人化,还有攀比心理,心思花在外表上,而不注重内在素质的提高,这样的审美观虽然不能说决定一个人的思想,但至少代表一部分。
在《春江花月夜》的讲解过程中,紧扣15个写“月”的句子,4个写“春”的句子,12个写“江”的句子,2个写“花”的句子,2个写“夜”的句子,在“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明月相思楼”“落月摇情满江树”诗句里,可望见明月的处升、高悬、西斜、下落过程,看到长夜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天涯的游子间的相思之情,这份执着的纯洁真诚的爱情令人感动。舒婷《神女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表现对女性自身的独立与幸福的大胆追求。泰戈尔《在黄昏的时候》,“爸爸,我把自己丢失了”一个天真、纯洁、可爱的女孩形象,让作者不由把现实、想象、人世、天空融为一体,诗人的笔,惊人传神。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继承了印度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汲取了孟加拉民间诗歌的营养,创造出自己的清新、优美的诗歌风格。
3学以致用,结合实践,传承传统美德
在当今多元化的世界文化背景下,我们应该以中国人的特有民族性心理和文学自悟力,拥有“很中国”的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文化要继承精华,发扬传统,大学语文可以作为最具传承性的工具,可以把国语介绍给世界,同时也打开一扇窗,让国人了解世界。国际化,全球化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保留自己的东西,体现审美创造。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勤劳、善良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蕴涵了丰富的道德文化传统。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笑脸或是一声问候都可以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这些美德是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结晶,矢志爱国,善待自然,宽以待人,尊师重道的事迹数不胜数。
冰心的《笑》,被称作中国现代“最初的美文”的,美就美在她捕捉了人类常见的神情——微笑,张扬了人类最重要的情感—整理—爱。人与人之间一个发自肺腑的微笑,什么矛盾、恩怨都可化解,社会也就和谐了。余秋雨《都江堰》中大智大巧、造福万民的专家郡守,都江堰绝不炫耀、毫无所求地永久性地灌溉着中华民族的母亲般的风险精神,都蕴涵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体现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北岛《回答》,透过文本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厚的美学特质,无畏的挑战精神让青年人热雪沸腾。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字字铿锵,昂扬进取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冒险敢闯的精神,激励着青年人奋发向上。
参考文献
从本质上来看,音乐欣赏属于一种审美活动,以接触与感知艺术作品为主要方式认识世界。进行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并非局限于欣赏能力一个层面,还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理解能力等综合素养。实现学生音乐教学欣赏能力培养,是音乐知识与音乐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音乐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采取综合性措施,以确保在音乐教学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重点对其欣赏能力培养路径进行思考。
一、以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差异为依据,应用差异化教学策略
进行音乐欣赏,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与音乐知识。换言之,学生所具备的音乐知识及文化素养高低,直接关系着其音乐欣赏的程度。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不同,文化素养与行为爱好不同,个性发展与基础知识结构不同,导致其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表现出较大差异。基于此,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音乐感受能力、理解能力与喜好倾向等进行充分调查,依据调查结果优化课程内容,在教学行为中采取差异化策略,开展差异化赏析,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认识。
二、把握音乐作品背景,通过不断熟悉以感知音乐内涵
音乐存在着显著的抒情特征,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进行音乐作品欣赏,其过程即欣赏者与音乐作品感情活动相互融合与共鸣的过程。要切实做好音乐作品欣赏,必须要求学生对音乐作品有着充分的了解与认识,让学生不断熟悉,反复聆听与感知。通过介绍或引导学生了解乐曲相关背景知识,从宏观上把握音乐作品的真实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三、视听结合,创新教学方式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依托现代教学方式,创设声音、图像与视频相结合的学习情境,为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提供基础。如在进行音乐作品赏析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相关作品背景介绍或聆听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打破单一“听”的教学方式,通过“听”与“视”相结合,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与感触音乐形象,帮助学生了解作品意境,拓展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
四、帮助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增强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力度
为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教师在音乐作品欣赏教学中,应充分介绍音乐作品的相关背景与作曲者的状况,同时还应关注学生整体特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以贴合学生能力为准,帮助学生深入到音乐作品之中,并展开联想与想象。如在赏析音乐作品《牧童短笛》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脑海中刻画江南风光,描绘出小桥流水的意境,并想象牧童横坐于牛背之上,一缕清风拂过,短笛声起。通过联想,能够让学生将音乐作品中的模糊意境具体化。
五、重视教学语言的运用,营造良好的音乐欣赏情境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教学语言的运用问题,结合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贴切的教学语言。通过教学语言的合理应用,能够引起学生内在情感的共鸣,引导学生更为深入的去感知音乐作品。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教师在描绘春、江、花、月、夜一体的空间与意境时,在教学语言上可以选择平静语调,以委婉的方式来描绘场景,营造出良好的音乐欣赏情境,从而让学生置身于《春江花月夜》所描述的环境之中,感触音乐作品所带来的魅力,并完成音乐作品赏析目标,有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在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主要特点是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音乐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的广大空间,为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了条件。使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创设情景、化解难点、欣赏审美、激发创造几方面展开论述。力争通过多媒体课件在音乐课堂中的巧妙应用,把音乐教学带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一、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开头、、尾声三部分片段音乐的教学中,欣赏之前我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曲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学生在欣赏乐曲开头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夜色朦胧、夕阳西下、日出东山的美好景致,听到的音乐开始部分由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题音乐,长笛独奏一段装饰性乐句,这一部分的音乐力度自由、速度渐快、情绪抒情优美,将人们带入优美夜色的意境当中;学生在欣赏乐曲部分的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江涛汹涌、游客欢乐、野鸭戏水的生动画面,听到的音乐是采用多种配器手法,多种木管乐器合奏的方法将乐曲推向了,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此时学生的情绪很高涨、很激动。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汹涌和家庭的欢乐。学生在欣赏尾声部分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归舟远去、野鸭憩息的优美画面,这一部分音乐由黑管在低音区演奏主题旋律,轻柔而舒缓,再次使学生感受到幽静的月色,沉浸在美的遐想中……学生在欣赏的时候,很投入的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和意境之中,脑海里浮想联翩,将自己和画面、音乐融为一体。因此,多媒体为学生欣赏乐曲、创设了生动的意境,起到了很强的感染作用。每段音乐欣赏完以后,学生很容易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学生在完整的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候,可以结合生动的画面、优美的景致去感受乐曲的速度变化、力度变化、乐器的音色。自然产生美好的遐想。
二、 发挥媒体作用,培养学生能力
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有了美好的视听感受,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乐曲说表达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不少学生所描述的语言比音乐、画面本身还要优美!比如:学生在欣赏完尾声部分音乐之后,是这样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在欣赏过程中思绪很集中,脑海里浮想联翩,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自己好像沉浸在幽静的夜色当中。夜深了,江水平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迷人。此时,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沉浸在醉人的夜色当中……”学生在赏析每段音乐的时候,能很容易地区分每一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由此可见,多媒体的家当运用发挥了他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视、听、想等方面综合的去欣赏音乐,从叙述的角度去分析音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感受、想象、理解及表达的能力。假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时候,学生只是单一的听磁带录音,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只凭单一的听觉、想象去感受音乐,远不及运动多媒体欣赏音乐的效果显著;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欣赏教学则调动了学生的欣赏积极性,极大的发挥了他的作用,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 多媒体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多媒体的特殊性,教师可以把整堂课的设计存入电脑中,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教师的板书更加清晰,并具整体性和系统性,可以把多层次、多方位的思维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同时也可以使音乐知识更富有趣味性。总之,多媒体用于音乐教学时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充分利用多媒体,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事音乐教师将必备的素质。
由此可见: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受美得个性心理受到情绪的影响,而情绪受到心境的制约。因此,音乐欣赏教学中必须营造一种学生易于接受、学生感兴趣的环境气氛。学生对旋律、乐器、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于美的声音和美而有趣的画面对大脑的直接印象所造成的。所以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主观性,同时也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多媒体在导入新课中的作用
学生学习音乐的感觉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对音乐形象的感知。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情景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已成为老师们的得力助手,它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化虚为实,创设出教学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更真切地感受音乐,开拓思维,展开想象。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节好的音乐课首先要让学生感兴趣,所以在讲授新课前,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既形象直观,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欲望。而且,利用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多媒体课件画面和恰如其分的画外音创设课开始的情境,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作者单位:河南省淮阳县城关镇回民中学)
关键词 多媒体;小学音乐;欣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5-0137-02
英国音乐家默赛尔说:“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无论是哪个时代、哪种风格流派的音乐家,他们的音乐创作与演奏演唱,都是为了人们满足对音乐的欣赏目的。因此,在进行音乐课堂教学时必须有目的、有意识、有层次地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课是不可或缺的,学生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型,情感很容易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使小学生也能真切体验到音乐的魅力,笔者尝试运用多种媒体设施,对学生的音乐课堂教学进行探索。通过几个学期的努力,笔者摸索出以下几种方法,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1 巧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地运用多煤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增强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笔者在引导学生赏析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开头、、尾声三部分片断音乐的教学中,欣赏之前,笔者用多媒体播放该视频文件,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学生在欣赏乐曲开头部分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夜色朦胧、夕阳西下、日出东山的美好景致,听到的音乐开始部分有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题音乐,长笛独奏一段装饰性乐曲,这一部分力度自由,速度渐快,情绪抒情优美,将人们带入优美夜色的意境当中。学生在欣赏乐曲部分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江涛汹涌、游客欢乐、野鸭戏水的生动画面,听到的音乐是采用多种演奏手法、多种木管乐器合奏的方法将乐曲推向。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此时学生的情绪很高涨、很激动,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汹涌和家庭的欢乐。学生在欣赏尾声部分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归舟远去、野鸭憩息的优美画面,这一部分音乐由黑管在低音区演奏主题旋律,轻柔而舒缓,再次使学生感受到幽静的月色、沉浸在美的遐想之中……
学生在欣赏的时候很投入地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和意境之中,脑海里浮想联翩,将自己和画面、音乐溶为一体。因此,多煤体为学生欣赏乐曲创设了生动的意境,起到了很强的感染作用。每段音乐欣赏完以后,学生再一次能很容易地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学生在完整地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侯,可以结合生动的画面、优美的景致去感受乐曲的速度变化、力度变化、乐器的音色,自然产生美好的遐想。
2 发挥多媒体视频处理的优势作用,培养小学生的音
乐欣赏能力
小学生对音视频音乐的接受能力很强,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播放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视频文件,如VCD、DVD光盘等,教师在前边加以舞蹈配合,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眼睛、耳朵等,激发学生的欣赏点。在视频素材的选取上,从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入手,如《喜洋洋与灰太狼》《奥特曼》《西游记》《葫芦兄弟》等动画主题曲,这些视频作品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借助多媒体声、光、乐等综合效果,很容易激发学生的观看欲望,刺激视觉神经,引发学生的积极性思维,通过动画氛围调动学生情感,使学生很容易走进音乐作品,从而达到欣赏、感悟音乐的目的。
在学生具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后,适当增加难度,给学生观看有教育意义的视频作品。如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这是一首时期的音乐作品,表达的是那些身处民族存亡紧急关头的劳苦大众那种救国救难、无私奉献的爱国热情。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大脑处于极度兴奋状态,通过欣赏这首作品,使学生感悟到作品的深刻内涵,体验时代的艰辛与苦难。笔者通过眼神了解到学生为之感动,真正体悟到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3 发挥多媒体的音频处理的优势作用,培养小学生的
音乐欣赏能力
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有了美好的视听感受,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乐曲所表达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不少学生所描述的语言比音乐、画面本身还要优美!比如在《春江花月夜》的教学时,笔者播放了MP3音乐,学生在欣赏完尾声部分音乐以后,是这样说出自己感受的:“我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思绪很集中,脑海里浮想联翩,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自己好像沉浸在幽静的夜色之中。夜深了,江水平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迷人。此时,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沉浸在醉人的夜色当中……”
学生在赏析这段音乐后,能很容易地区分出这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由此可见,多煤体的恰当运用发挥了它的巨大作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音乐的情感,从听觉、思维、想象等方面综合地去欣赏音乐,从叙述的角度去分析音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感受、想象、理解及表达的能力。因此,在《春江花月夜》的教学时,笔者在播放MP3音乐时,还配以歌词,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感受音乐,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4 发挥管弦乐器优势作用,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欣赏器乐作品,对于普通小学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音乐作品的名称、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及情感。对于刚刚接触正规音乐教学的小学生来说,达到这一点就很不易了。但由于他们的接受能力、模仿能力很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管弦乐器优势作用,触动他们的各种神经系统。例如,贝多芬在晚年失聪时还能创作生命力作《第九交响曲》。聋哑人能做到这一点,正常的人是不是应该做得更好?在这种激励的作用下,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音乐的挚爱。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应突出学生个性特长,充分发挥管弦乐器的优势作用,尤其是通过古筝、二胡、吉他、笛子、萨克斯等乐器的演奏,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是这些琴弦等乐器有规律的震动产生的,在提高乐理的基础之上,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利用管弦乐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手的触摸感知音乐的存在,了解音乐的魅力及音乐的演奏特点,感悟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等,进而深刻理解器乐作品的深刻内涵。例如,在《百鸟朝凤》乐器欣赏时,巧妙通过模仿各种鸟禽的鸣叫声,描绘了一幅百鸟争鸣、百鸟聚集的情景,给学生一种自然美的享受;在《水草舞》《高山流水》等作品的欣赏中,通过运用波浪起伏的音乐形式,描绘出在水中轻飘慢舞的水草的场景,深深感染学生。
总之,在进行音乐作品欣赏课教学时,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针对小学生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多媒体设备,加以技巧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思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感悟音乐的魅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音乐教学是一种审美教育,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它可以通过感知、歌唱、表演等形式感知和表现音乐美。它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有效地增强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对培养富有个性和创造力的新时代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学有着独特的魅力,借助音乐教学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人格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让从事创新活动的人们把自己的思路扩散出去,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以达到解除束缚、开拓思路、扩大视野的目的。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两大特点,在音乐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如让学生先实践后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和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再如通过设疑、设问等手段,也会获得较好的效果。如《山歌好比春江水》是一首壮族民歌,我在教唱这首歌曲时,为了让大家学习更有兴趣,我搜集了几首不同地区的民歌,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与歌曲相关的民俗风景录像,学生在观看美丽如画的景色的同时欣赏优美动听的歌曲,之后让同学们从歌词的长短p歌曲各自所表现的内容等方面总结民歌的特点。教师再对他们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就能够促使同学们从多方面去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想象能力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本只是一种帮助学生更好的_展学习的材料和资源,是一种学习的工具,其课后设计的问题和作业是开放性的,答案是多种多样见仁见智的,这样的做法不仅促使学生在思考的时候更具有个性化,还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索去思考。一百个人读同一本书会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样每个人在倾听音乐的时候对其表达的内容和传递的情感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要优化传统的音乐鉴赏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给他们充分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尽情的发挥想象力,从而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在鉴赏《辽阔的草原》这首蒙古族民歌时,老师让学生画音乐图谱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对这首民歌的所表达内容以及情感的理解,然后就有学生画了一幅壮阔的大草原的画,这是学生在听完音乐后流露出来的情不自禁的感受,凝聚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又自然又有创意。又如在鉴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老师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把自己想象的这首乐曲描绘的图景画下来,然后有的学生就把《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写了下来,有的学生画了一幅明月在江水的尽头升起的美好画面等,大家的画各不相同,虽然有的画比较好,有的画差一些,但是可以从这许多的画中看出,学生都在这个过程中非常主动积极的想象和思考了。人的想象力是没有边界的,它可以创造出世界上最美丽的事物,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过程,培养创新能力
音乐教学过程,应为学生拓展音乐学习空间,创设广阔的自主创新的音乐学习环境。为此,我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大胆地探索。
(一)让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营造广阔的音乐教学空间
音乐本来是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实现教师、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横向联系,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如欣赏《飞来的花瓣》一课,我和学生进行了“角色换位”,道德让学生分组进行赏析、欣赏作品。这样不仅不落痕迹进进行了尊师教育,而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体验了合作、创作的乐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启发学生进行想象
教学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可以使教学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从而更加有效地进行音乐教学,为音乐教学提供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教学《春之声》时,可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看几幅春天的图画,再引导他们在音乐的气氛中寻找春天,自由想象:小鸟在树枝上快乐地唱着歌;河水解冻,哗啦啦地流淌着;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了;百花齐放;小朋友们在田野里尽情地放着风筝;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进入了春天的情境中。
四、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 多媒体教学对音乐教学的影响
增强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切知识的获得都与学生的兴趣分不开,学生对音乐学习、音乐欣赏产生浓厚兴趣,有助于增强其对音乐知识的求知欲。多媒体技术涉及面广,涵盖范围大,而且情境再现力强,通过逼真还原的声色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刺激。另外,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单一,在介绍乐曲创作背景及作家生平时,一味口头叙述,不能带给学生更多感受。如在介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时候[1],教师平白无奇的语言表达不能还原歌曲风貌,即使教师表达能力再好,也只是让学生触及到语言文字的美,并没有将美停留在音乐本身上来。
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克服了传统教学大部分的缺点,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为让学生体会到音乐本身的美,通常都是搬来录音机,以磁带或光盘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但音质效果不理想,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弱,对音乐的欣赏不全面,因此无论是乐曲欣赏还是歌曲演唱的学习方面,学生都无法形成对音乐本身整体的认知。多媒体技术引人入胜,可将一首乐曲从最初的作曲家生平介绍到乐曲最终反映的情感之间的环节进行一一诠释。如《梁祝》中梁山伯、祝英台两人分手时惨淡愁离的别绪,以哀鸣婉转的小提琴音色洋洋洒洒倾泻出来,图片上化蝶时缠绵难舍的蝴蝶及曲终时甜蜜又凄凉的情绪,完全可以靠声音、图片及解说字幕表现出来。一些能够意会出的情感在初中生的心里生根,能够更加快速地培养其审美观念,带给学生区别于传统教学的美感,省去教师大部分解说时间。
同时多媒体对课堂情境建设能力强,氛围渲染能力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爱,有利于音乐教学的开展。学生在多媒体技术的情境再现下情绪高涨,学习的潜在积极性被调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无需教师过多繁琐的语言说明,就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画上形象完美的情景,感官上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感同身受,教学活动就能够胜过反反复复的语言强调,所以说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思维和作者音乐创作搭上一座桥梁,无形中将无声的语言传递出去,使学生在多媒体情境演绎下得到震撼。
拉近音乐与学生的距离,培养其想象能力 通常情况下学生会认为音乐与实际生活差距甚远,非专业人士对音乐无从下手,因此完全没有将音乐学习重视起来。这是因为传统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形式单一,无奈情况下学生感到音乐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科。事实上问题的发生是由于教师将音乐的讲解、欣赏与学习和生活脱离开来,使学生观念产生偏差。多媒体灵活性强,方便快捷,教师可依据多媒体的呈现以贴近大众的形式进行各类讲解,而不是传统意义上为音乐穿上玄之又玄的外衣,导致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产生距离感。利用多媒体教学,图片、文字、声音的表述比语言讲解更加亲切和具体,能够有效拉近学生情感,破除学生距离感,并通过情境创设以及课堂氛围渲染,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对音乐的意境构造及赏析层面产生更多认知,增强音乐理解的自主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若即若离的多媒体表达下进行多样的思考,在自己的想象下更能促进创造力的形成。
2 多媒体技术对音乐教学的要求
注意课件安排,防止以次易主 多媒体带给学生的视听效果固然很好,但是教师在制作安排多媒体课件时,如何全面又准确地布置课件内容,成为值得深思的课题。课件资源纷繁复杂,如何取用、如何选择成为一件难事,稍有疏忽就会将主次颠倒,造成不如意的效果。而若将课件做得十分详尽,又将无法摆正教师与课件之间主导与辅助的关系,学生完全不用教师讲解,直接观看PPT画面直接进行视听环节就可以了。此种状态下大大削弱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师生之间学习的互动和情感的交流。课件安排不合理,会造成占用课堂时间过多。在应该由多媒体发挥作用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因过分迎合学生的心理而忽略课堂主要部分的讲解。而多媒体最终也只是方便教学的辅助用具,课堂时间完全交给多媒体完成,时间一长,就会使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与感情交流,影响教学氛围,对于学生学习态度塑造和教师教学习惯养成十分不利。因此,要摆正多媒体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同时不让多媒体形成“大满贯”局面。如多媒体占用时间较长,就应适时增加教师讲解时间,缩短多媒体演示时间。综合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扬长避短,真正使多媒体的运用为音乐教学带来方便,使之实现优势最大化和劣势最小化。
有选择地过滤素材,以免阻碍学生想象空间 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和其他事物一样,是一把双刃剑,在使用合理情况下会发挥其巨大作用;如若在使用中控制不当,就会滋生许多弊端。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比优势众多,但物极必反,缺点也是因其优势而引起,那就是过于具象。如对德彪西《月光》的欣赏,介绍完创作背景及作者之后,欣赏过程就要依靠教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情感领悟,如果这时多媒体把全部情感都详细说明,学生自行领悟时就感受不到乐曲本身要表达的月光宣泄、静谧又悠长的感情基调,即使感受到也很难锻炼出学生自主思考与主观欣赏的能力[2]。
多媒体的应用应详略得当,在这种情况下只需配以应景的月光如水、月色绵软的图片即可,无需详细说明乐曲内涵,待学生体悟一番过后,再将作者表达的情感娓娓道来。其他情况也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春江花月夜》的情景渲染可以张若虚的同名诗《春江花月夜》开篇,在领略古诗带来的韵律美之后,逐层导入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在音乐与古诗二者的美中细细分辨,寻找不同领域中美的契合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在多媒体资料意境的导入后,教师进行大略讲解,细微说明后让学生自行感受,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在似有似无、若即若离间为学生留有自行想象的空间[3]。
3 总结
在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音乐教学也越来越展示出其教学的独特魅力。多媒体技术营造的良好学习氛围,为教师讲课过程提供便利,同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感官上的支持。相信多媒体的优势将会越来越多地发挥出来,为音乐教学形式的转变填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形成良好的教育势头和更大范围的教学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亚廷.让音乐之美弥漫课堂:例谈小学音乐情境情感教学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2):
204.
[2]孙彩萍.音乐教育的魅力[J].教育教学论坛,
2013(27):96-97.
一、透视高中音乐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
高中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十年寒窗苦最后的冲刺阶段,而在升学考试中,音乐并不是考试科目,所以无论是学校、老师、家长还是学生自身对于音乐课的重视程度都不够高,没有认识到音乐是愉悦身心、释放压力的重要的途径,所以在高中教育中,对于音乐教学方法的研究甚少。
(二)简单枯燥的授课形式
音乐欣赏和民族声乐是高中音乐课的关键内容。教师相对单一的授课形式,主要播放教材指定的音乐,教师对音乐创作的背景的讲解,对创作者的创作事迹的介绍,对歌曲的创作过程的讲述,或者就是学生跟着老师唱的简单教学方式。
(三)很少结合当地文化缺乏地方特色
目前,高中音乐教材可谓数目繁多,种类多样,多以介绍经典曲目、体验民族风情、了解器乐特点以及欣赏名家名篇。但是,很少有音乐课能把自己当地的文化特色结合进来,讲授自己当地的民族曲风,从而导致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知之甚少,对自己身边最亲切的音乐缺少了解的情况及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教育工作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那么,能改善目前高中音乐教学的窘况就是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是以教材为基础,创造活灵活现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得到充裕发挥,使得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如何将情景教学应用到音乐教学中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创设情景
教师通过(如录影机、幻灯机、计算机设备等)将音乐中的影像、内容、节拍等给学生呈现出来,让学生的眼、耳、手等得到充分的配合,能够让学生加倍热烈地参加到课堂学习之中,这种教学方式就是多媒体教学法。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是为了可以让音乐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将比较枯燥的音乐知识利用生动性、趣味性、动态化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视野中,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譬如观赏课《春江花月夜》,体现出网络教学的好处和优点。本节课程的教学方是以网络教学为主要情势的,学生们通过网络进行自立观赏以及学习交流,让学生自己去认识中国古曲、古诗和《春江花月夜》的释义的背景和存在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培养了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作品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可以看出这不是一个传统的音乐课授课模式,而是一个活灵活现的网络世界,在这节课上,教师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来帮助教学,使学生情绪得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这样不仅使课堂的气氛更加积极活跃,更是相当程度上提高了本次的教学效果。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的教学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对音乐教学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网络教学是一种符合当代教学理念的教学手段,对音乐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网络教学增加了音乐教学的魅力,许多原来不具体的、不容易被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所以音乐教学自然也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借用画板展示情景
展示音乐课情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板画。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的是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精心设计板画可以直观的形象的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这样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更快、更好地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音乐鉴赏》交响素描《大海》的教学设计中可以注意到,通过赏析《大海》使学生初步了解西方近代音乐的风格特点,领会和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欣赏《海浪的嬉戏》,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边听边画出海水的形态。结合板画《神奈川冲浪里》,让学生融入到音乐里。构筑成这一印象主义的音乐画卷的是轻快的舞蹈性旋律与节奏及其诙谐性的笔法。学生一边欣赏音乐一边看着着这样的画面,便一目了然,随后及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效果会更好。所以,板画教学是情景教学的关键之一。教师想完美地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达到艺术教学的目的,可以充分利用黑板。
(三)多语言描述法带入情景
音乐情景教学的关键方式之一还有语言的带入。音乐讲堂上,授课者的谈吐应当富有感染力,音乐老师的语言不仅应该栩栩如生,更要擅于利用清晰的节奏,这样才能自然地将学生引入美妙的音乐的世界里。为充分体现课时的紧凑性、合理性,授课人员在准备课程时要更加注重各个教学步骤之间的语言的巧妙运用。例如,在《音乐鉴赏》中的音乐悲剧之美,第一节课是学习《松花江上》。能有感情的浏览并且歌唱《松花江上》的片断,表示精品的悲剧美是教学重点。那么对悲剧美的感受就至关重要。为让他们感受到凄惨荒凉之气氛,教师讲述日军侵占我国,欺压我国人民,从而带来的沉重灾祸。之后介绍《松花江上》的创作历史背景,随后欣赏歌曲。相信听完歌曲之后学生可以更全面的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通过讲解,可以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激发,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全神贯注地沉浸在音乐之中。
(四)多角色扮演法
融入音乐情景的最佳途径是角色扮演,也就是说表演,同时也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感性认识的最佳方法。不仅有助增加他们对于音乐的兴趣,更让学生对音乐所创设出的情景进行深入去了解。例如,柴可夫斯基和他的《天鹅湖》一课中,音乐老师打破常规,让学生扮演《天鹅湖》故事中的人物,不仅能让学生感觉到“新、奇、特”,更能让学生主动地融入到音乐的欣赏状态。这就使得教学更加灵活,内容更容易被他们所掌握,巩固对本文的理解。
传统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根据自己的预设牵着学生学习,学生则成了课堂上的配角,丧失个性化阅读的权利。教学结果往往是教师没有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更没有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感悟不到文中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那么,提高学生与文本对话有效性的策略有哪些呢?
一、借助重点词句走进文本
在语文教学中,作者与读者是如何交流思想的呢?很显然,是要借助语言文字。我们通过阅读那些优美的文字,领略了五岳的雄伟,欣赏了长城的壮观,观赏了苏州园林的美丽……我们为贝尔曼的善良而感动,为祥林嫂的遭遇而唏嘘。书中充满了智慧,蕴含着思想,读懂了它,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净化我们的心灵。那么,怎样才能透过这些看似静止的文字,走到文字背后去体验那五彩纷呈的世界呢?还得从文字下手。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方法之一,也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在教学时,经常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体会情感。如通过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抓住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反复诵品读,感受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在读史铁生的《想念地坛》时,文中多次出现了“零度”这个词语。“写作的零度”语出法国学者罗兰・巴特的同名学术著作,史铁生在这里只是借用,与原著关系不大。这个“零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可以让学生先从文本中找出含有“零度”含义的短语,品味带零度的句子。学生很快就找出“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那便是回归了零度,重新过问生命的意义。”
对史铁生来说,写作就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去叩问生命的意义,因此,一切要回到起点,不要从任何现成的结论出发,更不能用写作去为功利的目的服务,“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通过对“零度”这个词语含义的揣摩,学生很容易理解史铁生其实想要阐述写作的意义,并通过写作的意义进一步探寻生命的意义。
二、借助想象的画面走进文本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语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高度概括凝炼化了的生活。生活错综复杂,而作为记录生活的看似静止的文字,同样是暗流涌动。它的里面记录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幅幅真实的场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它们互相交织汇成了文字中的生活。作为老师,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借助想象的画面走进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例如,当遇到描写景色的句子时,我们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情感、知识等经验,引导学生边读句子,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然后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让学生享受美的乐趣。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给我们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课上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把美景用精美的语言描绘出来。有学生这样写道“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这时一轮明月从地平线升起,远远望去,就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闪耀于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折折地绕过花草遍地的原野流淌,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了一层洁白的雪珠。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江天一色,纤尘不染,一轮皎洁的孤月悬挂在半空中。”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对文本会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
三、借助预设问题走进文本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预设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活跃语文思维,自然地引起学生好奇和怀疑,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8―0101―01
一、知人论世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所以课前让学生充分了解诗人及其生平经历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意图和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这也是为了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所作的必要的铺垫。那么,该从哪儿入手来了解诗人呢?
首先,简介诗人的诗风。不同时代、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经历的诗人,写作的风格肯定是迥然不同的。古典诗歌大致分为“田园山水”、“大漠边塞”、“豪迈奔放”、“婉约缠绵”、“浪漫奇崛”、“现实沉郁”等等。比如,在教学杜甫《登岳阳楼》时,我先从复习初中所学《春望》,通过感性体验诗歌中奇特的夸张和想象,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这样带着已有的认知进行学习,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就会不断深化。
其次,注重他人的评价。如讲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时,我除了让学生从其他诗人或诗歌的评论了解外,特别强调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过许多不朽的诗篇,艺术造诣很高。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李白在《赠孟浩然》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不仅如此,还发出“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不惜溢美之词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 能得到“李杜”赞誉的诗人,他的诗歌肯定不同凡响。但同样是文学大家的苏轼却用“浩然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耳”来评价,为什么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呢?带着疑问学生很快能进入角色去文本中寻找答案。
再次,创作背景不可缺。由于古典诗歌产生的年代距离学生遥远,所以,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对诗人创作背景的了解和认知则显得非常必要。如研读李煜《虞美人》时,学生通过预习了解到作者是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中,政事不修,纵情享乐。国亡为宋所俘,封达命侯,过了三年囚犯般屈辱生活,文本就创作于此时。因此,在之后的赏析中,学生对文本中用春愁秋恨写亡国哀伤就不难理解。
二、解读诗题
古典诗歌的诗题往往是诗歌内容的浓缩,如果解读了诗歌的题目,诗歌的内容就大致掌握了,此外,从诗题中还可以了解写作的对象和场景。所以解读诗题就不能过于简单而一定要做到前后延伸和拓展,多角度了解。如陆游《书愤》,教师提问:诗人看到书就愤怒吗?如果不是,那么“书”是何意?既然“书”是“写”的意思你能从文本中找到诗人写了哪些“愤”?这样学生学习的目标很明朗,兴趣也就随之而产生。
三、创设情境
(1)散文描述。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写散文的形式对诗歌进行扩写,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运用联想和想象,并要有强烈的情感流露。这种方法不仅对诗歌的学习有帮助,而且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2)趣味引领。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情境来演绎古典诗歌。制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多媒体课件,把辽阔无边的大海和汹涌澎湃的海浪,通过动感十足的画面和逼真的音效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帮助学生理解苏轼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的复杂内心世界。这种方法做到了寓教于乐,达到了快乐学习的目的。
四、鉴赏诗句
古典诗歌以其语言凝练,音韵优美,含义深刻而源远流长。学习古诗除了理解内容、领悟意象外,赏析诗歌中的好词和名句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常用方法如下:
(1)寻找准确动词。“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中“坼”和“浮”字,写出了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裂的景象,洞庭湖包容着整个大地万物,主宰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伏。